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4: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并由此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人們積極思維,認真探究,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思維的這種心理品質,心理學上稱之為“問題意識”。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學者,都十分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一、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分析
1.無疑可問。傳統的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習慣于教師給出現成的結論或答案。同時,學生的練習和測試也通常是建立在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原則上,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必然使學生從不懷疑教師給出的結論,而且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大多數問題也不可能產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
2.不敢問。從學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們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將它提出來。
3.不知怎樣問。部分學生由于基礎差或缺乏思維能力,碰到問題不知怎樣提出來,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
4.沒有機會問。課堂上大多數的教與學行為均有教師或部分優生包辦代替,其他學生得不到發言的機會。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
1.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發展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這個圓由問號組成,問號越多,則圓周越長,圓面積越大,意味著人的知識越多。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會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此外,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擴充。在積極的思維、探索過程中,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原有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合理,這就提高了建構知識的能力,為今后的知識擷取創造了有利條件。
2.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發明創造是人類進步的靈魂,一切發明創造都始于問題的產生。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卑l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因為問題是科學發現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新精神的萌芽。強調問題意識不但促使人們不斷發現問題,還會促使人們去解決問題,直至有新的發現。在此過程中,人們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得以發展。
3.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他們由此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個性品質會得到鍛煉,主體性逐步形成和發展。
三、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
(一)、營造民主“土壤”,強化問題意識氛圍
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師在教學中民主意識的缺乏,課堂教學氣氛的不融洽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民主的氣氛。
1.消除心理障礙
由于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認為“問”的內容就是指對教師講授的新課沒聽懂、沒學會的地方。這樣一來,差生不敢問,因為一旦問了就表示沒學會、沒聽懂,輕則遭到同學譏笑,重則會遭到教師的訓斥;優等生則認為都聽懂了,學會了,沒什么可問的。這樣就造成了沒人提問題的尷尬局面。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我向學生做了解釋:質疑問難不單針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理解沒學會的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當堂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這樣既可以使你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又可以鍛煉你們的求異思維和超前思維。差一點的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如果真有問題,沒學會,不要有顧慮,人的思維是有差距的,有問題很正常;都沒有問題才不正常呢?
2.構筑民主平臺
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營造融洽、寬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臺。以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凡是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讓他自圓其說;凡是問題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對不合理成分用積極的態度挖掘出閃光點。在問題性教學的開始階段,為了讓學生敢提出問題,我采取寫紙條的方法:上課前每位學生預發一張小紙,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教師集中后歸類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起展示。
3.實施成功教學
學生渴望成功,成功將更能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激勵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符合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假如學生有時提出了不合理的問題,也要首先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自悟自明,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問題意識形成
所謂認知沖突,就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認知沖突造成學生認知心理的不平衡,從而使學生產生解決這一沖突實現新的平衡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激發問題意識形成。
