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軟件工程專業高層次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數量嚴重不足,同時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培養的學歷層次不高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方式方法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沒有與行業就業有效對接,導致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實際需求,導致“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無職可就,軟件開發行業以及相關軟件應用單位招不到滿意的員工”現狀普遍存在。
2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理論設計
以行業、企業實際對人才需求為引導,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真實就業情況調查為依托,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一線教師眾多教學研究成果為參考,專業教師在企業掛職學習經驗體會為借鑒,圍繞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存在事實問題,來對地方本科院校軟件工程課程體系建設進行設計建設。設計建議如下:
2.1學科建設
以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和當前使用的主流開發工具或技術為依托來不斷調整專業架構,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對專業進行合理定位,系統性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實現以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引導地方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科建設。
2.2校企辦學
學科建設以輸出滿足行業、企業需求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訓練,專業課程體系嵌入資格認證課程模塊,實訓課程以企業開發項目方式貫穿培養環節以達到提高專業人才的實際動手能力。
2.3師資建設
采取教師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項目研究開發,共同承接開發項目等方式鍛煉提高師資隊伍實戰能力。教師在企業實戰經歷和相關經驗成果帶入到日常的教學環節,不僅能促進專業教師學術、科研能力提升,還能夠最大程度豐富、提高專業學科建設[2]。
3三層結構課程體系建設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項目實戰為背景,社會需求為導向,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理論知識體系以及實踐能力為宗旨。學生完整地專業培養環節結束后具有程序設計,系統分析,軟件設計、開發,項目管理,網絡和移動通信終端應用開發能力。課程體系模式結構如圖1所示。
3.1基礎理論由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構成:①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現行必修公共課程,②專業基礎課程是專業課程堅實的理論基礎,專業必修前導課程,是對軟件工程專業基本“計算”概念理解、掌握,問題計算求解能力和構建中小規模軟件系統綜合能力的初步培養。
3.2專業理論以市場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行業最新前沿技術為引領、專業骨干課程為核心、專業素質全面拓展和綜合素養整體提高為目標來對專業主干課程進行建設[3],主要包括以下幾類課程:
3.2.1面向行業認知能力培養課程主要包括對行業、企業認知學習以及計算機專業知識學習等專業認知方面課程。一般包括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從業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管理常規模式,軟件項目開發流程等認知類課程。
3.2.2計算機編程與算法設計能力課程算法設計類課程主要包含離散數學、數據結構、算法分析以及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課程;編程課程主要包含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傳統程序設計語言課,還包括當下企業應用最為廣泛的,最流行的技術前沿課程。
3.2.3軟件工程專業系統分析課程系統分析能力課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等系統類課程。
3.2.4系統實現與集成能力課程系統實現與集成能力方面課程主要包括網絡編程、移動互聯開發編程、編譯技術、軟件開發以及軟件測試等課程[4]。
3.3實踐以校企聯合培養為手段,一至兩學年時長為周期,貼近企業實際需求為指導,綜合技能全面提高為目的來對專業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設實訓課程以項目介入為主線,企業實際效益項目和高校產學研項目為實際授課主體。引進企業優秀項目人才或具有企業項目實戰經驗的教師來對專業人才展開課程實訓,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綜合素養。校企共同培養模式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知識轉化生產實際速度,同時反向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知識的熱情,最終提高就業競爭力[5]。
3.3.2合作企業崗位實訓針對畢業學生和部分專業老師做崗位綜合實訓:①學生崗位實訓:讓學生真實參與企業項目實戰,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學理論和技能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就業夯實基礎。②老師崗位實訓:專業老師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并將企業項目開發經驗和技術進行梳理總結、編纂成冊,運用到實際日常教學環節,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有利于縮短理論轉化實際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運用項目方式指導學生做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與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實訓。但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導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流于形式,與實際脫節。通過與企業合作運用項目方式指導學生做畢業論文(設計)弱化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的抵觸情緒,可以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行業企業實際運作規范及最新技術,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實踐和技能能力的培養,為畢業后從容就業夯實基礎。
4結語
【關鍵詞】課程體系;軟件工程;人才培養;
1引言
