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6: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基礎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運用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生產和交易,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這將對傳統會計基礎理論產生強烈的沖擊。本文論述了互聯網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影響,并就其對策進行了探討。
1、對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在傳統會計描述的會計主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單位實體。而在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中,存在著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以及以信息資源為主導服務的信息中介服務公司。在會計上是否認定這些公司為一個會計主體?這將給會計主體假設產生影響。
這些形式新穎的公司是虛擬化了的,為完成一個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待項目目標完成后又立即解散。這與傳統的實體公司在組織形式和業務經營上存在明顯的差別,但在網絡上它又確實是一個公司,并且在經營著業務,會計行為上必定要對它經營著的業務進行質和量的反映。因此,應將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變為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來確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
2、對持續經營假設。上述的網絡公司、網上公司、網際公司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會在短時間內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公司主體,但項目目標完成后又可能會立即解散。這些公司沖破了傳統企業連續經營的框架,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以即時解散,其各項會計要素也即時終結,等到為另一個特定目標而臨時成立公司時,這個公司或許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公司了。因此,傳統的持續經營假設理論已不再作用于此類公司的會計行為。
根據這類公司的組織和業務特點,應改變持續經營假設理論為即時經營假設。在即時經營假設下,資產將不能按其使用的時間長短和用途來劃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資產,負債將不按其償還時間的長短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其資產的購進價值應在購進的時候立即攤入成本。
3、對會計分期假設。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下而對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一定的期間,據以結算帳目,編制會計報表,是人為的劃分。但就虛擬化了的網上公司這類企業,可預見的將來可能是很短暫的期間,進行著不定期的經營活動,這類公司時分時合,時間長短不一。由于不能進行持續經營,因此會計分期假設在此類企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由于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內部網絡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網絡財務系統,將企業發生的網上交易等經濟業務,可以即時生成會計信息,企業在任何時點均可提交滿足不同需要的實時財務報告。傳統的會計分期假設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定期報送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報告,但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已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元化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期間可以劃分更小,甚至越來越小,可以隨時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隨時地編制和報送會計報表,實時地滿足報表使用各方對企業財務信息的不同層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對會計分期假設應加以改進,變定期為適時,劃小會計期間,隨時地反映會計信息,動態地掌握會計資料,更好地為經濟決策服務。
4、對貨幣計量假設。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僅是指在企業眾多計量單位中確定用貨幣為單位進行統一計量。貨幣作為會計信息的統一計量單位,有利于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用同一口徑衡量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現代網絡財務中,通過貨幣反映的價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諸如創新能力、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率、虛擬企業創建速度等表現企業競爭力方面的指標,更能代表一個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它們不能在報表上用貨幣來表示。同時,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產生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的商務模型,對無形資產(特別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的計量、對高級專門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價值的計量、對高科技企業潛在的高額風險回報的計量、對通貨膨脹的計量等方面,成為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此外,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也對貨幣計量假設產生深刻的影響。
