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3: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稅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財稅管理難以控制就目前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來看,管理人員受業務、行政雙重管理體制的影響,所以會存在很多制約性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財政稅收管理與控制工作難度加大,工作人員原則意識與法律意識過于淡薄。加上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不少財政稅收管理工作者不具備職業道德素質,責任意識淡薄,工作態度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違法亂紀的現象很容易滋生泛濫。
(二)監督監管不夠到位隨著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一些區域的財政稅收管理力度受到了限制,一些財政稅收管理部門和工作者被撤職或者是調離工作崗位,導致了財政稅收管理人員隊伍不穩定、工作積極主動性不高,管理滯后。一些區域缺乏相關機構部門的設置,職工隊伍建設力度太弱,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相關經費使用不合理。
(三)民主管理不夠完善現階段,在很多地方,所謂的“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仍然停留在形象工程階段,沒有經過實踐驗證。政務公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在“財務公開”制度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民主理財。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中,一些區域的機關部門雖然有專門的理財管理部門,不過這一部門的構成人員卻是內定的,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監督制約性能。
(四)規范化轉移支付有待加強大量數據一再表明,各個政府單位之間的財政收入的分配與獲得是出現轉移流程不規范、轉移周期長、資金使用率低、貪污違紀現象多發的地方。首先稅收返還、體制補助的資金比例使整個支付總額的一半還多,稅收返還、體制補助具有鮮明的地域傾向,其它種類的支付總量只占了一小部分,地方財政活動的均衡性主要通過這一點來表現,經濟發達地區的稅收返額度高是正常的,不過要是之間的比例過大將會對社會經濟的穩定性產生不好的影響。
(五)亂收費現象屢禁不止隨著最近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我國對稅務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03年,農業稅等農村稅賦被廢除,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過所有的舉措都因為亂收費現象的嚴重而效果大減,之所以會有這一失誤主要原因是行政體制的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地方機構人員冗雜,為了養活這些人員變相增加其它種類的收費,將各種稅費攤派到百姓頭上。越是基層單位,這種現象越是嚴重。
二、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新型建議
(一)建立完善“分級分權”的財政體制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分級分權”的財政體制,這樣做既適合時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目前更好地應對財政稅收管理中大小問題的主要策略。合理劃分各級政府、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分級分權財政體制,對中央以及基層財政稅收的比例進行調整。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況,我們必須要根據需要加強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強化政府財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刺激政府的直接指出,加強統籌管理,減少財務問題,對于財政自由性進行及時控制,保證基層財政稅收能夠跟上改革的進度。
(二)健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將一般性的與條件性轉移支付進行有效的結合,保證足夠的資金供給,資金分配方法較為科學合理的中央、?。ㄊ校﹥杉墐深愞D移支付體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例,適當整合其中的專項轉移支付,妥善安排轉移支付的結構比例。另外還需要對稅收返還與增值稅的共有體系進行調整,才能保證資金的持續供給。
(三)財稅改革要在制度上實現創新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財政稅收的體制的改革影響了政府的改革工作,制約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水平的提高。在廣大農戶中間推廣,調動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工具的價格下調,縮小農業生產的成本耗費,合理地減少農業稅賦的種類,調整農村稅收結構。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才能保證地方經濟飛速發展。通過適當的途徑招商引資、引進先進技術、合作擴大生產是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合同制”,作為地方政府財務稅收管理分配職能的一大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宗措施不僅調動了地方財政稅收的自主性,同時也讓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得以有效發揮。
(四)完善國稅與地稅的協調機制對稅務管理部門來說,應該對國稅、地稅中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斷進行二者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為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不容忽視。在實行分稅制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個別省份外,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分別設置了國稅與地稅這兩套稅收征管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些地區可以試點國稅與地稅合署辦公。不同地域的相關機關部門要開展信息交流,對于各項規章制度,政策意見應該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雙方要共同協商,完善不足之處,協調好國稅與地稅之間的關系。
三、結語
(一)財政稅收體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國財政稅收管理制度是以中央財政領導為主,地方財政更多的接受中央的管理,并聽從上級指令后定期向中央財政部門報告稅收情況,存在高度集權的現象。財政收支的高度集中導致很多分稅制度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加上財政是不允許搞平均分配,致使地方財政收入也無法進行合理的劃分;[1]一些資產收入和國有資源的非稅收收入,往往沒有納入財政收入的管理體系范疇,使得財政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稅種中沒有包括僅稅負增收的范圍,喪失了財政對社會分配的調配功能。
(二)財務預算和核算缺乏真實性
不少財務部門在制定單位年度預算和經濟核算中存在虛假信息,其核算結果的真實性有待提高。當前,偷稅、漏稅、避稅的情況普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大量的偽造、虛開、代開增值稅的專用報銷發票,且涉及的數額大,這樣必然使國家大量的稅收流失;[1]加上很多部門在財務核算中有很多的人為干擾,對成果進行干預和控制,從中獲取一些虛假的經營指標;不少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建立起兩套賬目,設立明賬和暗賬,或者說在核算中混入一些虛假的信息來掩蓋真實的經營情況,在稅金的計算和經營成果的上報上有一定的水分存在,財務監督行為存在缺失。
