時間:2023-03-10 14:5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就業指導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完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政府的職能和機制在改革的深化中漸漸轉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這場新的變革中悄然地發生著深刻的轉變。在高校畢業生步入社會前的這段時期,予必要的就業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將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相結合意義就更加深遠,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畢業生就業工作過程較復雜,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高校畢業生要想擇業成功,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因此有必要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并建立統一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指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設計合理的職業生涯,調適好擇業前的心理,保持良好的求職狀態,是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
2就業指導課程標準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2.1課程觀———以學生為中心
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求職時的社會環境、所在地區及國家的當前就業形勢;清楚個人的職業理想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知道職業生涯發展的內涵;建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正確的擇業觀念;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個人的特點合理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提高社會適應力;樹立市場經濟就業意識;掌握一些求職方法和面試技巧;培養創業能力,掌握創業知識;知道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對于大學生們來說,通過就業指導課程進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職業發展的路徑,努力實施,不僅是一種自我教育,更是一種職場準備。因此,就業指導課程標準化建設,整體思路要地體現出引導性,關注高校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這種引導性不僅要引導學生實現個體的發展,而且要引導學生群體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規劃,使學生關懷他人、關心社會發展和祖國的命運。課程應重視職業環境的變化對個人的影響,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文化背景及不同專業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課程應客觀地面對學生的職業心理成長;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分析求職過程中的情感;解析學生因社會生活的變動而帶來的道德觀的改變。總的來說,就業指導課程要以學生職業生涯和人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組織、實施日常教學,立足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及職場知識的實際應用,立足職業與生活緊密結合,強調實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質量觀
就業指導課程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強調職業選擇能力、職業能力思維、職業道德、職業心理健康、人際溝通能力、法治意識、求職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等。因此,課程標準化的建設應體現圍繞各項職業能力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等內容。同時,課程內容要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圍繞能力與素質結構的整合性。將相關學科知識整合和人格發展按體系向學生傳授。
2.3教學觀———個性化、自主化
【關鍵詞】農村中職學校 實習就業指導課程 開發 實踐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B-0043-02
農村中職學校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旨在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設計模式,依據企業生產需要和農村中職學生、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和設計。此項課程開發實施可以填補現有中職課程體系中無實習就業指導課的缺陷,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以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課程改革實踐為例進行說明。
一、農村中職學校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的意義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職業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許多學校積極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課程設置提出了新要求。為保障和促進對不同地方學校、學生的需求,職教課程實行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國家鼓勵職業學校在認真執行國家有關原則規定的同時,據區域經濟、行業特點和社會需求,探索建立校本特色課程。
我國新一輪的職教課程改革受到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和經驗的較大影響,尤其是體現“能力本位”課程觀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比較典型的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課程模式和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模塊技能培訓模式,這些成功的現代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大多不以學科為中心或淡化學科體系,不僅重視以人類的基本活動——職業活動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內容,而且強調以受教育者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內容。
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作為一所農村中職學校,2005年以來實施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彈性學習制,每年利用3至4個月時間(含假期)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育人效果。在實習就業的管理過程中,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發現了國家統一開設的公共文化基礎課程不能有效解決學生在實習就業時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為了有效指導學生順利完成頂崗實習任務直至就業,實現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無縫隙”對接,根據學校資源設備和學生文化基礎的實際情況,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進行了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