縱觀中國各大高校,大部分學校都有開設軟件工程這個專業,但是各個學校的培養人才方案、實施過程、培養效果卻不盡相同。特別是民辦本科院校生源質量普遍低于公辦院校的背景下,研究我院人才培養方案并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培養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中華英才網、前程無憂網等數據表明:一方面企業難以招聘到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均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崗前培訓;另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需求缺乏了解,更無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這樣導致學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脫節。而構建符合我院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不但可以解決企業難覓合適人才的尷尬,同時也能提高我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優勢,使得軟件工程這個專業成為我院特色專業、王牌專業。
2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2.1開啟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
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當今企業最流行的軟件技術,學院定期聘請企業資深項目經理人到我院課堂現場講授部分課程。另外,我院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軟件工程專業實習基地,并派出資深教師現場指導,這樣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能夠滿足企業的崗位要求。同時避免了我院閉門造車,與企業需求脫節。
2.2根據社會需求崗位建立課程體系
通過對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求職網站招聘軟件人才崗位的要求等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得出:軟件工程專業崗位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類:Java軟件工程師,Android開發工程師,C#軟件工程師,C++軟件工程師,高級系統架構師,數據庫工程師,WEB網站開發與維護工;然而,Java軟件工程師、C#軟件工程師以及Android開發工程師崗位需求量較大。另外,這些崗位在理論上均要求職人員掌握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微機原理等基礎知識,基于以上這些思路來建立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保證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并理解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
3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確定
3.1調研分析市場主流技術,按照不同技術方向設定專業課體系
因為我院是民辦本科院校,所以我們制定的課程體系所針對的對象是四年制本科生;那么我們將4年8個學期劃分入下:即6+1+1的教學模式,六個學期校內教學,一個學期企業項目實訓,一個學期校內項目綜合實訓(畢業設計);其中,又將6個學期劃分為4個學期的專業基礎教學,2個學期的專業分類教學,在專業基礎教學過程中主要開設專業基礎課,如數據結構,數據庫,微機原理等課程,在專業分類教學過程中將軟件工程專業劃分為JAVA和C#兩個方向,并把Andoid手機開發課程分別都加進這兩個課程體系方向。
高度模擬企業軟件開發流程和項目管理,選擇實際應用項目分組進行軟件開發。在1個學期的企業項目實訓時,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參與實際開發工作,使得學生能夠整體掌握開發流程以及相關技術。
3.2根據學生基礎以及學習興趣選定課程體系方向
根據崗位分布規律以及所學習技術的先后順序,將主要課程體系歸結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開設計算機導論、高等數學、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機構、計算機網絡、微機原理機、數據庫、操作系統等基礎課程,為后續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過硬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個階段開設C++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這個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具備初步較強的編程能力,并完全理解軟件開發的過程和思想,此時學生能完成工作崗位上一些簡單開發工作。第三個階段開設程序設計、企業級開發、JSP程序設計、J2EE企業級開發,同時開設UML、XML課程供學生選擇。
另外、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開設的課程劃分JAVA和C#兩個方向:JAVA方向開設Java程序設計、JSP程序設計、J2EE企業級開發、UML、XML等課程;C#方向開設C#程序設計、程序設計、企業級開發等課程;學生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向。該階段以前兩個階段為基礎,結合校內實訓,企業實習的項目,使得學生具備計算機軟件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能使用用軟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術來分析、設計和實現計算機軟件系統的能力,畢業后能在IT行業、科研機構、企事業中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研制的高級軟件工程技術人才。
3.3定期選派教師參加企業研發來保障師資水平
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課程體系建設來說至關重要。目前,我校軟件工程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能夠滿足教學要求,但欠缺企業大型軟件開發的實際經驗,因此在打造強大師資水平方面,我校也相應制定了多種措施和規劃,具備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寒暑假可帶薪到企業參加實際項目開發;鼓勵教師繼續深造,學校給予一定的獎勵;定期組織教師到相應的科研單位、著名院校進行教學交流等踐活動。
4結束語
相信通過上述課程體系培養的畢業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軟件工程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具有1年的實際軟件開發經驗,適應現代化工程團隊的分工以及新產品和新系統開發設計,能依據自身所學技能自發學習并優化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實際工作經驗,擁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敏銳的專業戰略眼光。
參考文獻:
[1]吳曉艷.獨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建設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24):6901-6902.
