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貿專業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專業 就業 國貿 偏差
本文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具有紡織特色的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中紡協zfx201110)。
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已經成為許多高校改革的一個共識。推行個性化培養是一個發展大趨勢,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個人充分發展的內在要求。正因如此,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里,如何發揮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對于高校本身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高校培養學生的質量。部分高校在將總學分縮減的同時,增加選修學分,有些個性化課程模塊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修讀。[1]這既為學生自由參加各種學術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也給予了學生跨學科學習和專業選擇的自。在增加學生自主性、推行個性化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學生對所選擇專業的學科性質、知識結構與能力要求、就業前景等問題有較深入的了解,否則會事與愿違。為了了解學生對所學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業預期,武漢紡織大學“具有紡織特色的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對本校相關經管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來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進行了分析。本文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調查的數據及其反映出來的問題為基礎進行分析。本項調查預期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以武漢紡織大學國貿專業為例,研究高校行業背景對其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就業影響。武漢紡織大學的校名就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特色,紡織服裝及相關工程類專業在社會上已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這個特色可能對非行業特色的專業(如國貿等經管類專業)的就業可能產生某種影響。第二,了解在校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其特色的認知。一是了解在校學生對本專業的一般認知,二是對本校本專業特色的認知。第三,了解在校學生對本專業及其特色認知與實際就業差異的原因。
調查情況介紹
1.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的總體設計與主要目的。整個調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在校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就業預期的問卷調查。這部分設計了11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國貿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差異和就業預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學校就業數據庫中的數據,對國貿專業已經畢業學生的就業去向進行分類分析,并與在校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差異和就業預期進行對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國貿專業在校學生的專業認知、就業預期與實際情況的差距及其原因。
(2)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專業面向、就業地域面向、預期薪資、學校特色與專業特色認知等四個方面。
2.分析的樣本及數據
(1)專業認知與就業預期調查數據。關于在校學生專業認知和就業預期的問卷調查在國貿專業2011、2010、2009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中進行。共發放問卷121分,收回117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6.69%。
(2)實際就業去向的相關數據。實際就業去向的數據為2011屆國貿專業有182名畢業生,其中數據完全有151名畢業生,有效數據占82.97%。
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1.就業方向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的偏差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到貿易公司從事單證員、業務員等相關工作的意愿和到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工作的意愿高達31.28%,到其他行業工作的意愿為37.44%。但是2011屆畢業生直接到貿易公司、金融業、其他行業的比例分別僅為3.31%、2.65%和94.04%。這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雖然到非貿易公司也可能從事單證員、業務員等與貿易相關的工作,但是,意愿就業行業與實際就業行業反差如此之大,很可能表明在校學生對國貿專業的專業面向理解過于狹窄。另一方面,國貿專業的學生對到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工作意愿與實際差距太大,這可能表明國貿專業在校學生對金融知識比較感興趣。這反映出在校學生對國貿專業面向認知不足。
表1 就業方向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
2.就業地域預期與實際就業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學校地處武漢,考慮到武漢在華中的經濟地位和發達程度,本文將武漢與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并列。從表2中不難看出,到廣東、武漢工作的意愿分別為12.42%和18.95%,但到這兩個地區實際就業占比分別為33.11%和26.49%。到上海與北京工作的意愿高達45.75%,遠遠超過了實際就業地區占比(僅為1.97%),這一數據反映出就業地域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強烈的反差。另一個反差較強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占比僅為0.65%,但實際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占比為12.58%。
從這些數據來看,在校學生就業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區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這與我國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的經濟戰略調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表2 就業地區預期與實際就業地區
注:中西部不含武漢市。
3.預期薪資與實際行業薪酬之間的差距分析
從表3和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在校學生預期薪資與實際薪資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資水平分別為5510元和5430元,考慮到45.75%的學生愿意到上海與北京等發達地區,學生預期薪資偏低,這可能與學生為了更好地發展前景,寧愿接受相對較低的工資;或是學生已經意識到社會給予新手的薪酬不會太高。但是考慮絕大部分學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工作,作為職場新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薪資仍偏高。
表3 在校學生預期每月薪資
表4 2010年實際工資水平
注:實際工資水平=平均工資÷12,單位:元。
數據來源:武漢數據來源于《武漢統計年鑒2011》,其他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
4.學校行業背景與就業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為行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學生就業可能受到學校行業背景的影響。從表5中不難看出,國貿專業到紡織服裝行業實際就業人數占比為14.57%在校學生,低于在校學生認為應該增強國貿專業的紡織服裝特色的比例(為17.24%)。考慮到武漢紡織大學的行業特色,到紡織服裝等行業工作的國貿專業學生僅為14.57%,很可能表明學校行業背景對國貿專業的就業沒有太大影響,或者是學校的國貿專業與紡織服裝特色聯系不是很緊密,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學生對學校行業背景對如國貿之類的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就業影響缺乏認識。
表5 學校行業特色與實際就業行業關聯度
表6反映在校學生確實對學校國貿專業的特色了解很少,因為有高達54.42%的學生對本校國貿專業的特色僅“了解一點”,還有28.57%的學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學生對本校國貿專業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是宣傳不夠。進校前無法通過社會及學校宣傳等渠道導致缺乏了解的學生比例為34.13%,還有43.71%的學生認為進校后學校和學院宣傳不夠。
表6 對國貿專業特色的了解程度
表7 對國貿專業不了解的原因
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特色了解不夠,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進行規模上的擴張。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近幾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對外經貿學校、湖北財經高等??茖W校。其校名也更改過幾次,1999年由武漢紡織工學院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合并與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對學校專業特色的認知。
結論與建議
1.從專業面向看,亟須加強高校在校學生對專業面向的認知與教育
從“寬專業厚基礎”的角度來看,既要強化專業特色,又要專業面向的多元化。對于國貿專業而言,既要強化國貿專業區分與如金融學等其他專業的專業特色,又要強調作為應用經濟學大類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與傳授,增加國貿專業學生就業的專業面向優勢。同時,學校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本校相關專業的宣傳。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主動加強對學校專業特色的宣傳可能比知名高校更為迫切。
2.從就業地域面向看,高校在校學生應逐步調整工作地域重心
過去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域為“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發展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和東北等地區亟需各種專業人才。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高校在校學生應逐步調整自己未來就業的地域。
3.從就業薪資預期看,高校畢業生應降低薪酬預期
作為初入職場的新手,高校畢業生更應看中工作給予自身未來的發展空間,更應該考慮到就業地域當地薪資情況。
4.從學校發展來看,學校應著眼于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按照內涵式發展要求,完善實施高?!濉母锖桶l展規劃”[2]。作為行業特色較強的地方高校,只有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著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才可能真正創建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
參考文獻:
[1]徐高明,張紅霞.我國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突破與老問題[J].福建教育論壇,2010(8):61-66.
