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份羞慚主要來自于對“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簡單化的處理。
這種簡單化具體表現為:(1)對情感的把握立足于文中直接言情的議論性語句上,而未將之和文章對荷塘月色等的描寫有機關聯,使得原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化特點未能很好呈現;(2)對寫景佳句的賞析就句論句,雖也達到了“賞”的目的,但卻限于修辭,是低層次的,孤立、割裂的,未將之和作者的“情”聯系起來,使得語言的形式和作者的表達意圖實際分離。
發現問題后,我決定對原教案做修改。修改的基本思想是從批判性思維出發,深度解讀,重構對文本的理解。
原處理
(一)“頗不寧靜”
【依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二)暫時解脫
【依據】“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且受用”為“姑且享用”之意,“享用”的姿態證明作者暫時擺脫了內心的“不寧靜”。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依據1】“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此處流露出寥落寂寞的情懷,可見“不寧靜”重返內心。
【依據2】“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將采蓮那份“熱鬧”“風流”“有趣”視為“?!?,可見對其向往;“現在早已無福消受”則流露出對現實的淡淡不滿和此時的孤寂感。是“不寧靜”重返的又一明證。
現設計
(一)“頗不寧靜”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問題:從文本看,“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一種現實(“白天”)中“不自由”的感覺,言、行甚至思想都被約束著。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不得不想的問題,現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間接依據】“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小煤屑路“很好”。
步驟:
1. 夜晚小煤屑路的特點:“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2. 作者為什么會認為這樣一條“幽僻”“寂寞”、略顯“陰森森”的煤屑小路“很好”?
原因:
(1)“幽僻”“寂寞”的路與他此時“頗不寧靜”的內心相諧。
(2)路的“幽僻”“寂寞”正可使他獲得“獨處”的機會,從而獲得無人約束的“做”“說”的自由。
【結論】
朱自清內心確有因“白天”中的“不自由”而帶來的“頗不寧靜”,這種苦惱既體現在文中的直抒胸臆里,也體現在他對“小煤屑路”的認可上。正因為現實中的這份苦惱,所以他需要“獨處”,需要沒有不自由感的“另一世界”。
(二)暫時解脫
【直接依據】文中議論:“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p>
【間接依據】荷塘月色呈現的意境特征。
步驟:
1. 把握文中兩個主要意象——荷與月的形象特點。
荷
(1)風姿優雅
【依據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將荷葉細桿、葉面圓而鋪展的形象喻為“亭亭的的裙”,讓人聯想起芭蕾的曼妙優雅。
【依據2】“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葉子的“更見風致”是因為水的流動帶動荷葉搖擺,這使葉子搖曳生姿,款款動人。這一筆很是精彩,水“脈脈”含情,葉不負“恩澤”,更為美好動人。
(2)嬌美清麗
【依據1】“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裊娜”寫出了開放的荷花柔軟嫵媚的姿態;“羞澀”表現了含苞欲放的荷花少女般的嬌美。
【依據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p>
“明珠”和“星星”均為發光之物,“剛出浴的美人”皮膚細膩潤澤,博喻刻畫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花骨朵和盛開的荷花色澤瑩潤的特點,使月下荷花的形象分外清麗脫俗。
(3)朦朧淡雅
【依據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p>
“香”是“清香”;量為“縷縷”而非“陣陣”;其美妙又如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歌聲,若有若無,讓人欲罷不能。作者筆下的荷香無疑是淡雅宜人的。
【依據2】“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p>
月色賦予了花、葉朦朧的美,呈現出夢幻般的特征。
小結:
在作者筆下,荷這一意象具有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的特點。
月
(1)幽靜恬美
【依據】“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p>
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寫出了月光的清澈和流動感,而“靜靜地”又將這種“動”置于絕無聲響之下,此時動而無聲的清澈月色呈現出的是一種靜謐的幽美。
(2)柔和朦朧
