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17:5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愛國主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重視升國旗儀式
國旗是我們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象征,人人都要養成對國旗的崇敬和熱愛,而學校所進行的升旗儀式正是養成這種心理的重要方式。我們學校從1981年就開始進行升旗儀式,并為旗手專門制作了服裝,每周一的升旗義式,學生都身穿校服。實施《國旗法》以后,學校認真組織學習,并依法進行升國旗儀式。愛國不是抽象的,要從愛集體、愛校做起。我們學校有校訓、校徽、校歌。校訓是:求實、創新、勤奮、獻身。我們的?;帐菑娜M瑢W設計的37個方案中投票選中的。
我們的校歌是發動全體教師集體創作的。師生們履行校訓,佩戴?;眨叱8瑁幸环N自豪感和責任感。
善于捕捉激勵愛國熱情的有利時機
時機和效果的統一,是一個教育原則。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銀色寶庫一一喬治島上,中國人民為南極勇士們的這一偉大壯舉而振奮不已。學校請來了南極考察隊的黨支部委員給同學們報告英雄們的光輝業績,隨后又舉行了“學習南極精神”?演講會。?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前后,學校圍繞著“我為亞運做貢獻”、“弘揚亞運精神”等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樹立亞運意識,發揮亞運精神,為振興中華而拼搏。
高教育于參規游覽的活動之中
活動是一種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動態教育。我們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到甘肅、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覽,或開展夏令營活動,使學生對這些美麗的山川名勝產生一種傾心的愛。學校還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組織他們參觀蘭州科學院、蘭州大學、蘭化公司的生產廠、劉家峽水電站和龍羊峽水電站,讓他們了解祖國科學技術和生產建設的偉大成就。
寓教育于體育之中
體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這幾年我們逐步探索出三條教育途徑。
一是學校對優秀運動員采取鼓勵政策。1986年,我校田徑代表隊主力運動員郎秀花選入國家青年女子壘球隊,又于1987年到美國參加國際比賽。出賽前,校長和體育教師都先后寫信鼓勵她為國爭光,并用她的事跡教育全校學生。二是由體育教研組編寫了《中國現代體育簡史》,作為體育室內課的愛國主義教材。三是從1979年開始,學校每年舉行一次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象征性長跑。如1979年開展了“由蘭州經西寧過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瑪峰”的象征性長跑,198l年開始“從蘭州到臺灣”的象征性長跑,1985年開始“從蘭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長跑,1989年開始從“蘭州到北京亞運村”的象征性長跑,激勵同學們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舉行各種報告會,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
學校以多種形式開展國情教育,陸續舉辦了“中國歷代著名科學家”報告會,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講到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認張衡的地震儀講到李四光的第四紀冰川,從四大發明講到人造通訊衛星上天,教育學生不能數典忘祖。
學校還舉辦了“我國歷史上著名愛國人物和事件”專題講座。“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報告會,“一二,九”報告會,觀看“老山英模報告團報告”錄像等,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開展評論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學校通過文學藝術的評價活動,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時間,學生中流行歌曲特別盛行。于是,我給全校學生作了一個以談音樂美為主的藝術報告,從《蘇武牧羊》講到《阿里山的姑娘》,從《鮮紅的太陽永不落》講到《十五的月亮》……。我們審定了40首富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歌曲,錄制成《校園歌聲》專輯。每天在校園播放,并提倡學生學唱。
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忱中學歷史教材中有不少章節的史事記述,我們采用正反歷史人物及其活動的比較和對照方法講述,不僅使學生辨善惡、明愛憎,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繼承前輩的愛國主義傳統,為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祖國進步獻身的精神。還如初中語文課本中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就是愛國民主志士的宣言書和絕命書。他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的視死如歸的忠誠的愛國之心,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珍寶,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
開展軍事訓練,樹立國防觀念
軍事訓練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真刀真槍的刻苦訓練,體驗軍人的生活、軍人的感情和軍人的追求,?從而樹立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思想感情。我校從1985年夏開始了學生的軍事訓練。軍訓學生與部隊官兵同吃、同注同練,不僅受到了正規的軍事訓練,而且受到了艱苦奮斗的教育,增強了國防觀念和愛國意識。
經常進行形勢教育
形勢教育也要以培養學生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國家的安危進退為宗旨,使大家經常了解國家所處的環境,國家的發展變化,把自己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教育的方式要多樣,要廣開言路,平等對話,要置疑解難,點撥誘導。
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編排了相當數量的愛國主義文章,盡管分散在各冊中,但都從內容上、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好素材。統觀一至六年級小學語文整套教材,有關愛國主義內容的篇章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人民大會堂》、《革命烈士詩》、《保衛黃河》、《》、《小英雄雨來》、《》、《長城》、《富饒的西沙群島》、《趙州橋》、《桂林山水》、《李時珍》、《詹天佑》、《視死如歸》、《草地夜行》、《劉家峽水電站》、《大橋》、《日月潭》、《黃山奇石》、《賣火柴的小女孩》以及中華古詩詞等。從內容上囊括了贊美祖國強大富饒的、反映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謳歌偉大的中國人民奮勇抗擊外來侵略的、頌揚中華優秀兒女英雄輩出的、反映祖國今天美好生活的等諸多方面。雖然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版本所采用的篇目有所不同,但凡此種種課文都從不同方面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主題,并借助課文內容弘揚了中華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旋律。用好、講好、挖掘好這些名篇,將十分有利于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謂意義重大。
二、通過簡介課文背景來加強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很多,僅從歷史的角度講就有許多名人名勝值得宣揚,還有古代杰出的科學家張衡、醫學家李時珍到現代的文學巨匠魯迅、著名作曲家聶耳、鐵路專家詹天佑、橋梁專家茅以升、科學巨匠錢學森等等都是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力篇章。但是有的課文含義深刻,有的課文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小學生閱歷淺、認知寡、見識短淺,學起來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領略其內含的愛國主義情感,我經常通過簡介背景的方法達到此目的。