關鍵詞: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規劃;保障措施
注:本文為武漢東湖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0016
一、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
后危機時代,由于經濟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導致國貿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大。曾經火爆的國貿專業被教育部列為“黃牌專業”,就業率發生下滑。為了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國貿專業人才,各高校應視壓力為動力,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當前經濟背景和就業市場形勢,國貿專業的優秀人才除了應具有高度市場敏感意識、風險預測和管理能力,爭端應對能力,還應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行業特色,擁有高度的創新意識和實干精神。以此為國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各高校應制定相應的國貿專業建設規劃。
二、國貿專業建設規劃設計
下面,本文將以作為優秀民辦高校的武漢東湖學院為例,以2013-2020年為設計時間范圍,說明國貿專業建設規劃的設計方案。
(一)專業方向規劃
根據湖北省的地區優勢和行業優勢,武漢東湖學院國貿專業提出打造機電產品貿易與旅游與酒店服務貿易兩大特色。同時,發揮協同的力量,與農業電子商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聯合,培養農產品貿易及惠農服務貿易人才。2013-2020年,逐步培育發展,形成鮮明的機電貿易、旅游與酒店服務貿易、農產品貿易、惠農服務貿易的專業特色大方向,積累經驗,修改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科學可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鼓勵教師進行相關專業方向的科研和教研活動。通過學生在社會上的就業反響,及教師在科研教研各方面的成績,在省內外,國內外同內院校中發揮示范作用。
(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師資隊伍是具體承擔專業建設任務的重要力量,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目前我專業有專任教師18人,但是職稱比例、年齡比例不盡合理。計劃在2013-2020年期間,以訪問學者的形式,分期分批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到國內外兄弟院校交流,選派專任教師到企業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或組織教師到外單位參加各種業務培訓,提高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2013―2016年,通過引進的方式,增加1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學科帶頭人,2名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2名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教師,增加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5人。
(三)教研和科研規劃
科學研究成果是專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專業建設的具體體現和重要支撐,教學和科研的緊密結合,是提升學科品位和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的科研成果又是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2013-2020年,國貿專業爭取創建省級科研團隊1個,為教師加強團隊合作夯實基礎;教師220篇,其中,核心論文的比例不低于7%。爭取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3項。編寫有專業特色的教材、實訓指導書10-14本,申請校級科研教研項目7-12項,申請省級教研科研項目5-7項。通過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在前期積淀的基礎上,爭取將2門校級精品課程發展為省級精品課程。
(四)實踐教學規劃
由于國貿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2013-2020年,國貿專業應繼續大力發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課堂研討與實踐實訓相結合,對于理論與實踐聯系較緊密的課程,合理分配課堂研討與實踐學時。對于實務操作性較強但又不宜單獨開設實驗或實訓課的課程,根據課程理論和實務教學內容的需要均安排一定的課堂實驗。實驗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根據學生所選專業方向的不同,各設立不同的實驗課。2013-2020年期間,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增加實習實訓基地,爭取再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4-6個;新購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實驗軟件5-8個。
三、國貿專業建設規劃保障措施
(一)健全制度,規范管理
建立健全各種制度,規范管理,管理水平是體現一個學院規范化建設的標志,科學高效的管理是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提。一是通過制度化與規范化凝聚人心,充分調動教研室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二是嚴格按程序辦事,避免相互推諉,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創新,彰顯特色
根據“一體兩翼”綜合性應用型人才的宗旨和專業發展需求,認真分析通識教育類課程、專業教育類課程、職業技能培訓類課程和創業技能訓練類課程的關系,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改革培養方案,強化各模塊課程的特色。在加強主干課程教學的同時,培育模塊教學的生長點,按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積極探索與細化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深化教學改革為核心,創新教學體系和管理機制。
(三)擴大交流,開放辦學
國貿專業的發展必須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系。一是加強與經濟學教育界的聯系,積極參與經濟學界的學術交流活動,擴大本院國貿專業在業界的影響;二是加強與國貿實務界的聯系,充分體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三是加強與企事業、行政機關等社會各界的聯系,在開放辦學、業務培訓、橫向科研合作諸領域加強合作,提高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張靜.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國貿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商情,2012(16):17
[2]劉穎.關于獨立學院國際貿易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10):70
關鍵詞:培養模式;國貿專業;職業資格;
一、引言
1998年國家教委、國家經貿委、勞動部《關于實施職業教育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詳細說明了要逐步推行學歷證書或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兩種證書制度。2015年7月經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取消6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屬于水平類職業資格的全國外貿業務員、全國外貿跟單員、國際商務單證員、國際貨運從業人員資格等也在取消行列之中。雖然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表示此次改革取消政府部門及協會、學會設置的無依據的水平類職業資格證書,能夠為職業資格認證市場創造良好而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利于通過市場競爭來培育高質量水平類證書,但是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卻失去了一種簡單有效的甄別方式;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失去了培養的方向;對于學生來說,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目標。因此,職業院校應當重新考慮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適應新時期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縮短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與終端用戶要求的距離,加快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和創新。
二、職業院校國貿專業現行的培養模式
2004年教育部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中強調要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這些法規確定了國家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法律依據,也為未來的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為了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全國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先后掀起了以就業為導向“崗、證、課”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根據外貿企業相應的崗位如外銷員、外貿業務員、外貿單證員、外貿跟單員、貨代員等開設相關考證課程,將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職業資格證考試內容充分結合,使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外銷員、外貿業務員、報關員、報檢員、外貿單證員、外貿跟單員、貨代員等職業崗位要求相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技能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拓展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三、在職業認證取消背景下,國貿專業人才改革的探索
