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8: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聯網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物聯網工程導論”作為物聯網專業的入門引導課程,旨在幫助大學新生了解專業性質,把握專業全貌,掌握專業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物聯網是一個涉及多領域技術的交叉學科,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對于大學新生,憑借以往知識結構很難全面透徹理解本課程知識內容。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和實踐,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辦法與建議,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一、課程目標
物聯網作為國家新興戰略產業,涉及電子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眾多領域。本課程將介紹物聯網的起源及發展現狀,闡釋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及特點,介紹物聯網技術的具體應用及相關產業發展方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物聯網的含義,理解物聯網的相關技術及應用現狀,了解物聯網發展面臨的技術難題,把握物聯網的技術調整方向。
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大一新生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增刪,讓學生宏觀把握住本課程基本內容,掌握本專業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講授內容宜廣不宜深,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日后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良好基礎。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薄弱,認知理解能力有限。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面授對象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此之前他們沒有進行過任何專業學習,沒有一點理論基礎,雖然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但學習起來有難度,尤其是學習一些抽象理論的時候,學生學習起來會很吃力。此外,在講課過程中提到一些名詞,如路由器,學生幾乎都聽過,但大多都沒見過實物,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要針對本課程開設相應的實驗課程,以便提高學生理解力。
2.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驗室建設有待加強。
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很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單純理論講解,沒有開設相關實驗課程,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雖開設有相關實驗,但實驗條件簡陋,實驗場地、實驗設備數量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無法強化對學生科研能力、綜合素質、創新意識的培養。
3.學生學習方法存在誤區,考核方式陳舊單一。
學生習慣了以往中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過于依賴老師,課后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查閱文獻資料少,另一方面死記理論,沒有理解其內涵。這與傳統陳舊單一的考核方式不無關系,長期以來采用“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的考評機制,學生為應付考試,背誦記憶,不利于發散思維,也不能有效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4.學科建設不成熟,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
物聯網專業作為一個開設不久的新專業,存在學科建設不成熟、主干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物聯網是一門綜合叉學科,教師專業研究方向很難覆蓋物聯網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自學、聽講座、學術交流等方式完善知識結構。另外,物聯網涉及眾多專業,可以將一門課由幾名專業教師共同承擔,發揮各個教師專業優勢,力爭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方法探究
1.優化教學內容。
“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內容豐富,針對物聯網專業新生特點,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教材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參考老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建議,教材要難度適中,內容結構合理,語言淺顯易懂,可以選擇一些實例較多的教材,有助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和培養學習興趣,教材每章節后面要附有練習題與思考題,便于鞏固所學知識;(2)在開始每節課內容之前,將本節課的知識體系講一下,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脈絡結構有一個宏觀認識,講課過程中注意知識點間的銜接貫通,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內容講完后,對本節課知識點進行串講回顧,強化記憶與理解;(3)講課過程中,少用專業詞匯,盡量用淺顯的語言進行描述,對于一些縮寫詞,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等,要對縮寫詞原文進行說明,注重基本概念,開展基礎技術的學習。
2.豐富教學方式。
在新時代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講課過程中多采用案例,如比爾?蓋茨最早提出了“物―物互聯”的設想,可以以比爾蓋茨智能家居為例,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物―物互聯”,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一些前沿技術,而且對物聯網概念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此外可以給學生多講一些前沿科技產品,如谷歌智能眼鏡,蘋果iwatch智能手表等,揭秘其中的技術奧秘,開闊學生眼界,發散學生思維。(2)講課過程中多與現實結合,如講傳感器時,可以結合智能手機,其中內置了多種傳感器,包括方向傳感器、距離傳感器、光線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等。講課中擴展一些課外知識,如教學生如何用手機控制電腦,這是通過現有一些簡單設備很容易實現的,學生對科技帶來的便捷會覺得神奇,也會有學習動力。(3)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建立平等師生關系,讓學生不畏懼老師,敢于在課堂發問,關于這門課的疑惑或現實中遇到一些難題都可以提問,老師要給予及時回答。
3.開展實驗教學。
物聯網涉及大量全新復雜的概念與技術,開展實驗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理論。(1)設計一些基礎實驗,如講解RFID時,可以利用RFID教學實驗箱進行RFID功能演示與學生;講解數據采集時,可以利用數據采集板卡,實現數據的采集或利用開發軟件模擬數據采集與處理;講解無線區域網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手機藍牙進行數據傳輸。(2)設計一些綜合性實驗,可以借助本?,F有資源,如我校農學專業比較強,學校里有小麥中心研究基地,可以在小麥種植區部署一些傳感器節點,每隔一定時間檢測一次土壤濕度、溫度或有害物數量,這就是物聯網的一個典型實例,實現農業智能耕種。
4.完善考核機制。
傳統考核方式多為試卷考試,新形勢下新型專業考核機制要更合理全面。(1)課堂報告,不限題目,只要與該門課相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搜集資料,進行課堂匯報與展示,并對講解內容組織課堂討論,對于積極參與的學生進行期末加分。(2)提交期中課程小論文,鼓勵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根據論文立意、內容進行打分。(3)課程實踐設計,提交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要包含實驗目的、要求、設計內容、實驗中問題、問題分析與解決。學生最終成績應該是這些成績的綜合考量。
四、結語
筆者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分析了“物聯網工程導論”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驗教學、考核機制四個方面給出詳細的解決方案與建議,希望改進和完善現有的課程教學,指導后續課程的學習,培養出高精尖物聯網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云浩.物聯網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互聯網+”;《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聯網+”作為一項行動計劃正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意在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高等教育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本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環境,“互聯網+”的引入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教育雙向互動、實時互動的模式,推動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高校打造更科學、合理行業生態?!盎ヂ摼W+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真正做到以學生核心。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解讀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并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我國后,迅速得到我國經濟學界的認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廣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此后各大高校廣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
1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課時量不足。《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經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經濟理論為導向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既要求學生學好經濟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熟練運動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經濟關系,大概需要70個課時。但經過調查發現,國內各大高校安排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學課時最高,設置68學時。而一些農業院校計量課時設置更少,如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本科計量教學課時平均僅為48學時。課時量的限制給學生學習該課程帶來重大阻礙。
其次,課程銜接困難?!队嬃拷洕鷮W》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學三方面基礎。經調查發現,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課程,各大高校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是比較重視的;而數理統計作為《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統計指標、數據的收集、計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釋經濟問題的一些數量關系,為今后寫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部分高校在數學課程設置與《計量經濟學》脫節,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在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習中,側重講解概率部分的知識,對數理統計知識講解甚少;再如《線性代數》這門課,各大高校在該課程中講授矩陣及其特點,并未將其與多元回歸的分析相結合,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沒法將其與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課上得花時間講解有關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因而大量減少對《計量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各大高校的基礎數學課程教授內容過于簡單,與經濟學結合不夠緊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
