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人才工作思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130萬人(包括農民技術員),占農業人口的比例不足1.5‰,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超過4‰;中國每萬名農業人口僅有6名農業科技人員,全國農村所擁有的農民科技人才數量僅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64‰;每萬名農業人口擁有在校大學生1人,每年能回到本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寥寥無幾。此外,由于政府扶持力度、政策傾斜、資金投入以及公共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還不十分健全,導致一部分農業科技人才“跳槽”,另求其他行業的工作,減少了科技人才隊伍的數量。農業科技人才的匱乏,進一步導致了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支撐力量的缺乏,削弱了農業科研創新能力,滿足不了農業技術競爭和人才競爭的需要。
(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其一,從事種植業(占34.8%)、畜牧業(占20.1%)等傳統農學、農藝的人數較多,而從事農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農業科技信息管理等新興專業的人員較少,懂得植物新品種保護、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的科技人員更是少之又少。既能從事科研活動,又能開發市場、懂得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從事農業科技管理的人才,多數是專業技術人員轉行為管理人員,缺乏管理能力和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管理創新出效益和應對市場經濟的能力。其二,高技術人才多集中在科研單位、行政機關(占在崗人數的23.4%),基層從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人才最少(僅為4.4%);農業人才中,中專學歷人數比例最大(40.65%),研究生學歷最少(0.68%)。
(三)農業經費投入不足,科技人才自主創新積極性不高。資金投入是保證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投資的關鍵要素,除技術本身過硬外,主要受制于科研經費的限制。從事農業基礎應用性研究的科研院所資金積累少,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基層從事農業技術的科技人才,工作條件艱苦,工資低,福利待遇差,許多實際困難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不高,鉆研技術的干勁松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儲備增長,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其發揮農業科技支撐和科技保障的作用,阻礙農業技術的創新。
(四)農業科技人才管理體制不順。由于農業科技人才管理斷層,職稱評聘中存在論資排輩、職數限制的現象,不少單位中青年科技骨干難以評上職稱,另外,對農業科技人才選擇和考核機制不夠合理,科技人才繼續教育培訓也不足,這些都影響了農業科技人才的持續創新能力和積極性。
二、關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轉變人才觀念,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確立正確的“人才觀”,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克服人才浪費的短視行為,培植人才資源的長遠意識,徹底改變“重使用、輕培養”的傳統人才工作思路,樹立使用與培養并重的意識,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二)建立符合我國農業發展戰略需要、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框架體系。一是盡快制定《全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突出人才培養、選拔和能力提高,優化人才區域、數量、專業分布和結構,推動我國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開發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持續、穩定和良性發展的軌道。二是制訂并組織實施《全國農業科技人才管理辦法》,明確農業科技人才責任、權利和義務,規范農業科技人才的行為和科學道德作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任用、考核制度,依法管理和監督。三是制訂和完善有利于農業科技人才發揮才能、增長才干的流動政策和獎勵政策。
一、2010年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強化服務措施,提高創新能力,兩個“中心”作用初見成效。
一育苗服務中心作用突顯。育苗中心第一車間于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為充分發揮作用,進一步完善育苗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安裝了自動排濕降溫、自動遮陰補光、自動噴淋、自動卷簾系統、監控系統等現代化設施,實行了全程計算機智能化管理;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今年共育苗三期72萬株,無償供應給100農戶的200座日光溫室和春棚使用,有效解決了菜農在育苗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完成新品種展示11種、新技術展示5項、舉辦專題培訓班三期,受訓人數260多人次。初步實現了育苗中心“科技培訓、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推廣、育苗服務、種植結構調整、休閑觀光”五大功能,為設施農業園區實現規范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為農民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煤化工研發中心作用明顯。,市政府與相關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了褐煤研發中心并投產使用。為了切實發揮“研發中心”帶動煤化工向產業化方向的示范引領作用,協助煤化工園區促成了市政府與中鋼集團鞍山熱能研究院簽定科技合作項目,提升了“中心”褐煤化工技術研發水平;切實抓好科技廳下達的褐煤科技研發項目落實和資金管理,保證項目和資金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整理收集“中心”相關數據和材料,為申報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做前期準備。
(二)創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含量,兩項工程成效顯著
一設施農業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設施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工程順利實施。一是繼續搞好校地聯合,促進產學研結合。豐富與內蒙古民族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內容,創新服務手段。一年來,推廣新品種20個、新技術7項,組織專家入戶指導9次,現場解答農民的技術疑問30余條;二是發掘培養本地文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較豐富的鄉土人才,重點培養,一部分人己成為技術能手、科技帶頭人。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推進了設施園區種植水平整體提高。三是抓典型、搞示范、帶整體、促發展。加大對科技示范戶的培養和扶持力度。新增加科技示范戶26戶,總量達到達36戶。通過提高科技示范戶建設標準、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技術指導、加大物資投入和強化監督管理等措施,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有效地帶動設施農業園區整體運行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園區優化升級工程取得實效。深入企業加大對科技政策宣傳解讀和引導力度,企業科技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意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積極主動為企業聯系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臺,促進產學研結合。鼓勵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和產品的自主研發,打造自主知識產權和名優產品,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截至到11月未,新建企業研發中心三個。3月份,我們為工業園區申報的“自治區高新技術特色工業產業化基地”材料已通過通遼市科技局初審,通遼市政府批準,上報到自治區科技廳。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工作開始起步。工業園區優化升級工程取得實效。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意識,兩個推進工作成果豐碩。
