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0: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辦公信息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管理信息化;SOA;系統集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12-0102-04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1],成為近些年信息化發展與建設的新模式?;ヂ摼W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和程度顛覆了傳統行業,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同樣也在經歷互聯網時代的洗禮。在“互聯網+”模式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基于信息通信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思維及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辦公信息化建設當中,優化現行的日常辦公業務及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新形態,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校辦公信息系統現狀及問題
高校信息化建設經歷了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三大階段。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完成了局部業務的信息化建設,這些信息管理系統在保障校內各項工作正常開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這些系統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廠商開發,運行于不同的系統平臺,采用了不同的技術和不同的標準,系統之間缺乏協同機制,數據共享和交換存在問題;大部分已建系統建設投入大,時間較長,使用程度較深,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不適合采用重新集中整合的模式。同時,高校辦公信息系統在信息化建設及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其他共性問題:
①缺乏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全校各辦公信息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門信息系統是整個辦公信息化的局部。目前,學校各部門根據自身業務需要來設計實施相關信息化系統,但各系統之間缺乏學校層面的總體規劃和設計。②系統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協同。各部門的信息化系統相互獨立,并且由于自身業務需求的不一致性,造成定制的數據庫系統的數據結構、標準也不一致,系統間數據轉換復雜,信息共享難度大。系統長時間無法實現銜接與協同,致使冗余數據增多,難以避免出現數據不一致的情況。③相同業務復用困難。各系統主要是以緊密耦合的方式把模塊化的業務邏輯組合在一起,這些業務邏輯在其他信息系統中無法被重用,導致了業務邏輯的重復設計和IT資源的浪費。④系統環境異構。操作系統不統一,存在如Unix、Windows等多個版本;系統架構不統一,如有基于B/S架構的信息化系統,也有基于C/S架構的信息化系統;開發程序語言及配套數據庫不統一。諸類情況增加了集成的難度和成本。⑤用戶體驗差,每個系統各自獨立,單點登錄系統尚未建成,辦公人員存在多系統、多賬號、重復登錄等諸多問題。⑥數據交換安全性差,部分實現了數據銜接和協同的業務系統,主要依靠數據的直接共享以及組件之間的相互調用,缺乏標準、統一、可擴展的數據交換平臺,存在信息安全隱患。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部門間信息系統間的業務銜接、協同處理、數據共享的需求不斷增多,系統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雖然部分業務系統可以滿足自身日常業務的需要,但系統間銜接、協同、共享不足等問題逐步凸顯。因此,如何消除信息孤島,使教職工從復雜的業務處理中解脫出來,并通過業務重新梳理和整合實現服務的抽取與封裝,從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務于教職工,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
面對高校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現狀,如果將遇到數據交換和共享問題的業務系統推倒重建,不僅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成本激增,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如果只是通過簡單地共享以及組件之間的相互調用來實現數據的銜接,彌補系統設計的缺陷,則缺乏統一、可擴展的數據交換標準,將會不可持續且存在信息安全隱患。因此,需要在不改變各部門現行信息化業務系統底層架構及相關業務的基礎上,構建以服務為導向的一體化管理服務信息化平臺。
1.SOA的概念
SOA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種在計算環境中設計、開發、部署和管理離散邏輯單元(服務)的組件模型,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通過單元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進行定義的,它獨立于實現服務的硬件平臺、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2]基于這種模型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稱為服務)可以以一種統一和通用的方式進行交互,不必考慮其后臺具體實現的技術、運行平臺等,從而最大限度地重用了應用程序中的服務,提高了IT適應性和效率,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做出快速和有效的響應。[3]
2.SOA架構模型
SOA架構模型如圖1所示,由如下三個部分組成。
①服務請求者:服務請求者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軟件模塊或需要一個服務的另一個服務。它發起對注冊中心中的服務查詢,通過傳輸綁定服務,并且執行服務功能。服務請求者根據接口契約來執行服務。②服務提供者:服務提供者是一個可通過網絡尋址的實體,它接受和執行來自請求者的請求。它將自己的服務和接口契約到服務注冊中心,以便服務請求者可以發現和訪問該服務。③服務注冊中心:服務注冊中心是服務發現的支持者。它包含一個可用服務的存儲庫,并允許感興趣的服務請求者查找服務提供者接口。[4]
3.基于SOA架構的服務集成設計
基于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OA)提供了標準化的信息系統服務整合方案,在不改變各部門業務系統底層架構的基礎上,將OA、人事、財務等各辦公系統業務功能轉換或封裝,這些服務彼此相對獨立但又可進行組合,從而能有效地實現資源整合系統架構,很好地解決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孤島”問題(如下頁圖2)。
SOA技術架構不受原有辦公業務系統語言、平臺、技術、數據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各業務管理系統只需在業務整合過程中使用統一的對外接口對象模型Web Services進行封裝或轉換,通過工具或手動定義各被整合業務的Web Services接口描述WSDL文檔,并把WSDL文檔描述的內容映射到學校UDDI公共數據庫中去進行分類管理,即在UDDI注冊中心對各類Web Services進行注冊。[5]
基于SOA架構構建一體化辦公服務平臺
1.信息標準設計與建設