1.創設問題情境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因此,教師無論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微觀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1)通過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例如:我在組織“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實驗教學時,讓學生往試管中澄清石灰水內吹氣。問學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氣體?b.觀察到什么現象?c.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實驗現象?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思考。其中一個學生觀察到吹入CO2時間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現象,提出“為什么沉淀會溶解?”這一問題。(2)通過揭示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學的觀念,這些觀念可能妨礙學習新知識。例如:他們認為往濃硫酸中加水與往水中加濃硫酸是一樣的;在煤上灑水比不灑水放出的熱量多等。因此可以從這里入手學習濃硫酸的稀釋、反應熱等。又如鯨為什么不是魚?蝙蝠不是鳥?通過這些概念和說法的并列提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引導他們去解決產生的問題。(3)聯系STS(科學、技術、社會)設置問題情境,學生會覺得具體、親切和現代感,同時反作用于STS,養成熱愛生活、熱愛科技、勤于思考的優良品質。例如在講機械運動時,可滲透同步通訊衛星、宇宙飛船進入空間站的對待等;在講電阻后,可介紹利用超導制成的磁懸浮列車等。(4)通過諺語、民俗、典故等設置問題情境。一些當地的諺語、民俗、典故學生耳熟能詳,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這些生動、鮮活的來自群眾的精粹引入課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導學生贊美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探究“為什么會這樣?”“一定要這樣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走進“最近發展區”
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是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為基礎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獲取的,也即我們平常說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它們的關系是: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置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貼近的認知目標、學習內容,那么必將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認知結構,如“植物細胞在什么條件下發生滲透吸水?”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換個角度問:“為什么賣菜的人經常給蔬菜灑水?”這樣提問,學生感到特別新鮮,就會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3.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重教輕學,重智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統一要求輕獨立見解的傳統教學模式下,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既能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在不斷涌現。例如,“四導式”創新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四導”,即導趣、導疑、導思、導創。它的程序結構如下:
教師
學生
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實施自學、啟發、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維方法,促進問題意識發展
論文關鍵詞:非智力因素,物理,素質教育
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學生中兩極分化現象非常嚴重?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應該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所謂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進物理素質教育,應成為我們物理教師高度重視的問題。這里,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談一談這方面的探討: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非智力因素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們的學習活動很容易從興趣出發,被興趣所左右。比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思維也很靈活,記憶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師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要在物理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素質。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l、利用“需要和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動機是驅使人去活動的內部動力。人有了某種需要往往就會產生相應的動機,因此教師可利用學生以下的需要和動機來激發其學習興趣。
(1)、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動機。教師多向學生介紹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學家的故事來誘發其“羨慕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與動機,激發其學習物理的興趣。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遠景性動機”。
(2)、利用“交往動機”。交往是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動機,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常常都會在班級中同別人交往,或與一些教師交往。因此,我們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的交往,讓后進生多與優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勵和幫助。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多與學生交往,尤其是與后進生的交往。物理后進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自卑感強,雖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優生或老師交往,如果優生或老師又都不愿與其交往.他們就會感到孤獨。就會導致后進生之間互相交往來滿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來得到“歸屬感”和“群體感”。因此.教師要重視與后進生交往,多關心和鼓勵他們,與他們交朋友,使其覺得老師看得起他們。學生得到了真誠的友誼,幫助和鼓勵,就會對老師產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離就縮短了,交談起來內容的真實性就提高了,老師的話他們就樂意聽,布置的任務就樂意去完成,這樣,就可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轉化物理后進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證明了這點。
(3)、利用”成就動機”。由于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都希望獲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些條件,比如“平時測驗”的難度適當減小一些,讓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適當滿足其“成就動機”可以激發其學習物理的興趣。