關鍵詞:社會需求;職業能力;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6-7572-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LIU Ze-we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field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oftware, software industry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ecurity, 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Now China's software industry is suffering a serious software talents of structural imbalance, it means the lack of genuine software engineering essen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field. In the "big engineering" and " the project integr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world" project[1],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with social demand oriented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big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reform and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ocial needs; professional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計算機作為一門學科和技術進入教學和工作的領域,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作為一門使用的工具,計算機不僅在高科技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并且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正逐漸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和使用。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正在作為一種家電逐步進入人們的家庭生活之中。
傳統軟件工程專業的一些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師教學和社會需求相脫離。我們的教學模式就是要把這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盡可能多地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要結合社會所需進行講解,讓學生從完成項目任務的角度上主動去學。在課程教學中,用一個完整的體系貫穿其中,便于學生加深對應用軟件的理解,特別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發展和變化的高素質軟件工程專業人才[2]。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軟件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初探。
面對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軟件工程專業如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地進行因材施教,筆者認為應針對專業特點,建立"合理體系、多種形式、內容滲透、特色案例和實踐、多形式考核及教學管理制度"六個教學體系。
1 求為目標建立階段培養的時間體系
根據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建立分階段培養的時間體系,將全過程分解成引導入門、實踐提高、實際應用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并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分段教學能使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階段:引導入門階段。第一、二學年,以項目驅動課程體系教學,將學生培養成為熟練的程序員;以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大類通識課程和跨院系、跨專業選修課程為主,拓寬基礎知識,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第二階段:實踐提高階段。在前兩學年學習的基礎上,第三學年,分模塊進行項目設計及課程教學,進一步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軟件工程方法的技術人員能力的,并進行團隊能力的培養。
第三階段:實際應用階段。第四學年,重點培養學生軟件工程領域應用和工程實踐能力。該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此階段可與畢業設計同步進行,模擬軟件開發企業的開發模式進行項目設計及項目管理,指導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生選修專業課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長的展示為中心,發展個性,根據專業方向進一步強化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的目標,使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了解企業管理模式,以便畢業后盡快找到滿意的工作。
2 求為依托構建針對性強的課程體系
前段時間,筆者在一些工廠、企業作過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既具備工業設計基礎,又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專業人才是相當緊缺。說明在對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強調計算機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社會需求與計算機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的。同時,筆者覺得課程的設置,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信息量傳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加強對學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能力的培養,是軟件工程專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3]。
2.1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設置課程體系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企業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我們將新的知識單元及時引進課程體系中,使課程體系的設置要有超前和發展的眼光。在培養計劃中我們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礎課程外,增加了新興的計算機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強調了計算機輔助在相關課程中的應用,注意培養學生的現代審美意識藝術、創新精神和藝術創作能力等素質更加全面,努力使學生成為既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又具有掌握高技術的新型人才[4]。同時,課程體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術及開發工具,緊跟企業應用及行業發展前沿,隨時將一些新興的成熟的內容吸收進課堂教學。做到對課程體系、教學計劃動態調整,做到保持課程體系的動態性、前瞻性。
[關鍵詞] 軟件工程;知識領域;教學內容銜接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6-0075-03
0 引言
