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藏戲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謹記老師“教學設計要一線串珠”的教誨,抓“神奇”一詞來設計教案,整堂課通過品詞品句的方法去引導學生感悟金蟬脫殼的“神奇”。正當我自信滿滿地將“作品”交與吉老師時,她卻意味深長地對我說:“芳芳,教學設計一線串珠固然能使課堂思路清晰,但是不能只著眼于分析文本的內容,還要去關注文本的表達。讓學生習得表達方法去運用?!睆倪@一刻開始,我對語文 “本真”一詞有了初步的認識:語文不僅要關注“內容”,更要關注“形式”,要讓語文教學回歸到“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本位上來。吉老師每堂語文課都密切關注著文本的表達方式,實踐著多角度、多渠道地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追尋著她“本真”“實效”的綠色語文課堂。
一、本真理念――表達和運用的認識
為了進一步去感知“本真”的含義,我讀著吉老師著的《“語文味”課堂》《優課,凸顯語文本真》等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吉老師在書中這樣說:“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為特定的教學對象。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讀文,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而且表現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規律?!?/p>
她不僅讓我明白了什么是表達,還讓我明白了什么是運用。吉老師常說:“教材是個例子,你們要學會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學生不僅需要學會表達方式的運用,即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還要學會學習方法的運用,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認識、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如果不用語言去表達它們,它們只是學生精神空間中零散的、漂浮不定的煙云。只有用語言去表征它們的時候,它們才是完整的、可觸摸的精神之花。另外,學生在閱讀中學到了新的語言和表達方法,但如果不給學生提供運用的機會,這些語言的因素就很難成為學生主體內在的東西。只有運用它去表達主體的思想情感,它才可能成為學生精神的使者、心靈的細胞。”言下之意就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學生要學會運用學法和寫法。
二、本真行動――各年段對表達和運用的不同要求
“本真”理念是吉老師一貫的教學信仰,不僅在吉老師的書中可以感受到,在她的課堂中更能真切地體會到。吉老師對各年段表達和運用的要求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她常常跟我們這樣說,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要關注年段特點。
1.低年級關注“詞語句式”
吉老師告訴我:“低年級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是:識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寫好話。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要打開學生的思路,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p>
聽了吉老師上二年級《黃山奇石》一課,我真切地明白了對低年級學生表達和運用的要求。課上她先讓學生讀讀幾塊有趣石頭的名字,接著引導學生發現石頭名字的秘密就是要和文字內容一致,然后引導學生發現石頭名字在句子中不同的位置,緊接著圈出一些連詞讓學生發現表達的不重復,最后出示黃山奇石多幅照片,讓學生先給石頭取名,再運用書中表達方式練習說話。有的學生說:“兩只灰色的貓都用爪子抓住了一只老鼠。那只老鼠被壓在下面不能動了,這就是有趣的‘雙貓捕鼠’”。有的說:“‘仙女彈琴’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天上飛來的仙女坐在山峰上,前面的山峰就像琴鍵,她彈著彈著,似乎發出了美妙的聲音?!庇械恼f:“早上,陽光照在巨石上閃著金光,一只石龜把頭伸向大海,兩只前爪撐著地面,不知道它想干什么。不用說,這就是‘金龜探?!?。”還有的說:“最有意思的是‘巨人踩高蹺’了。一位巨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腳下的山峰就像是高蹺,他踩在高蹺上穩穩的,一動也不動?!?/p>
在這節課上,吉老師抓住低段的表達和運用特點,很好地關注了句式的表達。首先,關注了句子表達的內在聯系,那就是名字的秘密要和文字內容一致,名字與動作要密切相關,不是隨便寫的。其次,關注了句子表達的外在區別。待學生知道句子內在聯系后,吉老師又再一次引導學生,從句子的外在觀察發現石頭的名字,有的在句子開頭,有的在句子結尾。她還適時圈出“就說”“就更有趣了”“不用說,這就是”等詞語,引導學生發現詞語用得不重復。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句子表達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再次,關注了句式表達的模仿運用。通過對句子內在聯系和外在區別的學習,學生已經習得了這種造句方法,吉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語言文字運用的機會。隨即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著文本的句式來模仿表達。學生在學習和運用中,不僅收獲了文本的思想內容,還收獲了語言表達的技巧,更收獲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2.中年級關注“段式結構”
中年級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又是什么呢?吉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中年級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是:開始以段為重點,逐步向篇章過渡,滲透篇章的寫法。重視從文本中發現、挖掘語言表達的現象來訓練。加強語言積累,促進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提升教師的課堂語言質量,為學生提供典范的語言?!痹瓉碇心昙壉磉_和運用的重點要求是要關注“段式結構”啊。
