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13:2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計方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健詞:海堤越浪量斷面設計護面強度排水自然型海岸
一、概述
我國有總長3.2萬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隨著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臺風暴潮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已建海堤大部分已很難適應當前防潮、洪的要求。由于缺乏反映海堤自身特點和要求的國家標準,海堤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難以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管理規范的要求。筆者近年為配合廣東省“十項民心工程”的實施,編撰廣東省地方標準《廣東省海堤工程設計導則(試行)》DB44/T182-2004,期間,對現有海堤作了一些調研,并根據已有的設計工作經驗,針對越浪海堤的斷面設計,在此提出粗淺看法。
目前,海堤的設計以是否允許越浪劃分為兩大類,即不允許越浪和允許部分越浪。大部分的海堤建在軟土地基上,若都按不允許越浪標準設計,則對堤頂高程和斷面尺寸的要求較高,投資大,往往不經濟合理,允許部分越浪的海堤的合理設計就成了設計者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越浪海堤的斷面設計主要解決越浪量、堤頂高程、堤身斷面、護面強度及排水及恢復自然型海岸等方面的問題。
二、設計步驟
2.1堤頂高程
堤頂高程是確定堤身斷面規模的關鍵設計參數。堤頂高程的確定要考慮海堤沉降量,可按下式計算:
(1)
式中——對應設計頻率水位的堤頂高程(m);
——與設計頻率相應的位(m);
——按設計波浪計算的累積頻率為F%的波浪爬高值(m);由于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取%;
——安全超高值(m),按表2規定值選取。
堤頂高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防浪墻頂面,二是指堤身斷面頂面,當堤頂臨海側設有防浪墻、且防浪墻穩定、堅固時,堤頂高程可算至防浪墻頂面。但堤身斷面頂面的高程仍應高出設計(水)位0.5以上,且不得低于設計(水)位0.5m。
如何處理好堤頂高程與允許部分越浪的關系,設計時應以堤頂高程的要求初步確定某一高程,越浪量大于允許越浪量要求時,堤頂高程應重新確定,一般是加高堤頂或通過對堤頂、背海側坡面加強防沖保護等方法來提高海堤允許越浪量。當海堤堤前波浪較大,通過前兩種方法均難以滿足要求時,也可采用人工消浪措施減小海堤堤前波浪,控制越浪量。沿海城市的沿海(江)堤防一般都有景觀要求,為滿足城市的總體規劃要求,對堤路結合海堤堤頂高程的要求予以適當放寬,但須計算越浪水量,并根據水量設置完備的排水系統,與城市排水系統接駁,以保證越浪量及時排泄。
在考慮預留沉降量后,設計圖上的堤頂高程應為考慮堤身固結、堤基附加沉降量后的工后堤頂高程,故設計者應在圖紙的說明部分明示計算沉降量及施工時要求的預留沉降高程。
2.2越浪量
大部分的海堤的損毀均由于超標準潮浪的越浪水體作用,允許部分越浪的海堤其越浪量成為海堤斷面結構設計的控制因素。海堤的越浪量是指1m單位寬度海堤上每秒鐘波浪翻越海堤的水量,其單位為(m3/s.m)。當海堤越浪超過一定數量時,將導致堤身破壞,目前國內外對海堤允許越浪量的確定和越浪量計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均建立在模型試驗的基礎上。
以上述值作為堤身越浪量的控制上限,通過越浪量計算,方法見文獻第8章,可以令堤身的越浪量滿足設計要求。當越浪量超出允許值時,可采取改變斷面布置、調整護面結構措施削減波浪或增強護面的抗沖強度。對防護級別較高的1、2級海堤或有重要防護對象的海堤應結合模型試驗確定允許越浪量,同時驗證堤頂和內坡護面的防沖穩定性。當堤頂為混凝土或漿砌石護面、內坡為墊層完好且有效的干砌石護面時,除按設計重現期波浪條件計算越浪量外,還應提高一級波浪設計重現期校核越浪量,在校核條件下允許越浪量可放寬至0.07(m3/s·m)。
目前海堤允許越浪量和越浪量計算方法均建立在簡單單坡和陡墻模型試驗的基礎上,計算方法和計算公式比較單一且精度有限,難于適應復雜斷面結構型式海堤的越浪量計算。從安全和經濟的角度考慮,對重要海堤結合模型試驗確定越浪量是必要的。
2.3堤身斷面
斷面設計時,先參照已建類似工程初擬斷面形式,根據波浪要素及海堤等級,確定堤頂高程,經過穩定計算,反復調整尺寸,最終確定合理的斷面。斷面調整的大前提是,降低堤頂高程,控制穩定,應從以下兩各方面著手:
(1)斷面內部調整
內部調整包括調整邊坡、調整護面、調整高程。穩定不能滿足時,放緩邊坡是比較奏效的措施;調整護面結構,可以不改變斷面形狀而僅改變堤身護面,利用不同護面的糙率,削減波浪爬高,降低堤頂高程。
(2)斷面形式調整
可對堤身設置消浪平臺,平臺位設置于多年平均位加50cm超高處,可以減少波浪爬高,且有利于斷面的穩定性。堤前有灘涂的應采用非工程措施,種植紅樹林,既可減少波浪爬高,又能固灘保堤護岸。堤前水深較大時,可考慮堤前設置潛堤的工程措施來減少波浪爬高。
2.4護面強度
護面主要指的是臨海側面、堤頂、背海側面護面的強度。
(1)臨海面
臨海側直接經受波浪作用,護面結構主要從整體性、抗沖刷、消浪等角度綜合考慮。該部分結構上部應能夠承受波浪的打擊、上吸。下部應能承受波浪的反復掏刷。因此要求護面結構強度要高,穩定性要滿足要求,護面底要做好反濾,同時坡面要留足排水孔,漿砌或混凝土砌石護坡具有較好的整體性,外表美觀,抗波浪能力較強,返修率低,管理方便。但適應變形能力差,當岸坡發生不均勻沉陷時,砌縫容易出現裂縫。應在堤身土體充分固結,基礎沉降已基本完成,且土坡基本穩定后的堤段經穩定厚度計算,確定護面厚度?;炷疗鍪?,雖造價稍高于漿砌石,但砌筑質量要優于漿砌石?;炷磷o面下的砂心堤段,在波浪破碎時,自波峰拋出的水流的沖擊,對板產生周期性動力荷載,引起護面下砂土的運動。當波浪爬升和自斜坡上下落時,護面構件上的壓力交換也引起運動。在波浪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即使止水做得夠好,也避免不了板下部填料的移動,這種移動最終導致板底脫空,波浪作用時擊碎板面。對淤泥質堤基,堤身土體充分固結后,當迎潮面封閉時,可不留排水孔。護腳要有足夠的支承力,要能防止底腳被淘刷,或發生淘刷時,仍有足夠的能力支承護面結構。
(2)堤頂
堤頂則由于要滿足越浪的強度要求,護面的強度要求同迎潮面,由于堤頂一般兼作防汛公路,根據這一特點,護面一般采用混凝土結構。為保證堤頂護面混凝土結構的平整度,要求堤身填土的沉降、固結量已基本完成,此時的堤頂護面結構不再留沉降縫,而只留伸縮縫,路面設計的術語為脹縫,縮縫。脹縫一般設在堤軸線平面曲線曲率變化的起止部位,直線段較長時,可每200m設一條,縫間通過可以伸縮的拉力桿(鋼筋)連接??s縫一般4~6m設置一條,采取誘導切割方式,在護面上切割深3~5cm,寬3~8mm的假縫形式,當護面板收縮時,將沿此最薄弱斷面有規則地自行斷裂??p間填灌瀝青類材料。
(3)背海側面