信息標準的建設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有了統一的信息標準,高校在數據建模、信息采集、加工處理、數據交換的過程中有了統一的規范,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優化管理和資源共享,幫助使用者方便、快捷、規范地建立應用系統的數據結構,滿足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信息標準并非一套紙質的文檔,而應該隨著學校信息化業務的不斷擴大而不斷更新。建設統一的信息標準不僅需要完整的設計思想,也需要具備完善管理能力的工具作支撐,為高校信息標準的建設提供管理保障,用以幫助高校輕松實現對標準的制定、維護、理解、分享、集成,使得信息標準具備一定的可管理性。
2.流程業務梳理
信息標準的制定,規范了學校各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流轉,明確部門輸入的數據標準、輸出的數據標準和數據流轉過程,規范了學校內部跨應用系統的業務流程,并向用戶提供辦理業務流程的用戶接口。由于業務流程的各個活動分布于不同的應用中,為了向用戶提供統一的流程處理接口,需要對這些活動的輸入信息、輸出信息、業務處理邏輯和顯示邏輯進行提取和封裝,并定義活動的執行權限,供流程整合與展示模塊使用。定義統一的腳本規范用于流程的描述,并提供流程定義工具建立跨多個應用的流程定義。
3.數據交換設計
因學校信息系統涉及不同的軟硬件平臺、數據庫系統和開發語言,采用傳統軟件開發方法,很難做到各個部門數據的統一和共享。學校還需借助公共數據庫平臺,通過數據采集接口模塊獲取各業務系統數據。其中不統一數據標準的業務系統需要通過業務數據整合器將原有的數據標準化后入庫,而符合的系統數據自然共享,無需再次集成或整合(如圖3)。
4.辦公服務整合
采用“頂層設計”的方法,構建一個開放、靈活、松散耦合的分布式應用體系,對一個個單獨業務系統中關于服務的內容進行抽取和封裝,注冊到服務管理平臺中,實現垂直化管理向水平化管理的轉變,簡化管理,提升服務,從而實現小管理、大服務。服務管理平臺提供了多種靈活的服務集成方式,有Web service、I frame、RSS、頁面抓取等,可以適應不同環境下的數據、服務展現的需求。從而建立一體化的辦公服務平臺。教職工可以使用單一入口訪問多種類型信息,無論信息存儲在何處,也無論信息的格式如何,都可以按照用戶所關注的方式個性化地收集、展現這些信息(如圖4)。
通過服務一體化服務平臺將服務作為管理對象,包含如下三個層面:①以“不同用戶”的視角進行分析,梳理面向不同角色的服務應用,通過服務門戶享受一站式服務;②用戶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個應用系統的鏈接,而是直接服務的展現,教職工可以在一體化辦公服務平臺上實現所有業務的申請與處理;③實現智能的服務推送,可以根據用戶角色自動推送和呈現不同的服務業務。
結語
學校內部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管理、科研和日常辦公服務等多個方面,建設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探索和實踐過程,如何將原有的信息化成果整合到一體化平臺中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涉及多部門協調的管理問題,需要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牽頭,各業務部門積極配合,才能實現協調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同時也要考慮學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才能保證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符合學校自身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東方.“互聯網+”是什么 五大概念龍頭揭秘[J].時代青年?視點,2015(3).
[2]夏文棟,樂建亮,廖寧.基于SOA的高校信息系統集成研究與設計[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09(6):15-17.
[3]周融,陳明銳.基于SOA的高校信息系統集成的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09(3).
[關鍵詞]網絡時代;行政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1)10-0201-01
一、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已經進入到了網絡時代,在網絡時代下必然也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發生著變化,其中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論文主要結合網絡時代下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展開分析探討,以期從中能夠找到合理有效的信息化行政管理對策和措施,并以此和廣大同行分享。
二、行政管理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它一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帶動政府辦公智能化,實現行政管理現代化的過程,它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先進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轉變政府宏觀指引、公共服務、職能分工、傳統管理方式和組織方式,有效整合政府內外部資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效益、增強政府公益性的過程。行政管理信息化是為達到政府施政目標而進行的一個動態的系統和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管理信息化不是IT與行政管理簡單的結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創新。
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業務應用層、系統整合層、運行支撐層和綜合應用層。其中,業務應用層為各個業務系統以及尚未納入信息系統的業務應用。通過應用層的系統,產生各類數字化和非數字化業務信息。系統整合層為信息綜合應用管理進行系統級和數據級的整合。通過基礎信息采集平臺將各類業務信息匯集到綜合資源庫中,并形成數據倉庫,為高端情報應用提供數據存儲邏輯。運行支撐層為信息綜合應用管理平臺提供運行所需要的基礎軟件平臺以及安全保障體系。綜合應用層是對整合的各類數據進行綜合應用,包括日常信息綜合應用和精細化管理應用兩大類。
三、網絡時代下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對策與措施
(一)優化系統建設,打造信息化工作平臺
系統平臺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各級行政管理機關必須加強系統平臺建設,努力構建適應當前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化系統,為各級行政管理機關打造出良好的工作平臺。
建設信息平臺,優化系統功能。各級行政管理機關要根據信息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結合本層管理部門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本地工作實際,切實加強信息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系統功能,切實夯實信息化工作根基。根據行政管理信息綜合應用平臺建設的工作思路,在集合各部門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將行政管理內部信息資源和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相關社會信息資源,經過匯集、整合后及時掛接到信息綜合應用平臺上:同時,合理進行信息組織和資源配置,以滿足作戰指揮和一線行動的實際需求。行政管理信息綜合應用平臺的建設要全盤規劃、科學論證。系統功能的設計在滿足現有需求的前提下要有超前意識,要預置可擴展功能,滿足可預見的需求。