第一,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模式的重新定位。在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相關職業資格證取消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必須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以應對目前過渡階段的形勢,爭取在不浪費學生考證花費的同時又保證滿足企業需要。通過對部分外貿企業進行調研,在目前經濟情況不佳的形勢下,中小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上側重于業務開拓能力和外語溝通能力。根據調查的123份有效問卷統計,調查結果如表1。因此,在制定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充分考慮企業對人才能力要求,緊扣專業核心技能,以工作業務流程為線索,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制定模塊化的職業技能標準,將對外貿易活動中各環節所必須用、反復用的專業詞匯、常用句型和固定表達方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打造基于“課堂教學+商務談判實訓+外語技能實訓+專業綜合實訓+企業項目實訓”的循環式強化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第二,構建“3-7-N能力本位”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圍繞循環式強化訓練人才培養模式,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從職業崗位需要出發,綜合考慮學生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培養與可持續發展,參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引入外貿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或規范,體現外貿行業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以職業活動過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形成為目標,構建“3-7-N能力本位”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7-N能力本位”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分為一級模塊、二級模塊。其中一級模塊3個,分為基本素質課程模塊、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模塊及職業定位頂崗實習課程模塊;7個二級模塊:即人文素質課程模塊、職業素質課程模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職業能力綜合實訓課程模塊、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職業定位模塊和頂崗實習就業模塊,其中職業能力拓展課程模塊為公共選修課。
四、實施循環式強化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措施
第一,通過競賽強化職業技能訓練。職業資格證的取消,使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學??梢酝ㄟ^知識競賽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拓學生視野,提高職業能力。其一,外語技能競賽。職業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特別是英語基礎較差,多數學生對英語興趣不高,完全照搬英語專業的競賽方式對國貿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適用。所以,要想找到符合高職國貿專業學生實際的競賽方式,首先必須抓住這類學生的特點,探索出真正適合他們的方式,只有這樣,英語競賽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國貿專業外語學習最終目的是跟外商進行交流和談判,因此國貿專業的外語技能競賽在題目設置、程序設置和方式選擇上要重點考慮學生的外語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構建真實的工作場景,考驗他們的應變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外語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了解將來工作的特點。其二,業務開拓能力競賽。目前,筆者所在院校針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開設了《市場營銷策劃》和《產品推銷》等相關營銷類課程,目的是通過這些課程提高學生開拓市場的能力。另外,為了使國貿的同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學校成立了“外貿工作室”,跟義烏一些企業合作,利用網絡為其挖掘海外客戶,積極推廣該企業產品,建立業務聯系;除此之外“外貿工作室”還在速賣通開設了店鋪,由企業提品。讓空閑時間較多的學生參與全程操作,在一定時間段內統計他們各自的業務量,根據業務量的多少給予不同的提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其三,專業知識競賽。在一年級開設專業課程比較少的情況下,階段學習之后,通過單項目、單主題、分組式的以班級為單位嘗試開展規模較小的知識競賽,對沒有及時理解和消化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課后自覺學習,在人人參與的氛圍中,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筆者所在的學校針對外語類專業也開設了國貿專業的相關課程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外貿跟單實務》、《外貿單證》、《外貿業務操作》等,在二年級相關課程已經學完后,學生已經掌握了系統的外貿專業知識,可以在全校開展外貿職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競賽,主要通過外貿模擬仿真實習平臺進行實戰競賽活動,這一階段的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應用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舞廣大學生投身外貿課程的學習中去。當校內競賽開展成熟后,把在校內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優秀的學生,派往校外參加行業企業與全國職業院校聯合舉辦的相關職業技能競賽。第二,校企共建開放式共享型專業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以世界大學城云服務平臺為依托,以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空間建設為載體,由學校和外貿企業共建科學規范的資源管理與應用體系,構建開放式“5庫”共享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五庫”即教學資源庫、技能抽查庫、職業資格考證庫、職業素材庫、學生畢業設計庫,面向學生開放,提供輔助教學、培訓和仿真實訓服務,做到開放教學環境,共享教學資源,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第三,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以全面提高專業教師政治思想素質和專業文化素質為中心,以培養青年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充分調動和發揮專業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和科研并重,建設一支“理念新、功底厚、能力強、經驗足”的“雙師互兼”型國貿專業教學團隊。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學歷進修、境內外學習交流、科研服務等途徑,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通過拓展校企合作擴充兼職教師隊伍數量,并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承擔具體的外貿崗位工作和相關管理工作,促進專業實踐技能提高和管理能力提升。第四,完善實訓教學條件。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立與拓展,為學生專業實訓提供廣闊平臺。校內實訓可在外貿實訓工作室進行,采用相應的浙科外貿實習平臺、外貿單證模擬軟件、浙科營銷策劃模擬軟件等來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有利于學生的對口就業、對崗就業,實現專業教學與未來崗位的無縫對接。同時,積極聯合校外優質涉外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外貿實訓基地,為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實踐等集中實訓環節提供場所,打造好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平臺。第五,推行以學生為本的激勵式教學管理。由于高職學生基礎較差,因此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提倡參與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工作任務引領教學工作過程。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課堂,模擬典型的外貿業務內容,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獨立計劃、獨立決策、獨立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演示和學生分組操作并行,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獲得工作過程知識、技能和經驗,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
五、結束語
循環式強化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緊扣專業核心技能,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創建工學結合為主線,利用“五庫”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提供保障,打造模擬與實戰型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循環式強化訓練培養模式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就各種途徑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以期為職業院校國貿專業的培養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張玲.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思考[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38-39.
