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8: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學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學術論文寫作與批判性思維培養 論英語議論文寫作與思辨能力培養 學術論文寫作指導 論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寫作 英語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教學中的實用性原則 公安院校學術論文寫作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 英語寫作教學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本科學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管窺 論文寫作中的思辨能力培養 思維模式差異對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的影響及對策 《教育課題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作者邀請 淺論在讀體育碩士生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 中醫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與翻譯研究 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詞匯研究 英語學術論文中的學術詞匯探討 學術論文英文摘要寫作解析 學術論文“結果與討論”寫作規范 淺談學術論文摘要寫作 編輯視野下的英文學術論文寫作 城建檔案學術論文寫作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1/2/8.
[2] Dewey, John. How We Think[M]. New York: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3] Facione O’,P. 1990.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4] Geertsen, 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 [J]. Teaching Sociology, 2003(1).
[5]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陳亞平,劉楓.英語學院2008級新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調查 [J] .北外英文學刊,2010(1) .
[7] 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其莘,黃源深,秦秀白,陳建平.近三十年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回顧與展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
[9] 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10] 胡文仲.英語專業“?!痹谀睦颷J].外語界,2008(6).
[11] 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中國外語,2010(1).
[12] 李莉文.英語專業寫作評測模式設計:以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為導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8).
[13] 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14] 羅仕國,秦艷,黃宗杰,梁葉麗,孫莉莉.關于本科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調查與討論[J].廣西教育,2009(3).
[15] 入世與外語專業教育課題組.關于高等外語專業教育體制與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一)[J].外語界,2001(5).
[16] 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8).
[17] 文秋芳,周燕.評述外語專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J].外語學刊,2006(5).
目前還未有較為完善的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評價體系,《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的推出對于定量評估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有開創意義,在此基礎上遴選出的《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對學術期刊走向國際有促進作用。本文分析探討了該評價體系的意義及完善方向,并從辦好中文期刊、重視計量評價工作、客觀對待評價指標、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重視編輯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討了如何辦好學術期刊,使其走向國際。
關鍵詞:
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 CAJ-IJCR 定量評估 引文數據 編輯力
一、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意義
我國學術論文的產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文數量僅排第9位,國際影響力較低。如何提升中國學術論文的國際影響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學術論文的載體,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學術論文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如何衡量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如何使我國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進而走國際化發展路線?這些問題隨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的開啟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我國學術期刊從關注國際影響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已走過十余年歷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關注點,還停留在定性評估,或者是個別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沒有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學術期刊界進行定量評估。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以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2012年CAJ-IJCR),通過定量的方式讓期刊界清晰地認識到各自期刊在國際上的傳播情況,有利于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國際化辦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強國之路。在其基礎上又評選出了《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本次CAJ-IJCR對5000余種學術期刊的國家影響力進行了定量評價,這一工作具有開創意義和實際價值,對我國整個學術期刊界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大事、實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國際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準確把握國際化發展方向和出版定位,進一步加快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評選體系進一步完善方向
1. 擴大引文數據庫來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科技類)、SSCI和A&H(人文社科類)收錄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則未被納入統計源,而這些檢索系統收錄論文的狀況是評價國家、單位和科研人員的成績、水平以及進行獎勵的重要依據之一。顯然,目前CAJ-IJCR 引文統計源僅采用SCI影響了統計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其他幾家重要檢索系統收錄期刊應當列入引文數據庫來源。
2. 增加計量評價指標
2012年CAJ-IJCR以載文量、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作為計量評價指標,而北大圖書館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則采用了多達22項評價指標。[3]盡管評價指標的多少不能說明評價體系的客觀及科學,但在分析研究影響力的時候,選擇的評價指標盡可能囊括對影響力有關的指標進行考量則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評價體系對“引文”過于偏重,如5個計量評價指標中的可被引文獻量、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等4項內容直接關聯“引文”,顯然這種情況很難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其他計量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web下載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3. 合理劃分學科
2012年CAJ-IJCR總共設置了50個學科分類,而《要目總覽》(2011版)則設置了74個,[4]《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12版)為61個,[5]可見三者之間對學科分類的劃分標準尚存在爭議,而2012年CAJ-IJCR設置50個學科類別確實不能準確描述個別學科交叉期刊的類別,如《體育學報》《管理工程學報》等。而學科劃分不明確,直接影響該學科領域內的學術期刊的定量評價工作,畢竟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評選是按照學科分類來分別遴選的。
三、提升影響力辦刊思考
1. 辦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國際影響力
2012年CAJ-IJCR評選出的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說明中文期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影響力。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語種決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國際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線,關鍵還是要看期刊論文內涵。好的論文反映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水平、技術水平。只有整個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參考引用價值,影響力才會得到提升。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內容英文的處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標題、摘要、參考文獻的英文處理等等,這些是一個窗口,是提升影響力的便捷途徑之一。
2. 重視計量評價工作
2012年CAJ-IJCR給出了5025家中國學術期刊國家影響力引證報告,而我國學術期刊數量遠不止這些,如此龐大數量的學術期刊要想全部獲得高影響力是不現實的。根據“二八”定律,20%的學術期刊將占80%的影響力份額,而這次CAJ-IJCR給出的影響力評價數據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認識。顯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會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對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響力,計量評價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國際影響力應先穩固國內市場地位,再進軍國際市場,其中,計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選取非常重要。立足國內應從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響因子、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計量指標入手,提升內涵質量;面向國際應從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指標入手,提升影響擴散力。評價方法最好采用歸一化方法,并且能夠根據各項指標影響力的大小賦予不一樣的權重,盡量做到客觀、準確、合理。