(三)財務監督和管理上存在功利性
許多稅收單位的領導對國家財政稅收管理制度的執行力不夠,工作的責任心和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稅收是國家用于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與本單位沒有直接的關系,在經營上淡薄了管理意識;有些領導在向上級匯報稅收情況時有一定的弄虛作假現象,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徇私枉法,偷稅漏稅;[1]有的單位沒有把稅收的收取和支出情況進行公開,在記錄方面多是人工記錄,甚至不記錄;也有管理者同納稅人員達成私人協議,對偷稅漏稅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從中謀取利益。這些不該有的做法加上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督和監管,使許多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大量問題,對國家財政稅收工作極為不利,大大減少了財政稅收。
(四)傳統財政稅收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隨著國家財政稅收改革和發展任務的不斷深化,傳統的稅收制度已經難以適應時展的新要求,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在財務管理方面不能有效的進行管理,也無法對稅收改革進行有效的控制,甚至出現無視法律存在的行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件頻頻發生。[2]當然,在改革中也遇到許多同經濟發展及社會要求相沖突的情況,在結構方面存在失調的現象,不少財政稅收領域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在公共服務上,一些地方政府經常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基層組織建設得不到有效的財政保障,上下級之間的矛盾凸顯。
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新探索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關系到經濟體制改革,也關系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能否持續穩定的前進,亟需找到自身的突破口以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國家可嘗試改變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的職責權利過度集中的體制,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者在財政體制改革中的關系;可以實行分級分稅的財政體制,優化產業結構,讓分稅制度改革在資源配置上起到優化的作用,也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促進的作用。[3]這樣既可體現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又能激發地方政府的活力,建立起比較穩定而增長的經濟體制,在壯大整個國家的財政實力上能收獲較大的成效。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要針對當前財政稅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明確改革的目標和創新方法,對暴露的問題逐一解決并深化。在相關工作人員的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在監督監管和民主管理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3]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吸取其中有利于我國改革的部分為我所用,加上結合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協調好財政稅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建立起滿足于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決策機制。特別是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要相匹配,中央在給地方政府劃分財權責任上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權壓力,同時也要給地方政府必要的權利,能自己根據自己的省情來制定符合地方發展的財政稅收體制,優化財政體制上預算和支出的完成,實現財政稅收體制的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新形勢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實施途徑
(一)建立分權、分級的財政體制
中央要在保證經濟增長穩步推進,財政稅收不斷增長的前提下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和彈性,適當的給地方政府下放權力,特別是在財務融資權、稅收減免權等方面讓地方政府有實權去操作某些活動;[1]要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收入進行合理的劃分,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前提,優化和促進地方產業升級,在保證財政支出合理劃分的基礎上,地方財政可以由中央財政或者省級財政負責,確保地方經濟也能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4]政府在加大基礎設施的同時,也要加快基礎事業建設的步伐,使得產業結構的經濟鏈能串聯起來,進而提高整個經濟的質量,讓財政和經濟二者的關系得到有效處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財政稅收體制
要實現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就要建立健全基于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財政稅收體制,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強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力度,一定范圍內可征收物業稅,要對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征收稅收;二是正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省情和國情以及當地對外開放的程度,在稅收的優惠政策制度制定上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三是要調整好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的比例,改變過去以間接稅收為主的體制,加大國家稅收中直接稅收的比例;四是要對個人所得稅以外的稅收適當的減少。
(三)加強財政預算和監督管理
在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中,要對涉及到資金財政收支的各部分內容都統籌到預算管理范疇內,進一步擴大國家財政的預算管理體系范圍。對一些復式的預算體系包括國家社會保障財政預算、資本性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內容也要進一步的完善,對一些非短期的經費預算要結合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規劃來進行,保證二者的協調統一和同步發展。對國家重點建設的項目要加大財政保證力度,對教育、科技、社會保障、三農等問題上也要加大財政支出。[4]此外,要加強財政監管監督力度,在制定財政稅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那些偷稅漏稅、的行為決不手軟,要加大審查力度,一旦發現就要嚴懲不貸。在財政監督上也可采取滾動式、流動式的監督機制,可以委派專人進行不定時、不定點監督。
(四)健全財務轉移支付制度