三、緊緊抓住課文中的形象情節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边€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見,若沒有或忽視情感教育,學生們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長,也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祖國建設者,更難以想象他們能夠成為用于為祖國毫不猶豫獻出生命的英雄。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頭說教和抽象的概念講解,而應落實在打動學生心靈的行動上。為此,我特別注重結合課文中的情節和形象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從前我教《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描寫景物的課文時,首先運用彩色掛圖,讓學生感知了西沙群島的位置,懂得了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南海的西邊的一串明珠,“是個可愛的地方”。接著放映了一組幻燈片,帶學生作了一次到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假想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爛的圖像,向學生揭示了海底世界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珊瑚、海參、大龍蝦、魚、貝殼、海龜和島上的旖旎的景物、茂密的樹林、海鳥、鳥蛋……”,使學生直接感知到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從而使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的激情油然而生,愛國主義教育目的自然達成。如此這樣從感性形象出發,使學生受到感染,并生成為愛國主義情感。
四、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由于小學生對祖國的過去和現在懂得很少,要激發出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并形成愛國主義思想與行動,既要憑借直觀形象的講解與演示,又要依賴于恰當語詞來支配他們的認知活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情境中,語文老師有感情地講解、描述、啟發、提問、質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尤其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體現的更加明顯。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問題和用得恰到好處的詞句,理解其意,感受其情,讓作者的愛國激情,牽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比如我在教《難忘的一課》的第二段時抓住這樣幾個問題:作者來到一間教室旁,站在窗外看到了什么?那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是怎樣教孩子們學國文字的,孩子們又是怎樣認真學習的?反映了什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懂得“一筆一畫地寫,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是因為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重新學國文字的”。教師用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教”,孩子們用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很“嚴肅認真”,那么“富有感情”,大有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反映出對祖國無比忠誠與熱愛之情。這樣的教法不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而且也使學生領會了語言文字中所滲透的愛國情,并從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五、通過對課文的精講細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愛國主義;中學生;引與扶;知與行;管與放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5-0003-03
作者簡介]徐繼元(1975―),女,廣西灌陽人,本科,桂林市靈川縣大圩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這一主旋律融入中學生思想中,使之成為激發中學生熱愛祖國的驅動力?近幾年來,我們認真地探討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特性規律,在多角度探尋愛國主義教育辯證藝術方面,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進行了如下幾種嘗試:
一、引與扶
“引”表現在德育中,就是引導、指導、誘導。所謂“扶”,即幫助、扶持。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是很多的,我們老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一項內容都抓得那么具體周到。我們在教育中可指明方向,指明路徑,讓學生自己去“走”。如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首先從愛學校、愛家鄉做起,就是向學生提出要求,宣布計劃和目標及實施方案等,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誘導學生去行動,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我校絕大多數學生樹立了熱愛學校和家鄉的觀念,主動維護學校公共秩序和積極做好事,已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中學生。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或認識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動不自覺、不持久,在很多方面需要我們“扶”著他們去走,多指導。如我們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有極少數學生認識有偏差,行動不持久,我們就利用校會、班會和政治課教學反復強調。熱愛祖國具體表現為熱愛家鄉、熱愛學校,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總是“知之愈深、愛之愈切”。只有知家鄉的人,才能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
二、知與行
無論對學生進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學生認識到某方面的知識,弄懂某方面的道理,這是使學生思想產生質變、獲得進步的第一個步驟。因為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指揮的,然而人的行動還會受習慣的支配,有時候認識到了未必有行動。因此說,在“知”的基礎上還必須加強引導,形成習慣,這時“知”才能鞏固,“知”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例如,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就是遵循知與行的辯證教育框架的。在教育中分知(知國)、愛(愛國)、報(報國)三個層次進行,我們認為知國才能愛國,愛國才能報國。所以,知國是基礎,愛國是關鍵,抱國是目的。也就是說,知國、愛國是“知”,報國是“行”。因此說“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升華,“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梢哉f,沒有“行”的“知”是失去意義的“知”,沒有“知”的“行”,也就是盲目的“行”,是不鞏固的“行”。只有將“知”與“行”結合實踐,教育才真正有收效。這是“知”與“行”的第一個意義。“知”與“行”的第二個意義是“知”“行”互促。因為人們的認識總是不斷深化的,知道的東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體驗,而通過“行”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使人們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認識提高了,又可以促進“行”的升華。比如,我們在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的活動中,在講明道理后,引導他們組織紀律檢查和文明、衛生監督員,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回鄉進行社會調查等。而恰恰在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和社會調查過程中,他們親身感受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和前途的光明,在監督、檢查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鍛煉和教育,并自然而然地對愛學校、愛家鄉有了更深的認識。而這更高層次的認識,又會激發他們更好的行動,“知”與“行”又能起到互相促進作用。
