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規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長春城市性質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全國重要的汽車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和科教文貿城市。至2020年,把長春建成經濟實力較強、社會文明進步、科學技術先進、城市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的開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總體布局
中心城區的城市形態采用’分散組團式’布局,由以建成區為主的中心團和規劃建設的外圍組團(興隆團、富鋒團、凈月團)組成。中心團與外圍組團間設置綠化隔離帶,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結構為’多中心分區式’結構,其中:中心團分為中心分區、二道分區、鐵北分區、綠園分區、汽車廠分區和南湖分區,外圍三個組團各構成一個分區,每個分區都具有獨立的配套服務設施。規劃將與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調整城市建設用地布局結構,控制中心團的開發強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城市建設重點逐步從中心分區向外圍分區轉移,完善各分區功能,使人口和產業達到合理布局。
二、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一)總體思路:
從長春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出發,提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思路;從目前存在和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入手,關注城市空間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社會進步的支撐;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提出城市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策略,構筑城市整體的城市生態空間結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適應城市機動化的發展趨勢,構筑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隨著城市擴大和多元化的進程,創造分區發展和城市整體發展共贏的局面;延續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創造良好的城市空間環境;適應地方資源特點的能源約束條件,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二)空間布局:
1、劃區城鎮空間組織體系:按照“一城、一區、十組團、九城鎮四個層次,實施分類指導?!耙怀恰睘橹鞒?,“一區”為雙陽城區,“十組團”為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合心組團、勸農山組團、奢新組團、雙營組團、英俊組團、機場服務組團、蘭家組團,“九城鎮別為泉眼鎮、永春鎮、樂山鎮、新湖鎮、山河鎮、太平鎮、鹿鄉鎮、四家鄉、齊家鎮。
2、城市結構:形成“雙心、兩翼、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雙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區部分職能,形成中部和南部兩處城市中心。調整中部城市中心職能,重點發展商貿、文化、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建設南部新中心,引導與支持行政辦公、文化體育設施以及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在南部中心相對集聚;“兩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東北翼形成以傳統產業和玉米加工業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空間;“多組團”指重點加強凈月組團、富鋒組團、興隆組團的建設,與主城共同構成聯系緊密、分工有序、協調發展的城市空間。
三、長春市城市規劃實施效果與影響:
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已初步進行了論證,并得到了建設部專家的認可。在該規劃的影響下,長春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也開展了修編的工作,各區、各開發區的分區規劃和28項專項規劃的也在進行當中。目前,許多城市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項目,都有序的安型一般總體規劃進行。
規劃實施期間,長春建設改造主次干道50多條,1787條巷道舊貌換新顏,實施了九大區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環保等重點工程120多項,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投資500億元,成為長春市歷史上城市建設任務最重、困難最多、投入最大、發展最快的時期。 以下是規劃后的部分效果與影響:
(一)建設改造50多條主次干道
五年來,長春市城市建設緊緊圍繞支持一汽發展、開發區二次創業和鐵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先后建設改造了亞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環路等50多條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購物、休閑、娛樂、信息交流于一體的長江路步行街;同時規劃建設了長春大橋、興業立交橋、長沈路橋等大中橋梁12座;對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東盛大街、建設街、安達街、開運街等400多條道路進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國道長沈公路、吉林大路、長吉北線、長吉南線、北亞泰大街6個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載能力。