軟件工程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是信息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分支之一[1]。2001年經教育部和國家計委批準,全國成立了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后增加到37所,截止到2012年12月30日,全國共有軟件工程專業點415個。這415所高校由于學校定位和專業特色不同,所修訂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有所差異。為使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發展和教學改革相適應,需要不斷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在修訂過程中,如何做好軟件工程專業課教學內容的銜接,一直是計劃制定者面臨的一項難題。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發現解決軟件工程專業課教學內容銜接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要從解讀軟件工程教育知識體系入手,選擇合適的知識單元進行課程整合,并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優化課程體系的宏觀結構和課程之間的微觀順序。
1 解讀軟件工程教育知識體系,整合知識 單元
1.1 解讀SWEBOK和SEEK
我國軟件工程本科教學規范的制定主要研究借鑒了SWEBOK和SEEK [2]。由ACM和IEEE/CS聯合工作組組織制定的軟件工程知識體系SWEBOK為確立軟件工程的學科地位打下基礎,SWEBOK 將軟件工程劃分為10個領域: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軟件質量。計算教程軟件工程卷SE2004提出了軟件工程教育知識體系SEEK,為制定軟件工程本科教學計劃提供了指南。SEEK由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三個層次組成。SEEK包含10個知識領域和1個應用知識領域,共計48個基本知識單元、17個應用知識單元,建議最小核心學時數為497。10個知識領域主要由計算機(CS)學科知識領域和軟件工程(SE)學科知識領域組成,分別是:計算基礎(CMP)、數學和工程基礎(FND)、職業實踐(PRF)、軟件建模與分析(MAA)、軟件設計(DES)、軟件驗證與確認(VAV)、軟件演化(EVO)、軟件過程(PRO)、軟件質量(QUA)、軟件管理(MGT)。1個應用知識領域為特定系統與應用(SAS)。
1.2 整合知識單元
知識單元必須以課程的形式進行講授,所以必須將SEEK的10個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整合為課程名稱。具體整合過程為:整合CMP中的知識單元為軟件構造、形式化開發方法、C語言程序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8門課程。整合FNT和EVO中的知識單元為離散數學與軟件工程導論2門課程。整合MAA和DES中的知識單元為軟件需求、系統分析與設計2門課程。整合QUA和VAV中的知識單元為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1門課程。整合MGT中的知識單元為軟件項目管理1門課程。整合PRO中的知識單元為軟件過程管理1門課程。整合后共計15門專業課程,實踐知識領域個別院??筛鶕陨砬闆r進行整合。
2 優化課程銜接關系,制定應用型軟件工 程理論課教學計劃
2.1 調整課程結構
從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課程結構來看,主要有層次課程結構、核心課程結構、模塊課程結構和平臺+模塊課程結構四種[3]。大部分院校采用層次課程結構,即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第一、二學年主要開設公共課和基礎課,第三、四學年開設專業基礎和專業課。此類課程結構使得課程銜接縱向邏輯關系較強,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大多數學生以較少的時間比較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但由于層次課程結構是多學科、多門類課程的混合體,計劃制定人不太好把握課程的直線式邏輯順序,因此不能保證教學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捌脚_+模塊”課程結構是近些年出現的一種新的高等學校課程結構,由基礎課程平臺和一定類型的課程模塊構成。根據軟件工程專業的特點,將課程結構調整為由公共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平臺3個“平臺”及計算機科學模塊、軟件工程模塊、專業方向模塊3個模塊構成。“平臺+模塊”課程結構保證了知識結構內在的相互聯系和相互獨立,此課程結構中的“平臺”是全?;蛲粚W科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特點。此課程結構中的“模塊”解決了計算機科學課程群與軟件工程課程群開課順序的爭議性問題,專業方向模塊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專業發展的趨勢和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而設置。軟件工程學科發展很快,專業方向模塊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2.2 調整課程順序
根據整合的15門專業課程,按模塊進行劃分,可分為計算機科學模塊課程和軟件工程模塊課程。計算機科學模塊課程主要有離散數學、C語言程序設計、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7門課程;軟件工程模塊課程主要有軟件工程導論、軟件需求、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構造、形式化開發方法、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軟件項目管理、軟件過程管理8門課程。計算機科學模塊的專業課程開課順序在各高校中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先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和離散數學,然后開設計算機組成原理、算法與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最后開設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原理。調研各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發現軟件工程模塊專業課程的開設順序不是很一致。結合先進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置方法[4],參照IEEE/EIA 12207.0-1996軟件生命周期工作過程標準,調整了軟件工程模塊8門專業課程的開設順序,其順序依次為軟件工程導論、軟件需求、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構造、形式化開法方法、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項目管理。
2.3 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設置專業方向模塊課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所制定的專業方向模塊課程要與人才市場應用需求相一致。目前在我國軟件應用領域,軟件開發人員需求缺口很大,因此將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定位為軟件開發工程師。目前,在軟件開發領域存在兩大對壘:微軟的NET和甲骨文公司的JAVA,因此將專業方向劃分為NET方向和JAVA方向,并依據技術路線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課程。
2.4 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所制定的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理論課程體系分學期執行的教學計劃如表1所示。
3 成果評價
選取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為評價對象,利用文獻[5]所建立的課程體系評價模型和評標指標,邀請四位專家在不區分專家權系數的前提下進行評價,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
對評語集賦分值(優:95,良:85,中:70,及格:60),最終加權得分為92.25分,處于優秀的級別。本次評價只針對教學計劃中的理論課程體系(即體現教學內容銜接效果的體系)進行評價,沒有考慮實踐環節、師資及實施情況等。
4 結束語
通過多年教學研究實踐,總結出應用型軟件工程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制定的流程:(1)將SEEK的10個知識領域中的知識單元整合為15門專業課程;(2)采取“平臺+模塊”課程結構劃分課程宏觀結構;(3)微調15門課程的開課順序,按1~7學期開設;(4)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劃分專業方向模塊并設置課程。本次研究僅限于理論課程體系教學設計。切實加強軟件工程實驗課程和實踐環節的創新與改革將是下一步重點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宋雨,趙文清.軟件工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5.
