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4 13:27: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當前農業經濟生產理念和發展模式落后于整體社會經濟建設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低碳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發展轉型階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沒有深入實踐當中。受農村區域信息獲取速度、知識普及度的影響,人們對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經濟投入度高、經濟收益獲取周期時間長,人們對其接受度也比較低。因為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人們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習慣于依賴化肥、農藥等加快農作物生長,長此以往,造成農田土壤可耕種質量嚴重下滑,直接影響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施。
(二)科技創新性差且沒有科學技術作指導
在低碳農業經濟模式發展轉變階段,受科學技術支持度和農業發展基礎的影響,缺乏核心性科技發展元素,很難將其轉化為生態經濟模式,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求,諸如:農村耕地質量問題、農田水利設施問題以及環境保護問題等都是阻礙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的影響因素。所以,在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必須以科學技術的創新性發展作為基礎,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含量,創新技術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速度。
(三)當前我國農業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我國在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總量的同時,造成的農業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農業環境被污染,不僅會阻礙農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還會降低農民收益。若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改善,將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同時,調查資料顯示,造成農業污染的因素很多,如:養殖業污染、農業種植污染以及農業廢棄物污染等。其中,農業種植業污染最嚴重,主要有:化肥、農藥污染、秸稈污染等;養殖業污染主要為:水污染和水資源富營養化。在國際貿易農產品出口過程中,魚藥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造成的水產品污染已成為影響出口關鍵因素。
(四)農村從業人員的整體勞動素質不高
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整體社會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競爭日益激烈。然而,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受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農業生產不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作重要支撐,學生在專業填寫的時候很少選擇農業,然而實際為,農業部門需要大量的對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現階段農業發展模式急需轉變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專業性農業專家參與。但當前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大部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整體農業從業隊伍人員素質偏下,這種情況,對于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低碳經濟理念下農業經濟發展驅動因素分析
(一)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壓力的驅動因素分析
1.世界范圍內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認識度的提高。全球氣候變暖的直接危害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節約能源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是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據美國氣象局調查資料顯示,在相同氣候條件因素下,不同行業所受到的影響程度最為嚴重的是農業。而農業生產所釋放以CO2為主溫室氣體約占全球人為因素所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農業生產所用的有機化肥數量過多、農業廢棄物燃燒過于嚴重;一方面是農業耕地致使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所致。而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前者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后者加快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為確保低碳經濟理念下,實現農業生產與節能減排之間的協調性,必須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2.我國對低碳經濟理念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重視度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在農業發展由高碳經濟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全球低碳經濟建設理念的發展趨勢下,我國愈加重視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重視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間發展的協調性。參照《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的相關規定,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須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開展以防治水土污染為重點的農業環境保護政策,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依法調整部分污染嚴重難以投入農業生產活動的耕地,提高水產養殖業污染治理水平,做好農作物秸稈焚燒利用工作,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決農村生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臟、亂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對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
(二)現代農業科技因素的驅動力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為了更好的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低碳理念的引導下,國家大力研發各類與農業生產發展相關的科學技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農村沼氣工程,它以秸稈、生活類垃圾等為原料,在減少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又能夠減少煤炭等資源的消耗量;秸稈還田技術,它既能夠培育地力,改善土質的酸堿平衡,又能夠作為動物飼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既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低碳式發展,又能夠實現農業生產與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三)農業協調發展的推動因素分析
在當前的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農業產生過程中的各經濟主體為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農業生產總值,不惜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致使農業生態環境被破壞。而在低碳經濟發展視角下,為確?,F代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則需要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經濟主體,按照各自生產機制的特點,將各組成部分聯系在一起,促使它們協調運轉。
(四)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類激勵機制推動因素分析
1.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是政府參照農業經濟生產總值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采取的推動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則,借助市場與行政調控手段,再結合農業生態保護成本及其服務價值,來協調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2.制約機制。第一,建立以農業廢棄物排放為主的稅收制度,加大政府財政生態補償力度,采取“以能代賑”的措施,大力研發風能、沼氣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撐;第二,征收農業碳排放稅。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期目標是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類廢棄物的排放總量,開發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標是增加低碳類農產品的生產總量,籌集更多的環保資金。
三、提高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相關措施
(一)深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革新農業經濟生產機制
農村之所以不斷推廣低碳經濟發展究其原因為,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體制過于落后于時展步伐。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加大低碳經濟發展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低碳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用意,確保低碳經濟發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農業經濟生產體制,需要在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發展機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廣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促進低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減緩農業經濟生產環境污染問題
緩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要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深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明確我國所追求的GDP增長應當以環境保護為前提,而不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到持續化發展的最佳路徑,選擇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經濟理念的引領下,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發揮其引領作用,做到收入產出的最大化,加快經濟產業的轉變步伐。