(二)房地產開發面積2500萬平方米
長春市大力實施以棚戶區改造為重點的房地產開發工程,引進了大連萬達、深圳萬科、上海綠地、天安、融創等外埠較大的開發企業,先后改造了二道區吉林大路兩側等大片棚戶區,建成了“長春明珠”、“萬科城市花園”、“長春上海城”、“天安第一城”、“融創上城”等規模較大、環境優良、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城區每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500萬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積300萬平方米左右,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環境。
(三)改造巷道1787條
近幾年,長春市以人為本,加大了巷道的改造力度,“十五”期間共改造巷道1787條,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條件。同時,完成了9大區域的亮化工程,目前,長春市已有路燈53113盞,為市民夜間出行提供了方便。
(四)綠化覆蓋率達41.5%
規劃期間,長春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城市環境日新月異。五年間,長春市建成了日處理能力15萬噸的西郊污水處理廠和日處理能力2.5萬噸的雙陽污水處理廠;對伊通河城區段進行了綜合整治,實施了串湖區域治理工程,串湖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溪園將于今年6月竣工。長春市還規劃建設了占地93萬平方米的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目前,有來自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大師們精心打造的341件雕塑精品陳列園中,使長春成為國內世界各地雕塑作品最多的城市。同時實施了“一環五帶”綠化建設工程,建成了自由大路、新發路等一批綠化精品街路,改造了南湖公園、勝利公園和人民廣場、西安廣場等主要公園(廣場),城區每年新增綠地200公頃以上,2005年綠化覆蓋率達到41.5%。
(五)16條主要街路安裝路燈
長春市還將對16條主要街路和333條巷道安裝路燈,到06年底,長春市二環以內全部亮了起來。這16條主要街路包括和順街、農安南街、農安北街、惠工路、四通路、安樂路、公平路、遠達大街、天光路、通安街、柳影路、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亞泰大街、建民路和繁榮路。
(六)45.61平方公里面積要亮化
長春市對亞泰大街、長春大街、伊通河以東、自由大路以北、東環城路以南、東環城路以西區域和開運街、南環城路以東、靖宇街、衛星路、開宇街、南環路以北、臨河街以西、寬平大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南、自由大路以南區域,共45.61平方公里面積進行亮化。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室外照明工程預計總投資將達到7000多萬元。
四、規劃中的特色與創新:
本次規劃修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五個統籌”,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突出重點,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
(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規劃從分析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省域范圍、市域范圍的角度出發,明確長春市在不同層面的定位、發展策略。規劃期內,要面向國內外,積極推進與東北中心城市的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塑造與吉林省中部城鎮群之間的緊密聯系,加強與吉林省中部地區在產業發展、城鎮空間、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長春市作為吉林省中部城鎮群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作用。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資源節約保護利用規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針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之間的矛盾,規劃明確提出未來長春市資源生態發展戰略。第一、實現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重點加強生態建設;第二、促進水資源戰略性轉變,提高用水效率,維持水系系統完整性;第三、培育資源節約型生產和生活方式,提高資源重復利用率;第四、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優化配置。第五、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創建生態園林城市。
(三)實行規劃區范圍內全覆蓋規劃,統籌城鄉發展。
規劃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重點突出中心城區職能、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合理確定和強化各組團產業依托,切實改善城鎮生產、生活環境,推進村屯用地結構性調整。規劃期內,逐步實現退宅還耕、退宅還林,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鎮、組團集中;逐步縮小城鎮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促進小城鎮由數量型向質量性轉變;逐步發展壯大組團,與中心城區形成聯系緊密、資源互補的城市空間。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協調共生的城市發展格局。
近郊區城市化休閑游憩項目一、郊區城市化的內涵
1.郊區的類型
