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思錄》與“鵝湖之辯”
康有為的三世說與《大同書》
“誠”何以能“化”
論中醫藥的核心價值體系
實用主義和認知科學初探
科舉制度和士人社會
麥克道爾論知覺經驗的內容
佛教在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滲透
佛教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
葉均:南傳佛教經典的偉大傳譯者
規范的符號特征與信息機制
皮埃爾·布迪厄的女性主義觀
??碌摹吧鐣卫硇g”
《〈粹的構造〉序言》譯注
近代徐匯公學構建的社會網絡
中庸之道為什么必須以誠為基礎
國內差序格局研究若干維度分析
秋瑾首次東渡日本留學原因再探析
尊祖-敬宗-收族:宗法的結構與功能
《墨子》對儒家禮樂觀批判之檢視
論王夫之“理在氣中”的哲學思想
李澤厚與莫里斯·石里克論美的本質
1902年梁啟超“史界革命”的再審視
試析柯林武德關于歷史思維的先驗論證
唐律中“同居相為容隱”的法理思想
牟宗三的“自由”與“自由主義”觀
托馬斯·阿奎那幸福論的人學基礎
圣壇之外:民間信仰中的人、鬼、神
牟宗三對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批判
本心與禮教——論鄒守益的“禮治”思想
王道“下鄉”:重讀孟子的“窮人經濟學”
思辨之美的奧秘——《讀黑格爾》的啟示
追尋現代性:民國上海言情文化的歷史解讀
公、私觀念與近世中國的道德焦慮及其轉化
奧古斯丁、康德及康有為關于和平的哲學思考
聯絡中西、調和各教——李佳白與上海尚賢堂
自發性秩序·格式塔心理學·波蘭尼和哈耶克
2012-2013年度滬上中國哲學學科發展評議
牟宗三以康德詮釋孟子、會通中西哲學的嘗試
胡塞爾論生活世界中文化差異的根源與解決
通與獨的統一——莊子“逍遙游”的哲學分析
圍繞著承認意義的斗爭:身份,正義還是自由
以無道而就有道——《論語》“晉文公”章釋
反思的文本模型——一種現象學—解釋學的視角
西田幾多郎的多元文化世界觀:當代意義及內在批判
行動和因果關系——馮·賴特干涉主義理論研究
關鍵詞:中原;思想文化;力量;和諧;傳承
1 中原思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古有九州,河南居九州中心,稱為“中州”,簡稱“豫”,但因河南境內平原較多,所以稱為“中原”,中原泛指以洛陽、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專指河南省。那么什么是中原思想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原思想文化則主要是指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即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是百家蜂起、諸子爭鳴傳統思想的活躍時期,其中包括儒、道、法、墨家等思想。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講說的地域主要是在中原。道家思想的老子,他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而寫下了《道德經》。程顥、程頤是河南洛陽人,宋學的開創者,他們不僅把儒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思想高峰,而且成為了宋元明清以來的主流意識形態。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也是河南人,他提出了以“法”為中心,“法、術、勢”三者合一的統治思想。漢唐以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儒道互補,加上佛學的調適,在宋代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意識形態,這也是在中原地區完成的,可以說這些與河南都有著很深的淵源。
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所在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深刻、進步、傳播、傳承、創新、活化。中原思想文化始終傳達著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理念,不僅涵蓋了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而且還體現了向往和平、友好相處、和睦和諧的精神境界。
2.1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是“愛人”的道德學說,主張“仁、禮”。仁,主要體現人道精神,指同情、愛護、關心的心態;禮,則體現禮制精神,是指禮儀、禮貌這樣的規矩??鬃犹岢皻⑸沓扇省保馑季褪钦f為了維護“仁”這一道德思想理念,寧愿犧牲自己的性命?!翱思簭投Y為仁”即是講要促使自己的視覺、聽覺、語言、行動都要符合“禮”的規定。而孔子把“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作為基本要求來規范弟子的言行舉止,更是把誠信看作做人行事的出發點。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說無論一個人的才華有多橫溢,知識有多淵博,總是會有不懂的問題,只有實事求是、虛心求教的態度,從中學習到更多更淵博的知識才是聰明、智慧的選擇?!叭?、義、禮、智、信”是儒家提出并歸納的五個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五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依存,隨著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支柱,不僅帶動了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而且推動了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它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氣、造就優良品格、培養民族精神、推動社會進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和進步,可以說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是促進和諧、維護穩定
和合理念是中原思想文化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老子提出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論語》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儒、道、釋的思想中都包含著“和”的內容。和合,就是其本身字義,“和”一般情況下指和諧、和平、祥和;“合”一般則是指結合、合作、融合。
“和合”的最高理想實現是“和諧”,“和諧”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追求、崇尚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以及文明持中的和諧意識形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即是指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睦,它所反映的是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它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天地萬物)相互之間的統一。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昂汀笔枪糯日艿纳叛龊退季S基礎,“和諧”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政通人和是人們理想的政治心態和社會生態。不僅為今天的道德素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流、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找到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道路。所以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發展問題時,我們只有以文化的力量、擴大共識,才能有效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貿易沖突摩擦等共同難題。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溝通心靈、促進和諧的獨特作用,用文化的力量來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為應對挑戰、加快發展營造人心齊、社會安、大局穩的良好氛圍。