轉貼于 因此,會計上單一貨幣計量的體系正在經受在計算機處理環境變化而帶來的挑戰。會計上除采用貨幣計量外,對有些特別會計事項可考慮采用利于財務決策的某些量化指標,使財務決策的衡量指標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發展的在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其結算的支付手段是網上電子支付,即不需要現金、支票、匯票等紙質票據,而是直接將購貨款從企業帳號或個人信用卡上支付給對方。這將預示著現金、支票、匯票等支付手段將逐步退出資金流通領域,也預示著企業間的結算將會進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時代。
5、對會計目標。傳統的會計目標是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提供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會計報表形式來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的,反映的內容是傳統會計六要素在經營過程中的變化和結果。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本,作一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發展過程,企業的生存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因此,知識資產、人力資產將在企業資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因此,在企業對外報送會計報表時,應將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源作為主要資產項目加以重點列示。反映的側重點應由關心“創造未來有利現金流動的能力”,轉向關心“知識資本擁有量及其增進的能力”。為改變原來定期報送一元化報表的形式,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集電子交易、核算處理、信息隨機查詢于一體的網絡財務系統,實時地滿足不同層次的報表使用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會計目標的要求。
6、對會計要素。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傳統會計的六大要素符合現行會計核算的要求,適合工業經濟時代會計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增加了許多新的業務內容,會計核算的對象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以各項無形資產為代表的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的比例不斷上升,財務資產比例呈不斷下降的趨勢。企業的資本中心正由貨幣資本向智力資本轉化,企業會計正向構建智力資本為中心的新會計體系,因此,必須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會計要素也將隨之改變。
在以計算機網絡和知識為基礎的新會計體系中,企業的資產要素應由財務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產三部分組成。財務資產主要由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構成,知識資產由知識產權和專有知識組成,人力資產指人力資源資本化,將人力資源轉化為會計資產予以確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確立產權要素,將業主權益和所有者權益產權化,知識和人力資源產權化,共同分享企業的勞動剩余。由此,將企業的會計要素可以重新分為資產、產權、剩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六個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現代計算機技術和智力資本為中心的知識會計體系的核算內容。
7、對會計職能。會計的職能是核算、監督。核算是會計的基本職能,計算機處理環境的變化和電子交易形式的出現,建立基于網絡化的會計信息核算系統已是時代使然。在這個新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中,企業發生的各項業務,能夠自動從企業的內部和外部采集相關的會計核算資料,并匯集于企業內部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進行實時處理,由此看來,會計的核算職能事實在會談化。
裘教授的這部著作共包括十三章,分別剖析和研究了會計的歷史發展及其實質、會計理論體系與概念框架、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內部控制、會計要素、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賬、會計報告、資本及資本保全、會計研究方法等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問題,是一套根源于概念框架、符合新準則規范、能滿足初學者需要的全新組合。
具體而言,《財務會計基礎理論》這部著作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部著作體現了會計的國際趨同。該著作密切關注IASC和FASB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并與我國現行會計準則的新規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較、分析和研究。尤其在1999年IASC改組,并于2001年成立IASB后,IASB與FASB的相互關系轉暖,并于2002年10月簽訂Norwalk協議書,提出了趨同規劃,在企業合并、收入確認等項目共同合作;隨后雙方成立聯合議事日程委員會(Joint Agenda Committee),協調議論同一議題的日程表,每年集會兩次。雙方鑒于概念框架(cF)在制訂、理解準則的長期重要作用,FASB與IASB協商決定在改進各自現有的框架(cF)的基礎上,聯合致力于制定一份完整的、內在一致的雙方趨同概念框架,以取代各自目前的框架(CF)。裘教授認為這將為原則導向、內在一致、國際趨同概念框架的會計準則的制訂提供堅實的基礎。2008年5月,雙方聯合了《改進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財務報告目標與決策有用的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特征》(征求意見稿)的階段成果,閃耀著財務會計理論發展的光明前途?!敦攧諘嫽A理論》這部著作對財務會計問題的研究始終把握會計的國際發展脈搏,視野開闊、高瞻遠矚。例如,財務報告目標兩大學派及其融合、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及其確認標準和計量屬性、會計準則具體項目的國際比較研究。其內容獨特、觀點新穎。
