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三個兒子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三個兒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是一個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夸獎和三個兒子在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課文內容淺顯,語言通俗,人物對話較多。
【設計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學者寵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要力圖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促其在自主、自讀、自悟中自得,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設計特色】
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對話溝通,促進發展。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獨立識字能力,認識6個生字,會寫9個字。
(知識與能力)
2、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理解老爺爺為什么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過程與方法)
3、欣賞課文的內容,體會媽媽的辛苦,懂得關心、孝敬父母。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情感,理解老爺爺為什么說只看見一個兒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教學課件。
2、多方面收集有關父母疼愛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6個新字、會寫4個生字。
2、讀通、讀熟課文,感知大意。
二、教學過程
1、巧設懸念,導入新課:
⑴ 看到幾個兒子?
(出示課件:三個兒子)
⑵ 出示老爺爺說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p>
⑶ 設疑:
明明三個兒子,老爺爺怎么說一個兒子呢?
⑷ 揭題:
23 三個兒子。
(齊讀課題,指導輕聲)
設計意圖:質疑問題是兒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疑”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產生學習的意愿,并渴望及時解疑,學生會自覺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2、初讀感知,學習字詞:
⑴ 學生按自學四步驟自學課文。
⑵ 同桌互讀,互相糾正讀音。
⑶ 讀一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① 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② 又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③ 三個媽媽拎著水桶回家去。
④ 水直晃蕩,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⑤ 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中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⑷ 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⑸ 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取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內心的自豪感、自尊感,這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边@一環節,雖然只是簡單的說說自己是怎么認識記住這些字的,但孩子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能增強學生進行表達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氣。
⑹ 游戲檢查識字:
① 開火車認讀。
② 聽音舉卡片。
③ 送生字回家。
⑺ 推薦小組成員分段讀課文。正音。
⑻ 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嗎?有問題要考考大家嗎?
學生自由提問題,簡單的可當堂點撥。
設計意圖:“你有什么問題考考大家?”這是一個思維難度較大、有多種結論的開放性問題。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自己也能當老師,學生的積極性就高了。這個小環節花時不多,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示,促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生字書寫,示范指導:
⑴ 出示“我會寫”中的“拎、甸、桶、停”四個單字。
⑵ 學生觀察生字,說說最難些的是什么字,每個字寫時要注意什么。
⑶ 教師范寫重點字。如:“拎”字的右邊不要寫成“今”。
⑷ 學生練寫,共同評議,展示優秀作品。
設計意圖:突出難字的學習,給學生充分寫字的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讓他們明確認真寫字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鞏固字詞,會寫“聰、胳膊、晃蕩”;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道理。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⑴ 復習生字詞語,學寫“胳膊、晃蕩”。
⑵ 真誠地表揚:你們可真能干呀,這么多的生字都會認了,還能把字寫得這么漂亮,真了不起!
⑶ 小朋友,老師是這樣表揚你的 ,那你們的媽媽是怎么表揚你的呢?
(學生自由表達)
⑷ 你能學著當當媽媽嗎?說什么,是怎么樣的表情和動作呢?
(學生自由表演)
⑸ 今天,有三個媽媽也在夸獎自己的孩子,請你自己去讀讀課文,找出媽媽表揚孩子的話。
設計意圖:在復習生字詞的時候,利用老師真誠的表揚,能讓學生聯系生活,回憶媽媽的夸獎,為后面課文的感情朗讀墊定了基礎,是孩子們表達真實感情的需要。同時,在講述媽媽的話的同時,提高要求,讓孩子們把媽媽的動作和神態也表現出來,經過這樣的加工,一個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驕傲的媽媽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2、自讀自悟,體驗閱讀:
⑴ 三個媽媽是怎么夸獎自己的孩子的,請仔細讀課文,用橫線劃出媽媽表揚的話。
⑵ 把自己當成媽媽,去讀一讀媽媽的話,讀出媽媽的感情來。
⑶ 交流:
把自己找到的三個媽媽的話讀給大家聽。
⑷ 在你的學習小組里和小伙伴一起練一練,看誰最能讀出媽媽的語氣。
(學生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四人小組是一個學習的小天地,也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現的好地方,把自己最好的讀出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自己的進步。同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博采眾長,吸取別人的經驗能讓自己迅速成長。
3、朗讀交流,感受樂趣:
⑴ 你都找到了哪幾句話?