2.3 中原思想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領東方文明的進程
長期以來,中原思想文化一直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甚至遠播西方文明,并綻放出瑰麗的文化特色和魅力?!恶R可?波羅游記》對當時東方國度和諧思想的贊揚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稱道。1988年,全球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之前,去學習孔子的智慧?!边@充分地證明了中原文化在精神境界上所建構的文化思想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理想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懷,在環境污染惡化、能源消耗嚴重、人為災難頻繁的今天,不僅是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建設的美好理想,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進步也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3 中原思想文化的傳承與活化
文化凝結歷史,文化連接未來。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論斷等,都可以不斷地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以“道”解釋了宇宙萬物的演變,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人和地、天、道并列,并且認為地、天、道、人相互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與現代社會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相一致。我們也可以把《道德經》中順應自然、效法自然與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管理的內涵和發展思想,而且開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天地。
《論語》強調“仁”“禮”思想,“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尊重的情感?!岸Y”,即是指建立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準則。在現代的生活中,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例如,看到別人的不幸遭遇,仁者應該有惻隱之心,不應摻雜功利去計較和考慮,而應當伸出援手相助。汶川地震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跡,每年評選的感動中國,他們的身上都能體現出仁愛的傳統精神和美德,這是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承與活化。
我們也可以把《論語》中的倫理思想與市場經濟的職業道德結合起來,從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逐漸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不僅提高了中華民族整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更體現了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規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和秩序。
4 結語
中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寓意深遠,決定了中原思想文化對于中華文明意識形態的形成,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人格完善,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力量。
參考文獻:
(一)明確發展思路
充分利用鳳凰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秀美的自然風光,將“文化旅游”明確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思路。同時,按照“五個提升”(即由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型旅游提升,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提升,由培育市場向規范管理提升,由支柱產業向主導產業提升,由歷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遺產提升)的要求,著力將鳳凰古城打造成湘西旅游龍頭、湖南旅游精品景區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實現“省內精品、國內名品、國際新品”的目標。
(二)把握“五個開發”,打造特色旅游文化
當前鳳凰文化旅游產品很多,但受旅游產品同一化現象影響較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鳳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個性,很難吸引游客的眼球,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鳳凰古城人氣最旺的東正街,出售的很多文化旅游產品來自云南、貴州等地,置身其中給人的感覺就如同到了云南大理、麗江或其它的一些旅游城市。這就要求我們從宏觀角度對全縣的文化旅游產業進行積極引導,使全縣的文化旅游產業朝著“文化的視覺、市場的意識、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發展。為此,要正確把握好“五個開發”:一是要把握好努力推動鳳凰古城內與鳳凰古城外文化旅游景點的聯動開發;二是把握好現已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文化旅游景點的共同開發;三是把握好重點和輔助文化旅游景點的互動開發;四是把握好外來和原生態文化旅游產品的互補開發;五是把握好文化旅游產品的保護和開發等朝著“文化的視覺、市場的意識、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發展。抓好“五個開發”,大力促進鳳凰文化旅游向市場化、個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深層次化發展,為鳳凰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獲取比較優勢。
(三)抓住“三種文化”,打造“三類集群”,拓展鳳凰文化旅游內涵
鳳凰旅游說到底是文化旅游。鳳凰文化不是局限于地理位置區域性的地方文化,而是由一個開放的區域文化集成的文化集合體。具體來說鳳凰文化的內容可以歸為三種:一是以南方長城兵營為代表的軍事文化;二是以古城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歷史文化;三是風情濃郁的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文化必須借助有效載體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要提高文化旅游對財政的貢獻率,唱響“天下鳳凰”文化旅游品牌,必須扶持一批文化旅游產業集群,開發一批文化旅游產品展示鳳凰文化內涵。一是培育軍事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二是培育鳳凰名人文化產業集群。三是培育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集群。