2、讓學生明確每節課的具體目標和知識的具體意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講解時使學生清楚地明確學習的目標要求,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意義.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怎樣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這個內容時,向學生講明,這是在電器生產和維修中“根據電路圖紙生產電器或維修電器”的基礎,學生對此內容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在講萬有引力定律時,讓學生明確航天、航空工程、人造衛星等就是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的應用,就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教師上好每一堂物理課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教師認真備課,既備好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又備好學生的具體實際,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引入新課又自然,講解正確條理清楚、語言簡煉、邏輯性強、重點突出、語氣自然而又抑揚頓挫、板書工整、教法新穎、教態自然、信息反饋及時、完成教學目標好,那么這樣的課就不愧為受學生歡迎的課,如果教師隨心所欲地“應付式”講課,那么即使學生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也不會持續多久??梢?,在教與學這雙邊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很關鍵。同時教師要注意教學型式的更換和教學方法的變換與優選。教學型式較多,比如;直觀型、實踐型、探索型等。教學方法也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常見的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法、實驗法、比較法、練習法等。新型教學法常見的有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程序教學法、圖解分析法、自學討論式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目標教學法等。教師不能只是單一地、重復地使用某種教學方法.否則,學生會感到厭煩。應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的任務以及學生的實際,恰當地選用某種教學型式、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力求創設問題的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確利用檢查評定,重視表揚和獎勵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論文范文論文的格式。
在考試檢查方面實行“因材施考”。根據我們的具體情況,做了這樣的嘗試,效果較好:首先根據學生物理成績將其分為甲(優生、中等生)和乙(后進生)兩組,考試時使用同一套試卷,但內容分“必做題”、“選做題甲”、“選做題乙”,甲組學生做“必作題”和“選做題甲”;乙組學生做“必作題”和”、“選做題乙”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但選做題不計入總分,用以作為測試優生智力情況和觀察后進生進步的情況。這樣“分層次”地“因材施考”,讓學生“對號入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口味”,使多數學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機會,為后進生的轉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對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和有明顯進步的學生及時給予公開表揚、鼓勵或獎勵,通過帶積極意義的評定,能很好地穩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學習下降的學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評或責備,應幫助其查找原因,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爭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績,通過安慰、鼓勵來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實驗是提高興趣的有效方式。
中學生的興趣常常表現為對事物的直接興趣,.而物理實驗的直觀性強,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充分發揮物理這門實驗學科優勢,多做一些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做好演示實驗,能做的分組實驗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對一些抽象的知識可以用形象直觀的實驗來幫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比如.在講“局部短路”的概念時。有的學生不易理解“電流不流經被短路的用電器而直接從短路線上流過”,有的甚至不相信會有這樣的現象。因此,老師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實驗來驗證一下。如圖所示。將K閉合、K1斷開,燈L1和L2都發光,再將K1閉合,LA熄滅、LB更亮。這樣說明了“電流是從斷路開關上流過而幾乎不通過燈LA”。物理中有許多抽象的東西都可以通過實驗來幫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還可以采用競賽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或開辟第二課堂,組織物理課外活動小組,搞一些小實驗、
小制作、小發明、出墻報、辦黑板報、舉行物理學史講座、
舉行物理游藝會等,都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重視情感教學,培養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間的知識信息交流過程,還是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過程。知識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交流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對待教學,以和藹可親動態的對待學生生,給學生一種愉快、輕松的心理感覺,學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學。相反。如果教師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著面孔、暗藏怒氣地上課,就會使學生“感染”上不良情緒.影響教學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會學生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學生,愉快的情緒能提高學習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情緒不良,學習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師要善于識別學生的情緒,若學生對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緒不正常,則教師要主動關心,幫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師而引起的,就要和學生在平等基礎上交換意見,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避免學生因對老師的不滿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師就要教學生“轉移注意”、“交換情境”,從多角度考慮,用理智來戰勝感情,使消極情感轉變為積極情感。還要讓學生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克服“情緒的易動性”,培養穩定的良好情感。
三、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鍛煉堅強的學習意志,培養的非智力因素