[2]齊治昌.軟件工程學科的建立與軟件工程本科教學[J].中國大學教育,2006,(2):28-30.
[3]王彬斐.我國高等學校課程結構優化改革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
關鍵詞:質量工程;軟件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目前國際軟件產業正在穩步發展,中國軟件產業也在騰飛中,對軟件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國務院關于《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2002年至2005年)》提出了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目標,其中之一是軟件專業技術人才要達到80萬的培養目標,人才結構要進一步優化。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國急需培養大批軟件工程技術人才和軟件工程管理人才,軟件工程專業是培養軟件產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專業科程。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組織制定了《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規范(軟件工程專業方向)》(以下簡稱《專業規范》)。為落實《專業規范》,進一步推動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深入開展,教指委決定在《專業規范》的基礎上開展“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的立項工作。希望通過項目立項的方式,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力度,將專業規范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環節中。
2教育質量工程促進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2007年初教育部下發了2007年“1號文件”,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同時,作為2007年的“2號文件”,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目的是進一步推動本科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提出了教育質量工程和教育改革新舉措,對實踐教學、學生能力培養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質量工程”重點建設的六個項目都是帶有基礎性、引導性的項目,其中“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湖南工業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學院認為貫徹落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決策部署,必須落實在具體行動上。我院將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突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專業課程主要以軟件開發新技術、新應用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我院在這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也創造了不少成績,學生多次在湖南省創新能力大賽上獲得優異成績。我院堅持按照教育質量工程的要求,在軟件工程專業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3軟件工程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院的軟件工程專業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培養模式和新途徑,即:保持傳統培養模式的優點,吸取和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思想與理念;在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取得突破;與社會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對接。
針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培養具有高素質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將高等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設計并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充分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和探索,展示“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的完整培養模式,體現學科、專業整合特色。主要內容如下:
(1) 以“厚基礎、寬口徑、有特長”為總的培養目標,貫徹“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三段式雙分流人才培養模式。
(2) 加強技能訓練和軟件工程的基礎、素質課程。軟件工程的基礎是建立在多個不同學科之上。它不僅需要計算機科學的理論和基礎知識,同時也需要掌握諸如數學、工程學、項目管理及其它應用領域的概念。所以,課程設置應注重軟件工程技術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線,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編程習慣和團隊合作的思想。
(3) 梳理軟件工程系列課程之間、以及與其他相關系列課程之間的關系,合理銜接、避免重復。課程設置要突出軟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價值。軟件工程系列課程所涵蓋的概念多、涉及的領域廣,教學中容易出現“知易行難”的情況,教師受觀念、思維定勢以及本人的軟件工程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深度。
(4) 建立更加完善的實訓、培訓教學體系。
(5) 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使其適應工程型人才的培養。軟件工程系列課程內容紛雜,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空洞的說教,為此著重改革以下幾點:基于項目的課程,模擬工業界典型項目,以小組作業、口頭報告、正式評審等形式,讓學生在整個項目中承擔不同的角色,構筑立體化的互動教學平臺,貫穿軟件工程系列課程的案例教學。將真實系統和項目作為學習案例,從軟件工程的基礎入手,讓學生實際運用他們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模擬案例提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真正使學生體會和做到學以致用。
(6) 改革傳統的考試模式。傳統的考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確保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的技能,但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在實際工程中運用知識的能力。案例教學的引入使得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演講、答辯、互換角色評審等方式來考察學生對相關課程內容的理解。
我院擬建立一套適合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以軟件工程為主線的教學課程內容體系。該課程體系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學生根據社會形勢和自身需要,自主選擇和安排切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案,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寬基礎、高素質、有特長、適應廣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逐步完善與課程體系配套的實訓、培訓的“雙訓”教學體系,使培養的人才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4三段式雙分流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