【依據】“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p>
“朗照”則過于明亮;有云,但又用“淡淡”和“滿月”去中和,這使月色在分寸上“恰是到了好處”,柔和朦朧,如“小睡”般“別有風味”。
(3)優美和諧
【依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p>
以小提琴名曲富有變化而又和諧優美的旋律喻因為月色的“不均勻”而帶來的光影之優美和諧。
小結:
在作者筆下,月這一意象具有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的特點。
2. 結合意象特點把握荷塘月色的意境
問題:文中荷和月這兩個主要意象共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
意象 荷—— 風姿優雅嬌美清麗朦朧淡雅
月—— 幽靜恬美柔和朦朧和諧優美
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
3. 通過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問題:由荷塘月色幽美、恬靜、朦朧、柔和的意境特征,可知作者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文中的景、情關系可理解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從荷、月的意象特點及它們共同營造的意境看,作者當時的內心應該是寧靜、平和、喜悅的,只是這喜悅和景的柔和朦朧一樣,是“淡淡的”,但“頗不寧靜”畢竟是遠逝了。
【依據】
王國維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朱自清筆下,荷塘月色已非純粹的自然之景,而是“著我之色彩”的景,所以,荷塘月色的“色彩”便是作者情感的“色彩”,景與情應該是交融統一的。
意象是表意的物象,是主觀之象;意境是境界和情調,是抽象的氛圍。袁行需先生曾簡明地閘釋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薄耙饩呈侵缸髡叩闹饔^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由此可見,依據對意象、意境的體味來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可靠的,兩者是相融相諧的關系。
【結論】
荷塘邊、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確得到了暫時的解脫,收獲了“淡淡的喜悅”。他“受用”著“無邊的荷香月色”,暫時逃離了那個讓他“頗不寧靜”的現實世界。
(三)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
【直接依據1】文中議論:“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一個靜謐優美的世界,我“受用”著那份安靜及和諧;現實世界是喧囂的“熱鬧”,但這個世界里的“我”擁有的只是“什么也沒有”的寥落寂寞的情懷。
【直接依據2】文中議論:“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p>
“無福消受”既因為年齡早已不是“妖童媛女”的年齡,更因為在動蕩不安的現實世界里,早已找不到這樣的嬉游之所。
【間接依據1】“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p>
“陰陰”與“一團煙霧”雖也表“朦朧”之意,但用詞不再具有先前的美感,帶給人更多的是昏暗的感覺。可見隨著作者逐漸離開荷塘的步伐,回望中的荷塘之景也在作者心中、筆下生出了變化。
【間接依據2】“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隱約的遠山應是美的,但“只有些大意罷了”卻表達了“不足感”。夢的世界里有的是“月光”,現實世界里有的是“燈光”,與其說是燈光“沒精打采”,不如說是走向現實世界里的朱自清變得“沒精打采”了。
【間接依據3】“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p>
美少年、美少女、美酒、美景,“恐”的是花“沾裳”,“畏”的是水濕裙。不得不說,《采蓮賦》所描寫的場景充滿了風流熱鬧的曖昧色彩,這里沒有成人的煩惱,只有少年、少女之間涌動的情意。這個世界和荷塘月色一樣,也是一個有別于現實世界的“另一世界”,是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夢的世界。
【間接依據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p>
對比之前“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中對流水“脈脈”的贊意,此時卻變成了直截了當的“是不行的”,情感的變化已是再明顯不過了。
【結論】
隨著回家的步伐,朱自清離那個曾帶給他淡淡的喜悅和短暫的超脫的夢幻荷塘越來越遠,“不寧靜”重回心頭,沮喪、悵惘、寂寞、嘆息成了他內心的主旋律。這種情感又附著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樹色、遠山、燈光),耳朵所聞(蟬聲、蛙聲)與心中所想(采蓮的世界)都被這種情緒影響,他又成了現實世界中一個“不自由”的人。
反思
此次教案的修改,我的立足點是運用批判性思維解決作者情感的把握問題。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谶@種思維特征的批判性閱讀的三個基本特點是:質疑、思辨、建構。
按照這種思維的要求,我不得不問自己幾個問題:
(1)既是寫“荷塘月色”,為什么要花一個段落寫那條小煤屑路?這條路和朱自清內心的“頗不寧靜”有關聯嗎?