三、管與放
愛國主義教育總離不開“管”字。比如升國旗儀式時如何列隊,大家的姿勢怎樣,保持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面貌等要求,教師應給學生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給予嚴格的監督。通過這種嚴而有序的管理,使學生從內心感到祖國的尊嚴和偉大,從而堅定他們愛國的自豪感。然而,人總是有個性的,學生也是如此,在行為舉止特征上,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 面,千口一腔,一切按我們的要求進行。在不逾規矩的情況下,應允許學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現自己的個性。在當今社會變革時期,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往往呈多元化格局,人們的思想在發展,觀念在更新。那么,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只要不損國格、人格,只要沒有辱國之行為,沒有違道德準則的東西,學生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許多問題我們可以不約束學生。比如,我校在學生中以班為單位開展“自治自理”實踐周活動,由學生來當實習班主任,代替班主任管理一部分事務。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開展“自治自理”實踐周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管理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和愛校信心,得到了學生的贊成和學校領導、老師的肯定,也就打消了那種“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看法。這就是說,當管則管,當放則放,管有益于學生和社會,放也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益于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開闊思維的愛國人才。
四、高與低
面對受教育的學生,教育者的姿態要做到“高”與“低”的結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須在思想境界、知識修養、才智見識、道德風范等各個方面都要比學生高,否則就不能教育好學生。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因此,我們時時要以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質去培養學生,做學生的表率,把他們引向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但在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我們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處處以師長自居,而要做學生的朋友,平等待人,親切地關心、勉勵學生。為了做好這一工作,我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參觀桂林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祭掃烈士墓等。參觀和祭掃活動,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愛國信念,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系,溝通了思想,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得到了學生的贊許。因此我們既要站得高,又要放下架子;既要像老師,又要和學生交朋友;既要理解學生,又不能隨意遷就他們,迎合他們。只有把握好其間的關系,才能俯仰自如地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我們根據學?!暗掠秊槭?,教育為主,管理從嚴”的治校方針,在針對中學生多角度地探尋愛國主義教育的辯證藝術中,進行了認真的設計和積極的實踐,成效顯著。而要深入地探尋愛國主義教育辯證藝術,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還有許多新課題,有待于我們繼續積極地探索、實踐,把我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抓緊抓好,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出更多、更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面臨挑戰;對策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244-02
在民族院校開展行之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幫助他們成長成才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各民族院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此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及等方面的挑戰。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外部挑戰
1.民族院校自身面臨的挑戰。首先,民族院校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的搖籃,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其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將直接關系到民族發展與團結,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如何與時俱進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斷創新是擺在民族院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其次,民族院校的學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點,加之其生長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狀況、文化背景、民族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都為民族院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加了難度。再次,如今國內外的某些勢力也利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問題對我國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政治分化,這也使民族院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面臨復雜矛盾和特殊困難,這些都給民族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戰。
2.全球化浪潮的挑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廣泛使用使某些學生在廣泛接觸西方文化的同時讓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加上我國某些高校教育體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環節,這些都使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展開帶來新的挑戰。
3.市場經濟的挑戰。在社會的改革和建設過程當中,有新情況和新問題出現,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而目前,我們的大學生在各方面素質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之風的影響,有部分同學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尤其是隨著市場化的導向,社會逐步轉型,帶來的利益多元化、價值多元化和個人主義思想、拜金主義思想等沖擊著社會的原有價值觀。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情感已經成為所有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務。