1.2教學模式傳統
其一,課堂教學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這種單一傳送知識的授課方式,會在短時間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難度。并且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熱情低、依賴性強,學生也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
其二,重理論輕實踐。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理論知識所有側重的闡述說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理論知識。《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需要學生掌握從選擇研究的經濟問題、構建模型、到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這些過程。因此,對本科生而言,要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這門工具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論知識。
1.3考核方式不科學
大多數高校對《計量經濟學》考核,70%-80%的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測試出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能構建理論模型,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修正,還要求對估計結果進行合理的經濟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期末考試只能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路徑
基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改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
首先,合理安排學時。自克萊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到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講學班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開始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階段至少要掌握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經典模型的基本應用,并適當引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在本科階段需要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學會熟練運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所學的內容較多。但是從調查的資料看,目前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難以保證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講授,更無暇顧其次,加強相關課程的銜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處理,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沒有扎實的統計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掌握會很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經濟類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對而言,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更多的課時。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無法達到理想數量時,應加強數理統計的教學,并在課程內結合經濟現象進行基礎的經濟數量分析,提升學生對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計量經濟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課程內容。在開課初期,教師針對導論和一元、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章節進行講授,讓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開設“超星學習通”,將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更加多樣化。具體每節課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拓展學習材料以文檔、視頻等形式放在“學習通”上,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其次,課中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專題和討論等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四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布置課后作業,針對任務點設置練習題和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及學習材料,還可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從而使得學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測驗。
其次,還應優化實驗教學。課時量的限制使大多數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建立線上案例教學庫,案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為主,比如將熱議的話題轉為案例分析,將這些案例與每一章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適當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另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選題開始,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踐調查、收集數據、建立模型最終形成學術論文,讓學生真正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實施過程化多維考核制度?!盎ヂ摼W+”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可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提問或上機演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分,避免搭便車現象。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學習通”上的學習、階段性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綜合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績可設置成:平時表現(10%)+實驗報告(20%)+課程論文(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超星學習通”上課程視頻的學習、的小節作業以及簽到;實驗報告布置兩個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建立理論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完成建立經典模型和非經典模型的全過程;課程論文按學術論文的要求,考察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可采用師生互動評價法,學生自評(30%)+教師評價(30%)+同學互評(40%),從而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63-02
1 物聯網工程專業產生與現狀
自2009年8月同志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已成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內容,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開展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物聯網已成為當前全球各國應對經濟低迷的重要科技手段。2013年2月,國務院提出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物聯網是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術浪潮,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作為面向21世紀的全新技術,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關注物聯網技術程。目前國內著名大學已經紛紛開設或準備開設物聯網相關課程,希望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新興技術,提高學術科研和工程水平,保持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同步。在教育部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中,就包括增設物聯網專業。從教育部號召高校設立物聯網專業學科開始,全國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申請,目前已經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聯網工程”或“傳感網技術”等相關專業。
然而,由于物聯網技術和專業建設都剛剛起步,高校在專業目標、人才培養、課程教材、師資和實驗設備等方面都面臨眾多問題。筆者長期從事物聯網技術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相關領域的教學工作,希望能在本文給出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
2 主要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理論研究領域,從傳感器網絡和泛在計算發展到空間物理信息系統;在技術研究領域,從RFID和Zigbee發展到M2M;在市場應用領域,從企業關注和行業需求到政策層面推動,物聯網的發展正經歷著快速而深刻的變化。然而在人才培養方面,卻面臨一些挑戰。
1)專業歸屬不清。目前在已獲得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院校中,有的將物聯網工程專業歸屬通信學院,有些歸屬到計算機學院,還有的歸屬到自動化學院。出現歸屬不清有著其現實原因:物聯網是典型的新興交叉學科,涉及到通信、電子工程、計算機和測控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多個應用領域,因此在專業歸屬方面存在多樣性。然而,由于歸屬的不同,每個學院根據各自的學科背景和基礎條件來建設物聯網工程專業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導致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規劃、實驗體系等方面出現較大的差異。
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由于物聯網工程專業跨多個學科,其自身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物聯網應用也在推陳出新。如何制定出適應技術更新和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還需深入探索。從企業角度來看,物聯網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應用于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綠色制造和智能醫療等多個工業領域,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培養需面向其行業應用。同時,作為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須符合國家素質教育要求,體現專業人才教育思想。