爬上海堤臨海側坡的浪花,越過防浪墻,直接與堤頂或后坡碰撞,因此流速哀減迅速,故背海側坡的防護主要以能承受垂直于坡面的沖擊力為主,無波浪的回流水流的拖拽力,因此護面設置原則應為透水、消能。在保證良好的反濾墊層的基礎上,按其造價高低排序,應為干砌石砂漿勾縫,預制混凝土板勾縫,漿砌石。雖然按部分允許越浪設計,但應按越浪量計算成果,使海水在堤頂匯集,通過排水溝排向前坡腳,創造條件使背水坡仍能采用生物措施保護,加鋪一定厚度的腐質類土,一來可保證提高成活率,二來可為其繁植提供較豐富的營養積蓄地。背海側坡腳應設置矮擋墻,既可得保護堤腳,又使工程界限明確,增加美觀。
2.5排水
排水主要解決翻越堤身表面的越浪水量及降雨量在堤表面的引排問題。堤身表面排水分為漫坡排水和匯水溝集水排放兩種形式。對背海側采用工程護坡的越浪海堤,采用漫坡排水一般即可滿足排水要求,只要在坡底設置匯水溝集水,統一匯入總排水系統。當采用堤頂匯集越浪水量,背海側仍采用生物措施保護護面方式時,一般堤身高度小于6m的平直段堤圍,漫坡排水不會引起集中沖刷,但曲線段則應設置適量的豎向排水溝,以通過引走堤表水流,防止水流沖刷坡面。這些豎向排水溝均設置在陡坡上,屬于急流槽,因此,溝內應砂漿批蕩。
越浪海堤的越浪量通過計算可以分析出,但一般堤段缺乏當地的高頻率常遇洪水的自記雨量降雨強度資料,故可采用文獻中介紹的方法,以5年一遇10min降雨強度等值線圖及60min降雨強度轉換系數等值線圖,計算堤面降雨的排水設計徑流量,與越浪水量相加則可進而確定壩面排水系統的斷面尺寸,使得堤面排水系統的設計更加詳盡。
2.6自然型海岸的恢復
所謂的自然型海岸,就是要保持、重現及創造海岸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風情。越浪海堤的建設,臨海側、堤頂、背海側采用的工程措施使得海岸的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干擾,因此,要將工程措施與生態學有機的結合,根據海堤所處的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生態恢復措施。
對直接臨海的堤,由于受海浪的頻繁拍擊,海岸生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堤前水域和背海側坡面,應在堤前水域種植紅樹林,營造防風、防浪的生態林。應在背海側坡面的干砌石、砼護面塊體等工程措施護面的表面覆蓋原位棄土,移植或種植草皮。
對堤前有灘地且不直接臨海的堤,除了應在堤前積極營造生態林外,對臨海側堤面,也應盡量采用滿足抗風浪要求的砌塊護面,并上覆土,促成植物快速生長。
三、結語
越浪海堤控制住了上述關鍵設計環節,其安全性基本可得到保障。此文結尾時值得一提的是:
(1)一般的越浪海堤均建在軟土地基之上,施工時應嚴格控制施工速率,急于求成,不但增加填筑工程量,而且地基破壞的滑弧切割堤身,引起堤身縱向裂縫,削弱堤身總體性,附加斷面處理工程量。
(2)臨海面、堤頂、背海側面護面均應在堤頂沉降量小于8mm/月時,方可實施堤頂剛性工程保護措施。沉降未基本穩定時,應采用過渡性工程措施保護堤面,如干砌石護面。用此措施來保證剛性護面不出現裂縫而破壞結構的完整性。
只有精心設計的斷面,越浪海堤的安全性才可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達到既經濟合理,又安全可靠的目的。只有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時時不忘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海堤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方標準,廣東省海堤工程設計導則(試行)》DB44/T182-2004,北京,中國水利水電
[關鍵詞]人性化;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當然,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A·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了需求等級論,他認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有著不同的層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歸屬與愛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勞動安全等需要;愛與歸屬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話對社會交往、地位、傳統、文化的需要;自我實現則是人高層次的發展需要,包括對生命的意義、自我的滿足、個性風格的追求等等。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性也就談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表現在日常安全系統、防災系統、防盜系統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環境健康性指標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民事行政等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居住環境空氣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種有害氣體和物質的深度超標。同時,健康性還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設施、空間配套齊全,滿足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舒適性
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指使用上和視覺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適,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創造使用的合理,是否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創造滿足人們活動的空間;視覺上的舒適,要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對環境景觀特點的認同。
(四)通達性
通達性保障著居住環境各種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達的可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公平與實現多樣需求的目標。通達空間的層次決定了通路的性質和等級。私密性強的空間,通路的等級低,交通性弱,通達性也小。
(五)識別性
居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居民要求所處的環境具有識別性,讓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間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方向,進而掌握環境的構成模式和組織規律,以便按不同時間和場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位置,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強化識別性,需要賦予外部空間以視覺上鮮明的個性。