[2]王繼毅.產品工作室背景下的國貿專業學生網絡外貿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6):73-74.
[3]郭薇.基于競賽平臺的高職《國貿》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29-31.
[4]曾勇民.高職國貿專業基于“模擬公司”模式教學方法初探[J].職業教育,2014(4):250-251.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 創新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發展,后wto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逐步建立,加大了全社會對國際化人才需求,因此國貿專業成為高校和考生眼中的香餑餑,國內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都開設了國貿專業。然而,就業市場同質導致過度競爭使得該專業求職市場人滿為患,2007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引起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就業形勢變得尤為嚴峻。桂林理工大學國貿專業取得了2006-2009年四年一次性就業率均超過90%,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什么樣的原因成就了高就業率呢?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學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背景及實踐進行了歸納,系統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國際經濟貿易人才培養模式。
一、開展特色應用型本科國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背景
當今普通高校國際經貿人才培養中存在一些誤區,影響了人才的就業競爭力,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理念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不僅僅在于掌握知識,更重要的學會學習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搜尋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國貿人才培養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養人”這一命題,而代之以“規范人、塑造人”的標準。
(二)定位不清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專業的人才有不同的質量評價標準。一般可以將其分為以學術性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開發性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為主的實用型人才三種類型。應用型人才中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偏向研究開發性的應用型人才和偏向實踐應用性的應用型人才[1]。
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更多是研究型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屬于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大學,受限于生源質量和教師整體狀況,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是值得商榷的。這類大學在構建各自的人才培養模式時應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為主,更多地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需要定位。
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論基礎、有較強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它既區別于高職高專類學校培養的服務于生產、服務及管理第一線,并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技能實用型人才,又區別于研究型高校培養的通識型、綜合型、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應突出既有“知識”,又有“能力”,更有使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素質”,應當具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四個突出特點,尤其是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因此,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避免知識面過窄,又要防止出現一味地追求厚基礎,而忽視專業應用能力培養”。
(三)培養模式趨同化
1.人才培養目標趨同于理論型
現在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都是“高級專業人才”,把“高級”等同于“理論”,趨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論型人才培養目標,偏重于學生在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學等宏觀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而對于國際貿易具體業務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專業課程體系趨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當前國際經貿專業課題體系設置上基本沿襲了傳統的三段式模式,嚴重制約了具有特色的專業型人才的培養。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段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人才培養要么定位于“知識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忽略了既有較廣的國際經貿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的趨同性,導致高校國貿專業學生在競爭力的趨同性,結構性的矛盾加劇了就業市場競爭性。
3.專業人才培養方式“重理論、輕實踐”
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的簡單模仿,在課堂教學上集中表現為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教學輕應用”。各高校雖然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各種實習,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為帶領學生與工廠、企業參觀,真正參與實踐的少。
高校對教師考評機制“科研為王”一刀切,導致教師集中于理論研究,外貿實務操作教學能力不足[2]。同時由于國際貿易實務涉及商業機密,外貿公司和企業不是很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導致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穩定等,嚴重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4.重書本知識傳授、輕社會能力培養
大學擴招及師資立足的制約,采取的多是上大課的課堂教學模式,一對一的輔導和溝通機會少,造成老師和學生的陌生感。培養模式的單一和考核方式的單調,學生能力的單一性(考試能力強但社會能力差)的特點尤為突出。比如團隊合作的精神、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綜合能力的缺失都成為制約學生就業和發展的障礙。
二、獨具特色的科學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學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來自廣西,大約占70%左右,學校在對國貿專業定位時,綜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競爭中的獨特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廣西成為投資和貿易熱土,相鄰的廣東是我國對外貿易最為發達的省份,因此,面向東盟和港珠澳(香港、珠三角及澳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桂林理工大學國貿專業的基本定位。同時,考慮到作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無論是生源質量還是師資條件都無法與重點高校相比,要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們總結了“立足地方、面向東盟、面向港珠澳,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強能力、提素質、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斷創新的培養模式
(一)構建寬口徑、厚基礎的課程體系
傳統高等教育注重在單一學科領域中培養人才,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適應性較差。隨著教育大眾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知識結構單一人才的需求不斷減少。
針對人才培養上的應用性特色,在學生知識構架上應把握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針對專業教育而言的通識教育,同時也為終身教育做準備、打基礎。為此,學校從實際出發,提出了課程體系的五點要求:“厚”—基礎理論要扎實;“寬”—選修課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課程要精;“新”—內容要緊追學科發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實”—要適應社會、學生的需要。