(三)選擇綜合化農業發展道路,逐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作為農業經濟生產發展大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急需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走出一條科技化、機械化、低碳化、循環化的綜合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依照資源化、持續化、減量化的原則,選擇正確的生產技術,全方位、多層次的增加農業經濟生產收入,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提升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資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農業勞動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力度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生產發展的整體水平差,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為農業勞動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偏低,人作為主導其它事物發展的主觀因素,影響事物發展的各方面,只有作為勞動主體人的素質提升了,才可以從根源上革新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所以,我國若想成為農業經濟生產大國,就必須造就一批有知識、有素質、有技術、有能力的專業化團隊。另外,還需不斷開發應用新型生產工具,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研究資金的投入額度,對廣大勞動群眾進行適當培訓,調動其農業生產積極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農產品市場體系
促進低碳區域農業資源整合的有效辦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農產品市場。借助區域政府間的行政調控手段,加強經濟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農產品市場機制,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質量認證標準、低碳產品檢測標準及農業生產標準等,在確保各方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的協調發展。其具體措施為:第一,建立低碳農產品品牌市場,積極培育地方特色低碳農產品;第二,政府加大農產品企業扶持力度,緊抓龍頭企業,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提高農產品市場增值的同時,實現農業經濟的節能減排;第三,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公開推廣低碳農產品信息;第四,不斷完善農業勞動生產制度體系,確保低碳農業經濟生產的實施。政府有關部門要從農業生產發展的科學角度來重新審視農業經濟生產的相關制度,爭取為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制度,誰污染誰治理,鼓勵農村企業發展低碳融資。
(六)不斷革新農業生產技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逐步改善傳統形式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科學合理的使用施藥數量,降低對農業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料,如:動物糞便、生物肥以及又復合有機肥等,加快生物型農藥研究力度,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蟲災害,可選擇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農藥使用頻率。另外,大力發展可循環性農業經濟模式,提高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農業生產技術試點基地
當前,我國正處在低碳農業技術的探索發展階段,建立低碳農產品技術試點基地能夠有效整合各區域間的農業技術資源,共同研發低碳農業技術,逐步建立起以農村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產業鏈,依照市場發展需求,合理配置技術資源,組組建區域技術創新團隊,通過由點及面的方式逐步輻射帶動提高區域內的低碳農產品生產水平。
四、結語
面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農村經濟管理也做出了相應的措施,使得這些問題得以解決和緩解,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統籌城鄉發展,落實付出政策;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科技保障;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正是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這些管理形式,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得到了促進。
1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農村基礎教育條件有所改善,在農村建立起正規的中小學,推廣義務教育,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適齡兒童都有學上,上得起學,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礎,為農村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不會因為沒錢上學而錯過受教育的機會,這樣對于農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統籌城鄉發展,落實扶持政策切實落實
“三農”政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入新技術、新人才,把經濟建設作為核心,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拓寬銷售渠道,打通城鄉合作,積極幫助農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3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科技保障結合
科技的發展,將新技術引入農業生產中,改變農村現狀,用科技實現高產,在良種培育、防蟲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機械自動化等節省了勞動力,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引入新技術,用科技的力量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
4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如此才能穩定、可循環,保證經濟發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資源,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在發展中要重視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發展經濟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5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
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在農村經濟發展之初,沒有完善的農業機制,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沒有多渠道的信息資源,銷售渠道少等問題難以解決,需要政府等部門的支持,加大農業投入,幫助農民建設新農村,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完善生產機制。
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中長久存在的制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都提出了相應有效的管理方法,對于農村實際需求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要采取積極的管理手段,確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制度的保證、提供理論的引導、解決其制約問題,令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
1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好了制度保證
在農業經濟管理下,結合農村現有條件和經濟情況,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制度,產生了切合實際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證。規范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行為,使得農業的發展滿足農村經濟的需要,農村經濟的發展行為得到良好科學的規范,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效果。優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使得農業的發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證,采用優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發展經濟,保證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使得農業的發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經濟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在農業經濟的管理下,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有了高水平的發展。
2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在應用方面,農業經濟管理也對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確的引導,農村經濟有目的性的發展,加速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農業經濟管理明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地位,明確在我國市場經濟中占有重要組成成分的農村經濟,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點發展,明確經濟地位,更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了制約問題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制約問題,然而農業經濟管理為這些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或者緩解了問題,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農業經濟管理實現了農村發展方案的合理規劃,為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科學有效的發展方法,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農村發展資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節約人力物力,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和快速。
三結語
農業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
摘要: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信息資源
