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會計實訓報告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會計綜合實訓 教學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39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會計畢業生就業狀況卻出現了“雙高”現象,即高就業率與高失業率并存。究其原因,大多數院校的教學依然停留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嚴重缺失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實踐應用環節,致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會計學生專業技能低下,從業后難以勝任的尷尬局面。而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如何改進實訓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縮短學生就業適用期,就顯得極其重要。
1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在高校財會專業中的地位
(1)課程地位。會計綜合實訓是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法、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等全部專業課程后開設的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前對模擬會計資料進行分崗綜合實訓,按照會計工作核算流程,完成建賬、審核填制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會計檔案整理與歸檔等典型工作任務,使學生全真體驗會計工作,系統掌握企業會計核算的全過程,以提高會計核算能力、會計檢查能力和會計分析能力,培養職業意識,形成工作能力,實現課堂學習與實際業務崗位的有效過渡,成為理論與實際并軌的會計專業人才。所以,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已逐步成為各大高校財會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現實地位??偹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解決理論與實踐想脫節的現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校外實習。但是調查發現,校外實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基本上是走過場,流于形式。首先,企業出于安全保密因素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其次,由于會計信息的嚴謹性和保密性,企業商業機密的安全性,學生一般只能進行觀摩或做一些輔工作,很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最后,學生實習時間的有限性,決定了其難以了解企業整個會計業務系統。為此,各大高校試力開展一個仿真環境,把前續單項實訓和課程實訓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走向社會前夕進行一次系統性、綜合性演練,為畢業開展會計實際工作奠定基礎,以緩解“雙高”現狀。
2 地方本科院校會計綜合實訓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綜上,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已逐漸成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重要的一環。近幾年各大院校也試力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改革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經過地方院校教學情況分析、對用人單位的走訪調查發現,目前會計綜合實訓的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筆者發現各大地方院校在該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2.1 課程目標定位模糊,實踐教學管理松懈
調查顯示,多數地方院校都是參照一、二本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首先,在課程設置上,似乎面面俱到,強調會計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但對實踐教學的地位、目標、課程體系等認識模糊,重視程度不夠。其次,盡管多數院校均設置有會計綜合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但是課時安排比例較少(多低于15%),經費投入有限,實踐設施嚴重缺乏,專職實戰型教師甚少,多以理論課教師兼任。此外,任課教師授課缺乏依據,隨意性大,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按照標準貫徹執行,即對實操、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缺乏嚴格的計劃和指導,如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方法陳舊,實踐時間地點不確定(多為期末集中安排),缺乏科學完善的管理、規劃和考核機制,甚至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現象。
2.2 教學模式單一,教學過程單調無味
調查顯示,多數院校開設的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均采用“一人包干制”教學模式,即一人獨自完成一整套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工作。首先,教師提供一套會計資料,一般是模擬某個企業12月份的經濟業務;然后,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憑證-賬簿-報表”賬務處理;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實訓資料。整個實訓過程,機械訓練,教學互動較少,單調無味,嚴重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實訓變成任務式,流于形式。同時,教學方法上更多地仍然采用理論講授法,實訓老師口頭陳述,學生按部就班,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畢業生反饋意見表明,個人全能式使學生缺乏角色模擬,無法分清每個崗位的職責與任務,亦無法掌握不同崗位之間的業務關系,不利于教W與崗位的對接。
2.3 教學資源匱乏,缺乏綜合性
(1)教學內容局限性。調查顯示,多數院校開展的會計綜合實訓實踐教學內容比較少,且局限于會計核算方面,沒有考慮到企業注冊成立、崗位設置、會計制度設計、財務預算、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納稅申報及審計等會計管理方面;其中有些院校雖考慮到了納稅申報、成本核算等模塊,但是模塊之間的資料卻是相互獨立的,缺乏高度仿真的實訓項目,弱化了與企業密切相關的供應商、工商、銀行、稅務等客體的認知。此外,教學內容比較滯后,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且每個模塊都是設定好的,不需要學生進行職業判斷,按部就班,完成任務。
(2)實踐設施嚴重缺乏。受學校特點和實訓經費的制約,實訓的相關軟硬件設施遠遠跟不上實際需求。從數量上看,多數院校基本只配有手工模擬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從質量上,手工實訓室形同虛設,相關的會計資料、憑證、器材等嚴重缺乏,基本不能投入使用或可利用率較低;而電算化實訓室在考證的促使下利用率較高,但基本是在公用機房安裝電算化軟件,和其他專業共有,故而時間、空間上均受限制。近年來,有些院校進行模塊化改革并購買了一些財會分崗、財務管理等軟件,但是多為單項實訓,因為會計綜合仿真實訓的價格比較昂貴。
(3)師資力量薄弱。首先,實戰型教師缺乏;多數院校的實踐教學多由理論課教師兼任,且普遍都是“學院派”,嚴重缺乏實踐經驗。盡管部分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但大多數沒有接觸實質性的工作;盡管部分教師取得了“雙師型”資格,但基本僅限于考取了行業資格證書,而并非真正取得了相應的職業能力。其次,地方院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加之績效考核傾向教學數量,職稱評定傾向科研成果,致使很多教師缺乏實戰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
2.4 評價尺度單一,缺乏科學性
實訓課程的考核重點應當不僅限于學生對實訓任務的理解和完成情況的檢驗,而更應該是對實踐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考查。但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院校仍然以期末學生單一的試卷成績作為評價導向,甚至有些院校僅僅通過一張實踐鑒定表或一份實驗報告書給出成績,而完全忽視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設計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團隊溝通協作能力,很大程度上與實際情況相脫節,造成了重結果、輕過程、量化標準不明確等種種問題。從而高校學生高分低能現狀嚴重,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生全面素質要求的需要,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新性。
2.5 實踐效果不佳,培養學生能力單一
通過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訪談,80%以上的調查結果反映學生的實踐效果不理想,學生實務操作能力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上崗后還需要參加較長時間的培訓后才能勝任工作,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培訓成本。另外,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缺乏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故而導致學生能力單一,綜合素質能力低下,弱化了學生從業的適應能力和職場競力。因此,會計畢業生在日趨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就顯得無所適從,失業率較高。
3 結語
從表面上看,社會越發展,社會分工就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而實際上,隨社會的飛速進步與發展,職業中的能力要求卻在更高的層次上走向綜合,會計職業亦不例外。會計綜合實訓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課程,旨在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業務崗位的過渡,實現學生素質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為學生走上實際工作奠定基礎。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應當正視當前會計綜合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以培養出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的會計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