一自主知識產權推進工作有了明顯進展。截至10月末,申報專利5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授權3件,分別比去年增加了1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知識產權,促進全社會專利意識的提高。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知識產權局“天網”、“雷雨”行動要求,制定了霍林郭勒市專利執法專項行動方案,積極開展了保護專利權專項行動,企業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
二科技素質推進工作成效斐然。廣泛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載體活動。圍繞“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這一主線,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和群眾實際需求,開展了以“努力構建和諧霍林郭勒——科技創造美好未來”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周活動。舉辦各類科普講座3場、科技培訓班1期,參加人數約余人(次);發放科普圖書100余冊、科技宣傳資料500多份;懸掛標語8幅,展出科普展板5塊、科普圖片(掛圖)8幅;與相關部門組織“科技下鄉”活動三次。通過現場設置科技成果宣傳展臺、科技咨詢臺等形式,向廣大農牧民宣傳科技知識。編印發放了各類種養殖適用技術資料1000余份。通過活動,全市掀起了尊重科學、學習科學、應用科學、熱愛科學新。
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科技動態》和科技網站,定期宣傳公共科技知識、法律法規、科技工作情況。2010年,宣傳科技法律法規4部,16期。編發科技動態20期,印發400多份。在科技網站上傳科技信息80余條。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全民科技首位意識不斷提高。
以抓人才管理、服務和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為重點,積極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專家信息庫建設,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做好貯備工作。目前,入庫各類專家已達20位。認真落實市委、政府有關于人才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切實提高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對《霍林郭勒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宣傳,不斷優化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激發優秀科技人才創新動力。
(四)抓好項目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兩項工作穩步推進。
一科技項目收集、申報、爭取工作。對我市重點開發的優勢產業、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招商企業進行調研,開展科技項目收集入庫貯備工作。同時,根據項目申報指南,認真篩選,積極申報。2010年,新增入庫項目12個,向上業務申報了9個,其中直接走財政2個,上報自治區科技廳4個,通遼市局1個。審批下達4個。
二是防震減災工作。定期對我市數字地震監測臺設備和院落進行維護修繕,確保監測臺的正常運行、數據信息準確暢通。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出現地震情況能夠在第一時間上報處理。根據市政府人動情況,相應地調整了“三網”工作人員。確保地震工作有序有效進行。
規范抗震設防審批程序,由事后監督向事前管理轉變。實現工程審批、監督、驗收全程管理。今年共審批項目50個,目前完成驗收的19個。指導市內19個相關單位完善了地震應急子預案,完成了我市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建設,提高了我市防震減災的能力。
積極組織學校開展地震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師生的防震意識和應急能力。按照“積極、慎重、科學、有效”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方針,以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為重點,扎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
(五)建設“四型”機關,樹立部門良好形象,工作效能明顯提升。
以深入開展爭先創優為契機,全力打造“四型”(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和諧型)機關。年初制定了學習計劃,規定周五下午為集中學習時間,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建設學習型機關;樹立“規范就是形象”的觀念,不斷拓寬服務渠道,改進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方法,做到誠信服務、文明服務,建設服務型機關;成立科技成果推廣中心,構建適應跨越發展創新體系,從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到工作方法、管理體制機制,實施全方位創新,建設創新型機關;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堅持以制度管人,以紀律約束人,樹立“全局一盤棋,協力促發展”的工作理念,建設和諧型機關。
一年來,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科技工作體制機制還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不能卓有成效推廣;科技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不強;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亟待加強;政府及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明顯不足;領軍型高科技人才和創新性團隊匱乏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1年工作計劃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起步之年??萍脊ぷ鲗⒃谑形⒄恼_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以加快建設創新型霍林郭勒為目標,立足新起點,實現新跨越。按照全市總體安排部署,工作思路是:“堅持一個戰略、突出抓好二個中心、實施三項工程、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爭創09-1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普及應用,推動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型轉變,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一、堅持一個戰略
即:實施科技大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積極開展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全面實施科技開放。在農業方面,繼續抓好我市與沈陽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地??萍己献饕约芭c遼寧北鎮科協橫向科技聯合,不斷豐富合作內容、拓寬合作范圍、提升合作質量和績效水平。在工業方面,堅持政策引導和推動,搭建產學研平臺,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科技合作和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目光盯在產學研相結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持續研發能力的項目上,盯在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廣的項目上,盯在應用高新技術嫁接傳統產業項目上,達到既引資金又引技術、既引項目又引科技的目的,推動企業走集約型發展之路。全力做好煤化工園區和中鋼鞍山熱能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項目管理與服務,盡快拿出科研成果并轉化應用實現產業化,使褐煤化工行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帶領企業、科技示范戶參加各種形式的科技博覽會、科技合作項目洽談會、赴先進地區考察學習,擴大宣傳,開闊視野,促進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探索人口資源、環境保護、醫藥衛生、防震減災等社會事業的科技合作與交流,促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建設。
二、突出抓好二個中心
即:高效設施農業工廠化育苗服務中心和褐煤化工研發中心。