一、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信息化不夠重視在我國目前階段的農村中,許多村干部甚至是負責農業經濟的會計人員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談不上實施和建設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體系了。我國農村中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也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會計人員簡單地認為使用計算機就等同于農業信息化管理,這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員缺乏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熱情和主動性。
2.農業信息資源的開展受阻當前,我國農民對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的概念還比較陌生,這就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遲遲未取得成效,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建立了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專門部門,但缺乏對其運行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使得這些部門和管理機構都十分缺乏專業性,也導致了農業發展中的經費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國農村中還無法全面實現農業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國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設受阻,無法指導農民獲得最新的農業市場信息。
3.審計人員對信息化技術的了解不夠專業我國基層農業中的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一些政府職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都較低,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指導,這就使他們對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無法充分解決,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術。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審計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經濟管理培訓,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知識,甚至對計算機的知識都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無法充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也無法獲得高效、有用的信息,這也是阻礙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因素。
二、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的要點
1.增加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傳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知識,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糾正他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的錯誤觀點。然后加大政府部門的宣傳力度,讓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走進農民當中,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2.對農業經濟信息化進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學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對農業信息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進而推動農業信息系統、網絡平臺的建設和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充分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農業信息共享。同時采用多種信息化傳播平臺進行農業信息的傳播和分享,將通信、電視廣播、新聞報紙等多個媒體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提供更好的農業信息共享途徑。
3.加強對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人員的培訓農業信息化管理的整體建設水平取決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手段越來越多樣,對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定期對地方政府的政府職員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涉及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的審計和會計人員,以更好地建設我國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
三、結語
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設信息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二:新時期強化農業經濟管理的策略
摘要: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有重要影響。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本文主要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經濟管理問題;探討對策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不斷加強,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強新時期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探討,內容如下。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不高,制約了現代農業經濟的進步。諸如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經濟結構與發展速度不匹配,導致了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也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了許多制約。特別是經濟管理活動中執行力差,管理體制存在不足等現象。這些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整體概念上也影響著國家經濟的全面進步[1]。
2.2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水平有限
對于農村經濟管理的主體主要是人才,而在現代農村經濟的改革中,農業經濟管理者水平有限,專業知識不高且缺乏培訓,導致他們在觀念上存在偏差,認識不到農業經濟對于國家主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執行能力較差,缺乏相關經濟管理經驗等客觀因素,導致了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2]。
3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3.1管理理念日趨現代化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現代先進的管理模式必將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當前,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管理將越來越注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2管理模式日趨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將成為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僅能夠為農業經濟、生產和管理提供服務,還能夠為農業經濟政策提供支撐。信息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科技的進步[3]。
4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對策
4.1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是國家對于實現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真正實現國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農民對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期待值較高,但由于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導致了很多制約經濟進步的現象。所以,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就要整合和優化農村農業資源。其次,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實現民主管理的自律機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對于一些普通事務,可以由集體討論決定,而較重要的事務,由重要決策部門如監事會來決定,通過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項資源[4]。
4.2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
在發展農業經濟時,不但需要改革創新,還必須符合當地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實現專業的集體合作是有效的發展模式。首先,這符合我國對于保證土地歸屬問題的政策規定,還可以實現資源整合。再次,這也符合農民的自身意愿,從而實現了土地規?;洜I,機械化生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
4.3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引進或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強化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人員培訓,不斷更新科學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據每個人的自身能力進行針對性輔導,使其成為具備農業經濟管理高水平的人才,發揮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4.4強化科學技術的支撐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發展農業經濟產業過程中,重視科技的推廣和運用,加強對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布局等進行指導。不但可以有效實行對于農業經濟的科學管理,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單產質量,增加農業經濟收益[5]。
4.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首先,要尋找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的基層組織建設模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其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實際發展農業經濟管理是,需要順民意,尊重民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從而更好的指導農業經濟管理建設的工作。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重視人才作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并且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在新時期整體經濟引導下,重點關注現代化的農村農業建設,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艷麗.新疆扶貧開發中的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2.