圍繞民族民間文化,開發以儺文化為重點的系列文化旅游產品。圍繞趕邊邊場、椎牛、喝攔門酒等民間習俗,開發獨具鳳凰民間習俗的文化旅游產品。以苗族服飾為主,開發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服裝、銀飾等系列文化旅游產品。以鳳凰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開發苗族鼓舞、苗族銀飾煅造技巧、劉大炮藍印花布、湘西陽戲、聶氏紙扎、鳳凰茶燈等已經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形成“城”(鳳凰古城,黃絲橋古城),“邊”(南方長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歷史文化,軍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提升鳳凰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鳳凰文化旅游的開發原則
(一)把握文脈原則
在這里我們把“文脈”理解為旅游開發的地理背景,它既包括一個旅游開發地(區)的“文化脈絡”,同時也應包括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脈絡。在一個旅游地的旅游規劃的總構思中,首先要把握“文脈”和理解“文脈”,這是一個成功旅游開發的前提。落實到具體的旅游項目的開發設計,所謂的“把握文脈”的應用就存在三種情況:一是順應“文脈”來營造旅游的意境;二是突破“文脈”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三是順應與突破相結合以展示開發項目的更多效果。所以把握和利用好了“文脈”,也就相當于抓住了一個旅游地的靈魂,使其不僅有血有肉,更是有了思想,也使旅游者從對旅游地過眼的初級階段上升到過腦和過心的高級階段。在這里,筆者把旅游者對一個旅游地的了解劃分為三個境界,過眼(賞心悅目)、過腦(思想碰撞)和過心(靈魂震撼)。
(二)生態文化原則
也即“保護第一、開發第二”,“保護性開發原則”。文化旅游是不同于傳統的觀光度假和休閑旅游的一種高層次的旅游形式,是負有文化保護責任的旅游,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鳳凰在文化旅游開發中,首先應該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保護文化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保持文化原生固有的特色。歷史文化名城所包涵的特色文化是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文化旅游開發的落腳點也應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名城及其特色文化,使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旅游開發規劃的過程中,作為三方主體的旅游規劃者、管理者和經營者應把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原始性、多樣性放在重中之重,推出充滿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旅游產品,讓旅游者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達到過心的境界,但同時也要規范旅游主體———旅游者的旅游行為符合生態文化的要求,做一個真正文明的生態旅游者。因此,保護文化生態性的原則應始終貫徹于整個旅游開發過程中,包括從最初的目標確定、規劃的設計、投資建設到最后的經營管理。由于旅游活動對文化的影響是悄無聲息、不易察覺和緩慢的一個過程,因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對文化旅游區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監測控制,如利用旅游功能分區、容量控制和環境監測等生態措施。
(三)突出特色與品牌開發原則
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開發要突出自己的異于別地的特色。獨特性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旅游產品的獨特性越鮮明突出,其吸引力和競爭力就越大,而旅游產品的獨特性正來自于名城自身的特色。鳳凰要以自身的優勢資源為基礎,積極創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鳳凰的優勢資源主要有以鳳凰古城、苗疆邊墻、黃絲橋古城等為重點的兵戰文化、底蘊厚重的楚巫文化、人才輩出的名人文化、風情濃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以南華山、沱江風光、奇梁洞等為重點的自然山水風光。因此,可以利用和組合這些優勢資源形成“城”(鳳凰古城,黃絲橋古城),“邊”(南方長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歷史文化,軍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真正樹立“天下鳳凰”的品牌,提升鳳凰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將資源優勢全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社區參與開發原則
旅游業是一個涉及面廣、牽連性大的產業,若單單依靠政府、旅游局等管理部門和相關經營部門是不可能保證旅游的順暢和高效運行的,旅游地當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對一個好的旅游目的地的開發建設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鳳凰重點開發社區是“勾良、山江、老家寨、香爐山、苗人谷等民族村寨”。鳳凰歷史文化名城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可以使本地方和本民族的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使外界了解并接受其文化,當地居民通過參與旅游業,可以增加他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在這里,我們強調社區參與開發原則,最主要的是要當地居民成為名城旅游開發的一份子,旅游管理人員中除了一些高層管理和技術人員外,一般員工的大部分應由當地居民通過相關的培訓而擔當,這樣可以使名城的服務充滿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受到游客的追捧和歡迎。歷史文化名城開發文化旅游,通過給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將社區發展、當地居民的利益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聯系在一起,使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五)系統構建原則
旅游地區并不是獨立的一個旅游景區或旅游點,而是一個由若干個旅游景區、點組成的綜合性的旅游開發系統。鳳凰歷史文化名城在開發文化旅游中堅持系統建構原則,就要求鳳凰各旅游景區、點在“天下鳳凰”的主題指導下,充分展示鳳凰亮點的多面性,做到相得益彰。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區應形成“點、線、面”的結合開發,并在開發中堅持各旅游區、點的統一性與獨立性。
(六)文化與生態協調發展原則