第一階段:第一、二學年,以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大類通識課程和跨院系、跨專業選修課程為主,拓寬基礎知識,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第二階段:第三學年,在前兩學年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第一次分流,即專業分流,以專業課程為主,分專業進行培養,進一步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
第三階段:第四學年,學生在主修專業內自由選擇專業方向,進行第二次分流,即專業方向分流,以專業方向課程為主,按照專業方向進行培養。根據普通本科院校的特點分兩個大的培養方向,即: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技術。
此階段可與畢業設計同步進行,在選擇專業方向后即安排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可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導學生選修專業課程、因材施教,以各自特長的展示為中心、發展個性,根據專業方向進一步強化能力。我院軟件工程專業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案如下:
(1) 構建與新的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2) 構建與新的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實驗體系;
(3) 構建與新的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實習與設計教學體系;
(4)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考試模式;
(5) 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5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的實際困難
我院軟件工程專業在實施新的軟件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也遇到了一些實際的困難,正在逐步解決過程中。
(1) 課程特色所帶來的困難。軟件和軟件工程發展迅速,像Java、UML、分布式構件技術,CMM、Agent技術,Agile SE,XP,AOP,MDA等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造成該課程內容紛雜,客觀上容易導致系統性、邏輯性和可操作性的缺失。而且,軟件工程教學“知易行難”,教師受觀念、思維定勢的影響,其本人的軟件開發經歷和體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理解深度。
(2) 對任課教師帶來的挑戰。作為教師,其教學工作必須立足學科前沿,進行本末判斷,進行經典內容與先進技術的取舍。又因為其內容紛雜,教師在教學時如何避免軟件工程淪為空洞的說教?這是一個大的問題。應該在教學上下大力氣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軟件工程素質和軟件研發能力。
(3) 課程體系銜接帶來的問題。
6結束語
我院自成立之始,在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實踐中,就始終圍繞著以建立科學的軟件工程教學內容體系為前提,改革課堂教學方式,突出實踐環節,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并同步構筑立體化教學互動平臺;上述措施旨在提高該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我們雖然在以軟件工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改革上對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如何把握當前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突破傳統教學體系的不合理限制、建立靈活的工程型教學體系是我們始終堅持與努力的方向;而我們圍繞軟件工程為主線的教學改革也僅僅處在一個過程之中,實施過程中很多新出現的實際問題需要我們勤于探索、勇于解決、不斷的完善和突破。
參考文獻:
[1] 文俊浩,王欣如,徐玲. 軟件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
[2] 楊芙清. 軟件工程教育的思索與實踐[C]//全國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教育年會論文集(200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軟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6?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235-02
當前,寧波正面臨著重組產業要素、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嚴峻挑戰。寧波各級政府正在狠抓機遇,迎難而上,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工業調整轉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從2009年起,寧波全面實施了服務業跨越式發展行動綱要,推進服務業功能區和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標志的生產業,大力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應用為標志的新興服務業。寧波的家電、服裝產業入選了省首批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工業企業二、三產分離發展加速,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建設正在積極推進,第四方物流市場平臺投入運行,櫟社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作,梅山保稅港區的封關運行的前期準備完成,特別是2010年9月寧波智慧城市建設正式啟動[1],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在寧波的辦學是浙江大學與寧波市科教戰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Computer+X”和“X+Info”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致力于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的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人才。針對寧波產業發展特色和區域社會經濟統籌的需要,學院有選擇性地開設高層次軟件工程人才需求急需的專業方向,小批量規?;嘏囵B軟件工程碩士。本文以與IBM合作創建的軟件服務工程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為例,闡述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課程教學方式與產業發展和應用緊密相連,使學生不僅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并且了解產業發展趨勢,掌握工程化開發方法和技能,直接為地方產業發展服務。
一、培養模式與方法
1.強大的產業界合作伙伴。選擇具有國際或國內一流水平的產業界辦學合作單位是實現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IBM公司不僅是全球最優秀的IT企業,而且最近幾年已經成功地轉型為服務型公司。IBM的各類信息系統已成為中國金融、電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許多重要業務領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術平臺,IBM的客戶遍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IBM作為全球IT服務的倡導者,具有非常豐富的高層次軟件服務人才培養經驗和支撐資源。2009年,浙江大學與IBM公司合作成立“浙江大學―IBM聯合創新中心”,建立“浙江大學―IBM人才培養基地”并共建全國首家“軟件與服務科學系”,雙方合作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資源、技術研發資源和應用實施經驗,與時俱進,共同探索,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此次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在推進我國服務外包高端人才培養方面,邁出了大膽而創新的一步。
