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設計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及教學工具的改革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更新,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課程應該打破只對傳統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制作技能上,而應與本專業設計結合起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教學觀念應順應時代潮流,融合設計教育的嶄新理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構成課作為專業課的前奏課,學生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習充滿了好奇感,而我們的構成課還是停留在常規的基礎概念和練習上。所以在授課之初,就應該站在專業方向的角度來確定課程大綱。發現并感受到構成與專業的碰撞。如構成課的練習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訓練,滲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從審美的因素來考慮畫面效果,構成教學強調以造型訓練為核心,先拋開一切實際因素的限制,簡單地從純形式的角度探討各要素的特點及規律。將抽象形式練習與空間設計進行密切的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提倡去生活中發現一些美的構成法則,在立體構成的學習中可以從構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將點、線、面的形態要素與組合關系置入具體的空間環境中。如選擇現代主義著名建筑名作進行解析,主要訓練對幾何體構成與有機造型的空間的推理猜想與復制。也可以利用“九宮格”的練習方法,以此網格為參照線,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紙來圍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種基本空間組織關系,成功的將點,線,面與空間的梁,柱,墻等具體建筑要素結合一起,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達到知行合一。另外強化對二維形態、色彩、立體造型、空間、媒材等“構成”元素展開綜合研究方面的內容。如:將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對視覺語言的整體組織和把握能力;將媒材與立體構成有機結合,以訓練學生的立體造型能力和細節表現能力;將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相融合,以培養學生對建筑形體、空間、比例、結構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在色彩教學中,引入電腦。程序被簡化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數字媒介的帶動下,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在教學上推陳出新,這種以思維訓練和創造為研究主體的互動的教學新秩序,可以使構成與技術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豐富教學手法,增強學生興趣
一方面,教學中采用“縱橫雙向結合”的方式,將環境設計專業社會實踐中的“軟裝”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意識。綜合性的訓練時,創作應圍繞專業去選題,如以展示空間為中心展開,要求學生分組到株洲市區的商場里去調研,將構成與櫥窗、陳設設計等相聯系,要求考慮點,線,面在空間中的應用法則;或以景觀設計為中心展開,同樣的要求學生分組到炎帝廣場等室外空間去調研,將構成與場地設計、地面鋪裝、景觀小品等相聯系。在景觀的地面鋪裝與構成組合關系聯系起來,如廣場地面鋪裝一般都以發射或同心圓的構成居多。那么我設計點元素的構成時,就可以從實際的空間中去提取。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形象生動地找到環境藝術設計與構成的契合點。使學生在實際訓練中直觀地體會構成與室內外空間的關系。同時輔以照片和徒手繪制的形式記錄,分析其構成的特點。而在構成的作業中,材料的選擇上紙材、金屬材料和廢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設計等多樣化選擇與處理。通過此類教學讓學生快速愉快的認識到構成與本專業密不切聯系。構成課的教學,應該著重于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讓思維模式達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廣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為日后的環境藝術設計打下扎實的基礎。在訓練中,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性,鼓勵學生的作業做有特色的創造表現,避免出現過于單一的概念化的作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由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轉變,鼓勵學生作業打破傳統模式,,教學成功的評價標準應該是格調清新、趣味盎然的設計作品。
三、結語
構成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設計方法和思維訓練的課程,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實際運用性,相對于傳統的教學來說,在本次教學中我們會更加注重從環境專業本身的設計特點出發,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改善課堂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效。同時也希望構成作為基礎課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后續專業課程能提供更大的幫助.
作者:劉芬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M].呂澎,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2](蘇)馬卡連柯.教育詩[M].溫哲仙,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3]虢海燕.貼近生活學習構成[J].現代裝飾(理論),2014(12):192-193.
[4]雷鳴,史慶豐.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構成教學改革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10-111.
[5]張賽娟環境藝術專業設計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科教文匯,總第354期2016年6月(下).
關鍵詞:環境設計;環境設計理論;環境美學
一、成就與問題
2012年中國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學科目錄,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下設音樂、美術、設計學等門類。在學科目錄中,“環境藝術設計”更名為“環境設計”,與工業設計、工藝美術等專業并列成為設計學門類下的專業之一。之前,環境設計專業已經幾經更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時期,為室內裝飾(1957年)、之后為建筑裝飾(1958年)、建筑美術(1962年)、室內設計(1980年)、環境藝術設計(1988年)、環境設計(2012年)。其中,1988年專業名稱從室內設計改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初衷是將設計范圍由室內擴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內部與外部空間設計、中小尺度的公共環境與景觀園林設計等,這一調整,也是當時國內外形勢所導向,有其必然性和深遠意義。而2012年“環境藝術設計”再次更名為“環境設計”,其初衷應該是希望該專業在教學目標上更強調“環境”而淡化“藝術”。這在藝術學下的設計學科已有先例,“工業設計”也曾將“工業美術設計”中“美術”二字去掉,以強調“工業”的重要性?;仡櫄v史,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為國家建設中的重點工程服務,主要從事室內與建筑外立面設計。這一期間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民族飯店等室內設計與建筑裝飾設計作品。經歷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該專業的低潮期,全中國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術專業畢業生竟然難以對口分配,當時能到城市公園綠化部門工作算是較好待遇。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出現由于對環境設計需求劇增而產生的設計真空,使設計學科的天平向室內設計等專業傾斜,并持續給環境設計專業帶來了近四十年的發展機遇。與同時期重要建筑常由國外建筑師領銜設計不同,大量國家級建設項目的室內外空間設計幾乎全部由中國自己培養的設計師完成。大量的設計實踐,取得了令人驚奇與矚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內設計師和景觀設計師快速成長為環境設計專業中堅力量。幾個約略數字可以概括這一時期的發展:全中國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專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現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養的該專業畢業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幾人,增至現在的十余萬人;2000年后,全國與環境設計相關的設計或生產從業人員維持在一千萬人左右,產值年均二萬億元以上。[1]如果說環境設計的輝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導的設計實踐,那么存在問題也在于由于偏重實踐而欠缺對專業理論的梳理與研究。環境設計專業大多設在美術或設計類院校、少部分設在工科院校中,環境設計教學的理論主要是從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理論“拿來主義”式的應用,自有的專業理論一直沒有形成體系。以作者所在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為例,本科學生在低年級的理論課程為藝術哲學、藝術史、設計史等,高年級的理論課程為設計程序、建筑史、園林史等。針對環境設計專業自身理論研究的不足,使得學科發展與教學實踐出現一些問題,如:環境設計專業的學術地位與其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不相匹配;對專業水平的評價標準在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各自評價標準之間游走,缺乏本專業自成體系的評價方法與理論;部分學生或專業人員缺乏恒長的專業自信,難以終身投入環境設計事業等。
