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6: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道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的精英電子學家出于為軍事服務的考慮將幾所大學的計算機用電纜連在了一起,起名為ARPANET,這就是我們今天稱為INTERNET的鼻祖,網絡的迅速發展超出了當初它的發明者的預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我們的社會,從70年代的試點,到80年代的發展,再到90年代的普及,網絡這個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龐大物理實體以其不可取代的實力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種漸進式的改變讓許多科學家有些措手不及,由這種改變也出現了通過網絡這一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網絡人群,構成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出現不僅僅帶來了科技上的新起點,也為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社會進人了一個雙重社會時代。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人類社會,網絡社會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人群,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最大的區別在于每個個體的人在網絡社會中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沒有什么可以驗明正身,在網絡這塊面紗的掩飾之下,網絡社會的活動準則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之間出現了偏差。
綜觀現實社會,個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認并且遵守社會道德是一個必備條件。舉例來說,在一個健全的市場中信守承諾之類的現代商業道德法則,得到了絕大多數市場主體的廣泛奉行,因為這是他們長期立足市場并自主活動的一種必要條件。馬克思·韋伯在談到“資本主義精神”時也曾指出只要個體涉足于市場關系之中,資本主義經濟就會迫使其服從資本主義的活動準則。任何一個社會,不講信用,惡意欺詐等不道德現象,主體活動空間必將受到壓縮。然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個體作為社會成員參與之時起,就已經開始了欺騙,作為現實存在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變成了一個代碼,一個符號,從姓名、性別到情感、心理等諸多方面的隨心所欲,都成為遵守網絡行為規則的一種表現?,F實社會的不道德在這里反而成為大家都認同并且都付諸實踐的一種道德行為,主體的活動空間也并不因為這種現實生活中認定的不道德行為而受到壓縮,相反,其活動空間擴大到整個世界。這種與現實社會道德相左的道德現象大致分為三類:
一、網絡社會中的無責任現象
在網絡社會中,人是一種非現實的存在,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出現,因而他在現實社會中的角色及其關系在網絡社會中也會發生變化,形成與現實社會中不同的主體存在方式,“人在網絡中就是非現實的虛擬方式,其活動也是非現實的虛擬活動,由于這種虛擬特性造成網絡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懷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傾向,自身的不真實性導致對所聯系的對象的真實性的批判,成為懷疑論者”。而這種懷疑性也就使虛擬個體認為根本不用考慮從而放棄了對其相聯系的另一個虛擬個體的責任感,同時在網絡社會中又沒有健全的社會關系、道德關系及客觀的社會道德加以要求,這種不負責任的現象成為必然。只有這種行為上升到損害現實社會中具體的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的切身利益時,行為主體才會受到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乃至法律規范的制約和審判。同時,在網絡面紗之下的非現實的虛擬個體代替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存在的個體思維來批判現實社會,這種批判則作用于現實社會,對現實社會造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這種批判則是以無責任為前提的有感而發,只要是無損現實社會的根本利益,行為主體都不用也不會考慮到現實社會的道德譴責。
二、網絡杜會中的絕對自由現象
僅就自由這一要概念來說,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對立的?!叭酥挥袛[脫了外在力量的限制才會感到無拘無束,才會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就是對外在限制的擺脫”。哲學家們對于自由的這種一般含義是普遍認同的。哲學中則以積極能動的社會實踐的觀點來說明自由的本質,自由與客觀規律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觀必然性的限制,完全擺脫約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在網絡中卻有一種特殊情況我們不能不考慮,就是這個社會上的社會成員不是具體實在的人,而是代表具體實體的機器背后的數字符號。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體,必然是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對客觀規律性認識得越準確,人的自由程度越高,而在網絡社會中,對規律認識的主體是虛擬的符號,獲得自由的主體也是虛擬的符號。網絡社會中的規律對現實社會中的個體的限制是間接的,因而作為現實社會中的個體可以相對地擺脫網絡中規律的限制,網絡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群認為網絡社會是個大同社會,網絡上的東西是共享的、無限的和自由的。網絡信息是無限的,拷貝是自己的,擁有知識或信息是每一個網絡個體的權利,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修改、下載信息而不被限制;網絡信息又是自由的、完全的不受到任何權力機構的制約。因為信息的共享無限和自由,所以大多數人認為對計算機網絡的訪問是無限制的、完全的,對網絡信息的修改、刪除和竊取都是正當的,是自己的一項不可質疑的權利,是絕對自由的。由于這種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現實社會的經濟利益,在網絡發展的初期有關版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慶幸的是現今已經出現了限制這種“絕對自由”的規范和法則,然而這些規范和法則只有在行為主體對現實社會利益有所觸及的時候,才能對其有所制約。
