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自然的語言課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視聽結合,獲得動植物所傳遞的季節氣候變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邊常見事物與現象。喜歡思考事物與現象之間的關系。
3.在交流與分享中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收獲,愿意向同伴學習。
活動準備
1.有關“電閃雷鳴、螞蟻搬家、桃花盛開”的視頻,“砸金蛋”課件。
2.自制繪本的材料:7張65cm×50cm的鉛畫紙(6張為背景:淡綠—春,深綠-夏,金色-秋,白色-冬,粉紅-晴。淡藍-雨。供孩子分類張貼景色畫;1張為封面“大自然的語言”)。半張A4紙大小的彩色風景畫,分別是:春的語言(桃花盛開,柳樹發芽,蝌蚪歡游);夏的語言(荷花滿塘,知了歡叫,彩虹高掛),秋的語言(稻穗金黃,桔子紅了,樹葉飄落);冬的語言(雪花飄飄,臘梅花開,青蛙冬眠),晴天的語言(云淡風輕,晚霞滿天);雨天的語言(電閃雷鳴,螞蟻搬家,蜻蜓低飛),數量多于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喚起經驗
師:小朋友們好(嘴說),起立、坐下(做手勢)。
提問:剛才,我用嘴說什么?用手“說”什么?
小結:我用手和嘴跟你們打招呼的話,就是“我的語言”。
過渡:世界上不僅人會說話,大自然也會說話,它說什么呢?
播放有關“電閃雷鳴、螞蟻搬家、桃花盛開”的視頻,引導幼兒邊看邊說,并模仿教師練習句式,比如“電閃雷鳴,這就是大自然在說:要下雨啦”。
小結: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讓雷電、螞蟻告訴我們: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訴我們:春天到啦!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共制繪本,豐富經驗
1.自主閱讀風景畫。
幼兒人手一張畫,先自己讀,再交換讀或相互說說。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讀對畫、讀準意、能表達、有句式”上的差異。
2.交流互學。
(1)提問:你讀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選的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幼兒,是自主閱讀中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孩子。
(2)提問:有沒讀懂的嗎?
鼓勵幼兒呈現問題。此處解決的策略是:先讓孩子說說讀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讓會的幼兒答題。教師要做的是從會的孩子身上提取他們觀察、思考的方法,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學到讀懂的技巧。
(3)師幼共制繪本。
A.出示6張背景圖(事先貼在兩塊磁性黑板上),先讓幼兒看明白每張圖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風景畫貼到相應的背景圖上。
B.幼兒分類貼畫,然后逐類檢查,集體糾錯并總結。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語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繪本《大自然的語言》。
三、砸蛋游戲,追問經驗
過渡:大自然的語言,真有趣。怎么讀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開課件。展示虛擬的“砸金蛋”場景:四個金蛋,單擊其上部,會彈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題:樹木發芽圖——這是什么季節?(會看細節)哪些圖片說的是我們幼兒園的春天?(善于在身邊尋找)先局部再全圖呈現題:哪張是晴天?(必要時必須擴大看的范圍)大樹年輪圖:大樹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大自然的語言是很豐富的)
2.幼兒選號答題。答對,金花四濺;答錯“啊哦”告知(點擊金蛋下部即可)。
四、視聽結合,提升經驗
過渡語:讀懂了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有用嗎?