即在旅游開發中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文化旅游區的開發要建立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上,在開發的過程中不能對原生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而應該通過生態旅游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區文化的原生多樣性。自然生態環境的旅游發展需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提高其文化含量。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應堅持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協調發展,積極促進吉信鎮、勾良等地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而實現鳳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鳳凰文化旅游的開發定位
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開發定位即是要確定其文化主格調或旅游文化的開發方向,重點是首先要清楚本身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在此基礎上,形成準確而鮮明的定位,從而指導名城旅游資源走永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鳳凰處在“大湘西”旅游圈的中部,北有山水旅游資源天下一絕的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南有以侗文化和和平文化為特色的懷化旅游區。鳳凰應利用“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疊加效應,規避旅游形象的屏蔽作用,把鳳凰旅游準確定位為“文化旅游”,重點是要把握好三大文化:一是底蘊厚重的楚巫文化;二是人才輩出的名人文化;三是風情濃郁的民族民俗文化。應充分發揮其擁有的歷史、文化、山水、民俗、名人等資源優勢,在與省內和周邊各大旅游景區形成了高度互補的同時,體現其獨特的個性和吸引力,找到其軍事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與旅游的完美結合點。成功的旅游定位能充當指明燈,帶領旅游地走上一條光明的旅游大道。鳳凰文化旅游的定位明確后,其后續的產品設計、組合、包裝、宣傳等開發工作都以體現和突出這個定位為重點,因此在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開發的第一步就應該確定一個既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又科學合理的定位。
鳳凰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文化形象的塑造
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文化形象的塑造目標就是能夠形成一個區別于其他旅游地,被廣大旅游者接受并贊賞的旅游形象,能夠使名城眾多的文化形成一種合力和凝聚力。成功的文化形象塑造應該要找到名城所有文化的結合點,既完整地包括各類文化,又能凸顯特色,成為名城的標識。
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在整體文化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考慮四大基礎因素: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市場特色和時代特色。文化特色要能夠深刻體現鳳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神秘的楚巫文化特色和璀璨的名人文化,突出鳳凰文化對湘西、湖南乃至全國的貢獻;地方特色要能夠集中展示歷史文化名城鳳凰濃郁的地方民族風情;市場特色則要彰顯鳳凰的旅游親和力,適應多類型客源市場的需求,并集中打造自己的細分目標客源市場;時代特色旨在突出某個特殊歷史階段的特殊現象及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影響和貢獻。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整體文化形象塑造必須從這四個方面找出最有知名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說服力的和最易進行旅游形象宣傳的旅游形象定位。
【關鍵詞】道家思想;現代武術文化;積極影響;局限性
Taoist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Wushu Culture
PAN Xiao-bo1, Huang Qiang2
(1. Department of PE,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Hubei, Wuhan 430205, Hubei;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and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many elements of the ancient Taoist thoughts concerning self-cultivation, longevity, etc. have grea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in ancient Taoist culture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modern Martial Arts and weakened certain aspects of modern martial arts.
【Keywords】 Taoism thought, Modern martial art culture,Positive influence, Limitations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左右,道家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學派。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返樸歸真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乃至東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武術文化領域亦是如此,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對我國武術的發展做出過積極貢獻,在今天的現代武術文化中仍發揮著積極作用,人們試圖利用道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來不斷發展和完善今天的現代武術文化體系,這也是歷史賦予這一寶貴的中國文化遺產的光榮使命。我們應該正視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利用我國特有的道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使我國現代武術文化更加積極、健康地發展。
1道家思想的“尊道而貴德”與現代武術文化的“武德”
“尊道而貴德”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的教義、教理。任何一門自成體系的理論和學說都有其一系列的對信奉它的人所制訂的章程和守則。在《道德經?德篇》中,老子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敝袊糯牡兰宜枷胧浅扇顺墒サ臉闼卣軐W。道家將“德”立于“道”之上、之前,說明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已經充分認識到“德”在道家育人方面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中華武術深受這種樸素哲學思想的洗滌和影響,涌現出很多具有高尚“武德”品質的豪杰、俠客。自古到今在武林中流傳著“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等武林名諺。而且很多拳種和文人俠士都著重闡述了“藝”與“德”之間的關系。萇家拳的《切學條目》中就明確規定:“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方是正人君,學拳宜以涵養為本,舉動間要平行靜和,善氣迎人”,并且將其定為萇家拳的門規和戒律。魯國大夫孫叔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為三不朽?!睆娬{人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準則。在修業、學道和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強調了“德”的重要作用〔1〕。