[2]李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3]盧金玲.農業經濟管理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J].科技與企業,2014(17).
【關鍵詞】農業;農業經濟管理;農業資助;農業研究;方向
一、農業經濟的現狀概論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依然不會因各種新興的經濟形式而下降。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發展中國的農業經濟成為了各國研究農業經濟的熱點問題。雖然說農業經濟的研究方向已經慢慢向發展中國家轉變,但是發達國家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經濟時很容易忽略一個經濟的現狀,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經濟狀況不同,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如果始終站在自己國家的農業經濟的角度上去思考別國的經濟,很容易失去實效性。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都是不一樣的,要想搞好農業經濟對研究對象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國是農業大國,盡管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逐漸走出了貧窮落后的經濟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國還必須要看清自己經濟發展的劣勢。農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發展好農業經濟是我國的大問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大國,我國存在著大量的農業生產者,隨之而來的“三農問題”更是這些年國家十分重視的問題,我國就“三農問題”而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同時也在農業經濟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龐大而農業經濟的研究隊伍,對我國的農業問題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斷探索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這些努力也出現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農業種子上的研究極大了改善了我國農業的落后的發展狀況。在農業經濟上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經濟組織,世界的專業農業研究團隊等紛紛對中國進行科技和資金上的交流以及資助,為中國研究農業經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下文就農業經濟的管理研究熱點以及資助方向上具體談談關于中國農業經濟。
二、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熱點
農業經濟的研究熱點主要是根據國際權威性期刊和熱點論文來進行數據分析后總結出來的。那么根據最新的國際性權威雜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頻搜索論文的相關數據,我們總結了近年來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
(1)農業經濟的國際化、經濟自由化、農業產業化以及關于農業資源保護的問題。全球經濟逐漸融合,同時農業也應該朝著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前進;而經濟的自由化和農業產業化則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這是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還是關于農業資源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資源農業用地,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等越來越受關注。
(2)糧食安全問題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關內容是發達國家的非經濟性因素對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業狀況和經營結構的影響,同時還更加關注發展中國家對于貧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給問題。食品供給安全越來越受關注,食物政策也成為全球化的農業發展的需要各國考慮的因素。
(3)農業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農業的公共政策問題。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同樣是當下研究的熱點,目前來說,研究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題依然是發達國家的學者,發展中國的農業經濟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對農業本身來說,由于農業的國域性,導致各國農業的狀況各不相同,而一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是與該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政策分不開的,農業政策實際上就包含了農業的實際發展局面,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管理等實際問題,它是一個體系。
(4)農業的R&D的研究活動。當今時代是個信息時代,同樣它更加是個科技時代,科技成果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落后,科技也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在農業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熱點圍繞著農業科技上面來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當今世界科技化發展的趨勢。
三、農業經濟的資助方向
上文著重分析了一下農業研究的熱點問題,結合這些熱點,我們也能發現農業經濟管理研究面臨著新的形勢,特別是對于我國來說,我國農業經濟缺乏市場特征,同時在新技術和新設備上的應用要不只是淺顯簡單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體科技化水平低下,結合我國學者在跟蹤國際研究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學者利用本身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研究素材和國情的便利條件而搜集得豐富經驗和素材,筆者認為今后對我國農業的資助主要應該朝著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關注。
首先,WTO農業市場貿易自由化建設。這一點是從市場的角度去關注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雖然說是一國的發展根本,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WTO帶來的市場化經濟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這種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之下,研究農業貿易自由化是國際形勢和我國在實踐中的需要。
其次,農業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這一點對于我國農業研究來說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基礎相對較弱,在短時期內,中國的關于農業經濟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難跟上國際的標準。在農業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資助,能有利于我國研究成果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第三,可持續性農業的研究方向。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要求,也是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內在需求,農業其實不只是單純的農業,與之相關的有包括環境、生態以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在內的社會各個方面,所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是進行與之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第四,轉基因農業。此領域不僅是國際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我國農業在農業經濟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與國際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有所超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很好地證實了它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應該在此方面大力資助。
參考文獻: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思考
[摘要]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湟中縣作為青海省主要的農業大縣,在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新機械、新技術、新產品下,我縣主導產業的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如小麥、馬鈴薯等),這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者的強度,加速了勞動力轉移,本文從我縣農業機械的發展,對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作用做一下簡要分析。
[關健詞]農業機械化;農業;農村經濟;影響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機械化的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是農業科技水平和裝備力量得以發展的體現,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國家糧食生產,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降低勞動的勞動強度,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適度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作用。
1湟中縣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1.1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全縣十二五末農業機械總動力為62.54萬千瓦,農業機械擁有總量9.05萬臺(部),配套農具4.01萬臺(部),耕、播、收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9.12%、41.66%、46.02%,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66.85%,比十一五末分別提高了57.82、-11.84、35.22和31.04個百分點。
1.2主要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漸趨成熟
湟中縣擁有耕地84.7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12.8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為10.3萬畝,飼草種植面積達4.7萬畝,油菜播種面積為14.2萬畝,蠶豆面積為1.23萬畝。至今小麥、馬鈴薯、飼草除山區不適宜機械工作的都實現了機播、機收的全程機械化;油菜、蠶豆除山區不適宜機播的實現了機播??梢?,我縣主要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已成熟,其他作物的機械化程度在進一步研發和提高中。
1.3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同作物機械化程度存在差異