實習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實用型綜合性文化課,內容涉及在企業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其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到企業頂崗實習或就業的正確指導,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輔相成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和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活動,包括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對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中,課程內容融合多門文化課實用知識,能較好地解決學生在實習就業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它適應“工學交替”的彈性學習制度,適合在中職學生首次參加頂崗實習前學習,也可以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班作為進城務工指導課開設。
二、農村中職學校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
(一)課程開發目標、方法與步驟
1.目標。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是基于“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校情和學生的實際,開發一門中職學校的實習就業指導課程。主要研究如何對德育、語文、數學、英語、禮儀、體育等學科中的一些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必需的知識、技能進行提煉、融合,形成一門具有實用性、趣味性、互動性的綜合文化課程。
2.方法。以實踐研究法為主,輔之以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實踐研究法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探索農村中職學校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設置,編寫校本教材,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機制。文獻研究法是學習國內外“產教結合、工學交替”辦學模式的論著,熟悉職業教育理論,為開發相關課程提供理論參考。調查研究法是調查分析當前本校“產教結合、工學交替”辦學模式下的課程設置,以及學生在實習就業時存在的問題、原因并尋找對策。個案研究法是通過課堂中某個具體的教學內容,小組學習中的某個具體環節,深入研究影響小組學習中有效合作的因素,展開交流反思,形成共識,為編寫校本教材提供有效指導。
3.步驟。包括三個步驟:首先,調研現狀。通過調研,了解農村中職“教與學”的實際狀況和實習學生必需的知識與技能,深入分析本校“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確定課程改革的方向。其次,開發校本課程。應依據學校教學資源以及學生和企業的需要,確定校本課程開發以“必需、夠用”為基本原則,著眼于企業發展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著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第一,通過調查和溝通,獲得企業生產對崗位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資料,使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良好對接。確立跟蹤機制,跟蹤調查了解本校的實習就業學生在企業中為人處世情況。通過企業對本校實習就業生工作滿意度的信息反饋,檢驗校本課程的適用性。第二,研究制訂實習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安排計劃。第三,編寫校本教材。教材結構分為“感悟、工作、學習、生活”四大知識模塊,內容涉及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就業形勢分析、廠紀廠規教育、認識自我;語言溝通及請假、計劃、總結等應用文寫作;統計報表、工資核算;常用產品英文標識及公共場所英文標識;防火、防騙安全教育;體能訓練,等等。第四,通過校本培訓和企業鍛煉的方式,培養一批優秀的綜合型、應用型的實習就業指導課教師,上好校本課程。第五,探索建立實習就業指導課程評價機制。評價機制包括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最后,實踐與推廣校本課程。選定班級對校本課程進行實踐研究,根據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的評價進行課程修訂并推廣使用。
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堅持課程開發與實踐相結合,以發展學生崗位能力為本,關注課程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二)課程開發實踐過程
1.組建科研隊伍。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專門成立課題組,把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進行研究,成立了課題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組,領導小組組長由項目主持人擔任。此外,還組織本校的實習帶隊老師、實驗班級的班主任等10多人協助實施研究活動。課題組將抓好研究隊伍的建設作為課題研究的基礎,及時召開了課題組成員會議,進行科研工作培訓,宣傳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動員全體成員認真投入研究,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2.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組制定了《農村中職“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下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實施方案,將項目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具體化,并對項目研究作出明確的分工和具體要求。
3.舉辦開題報告會。課題組組織召開了開題報告會,課題負責人闡述了教改項目開題動員報告:一是明確研究的方向與目標,使參與教改項目研究的人員對重點與難點心中有數;二是明確分工,使每個參與者都清楚自己在教改項目中的職責以及各階段的任務,要求課題組成員各負其責,分工合作,不斷創新研究思路、多出新成果,按期按質完成研究任務。
4.定期組織科研探討活動。建立課題研究例會制度,堅持定期召開研討會。課題組成員每月集中一次,加強集體研討、交流學習。定期檢查各項研究工作,聽取意見和建議,溝通信息,在項目原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論證,并及時調整,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
5.深入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活動。課題組成員通過與企業的溝通、問卷調查、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等形式,了解企業對實習學生的素質要求,確定課程開發的策略,開發出實習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和校本教材的試用本,校本教材在新生和“扶貧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班中進行試用,并在教學實踐中完成教學大綱和校本教材的修訂,同時開發出教學設計、課件等成果。此外,在研究過程中總結提煉出多篇科研論文和調查報告。