二、專業定位與理論依托
環境設計是由“環境”與“設計”二詞構成,“環境”是對“設計”的定位與約束,“設計”是對學科與學術方向的表達。環境是個總體概念,從尺度區分,可以被表述為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國土環境、生態環境等“大環境”;也可以被表述為城市環境、社區環境、建筑環境、室內環境等“小環境”。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中對環境設計服務范圍的解釋是“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明確地表述環境設計專業研究所指的環境為“小環境”。無論是“大環境”或是“小環境”,“環境”是環境設計專業的關鍵詞,是專業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環境,是要研究在環境之中的所有關聯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體、物與事等各個要素在環境中的關聯關系與變化關系。關于理論與實踐孰先孰后問題,某些特定學科中,是理論指導實踐,如在物理學、化學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設計學科中,理論與實踐是交互跟進的。而在環境設計專業,實踐先行、理論跟進是目前設計專業的一般常態。在當代學科互動的大背景下,藝術設計學學科的理論體系也在進行著交叉、重構的重大調整,原有的藝術學、建筑學、園林等經典理論與原則也被不斷質疑和重新詮釋。基于此,作者認為,在環境設計的專業理論探討與教學過程中,除了已有的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理論外,應加入對當代環境學、生態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強化對環境學與美學交叉研究的成果——環境美學的研究,應使環境美學成為環境設計專業的重要理論依托。對環境美學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彌補當代環境美學對中、小尺度環境與美學關系研究的空白與不足,可能是環境設計專業建構自主專業理論框架的主要基礎與路徑。
三、理論研究的重點
作者認為,當代環境美學與傳統美學的思辨與論爭對環境設計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環境設計理論研究的一部分重點應從此處開始。傳統美學是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哲學觀點探討藝術問題,運用藝術來探討美的哲學。傳統美學源遠流長,18世紀,由于康德的思想體系和啟蒙主義運動,美學開始擺脫對宗教的附屬地位,繪畫、音樂、舞蹈、藝術與設計等在此背景下獲得長足發展。時至今日,傳統美學是中國乃至世界大部分國家藝術與設計教育的主要理論來源,傳統美學的審美認知經驗和藝術規律,如對稱、均衡、節奏、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美原則一直左右著藝術與設計的審美方法和評價模式。長期以來,傳統美學認為:高層次審美是通過對靜止的藝術作品“無功利靜觀”而獲得,而欣賞自然環境是無法達到“無功利靜觀”的。自然環境可以被普通大眾欣賞,而藝術美只能被藝術工作者創造,并被藝術“熏陶”,懂得“美學趣味”的鑒賞者所感知,所以,藝術美始終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藝術從屬地位的另一個觀念是作為傳統美學分支的“如畫性”(Picturesque)美學觀,“如畫性”環境就是適宜入畫的環境,其主旨是像欣賞風景繪畫一樣地欣賞自然環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環境被貶低為欣賞“如畫性”環境的客體與素材,畫家從大自然中挑選出諸如高大偉岸的樹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轉的河流、巍峨的遠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畫,而人們依此“美學趣味”對大自然進行有選擇的欣賞?!叭绠嬓浴杯h境支配了人們的環境觀與欣賞文化,并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中達到頂峰。應當客觀地承認,“如畫性”美學觀對人們認識自然美、保護自然起到一定的歷史作用。直至當代,這一美學觀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環境審美模式,成為整體與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的“障眼油畫布”,即使是專業人士,如環境設計專家或設計者在評價設計作品水平高低時經常有意無意地將“如畫性”作為評價依據。當代環境美學對傳統美學將自然美置于藝術美之下和“如畫性”美學觀的批判構成了其理論建構的起點。當代環境美學認為: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內在聯系與存在意義,都是美麗的,而非只有“如畫性”才是景觀;自然環境的美不僅在于傳統美學所關注的形式、線條、色彩或構圖,也在于隱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態關聯帶來的健康的美。因此,將環境審美定義為風景畫一樣的主觀審美是一種不成熟表現;除了“如畫性”景觀,包括濕地沼澤、雪山沙漠、海洋深處、平凡的日常景觀在內的一切自然環境都應該成為審美對象。應借助生態科學、地理學、自然史等知識幫助人們對自然環境進行正確、深刻的鑒賞。在此基礎上,當代環境美學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導培養人類對于自然環境具備包含倫理關懷和整體意識的新審美觀。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傳統美學對自然環境“有選擇審美”的舊有意識,使當代環境美學與環境學、生態學一道,站在了哲學理論研究的最前沿。環境美學是銜接藝術學與環境學的重要橋梁,對環境美學理論體系的深入分析與參與研究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與理論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選擇。當代全球學者對環境美學理論的研究尚屬開端,其在宏觀目標與大尺度自然環境(大環境)領域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對城市環境、人工技術環境以及中、小尺度環境(小環境)與美學關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對這些理論盲區的探討,應是當代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建構的主要課題。
四、專業理念的再調整
以人為本,為人類生活而設計,是設計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設計界據此理念,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代,以人為本的信條正在逐漸被動搖。與以往思想觀念的變革經常開始于藝術界或設計界不同,這一次變革的聲音始于生態學界,尤其是深層生態學。1973年,哲學家阿倫•奈斯發表了《淺層生態運動和深層、長遠的生態運動:一個概要》一文,該文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整體環境問題進行思考,開創了當代環境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深層生態學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首先,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與邏輯思維,“深層生態學所持的是一種整體主義的環境思想,是把整個生態圈乃至宇宙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人類只是該系統的一部分,是生態圈網上或內在關系場中的一個結。人類的生存與其他部分存在狀況緊密相連,因此,人類無權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損害,人類也好不了。據此,人類應該對與自然的關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根本性變革?!盵2]其次,在對待自然資源與自然倫理問題上,深層生態學主張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資源由生態圈所有生命共同體共享,因此,作為具有強勢的人類應該自覺發展一種使用較少資源滿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當對資源的需求與其他生命共同體的基本需要發生沖突時,人類要學會謙讓。再之,在環境教育問題上,深層生態學認為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大眾認識到當代消費經濟的不可持續性,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索取已經非常多、日常消費品已足夠充足,應該認識到當前社會發展模式、人類價值觀都是生態危機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將重點放在對環境的保護而非開發上。改變危機的方法只有對現有社會、經濟、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對待人類發展與建設問題上,深生態學呼吁應該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響環境與生態(最小干預原則)。對必須的建設行為應“手段簡樸,目的豐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惡化已經持續幾十年,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這種狀況加速了深層生態學觀念在學術界、理論界和普通大眾中的認同感與支持率。深層生態學理念對設計界的影響早已存在,無論是理念探索、藝術創作,還是設計作品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態與環境問題,并從各種角度回應環境保護、生態圈生命共同體繁榮與共存等時代問題。作者認為,環境設計專業作為以“環境”為本的設計專業,應當率先從宏觀整體考量設計的本質與當代目標,適時審視“以人為本”原則是否仍可詮釋環境設計的全部責任?是否應該把對生態環境、全生態圈與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作為新的服務目標加入專業理念中?