于是,我們設置了兩大課程平臺“公共課程平臺”和“學科課程平臺”,公共課程平臺主要包括“兩課”、外語、數學、計算機等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目的是素質教育,以提升基本素質、基本技能。學科課程平臺則側重于國貿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滿足“厚基礎、寬口徑”培養目標需要,設置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管理學和國際商法等專業基礎課程。解決多個專業方向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發展和進一步提高的需要,如報考研究生等進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我們設置了多方向的專業選修課程,為寬口徑培養提供體系支撐。通過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技術貿易、市場營銷學、商務談判技巧和電子商務及應用等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外貿實務的基本知識;通過國際貿易地理、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市場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掌握關于國際市場、競爭因素、商業技巧、競爭秩序,顧客興趣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商務統計、經濟評估和數據分析技巧等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信息社會下企業運營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學生熟悉商務倫理道德,掌握一定的交際技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
這種課程體系設置,既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所需基本知識要求,也滿足了不同職業方向發展需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二)重實踐應用的教學環節安排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交融、動手與動腦相協調的實踐性教學過程。國貿專業本身就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我們開設了社會調查、認識實習、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實習、獨具特色的東盟實務實習、畢業實習等多個實踐性教學環節,同時設置了國際貿易案例分析討論專題,建立了多處校外實習基地及校內國際貿易實務模擬實習和外貿單證實務操作等四個平臺,通過學生深入企業參觀,操作,增強對國際貿易實務的了解。國際貿易模擬和單證實務平臺,讓學生在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中切身體驗貿易全過程,并廣泛聯系外貿企業、海關、商檢等單位實地見習,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其知識向能力轉化。
(三)特色課程打造競爭優勢
為突出特色,體現面向東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開設了東盟經濟概論、東盟貿易實務操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獨具特色的專業選修課程,增進同學們對東盟的了解,熟悉東盟國家基本環境和外貿實務操作的特殊性,為學生就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
同時,我們開設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外貿業務員等從業資格考試課程,使平時教學與獲取各種資格證書聯系在一起,一方面從知識和技能培養體系上大大加強國際貿易實務類理論課程的延展,提高學生工作技能,改善過去偏重理論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學生擁有一些職業資格證書,也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贏得就業機會。
(四)強化應用能力的教學形式
1.以提高一線教師教學水平為切入點。不管教學體系設計多么完美,設想如何周全,知識傳授最終都是由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完成,因此高水平教師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第一要素。學校每年都采取多種形式資助老師出國學習、參加國內的各種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角色和地位的轉變。在教學中,要求老師減少以往填鴨式灌輸授課方式,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討論,情景模擬,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逐步形成學生和老師通過互動完成教學的良好授課氛圍。授課方式的改變也讓教師角色從“傳道”者轉向獲知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生惑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創業的指導人。
3.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推廣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讀寫議”教學法,引導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提倡教師采用討論式、互動式課堂教學,增加小組研討的課時,采用講授和小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論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與創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學生作業和考試更多是大量文獻閱讀和資料收集分析,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得出結論。
4.推進教育技術的應用。借助信息網絡平臺,運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提供動態、豐富的資訊,使教材生動具體,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5.推行“本科教育導師制”。每個學生都有除輔導員以外由專業教師擔任的導師,負責同學們對學生進行輔導,制訂了定期指導和談話制度,縮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結論
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的需要,普通高校在學生培養上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要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一、 湖北地區國貿人才市場需求及其特點分析
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人才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在全國外貿經濟快速發展和外貿經濟格局基本形成大背景下,湖北的外貿經濟也獲得快速發展。據武漢海關統計,2007年湖北外貿進出口總值148.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利用外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全省利用外資達35.02億美元,增長 13.6%,長期保持利用外資規模居中部地區首位。目前與湖北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160多個,出口亞洲市場占比為55%,出口歐洲市場占比為21%,出口北美市場占比為12%,出口新興市場(包括非洲、南美、大洋洲市場)占比為12%。初步形成了以亞洲、歐洲、美洲為主要市場,以非洲、拉丁美洲、澳洲為新興市場的多元化局面。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為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重要的就業前景,據有關部門測算,未來5-10年湖北地區進出口經營企業每年將新增10%,如按每新增1家企業需10位外貿專才計算,每年約需增加外貿人才5000人,而整個湖北地區高校每年培養的外貿專業學生不足4000人,缺口約1000人。
總體上看,湖北外貿經濟發展水平尚處于上升階段,對外貿人才數量上的需求也處于逐步增加的過程。據湖北高校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報告顯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占湖北需求量的第4位,作者對世貿人才網(省略)中07年9月份湖北地區的48家企業招聘外貿人才的招聘中統計發現,湖北市場對外貿人才需求特點表現在:(1)外貿行業招聘頻率明顯比以往密集,而且招聘單位也在不斷增多,如2006年8-12月只有12家,2007年9月就有48家。(2)招聘數量不斷增多,根據48家招聘企業看,每個企業平均招人數都在4-6名, 特別是業務員,很多企業不限數量。(3)招聘職位仍以傳統職位為多。報關員3家,外貿經理10家,國外銷售代表7家,跟單員10家,單證員4家,一般業務員14家。
而對人才質量上的需求,隨著外貿行業新的發展良機出現,對人才的要求不僅限于外語好、專業對口等基本條件,而且對實際能力的要求也明顯突出。湖北集團公司外貿人員招聘廣告,要求應招者需具備以下條件:)能夠通過展會或互聯網開發客戶,(2)熟悉國際貿易流程,能獨立處理外貿業務。(3)能獨立開立信用證,制單,租船,報關,商檢,安排托運,外匯核銷等。(4)具備流利的英語口語及書面表達能力,能極好地與國外客戶直接溝通。(5)工作認真踏實,有責任心;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優良的團隊精神;(6)具有一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并有相應的資格證書。
上述案例只是湖北對外貿人才招聘的縮影。如果仔細分析48家招聘企業對外貿人員的要求,市場需求所呈現的特點為:(1)對傳統外貿崗位的從業技能的要求提升:表現在不僅能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而且有一定年限的實務操作經驗。(2)必須持有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相比于其他高科技行業的高學歷要求,外貿行業不重學歷重證書,應聘者一般擁有大專、本科學歷即可入門,有些職位中專也行,但職業資格證書卻是重要的評價標準。目前報關員等相關證書通過率低,有證書者月薪一般可達4000-5000元以上,而沒有證書從事同樣崗位,工資水平相差甚遠。(3)英語流利也是入行的前提。我國大多外貿針對歐美,流利的英語和溝通能力、了解不同國家人做生意的風格非常重要。同時,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外貿合作的頻繁,懂得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德語等小語種的人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二、湖北工業大學往屆國貿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初步調查