【腳本設計】
【設計意圖】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已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實踐與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比傳統教學手段有著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它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誘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四季》一課的教學時,我設計課件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并且力求做到如下四點。
1.利用課件激趣?!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產生一種積極情緒,主動求知,剛導入課文時,利用課件讓學生伴隨優美的音樂欣賞課文圖片,生動、形象的畫面,加上配樂,很快把學生帶進了景色各異的四季,既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又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2.利用課件動情。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意境中去,在設計時,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把書中的語言文字轉變為一個個動態畫面,借助視聽效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活課堂,使學生真切感受四季的美麗。通過對動畫的欣賞,學生對四季有了一個初步的、較為完整的感性認識。
進行各段教學時,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動畫,引導學生比較四季,摳重點字、詞,朗讀句子,從而領悟精彩所在。此外通過優美畫面的展示,同時配以悠揚的音樂,加之同學們有感情的齊讀,把整個課堂帶入了一個美的意境。
3.利用課件排難。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貴在得法。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部分恰當使用多媒體技術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四季》課件設計中,我充分利用了課件的排難功能。識字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利用游戲“送字寶寶回家”和“找朋友”,幫助學生掌握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使識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
在課文各段的教學中,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動畫,讓學生圖文相結合,直觀、形象地了解四個季節不同的特點,不需要教師講解,疑難之處學生通過一看一讀便明白了。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設計“拓展學習”這一部分,讓學生模仿書中的句子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4.利用課件審美。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在“圖片資料”部分,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出現一幅幅美麗的四季圖,讓學生感知四季給大自然帶來了不同的美,從而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此外制作精美的課件本身就是美,在課件設計中,我結合《四季》一課的特點及一年級學生的審美特點,選擇了顏色較鮮艷的黃色做主色,淡綠為背景色,以求達到整體上的美感。
此外,課件的制作本身就是教學思路的體現,可以利用課件把握整體教學思路,形成對知識的立體掌握。我在做本課課件時緊緊圍繞本課的教學思路展開,讓課件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并且體現出層遞性。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 數學課堂 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越來越多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被運用于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形式更靈活,內容更豐富、生動、直觀。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必要手段。而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喚起他們對新事物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用課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例如:在“軸對稱”這一課中,教學開始,我就說:“同學們,今天請你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走進大自然,參觀著名的建筑,看看大自然的奇妙?!币贿呎f一邊播放白板課件,在投影儀上頓時出現了各種名建筑和大自然的風光。學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畫面所吸引,隨著屏幕中的演示,我扮演導游的角色,為學生解說:在很久以前,古代的人類就非常聰明,他們能利用簡單的物品做出一些漂亮的裝飾品(課件出示圖片)。慢慢地,這些裝飾品被人們所了解,于是人們就仔細地研究著這些東西,古代的人類到底是根據了什么原理做出來的呢?后來人們發現這些物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左右或者上下都是一樣的。這種設計給人的感覺很好,于是人們就在建筑和生產中漸漸運用了這一特性。結果發現這些東西果真有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美。通過我的講解,與課件的配合,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視覺上感受到了這種建筑和物品的美?!澳敲吹降姿鼈兪窃趺礃拥膱D形呢?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如此導入新課,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使學生產生一種沖動,迫切需要尋找問題的原因。教學開始,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走進大自然的情境,并且有生動的故事情節,有電子白板生動有趣的圖像動態顯示,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激發學生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學習,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了起來。
又如:在《元、角、分的換算》的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了這樣一個動畫情境:快要森林運動會了,小白兔對小灰兔說:“我們都沒有運動服,怎么參加比賽呀?”小灰兔笑了笑,說:“沒關系沒關系,我們現在就回家拿錢,馬上去大象服裝店買吧。”于是,兩只兔子都飛快地跑回了自己的家,拿著各自的錢同時來到了大象服裝店里?!拔乙I運動服,阿姨?!眱芍煌米油瑫r說出了口。營業員阿姨想了想說:“小白兔,小灰兔,真不好意思,適合你們的運動服就剩一套了,我該賣給誰呢?這樣吧,一套服裝15角,你們比賽數錢吧,誰又快又準確,我就賣給誰?!闭斝』彝弥钡亻_始數的時候,小白兔已經數好了,它高興地拿著運動服參加森林運動會去了。(出示小白兔數1張一元和5張一角,小灰兔正在數15張一角)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精講細講,突破重難點。
一節數學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能把握重難點,突破重難點。教師如果只是枯燥的用語言講述重難點,對于學生來說,既不具體又不形象,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在單純的語言講解中,很難將抽象的數學重難點生動化和形象化。而多媒體課件卻可以滿足學生需要,將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多媒體技術直觀的動態演示功能就可以把重難點內容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動態化,讓學生能夠運用多種感官來學習數學知識,再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講解,能做到把知識化難為易,把重點化理為實。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講“認識分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數這一重難點,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西瓜,接著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分開,這樣就可以直觀地看出每份是半個西瓜。那么半個西瓜應該用數字多少來表示呢?課件出示動畫: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半個就是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是1/2。接著出示1/2,利用卡通圖案來表示分數每一部分。(小朋友們好,我叫一紅,是1/2中的1;同理出示/和2)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感興趣。我在這時為學生講解每一個卡通人物對應部分的意思,從而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分數的意思。這節課的重難點輕易地被突破,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從而有效地實現了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授重點內容完畢后,輕點鼠標,即可使講授的內容再現,加以理解和鞏固,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做練習,增加訓練密度,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語文課;主旋律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教育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這些能力形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索,大膽實踐的過程,學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因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自主、合作、探究體現出學科的主旋律,我認為離不開以下幾點做法:
1 轉變教師觀念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面對新世紀的教育,教師應具有新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擺在教學改革的首要位置。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要從“師道尊嚴”的神壇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交朋友。師生關系應是平等、互尊、互愛的關系。課堂氣氛應是民主、愉快、和諧的,這是學生敢于參與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的態度應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不應該是盛氣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熱諷的態度。
我們要學習著名教育藝術家魏書生老師尊重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學會學習。師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愛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的教育教學方法,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強。所以,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是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
2 激發學生興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動力
2.1 利用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S版五年級上冊閱讀課《大自然的語言》時,我創設了錄像(課件)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語言是人類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離開了語言,人與人之間就不能有效地交流,也不能好好地學習和生活。人類如此大自然也是如此,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你們想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語言嗎?今天,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和魅力?!苯又?,我就開始放錄像(課件)。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十多種大自然語言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大自然的神奇情境中去了,個個都躍躍欲試想去進一步了解大自然。
2.2 利用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形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如在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創設情境,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巴金筆下的“海面”。通過畫面展示,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一輪紅日便冉冉升起。學生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親身”到了海上,眼前出現那太陽將露出海面時天空的變化,它由淺藍變紅,范圍慢慢擴大的壯觀景象。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象,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是在等候日出的作者。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情境中,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神奇和魅力。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無需教師分析,就為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激發了學習的動機。
3 教給學生方法是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途徑
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掌握,根據實際,可單一使用,也可結合使用,合力則更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不同課型、不同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選擇教法、確定學法,不應千文一法,一概而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需要教師的指導,否則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將得不到應有的效果。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樣組織,怎樣傾聽,怎樣發言,怎樣質疑等。小組合作可以自由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組合,還可以按程度、性別組合等。而且各種組合方式應當交替使用,使學生能不帶情緒地隨機組合,教師要不時地做適當的調整,最終掌握方法,做到有效學習。
4 遵守規則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行為,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重造就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學習不是為了課堂教學形式的熱熱鬧鬧,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學習的各個方面的情況,準備好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時機等,并在課堂教學上精心安排,要把學習重點和難點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小組內要合理分工,明確職務以及責任。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擔負起自我責任,又要彼此撐持、密切共同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使命。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經由組內的交流、探討,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孕育發生新的設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興趣;能力培養
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以及內容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學生的知識來源局限于書本的內容以及教師的語言,部分知識枯燥而抽象,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這些問題對于學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十分消極的影響,阻礙了學生思維發散和想象能力,繼而影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現代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活躍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氣氛,對于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問題情境