第二,這部著作每一章內容的論述都顯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并最終落實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現實問題之中。例如,在論述我國企業會計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關系中,有力地駁斥了我國經濟論壇上曾流傳的一種觀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與企業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企業無須向政府提供會計信息。裘教授明確指出為了保持社會主義方向,為了公平和效率,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和監督管理決策所需的有用信息,應該屬于首位的、重要的、涉及公眾利益的信息,企業財務報告應該滿足政府的需要。又如,裘教授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現代企業資本保全,也就是要求保值增值,并論述了資本保全理論對于我國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現實意義。在介紹實證會計理論時,裘教授強調搞實證研究也要走自己的路,選取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需要的課題,不能跟在別人后面,重復已經研究的課題,而且必須與我國當前的規范研究緊密結合起來。
第三,這部著作的內容集約不繁、言簡意賅、少而精煉。全書僅用約20萬字,但基本涵蓋了財務會計的所有基礎理論問題,內容全面,論述深入。裘教授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探討現代會計的實質。得出的結論:在觀念上綜合地反映并控制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會計(或簿記),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并運用信息概念和信息觀點,雄辯有力地論證了會計系統的系統運動就是信息流程,并進一步推出屬于現代信息科學和技術的現代會計,也可以視為第一生產力。在會計記賬一章僅用萬余字就完整地介紹了借貸記賬法、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改革開放以來,會計學在我國社會學科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要求我國不斷提高對會計學的重視程度并且重點制定有效的會計學戰略方針。本文就現階段我國會計基礎理論進行分析,并基于我國對會計學發展的戰略方針對其基礎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一、會計基礎理論概念及特點
會計基礎理論概念
會計基礎理論主要分為兩類。第一則是對會計科學和會計學科的研究。會計科學形成于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對于工業產業帶動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財務支出的預算和決算都更加嚴格,為此,會計學作為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預算、決算的一門科學而誕生。會計學科則主要是通過講述會計基礎學和會計電算化等專業的課程為會計科學做出的準備工作[1]。
會計基礎理論特點
客觀性。會計基礎理論通過對客觀存在與會計科學相關的各項事物的闡述,進而揭示會計事物的發展過程本質和規律。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會計部門的相關決策提出寶貴意見[2]。
相對穩定性。會計科學和會計學科的穩定發展是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會計實踐工作的必要條件。由于會計基礎理論是在會計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對于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會計客觀環境,會計的基礎理論也是相對穩定的。
系統性。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改善國家經濟環境和細化財政部門的財政預算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對于會計基礎理論形成的各個環節和細節,其完整性和系統性都是不可缺少的[3]。
二、會計基礎理論發展完善后的內容與功能
2011年7月4日頒布的《“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綱要》中高度指出,需要把包括會計科學在內的相關科學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中來。可以看出,不斷完善和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對于指導各項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4]。
(一)會計基礎理論內容
一般性基礎理論。一般性會計基礎理論是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會計基礎理論。主要包含了會計系統、本質對象和職能等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通過完善會計基礎理論中的各項環節使會計基礎理論更加具備系統性,從而更好地應用到不同的社會對象中,使得社會生產的各項職能都有所提高,通過相互配合和促進來加強會計基礎理論對生產領域和科學的指導作用。
管理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在發揮其競技作用的同時,對政府及社會各個生產企業和部門的財政管理又具有較強的管理作用。這使得會計的管理基礎理論在會計基礎理論的行程中具備了重要的地位。會計管理基礎理論主要包括了財務的管理、經營理論和會計監督體系理論以及對成本的和利潤的運用理論[5]。
(二)會計基礎理論功能
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及社會生產領域高度信息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對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和討論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議程。下文重點闡述了在會計基礎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主要功能。
認知功能。隨著會計科學不斷應用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計基礎理論對于企業發現自身財政狀況、提出完備的財政政策和完善自身的經濟體制都具有較大的認知作用。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和學習,企業可以認識自身經濟體制內部在發展過程中的關聯。通過定期對自身相關經濟事務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分析,從而較高的提高其經濟效益。