湖北工業大學國貿專業歷史不長,至今共培養了14屆大學本科畢業生。據對近四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反饋的信息,國貿專業應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60%左右,其中在外貿行業的就業占30%-40%左右,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是,國貿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有下降的趨勢,初步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近幾年招生規模連續擴大,明顯快于市場需求,導致就業水平相對減少。二是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學生的現有能力難以達到要求。
筆者曾對2006年195名應屆畢業生進行過問卷調查,現對這一畢業生案例的調查分析如下:
1.畢業生的就業領域分析
在195名問卷者中,畢業離校時己經簽訂就業合同的有127人,占調查人數的65%,而這127人中去中小型企業者人數達到112人,約占就業者的90%,直接從事國際貿易領域工作的只有67人,約占就業者的53%,有49人約占就業者的38.5%的畢業生從事于市場營銷工作,還有11人約占就業者的9.5%從事與國內貿易以及國際貿易無關的工作。127人中有106人占83.4%的人認為對目前所找工作感到較滿意,而對工作感到很滿意的和很不滿意的分別只占14.1%和2.5%。
2.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分析
畢業直接從事國際貿易領域的67人中,只有8人從事報關員工作,占67人中的11.9%,有9人從事單證員工作,占67人中的13.4%,有13人從事跟單員工作,占67人中的19.4%,而從事與報關員、單證員以及跟單員無關的崗位如辦公文員等有37人約占55.3%的人。
3.畢業生的就業原因分析
在對畢業生進行招聘單位最為看重的項目調查時,己經簽訂就業合同的127人有44人約占34.6%的畢業生認為在首次找工作時,招聘單位最為看重實際經驗,有36人約占28.3%的畢業生認為單位較看重英語級別,有23人約占18.1%的畢業生認為實踐操作技能是單位較為看重的,而招聘單位看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有14人只占11%,排在所調查項目第4位。對127名學生為什么能很快找到滿意的工作項目調查中有80人約占63%的畢業生認為個人全面素質是找到對應工作的關鍵,而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分獲20.7%和12.4%,分別占第二位和第三位,只有3.9%的人也即5人認為家庭背景是找到工作的關鍵。
4.畢業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期望分析
從對畢業生在校學習的最大收獲項目調查看,195名問卷者中有78人占40%的學生認為學到了專業理論知識,有51人占26.2%的學生認為最大收獲是英語過6級,有28人占14.3%的學生認為專業實踐技能得到了提高。而對在校最應該掌握的實踐技能的項目調查看,有65人約占33.3%的學生認為是英文函電寫作技巧實訓、有57人約占29.2%的學生認為是國際貿易進出口流程模擬實踐、有48人占24.6%的學生認為是信用正審核及單證繕制、還有25人約占12.8%的學生認為是國際市場營銷模擬實踐。
對在校學習的學生應通過什么方式獲得實踐經驗的項目調查結果看,有108人占55.4%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生產實習方式獲得,有50人占25.6%的學生人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實地調查方式獲得,有25人占12.8%的學生人認為可以通過模擬教學方式獲得。
由此看出,必要的理論知識、相關的資質,一項能力技能是順利實現就業的基本條件。而我校學生普遍反映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各種資格證書也顯不足,影響了后續學生的就業。
三、對湖北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方案設想
根據目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首先要明確我省高等院校國貿專業的辦學指導思想,那就是:要以培養國際貿易領域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遵循教學規律,按照理論為基礎,實踐為主導的辦學理念,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發展需求,精心組織和實施教學各環節的工作,突出強化實踐環節及技能培訓,使學生成為政治思想合格、勝任國際貿易各項業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以此指導思想為導向,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定位為:服務于國際貿易市場需求,面向地方培養勝任外貿一線工作的有理論、懂業務、會應用的實用人才。
具體來說,對國際貿易專人的培養,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學生必須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根據市場上對外貿人才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量的企業急需一線的既掌握相關外貿專業知識又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纱_立“面向地方企業,立足本職崗位;優化專業基礎,注重個人素質;強化綜合應用,突出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把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明確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國際貿易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政策與法規,具有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適應外貿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業務、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外貿專門人才。
2.制定面向社會需求的培養計劃
課程教學作為大學教育的基本環節,是學生直接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對于塑造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具有核心作用。但應用型人才僅僅依靠課堂是培養不出來的,從以上的就業市場的需求方可以看出,學生的實踐技能已處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所以教學培養計劃也必須立足于應用型教育,這樣就需要把基礎知識和基礎性專業知識的統一培養,與方向性專業性知識的學生自主選擇培養結合起來。采用前期基礎統一培養、后期自主專向培養的方式。特別是在學生的專業發展階段,要設計出不同的方向,如知識方向,可以偏機電、偏化工、偏電子等;能力方向,可以偏內向溫和、偏外向敏銳,可以偏內務、偏外聯等;行業上可以偏貨物貿易,可以偏政府服務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及志向選擇最愿意的方向,以使學生自主地向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發展。
3.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置
對于基礎性和專業基礎性課程,在遵照教育部規定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對專業基礎知識的實踐和認識加以設置,其大部分課程應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傳授。對于專業基礎知識,將其轉換為課程的是:英語、國際貿易和國際貿易實務、WTO知識、企業管理、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經濟法和國際商法、經濟學等。而重點課程英語的教學需要在各個環節不斷加強,保證每個學期均有英語教學,其中重點在貿易英語會話及英語談判的教學,一些專業課,如國際貿易和國際貿易實務等要采用英語教學。大三和大四兩年,是專業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教育的方式是以學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設計為特點,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學校提供充分的選修課程。學生的自我設計是以大三上學期的生涯設計課程為根據,由教師輔導每個學生設計自我生涯,由此確定專業方向和專業知識的構成和能力特點。
4.重視教學實踐環節的安排
據問卷調查可知,學生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為滿足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的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應積極增加專業實踐教學的投入和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通過設立與之相契合的特定場景或案例的方式,創造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環境,做到對癥下藥,增加學生在特定環境下的應變能力與操作能力,同時還可印證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它主要包括以實訓課程為主的校內國際貿易實務實驗室,這一實驗室是通過利用適當的計算機軟硬件創造一種仿真環境,讓學生從國際貿易各主要環節如外貿單證實務實踐、國際結算實務實踐、國際商務函電實踐等進行模擬操作訓練,從而縮短理論和實踐的差距;以互聯網為主的國際貿易交易平臺,這一平臺主要是進行國際市場調研和貿易磋商的實戰訓練,通過這一訓練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以及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從目前的經驗來看,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學生更深切的領會所學的理論知識,形成操作技能,更好的培養職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CPE;國貿專業;課程體系