課堂的導入有助于學生注意力回歸課堂,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地理八年級上冊《民族》這一節課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不足,對于民族方面的知識十分欠缺,如果此時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單純靠教師講解或看課本內容這樣單一的教學方式,對于喚起學生積極主動探知的思維與想象十分不利。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首先就要從導入入手,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愛我中華》這首動聽的歌曲作為課程的開始,調節了課堂的學習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本節課程的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將相關視頻和課本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隨之也清晰呈現出來。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和關注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室激起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欲望,深入淺出、輕而易舉地學習到“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運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課堂主動學習情境,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二、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和直觀化
地理課程中的部分知識十分抽象和枯燥,這對于學生的地理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日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地理知識,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通過形象、直觀、易于接受的可視化形式表現出來,使許多難以描述和理解的知識點變得直觀化、形象化,從而彌補了學生認知能力的不足。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教學課件,將課堂內外的知識結合起來,運用視頻、動畫等手段,創設直觀、形象化的教學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用多媒體可以為教學節省大量課堂板書、繪圖所消耗的時間,能讓教師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向學生講授更多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中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在講授《自然災害》這節課時,首先通過視頻和圖片向學生展示了我國的各種自然災害,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這些自然災害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學生產生了求知防范自然災害知識的欲望,很自然地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
通過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生動形象地體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更適合學生,課堂知識更貼近生活,調動和吸引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相關知識,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大大縮短了教師粉筆書寫時間,留給學生更多時間來進行讀書感悟,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增加了教學容量,最終提升了教學質量。
三、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地理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學者、也是參與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有助于構建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課前讓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師生共享知識。例如,在講授《民族》這節課,課前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收集少數民族服飾、習俗等方面的資料。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成果展示,學生通過課堂了解到很多關于少數民族的服飾、生活習俗以及語言、文字、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在互相交流過程中,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內容也很豐富。相對于教師講解學生聽的局限,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極大地擴展了地理教學的空間、時間和信息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能讓學生在信息能力方面得到學習和鍛煉。
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清楚地展示地理版圖、行政圖、區域圖等,通過地理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并且有助于學生制作繪制地圖。例如,在講解《中國行政區劃》時,課前引導學生自制《中國行政區劃圖》,課堂中先收集學生的佳作,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優秀作品顯示在屏幕上,引導大家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教學使學生腦海里顯現出各區域劃分界限,最后讓學生加深記憶,通過多媒體技術不但激發了學生的繪圖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繪圖水平和知識掌握水平。
四、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摘要: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課文都飽含濃郁的感彩,生動描繪出自然、社會的各種形態。如果在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各種美好的情感,不去欣賞語言文字的美和各種形象美,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更難以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語文教學必然離不開審美教育,如何實施美育是本文探討的主旨。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有三:其一,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讓學生有一些文學素養,并逐步具備一些綜合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其三,讓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的語文技能,即駕馭文字語言的能力。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
一、引領學生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種藝術活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心理場”,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自己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詞句中的英雄豪情領悟得更深、更透,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完美學生的人格構建,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惟命是從的卑微者。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會有了安全感,才會充滿信心,思維才會活躍,才會向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利用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丁當,丁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薄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偉力,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三、體會教材中的語言美
王力在《語言與文學》中說:“最好的文學作品是用最優美的語言寫成的,語言修養是文學家的起碼條件。”語言學和文學的關系非常密切。高爾基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要欣賞語文教材中的語言美,最好的辦法是有感情的朗讀,或稱“美讀”。文學家蘇軾就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比如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此句輕快、迫切?!疤覙?,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贝司錈狒[、歡快。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春色,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春意盎然躍出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多方面地感知教材,從而感受春的美。