(六)領域性
居住環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環境,它的領域性要求強烈,層次多樣。美國學者斯卡·紐曼提出的這個空間概念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要求相適應的領域范圍。他把居住環境歸結為由公共性空間、半公共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性空間四個層次組成的空間環境占有與控制的要求,認為領域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不隨人的移動而移動。
(七)多樣性
多樣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齡、職業、喜好、修養、文化等要素而產生的,而且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創造、設施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國造園藝術謂之“造園無格、借景有因”,說的就是無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將景觀組織起來,各種景色皆可為我所用。
(八)和諧性
多樣的外部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同時,環境構成要素作為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環境和諧的整體利益限制自身不適宜的夸張表現,使各自的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九)連續性
在居住環境景觀空間中,應注意居民在居住區內不同時間、空間、方位的視角和活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努力創造步移景異、延綿不斷的效果,尤其要注重節奏、形式、色彩與空間的協調。
(十)文化性
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十一)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當滿足了環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們開始考慮何為人性化的居住區。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人內在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進行景觀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做到:
1.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愛采摘和捕獲;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嘹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
2.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我們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
3.體驗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4.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不管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
5.尋回童年的記憶。童年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而且大多數人經歷過相同的童趣。在設計里融入一些童年記憶的痕跡,讓居住者憶起童年時光,這也是體現居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表現。
總而言之,營造人性化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研究;方法論;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38-02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論探討管理研究工作過程的規范和結構,亦即研究邏輯問題,旨在提高研究和論文撰寫的效率和質量。[1]該課程闡述管理學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則、途徑和程序,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規范,包括問題闡述、文獻綜述、假設提出、數據收集、統計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斷以及研究報告或論文的撰寫等各個環節的規范。[1]管理研究方法論從管理學科研究與自然社會及人文學科就的關系出發,論述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管理研究的設計,描述、規范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給出為論證研究假設而采用的各種數據觀測方法,總結撰寫管理專業論文的要點。[2]
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使學生在管理專業學習過程中習得正確合理的思維邏輯和研究規范,實質上就是學習和培養研究工作的思維方法。思維模式的培養和形成受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個人的知識結構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以及外部環境的氛圍等因素。因此在本科階段開設管理研究方法論,對管理專業學生學習、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是非常必要的?;诠芾韺I本科生已經具備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一定的解決管理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雖然國內所選用的教材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但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學習和研讀管理研究方法論,幫助學生彌補傳統思維方法的不足,改善國內學生的知識結構弱點,進而掌握進行學習、工作的科學方法和基本步驟。