(二)廣泛整合內外資源,夯實信息化工作基礎
系統能否發揮作用,必須有相應的信息資源為基礎。因此,在構建系統平臺的基礎上必須廣泛整合行政管理部門內部外部資源,為信息化應用打好基礎。
廣辟信息來源,服務基層信息化。要加強基層行政管理信息化綜合平臺建設,積極開展內外網接入平臺建設,進一步整合信息資源,通過利用多種數據實時抽取、關聯、調用工具建立綜合數據庫,促進信息的深層次利用,使信息化建設真正為一線基層行政管理服務。要緊緊圍繞“信息基礎化、基礎信息化”這個中心,抓住情報信息采集、共享、研判、應用等重點環節,圍繞人地物事、吃佗行消等人的基本活動軌跡,整合交通、電信、銀行、工商、稅務等有關信息,實現信息互動、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擁有的信息資源并非越多越好,因為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會導致有用信息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更何況對海量信息的存儲、加工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必須強調,需要哪些信息資源,就應該定制,而對信息資源的加工也應量力而行。
(三)強化信息化應用,全面提升公安機關行政管理能力
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意識是前提,系統是基礎,資源是支撐,應用是關鍵。服務應用、提高效能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用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所在,為實戰服務既是信息應用功能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的。加強網上服務,提升服務社會水平。以信息化引領服務方式變革,建立網絡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機制。通過互聯網、窗口單位電子觸摸屏等信息化手段深化行政管理信息的公開,提高執法管理的透明度和辦事效率,增強執法公信力,同時通過促進權力陽光運行和服務規范化,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滿意度。
關鍵詞:信息集約化;ERP;資產管理
集約化管理依據“集中設計、統一管理”的原則,集中、統一配置,以達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統的集約化建設能夠整合信息資源,規范業務操作,提高深化應用的質量和覆蓋度。隨著辦公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于辦公系統的信息化應用要求也日益增強。企業資源計劃即ERP,作為各大企業普遍應用的資源管理平臺,集物資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等于一體,功能強大,系統龐大,缺少專業的系統化管理平臺。
1資產相關業務分析
資產的管理指依據相關管理規范,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重點低值易耗品等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加強精準投資,提高投入產出水平。資產的管理主要指資產的日常業務操作,涵蓋資產的基礎管理、新增管理、運行期管理、退出管理以及報表管理等五個模塊。對于資產的基礎管理,主要指固定資產屏幕、固定資產分類、折舊表與折舊范圍、折舊碼、固定資產科目確定與折舊替代、資產業務類型和固定資產卡片打印等系統配置和業務操作。對于資產的新增管理,依據不同的資產分類以及相同資產分類的不同新增途徑,包括固定資產零購新增、固定資產融資租賃新增、固定資產其他方式新增、無形資產零購新增、無形資產其他方式新增、重點低值易耗品零購新增等多種新增管理。資產的運行期管理是指資產在運行過程中發生的資產價值、資產所屬單位、資產用途等方面的異動,包括固定資產盤點、固定資產調撥、重點低值易耗品調撥、資產減值準備、資產折舊預測、資產折舊處理、固定資產技改、資產出租、回收資產出租和資產投保與索賠等。資產退出包括固定資產報廢、重點低值易耗品報廢、資產報廢與廢舊物資處置銜接等。資產報表查詢以表格、圖表等格式直觀、動態的顯示相關數據,以方便業務人員及相關管理層實時便捷的獲取業務數據,了解業務動態。資產相關的常用報表包括固定資產明細查詢表、固定資產及累計折舊報表、資產報廢情況查詢表、固定資產月度分類折舊計算表、固定資產變動表、逾齡資產預測分析表、固定資產分類表等。
2資產管理平臺搭建
ERP通過基本的數據定義和處理塊,實現了一系列的系統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前臺直觀體現就在于事務碼的應用,不同的事務碼關聯了不同的業務操作,實現不同的業務需求。為了便于用戶更加快捷迅速的查找到業務對應的事務碼,減少用戶人為記憶大量的事務碼,提升業務操作效率,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本論文基于ERP系統,搭建系統化的資產管理平臺,以“日常處理業務”、“常用報表查詢”、“資產考核指標”為維度進行劃分,提供統一入口,對上述的資產各類業務進行了整合。管理平臺主要包含三個主頁簽,“日常處理業務”、“常用報表查詢”、“資產考核指標”,在各個頁簽下又進行了功能塊的劃分,分別對各模塊的業務操作范疇進行了展示。展示主要包括事務碼的集成以及相應的中文描述,可以直接鏈接到對應的業務操作平臺,進行相應業務操作。除了日常業務處理和常用查詢報表,資產管理平臺繼承了資產考核指標??己酥笜耸腔诳剂抗ぷ髦攸c和關鍵、量化業務操作水平的目的而設定的,不僅可以直觀反映業務操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還可以量化反映整個價值鏈的運營情況。將相關的考核指標直接集成語資產管理平臺,可以讓考核者與被考核者都能準確的理解目標和標準,實時的對自己的業務操作進行自檢,對于業務操作規范化提升有一定的幫助。
3結語
引言
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計算模式不斷演化,經歷了單機模式、終端一主機模式、客戶機,服務端模式等幾個重要階段。目前的互聯網大規模應用使人們對于計算的認識和使用產生新的變革。計算模式的不斷變革必將帶來一系列的挑戰,繼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網絡計算、效用計算之后,計算機業界又提出了云計算模型來滿足人們對于計算的需求。
互聯網的應用使遠程學習、網絡學習被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所接受,遠程教育信息系統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斷建設和擴展。遠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信息系統建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何使信息系統運維更加經濟便捷、更能隨需應變成為遠程教育信息系統研究的方向之一,云計算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一 現代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
1 現代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
遠程教育利用現有的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地域上分散的多個教師和學生構成一個分布式大規模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讓學生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接受教育,這些特性都使遠程教育定義本身就包含著分布式服務的基本要素。