對財政體制改革,應根據主體功能的劃分,對區域進行統籌發展和協調安排,對基本公共服務應采取均等化的政策,促進財務轉移支付制度的建設,以緩解財政稅收不足的問題。可成立轉移支付的資金機構,確保資金的來源,從中央到地方鄉鎮都可以逐步加大轉移支付的監管力度;可不斷改進轉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合理調整轉移支付比例,提高支付的有效性,使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更大的經濟作用;[4]對轉移支付專項管理制度要合理的改善,提高轉移資金的利用率,避免資金流失;對財政稅收體制的主體功能區也要合理的劃分,在完善主體功能區的基礎上上,促進轉移支付體系的完善,切實解決財政稅收不足的問題。
(五)加快財務人才隊伍建設
1.財政稅收體制局限性
在我國當前的財政稅收體制中并沒有將非稅收入納入到政府收入體系的管理范圍內,在沒有加入到我國財政稅收體制中的重要稅種,往往具有極其重要的調解社會分配功能,所得稅以及增值稅的設計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對于技術創新的進一步發展不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此外,我國并沒有將當前的國有資本的經營收入納入到我國財政的收入范圍內,致使當前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呈倒“金字塔”式,過于向上集中,財力分配嚴重失衡。中央與地方在分稅機制劃分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個別稅種界限不夠清晰,分稅制改革并不徹底,并不能夠建立出一套合理的分稅管理體制。
2.地方政府財力不均衡性
地方政府關于財政稅收問題主要體現出的問題為財力的不均衡性。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職能劃分缺乏靈活性,對復雜財政問題無法進行高效處理,直接將低了政府財政管理效率,同時使政府職能與其財務情況存在不均衡問題。這種財務管理結構不合理,以及財務轉移處理不合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痕跡性并沒有完全轉化,專項轉移支付與一般性轉移支付在規模上存在兩個極端性,且各級政府間資金分配、轉移支付以及財務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規范,主觀隨意性很大等特點,致使財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度下降,負面作用大。
3.財政預算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企業單位主要面臨財政預算問題為預算體制涉及范圍較小,且資金流轉與挪用問題嚴重。在財政預算階段性管理中缺乏周期預算,直接影響我國財政預算的功能效用,這對進一步規劃我國財政發展有著一定影響,不利于財政宏觀手段干預。另外對財政預算體制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令預算審批缺乏實際效用,并使財政預算體制失去自身公信力。
二、加強企業單位財政稅收體制改革與創新分析
1.加強管理者綜合能力
培養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管理者以及企業單位領導者的重視力度,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綜合能力。針對地方財政稅收體制改革,要對企業單位相關管理者進行定期培訓,并在培訓學習的同時不斷應用于實踐,以鞏固學習內容,有效提升管理度財政稅收的管理能力。培養管理者的綜合能力,還包括管理者的溝通協調能力,提升自身稅收意識,通過自覺性約束自身稅收行為,實現良好的財政稅制改革環境的創建。
2.制定全面稅收體制要調整
直接稅與間接稅比例,實現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改革。為達到這一目的要增加直接稅比例,并改革個人所得稅的繳納情況,促進稅收優惠政策的實行,進而形成相對全面、完善的稅收體制。對現階段的稅收管理體制進行合理調整,減少人為影響,以增強其體制的法律權威性,實現傳統稅制體系管理突破與創新。
3.創新預算管理體制
針對預算管理體制的創新,要從預算范圍管理出發,擴大其范圍,并在各級政府成立預算管理獨立部門,在企業內部成立預算委員會辦公室等。要不斷加強預算體制的監督,保證預算管理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相一致。在擴大預算范圍的同時完善復式預算模式。復式預算體系的建立,是指對資本性預算以及常規性預算等進行統一管理。要將政府相關財政活動盡可能納入預算管理中,并加大財政活動監管力度。
4.實現分權財政體制建立
中央對地方要合理進行分權,促進地方財政自進一步擴大。針對分權財政體制要通過管理人員進行科學分配,并緩慢有序實現稅收征管一體化。在分權體制下要將稅種屬性作為中央和地方劃分依據,實現合理比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管理,與此同時能夠降低地方政府在財政方面的壓力。對各基層政府進行財政體制創新,對各級政府實現分層財政體制管理。要對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加強監管,保證收入來源的可靠性,對政府收入機制進行嚴格的法律規范,促進公共服務平等,同時擴大資金轉移支付的規模性。
5.加強經濟發展與財政管理協調性
在現階段的經濟體制影響下,各級政府對市場競爭干預過多,對相關企業財政補貼及資金支持過度,直接降低了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率,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著制約性影響,對實現公共財政目標也有著一定的扭曲性影響。針對現階段的財政制度管理要在公共財政原則下進行,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要不斷加大,完善公共領域建設,以達到為市場經濟競爭提供一個有序、公平的環境。要在經濟發展和財政管理之間探索出一個有效方案,加強兩者互動,促進經濟結構完善和優化,促進我國經濟質量的提升,最終促進經濟與財政兩者協調發展。
三、總結
1.國際金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隨著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外需萎縮,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外貿出口。就拿中國出口總額在2003年到2007年之間的那段時間同比增長率超過25%,但是,到2008年的時候開始出現一些波折,前三個季度步伐已經緩慢基本保持在20%。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許多國家受到波及,其中尤以發達國家受到打擊最為沉重,國際間的需求受到很大影響,我國也在這種大的國際環境下出口下降。2009年整個一年都陷入困境,無法回轉。出口總額回升的時候已經到2010年了,到2011年又開始進入平穩。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最嚴重的一次下滑。在這種困境下,人民幣在國際各界的壓力下不得不升值,我國出口形勢更加嚴峻。
2.國內需求不足對經濟的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屬于外因,其影響畢竟只是短期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國消費需求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經濟的增長過于依賴政府投資和出口,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所在。居民消費率較低直接導致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需求包括政府消費需求和居民消費需求。根據我國最終的消費需求構成來說,最終消費中政府消費的比重在24%~28%之間,而且其呈現緩步上升的趨勢,居民消費率卻仍然處于下降趨勢,這也是影響我國最終消費率下降的關鍵。根據居民消費的內部結構來說,農村居民消費率在居民消費中下降幅度很大,農村居民的消費比重從1999年的34.8%不斷下降到2010年的23.2%。城鎮居民的消費比重持續上升,從1999年的65.2%到2010年的76.8%。要拉動居民消費需求就必須加大對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的關注。
二、擴大內需與稅收政策的關系
1.稅收政策與消費需求的關系
現代消費理論規定消費能力、消費意愿及消費環境等都是某一特定時期影響居民消費需求的因素,從而直接影響消費需求。