本文根據筆者近年來對管理研究方法論的學習與應用經驗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經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模式與實踐等各方面進行探討,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改進教學的相關建議,以期有效提高本科生學習、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研究方法論作為教授學生培養思維邏輯和研究規范的深化課程,越來越受到各個高校相關專業的重視和歡迎。該課程在經濟管理本科相關專業已經逐步得到開設,然而由于這門課程的開設時間不長,在某些專業還未受到重視,結合多次教學實踐,總結教學過程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教學重點難以把握
管理研究方法論課程內容豐富,但由于受課時安排的限制和教育背景的影響,授課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集中于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理論知識,而忽視實際案例的講授,缺乏對實際管理問題的合理分析和設計,不能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運用研究方法進行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常常將管理研究方法論看作一門講授科學的理論方法的課程,而不是運用理論方法來解決研究問題的課程。從而導致學生花費大量時間思考復雜難懂的理論知識,而輕視從現實中尋找和提出實際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以致無法利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去解決管理問題。
(二)教學模式枯燥單一
在管理研究方法論課程教學中,多數教學模式始終以教授講授為主,缺乏課堂中的研討性學習,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被動地接受枯燥的知識。面對實際的管理問題時,學生缺乏組織和管理知識的能力,不具備靈活的創新思維,不能掌握進行學習、工作的科學方法和基本步驟。
(三)動手實踐環節缺失
管理研究旨在發現、辨識和解決管理領域中發生的各種實際問題,而管理研究方法論則是講授如何利用技術方法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課程。對于有些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只開設了課堂理論教學,沒有設置相應的實踐環節。比如關于教材第五章“數據分析”,沒有安排與相關的統計軟件的學習和應用課時,使數據分析的教學僅僅停留于軟件理論講解層次。另外,有些專業在教學實驗過程中,為了簡化教學工作,通常采用單人單機的教學實踐模式,實驗方案單一。現實中的管理問題,是涉及眾多的人和物等方面的復雜問題,僅依靠一個人往往無法解決,簡單的實踐環節導致學生難以體驗真正現實環境下的管理研究過程。
三、 課程教學的探討與建議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為研究生開設了管理研究方法論課程,對發展我國的經濟管理類科學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方法支撐??紤]到本科生與研究生學習目標和培養模式的差異,對于該課程在本科生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文將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致力于合理安排課程學習,提高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學習、研究管理科學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內容設計
管理研究方法論課程教學目標是介紹嚴謹的組織與管理研究方法論,保證研究過程和結論的嚴謹性??茖W研究方法論在管理研究中的運用,主要強調研究途徑要以管理研究過程為依據。管理研究過程應該包括管理問題的產生、理論構建、計劃和設計研究、結果討論等環節。
鑒于本科生學科背景及課程學時的限制,我們將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集中于管理問題的產生和計劃設計研究兩大部分。根據管理類各個專業的學科屬性,按照不同專業對相關學科的研究前沿理論和方法進行有選擇性講解,必要時將聘請各專業骨干教師介紹其所屬專業的學科知識和方法。將管理學方法論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相結合,在各專業相關領域尋找實際研究問題。在研究設計方面,教師講授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法、調查法、案例法)的適用條件、使用步驟,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讓學生從不同的研究方法中選擇一種進行相應的研究設計,對研究問題進行解決。
(二)理論教學與課堂研討
在管理研究方法論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課堂研討性學習。教師根據課程進度,按照相關理論知識設定某些特定研討題目,安排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由教師制定評分標準,由學生形成評委組投票打分。例如,在確定研究問題章節,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收集相關領域國內外最新研究文獻,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文獻,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文獻中研究方法理論知識進行評價,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從中可以找到某些問題作為管理研究的對象。
(三)個人和團隊實踐學習
根據管理類各個專業的不同學科知識,合理安排理論實踐。要求不同專業的學生掌握相應的模型和統計分析軟件,并利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及學會利用所學理論驗證和分析結果。比如,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可以利用結構方程模型軟件AMOS進行相關管理問題的分析和研究。
另外,管理研究問題普遍是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解決實際管理科學問題時通常需要團隊合作的智慧和力量。以調查問卷方法為例,該方法包括設計問卷、問卷調查以及問卷分析等多個步驟,這就需要學生組成調查小組,分工協作,定期進行研討與互動,共同完成問卷設計、數據收集和結果分析等實踐環節。
參考文獻:
[1] 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 麗.幫助你提高論文撰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J].科技導報,2005(4):62.