中華武術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道家的思想,將“武德”和“武禮”融為一體。在武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受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武德內容也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比如:耍英雄、逞好漢、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江湖義氣”,帶有“三綱五?!彼枷氲摹拔◣熋菑摹钡男袨榈取kS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武術中的“武德”也被賦予了新的涵義,“武德”已不再局限于武術之中,而是擴展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有的還被賦予了更為廣闊的涵義。如國際武術聯合會規定的抱拳禮就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武術禮節。本著當代武術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抱拳禮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屈左拇指,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屈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2〕。今日的習武者要對我國古代的道家思想進行分析,繼承道家思想中合理的成分,批判過時的、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家思想,樹立新的武德觀;繼承道家思想中關于“尊道而貴德”的精華,也要把習武同發揚祖國燦爛文化、熱愛祖國聯系起來,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道家思想的“養生學說”與現代武術文化的“健身”
養生學說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道家的生命學說和養生方法對我國武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特別是它的吐納行氣術與保健治療功更始以其獨特的養生價值奠定了道家學說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養生學說的思想指導下,經歷了近三千年的發展演化,道家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保健養生鍛煉方法,取得了十分顯著的保健強身的效果。道家的鍛煉方法中,按運動特點,可分為四大類:以肢體運動配合呼吸的導引術;以調整呼吸為主的行氣術;以沉思冥想意識鍛煉為主的存思術;以及高級修煉功法的內丹術。這些功法內容詳實,功效顯著,早在先秦時期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道家的“養生學說”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有與其他學派不同的地方,它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快樂的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家思想里的“樂生、重生”,鼓勵人們至少要竟其天年,其最高理想是“長生成仙”?!短浇洝氛f:“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后可也”〔3〕。正是由于道家的“樂生、重生”思想,使得人們不斷的完善養生學說,同時又促使人們去追求尋找長生成仙的方法。在道家思想看來,壽命并不是天決定的,而是決定于自己,只要通過自身持之以恒地修煉,就能達到長壽成仙的境界。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部分人群過分追求長生之術,過分依賴于道家的煉丹術,導致了人們對自身疾病沒有得到正確認識,也使得古代道家信奉者對自身健康形成了錯誤認識。
依據有關科學調查測算,人的自然壽限可達到130-150歲,要提高人類的自然壽命沒有什么仙丹妙藥,關鍵在于加強自我保健?,F代醫學健康的標準不再是身體沒有疾病的狀態,我國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養生學說強調身心合修,注重精神和體魄的平衡發展,宜于塑造心理、生理都健康的人〔4〕?,F代武術也正是運用了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養生學說,在練習的過程中,注重精神與肉體的相互性,使兩者能夠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在人們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獲得健康的體魄,可以養成健全的心理。長期練習武術的人心情開朗、情緒穩定、富于同情心、樂于助人、不怕挫折。
現代武術文化在注重健身功效的同時,對我國古代道家思想的“養生學說”也要注意去偽存真。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養生術有很多財富,但也有一些故弄玄虛的東西,比如:有的人強調“煉丹”,有的人把五行和八卦與人體簡單、生硬地對照等。我們在將現代武術的健身功效與道家的養生學說聯系的同時,一定要相信科學技術,相信現代醫學,爭取能夠做到養生、健身與科技同行。
3 道家思想的“神形兼修”與現代武術文化的“整體和諧觀”
道家對“神形”的認識已經上升到哲學的范疇,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精神和物質關系的一種特殊現象?!短浇?四行本末訣》說:“今是委氣神人者,乃與元氣合行并力,與四時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氣,天氣者受之于元氣。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亡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币虼耍衽c氣是相合的而不是相離的,神氣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道家修煉的基本主張是“形神具俱妙,與道合真”〔5〕。道家的主張和追求與中華武術相關致密的有內丹、導引等。內丹術是源于古代氣功的靜功,主要以人生具有的精、氣、神“三寶”為內練的要素,即形神兼修;而導引則更多地通過軀干、四肢的運動來增強體質。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形神兼修的最好體現。
現代武術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和諧觀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色?,F代武術視人體身心和諧為真,人際和諧為善,天人和諧為美。個體的身心和諧是武術最根本的特征。武術視人體生命為一大系統,心與身是統一的,“心者身之主”而心不離身,“心者身之不軀”而身不離心,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鍛煉〔6〕?,F代武術的整體和諧,實即人心身內外的統一,心身內外的和諧。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運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F代武術的整體和諧觀主要是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太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也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心身。