(2)何以見得他在荷塘月色中獲得了暫時的超脫,僅僅憑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3)又憑什么說他最終無法擺脫“不寧靜”?僅憑“蟬聲”“蛙聲”和“無福消受”這兩處單薄的議論嗎?
當我做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我發現,將文本中的景與情割裂分析是完全不恰當的,因為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藉文中占據主要篇幅的景物描寫找到答案。
批判性閱讀中的“質疑”指向的是是否“決定相信什么”,就《荷塘月色》而言,就是——我是否該相信作者的情感如他所說的那樣。質疑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發現缺陷,也包括尋求理由以確保結論的正確性。因此,批判性思維既是否定性的,也是建設性的。現在的設計繞了一個大彎,但最終有力地證明“他的情感變化的確是這樣的”,雖然結論和原處理一樣,但是中間過程卻大相徑庭。對景物描寫的分析和作者情感被有機聯系起來;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點被呈現出來;而作為詩人的朱自清的散文,其詩化色彩也逐漸被清晰化。
批判性閱讀中的“思辨”指向的是“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就是運用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結合合理的想象、聯想,對問題進行富有邏輯性的縝密分析和推斷,這個邏輯思考過程在現設計中通過“直接依據”和“間接依據”被清晰地呈現出來。
經過邏輯的分析過程后,讀者最后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建構”,它是質疑、思辨后形成的見解,是批判后的否定或肯定,是解構后的重構。就《荷塘月色》中的寫景描寫而言,如果進行邏輯分析后無法獲得和議論表白一致的內心情感,那文章的抒情就變得“可疑”,或者說文章的藝術水準將因情、景的不諧而大大降低;反過來,邏輯分析之后,如果我們收獲的是對原文情、景高度融合的認可,那么這種重構將比簡單地接受他人的解讀抑或直接通過議論淺層次地把握作者情感深刻得多。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關鍵詞】美學 中學語文教學 點滴之見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在語文的園林中漫步,隨處可以觀賞到“美”的鮮花。如果我們能把美學的理論和方法自覺的運用于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美”,欣賞這些“美”,不僅能把語文教學從僵硬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還使之進入審美的自由天地,培養出具有高尚審美情操和創造力的人才。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如此。因為美育既是教學大綱的明確要求,也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符合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目標。為此我結合我的語文教學實踐,淺談美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 運用修辭來增強語言美
如果說修辭方式是語文教學美育學習的源,那語文教學中的美學作用就不可小視了,因為修辭學是一個不小的天地。比如比喻,夸張,對比,通感等等,學生掌握了,閱讀中會獲得美的享受,閱讀教學就變得輕松起來,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句就是把嗅覺轉為聽覺的比喻通感。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還可以啟迪讀者的想象和聯想。“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薄暗馀c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著的名曲?!边@句是把視覺轉換成聽覺。用“旋律”比“光與影”把單調的難以描摹的月色寫的輕盈蕩漾,繪聲繪色,寫出了月光與月影的和諧。讓學生充分想象,就能體會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二、煉就生動精當的語言美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交際工具,它除了借助語音這個物質殼外,并不需要其他的實體材料。語言也是教師用來傳授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語言藝術,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課堂語言的特征首先是精當,即要做到發音正確、語義明確、語速適當、抑揚頓挫。這樣才能突出重點、難點,準確而鮮明的傳授知識。其次應生動,課堂教學語言應力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善于運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風趣說法,運用一些語言修辭技巧,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還應注意發聲傳情,聲情并茂,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三、運用寄情于景、虛實結合等寫作手法來激發學生的美感
語文教學中,要獲得作品給你的美感享受,不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無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樓閣》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①?!段业目罩袠情w》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蘊含者,“山”“綠樹”“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現出靈動、嬌美的姿色,莊嚴的尊容?!吧饺缑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點?!薄吧健北茸雠用璁嬤^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點“痣”,相映成趣,就是一個美人的面容了。作家這清淡的一筆,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頓然生輝,見出了“風致”。小屋是“玲瓏”立著的,立著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點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過”的風帆,“掠過”的飛雁。其情態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實為出奇制勝,活脫脫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種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優美風姿。