⑵ 第一個媽媽的話:
(課件出示:“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① 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大家聽聽,他把自己當成媽媽了沒有。
② 采訪剛才讀的同學:這位媽媽,您剛才在夸獎您的兒子,一邊說,一邊在想些什么呀?
③ 交流提高:
有這樣的兒子可真是讓人驕傲,各位媽媽能夸獎地更自豪一點嗎?
(學生練讀)
把你們練習的結果表現給你的同桌看看。
(同桌相互讀這句話)
⑶ 第二個媽媽的話:
(課件出示:“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① 第二個媽媽是否也驕傲、自豪呢?誰來讀讀。
(指名學生朗讀)
② 朗讀、評價。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的怎么樣?
(適當點撥,加上動作就更好了。)
③ 自由練讀,感悟提高。
設計意圖 :在第一個媽媽的練習朗讀時,學生已經初步明確了怎么樣才能讀出感情,讀出味兒。所以在讀第二個媽媽的話時,就只需要稍作點撥就行了。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會有更多的收獲。
⑷ 第三個媽媽的話:
(課件出示:“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說很么特別的地方?!?
① 第三個媽媽也像前兩位媽媽一樣嗎?這是為什么呀?
(課件出示“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② 這你從她的話里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媽媽?
(謙虛,不炫耀,樸實等)
③ 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嗎?讀給同桌聽聽看。
設計意圖: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采取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思考,并在小組交流、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情地學習朗讀,發展語感,同時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
4、自主發現,升華主題:
⑴ 媽媽心目中的兒子:
聰明能干。
(板書 聰 指導看字形)
⑵ 聽師范讀第8自然段:
① 讓學生用耳聽,你仿佛聽到什么?
(媽媽喘氣聲,水晃蕩聲等)
② 讓學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
(媽媽流汗,彎著腰很累的樣子)
③ 讓學生用心體會用口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設計意圖:“聰”是本課要求寫的字,此時的書寫指導很巧妙地與理解課文連在了一起,既讓學生能記牢這個字,了解這個字的意思,同時也明白了水很沉,為下文的學習作好輔墊。
⑶ 面對如此沉甸甸的水桶,不同的兒子有不同的做法,老爺爺看見了,怎么說的呢?
(自己找伙伴合作表演,三個兒子,三個媽媽,一個老爺爺。)
⑷ 隨即采訪老爺爺:明明三個兒子,老爺爺您怎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呀?
⑸ 全班參與討論。
(提煉出中心: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⑹ 練習:
這個媽媽還會和老爺爺說什么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 :給課文補上空白,進行了一個拓展練習,同桌兩個人續編對話,讓本來處于模糊狀態的同學也能深切體會到作為一個孩子,要成為必須孝順父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孩子。
5、回顧課文,拓展提高:
⑴ (出示課件:人物圖)瞧,媽媽、兒子、老爺爺都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誰說,說什么呢?
⑵ 你覺得該怎么樣孝敬父母親?
設計意圖 :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這一環節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
【片段一】走近“無賴”的和諧
師:咱們一起把這兩句讀一讀。
(生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我有個發現,讀這句,很多同學都是笑著讀的,為什么?