基礎功能。會計學作為當代社會的一門重要科學對生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各項環節都具有較大的作用。而會計基礎理論作為會計科學的基礎,可以高效地指導會計學的研究、建設和發展。會計科學的發展可以通過對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和完善來進行。通過深化會計基礎理論使會計科學工作由抽象化專為具體化,有效地促進會計工作的展開和會計科學的發展。
預見功能。可以通過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會計科學的具體實踐工作中來發現和指導企事業單位的經濟發展,對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有重要的預見和指導作用,這體現了會計基礎理論的預見功能。應用會計基礎理論對一定時期內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發展的良好措施,對企也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更好的預見和指導作用。
三、會計基礎理論發展完善的措施
解放思想。目前我國會計工作的重點仍局限在相關會計人員只對自己單位或部門的預算、核算和決算中,往往對于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沒有一個全局的考量。這嚴重阻礙了會計基礎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的指導作用。因此,有關部門決策人員和相關會計工作人員需要解放思想,把完善和發展會計基礎理論思想提升到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這在完善會計基礎理論的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堅持創新。對于已形成的會計基礎理論在完善的同時還需要挖掘和完善自己身的創新能力,堅持創新理念,使現有的會計基礎理論不斷融入新的血液來促進和指導社會各個學科的發展。
加強財務管理團隊的素質基礎。有關部門需要結合目前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時效特征進行必要的理念宣傳活動布置,爭取將會計相關監督和服務創新功效發展到極致狀態根據目前會計職員的專業技能訓練標準分析,其在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和部門預算、納稅申報等流程中必須穩固良好的疏通、協調角色地位。具體措施包括:定期舉辦會計基礎知識的講座會談和內部業務實踐活動,必要時可以布置機制范圍內部的人員素質競賽項目,盡量提升職員的專業素養品位,拓寬其在實際應用問題上的處理能力范圍。
強化內部審計監督部門的控制實效地位。財政監管以及相關審計單位必須主動貫徹本職務范圍內部的基礎思想指導工作,廣泛應用不定期抽查手段對必要部門的會計核算業務和經濟處理不合規則的問題進行排查,并實現全面優質化改良。這樣能夠科學疏導整個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能效,進一步穩固財經紀律,保證主體部門資金的合理應用潛力。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我國會計基礎理論形成和發展背景,對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特點以及功能和理論發展的重點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得出會計基礎理論的完善和發展以及將會計基礎理論應用到生產改革和實踐中,對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意義。
一、會計基本理論必須前后一貫
(一)“兩論”結合,建立前后一貫的會計基礎理論體系
會計基礎理論體系包括:動因、對象、本質(結構)、職能、目標等范疇。
1.會計與會計學。
2.社會環境與會計系統。會計是為適應環境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對其有重大影響。社會環境千差萬別,并不都與會計相關,即使與會計相關,其作用和影響也不一樣。會計、統計、審計的社會環境相同,其本質和職能大不相同。應當充分重視社會環境的重大影響,深入研究會計系統的內部矛盾。
3.會計職能與動因。會計職能是會計系統的外在行為,聯系會計系統與環境,體現會計環境包括會計主體及有關方面對會計的根本要求以及會計系統滿足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與可能的統一。
會計為什么會形成兩種結構、兩種本質、兩種基本職能、兩種基本目標呢?歸根結底,在于建立會計系統的客觀需求(或稱客觀必然性)。這里,首推節約勞動時間規律,它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動因。根據動因要求,既要核算勞動時間的消耗量和勞動成果,又要強化管理,促進勞動時間的節約,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這樣就形成了會計的結構、本質、基本職能和基本目標。動因反映社會環境對會計的需求,是環境需求與會計本質、職能結合的統一與概括?;緞右蚴侵萍s會計本質、職能、目標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動因為邏輯起點,以基本職能為研究起點,建立前后一貫的會計基礎理論體系。
4.會計對象與會計對象要素。會計對象是價值運動,會計對象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會計對象的初步分類。會計對象要素是會計科目的分類概括。會計反映是對會計對象要素具體內容的確認、記錄、報告與分析。會計控制是對會計對象要素具體內容的規劃、調節、監督與考評。
5.會計結構與本質。我國會計學界對什么決定本質、什么表現本質缺乏研究,從而影響對會計本質取得共識。決定事物本質和職能的是事物的結構,是事物的內在矛盾。兩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外部表現是功能(職能)。功能表現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是結構和本質的外部表現。通過基本職能研究結構和本質,不僅是系統理論的一般原理,也為會計理論研究所證明:通過反映職能,發現會計的信息處理結構和經濟信息系統本質;通過控制職能,發現會計的經濟管理結構和管理活動本質。
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都反映了會計本質,不應各執一詞,而應將“兩論”科學地結合起來,以全面地反映會計本質。職能內顯結構和本質,外聯環境和對象。結構和本質決定職能,職能表現本質和結構。本質和職能受環境影響,適應環境需要,但其決定因素不是環境而是結構——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6.會計目標與作用。會計目標是指導會計工作、評價會計準則的指南,是會計系統應當達到的境地。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職能是固有的、潛在的、相對穩定的,目標隨環境的變化按有關方面的需求而變化。沒有該項職能就不可能提出相應的目標,因而直接決定會計基本目標的是會計的基本職能。葛家澍、余緒纓教授指出:職能是體現會計本質的功能,而目標則是……會計職能的具體化。