關鍵詞: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方法論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研究是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工具和途徑,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也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可分離。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在繼承一般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而進行融合與發展,形成自己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隨著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范圍的擴大、研究對象的復雜,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特點。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既促進了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本文以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2006~2008年所刊載論文為數據源,分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出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1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圖書館學研究能夠準確、充分地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個圖書館學的研究中對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廢,方法研究是學科研究內容的一部分。[1 ]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1年劉迅先生在《圖書館學通訊》上發表了《要重視圖書館學方法論的研究》一文。緊接著喬好勤先生在該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2 ]運用統計方法對《圖書館學通訊》等三種專業刊物1980~1981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層次說法,即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專門科學方法。隨后出現了有關圖書館學方法的大量學術論文,還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圖書情報方法論》。[3 ]
從宏觀上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三個層次基本得到認同。對一般科學技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也分為三個層次,最底層是具體的技術層次,中間層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層次,最高層則是哲學層次。[4 ]圖書館學的一般科學方法,主要是指引進和移植相關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圖書館研究,可分為:信息獲取方法(主要指調查法、統計法、試驗法和歷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論、新三論等)。[5 ]對圖書館學專門方法探討的文章很多,雖然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普遍認為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圖書館學專門方法。另外從研究的性質來分,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方法。隨著對此研究的深入,圖書館學方法論體系會不斷地得到完善。
3數據來源
在數據收集中,筆者選取了11種圖書館學專業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圖書館論壇》、《圖書與情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作為調查對象,具體統計了2006年~2008年間各期刊學術論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況。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小部分數據來源于各期刊主頁。在數據統計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資料類文章,如征文通知、會議通知等(見表1)。
4數據統計分析
本文總共統計了8159篇學術論文,通過對所選的各篇學術論文,逐篇分析其篇名,個別文章查閱了摘要、正文等詳細信息,根據各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歸納每篇論文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方法歸納為15小類(見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難準確判斷,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所以從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論文合計總數(8273篇)大于調查的論文總數(8159篇)。在計算各類研究方法的論文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數時,是除以調查總數(8159篇),所以百分數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論分析法
運用理論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歸納與概念推理類研究,以及思辨類的學術論文。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論分析法的學術論文共29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5.593%,理論分析法是我國圖書館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受到學科性質和研究任務影響,圖書館學從目前來看應該屬于社會科學,而且人文色彩比較濃厚;我國圖書館界也有重理論的現象,這與國外主要以定量方法為主、重應用有很大不同。隨著其它學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問題的視角會有所變化,相應的研究方法也會多樣化。社會科學的發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過渡的過程,圖書館學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應用。
(2)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
在調查的學術論文中,運用操作實驗法的共有830篇,占到總數的10.173%。這類論文主要研究技術性的問題,比如系統開發設計、數字圖書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開發組織等。隨著圖書情報工作環境、研究對象的變化,圖書館學研究關于技術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調查研究法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調查是獲取原始數據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圖書館學研究中主要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問卷、網絡來收集數據資料。采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一共745篇,占總數的9.131%,調查方法的運用在調查數據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說明研究更貼近實際問題。
(3)實例分析法、歷史方法
實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體的實例來介紹經驗或說明問題,論文中主要是以國內比較著名的大學或科研院所圖書館、國外有名的圖書館等為例子進行分析,對于其它圖書館的建設、信息資源開發服務起到了借鑒作用。
歷史方法主要用于論述關于圖書館事業史、人物評價、文獻學、目錄學等內容的論文,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專門開辟了關于圖書館事業史、文獻學的專欄,歷史方法的論文在調查論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
系統方法主要是用系統的思想,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問題,這種方法對我們認識研究起到很大作用。雖然有的文章不能明顯地看出是運用了系統方法,但是系統方法貫穿于觀察問題的整個過程。管理學方法是將管理學的方法移植在圖書情報學的研究中,圖書館在機構建設、運營方面都要運用到管理學的知識方法。
(5)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
數理方法主要是數學方法在圖書情報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種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數理方法的學術論文有304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3.726%。數學方法的運用,也說明圖書館學研究者正在試圖定量地揭示研究對象,隨著本學科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方法將繼續普遍化。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量、作者數、詞匯數等的定量化研究。調查的論文中運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調查論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較低。文獻計量學方法也應用于其它學科研究,從CNKI數據庫中我們以“文獻計量”為題名,可以粗略地檢索到60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很多其它學科研究。