育苗服務中心。要完善功能性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從業人員、管理人員技能培訓,提高種苗供應數量和質量,切實解決好菜農育苗難制約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探索“中心”新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更好發揮服務中心“科技培訓、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推廣、育苗服務、結構調整、休閑觀光”五大功能,引領設施農業生產向精品特色、高產高效方向發展。今年是育苗中心運行的第二年,對園區內菜農繼續實行免費供應種苗。力爭全年三期育苗量達70萬株以上。其中:早春育苗是重點,滿負核育苗量要達到24萬株以上,滿足150農戶種苗需求。
褐煤研發中心建設。在做好我市與中鋼鞍山熱能研究院褐煤化工研發科技合作項目管理和服務的同時,對科研成果及時進行申報鑒定,取得自主知識產權,產生行業第一臺標準設備,第一套成熟專技技術,示范引領煤化工行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努力爭取國家、自治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為“中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積極申報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提質升級,早日建設區域褐煤研發中心,搶占褐煤化工行業發展的先機。
三、實施三項工程
(一)實施科技入園惠農工程,實現科技興園富民。大力引導農戶進一步完善溫室工程建設,提高科技含量,做到“穿鞋”“帶帽”“著裝”全副武裝保溫增溫,增強抗災能力和生產能力,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地校科技合作、橫向科技聯合平臺,切實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的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實現典型引領,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切實抓好菜農技能訂單培訓,全面提高科技素質。注入科技要素,提升農科協、農村合作社等中介服務組織管理和服務水平,使設施農業園區逐步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提升園區整運行質量和水平,實現科技強區富民。積極申報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努力向上級業務部門爭取資金扶持,實現園區優化升級。
(二)實施科技入園興企工程,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通過深入園區宣傳解讀科技政策、幫助園區爭取科技政策、督促園區落實科技政策,大力實施科技政策入園,使園區和企業享受更多的科技政策優惠;通過向上爭取科技項目、向外招商引進科技項目,大力實施科技項目入園,使科技人才、高新技術、優秀成果等創新資源向工業園區集中;通過搭建產學研平臺,引導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聯合,共贏發展,大力實施創新技術入園,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引導園區加快發展低能耗、低(零)排放、非資源依賴型的科技產業,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服務入園,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在科技項目的安排上,側重向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傾斜。明年要打造1-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帶動園區優化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密切聯系園區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和督導,使科技入園興企工程落到實處。逐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
(三)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工程,著力培育知識經濟。充分利用媒體宣傳和載體活動,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提高全民知識產權意識。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知識產權在科技管理中的導向作用,提高我市自主知識產權的競爭力。積極爭取上級專利資助項目,促進成果轉化、鼓勵和引導企業科技人員開發申請專利技術,確保全市專利申請量大幅度增長,培育發展知識經濟。
四、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科技人才建設工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智力保障??萍既瞬抨犖榻ㄔO是科技發展的關鍵。一是認真貫徹《霍林勒郭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營造科技創新的氛圍,充分發揮科技型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創新創業;二是繼續實施各類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搞好繼續教育,提高科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優化科技隊伍結構;三是加強專家信息庫建設,不斷增加各類專家的入庫數量。通過建立以項目開發、基地建設為載體的人才引進服務體系,形成對外開放、對內聯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新機制,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點建設好技術創新、科技企業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務等幾支人才隊伍,為提高創新能力提供更多人才資源。同時,對引進的人才建檔立案,進行跟蹤服務。
(二)做好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質。
全面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認真抓好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載體活動。繼續與主要宣傳媒體合作,搞好科技宣傳窗口建設、辦好《科技動態》、豐富科技網站內容,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質和創新意識。
(三)做好科技項目工作,促進成果轉化產業升級。
圍繞重點行業企業,收集科技成果,編制可研報告,做好項目入庫貯備工作。同時,根椐科技廳項目申報指南,積極甄選申報、跟蹤盯跑,力爭有更多科技項目落戶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優化升級。
一、“十一五”為發展奠定了跨越的基礎,“十二五”應是實現大跨越發展的最好時期。“十一五”時期,一是確定了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二是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基礎,“3+1”產業不僅有量的擴張,同時也有了質的飛躍;三是爭取到大網30%留電政策,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獨具競爭優勢的電力基礎;四是可用財力大幅增加,人均財力四年時間增加近一倍。因此,“十二五”時期實現大跨越發展已經具備堅實的基礎。
二、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要認真做好指標體系測算研究工作,我市“十二五”三次產業結構、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指標設置可不受省確定目標的影響;GDP大體參照省上確定目標,略高于全省目標;“十二五”中心城市發展規劃目標按“兩個30”考慮,即:城市人口30萬人,中心城區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
三、“十二五”規劃編制關鍵是項目,重點是項目。在“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編制上,市、縣區要上下聯動,要爭取省上部門多出主意。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笆濉敝卮箜椖康木幹埔怀龌A設施、突出民生優先、突出產業結構調整。民生優先要落實到社會保障、住房條件改善、教育、衛生、文化及關愛弱勢群體等具體項目上。
四、“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要在圍繞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上做文章,將重點放在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延伸農業加工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上。要從產業發展目標入手,認真做好市、縣區產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規劃,打造和拓展產業發展平臺。隨著交通樞紐建設的推進,房地產將成為“十二五”時期最具生命力的朝陽產業,應下功夫做好規劃和項目儲備。
【關鍵詞】 國土資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撐體系