3)專業人才培養條件匱乏。物聯網工程專業剛剛起步,師資、設備和教材都面臨匱乏的境地。教學質量的核心問題是師資,既有行業應用背景又跨多學科的教師較為缺乏,培養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學團隊是專業建設首先解決的問題;其次,實踐教學薄弱,物聯網專業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所需的開發平臺、仿真平臺和應用平臺都較為欠缺,難以滿足人才培養要求;最后,物聯網專業教材更是缺乏,目前盡管已有一些物聯網書籍,但太偏應用,難以作為教材使用,且未形成完整教材體系。
4)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相互促進機制尚未形成。物聯網/傳感網相關教學內容和培養方案等都來源于科研成果,盡管物聯網/傳感網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理論和方法都還完全成型。同時,如何將已有的研究成果轉化用于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常發現由于有些理論較為系統,涉及的背景知識較廣,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實驗系統也較復雜。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相互促進機制尚未形成。
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依托于學校自動化學院和工業物聯網和網絡化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近年來承擔和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等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科研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出版了《測量與控制用無線通信技術》等系列教材,自行設計和研發WIA-PAS、ISA100和6LowPAN等實驗實訓研發平臺,培養了學術水平高,知識、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在近2年的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積累了有益的探索。
3.1 適應物聯網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培養目標
符合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突出“傳感器網絡”技術優勢與“三網融合”特色,充分發揮實驗室在物聯網核心專利、標準、測試和應用等方面的國際國內技術優勢,培養面向智能工業、智能電網、智能城市、智能建筑與智能家居等相關領域從事物聯網/傳感網系統規劃、應用設計、產品研發、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
3.2 充分發揮學校信息學科特色和優勢,整合學校教學資源,探索適合新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物聯網屬于集成、交叉技術,當前任何一個專業都難以覆蓋其全部內涵。成立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校內外相關專業、合作企事業單位專家參與課程體系規劃、實驗實訓體系建設、專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比如通過實驗室和思科公司的科研合作項目,由思科公司贊助、本教學團隊負責組織實施面向重慶市高校的“思科杯”物聯網應用創新設計大賽,該項大賽還被納為2012中國(重慶)國際云計算博覽會的主題活動之一,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專業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就業競爭力。
3.3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更有成效地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專業核心課程,比如“無線傳感器網絡”,采用答辯、實做報告、課程論文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面考核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前沿技術、相應的開發能力;對專業導論課程,采用教學團隊的授課模式,教學團隊教師在物聯網的不同研究方向有著多年的積累和研究成果,通過團隊授課,既帶來了各方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且使得每個方向的講解更加透徹和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在重點實驗室現場講授理論課程,將實踐融入理論,充分溝通交流討論,增強了教學效果。
3.4 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逐步形成
如何有效地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平衡學科前沿技術、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的關系,兼顧用人需求與教育教學,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上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和驗證。這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形成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也將在后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完善和豐富。
4 結論
由于物聯網是一項新興前沿技術,本身又是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而且物聯網應用也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如何規劃物聯網工程專業和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基礎性問題。本文在分析物聯網工程專業目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給出了重慶郵電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并將在后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莉莉.物聯網技術的基礎架構及發展趨勢[J].軟件,
2013(2):142-143.
[2]鐵維驥.物聯網的發展與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8):43-43.
[3]劉忠寶.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1(10):58-60.
[4]王曉喃,鐘珊,嚴海英.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討[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12):16-18.
論文摘要:新媒體是一個很有彈性的相對性概念,不同時期對其的解釋并不相同.新媒體具有傳播上的無限性、時間上的即時性、溝通上的互動性、內容上的整合性等特點.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各種類型的新型信息傳播媒體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總起來講,新媒體的類型主要是網絡媒體、新電視媒體、手機媒體三種類型.
1新媒體的界定
段鵬博士在其著作《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中提出:“所謂傳播媒介,是指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傳遞、延伸、擴大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新聞傳播學中的媒介一般指狹義的媒介.“新”,一般用來描述與傳統的、舊的、落后的不同的、更先進的、新近出現的事物.童兵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中提出:“傳播媒介有時也稱媒體.”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新媒體”,就是指一定時期內,在傳統媒體基礎上,以最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和手段,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化而產生出的一批新型的信息傳播媒體的統稱.新媒體出現于20世紀中后期,計算機的發明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是其獲得發展的科技基礎和最主要的標志.
2新媒體的類型
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NTSC電視制式的發明者P·戈爾德馬克(P· Goldmark )發表了一份關于開發EVR(電子錄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計劃,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 New Media)一詞.新媒體是個綜合性的概念,它不是專指某一種特定的媒介,而是對為適應信息傳播的新需求而出現的一批媒介的統稱.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以最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和手段發展起來的新型媒介,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其一,光纖電纜通信網、電子計算機通信網、大型電腦數據庫通信系統、互聯網等網絡技術下的網絡媒體;其二,都市型雙向傳播有線電視網、利用數字技術播放的廣播網、圖文電視、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系統、高清晰度電視、數字電視等電視技術下的新電視媒體(為了和傳統的電視媒體相區別,我們在這里把這些新型的電視媒體稱為“新電視媒體”);其三,手機短信和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平臺、WAP手機、手機電視等手機技術下的手機媒體.
2. 1網絡媒體
計算機網絡在傳播新聞和信息方面具有媒體的性質,因而將其稱為“網絡媒體”.網絡媒體的發展是以目前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計算機信息網絡—互聯網為基礎和載體的,有時,國內也將其稱為“互聯網媒體”.
互聯網又譯為“因特網”或“英特網”,其全名是“國際計算機互聯網網絡”,是目前最大的國際性互聯網絡.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上的每一臺計算機就是每一個節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資源共享,這是人類傳播領域里的實質性變革.
因特網起源于1969年美國國防部為避免核戰時通信癱瘓而開發的計算機“ARPANET",這個網絡的使用者最初被嚴格控制為有關從事國防科研的科學家.1991年,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還開發了極其簡單的瀏覽軟件.此后,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件后來被作為Net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后,互聯網才開始爆炸性普及.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全球迅猛發展起來.到1998年,互聯網已經通達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接著超過947萬臺的計算機主機,用戶超過1億.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才開始和互聯網發生聯系.1987年9月,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并于同月22日22點55分在北京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 Over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ach corner on the World),而當時我國還沒有加人互聯網.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提出把中國納人互聯網絡的合作計劃.1994年4月,我國實現了和互聯網的TCP/IP連接,開通了互聯網的全功能服務,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我國最高域名CN的主服務器設置,這標志著我國正式加人互聯網工程.1995年,張樹新創立了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壕海威公司,中國的普通百姓才開始使用互聯網.至今,互聯網進人普通家庭僅12年時間,但互聯網工程在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普及.2000年末,我國頒布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和《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在國家政策的規范下,相信中國的互聯網媒體產業能夠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發展道路.