3. 客觀對待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可以評價各種期刊,同一學科下,影響因子越大該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評選的主要評價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選,這也導致了目前各數據文獻情報系統、讀者,以及期刊本身過于強調影響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響因子的提高上,濫引、錯引、自引現象日益嚴重。如某石油天然氣工業類老牌雜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圖書館評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選,但該刊把提高影響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教訓深刻。中國知網的研發者對影響因子指標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分別從復合類、綜合類、基礎研究類、技術研究類等方面計算影響因子,客觀上促進了業內對影響因子的認識。其他計量評價指標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獲獎或被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也應辯證對待。學術期刊應當正視各評價指標不同帶來的差距,認真分析總結,尋求解決辦法,把論文質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計量指標都是外界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真正影響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內在因素是學術論文質量。當然,二者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論文質量高,會促進計量指標的提升;而計量指標的提升,會吸引高質量論文。如何提高學術論文質量?首先吸引、培養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吸引優秀稿源。一方面加強與研究院所的教授專家溝通聯系,保持約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養有潛力的年輕人,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指導,并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其次,完善論文評議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證期刊的正常運轉。通過同行評議,借助同行外腦作用,可以加強對論文質量的監督,并能夠提高論文質量。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注意回避原則、匿名原則。第三,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已為業內人士所認同,在學術不端檢索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資源,期刊雜志社應用好這些資源,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方面凈化學術論文環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動。
目前業內對編輯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討較多,取得了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編輯力的提升對影響力的加強起到正相關作用。排版精美、策劃精細的期刊更利于傳播。
在2012年“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的名單中,《西安交通大學學報》再次入選,這是其繼2008年來連續3年與“百杰”無緣后的首次入選,與該學報一貫堅持的辦刊理念密不可分。該學報強調編輯力對期刊質量提升所發揮的舉足輕重作用,具體做法是:[9]從初級產品的編輯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論文的層次;通過組織同行評議和編輯的編修指導,將一般性的文章提升為較高水平的論文;努力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借助編輯出版特長來幫助青年學生和教師,將比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為嚴謹的學術論文??梢?,編輯在科學技術傳播過程中起著樞紐作用,編輯的勞動創造對技術論文的傳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編輯處理能力的編輯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視專家作者群的同時,不能忽視編輯隊伍的培養,在“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期刊才會有長足發展。
結 語
事實上,期刊的發展與否取決于期刊本身的質量,期刊的影響力也取決于期刊本身質量,做精品論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責任。在立足國內影響力提升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走。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合理的發展環境,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徐曄.提高我國醫學科技期刊質量,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5]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 李軍領.編輯力“五力模型”試探[J].編輯之友,2011(4):71-73.
[7] 糜倩,萬山.編文與做人――對提高編輯力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7):82-84.
[8] 賀圣遂.編輯的信仰、能力與服務精神――從《編輯力》看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現代編輯[J].編輯之友,2007(5):13-16.
關鍵詞:學術論文;認知立場副詞;態度立場副詞;方式立場副詞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2-013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7
1 . 引言
傳統觀念認為學術論文是對外部客觀現實的報道,傳達的是“客觀硬事實(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 163)。然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學術論文具有豐富的人際性,學術論文并不總是以客觀的、不涉及個人態度及情感的方式傳遞信息的,而是作者參與其中,與讀者互動協商并取得感情認同的過程(Swales, 1990; Hyland, 2005)。學術論文的人際性是由立場、評價、參與標簽下的模糊語、增強語、代詞、引用等語言資源實現的(Hyland, 2000);其中立場(stance)作為最常見的實現手段,是學術論文人際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證,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Thompson, 2001)。立場是指作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一般通過立場標記語實現。立場標記語是標識作者態度立場的詞匯,包括一個或者多個英文單詞,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徐宏亮,2011)。立場標記語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表達作者的態度和立場(Biber et al., 1999)。立場標記語的典型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狀語(如certainly、evidently、significantly等),形容詞(如happy、important、strange等),動詞(如prefer、fail、confirm等)和名詞(如success、failure、fact等)等。根據Biber等(1999: 862)的研究,立場副詞是立場狀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言表達手段。到目前為止,立場副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語、新聞報刊、政治話語、醫學論文等方面,對應用語言學類的學術論文關注不夠。所以,本研究著重探討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學術論文中立場研究的回顧
2 . 1 立場的界定
立場是指作者或說話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和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Hyland(2005: 178)認為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是指作者對命題的正確性或可靠性的評價,反映作者對命題正確性或可靠性的承諾或對實體、命題或讀者的態度。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多詞表達式等形式,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這些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式又被稱作立場標記語(徐宏亮,2011)。其中,立場副詞(stance adverbs)是表示作者對命題內容及命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是立場標記語中最主要、最常見的語言實現形式。因此,本文著重研究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2 立場的分類
學者對立場的分類看法不一,B i b e r等(1999: 972-975)從語義范疇上將其分為認知立場(epistemic stance)、態度立場(attitudinal stance)、方式立場(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類。Hyland(2005: 178)將立場標記語劃分為模糊語(hedges)、確定表達語(boosters)、態度標記語(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self-mentions)。Quirk等(1985)將評論附加語(comment adjuncts)分為內容外加語和文體外加語。趙曉臨和衛乃興(2010)指出Biber等(1999)將態度立場單獨分為一類,比Quirk等(1985)將態度立場和方式立場歸于內容外加語一類更加精細。近年來,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趙曉臨、衛乃興,2010;徐宏亮,2011)都基于Biber等(1999)的分類。因此,本文將延續現有研究的范式,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態度立場、方式立場。
2 . 3 立場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研究者對學術論文中的立場特點和使用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如對比分析專家和學生所寫的英語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特征(Wu, 2006);對比分析跨學科論文中立場標記語的特點(Hyland & Tse, 2004);對比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在學術語篇中使用立場標記語的不同特點(趙曉臨、衛乃興,2010);對比中國學生在漢語和英語同題語篇中立場標記使用的不同特征(龍滿英、許家金,2010);對比口語和筆語中立場使用的異同(Biber et al., 1999)。還有研究涉及對單個立場詞匯的集中研究,包括名詞(Charles, 2007)、動詞(劉世鑄,2009)、狀語(Quirk et al., 1985)等。也有學者探討話語立標詞塊的使用情況(何安平,2011),考察漢語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吳格奇、潘春雷,2010)。但是針對立場副詞的相關研究卻不是很多。
3 . 立場副詞
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內容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本研究主要采納Biber等(1999)對立場的分類,同時借鑒Hyland(2005)的分類方式,將立場副詞分為三類:認知立場副詞(epistemic stance adverbs)、態度立場副詞(attitude stance adverbs)、方式立場副詞(style stance adverbs)。
3 . 1 認知立場副詞
認知立場副詞涉及作者對命題中信息真值的認知,包括對命題的確定性、事實性、局限性、言據性的判斷和態度。盡管Biber等(1999)對認知立場副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分類,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該分類過于精細,個別范疇之間存在較大重合。所以,后來的研究都對Biber等(1999)的分類進行了調整。鑒于此,本文將綜合Biber(1999)、Hyland(2005)、徐宏亮(2011)等的分類,將認知立場副詞分為三類:確定性副詞(certainty)、模糊性副詞(hedging)、言據性副詞(evidentiality)。
3.1.1 確定性副詞
確定性副詞是指作者用以表達對陳述命題確信程度的副詞,主要通過definite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詞實現,如例(1)。
(1) In addition to its informative nature abstracts are actually highly evaluative…
例(1)中actually和highly表明作者對陳述的命題內容持充足肯定的態度,即作者將摘要除了具備信息本質,還具有評價性這一命題作為一個既定事實,而不是一個觀點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對論點的關注以及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actually和highly,則此命題就不能反映作者肯定的立場和態度;同時表明此命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但這一點不符合摘要具有評價性這一既定事實,不符合學術論文的修辭規范。
3.1.2 模糊性副詞
模糊性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有所保留的承諾,信息作為一個觀點而不是一個已經確認的事實傳遞給讀者,主要包括表示可靠性的模糊副詞和表示精確度的模糊副詞(吳格奇、潘春雷,2010)。模糊性副詞主要通過probably、possibly、perhaps等詞實現,如例(2)。
(2) This existing gap between North Korean English education and South Korean one can possibly cause frustration and even give-up when North Korean refuge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South Korea.