結語
通過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幾個結論:第一,環境設計專業是中國特有的專業,在國外學科目錄中沒有與之名稱相同的專業,而在中國,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歷史時期創建,并逐漸發展成熟的獨特學科專業。第二,環境設計專業有以設計實踐為主的專業特征,設計實踐的多元與豐富,是該專業對國家、對社會的重要貢獻。第三,環境設計專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需要有其專業自身理論建設及學術支撐。除了已有的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理論基礎外,也要融入對當代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深入探討與研究。第四,建立在對傳統美學反思與批評基礎上的當代環境美學應成為環境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托,對其研究與發展,應該是環境設計專業建構自主專業理論框架的主要路徑之一,而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質疑與修正,體現出環境設計專業對當代全球關注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同步共行。本文試圖通過梳理環境設計發展脈絡,嘗試對其學科專業理論建設進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頗之處,希望得到關注、批評與討論,以共同促進環境設計專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曙旸等課題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楊文臣,《當代西方環境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3]雷毅,《深層生態學:闡釋與整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4]江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新模型及教學控制體系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工程技術能力是指以建筑設計工程技術為主體的技術能力,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工程技術能力除了建立在科學原理及其特有的經驗技能的基礎上,還包括技術組織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具體就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其與建筑學輔車相依,有著不解之緣。因此,與建筑設計相關的材料、預算以及施工技術等知識,便是對比其他藝術設計專業所特有的專長。多數學生在學習了建筑裝飾構造課程以后,對構造圖紙的制圖技能已經游刃有余,但將圖紙轉換為真實施工項目卻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地步,故而在此基礎上增進工程技術類實踐課程刻不容緩。如木工實習、模型實習等,通過動手實踐將課堂所述的設計理論更好地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技術能力。
二、當今環境建筑設計專業畢業生“三重”
表達能力,缺一不可表達能力是指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見解與他人交流或公之于眾的能力,包括言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圖紙表達能力、數學表達能力等。其中,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所需強化訓練的主要包括圖紙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此“三重”表達能力是學生所應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對應體,更是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
1.圖紙表達能力是對所學藝術理論的直接實踐表達
就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而言,繪制本專業各類圖紙的圖紙表達能力,是在學習期間要研習的基本能力,更是對所學藝術理論的直接實踐。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設計繪制的效果圖越來越受到繪畫基礎薄弱學生的青睞,學生手繪圖紙的實踐表達能力是亟待突破的難點。目前,僅利用專業設計表達課程對效果圖進行理論講解與實踐訓練,無論從學生完成的作業水平還是在各系列設計課程的表現環節中,學生的實踐能力都顯得十分欠缺,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實際上,設計草圖的推敲就是學生鍛煉快速表達的良機,徒手勾勒流暢線條是設計思維的直接表現,隨時都可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
2.文字表達能力是個人設計理論基礎的直接體現
文字表達能力即文字水平的能力,是個人設計理論基礎的直接體現。運用語言文字闡明自己的設計思想,使其更為系統化、科學化、條理化,無論是書寫設計說明還是撰寫相關論文及調研報告等,對于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開設論文寫作課程以外,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善于調查研究、積累材料、積極閱讀的習慣,從而加強理論修養,捕捉設計靈感。
3.口頭表達能力是創意理論與設計實踐的統一體
學校座落于重慶市萬州區。有沙龍、百安兩個校區,占地1980畝,校舍面積49余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45萬余冊,儀器設備總值近1.3億元。設有17個二級學院,9大學科門類,54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近1200余人,專任教師近900人,其中正教授89人,副教授240人,博士102人(不含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9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重慶市名師2人。學校緊扣“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形成了以工為主,文學、管理學為輔,理學、藝術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學科體系。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9000余人。連續六年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穩定在85%以上,年終就業率穩定在95%左右。
重慶三峽學院美術學院創建于1987年,有教職工60人,其中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碩士49人,有校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15人。開設有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服裝與服飾設計五個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人,2015年擬在教育碩士類別學科教育(美術)領域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美術學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藝術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學生多次參加省級及全國美展,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設計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獲獎的作品共計36余件、省級獎100余件,發表美術作品論文100余篇;教師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1部,發表美術論文100余篇,作品入選全國省級美展300余件,有150幅作品獲得全國和省級獎,2項教學成果獲重慶市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三等獎,“三峽民間美術”課程為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共計培養了10000余名專業合格的美術人才。畢業生就業范圍廣泛,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達到90%以上。
美術學(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繪畫創作和現代藝術設計的實踐技能,能在美術創作、美術編輯、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和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等領域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透視學、解剖學、構圖學、素描、色彩、中國畫、油畫、雕塑材料學、版畫、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美術教育心理學、應用美術設計、計算機應用設計等課程。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有創新設計思想與能力,適用于時代視覺傳達發展需求,有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設計技能,并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中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中外設計史、設計概論、素描、色彩、字體設計、圖形創意、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數學媒體設計制作、企業形象策劃、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
環境設計(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當代環境設計理念,現代設計思想,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需要而具有環境設計綜合知識和應用實踐動手能力的設計師,能在各大裝飾公司、建筑行業、中職院校、設計單位等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教學和管理的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中外設計史、設計透視、素描、色彩、手繪表現、建筑裝飾材料與概算、室內空間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展示設計與模型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
動畫(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動畫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相應的影視知識,熟練掌握動畫設計、動畫制作,動畫產品開發等實踐技能,能在設計公司、游戲公司、傳媒公司、藝術教育等單位從事動畫、影視制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藝術設計史、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繪畫設計、動畫場景設計、攝影、網頁設計、卡通雕塑、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后期合成技術、DV短片制作、動畫造型設計、影視聲音、三維動畫技術、動畫分鏡創造等課程。
服裝與服飾設計(本科·文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流行文化視野與民族服飾文化底蘊、兼備創新設計與工藝技能、能在服裝設計、教育、研究、媒體、生產和管理等企業單位從事設計、開發或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人才。主要的專業課程有:中外服裝史、服裝材料學、服裝效果圖、服裝結構設計、工藝基礎、服裝CAD、流行成衣設計、職業裝設計、創意裝設計、配飾設計、形象設計等課程。
一、報考對象和條件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身體健康,無色盲、色弱;年齡不限;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二、2015年美術類招生專業、學制、分省招生計劃、收費標準
招生專業
層次
年
學費
學制
??迹?70)
合計
河北
江蘇
江西
廣西
甘肅
山西
黑龍江
合計
4
350
30
25
20
20
30
30
15
環境設計
本科
10000
4
100
10
9
6
6
10
9
5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10000
4
73
8
6
4
5
7
8
3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本科
10000
4
32
2
2
2
2
2
2
2
美術學
本科
10000
4
84
6
5
4
4
7
6
2
動畫
本科
10000
4
61
4
3
4
3
4
景觀設計的相關教學,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園林設計和建筑學的教學中,旨在培養從事花園建造和公園規劃的專業技術人才.后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病”也開始大面積爆發,如城市交通擁擠、生態環境破壞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見,景觀設計對從業人士的專業要求也越來越綜合,同時,藝術行業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也開始介入到景觀設計中,誕生了新的領域,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景觀裝置等.為提升城市景觀的營造水平,培養環境藝術的專業人才,國內高校開始設置“環境藝術設計”(后又稱為“環境設計”)專業,其中包含了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兩個主要的教學板塊.在環境設計教學體系不斷豐富和優化的過程中,景觀設計課程逐漸被重視,其主要原因分為兩點:第一,實際的環境設計的實踐操作中,室內與室外空間相互包含,傳統的室內設計或裝潢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知識盲區.第二,城市化過程中的很多城市問題,為景觀設計師的才能發揮提供了空間,并推動了景觀設計成為了新興的獨立學科.中國自2011年,將承擔景觀設計研究功能的“風景園林學”學科推動成立,大量的專業師資和技術人才為環境設計中的景觀設計課程提供了教學保證[2].第三,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激發了同時具有藝術和景觀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會對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增高.如特色街區的打造、小城鎮旅游市場的開發、城市家具的創作等.越來越多樣并且精細的設計領域誕生,對環境設計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對于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設置的景觀設計課程提供了契機和挑戰.