三、網絡社會中的價值觀扭曲現象
關鍵詞: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及其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
道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和規范體系,具有調節人性與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價值即在于對人性與生活的調節與提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也是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規范與引導,并在這個過程中彰顯其價值。
1、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
很多大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網絡道德問題并非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造成的。而網絡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對一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仍有16%的人對網上的傳聞和性內容感興趣;有29%的人對網絡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機會想試一下黑客行為;網絡文明工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開展近幾年,仍有1/4左右的人對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認為此舉可有可無。
2、引導學生趨利避害
網絡世界既豐富多彩又良莠不齊,既有鮮花也有毒草。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在豐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熬W絡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引導著人們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信息社會,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社會,大學生是否具有較強信息修養將是大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
網絡世界是相對較新而且對高校學生有著極大影響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無視這一現象將是不完整的。認真對待學生的網絡生活并使之上升為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將會拓展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夠與時俱進。網絡技術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
(二)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上。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的必要約束。我們在強調道德主體性的自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動整個高校德育建設向著高效、有序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
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中實現的,離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就無法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價值觀水平,知識水平,工作和生活環境,擔當的社會角色等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分屬不同的話語系統。特別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交往在青年中不斷普及,青年群體交往的話語系統越來越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并越來越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對象多是青年,而教育者多數比被教育者年長,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克服跨話語系統交往的障礙,成為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斯考倫夫婦認為,成功的跨文化職業交際有賴于(與交際對象比較)較多的共享知識,以及盡可能完全地加入到這種話語系統中。斯考倫夫婦的理論同樣適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跨話語的交往。對于教育者來說,要想在道德教育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與被教育者有良好的交往,盡可能多地和受教育者有共享的知識,以盡可能多地進入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中。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者言語行為必須滿足四個基本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取得道德的共識:對客觀事態陳述必須滿足真實性的要求;規范調節的行為者之間的關系必須滿足正當性要求;主體性的表達必須滿足真誠性要求,言語行為表達的語言形式本身必須滿足可理解性要求。筆者認為,如果教育者的言語行為能符合以上的要求,那么就能與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便能盡可能多地進入到被教育者的話語系統中。