2. 2新電視媒體
1884年,德國科學家保羅·尼普科夫(P " Nipkow)發明了一種機械式的圓盤掃描盤,并申報了專利.這項發明為現代電視的誕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世紀初,電子電視的研制工作正式開始.1926被稱為“電視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克·貝爾德(J " L " Baird)利用尼普科夫發明的機械掃描盤成功地完成了畫面傳送和接收的完整組合試驗.1962年7月,電視圖像首次越過大西洋.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首創了“地球村”( The Global Village)一詞.他認為,傳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感官尺度,電子媒介的高速傳播壓縮了廣漠的空間,消除了人類視覺和聽覺上的珍域,使世界逐步變小,最終成為一個村莊.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普及,把遙遠的世界拉近了,整個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
電視在中國出現于1958年.那年5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臺(初名“北京電視臺”,1978年5月1日改為現名)開始試驗播送節目,同年9月20日開始正式播送節目.
“電視”,在今天應該是屬于傳統媒體的,但是隨著都市型雙向傳播有線電視網、圖文電視、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數字信號處理的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電視”這一傳統媒體衍生出了屬于新媒體的數字電視、高清晰度電視、車載移動電視等新型的傳播形式.
數字電視是21世紀廣電領域中引領人們享受現代數字化生活的一項新的技術革命.在電視節目的制作、傳輸和接受中,使用模擬方式的叫模擬電視;而在電視信號的獲取、產生、處理、傳輸、接受和存貯的過程中均使用數字方式的電視叫數字電視.一般而言,數字電視系統是將活動圖像、聲音和數據,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壓縮、編碼、傳輸、存儲、實時發送或者經過紀錄媒體傳播的視聽系統.有線電視是通過電纜或光纜組成傳輸線路,將電視節目直接傳送給用戶接受機的一種區域性電視廣播方式.1999年,中國國務院作出決定,組織我國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產業的研究和發展,并把數字電視產業化項目列人國家“十五”計劃的十二項重點項目中.電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更是提出了發展數字電視的“三步走”戰略,到2015年全面實現數字電視的播出.
數字電視的發展在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會改變人們的日常收視習慣,也給傳統的廣播電視產業帶來了巨大的革新和激烈的競爭.今后幾年,數字電視在中國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
“移動電視”作為新電視媒體的一種,其發展之迅速,依然讓人始料不及.移動電視具有覆蓋面廣、反應迅速、移動性強等特點.移動電視首先在新加坡得到應用.我國內地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多個大城市開始在公交車上播放移動電視.上海文廣集團在我國率先開展了移動電視業務.一個中型城市公交車達2000至5000輛,2003年我國私人轎車數量突破1000萬輛,2003年全國列車年運載量達13億、2007年將達17. 6億、2020年更有望達40億.面對如此龐大的移動受眾群,廣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國家廣電總局將2003年定為“中國廣播發展年”并大舉醞釀中國廣播業的第二次復興.然而,移動電視的出現,注定了我國廣播業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也注定了廣播業將很難再有如此巨大的輝煌,這份輝煌將屬于移動電視.
2. 3手機媒體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用這句話形容今天的手機再合適不過了.手機是手中的交際圈、是移動的生活藝術.如今,手機已經不只是普通的通訊工具了,科技的發展使人們對手機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些功能多樣化、設計個性化的時尚手機更是倍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關鍵詞 郵電高校 信息類專業 專業學位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Posts Colleg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eaching Paradigm Shift Exploration
QU Hongchun, JIAN Shuang, WANG Wentong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Networking Network Control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Under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colleg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o information specialty, analysis shows several aspects to the practic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eaching model, for instance, th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disjointed professional needs and the teachers. There are a few observations about developing full-time graduate students 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specialty; professional degree; teaching mode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為了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教育部決定自2009年起,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逐年增加專業學位的招生比例,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型研究生達到同等比例,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轉變為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國家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背景下,結合郵電高校的發展特色,以信息類專業為例,談談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轉變的看法。
1 信息類專業概述
在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驅動下,社會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各個行業中均有極大的應用與發展,甚至推動了各個產業的重組,同時,也促使了一批新產業的興起,完善了社會產業結構,促進了社會經濟更快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穩步提升。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信息類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開設了信息類專業的高校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勇于創新,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并重點建設的幾所郵電高校之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重慶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和優勢,在郵電通信行業、信息產業領域,在西部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覆蓋法學、理學、工學和管理學四個門類。碩士學位授權點包含十二個一級學科和三十八個二級學科(含一級學科覆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也在八個領域進行招生。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2.1 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由于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歷史較短,雖然對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在教育體制上進行概念性的區分,郵電高校也在結合了自身的特色與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培養方式,但學校大部分的教學體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教學體系,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缺乏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實用和創新的特點不能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被充分體現,造成了全日制專業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同質化。