2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擁有近十年的辦學歷史,雖然時間有限,但發展迅速,在該校藝術設計同類專業中學生數量最多,教學課程體系最為豐富.其專業課程涉及建筑,繪畫,材料,植物農學等多學科知識.其中,與景觀設計方向同名的核心課程《景觀設計》開辦在環境設計專業的三年級,學生在經歷了兩年的專業基礎課后開始進行高強度的設計課程,《景觀設計》的出現,與同學年開設的《園林綠地規劃》、《景觀植物基礎》等牽涉大量景觀領域知識的設計課程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為學生的景觀設計知識體系的培養奠定基礎.風景園林學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是一個宏觀的課程體系,一般由景觀工程,城市綠地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等多門核心課程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為理科生,對工程類的知識消化較快,使得風景園林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對景觀設計行業的適應性要好.相反,環境設計由于除了景觀設計方面的課程以外,還包括室內設計、裝飾藝術等多個模塊的課程,導致景觀設計的課程體系被壓縮.在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2012版中,景觀設計課程體系基本是以同名課程《景觀設計》承擔核心教學角色,以園林綠地規劃和景觀植物基礎為輔助來進行教學.這就意味著,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的課時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內容壓縮,強度會比較高.再加上藝術生源對于景觀設計課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識接受速度較慢,使得授課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也要求景觀設計課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環境設計的“藝術學科”特色,與風景園林學專業的培養教學方式形成優勢互補.
3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困境
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開設在大三的第二學期,在此之前,學生的課程主要以美術和室內設計體系課程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課時,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畫圖軟件,但是對景觀設計沒有相關概念.此外,《園林綠地規劃》主要承擔城市設計和城鄉規劃等相關知識的介紹,而《景觀植物基礎》主要承擔植物的認知和病蟲防治等理論知識的構建.這兩門課與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仍然存在一定距離.由此,《景觀設計》將承擔景觀設計方向的主要核心內容.筆者以安徽農業大學《景觀設計》課程為例,用以說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困境和對應的教學方法.結合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景觀設計》課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學困境:第一是時間緊張,任務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環節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且為及時了解學生的了解和接受情況,需要設置當場的設計任務和作業,并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從而得到反饋效果來幫助課程的進度調整.第二,學生的“藝術思維”主要是以圖面美觀為目的導向,這樣容易使得設計本身的邏輯性不強,經常出現“拍腦袋”的生成方案.授課教師需要在短暫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思維從“美觀導向”轉變為“科學導向”,講究設計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學性.第三,設計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景觀設計也是如此.單獨講授課本的知識無法使得學生了解景觀設計的具體流程和操作過程.需要任課教師將實踐環節融入到課程中.第四,學生在景觀設計的課程作業完成過程中,容易存在創新能力無法被激發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學生容易依賴信息量強大的互聯網,來對其中的信息進行拼接,從而“拼湊”出自己的方案.同時,學生往往受到現實生活中場景環境條件的干擾,對一些細節設計形成固定的認知和思路,難以形成新鮮的想法.
4景觀設計課程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教學方法
《景觀設計》是一門復雜的綜合課程,其以空間設計手法的傳授為主線,穿插對社會調研的方法和景觀工程進行相關的理論闡述,并且,通過設計作業的形式使得學生對理論部分活學活用,舉一反三,達到真正的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技能.這就意味著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同時為了打好學生的專業基礎,還需要對涉及到的相關技能模塊進行鍛煉,包括手繪方案快速設計和計算機模型設計等.在此過程中,由于設計學習需要做大量的重復練習,所以任課教師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更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傳達和灌輸.筆者圍繞安徽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為主要核心內容,提出教學方法的三個改進方向:
4.1將方案設計與社會調研的訓練有機融合
景觀方案的目標對象是場地空間,而場地空間則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調研場地空間背后的社會關系,對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動的作用.當前在景觀設計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對方案基地的圖紙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論形”,缺少對場地形態生成背后的社會調研支撐.又或者,學生將任課教師布置的社會調研任務落實的不夠,只是“走馬觀花”的快速看看場地,這使得調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資料外,對場地方案的有價值參考資料不多[3].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須將方案設計的訓練和社會調研的訓練融合在一起,作為完整的一套練習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網絡資料的歸類整理(場地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等背景知識)、學術論文的整理(尋找相似案例設計的切入點)、田野調查(訪問與記錄)、設計方法的討論、空間設計概念草圖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設計在總體設計邏輯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學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進行社會調研.同時,在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記錄的時候,須組成團隊來進行任務的分配.這樣相比與單人調研,可以使得短時間內獲取較大的信息量,避免個人調研出現重復現象.小組成員在團隊調研的大范圍中,選取一個小的方向或角度來推導方案的預期目標,包括提高空間的公共安全性、保護場地的文化記憶、提升場地的經濟價值等.基于個人的預期目標,選取場地的調研數據獲取種類:包括人口數據、商業業態數據、微氣候數據、交通數據等,隨后根據數據的反映,將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間的規劃或設計中,包括設施設計、植物造景、空間規劃等.
4.2將藝術思維訓練與工科思維訓練統一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他們對于景觀設計的了解最開始源于藝術思維,并且由于高中美術考試和大學低年級基礎課的藝術思維訓練,學生對景觀設計的思維邏輯缺少必要的嚴謹性,具體表現在:重視圖紙的美觀程度,忽視設計的合理性;重視空間劃分的形態表現,忽視空間的功能科學性;重視部分理論的學習,如色彩理論、美學理論、裝飾理論、造型理論等,忽視項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預算、材料尺寸和調研設計等.這就導致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與風景園林、建筑學等工科專業畢業生競爭景觀設計相關工作崗位時,顯得“紙上談兵”,競爭力下滑.因此,在景觀設計的課程中,須重視將藝術思維與工科思維訓練的統一:首先,須預留課時帶領學生認知材料與尺寸,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的知識理論,更要帶領學生深入實地,當條件允許時,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場地指認材料,并且當場衡量尺寸,加深學生記憶.其次,訓練學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設計模型是將設計者的想法開始落實到場地,并進行模擬從而再次敲定設計思路的過程.在“藝術思維”的影響下,學生容易將模型作為展示設計效果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忽視其在設計過程中存在“推敲”“實驗”等作用,這就使得任課教師要將模型的制作過程融入到方案設計的引導中,二者合二為一,推動學生的工科思維的訓練[3].
4.3將學校學科特色與景觀設計課程結合起來
安徽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林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大學,在此學科群的背景下,環境設計除了要建設好基本的設計課程以外,還需要結合學校的自身學科特色,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安徽農業大學一直都以服務“三農”為立校根本,環境設計專業的方案作業選擇上,也處處體現了農大的學科特色,如鄉村景觀規劃、古聚落保護、植物造景與生態修復等等.在與景觀設計學科相對強勢的工科院校相比,安農大環境設計專業注重對農村和農業領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設計的劣勢.同時,方案項目結合了濃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課教師開辟專欄介紹徽文化中的徽州園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環巢湖濕地景觀等相關的理論,將設計項目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中來進行訓練.同時,在此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設計概念或方案積極引入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形成產學結合、產學互動、產學創新的局面.
5總結
環境設計專業相比與風景園林學、建筑學等空間設計類專業而言,其的課程體系的形成較晚,需要更多的時間摸索,在培養體系中,景觀設計課程如何從“從風景園林學科移植而來”到“為環境設計專業量身定制”[3],尚需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教學方法需要讓環境設計的學生自身或知識獲得的成就感和參與感,就必須要通過教學手段讓學生對課程提高興趣,增加課程教學的互動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也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自身的課程內容進行改良,并與其他課程內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動,使得學生在景觀設計類課程中真正獲益.
