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竇娥冤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學戲曲教育;學科意識;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1-0223-03
教育軟實力相對于經濟投入和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是滿足教育所需要的以師資儲備為核心的學科意識、知識修養、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政策扶持等綜合狀況的反映。中學戲曲教育在整個中學階段處于弱勢,雖然國家從“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強化學生民族文化學習意識”的角度出發強調戲曲教育,并從2007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10省市開展“戲曲進課堂”試點工作,但時至今日,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學校師資力量等軟實力的缺乏。基于此,我們于近日對中學戲曲教育的軟實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希望通過此次調查,能對中學戲曲教育的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
一、調查情況說明
中學課程標準涉及戲曲教育的有語文、音樂和藝術,由于大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的藝術教師,所以本調查以語文和音樂教師為主,其中語文教師354位,音樂教師71位,目的是從他們的立場和現實體驗出發,了解當前戲曲教育軟實力的具體狀態。
調查內容包括對戲曲教育功能的定位、戲曲教育目標的認識、教學內容的建構,教師當前專業儲備狀態、研究型教學意識等等。
調查的形式為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聽課。
調查面向全國以隨機的方式展開抽樣調查,既有城市學校,也有農村學校;既有“戲曲進課堂”試點學校,也有非試點的學校,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更為普遍和常態的把握。
二、現狀和危機
(一)功能定位模糊,戲曲教育目標認識不清晰
為什么要進行戲曲教育是戲曲教育方向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落實,“教什么”和“怎樣教”就會成為空談。作為普適性教育中的戲曲教育,應將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區分清楚。戲曲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戲曲演員,也不是為專業學校輸送戲曲人才,而是讓學生感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能欣賞戲曲這種藝術樣式。說到底,中學階段的戲曲教育其實是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修養和人文修養。落實到具體教學中,“會欣賞”是最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戲曲教育的目標認知又如何呢?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以了解教師對戲曲教學目標的認知程度:您認為戲曲藝術的教學目標應該確定為:A.創作和表演 B.欣賞和批評 C.兩者都要 D.其他 。選A的有16.90%,選C的有43.66%,也就是說有約60%的老師認為創作和表演應該成為戲曲教育的目標。這個結果顯示,面對戲曲教育,不少教師將素質教育混同專業教育,對戲曲教育的功能定位還很模糊,對戲曲教育目標的認識還不清晰。戲曲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11版)中說得很清楚:學生通過綜合性的藝術學習,學會欣賞藝術,培養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為學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礎。而音樂課程標準中雖然對戲曲提出了會唱的要求,但每學年也只要求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1段??梢姇蕾p始終是戲曲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而會唱也是為會欣賞服務的。
(二)缺乏學科意識,教學內容建構缺乏專業眼光
中學戲曲教育采取“一科切入,多科綜合”的形式,戲曲教育并沒有獨立的學科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戲曲教學可以缺乏學科意識。缺乏學科意識的教學會導致教學內容無序,教學方法隨意,教學評價泛化。這在戲曲教育中表現尤為明顯,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是教材中的戲曲內容編寫缺乏學科意識。戲曲以零散片段的方式進入中學教育,教材內容沒有體系,難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以人教版為例考察中學戲曲教學內容,初中階段音樂教材在八年級下冊安排了一個單元《梨園擷英》,語文教材在七年級下冊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高中階段語文教材選了《竇娥冤》《牡丹亭》,音樂教材(全一本)只在第十單元介紹了京劇越劇等,選的曲目有《誰說女子不如男》《巧兒我自幼許配趙家》等。整個中學階段戲曲教材內容偏少,且學時累計不超過10學時,這樣的安排很難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更難以達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目標。
二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學科意識。一個教學素材,可教的內容很多,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教給學生體現了教師是否具有清晰的學科意識。在調查中我們收集了教師教學的教案,另外實地隨堂聽課,發現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以音樂課的教學內容來看,教師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作者背景、戲曲情節介紹等方面,而對唱腔等體現了演唱風格和審美特征方面的特點等很少涉及。而后者其實更有利于學生在欣賞戲曲時能“看門道”,而不是“看熱鬧”。另外中學戲曲教育課時緊,而教師往往又覺得什么都需要教,求全求多,這樣就會導致課堂容量大,每個教學點匆匆而過。如在一位老師所上的《梨園擷英──唱大戲》的示范課中,短短45分中里既有戲曲知識,又有審美體驗,還有審美活動。且每一活動版塊都包含大量的教學點,學生在課堂上目不暇接,課堂節奏很快。這種課作為公開課,很好看,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并不一定很有效。這節示范課引發我們思考的是:教師對學科要有比較完備和科學的教育學視角,這樣才清楚課堂上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教給學生。
三是教學評價缺乏學科意識。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教育學特點,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再到教學評價的進行,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學科特點。當前戲曲教學評價在語文課程中有“泛語文”的傾向,在音樂課程中有“泛音樂”的傾向,語文偏向于考察學生從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特點來評價戲曲的文本價值的能力,將戲曲體材等同于其他敘事文學體材;音樂偏向于評價學生是否“會唱”,而不是注重學生是否“會欣賞”,模糊了戲曲集文本、音樂、舞美于一體的特性,將戲曲教學等同于其他一般歌曲教學。