2.2 實踐教學與社會企業需求相脫節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具有實用與技術性的特點,以社會需求和職業取向為根本的出發點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用于指導實踐教學的實施與建設。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教學質量并不高,實踐教學安排也不太合理,許多工作流于形式。由于實習基地少,學生自己找到企業進行實習很難,即使有實習機會,卻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督以致于使實習形式化,沒有實習收獲??傊孕袠I為導向,使社會、企業參與到整個培養過程中,這對高校傳統的以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2.3 導師隊伍力量薄弱
國家在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總體要求中對“雙導師制”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要求學校安排理論造詣較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校內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選課、論文選題等等,同時還應安排一名校外的實踐導師,協助校內導師指導論文,在研究生實踐期間給予必要的輔導。但目前雙導師制這一培養模式并沒有發揮其應有優勢,我國大部分學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結構上是以學術型教師為主要教學力量,并沒有結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與指導。稀缺的高校資源使大多數高校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師資隊伍建設中。同時,高校引進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通道尚未完善。在雙導師制的培養中學校負責指導學生的導師很難與校外導師保持良好的聯系,使得校外導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加難以得到質量保證。
3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模式轉變的思考
3.1 依托郵電高校的科研優勢,提升全日制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
在提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方面,郵電高校也做了很多工作。依托郵電高校的科研優勢,通過建立重點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是重慶郵電大學發展最快的信息類專業特色優勢學科之一,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建有工業物聯網與網絡化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重慶市汽車電子與嵌入式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自動化技術市級工程實驗室、重慶工業通信技術研發中心、重慶市智能電網輸配電工程技術中心、重慶是嵌入式軟件測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信息無障礙工程研發中心等研發平臺,建有重郵-思科(CISCO)綠色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等多個國際合作研發平臺。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夠借助實驗室研發平臺和實驗室相關科研項目,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了解項目合作單位的技術需求,增強實踐動手能力,達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培養的要求。在實驗室平臺和項目的支撐下,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質,實踐創新思維和工程思維,領悟對理論與實踐的正確評價問題,使學生具備豐富的工程經驗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3.2 在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下完善導師隊伍的建設
研究生指導教師不僅承擔著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的攻關任務,還承載著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重任。建設一支學術質量較高,具有明顯職業背景,實踐經驗豐富的導師隊伍是保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重慶郵電大學不斷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人員,建設高水平的聯合導師隊伍并共同承擔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制定和執行產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計劃,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同時,隨著合作的逐步深入,根據具體情況逐步拓寬合作領域,不斷尋求新的合作項目和方式,為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努力,不斷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近年來,重慶郵電大學堅持開放辦學,立足行業,服務地方,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各學院開拓進取,大力實施“2356”產學研合作工程。建立產學研合作辦公室,負責負責牽頭制定學校產學研合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在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2012年學校也榮獲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學校工作獲得肯定的同時,也為全日制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3.3 強化高校和企業責任,構建科學、系統、規范的管理監督保障體系
學校方面,首先應不斷加強與行業的尖端企業、大型國有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企業一起完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可根據企業及職業要求,加強課程的建設力度,為日后的實踐環節打造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應制定科學、系統、規范的管理監督制度,加強對研究生參與企業實習過程中的管理,包括導師的遴選、實習指導的管理、論文的選題、成果的管理等。
企業方面,企業的各級領導及企業導師首先應該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對研究生培養的社會責任,與高校一起統一思想,精心策劃,建立有效的管理運行體系,明確各方的職責,樹立起學生在對待實際工作中的思維方式,為學生制定詳細的實踐培養計劃,真正地培養技術創新人才,為社會人才的培養盡好企業責任,也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奠定良好的基礎。政府方面,加強對高校研究生實踐基地的扶持力度,協調高校和企業建立良好的運作機制。
4 結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尚處于初步階段,郵電高校也積極地在探索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的模式之路。當然,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中之重,為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工程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yjg110207);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重點項目,自動化類研究生創新教育基地建設;重慶市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無線傳感器網絡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3號,2013-11-04.
[2] 文冠華,姜文忠,陳宏亮.抓好專業實踐環節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1-4.
[3] 邵杰,王成華,江愛華.淺談高校信息類專業的創新教育和人才培養[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
論文首先將梳理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概念,識別出社會化電子商務的內涵要素與外延范圍;接下來將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用戶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理論模型,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價值。
二、理論背景與模型提出