當前,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教育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調節,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大幅遞升,就業壓力不斷加大,高等學校所面對的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就業難的長期性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種現狀,高校唯有更新教育觀念,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更新現有的課程體系以提高培養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順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民辦高校要實現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性人才的教育使命,就必須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課程體系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促進就業。
一、CPE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CPE 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是指在吸收傳統課程培養模式優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創業與就業發展需要,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探索與試行三段式課程培養,即將本科教學的八個學期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個學期為基礎核心課程培養階段,按綜合教育和學科基礎必修課程設置基礎核心課程模塊,即“C”(Core Courses);第四~六學期為專業課程培養階段,按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與拓展課程設置專業課程模塊,即“P”(Profession Courses);第七、八學期為創業就業課程培養階段,根據學生創業就業發展需要,設置就業導向課程模塊,即“E(Employment Cours-es),三者簡稱“CPE”模式。其中,創業就業課程培養階段模塊與實踐教學最密切聯系,又可分為職業群集課程模塊、拓展提高課程模塊和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其中,職業群集課程模塊系就業導向課程的主干模塊,主要以各專業校內仿真綜合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實習、從業職業資格課程為主體設置相應的課程。
在CPE人才培養模式下,強調以行業的需求導向為主,所以在學科基礎課程(C、P模塊)的基礎上有效體現就業導向課程(E模塊),其中,基礎理論教學體系支撐著C、P模塊,而實驗教學體系支撐著E模塊,整個模式遵循“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原則。因為C和P模塊保證了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核心能力的培養,為下階段的就業導向和繼續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E模塊根據學生的自我需要和發展目標創造了自主選擇條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學生就業的應變性和適應能力。綜述該課程模式,其形成了“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的課程體系結構,能更好地將企業需求、就業導向及學生發展三者關系完美地融為一體。由此可見,CPE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民辦高校的辦學宗旨,有助于提高我國民辦高校的育人水平。
二、我國民辦高校國貿專業現有課程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其問題
課程體系是專業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養宗旨與目標,是教育的核心環節。民辦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區別于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本科院校。民辦本科院校以突出“應用型”、“技能型”為特色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課程的總體設置、主要課程的體系與內容、教學方法等均要有其自身特點。雖然目前我國大多數民辦院校的國貿專業均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其課程設置卻只是模仿國內一流大學研究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然后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微調,沒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具體來講,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其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設置貪多求全,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許多高校要求學生修滿一定的學分,因此設置了很多通識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而專業課所占比率卻較低。另外,學生學習負擔很重,疲于應付,難有時間和精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在理論課與實踐課方面,許多高校過分重視理論課而輕視實踐課,甚至取消實踐課或任意縮短實踐教學的課時。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學不能以致用,走向社會時,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2、課程設置無特色
民辦院校往往是從普通本科大學的二級學院獨立發展起來的,民辦高校國貿專業課程體系通常受制于母體學校,是在遵循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的要求下,參照普通本科大學設置的,課程設置與普通本科大學區別很小,理論課程有余,而實踐課程不足,與民辦本科院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一致。其結果是專業無特色,學生無特長。
3、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操作
當前,民辦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中普遍存在的理論性強的課程過多、過于抽象和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理論而忽視實際操作,造成學生在畢業找工作時的尷尬。因為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都明確地提出,應聘者應該具備基本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希望一個新的業務員能夠很快進入到工作角色之中。這種理論課程與應用課程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目前民辦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三、CPE模式下優化民辦高校國貿專業課程體系的策略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個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其培養目標定位是讓其學生畢業后能夠在外貿領域內將其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具體運用到進出口貿易的實踐中去,其培養特點是側重于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上可見,民辦高校國貿專業現有的課程體系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結合CPE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背景,來優化民辦高校國貿專業現有的課程體系,以便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實現民辦高校的辦學宗旨。在CPE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們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優化民辦高校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
1、統籌考慮,合并、整合、調整部分課程
認真研究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注重課程內容的銜接,提高課程的整合化程度。比如,可以取消國際經濟學課程,因為該課程與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兩門課有大量內容重復;取消產業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等課程,增加報檢基礎與實務、海關商品學等課程。同時,大膽精減過于陳舊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引入反映學科最新發展動態、體現社會現實需要的課程和內容。
2、引入職業資格證書教育