生:“無賴”在這里的意思是特別頑皮、淘氣。小兒比較淘氣,躺在溪頭在剝蓮蓬,挺有趣的樣子。
生:因為是老夫妻最喜歡的小兒。
生:我覺得那個小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們讀的時候是笑瞇瞇的。
生:我覺得他臥剝蓮蓬應該很開心,所以我們笑著讀。
師:是啊,我們讀的時候覺得非常有童趣。剛才你們說,小孩很可愛,很淘氣,很活潑,就是——
生:無賴。
【賞析】魏老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在學生快樂讀書的過程中,全心全意地向學生詮釋著“無賴”的行為和表現。學生讀得有情有趣,在讀中理解了“無賴”,領會了小孩的可愛、淘氣和活潑。在學生對“無賴”的感悟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無賴”其實就是無憂無慮的化身。孩子的無憂映襯著家庭的無慮,孩子的無慮同樣體現著家庭生活的無憂。這樣一個有“無賴”小兒的家庭,難道不是充滿著和諧美滿的幸福之樂嗎?不管是作者的有心,還是教師的匠心,目的都是為了呈現和諧的主題。
【片段二】欣賞“媚好”的和諧
師:你覺得“相媚好”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是這一對老夫妻很恩愛。
生:我覺得是整個家庭很和睦。因為我看圖上,按照文中的意思應該是大兒子年紀大了,就去鋤地,二兒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織雞籠,小兒子雖然沒事,但他會自己尋樂。
師:他把相媚好推及到整個家庭。為他的發現鼓掌。(生鼓掌)
師:這是老夫妻倆聊天的情景,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老爺爺望了望老奶奶,笑著說——
生:看哪,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還幫我們做家務。
生:我們的兒子真勤快、真調皮,我們可以享福了。
師:聽了老爺爺的話,老奶奶說——
生:有三個這么好的兒子,我們可以享享清福了,可以衣食無憂了。
師:我們一起讀讀這一句。
(生讀: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賞析】魏老師在這個環節中無疑對“相媚好”情有獨鐘,對教學進行了拓展。翁媼之間的“媚好”,加上小酒的互斟互酌,愛意便隨酒香開始蕩漾,笑容在酒香中開始泛起。在上述教學片段中,魏老師采用了對話的方式,并且把對話權交給了學生,扮演著翁與媼,讓潛藏的翁媼溫馨之感言通過學生的表述淋漓地呈現。學生通過想象,表達了翁媼只能意會而不易言傳的眼神與心神,使得“媚好”的翁媼之情直觀、幸福、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面對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對可親、可愛、可敬的老者之形,文本的神便在“媚好”中得到了提升,那就是家庭的和諧、生活的和美。
【片段三】迷戀“醉居”的和諧
師: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還沒小康呢,他們怎么會沉醉在其中呢?請大家默默地讀、靜靜地讀,把想法簡要寫下來。
(生練筆)
生:我覺得他們很快樂,看到三個兒子在干活,不知不覺陶醉其中。
生:我覺得他們雖然生活貧窮,可是精神上富裕,過得很快樂。
師:是的,精神上的富裕是金錢買不到的。
生:他們雖然貧窮,但生活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有這樣幸福的家庭,一家人是非常和睦的。
師:你說了兩個意思,這里的環境很——
生:優美。
師:第二個是這樣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師:他們和和美美地過日子。
生:老兩口覺得自己的兒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其樂融融,陶醉在天倫之樂中。
師:好一個天倫之樂。老兩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課文中還有誰在醉?
生:作者。
師:我們讀書的時候,是誰在陶醉。
生:讀者。
師:也就是——
生:我們。
師: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
關鍵詞:互動 生命 靈動
英國著名教育家貝肯?威廉曾說:“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生命體驗的過程?!弊屨n堂回歸生活的本色,充滿生命的陽光,實現課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道德生活三者的和諧統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輝,彰顯出科學與人文的和諧融合。一旦用“生命”的鑰匙開啟了“生活世界”的大門,課堂上便有了笑語歡聲,有了包容理解,有了對話共享。教學過程理應成為學生的價值生命活動過程,啟迪智慧,賦予自由發展的天性。唯有如此,課堂教學才能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生成智慧、升華道德的場所,學生的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一、對話做溫馨,使課堂清明敞亮
1、充滿情趣,洋溢溫馨,擦亮智慧的火花,流淌動態精彩。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個體。他們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資源。課堂上營造一種支持性的平等對話情景,能給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環境的支撐,從而使師生在平等對話中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欣賞。抓住課堂對話中精彩生成,因勢利導深入發問,自然地引向課堂主題,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形成了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學目標三個維度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
案例:
《落花生》一課,師生一起交流“你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石榴一樣的人?”的片斷。
生(“小老師”):你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石榴一樣的人?