四、運用文中精彩的詞語來激學生對美的感受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因素組合成的交響樂。如何讓“教”和“學”更自然、更科學地結合起來,使“教”吸引“學”,“學”促進“教”,達到一種教學上的美的境界。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只是單純地作搬運知識的工作,從書本到書本,那么學生就會在緊張的指揮中失去應有的彈力和活力,那么學生會在對語文課的學習中產生厭惡感。如我在教學《荷塘月色》時,著重講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四周”這三個段落,讓學生從“月色”入手,通過“田田”、“亭亭”、“裊娜”、“脈脈”、“瀉”等一系列詞語,讓學生感覺這種朦朧的美。
五、制作形象直觀的媒體美
語文教師可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投影儀、幻燈片等,通過聲、像、圖、文等立體媒介進行教學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別是電教媒體的恰當運用,既可節約時間,又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總之,美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上。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應用續,融會美,恰當的運用美學知識幫助教學,才能把美學融入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在教學中受到美的熏陶??梢娒缹W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關鍵詞: 中職語文教育 工具性 應用
一、中職語文迫切需要語文工具性的應用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絕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他們的語文基礎普遍較差,如有的學生不會說普通話,要么語音不標準,要么說話不連貫;有的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要么回答問題詞不達意,要么闡述觀點不明確;有的學生不會寫作文,要么信手拈來,離題萬里,要么敘事不具體,說理不清晰。除此之外,一些基本的常識,如語法修辭、詩詞名句等在他們的知識儲備里幾乎空白。試想,一個不會與病人溝通的護士,一個不會說普通話的幼兒教師,一個不會寫規范工作報告的檢驗人員,將怎么開展工作?
由此可見,中職學生更需要語文工具性得到發揮,將語文知識應用到職場上,應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如何實踐中職語文工具性的應用
(一)語文工具性在表達上的應用
1.口語表達,培養口頭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中職學校培養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一線的技術工、業務員、操作工、檢驗員,我們應根據中職生的職業特點定位,結合中職生的現狀進行語文教學,實現語文工具性在工作中的應用。
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一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交流空間。如果一個人沒有較高的聽力素質,就會“聽而不聞”“答非所問”。要訓練學生具有正確的聽話態度,聽人說話時,目視對方,不東張西望,集中注意力,態度要謙虛,要有禮貌。中職學生年少氣盛,常因與上級主管發生言語沖突,或與同事關系緊張而頻頻跳槽。如果學生能帶著謙虛有禮的傾聽態度企業工作,那么他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就會相處自如。
其次,能懂得表達。我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中的典范文章,精華段落,并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向學生開出背文書目單,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背書活動”。久而久之,名言、名句、名段、名篇學生能熟讀成誦,良好的語感形成了,厚實的說話材料也積累起來了,有時自然便會“出口成章”了。在上《雷雨》這篇課文時,把人物語言和性格間的關系作為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溝通技能和賞析小說人物語言的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對比分析人物語言欣賞小說,體味人物的性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口語表達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拓展練習引導學生掌握面對不同性格的人如何進行溝通的技巧,為學生進行高效語言溝通打下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語言交流能力。
再次,會臨場應對??梢跃蛯W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答記者問活動。由兩個學生組成一組,一個學生為答方,另一個學生以記者身份進行采訪,提問題。先是一對一地回答記者提問,接下去由其他學生任意提問,負責答問的學生繼續予以回答,以此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可以設想實際生活中的接待、訪問、致辭、求職面試、電話對話等特定環境及內容作相應的模擬練習,或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據一定的資料為畫面配解說詞,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
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愿說、愛說、會說。讓學生在種種活動中提高語文應用的能力,發揮語文工具性。
2.書面表達,訓練實踐寫作能力。
將中職語文教學與學生職業生涯相結合,講究強化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把語文用于生活,用于職場工作中,讓學生體驗語文作為工具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成長等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寫應用文,這是中職生的必備素質。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寫作教學把作文變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他說:“作文不該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猶如說話,本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該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猶如泉流,或長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異其致。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甭撓祵嶋H生活、中職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佳節之際,給朋友、師長、父母發短信、寫賀卡。學寫請假條、借條、求職信、工作總結、廣告語、銷售說明書等。學以致用,引導學生活學善用,將實用文體的教學成果有效地應用到工作和實際生活中。
3.融會貫通,為專業學科服務。
中職教育語文既是基礎又是專業,要把語文教學與專業特點結合起來。