例(2)中的possib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內容的確定性沒有十足的把握,朝鮮和南韓英語教育之間的差距會使在南韓學英語的朝鮮難民學生感到沮喪甚至會放棄,這只是作者自己的判斷,并不是一個確定的事實,所以作者使用possibly來減少對命題的承諾,同時使命題變得更加客觀。如果本句沒有使用possibly,則此命題就會變為事實;一旦與事實不符,作者會因此而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規避此責任,作者使用possibly來標識自己對命題內容的不確定性。
3.1.3 言據性副詞
本研究中言據性副詞主要是指命題中信息的來源,主要通過apparently、evidently、accordingly等詞實現,如例(3)。
(3) Accordingly, team/group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many Englishmedium busines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ccustomed to working in a group environment that emulates the work place.
例(3)中的accordingly體現了此句中命題信息的來源。即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環境的商業學校,團隊工作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指導,來幫助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并適應團隊工作環境。此命題是有理有據的,體現了學術論文的客觀性。如果本句沒有accordingly這個詞,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出命題的來源,因而缺乏了說服力和客觀性。
3 . 2 態度立場副詞
態度立場副詞指的是作者對于命題內容或相關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價值判斷以及情感表達。本研究將態度立場副詞大體分為兩類:情感型和評價型態度立場副詞。前者主要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后者體現作者對于陳述內容的評價和價值判斷(Hunston & Thompson, 2001)。
3.2.1 情感型態度副詞
情感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評價命題是否符合心理預期,主要通過surprisingly、unbelievably、preferably等詞實現,如例(4)。
(4) Surprisingly, it is found that certainty epistemic meanings are expressed more commonly than likelihood meanings.
例(4)中的surprisingly體現了所述的命題內容不符合作者的心理預期,即在書面語中,作者更頻繁地使用確定的意義而不是可能的意義,這一發現不符合作者心理的預期,所以作者使用surprisingly來表示自己驚訝的態度,同時引起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surprisingly,則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不能體現出作者驚訝的情感態度,達不到與讀者互動的效果。
3.2.2 評價型態度副詞
評價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對命題陳述內容是否幸運、是否符合規范或是否重要等方面的評估,主要通過fortunately、appropriately、inappropriately等詞實現,如例(5)。
(5) Generally, the tendency to present an inappropriately subjective persona is a characteristic of both L2 and L1 student writers.
例(5)中inappropriately是指作者對此命題中信息的態度和評價;作者對命題中呈現主觀形象這一信息進行了評價,即這一主觀形象是不得體的,以此引起讀者的關注。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inappropriately,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而不包含作者任何的態度和立場,不能體現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3 . 3 方式立場副詞
方式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主要通過frankly, confidentially, strictly, generally等詞實現,如例(6)。
(6) Generally, explicit engage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soft disciplines, where writers are less able to rely on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accepted procedures.
例(6)中的general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一般來說,明確的介入是軟學科的特征,在軟學科中作者不太能依賴公認程序的解釋價值;此命題中的generally表明作者是在一般情況下或者總體情況下來陳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整個命題的限制作用,同時增強了此命題內容的真值,并且留給讀者判斷的空間。如果本句沒有使用generally,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作者說話的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場態度;同時命題就會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傳遞給作者,而缺乏客觀性。
4 . 結語
學術論文既需要向讀者傳達客觀的學術信息,報告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與讀者互動協商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定義。立場作為學術論文人際性的重要語言資源實現手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研究主要基于現有文獻,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和方式立場副詞。其中認知立場副詞分為確定性副詞、模糊性副詞和言據性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分為情感型副詞和評價型副詞。本研究通過舉例,深入分析了立場副詞的使用特點及作用,并對中國語境下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和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Bernhardt, S. A. The writer, the reader, and the scientific text[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5(15): 163-174.
Biber, D. et al. 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Charles, M. Argument or evidenc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6): 203-218.
Hunston, S.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 2000.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173-192.
Hyland, K. & P.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77.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58C78.
Wu, R.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何安平.語料庫視角的英語口語“立標語塊”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25-31.
劉世鑄.基于語料庫的情感評價意義構型研究[J].外語教學,2009(2):22-25.
龍滿英、許家金.大學生英漢同題議論文中立場標記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21-24.
吳格奇、潘春雷.漢語學術論文中作者立場標記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3):91-96.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研究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7
Abstracts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of border ethnic areas of developing area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Methods:Sampling Investigate 126 postgraduates of higher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use SPSS 21.0 to add up and analyze,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Results:Surveyed-postgraduate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Tutor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thought postgraduates want to be provided the project and research direction;a large proportion of teachers continue to us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y, it's uncertainly to meet with postgraduates;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mainly are academic papers,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don't publish papers any more,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and tutor team are limiting factors to innovation job.Conclusion(s):Although postgraduates have good hardware measures and higher academic level tutors coaching to innovation work, b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relatively weak.