社會化電子商務的重要驅動力量來自于用戶的不斷參與,如何驅動用戶不斷地參與社會化電子商務便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問題。已有研究表明,虛擬社區成員的參與行為能給企業帶來積極的營銷效應,如提升品牌關系、建立社區承諾、創建忠誠顧客的友誼群組、促進購買行為和社區推廣、激勵新產品開發中的創意貢獻等。四位學者在《虛擬社區成員參與心理機制研究述評》一文中,對近十年來有關虛擬社區參與行為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系統回顧,并認為在后續研究中應當加強對虛擬社區參與行為心理機制的理論解釋。而已有研究表明,一種電腦科技越能被成員所接受,成員參與使用該科技的行為意向就會越高。同時,當成員認為某個博客網站更容易使用,更具有樂趣時,他們對博客的參與意向也更高。鑒于“容易使用”與“更有樂趣”都屬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范疇,而博客與虛擬社區之間存在諸多關聯之處,本研究將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視角分析虛擬社區成員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這一視角在我國當前社會化電子商務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原因在于,社會化電子商務在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的虛擬社區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接受過程。因此,在已有研究視角的基礎上,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視角的研究能夠拓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加強相關領域的理論解釋。
科技接受模型源于理性行為理論(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理性行為理論由Fishbein和Azjen所提出,主要用以探討實際行為,行為意向,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與信念之間的關系,目的是為了預測個人的實際行為,兩位學者在理性行為理論中對于個人行為提出了兩項基本假設:第一,個人行為在自我意志的控制之下而發生。第二,個人采取特定行為的意向是該行為發生的立即決定因素。
理性行為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各領域之行為研究,以預測并解釋個人的行為。Davis將理性行為理論簡化,并聚焦于電腦科技研究領域提出了科技接受模型。該模型延續了理性行為理論中對于個人行為的兩項前提假設,但是刪除了理性行為理論中的“主觀規范”及其前因變量“規范性信念與動機”,并以“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作為使用態度的前因變量。
科技接受模型自提出后,便在實證研究中廣為應用,并為本研究墊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也進一步支持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視角研究虛擬社區成員參與行為的合理性。原因在于:第一,科技接受模型的產生,便是為了了解使用者對于信息科技的使用行為;第二,科技接受模型架構簡單易用,并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第三,科技接受模型運用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都獲得了支持,同時,科技接受模型也經過許多學者的探討、實驗與修正,不需要針對所涉及的科技的差異而特別制定衡量工具;第四,科技接受模型獲得了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驗證了科技接受模型對于信息科技使用行為的解釋力與重要性;第五,科技接受模型的提出者Davis曾提出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在模型基礎上納入其他新變量進行探討。多位學者在此后的研究中,均發現科技接受模型如能夠加入其他的影響因素,將可以提升整體的解釋能力。
社會化電子商務在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的虛擬社區對于大多數使用者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接受過程。本課題據此選取科技接受模型的視角,研究如何提升使用者對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接受度與參與度,并進而促進社會化電子商務中虛擬社區成員的參與行為。基于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結果,本文整合知識共享因子、知覺行為控制與社會影響等變量,最終構建出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用戶驅動機制的主效應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7個假設,這7個假設全部呈現出變量間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如圖1所示。
假設1:科技接受因子顯著正向影響社會化商務中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假設2:知識共享因子顯著正向影響社會化商務中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假設3:便利條件顯著正向影響社會化商務中用戶的知覺行為控制;假設4:虛擬社區自我效能顯著正向影響社會化商務中用戶知覺行為控制;假設5:社會化商務中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的參與意向;假設6:社會化商務中用戶知覺行為控制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的參與意向;假設7:社會影響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的參與意向。
三、實證分析
1.變量操作性定義與測量。本研究的科技接受因子指的是影響科技接受的因素,參考已有研究的觀點,本研究中科技接受因子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享樂性三個構面;知識共享因子指的是影響知識共享意向的因素,以利他主義,預期互惠、聲譽、信任、期望關系作為知識共享因子的構面;便利條件定義為“使用虛擬社區的外在基礎條件限制”,即“欲使用虛擬社區時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包括網絡設備、電腦軟硬件設備或他人的協助等特定資源”;虛擬社區自我效能定義為“成員使用虛擬社區時,對自己使用虛擬社區表現能力的自信程度”;虛擬社區使用態度定義為“成員對于虛擬社區使用行為的正負面評價”;知覺行為控制定義為“虛擬社區成員在使用過程中感知到的難易程度,或是對于使用虛擬社區所需資源與機會的信念”;虛擬社區參與意向定義為“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虛擬社區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還以“關鍵多數”與“主觀規范”作為社會影響因子的構面。關鍵多數的定義為“認知周圍使用虛擬社區人數將會增加的程度”;主觀規范的定義為“具有影響力的他人對某成員使用虛擬社區的看法”。變量操作性定義與測量詳情如表1所示。我們統一將構面下的題項得分將進行平均化處理,以進行之后的數據分析。
2.數據收集、預處理與檢驗。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工作基于某網絡社區平臺展開。我們在社區平臺成員庫中隨機抽取成員,然后在時隔半年的兩個時間點進行數據收集,使被挑選的成員在線填寫問卷,此過程將滾動進行,以實現有效問卷數量2000份的保證。數據的預處理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內容:第一,剔除問卷填答不完全及有明顯遺漏與錯誤的問卷;第二,剔除問卷填答時選擇某一數字比例超過80%的問卷;第三,剔除網齡在3年以下,或者每天上網時間平均在2小時以下的問卷;第四,剔除在虛擬社區中沒有上傳或下載行為的問卷。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各構念的信度都在0.8以上,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高度的內部一致性;同時,本研究中使用的量表,都來自于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且已經被多次使用,因此,這些量表具有內容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擬合結果優良(χ2/df:2.95;GFI:0.95;AGFI:0.92;RMSEA:0.056),在這一結論的基礎上,我們再觀察各個測量問項與構念之間的t值,所有的t值都達到了顯著水平(p<0.01),顯示本研究各測量問項與測量構念之間有著高度相關,各測項對變異量的解釋比例也都顯著較高,表明本研究主體框架的各個量表都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此外,辨別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的驗證結果也達到了優良的標準。因此,本研究收集的數據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最終的統計分析工作。
3.模型分析。
結果顯示,模型擬合情況良好。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構念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的結果無法證明本文提出的7個假設有誤,顯示出我們提出的驅動機制模型獲得了很好的支持。根據實證分析結果,論文將社會化商務中顧客參與的驅動機制闡述如下:科技接受因子與知識共享均顯著正向影響了顧客對于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便利條件和自我效能均顯著正向影響了顧客的知覺行為控制;顧客對于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以及顧客的知覺行為控制進一步同時顯著正向影響著顧客對虛擬社區的參與意愿;此外,顧客在虛擬社區中受到的社會影響也會直接顯著正向作用于他們對虛擬社區的參與意愿。在這一過程中,使用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作為兩個重要的中介變量而存在:對于使用態度而言,其直接效應與中介效應的對比情況為:0.55VS0.72(0.65*0.55+0.66*0.55),顯示出強中介效應;對于知覺行為控制而言,其直接效應與中介效應的對比情況為:0.22VS0.13(0.29*0.22+0.30*0.22),顯示出弱中介效應。即,顧客對于虛擬社區的使用態度在顧客對虛擬社區參與意愿的作用過程中,更能發揮其引導作用。