2道德教育要建立互動的教育模式
在網絡的互動式交流中,人們可以即時傳遞聲音、文字、圖像,每個受眾可以自由地接受信息和發送信息,從而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發送者,網絡互動交往中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的,每一個參與者絕不是單純的主體或客體,而是相互主體性的交往者,每個參與網絡交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主張,任何人都不能壓制。網絡交往這種平等性、自由性和開放性使經常參與網絡交往的人比其他人有強烈的自我主張,成為“一個堅持己見積極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世代”,他們比較喜歡在聊天室中與大家討論問題,而非與長輩討論,他們對權威缺乏理性的尊敬,他們較非經常參與網絡交往的人更具有批判精神,他們接受什么,信服什么,反對什么,并不是看對方的地位和權力,而是看真理掌握在誰的手中,他們喜歡用手中握有的工具“去質疑挑戰觀眾、眾人、陳述,乃至于任何事情。在網絡這樣一個有自由平等的交往環境中,面對這樣一群有強烈自我主張的青年人,如果有人居高臨下,以權威自居,企圖把自己的主張和思想強加到另一個人身上,是會遭到其他人的唾棄的。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只能以平等的態度,尊重他人,把他人也看作與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交往主體,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與他人進行互動式的對話,這樣的交往才能得以進行的,交往者的認識水平也才能在這種互動的影響中得以提高。哈貝馬斯認為只有那些能滿足參與和可能參與實踐話語的主體一致同意的規范才是有效的。道德規范的證明是通過社會成員相互合作的共同努力實現的,它必須能夠得到主體間的認可。道德的分歧通過實踐話語的論證來解決,在這里沒有權威的壓迫,意識形態的欺騙,道德規范的說服力來自證據的力量。他認為通過語言的相互理解,溝通對上述有效性要求的認識,以達到非強制的共識,是交往行為的基礎。他指出,理想的話語環境必須滿足:(1)參與論證者之間的對稱條件,任何人都具有不可剝奪的反駁他人的權利;(2)如果需要的話,時間上是敞開的,也就是說沒有行為的外在壓力;(3)空間上是開放的,論證者潛在地包括所有有交往能力的主體。歸根到底,話語的合理性力量來源于以言行事本身的效果,既不是外在權力的強制,也不是意識形態的欺騙。哈貝馬斯列出的這些條件是高度理想性的,它們不可能在任何現實的論證中得到完全滿足,但現實的狀況可以向理想的狀況接近。網絡交往不同主體間的分歧是通過無壓力的交往溝通形成共識來解決,因此,網絡交往的話語環境較現實社會的話語環境更接近哈貝馬斯的交往的理想話語環境,在網絡交往中更易于讓人們形成道德共識。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媒體,它改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唐•泰普斯科特指出,“新的數字媒體創造出一種學習文化,讓學習者享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互動與聯系。學生們不再只聆聽某教授一再重復事實與理論,而可以討論和學習,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他們以自己的經驗來論述?!眰鹘y的道德教育是單向的,是一種演繹式和獨白式的教育。在現代社會里,隨著網絡交往的日益廣泛,青年的自主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在增強。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須改變,應變過去演繹式、獨白式的教育為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的教育模式,以增強青年道德教育效果。
3道德教育要增強專家隊伍的作用
當代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抡J為:話語是知識的載體和工具。話語的作用就是使人實際上不能在話語之外進行思想。話語與權力(指支配力和控制力)之間存在著復雜多樣的關系,權力控制與“知識”在本質上是分不開的。任何知識學科的發展與改進只是提高了規勸或規范的水平。換言之,任何時期的“知識型”同時就是權力語言。在當代社會中,互聯網技術對知識與權力的關系有著深刻的影響。在網絡化的今天,知識與信息的發展不斷地強化著知識話語的權力。而這種被互聯網強化的知識話語權力,正日益成為21世紀的主流話語權力。道德教育是通過教育者的話語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話語之內進行思想。傳統德育中,教育者因為地位角色的原因,比較多擁有獲取信息的“特權”,因而掌握較多的話語的權力,而受教育者接觸信息極其有限,因此,受教育者比較崇拜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者傳遞的信息,并在教育者的話語之內思想。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信息的豐富性等的特點,改變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格局,使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成為可能。隨著受教育者掌握信息和知識的能力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受教育者的邊緣權力的增長,這種增長最終將會削弱教育者的“主流話語”。教育者若想強化主流話語,掌握話語的權力,就要不斷增長知識,成為教育的專家。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的兩個系統信任分別是專家系統的信任和貨幣系統的信任。所謂專家系統,按吉登斯的說法,就是由技術成就和專業隊伍所組成的體系。他認為:融專業知識于其中的這些體系以連續不斷的方式影響著我們行動的方方面面。對于專家系統,與其說是信賴專家,還不如說是信賴他們所使用的專門知識的可靠性。鄭也夫認為,科學決定了專家系統的性質,因為科學獲得了大眾的信任,所以在科學上學有所長的人士是值得信任的。