基本目標為總目標服務,受總目標指導,力求實現總目標。根據《會計法》第一條,會計的總目標應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目標是應當達到的,作用是已經達到的,從整體而言,會計目標達到了,會計作用也就發揮了。兩者只是角度不同。
綜上所述,會計基礎理論體系簡略圖示如下: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在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動因推動下,兩種結構、兩種本質、兩種基本職能、兩種基本目標,相互聯系,前后一貫。按照質量要求,作用于會計對象,實現會計總目標。信息系統論與管理活動論結合是會計基礎理論體系實現前后一貫的關鍵。
(二)以會計目標為起點,建立統一會計制度理論框架
統一會計制度理論框架(或稱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是財務會計理論中最實用的一個部分,是用以指導和評價包括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在內的統一會計制度的理論體系。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統一會計制度理論框架包括會計目標、基本前提、會計原則、質量特征以及會計對象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
統一會計制度理論框架以會計目標為起點,提供真實信息與強化經濟管理并舉,包括對會計規范、會計方法和會計工作的豐富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統一會計制度理論框架上承會計基礎理論體系,下導會計規范與核算方法理論和會計工作,是兩者的中介,構成前后一貫、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
(三)以會計對象為基礎,建立會計規范與核算方法理論體系
會計對象是會計核算和控制的客體,是統一會計制度、會計方法規范、核算、控制的內容,也是會計科學賴以建立的客觀基礎之一。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與其對象存在著相似關系,所以我們研究會計規范與核算方法理論都必須從其原型——會計對象出發,把會計規范與核算方法理論建筑在會計對象的基礎上。
任何教學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教材,前面提到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及時性與實際性。而當前高職高專會計學基礎課程開展受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教材缺乏實際意義,與現實脫軌,這也導致了學生對基本信息、會計業務、理論知識難以理解的狀況,教材及時性差,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一旦滯后,很可能成為學生事業的絆腳石,影響學生發展。
二、以就業需求為目標,轉變教學觀念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的屬性特殊,對于教學過程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更要強調專業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要以培養社會需求型人才為目標,理論與實踐并重,強化教學重點。要改善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樹立起正確的觀念,以學生的個人發展與社會的需求為方向,建立理論為實踐服務的思想,強化會計學基礎理論與實踐運用的培養。一方面,以學生的就業發展為目標,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突出強調實踐的掌握;另一方面,明確好會計基礎課程教學的任務,重新設置會計基礎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三、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實踐操作能力
高職高專院校的突出特點就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人才,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擁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對于自身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會計學基礎性的課程章節內容實際上也有值得推薦的地方,實踐操作能力可以通過反復的聯系來達到效果,而真實的實踐教學效果,遠遠超過了反復的理論知識強調。所以說會計學的基礎課程除了需要設定一定的基礎理論教學外,應更多的將重心放在實踐動手操作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實踐課程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此外,對于教學方法,還可以進行合理的改善,通過引進新的教學模式與技術,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進一步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了平臺與機會。
四、結語
(一)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我國著名會計學家閻達伍教授將價值鏈管理和現行會計管理模式整合集成,首創了價值鏈會計的概念,認為“價值鏈會計可以表述為以價值增值為目的,對以戰略聯盟為表現形式的價值鏈加以追蹤、核算、預測、控制、評價的一種管理活動。”價值鏈的概念最先由美國著名管理學者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閻達五教授對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是:會計管理活動論。強調的是以強化價值管理為主線,分別沿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重構會計管理框架,在空間維度上,把原來的以單一企業形式存在的會計核算主體擴展為以價值鏈聯盟形式存在的會計管理主體,把原來的以貨幣為計量手段的各會計核算對象擴展為以價值鏈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會計管理對象。在時間維度上,以會計實時控制為核心,以管理過程的時間序列為依據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會計管理。綦好東的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是價值鏈管理。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價值鏈會計最重要的是要厘清其目標和職能。動態地看,價值鏈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圍繞價值增值,不斷協調和優化價值鏈的過程。價值鏈會計既是價值鏈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價值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價值鏈會計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價值鏈管理的目標和要求。張林的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依據價值鏈理論、企業理論、現代信息管理理論而形成的。論述了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價值活動與聯系,以及交易費用和現代信息管理理論的存在對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的影響。