作者:唐洪亞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何淼淼.對于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課程設置
一、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的特性與就業現狀
1、室內設計的專業特性與發展前景
室內設計專業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都是一門發展得較為成熟的專業。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內設計專業(又稱裝潢專業)就已經成為了藝術專業特別是設計方向最主要的專業之一。至此將近四十年的時間里,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情況良好,這和中國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從沿海城市開始,城市化進程速度之迅猛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農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擴招后畢業的大量學生涌入沿海以及經濟教育發展良好的一二線城市,隨之產生的就是居住、醫療以及消費等各種問題。供不應求的樓市導致了在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層樓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變成了現在的超高建筑。這樣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會需要大量的室內設計師,產生大量的室內設計工程。
2、景觀設計的專業特性與就業現狀
大量的工作機會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報考,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在報考環境藝術專業之前,對這個專業的理解就是室內設計。然而,現在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劃分越來越精細,每個學科自身也越來越獨立,在早期隸屬于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中的園林景觀設計專業也首先在美國發展成為了獨立的景觀設計學科(Iandscape Design),景觀設計學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觀要素以及人工景觀要素,是一門與地理、氣象學、植物學、生態學以及人文歷史互相交融聯系的一門學科。在具體的項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內硬裝軟裝,景觀設計主要負責實施道路的規劃、植物的選擇、景觀小品的設置以及歷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來,景觀設計學科是一門比室內設計學科更需要綜合知識和多學科融會貫通的專業。那么我們從可提供的就業前景來研究,一個中小型的居住區樓盤,一棟民用居住樓根據其戶型的不同,大概會產生將近80到120個室內設計工程,而景觀設計工程只會委托給一個景觀設計公司或者團隊,每個團隊內大概8到10人,室內專業和景觀方向的就業前景懸殊巨大。就業機會的渺茫導致了有些學生即使對景觀專業非常感興趣,也因為對前途的渺茫而隨波逐流,選擇了室內設計專業。
二、民辦三本類院校環藝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筆者作為一名在民辦三本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工作近五年的專業教師,對同類學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專業課程設置較為熟悉。在大學一二年級時,大部分學校都會以設計基礎課程為主,這些課程包括建筑制圖與識圖、測繪、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類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和建筑專業的基礎核心入門課程。在大學三年級,就會逐步引入專業的分科,有室內設計原理以及手繪課程,景觀設計原理及設施及手繪課程,讓學生對兩門學科的區別與聯系有初步的理解與認識。只有了解了兩門專業方向不同的研究領域和現實意義,才能培養自己對其中一個學科的興趣。雖說在專業選擇的課程設置上,大部分學校在初始時都會均等的設置室內方向和景觀設計的課程,但是無論從教育大綱以及教學精神上,大部分民辦本科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高年級分配專業時,都會將天平偏向室內方向,在講授初級專業課程時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室內設計方向。最終導致選擇室內方向作為職業方向的學生數目遠超過景觀方向,那么在高年級階段到大四畢業階段,課程的設置最終成為了室內設計方向獨大的局面。
2、問題背后的綜合原因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并不能單獨歸咎于就業率,雖然這種普遍的事實確實存在,但是現在景觀專業的發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別是在沿海等一線城市的商業高度發達區,或者是各類城市規劃設計院以及交通樞紐沿線,此類的景觀設計人才是相當匱乏的。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本科生的藝術專業基礎比一本類重點院校的學生稍顯薄弱,那么在本科時期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就更為重要。而現在,基于此類現狀,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學生的就業傾向往市內設計師、基礎繪圖員或者效果圖的制作上引導。最終導致了高級設計人才大都是重點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類環境設計的學生畢業后卻只能進入了大大小小的裝飾公司甚至售樓部。如果要改變這種一成不變、主觀并且被動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類學校專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都要有根本的改變和進步。
在國內,任何一個能力較好的景觀設計團隊所招納的團隊成員一般都是有著較好的技術能力以及較高的學歷學位。所以,如果三本類院校的學習景觀方向的學生想要進入這樣的工作團隊,學歷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國家政策在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選拔政策并沒有苛求初始學歷,所以,院系以及專業教師應該鼓勵學習能力較強、有意愿深造的學生,繼續學習。一方面彌補學歷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強專業技術水平。院系在學生的專業學習進入正軌的同時,應該做好職業規劃和引導,強調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兩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畢業的時候不會面臨沒有心儀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兩難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類院校環藝專業課程設置