以和諧為價值取向的思想,滲透于現代武術文化體系之中,主要表現于武術的“身心和諧”、“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并貫穿于武術技法形態中的動靜、剛柔、虛實、開合等一系列范疇及體現于武術競技意識上的超越與禮讓,形與神統一等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與道家思想的依附關系,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具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4 道家思想的“限制論”與現代武術文化的“競爭論”
道家的思想體系雖然是以“道”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卻在“自然”兩字。道家哲學是一種以自然哲學為架構的、以“自然之道”貫穿始終的思想體系,它的本體論、人生觀、政治哲學等都無不主張“道法自然”,體現了鮮明的自然主義色彩。道家思想有著返樸歸真、釋放人性的特點,卻絲毫沒有反理性的沖動。從一定社會效果來看,道家思想在限制主義的同時,也限制了必要的感性沖動,這種拒絕冒險、回避競爭的態度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競爭意識〔7〕。
當今世界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競爭機制能給人一種危機感,競爭意識能促進人們不斷上進。作為現代武術,更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力爭在各種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武術競賽要求公平競爭,從競賽規則到賽場的判罰以至最后成績的認定,都體現了法規的公平性。在公平性面前,就需要武術練習者不斷地參與競爭,只有不斷的競爭,才能將對手擊敗,才能在武術比賽中鶴立雞群,才能將現代武術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5 道家思想的“封閉性”與現代武術文化的“開放性”
道家思想的封閉性特點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思想往往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道德規范、教育模式等灌輸給人們的都是要循規蹈矩,不可異想天開。而這種封閉性思維方式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發展、推陳出新、借鑒外來先進經驗等,都產生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傳統體育項目不勝枚舉,僅武術一項就有一千多種小項目(包括拳、械),而現在流失的已有一半以上。許多民族傳統體育品種雖然流傳下來,但多數是通過口傳身授,使得傳播的范圍受到極大的制約。這就反映了我們長期缺乏對經驗的總結、提煉,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方面的不足。
作為中國寶貴文化遺產的武術,在由古代武術發展至現代武術的過程,也是武術向廣大人民群眾甚至海內外人士逐漸開放的過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武術運動,出現了一股“武術熱”、“功夫熱”,從而推動了一些國家體育運動的開展。中國武術在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很流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至今仍保留著精武體育會。在每年舉行的東南亞武術邀請賽上表演的拳術,除流行的五祖拳外,還有泰拳、緬甸拳、本扎(印尼拳)等,都是吸收了中國武術技法而發展起來的一些拳種〔8〕。
隨著許多國家和地方出現的“武術熱”,世界上武術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1985年,在一些國家武術組織的共同倡議下,先后成立了亞洲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聯盟和南美洲武術聯合會,這些都是現代武術開放性的結果。在武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打破古代道家思想的封閉觀念,要敢于對世界開放,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也必將推動現代武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6 道家思想的“消極等待”與現代武術文化的“創新拼搏”
東方文化總是置身于“寧靜以致遠”,以“不變應萬變”的古老民族文化中,長期以來,道家思想受到中國知識分子的推崇和贊賞。但是,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對民族傳統體育事業而言,是一種弱者的思想,其一向思索的“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思想潛伏著巨大的危機。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種消極等待、順隨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然而這種寄托是道家思想的一大優點,也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缺點,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創新拼搏意識的缺失。
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武術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一種創新,創新一直是推動武術向前發展的無限動力。武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茹毛飲血的年代,原始的狩獵生活使得人們為了有限的食物而時常展開生存斗爭,人們由此便與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F代武術中各種拳種、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伴隨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的過程,現代武術也逐漸走向國際化的進程,這些都是現代武術文化中創新拼搏的結果〔9〕。沒有創新拼搏,就沒有現代武術文化的今天,在現代武術文化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要敢于批判古代道家思想的“消極等待”意識,要不斷創新、不斷拼搏,只有這樣才能將現代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7 結論與建議
道家思想及其人生哲學是一個思維開闊、意境廣闊的理論體系,它追求的是一種“乘物以游心”的理想人生境界,用淡泊名利、平安樂道的人生態度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倡導和平和自由的心理狀態來對待世間萬物,在和自然平等對話、交流中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這對現代武術文化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但道家思想對于現代武術文化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民族心理的影響更是如此。在現代武術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積極發揮道家思想在現代武術文化中的積極影響,使其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將現代武術文化逐漸推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參考文獻