與普通高校一樣,開展遠程教育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也經歷著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校園網硬件平臺建設階段,主要實現校園范圍內的網絡暢通;第二個階段是各部門應用建設階段,開始建設部門層面的信息應用系統,初步步入辦公信息化的軌道;第三個階段是學校整體系統化集成建設階段。目前,遠程教育信息化依然以信息系統的構建為主要實現方式,通過不斷新增和整合現有系統軟硬件資源來提升各校在遠程教育領域中的能級。開展遠程教育的各所高校,都已將信息化建設的重點轉移到整體系統集成和信息聚合的過程中去。各所高校都將提供個性化支持服務的開放式網絡系統作為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標,體現出遠程教育的開放性、分布性和服務性要素。
2 現代遠程教育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遠程教育事業在近幾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各高校都快速建設和部署了若干信息系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息系統在運維過程中都遭遇了不少共同存在的技術瓶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系統維護成本逐漸提升。伴隨著遠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一直處在邊實踐邊探索的過程。我國的遠程教育本身帶有前沿性和探索性,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問題。業務流程的不斷調整和變更,使遠程教育信息系統經常需要隨著業務流程變更而進行升級改造,這給遠程教育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系統維護和升級給高校信息化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2)現有系統功能難以集成及重用。在信息化建設的第二階段,各部門、學習中心都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先期逐步建設了符合自身業務需要的信息系統。這些信息系統往往開發和立項的時間不同、開發技術及軟件架構不同、投入運行的時間也不同。這些差異使逐步投入應用的各信息系統間難以進行功能集成和重用。
(3)缺乏統一規劃,易于形成信息孤島。先建設、后規劃的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思路,經常使信息系統建設規范以及統一平臺開發架構往往滯后于各類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由于各類信息系統在應用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使對已有信息系統改造和部署調整變得十分困難,而數據遷移以及異地存儲都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和困難,因此易于產生分布于各部門以及學習中心的信息孤島。
二 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育信息系統整合設計
1 云計算概述
云計算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效用計算(utilitycomputing)、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概念混合演進并躍升的結果,也是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和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的最新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IBM認為云計算是一種共享的網絡交付信息服務的模式,云服務的使用者看到的只有服務本身,而不用關心相關基礎設施的具體實現。在這個定義中,有四個關鍵要素[4j:
(1)硬件和軟件都是資源,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2)這些資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動態擴展和配置。(3)這些資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但最終在邏輯上以單一整體的形式呈現。(4)用戶按需使用云中的資源,并按需付費。
根據云計算的關鍵要素,圖l給出了一個云架構的基本層次。與傳統三層軟件架構不同,用戶交互層只是提供對用戶使用資源分配和訪問權限控制:服務應用層將對軟件資源進行管理并提供各種服務,如軟件即服務等;虛擬化層通過硬件虛擬化技術,提供服務部署的虛擬主機環境,并將分散的、有限的計算機硬件資源進行管理。
2 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育信息系統整合思路
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實現對現有系統進行整合和擴展,并讓信息系統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需求的變化。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建設一個高可用的、易于變更和部署的軟件架構,而對軟件資源提供硬件支撐的是一個可移植的,可被整合和重用的硬件資源集。利用云計算技術實現軟硬件資源的整合和擴展,可以滿足上述要求,因此云計算技術是實現遠程教育信息系統整合可以借鑒和應用的核心技術之一。
(1)從架構系統到提供服務
云計算的核心基礎之一是采用面向服務架構,原有以信息系統為單位的系統建構思路必須被打破,轉變為以服務庫為核心的面向服務系統建設。從面向對象過渡到面向服務開發,通過對現有系統功能的服務化改造,逐步實現對現有系統功能重新提取和組合,并將其封裝為可供其他軟件調用的服務。以上海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院為例,傳統的遠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知,由于學院信息化建設目標是為教師、學生以及管理者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系統,這導致用戶所面對的是一個個獨立的信息系統。系統功能模塊封裝在系統內部,用戶也無法在一個信息系統中完成其所需要的各類功能。每個信息系統都有與之對應的數據庫系統,這些數據庫相互獨立,數據共享困難。
通過對已有信息系統進行服務化改造,以往被系統層層 行接口保護,防止服務非法調用并實現數據加密。服務接口在用戶交互層中的ASP.NET服務中心進行注冊,服務中心根據用戶操作按需調用相應的服務接口。WCF服務作為獨立服務承載于IIS或系統服務中,有利于服務功能的擴展、重新配置和移除。這也使經過整合后的云服務系統更具靈活性,系統運行時更新功能更加便捷。
3 虛擬化層實現
承載WCF服務的主機并不是物理主機,而是由Hyper-V虛擬化技術所生成的虛擬主機,這些主機可以按需安裝各類操作系統,為服務的運行提供個性化的操作系統環境。即便未來操作系統版本不斷更新,管理員也不需要為在有限硬件資源下搭建不同的服務運行環境而發愁。利用微軟Hyper-V虛擬化技術,可以將一臺安裝Windows Server 2008 R2操作系統的服務器配置為專業的虛擬機管理服務器,方便的管理虛擬機并為其動態配置硬件資源。在可靠網絡環境下,實現根據虛擬機運行實際占用資源大小合理調整虛擬機的硬件資源,充分利用物理服務器資源。
4 私有云的建設
完成系統框架及服務環境的搭建后,可以通過Windows域管理技術建立一個統一的邏輯網絡,為私有云的建設提供可信互聯的網絡環境。通過私有云在Windows網絡域中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可以將現有的物理網絡及服務器硬件資源整合起來。在新加入的物理服務器中部署虛擬機環境,動態部署相應的服務,完成對現有系統功能的整合與擴展。
四 基于云計算進行信息系統整合的優勢
通過信息系統私有云的建設,不僅可以逐步完成軟硬件資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也可以在應用層面獲得相應的好處。
1 實現個性化辦公(按需使用)
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在線辦公。在以往信息系統建設中,經常按照角色來劃分用戶功能,因此無法滿足每一位用戶個性化需求,云計算的應用優勢之一就是按需服務,實現對于每位用戶定制個性化的功能。