(1)要想對居民的消費能力產生影響,應該加強稅收政策的實施,可采用調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法。消費支出主要受到居民消費能力的影響。稅收政策對消費最大的影響就是稅收和消費的“收入效應”。政府征稅可直接導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更加影響居民的消費能力。所以,稅收收入越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則越低,這就需要政府在對稅收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增加居民的可分配收入,不僅使居民的消費能力有所提升,同時還對居民的消費支出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刺激。
(2)優化消費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稅收政策來拓展消費領域和調節消費品供給結構。稅收政策可以采取價格信號的方式對企業或個人的行為予以引導,特別是稅收減免和稅收優惠兩方面的體現。然后再對產業之間、不同產品的資源再配置,以及相關產業結構和消費品供給結構進行有效調控。
2.稅收政策與企業投資的關系
稅收在投資需求方面不僅能為政府投資提供直接資金支持,同時還能在民間投資方面發揮有效的強針對性的調控作用。稅收通過對投資的刺激和制約兩方面影響投資。通過降低投資行為的成本、降低投資者的稅收負擔、加快投資成本的回收來實施其刺激功能。
三、擴大內需的稅收政策建議
1.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農民消費需求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并使其陷入低迷狀態。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造成農民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速度慢。所以,我國的稅收政策應該注重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從而有效促進其消費需求的增長。
(1)要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應該有效結合農業補貼與農業生產資料增值稅退稅。一般情況下,對農產品進行免稅,也可以通過對農民年終匯總填表的方式進行退稅等辦法,對農民購買的生產資料負擔的進項稅額是很有益的。同時,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稅收對農民進行農業補貼。
(2)稅收政策對改善農民消費外部環境是很重要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農民消費進行引導。對產業外、區域外的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稅收政策的鼓勵實施。還可以對農民生活家電消費方面的擴大稅收優惠政策來進行。
2.擴大城鎮低收入人群就業
目前,我國的低收入人群還包括我國城鎮部分下崗職工、在業貧困職工和困難企業退休職工。因為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保障對城鎮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是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增加就業的措施。
(1)可對中小企業進行稅收政策扶持形成新的就業能力。
(2)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進行稅收優惠政策來擴大鼓勵,促進了再就業率的提高。國家稅務總局對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企業積極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鼓勵和扶持。同時還制定了針對某一范圍的稅收優惠政策,但這一系列政策的作用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完善個人所得稅
居民手中可支配的消費資金受到個人所得稅的影響。消費水平因為我國的居民貧富差距的擴大各不相同。因此,為了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提升整體消費水平,政府應該通過中下階層居民收入稅收的降低,稅收范圍的縮小來實現。所以,這就要求必須要改革個稅征收點,創新稅收模式,實施混合所得稅模式,依據不同消費對象的具體情況對所得稅進行征收。根據征稅對象的不同進行分析,將一些投資性或者沒有消費費用扣除的項目進行分類,包括股息、利息以及紅利所得的收入。同時,還應該對扣除范圍進行適當的調整,可以把個人財產作為扣除對象。同時還在制定稅收政策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像個人贍養老人,以及子女等具體情況,從而對不同的稅收扣除范圍進行確定,充分照顧我國的低收入人群。最后對超額累計稅率進行調整,同時降低稅率,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四、結束語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潛在風險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珠三角地帶和長三角地帶相繼出現了大量中小企業倒閉現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十分嚴峻。與此同時,此次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也變得非常明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國財政收入顯著下降,且一度呈現負增長;2009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4%,而財政支出一直保持快速的剛性增長。這種財政收入與支出呈現相反的運動趨勢,使收支矛盾凸顯,部分地區財政支出與財政能力不平衡加劇,刺激計劃所需的地方政府配套資金跟不上,導致一些項目無法繼續。這樣的財政收支結構會有怎樣的風險,它會持續下去嗎?如果長期持續下去,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本文主要通過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狀況的變化來分析我國財政收支的結構特征,找出影響財政收支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風險,為化解財政收支結構性風險提供有價值的思路。
一、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考察
(一)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收支情況的概括性描述
為了直觀地看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本文從我國經濟統計數據庫搜集了1989-2009年財政收支年度增長率數據和2006-2010年財政收支月度數據,對財政收支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見圖1)。結果發現,最近20年我國財政收支都為正增長。1993年之后一直以15%-25%的增長率增長;2007年在經濟非常熱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長率達到了32.4%,而在之后的金融危機期間急速下降;2009年的增長率下降到11.7%,明顯低于前些年的波動范圍。從最近四年的數據來看,財政支出維持剛性增長,而收入的增長不是很穩定,波動幅度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收入情況急劇惡化,這給財政收入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二)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運行的趨勢特征為了進一步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收支的影響,本文利用了時間序列數據對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增長情況進行單獨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一直在下降(見圖2a、圖2b)。2009年初這種下降趨勢仍在繼續,2008年末至2009年初財政收入負增長,直到2009年5月才開始出現正增長。