由于地理、經濟條件的不同,造成我縣區域間的機械化程度不同,川水地區由于平坦、地塊較大,機械的種類、型號等比較多樣,腦山地區地塊小、地形不平、交通不便等,機械的種類、型號比較少,機械效率低;不同作物間機械化程度不同,國家對于主導品種研發投入更多,機械的數量、型號、種類更齊全,機械的生產效率也更高,對于非主導作物國家可能投入的研發資金不足,產品種類、型號等不多,形成機械化程度不高。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應關注發展潛力好、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產業,加大研發和推廣資金,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全覆蓋。
1.4一家一戶經營模式,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農業機械化要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當前土地聯產承包制將土地分割成七零八落,在農民的自主經營體制下,土地流轉必須是區域內農戶全體同意,方可形成聯片便于機械化經營,但農民素質和認識水平的不同,往往達不成協議,遭成資源浪費,勞動生產率低。為適應目前的生產力發展,必須采取措施打破目前不利機械化生產的局面,讓土地合理、穩定、依法流轉。
2農業機械化在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作用
2.1農業機械化是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手段,實現農業增效的保證
農業機械化是改變原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經營規模、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機械的開發和運用帶替了古老的二牛抬杠模式,解決了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的局面,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勞動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動成本,實現了規模效益。高質量的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擴大了生產規模,還大大地提高了產量和質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
2.2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機械化是完成和推廣農業先進科技的載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手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供了保障。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農業機械的現代化??梢姡瑳]有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2.3農業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實現農業機械化能有效節約土地生產成本,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土地收入;農業機械化的提高推動了土地流轉的邁進,農民以租金形式取得收入的同時選擇了從事其他就業的機會,為農民取得非農務工收入提供了方便。再通過各類技能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就地創業或進城務工,增加了務工收入,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文明建設。
2.4農業機械化是加快土地流轉,發展二、三產業的先決條件
農業機械裝備的運用,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的限制,遠遠超出了人力、畜力所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農業機械作業不僅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在質上比人力、畜力實現了現代科學農藝要求,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農業生產率和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資源提到了有效、合理配置,加速了當前土地流轉的進程,解放了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3全面實現機械化的方向、對策
3.1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直接決定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并且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能力,農業機械化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產品競爭力的強弱。因此,在農業機械化的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家科研經費和農機補貼資金,加大對各類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以創新為手段,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科學化、自動化、現代化。
3.2必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我縣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和土地流轉水平,有選擇性地發展具有各自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如川水地區地塊大經濟條件好,要著力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如大中型拖拉機、大中型聯合收割機、高端的全自動農機配套設備等,豐富農機裝備結構;地塊較小經濟條件不好的腦山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農業機械,如小四輪拖拉機、小型收割機、小型配套農具,達到經濟、適用、操作方便的目的。
3.3必須能有效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業機械化的運用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⒒祷?,并能解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業外收入,讓更多的土地流轉到新型職業農民手中,進行產業化發展、規?;洜I、企業化運作,出讓土地的農戶以土地入股、租賃等形式取得收入,各方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業機械化用先進的機械帶替了人、畜動力,節約了農業生產中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再次,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了土地流轉的進程,改變了傳統小農經濟模式,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向集約型的模式發展,提高了單產降低了單位成本,優化了各生產要素,使農業生產活動呈現規?;?、效益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3.4必須提高機械利用率,培育服務型經濟實體
隨著當前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壯大,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模式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農業機械工作應向專業化、效益化發展,應培育機械作業服務的專業組織或隊,在農業生產中應實現(如小麥收獲作業)有償的跨區流動,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實現農業機械服務的專業化、全面化、多樣化,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工作環節,解決一家一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提高機械效率,促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
4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我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當前由農業大縣向蔬菜大縣邁進的轉型,還使得轉型的新型產業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隨著農業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會不斷地創造出科技含量高、實用經濟的農業機械,從而滿足產業結構轉型中各方面的需求,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雖然我縣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部分產品的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但是,像蠶豆、藥材、溫室等生產,還處在半人工半機械的局面,所以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開發,用創新的手段來解決出現的各種難題,以全面實現農業機械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光輝,陳莉.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解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05).
[2]羅昕,胡斌.論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及作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7(10).
[3]張慶霞,劉從九.2007-2017年安徽省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定量預測[J].安徽農學通報,2007(16).
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范文二: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中國是一個龐大的人口大國,農村人口數占了人口總數相當大的比例,國家也時刻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進行科學的管理與規劃,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而快速的發展,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文章結合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作用與影響,提出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前言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得以快速發展,農業經濟也隨之發展,現在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使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群眾構建新農村的積極性。
一、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作用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為農村現實需求提供了細致的分析,使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論指導,解決發展中的遇到的問題。
1.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結合農村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業經濟管理,并結合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現有條件,產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方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科學、更規范。合理的制度能夠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保證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速度。