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意志堅強的學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信心,能堅韌不拔,努力克服困難,爭取成功。然而有的學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學習意志較薄弱,自信心不夠強,一遇到困難往往就退縮。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教師可以利用物理課本上的“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教育,或者補講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家在科學道路上成長的故事,比如牛頓、愛因斯坦、李政道、楊振寧、高錕等,讓學生學習科學家們那種堅韌不拔、艱苦拼搏的科研精神。還可以請班上品學皆優的學生給大家介紹他自己是如何對待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的,為意志薄弱的學生樹立榜樣。另外,可多創造一些使學生通過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機會,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影響學生物理成績好壞的因素固然是復雜的,但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引起物理同仁們的足夠重視,并把它貫穿到物理教學過程中去,以推進物理素質教育。
關鍵詞:論文標準 三條邊界 掌握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058-03
中小學教師論文有沒有標準?不但有,還有總體層面和具體層面之分。從總體層面上說,標準有很多,例如為強調論文的客觀性,不宜用第一人稱,宜用相當于英語中的被動態表述。篇幅所限,討論論文標準僅限于具體層面的“三條邊界”。
1 三條邊界標準和教師論文的現狀
標準不少,但從具體層面上說,論文至少有“完整的論文題錄,正文的結構和文后參考文獻”三條邊界。其中后兩條是從屬于“完整的論文題錄”的。
1.1“論文題錄”的第一條邊界
“完整的論文題錄”也叫論文的輔文,它包括論文中除正文以外的所有部分。除文后“參考文獻”在下文另述外,其他四條要求如下:
(1)題名。題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全文應圍繞題名來寫,不超過17個漢字,否則要用副標題。
(2)署名。教育論文是靠交流實踐來落實發展的,作者信息的完整有利于學術交流。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的姓名和通訊地址,本人的業績簡介”三項內容。[1]期刊缺少作者簡介,聯系方式,編輯和讀者就無法與作者溝通。
(3)摘要和關鍵詞。摘要是從篇名和正文中抽取的最能表達論文主題內容的一段文字,是分論點的集合,是對全文核心內容的總結和概括,也是對論文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2]它對檢索、著錄與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摘要一般在200字以內。關鍵詞一般為3~8 個即可。[3]
(4)英文題錄。即把題名、署名、摘要和關鍵詞等幾項譯英。譯英是題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如果缺少了題錄中的任何一條,只能會使教育論文下降到掐頭去尾的“文章”級別,就不是“全須全尾”的正規論文。
綜觀中小學教師的不少文章,往往缺少“摘要和關鍵詞”和將“前三項譯英”。有的甚至還缺少第二條“署名”。這是越過第一條邊界的。
1.2“正文的結構”是論文的第二條邊界
“正文的結構”是論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初學者如果剛處在寫作的起步階段,不妨循序漸進以先入模、后出模。謹記“正文的結構”要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大板塊。
(1)提出問題。如果說論文通行的道理是“擺事實、講道理”,那么此部分(第一板塊)就承擔了擺事實的重任,是此文瞄準的靶子,體現此工作的價值所在。事實可以是現象,現狀,結果,事實,具體,個別,實踐和案例等,如果一開口就先放上名人名言、中央文件,先講大道理、空理論,宏觀,理論,教條,結論。那么就會跌入失去論據論證的泥坑。建議用教育案例,教育日記,教育敘事,教育心得,教育經驗或教育調查結果等客觀事實來描述論證。如若例舉出負面例子作現狀,則下面的原因診斷分析和“開處方”就較易于有的放矢了。
(2)分析問題。分析的對象是上述所現狀和案例。如果是負面的現狀,需要找出原因??梢韵嗷ケ容^分析,和標準比較分析,還可以用其他方法進行分析;并適時應用理論。如是調查報告則可以用調查的結果來分析表述。這是第二個板塊。
(3)解決問題。第三個板塊是解決問題的處方。開出的處方可以是反思、意見、啟示、建議,對策等等。開出的處方或提出的建議(引發的思考)等,應是有利于解決上述提出,分析的問題。
論文的學術價值在于分析解決問題,引發思考。如果盡可能地從問題(負面)的現狀入手,就易前呼后應了。反之,如果陳述功績、自我表揚,寫的就不是論文,而是工作匯報,是邀功請賞的文章,就會越過第二條邊界。
總之,前呼后應的論文才是順其自然的,才不會越過第二條邊界。
1.3第三條邊界是文后“參考文獻”
文后參考文獻是前述“論文題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常被忽視的部分。它有7個要素,[4]分述如下:
(1)正文中相關句子末尾的上標,如“[1]”。(2)序號。如“[1]”。(3)被引文作者。(4)被引文題(篇)名。按國家標準規定其首字母分別如下,[M]專著;[J]期刊文章名;[N]報紙上析出的文章名; [D]學位論文名;[A]論文集中析出的文章名;[C]論文匯編集名;[R]報告題名;[S]標準;[P]專利;[OL]網址等①。(5)出版者。如出版社名,期刊名,或報紙名,網站名等。(6)出版時間。指年(期)。(7)頁碼。
參考文獻是按GB7713-87和CAJ-CD來著錄的。[5]其實例可參見趙玉東等編的《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一書②。[6]
那么,創新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冷眼觀察,我們并不樂觀。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嶺,這是中國的教育的基本特點。雖然近年來,大學迅速擴招。上大學已不再是難事,一考定終生的就業體系也已不復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國教育的指揮棒,仍然發揮著巨大的魔力?,F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嶺,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眾”,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學,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類推,瞄準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馬拉松從孕期就開始了沖刺。
由于高考題量越來越大,知識面越來越寬,考生答卷時根本來不及思考,中學教育為了應對這個指揮棒,不得不走題海戰術,通過增時補課的方式,三年的課程用兩年時間完成,接下來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復習和模擬考試。高考前訓練的目標是機械反應和死記硬背,學生要練到一看題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為高考不允許學生有這樣的時間。由于高考題中的超綱題目,導致了高考前的教學中必須補充大量的超綱內容。這樣,教學內容增加,而教學時間卻被壓縮,雙重的擠壓,除了囫圇吞棗,學生別無選擇,這使大量學生的課業做成了“夾生飯”,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信心。沒完沒了的題海戰,沒完沒了的疲勞戰。長期嚴重的睡眠不足。這就是高中學生的常態,
高中生為了高考而戰,初中和小學的學生們狀態又如何呢?初中生要為考個好高中而奮斗,小學生要為考個好初中而奮斗。孩子們除了在校的學習,還必須完成大量的家庭作業,為了全面的“素質”,為了在高考中能加個“特長”分,更要參加各種課外班。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就是中國孩子的基本狀態。玩,對大部分中國孩子來說已成為奢望;累,已成為中國孩子們的常態。
事實上,在整個教育環境唯筆試成績論的大勢下。教師個體搞創新教育,是很難的??總€別有真知灼見的老師搞創新教育,也難以有實在的成效。因為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創新,所以說,只要應試教育的現狀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
二、我國大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中小學教育為了高考分數而戰,那么,沒有了統考壓力的大學,創新教育又搞得怎樣呢?