1、基礎抓牢、正確引導
一個出色的景觀設計團隊要求設計師具備獨立的設計能力和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那么在課程設置上,民辦本科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大綱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須有根本上的轉變。首先,在基礎課程之后,應該對學生平均的教授室內設計方向以及景觀設計方向的專業課程,因為這兩個方向雖然學科性質差異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隸屬于環境設計學科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這兩個學科都應該都要有所涉獵,然后主修一門。在初步學過基礎理論課程之后,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專業方向選擇引導,分析學科特性,分析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以及就業情況,切不可用工作的壓力引導誘導學生選擇自己并不喜愛的專業。在確定了專業方向之后,室內專業和景觀專業的各類核心課程應該按照層次、難易程度依次展開,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采取因材施教。因為學科特性,學校還應該多安排一些和實際工程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和市級工程以及一些有經驗的室內設計師和景觀設計師交流,比起每天面對枯燥而生硬的書本知識而言,這種實際經驗會讓學生有勝讀十年書的效果。
2、深入實際、教學相長
實際項目對于環境設計類的學生來說遠遠比課本知識來的直接,這也是為什么設計類專業對于實際項目的要求會比文理科各種科研論文要求更嚴苛。在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設計類學生有機會和導師一起參與各類實際項目的操作和演練,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時間則是在學習各類基礎學科。即使到了大四階段,安排了各類實習課程,基本上也如沒頭蒼蠅般隨意找一處室內家裝公司實習。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戶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帶客戶買材料了,專業知識方面的收獲非常有限。筆者認為,在本科大三大四階段,系部應充分利用專業特性,無論是企業合作還是教改以及各類科研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有興趣和專業優勢的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即使不能一開始就參與設計,從基層繪圖開始,與老師討論設計方案,親自參與出圖和項目洽談和施工也是好的。此類實習課程為大四畢業設計會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學生就業提供強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準備。
關鍵詞:文本描述;人物造型;舞臺環境
1 舞臺劇環境設計概述
戲劇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場地,對于演出的成功關系極大。1936年1月30日《益世報》刊發安正元(安崗)的專訪《戲劇家〈雷雨〉的作者萬家寶先生訪問記》,“暢談布景、演劇、寫劇種種問題”,尤其對當時尚屬新鮮事物的布景“美善”問題,他認為要“能看得見”、“能實用”、“經濟”、“容易搬動”。這些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舞臺劇環境設計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1 舞臺劇外部環境設計
先以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景為例:城墻上“丹麥的艾辛諾爾堡。在城墻的一平臺上,守衛柏納多與佛郎西斯哥入”(此時正是深夜,一片漆黑中,佛郎西斯哥在城墻上站崗,而柏納多來接他的班)。這段劇情發生的外部時間環境是“深夜,一片漆黑中”,空間環境是“城墻的一平臺上”。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之中,發生了老國王的鬼魂來向兒子傾訴冤情的故事。這個外部環境的設計,為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1935年,由張彭春、根據莫里哀的《慳吝人》改譯的《財狂》,在南開中學上演。的評介文章《在韓伯康家里》描述了戲劇環境:“一座庭院,中間放幾張藤椅,稀稀的圍滿了一張半舊的圓桌。院子后面望得見綠蔭蔭的爬山虎蔓繞著葡萄架,左面―――一切左右以演員為準,與觀眾相反―――立著十年前蓋成后就再也未嘗過一滴油漆潤飾的小樓。講式樣,樓稱得起玲瓏的,有曲曲的扶梯,刻著花紋的欄桿;樓上有走廊,廊里有窗,窗里是客廳……”。
舞臺劇的外部環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物活動和成長的空間:“主人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年青人的嘆息,同偶爾的清脆的笑聲也常常地在樓里面山石后聽見了。園子里的布置是有點風趣的,年青的人們也知道怎么多情。這么好的地方,這么多春天的景物,而偏偏主人是不可救藥地那樣殺風景,于是整個的好庭院處處沾染些寒倫氣,整個的像蓋了一層霜。”
當外部環境與戲劇人物的活動緊密結合的時候,景物本身就介入了劇情的發展,甚至具有了獨立的生命:“年青的人管他是怎樣快樂,總掩不住這庭院的衰老:月亮門露出磚痕小亭,好好地落下了瓦,中間的葡萄架有一兩處都倒塌下來;而我們的樓呢,原來亭亭地立在人前,但在和主人一同為著度過的吝嗇,沒有好調護,都異樣地衰老了?!边@樣的外部環境,為劇情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氛圍。
1.2 舞臺劇內部環境設計
我們先來重溫《雷雨》的序幕:一間寬大的客廳。冬天,下午三點鐘,在某教堂附設醫院內。屋中是兩扇棕色的門,通外面;門身很笨重,上面雕著半西洋化的舊花紋,門前垂著滿是斑點、褪色的厚帷幔,深紫色的;織成的圖案已經脫了線,中間有一塊已經破了一個洞。門面的漆已經蝕了去,金黃的銅門鈕放著暗澀的光,配起那高而寬沒有黃花紋的灰門框,和門上凹凸不平,古式的西洋木飾。左邊也開一道門,較中間的還華麗,顏色更深老;……門上脫落、殘蝕的輪廓同漆飾都很明顯??恐虚g門的右面,墻凹進去如一個神像的壁龕,凹進去的空隙是棱角形的,劃著半圓。這樣的室內環境,處處透露著即將出場人物的“前史”,引領觀眾進入戲劇規定的情境。舞臺劇的內部環境,在戲劇人物上場之前,已經營造出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當前處境。正是在這樣的內部環境之中,發生了一對老夫妻的重逢。
1.3 舞臺劇視覺環境設計
觀眾既然是來“看戲”,舞臺上的視覺環境設計就是首當其沖的因素。在《雷雨》的序幕中:墻的顏色是深褐,年久失修,暗得褪了色。屋內所有的陳設都很富麗,但現在都呈現著衰敗的景象。陳設,空空地,只懸著一個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八〉木跋蟆敝小斑€有一些生氣”,這就是本場戲的視覺環境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演員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登場的。畫軸、紫檀、黃銅、壁龕、燭臺……顯示出這個家庭曾經富足的身世。油畫、玻璃、沙發、站燈、地毯……說明主人公曾經的西洋背景。這樣的舞臺劇視覺環境,有種“先入為主”的作用,有些觀眾甚至能夠預感到將有何等人物上場,他們將會演出何等故事。舞臺劇的視覺環境設計,對于演出的成功,具有先決性的重要意義。