Key words postgraduates;innovation ability;developing areas
2013年3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講到“統籌安排碩士和博士培養階段,促進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強化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2015年1月教育部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意見》提出研究生課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①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端專門人才的教育。經過本科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進入研究生階段后,主要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即科研創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金指標??蒲袆撔履芰Π蒲心芰εc創新能力。②其前提和手段是良好的學術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最終目的和歸宿是創新創造。③
我院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而且大都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加上我院屬于西部地區的醫學類院校,其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我校在2014年剛獲得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資格,與早期已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相比經驗不足。④⑤從研究生培養條件、導師隊伍水平、科研實力、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渠道,以及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辦學自等方面來看,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與部(委)屬高校和中東部地區高校甚至西部地區省屬重點高校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嚴重缺乏研究生教育的辦學自和經費支持,要進行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受到諸多的束縛和限制,其面臨的困難是其他地方高校難以想象的。⑥如何在第三代醫學教育改革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培養和造就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和科研創新能力突出的卓越的醫學人才,成為醫學院校的中心任務。本研究通過調查欠發達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旨在探討研究生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l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右江民族醫學院的140名研究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注:右江民族醫學院于2013年才獲得碩士學位授權,所以所招收的研究生數量有限),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在本校獨立招收的研究生和與其他院校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中隨機抽取各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的樣本,其中包含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中醫學、藥學等專業。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32份,回收率為94.29%,剔除無效問卷6份,有效問卷為126份,有效回收率為90.00%,最后進行統計的樣本是126份。其中女生99名(78.57%),男生27名(21.43%);碩士研究生110名(87.30%),博士研究生16名(12.70%)。
1.2 調查工具
采用趙郁松(2006)編寫的研究生培養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共有32題,分為個人基本情況、教學評價、教師指導、研究與論文情況、總體評價和其他問題等6個部分。每道題目的答案有3到9個選項組成,有單選題和多選題兩種題型,當某一選項有1人選擇時,就記為1,有2人選擇時,就記為2,以此類推,再計算出相應的百分比。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21.0進行頻數分析處理數據,通過頻數、百分數的比較來分析被測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教學評價
2.1.1 對課程設置及教學滿意度
經過該部分的統計分析,可從表達滿意的程度看出研究生對現階段的教學評價。表示滿意的記1分,得分人數與有效被測人數的比值,即表示滿意的比例。
由表1可知,研究生對課程寬廣度、深度、新舊度、針對性、總體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工作表示滿意的比例都達40%以上;其中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達64.29%,對課程新舊度的滿意度最低,為40.48%。
2.1.2 參與式教學方式的使用情況
由表2可知,被測研究生認為任課教師充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達12.70%,認為比較充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達46.83%,認為一般、較少和從不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比例分別為30.16%、9.52%和0.79%。
2.1.3 教學評價分析
研究生對目前課程設置及教學滿意度較高,即本校的研究生教育能充分考慮到本校研究生課程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授課內容有一定的深度,課程設置相對合理,教學工作開展相對順利,得到大部分研究生的認可。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生目前的教學多以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或其它參與式教學方式為主,但仍占一大部分教師沒有轉變教學模式,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2.2 教師指導
2.2.1 教師指導現狀
從表3可看出,占38.10%的研究生不確定與導師面談的時間頻率,占25.40%的人與導師半個月面談一次;希望導師提供課題研究的人最多,占84.13%,而只有44.44%的人希望能得到學術交流的機會;63.49%的人認為導師的學術水平較高,認為很高的占20.63%;導師最注重創新思維指導,占67.46%,其余依次是研究方法、專業知識、科學精神、學術道德;只有3.96%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自己的指導作用較小。
2.2.2 教師指導分析
導師基本都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并帶領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工作,導師較為側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方法。⑦從導師層面,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研究生三年,涵蓋文獻閱讀、實驗方案設計和構思論文研究內容、方法、目標等各個環節,要求研究生不能簡單重復別人的觀點,力求有新的內容和觀點。研究生更希望導師提供課題研究的機會和研究方向,但與導師見面的頻率大多不確定或是平時見面的機會也很少。
2.3 研究與論文情況
2.3.1 研究與論文情況現狀
由表4可知,研究生認為學??蒲袟l件比較好的占15.87%,認為比較好的占41.27%;達46.83%的研究生沒有參加任何的科研項目,參加3個科研項目以上的人只占11.11%;被測研究生從網絡獲取學術研究信息達66.67%,與從學術期刊獲取信息的途徑基本持平,從企業中獲取信息的途徑最少,只占8.73%;在參加科研項目的研究生中,又只有67.46%的人起到協助工作,如查閱和收集資料;被測人員認為自己做課題的目的是提高科研實踐能力(76.19%)和學習新知識(69.05%),學術論文占創新成果的76.19%,新發明占37.30%,專利占31.75%;沒有發表過論文的人員達54.76%之多,發表過4篇論文及以上的研究生只占1.59%。
2.3.2 研究與論文情況分析
網絡、學術期刊、導師是研究生獲取學術研究信息的重要途徑,其中網絡是最主要獲取信息的工具;研究生對學??蒲袟l件的評價普遍較高,說明學校的硬件設施能確保研究生開展創新研究工作;創新成果主要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但一些科技水平含量高如新發明、專利等成果所占比例較??;這表明學校雖提供了較良好的科研環境供研究生使用,大部分研究生沒能利用大環境去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甚至超過半數的人從未發表過論文,這跟自身意識和社會支持有很大的關系。
2.4 總體評價
2.4.1 對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評價
由表5可知,研究生認為生活與預期一致占19.84%,但占42.86%的人生活認為比預期差,37.30%的人認為比預期好;認為研究生培養質量與過去相比下降幅度小的人最多,占34.13%;34.92%的人對目前教育程度表示滿意;66.67%的人認為在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投入太少,其次是學習環境差(44.44%);62.70%的人認為國家應加大投入(75.40%)和建設研究生教育新工程(62.70%)。
2.4.2 對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評價分析