二、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部問題
1.教育內容問題。我國自古以來就保持著良好的愛國主義傳統,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我們特有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目前,一些高校學生反映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就開始接觸愛國主義教育,到了中學和高中也會繼續通過學習加強愛國主義修養,到了大學,我們還是在簡單地重復從小到大所學的內容。理論導向過于單一、授課內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內容重復等,這些問題使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同度降低,從而影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
2.教育方式問題。目前,我國各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多通過思想政治課講授的形式,多以灌輸教學為主,學生一直是被動“填鴨式”地接受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容易對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思考,不利于學生養成主觀能動性,也不容易培養學生的自主愛國主義意識。一些高校通過帶領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閱讀愛國主義方面的書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高校中學生對專題講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別認同,往往都是被動聽的多,主動學的少。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民族和語言等的差異,造成了民族院校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與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不能一味灌輸,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尋求適合不同民族、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做好日常的愛國主義教育。
3.教育時效性問題。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富有時代特征,而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多停留在歷史時期或者戰爭年代的人物故事,離目前較近的也就是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到改革開放之間的階段。學生在學習時認為這些題材缺乏時代感,從而對愛國主義有距離感,他們認為愛國主義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大學生是社會發展感受最為敏銳、行動最為積極的群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地開展教育,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三、民族院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1.充分發揮課堂作用,增加教育內容。民族院校在開展兩課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在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形勢與政策、民族理論與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時,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焦點展開課堂教學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和同學發言的形式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讓同學們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加深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門學科和各種課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及內容,我們應該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專業教育相滲透、相結合,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愛國主義教育熱情,進而深度挖掘專業課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從全方面提高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水平和理解程度。
2.重視校園文化載體功能,拓展教育新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豐富有效的校園文化,因此,各高校應順應形勢,把握規律和時代特征,富有創造性和時效性地開展校園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才多藝,求知欲望強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知識,愿意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因此,各高校更要重視校園文化主的陣地。開展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如愛國主義教育文藝演出、黨史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時政熱點講座、參觀教育基地等活動,讓他們從多渠道、多途徑了解愛國主義,強化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黨校培訓班、團日活動等形式,這些讓平時表現積極的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愛國主義理論。他們的表現可以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感染周圍的同學,同時能夠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實現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3.順應時展,努力開辟教育的新途徑。民族院校在繼續傳統教育方式的同時應積極探索新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寒假社會實踐、大學生學科學術競賽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應該從室內走向室外,從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學生的生活。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已經不滿足看看書、聽聽講座的單純形式,因此,高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外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自己感受參與、切身體會往往比填鴨式教學效果要好得多。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學生親身了解國情,感受生活,在實踐中培養民族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使愛國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強并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民族院校更應牢記使命,認清形勢,做好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維護好祖國的和平和民族地區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劉樹宏.當代民族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基本要求的層次性[J].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2008,(4).