縱觀我國大學教育,對于知識和技術產生的背景和過程、當時研究這些問題的目的等等對創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教材中沒有,教師也不講。事實上。大部分教師對這些重要內容也不了解。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死知識,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和技術所體現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所產生的閃光的思想,更沒有領會到科學偉人們身上所體現的強烈的創新意識,
由于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很多大學老師,特別是基礎課老師,幾十年教授同一門課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學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各門課程考試的題目穩定性極高。每年的試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礎上稍作改動。在這樣的體制下,很多大學老師也習慣于“教書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創新的能力與動力都嚴重缺乏,創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學常規教學中體現出來。
近年來,有些大學設置了《創新學》類的選修課,越來越多的大學設置了“創新”學分,也有幾部關于創新的書如《創新學》、《創新學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學中的創新教育并未真正“熱”起來,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是被動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實驗”題目仍用筆答一樣,大學中的創新學分往往也是用筆回答問題來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師只是在面臨職稱或考核問題時才制造論文一樣,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也是制造出來的。這樣的“創新”,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對創新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瀏覽創新教育方面的論文,我們發現,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完成的創新教育論文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數量不同,中小學教師寫的論文遠多于大學教師。其次,論文角度不同,中小學老師寫的創新教育論文,基本上都把課程教學與創新教育相結合,而大學教師中只有少數人把創新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這些人成為創新學專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卻與創新教育無關。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是體制――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在我國,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論文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學教師的論文,以教學研究為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都可以成為論文的內容,在考核制度特別是職稱的壓力下,中小學教師很自然地會把“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這樣的口號引入自己的教學,形成這樣的論文也就成為自然。而我國大學考核評價體系中,對教學研究的關注度遠遠低于中小學,大學要求的論文要有“大學的水平”,偏重于“學術”,要“科研”成果,大學教師潛心研究教學的人不多,寫教學論文的更少,要研究創新教育,也必須把它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成果要么叫“創新學”要么叫“創新論”,似乎只有達到“學”和“論”的水平,才算達到了“大學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會現象,都有兩種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領”,就像羊群需要領頭羊一樣,人群也需要領頭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動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壓”,主要來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這樣的推力下,不論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動的。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中,不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在大學,創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職稱的壓力,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會大幅度減少。事實上中小學老師搞的創新教育研究與嘗試,大部分沒有合作團隊。也沒有“科研”立項,更無經費支持,自己在教學中試了,能夠寫成論文,如果能發表或評個什么獎,最終為職稱評定創造了“條件”,就算“圓滿”了。而大學教師要搞創新教育,則一無前引力,二無后推力,因為大學的評價體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輕教學,科研工作與培養學生分離,文章與教學分離。沒有幾個教師對創新教育真正有興趣。在高校搞創新教育,按現在的體制,合適的做法就是把創新教育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要立項,要經費,最后完成一兩部專著,才算有始有終。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創新教育基本上還處于最初級的起步階段,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對創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體制上嚴重缺乏創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師資隊伍本身目前還普遍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創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創新教育的動力和能力。
四、對推動創新教育的構想
創新教育應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終生教育。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統工程,它不僅是學校的責任,還是全社會的責任。
首先,必須為創新和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前引力。對于大部分民眾來說。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創新型國家,必須讓創新者能夠得到創新帶來的實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創新創富的故事,榜樣的力量就會激發出無盡的創新動力。如果人們認識到創新能夠創富,創新意識就會深入人心,創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眾中形成。但要真正解決創新前引力的問題,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制度體系的支持,必須很好地保護專利和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執行力度,新聞媒體的宣傳、社會力量的促進,都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學校搞創新教育,也要解決前引力的問題,在目前沒有太多創新教育成功經驗可起引領作用的情況下,要出相應的政策,鼓勵廣大教師大興創新教育之風,要把創新教育的成就作為重要的成果予以認可,將創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揚和推廣,樹立榜樣,形成引力。