〔1〕華博.中國世界武術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2.
〔2〕趙國慶.中華武術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6.
〔3〕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7.
〔4〕王寧.道家思想對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的影響與借鑒〔J〕.搏擊.2006,3(7):17-19.
〔5〕王斌.道教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33-34.
〔6〕馮勝蘭.道家思想對體育文化的雙重價值影響〔J〕.搏擊,2008.5(8):75-77.
〔7〕吳俊清.淺析道教文化與中華武術淵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95-06.
關鍵詞: 阿諾德文化思想 中國教育 借鑒意義
一、理論背景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英國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發展的進程正逐步加快。然而在繁榮發展的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危機。隨著時間的發展,“物質至上主義”在整個社會中盛行。19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家、詩人、批評家馬修?阿諾德認為,“工具信仰”現象是這個時代的通病,人們過分迷信物質文明而忽略了人性和諧、完美地發展。此外,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迅速轉型引發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危機,其中包括新社會和舊社會銜接問題。用阿諾德聞名于世的詩句來說,就是:“現代人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已經死去,另一個還無力誕生?!毙屡f秩序并存,使英國人出現了價值觀與信仰的失衡。馬修?阿諾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他的文化理論及教育思想,試圖挽救整個社會,以實現完美的理想世界。
二、阿諾德文化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阿諾德文化思想中,“人生批評”論尤為著名。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精神在于不斷擴展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使自己趨于完美。要實現這一理想,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不僅致力于看清事物的本相,獲得關于普遍秩序的知識,而且付諸實踐,使其所構建的完美理念通行于天下,從而顯示出文化的道德品格和社會品格。因此,他希望把科學精神和道德精神結合起來,促進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具體到詩歌領域,阿諾德提出了“詩歌是人生批評”的觀點。阿諾德認為,首先,詩歌要具有思想性、批判性。詩人“應該理解人生和世界,然后在詩中處理它們。現代的人生與世界十分復雜,一位現代詩人的創造如果要具有很大價值的話,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評功夫,否則它將成為一樁比較貧乏和生命短暫的事業了”。①其次,詩歌還要具道德性、嚴肅性。就是說,詩歌要提供人生的解釋和評價,要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規則。“詩歌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將觀念有力而美麗地應用到生活中,應用到怎樣生活這樣一個問題上”。②而怎樣生活是個道德問題。因此,“違反道德觀念的詩,就是違反生活的詩;對于道德漠不關心的詩,就是對生活漠不關心的詩”。③最后,詩歌還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人生批評必須與詩的真和詩的美這兩條法則完美地結合起來。詩歌必須真實、嚴肅;“詩歌主張美、主張人性在一切方面均應臻至完善,這是詩歌的主旨”。④阿諾德認為:“最好的詩的題材與內容上的那種真實與嚴肅的優美特征,是和風格與表現手法上的那種詞匯與行動的優美特征分不開的。這兩種優美是密切結合著的,并且彼此是堅持著正比的?!雹?/p>
除了“人生批評”,阿諾德還提出了關于文化教育的獨特見解。馬修?阿諾德認為,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普遍存在著文明缺陷,是一個文化普遍缺失的時代。因此他提出只有文化才是解決社會混亂的有效手段。他希望通過教育使文明的理念滲透到每個人的心中,從而使整個民族變得有文化,達到一種普遍完美的狀態。馬修?阿諾德眼中的文化,是一種具有前瞻性、預見性的力量,它致力于人自身的、內在的轉變。根據阿諾德的理解,文化是指“通過閱讀、觀察、思考等手段,得到當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優秀的知識和思想,使我們能做到盡最大可能接近事物之堅實的可知的規律,從而使我們的行動有根基,不至于那么混亂,使我們能達到比現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
在教育方面,阿諾德還大力倡導古典教育。馬修?阿諾德生活的時代,社會生活動蕩不安所帶來的混亂使大眾感到絕望、沮喪和倦怠。物質財富的豐富和精神信仰與價值觀念的缺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馬修阿諾德認為,為了使大眾更好地理解當代生活的復雜性,需要從歷史上尋找能提供人們以精神慰藉的精神養料。于是,阿諾德試圖從古典文學中尋求解決方案,以拯救當時的整個社會。他曾指出,希臘精神在人類精神發展進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馬修?阿諾德極力主張為人們提供關于希臘精神的信仰及著作。古典名著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只有這條途徑,才能使大多數的人得以接觸古希臘羅馬的思想,進而實現思想道德各方面的提升。
三、阿諾德文化思想對當今中國教育的借鑒意義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穩步提高。伴隨著“金錢至上”觀念的盛行,一部分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傳統的美德與價值觀念逐漸被拋到腦后。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顯得極為重要。阿諾德提出的通過文化教育來實現人的知識、道德各方面完美的狀態值得借鑒。只有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水平提高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地向前發展,才能實現完美的狀態。在教育過程中,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思想價值觀念的養成更加重要,這便是阿諾德所說的文學的道德作用。
此外,阿諾德崇尚經典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經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當今,中國的四書五經、儒道釋思想、唐詩宋詞與四大名著漸漸被人們淡忘。因此,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必然要從阿諾德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物質和精神的協調發展。
注釋:
①②③LionelTrilling:ThePortableMatthewArnold,NewYork,TheVikingPress,1963:238,343,344.
④[英]馬修?阿諾德著.韓敏中譯.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上海:三聯書店,2002:16.