科學、學歷、同行評議,三位一體,構成了專家系統的信任基礎。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能否得到受教育者的信任,對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響。由于網絡交往的發展,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和知識日益豐富呈現多元化,在這些豐富而又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識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何種信息和知識,很大程度取決于對這種信息和知識的信任。在網絡交往這樣一種脫域機制下,何種信息和知識是可值得信任,很大程度又取決這種知識和信息是否來自專家系統。在封閉年代,我們的道德教育多是憑經驗,由于他們掌握較多法定的權力以及來自上級的信息,而且信息在時空上多是比較一致的,因此,在受教育者中威信是比較高的,容易得到信任。在現代的開放社會,僅靠經驗和法定的權力來開展道德教育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去學習實踐、研究提高,使自己成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專家,才能使道德教育保持先進性和成效性。
4道德教育應發揮青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傳統德育模式把學生作為控制對象實施教育,它過于強調教育者的控制作用,學生只能言聽計從。這種德育模式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在現代社會,隨著環境的開放,特別是隨著網絡交往的發展,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主的教育模式已越來越失去往日的效力,而自我教育在現代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網絡交往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認識。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的個人特質完全是由自己親手塑造的,在網絡上,先是建立個人特質,如姓名或復雜的化身,最后成為帶有完整人格的具體人物,這個過程為交往者充分建立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交往者在體驗這些角色過程中,常常面臨角色沖突,這些沖突反映到其思想中,便會促使思想內部發生分裂,分化成自我教育的主客體。從而為個體自己認識自己提供了前提。網絡交往普遍性及匿名性使交往者能夠大量地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也可以聽到來自他人對自己的真實的態度和評價。從而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及自我教育的水平。自我教育的實現需要受教育者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這是因為在自我教育活動中,受教育者的地位由客體變為主體,教育對象不論是接受一種思想觀念,還是確立一種理想信念,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心體驗,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分析、比較、選擇,并在強烈的自我同化欲基礎上去完成。網絡交往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能使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內在積極性充分發揮。在網絡交往中,交往者有了更大的學習自由和空間。在網絡環境下,教育環境和課程的設計是由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設計,或者由學習者自己設計的。學習者要自己動手學,綜合自己所理解的,而這個理解通常是基于親身試驗和內心的體驗,學習者不是主要接受指導者傳授已同化的知識,而是由學習者自己重新創造知識。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網絡中的學習是一種互動式的學習,這種學習從以老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吸收內容到學習如何探索、如何學習,老師從傳播者轉變到協助者的角色。由此可見,在網上交往中,受教育者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并處于主體地位,而對于有著很強的主體意識并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對象來說,自我教育是最適合的教育形式。
5結語
論文摘要: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利用網絡學習、工作、購物、交友等等,網絡對當代大學生道德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因素。它為大學生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為大學生接收更先進更完整的信息提供了便捷的管道,改變、調整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倫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網絡道德淪喪”、“網絡中是否存在倫理道德”、“網絡倫理問題”等等各大標題都可以在網絡中檢索出很多相關的信息。但是也不難發現主流思想都是批判的,揭示網絡倫理所存在的問題,那么網絡倫理這個新興名詞,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它能否對大學生倫理道德觀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一、網絡倫理的概念
網絡倫理,它的英文名稱是:internet ethics。它在學術文獻中的定義有三類:網絡倫理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規范。所謂網絡倫理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所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總和。網絡倫理是指在網絡信息活動中被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和應遵守的道德標準。