從總體上講,被調查研究生對目前教育評價較高,與預期相比,生活基本一致甚至更好,對教育的滿意程度也較高,但認為研究生培養質量與過去相比在下降;科研資金不足和導師隊伍薄弱成為研究生教育中限制創新能力發展的瓶頸,學習環境的建設也有待提高;通過國家加大投入,扶持貧困地區研究生創新工程建設和導師隊伍建設等實際措施能使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更進一步。
2.5 其他問題
2.5.1 被測研究生的其他問題現狀
由表6可知,在壓力來源當中,經濟困難達43.65%,與學術上無法創新(41.27%)基本持平;38.89%的人擔心自己無法畢業,只有12.70%相信自己能夠完成學業;33.33%的人對畢業后生活的信心較強,也有8.74%的研究生持較悲觀態度;想去美國深造的研究生最多,達28.57%;64.29%的人認為創新是研究生的責任;26.98%的人認為資金是創新最必須的條件。
2.5.2 被測研究生的其他問題分析
較多研究生擔心自己無法畢業,我國已進入“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這意味著我校大部分研究生讀研階段必需面臨著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碩士學位證和學校畢業證等4個證書是否能通過考試的問題,這給了他們不小的壓力。⑧我院研究生多以醫學類專業為主,如何在臨床和科研之間協調平衡是決定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臨床專業研究生既要更多接觸臨床,作為科研隊伍里面的主力軍,又要搞好科研,因此協調好科研與臨床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學業,經濟困難成了研究生最大的壓力來源,同時也存在學術上無法創新的問題;但大部分人有信心面對畢業之后的生活,他們意識到研究生階段就是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時期,其中資金是最必需的條件;研究生傾向于去美國、英國等科技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的發達國家深造。
3 結論
通過本次調查可知,學校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措施和科研條件,課程設置合理,并且導師的學術水平足以指導研究生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同時被調查的學生對總體研究生教育表示滿意。但仍占一大部分教師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滿堂灌的方式會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對創新思維缺乏思考和理解;導師與研究生見面的頻率大多不確定,可能對課題的開展缺乏計劃性;研究生的創新成果主要是以學術論文為載體,但超過半數的人沒有發表過論文,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所擁有的科研資金不足和導師隊伍薄弱是創新工作的限制因素。所以,欠發達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在培養研究生時,應將“產―學―研”模式和現有研究生教育環境有機的整合起來,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使更多的研究生參與到課題當中,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鼓勵他們在攥寫學術論文的基礎上獲取新發明和專利。另外,高校應在如何處理專業技能、知識和科研的關系方面給予指導,培養研究生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和科研創新主力。
注釋
① 李娟.“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2):216-219.
② 尹曉東,高巖.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主要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以西南大學首屆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71-177.
③ 韋翠紅,王維,羅春英.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1):102-103.
④ 李文武.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存在的題[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2):84-86.
⑤ 劉真.醫學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引發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106-108.
⑥ 李英,房敏,郝微微,等.中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2):131-133.
中華醫學會學術會務部主任楊民和戴毓平同志到會指導;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王煒教授、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副主任魯開化教授、澳門美學美容協會主席陳清海先生應邀出會。開幕式由鄧典智教授主持,彭慶星教授致開幕詞,張其亮教授作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工作報告,會議收到《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社等單位的賀電賀信。
從1989年7人籌備組成立時算起,今年正值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組建10周年。學會編印了一部精華本紀念冊《中國當代醫學美學美容:1989-1999》奉獻給會議。
本次會議交流學術論文460篇。專題報告有:
①醫學人體美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彭慶星);②二論加速我國醫用生物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關于醫用生物材料(植入體)的安全性評價與評價標準(高景恒);③美學牙醫學及其發展(孫少宣);④皮膚保濕研究進展(魏駿);⑤軀體變形障礙--美容醫學中的重要精神醫學問題(何倫);⑥面部輪廓形及美容(王煒);⑦美學牙醫學與微笑審美(王光護)。
在大會重點發言的論文共24篇。
①趙永耀:面向21世紀的醫學美學研究。
②李祝華:試論美容外科風險及對策。
③景生保:醫學美學學科發展方向之管見。
④黃蘭柱:面部缺陷患者心理衛生評估。
⑤陳言湯:硅凝膠假體隆乳的臨床觀察。
⑥龐水發:大面積瘢痕性禿發的整形修復。
⑦熊韜:眼袋分型與下瞼成形術。
⑧李東等:上瞼成形術后并發瞼下垂的診治探討。
⑨于國中:鼻翼與鼻大部分缺損的修復。
10劉林山番:全耳廓再造成形術63例臨床體會。
11魯開化:耳后皮瓣在耳部創傷與畸形修復中的應用。
12張文龍:聚丙烯酰胺水凝膠注射隆乳術前評估。
13劉小蓉:唇裂術后鼻畸形的綜合治療。
14林培炎:非手術性面型矯治可行性之臨床研究及后牙牙合墊醫學美容應用價值初步探討。
15王光護:電腦影像系統(CIS)與牙齒美容。
16張寧寧:日本口腔醫學美學研究現狀。
17蔡中:上海市90例漢族女性軟組織側貌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
18陳清海:用"皮膚生物鐘"提高美容效果。
19劉津:超脈沖激光皮膚磨削術78例臨床治療報告。
20王學民等:一種化妝品成品及原料人體皮膚保濕功能評價方法的研究。
21鄧丙戌:328名青少年的白況分析及中醫辨證探討。
22馮信中:皮膚的老化及其防治。
23林茂昌:眉眼唇美容文飾術的醫學性征及并發癥的預防處理。
24劉偉:江西省美容醫學教育進展匯報。
此后進行分組討論(醫學美學理論、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膚科、專業美容)以及代表間廣泛的交流接觸。美容器械藥品的展示也非常豐富多彩。學術質量較前兩屆大會又有明顯提高,反映了我國醫學美學與美容醫學發展的新水平。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舉行了改選換屆,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由43名委員組成。
名譽主任委員:張其亮 顧問:鄧典智
主任委員:彭慶星
副主任委員:高景恒 孫少宣 楊?;?/p>
常務委員:方彰林 田家琦 孫少宣 何 倫 楊佩瑛 楊?;荨£愌詼垬湫ⅰ『溒健「呔昂恪×鹤骁鳌」煳摹∨響c星 潘可風 (常務秘書:何倫)
新當選的副主任委員孫少宣教授主持了閉幕式。副主任委員高景恒教授宣讀了第三屆委員會工作計劃。新任各學組組長胡驕平、陳言湯、潘可風、田家琦教授分別代表醫學美學學組、美容外科學組、口腔學組和美容皮膚科學組作總結發言。最后由彭慶星主任委員作大會總結發言。(本刊記者綜合報道)
世紀之交,美麗的南寧依然是鮮花朵朵,溫暖如春。美容醫學的全學科性學術信息載體、衛生部主管期刊--《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第三屆編輯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經過半年的籌備,于1949年11月25日在此開幕。來自全國的60余名專家、教授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雜志社辛映繼社長主持。本刊編委、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的領導張其亮、彭慶星、孫少宣等教授也參加了會議并代表學會作了重要講話。
南寧會議時值世紀之交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獲批國家刊號、正式成為國家級期刊后的第一次大型會議,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會議,是前進路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辛社長代表雜志社和朱宏亮主編致開幕詞,對二屆編委會全體編委所作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地感謝。他多次強調,編委會是期刊的學術領導,編委會是雜志的靈魂和支柱,正因為有了大家多年來的積極支持和共同努力,雜志才得以生存和壯大。
為了更好地發揮全國各地區編委的作用,開展美容醫學的各項學術活動,發現和培養本地區本專業的學科人才和作者,辛社長就關于"設立地區委員會的意向(草案)"與編委們交流了意見。
編輯部姜如蓉主任匯報了二屆全委會以來的工作情況和獲批國家正式刊號的前后經過及現況;對為期刊的創辦做了一定的貢獻,現在雖然已退休但仍在為期刊做工作的王澤民、鄭信民、查元坤三位同志推舉為資深編委;評選了馬奇