1.4 舞臺劇聽覺環境設計
舞臺劇演出過程中,除了視覺環境之外,還有聽覺環境,兩者相得益彰。普通觀眾感受到的是視聽綜合效果,而受過專業訓練的觀眾能夠分別感受視覺環境和聽覺環境。例如《雷雨》的序幕,開幕時,外面遠處有鐘聲。教堂內合唱頌主歌同大風琴聲,最好是Bach:HighMassinBMinorBenedictusquivenaitDomino Nomin―――屋內靜寂無人。這樣的聽覺環境與上文所述的視覺環境密切配合,營造出人物上場所需要的喜劇氛圍。
許多學者指出:在話劇《雷雨》中,其實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雷雨”。它在許多時刻起到推動情節進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魯媽與女兒的一段對話中,雷聲就不斷“發言”,用它那富有威力的“臺詞”,介入到戲劇矛盾之中。
從“遠處隱雷”到“雷聲轟地滾過去”再到“雷聲大作,一聲霹靂”,聲音不斷加大,配合著人物情感的增強,最后達到,“一聲霹靂”。正是雷聲在一路推動著人物的情感關系不斷進展,也同時在推動觀眾的情感爆發。在雷聲之后,雨加入進來,與雷相交織,給予觀眾更加強烈的震撼:“雷聲轟轟,大雨下,舞臺漸暗,一陣風吹開窗戶,外面黑黝黝的?!?/p>
女主角繁漪追求周萍不得,憤然跟蹤他來到四鳳家。這時雷雨聲也大到了極點,正像繁漪內心激憤的心情:“忽然一片藍森森的閃電,照見了繁漪慘白發死青的臉露在窗臺上面。她像個死尸,任著一條一條的雨水向散亂的頭發上淋她。痙攣地不出聲地苦笑,淚水流到眼角下,望著里面只顧擁抱的人們。閃電止了,窗外又是黑漆漆的。再閃時,見她伸出手,拉著窗扇,慢慢地由外面關上。雷更隆隆地響著,屋子里整個黑下來。黑暗里,只聽見四鳳在低聲說話?!彼镍P:(低聲)你抱緊我,我怕極了。“舞臺黑暗一時,只露著圓桌上的洋燈,和窗外藍森森的閃電?!?/p>
除了雷雨這樣的聽覺環境之外,口哨也成為聽覺環境的一部分。這是一對青年戀人的暗號。可以看出:人物的動態與造型設計,與聽覺因素密不可分。隨著口哨聲、雷聲、腳步聲、咳嗽聲,人物的情緒不斷變化。聽覺環境成為劇情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再看《哈姆雷特》第二景:城堡中一廳:“號聲響起。丹麥王克勞地、皇后葛簇特、朝臣傅特曼、孔里尼、波隆尼爾與其子雷爾提、及哈姆雷特等人入。王:朕念吾手足先王哈姆雷特崩逝不久,其憶猶新?!边@里的號聲,就能提示觀眾:將有重要人物出場,既為皇族登場營造氛圍,也引起觀眾的高度注意。
2 人物造型與環境的關系
戲劇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按照恩格斯的定義,應該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戲劇環境是對自然環境的篩選、提煉,本身也具有表情功能,因此在演出中能夠與人物配合,起到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舞臺劇的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貧民窟的環境中,很難出現珠光寶氣的貴族,反之也是一樣。一旦出現,就是非同尋常的事件。下面繼續論述舞臺劇的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關系,包括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內部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視覺環境的關系、人物造型與聽覺環境的關系。
2.1 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
劇作《日出》中,有幾個人物的化妝與外部戲劇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分述如下:
1)潘經理:短發已經斑白,他的禿頂油亮亮的,眼睛瞢瞢的,鼻子像個獅子狗;有兩撇胡子,一張大嘴,金質的牙時常在呵呵大笑的時刻,夸耀地閃爍著。他穿一件古銅色的皮袍,上面套著是緞坎肩。那上面掛著金表鏈和翠墜兒。
2)小東西:“由臥室拖著褲,提著鞋跑出來,巴兒狗仿佛就在她身后追趕。她驚慌地關上門,巴兒狗在門縫兒里吠著?!薄坝砂茁兜呐P室走出來。她已和十二小時前的模樣大改了,地穿著白露的玫瑰紫的舊旗袍,還是肥大,一望而知不是她自己的衣服。烏黑的頭發垂下來,白凈的臉上兩塊喜餅大的紅胭脂,眼睛凸成金魚的那樣大。”“神氣改了,她穿著藍布夾上衫,黑褲子,前三天的舊旗袍不知被人剝到哪兒去了?!?/p>
3)黃省三:“畏縮地走進,帶著慚愧和惶恐的神氣。慘白的臉沒有一絲血色,嘴唇凍得發紫。他只穿了一件鵝黃色舊棉袍,上面染滿油污;底下只是一條黑夾褲,綁著腿帶”“他的頸子被衣服勒住擠成一道一道的青筋,手不自主地顫抖著”“上身只是一件藏青破棉襖,領扣敞著,露出棱棱幾根頸骨。底襟看得見里面污舊的棉絮,袖口很長,拖在下面。底下三穿一件單褲,兩條在里面撐起來細得如一對黍棒。他頭發非常散亂,人也更佝僂了。”
4)顧八奶奶:“穿一件花旗袍鑲著燦爛的金邊、顏色鮮艷奪目,緊緊地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來,小鯨魚似地;肥碩的臀峰,一起一伏,惹得人眼花繚亂,叫人想起有這一層衣服所包裹的除了肉和粗惡以外,不知還有些什么?!?/p>
5)李石清:“一對老鼠似的小眼睛,頭發稀稀拉拉的,眉毛淡得看不出,嘴邊如野地上的散兵似地只布著幾根毛,扁鼻子,短下巴,張開嘴露著幾顆黑牙齒,聲音總是很尖銳的。他穿一件褪了顏色的碎花黃緞袍。外面套上一件嶄新的黑緞子馬甲?!薄巴χ馗哌M來,馬褂換了坎肩,前額的頭發也賊亮賊亮地梳成了好幾綹,眼神固然依舊那樣東張西望地提防著,卻來得氣勢洶洶?!?/p>
6)李太太:“一個十分瘦弱的女人,舉止端重,衣服不甚華麗。神色溫良,但罩滿了憂戚,她薄薄敷一層粉,兒乎沒有怎么修飾,仿佛很勉強地來到這里,客氣而很不自在地和白露說話?!?/p>
7)胡四:“蒼白的臉,高高的鼻梁,削薄的嘴唇,一口整齊的白牙齒,頭發梳得光光的,嘴邊上有兩條極細的小胡子,穿著西服,黑襯衫,白絲領帶,藕荷色帶著雜色斑點的衣服,裁得奇形怪樣的時髦。手里持著一只很短很精致的小藤杖和銀亮亮的鏈子。”
上述幾個人物的化妝,都是與當時的外部環境密切結合的。特別是多次出場的人物,他們的每一次出場,化妝都有變化,主要是根據出場時的社會大環境,以及他在場上人物關系中暫時處于優勢還是劣勢,而采取不同的造型。
我們再看話劇《財狂》。編劇著文分析了戲劇人物與戲劇環境的關系:
“這一座周圍不見四丈的樓園,在主人詩興來的時候,主人會吟哦園中的詩趣,什么松呀菊呀,居然這座庭院在主人腦內也驀地擴大了多少倍,這山石,水塘,這小月亮門,這一片葡萄架,到現在也只好風雅地告訴客人……”人物附庸風雅、吟詩作對的形象需要依托園林這個平臺來實現。
“繞過亭子,這一轉彎,可以題為“曲徑通幽”;這池塘邊上,連著紫荊,在晚上看可真稱得起“月移花影”;這一角略微走十幾步,就是古人詠景,所謂的“柳暗花明”;這處叫什么草亭,那間名什么書齋,不過是方圓不到四大的地方,主人已經想了幾百個古句,名詩,前人的齋名堂名來點綴著。”亭臺樓閣構成的外部環境,正是人物活動的舞臺。
“主人是窮苦出身的,現在,東望望,西,哦,那一角基石,那一塊方磚,一塊瓦,不是自己低首下心忍受著多少人家的冤孽氣,賠著幾次笑臉,橫了心,硬不睬旁人輕藐的眼,一分一厘地弄來的“錢”換成的呢。”人物由貧而富的形象特征,在這片園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主人常常驕傲著,說是在冬天早晨,當著風口,縮著脖子捧著一碗滾燙的熱稀飯,一頭喝著一頭睨視著街頭苦眉眼的丐兒,自己碗里哪一顆米粒不是因為自己會聚積錢,儉用錢,才有的吃呢?何況現在到了夏天,有這么一座寬庭院,待主人收完了租,爬到樓上……”主人公的辛苦遭逢,原來也并不總是斯文爾雅的樣子。
“你看,這興旺的家,這一片屋頂,這好一片莽莽蒼蒼的果園,這一片……不過,停一停,這一句話可是說的過了火,聰明的讀者,你會一眼看穿,這話忽然脫了板,在都中再有錢的主兒也不肯拿金子似的地皮種花果,何況主人有一片地也要用來蓋起房屋,收租金呢?”原來主人公也要從事房地產事業了,詩文風雅的形象變化了。