二、網絡倫理的特征
首先網絡倫理它是一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在網絡中人們的行為由自己決定,只有自己能控制自己行為,自己全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要求人們具備高度自覺的倫理道德觀念。沒有細致的條文規定可以做什么,只有約定俗成的可為或不可為。但這種高度自主并不是完全沒有規范,只是沒有明文規定的條文,網絡社會存在著獎懲褒貶。它也是一個有是非觀念的社會。因為它本身就是個高度輿論化的社會,一旦你的行為違背了倫理道德線,那么大眾的口水會無情地“吞噬”你,使你受到輿論的壓力。這樣一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是社會發展到后期的理想倫理道德模式,它要求人們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其次相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網絡倫理的內涵更豐富,包含的層次更多元化。因為現實的世界是由不同的地域組成的,具有各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律,不同的傳統,也就是由于這些明文規定,將現實生活的倫理地域化。但是在網絡這個無國界的交流平臺,倫理道德在一個平臺產生,思想觀念在向大融合發展。由于網民的跨地域性,網絡交流中很多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融合了各種不同的地域之間的差別。也是由于網絡的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為了避免網絡社會的混亂,不同的人們在交流中形成了更加全面的更加和諧的網絡倫理。這種網絡倫理的形成在網絡社會中形成了權威性與主導性,使之引導整個網絡社會的主流倫理觀念。這種倫理觀念體現了更加廣泛的人民的意愿、思想和利益。目前,網絡倫理中,一些公認的倫理規范正在逐步形成:如協作原則、全民原則、自由原則、互惠原則等等。這些原則正是廣泛民意的體現。最后網絡倫理是一種自由、平等、充分宣揚個性的倫理模式?!熬W絡社會倫理雖然不等于現實社會倫理,但它亦與現實社會倫理一樣,既包涵著值得肯定的價值成分,又不乏某些必須加以否定的價值因素。這就是說,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里的道德倫理并不是虛擬的,而有著確定的價值取向。”與現實的倫理道德相比,它缺少了獨斷的排他性,因此網絡倫理本身就是一種平等的倫理觀念。
三、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
網絡本身的開放性便捷性決定了它能夠加快多種文化傳播、融合的速度。而各種文化在傳播融合的過程中,網絡倫理也在向著多元化、多層次化和兼容性發展。同時網絡也為多元化倫理道德的傳播提供了快捷的傳播方式。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會接收到符號數字化了的多元化文化信息。這些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倫理道德價值觀和政治傾向。其中較為突出的影響包括:
(一)自由與平等意識
網絡的核心特征是開放性、自由性。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們以獨立的個體存在,擁有平等的地位,享有平等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發表自己的看法,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選擇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和約束。當然對等的,每個人也都沒有權利干涉他人,因此在網絡世界的這種規則下,能夠培養大學生的自由平等意識。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教育大學生尊重他人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這是倫理主體能動性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民主意識
在網絡這個開放性的虛擬社會中,人們的行為不受他人的制約,個人的自由意識得到充分體現的同時,其社會性的民主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提煉。尊重人權,按照多數人的意愿作為,在網絡世界中多數人的相同意愿占主導地位,成為主流思想。約定俗成地少數服從多數是網絡世界的規則,這也影響著網絡使用者樹立民主意識。
(三)權利與義務意識
網絡社會中,人們的付出與收獲是可以達到對等的。網絡世界中的其中一項規則就是按勞分配。在網絡世界中,人們追求的自由與平等,沒有人有特權。你要獲得到權力就必須付出。但在網絡世界中這種付出可以是時間,可以是情感,可以是技術等等。
(四)奉獻與共享精神
“網絡傳播從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際交往的時空障礙?!煅娜舯揉彙笥驯樘煜??!蓖瑫r網絡也打破了信息共享的限制。網絡上的信息不是由網絡自身創造產生的,而是由在世界各地的網民上傳共享的。網絡的資源共享性要求人們有奉獻精神。如果每個人都只抱著享受資源的心態而不共享資源,那么網絡就不可能成為現今最大的資源庫。正是由于人們的奉獻精神,把信息從子網絡中傳輸到網絡中心,與大家共享,才有我們現在這么便利的網絡資源庫。奉獻精神是網絡最核心的價值取向。
網絡以其獨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虛擬性為大學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門窗,為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補充,同時也加速了倫理學的傳播運用。所以本文的觀點即堅持網絡對于大學生倫理道德發展能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作者簡介:劉芳(1982-),女,浙江建德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 Larry P Nucci. EDUCATION IN MORAL DOMAI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9~211.
[2]劉俊英,劉平.網絡倫理難題與傳統倫理資源的整合[J].煙臺大學學報.2004,17:14~18.