⑤張玉能.西方文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9-230.
參考文獻:
[1]呂佩愛.馬修?阿諾德的“人生批評”與英國浪漫主義詩人[N].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5).
關鍵詞:儒學思想;園林文化;影響
園林文化是通過園林物質實體而反映出的表現園林設計師審美意識的精神介質,它是與建筑、書畫、詩文、音樂等其他文化門類結合而形成的一個綜合性文化。園林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審美理想在園林形式上的反映。它通過空間、布局、形態、比例、色彩、質地等園林語言,構成特定的文化體,用以表達時代精神和社會理念Ⅲ。
1.儒學的基本思想
儒學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發展始于孔子,在各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闡述,但中和理念、倫理秩序一直為儒學的核心思想,強調中庸和諧、倫理綱常。中庸的審美理念強調不偏不倚之美,在乎景物的現實意義。
2.儒學思想在園林文化中的體現
2.1景觀體現情趣
受中和理念影響,園林在建筑形狀、植物選擇等方面很謹慎,不怪誕,不頹敗。儒學人士宣揚家國天下的志向,寄托在園林中就是社會志向、人生理想。君子得道于樂,小人得道于欲,園林對儒學人士來說,是品德修養的寄托,以含蓄為美。對于儒學來說,園林除了外在的“表征”意義外,應具有本身的形式與風格。
2.2建筑結構對稱
儒家的秩序觀打破了自然的屈曲有情、依山就水,人為地開辟軸線形成對稱結構。這主要體現在皇家園林的政務建筑和紀念性建筑,寺觀園林的大殿和私家園林的起居建筑的布局上。對稱能強化視線,具有莊嚴肅穆的美感,皇家園林的建筑高達恢弘,軸線的尺度與建筑的尺度能協調一致。
3.儒學思想影響園林文化的表現
3.1通過“表征”手段影響園林發展
儒學的文藝充滿理性色彩,將所有情感因素納入理性之中,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一切宗旨是為表達某種意義,表達特定的規范與意識。中國園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樣的藝術,表現了社會倫理,體現儒學的倫理秩序觀。儒學據此影響中國園林的發展。園林首先是棲居游憩的生活空間,其次才是藝術空間。
3.2影響不同類型園林的內部和諧
[關鍵詞]《雙節堂庸訓》;思想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周 t(1981―),男,貴州師范學院馬列主義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貴州貴陽 550018)
一、《雙節堂庸訓》簡介
《雙節堂庸訓》的作者是汪輝祖(1730―1807),字煥曾,號龍莊居士,浙江蕭山瓜瀝人,清代政學兩界的名幕、良吏。據史料記載,汪輝祖早年家境貧困,父早亡,為養生母和繼母,嘗盡生活的艱辛。汪輝祖早年e業不順,多次應試未中,隨后入幕僚為紹興師爺。由于好學上進,精明干練,博覽群書,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中進士,曾任湖南寧遠知縣、道州牧等官職。乾隆五十六年(1791),任道州牧后因足疾辭官回鄉,退養在蕭山蘇家潭。
《雙節堂庸訓》屬于汪氏家譜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記載了汪氏族人的家族教育思想。從《自序》來看,《雙節堂庸訓》的產生時間為乾隆五十九年(1796年)正月癸卯。另外,《自序》中亦表明,汪氏家族中的家譜家訓之作并非其全部獨創,而是在學習與思考《顏氏家訓》、《袁氏世范》的基礎之上,根據自身的特殊人生經歷、總結人世滄桑以及汪氏家族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的創作。汪輝祖創作《雙節堂庸訓》,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汪氏族人乃至世人踐行正確的正心、修身、齊家、處世和教育之道。
二、《雙節堂庸訓》主要思想內容
《雙節堂庸訓》屬于汪氏家族家訓思想文化的經典之作,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且貼近現實生活,是不可多得的個人正心、修身、齊家、教育和為人處事的重要寶典。從內容上看,該家訓分為“述先、律己、治家、應世、蕃后、述師、述友”6篇,共219條,囊括正心修身、律己治學、為人處世、教育子女等內容,融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以及生活諺語,以積極探索和踐行正確的家族與家庭教育之道,其中,最值得學習與踐行的是“律己、治家、應世、蕃后”四卷中的教育思想。
(一)“律己”卷。“律己”卷主要論述立志與做人的關系,強調做人先要立志,才會有定力,才會經得起困難與挫折,才會經得起財與色的考驗,從而臨終時才不會感嘆虛度人生。
(二)“治家”卷。“治家卷”主要論述尊老愛幼之道,對于父母,強調順是孝的前提與基礎;對于整個家庭而言,強調父母要勤儉持家;對于子女的教育,強調父母要做子女的示范與榜樣的同時,還應該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應世”卷?!皯谰怼敝饕撌鰝€人為人處世之道,強調不欺負弱小、誠心待人、謹慎處世、吃虧謙讓,明辨善惡、以鄰為伴,和睦相處。
(四)“蕃后”卷?!稗缶怼钡乃枷胱顬樨S富和龐大,主要論述養育后代,要存心利物,即教育子孫知物力之艱難,知用財之道,勿游手好閑。還強調多讀書,學以致用,練就治生之本領。
三、《雙節堂庸訓》的特點
《雙節堂庸訓》作為汪氏家族家訓文化,在內容與形式上均體現出自身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內容上的博大精深?!峨p節堂庸訓》覆蓋了正心、修身、齊家、交往等教育思想,甚至就某一方面來說,也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是中國傳統優秀儒家文化與汪氏家族家訓文化互動融合的產物。
二是形式上的集成表現手法。在形式上,《雙節堂庸訓》綜合運用了古代漢語和白話文相結合的形式,兼具古文和現代文的特點。另外,在表現手法上,是傳統理論與敘事相結合的手法。
三是理論性與實操性的有機統一。從《雙節堂庸訓》的內容上來看,不但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對于個人如何正心、修身、齊家和處世,兼具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四是針對性與實用性的統一。在該家訓中,針對的是生活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如在“守身”方面,強調“財色兩關尤當著力”,在當下現實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四、《雙節堂庸訓》的辯證思想
《雙節堂庸訓》博大精深,充滿豐富的辯證思想,現以“律己”卷為例,展現其豐富且有指導性的辯證思想。
一是處理立志與成事的關系。在談到立志與成事時,首先強調立志,同時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即“做人先立志”、“須耐困境”、“做事要有恒”等,強調了過程與目標的統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思想,強調遠大目標與堅定信仰的統一。
二是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律己”卷中主要體現為“貴慎小節”的細節決定成敗思想。汪輝祖在“律己”卷中論述細節時指出,“著新衣者,恐有污染,時時愛護;一經垢玷,便不甚惜;至于浣亦留痕,則聽其敝矣。儒者,凜凜清操,無敢試以不肖之事。稍不自謹,輒為人所持,其勢必至于逾閑敗檢。故自愛之士,不可有一毫自玷,當于小節先加嚴慎?!奔磸娬{個人修身當嚴格要求,并從小事和細節上做起,否則將會影響個人修身齊家之整體。
三是處理名(虛)與實的關系?!奥杉骸本碚J為,“造物忌名,非實至名歸之名,乃聲聞過情之名也。盛名所歸,不但其實難副,兼恐其后難繼。幸而得名,兢兢業業,求即于無過,自為鬼神呵護;若以名自炫,必有物焉敗之。驗往征今,若合符節?!奔磸娬{個人在修身處事過程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名過于實或名不副實,均是為人處世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