6.總結成果。課題組按計劃認真開展研究活動,開發出《中職生實習就業指導》校本教材,總結出15篇學術論文或調研報告,其中有10多篇優質在省級以上刊物,實現了既定的開發研究目標。
三、農村中職學校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的實踐效果
(一)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培養了學生的實習就業能力,為學生的實習就業和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施實習就業指導課程開發后,該校實習生的素質得到了快速發展,學生變成更加開朗與自信,逐步形成了活潑、團結、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態度,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
(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實習就業指導課程的開發,改善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優化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增強了教師的反思意識,有力地促進了校本教材教研科學有序地進行,引領教師走向專業化成長之路。教師們的科研能力與水平不斷提升,駕馭實習就業指導課教學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增強。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論文有10多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梢哉f,課題研究為該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一大批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三)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開發的《實習就業指導課》校本課程,有效地推動了學校整體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推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朝著自治區示范性中職學校的目標穩步推進。2012年,該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被認定為自治區示范性專業,計算機專業實訓基地被認定為自治區示范性基地建設項目。這些都表明,該校辦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摘 要:在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好就業指導的育人功能,對于構建穩定和諧的就業環境,引導畢業生成長成才,服務國家戰略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就業指導 就業育人 研究生
就業指導是高校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建立基于育人功能的研究生就業指導體制,對于探索高校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幫助研究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科學評價和定位自我,確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勇敢面對就業競爭,增強社會責任感,自覺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與獻身祖國建設結合起來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加強推進、切實有效地開展研究生就業指導已成為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建立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期間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和就業觀念?!?/p>
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研究生擇業觀念、擇業心態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求職中重回報輕奉獻,重個人利益輕國家利益,圖安穩求享受的現象日益嚴重。研究生就業指導是一項針對高學歷人才開展的富有挑戰性的教育指導工作,它通過形式多樣、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生就業指導的三項工作重點
1.不斷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目前,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存在重本科輕研究生,對研究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夠等問題。就業指導是做好研究生就業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校要創新研究生就業指導的觀念,把研究生就業指導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建立研究生就業指導科學規范的內容體系,分層次、分專業、分年級科學安排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按照課程化管理推動研究生參與就業指導,變“突擊式”指導為長效教育。把就業指導教師、輔導員、導師組織起來,規定學時和學分,實施科學合理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引導研究生就業指導規范、有序地開展。
2.不斷創新研究生就業指導的模式
現有研究生就業指導模式以講座、實習、發放就業指導手冊、學校就業網站宣傳教育為主。面對新形勢,應積極探索、創新研究生就業指導新模式。
(1)“校企共建”新模式。這一模式強調校企對接及互動。高校邀請企業進校開設就業講座,講授現代企業用人理念、人才選拔機制、入職技能及面試禮儀等;搭建校企長效交流平臺,如共建俱樂部,由企業出資、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的學生社團組織等,重在加強學生與企業間的深入了解,幫助學生實習實踐,做好職業規劃。另外,高校應廣泛利用資源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鼓勵畢業生“走出去”,實地參觀考察企業或參與就業實習,凸顯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2)“學生互助幫扶”新模式。同學之間的關系是親密和可信的,發動學生之間就業互幫互助,鼓勵學生成立就業服務幫扶社團,多方面采集就業信息,尤其是與學校專業密切相關的其他高校的就業信息,并通過微信等方式向畢業生;鼓勵就業順利的畢業生幫扶就業困難的同學;鼓勵空閑時間相對較多的研一、研二的同學幫助在求職和論文間忙碌的畢業生搜集就業信息等。
3.不斷完善研究生就業指導的考核評價體系
大部分高校并沒有設立研究生就業指導的獨立的考核評價體系,就業工作考核的落腳點通常是就業率,僅一個就業率很難真正全面地反映就業指導的成效。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尤其是就業熱門專業與就業困難專業在就業指導上的投入和側重是有很大差異的。
由此可見,提出并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研究生就業指導評價體系十分有必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作為一個積極的價值導向。研究生就業指導評價體系可以根據指導課件準備情況、教師課堂表現、學生評價、指導特色、就業率、就業質量等各方面的因素,設定各因素權重系數,用統計學方法選定算法,提出相對合理的就業指導考核評價體系模型。
關鍵詞:研究生;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02-03