2.突出實踐環節的課程體系。軟件工程碩士的教學計劃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訓、實習等多個環節構成,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征?;A類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及素質類和專業基礎類。專業課程則是由每一個專業方向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定制,教學大綱由學院和產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確認、修訂和執行。軟件與服務工程方向的專業課程包括RUP方法論、協作軟件生命周期管理、軟件質量管理、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代碼分析、Java高級應用開發、Webservice和SOA、J2EE應用開發、J2EE應用服務管理、數據庫高級應用開發等,其中主要專業課程均由IBM資深工程師或產品經理承擔教學。在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程的實驗、案例分析與研究以及項目實訓等三種方式組織學生在修課期間參與工程實踐。學生在入學的第二學期開始參與項目實訓,在實訓中堅持采用符合實際應用環境的項目和開發方法指導學生。實訓期間,參照企業團隊形式,按項目管理要求管理學生,實訓的導師來自于行業應用專家及其合作伙伴,采用企業開發模式指導學生參與行業實際應用需求的項目。從第二學年開始,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學院內的教學成果要通過參與實際企業實習來檢驗,學生的能力要通過實習來體現并進一步得到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則與學生實習的效果直接關聯。由于學生在學院學習期間已接觸企業導師和符合企業文化的實訓,所以到企業實習后,能馬上參與項目工作,能在項目組中發揮作用,快速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技術能力。軟件服務工程方向的實訓項目是由IBM提供的真實航空業客戶項目剪裁而成,項目客戶需求真實完善,項目文檔完整,學生將按照企業級的項目開發和管理方式演練該項目。其中,學生將直接扮演項目開發組中的成員角色,角色包括:項目經理、技術經理、配置管理員、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DBA等,來了解在軟件項目開發團隊中的角色、過程、規范和執行方法。整個實訓項目是模擬實際客戶項目開發過程,以團隊的形式,進行項目過程定義、項目計劃、需求分析、設計、編碼和測試及交付。學生完成實訓項目后,對企業真實工作流程和項目開發實施環境有了很好的了解,也初步具備了職業人的素質和團隊協作的意識。在研究生培養的第二學年,他們均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實習期限為半年到一年。實習期間,學生與學院、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明確自己崗位,承擔工作角色,遵守企業工作紀律,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并根據實習內容,完成碩士論文。
3.高水平的專兼職師資隊伍。聘任校內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工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嚴謹,學生反映好的教師負責專業基礎課、主要專業課和畢業設計指導的教學任務。聘請合作企業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一線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承擔部分專業課、專業實踐課和專題工程訓練的教學任務,充分發揮企業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的作用。有企業教師參與的課程與實踐環節達50%以上。通過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的混合講課方式,即由來自學校和企業兩個方面的教師以多種方式(包括講課、講座、研討、實踐等)共同上一門課,互相取長補短,使學生從多種角度和以多種方式理解課程內容,IBM方面還為軟件學院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和獎教金,學院多名教師作為電子商務方向的CDL訪問學者對國內渠道電子商務平臺與對接工具提供商進行調研和課程開發共建。針對軟件工程碩士培養的特點,充實壯大碩士論文導師隊伍。一方面認真總結“雙導師制”的經驗,進一步推廣“雙導師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的相關政策,在原來實行的“雙導師制”的基礎上,聘請企業中具有豐富工程經驗和指導經驗的合作導師擔任碩士論文導師,獨立指導碩士論文。
4.面向產業的專題化工程訓練。為了實施上述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我們與IBM共建了聯合實訓基地。為了更好地突出實踐教學特色,增強實戰效果,提升工程設計、開發與實施能力,在實訓基地基礎上又與相關企業合作建設了RFID、物聯網技術應用、物流新技術等專題工程訓練基地。相比實訓基地,工程訓練基地在以下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以取得更好的工程訓練效果:場地、設備、軟硬件系統等設施達到或接近工業界的工程開發環境;參照合作企業制度,實行嚴格的項目管理、過程管理和參訓人員評價考核制度;工程訓練的案例其規模和復雜度更接近實際工程項目,從幾個人組隊可以完成的小項目提升為需要幾十人、數個小組合作完成的中等規模項目;積累數量較多的實際項目案例庫,供參訓人員參考學習;參照企業實際工程項目配置,選派多層次、多角色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工程師指導專題訓練。
二、成果
針對寧波地方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相應的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專業方向,直接引入國際、國內在該行業具有領先優勢的企業參與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實施過程,建立了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辦學體制。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突出課程實驗、項目實訓、企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實現了高水平的學院教師與企業工程師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以企業實際應用項目作為學生課程實踐內容,引進企業化項目管理思想,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體驗到企業化的項目管理模式。通過與IBM的合作辦學促成了IBM公司在寧波建立IBM在中國大陸的第四個研發基地――IBM中國開發中心(寧波)及IBM中國開發中心物流行業解決方案中心。該方向培養人才為IBM寧波研發中心的成功設立和運行提供了高水平專業人才保障。軟件服務工程方向自開辦以來(2009~2012級)共招生211人,進入IBM寧波、上海、北京開發中心實習學生人數超過50%,被IBM招聘為正式員工的學生近40人,90%以上的學生進入了IBM、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百度、淘寶、阿里巴巴、網易、摩根大通、銀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思科、上海盛大等知名企業。浙江大學軟件學院與IBM的合作項目已經成為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與產業合作辦學的典范,也成為IBM拓展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的標記性項目,多次獲得IBM創新成果獎。
三、展望