教師可選擇一些名家名作或優秀學生作品讓學生作為計算機打字訓練的材料,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自覺擴大課外閱讀量,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講授《荷塘月色》時,讓美術專業的學生根據理解畫荷塘月色圖,旅游專業學生寫講解詞,計算機專業學生用平面設計繪制,制作海報廣告。學前教育的學生口頭描述所見到的荷塘月色美景。應用文可根據專業的不同,突出重點,服務專業。如電子、機械制造、助產專業可增加操作規程,中藥專業可增加產品推薦書,學前教育專業可增加教案編寫,電子商務、營銷專業學生要學會寫產品廣告、各類合同。
(二)語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應用
長期以來,大家只看到語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而忽略了語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德育教育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中,實現語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應用。
中職學校培養的是在一線基層崗位的勞動者,學校除了要教會學生掌握嫻熟的專業技術,使之成“才”外,更要讓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使之成“人”。高技術、好品德、有素質方能稱之為“人才”。當前有一部分中職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缺乏理想、信念,加上長期養成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使他們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學習。所以,更需要利用語文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用真愛感染學生,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引導他們的人生目標、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向良性循環發展。
只有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現語文工具性的應用,才能有效指導學生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一、夯實內功,精選信息,增強課前準備有效性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其自身的知識淵博度和授課能力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新課程標準下,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對高中語文教師的講授能力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以身作則,不斷扎實自身的教學基本功,比如在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向那些優秀的語文教師請教教學經驗,同時要緊跟教學理念的變革,提高自身的文學造詣。教學實踐表明,當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師的教學功底不扎實,專業能力不高,欠缺語言和文字功底,同時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所以課前準備工作準備不完善,無法滿足課堂教學的新要求。
學校要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組備課的效率。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單獨的備課只能使課堂教學也相應的出現參差不齊的教學效果,而集體性備課,則可以使教師間實現優勢互補,大家集思廣益、共享資源,從而使每個語文教師在集體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的教師會認為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詳細朗讀來初步感知課文,然后再導入新課,也有的教師認為課前聽課文錄音來初步感知課文的教學方式更加理想,這時候通過教師的互動交流,就可以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方案,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設情景,尊重主體,增強教學方法有效性
教學研究表明,輕松愉悅、和諧友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熱情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所以在高中有效課堂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例如在講解《登高》這首詩的時候,結合著該節課教學的目標,為了引導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詩歌所要表現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先用緩慢、低沉的閱讀方式來凸顯文本的凄涼感,接著借助合理的配樂朗誦來使學生深刻明確這篇詩歌所要表述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語文教師在開展授課的時候要以富有幽默感和鼓勵性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授課,切不可“板著臉孔上課”,將不良情緒引入課堂中來,并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鼓勵學生要敢于質疑,構建一個“民主、平等、理解、尊重、賞識”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講解《紅樓夢》這篇文章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問學生愛不愛林黛玉這個角色,有的學生說愛,也有的說不愛。這時候語文教師可以說:“我不愛?!睂W生這時候會問為什么?此時教師可以說:“我嫌她哭哭啼啼的?!边@句富有幽默的話語即點明了林黛玉的性格,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優化節奏,激活思維,增強課堂結構有效性