近年來,研究生的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2009年,在經歷了新世紀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寒冬”之后,近700萬高校畢業生正遭遇著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的確,如此龐大的就業隊伍的就業狀況是全社會不同階層所關注和擔憂,將直接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央及時果斷采取措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積極創造就業環境,可以說,是經濟的復蘇溫暖了“就業寒冬”。2009年廣東省初次公布大學生就業率為87%,曾讓人們看到一絲就業的“回暖”和希望。直至2012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依然存在,但研究生的就業仍保持相對穩定。而2013年,當再次面臨嚴峻的就業局勢時,高校如何應對并有效推進研究生就業?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進一步推進研究生就業提出對策。
一、分析就業形勢、解讀就業政策
就業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畢業生擇業觀和求職的信心,高校及時為畢業生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和解讀相關政策,主動引導研究生理性擇業。由于持續擴招和部分高校實行碩士研究生兩年制改革,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等,近幾年來研究生的就業曾一度走入低谷,媒體各種評論也見諸報端,給研究生群體貼上“眼高手低”、“啃老族”等各式標簽,一定程度上夸大甚至扭曲研究生群體的形象。有的研究生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缺乏對就業形勢的客觀評估,心態消極,隨波逐流。實際上,2008年金融危機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了機遇,也因此成了推動研究生就業的極好契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中國的經濟結構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同時也給研究生就業帶來更大的空間。在2008年保持就業基本穩定的基礎上,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隨之提出并頒布了一系列就業政策,為研究生下基層、當村官、進軍營、自創業等提供優惠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新《勞動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研究生的就業??梢钥吹?,國家的諸多政策和文件都在大力推進就業、政府正在創造更多的條件、社會正在以一種寬容的態度接納著一批批的畢業生。同時,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性的客觀存在,是市場經濟進行到一定階段的反饋和調整,是歷史的必然。因此,在這樣一種“危機并存”的社會環境下,作為相對高層學歷的研究生,更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理性分析當前就業嚴峻的客觀因素,充分利用國家創造的有利條件,找準自身定位,在就業的大潮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航標。同時,應創造條件及時為研究生詳細解讀有關形勢政策,引導樹立合理的擇業觀。
二、樹立自信心、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
擇業是人生諸多重要的選擇之一,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最適合什么,才能更加自信的去選擇,也會受更多機會青睞。好高騖遠、盲目攀比都是不可取。同時,研究生要學會客觀評估自己的優勢所在,尤其是在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上,多數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術有專攻”,如生物類專業的研究生,經過研究生階段的論文實驗的實踐,大多比本科生更具備系統的理論基礎和堅實的動手操作能力,基本能獨立開展有關科學研究。因此,研究生在專業領域上的綜合素質比本科生更具有競爭力,接受新工作的能力也比本科生強。從長遠來看,如懂得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其優勢相對于本科生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年齡雖然在某些時候成為研究生擇業的門檻之一,但年齡也是人生閱歷的一種體現,研究生比本科生年長幾歲,遇到的問題,經歷的挫折普遍比本科生多,促使他們在思考問題時更具邏輯性、周密性、現實性,更加穩重和理智。因此,在主客觀因素上,研究生具有比本科生更寶貴的這種優越性將更凸顯和被用人單位肯定。
三、優化研究生培養方案,實現人才轉型
研究生一般是按照導師制定的培養方案完成各個培養環節,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培養方案已不適應當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如過多的學分、缺乏前沿性的課程等,尤其是對于生物類研究生,修完學分已占去大半時間,還要忙于實驗和畢業論文,可能失去最佳的求職時機,最后不得不先畢業再就業,而每年申請暫緩就業人數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需要培養更多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可根據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分類培養;完善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的設置,增加專業實用性;減少學分和必修課的限制,增加自主選修課的空間;增設人文、藝術類和就業指導課程,拓寬研究生的興趣愛好和綜合知識視野,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等。
四、構建研究生就業全程指導體系
相比本科,研究生就業工作更具復雜性和多樣性,但卻沒有引起高校足夠的重視。當前高校就業指導運行體系的保障機制不完善,就業指導工作仍停留在簡單的程序指導、政策咨詢、招聘信息、組織就業講座上等,且隨意性大,缺乏系統性和指導深度,不適應研究生的特性;有的高校由于機構不健全,指導工作簡單粗放,因此,高校應該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地位和研究生個人的就業競爭能力。研究生的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程規劃、循序漸進和分類指導。首先,建議在培養方案中增設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非專業必修課并計算學分。課程內容與就業形勢和市場經濟下人才培養的要求緊密結合,并實時刷新,從而有針對性的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可利用就業課作為及時傳播就業信息的平臺。其次,針對不同年級研究生,進行有重點的指導。如對于一年級研究生,指導其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并利用在校期間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知識的補充和能力的培養;對于二年級研究生,必需學習就業政策和職業道德課程,可通過提供近年來本學院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分析,讓他們了解畢業后可從事的領域,提高對社會經濟和就業市場發展的分析能力,并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及時引導微調職業生涯設計;三年級研究生則開展實用性強時效性高的就業指導,如求職簡歷設計、面試禮儀和技巧培訓、就業心理疏導等,從而堅定求職的心理自信力,更加從容淡定走向職場。再次,高校應該盡快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師資力量和專業化水平。目前,輔導員是研究生就業的第一指導人,但普遍缺乏專業化知識背景和指導經驗,使得就業指導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加大力度培養一批對就業形勢敏銳的職業化、專家化的高水平專職研究生就業指導老師,從源頭推進研究生的就業,是當前高校在研究生就業指導上的當務之急。最后,發揮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外交效應,主動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期良好的聯系和溝通,“將企業請進來,讓畢業生走出去”,舉辦各種校園招聘會和宣講會,及時向企業推薦各種“適銷對路”的優秀畢業生,積極培育和拓寬校內畢業生就業市場,促進研究生就業。