由于用戶處理的數據和所使用的功能都在云端,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并使用功能對數據進行處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調用實際存儲于遠端服務器的數據并實現云端數據備份。靈活的服務擴展使無論哪種類型的用戶都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功能,從而定制出自己的辦公界面,大大增強了系統的可用性和靈活性。
2 搭建可動態擴展和配置的信息服務平臺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進行信息系統開發和維護,其核心都在于如何滿足用戶需求――用戶在處理和使用數據的要求,并根據用戶的需求對數據進行匯總和處理。云服務架構有利于實現數據分布式存儲和調用,并且支持數據資源的無限擴展。未來的信息系統建設將更關注如何設計和使用服務。將用戶所需的功能和數據都以服務的方式封裝起來,便于今后的組織和調用,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用戶需求新增新的服務來向現有系統擴展新的功能。對于用戶來說,用戶所使用的是一個強大的能夠滿足功能需求的信息聚合平臺;而對于管理員來說,是一個可動態擴展和配置的軟件服務平臺,這些都將大大延長服務系統的軟件生命周期。
3 實現軟硬件資源分布式共享
采用云計算技術后,通過任意調整服務軟件以及數據文件的部署位置,從而實現軟硬件資源的分布式共享。甚至可以在不需要改變物理硬件資源(如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位置基礎上,實現對于硬件資源的重新分配和使用,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硬件資源的利用率。在虛擬硬件環境中靈活部署軟件和數據資源,能夠更好地實現共享和調配。即便一個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分布式的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在云端也能構造成為一個邏輯統一的,可供管理和維護的統一的服務系統。這些特性都會對今后遠程教育信息化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無紙化;節能減排
近年來,隨著校園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基于網絡與新媒體技術支持的校園活動日益增多。社交平臺、校園客戶端、手機平臺等新興的宣傳推廣方式成為校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如信息泛濫、安全性缺失、平臺繁多等問題,不利于校園活動的積極有效開展。因此整合網絡與新媒體資源,實現快速有效的信息與溝通,成為當前校園無紙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結合鎮江市幾所高校的無紙化校園的建設現狀,主要來探究如何整合資源,實現通過校園網絡平臺高效地進行校園信息傳遞、師生交流、通知下發等功能,從而達到校園無紙化的目的。
一、鎮江某高校校園無紙化的建設現狀
江蘇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推行校園無紙化已有多年。該校在近日獲得“全國高校團委系統新媒體應用先鋒獎”。在平臺建設方面,該校已采用了包括OA辦公平臺、飛信平臺、BBS、“微校園”客戶端、PU(Pocket University)系統、校園網等多種網絡與新媒體方式并輔之以時下普及率較高的社交平臺進行校園活動宣傳與管理工作。在管理機構方面,學校與國內多家知名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適用于校園的手機客戶端,并成立了信息中心負責管理校園內的網絡運行情況。目前,學?;贠A平臺的無紙化辦公系統已經較為成熟,能夠安全、穩定、高校的教職工的校園辦公工作。但在校園活動的宣傳推廣過程中,由于信息渠道眾多,容易造成信息準確性較差、口徑不一、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等諸多問題。另外,在開放平臺的信息過程中,由于缺乏規范的審核機制,校園信息的公信力得不到保證。信息過程中平臺眾多導致的信息泛濫使得學生產生信息疲勞,由此對校園活動產生厭倦情緒,有時候宣傳效果適得其反。
二、網絡與新媒體技術對于校園活動的作用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普及,學生更多的選擇在網絡與社交平臺上進行娛樂活動,究其原因,網絡與新媒體憑借其豐富的形式、廣泛的內容以及較高的時效性贏得了學生的喜愛。由此入手,校園活動中可以通過對網絡與新媒體的應用,提高校園活動的知名度與參與度,將學生由單純的參與線上活動向線下活動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線上宣傳可以節約學校的宣傳經費,減少資源浪費,促進校園活動的豐富與發展。在推進無紙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促進學校師生的文化交流,增強學生對于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應用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
三、當前校園無紙化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新媒體平臺繁多,兼容性差
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我們發現目前校內的活動信息平臺主要包括官方平臺(校園門戶網)、電信運營商平臺(飛信等)、網絡社區(貼吧、論壇等)、社交平臺(QQ、人人等)、校園手機客戶端(微校園、PU平臺)等。眾多的平臺各有特色,依托的資源不同,功能差異明顯,技術上難以兼容。用戶群各有側重,往往校園信息在某一平臺時無法達到廣泛傳播的目的,使得信息效率低。
(二)活動信息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審核機制
互聯網等新媒體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其開放性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在此過程中,校園信息的主要依靠同學們自發地轉發傳播。除了學校的官網由學校網絡中心負責管理維護之外,其他平臺很難做到實時監管。因此對于某些不規范、不真實信息的監管上存在漏洞,有時候會引起信息的誤解和負面信息的過度放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信息安全性差,對于信息保護力度不足
眾多的平臺豐富了師生的聯系途徑,同時也給信息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諸如個人資料、成績、就業資料等信息通過同學間的轉發與上傳,極易導致信息外泄,從而侵犯到相關學生的隱私。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信息安全教育,學生對于此類信息的保護意識不強,無形中加劇了信息泄露的風險。
(四)由于技術更新快,校園信息平臺更新頻繁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類客戶端與社交平臺層出不窮。近年來,江蘇大學共啟用5種信息平臺。然而在某一平臺的建設完善過程中又推出其他平臺,兩者存在功能沖突或者重復,導致相關部門和學生對于平臺的定位不清,平臺的普及率因此受到影響。平臺的頻繁更新也使得其相應功能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不利于校園內信息共享,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校在相關軟件購買維護方面的費用浪費。
(五)相關校園客戶端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沒有好的反饋機制