生1:我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雖然不好看,但很實用。我雖然長得不漂亮,但我用知識豐富自己,覺得活得很有價值。(生善意地笑)
生2:我愿做像蘋果一樣的人,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特別多,沒有一個好的外表就不會給人一種好的印象,再說蘋果外表華麗,也很好吃,并不是說外表華麗就一定沒有用。再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的心靈也需要美的外表來襯托和體現。(越說越激動)
生3:我愿做像花生一樣的人,也愿做像蘋果一樣的人,學花生的實用,學蘋果的華麗、高貴,不是兩全其美嗎?
生4:我兩者都不愿做,花生太土,蘋果太扎眼。我會做實用的人,但不一定外表不好看;我也追求華麗,不一定就非得像蘋果那樣炫耀自己。
傳統教學,往往抹煞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忽視了學生作為生命體的存在。要讓課堂上出現資源生成,流淌動態精彩,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智慧。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師和學生應是互教互學的平等關系,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師生才能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不斷出現隨機的、動態的、精彩的資源生成。
2、張揚個性,充滿童真,碰撞情感的潛能,涌動心靈對話。《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案例:
《三個兒子》講述了在媽媽眼中的三個孩子各有特點,一個聰明有力,一個唱歌出色,第三個媽媽認為孩子沒什么特別,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
在課即將結束,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看到了三個孩子的表現時,你會說些什么?
生1:前兩個孩子有些不懂事,要幫媽媽做事。(說得頭頭是道)
生2:不是說第一、二個孩子不懂事,第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是想讓媽媽快樂些,而第二個孩子唱歌,是想讓媽媽舒服些。(理直氣壯地說)
師:媽媽累了,想不想讓人幫忙?
生1:想。
生2:第三個孩子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師出示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見一個兒子。
老師的預設是讓學生說前兩個孩子表現不好,只有第三個孩子才是真正孝順的孩子。但從學生的表現上,我們看到,是與老師的預想完全不同的。
引起我思考的是第二個學生的回答。首先,這不是課堂上老師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說,老師根本沒有想到學生的思考會是這樣的,這從后來老師的繼續引導可以看出來。但這樣的答案的出現,至少是表達了學生的一種思考,是啊,媽媽累了,但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翻跟頭、唱歌來幫助母親解乏,媽媽心里會舒坦了許多,可能也輕松了不少,這從課后媽媽老師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問題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場景不容許有這樣的表現:水那么重,媽媽那么累,這時,最應做的,就是直接的幫忙呀!語文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抒發性靈的舞臺,如何提供更多的舞臺讓學生去表現,是教學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當學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極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宏揚,是激勵。課堂上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鼓勵多元感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鼓勵多元感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一點不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有半點含糊。
二、細節做偉大,使課堂撥云見日
“今日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統――側重于清晰的起點和明確的終點――將讓位于更為復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絡,像生活本身一樣,永遠處于轉化和過程之中?!泵绹n程理論家多爾說。
在張揚個性的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用心、細心,及時捕捉瞬間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靈活的教學機制及時把握,并給予正確的點撥、引導,從而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生成資源。這樣,才能使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充滿鮮活與靈動。
案例:
《數星星的孩子》一課,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斌w會張衡數星星那認真、陶醉、有耐心的品質。
師:我們也來當小張衡數星星??粗旎ò迳?想像那就是深藍色碧玉盤般的天空,點綴著無數顆閃閃的星星。
(為了讓學生把仰的動作做到位,體會出仰起頭來的數星星是那么不容易,請一名學生示范“仰”的姿勢,特別強調頭一定要高高地仰起。)
(生不約而同地仰起頭,伸長了手臂高高地指向頭頂,好像那天花板上閃爍著亮晶晶的星星。)一顆、兩顆、三顆、四顆、五顆、六顆……(師看到有學生手臂放下來時甩了甩,頭稍稍低下來時扭動著脖子)一直數到了幾百顆。(一分鐘左右)
生紛紛放下手,放平了頭,調整了坐姿。此時,有的甩起了手臂,有的因為星星始終在閃爍而迷糊了眼睛,有的扭了扭脖子,仰不住了。
師:說說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1:我覺得很有意思。
生2:我覺得很開心,很好玩。(剛才甩手臂的男孩子)
師:請問,剛才你停下數星星的時候,為什么甩了甩手臂呢?