比較方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對多個相關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間進行比較,揭示其共同點和差異點。
經濟分析法是將經濟學的方法運用到圖書館學的研究當中,研究內容包括圖書館營銷、資源共享效率評價、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經費問題、資源服務的經營模式等等。
(6)控制論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明顯運用控制論方法的論文很少,調查中只有79篇。占到總數的0.968%。但是控制論的思想在很多論文中都有所體現。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方法。在所調查的論文中,明確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總數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為圖書情報學科的一種專門方法,運用也很廣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為題名可以檢索到1200多篇論文。
內容分析法產生于傳播學領域,是一種客觀的量化方法,是從大量樣本進行特征識別的系統方法,具有統計性,是一種從公開資料中萃取情報的重要方法。因為它是新方法,統計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專利分析方法、社會網絡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學方法、美學方法、傳播學方法、醫學理論方法等等。
5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5.1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根據表2數據,我們可將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實例析法、歷史方法、系統方法、管理學方法、比較法、經濟分析法、控制論方法,百分比總共占到61.62%;第二類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實驗法、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引文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百分比總共占到26.584%。從數量來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還很小,這是由于理論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對于圖書館學的科學研究,目前來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對于具體問題,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點,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在學科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其理論分析就顯得沒有深度和廣度。隨著學科的發展,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是發展的趨勢。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已經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法、數理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等。定量方法的運用使研究更精細、更科學,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釋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內在規律,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推動學科的發展。[6 ]
5.2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學的研究內容產生了巨大變化,與網絡信息、信息系統等有關的技術性研究論文數量會不斷增多。在表2中,操作實驗法所占比例為10.17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新技術的發展還為經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實現工具。[7 ]研究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數據采集,以網頁形式的網絡調查、用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軟件(如QQ)的調查、[8 ]電子郵件調查等,這些都為更好地完成調查提供了多種途徑。隨著搜索引擎的運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務器記錄和保存了用戶與搜索引擎的交互過程,這種數據稱為使用記錄(transaction log),使用記錄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另外,計算機還可以輔助研究者進行定性數據分析等。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產生了網絡信息計量學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鏈接分析方法,這都是現代信息技術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5.3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學方法、數理方法、經濟學方法、內容分析法等都屬于移植其它學科的方法,占10.85%?!捌渌闭?.185%。這些都說明了圖書館學研究中移植了許多其它學科的理論或方法。
在學科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具有從其它學科吸收養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為其它學科提供養分。隨著圖書館學科研究隊伍的壯大,研究者會大量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會產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當然我們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與圖書館學情報學本學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其融入本學科研究之中,通過適當的研究方法來為研究服務。
5.4實證方法的應用
調查研究法、實例分析法就屬于實證性研究方法,從表2中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來研究者也開始注重實證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獲取研究對象客觀數據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考察研究對象各有關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影響方式,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它是觀察法、實驗法、統計法等的綜合運用。實證研究通過實際數據分析,連接了理論與實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圖書館學研究水平、學術地位的提升。
總之,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各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是有適用的條件。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將成為圖書館學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與新的技術將得到更多的應用。利用多種先進技術手段來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綜合多種研究方法來探討復雜的研究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運用將是多元化發展,合理的研究方法體系應該是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與互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鄧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3.
[2]喬好勤.試論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圖書館學通訊,1983,(1):54-62.
[3]王崇德.圖書情報方法論[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楊建軍.科學研究方法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羅方等.我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圖書館建設,2006,(2):19-20.
[6]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0-283.
[7]華薇娜.我國80年代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狀況的定量分析[J].情報學報,1995,14(3):218-225.
[8]金武剛等.圖書館員網絡社區信息交流行為實證研究――“大旗底下”QQ群個案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5).