據調查,學校的校園客戶端建設多依托于外部的網絡公司,而網絡公司由于自身對于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平臺功能設計過于單一,使得平臺交付之后無法全面滿足師生的要求。而師生的實際需求無法通過直接渠道有效的反饋給開發者。這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使得學生對于平臺使用的積極性下降,不利于新媒體的應用推廣。同時,針對智能手機的客戶端開發忽略了一些沒有配備智能手機的同學對于校園活動信息的需求,不利于他們的發展。
四、以無紙化為目標的校園網絡與新媒體應用問題解決方案
(一)整合各種平臺資源,促進平臺高效運行
現今校園內各種不同的信息平臺共存,要充分研究各個平臺的特點,在信息過程中充分利用不同平臺的不同優勢。分析各平臺用戶群差異,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濫發信息。研究平臺間的兼容通道,促進不同平臺間信息傳遞與轉發,融合平臺差異。
(二)完善校園活動信息審核機制
建立從上到下的審核機制,選拔各級信息審核員,形成信息審核體系,監控校園信息的流動,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和不規范現象。學校要建立信息應急機制,對于不真實信息及時糾正,對于網絡謠言予以打擊。校園活動從立項到開展過程中的所有線上宣傳,都應該進行有效的審核,保障信息的真實性、規范性。
(三)對不同信息實行相應的安全把控,確保信息安全
對校園信息進行分級,編寫信息安全守則,嚴格規定哪些信息可以在上傳,哪些信息不可以上傳。確保內部文件、學生檔案、論文材料等信息不外泄。加強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自我信息保護意識。嚴格控制校內信息平臺的登錄、訪問權限,啟用IP、用戶名的多種認證方式保障信息安全。
(四)建立網絡平臺建設反饋機制,保證平臺建設與學生需求相對接
在校內開展網絡平臺建設專項調研,了解師生對平臺功能的不同需求。邀請各網絡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到學校進行實地調研考察,深入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盡量在已啟用的某一較成熟平臺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功能擴展,既穩定了用戶群又節約了學校的經費資源。在后期管理方面,信息中心定期開展意見征集活動,不斷完善和提高信息平臺建設的方案和效率。
(五)制定校園信息守則,促進校園網絡文明建設,形成健康、進步的校園網絡文化
要建立一個成熟高效健康的校園網絡平臺,實現校園活動的無紙化,離不開學校的校園信息文化建設。學校應該以《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為基礎,編制校園信息守則,在學生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把網絡平臺活動打造成引導學生成長、促進學生交流的沃土。在校園活動的推廣過程中,逐步樹立學生對于當代社會信息的適應能力和辨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節能減排、節約資源的意識,從而推動學校師生的更好發展。
五、結束語
在高校無紙化建設過程中,以網絡與新媒體為方式的信息化是實現建設目標的根本途徑。在此過程中,實現校園網絡與信息資源的優化整合對于節約能源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次調查,我們希望能通過對一些問題的分析研究,為高校的無紙化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與此同時,如何在資源整合過程中處理好平臺管理和學生自由之間的關系,如何規范網絡開放平臺的管理,如何通過體制建設使學生從沉迷于線上活動轉變為積極參與線下實體活動,都為我們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導。
參考文獻
[1]Howard Falk.Electronic campuse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3,21(06).
[2]肖瀟,沈能,向鵬.淺析低碳校園無紙化――以實踐調查為例[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4):223-224.
[3]張紅武,程濱,周俊,張從昕.基于校園網的無紙化基金評審實踐與思考[J].醫院管理雜志,2010(05):479-481.
[4]秦嘉杭,許鑫,蘇新寧.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04):63-69.
[5]蔣東興,宓,郭清順.高校信息化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5):27-30.
作者簡介:
戚猛耀(1991―),男,大學本科,現就讀于江蘇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
我代表*縣人民法院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年,我院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致力于辦好案件,致力于自身建設,致力于創新為民,為服務全縣工作大局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
一、司法能力穩步提升
案量創新高全年共受理各類案件3965件(含舊存,下同),辦結3725件,同比分別上升18%和19%,比案件數量最多的20*年分別高出9.7%和9.4%。審結刑事案件321件,同比增長12%,判處罪犯483人,其中59人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重刑率為12.2%,同比上升4.5%,133人被判處緩刑,10人被免予刑事處罰,非監禁刑適用率為29.6%,同比下降19.7%。審結民商事案件2645件,同比上升23%,解決訴訟標的額1.495億元,同比增長150%。審結行政訴訟案件8件,審查行政非訴案件28件,審結再審案件3件,執行結案720件。
審判求效果面對民商事案件數量大幅上升、訴訟標的普遍提高、個案復雜程度明顯增加給審判工作帶來的考驗,我們始終堅持三個追求。一是追求高效便捷。繼續推行簡案速調,立案庭全年調解糾紛586件,占民商事案件結案總數的22.2%,平均每個工作日結案2.27件;積極引導當事人適用督促程序實現訴訟經濟,全年使用支付令為141位申請人成功維權,解決標的額140余萬元。曾用支付令為31名農民工成功討薪10萬余元,從申請到執結用時不到24小時。二是追求案結事了。全年民商事案件調解撤訴率為63.9%,比全省平均值高出7.5個百分點,自動履行率為71.2%,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6.7個百分點。案件調解率和自動履行率兩項業務指標均列全市首位。20*年7月,我院成立專案組,以保全促調解,成功促調10件原告為浙江東南管樁有限公司的債務糾紛案件,為涉案企業回收資金550萬元,及時化解了企業間的矛盾。三是追求穩定至上。移民糾紛和民間借貸糾紛是20*年兩大難點,處置不當極易引發負面效應。我院在縣移民指揮部配合下,有針對性地受理并穩妥辦結移民糾紛46件。注重對借貸行為合法性審查,審慎辦結民間借貸糾紛639件,同比上升68.6%。
執行重破難受經濟危機影響,法院執行工作難度也隨之增大,我院作為目前全市唯一的省級“破解執行難優秀法院”,壓力更加明顯。全年執行收案749件,執結720件,同比分別上升20%和19%,執結率為96.1%,有效執結率為70.2%,執結標的6672.3萬元為歷年之最。我院在繼續堅持執行裁決權與實施權分權運作、司法警察直接參與執行、注重審執兼顧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執行聯動,與人民銀行聯合成立執行聯絡室,將被執行人信息納入銀行征信系統監控范圍;與*機關建立限制被執行人出境通報備案制度,全年查控260余名被執行人的護照辦理情況和出入境情況,8人被吊銷護照。通過建立《被執行人名錄》、有針對性地曝光被執行人信息、開通“執行110”、向當事人發送《執行程序權利義務告知書》等方式創新執行工作思路。適時開展集中執行專項活動,恢復執結歷年積案155件,恢復執結率為17.5%。