課堂結構的優化是提高課堂結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增強教學節奏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理論上來講,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包括導入、鋪成、和總結等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并且這四個組成部分的緊張度應該是逐步加大的順序進行的,這種緊張感實際上是依照教學的重難點來進行合理設置的。但是當前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比如太快的教學節奏使學生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而出現疲勞感,而過慢的教學節奏又會使學生缺乏激情,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的調動,所以過快或者過慢的教學節奏均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那么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課堂教學的節奏感實際上就是學生通過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案來把握教學內容闡述的快慢節奏,從而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講解《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語文教師需要徹底摒棄以自身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從拍案而起怒對手槍的聞一多引出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事跡來導入這篇文章,并讓學生閱讀這篇文章,接著讓學生口述這篇文章,并引導學生就口述者的實際口述情況進行討論來確定評價標準。然后,語文教師提出預先設置好的問題: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的敘述美景方式與其它文章中的敘述方式有何不同?并要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選材角度來對該問題進行回答。此時教師必須要接著問這篇文章打動人的理由,并讓學生思考一下自己對“心情頗不寧靜”這句話的理解。這種優化后的教學結構徹底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以生為本,回歸理性,增強教學反思有效性
當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是學生,而教師只是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向導”,所以教師必須回歸理性,向學生個體灌輸傳統文化精髓和主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主要思考該如何開展授課,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思考該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所以課堂也是依照預定的教學方案來開展,毫無機智和創新可言。這種教學形式脫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甚至部分語文教師實際的教學與自己所預先制定的教案之間存在不一致的問題,這也是致使當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回歸理性,采用批判式教學,積極反思教學開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徹底摒棄和革除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切實構建以生為本,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課堂,使教學切實回歸到教學的根本。
一、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黑板板書內容與篇幅總是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PPT進行板書時,其操作又不是很靈活,在板書上作批注、擦除等比較麻煩。白板剛好克服了這些缺點,并揚其優點,因此,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既能使板書資料和內容盡可能詳盡,又可在上面進行隨意標注、書寫和擦除。同時,還能將重點、難點通過遮屏、聚光燈等特殊功能進行強化和體現。最重要的是,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夠利用網上的資源庫進行教學,還能將圖片、音頻和視頻相結合,使課堂不再枯燥無味,提高了學生專注率,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以《荷塘月色》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課時,可先讓學生欣賞音樂,或是采用多媒體音頻播放配樂朗讀,將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情境當中,領會作者在荷塘邊散步時的感情。接著,教師便可讓學生閱讀文章,試著對文章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教師利用學生閱讀課文的時間將問題寫在白板上,學生在閱讀完文章后便可對白板上的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口頭作答,也可在白板上作答。最后,教師可利用白板對問題的答案進行總結。簡單、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快速整合資源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黑板進行板書,書寫內容不能進行保存,下課時就得擦掉,如果學生還沒有來得及作筆記的話,課后便很難對課堂上的重點難點進行鞏固。采用PPT進行板書,又不能讓學生與板書內容進行較大的互動。如對于教師出的題目,學生不能在屏幕上直接作答,教師也很難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當場的批注等。利用電子白板,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網上的資源進行教學,將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進行整合,還可讓學生在白板上進行作答,教師在學生完成作答后及時進行修改和批注,最后將學生的答案一并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案。
以《歸去來兮辭》教學為例,教師可將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等字、詞寫在白板上,并將課文中的解釋同時寫在白板上,接著讓學生一起分析探討,集思廣益,對其釋義與用法進行擴充,再將學生討論的結果寫在白板上。教師在此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所寫的答案給予及時的點評,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將學生最終的答案與原來的資源一起保存和整合,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教學方案。將學習內容進行保存之后,學生可在課后將課件調出來,對自己不懂的內容重新溫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極大的參與感,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能將課堂上每一個細微的知識點都整合起來,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知識學習網,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提高課堂效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互動不多,教師對課堂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沒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交互式電子白板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互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將課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同時,也可將學生的觀點反饋到白板上,達到一個互動的效果,提高課堂上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案、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添課堂的樂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以作文教學為例,寫作需要一定的靈感。