2.2 人物造型與內部環境
現在我們分析莫里哀的《慳吝人》中的幾個人物造型的實例:劇情是正在籌備一場婚禮,這在一般人家,喜慶熱鬧乃至鋪張大方是自然的。但是在“慳吝人”阿爾巴貢的家里,一切都不同了。宴會尚未開始,不能從飲食來表現,那么就從服飾上來展現。首先,制服上面要穿罩褂,“看見有人來,你們再脫”,充分顯示出主人公的勤儉;其次,“蕎麥稈兒”的制服前襟有一個大點子燈油漬,主人讓他用帽子遮擋油漬;“干鱈魚”燈籠褲后頭破了一個窟窿,主人讓他“想辦法背朝墻,總拿臉兒沖人”,真乃絕妙之筆!最后,雅克師傅脫去他的車夫制服,露出廚子服裝,說明主人要求下屬一專多能、充分利用;這些無不表露出阿爾巴貢的“慳吝人”本性。主仆幾人的化妝,與籌備婚禮這個內部環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在《日出》中,主要人物的造型也是與室內晚景相配合的。“陳白露(走了兩步,回過頭)進來吧!(擲下皮包,一手倚著當中沙發的靠背。蹙著眉,脫下銀色的高跟鞋,一面提住氣息,一面快意地揉撫著自己尖瘦的腳。真地,好容易到了家,索性靠在柔軟的沙發上舒展一下。咦!忽然她發現背后的那個人并沒有跟進來。她套上鞋,倏地站起,轉過身,一只腿還跪在沙發上,笑著向著房門)咦!你怎么還不進來呀?”因為是回到自己家,所以她的動作設計是大方自然。而男主人公因為是客人,而且是到一位女士的家,所以顯得拘謹遲疑:
“由右面寢室里蹣跚出來一個人,穿著禮服,硬領散開翹起來,領花拖在前面。他搖播蕩蕩的,一只袖管沒有穿,在它前后擺動著。他們一同回過頭,那客人毫不以為意地立在門前,一手高高扶著門框,頭歪得像架上熟透了的金瓜,臉通紅,一綹一綹的頭發搭下來。一副白金眼鏡掛在鼻尖上,他翻著白眼由鏡子上面望過去,牛吼似地打著噎。“這是一個留洋回來的博士生張喬治,他的化妝是油頭粉面,油腔滑調,成天只知道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假洋鬼子,不僅穿著講究,連說話還要嘰里咕嚕翻洋文,處處流露著一股優越的氣質。這是由于這種優越感,所以他在她所追求的女人的房間里也是一個悠然閑適的造型。
2.3 人物造型與視覺環境
話劇《日出》中,人物的化妝都是與視覺環境相一致的。分述如下:
1)翠喜:開幕時,翠喜立在左門口,背向觀眾,掀起門簾向外望。―――翠喜大約有三十歲左右,一個已經為人欺凌蹂躪到幾乎完全麻木的動物。她并不好看,人有些胖,滿臉涂著粉,一雙眼皮暈暈地撲一層紅胭脂,頭發披在肩上,前額一塊塊地故意掐成的紫痕,排列整齊如一串花瓣,兩個太陽穴,更紅紫得嚇人。她穿一件絳紅色的棉袍,套上一件絨坎肩,棉鞋棉褲,黑緞帶扎住腿。從事這種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職業,必然要以鮮艷掩蓋憔悴,倚門待客是風塵女子最常見的形象。
2)福升和胡四:胡四穿著皮大衣,琵琶襟紫呢坎肩高領碎花灰緞夾袍,花絲襪子,黑緞鞋,歪戴著西瓜帽,白襯衫袖子有寸來長甩在外邊,風流瀟灑地走進來。福升也是興高采烈的,油光滿面,他穿一件舊羊皮袍子,里面看得見他的號衣底襟,猜到出他是很忙地抄上衣服就跑出旅館來的。進門來,胡四四面望望,拿出手帕掩住鼻子。這幾個人物的形象,是依據他們進入的視覺環境―――妓院來設計的。
3)小矮子:短打扮,提著水壺,厚嘴唇向上翻,兩個大門牙支出來,說話有些關不住風,還有點結巴。他走到方桌面前,放下水壺,數數角票,翻著白眼望翠喜。
話劇《慳吝人》中,有幾張賬單,所標示的都是室內的裝飾和家具等物品。這些物品的名稱中,帶有顏色、形狀、體積、數量等描述,在戲劇人物和戲劇觀眾的腦海里都會出現相應的視覺圖像。在這場戲中,“慳吝人”阿爾巴貢的化妝是氣急敗壞,他每聽到一個賬單,情緒就升高一級,從“他要我拿這些東西干什么用?”到“我要這些東西干什么?”再到“氣死我啦!”都是伴隨著視覺形象的升級而逐漸爆發。
2.4 人物造型與聽覺環境
舞臺上的人物形象,與舞臺上的戲劇環境統一,包含兩層含義,即人物形象與視覺環境的統一和人物形象與聽覺環境的統一。與視覺環境的統一是比較便于感知的,大幕拉開,一目了然。與聽覺環境的統一,也不難感知,因為觀眾的五官是同時工作的。例如《雷雨》第三幕中,四鳳拒絕周萍從窗戶進入自己家:四鳳(心里一塊石頭落下來,自語)他走了,哦,(摸自己的胸)這樣悶,這樣熱。(把窗戶打開,立窗前,風吹進來,她摸自己火熱的面孔,深深嘆一口氣)唉?。ㄖ芷嫉降自竭^窗進來,他滿身泥濘,右半臉沾著鮮紅的血。)臺上人物打開窗戶,舞臺效果部門就需要放出風聲效果,使觀眾感覺到有風吹進來。四鳳摸臉、煩躁悶熱的形象造型,正是在風雨交加的聽覺環境中實現的。
再如《雷雨》第四幕中三個女性主人公的陸續登場,都伴隨著風雨聲、雷電聲:首先,“繁漪由中門上。不做聲地走進來,雨衣上的是還在往下滴,發鬢有些濕?!崩^而,“四鳳由中門進,頭發散亂,衣服濕透,眼淚同雨水流在臉上,眼角黏著淋漓的鬢發,衣裳貼著皮膚,雨后的寒冷逼著她發抖,她的牙齒上下地震戰著。”然后,“兩點鐘內,魯媽的樣子另變了一個人。聲音因為在雨里叫喊哭號已經暗啞,眼皮失望地向下垂,前額的皺紋很深地刻在面上,過度的刺激使她變成了呆滯,整個激成刻板的痛苦的模型?!?/p>
接下來,周萍的自殺場面,更是把聽覺環境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周萍由飯廳出,顏色蒼白,但是神氣沉靜的。他走到那張放著魯大海的手槍的桌前,抽開抽屜,取出手槍,手微顫,慢慢走進右邊書房。外面人聲嘈亂,哭聲,吵聲,混成一片。書房槍聲,屋內死一般的靜默。環境從安靜到嘈雜,人物從生到死,劇情激烈起伏,觀眾受到極大的視聽震撼。
《雷雨》的尾聲仍然是一個曠遠黯淡的聽覺環境與序幕首尾呼應:舞臺漸暗,奏序幕之音樂(HighMassBach)若在遠處奏起,至完全黑暗時最響,與序幕末尾音樂聲同。幕落,即開,接尾聲。開幕時舞臺黑暗。只聽見遠處教堂合唱彌撒聲同大風琴聲,序幕的姐弟聲音……從中可見,中外優秀的劇作家都善于營造恰如其分的聽覺環境,以完成戲劇沖突的解決。
3 結論
當前許多戲劇專業論著比較重視和強調人物造型與故事情節、戲劇主題和人物性格的關系,而較少論及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關系,更少論及戲劇環境的內部分類及相互關系。筆者有志于填補這一空白。本文系統考察了中外著名舞臺劇中人物造型與環境的關系,主要包括人物造型與外部環境、內部環境、視覺環境、聽覺環境的關系。
本文通過對于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設計的一致性、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的探究,提出戲劇演出中的化妝師應該重視人物造型與戲劇環境的統一,給予觀眾完美的視聽享受。同時對于兩者關系的諸多細節,也給予詳細的考察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為戲劇演出事業和人物造型工作貢獻綿薄,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朱開源.試談戲劇舞臺環境的自由空間[J].藝海,2002(1).
[2]周少華.論戲劇、影視人物的化妝[J].四川戲劇,2007(6).
[3]陳.“高度悲劇性”的喜劇―――莫里哀的《慳吝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0(2).
[4]周桂華.命運魔力與劇場感應[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2).
[5]張彩霞.淺談話劇舞臺說明的特點[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5).
[6]殷杰.《雷雨》中“雷雨”意象的意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5).
[7]王千桂.創構新型的觀演空間―――環境戲劇空間形態探索[D].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06.
[8]陸云.論前期話劇的影視改編[D].青島大學學位論文,2006.
[9]李康仁.韓國早期話劇研究概況與劇本分析[D].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