論文關鍵詞 道德認知 網絡倫理 行為主體 解決措施
隨著社會發展,網絡倫理問題也呈現出新的類型和特點,由于網絡倫理自身的特性,導致其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出現雙重標準,引發一系列的網絡倫理問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網絡環境及網絡主體對網絡道德認知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道德認知角度,對網絡倫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網絡道德認知在解決網絡倫理問題、規范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凈化網絡環境,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一、道德認知對網絡倫理的影響
(一)道德認知是網絡倫理形成的基礎
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是構成網絡倫理道德的三大要素,人們主動加入到網絡交往活動中,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這些交往活動將不同地區的人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網絡社會?,F實倫理和網絡倫理的主體都是人,網絡只是一種載體,倫理道德的主體并不是網絡。在網絡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交流,網絡道德的本質就是人在網絡活動中的具備的道德規范,網絡主體道德觀念的形成、發展都建立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做好道德認知培養工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觀。
(二)網絡倫理影響著道德認知的形成
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管理模式比較松散,缺乏監管機制,自由性強,僅依靠道德自律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因此必須要重視人們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在網絡社會中如果缺失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責任感,必然會導致網絡社會混亂。網絡倫理的自律性要求人們必須加強對自身道德能力的培養,根據道德自律原則來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各地文化和多種道德觀相并存,多源性的網絡道德必然會引發道德沖突,改變甚至同化了傳統理論觀念,網絡社會陷入失范、混亂無序的狀態。此外還會影響人們的網絡道德觀,對道德主體認知產生種種影響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導致人們的道德感受和行為產生偏差,因此必須要正確的引導人們道德認知,不要因為網絡道德多樣性而導致人們道德認識混亂,避免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
二、網絡倫理問題的現實表征
(一)道德意識的沖突與裂變
1.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人們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能夠相對自由的發表言論,充分釋放內心的想法,強調自我,展現個性,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表現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實的自己。但是由于網絡社會的自由無政府和無中心特點明顯,網絡行為主體將自己作為網絡道德行為的判斷者,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忽視法律和社會傳統規范,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2.缺失道德責任感
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認知在網絡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網絡社會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一系列的虛擬交往。隱匿性、虛擬性和互動性是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從而使得傳統倫理對人們交往活動的約束力減弱。人們在網絡社會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本性,降低對自身道德的要求,沉迷與網絡中虛擬的身份,道德認知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網絡主體喪失道德責任感。
3.主體情緒浮躁及文化霸權主義蔓延
網絡社會對多種信息的監控力度較弱,缺乏對信息者的限制,不斷產生大量的網絡信息,讓人們眼花繚亂,網絡行為主體長期受網絡資訊的影響,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焦慮、疲乏,最終使人們迷失自我,導致主體情緒浮躁。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占據大多數的信息資源,西方國家的信息輸出量較大,便于向其他國家傳遞本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從而導致文化擴張,形成文化霸權主義。
(二)道德行為的脫軌和失范
1.網絡犯罪現象猖獗
信息技術是網絡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改革更新的飛速變化中網絡技術也不斷經歷著飛躍式的變化,然而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功能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進而導致網絡漏洞的出現,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不良的犯罪平臺,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屢治不止。不法分子根據網絡特點和缺陷借助一定的網絡工具和先進技術對他人的網絡系統進行破壞和侵犯,諸如病毒傳播,盜取和篡改信息等,造成個人或者政府等部門重要信息的泄露和破壞,帶來不良影響和巨大的損失。還有一部分網絡犯罪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利用論壇,貼吧,郵件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傳播電腦病毒、發送垃圾郵件破壞系統或散播謠言等舉動,由此來達到這些組織既定的商業或政治目的,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不便,也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順利的發展和繁榮,是值得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
2.網絡言行隨意放縱
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不同的是,其不存在真實的主體,人們的言行不會受到社會輿論和監督的影響,主體間的約束力降低,人們不必擔心是否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標準,使人們長期壓制的欲望、本能和沖動得到釋放,追求快樂最大。人們的外在行為規范及社會道德的不受限制,網絡行為主體就會出現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不道德行為。
三、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措施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倫理內涵,將網絡倫理和實現傳統倫理結合起來
網絡社會依靠網絡倫理制定一系列的規范措施,其在傳統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和傳統倫理而形成了網絡倫理體系,同傳統倫理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理論體系,其在構建網絡倫理體系的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必須恪守傳統倫理道德,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要基于網絡倫理的基本特征,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中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原有的運行機制,整合傳統倫理資源,不斷探究和創新,發現新的網絡倫理元素,使網絡倫理體系的建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側重人的全面發展,調整網絡技術和人的關系