生2:因為在數星星的時候,手有點酸了。(剛才甩手臂的男孩子臉略顯難色)
生3:我覺得腰也酸了,脖子也酸了,眼也花了,數星星真累哪。
師:是啊,數星星這么辛苦,張衡卻天天數,此時,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1:張衡是個認真的孩子。
生2:張衡是個仔細的孩子。
生3:張衡是個很有耐心的孩子。
可見在數星星的過程中,孩子們理解了張衡“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感受到科學家們對自己興趣的那種如癡如醉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白鲆蛔觥卑褦敌切堑倪@個情節深深地印在他們心中。
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墻上寫著這樣的格言:“聽到的,過眼煙云;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刻骨銘心。”在閱讀教學中,放手讓孩子們“做一做”,親身經歷文章所描繪的,不僅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體驗,也讓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更深、更廣,并為他們閱讀其他文章時能恰當地想像活動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傾聽做聆賞,使課堂閃光生輝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思多德曾說:“一個不好的老師是給人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比~瀾教授說,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要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傾聽和發現,要學會“屈尊”,欣賞學生們的“真情告白”,并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通過提煉、篩選,進行扶植、培養,讓“良駒”成為“千里馬”。
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大家都非常樂意去解決,這種問題觸動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把地球撬動起來?!睂W會傾聽,做學生忠實的聽眾,才能給學生一個生成的支點,為學生靈感撐起一片天。
案例:
在教學《小馬過河》時,老師要求學生用“()的小馬”來說說自己的理解,有一位不大善于表達的學生說了“不怕苦的小馬”時,老師和同學們聽得是一頭霧水,不明白他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正當聽課的老師們也在納悶時,老師沒有直接否定這位學生的答案,而是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開始耐心地引導學生說:“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學生慢慢吞吞地說了起來,原來是媽媽要小馬把麥子馱到河對岸去,小馬立刻答應了,小馬很勤勞。經過老師的正確引導,不僅讓學生自己豁然開朗,也使其他同學明白了這位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成的有關信息和教學資源是很珍貴的,它展現了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有時是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有時是課堂上綻放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如果教師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瞬間,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多一分心得,多一分發展,我們的課堂就會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我認為,上面這位老師的教學行為,是他善待學生的課堂生成的精彩之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穎悟做深刻,使課堂靈動飛揚
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因此是流動的、變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圖。但情感不是說來就來,說有就有的。教學的“情”是教情、學情、文情的統一,要做到“三情統一”,教師必須要儲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入境體驗,達到融情入理。同時,教師也要善于點撥,要營造撥的基點,明確點撥的重點,巧設點撥的支點,把握點撥的特點,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讀,在教師的點撥下靈光一現。
案例:
在教學《詹天佑》第四、五自然段,為了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情懷,老師深情引讀:
當資金短缺,鐵路修筑被迫中斷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突出修路艱難)
生1讀。(讀出修鐵路的艱難)
師:當帝國主義打扮成獵人的模樣,看中國人出洋相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氣憤狀)
生2讀。(讀出詹天佑是在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師:當皇親國戚來阻撓的時候,詹天佑總是想――
生3讀。(讀出詹天佑備受壓力)
師:當親友犧牲、離去,當女婿被綁架、女兒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總是想 ,一起讀――(聲音哽咽了,淚花在眼里打轉)
生齊讀。(讀出化悲痛為力量)
教師飽含激情的導語,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朗讀中既感受了文以載情的魅力,又體驗到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優秀品質。