親民出實招網絡視頻審理模式日漸成熟,將參加視頻審理的主體擴大至證人、被撫養人,利用該方式審理跨國涉僑案件16件,成功調解12件。及時與縣*局溝通,由當事人持法院聯系函調取戶籍材料,方便當事人舉證。大力開展巡回審判,在中心村鎮開設“法律集市”,向群眾發放《訴訟指南》,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先后在阜山鄉、季宅鄉、仁莊鎮設立法院巡回工作室,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高度重視司法救助,向32名生活困難的執行積案申請人發放救助金30萬元,依法為1419件案件當事人緩、減、免收訴訟費150.7萬元,困難群眾打不起官司的問題在法院的訴訟收費環節已經得到解決。
監督促公信不斷強化監督即支持的理念,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匯報工作,堅持法官聯系代表制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典型案件庭審,視情判后座談釋疑,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的監督。設立“法院開放日”、干警監督窗,舉辦新聞會,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法院的公信力和群眾的滿意度進一步提升,20*年度繼續被縣委評為“工作考核先進單位”。
二、自身建設穩步發展
著力于科技強院積極推進法院信息化建設,實現三級法院聯網,更新審判流程管理軟件,在全市法院率先實現案件數據生成與收結案同步;利用審判、執行兩大流程管理軟件對案件審限、辦案進程、數據錄入等情況進行有效監管,提高案件質量評查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改版門戶網站,專設公告送達欄,實現訴訟文書公告送達網絡與報紙同步;及時在網站上公開裁判文書,提高審務公開程度。
著力于文化建院圍繞文化建院的要求,多措并舉,努力營造和諧、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氛圍。堅持職業道德教育與警示教育相結合,精選法律格言布置文化走廊,倡導廉潔從業,培育廉政文化。鼓勵干警勤辦案、多思考,努力提高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定期研討分析審判實務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編發《審判參考》開展內部交流,首次將一年來我院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15篇調研論文編纂成《*法院調研成果集》,還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業務文稿124篇。圍繞“法院是咱家•公信靠大家•我愛我家”和諧主題,開展“信仰•責任•發展”青年論壇、法官文化沙龍、迎奧運登山等活動,組織干警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增強法院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著力于人才興院建立司法考試激勵機制,20*年又有8名年輕干警通過國家司法考試,近年來錄用的公務員司法考試通過率已達93.2%。鼓勵干警參加在職高學歷深造,全院現有研究生2人,在讀研究生7人。面向全市公開選調2名預備法官,破格提任了5名年輕法官。開展庭審考評、裁判文書評比活動,組織新民訴法業務測試,有針對性地提高法官業務技能。倡導爭先創優精神,用正面典型影響一批人,帶動一班人,司法警察大隊榮立集體一等功、獲得“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狀”,楊建雄同志被授予“麗水市勞動模范”。
各位代表,20*年我院多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這是縣委領導、人大監督和政府、政協支持的結果,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理解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法院向關心、支持法院工作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難:一是個別辦案人員大局意識不強,孤立辦案、機械辦案,忽視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二是少數干警的工作作風不夠嚴謹,自律意識不夠到位,隊伍建設仍存在一些隱患;三是涉訴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四是基層人民法庭辦公條件相對落后的狀況還未得到及時改變。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各位代表,2009年,宏觀經濟將繼續經受嚴峻考驗,各類矛盾糾紛仍可能高發,面對形勢和任務,我們將立足實際,強化職能,把保穩定、促增長、強內斂作為全年工作的重點,努力為我縣“創新攻堅年”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務。
一、執法辦案是第一要務
圍繞大局保穩定進一步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重點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和“兩搶一盜”多發財型犯罪;通過建立典型案件制度、到案發地開展巡回審判,加大法制宣傳,遏制和預防犯罪;積極探索輕微刑事案件訴訟和解制度,對雙方達成賠償諒解的案件,酌情從寬處理,減少社會對抗,做到既維護法律尊嚴,又有效化解矛盾。進一步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原則,盡可能地采取調解、和解方法,竭力尋找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共同點,努力實現案結事了。進一步在行政審判中改進協調工作機制,妥善化解行政爭議。進一步加大執行力度,窮盡執行措施,打好“全國集中清理執行積案”攻堅戰。進一步做好申訴和涉訴的化解工作,拓寬和暢通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引導當事人在法治的軌道上理性解決糾紛。
突出重點促增長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首要任務,敏銳觀察、妥善應對縣域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重點審理好涉企糾紛,妥善處理民間融資矛盾,切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重點審理好企業拖欠職工、農民工的工資、醫療費、保險費,解除勞動合同等糾紛案件,充分維護弱勢群體利益;重點審理好涉農糾紛案件,高度關注涉案民生,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統一。
二、固本強基是科學發展之路
注重隊伍建設抓審判作風,積極倡導“處事要嚴謹,講話要親和,辦案要公正,為人要清廉”的浙江法官“職業四要”;認真落實“不讓司法不公在我手里發生,不讓效率不高在我身上出現,不讓群眾在我這里受冷落,不讓法院形象因我受損害”的本院“四個不讓”。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嚴格執行最高法院“五個嚴禁”,強化院長、庭長對案件的監督和指導,堅持預防先行,抓早抓小抓緊,動真格不護短,使廉潔司法成為法官的共同信仰和自覺實踐。建立健全審判執行運行態勢分析機制,通過辦案績效評估體系的運用,把審判管理工作納入長效軌道。建立隨機分案制度,強化流程管理,確保司法公正。建立人民陪審員分類使用、業績評價制度,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的作用。在縣委領導下,自覺接受人大、政協、檢察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最大限度地發揮內外監督機制有效銜接的合力。
摘要:電子政務在我國已走過6年歷程,社會公眾對電子政務的滿意度依然較差,電子政務系統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其原因在于我國電子政務系統在設計之初,只強調了顯性需求,即硬件和軟件的需求,而忽視了三大隱性需求,即觀念轉變需求、流程重組需求、管理創新需求。重視隱性需求是健康發展電子政務的保證。
關鍵詞:電子政務;顯性需求;隱性需求