(三)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戲曲教學力不從心
知識儲備就好像冰山的底座,浮在水面上能夠向世人展示多少取決于其基礎有多深厚。教師的戲曲知識儲備就是冰山的底座,它使教師在教學科研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鑒賞能力、批評能力,并且能夠成功地把自身的鑒賞和批評能力轉化為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而有效的引導能力。
中學教師戲曲知識的儲備如何,能不能勝任戲曲教學,為此我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您所了解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指:A.京劇、昆劇等活躍在當今舞臺上的各種戲曲表演形態。B.包括宋金院本、元雜劇、明清傳奇和地方戲等各種曾今存在和當下存在的戲曲樣式和形態。有近50%的人選擇了A,這說明很多教師缺乏完整的戲曲史觀念。以語文課為例,《西廂記》和《牡丹亭》分別屬于古代戲曲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文體,兩者音樂體制、文體結構、語言風格均不一樣。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該扣緊元雜劇和明代傳奇不同的文體特征和審美風格來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戲曲史的概念。而從調查收集的教案來看,《西廂記》和《牡丹亭》的講授等同于小說,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題成了主要內容,學生學完這兩篇課文之后,除了記住張生、崔鶯鶯、柳夢梅、杜麗娘這幾個人物形象,以及反禮教歌頌愛情的主題外,能夠促進他們拓展性學習的思路和方法都沒有掌握到。
另外,在調查問卷中我們還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您是否創作或改編過戲曲劇本?您是否有過戲曲表演經驗?回答從來沒有的,創作或改編:音樂33.8%,語文68.8%;戲曲表演經驗:音樂38.3%,語文74.29%。這個結果也使我們對戲曲教學產生擔憂,教師沒有戲曲創作和表演的經驗,就很難產生戲曲作為一種藝術樣式與其他藝術樣式區別的審美體驗,這樣在教學中也很難有效地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戲曲的美。
知識儲備的缺乏還會導致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判斷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備課時主要參考資料是教學參考書,而對于有關劇本選段或表演的權威評價很少涉及,能查閱該作品在戲曲史上地位和特點的教師則更少,這說明教師缺乏研究意識,備課時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對教學內容缺乏自己的判斷。
如實地聽課《竇娥冤》,有學生問:竇娥給人的感覺是很善良的,為什么在蔡婆改嫁的問題上,她冷嘲熱諷,很尖刻,這好像不符合她的性格?對于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感到很茫然。因為教學參考書對于竇娥形象的分析就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見,剛強。教師也這樣教給學生了,從來沒想過其中的矛盾性。在早期的戲曲創作中存在著作家的聲音蓋過人物的聲音的創作特性,竇娥作為童養媳,安分守己而又善良,這是符合其身份特征的;語言尖刻確實不符合她的身份,而這種不符合竇娥身份的尖刻語言其實是關漢卿個人潑辣老健的筆鋒和氣質在竇娥身上的不自覺流露,這是戲曲創作初期的必然現象。而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教師不僅要做一個很好的教學者,還要做一個很好的研究者。
三、建議和對策
(一)立足學科意識,加強師資培訓
當前中學階段戲曲教育的師資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學校音樂、語文教師,二是專業劇團戲曲演員,三是作為戲曲愛好者的票友。其中以學校在職教師為主,后兩者沒有教育學背景,其參與學校戲曲教學大多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帶來不好的結果是導致學校戲曲課程活動化,但其介入學校教育確是因為中學戲曲專業教師缺乏。因此加強學校教師戲曲方面的培訓刻不容緩。
對戲曲教育師資的培訓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高校在讀師范生的培訓。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未來學校戲曲教育的主力軍,但就目前高校師范專業設置的課程來看,戲曲類的課程少得可憐,2011年我們也曾對高校中文和音樂兩個專業的師范生做過調查,師范生所受到的戲曲教育也是零碎不成系統的,專業的戲曲課程很少,很多學生通過公選課的形式獲得戲曲知識,這給戲曲教育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高校師范專業要設置學科意義上的戲曲課程,這類課程包括戲曲史、戲曲鑒賞、戲曲創作和表演等,并注意和中學戲曲教育銜接,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到中學后能夠很好地運用。
二是中學在職教師戲曲教育專門培訓。對于在職教師的培訓,各省市都很重視,每年都組織大量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但種類繁多的培訓中,關于戲曲教育的專門培訓很少。這點從我們的調查中也得到驗證,在回答“您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主要從何而來”的問題中,只有16.9%的音樂老師和2.82%的語文老師認為自己的戲曲知識來自于工作后參加的專門培訓。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培訓組織單位要充分意識到戲曲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訓時要有明確的學科意識,安排專業的戲曲教師和專門的時間對教師開展戲曲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不過在職教師的培訓和在讀師范生的教學在形式和內容上還是有區別的,在職教師大多具有戲曲教學經驗,因此培訓要注意專家講座和學員經驗交流相結合,多采取對話和研討的形式,圍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果說師范生的培訓以獲取戲曲知識為主的話,那么在職教師的培訓則以提高戲曲教學能力為主。
(二)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加強戲曲學科課程建設
中學階段學生課業負擔沉重,我們不可奢望為了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承,就在中學開設專門的戲曲課程(這也是不負責任的),但戲曲作為中學階段的一項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課程意識,一是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二是教學內容的編寫要體現一定的學科意識。