2009年以來,我國財政增收難度加大,前半年出現收入負增長,而財政支出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收支壓力很大。2009年下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伴隨經濟的企穩回升而逐步回升(如圖2b)。(三)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運行的空間特征
為了分析各地區財政收支狀況在金融危機期間受影響程度的差異,我們將全國各地區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進行分析。根據楊燦明的分類,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10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廣西、海南、內蒙古、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3個省市區。我們收集了全國所有地區2004-2010年每個月的財政收入和收入增長率數據,由于沒有找到各年度12月份的數據,我們從《中國財政年鑒》找到每年各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率作為全年累積增長率。另外,由于經濟在不斷發展,為了消除價格指數的影響,我們采用增長率指標對不同年度財政收入進行比較。
下面,我們對每個地區2004-2010年的月度收入增長率進行描述。結果表明,2008年的這次危機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財政收入增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全國各地財政收入的增長都直線下降。為了全面比較東、中、西三個地區總體受影響的程度,我們分別求出這三個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用折
從圖3可以發現,金融危機期間全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財政收入均受到了很大影響。雖然危機期間中部、西部地區的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率均高于東部地區,但是,從增長率下降幅度看,中部、西部地區的下降幅度與東部地區類似。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全國范圍的財政收入都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哪些收入來源受影響最顯著?下面,我們將通過財政收支的結構性特征分析來找出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入結構性特征及原因
目前我國財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稅收、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政府收費等。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一般占到財政收入的90%以上。下面主要對稅收收入及主要稅種情況進行分析。
財政收入的增速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效益下滑,會直接減少企業所得稅;個人收入下降,會對個人所得稅直接造成負面的影響,具有累進性質的個人所得稅下降幅度更大;經濟交易活躍度下降,會直接影響流轉稅和行為稅的征收。為了找出稅收收入的主要稅種,我們從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和《中國財政年鑒》收集了2008-2009年每項稅收收入月度和年度數據,通過計算得出: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如表1)。
為了找出各項稅收增長對財政收入增長率的影響程度,我們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由表2知,占財政收入比重大的這些稅種增長率與財政收入增長率之間偏相關性很強。除了出口退稅外,其他的都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企業所得稅對財政收入增長影響最大,其次是營業稅和非稅收入。這可以對我國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入受到沖擊作出解釋。危機影響了經濟增長和企業經營狀況,再加上結構性減稅政策,導致占稅收收入75%以上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與增值稅大幅度下降,進而導致財政收入大幅下降。
收集的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期間,2008年這些主要稅種的增長都是呈下降趨勢,到2009年卻是從比較低的增長水平逐漸上升。2009年收入增長最快的是消費稅,同時,得益于金融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以及旅游業快速回暖,營業稅一直在加速增長。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貿企業遭遇的外需疲弱困難短期內難以扭轉,一些受進出口影響較大的稅種收入仍下降,如關稅仍同比下降21.5%。另外,由于國家采取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之相關的國內增值稅在2009年一直是負增長。到2009年11月份,直接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兩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和國內增值稅相繼實現正增長。
可見,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國財政收入一直處于下滑態勢的原因有: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趨緩,企業利潤大幅減少,外貿進出口總額下降較多,使相關主體稅種稅基縮減。二是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全面推開增值稅專項改革,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繼續實施2008年出臺的稅費減免政策等,相應減少較多收入。三是2008年同期財政收入基數高。2009年下半年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是因為宏觀經濟形勢好轉、經濟刺激計劃的拉動以及各項增補政策的落實。另外,國稅、地稅部門加強征管,確保了財政收入持續增長。還有,受去年收入下降、基數較低,而今年成品油稅費改革后消費稅增加較多、房地產市場火爆等因素的影響。
(二)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結構性特征及原因
我國財政支出從2002年的惠民政策開始一直傾向于民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財政支出既要保持原來的長期支出計劃,又要應對金融危機安排一些新的支出。為了應對這次危機,我國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審議通過了“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以及“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在稅收和減費方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和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給自主創新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在財政支出與投資方面,加大“三農”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災后恢復重建投資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為了分析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支出特征,我們對2008-2009年的財政支出項目及相應的支出額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按照2008年底的“4萬億”投資方案的規劃,交通運輸、農業、環保、科技、醫療衛生等是重點投資領域,從2008年以及2009年1-11月的支出情況來看,這五個領域的支出增長均較快。盡管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且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基本沒有減少。這說明國家既考慮了應對當前的困難,又沒有放下長期的計劃和目標。