五、建立三位一體的就業互動鏈
研究生的成功就業與導師和輔導員密切相關,建立“導師—研究生—輔導員三位一體”的就業互動鏈,共同推進研究生就業工作。在研究生的培養上,許多高校采用“導師負責制”。由于朝夕相處中導師對研究生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因此,在就業指導上導師有更大的推動能力和發揮空間。如在研究領域上,有一定成就的導師,與許多企業和科研單位有密切的科研聯系和人脈關系,導師的推薦可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筆者所在學院曾面向畢業研究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研究生認為與導師的關系是“關系就業”中最有分量,在就業援助途徑上希望能得到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但是,該調查問卷也凸顯了一個問題,在研究生眼中,許多導師并不關注他們的就業。一方面,有的較年輕的或科研項目較少的導師,鑒于自身能力確實無法給研究生提供就業推薦;有的導師的科研側重理論研究,與企業聯系合作不多,缺少外部人脈資源;有的導師只潛心科研,他們所關心的僅是研究生的實驗是否有進展或畢業前能否發表SCI論文;有的導師帶的研究生多達二三十名,無暇顧及到每個研究生的就業需求。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導師對研究生培養的認識存在片面性,認為導師僅僅是“學術導師”,跟學術無關的均由學院和學校有關部門負責。甚至有的少數導師不贊成研究生在校期間找工作,認為研究生應在實驗室好好的做實驗寫論文,求職就業那是畢業以后的事情。所以,對于部分生物類、農科類的研究生到臨畢業前夕還在實驗室趕論文或實驗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但因此也錯過求職的良好時機。那么,如何讓導師在學術尖端的細縫里,關注研究生的就業,發揮其在提高研究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重要作用?首先,導師應該深入理解“負責制”的內涵,除了在科研能力、學術道德、創新思維等方面對研究生進行培養之外,研究生的個人綜合能力,包括就業競爭力等都與導師息息相關。其次,擺正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雇傭關系、合作關系、師徒關系等,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導師對研究生培養的全面性。雖然從教育方法上,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根據不同情況形成不同的身份關系無可厚非,但從教育功能和教育實質上來說,兩者的關系可以形容為生產者和產品的關系,只不過這種產品是擁有知識、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為了使“產品”進入市場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競爭力,導師需要全程全面關注對研究生的培養。再次,提高導師自身的素養。優秀導師的風范在研究生一生的成長中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導師優良的秉性,將被耳濡目染內化成研究生自身的素質,而就業競爭力本質上是研究生自身素質能力的體現。最后,導師要將研究生的就業納入培養范圍內,把推薦就業作為應擔的責任,積極為研究生提供就業援助,尤其就業困難的研究生,更應該給予及時的關懷和就業心理壓力疏導。同時,研究生創業是實現就業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導師在國家給予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研究生創業扶持上給予最大幫助。當然,高?;蛴嘘P管理部門能給予研究生創業一定的啟動資金將更利于推動研究生創業。此外,建議高校管理部門通過培訓學習,提高導師的素質能力,并健全有關導師激勵和考核機制,規范明晰導師的責權,將研究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與導師的年度考核掛鉤。作為就業主體的研究生,應主動多與導師溝通,努力取得導師的理解,積極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本學院在一份關于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調查問卷顯示,有的研究生由于與導師的溝通不到位,面對畢業前夕導師仍安排繁重的科研任務,擔心忙于實驗錯過求職機會而產生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有的研究生甚至只能趁著導師出差期間去參加面試等。在調查問卷最后一項“你最想跟導師說的一句話”中,有的研究生認為就業是研究生與導師不能觸碰的話題,有的坦言希望導師能減輕實驗任務,讓他們騰出時間走出實驗室找工作等。該調查問卷結果整理分析后反饋給學院所有導師,曾引起一定的積極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也讓導師堅定了他們在研究生心目中的重要份量,加深導師對新時期研究生群體的理解。在研究生的就業關系鏈上,輔導員起著聯系導師與研究生的橋梁作用。作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者,輔導員必須及時與研究生進行深入交流,將研究生宿舍作為工作的主要陣地,全面了解掌握每一位研究生的詳細情況并建立個人檔案隨時更新跟進,盡量為研究生提供優質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找準工作切入點,與導師保持經常接觸和溝通順暢,在導師接納并理解研究生輔導員工作的基礎上,將研究生各種信息包括就業情況及時反饋給導師,借助導師的力量幫助研究生就業。
六、建立就業信息資源庫
學院是研究生就業工作的第一線,須建立研究生就業信息資源庫,包括及時收集有關歷屆研究生的就業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并作為內部信息公布,讓在讀研究生真實了解近幾年本學院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現狀,也是作為現實材料培養研究生分析和把握當前的就業趨勢的能力,從而給自己更準確的就業定位,也是學院在研究生就業指導上有用的參考數據。同時,通過就業信息資源庫,與已畢業研究生保持聯系,通過他們反饋用人單位各種寶貴的招聘信息等。此外,學院要挖掘校友資源,利用他們熱愛母校,回饋母校的熱情,邀請他們為研究生做有關講座或由借助他們在社會上的人脈關系,直接推薦合適的研究生參加工作,拓寬研究生就業渠道。
七、完善校院兩級就業管理平臺
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是學院就業管理的上級主管部門。目前,學院的就業管理工作一般是由學院黨委負責,結合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要求來開展。兩者責權和工作重點不同,但相互的配合才能完成畢業生的全程就業服務工作。就業中心與學院就業管理部門要保證就業信息的順暢,并經常到學院走訪掌握研究生具體的就業情況和對就業指導的需求,在學校層面上有針對性的加強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學院作為二級就業管理平臺,根據本院研究生就業具體存在問題及時與就業中心匯報,取得上級管理部門的援助,同時,也可以將學院在就業指導工作上獲得的經驗通過就業中心平臺與其他學院進行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金英.關于研究生就業全程指導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5):26-27.
[2]徐惠忠.論導師在研究生就業中的責任及作用[J].科技資訊,2008,(16):181-182.