戲曲教學在中學階段具體到教師實施的時候為什么差別很大,這和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是分不開的,而同一個教學目標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也說明了我們的課程標準本身在表述的時候存在著模糊性以及泛化傾向。比如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有關戲曲部分的表述是:能夠說出戲曲、曲藝的主要種類和代表人物;學習表演簡單的歌劇、音樂劇、京劇或其他戲曲、曲藝片段,并能對自己與他人的表演做出評價。就這兩句話來看,包含兩個層級:欣賞和表演,但核心目標是什么,課程標準沒有明確告訴教師,課程標準如果明確欣賞是核心目標,表演是為欣賞服務的,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會側重,也就不會因為目標的不明確而出現課堂教學內容選擇雜而亂的現象了。
對于戲曲教學內容的編寫,我們的觀點是“少”但要“精”。少,因為課程設置的原因,是必然的,所以要在“精”上下工夫。戲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經典性和系統性。當前各版本語文教材在“經典性”方面做得不錯,但數量有減少的趨勢,且不是每冊教材都安排戲曲內容,這一是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戲曲知識,二是不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戲曲。音樂教材在讓學生“會唱”的方面做得不錯,即選取的篇目學生易于學唱,但篇目的選擇隨意性比較大,經典性不夠,顯然沒有經過科學細致的論證。
(三)多學科融合,增強各科教師對戲曲教育的參與度
生活本身是不分科的,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學追求的是多科之間的綜合效應。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包括音樂、美術、語言、舞蹈、歷史、服飾等,單靠哪一科來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就戲曲教學而言尤其要強調多學科之間的整體互動,戲曲多科綜合的教學可以采取課題研究的形式,如各科共同教學《竇娥冤》,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戲曲文本在語言上的特點,探討《竇娥冤》中的戲曲語言和其他文體的語言有什么不同;歷史可以通過《竇娥冤》探討元朝的婚姻制度,從而讓學生明白竇娥的悲劇除封建吏治的黑暗之外,還有元代獨特的時代因素,特別是當時對于寡居婦女極為不利的接腳婚和收繼婚的婚姻制度;美術可以讓學生研究戲曲《竇娥冤》中人物的臉譜藝術和服飾藝術;音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竇娥冤》在不同劇種如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河南梆子中不同的唱腔,從而了解不同唱腔的特點,以及在人物表現力上有何不同??傊骺菩纬珊狭?,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戲曲,這樣也有利于通過個例達到對戲曲藝術相對整體的把握。一方面可以避免傳統教學零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也是極為有效地整合學校教學資源。
一、注意教師自身的情感表現
教師良好的情感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飽滿熱情是誘發學生情感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做到為人師表;要與學生建立美好的師生關系,深厚的師生情感,與學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愛生如子,給學生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在課堂教育的全過程,教師必須時時體現出:親切的教態,期待的目光,和諧的語言,體貼的心腸。只有這樣,才能傳遞自己的情感,而不應該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置學生的自尊心不顧,用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學生,使學生受盡挫折,以致厭學。這哪還能使學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學內容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敝挥杏们楦袑W生進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課都能在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二、發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既重知識,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發掘課文中知識本身的魅力。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案為學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來,成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時拍案而起的情感沖動;有教《故都的秋》時眷戀、落寞、蒼涼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時受挫、失意、淪落之情。再譬如,教《聲聲慢》這首詞時,首先介紹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歷,激起學生對李清照晚年飽受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著我聲情并茂地配樂吟誦這首詞,動情之處,聲音顫抖,嗚咽流涕。在整個吟誦過程中,學生的傷痛之情如決堤之水,橫溢難阻,雷鳴般的掌聲不斷爆發,反復沖擊我的吟誦,真正營造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傷氛圍。正是有了對教材內容的情感發掘,對教材內容的情感演繹,才使這堂課獲得全縣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三、增強教學手段的情感功能
創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課時做到:使用教具創設情境;播放錄音、錄象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進入。隋境;象征性活動帶人情境。如講授《飛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體放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的錄象資料,對照課文,聯系畫面,讓學生“親眼”目睹“一個民族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加深對課文的感受。講解《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用語音機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愴、沉重的氣氛。教戲劇單元(《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采用了編課本劇的形式。同學們先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文本內容,有的當導演,有的當演員,將課本搬上舞臺。別看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課堂上聽講,學生的腦筋動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在課堂中也得到提高與發展。
四、激發學生好學的情感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