國土資源事業是高科技行業,加快廣西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既是落實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戰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廣西國土資源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一、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現狀及問題
1、廣西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能力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組織全系統積極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土資源大調查等部專項以及各地方科技專項項目,在土地、地質、礦產等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取得一大批優秀科研成果。經過匯交總結,“十一五”期間共計1881項成果,其中,各?。▍^、市)相關單位匯交成果867項,占46。1%,廣西匯交成果95項,占省(區市)匯交成果總數的9。1%,排在各?。▍^市)匯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廣西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率并不高。
從獲獎情況看,“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共評出一等獎37項,二等獎301項。其中,各?。▍^、市)國土資源廳(局)獲獎數為111項,占獲獎總數的32。8%;廣西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從申請國家專利情況、科技著作出版情況、核心論文等方面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研發投入情況
2012年,國土資源部門投入科技研發經費38.9億元,科技研發項目3016項,國土資源項目平均經費129萬元。
2012年,廣西國土資源部門141個項目中,19個部級項目,經費1153萬元,項目平均經費61萬元;區級項目56個,經費2420萬元,項目平均經費43萬元;本單位項目66個,經費9577萬元,項目平均經費145萬元。從項目數看,主要是本單位項目,區級和本單位項目較多;從項目經費看,以本單位項目經費為主,占總經費的72%。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研發主要以本單位項目為主,其次是區級項目,沒有國家級項目。
3、廣西國土資源領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設現狀
從國土資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規劃計劃、科技創新、項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廣等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體系。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在國土資源部和廣西區委的領導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2006―2020年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4、廣西國土資源部門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狀況
從國土資源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情況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部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省級科技人才等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方面與其他省區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課題組對廣西14個地級市中的9個地級國土資源部門進行了調查統計。從科技管理方面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實際科技管理人員多于所設崗位數,科技管理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高。課題組同時調查了四家相關單位,這4家單位的人員總數為617人,實際科研人員數為327人,占人員總數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員總數的71%。可以看出,廣西國土資源部門科技研發力量主要集中在區級國土資源部門所屬事業單位。
5、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情況
為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工作,積極開展野外科學研究,國土資源部門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學觀測與綜合研究基地84個,其中,廣西地區有4個野外科學觀測與綜合研究基地,占基地總數的4.8%。
按照《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推薦及命名暫行辦法》和《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標準》,國土資源部門自2009年以來,已在全國設立了兩批共計105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場館類有36個,資源保護類有61個,科研實驗類有8個。廣西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總計有2個,即廣西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巖溶地質館,均為科技場館類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廣西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勢的基礎上,根據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以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指導,以建立國土資源現代化管理體系為核心,以國土資源日常工作需求為切入點,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及框架。這既是落實“富民興桂”,“科技興地”的重大舉措,又是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破兩難、促轉變”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隊伍科技素質,提升管理水平,實現國土資源管理科學化的有效途徑,意義十分重大。
1、總體目標
以國土資源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創新研究和實踐應用為核心,深化國土資源科技管理改革,構建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保障體系。全區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成熟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系統工作人員的科技素質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現。建立與區國土資源工作相適應的科技工作新體制、新機制,促進全區國土資源工作的現代化。
2、科技支撐體系框架
廣西國土資源科技支撐體系,包括“一個平臺、三個體系、四個領域”。“一個平臺”,指廣義上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即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科技制度體系、科技人才隊伍三個方面?!叭齻€體系”指科技創新體系、科技管理體系和科技投入體系?!八膫€領域”指重大專項、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見圖2)。
(2)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根據廣西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建立健全國土資源人才引進機制。大力推進人才、智力與項目相結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國土資源重點領域人才特聘專家、訪問學者制度,鼓勵用人單位采取咨詢、兼職、項目合作等形式,吸納人才和智力。圍繞國土資源重點領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建立國土資源人才信息平臺,急需緊缺人才供需信息。
(3)積極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
積極選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到發達國家培訓、培養和國內先進省份掛職鍛煉,在實踐中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為重點的國際合作。鼓勵廣西企業到東盟國家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加強國際合作,力爭境外找礦有大的突破,培養一批國際型創新企業。
【參考文獻】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強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2(2).