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需要教師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預設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智慧捕捉課堂生成的契機,隨時處理課堂生成的信息,并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讓我們的教育不僅關注文本,更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綜上所述,關注生成,能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的教學觀念;期待生成,證明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得以尊重和認可;駕馭生成,表現出了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而這些都是我們課程改革下所倡導的,所要努力達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建鋒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裴海安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關鍵詞】中學數學 教法轉變 學習方式 創新學習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結合中學數學教學的實際,對數學教學的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如“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等等。作為教學設計者,必須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出這些新思想,并把這些思想轉變為現實的可操作的教學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就是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取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講解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課時,不妨這樣引入,在教室里要幫助新來的學生王某某找到座位,必須知道幾個數,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毫不猶豫地答出:幾排幾列兩個數,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就知道了。這樣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引出點的坐標,可以用一對有序實數表示,使學生感到新穎、親切,感到數學確實與生活同在,從而大膽探索,把一些抽象概念簡單化。
二、轉變學習方式,獲得新知
新課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的溝通;在探究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獨立、自主的發現問題。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如教“分式”時,先提問學生:“關于分式,你已經知道了什么?”讓學生主動交流,互相啟發補充。接著提問:“關于分式,你還想知道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想象和問題自學課本,并把獲得的知識在小組、班級中交流,從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提高他們歸納、表達的能力。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小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獲。這就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學習氣氛。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即使是學困生的自卑感和緊張的壓力也會消失。合作學習中組與組有競爭,如匯報學習成果時,哪個組先討論出來,就先回答,小組成員可以積極發表意見,若回答不完整,本小組成員可以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對其他的匯報如有不同見解,可以自由提問、辯論,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途徑。
三、發展個性,創新學習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托于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使他們有冒險心、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還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允許獨立從事探索活動,不排斥學生的錯誤或失敗,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學習分式的基本性時,為了強化學生對“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展個性的舞臺,出示填分母、分子的題,讓學生自由填空并說出它所表示的意義。于是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盡情飛翔。在深化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又可以看見學生們創造思維的閃現。
四、游戲學習,體驗新知
練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練習內容寓于游戲和競爭之中,就能幫助他們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聯系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喚起學生興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理。