為了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對財政支出的具體項目進行分析。通過對金融危機期間各項財政支出增長率的時間序列分析,得出財政支出的變化情況和特征。結合2009年實行的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措施,將財政支出按功能劃分為社會公共支出、經濟建設支出、政府服務支出三大類。(1)社會公共支出。即為滿足公共產品需要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社保支出、科技支出、文體傳媒支出以及醫療衛生支出等。收集的數據表明:2009年教育、文體傳媒、醫療衛生支出仍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長幅度與前一年相比都稍有所下降(如圖4)。公共安全支出、社保就業支出增長在逐步下降。2009年科技支出在20%到40%之間波動性下降,但增幅仍然在20%以上。這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重視。(2)經濟建設支出。即為滿足社會服務供給需要的支出,包括城鄉事務、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農林水、工商金融支出等。收集的數據表明:2009年環保和農林水支出都從極高的增長速度快速下降(這與2008年同期基數的大小也有關)(如圖4),但最終總體累積增長率仍在30%以上。這是國家經濟刺激計劃的體現。交通運輸支出累積增長率一直很高,且都遠高于2008年的增長率,增長率一直在50%以上。(3)政府服務支出。即為保證政權運轉需要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費和公檢法支出。收集的數據表明:2008年政府服務支出一直下降,從最初的70%以上急劇下降到30%以下。之后,又緩慢下降至11月份的13.9%。2009年政府服務支出一直以緩慢的速度平穩增長,增長率一直在10%-12%之間。
注:圖中橫坐標表示對應的年月,縱坐標表示各個月份對應的各類財政支出的累積增長率,單位為%。
結合圖4和圖1可知,從2004年到2009年財政支出一直保持穩定的快速增長,而在金融危機期間的2008年和2009年各項財政支出規模增長進一步加快,總量巨大。這是因為,社會公共支出不僅要繼續維持前些年的長期支出項目,而且在經濟刺激計劃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又要大幅增加一些支出,這導致了財政支出進一步剛性增長。由此可知,2008-2009年我國財政增收難度加大,收入下滑,這使得財政收支結構性矛盾突出。這種突出的矛盾會有怎樣的風險?如何化解這種矛盾風險?下面將給出分析和建議。
三、我國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的潛在風險
前面分析表明,外生沖擊對我國財政收支影響非常大。從全局看,財政收入突然大幅下降和財政支出剛性增長,使得財政收支矛盾開始凸顯。這種突出的矛盾潛在的風險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下的顯性赤字風險
由于金融危機期間財政收支的增長出現相反的運動趨勢,入不敷出使收支矛盾加劇,
2009年我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7400億元。如果這次危機持續時間更長,基于2009年財政收支增長率,我們預測未來10年我國的赤字將持續擴大(如圖5)。這種入不敷出的收支結構不能滿足財政流動性資金的需要,為了解決流動性資金的問題,政府增加發行國債來滿足這種結構性特征。我們知道,財政赤字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刺激經濟發展的作用,但一個國家財政赤字比率過高不僅會形成通貨膨脹壓力,占用借款人的消費,而且會形成沉重的債務負擔,使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發行國債彌補財政赤字,是“寅吃卯糧”,其債務的風險承擔者是“后來人”。但是,這種風險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只要國家經濟平穩較好發展,這種風險是可控的;如果國家的經濟增長長期不穩定,那么就會有國家信用貶值的風險。目一場金融危機導致各國“負債累累”,如迪拜、希臘、英國、美國都先后陷入債務危機。進入2010年以來,世界各國開始擔憂全球性“赤字”對經濟復蘇的無形制約。
(二)當前我國財政收支結構下隱性的赤字風險
雖然2009年下半年我國經濟有企穩回升的勢頭,但面對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剛性需求,今后的支出壓力依然很大。同時,老齡化的到來以及政府以人為本和“讓人們過的有尊嚴”,的目標進一步增加了社會性財政支出的需求,這種需求將具有長期的剛性。然而,目前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增值稅轉型使財政收入的稅基減小,從而減少稅收。同時,由于受企業活動周期的影響,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呈不穩定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這種不穩定的收入和剛性的支出需求不匹配,使現有的財政收支結構難以滿足未來財政的需求??紤]到這些隱性因素,未來財政的潛在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如圖6)。
(三)目前財政收支特征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減弱效應
在2008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中央政府投資總額為1.18萬億元,而地方政府則需要籌集剩余資金。如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所需的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跟不上,則使刺激計劃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不同地區的財政收入能力和規模相差很大,目前體制使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財政根本就無力投入地方建設,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籌措比較困難,這導致一些地方投資項目無法按計劃完成,也就無法達到刺激經濟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導致了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風險。
(四)現行財政收支結構性特征存在的管理風險
現行的財政體制和收支結構使地方政府的收入難以滿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危機的影響使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預算收入難以滿足支出的剛性增長需求,這種矛盾會使地方政府行為扭曲,為了解決入不敷出的矛盾,地方政府必然會增加稅收和非稅收入。這些行為加大了預算管理的難度,使財政透明化、民主化的進程受到阻礙。另外,由于非稅收入的穩定性相對較低,必然會導致財政收入同比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也不高。更令人擔憂的是,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政府非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土地收入是不可持續的,會把未來一些年份的收入提前消費掉,進一步給未來年份的財政收入帶來壓力。
四、結論與啟示
論文摘要:遺產稅從產生至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開征此稅收,已目趨成為一種相當普及且政策性很強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稅種,其開征對于完善
新
3.遺產稅稅制要素的設計