論文摘要:中國高校畢業生面臨強大的就業壓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就業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均處于探索階段,對就業指導評佑的研究更為稀少。本文借鑒企業培訓理論中的柯克帕特里克模型,建立高校就業指導的評佑模型,為高校就業指導評佑提供參考。
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高校對就業指導工作的評估實踐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一是高校對評估就業指導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沒有對就業指導工作進行評估,也無從確切得知該工作的有效程度。二是評估深度不足,多數評估停留初級層次,評估工具和手段一。三是評估廣度不足,調查對象多數為畢業生,而對在校生和就業單位的評價相對少或完全沒有,多數評估內容圍繞著就業指導課程和學校就業指導的事務性工作,沒有對就業指導服務部門的相關活動進行評估。四是對評估的原始記錄和數據運用缺乏有效的運用和管理。大多數高校搜集了畢業生的就業信息,但缺乏對信息的有效分析和利用。
二、高校就業指導評估借鑒企業培訓評估模式的可行性
高校教育是指由高校提供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素質培養活動,強調引導性的學習,而企業培訓是通過正式的、有組織的、有指導的方式獲得與工作要求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強調實踐性的學習,由此可見,高校教育與企業培訓均為學習活動—以傳授與誘導的方式促使學員獲取知識、觀點、價值觀或技能,而兩者的側重點不同。高校教育提供長期的注重系統理論的關注人類普遍價值的學習;企業培訓則提供相對短期的,注重實用工作能力的,關注組織自身文化的訓練。就業指導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高校為學生搭建的從學校到工作單位的知識和技能橋梁,是高校教育向企業培訓過渡的學習活動。鑒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特殊性目的—不僅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能,而且著重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來尋求工作和發展職業生涯的能力,以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與企業培訓的相似性,借鑒企業培訓對高校就業指導進行評估具有可行性。
三、建立基于培訓評估理論的高校就業指導評估模型
培訓評估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從定性評估到定量評估、分層次評估到分階段評估等階段。至今,培訓評估已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評估理論也較為完善。其中,唐納德·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柯克帕特里克模型(1959)是迄今為止國內外運用最廣泛的模型,也是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實踐中培訓評估方式的主流。該模型根據培訓評估的深度和難度的遞進順序將培訓效果分為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反應層為學員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和評價,包括對培訓師、培訓管理過程、測試過程、課程材料、課程結構的滿意等;學習層的評估反映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測定學員對培訓的知識、態度與技能方面的了解與吸收程度等;行為層是測量在培訓項目中所學習的技能和知識的轉化程度,可以通過學員的上級、下屬、同事和學員本人對接受培訓前后的行為變化來評價學員的工作行為是否得到改善;結果層用以衡量培訓項目對組織發展作用程度,由于此層次評估的資金與時間成本高、難度大,是企業培訓效果評估的難點。
反應層評估是對學生的意見反饋的衡量,是從學生角度衡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程度,包括就業指導材料、就業指導師、設備、方法等,以學生的態度、感受和意見作為評估的重要依據。反應層評估注重學生的反應,最常使用的評估方法是單向的隨時觀察、問卷調查和雙向的訪談法。盡管反應層評估僅從情感上進行評估,不能直接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目標達成狀況,但卻是最容易操作和最低成本的評估。在就業指導評估體系未建立前,高校可以此為突破口,循序漸進開展評估。學習層評估是對學生接受指導后在原理、事實、知識、技能、技術方面獲取和態度的轉變程度的衡量,是以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效果為依據衡量學生對描述性和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層評估注重于指導后的評估,最常使用的是單向的紙筆測驗、問卷調查、學生自評和雙向的心得報告、職業規劃書、工作模擬、角色扮演等。盡管學習層評估從情感評估上升到知識的遷移程度評估,且操作容易,成本比較低,但仍不能直接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目標達成狀況。行為層評估檢驗學生在接受就業指導后是否能將獲取的知識和技能用于求職和職業規劃的實踐中,以及接受指導后態度的轉變是否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行為。行為層評估注重于指導后的評估,通常在培訓后一段時間進行,比較容易操作的方法是單向的問卷調查和雙向的訪談法,操作比較耗時。行為層評估已經從意識上升到了行為的衡量,但仍屬于間接衡量就業指導工作效果的評估。結果層評估是直接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目標達成情況,即就業指導是否提高或者在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維持了就業率,學校是否因而提高了知名度和招生質量,畢業生的工作單位是否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滿意而間接承認了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結果層評估通常在畢業當期以就業率評價,畢業6一12個月后以畢業生工作單位對其的工作表現與績效評估為依據(評估時需要考慮分離其他因素對畢業生工作表現和績效的影響),一般采用就業率統計、單向的畢業生滿意度調查、雙向的學生就業單位與市場調查的方法。結果層評估是從學生、學校和接受單位三個方面綜合衡量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判斷就業指導工作是否為三方帶來具體而直接的貢獻。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內涵,實施,解析
引言:
素質教育是一個伴隨著中國教育改革過程的核心話題,作為20世紀90 年代迅速興起的中國高職教育,是否應該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應該怎樣構建?成為很多人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性人才,貼近社會,貼近民生,是應試教育特征鮮明的高中后職業教育,應該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圍繞“職業素質”來做文章我們提出,新型的高職素質教育模式構架應該從組織機構改革、教學改革、綜合人文素質拓展和考試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著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參照國外發達職業教育經驗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打破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深度地創新構建。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 ,通過教育培訓、 職業實踐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品質和能力 ,其本質屬性是職業性。從企業對就業者的要求來看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可分為基本職業素質和專業職業素質:基本職業素質指所有“ 職業人 ” 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 ,主要體現在責任心、敬業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專業素質;是相應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質 ,即良好的職業技能。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要素構成來看 ,可以將職業素質分解為三大構成:身體素質、 心理品質、 思想道德和人際交往能力是從業者必備的、 對職業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稱之為保障要素;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反映能力是適應職業崗位 (群 )工作并支撐從業者整個職業生涯所必備的素質 ,可稱之為支持要素;而學習能力、 創新能力、 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是為個體職業生涯發展、 自我潛力發揮服務的要素 ,可定義為發展要素。
一、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內容
(一)職業素質的內涵
1、素質
素質,包括先天素質和后天素質。畢業論文,內涵。先天素質,是通過父母遺傳因素而獲得的素質,主要包括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和身體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點。后天素質,是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而獲得的。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的教育訓練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2、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職業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歷程中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因此,職業素質是素質的主體和核心,是人才選用的第一標準。職業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專業素質、社會交往素質、適應素質、創新素質等。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
一是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品質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方位認識人的精神素質構成。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的特征,既要看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必須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樹立嚴格的紀律觀念,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