在做初一第十章統計初步中“機會的均等與不均等”的練習時,利用游戲“數十八羅漢”鞏固知識。這個游戲的規則是:第一個人先數“1”或“1、2”第二個人接著往下數一個或兩個數,然后又輪到第一個人,再接著往下數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個人反復輪流。每次每個人數一個或兩個數都可以,但是不可以連續數三個數,誰先數到18,誰就得勝。同桌兩位同學玩幾次后,討論一下,有沒有克敵制勝的策略。這是一個偏向第一個先報數就取勝的游戲。要數到18羅漢,先要搶數。這樣,把枯燥乏味的練習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與競爭活動,學生興趣濃、情緒高、思維活、反映快,在“玩樂”中獲取知識,體驗新知。這樣設計符合新課程思想:“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利用故事,掌握技巧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的特點,但它來源于現實世界。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技巧,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在因式分解中,對“添項”的教學,筆者講了一個“借一還一和因式分解”的故事,很容易的讓學生掌握。從前有個農民,辛苦一輩子所得的全部財產是17匹馬,臨終前,他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宣布遺囑:“孩子啊!我把17匹馬留給你們,老大得1/2,老二得1/3,老三得l/9,把馬分完,但不許把馬宰了來分?!笔潞螅值茉谝黄鹕塘苛撕芫?,始終無法按老人的意圖把馬分開。他們只好去請教愛動腦筋的鄰居老大爺,老大爺認真思索之后說:“我借一匹馬給你們,共有18匹馬,這樣就好分了,老大得1/2是9匹馬,老二得l/3是6匹馬,老三得l/9是2匹馬,還剩下一匹馬還給我?!鼻擅畹摹敖枰贿€一”既符合老人的遺囑,又讓三兄弟滿意。這種“借一還一”的思想,啟示我們找到了分解因式的新方法――添項分解法,這是數學解題的重要技巧。
參考文獻:
新課程改革后,許多教師注重作業設計的人文性、創造性和開放性,讓歷史作業與新課改理念互動融合。但是,從作業設計的內涵上看,不少教師還沒有形成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的開闊視野,答案的設定也以標準性為特征,挑戰性、綜合性明顯不足。
目前,作業設計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問題:第一,作業內容大量重復。很多教師要求學生將已學過的歷史知識點簡單誦記,練習也是不加選擇,每題必做。第二,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是“一刀切”,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完全一樣的作業內容。第三,作業形式簡單機械、缺乏彈性,過分注重書面作業,忽視布置其他形式的作業。第四,作業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枯燥乏味,因循守舊,不能給學生提供自主創造的空間。
例1:“近代列強侵華”學習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下列課外作業:
1.分條目整理出《》《》和《》的主要內容。
2.熟練記憶《》《》和《》的主要內容,并找出記憶方法。
3.用圖示表示出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線索。
例1中的作業,只是在做中練,單純記憶主干知識點。無可否認,追求“記憶”的作業對歷史學科有其積極意義。但久而久之,這種作業也成了學生的一種包袱,變得枯燥乏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歷史作業的布置,不能單一地注重“記”的作業,而應力求體現考查能力的多元化,設計要新穎,形式要多樣,使做作業成為學生的樂趣。
那么,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歷史作業呢?
第一,任務活動型作業
“任務型活動”是以“任務”為指向,以“活動”為載體的學習實踐活動。它具有任務的目標性、活動的開放性等特點。在任務型活動中,學是做的前提,做是學的目的,“做”促進“學”,兩者是辯證的統一。設計任務型課外作業,要緊扣教材又形式多樣,這些作業的策略要求有:其一,在實踐學習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外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多種途徑(如:圖書、網絡、實地調查等),廣泛搜集信息,通過自主探索來解決問題。
例2:揭秘“都江堰”之旅
作業的設計思路:
1.通過都江堰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嘗試不同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的方法。
2.通過對老師所提問題的思考、探究以及參與調查等活動,學會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3.通過對都江堰工程歷史遺跡資料的研習,認識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初步運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
4.簡述你對都江堰工程社會調查活動的研究計劃和具體方法。
例2說明歷史作業既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活動型的。有的教師覺得課外活動型作業的目標不好操作,擔心重視“開放”,就會淡化了知識基礎,使學生學不到東西,因而在作業的設計中有意忽視“開放”性。忽略了課外“開放”的活動,學生獲得的僅僅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僅僅是“知道”而不是“感悟”。在課外任務型目標的具體落實時,必須解決好問題的指向目標和過程的評價性,即學生的參與過程中,既要有肢體(眼、耳、口、手)的參與,思維的參與,還要有情感的參與,更要有策略指導。案例2中的作業設計就體現了這一點。任務型作業的落實還要講究效率,避免形式化,走過場,要關注過程參與,追求過程價值。
第二,體驗型作業
“體驗型作業”是以課堂教學為本,教學目標為載體,基于教材知識進行設計的作業。把作業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體驗不斷凸顯教學價值,以作業鞏固、反饋、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提升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體驗型作業設計既是一個教學環節,又是一個教學系統,它涵蓋設計、布置、練習、反饋多個層面。體驗型作業應遵循的原則:其一,可體驗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參與;其二,質疑性原則,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質疑,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來;其三,反饋、回授原則,在體驗練習的基礎上進行回授和小結,使學生能全面地在深層上獲得一次系統的提高。某教師在講授《夏商周政治制度》時,以宗法制為切入,較為成功地布置了角色體驗式作業。
例3:師:為了理解宗族的性質,請同學們觀賞一個繼承財產的小品。
(說明:學生甲為一位族長,學生乙扮演本族一富家的女兒,學生丙扮演妾氏之長子,學生丁扮演妻之獨子。家主去世,請當地族長,判決遺產繼承。以下為小品的臺詞。)
學生甲(族長):把本家所生的三個兒女帶上來?。ㄈ齻€角色人物上場)
學生乙(女兒):太老爺,家父病故,留下家產百萬。父親生前對我最疼愛,理應由我繼承家業。
學生甲(族長):閉嘴!不知羞恥的東西。你眼里還有沒有祖宗、家規。女子怎么能有資格繼承家業!退到一邊去!