2.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點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農業有目的性的進行發展,確立了農業在市場的地位,更有利于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
3.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制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緩解農村經濟存在的眾多制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并對農村未來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護環境,保證農村經濟快速而平穩發展。
二、現代化農業建設背景下的經濟管理策略
面對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經濟管理者要結合農村發展狀況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措施去解決問題。
1.制定并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嚴格的制度能對管理目的進行約束并進行更加好的規劃,要隨時代的進步進行革新,摒棄陳舊的管理方式。在體制建立的過程中,最基本的是讓農民群眾對農業發展產生新認識與新觀念,這樣能加速農業結構的轉型,促使經濟發展。農產品方面則是利用加工手段改變農產品以往的外觀,使其銷售市場更為廣闊,產業鏈更豐富,更保證了生產環節的安全,農民群眾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農業經濟管理體度建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為了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這個發展體制要科學并有效的將利益、沖突、權益進行統籌兼顧,解決群眾的問題,保證群眾利益不會受到損害??萍寂c農業相結合,能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促使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立足農民群眾,多種方式融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促使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的關鍵點,在資金的支持下才能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與發展,然而政府的投資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撥款援助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此同時,吸引社會上的企業向農村投資,多方式融資的同時促進鄉鎮企業發展,有助于建設新農村,同時也處理了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的問題,幫助資金上有問題的群眾脫離難關。
3.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
現今社會處于信息化發展迅速的時代,農業經濟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實現農業與科技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農民群眾實現創收。建立電子信息平臺,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系統通過平臺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根據數據進行規劃,更好的掌握市場需求,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4.組建農業經濟管理隊伍
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綜合實力影響著農業經濟管理的成效,也影響著農業的經濟發展狀況,所以要嚴格把關管理人員并對其進行專業的、針對性的前期培訓、后期檢查,要改變傳統、陳舊的管理方式,順應時展潮流,要組建成一支具備高責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質水平的經濟管理隊伍,管理人員要學會自我約束,定期進行專業培訓,要深入了解國家的農村經濟政策,并不斷的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勵、引導大學生回農村建設,提供合理的薪酬、獎勵和提升機會,激發其工作熱情并為其營造良好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他們用其所學的知識與所具備的文化素養為建設中的新農村注入新鮮血液[2]。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而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農業經濟管理不僅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基礎,還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緩解方案、解決方案,所以應正確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策略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多方面融資,組建管理隊伍,保證了策略的有效實行,進而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使農村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資本形態,權力博弈,物質資本,貨幣資本,人力資本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化,相應的社會經濟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根據技術社會形態的劃分標準,社會經濟形態則呈現出一個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歷史序列面貌。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則可以概括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下,主導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是不同的。根據馬克思的生產力構成要素理論,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等三個要素組成。生產力作為一個共性因素,具有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屬性,而生產關系則具有不同社會的特殊性。剔除生產力這一共性,可以發現,物質資本是主導農業經濟社會生產關系的首要因素,貨幣資本是主導工業經濟社會生產關系的首要因素,人力資本是主導知識經濟社會生產關系的首要因素。當然,農業經濟也同時存在著貨幣資本,工業經濟也存在著人力資本,各種形態的資本交互存在,相互作用。
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其本質是一定時期社會生產關系的重要體現。在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下,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本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斷地運動并保持增值,是統治者治理國家和加強統治的主要工具。資本所有者憑借手中占有的資本影響著國家權力的分布和運動。各種形態的資本在相互作用中,力量此消彼長,圍繞對權力的爭奪,進行著各種博弈。貨幣資本取代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戰勝貨幣資本,權力也在資本所有者中間循環運動。在市場經濟下,存在著多元利益主體,一旦資本和權力媾和,就會導致公共權力異化,影響著人力資本價值作用的發揮,并進而侵蝕社會公眾的利益,阻礙社會進步的速度。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三元經濟交織時期,物質資本、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等多種形態的資本同時并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如何認識各種形態的資本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對資本權力進行引導和規范,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社會經濟形態演進下的不同資本形態
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期,目前正由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期。相應地,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下產生了不同的主要資本形態,即物質資本、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各種資本不斷運動,力量此消彼長,對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農業經濟:物質資本
在農業經濟社會中,土地是決定社會經濟產出水平的關鍵因素。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農業生產工具極其簡單,主要包括犁、鋤、刀、斧等手工生產工具、牛和馬等畜力生產工具以及馬車、木船等交通運輸工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的體力和對這些生產工具的使用。概括地說,這些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就是物質資本。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占有生產資料份額大的所有者就成為了實際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政府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控制著全社會物質資本的大多數,決定著社會財富的流動和分配。其背后的實質是,誰控制的物質資本越多,誰擁有的權力就越大;反過來,亦是如此。盡管,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貨幣資本,但和物質資本的力量相比,貨幣資本的影響力是十分微弱的。并且,貨幣資本的出現,不僅沒有削弱了物質資本的強勢地位,反而強化了物質資本的力量。此時,社會經濟生活中權力的博弈主要圍繞對物質資本的占有和爭奪展開。
(二)工業經濟:貨幣資本
在工業經濟社會中,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而這又主要取決于勞動工具的先進程度與勞動資料的種類和數量,勞動工具越先進,勞動資料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經濟的增長速度就越快。這些生產資料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在工業經濟發展后期,企業家的管理能力即人力資本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越來越重要。與農業經濟時期相比,以貨幣資本為主要形態的資本形式則占據了工業經濟的主導方面。但與知識經濟時期相比,這個時期知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