四、研究結論
1留學目的地:伊利諾伊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是“莫里爾法案”(由林肯總統在1862年簽署)生效最初十年期間通過公用土地贈與方式創立的全美37所高校之一,于1868年正式開學。其座落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南部安靜幽雅的姊妹城鎮-厄巴納和香檳,占地1458英畝,擁有272座主要建筑。此外,學校還擁有一個機場、433英畝森林保留地以及占地1765英畝的阿勒頓公園。
經過近140年的發展,伊利諾依大學已經是全美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位居全美公立大學的前五位。該校擁有僅次于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美國第三大大學圖書館,圖書資料達一千七百多萬冊。此外,學校還有自然史博物館、世界傳統文化博物館以及一個美術館和一個表演藝術中心。該校能提供一百五十多個專業方向領域的四千多門課程,每年授予一萬五千多個學位,其中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人數穩居全美前五名。目前,該校擁有近兩千名教授和四萬余名學生。其中,學生由近三萬名大學生和一萬一千余名研究生組成,含外國留學生近五千名。
伊利諾伊大學以理工科尤稱翹楚,穩居全美大學排名前六位。進一步講,有十余個本科專業位列全美前二十五名,其中會計學、材料學、農業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核工程、機械工程等并位居前五位;有超過六十多個研究生專業位列全美前三十名,其中圖書館學、土木工程、材料學、微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冷凝物質、邏輯學、數論等并高居前五位。該校共有11位教師及校友榮獲過諾貝爾獎,18位教師及校友榮獲過普利策獎。其中,該校教授巴丁因發明晶體管和提出低溫超導理論而成為歷史上在同一領域(固體物理學)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一人。另外,尼龍的發明者卡羅瑟斯、集成電路的發明者杰克科勒比、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獲得者李安等均為該校畢業生,我國前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早年也曾在該校攻讀農學。
非常幸運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留學團隊組成成員的研究興趣或主攻方向均屬伊利諾伊大學的優勢學科方向,這為各位老師的學習和提高創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家教育部留學基金委的工作非常到位和值得肯定。
2計算機學科課程設置的比較
我是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一名專業基礎課程任課教師,主要講授本科“操作系統”和研究生“安全操作系統”,有幸被分派到久負盛名的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系進行訪問學習。網絡神童馬克?安德森曾在那里設計了互聯網瀏覽器軟件Mosaic及Netscape,著名的微軟IE瀏覽器至今還是構建在Mosaic的基礎上。留學期間和回國后,我曾對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學科課程設置進行了較為粗淺的分析和對比性研究。
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可提供三種不同的大學學位教育(即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專業理學學士以及文理學院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理學學士、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理學學士)、五年制本碩連讀學位教育、輔修計算機科學專業學位教育及軟件工程學歷證書。本科學位教育主要由校院教學要求和專業教學要求兩部分構成。前述計算機科學專業理學學士、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理學學士、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理學學士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學院要求和專業要求的不同。例如,工學院要求物理與化學,而文理學院則不要求,同時兩個學院的一般教學要求也略微有所不同。不同專業間的教學要求區別在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要求多上三門不同的數學類課程,同時又比計算機科學專業少上五門計算機科學類課程。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要求大致相同,只是用統計學類課程替代了某些數學類課程。對于三個專業來講,有15門數學類或計算機科學類課程是相同的,所以共性大于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計算機科學類課程由計算機科學系負責開設和講授,課號、名稱及要求完全一致。這和國內的大學是不一樣的,至少北京交通大學是如此:和計算機專業較為相似的理學院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某些計算機類核心課程(如“操作系統”)的要求和講授就與計算機學院無關。此外,國內大學本科培養方案則由通識教育、學科門類教育、自主教育三部分教學要求構成,它們與伊利諾伊大學的學院級或專業級教學要求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明晰。其中,通識教育由綜合基礎和基本技能組成,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要求(伊利諾伊大學在這點上似乎不太明確或較弱);學科門類教育由學科門類基礎課程、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構成;自主教育包括全校通識教育與各學科門類教育課程與實踐、系列講座、競賽、證書、科研論文、自主和開放實驗、就業實踐、科研實踐等,是我國高校為加強實踐環節和推動就業競爭力而引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學分組成,國外自然無等同物。
具體以計算機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為例對比來講,伊利諾伊大學總共要求128學分,含學院級要求39-51學分、專業要求76-85學分(參表1所示);北京交通大學總學分要求為190學分,含通識教育必修40學分和選修20學分、學科門類教育必修97.5學分和選修22.5學分以及自主教育選修10學分(參表2所示)。后者比前者高出62學分,主要包括必修類的英語16學分(國外對外語的要求為0-12學分,注意其并未指定特定語種)、選修類的自主教育10學分。國內通識教育綜合基礎部分(必修22學分、選修14學分)近似等同于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18學分),但多出18學分的教學要求。另外,國外大學專門設立寫作課程(含4學分寫作I、3學分高級寫作)來傳授和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與能力,國內大學則主要通過畢業設計環節的論文寫作(畢業設計共16學分)來達到相同的目標。國外大學把普通化學I和普通化學實驗I(共計4小學分)作為工科專業的公共基本要求,而國內大學如計算機科學專業在內的工科專業則可以不選修化學類課程;同時,國內大學設定數學、物理類課程同為學科門類基礎課程,而國外大學則把其中的微積分、概率論或統計學作為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專業要求。
表1 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
注:表中大類專業基礎理論與實踐(必修)主要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導論、電子技術類課程(電路分析基礎3學分、模擬電子技術3學分、模擬電子技術實驗1學分、數字電子技術3學分、數字電子技術實驗1學分)、計算機數學類課程(離散數學8學分)、計算機軟件類課程(數據結構4學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4學分、操作系統4學分,編譯原理3學分)、計算機硬件類課程(計算機體系結構2學分、計算機組成原理3學分、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1學分)等;專業主修(必修)課程主要包括數據庫系統原理、接口技術、計算機網絡原理、接口技術實驗、計算機網絡原理實驗、畢業設計等。專業特色課程(選修)則劃分為四個方向給出可選課程:1、計算機軟件類(軟件測試、統一建模語言、高性能計算導論、軟件工程、Web程序設計、Unix/Linux環境下程序設計、XML程序設計、軟件類綜合實踐);2、計算機硬件類(計算機控制技術、硬件類綜合實踐);3、計算機網絡類(計算機安全保密、網絡安全與管理);4、計算機應用技術類(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技術、計算機輔助造型與動畫設計、數字圖像處理)。
伊利諾伊大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字計算機的理論、設計和應用的廣博深厚的知識。前兩年主要學習數學與物理以及入門性計算機科學基本原理。第三年完成基本的計算機科學課程,并要求選修和拓展學生的理論基礎。第四年鼓勵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和課題進行學習和深入的理解(均為選修課)。進一步說,國外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關于計算機專業特色課程的公共要求簡單明晰,僅包括計算機科學導論、數據結構與軟件原理、計算機體系結構I/II、系統編程、大程序設計項目、計算理論入門,等,而多達24-27學分允許學生可按計算機科學、科學計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數學三大方向分軌選課(參表3所示);而其中在計算機科學方向并給出系統、數據庫、圖形學、人機交互、編程語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網絡等八個子方向,在科學計算方向上并給出航空宇宙工程、應用數學、天文學、大氣科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儀器、生物分子工程、化學工程、化學、控制、電子工程、工程機械學、環境工程學、遺傳學、地質學、制造工程、材料科學、機械工程、建模與仿真、神經系統科學、原子工程、運籌學、優化、物理學、等離子工程、心理學、放射學工程、機器人學、信號與圖像處理、統計學、結構工程等三十多個子方向上給出細化且較為明確的各6-分的選課指導和教學要求。