[4] 國土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0-2011)[M].地質出版社,20011.
[5]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十一五”科技與國際合作工作總結與“十二五”工作思路匯編[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國礦業權市場化程度評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11).
[7] 鹿愛莉、謝承祥:我國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現狀與建議[J].中國礦業,2009(5).
[8] 馬曉河:區域經濟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J].市場論壇,2012(4).
[9] 田鳳鳴: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優質服務[J].南方國土資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現代化[J].資源?產業,2001(3).
【關鍵詞】農村 農民 新農村建設 科技因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形勢下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完成這一重任,就必須發揮科技的作用,實現科技興農。
一、農村的科技現狀
1、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落后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農村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承擔農村科技服務的基層單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農業科技隊伍又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農村科技服務的工作開展舉步維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中人員專業素質、科技服務技能不高,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農學專業畢業的,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農學知識教育。
(2)農村科技服務經費沒有保障。由于農村鄉鎮財政收入不高,因此能投入到科技服務中的經費少得可憐。
(3)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意識較差。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參與程度不高,社會化科技推廣機制尚未建立。受資金、管理、觀念、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政府加快科技推廣的職能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是提高農村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推動者,但是在科技推廣中,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的參與僅局限在訂單農業、新產品推廣范疇,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受益農民較少。
2、農民科技素質不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本質是發展生產,核心是農村科學技術的進步,歸根到底還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鞭r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民素質的高底,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改革開放20年來,盡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認識水平的增強,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現代化建設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低教育、低素質、低能力、低水平的廣大農民隊伍,導致新的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難以推廣應用,傳統農業種植技術在廣大農村仍占主導地位。
3、農村教育條件極差,科技培訓發展滯后
一方面,我國農村幅員遼闊,地域差別大,農民居住分散,生產相對獨立,科技培訓難以集中;另一方面廣大農民以多業兼營為主,從事行業復雜,教育培訓需求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特點,培訓課程難以統一;再加上農村經濟發展落后,集體經濟薄弱,科技設施差,本身難以支付較大的培訓費用,各級財政又無力承擔此項開支,農村科技培訓發展滯后。
4、人才流失嚴重,農業技術人才匱乏
一方面,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相對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通過各種途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無人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致使農業生產后備力量嚴重缺乏,農村的農民素質呈現逆向發展態勢。另一方面,城市與農村在生活、工作、發展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差距,使得從城市回流農村的人很少,外出的青壯年寧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勞動,大中專畢業生及各行業專業人才又認為農村發展空間小,條件差,也不愿到農村發展,造成農村人才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業技術人才更是匱乏。
以上的情況反映了我國農村的農業技術含量小,機械化水平低,生產力落后,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
二、農村科技極端落后的原因
1、廣大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殘余,加上國家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相對薄弱,在廣大中國農村,封建迷信是很有市場的――愚昧、落后的現象時有發生等等――這是不值得奇怪。因為當科技的力量沒有足夠到把神秘的力量從農民們的腦袋驅除出去的時候,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沒有愚昧、落后的甚至是荒誕的現象的發生。但是要把科學的東西植入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的農民的大腦中,那是何等的難事。改革開發以來,我國農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知識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農村的教育資源投入相對不足,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條件遠遠落后于城市,所以自我產生科技人才的能力是非常差甚至可以說在落后的農村還生產不出真正算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加上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能夠吸納人才的能力弱,因而農村的科技人才是非常的缺乏。這一切都說明,農村中的廣大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最活躍的最積極的因素,存在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彌補也有限。沒有科技人才的支撐,農村科技非常落后的狀況就是歷史的必然了。
2、在指導思想上,我國長期以來沒有確立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共同發展的思路
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的偏向發展政策,導致農村資本和產業向城市單向流動,造成城鄉發展的不協調,農村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農村與城市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指導思想上的有所側重引起發展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鄉差距的拉大。