(二)價值鏈會計的定義 率先提出價值鏈會計概念的閻達五教授指出:“價值鏈會計是對企業價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層次關系的研究,具體可表述為:是收集、加工、存儲、提供并利用價值信息,實施對企業價值鏈的控制和管理,保證企業的價值鏈能夠合規、高效、有序運轉,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種管理活動?!濒牒脰|教授認為:“價值鏈會計首先是一個為協調和優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提供信息的信息系統,同時又是一種以實時控制為特征的管理活動。”張林認為:“價值鏈會計首先是一個信息系統,它必須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優化價值鏈流程、構建高效價值鏈聯盟、進行價值增值決策所需要的價值信息i同時,作為價值管理的重要工具,價值鏈會計也是一個控制系統,以價值鏈聯盟為控制對象,涵蓋事前統籌規劃、事中實時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的全方位多維立體控制體系。”
二、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的構成要素
(一)閻這五的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構成要素理論框架的搭建基礎:會計管理活動論,基本思路是,以強化價值管理為主線,分別沿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重構會計管理框架。重構后的會計管理框架可用圖1表示。該框架與傳統的會計管理理論框架所不同的是,在進行會計管理時,應該明確管理的目標是在實現價值鏈聯盟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核心企業價值最大化。如在進行存貨決策時,會計管理部門不僅要搜集、加工價值鏈上游企業提供的價格信息,而且還應該考慮采購物品的質量、其供貨能力、滿足核心企業需要的程度以及企業間的價值鏈聯盟關系等傳統會計決策所不予考慮的因素,進而建立起以核心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函數,價值鏈聯盟價值最大化等其他因素為約束條件的會計決策模型。
上述思路的特點是,通過審視價值鏈與價值鏈管理理論去改造原來的會計管理理論,即依據會計管理的時間序列,通過擴展會計管理的時間與空間維度,實現價值鏈與會計的融合。
該框架首次提出價值鏈理論與會計的結合理論,屬于總括性質的概念框架。但是對框架的各個因素并沒有明確地進行討論;并且強調的是會計管理理論框架,與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還有一定意義上的區別,可以作為價值鏈會計研究的啟示性文章。
(二)纂好東的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構成要素綦好東認為價值鏈會計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其基本理論框架的構建首先要厘清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和職能。具體的職能劃分如圖2。但要注意的是,綦好東的理論框架只是強調了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及職能,并未得出明確的框架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三)張林的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構成要素張林認為,價值鏈會計理論結構應由價值鏈會計目標、假設、本質、原則等理論要素組成,各理論要素相互之間的層次關系如圖3所示。
價值鏈會計目標、假設、本質屬同一層次的會計基礎概念,而價值鏈會計原則是會計基礎概念指導下的規范概念,價值鏈會計實務則要受到會計原則的約束。張林作出了明確的框架結構,并對各個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作了探討,重點在于使用者的要求對整個框架的搭橋作用,傾向于目標論的理論框架。
(四)毛婧的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毛婧認為,以價值鏈會計目標為起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價值鏈會計假設、原則、對象、職能和方法這些會計基本理論要素共同構成了價值鏈會計的理論框架,如圖4所示。
其中價值鏈會計目標是理論框架的起點,而價值鏈會計假設是保證價值鏈會計目標實現的必要前提,共同構成了理論框架的首要層次,而價值鏈會計原則則是處理價值鏈會計事項,對價值鏈會計對象進行核算所依據的規則。價值鏈會計目標、價值鏈會計假設、價值鏈會計對象和價值鏈會計原則共同構成了價值鏈會計的基礎理論結構。價值鏈會計職能則是以價值鏈會計基礎理論為指導。以價值鏈會計目標為導向,是價值鏈會計功能的具體體現。價值鏈會計方法則是價值鏈會計基礎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該框架以價值鏈會計目標為起點,途經假設、對象、原則、職能、方法,最終由價值鏈管理者的信息反饋回到目標的修正,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閉合系統。
三、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構成要素對比
(一)價值鏈會計目標閻達伍教授認為,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可以歸納為“疏通信息傳遞渠道,調整企業價值鏈從而協調各部門、環節間的協作關系,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增值,即利用會計的特有功能與方法為企業價值增值最大化服務”。綦好東等認為,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可以表述為“提供價值創造的動態信息,借以制定協調和優化價值鏈、實現價值增值的決策,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控制”。