浙江大學軟件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培養復合型軟件工程人才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特別在產學研合作辦學過程中不斷與合作企業協同創新、共同提高。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更加關注國際化、高端化、工程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深化高端價值型、市場緊缺型、行業領軍型人才的培養;在科技創新方面,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要加速新技術的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實踐,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軟件工程的專業地位逐漸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許多高校開始開設軟件工程專業課程。但是,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相關網絡教學資源存在相應的局限性,這就對高校開展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現實要求。高校基于這種情況下,需要著手建設起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庫,能夠為開展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軟件工程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研究
1前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大高校開始構建網絡信息化課堂,特別是軟件工程這門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已經逐漸成為了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網絡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意識,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念的轉變[1]。如何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出網絡教學資源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已經成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
2軟件工程的課程構成特點
軟件工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與軟件操作能力而開設的一門軟件工程類系統課程,通常包含了軟件建模與分析、軟件項目管理與軟件測試等內容[2]。軟件工程課程的導論便是軟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軟件項目管理、軟件工程過程等等,軟件工程課程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體現出三大特點。首先是理論比較抽象化,其次是課程的內容比較多,但是學時設置比較少,最后是軟件工程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
3軟件工程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
3.1設計系統化教學資源
我們在建設軟件工程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相應的課程知識結構,能夠構建統一的知識體系,以重要的知識點為參照,合理制作相關課件與收集教學素材。通常來講,教學素材有文本、動畫、圖像、音頻及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軟件工程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可以采取多種媒體素材形式來展現,像概念性的可以用單純的文本來表示,如果是一些性質、實例與關系構成的話,便可以將圖形與動畫有機結合起來表示[3]。教師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將這些教學素材通過PPT的形式有機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知識結構,便于學生理解與學習。這種教學資源組織形式既考慮到了軟件工程課程的基本特點,又可以將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到實際課堂教學當中去,同時還能夠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要求的調整來靈活組織教學資源,從而有效適應了具體教學需要。
3.2設計層次化課程資源內容
為了提高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高校需要有效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出多層次的教學資源組織形式。就像是《軟件測試》這門課程,以往通常會將課程內容分為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以及驗收測試等。我們為了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便可以將課程的內容具體設置為入門篇、技能篇、工程篇以及實踐篇這四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包含了以往的課程內容。這就有利于學習者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學習層次,從而做到循序漸進。
3.3設計多元化交互渠道
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與教學資源的良好互動能夠為打造優質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設計出多元化的交互渠道,有效實現教學資源的持續更新,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建設,進而滿足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的現實需求。教師需要在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師生與教學資源的良好互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可以通過對教學資源的評價、打分、提出反饋意見等形式來調整與優化相關教學資源,讓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資源變得更具操作性、實用性,從而促進了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科學化與規范化,滿足了教師開展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的需要。
3.4資源內容體現前瞻性
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需要不斷進行調整,才能有效做到與時俱進。因此,為了跟上軟件工程學科的發展步伐,高校需要在軟件工程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上面,不斷融入當前軟件工程領域的熱點問題,引入新方法與新理論,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的思維更加具有前瞻性與預見性。有效凸顯了網絡資源的實際應用價值,滿足了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現實需求。
4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與軟件工程相關的課程,但在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上面卻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就需要高校能夠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軟件工程教學資源組織形式,不斷更新網絡教學資源,有效實現資源共享與資源重復利用,從而為社會培養一批綜合型高素質軟件人才。
作者:張超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孫紅梅,賈瑞生.基于網絡的軟件工程案例教學資源平臺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