3、在體制上,長期的“二元制”經濟結構使城鄉產業分工涇渭分明
這不僅割斷了農村內部產業間的聯系,也割斷了城鄉各種產業間的聯系,直接后果是農村發展越來越落后。再加上城鄉“剪刀差”的歷史影響,農村發展的先天條件的制約,以及政府實行的“重城輕農”的財政政策,對農村扶持力度小、投入少、財政資源在城鄉之間分配失衡等客觀原因,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缺乏活力,農民失去了生產積極性,棄農經商、棄農打工、棄農進城現象有增無減,使得農村無人勞動,農業無人經營,農業科技無人開發,農業技術無人應用,“三農”問題越來越成為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
4、我國有的農村還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
在客觀上,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域廣闊,農業人口眾多,各地區差異大,生產力水平不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深受自然環境、自然災害的影響,這是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許多科技不能在農村推廣和使用。特別是中國南方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實行大規模的機械化成為了不可能,因而導致農業發展難以均衡;另外,我國農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廣大農民仍處于較為封閉狀態,所以信息技術科技群向農業和農村全面滲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很大的困難。這導致了城鄉的信息的巨大差距――形成了信息鴻溝,這是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的。
三、對科技興農的幾點建議
1、在工作思路和總體布局上要更加注重農村科技的發展
在工作思路和總體布局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工農互動、城鄉互動的發展趨勢,加速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拓展非農產業的發展空間,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更加注重培育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能力,建立依靠科技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擺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農村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珍惜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更加注重營造環境,加強體制和機制創新,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在帶動產業技術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增強貧困地區和低收入農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貧力度,為協調發展、保持穩定做出貢獻。
2、加強科技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農村的主體是農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單單是從政策、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無論從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上說,新農村建設都需要穩定長久的農村人才因素,歸根到底是要調動農民的力量。要從戰略高度重視和加快教育事業,鞏固“普九”成果,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力爭普及高中教育。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開展各種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
從我國農業發展經驗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依靠自主創新,為實現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國際經驗看,農業的競爭在表層上是價格、品種、質量和服務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已逐步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的普遍做法。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工作必須將自主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著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
4、加速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是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農村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取得了很大成就,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科技成果轉化率還較低,技術推廣效率還不高。要切實將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轉化和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充實農村一線的成果轉化和推廣力量。因此我們要“發展多元化的科技推廣服務組織,一些經營性科技項目應通過興辦科技示范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種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場建立科技推廣新機制,把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引入科研立項、成果鑒定、成果轉化、產業開發等各個科技環節之中”。
5、深化農村科技創新體系
“現代農業需要現代的科技,中國農業的發展問題實質上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問題。解決制約農業科技發展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從根本上解決科技體制和教育問題。”體制和機制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加強體制和機制創新,有利于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有利于為農業農村科技進步注入新的動力,有利于促進科技與“三農”更為緊密的結合。要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國家創新體系特別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整合資源,優化布局,轉變機制,加大支持,整體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農技推廣機構和產、學、研相互結合、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多渠道農業農村科技投入體系。
6、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為科技興農建功立業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就必須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表彰。要把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結合起來。在大力提倡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無私奉獻精神的同時還要采取績效考核的辦法,將科技人員工作實績與工資、福利、職稱評審相掛鉤,調動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確保科技人員真正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真心為農民解難題、辦實事,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貢獻。
【參考文獻】
[1]謝莉勤: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7(1).