傳統倫理道德指的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觀念,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能夠維持社會秩序,是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基礎,體現出定型化、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同傳統倫理不同,網絡主體的道德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網絡倫理規范的發揮,具有非定型化和非制度化的特點。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以人為本,將網絡主體作為重點,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結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信息與網絡安全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有效的解決網絡倫理問題。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水平的網絡主體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網絡社會,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利益。
(三)堅守人文道德,體現人文情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作為網絡的主體,人們要嚴格遵守和發揚人類社會所普遍推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規范,傳承人文凝聚精神,提升人文道德涵養和道德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涵養,有效的避免人性在數字化和符號化的虛擬網絡社會中被扭曲和異化的情況。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客觀的評判各種道德現象,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意識,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堅守自己的準則,抵制各種侵蝕和誘惑,鄙視不潔、不善、不義、不道德的行徑,不接觸不道德、不合理的事物,不隨波逐流,發揚人的尊嚴價值,不斷提高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彰顯人文關懷。
(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定制符合我國國情的針對性對策
[論文關鍵詞]慎獨 大學生 網絡道德 培養
網絡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媒介或手段,在近年來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這種網絡造就的虛擬社會面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在網絡社會中,網絡所特有的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等特點,使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思想及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獨”思想與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其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極強的契合性。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養方面融入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中形成自律意識和自律行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及其修養方法
先賢孔子最早提出的“慎獨”思想,已經在我國的道德教育領域成為一種精髓。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它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和關鍵性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可以評定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道德自律是“慎獨”的本質,它強調對法律的自覺遵循,即使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個體仍然能夠嚴于律己,主動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中,“慎獨”作為一種“修身之法”“入德之方”,首先便是被當作一種修養自我道德的方法而出現的。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慎獨”包括慎隱、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終八個方面。具體說來,就是要隱處自律,注意細節,把握欲望的“度”,謹慎辨析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時候要秉持慎重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僅要開個好頭,還要一如既往堅持到最后,從而謹慎收尾。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影響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相應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于網絡本身固有的共享性、交互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整個網絡社會也被打上了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的烙印,網絡道德也變得更加自主、開放和多元。因此,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網上幾乎不復存在。于是,一部分自律性比較差的大學生,由于缺少了公眾眼光的監督,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網上的一些行為開始變得肆無忌憚,有欠妥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主要概括起來,包括瀏覽不良信息、惡意攻擊他人、網絡知識侵權、信息破壞、網絡成癮等幾個主要方面。
而網絡道德失范,會造成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價值取向的紊亂,會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會導致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疏離感,甚至會影響先進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普及和提高,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和危害,相當深遠和嚴重。
三、“慎獨”思想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內在契合性
高校進行網絡道德培養,其根本目的是對一種高層次的道德自律性的培養,在于使學生形成一種更加自律的網絡道德人格。歸根結底,它是對大學生網絡德性的一種自我建構過程。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由此可以看出,“慎獨”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它們在內容上具有統一性,在主體意識上具有融通性,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質上也是相互一致的。將“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具有非?,F實的意義,它將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有助于防止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
四、“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運用“慎始”思想,培養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
始,開始,起頭。慎始,謹慎的開始。作為萬物的起點,始是行事為人這篇大文章的開頭,“君子慎始而無后憂”,只有開好了頭,以后的發展才能有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爭取一個良好的開端,做到慎其始。我們應該把“謹慎開始”作為一種基礎性教育,搶先一步,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技術教育之前就提前進行。對大學生普及一些網絡道德知識和規范,讓他們明白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一樣,自有這個世界中應該遵從的道德規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慎獨”的思想克制住最開始的歪心雜念,讓學生在最初接觸網絡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讓正確、良好的網絡道德理念在一開始就得以形成。