二是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應注重學生綜合歸納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還要進行具有現代文明素質和管理、組織才能的訓練。把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起來,把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銜接起來,把應用目標與學術目標結合起來,把社會發展與個性發展協調起來。
三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心理教育,主要是指與人所從事的職業匹配的心理素質教育。畢業論文,內涵。高職院校職業心理教育,旨在協助大學生解決其在職業生涯中面臨的職業選擇和適應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提高其自我決策的能力,啟發他們從自身的愿望和特點出發,采取最佳的途徑服務社會,并逐漸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優化。幫助學生學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以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去追求職業目標。
四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審美教育,主要是審美教育在職業崗位領域的延伸和擴展,是對專業技術人才在審美修養方面的特殊要求。現代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職業崗位操作能力,而是從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僅要知識廣博、技術專長,而且還要情趣高雅;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F代型專業技術人才所具有的素質,包括職業技能、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創業能力、人文素質等,其中就包括審美素質。 讓高職院學生具備和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審美素質,即職業審美素質,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勞動教育,主要是與未來職業活動相關聯的職業勞動意識的強化教育。強化職業勞動意識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內容,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及發展,以及對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建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創新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為全面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與管理工作,高職院校應該設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負責全校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管理工作。其職責,包括收集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信息,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提供各方面信息參考;開展調研工作,了解校內各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及學生對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需求情況,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提供依據;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會議,制訂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
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探討各門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職特色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負責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交流職業素質教育課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探討推進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逐步完善和創新高等職業人才素質培養模式,體現在實訓模式和質量評價機制兩個方面:一是從改革實習、實訓模式入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充分實現實習、實訓的最大價值。拓展“邊實習邊就業”、“預就業教育”的格局。在實習、實訓中,將頂崗實習納入學分制,將企業鑒定作為學分的評價依據,加大素質考核的分量,從而加強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與銜接,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最大程度地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空間。二是探索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人才培養技能評價機制,必須推行職業技能考核制度,實施“多證制”。高職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職業技能考試,應從設備、師資、制度上保證各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從事一門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或專業技術水平等級的培訓與鑒定,以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必須引入用人單位評價機制,把學生是否達到企業崗位要求作為素質培養的最終評價標準。
(三)加強就業與創業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根據生源結構及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培養高職畢業生的良好就業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掌握求職的方法與技巧,提高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就業素質,要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全程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納入高職人才培養計劃,定目標、定任務、定措施,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分階段、分層面進行就業指導。開展多種方式的就業指導活動:利用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指導;辦好供需見面的雙向選擇會;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招聘活動;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辦好校園就業專門指導網站,為學生搭建網上就業指導平臺;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既為畢業生提供信息服務,又可獲得第一手信息資料,用于改進就業指導工作。畢業論文,內涵。創業素質的核心是創業能力,需要創業者在青少年時代打好創業教育素質的基礎,就要培養學生發現與捕捉機遇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畢業論文,內涵。畢業論文,內涵。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建設一支有創業經驗的教師隊伍,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
(四)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高職院校的人文環境建設時,要將與學院專業設置有關的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將企業文化的精髓作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一種源泉,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內涵與特色才能真正創立和形成。一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引進,如誠信文化、人本文化、盡職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非常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思想、社會現象及熱點問題,以講座、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將誠信、人本、盡職的道理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企業管理文化的引進。高職院應將企業嚴密的組織紀律性、規章制度等,與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的嚴謹態度和安全意識結合起來,建立起富有企業特色的學校管理模式。
(五)培養優秀的職業化教師
高職院??山梃b美國,以各州為主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做法,對職業院?,F有師資隊伍進行有計劃的送培,在校職業教育師資班學習的學員,可按照職業教育教師的特殊要求來進行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專業課和教育學課程之外,還可設立有關專業教學方法及大類專業技能課程。當地政府可以借鑒日本經驗,要求企業承擔一定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任務,建立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系統。畢業論文,內涵。通過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師資實現對高職
學生的高質量培養。在終身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潮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素質。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各環節上,必須高度重視、科學地實施。
參考文獻:
[1]李丹,劉霄驍.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學校精神芻議[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6,(2).