尹存貞
王海棠
孫少宣
田奉宸
馮光珍
李世榮
何倫
冷同嘉
陳寶駒
陳美蘭
張風翔
龐水發
周興亮
趙新華
趙永耀
賀孟泉
高建華
黃拔瑞
彭慶星
潘可風
姚月玲
郭樹忠
熊明根
譚升順等26位同志為二屆優秀編委。
本刊副主編、第四軍醫大學整形外科魯開化教授宣講了《新一屆編委職責》。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修復科教授、《中國美容醫學》雜志副主編郭天文公布了"第三屆編委"名單。表彰了"《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第二屆優秀編委"和"特聘資深編委"名單,之后會場上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會議上,編委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大家就《中國美容醫學》雜志在新世紀如何發展工作展開了討論。在肯定雜志八年來所做的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不足,從封面設計、版式裝幀到內文質量、編輯素質等都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編委們對組建各地區編委會的建議非常感興趣,認真分析、醞釀,熱情很高,表示愿意將此建議帶回去與所在單位領導協商并表示在新一屆編委會的指導下,要再接再勵,積極組約高質量、高水準的學術論文,宣傳《中國美容醫學》雜志,發揮編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力爭把《中國美容醫學》雜志辦成一本高質量、高水準的中國一流期刊。
關鍵詞:學術英語;需求分析;研究生
一、引言
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英語教育(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領域較新的一個教學和研究概念,其研究對象是學習者的學術交際能力。學術英語課程是以教授學術英語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目的的語言教學模式,主要是幫助學習者提高專業課程學習需要的語言綜合能力,包括學術寫作、學術討論、文獻查閱、論文宣讀和陳述等各學科和專業通用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根據Dudley-Evans & St. John[1]和Hutchinson & Waters[2]的分類,學術英語可分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其中EGAP包括學術論文寫作和國際會議交流所涉及的學術語篇、研究論文體裁、學術規范、論文宣讀和陳述等各個學科和專業通用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并廣泛應用于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目前,國內外EAP理論研究涉及語篇[3] [4] [5] [6] [7] [8],語類[9] [10] [11],語言特征和修辭策略[12] [13] [14] [15],以及語料庫[16] [17] [18] [19]等。
EAP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現在成立了擁有眾多大學成員的協會BALEAP(British Association of Lecturer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創辦了學術期刊JEAP(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美國現有數百所大學開設EAP學位課程,并有主要刊登EAP科研論文的學術期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在許多非英語國家和地區,如羅馬尼亞的大學根據所設專業有選擇性地開設EAP,新加坡的大學中EAP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絕對重點[20]。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英語教學與專業掛鉤,也開設學術英語[21]。香港大學等六所大學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主要也是學術英語[22] [23]。
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培養能夠獨立從事專門研究的高層次、高素質科研人才,能夠撰寫和發表符合國際標準的學術論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我國《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24]規定的研究生英語教學宗旨是“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與國際交流”。作為各學科專業高端人才后備力量的博士研究生,更是需要檢索大量相關專業英語文獻來獲取本專業最前沿的信息,撰寫英語論文,用英語和專業人士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另一方面,各學科的英語語言都具有獨特的詞匯、句法、修辭和語篇特征,而這些知識是傳統通用英語(GE: General English 或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課程中所學習的語言共核部分沒有覆蓋的,有必要進行專門和系統的學習,否則就會出現英語水平再高也無法進行專業交流的窘境。因此,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25] [26] [27]都開設了針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課程,旨在規范學生的學術行為,增強科學精神和學術素養,提高國際學術交流水平。目前國際學術領域各學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論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語為媒介公開發表,但中國學者在學術英語交際能力方面還存在欠缺[28]。因此,研究生的學術英語需求分析刻不容緩,它對于我國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和研究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問卷調查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某重點大學2011年級博士研究生進行了學術英語需求分析。問卷調查隨堂定時進行,由學生自主完成,任課英語教師當場回收有效問卷250份。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個人信息、英語水平、學術英語需求以及建議或意見四大類總共16項,其中8項是單項選擇題,7項是多項選擇題,最后一項是開放式建議或意見項。根據Long[29]的學習需求分析,課程設置必須與學習需求密切相關,否則,課程內容要么太深,要么太淺,都背離了學習者的真實需求。因此,本問卷調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博士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和需求,為進一步完善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提供依據。
(1)專業、年齡、英語學習時間
參加問卷調查的對象是250名某重點大學一年級博士研究生,母語均為漢語,且都選修學位基礎課程: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國語(英語)。其中絕大部分學生(78%)來自文科和理科專業,人數分別達到97名和101名,分別占全部250名受試者的39%和40%。此外,計算機工程專業占8%,經濟和管理專業占6%,其他專業如醫學、法律、新聞等占總數的7%。
本次問卷調查的250名受試者的年齡分布情況如下:其中一半以上的受試者年齡在25~30歲之間,共141名,占總人數的56%。25歲以下共46人,占18%。31~35歲共39人,占16%。36~40歲計21人,占8%。40歲以上僅3人,約占1%。從上可以看出,超過2/3(72%)的受試者年齡在25~35歲之間。
250名受試者中絕大多數(83%)學習英語的時間長度超過了10年。其中148名受試者學習英語的時間在10-15年之間,占總人數的59%。有42名受試者學習英語的時間在15~20年之間,占總人數的17%。英語學習時間超過了20年的受試者有18人,占總人數的18%。英語學習時間在10年以下的受試者有42人,占總人數的17%。
綜合受試者的專業分布、年齡分布、和英語學習時間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50名博士研究生中大部分(79%)來自文科和理科專業,超過2/3(72%)的受試者年齡在25~35歲之間,絕大多數(83%)學習英語的時間超過10年。這些數據基本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總體情況,其中的一些數據有助于對研究生進行學術英語需求分析。如占受試者比例最高的(40%)的理科專業一般都規定其博士研究生必須在SCI、EI 、ISTP等國際檢索刊物上發表英文學術論文作為畢業要求。此外,超過2/3(72%)的博士研究生年齡在25~35歲之間,且83%擁有10年以上的英語學習經歷,針對這些成年英語學習者的特殊學習需求合理設置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已經刻不容緩。
(2)英語水平、學術英語水平和學術英語課程評價
前文指出83%的受試者擁有10年以上的英語學習經歷,然而超過半數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英語水平(146人,占58%)和學術英語水平(132人,約占53%)普遍缺乏信心(見圖1)。其中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表示非常不滿意的分別有31名 (12%)和20名 (8%);僅4人(約2%)和9人(約4%)表示滿意。在所有這些250名受試者中,沒有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和學術英語水平表示非常滿意。在進一步說明時,絕大部分(199,占80%)的受試者對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普遍表示滿意,而對于聽、說、寫、譯等能力普遍表示沒有把握,其中對于英語聽說(153,63%)和寫作(131,52%)能力尤其不滿意。在解釋其中的原因時,有125位受試者(50%)認為自己英語水平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重視程度低。如此低的自我評價滿意度說明受試者對自己長期學習的英語缺乏應有的信心,同時表明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學術英語的學習需求。