(二)運用“慎隱” 思想,培養自覺遵守網絡道德的習慣
隱,藏匿、不顯露。慎隱,隱處自律,是指個人獨自活動、沒有人在場的時候,也不為所欲為,不做見不得人的“虧心事”。結合“慎隱”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應該讓大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自己為什么需要遵守網絡道德的根本原因,讓他們遵守網絡道德規范,不應該是被迫的,也不應該出于對懲罰和道德輿論抨擊的畏懼,它應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自律行為。我們要喚醒大學生的網絡責任,讓他們在網絡中能充分考慮到其他網民的存在,從而自覺自愿的遵從網絡中的相關規范和原則。即使在沒有人監督,只有“天知、地知、我知”的網絡中,也能做到隱處自律,自覺的遵守網絡規則。
(三)做到“慎微”,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
微,就是細小。慎微,就是注重細節,不因小事而放縱,細微之處也保持自律。網絡世界中“微處自律”精神的形成,可以通過“慎微”教育在上網大學生中取得成效。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大學生應該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充分認識到“微”中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第二,教育大學生對自己網絡行為中的細枝末節隨時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謹慎自己的行為,防微杜漸。第三,讓大學生們明白,微小或萌芽狀態時的錯誤言行,很容易改正,但它常常因為小而被忽略,于是小錯變大錯,甚至走向不道德的深淵。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慎微”教育,使他們規范和約束自己網絡行為中的所有細節,做到自覺地防微杜漸。
(四)做到“慎言”,自覺做到網絡言論文明
言,言論,言辭,語言。慎言,即是勿放縱,即使在獨處之境,沒有約束,也要謹慎言語。對于上網大學生,我們要結合“慎言”思想來教育,要讓他們在網上嚴格自律,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不造謠傳謠,不隨意評論,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信口開河”,從而凈化整個網絡語言環境,讓他們的網絡言論文明誠信??傊尨髮W生能自覺地謹慎自己的網絡言論,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不亂說,自覺地傳遞網絡文明。
(五)做到“慎行”,培養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
行,行為。慎行,即檢點自己做所的事情,謹慎自己的行為。我們要進行“慎行”教育,讓上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真正地規范起來,讓大學生在上網時提高認識水平,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不該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自覺減少和防止網絡盲動行為。
(六)做到“慎欲”,增強抵御網絡誘惑的能力
欲,貪欲、欲望。慎欲,強調對欲望“度”的把握,它并不要求除欲或者無欲,而是要求對可能產生的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望,加以慎重的對待,控制過分的、不正當的欲望。網絡中的信息可以說應有盡有,形形。我們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誘惑的抵抗力,就必須抓好“慎欲”教育,讓大學生在面對誘惑時能有堅定的自律精神,能對自我進行嚴格的克制,從而培養起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能力。我們要讓大學生知道,有欲望并不可怕,只要能夠正確、理性的認識它,不放縱,那么欲望從某些層面上來說,還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七)做到“慎辨”,形成正確的網絡理性思維
辨,就是辨別。慎辨,就是強調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獨處之境,謹慎地判斷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網絡是一個魚龍混雜的世界,泥沙俱下。面對這種混亂的網絡現狀,加強大學生的“慎辨”教育,培養他們在網絡信息中的理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獨立分析和自主判斷能力,我們要教會他們認知和判斷,讓他們能分清網絡信息里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能準確地分析,并且獨立做出正確判斷。除此之外,還要培養他們在網絡世界中足夠的定力,讓他們在網絡中學會自己選擇信息,形成正確的網絡理性思維。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網絡道德教育逐漸凸顯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特別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引導學生趨利避害等價值。搞好網絡道德教育就要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 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網絡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網絡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據網絡道德規范對網絡主體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使網絡主體接受這些原則與規范,并將其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需要。網絡道德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道德教育即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的相關教育;廣義指在“網絡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但是,我們的教育者卻缺乏對網絡道德客觀存在的理性認識,無法確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教育觀念,更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充分實現。實際上,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但是它和現實社會又不是對立的,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的。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道德的“他律”機制被破壞,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時,網絡的自由開放性與互動性又給個體提供了寬泛的自主選擇空間,道德環境的變化使傳統的強制灌輸式德育方法徹底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還在用老觀念看待新事物,德育的被動局面也就不難理解了。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轉貼于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1.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同時,要幫助大學生確立網絡道德理念。要使學生懂得,網絡技術是人們進入網絡社會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但不是全部。大學生要在網絡社會更好地生存,除必須掌握網絡技術等科學知識外,還必須掌握網絡倫理道德等人文知識,信息技術越是發展越是要求個人的“道德自律”、個人應具有的高道德素質與之平衡。否則網絡技術就可能成為危及網絡社會及網絡進一步發展的禍水。
2.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 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3.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
[2]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
[3]劉守旗.試論網絡道德.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