溫總理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的進展時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規范行政權力,調整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改進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提升公務員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溫總理的這段話可以這樣解讀: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職能轉變,改革的重要手段是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應用網絡技術提供集成的管理和服務,借助Internet實現組織結構和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離的限制,面向社會成員提供全方位、優質、規范、透明和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我國電子政務的全面開展始于2002年。從2002年至現在,我國省、地市級政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有了一個對外服務的窗口?,F在欠缺的是網站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務。2006年底,在由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主辦的用戶調查中,社會公眾對政府網站的認知度、滿意度與政府的預期相差很遠。究其原因在于,我們的政府在實施電子政務之初,在作電子政務系統分析時只注重了電子政務的顯性需求,沒有想透顯性需求后臺的隱性需求。導致在后來實際實施電子政務過程中,形式大于內容,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認識電子政務的顯性需求與隱性需求。
1顯性需求
1.1硬件
根據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總的設想,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提出的模型。
電子政務系統呈現穩定的框架結構,管理和信息安全是它的兩個支柱,硬件平臺是它的底座,硬件平臺也就是網絡平臺。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把電子政務網絡分為內網和外網,內網由副省級及其以上的政府機關辦公網絡構成,外網由副省級以下政府網絡構成,內網與外網物理隔離。社會公眾和企業通過互聯網門戶網站與政府聯系,外網與互聯網邏輯隔離。
1.2軟件
電子政務首先是政府內部的信息化,然后才是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與此對應,電子政務的應用軟件也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政府內部辦公自動化(OA)所需軟件,這個軟件應集成圖1應用支撐層和應用層的功能,如支撐層的信息交換、事務處理、流程控制,應用層的公文處理、業務處理等;另一塊是終端用戶(社會公眾)所使用的軟件,即政府門戶網站,這是社會公眾與政府打交道的信息平臺,政府搞電子政務有沒有實際內容,有多少實際內容,政務信息是否公開了、是否更新了,政府的管理程序是否簡化了、便捷了,從這個平臺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平臺并不復雜,但卻反映了電子政務的本質。
2隱性需求
2.1觀念轉變、職能轉變
政府工作從本質上來講:一是推行政令;二是為社會公眾服務。其中,推行政令的根本目的也在于為人民服務。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過多地強調了政府的管理職能,而忽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使服務變成了口號。發展電子政務,需要轉變政府這種重管理的“官本位”觀念,增強政府的公仆意識、服務意識,更好地為納稅人服務。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政府的職能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即變管理職能為服務職能或管理服務職能。有了這個前提,政府就會借助電子政務平臺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及時改進政府工作作風,優化政務流程,避免政令傳遞速度慢、決策與執行脫節等情況發生;政府還可以通過發展電子政務實行最大限度的政務公開,提高執政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防止,促進廉政建設。政府的觀念轉變、職能轉變是實施電子政務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2.2流程重組
政務流程重組是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對政務流程進行審視和再思考,通過對原有流程進行清理、簡化和整合,以實現政務作業水平的顯著提高。流程重組需要擯棄傳統的根據職能部門設計子系統及系統功能的原則,采用根據業務流程來設計子系統和系統功能的新原則,即要建設一個面向業務流程的信息系統。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要完全按照上述理論來操作,有相當的難度。所以在具體實施上,可以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實現部門內部的流程重組,對于某些權力很重的部門,這一改革也可以節約社會成本,為納稅人帶來實惠。如,某城市交管部門汽車年審,車主在第一道檢查口,要遞交身份證、行車證、保險單,在第二道口子、第三道口子和最后領取年審合格證時,需再次遞交上述證件,每道檢查口重復檢查相同的證件,顯然沒有這個必要,正確的做法是:在第一道檢查口檢查所有的證件,將檢查信息輸入網絡系統,車主就只需直接開車上檢測線了,這中間的過程均可以省掉。第二步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使納稅人在網上可以辦事。如某市一事業單位提出一項事業收費許可申請,需先向市一級財政局提出申請,市級財政局審批通過后,還要省級財政廳批準,這其中還需要市級物價局和省級物價廳審核,如果這四個政府部門不能實現審批信息的互通,這個審批案例就需要提出申請者在四個單位跑上一陣子,至少20天,反之,如果這四個政府部門能在網上實現信息互通,申請者只需在網上向市財政局提出申請,然后等待結果即可,時間大約是5天,這期間還可以查詢進展情況。這就是流程重組的巨大作用。
2.3精簡機構、管理創新
在中國發展電子政務的最大障礙是什么,是政府管理體制。而對于現行政府管理體制,指望通過搞電子政務出現很大的突破是不現實的,因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決定了政府管理體制。不能突破,不等于說不能變化。電子政務需要政府政務流程重組,政務流程重組必然導致政府機構和管理方面的變化,在政務方面進行整合和調整,在管理和機制層面進行一定改革是完全行得通的。
傳統上,我國政府部門權力交叉現象比較突出,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自身進行了多次小改,但權力交叉現象依然存在,這在電子政務門戶網站上往往體現為:有利益的事情,多個部門搶著管,而且還要收費,直接導致社會公眾辦事周期長,耗費大;無利可圖的事情都不管,導致某些領域失序。前者是亂作為,后者是不作為。兩種情況都與電子政務的時效需求相距甚遠。所以,精簡機構,減少直至消除權力交叉應成為機制改革的重點,這是電子政務的后臺保證條件之一。
整合調整政務職能,精簡政府機構,提高行政效率,是電子政務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需要管理創新,需要政治家的魄力。創新需要成本,也伴隨風險,政府管理創新需要在政府自身利益、社會公眾利益、國家的長遠發展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毫無疑義,電子政務需要政府在管理創新上加快步伐,電子政務也會促進其步伐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