在250名受試者中,贊成和非常贊成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人數分別是96人(約38%)和67人(約27%),約占所有受試者人數的2/3(65%),而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的受試者只有27人(11%)和6人(約2%),僅占所有受試者的13%。數據說明超過一半的受試者不滿意自己的英語水平(70%)和學術英語水平(61%),2/3的受試者(65%)要求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提高學術英語水平。
(3)英語學習動機和學術英語需求
有172人次(69%)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術研究和交流,有136人次 (54%)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撰寫學術論文,有111人次(44%)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學分,57人次(約23%)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英語文化,46人次(約18%)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職業發展。
196人次(約78%)選擇學術作為學術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142人次選擇學術會議交流(57%),126人次(50%)選擇學術英語的語言特點和修辭策略,74人次(30%)選擇學術規范。
最受歡迎的學術英語課程依次為:學術英語寫作(169人次,占68%),學術英語聽說(145人次,占58%),學術英語閱讀(94人次,占38%),學術英語翻譯(92人次,約占37%)。
統計數據表明,大多數受試者從未接受過學術英語方面的指導且普遍存在學術英語需求,急需對在讀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進行系統的學術英語寫作指導和培訓,以便提高學術英語應用能力,為學術研究、論文撰寫和發表、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交流做好準備。
(4)英語學習建議或意見
在建議或意見欄,超過一半的受試者(134人,占54%)提供了各種反饋信息,包括評價、建議、意見等。其中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學術、應用、和專業三大類別:
學術性:教育機構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仍然按照傳統的通用英語(GE或EGP)課程組織教學會造成教育資源的重復和浪費,研究生階段的英語學習應該脫離以應考為目的的教學模式,需要針對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設置學術英語(EAP)課程,內容涉及英語學術論文格式和規范,提高教和學的效率和針對性。
應用型: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需要注重學術英語寫作策略和學術會議的基本程序,提供學術論文閱讀、學術英語翻譯,以及學術英語交流(如學術英語報告、論文宣讀或答辯等)模擬學術環境的訓練,加強英語表達和互動交流的機會,調動研究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專業化: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設置需要注重學生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差異,開設針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專業性課程。例如,按照學科專業,最好細分到二級學科以下分班開設學術英語課程,做到英語教學和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三、討論和結論
問卷調查分析表明,研究生在學術英語交際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近2/3的受試者普遍存在學術英語的學習需求,支持通過開設具有學術性、應用型和專業化的英語課程,提高學術英語交際能力,為進行專業學習與研究、論文撰寫和發表、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做好準備。
(1)問卷調查要求按照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加強學術英語課程建設,且學術英語課程設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則:①應用型:課程設置必須區別于通用英語(GE或EGP),且必須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②專業化:課程內容必須與學科專業的學習和研究相關聯。③學術性:課程重點是學術寫作和交流,即學術論文語篇、文體及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也就是說,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建設應該遵循學術性、應用型和專業化的原則,針對成年學習者的特殊學習需求進行學術英語教學大綱、課程和教材、教學法、測試和評估等設計工作,以適應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個性化的英語學習需求。
另一方面,2012年全國共有70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招收碩士研究生,這其中又有300多家同時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問卷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和結論并非完全適合全國各類研究生培養機構(包括985高校,211大學,以及其他高等學校),妥善的做法是各研究生培養單位互相參照和借鑒國內外學術英語的研究成果,結合具體研究生培養實際,充分發揮課程設置自,進行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設置的需求分析,多樣化設置研究生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同時,在常規的學術英語課程框架指導下,既要掌握常規模式,又要把握其形式變化,創造性地靈活應用于不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為提高研究生學術修養和創新能力創造一個適宜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
(2)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學術英語學習需求表明,“英語越來越多地作為傳播學術知識的主要語言,它改變了無數學生的學習經歷,因為他們現在必須熟練掌握英語學術話語環境的常規做法,以便了解他們所在的學科并自如地在其中遨游” [30]。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英語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衡量高校排名和學術研究機構科研實力的關鍵參數,也是評價研究生學術水平和能否順利畢業的一個重要指標?;谘芯可鷮W術英語需求分析的學術英語課程建設是要幫助廣大研究生掌握英文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對學術論文的規范性要求和投稿標準,提供國際學術界的常見論文寫作格式及典型范例。因此,本問卷調查建議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設置要結合國內外學術英語的研究成果,針對學術英語論文的撰寫步驟(包括選題、查閱資料、提出論題、組織提綱、撰寫與修改初稿、定稿等)和組成部分(標題、摘要、關鍵詞、引言、文獻綜述、結構模式(如IMRD結構等)、方法、討論、結論、參考文獻等)進行系統講授,為參與國際學術合作和交流做好準備(見圖2)。
(3)基于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的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對于英語教師個人素質和教學科研隊伍建設提出了新挑戰,也提供了新機遇。挑戰在于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和課程建設要求教師具有更加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更加豐富的學術研究經歷,不斷轉變英語教育教學觀念,更新專業知識,提高英語教學能力和學術科研素質,以學術性和專業化的授課方式投入到研究生學術英語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之中,努力構建培養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和創新人才素質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
與挑戰并存的機遇是,基于研究生學習需求的學術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將極大地拓寬英語教學的職業發展空間與學術研究領域,有利于把英語教師從傳統通用英語(GE或EGP)的重復性教學勞動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學術英語課程和教學相關的科研創新工作中去。例如:對國內外學術英語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梳理,包括學術英語專業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發表的學術英語研究成果,英國BALEAP協會大學學術英語課程的統計分析,美國Purdue University和Cornell University等大學開設的English 421等相關課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地區和大陸各大學開設的學術英語課程分析,以及Coxhead通用學術英語常用詞詞表、Swales體裁分析、Benesche批判性學術英語、Michigan學術口語語料庫、Nesi英國學術英語口語語料庫、BALEAP和Council of Europe等機構的學術英語規范等科研學術成果和資源。這樣,學術英語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與教學業務水平必將得到提升,學術創新空間和教學科研平臺(包括學術英語論文、專著、課程、教材、項目、獎項等成果)必將得到拓展??傊芯可鷮W術英語需求分析既有利于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的改革和完善,也有利于英語教師教學和科研的創新和超越,更有利于打造一支符合研究生培養要求的優秀師資隊伍和科研團隊。