其次,必須為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動、督促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嘗試,在制度上鼓勵和要求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嘗試,在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把創新教育作為對教師的一種考核指標。筆者認為,在目前教師隊伍普通缺乏創新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情況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狀態下,要真正讓創新教育熱起來,這種后推力是主要的動力。
如果創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創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為時不遠了。
五、對大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構想
在大學搞創新教育,可以使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推行,一是組織力量專門從事創新研究和創新教育,開設創新學課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學教學中,即把創新教育融合到大學其他課程之中。經過一定的發展,如果形成既有專門的創新學教育,又有所有課程都蘊含創新教育的局面,創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風了。
目前創新學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理論體系尚不成熟,譬如對產生創新思考、創新過程、創新規律的研究,還沒形成較系統的、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已出版的教材和專著較少,沒有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關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教學訓練的方法步驟等,值得研究的內容還很多。筆者構想,創新學課程應該以大量的案例為基礎,通過解讀案例,使學生得到啟示與啟發;創新學的規律應該不是死板的,而應該是多樣的;創新學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有“標準”答案的;創新學的課堂應該是活躍的,而不是“填鴨”的。創新學的課程目標應該是培養創新意識,激勵創新欲望,總結創新規律,啟發創新靈感,尋求創新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中化學,高效課堂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相對原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創建一種以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創建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教改后的教育方針倡導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即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然后通過與別人的交流、合作學習,解決遇到的難題,最后經教師點撥,進一步發展探究式學習能力,高中化學的學習尤其如此,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高效課堂的基礎之上。高效課堂的特點是: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知識較多,教學氛圍民主活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才能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實施高效課堂呢?我有以下一些感悟與大家共享。
一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是否有高質量的教育取決于是否有高素質的教師。首先,只有具有現代教育觀和教育科學發展觀的老師,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才能真正理解與尊重學生,在每一個教育環節中都能給予學生人文主義關懷。其次,作為教師要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若教師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先親其師——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然后信其道,學生因愛而學,就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習變成一種享受,并在學習中不斷豐富他的精神世界教育論文,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實現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師自身要有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教師在課堂上能旁征博引,詼諧幽默,講課深入淺出,游刃有余,自然能打破沉悶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課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利用率,收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二 教師要明確教育目標,備好課
教師備課是實施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了備好課,化學老師們可以在一起集體備課,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所選用的教材,把教學目標細分解到每節課當中。然后大家就如何設計這堂課,以及為什么如此設計等問題展開談論,交流心得體會,最后按照新課改要求并結合授課和學生實際課制定出合理的授課方案。因為“化學是一門一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故對于化學老師而言,更要制定出學生的基本能力目標論文怎么寫。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使老師之間互相培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更重要的是制定出了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讓教師有備而來,更好的主導課堂,做到有的放矢,可以使課堂變得緊湊,讓學生積極參與,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最好的準備。當然要做到這些,事先必須對學生的基礎進行調查,明白學生的問題在哪里,對癥下藥,才能實現高效。
三 合理的課堂調控