四、把握教材中的形象美
文學作品中的美,往往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體現的。形象美又分自然美、人物美等。前者如馮驥才的《珍珠鳥》描寫了小鳥的生動可愛形象,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描寫了蘇州園林的園林之美等。自然美可以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珍愛,表現途徑較簡單,可以采用觀看繪畫作品、攝影作品、影視作品片段等途徑來欣賞。而人物美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品行之美。如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智解,曹操“伏驥千里”的博懷,柳宗元抨擊“苛政猛于虎”的精神,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聞一多“拍案而起”的錚錚鐵骨,朱自清不食“嗟來之食”的民族氣節等。教學中可憑借課文內容,緊緊抓住人物的優秀品質,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通過分析評價,把文中的語言形象和由此產生的感知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深刻體會作品中的形象美。
五、感受教材中的情感美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審美情感。朱光潛先生認為,在審美情感中,“感”的對象是形象,感的方式是直覺,“情”的內蘊是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愉快。情感是關鍵。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別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見感情對于美育的極端重要性。因此教學中要把學生帶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讓學生置身其境,如捫其形,如聞其聲,如嗅其味,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產生對審美對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評價,“像喜亦喜、像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誦讀詩歌;教學
把詩引進課堂,詩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滿生活情趣的情節,瑯瑯上口的語言,深深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成了教育滋潤孩子健康成長的不可缺少的樂章。讀史使人聰明,讀詩使人靈秀。大幅度的增加詩歌的容量,無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素養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創設情境、啟迪詩思
學生的任何學習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詩歌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同樣十分重要。聞一多說,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課前教師應有意識巧妙地創設富于激發性的情境,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即讓學生迅速興奮起來)。如,一個富有情趣的謎語、一幅優美的圖畫等,都能讓學生興奮起來,產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隨即就要進行新課的學習——引讀全詩。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你能把音樂拆成“碎片”來欣賞嗎?詩歌也應該是這樣的。因此課一開始的引讀最好由老師或錄音示范朗讀,這樣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這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象、優美的音樂、詩化的語言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為下面感受意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如片斷一:《小河的歌》課一開始,我便播放課件:歌曲《猜猜我是誰》(背景是:一條蜿蜒的小河嘩嘩地向前流淌著,他穿越高山、平原、流向大海,他澆灌田野、麥苗、森林)
師:同學們喜歡剛才這首歌嗎?(喜歡)老師從你們的臉上知道你們已經被美妙的歌聲陶醉了。讓我們來聆聽小河的歌,老師范讀這首詩歌。
就這樣導課時課件的展示,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學生很快進入情境,用心跟老師讀起來。
二、真切體驗,感受詩情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新詩歌教學需要激情,需要發現,需要陶醉。對詩歌圖解式的分析、概念化的講解,關注的只是知識的結果,忽略了建構的過程,無疑割斷了詩歌內在的韻律,阻割了孩子們內心情感的自然抒發,無法實現詩歌教化作用。在這個環節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走進生活,變靜態的文本語言分析教學為動態的生活言語的感受學習。此時的讀就已融入學生對作者情感的體驗,也就是學生對新知識重新建構并用語言表現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自然而然觸發詩情。
片斷二:《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詩歌教學,先引導學生讀,通過讀明白詩歌中“大自然的語言”都有哪些?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公雞打鳴,黃葉紛飛,烏云滿天,電光閃閃等自然現象,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細細體驗。此時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說出各自不同的體驗,可謂精彩紛呈,如“早霧晴,晚霧陰”“魚兒吐泡,蜻蜓低飛,必下雨”。這其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他們的探索科學的欲望。緊接著,我讓學生再次細讀這首詩,他們讀得可投入呢,有的還搖頭晃腦,分明讓人感到他們已入情入境了。
三、品味生活,賦予意象
意象是“有意義的形象”和“有形象的意義”的統一。所謂“意”指的是詩人由客觀景物感發的主觀情感、思想等?!跋蟆敝傅氖亲骷业闹饔^情感對客觀景物進行改造、創造出來的不同于原有的景物、情境的事物、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諧統一,相互交融就是意象。意象的獲得離不開對生活的感悟,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是詩歌的內涵,是詩歌的核心,生活的多義性使獲得意象的途徑異常寬闊。因此,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多角度地詮釋,尊重學生獨特感受,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世界去獲得詩歌的意象。再引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品讀,也就是讓學生帶著體驗、情感進行吟誦。通過品讀,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彼此心靈相通了。這樣一來,就把課文的美與學生領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學《生活是多么廣闊》。
四、入情入境,形成詩悟
古人對詩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論斷,他們強調讀詩主要是品味詩中表達出來一種意,一種情,一種韻,而不要落得太實,很多詩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更不能分析。我很欣賞海外學人劉銘紹先生的讀詩之法,讀詩“除了復古,別無他法”,“復古之意,乃背誦也”。詩歌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規律,小學階段重在開發學生記性,因此要讓學生大量地誦讀,這也是學詩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過讀,把詩歌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體會到詩之妙,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如教學《小河的歌》,整堂課我以“讀”貫穿始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河”進行初讀,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細讀“為什么這是一條明亮的小河、快樂的、綠色的小河?”然后讓學生再讀,小河正唱著一曲什么之歌?學生的發言真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著一曲明亮之歌、快樂之歌、綠色之歌、奔跑之歌、歡樂之歌、奉獻之歌、關心之歌、友愛之歌、豐收之歌、生命之歌……可見,學生已經把詩讀進心里,讀出詩歌意境。此時讓學生反復誦讀,水到渠成,形成詩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