[2]吳永剛.何曉東:民族院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雞西大學學報,2013,(1).
[3]楊瓊.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思考與實踐[J].青年論壇,2013,(10).
該同志是一位優秀的*黨員,在單位的青年當中處處起表率作用。單位經常有臨時性的任務,他都是出色的完成。特別是經常被邀請到其他單位去主持聯歡會等大型活動,盡管占用很多個人時間,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因為他深知他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xx館、代表xx市。他還經常參加單位的外出巡展,并總是要求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幾年來,先后到我省的多個市、縣及北京、天津、重慶、黑龍江等地巡展十余次,講解六百多場,有兩萬多觀眾受到教育。
該同志是xx市愛國主義教育演講報告團的成員,他多次深入部隊、機關、工廠、學校、農村等地國主義演講報告。在每次報告前他都精心準備,在演講中全身心的投入,聲情并茂的演講使觀眾深受感染。作為一名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上的
忠誠戰士,他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自1997年擔任xx小學校外輔導員和xx中學課外老師以來,就經常積極無償的參加兩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利用業余時間撰寫講稿,給學生們講戰斗英雄故事,以此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發揮了一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講解員的作用。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以自身的力量大力宣傳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思想,參加人民電臺與我館舉辦的〈〈歷史的豐碑〉〉、《中國革命之路》等直播節目并擔任主播。他還積極撰稿,在〈〈xx日報〉〉發表文章,宣傳革命烈士事跡。近幾年,他的有關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論文也多次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 &
nbsp; &
nbsp;
xxx同志以他勤懇的工作態度和出色的工作業績向社會展示了一個優秀青年的風采,他時刻牢記“觀眾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時刻牢記自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者,并把思想和行動上升到“三個代表”的高度,成為xx館的排頭兵,無愧xx市青年形象大使的光榮稱號!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但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說教,也有別于生吞活剝式的灌輸,而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對學生廣泛開展音樂欣賞活動,達到用美的旋律陶冶學生心靈的教育目的。
中華民族素來就有熱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表現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真象滿天的繁星一樣,數不勝數。如何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瑰寶,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是擺在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音樂蘊涵著豐富的藝術內容,這些內容藉音樂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著社會歷史進程,表達著人們的感情,寄托著人們理想,傳播著文化遺產……這些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終身需要的強烈感情。
音樂的特長是抒情,以情感人。但是,音樂也非僅僅具有表情的專長,它同樣具有造型和描繪的功能。音樂家舒曼對“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作品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的作品“能夠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聲音表達出來。
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用浩翰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如何在這浩翰的樂海中掬起閃爍愛國思想的浪花,并根據我國國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作品呢?須注意兩點: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二是教師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內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及藝術形象。
初中音樂教材第一課《蘇武牧羊》就是一首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歌曲。多少年來它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傳唱,經久不衰。這首歌作于民國初年,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發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事件,廣大愛國群眾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蘇武“留胡節不辱”,“大節定不虧”的精神形象正是當時群眾愛國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聲間階構成,有濃厚的中國民歌特色,古樸蒼勁,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壯的音樂氣質。節奏莊重、堅定、平穩,調式的交替運用使音樂既統一又富于變化。所有這些對培養學生用寬厚舒展的歌聲、悲壯激昂的情緒來表達蘇武的愛國主義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我國古代哲學家、教育家孔子,他本人既能唱歌,又能鼓瑟,既能彈琴,又能吹笙、擊磬;他還是個很有音樂欣賞能力的人。他對音樂的作用估價極高,他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盵3]他把對于音樂的作用,提到了移風易俗的高度。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說過:“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他也就因而美化?!盵4]
為此,我們讓學生欣賞音樂必須有選擇,要用好的、健康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用向上的、優秀的音樂作品來感召學生;使學生在生活體驗、思想感情、文化素養和藝術感受的基礎上,產生共鳴、聯想和想象,從而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思想只能同思想對話,感情和感情能夠深深打動。家鄉淪陷在敵寇鐵蹄下的人民,怎能不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聲所動情;沒有見過茫茫的沙漠和在風沙中行進的情景,就難于體驗出《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所描繪的草原風光;沒有見過白浪滔滔的大海的人,怎能理解德彪西的《海》所展現的音樂畫面?當然,悲壯雄偉的作品不會引起輕松愉快的感覺,豪邁的、節奏鮮明的進行曲決不會使學生產生柔美婉約的感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還可能從聽覺印象轉化為視覺印象,如聽到各種舞曲時,就自然地聯想到各種舞蹈場面,聽到雄壯的進行曲時,一列列整齊的隊伍威武抖擻地行進的景象就會出現在學生的腦際。