[2]鄧澤民.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3]劉平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
論文摘要:筆者基于對就業形勢的思考,提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五大轉變,即就業指導工作性質的轉變:從管理教育到服務指導;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的拓寬:從零散指導到全面組織;就業指導工作機構的完善:從唯一部門到完整系統,就業指導工作渠道的延伸:從人一人模式到人一機、人一人相結合的模式;就業指導理念的更新:從社會安置到鼓勵創業。試圖通過以上方面的轉變,充分發揮就業指導部門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1999年,高校擴招的政策另無數萃萃學子感到興奮和感激,大學經歷不僅僅屬于精英們,它向更多的進步青年敞開大門。2003年,往日激動無比的學生不再興奮,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沉重的壓力,他們迷茫,他們猶豫,他們無奈。于是,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央電視臺《就業》欄目的浮出,人事部就業政策的出臺,人才市場招聘活動的啟動,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配合……,一系列的活動圍繞“就業”這一熱點而展開。
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是負責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要行政部門,其工作思路的轉變與創新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就業理念、就業狀況。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就業指導部門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圍繞學生的需求,幫助學生在激烈競爭中尋找生存的縫隙。
1.就業指導工作性質的轉變;從管理教育到服務指導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高速的發展,人才資源大大增加。每年畢業生人數的增量也不斷創出新高,大學生人力資源逐漸由“賣方市場”過度到了“買方市場”。以往計劃經濟下以教育管理為模式的就業指導體系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就業指導形勢。特別是師范類學校,在習慣了包分配制度后如何接受市場的雙向選擇,這需要在思想上進行及時的調整。傳統的就業指導作為學生培養的一個環節,往往是從屬于教學活動,作為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業指導部門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學生就業進行管理和教育,保證學生對就業政策的知曉和對就業程序的了解,要拓寬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路,建立規范化、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推進就業指導工作的發展。不僅要提供共性的服務功能,即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組織現場招聘會、開展就業指導講座,更要提供一定的個,如個別輔導、個別咨詢等,從而從根本上實現“一切為了畢業生、為了一切畢業生、為了畢業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只有站在服務的理念下工作,才能把就業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的拓寬:從零散指導到全面組織
就業指導工作性質轉變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的拓寬。就現狀來看,就業指導工作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傳統的、零散的講座和咨詢已顯得過于單薄。必須全面組織就業指導的內容,形成縱向和橫向的完整體系。從縱向來說,學校要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形成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有層次的就業指導內容。低年級主要開設理論性課程以及往年的就業情況分析,加強學生的職業認識,使他們有初步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目標,開展職業設計的“提前介人”,中年級主要開設就業心理方面課程,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職業定位以及部分的就業技巧;高年級主要講解當前最新的就業政策,并結合實習進行一定的就業鍛煉和模擬招聘,讓學生完全進入狀態。從橫向來說,要豐富就業指導工作的形式。除了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以外,還要通過講座、個別咨詢、職業設計等方式和手段來拓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使學生獲得由意識到知識到能力的全方位的就業指導。
3,就業指導工作機構的完善:從唯一部門到完整系統
就業指導工作機構是就業指導工作的外部硬件保證。、就業指導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視,但唯一的部門設置并不能滿足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學校必須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業指導工作系統。從宏觀到微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總體協調與用人單位、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用人單位網絡;代表學校參加就業工作會議、參與就業政策的部署,總體設計學生的就業發展趨勢,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向各院系部署就業工作計劃,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進行總體規劃等。第二層次,院系就業指導機構。負責把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相聯系,建立穩定的用人單位網,開設就業心理咨詢、就業技巧等指導,召集各班負責人討論就業動態、負責校就業指導中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等。第三層次,專業輔導人員。專業輔導人員由具備一定心理學、咨詢學、高等教育管理學等相關知識的教授擔任,他們能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咨詢和輔導。每個專業配備一個專業輔導人員,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就業現狀,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學生順利走向市場提供幫助。在就業機構和人員不斷地完善和充實的基礎上,就業指導工作的輻射面會更加地廣泛,工作的內容會更加地細致入微。因此,目前來說,形成完整而又穩定的就業機構可以保證就業指導工作的有序開展。 4.就業指導工作渠道的延伸:從人一人模式到人一機、人一人相結合的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就業指導工作的渠道進行延伸。網絡可以超越空間和時間,在任何學生需要的時候接受就業指導。所以,在就業指導教師與畢業生比例相對較小的情況下,人一機模式可以使就業指導工作的輻射面擴大。學??梢酝ㄟ^網絡開辟網絡就業指導課程、網上咨詢、網上推薦以及提供就業過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人一機模式使大規模的個別咨詢成為可能,它是使就業指導工作服務性功能得到體現的有力手段。以往的就業指導工作似乎更側重于一種學生的單向接受,而網絡的介入就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不僅是一種點到點的交流,而且可以是一種點和面的交流。網絡的開放性特點使學生的提問和老師的解答都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就業問題,開闊視野,拓寬思路。
5.就業指導理念的更新:從社會安置到鼓勵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