安徽大學,合肥230601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和詞頻統計法對CNKI收錄的152篇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評估了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現狀。結果表明,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呈現出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群體相對集中、研究主題比較突出、基礎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運用較少和研究資助力度不夠等幾個特點。為此,本文建議研究者、研究機構、學術期刊和政府共同協作,進一步提高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質量。
關鍵詞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F8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來,隨著財政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問題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們在反思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損失浪費問題嚴重的同時,更加關注對公共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強化績效、科學理財逐步成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導思想。學術界對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能夠為財政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反過來,對代表性期刊學術論文研究質量的評估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理論研究水平。運用文獻計量方法、詞頻統計法吸SPSS軟件對CNKI(中國知網)收錄的2000年-2015年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學術論文進行綜合評價,總結研究特點,提出改進建議,實現本次研究的目的,為財政決策部門提供理論和數據參考。
一、確定評價樣本
為了有效評價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現狀,選擇CNKI收錄的2000年-2014年“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論文作為評價樣本,分四步確定評價樣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數據庫中,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主題搜索顯示,期刊論文732篇、博碩士論文260篇;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
關鍵詞 的論文25篇、博碩士論文4篇;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篇名的期刊論文13667篇;博碩士論文127篇。第二步,進一步篩選。對上述論文進一步分析發現,50%以上的論文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主題相關性不大,不能為評價目標服務,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題”為檢索項,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檢索詞,以相關度或時間為序,按照精確匹配的原則,檢索2000年-2014年間,CNKI收錄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論文(截止時間2015年1月3日)。結果顯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計152篇論文。
第四步,下載152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論文,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評價數據庫,以此為評價樣本,運用詞頻統計法、文獻計量分析法和EXCEL等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綜合評價。
二、數據分析與評價
(一)研究時間評價
圖1給出了2000年-2014年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數量情況??梢钥吹?,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的數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間增長迅速,且在2013年達到頂峰,今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仍將是一個研究熱點,將會有大量的研究論文出現。
2作者學術地位。統計結果顯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級或中級研究人員比例為26.61%,副教授為6.450/0,教授僅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沒有標明學術地位,這與部分期刊對作者學術地位標注的要求不盡一致有關。上述統計表明中國財篇。與其他相關研究相比,山東大學汪全勝教授對中國立法后評估的研究系統性較強,自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法后評估研究”獲得立項以來,在17個不同的重要期刊發表17篇立法后評估研究論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評估論文的12.14%,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為中國立法后評估實踐提供決策參考??梢姡瑢χ袊斦С隹冃гu價的研究中,單個作者發文量偏低,研究系統
(二)研究者評價
l作者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的作者是主體,占57.24%,而企事業單位和獨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僅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財經大學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學5篇,占8.06%;上海師范大學4篇,占6.45%;中央財經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各3篇,各占4.84%;長安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學校7篇,占11.29%。這與中國立法后評估和中國低碳經濟研究情況大不相同。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人員更加年輕化,中級和副高職稱人員成為研究的中堅力量。
3.作者數量。統計顯示,人均超過兩篇的作者有l6位,共發表了34篇論文,占總數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強,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相關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
(三)研究主題評價
1.學科方向。統計顯示,152篇樣本論文的學科方向包括財政與稅收、高等教育、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會計與審計、職業教育與教育管理、農業支出、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基礎設施投入、行政管理、水利水電、林業財政、醫藥衛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運輸等,其中財政與稅收方向的研究論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論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主題鮮明,研究人員專業性較強。
2.