簡介:
本書分為三篇,上篇<學術論文寫作基本知識>面向所有研究生及學術論文作者,介紹學術論文的基本概念、基本特點、學術論文規范化與標準化的意義,對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概述。中篇<社會科學論文寫作與規范>主要面向文科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下篇<自然科學論文寫作與規范>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內容不局限于寫作層面的技術問題,而是深入到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層面,向學生講解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注重實例分析,力戒理論空談,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目錄:
前言
上篇 學術論文寫作基本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學術論文的基本概念與特點
第二節 學術論文的分類
第三節 學術論文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第四節 學術論文常見問題概述
第二章 學術論文的選題
第一節 選題的意義
第二節 選題的類型
第三節 選題的原則
第四節 選題的價值
第三章 學術論文的文獻資料搜集
第一節 搜集文獻資料的意義
第二節 搜集文獻資料的工具
第三節 搜集文獻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節 搜集文獻資料的方法與技巧
第四章 學術論文的發表與著作權保護
第一節 對發表媒體的選擇
第二節 論文中與著作權相關的內容
第三節 中的著作權問題
第四節 論文數字化傳播中的著作權問題 中篇 社會科學論文寫作方法與規范
第五章 社會科學論文中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確立
第二節 思辨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三節 實證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四節 解釋研究方法應用分析
第六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結構
第一節 結構設計原則
第二節 結構設計框架
第三節 層次與段落結構
第四節 內文細節設計結構
第五節 碩士學位論文結構要件
第七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常用寫作方法
第一節 議論的寫作方法
第二節 證明的寫作方法
第三節 駁論的寫作方法
第四節 說明的寫作方法
第八章 社會科學論文的規范化
第一節 摘要的寫作與規范
第二節 關鍵詞和分類號標引規范
第三節 參考文獻與注釋的規范
第四節 圖表的應用與規范
下篇 自然科學論文寫作方法與規范
第九章 自然科學論文常用研究方法分析
第一節 實驗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二節 靈感思維法應用分析
第三節 假說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四節 觀察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五節 類比研究法應用分析
第十章 自然科學論文的結構
第一節 理論型論文
第二節 理論應用型論文
第三節 實驗型論文
第四節 觀測型論文
第五節 綜述型論文
第六節 碩士學位論文
第十一章 自然科學論文寫作方法
第一節 引言的寫作方法
第二節 正文的寫作方法
第三節 結論的寫作方法
第四節 英文內容的寫作方法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學論文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第一節 題名、層次和作者署名的規范
第二節 關鍵詞和分類號的標引規范
第三節 圖表的應用與規范
第四節 單位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第五節 量的標準化與規范化
第六節 數字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用法
關鍵詞:大學教學;精品課程;課程理念;研究能力
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課程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講人為石安石教授。主要目的是在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以及語義學、音系學、音韻學、漢語史、方言調查、結構語言學、索緒爾研究等課程訓練的基礎上,系統整合學生的語言學知識結構,尤其是基本的理論語言學概念、理論模型和分析方法。90年代初開始由徐通鏘教授任主講人,并輔以索振羽教授主講的結構語言學、索緒爾研究作為核心支持課程。90年代中期以后理論語言學先后由陳保亞、王洪君、汪鋒任主講教師,李娟為核心支持課程“結構語言學”、“索緒爾研究”主講教師。本世紀,課程建設內容擴展到研究生課程。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圍繞理論語言學主干基礎課程的建設展開,以“能力先于知識”的理念建設高年級精品課程,得到學校教務部兩次主干基礎課立項資助,研究生院一次立項資助,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次資助,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一次資助。
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在培養學生的數量、質量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這門課程不僅有本科生聽課,也有大量研究生、中外進修教師、訪問學者聽課,輻射范圍廣。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得益于“能力先于知識”的精品課程理念。具體來說,高年級精品課程的宗旨應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為主,方法論上應是教學與討論相結合,課程評價上不能根據學生的打分,而應該看和這門課程相關的研究人才培養了多少,課程教學效果上應看學生的研究能力能否實現。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的設計和建設,緊緊圍繞“能力先于知識”這一基本理念展開。
一、塔式結構:以能力為取向的層級系列課程
過去國內開設理論語言學課程很少,即使有也缺乏系統性。北京大學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在建設之初,總結了國際上的成功經驗,結合漢語研究,對系列課程由博到專的結構進行了認真的設計,課程前后銜接,內容循序漸進,涵蓋了國內外主要理論模型。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共分前后緊密聯系的三個層次:本科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碩士研究生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博士研究生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
(1)本科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在本科生修完“語言學概論”等基礎語言課程的基礎上,系統分析研究20世紀的結構語言學,先是原著閱讀課程,包括“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霍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兩門課。這兩門課程要求學生精讀原著,準確弄清楚原著的含義,把握住結構語言學的基本思想,并對其優劣作出評價。在此基礎上,開始進入“理論語言學”必修課程。該課程讓學生閱讀一系列在方法上有突破的漢語研究文獻和比較基礎的結構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功能語言學經典文獻。老師從漢語實際出發,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度,系統歸納理論語言學模型,評價各種理論方法在漢語研究中的得失,讓學生能夠用基本的模型去分析材料,發現語言規則,并盡可能逐漸養成通過材料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新的方法和原則的習慣。
(2)碩士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這是在本科理論語言學系列課程的基礎上對理論語言學進一步專門化。先開設必修課“當代語言學”,主要是閱讀原著、分析原著、結合漢語研究原著,內容包括后結構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的幾個主要模型、系統功能語法、有序異質論、語言結構協合論、語法化理論、疊置式音變論、語言單位論、語言接觸論等幾個方面。該課程同樣要求學生精讀原著,準確弄清楚原著的含義,把握住語言學主要模型的基本思想。為了推進對結構語言學以后各種理論語言學模型的深入研究,還專門開設了必修課“歷史語言學”、 “語言學方法論”、“外國語言學史”和選修課“系統功能語法”、“生成音系學”、“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語言接觸”、“語義學”、“歷史句法學”等原著閱讀課程。在此基礎上開設必修課“語言學討論班”,要求學生在深入分析漢語材料的基礎上,對這些模型的優劣作出評價,爭取寫出自己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的論文。