根據城市人口和產業遷移的方向,郊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居住型郊區,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向郊區遷居,形成新的居住區;第二種類型是生產型郊區,由城市中心城區的部分產業向郊區搬遷而形成。根據郊區距離中心城區的遠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近郊區,分布著大量改造搬遷而來的企業,有的已經形成產業群,同時近郊也主要承擔著中心城區的對外交通、物流和果蔬供應職能;另一類是遠郊區,散落分布村莊,遍布種植各類經濟作物,有的遠郊區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態水源涵養帶,是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2.城市近郊區的特點
(1)過渡性。城市近郊的過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城市近郊功能由服務農業經濟向服務工業經濟過渡。伴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近郊區的小農經濟會逐漸瓦解,農業產業化速度加快,出現眾多的農業深加工企業。第二,城市近郊是城市中心高密度生活區和城市遠郊生態涵養區聯系的紐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承載力接近飽和。此時,城市近郊將承載部分中心城區的居民,低密度居民區的出現,綠化率的上升將大大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并為未來城市向遠郊發展提供基礎。
(2)輔。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的副中心,分流城市中心區的部分居住、生產、行政、商業、醫療和教育職能,協助中心城區完成城市功能。一方面,中心城區仍然是一個城市中集聚效應最為明顯的區域,居住著最多的人口,行政機構最為集中,教育和商業資源最為豐富,是城市的中樞。另一方面,在人口和產業轉移過程中,城市近郊功能在逐漸轉變,也將把一定數量的區域性行政機構、教育機構和商業娛樂場所從中心城區搬遷到近郊區來。行政機構形成新的行政中心,教育機構形成大學城,商業娛樂場所形成shopping mall或步行街,為近郊新的居民和產業提供必要的城市服務。
(3)前瞻性。城市在開始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轉移前,一般首先會對近郊區實行統籌設計,全盤規劃,將最新的設計理念和規劃方法運用到近郊區城市規劃中,以體現城市人居生態目標、產業經濟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帶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路網將更加合理便捷;水電氣通信和供熱網絡將更加完善;教育資源將根據人口分布特點規劃,布局更加平衡;商業設施更加體現便利性;醫療機構更加向基層傾斜,區域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等等。這種著眼于長遠的設計和規劃將滿足城市未來10~30年的發展需要,避免重蹈中心城區因規劃不足導致城市生產和生活效率下降的覆轍。
(4)差異性。城市近郊區是一個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均質的地區。在此區域內,經過細致設計和精心打造的生態景觀綠地和公園,會吸引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商開發高檔、低密度的居住別墅區和度假產權式酒店,并成為城市中產階層的第二套居所。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所引發的大量外來高層次人才的涌入,將進一步激發高端地產項目的開發。于此同時,轉移而來的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農業深加工產業)還將吸引大量城市低收入者和外來務工者前來就業和居住。
二、我國中小城市近郊區城市化進程中的存在的問題
1.近郊區的城市規劃突出產業和交通發展需要,忽視居民和就業人員的人性化需求。中小城市往往囿于自身中心城區規劃不足導致的產業發展制約和交通瓶頸的原因,急于照搬發達大城市的理念,奢侈規劃設計服務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交通道路,以高標準、超前性的要求來發展近郊區,而不是以“人”為出發點,遵循適度、平穩且結合自身經濟條件的原則來循序漸進發展近郊區。常見的景象是在寬廣的馬路上,大型生產廠區的重載車輛可以順暢無阻的奔馳,限速標志的缺乏卻使路邊的行人難有安全感;工業區機器可以夜以繼日的不停運轉,周邊的居民卻沒有隔音的生態林障阻擋噪音;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道可以通到任意角落,但人們尋找一條可以愜意行走,樹蔭夾道的步行路卻非常困難。
2.城市近郊區第三產業中的娛樂化、觀光化大型旅游項目過度發展,而小型休閑型、游憩型項目和設施規劃不足。隨著全社會在節能、低碳和環保等方面意識的提高,我國眾多中小城市開始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優化投資和居住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目標。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作為城市的發展戰略提出。在部分經濟條件有限的中小城市中,各種題材的主題公園(The Theme Park)爭相登場。在眾多沿海中小城市中,游艇俱樂部和高爾夫球場星羅棋布,而類似的為滿足外來旅游者觀光和娛樂需求而在建、審批中、規劃中的大型項目數量則更為龐大,超過城市旅游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
服務于外來旅游者的大型旅游項目重復建設,服務于當地社會居民的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會導致第三產業類型單一而出現“旅游產能過?!爆F象?!奥糜萎a能過?!笔菍Α按笮凸澥侣糜魏蟋F象”的一種解釋?,F在常被用來說明按照最高人流量設計的各種旅游設施在平季長期利用不足,導致的旅游資產過剩。于是近郊區能看到宏偉的游樂城堡,卻難覓居民小區間的廣場綠地;能看到夜晚霓紅閃爍的影視城,卻極少見到夕陽下可以乘涼的長廊和配備各種健身器材的運動場;海洋世界和游艇俱樂部的喧囂固然昭示了一個城市的繁華,但同樣展示城市地脈和優美環境的濕地、岸灘卻一點一點被侵蝕。