目前的大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素質教育。然而,這種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來自人才市場的調查顯示,具備相關行業的國家職業資格已經成為學生就業時的硬件。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嘗試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融入到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通過重點開設一些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必考而且是專業必需的課程,使學生在畢業時既能獲得學歷和學位證書,還能獲得重要的職業資格證書,如報關員、報檢員、外銷員、單證員、國際商務師等資格證書。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是培養應用型國貿專業人才的基本途徑。對于《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國際結算》等應用性強的課程,除了課堂理論教學之外,應該安排1/3左右的課時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可以采取校外企業實習和校內實驗模擬兩種方式。一是積極建立校外實習點,為國貿專業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鼓勵學生在生產和實際工作現場接受訓練和教育。二是通過仿真、互動的國際貿易模擬平臺,進行虛擬化、仿真化、模擬化教學,讓學生在實驗室中親身體會國際貿易的實際操作過程。在當前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存在諸多困難的條件下,模擬實驗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胡俊文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旅游服務貿易;課程體系
國際貿易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隨著我國加入WTO,在貨物貿易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服務貿易在我國的影響與日俱增,但發展服務貿易我們并不具備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自2002年開設以來,一直局限于“貨物貿易”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這與我國國際服務貿易人才需求緊迫性要求極不適應。因此要處理好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知識的比例關系,增設服務貿易相關課程,建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塊式培養模式,有利于推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教育培養的深層改革,實現培養模式與市場的對接。
1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實施現狀
1.1 專業培養目標模糊不清,課程體系設置混亂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前身是涉外經濟,開設于2002年,升本后改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08年開始招第一屆本科生,本科和??乒泊?,2013年開始停止招??粕?,其間經歷了太多的變化,從??频奖究?,專業名稱的變化,專業教師的流動等等諸多的原因,難免由于歷史慣性或者經驗不足使專業培養目標模糊,專業培養目標的模糊導致了專業課程體系的混亂,許多課程的設置很不合理。
1.2 課程的設置上貪多求全,難有特色
課程的設置量貪多從眾,難有特色,這幾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專科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擁有壟斷優勢地位,我校作為民辦教育機構,不愿意自己與普通本??平逃g徑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有向本專科院校相同或相關專業靠攏的傾向。我校國貿專業開設至今,周課時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學分要求太高,教學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滿堂灌”,結果學生疲于奔命,缺乏創造力。
1.3 課程設置上左搖右擺,顧此失彼
專業教師流動性相對較大,容易使課程體系設置不穩定。專業或課程負責人更換,則課程設置不合理,有時重理論輕實踐,有時輕理論重實踐,處理不好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關系。目前畢業生就業壓力相對較大,在“以就業為中心設置課程”,培養“寬口徑”人才的指導思想上,大量非專業核心課甚至是跨專業的課程也進入了專業選修課的行列,處理不好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的關系。
2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旅游服務貿易方向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以上的現狀及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背景,計劃把國貿專業分成“貨物貿易”和“旅游服務貿易”兩個方向,擬構思國貿專業旅游服務貿易方向課程體系如下:
2.1 培養目標
1)本專業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立足海南、服務全國、輻射亞太和歐美,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知識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備經濟、管理、法律以及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能夠將國際商法、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國際旅游、國際展覽、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運用于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業務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2)畢業生在涉外旅游企業中從事旅游服務組配、旅游服務客源組織、旅游服務貿易方案設計與運作設計、旅游后服務方案設計、旅游后服務提供等業務,或在旅游服務貿易研究機構中從事旅游服務貿易研究、開發業務,在高校從事旅游服務貿易教學工作業務,也可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質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A.綜合素質――思想政治素養,課程設置:
思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理論課、經濟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教育、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軍訓、戶外運動,以上課程評價要達到合格。
B.綜合素質――社會文化素質,課程設置:
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人文類選修課、音樂欣賞、攝影、中國金融史、近代史綱、社會實踐、公共關系、商務禮儀、心理學,以上課程評價要達到合格。
C.從業基本技能,課程設置:
就業能力就業指導、英語詞匯、大學英語、第二外語、大學語文、財經應用文寫作,以上課程評價要合格通過CET四級、六級;數據庫、統計應用軟件、金融計算應用軟件,以上課程評價要計算機一級合格。
D.專業能力,課程設置: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原理、基礎會計學、市場營銷學、旅游學、酒店管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旅游市場營銷、報關、外貿單證、外貿英語函電、國際商法、國際金融學、國際貿易談判、國際結算、財經寫作、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旅游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貨運服務貿易、服務貿易英語口語、國際會展服務貿易、國際旅游服務貿易信息系統、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實務,以上課程評價要達到合格。
E.崗位適應與拓展能力,課程設置:
實驗實訓、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設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上課程評價要達到合格。
2.2.2 培養規格
本專業突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特色,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服務貿易、旅游服務基礎等多學科知識背景,及綜合運用管理學、統計學和國際貿易知識和解決實際服務貿易問題的能力。通過本專業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學習,學生基本達到以下培養要求:
(1)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道德,愿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2)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能熟練讀、寫、聽、說和查閱英文文獻;
(3)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標準;
(5)熟悉經濟學、管理學、貿易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
(6)了解國家經濟、法律、會計、國際貿易等法規和政策,及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貿易理論前沿和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發展動態,及服務貿易基本規則;
(7)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知識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備經濟、管理、法律以及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能夠將國際商法、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國際旅游、國際展覽、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運用于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業務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