合理的課堂調控教師首先要能做到合理的安排上課的時間。要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高效的學習,就要求教師把課堂時間做科學合理的分配,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把不同的任務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這樣他們才能消除懶散,有緊迫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與學生互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特點,采取相應的互動策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強化效果。再次,教師還要做好應對課堂突發狀況的準備,對一些意外情況,要能及時采取措施,機智靈活處理,維持正常的上課秩序,這是實施高效課堂的有力保證,只有這樣,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 采取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打破傳統那種填鴨式、教師占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要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師要給學生讓出一些自主學習的天地,讓學生自己制定目標,控制進程,實現目標,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前所說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在化學課堂上定然少不了實驗。因此根據化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課,例如教育論文,我曾讓班上各小組設計一個如何驗證溶液酸堿性的實驗,經過各組討論之后,大家總共設計出了七種不同的方案,有的直接用PH試紙,有的用酸堿指示劑,有的是把鐵放進去看是否有氣體放出等等,最后再讓各組動手操作用實驗進行驗證。這種分組討論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很樂于思考,并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當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老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科學合理的加以引導,促使學生高效學習。
五 組建課外學習小組
將學生按基礎條件,學習程度,性格特點,科學合理的安排成幾個課外興趣學習小組,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消化吸收的知識點,通過課外的學習來解決。另外,程度不一樣的同學在一起,大家可以共同討論學習,達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的目的,這反過來又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實效性。
此外,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評價制度,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證實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通過評價來提升下一次教學過程的設計效果,同時也激勵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以上這些都是我自身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做到以上幾點,并且持之以恒,一定會對實現高中化學的高效課堂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6–79
【2】王桐.《教育基本理論與實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書臣等.《新課程教學設計》,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4】史薇.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管理策略芻議【J】,新課程教育(基礎教育),2007,(03)
【5】汪泳,董靜.創設愉悅情感的課堂教學【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5,(09)
一、認真履職,培育文化,全面提升辦學質量
1.明確辦學思路。我們在對學校發展歷史進行學習梳理、研究剖析的過程中,憑著自己平易近人的態度、務實的工作作風,很快就贏得了全校師生的信任和支持,從領導到教師,即便是門衛的工人師傅也對學校發展諫言獻計,都對學校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新的發展思路逐漸明晰,就是堅持“12345”的工作思路,即:圍繞一個中心:錘煉魏書生的教育辦學思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突破兩項工作:鮮明學校形象,提升辦學品質;搞好三個設計:學校發展路徑設計,學校文化形象設計,教師專業成長設計;增強四個意識:法治意識,科研意識,團隊意識,品牌意識;抓好五條線索:把握航線(發展方向),不碰紅線(法律法規),守住底線(安全穩定),提升生命線(教育質量),打造風景線(學校文化)。
2.錘煉學校文化理念。從校長到教師工人都應該努力實踐學校的教育思想。我覺得學校的核心理念,就應該是“德潤人心,文化天下”,以此統領學校的全部工作。辦學遠景,應該是通過實施“教育七大行動”即:書香浸潤靈魂(讀書);文化滋養個性(習慣);寫字改變形象(寫字);反省提升素養(日記);歌聲陶冶情操(唱歌);課堂成就理想(教學);信息暢通明天(電腦),發揚“寧靜致遠,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著力打造“書香校園,錦繡花園,和諧家園,幸福樂園”,培養讀書之人,愛美之人,感恩之人,幸福之人,追求“小小校園,大雅之堂”的辦學境界。
為生動;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呈現,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用到位的語言文字表達,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如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來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本人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用準確的教學目標定位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教育論文,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的活力在于課堂,學生學習的活力在于生活”,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善于關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學本身的魅力,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使教學行為符合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無用之功,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目標定位1,能對生活化的素材歸納和演繹獲取新知識。如學習DNA的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例舉如下材料供學生學習,要求學生用相關知識解釋,并進行創新。
材料一:DNA指紋在案件偵破工作中有著重要的用途。刑偵人員將從案發現場得到的血液、頭發樣品中提取出來的DNA與犯罪嫌疑人的DNA進行比較,就可能為案件的偵破提供證據。
材料二:最近有許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種被稱為“核黃素”的保健品,據說其主要成分是從一些生物細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噓其有健腦作用和能夠為人提供豐富的營養。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嗎?