表3 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按方向分軌選課
相比較之下,國內大學計算機專業設立的公共特色專業課程則較多,有時即便劃分出一些方向,要么方向太大,要么選課思路和教學要求不太明確。
3教學科研、學生素質培養及其他
在伊利諾伊大學,我主要選擇了三門與我在國內所授課程及研究方向關系密切的計算機科學專業課程(包括CS 423 Operating System Design“操作系統設計”,CS 523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高級操作系統”和CS498DM Software Testing“軟件測試”)進行旁聽學習。
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安排及教學環節課堂組織可以看出,國外大學始終貫徹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和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充分的預習準備、課后完成復習思考或上機作業,否則課堂根本就是聽天書,學不會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且歸因于其自身的問題);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在操作系統設計概念原理或軟件測試基本理論與技術的知識海洋中暢游,或快速前行或停下來慢慢品嘗,或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和自己給出答案,或啟發式般把教學話題引向研究前沿進而開闊學生的課程視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相比較之下,國內課程教學則把更多的責任賦予教師,要求教師關于課程教學內容組織的科學性并深入淺出地講清楚、講徹底,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非常強調。
同時,國外大學授課教師關于課堂組織的自主性更為靈活多樣。其間,軟件測試授課教師并邀請了知名計算機軟件開發公司的資深測試師就軟件測試的公司組織運作方式和軟件測試技術及實用技巧,使學生實現了與社會公司及實用技術的零距離接觸;操作系統設計授課教師并委托她的兩個研究生分別就他們當前所作科研課題項目階段成果的主題報告,使學生對操作系統領域的研究前沿及自己將來可以利用本門課程所學知識在實業界有所作為的方向有了感性和更為明確的認識;高級操作系統授課教師更是針對研究生授課對象、采取自己在課程前后把關、指定不同主題和分發文獻資料由所有學生依次輪流課堂匯報的形式,既完成了課程內容的深度挖掘拓展及學生關于課程內容全面掌握的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科研文獻閱讀水平、科研調研能力和演講報告能力。另外,我還在伊利諾伊大學強化英語學院參加了教學術語與教育學(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Pedagogy, 簡稱PLP)和美國文化與交流( America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簡稱ACC)等兩門課程的學習,其課堂組織形式和授課方式則更為多樣化,或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實踐和體驗課堂講授和組織技巧,或實地參觀訪問當地圖書館、校園問路、到餐館點菜用餐、到咖啡屋品嘗咖啡,甚至安排了與當地居民配對、每周定時交流談話一次的環節,這對于日益國際化的國內大學的語言教學的開展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從課程評分環節而言,國外課程強調實踐環節并以較高權重計入課程最終成績,鼓勵分組協作但應通過團隊演講或逐個交流等來細化組員得分等級,課程最終成績由期中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考勤與平時作業)、實踐環節成績和期終考試成績綜合構成從而避免單純依靠期終考試成績計分機制可能造成的期末突擊風與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等弊端,其中平時成績、實踐環節得分和期中成績的計算充分利用和信任研究生助教,當然,從另一方面講也起到了培養研究生工作態度和能力的效應。國內大學特別是計算機專業關于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要求也在逐步增強,但課程成績更多地取決于期末成績,大多數課程不在設立期中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于近年來一直不斷擴招的客觀現實及由此引發的龐大工作量、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學生當中抱有憑借期末突擊過關心態的現象較為普遍,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當然,這并不是說國外大學不重視課堂教學質量;相反,國外大學對課堂教學和成績考評的重視程度較之國內大學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其更遵循“學生”作為主體的客觀教學規律并據此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而已),這從其在各門課程最后一節課給學生分發和要求填寫課堂教學評價表、學年末由學生自主推選產生“我最敬愛的老師”以及學校專門常設有考卷測評研究機構等可見一斑。國內也有類似的課堂教學評測手段,只不過基于校園網在網上展開而已,同課堂分發為聽課者有份的評價機制相比,網上硬行要求每一位同學參與測評的方法存在部分不聽課同學隨意評價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伊利諾伊大學同一專業課程(主要指本科高年級專業課程,如CS 423和CS498DM)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打通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一方面,研究生本來就存在跨專業報考和錄取的現實,自然而然地某些專業課程需要補修;另一方面,即便是本科和研究生讀的是同一專業,也可能由于興趣或研究方向的改變而使得需要選修某些本科階段就曾開過但不曾選修的專業課程。況且,國內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的同一類型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也是大同小異,只是掌握深度和難度有所區別而已;而從實際技能與水平而言,本科高年級學生與課程學習階段的研究生本來就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如果專業課程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間打通,則可以節省教學資源并便于統一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安排。至于相關專業課程的本科與研究生要求的區別對待,則可采取補充針對研究生的課程要求、增強研究生實踐動手環節或論文演講環節等措施。同樣地,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專業課程(如CS523)同樣可以打通。
如前所述,伊利諾伊大學的科研實力是非常強的,科研氛圍自然也非常濃厚。另外,從整個校園、工學院乃至計算機科學系層出不窮、從不間斷的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研討會或研討班,大廳或樓道里相關單位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科研項目或相關人員的獲獎快報以及包括微軟研究院、谷歌、摩根斯坦利等參與的主題活動日與信息技術講座中也驗證和說明了這一點。
現今美國社會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應該學習其好的地方,但同時必須堅持自己好的方面。換句話說,應該在堅持自己的好的方面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而非完全拋棄自我和全盤吸收他國的無論精華還是糟粕。我國從古至今一直賦予教育機構道德教育的責任,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應予堅持、加強?!笆陿淠?,百年樹人”,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要關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付出再大也不為過。
另外,我們還利用春假參觀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給我的深刻影響是哈佛校園(建設)非常一般,草坪光禿禿的居多,難道真的是老牌名校不在乎這些?不過,其諾貝爾獲獎者人數又是非常之多。果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吧!國內高校是否應該由此得到啟發,把本不富足的經費優先用于人才引進和真正的科研資助上,而非老是富麗堂皇的表象第一。
三月份的一個周末,伊利諾伊大學曾舉辦了一場規模龐大、全校各單位甚至外聯單位一并參與、面向全社會(老少與年輕人皆有“節目”可看)的學術活動節,展示了該校相關的科研學術成果、學生科技成果及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科普演示實驗等,活動節全體總動員和面向社會開放的舉措值得國內高校借鑒,這其實是拉近市民與高校距離,并向社會宣傳學校的一次大好機會。
參考文獻
[1] 北京交通大學教務處編制.北京交通大學本科教學一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