關鍵詞 。通過對論文
關鍵詞 的統計發現,財政支出帶來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為了科學評價財政支出績效而進行一系列的相關研究。事實上,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理論、方法依然沒有形成體系,研究人員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的關注不夠,這方面的論文只占1.28%,很顯然,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存在問題的研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實現績效審計目標。
(四)研究階段評價
1.研究層次。統計顯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達65.79%,職業指導的論文也達到17.11%,政策研究達到9.87%,對技術指導和相關應用的研究論文比例偏低,僅占2%,如表5所示??梢?,財政支出績效研究還處于理論基礎研究階段,缺少深入的技術性的指導和應用研究,在這49.35%的論文圍繞“績效評價”,“財政支出”展開研究,其他研究主題體現為“指標體系”、“改革”、“數據”、“管理”、“評價”等。表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主題突出,
關鍵詞 出現頻次超過兩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在于各項方面有待提高。
2.論文級別。對刊發樣本論文的期刊進行統計顯示,載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論文總計78篇,占評價樣本的70.27%,載人CSSCI期刊中的論文數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發表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論文分布情況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論文主要刊發在財經、稅收、會計類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國財政》發文量最多,《財會通訊》、《財政研究》等期刊緊隨其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論文受到高級別期刊的青睞,進一步表明關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從CNKI收錄的所有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論文來看,按照研究主題分類計算,152篇樣本論文只占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論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計算,樣本論文只占l.lOl%,核心論文和權威論文數量偏少,因而,進一步提高論文質量,在高級別期刊是必然趨勢。
(五)研究技術評價
對研究方法的統計顯示,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經驗主義方法,超過50%的研究是案例舉要與統計調查,注重實證分析。研究方法選擇上,學者們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進行評價,定量方法使用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現了8次,AHP法出現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現了14次,模糊綜合評價法也被使用過2次,總體上,定量評價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對國外文獻的跟蹤情況統計顯示,152篇樣本論文中,中文
參考文獻累計出現386次,占評價樣本的87.73%,英文
參考文獻累計出現54次,占樣本論文的12.275。由此可見,學術界在進行財政績效評價的研究時,主要參考國內的研究成果,極少數是國外實踐與成果。因而,借鑒國際文獻與實踐經驗,開展理論對話,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強的工作。
統計中也發現,由于作者寫作手法和期刊對
參考文獻標注要求不統一,導致部分論文沒有標注
參考文獻,使得樣本論文的
參考文獻總數量偏少,不符合學術研究規范和基本要求,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論文審稿中加以重視。
(六)研究資助力度評價
統計結果顯示,高達88.82%的有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是沒有受到基金資助的,國家級基金和地方政府基金的資助較少,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關研究還沒有受到很多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與處于基礎研究階段的評價相呼應。
三、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上文的統計和分析,可以總結出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但發表的重要論文數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公共財政仍將發揮巨大的推動力,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熱點課題。
2.研究群體相對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成為中國財政支出研究的主力軍,財經類院校對財政績效問題的關注要高于其他綜合性的高校,如樣本論文中,上海財經大學就有9篇。同時,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學歷和中級職稱的研究人員,中級職稱和副高職稱人員將是今后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題比較突出。研究人員學科方向以財政與稅收為主,體現出研究者專業性較強的特征。同時,49.35%的論文圍繞“績效評價”,“財政支出”展開研究,其他研究主題包括指標體系、改革、數據、管理、評價等,表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主題突出。
4.基礎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論文都是基礎性研究,研究者關注研究對象本身的問題,沒有進一步的挖掘研究對象深層次的問題。并且,基礎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發表的比例偏低,還沒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
5定量分析方法運用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這和65.79%的研究以基礎性研究有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定量分析具有較大的空間。
6.研究資助力度不夠。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資助,也是導致研究成果質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性研究的資助力度不夠,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議
綜上所述,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整體上還處在初級階段,對于進一步提高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質量,建議加強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鑒于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研究者結構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參與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現狀,需要進一步優化研究人員結構,鼓勵正高和副高職稱的教師和研究員組建研究團隊,參與財政績效評價的研究。其次,財政、稅收機關工作人員對財政支出結構和規模比較了解,能夠結合工作實踐,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提供指導,因而,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財稅工作人員是今后優化研究群體結構需要考慮的對象。第三,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屬于財政學和技術經濟學交叉領域,對財政支出規模及結構、財政支出實施過程和實施績效的評估屬于中評估和后評估,需要結合技術經濟學的評價方法、評價工具和模型進行定量評價,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評價方法,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奠定理論基礎。
2.研究機構方面。首先,各研究機構應主動加入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研究中來,并且要明確各自責任和研究主題。確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題,組建理論功底扎實、創新能力較強的科研團隊,圍繞核心主題開展針對性研究,以高質量的專著、權威論文、研究報告申請項目結題,為繼續申請新項目或新課題做準備。其次,需要研究機構建立一套對于該方面研究切實可行的科研績效評價體系,以評價研究機構內研究人員的科研績效水平。第三,還要注重與相關專業領域專家的交流與學術研討,相互學習,以達到提高整體研究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