一、工作成效
豐臺園區科協發揮科協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資源優勢,在聚集科研力量、突破關鍵技術,構建創新網絡、推動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環境、促進人才培養,匯聚助企合力、產學研用結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注重制度建設、自身建設,開展規范化、標準化的全程服務
為規范管理,突出實效,注重工作運行狀態和成效,健全服務措施,園區科協首先開展了企業創新服務的保障工作:一是領導重視,為創新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財、物等保障條件;二是做好科協工作規劃,建立相應的內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三是指導企業與院士專家對接,做好跟蹤服務,全程掌握工作的實時動態,為科技創新工作打下牢固基礎。
調整科協職能承擔部門,將科協工作與企業服務工作相結合,將服務企業科技創新輻射面擴展至全園區。不斷創新科協服務工作,以服務促發展、以服務講成效。2011年園區管委將科協職能由產業基地辦公室調整至企業服務中心后,通過職能調整共享信息資源,強化服務管理,把企業服務工作與科協工作有效結合,政策和社會互相促進,立足科協會員單位,將服務企業科技創新輻射面擴展至全園區,壯大科協組織隊伍,強化科協服務職能。
園區科協與園區軌道交通產業聯盟合作,為科協及聯盟企業搭建信息管理平臺,支持交控科技公司建設“軌道交通安全控制系統產業基地”,并計劃構建園區軌道交通安全共性技術平臺;推薦科協副主席單位鼎漢技術等5家企業申報市科委重大產業培育項目和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資金項目,共獲得資金支持1700萬元;結合“企業倍增計劃”,調研企業需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將首批入選“倍增企業”的20家科協會員單位分配到人,確保每家企業有專人負責,每項需求有辦理反饋。
積極搭建企業成長平臺,推進科協會員單位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一是配合搭建中關村“1+6”平臺,推薦18家園區科協重點企業開展“十百千工程”第三批重點培育企業申報、十百千工程需求調研,首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技術新產品、補助資金的申報等工作;二是重點組織和幫助園區科協企業申報多項國家、市、區各級科技項目,爭取國家、北京市政策資金支持,2012年13家園區科協重點企業參與的10個科技項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其中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通信的城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振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獲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北京市立項;北京倚天凌云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獲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科技部立項;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進入國家級火炬計劃;中牧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產品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北京國電富通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企業被確定為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企業的27項產品被認定為第一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新技術新產品。
積極推動科協系統優勢資源與園區內企業合作,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體系建設。北京科研力量雄厚,但創新資源在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分布不均勻。兩院院士是各領域的領軍人物,既可以身先士卒攻克難題,也可以統籌調度,為企業發展充當“橋梁”和“紐帶”,協助企業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科協將以院士為代表的高端創新資源向企業匯集,依托企業科協網絡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組織和引導以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企業,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決策、攻克技術壁壘、排解技術難題,增強產業、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
2011年至今,園區科協共在9個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放建站補貼和人才引進補貼共計145萬元。通過在企業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園區已吸引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11名院士進站開展高端項目研發、高層次人才培養、科技指導和交流等工作,涉及的專業領域包括軌道交通、生物醫藥、計算機信息、冶金化工、通訊信號等多個領域。
其中,京衛藥業集團聘請的孫燕院士常年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身兼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WHO癌癥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數職,是內科腫瘤領域的泰斗之一。在他的參與協調下,京衛醫藥科技集團成功開展了抗腫瘤臨床免疫學研究,獲取生物技術多肽及單體藥用研究等多項成果。同時,針對孫燕院士“貞芪參”項目,工作站組織強大科研團隊(項目負責人為孫院士博士袁芃教授),與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和北師大化學院韓梅教授共同申報科技部“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2014年備選項目”,目前已通過形式審查,完成答辯。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作站建成后多次與劉耀院士溝通聯絡,獲得項目和技術上的指導。同時,又增加清華大學的吳佑壽院士進站,針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核心算法研究方面展開合作。北京戎魯機械產品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建站后與徐濱士院士合作立項“國外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調研”,并將該項目報國家發改委,已獲得16萬經費,現在已進入項目執行階段,年底前會有初步成果。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在建站后,與干勇院士合作進行新鋼鐵二級螺紋鋼向三級螺紋鋼控軋控冷工藝研究,現正在申請國家863項目。同時,在干勇院士的幫助下,與鋼研院建立長期合作的協定,依托承德釩鈦產業基地,引進院士團隊有關釩鈦基地項目,做項目推廣。
(二)優化創新環境,促進科技人才培養,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
園區科協大力促進企業中優秀科技人才的成長,為園區科技工作者營造鼓勵創新發展的環境氛圍。
為園區高新技術企業中的科技工作者搭建高端實踐學習平臺,促進優秀人才成長。園區科協從園區企業科研生產第一線有創新性成就和有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選拔推薦參加北京市科協各種獎勵表彰評比,鼓勵優秀科技人才在企業自主技術創新中發揮核心作用。園區科協積極推薦科技工作者參加“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評選、“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評選和青年學術演講比賽等活動,北礦磁材、華電工程等八個企業的27名科技工作者獲獎,園區科協獲得最佳組織獎。66名同志獲得“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的稱號,其中有7名同志獲得“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標兵”的稱號。園區科協兩名副主席榮獲北京市“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優秀組織者和國家科技標兵稱號。北京景新電氣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電富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5個企業科協被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以服務促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園區科協以促進企業科技自主創新作為重點,努力營造創新環境,充分發揮園區得天獨厚的人才智力資源優勢,整合創新資源,依托科協組織網絡,探索多種服務模式,積極促進企業開展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技術發明和創造活動,不斷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