關鍵詞:公共管理研究;技術設計;范式;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導 論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自覺地對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論進行反思,先后經歷了三波反思和爭論。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和以德懷特?沃爾多(Dwight Waldo)為代表的規范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兩者就公共管理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這場爭論,加之學者們對公共行政的學術地位、研究范圍、主題等方面認識的分歧,引發了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sup>[1]</sup>和“思想危機”<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的爭論為焦點。1979年羅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針對西蒙的理性實證方法,將批判方法論引入公共組織的研究中,引發了實證方法論和后實證方法論之間的爭論<sup>[3]</sup>。第三波以倡導方法論的整合為主要特征。1986年杰?懷特(Jay White)提出后經驗論哲學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實證、詮釋與批判三種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則認為成功的研究應該整合經驗主義傳統的量化研究與現象學傳統的質性研究<sup>[5]</sup>。中國臺灣學者江明修<sup>[6]</sup>、顏良恭<sup>[7]</sup>等人則使用科學哲學的“范式”理論探討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論及其整合問題。
上述爭論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榮,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論的爭論中,學者們辯論的主線是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規范、詮釋和批判)的對立和融合: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實證主義者將公共管理現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實上,公共管理并非單純的“自然”存在,亦非單純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間的“人工物”。雖然將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思想從公共管理學誕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較為系統的論證,西蒙認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經由人綜合而成的(雖然并不總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計劃的產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備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許多方面的本質特征。人工物可以通過功能、目標、適應性三方面來表征。在討論人工物,尤其是設計人工物時,人們經常不僅著眼于描述性,也著眼于規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學的方法論的論爭史上,人們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對立,沒有在公共管理作為“人工物”的基礎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術設計研究范式?;谶@一考慮,本文旨在解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缺位”的原因,闡明該范式的方法論基礎,說明該范式的基本議題,厘清其基本邏輯。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學術、咨詢和實務問題的解決三種形態)本質是在進行技術設計活動,即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以科學原理為基礎,通過政策、制度、體制、機制和治理工具的設計,實現特定的目標,解決公共管理的實踐問題。凡是尋求合理手段實現特定目標的思想、程序、知識和技藝都屬于技術的范疇。“設計”則是產生技術知識的核心環節。正如西蒙所言:“關于自然事物的知識的教授是科學學科的任務:自然事物的存在狀態怎樣,它們是如何發生作用的。關于人工物的知識的教授是工程學院的任務:如何制造具備人們想望性質的人工物,如何設計。工程師并不是唯一的專業設計師。凡是以將現存情形改變成想望情形為目標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在搞設計。生產物質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或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如此解釋的設計是所有專業訓練的核心,是將專業(Profession)與科學區分開的主要標志。工程學院像建筑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醫學院一樣,主要關心設計過程?!盵8](p.103)
1968年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對庫恩的范式作了系統的考察,他將庫恩使用的21種不同含義的范式進行了概括,總結了范式的三重含義。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范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在庫恩看來,范式不是客觀世界的知識,是科學共同體用來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各種難題的工具。“范式”是一個比“理論”和“理論框架”含義更復雜、廣泛和多樣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論框架的含義外,還包括科學共同體的信仰、解題規則、實驗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義<sup>[9]</sup>。
本文所說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意指:將公共管理活動看做“人工物”的構造活動,并據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論、學術傳統和解題(研究)邏輯。換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是哲學和方法論基礎(哲學范式)、學術傳統和主要議題(社會學范式)、開展研究的基本邏輯(構造范式)三個層面的統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孫同文.臺灣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顧與評估[J].暨南大學學報,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質、標準、議題與知識成長:方法論的觀點[J].中國行政評論,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學、全球化 [M].臺北:華泰出版社,2003.
[18]吳穎年.臺灣公共行政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碩士論文為例[D].臺北:世新大學,2006.
[19][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 [M].李黎,郭官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張福昌,[日]宮崎清.設計概論 [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楊斌.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學是設計科學[N].學習時報,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設計導論[J].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26]陳良華,張P.會計學是一門設計型科學――會計理論“人工科學”本質的回歸[J].會計研究,2011,(2).
[27]凌峰,劉建一.從設計科學視角探尋管理理論與實踐隔閡的解決途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8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 [M].平新喬,莫扶民.上海:三聯書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鐘燮.公共行政學:設計與問題解決 [M].黃曙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鐘燮.公共行政的社會建構:解釋與批判 [M].孫柏瑛,張鋼,黎潔,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