學生丙(妾氏之長子):太老爺英明!我是家父的大兒子,年齡最大,應該繼承家業!
學生甲(族長):胡說!難道你不知道宗法的規定嗎?正妻所生的長子才能繼承家業。
學生丁(妻氏之獨子):太老爺!我雖年齡小,但是我為嫡長子。我應該繼承家業呀!
學生甲(族長):按照家規,的確如此。來人!財產憑據給他?。ㄊ种赶驅W生?。?/p>
(退場,小品完。)
從案例3看,體驗式的作業,把問題作為有效的刺激,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通過各自的體驗,從而產生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獲得知識和價值取向。通過體驗,在情感教育的同時,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并將過去的歷史與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現實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協作型作業
深化、提高、發展是協作型作業的重要特征。教學目的在于促進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重在實踐和互助。協作型作業的原則有:其一,目標明確化,協作型作業要體現歷史課程的目標、教學單元目標、課堂教學應達到的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而不是只圖新穎。其二,個體分層化,由于學生智力開發和學習習慣等不同,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協作型作業要注意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層次,使作業適合于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參與其中。其三,開放創新化,設計的作業要給學生拓展延伸的空間。作業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可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技能和能力,結合教材適當設計一些探索性作業,引導鼓勵學生質疑,尋找合作伙伴,完成作業。
例4:訪鄉情,感真知——走近蘇州“昆曲”
背景資料: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列為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究——賞析——表演——宣傳”親近鄉土系列活動
主要活動內容有:
①昆曲發源大揭秘:宣布昆曲的研究過程;
②爭當昆曲光榮傳承人:小昆班昆劇表演;
③我當“昆曲解說員”。在學生對昆曲有了一個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開展“我當昆曲解說員”活動,組織隊員帶領游客參觀昆曲博物館,講解昆曲的形成與發展。
走近蘇州“昆曲”協作任務分工表:
①文獻資料查閱:視野開闊,文字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組內協作分工。
②學習昆劇表演:表演才能強、具有一定藝術天賦的學生,組內形成匯報演出。
③昆曲的解說員: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旅游實踐活動。
作業效果(見下表):
案例4說明,豐富的鄉土資源充實了歷史作業設計的內容,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為學生提供了協作作業的素材。此外,家庭也是協作型作業的一種資源。家譜、族譜的史料價值,可以作為歷史學習和歷史教學的作業資料,不同時代的老照片、實物、長輩的回憶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豐富歷史作業的資源。從活動方式上,家庭資源采用了以調查、整理為主的研究活動,這類活動的主要特征是:學生相互間的配合,求得父母長輩的協助,通過對家庭資料的考察,求教歷史專家或教師的經驗,與歷史見證者(家長)進行訪談,獲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在協作的基礎上分析直接經驗和間接材料,得出相應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