四、結束語
學術英語是英語教育領域較新的一個教學和研究概念,與之相關的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在國內外大學里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表明,研究生普遍缺乏并且非常需要學術英語的系統學習,以便從通用英語的語言基本技能訓練過渡到以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為目的的學術英語系統訓練,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提供扎實的學術英語語言技能和英語學術規范基礎(如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和學術會議策略等),使研究生的學術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有較為明顯的提高。因此,國內各高校在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的同時,急需加強對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培養,基于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的課程建設必將為培養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高層次人才做出貢獻。
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經歷從統一性和規范性逐步走向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的過程。與國外大學學術英語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比,學術英語在國內大多數高校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也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32]。基于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本文建議針對研究生在學術英語技能方面的不足和需求設置學術性、應用型、專業化的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同時,研究生學術英語系列課程設置要立足于不同培養單位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實際需要,在加強理論研究和不斷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課程體系,使得研究生學術英語教學既要符合國家統一規定的原則性要求,又要充分體現全國各地研究生培養實際和學校特色,為英語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發展方向,也為中國大學,特別是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與研究拓展新的學術科研領域。
參考文獻: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Hutchinson, Tom and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2.
[3] Selinker, L, Todd-Trimble L. Rhetorical Function-Shifts in EST Discourse [J], TESOL Quarterly, 1978(12).
[4] Biber, D.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 Swales, J. M. and Christine B. Feak.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 [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6] Rowley-Jolivet, E. and Carter-Thomas S. Genre Awareness and Rhetorical Appropriacy: Manipulation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by NS and NNS Scient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etting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5(1).
[7] 楊信彰. 英語學術語篇中的評論附加語[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
[8] 呂長竑, 黎斌, 胡霞. 中西學者生命和材料科學英文學術語篇間接表達方式的對比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9] Swales, J.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Hyland, K. Matadiscours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11] 葉云屏. 將科技語類引入研究生英語教學[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0(3).
[12] 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4(4).
[13] Becky, S. and Kwan C.,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 Doctoral Thes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1).
[14] Koutsantoni, D. 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search Theses: Advanced Academic Literacy and Relations of Power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6(1).
[15] 陳新仁, 任育新. 中國高水平英語學習者重述標記語使用考察[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4).
[16] Conrad, S. Investigating Academic Texts with Corpus-based Techniques: An Example from Biology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996(3).
[17] Coxhead, A. J. The Academic Word List Ten Years 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J], TESOL Quarterly, 2010(45).
[18] 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8(1).
[19] 徐昉. 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中身份語塊的語料庫研究[J]. 外語研究,2011(3).
[20] 羅娜. EAP,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1).
[21] 張濟華, 高欽, 王蓓蕾. 語料庫與大學專門用途英語(ESP)詞匯教學探討[J]. 外語界, 2009(3).
[22] Jordan, R. R. The Growth of EAP in Britain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2(1).
[23] 蔡基剛, 廖雷朝. 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 外語教學,2010(6).
[24] 《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試行稿)》[OL]. 1992. http:///news.asp?id =24.2012 -2-12.
[25] 張曉君, 夏歷. 博士學術英語寫作:寫作任務真實性與學習動機[J]. 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8(2).
[26] 張為民, 張文霞, 劉梅華. 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 外語研究,2011(5).
[27] 周紅紅, 繩麗惠, 郭海云.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博士生學術交流英語課程設計[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2).
[28] 曾建彬, 廖文武. 研究生英語指定選修課程的探索——以“復旦大學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方案”為例[J]. 中國大學教學, 2011(10).
[29]Long, Michael H.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30] Hyland, K. & Liz Hamp-Lyons. EAP: Issues and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2002(1).
[31] 熊麗君, 殷猛. 論非英語專業學術英語寫作課堂的構建——基于中美學術英語寫作的研究[J]. 外語教學,2009(2).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主辦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2340
國內刊號:41-1112/S
郵發代號:36-13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