工業經濟早期,資本家憑借手中占有的巨額貨幣資本,到處購買鐵礦石、煤炭等生產資料,在世界各地開始工廠,尋找海外有利市場,不斷擴大市場需求。資本家手中的貨幣資本直接指揮和主導了全球的工業擴張與權力分配,圍繞著對貨幣資本的占有和支配,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權力擴張。工業經濟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矛盾的不斷加劇和經濟危機的接連爆發,政府開始干預經濟,彌補了市場調節的不足。此時,以企業家才能和勞動力教育與培訓為主要形式的人力資本逐漸滲入到經濟發展中去,開始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另外,金融資本也開始走向全球,逐步滲透到實體經濟和產業資本中去,進一步助長了貨幣資本的蔓延勢頭。因此,在工業經濟時期,圍繞著貨幣資本的權力博弈直接導致了全球市場的擴張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生產,及與其相聯系的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學科。其內容包括農業中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與開發利用的規律及應用等。對于農業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進行研究,起源于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管理莊園經濟的需要,在封建社會時期又有所發展。過去30年中,在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著轉型,在不斷細分的學術市場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轉型目前顯現了一些曙光,但整個過程還遠未結束。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政府將農業置于其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業經濟學科在短期內仍備受重視,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存在還沒有遇到挑戰。然而,西方經驗告訴我們,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完成、農業小部門化的推進以及其它學科的快速擴張,如果不及早跟隨市場經濟發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調整,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的未來命運,很可能類似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境遇。因此,農業經濟學者必須思考如何推動整個學科做好轉型的準備。
二、研頗象之變
農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社會科學,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是為研究對象服務,并培養大量能夠學以致用的學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農業經濟學從誕生之初,其研究對象就在不斷演變之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以農場經營為核心,后來轉變為以政策研究為核心,繼而轉變為市場研究與政策研究并重。具體而言,第一階段以農場經營為核心。農業經濟學起源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促進作物和畜產品產量增加,以達到增加農場利潤的目的,現代農業經濟學稱之為“農場經營管理”(faimmanagement)。農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農業占經濟比重很高的農業社會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統化和學歡主要起始于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的歐一國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農場規模非常大,此階段農業經濟學集中于研究農場的經營管理,主要任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經營管理的農場主。第二階段以政策研究為核心。從農業的角度看,經濟起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食物問題階段、貧困問題階段、農業調整問題階段(YuandZhao,2009)。在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隨著經濟起飛和城市化推進,食物需求不斷增加。食物價格上漲會推動產業工人工資增長,影響非農產業資本積累和經濟起飛,出現“食物問題”(foodproblem)。此時政府通常會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從農業中榨取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同時推進城市化進程。
由于政府對農業進行了大規模補貼,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扭曲,需要調整政策以使農業生產遵循市場規律、減少扭曲。然而,減少補貼會造成農民不滿。西方國家由于已經完成了城市化,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變得很小,農業政策的核心開始表現為農業調整,即減少政策對生產的扭曲,讓農業服從市場規律;同時,開始注重農業的非食物供給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環境生態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教育功能等。這時農業問題通常被稱為“農業調整問題”(femproblem)。相應地,農業經濟學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場研究并重。由于農業小部門化,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例如工廠化養殖以及溫室種植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的特殊性逐步消失,農業政策部門的人才需求開始減弱。然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纖以及食品產業的快速擴張,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成為主導力量。此時,農業經濟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農業政策研究人才與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并重。
三、學科危機
農業經濟學科在發達國家的命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未來的命運。實際上,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一些深層次結構問題已經露出苗頭。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現在存在的問題,正是西方農業經濟學科過去30年中遇到的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在改革開放后得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發軔于農業,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需要大量農業經濟人才。伴隨著政府對農業經濟人才需求的飽和,農業經濟學科發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體而言,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可以分為短期危機和長期危機。
(一)短期危機
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當前面臨的危機,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溫水煮青蛙”效應,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可能會慢慢消退。
1.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正被其它學科所擠壓。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主要來源于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等基礎學科。最近幾十年,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開始覆蓋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擠壓了農業經濟學的生存空間。從純學術的角度看,上述基礎學科研究的影響力通常大于農業經濟學科。例如,全球農業經濟學的頂尖學術期刊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美國農業經濟期刊》)放在整個經濟學領域里,其學術影響力非常有限,很難排進全球經濟學權威期刊前20名。將這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應用到農業問題中,在等方面更具優勢。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歷年資助的研究課題清單看,2011?2014年期間,農林經濟學科以外的學者獲得管理科學學部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課題資助的比例約為30%,明顯高于2006?2010年期間的17%。農業經濟學科向這些基礎學科的擴張卻受到技術限制,這種不對稱式發展使得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發生動搖。
2.政策研究的影響力下降。傳統的中國農業經濟學科以政策研究為導向,研究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糧食安全、制度和農民收入等問題的研究,目前在中國仍然大有可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確實需要很多農業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國農業政策核心決策圈卻非常小,政府擁有自己的智庫或咨詢機構(例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數農業經濟學者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充當了政策解釋者的角色,在中國農業經濟決策領域并沒有很強的影響力。由于農業經濟學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響力下降,農業經濟學科專業在與其它專業競爭研究和教學資源時,尤其是在競靴秀生源時,賺越處于不利位置。
3.對優秀學生逐漸失去吸引力。一個學科的延續和發展,必須依靠優秀人才,尤其是優秀本科從。目前,優秀學子通常不會主動選擇農業經濟學科作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響力下降、傳統研究領域被其它學科蠶食以及農業的天然劣勢,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與經濟學、商學和環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之間存在不對稱競爭劣勢。這些基礎學科的畢業生,很容易爭奪農業經濟學科畢業生的傳統就業市場;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很難去和這些基礎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例如,近年來中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飲食業以及食品加工規模在過去20年中快速擴張。這種擴張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場的管理從,其就業方向本來是農業經濟學科專業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仍以理論與政策為中心,學生在企業實務方面的訓練遠遠不足,因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下風。這就啟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者,必須轉換研究重心,從以政策研究為主,過渡到以市場研究為主。就業統計表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中國已經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鄧國焱、張心怡,2013),其后果就是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業的考慮,很多大學已經縮減了農業經濟學專業本科招生數量,有些大學甚至已經停止招收該專業本科生。按照這種趨勢,中國農業經濟學科未來會陷入一種后繼無人的狀態。
(二)長期危機