教師在布置寫作任務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小視頻,啟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寫出更為真實感人的文章。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只能將學生的優秀作文當眾朗讀和口頭點評,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沒有直接的效果。有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便可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一起欣賞和學習,還可對一些用得比較好的句子和詞語進行標注,也可批注指出文章的不足之處。還可讓學生上講臺,將文章中自己認為有錯誤的地方圈出來并進行修改,從而讓學生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就充分體現了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互動性及其教學優勢。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體現了強大的優勢,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因此,語文教學的創新,必須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有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語文教學的改革才有更寬的路子。但是,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應是現代信息技術與過去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簡單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換成多媒體,不是書本教材換成音像課件,不是用現代信息技術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否則,整合教學就會走入誤區,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1 多媒體使用的誤區
1.1追求時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
我校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女老師講了一節公開課,在課上,她就完全拋開了課本,和學生探討情感問題,以《非誠勿擾》為啟發點,和學生探討擇偶標準,課堂上氣氛相當熱烈,學生對這樣的話題也很感興趣,但這貌似熱鬧的課堂下面與語文課的本質差以千里。在下面的聽課老師議論紛紛,這那里是語文的公開的課,只不過是一節班會主題課而已,這位老師設計的這堂課只追求時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視了語文課的實質,過分放大了多媒體的功效,走進了多媒體課堂的誤區。
1.2強調媒體,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應是用信息技術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地位。雖然說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相對其他教學手段來說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但語文教學畢竟是“以人為本”的教學。即使是學生的閱讀課,離開了教師的指導,也會變得五花八門?!白x”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范“讀”,除了聲音外,體態和表情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學生聽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更有利于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讓學生自己“讀”,教師給以指導,對培養語感,發展語言更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多媒體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不能忽略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1.3注重直觀,忽略文本的解讀品味
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在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學習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自身的形象思維――想象,在大腦中呈現出相關的具體圖景。語文不是因圖像而形象,而是因語言而形象。所以,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揣摩、體味、聯想、想象,進而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篩選、整理、遷移,這應該是語文學習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體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即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品味。如果一味地以圖像直覺取代語言形象,勢必會淡化語言訓練,弱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離語文教學的目標。再者,閱讀主體的個性體驗是千差萬別的,學生的認知結構、文化積淀和生活經驗的必然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在解讀課文時腦子里所形成的語言形象的必然差異性,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尤其是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這種差異會顯得更加明顯,我們豈能無視閱讀和認知規律而用一個樣板去把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體驗格式化?如有的教師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就將文中所繪之景“定格”于某一圖象媒體中,使原本具有無窮魅力、無限張力的文學語言一下子就萎縮了。學生再也領略不到千姿百態、生機盎然、搖曳多姿、美不勝收的荷塘美景,再也看不到具有離合神光、醉人神態、婀娜多姿的嬌媚柔波了。如此下去,學生的個性何在?創造力何在?