3.強于建設,疏于管理,休閑游憩設施建成后即丟失被破壞現象嚴重。中小城市的有形物質延伸迅速,在短時間內各種建設能快速成型,但城市職能組織和無形服務的延伸和拓展卻慢于城市擴張的步伐。近郊區開發初期,人口相對稀少,城管和公安力量相對有限,近郊區中的偏遠、交界和人員活動稀少的區域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區”。休閑區的樹枝和花卉被折斷,草地被隨意踐踏,各種休閑設施被破壞、污損甚至竊取丟失的事件時有發生。
三、以完善城市功能為目標的近郊區休閑游憩項目建設思路
1.以人為本,改善區域環境,布置休閑游憩點、線和面,滿足人性化需求。當代社會,市民對一個城市的“人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它要求一個城市在保證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同時,適當弱化物質炫耀,滿足市民對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注重生活品質、體現精神追求、呼喚人性的回歸,重新重視傳統家庭觀念、道德和人文關懷價值。城市的建設首先應把“人”放在建設思路的首位。因此在傳統綠化景觀的“點——線——面”建設基礎上應倡導以“休閑游憩”節點為核心的人性化“線——點——面”建設。
所謂“線”的建設即優化步行系統,創造“步行優先”的城市區域環境,步行道是“休閑游憩”節點中“休閑性”的重要體現和延伸。在步行道的兩側設置意趣獨立,品味獨特的雕塑小品,使行人在步行的同時能偶生閑情,放慢匆匆的前行腳步,駐足欣賞雕塑,放松精神。
所謂“點”的建設即在步行、機動車和公共軌道交通系統的匯合中轉節點設計公共開放空間(Open Space),圍繞能反應城市特定地脈和文脈的主題,設計廣場風格和景觀小品,布置可供市民參與和操作的簡單器械,讓市民了解一個城市制造的產品和與市民息息相關的產業,增加市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
所謂“面”的建設,即合理恢復城市的自然地表,減少硬化地面,并在地表生態性得到恢復的基礎上,縱向布置綠植空間,多維綠化城市環境。其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重新定義休閑游憩活動”。休閑游憩活動不一定是人借助物體的活動,還可以是人親近自然的活動?;謴统鞘械臐竦?,市民就可以在其中捉蟲、觀鳥和戲魚,這是為一種休閑游憩;恢復城市的草地,市民可以閑坐讀書、臥躺甚至恣意翻滾,這也是一種休閑游憩;甚至在城市化的郊區一部分土地,保留一片耕地,讓市民照料農作物,秋季享受豐收快樂,也是一種休閑。所以人性化的休閑游憩體現的是“人本位的休閑”。
2.調整大型旅游游樂項目和小型休閑游憩項目的建設比例,保持協調發展,并在政策和財政上向小型休閑游憩項目傾斜。保持大型游樂項目和小型游憩項目建設的協調發展,最終的成果考核標準是小型休閑游憩項目的發展是否出現群體性發展態勢,而這種成果的實現必須依靠對大型游樂項目的有效調控,抑制第三產業中的盲目投資沖動,實現旅游產業的科學發展。
對于在建的大型游樂項目,各級主管部門應科學測算目標市場旅游者流量和旅游活動需求,因地制宜,適當調整、縮減建設規模,實現在建項目的“可控”;對于審批中的項目,應將重點放在市場開發的可行性論證階段,減少臆測、揣測,不盲目取信空洞的市場營銷口號,依托扎實的調研數據下結論,緩批或不批沒有有效市場需求、嚴重脫離當前城市新郊區發展實際的大型游樂項目,實現審批項目的“能退”;對于尚處在規劃論證階段的項目,不盲目立項,要為近郊區的長遠發展“留白”,特別是為功能性休閑游憩項目留足空間。
由于休閑游憩項目體量小,投資小,對GDP貢獻小,在各中小城市的項目建設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政策層面,政府應率先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有勇氣、有魄力拿出“黃金位置”配套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休閑步道、景觀小品、綠色長廊和廣場等,以此作為示范,帶動休閑游憩項目發展;在市場化運作的郊區地產建設項目中,應在城市規劃階段就對休閑游憩設施的建設規模、密度和體量劃定最低標準,地產開發商必須將上述指標在建設中予以落實;在資金支持層面,政府應對市場化運作的地產開發建設項目中附帶的公益性休閑游憩設施建設予以適當的補貼,鼓勵地產商的建設。同時,對于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中小城市,在新區建設過程中,應設置用于小型休閑游憩項目建設的專項資金,并探索對該資金的市場化管理模式,實現保值增值,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
3.在休閑游憩項目和設施的規劃和建設階段,滲透并貫穿“便于管理、易于維護”的設計和建設理念,降低日后管理和維護難度。中小城市在近郊區迅速發展的同時,近郊區城市管理的完善需要時間也必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于各近郊區內的休閑游憩項目,在其規劃設計階段,設計師及團隊應該在項目的布局上考慮到短期城市管理力量不足的問題,在人流和車流密集的區域布置休閑游憩設施,避免在偏僻和人跡稀少的地區布置。同時在規劃設計書中應辟出專門章節,詳細論述該項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維護措施。
在建設階段,應在設施美觀和實用性之間保持合理的平衡,美觀性應適當向實用性妥協:景觀雕塑、休閑桌椅、垃圾桶、各種器械、景觀效果燈和指示牌應做地面或立面固定處理,并為易碎、貴金屬材料制品配備防盜裝置。直接和人體接觸的設施和器械應使用堅固耐用的材料,避免使用玻璃、塑料等易損材料。照明燈應使用LED光源,盡量采用反射式照明,在節能環保的同時,還可避免燈泡的直接而被人盜竊或破壞。在綠植布置上,應選取抗旱和耐活的植物,避免大面積使用稀有珍貴品種,草皮應選取耐踩踏品種,減少盆栽花卉拼擺式圖案和造型的使用,降低偷盜行為的發生。盡量因地制宜利用近郊區項目現場存留的植被、地形和溪流,保持場地的原始生態系統,增強場地的自我修復能力,營造舒適愜意而便于管理維護的休閑游憩環境。
參考文獻:
[1]吳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約利用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大學,20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