當欣賞一部音樂作品時,首先聽到的是音樂所表達的某種情緒,或雄壯激越,或熱情歡快,或深沉,或哀傷,或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揭示著人的內心世界,撥響人們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共鳴。這些音響吸引著學生,在學生的心底喚起種種聯想。這便是音樂欣賞的起點。進一步,就是從這些作品中感覺到音響所描繪出的一幅幅畫面。但是,音樂所要表現的主要是在某種環境中人們的心理體驗和內在的情感。這還需要學生細心地反復地去琢磨、體驗。
要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能力,還需要學習了解一些音樂方面的常識和音樂的表現形式及手段,諸如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曲式、調性、織體、體裁等等。在音樂作品中,技巧和形式是音樂美的極重要的因素,因此,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無疑對欣賞音樂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
欣賞音樂作品,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民族特征、風格流派以及作者的經歷、思想等有所了解,也就是要把作品、作者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思考。
欣賞音樂作品,要讓學生熟悉、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培養熱愛祖國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音樂教育的性質不同政治報告、哲學演講,它的教育形式是具體的,直接的,并能達到靈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悅,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音樂藝術的美感之中,用音樂的“靈魂”“流動的詩”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起最濃厚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無論遇到如何惡劣的環境,也不動遙。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歷史與完美的藝術表現結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賞這首典雅優美的樂曲,就象給我們展現一幅山水畫卷,會使我們感受到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上東山、漁舟蕩漾、花影搖曳的迷人景色。同時會給學生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使他們極快進入到“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祖國的壯麗山河,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偉大,從而在同學們心靈深處播下愛我中華的種子。
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藝術本身的需要。在舉國上下面臨新世紀挑戰的時刻,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充分利用音樂教學的素材,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這是賦予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4]伍湘濤,音樂知識與名曲賞析,[m],航空工業出版社1993年3月295頁、433頁
論文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道德 教育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一個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知道怎樣愛人,怎樣做人。人們的道德意識增強了,社會才能變得更美好。古往今來,“德”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品質,任何時代,一個人只要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使人產生無盡的力量,能夠創造無盡的財富。學生高尚道德的建塑和養成,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學生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僅從中學歷史教學這一側面作一淺述。
一、注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做人的第一步
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愛他的國家,愛他的民族的人。歷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源泉.歷史知識本身就充滿愛國主義的內容。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種民族精神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適應時代潮流,能不能跟上歷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經產生過20多種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文明或者說民族精神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得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教師要充分利用其中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讓學生明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怎樣愛國”。正如林則徐所說的:“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有人說歷史老師全是些老古董,這話從另一個角度看.倒有些道理.說明了歷史教師在維護社會公德,社會秩序中的一身正氣。我們要把自身塑造成道德典范,影響學生,感化學生。
其實教師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學生更重要也更艱難,因為教師作為成年人已經有了較為固定的知、情、意、行,而學生的可塑性則更強一些。教師一方面要擺脫傳統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面臨著社會轉型期給教師觀念帶來的沖擊。
教師要有堅定的信念。學生的教育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當教師所宣揚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受到來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時,教師要有捍衛科學、捍衛人文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苯處熓羌嬷R與道德為一體的化身,豈不更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歷史課程展現了幾千年的歷史畫卷,歷史知識包羅萬象、豐富生動,蘊藏著豐富的美的元素,包含著對自然的贊美、對人類偉大業績的贊嘆。教師要把歷史中的美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同化自己,提升自己。
培根說過:“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心靈之美有勝于形體之美?!睔v史人物表現出的高尚品德,起到了歷史的典范作用。是進行德育的絕佳教材,能激勵學生去追求。如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等。學生在學習中必然受到感染,自然能夠加深對真、善、美的理解。
四、建立新型的歷史課堂。提高學生的行為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