2 存在的問題
2.1教育手段先進,教育思想落伍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應用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有一些教師只是借助了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卻仍然墨守著傳統教育的陳規,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只不過是將“人灌”變成了“機灌”,換湯不換藥。
2.2視聽代替朗讀,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受限
多媒體課件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興趣,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運用多媒體的語文課上,很難或者很少再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高中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況且有的文章是非讀不能明其真諦的,只有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才更容易使學生感受文學形象,揣摩作品語言,領悟作品的藝術價值。語言的朦朧、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
2.3教學按部就班,學生思維受限
由于每個課件的程序都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隨機性很大,師生們在分析、探討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課堂上得出的結論,有時不能和課件設計的結論完全吻合,甚至會有全新的見解??墒牵械慕處煘榱税延懻撘龑У阶约涸O計的答案上來,往往會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思維。答案的單一性使原本豐富活潑的課堂變得簡單劃一,這是與高中語文教學的理念背道而馳的。
教師教學行為是重要的隱性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從教師的形體語言中,包括板書、目光交流、教學儀態等,學習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態度、做人的風格和做學問的鉆研精神,從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學風格的影響。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下,由于教師教學行為明顯減少,沒有情感的大屏幕成為教學的主角,自然地減少了教師言傳身教的教學效果,師生之間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熏陶。
2.4多媒體技術使用不當,課件設計質量不高
有些問題不是多媒體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不當的問題。如將講稿變成電子教案,課堂教學照著電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進課件,不加選擇、改造,與自己課堂設計不符或是相去甚遠;過分依賴多媒體,精力集中于鼠標操作,忽視屏幕投影效果與學生反應等等。
關鍵詞:音樂課堂;積極性;綜合素養
從事音樂教學將近十個年頭,工作中會得到許多的快樂,比如,學生如癡如醉地傾聽音樂時,會由衷地感到欣慰;也會有許多的困惑,比如社會、家長、學生觀念的偏駁,認為音樂課是副科,并且音樂課不參加高考,學生抱著無所謂的心態等情況,都給音樂課帶來了很大的阻力。相信一線的同行們都會有此體會。有時候也想就此放松一些,可是想想身上肩負和承擔的責任,不得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如今國家正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音樂教育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對學生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不管外來的阻力有多大,還是積極嘗試和探索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一、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人們常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苯處熤挥姓嬲貝圩o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必須經常找機會和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生活、學習中的苦惱和困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也會積極配合你,認真聽你的課。
二、將流行音樂與課本上的音樂作品有機結合
針對學生普遍喜歡流行音樂這一特點,不得不積極尋找流行樂與課本經典音樂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白流行樂與經典樂之間不是孤立的,是有聯系的。例如,當講到中國民歌時,首先會給學生播放一首具有民歌風格的流行歌曲。如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風》或者周杰倫的《青花瓷》等。通過聆聽,大家會發現這些流行歌曲吸收了很多民歌的表現要素,如節奏、調式等。借此機會提問學生中國地道的民歌是什么樣的?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從而調動學生想進一步了解民歌的欲望,達到教學目的。
三、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雖說高中生的理解水平相對小學生、初中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枯燥理論總也提不起學生的興趣,還應讓他們多動嘴、動手參與。例如,當給學生講到民族器樂時,除了分析講解課本上的作品如《錦雞出山》《滾核桃》等外,又找來簡短的民族器樂曲如《瑤族長鼓舞》和學生共同創作表演。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用手拍桌子打出重音,另一組用筆在桌子上敲出輕巧且跳躍的弱拍,讓個別會演奏民族(二胡、笛子)學生或老師演奏主旋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他們體會到合作和創作帶來的藝術之美。
四、盡量采用多媒體,吸引學生
音樂這門藝術除了要多聽、多動手實踐,還要讓學生多看。藝術家精彩的演唱、演奏以及豐富的肢體語言,都會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因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視頻,使教學更形象、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教師的綜合素養
這里的綜合素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素質。任何一門職業都有職業道德。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要求則更高。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師德。(2)基本知識。由于教師行業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3)基本能力。教師的能力應該包括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寫作能力、組織教學能力、協作能力等。(4)基本技能。教師的基本技能應該包括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寫教案、說課、教法和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方法;還包括“三字”“一話”等。如果教師綜合素養高,就能做到親切、自然、大方。教學中則可以張弛有度,用合適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課本知識,從而吸引學生,調動其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