近年來,豐臺科技園區18家科技孵化器組成的孵化網絡培育中小企業1564家;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7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北京市專利示范單位7家,北京市專利試點單位190家;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1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6項產品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26項產品入選國家火炬計劃;34項科技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40家企業入選中關村“十百千工程”。一批企業科技工作者參與嫦娥工程、奧運火炬珠峰登頂、青藏鐵路工程等重大項目技術攻關和建設,園區科技工作者積極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力量。
二、工作體會
關鍵詞:科研院所 外事管理工作 可持續
科研院所外事工作是科研院所參與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紐帶。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研院所改革不斷得到深化,對外交流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與靈活化。提倡多種渠道、多種層次的交流,有利于激活科研院所的科研與學術氛圍。加強科研院所外事工作,對于提高科研院所的管理水平、綜合研究實力、更新科研理念與培養科技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整體發展,使其不斷擴大知名度、增強競爭力,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社會形勢下,取得良好的效益。
1.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外事管理工作觀念陳舊
目前大多數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仍局限在接待事務工作層面,未曾深入擴展工作范圍。新時期下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涉及到許多復雜的事務,一些細致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某些科研院所忽視人才培養與外事管理工作的發展戰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不能更深層次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研院所的可持續發展。
1.2外事管理工作的體制不完善
某些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開展主要依據行政手段,一直使用陳舊的外事管理體制,沒有充分認識到對外交流與合作是外事管理工作的主體。一些成功的項目是從對外交流開始的,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缺乏實質性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進展艱難。
1.3外事管理工作缺乏規劃
一些科研院所對設備與技術的引入,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對外事管理工作的規劃與投資就很少,片面認為外事管理工作保持好工作形象就好,未能就科研院所的長遠發展角度上對外事管理工作進行規劃,未能重視外事工作的投入成本所帶來的效益。
1.4外事管理人員隊伍需加強
一般科研院所都缺乏專職外事管理人員隊伍。外事管理人員的不足,使科研院所難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外事管理部門。專業人員缺乏,容易形成松散的管理模式。一些外事管理人員的能力達不到工作要求,院所沒有對其進行相關的系統性業務培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院所外事工作的健康發展。
2.外事管理人員素質要求
外事管理人員必須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是外事人員必須掌握的語言。為了能對外進行有效的交流,外事管理人員擁有良好的聽說、讀寫、翻譯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要做好會議記錄與電話記錄,用英語起草相關文件。作為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人員,應當掌握一定量的科研專業英語。一般外事管理人員應了解與掌握一些辦公設備的使用與技術操作,利用信息與資源,提高工作質量[1]。
3.外事管理工作特性
3.1 行政特性
外事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行政工作的屬性,通過管理、協調使科研院所的運行安定有序,保證政令通行與公文上傳下達。外事管理人員須管理好外事檔案與資源。外事管理人員通過掌握不斷更新的現代化辦公技術,做好外事檔案與資料的收集、管理與使用,發揮這些檔案與資料的價值,為外事管理工作的進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務[2]。
外事工作服務于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為中心工作提供各種支持。外事管理工作在促進人才培養、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與學科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事工作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脫離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因為脫離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的外事管理是毫無意義的。
4.外事管理工作可持續發展策略
4.1長遠規劃
科研院所應根據新時期的建設要求,把握外事管理的形勢,對外事管理工作作出長遠的規劃??蒲性核鶓屯馐鹿芾砉ぷ鞯男蝿葸M行研究,將外事管理工作歸入科研院所發展的重要議程,立足與國際同類科研機構接軌,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制定可行的目標與長期性發展策略,有助于科研院所擴大知名度,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4.2加強人才培養
外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培養有利于提高外事工作的效率,使科研院所的對外交流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在人才培養上,科研院所應給予適當的成本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開拓外事管理人員的國際視野,對提高外事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有著重要的作用。
4.3增強工作實效
外事管理工作人員應在對外交流中廣泛尋求合作伙伴,取得實質性的合作。在外事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實效性,做到每一個合作與協議都有實質性的內容,各項相關工作落實到位,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外事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4.4轉換工作思路
外事管理人員應做好上級領導的助手并樹立為一線科研人員服務的思想,做好上下級溝通的橋梁,應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搜集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的最新動態與發展信息。科研人員往往忙于學術研究,忽視了對這些信息的關注。比如國外基金的申請以及與國內外有關機構的合作。從管理人員的角度,為本單位整體的推進主動尋求發展機會。
5.結論
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維,拓展視野,重視高素質與高水平外事管理人員的配備;加強對外的交流合作,做出長遠的規劃;努力開拓外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拓寬合作交流渠道,實現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