聽了老師一席話我還是一知半解,但聽了她上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后,豁然開朗。在上這節課時,吉老師先出示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填空形式讓學生自由背誦;接著出示總分總的段落結構幫助學生記憶,隨后引導學生看著或者想著畫面背誦四個“有的”,最后吉老師讓學生仿照這一段的結構來改寫課文第六自然段。有的學生這樣寫:“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島上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棲息著各種各樣的鳥。有的頭頂上長著灰色的羽毛,有的胸脯上有一撮珍珠似的小圓點,有的背上還有黃色的斑紋,有的腳上像涂上了紅色的顏料。鳥兒生活真快樂?!庇械倪@樣寫:“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島上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棲息著各種各樣的鳥。有的鳥在樹上不停地唱著歌,有的在樹上歡蹦亂跳,有的在喂著可愛的小鳥寶貝……”還有的這樣寫:“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島上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棲息著各種各樣的鳥。有的五顏六色,有的快樂地嘰嘰喳喳唱歌,有的飛來飛去,在做追跑的游戲,鳥兒們無憂無慮真自在?!?/p>
在這段教學中,吉老師很好地關注了中年級的構段方式。亮點之一在背誦中發現構段方式。吉老師以十分新穎的背誦方式直接入手,引導學生在尋求最快的記憶方法的同時尋得作者構段的方式,即總分總。一旦理清構段的方式,那么背誦的大致輪廓就已經在學生腦海中勾勒好了。亮點之二在看想畫面中突破難點。最難背誦的就是分寫部分中的四個“有的”,吉老師巧妙地讓學生們看著或想著畫面來背誦記憶,讓抽象的文字變得形象直觀,便于記憶。亮點之三在練筆中遷移運用。學生明白了這一自然段的構段方法后,吉老師讓學生用上這樣的構段方法將鳥多這一自然段進行改寫。這樣既對文本空白處做了補充,體現了重視從文本中發現、挖掘語言表達的現象來訓練,又加強了語言文字運用,促進了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運用總分總這樣一種構段方式。
3.高年級關注“篇章結構”
我們不禁要問:“那高年級表達和運用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吉老師這么回答:“高年級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是:挖掘、提煉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找準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學會取舍,一課一得。加強揣摩文章表達方法的學習,注重讀寫結合。不斷增強篇章意識,注重文本的整體性。語文學習要‘言’‘意’兼得。在開放的語文活動中綜合運用小學階段掌握的閱讀、習作的方法和能力?!?/p>
這是吉老師上六年級《藏戲》一課時的一段實錄:
師:從老師讀開頭的問句、你們讀的相關語句中,發現文章在寫法上的精妙特點了嗎?
生:后面部分都是圍繞開始的反問句來寫的。
師:那中間部分呢?
生:中間部分寫了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
師:還發現了什么?
生:開頭提出的問題在后半部分課文中得到解答,中間去寫的是藏戲的形成和特色。
師:我們的單元作文是介紹風俗人情,假如是介紹江南越劇的,是不是就可以模仿這種手法呢?江南越劇有三個特點:沒有男演員,都是才子佳人,每部戲都有很多駙馬的戲份。把這三個特點融進去,仿照課文樣子表達,你們討論討論。
生:世界上有幾個劇種沒有一個男演員?世界上哪一個劇中演的都是才子佳人?世界上哪一個劇種每一部都有駙馬的角色?告訴你吧?就只一個,是浙江越劇。
師:繼續像課文一樣布局,接下來可以寫什么?
生:接下來就是寫浙江越劇的來歷,用故事的方式。
師:第三部分,也學習課文的表達特點。
生:針對上面的三個反問句,一個一個地回答。
這段實錄中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年級如何去關注篇章結構。學生在讀中發現文章的構篇方法:先排比反問句開頭,然后引出傳說故事;接著圍繞反問句進行逐個回答;緊接著吉老師創設了介紹江南越劇這一語用情境,讓學生口頭編寫寫作提綱。真是獨具匠心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已經有了一個美麗的轉身,不只是從中體會到什么,而是在引導學生關注文章布局謀篇的方法,發現作者行文的規律,將讀與寫有效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并且與單元作文緊密結合。由“教教材”變成“教材教”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
三、本真追求――言意兼得的教學境界
吉老師有著她自己的教學理念,有著她獨特的教學實踐,也同樣有著她自己追求的教學境界――言意兼得?!把浴?,一個是文本中的外在語言形式,另一個是文本中的內在語言素材。所謂“意”,一指文本語言中所表現出來的內涵、思想、情感,二指學生口語和書面語言表達中展現的精神世界。
吉老師的語文教學打破了一味追尋“意”的解讀,構筑起在文本語言文字叢林中走進走出、走一個來回的框架?!皩ふ已砸饧娴寐淠_點,設計言意兼得路線圖,展開言意兼得閱讀場,實現言意兼得最優效?!薄把砸饧娴谩钡拈喿x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得知文本內容含義,得見文本形式秘密,且運用于新的場景表達自己的心聲,抒發自己的情感。
這是吉老師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所運用的事例、來加以證明觀點的主體部分學習過程。
1.舉一學習。請四位學生朗讀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的事例。學生讀后發現四部分的內容分別是“現象―質疑―探究―真理”。
2.反三學習。從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的現象……,學習發現也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
3.思考為什么這三個段落都這樣寫?
學生討論后得知“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而且這些事例很典型,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度。
4.學生整理說明偉大科學精神的資料。按照“現象―質疑―探究―真理”這樣的順序進行組合。
如:在60多年前,魏格納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經過反復研究,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