因此,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可以定位為:“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動態的價值創造和流轉信息,借以優化價值鏈流程和價值鏈聯盟,并同時以實時控制為核心協調和優化價值鏈,最終實現價值鏈聯盟和核心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它反映了在現行社會經濟環境和信息技術條件下,價值鏈會計系統對信息使用者的價值信息需求的有效滿足程度。
(二)價值鏈會計假設目前的共識是在原會計假設基礎上,結合價值鏈會計自身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項假設:價值鏈聯盟主體假設、持續運行假設、會計分期彈性假設、計量形式多樣化假設。
(三)價值鏈會計原則傳統會計有十三項原則,這其中除歷史成本原則外,對于價值鏈會計基本適用。歷史成本原則反映的是經
濟業務的實際成本,但市場價格是變動的,資產價值也會發生變動。歷史成本反映的價值是過時的,對于經營管理決策不具有相關性。價值鏈會計的目標是要使整個價值鏈增值達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價值必須是現行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反映價值鏈上的價值。
(四)價值鏈會計對象對價值流的管理,即如何使價值流在總量上達到最大,在流速上順暢無阻,并在各環節間合理分配,這是企業價值鏈管理的根本內容,為價值鏈管理者提供價值流的價值信息成為價值鏈會計的主要任務。價值鏈或價值鏈體系中的價值流就成為價值鏈會計核算和反映的內容,即價值鏈會計的對象。
(五)價值鏈會計職能會計的職能是會計在客觀上能起的作用,是會計本質的體現。在這一問題上多數依據綦好東教授的理論,價值鏈會計的職能應定位于兩個層面,即基本職能(預測、核算、規劃、評價和控制)、核心職能(即時分析、實時反映)。
(六)價值鏈會計方法按張林和毛婧的看法,價值鏈會計的實現和運行必須依托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現階段主要是實行ERP和XBRL。
(七)價值鏈會計計量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已不能完全適應價值鏈會計,可以采用價值計量的形式正確反映價值鏈會計中無法用貨幣計量的經濟事項。但直接從貨幣計量過渡到價值計量是有難度的。在價值鏈會計中,可以先采用貨幣計量為主、多種計量形式(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并存的方式。價值鏈會計的計量可以建立在兩種方法上,一是作業成本法(簡稱ABC),一是經濟增加值法(簡稱EVA)。
四、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的改進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同學們對于這一點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在如何學好這門課程的問題上,是有一定的誤區。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這門課的學習靠死記硬背,但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在遺忘率高。那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呢。
我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知識點分為三類,接下來我具體說說每一類的學習方法。
(一)眾所周知類
例如《會計法》第二十六條中關于企業會計核算中的禁止性規定:“公司企業會計核算不得有下列行為:虛列或者隱瞞收入,推遲或提前確認收入?!卑凑照K季S理解,這些行為是不允許的。
(二)需要推理類
例如《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里面規定“簽章的變造屬于偽造”,變造與偽造是兩種不同的性質的造假,但學生對于這兩個內容容易混淆。教師就可以結合語文,將變造說成有中生變,將偽造說成無中生有。學生如何理解簽章的變造屬于偽造行為。因為簽章對變造后的簽章人來說,本身簽章人不需要在票據上進行簽章,但是現在票據上有了他的簽章,這就是無中生有的行為。這與變造其他內容并不改變票據或結算憑證上面的簽章人是不同的。
(三)死記硬背類
例如《稅收征管法》關于罰款數額多少的規定:“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边@就需要死記硬背,但其中也有規律可循:違法情節輕的罰款數額小,違法情節重的罰款數額大。這類金額是需要死記硬背,但背的時候也有一定的方法,我們可以把相關的關于罰金的都拎出來一起對照著去背,背的時候可以結對一問一答,這樣就更具趣味性。
二、《會計基礎與電算化》的學習
《會計基礎》是一門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專業課,即包括抽象的理論知識,又需要具體的實踐操作,因此在教學中要求理論和實物并駕齊驅,使學生在理解會計理論的同時又要熟練處理會計業務。以下是我經常使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與提問法相結合
對于剛剛接觸《會計基礎》時,在學生會碰到好多的專業名詞,而這些專業名詞對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但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入門的第一步,也是本門課的基礎,我們都知道打好基礎的關鍵性,不然會嚴重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
在這個階段,我一般會為學生“開個店”例如學校的小賣部,從而引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概念。通過經營模式的介紹,得出什么是“收入”、什么是“費用”、什么是“利潤”。讓學生在聯系事實的情況下適應這些專業名詞。同時通過多提問,加深對專業名詞的記憶。
(二)情景教學法與互動教學法相結合
當學生對于專業理論知識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礎上,才可以采用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在設定的場景中,準備好會計用品,例如會計憑證、賬簿等,給每個學生分配不同的崗位,不斷輪崗,將《會計基礎》書本上的操作要求從頭做一遍,填制憑證的注意事項、賬簿的設置與登記、報表的編制等等。還可以利用網絡等提升課堂的趣味性、靈活性,從而提升學習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對于《會計基礎》的理解。
《電算化》的學習是在《會計基礎》的掌握基礎上進行的,通過不斷的操作與運用,從以往的考試通過率來說,電算化基本沒有問題。
三、關于《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與《會計基礎》中的幾點疑問
(一)《會計基礎》教材中關于錯賬更正方法中的紅字沖銷法的具體操作不具體,原文“用紅字沖銷原有錯誤的賬戶記錄或憑證記錄”,究竟是記賬憑證錯誤、還是記錄賬簿的錯誤需要用紅字更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