材料三:美國911事件死難者身份確定??茖W家將對每具尸體的細胞核DNA和線粒體DNA進行檢查。由于很多尸體已經被分成了數塊,據專家估計此次將被檢查的碎片數有可能達到百萬以上。所有的細胞核樣本將被送到美國鹽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進行分析,他們的工作是要對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認,而線粒體DNA則將被送到馬里蘭州羅克威爾的細胞研究室去,他們的任務是要查出死者屬于哪個家族。據稱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數據將與所有遇難家屬提供的資料和樣本進行核對,這將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DNA分析鑒定行動中心。
材料四:科學研究證明,一些困擾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等都與基因有關。依據已經破譯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這些基因并針對相應的病變區位進行藥物篩選,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識來設計新藥,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補或替換這些病變的基因,從而根治頑癥。基因藥物將成為21世紀醫藥中的耀眼明星?;蜓芯坎粌H能夠為篩選和研制新藥提供基礎數據,也為利用基因進行檢測、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樣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對同一種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樣。明顯的例子有,同為吸煙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論文,有人則不然。醫生會根據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給予因人而異的指導,使其養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最大可能地預防疾病。
目標定位2,學生能把知識回歸于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如平時布置學生作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知識點和考試而做題。例如學生在學習糖類、脂質、蛋白質之后,就可以布置學生把自己經常食用的食物進行歸類,讓學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為他們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時的飲食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飲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小實驗,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既能達到驗證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功能,又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如要求學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蘿卜條,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檢測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學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時間,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家庭作業。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態瓶等;設計實驗驗證不同溫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等。還可以走上社會調查居住附近有無遺傳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譜圖找出遺傳 方式;調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轉基因食品;農村學生可以調查蔬菜大棚是否經常通風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時可以調查當地景區的生態系統結構、物種豐富度、某一種群的種群密度;身邊有無生態入侵現象等等。通過生活中觀察、驗證課本上的生物學知識,會很好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為素質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過這些生活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生活課堂,即關注學生的主體和活生生的經驗與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知識技?艿慕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經驗的改組,促進學生書本知識向實踐能Φ淖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用智慧的教學方法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教必修2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我講到,如果孟德爾要直接驗證他的假說,只能用顯微觀察的方法,確定遺傳因子的真實存在和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進是分離的,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孟德爾應用假說-演繹法,事實上孟德爾所檢驗的不是假說本身,而是假說的推論,即從假說中邏輯地推導出來的個別現象或事件的推論。當我講到“孟德爾設計的測交實驗教育論文,實際上檢驗的是演繹的‘推論’,是一個特例,孟德爾用實驗驗證這個特例,從而驗證了規律”,學生仍然不理解。怎么辦呢?這時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識進行解釋。地球是橢圓的還是方形的呢?假說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說二地球是橢圓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應當是看到整個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橢圓的,則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依據假說演繹推理出來的一個特例,即推論,用親身體驗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的實際情況來驗證這個特例(推論),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是整個完整的船身,則大海是方形的;若親身體驗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時,是應當先看到桅桿,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個船身,則大海是橢圓形的。這時我給學生說,孟德爾的測交實驗就相當于“在大海航行時,看到遠方的船只情況”是個假說基礎上的一個特例,只驗證了這個特例,則假說自然就被證明了。
智慧的教學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劑一樣,有效的教學必然是采用恰當教學方法的教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帶來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因為智慧的教學方法往往產生于生活實踐中。
三、用優化的教學媒體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
在生活知識的內容上,體現選擇性原則,更能帶來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在講解共同進化的知識時,我選擇了生活化的一些媒體知識。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1有趣的巢寄生杜鵑。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卵斑等許多方面與宿主相似,但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 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編者注:杜鵑又稱布谷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生活化的媒體知識2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蜂鳥的喙大致可分為2種類型:長而彎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略微彎曲的長筒狀花中采蜜,這一類花分布廣泛且產蜜量高;第二種類型的鳥適于在短小筆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論文,這一類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較少,而且它們也經常吸引許多傳粉的昆蟲。盡管長喙蜂鳥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們一般更偏愛長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們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鳥類的驅趕。蜂鳥飛行速度快,可以長距離地飛來飛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鳥利用的花蜜。蜂鳥是典型的通過一次飛行造訪不同種類的花來提高攝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賴一種植物的傳粉動物。因此,對于種群數量小的植物來說,選擇壓力可能促使植物產生較多花蜜吸引蜂鳥。有趣的是,依靠蜂鳥傳粉的植物幾乎分泌同等數量的花蜜,這也許是因為蜂鳥不屑于光顧那些產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賴蜂鳥傳粉的花可能與蜂鳥密切地協同進化。筆者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考察時曾好奇地觀察長尾蜂鳥(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種風
梨科植物的花蜜,這種植物花筒的形狀似乎剛好能容納進細長的蜂鳥喙;除蜂鳥外,似乎沒有任何其它動物前來采食花蜜。
通過這些生活化媒體的呈現,學生對共同進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共同進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增加②促進物種的共同適應③維持生物群落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