隨著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越來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來越高,長期來看,農業經濟學科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1.研究經費和研究人員長期內下降。過去30年中,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政府預算變得異常充裕,為農業科研投入了大筆資金。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后,財政預算通常會變得緊張,政府往往會削減農業經濟學科等社會科學領域的麵投入。根據歐美經驗,長期而言,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續擴張的。過去20多年中,美國政府對農業科研的名義投入金額基本沒有增加。由于科研經費投入減少,美國政府部門不斷削減農業經濟研究崗位。例如,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雇傭的農業經濟學家,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超過600人,而現在萎縮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Perry,2010)。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學者人數也在萎縮。例如,198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會員數量超過5000人,2006年已經萎縮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6%(Perry,2010)。
2.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萎縮和失焦?,F階段,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方面的研究,是因為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過1/3人口的就業依靠農業,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穩定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村社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完成城市化,農村社會趨于穩定,農業變成一個很小的經濟部門,城市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會隨之轉移到城市。此時,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就會變得更低。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被邊緣化,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會受到挑戰。這正是現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為生存而掙扎的原因。
3.優秀研究生進一步流失。在經濟成熟階段,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之一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研究對象失焦以及就業市場對農業的歧視,使得優秀研究生不再選擇農業經濟作為研究方向。如果沒有優秀研究生的持續加入,農業經濟學科將進一步萎縮。2012年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高校農業經濟學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為外國留學生,本國學生僅占40%
(PennandSandberg,2013),表明美國大學中農業經濟學科專業主要依靠外國留學生(以中國和印度為主)來維持?,F階段,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對研究生還有較強的吸引力。然而,隨著海歸博士的回流,國內博士在高校就職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打擊了一部分國內優秀碩士研究生攻讀國內農業經濟學科博士的積極性??梢灶A見,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15?20年后進入成熟期,農業萎縮為國民經濟中的小部門,以研究政策為中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將難以保持對研究生的足夠吸引力。
過去30年中,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調整過程,有些調整徹底失敗了,有些調整初步成功。其經驗和教訓,對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及早轉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以美國為例,農業經濟學科在調整過程中,大體分為5個方向:①部分農業經濟系轉型為應用經濟系,例如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雖然在新的應用經濟系中,農業經濟研究仍占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現下降趨勢。②部分農業經濟系合并入經濟系,例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等。經過合并的農業經濟學科,在新的經濟系中難以避免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③大部分農業經濟系主動更改名稱以調整研究與教學方向,比如在系或者專業名稱中引入食物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以及涉農企業管理等字樣,從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向更現代的食品、資源或者環境經濟學等方向靠攏。④某些農業大州的大學中農業經濟系仍堅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以及堪薩斯州立大學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點已經發生了轉變,例如,堪薩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的研究重心轉變為涉農企業管理(agribusinessmanagement)和食品市場營銷(foodmarketing)。⑤有些大學農業經濟系轉型沒有成功,甚至整個系被關閉,導致所有教師失業。例如,內華達大學于2010年關閉了Reno分校農業經濟系。在歐洲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命運與美國大抵相同:在英國,農業經濟系已經難覓蹤影;在德國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教授職位在逐年減少。
五、轉型之痛
中國學術界不少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農業經濟學科研究和教學的轉型,即從政策研究為主向市場研究為主轉型。由于傳統路徑依賴,這種轉型顯得異常,主要存在三個障礙:制度障礙、技術障礙和就業市場障礙。
1.制度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己經形成一套固有的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在這套體系中,和申請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話題性政策為標準,而以涉農企業供應鏈為研究對象的新型農業經濟學科,由于研究問題較微觀,其學術論文很難在現有體系中的期刊上發表,申請科研項目也很難獲得批準。這種制度障礙導致學術的“逆向淘汰”問題~做涉農企業研究的學者通常因為論文難以發表,或者很難申請到科研基金資助,在學術升遷中處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農業經濟學者不愿意開拓以涉農企業為研究對象的領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體系中生存。要打破這種路徑依賴,學術界必須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并在現有期刊體系中分出一部分資源或者創辦新的期刊,鼓勵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人員轉向與涉農企業管理相關的研究。同時,借鑒歐美經驗,設立專門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授職位,并且鼓勵同行競爭。
2.技術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適用于企業分析。研究涉農企業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產業組織、食品市場營銷等理論,以及高級計量經濟學等數量化工具,對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而言,學習成本非常高,他們短時間內很難熟練掌握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分析工具,由于制度障礙,他們仍很難在一流期刊上,其學術能力得不到客觀評價。要突破上述技術障礙,短期內最好的手段是引進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海歸博士,突破國內固有的評價體系并積極在國際期刊上。
3.就業市場障礙。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從誕生到被社會大眾接受,需要很長時間。美國大學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還在不斷開拓就業市場。過去20多年中,雖然中國食品行業擴張迅速,但是,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大型涉農企業的就業市場上,并沒有很好的記錄和很強的競爭力,很多崗位都被其它專業(尤其是管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占據。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要想在就業市場上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機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障礙要超越,但這一定是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經濟學科相關大學與研究所,一定要聯雜來,綜飯用行業以及媒體等資源,雛新酵科的推廣。
六、結論
應用學科存在的意義取決于其研究對象的重要性。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完成,經濟走向成熟,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對規模的萎縮,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的特殊性逐漸喪失,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喪失了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同時,一般經濟學的擴張、管理學的繁榮以及環境科學的興起,其研象擴展到農業,造成傳統農業經濟對斗開始萎縮。在過去30多年中,西方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中轉型。部分農業經濟學院(系)退出了農業經濟教學和研究,轉變為進行應用經濟教學和研究的院系;主流農業經濟學科則把研究擴展到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整個食物供應縣統,把農業經濟學演化為“食物經濟與管理,’;另外一部分則把研究擴展到所有與農業資源相關的整個生產、消費以及供應鏈系統,演化為“生物經濟學”。
歐美經驗表明,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在萎縮,新型的以企業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蓬勃興起,成為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新方向。歐美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過程,映照出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和市場化的繼續深入,食品產業快速擴大,使得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產生了轉型的客觀要求。一個學科的再定義及其推廣并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及早實現轉型,農業經濟學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遭遇萎縮的命運。目前,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己經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下降到5%以下,并且農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農業在政府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性下降,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時,農業經濟學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