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銀行業市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村鎮銀行,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強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2006年12月銀監會公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到今年,已,有接近八年的時間。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071家,其中開業987家,籌建84家,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村鎮銀行發展速度相當迅速。而當前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專家學者都對村鎮銀行的發展及其服務于農村金融的作用等問題,都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一、國外研究綜述
(一)農村金融理論文獻綜述
國外對農村金融的研究比較早,并且全面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農村信貸補貼、農村金融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
1、農業信貸補貼論
農業信貸補貼論,也稱為農業融資論。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業信貸補貼論一直都是農村金融理論界占主流地位的傳統學說。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農村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資金短缺的問題。由于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投資周期長、又缺乏抵押品等特點,而農戶絕大多數都是貧困人群,他們收入少、沒有儲蓄,因此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銀行是不可能貸款給農民以及農業企業的。為此,要促進農業的發展、緩解農村貧困的問題,就只有采取政策性的手段,為農業注入政策性資金,建立非營利性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開展資金分配,增加農業生產投入。
2、農村金融市場論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金融自由化理論的深入發展,人們開始反思農業信貸補貼論存在的不足,農村金融市場論逐步取代了農業信貸補貼論的位置。與農業信貸補貼論不同的是,農村金融市場論注重的是市場機制。其主要觀點為:農民以及貧困階層具有一定儲蓄能力,不需從外部向農村注入政策性資金;正是由于如農業信貸補貼論這種低利政策的實施反而阻礙了人們存款,抑制了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農村金融市場論的主要觀點完全依賴市場機制,極力反對政策性金融對市場的扭曲,特別強調利率的市場化,認為利率自由化可以使農村金融機構能夠自由調整利率,不用依賴外部的資金來源,也能保證利潤目標的實現。
早在8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專家學者對農業信貸補貼論提出了質疑,如McKinnon(1973)提出專制貨幣政策阻礙了欠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Shaw (1973)指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受到了嚴重扭曲,政府對金融的管制大大阻礙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只有通過制度安排才能促進資金和維持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的穩定性。農村金融市場理論觀點的代表者(Adams,1984)對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貧困農戶是有儲蓄需求的,只要有儲蓄激勵機制,大多數貧困的農戶愿意選擇到金融機構儲蓄。
3、不完全競爭市場論
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揭示出市場機制并不是一只“萬能“的手,要培育一個有效率的、穩定的金融市場,仍需要一些社會性的、非市場的要素去支持它,如政府的合理干預。構成農村金融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基礎是以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Stiglitz為代表的對不完全競爭市場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Stiglitz(1990)根據其研究結果指出,在小組貸款的方式中,組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銀行所面臨的道德風險,能大幅度提高貸款回收率。同時他也指出金融市場失敗主要是因為存在不完全競爭、投資者缺乏信息等七個主要問題,他認為,由于市場的失敗,政府就需要展開合理的干預以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有效率。Ghatak(1999,2000)、Tsaael(1999)等也在建立模型開展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在采用小組聯保的形式下,同一類型的借款者集中在一組能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從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問題。
國外專家學者對農村金融的研究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的理論之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及供給主體的研究。如WynGrant和AnjeMaeNamara(1996)探討了英國和愛爾蘭兩國農業貸款機構的發展及其之后的商業化。同時其研究結果也標明規模大的農戶通常能更好地把握借款機會及運用新的金融工具。Han,D.Seibel(2001)指出非正規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后由于受到規模、延伸和持續性等因素的限制,發展并不理想,提出非正規金融正規化的觀點。(2)對農村金融組織微觀運營機制的研究。M .S.Sriram (2002)以印度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減少交易成本的機制主要是通過建立信用來解決信息不充分問題。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對農村金融機構產權制度的研究等。
(二)有關社區銀行、村鎮銀行以及中小型銀行的研究
1、中小銀行優勢、定位及發展策略的相關研究。
Berger & Udell(1995)提出了“小銀行優勢”假說,其研究發現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更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并且像社區銀行這類中小銀行在獲取和處理“軟數據”的能力比大銀行更強,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借貸上擁有比較優勢。Hauswald和Marquez的研究結果同樣也表明,大銀行在處理“硬數據”的能力比較強,但是由于遠離關系型中小企業借款者,因此其處理地方“軟數據”的能力遠不如小銀行。Mester等人也指出,與大銀行相比小銀行在處理信息上具有較強的優勢。Keeton、Harvey、Willis (2003)根據以往10年的實證研究結果指出,社區銀行與大銀行相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并且多數社區銀行能獨立運作、增長速度較快。
2、中小銀行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Samolyk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地區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經營狀況良好的地區銀行能較好地推動地區經濟發展。Simo和Stavins通過實證研究指出當地銀行為當地家庭和中小企業的主要金融服務機構,并且當地銀行的經營狀況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較強的相關關系。Holland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正是由于地區銀行的規模小,他們破產或者倒閉所引起的系統性風險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大銀行雖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分散風險,但他們的破產倒閉對整個國家的影響卻可能是致命的。
3、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
盂加拉國的Grameen bank(GB)模式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小額貸款運作模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國的經濟學家Muhammad Yunus研究調查發現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意貸款給貧困階層,而非正規金融的高利貸只會讓貧困階層雪上加霜。1983年Yunus在孟加拉國開辦了Grameen bank,Yunus(1999)的研究結果中提出該行的主要貸款對象為貧困階層,目的是幫助他們脫離貧窮;貸款流程共包括三個環節:貸前、貸中和貸后,貸款的模式為“小組+中心+工作人員”,這種模式充分運用了多次博弈可大大降低信用風險的原理。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在國內,村鎮銀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國內學者研究較晚,但自其試點以來,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都對其展開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存在的問題、市場定位、可持續發展、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包括風險控制等。
(一)關于村鎮銀行運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研究。
目前專家學者對此問題研究較多。劉津慧,唐青生(2009)指出我國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村鎮銀行變相成為當前商業銀行在當地的“分支機構”,村鎮銀行并未按銀監會的要求將網點設在貧窮的地方,而更多的設在比較富裕的地區,吸存能力有限等。曹澤輝等(2012)指出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開發力不夠,發展遠遠滯后于城市金融市場,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力,農村金融體系結構也有待完善等。劉姣華(2014)指出當前我國村鎮銀行存在以下問題:發起行一支獨大,民間資本參股動力不足,網點單一、社會公信度低、業務品種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支農作用不明顯等。李照杰(2014)根據對天津村鎮銀行的調研情況總結出天津村鎮銀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市場注入受到限制、目標定位不明確,與其他銀行相比缺乏競爭優勢。
(二)關于銀行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
鮑吉(2009)指出,村鎮銀行可以通過建立分支機構擴大營業范圍和資金來源范圍,把觸角延伸到農村金融空白區,以建立一個覆蓋面更為廣泛的村鎮銀行,真正發揮為“三農”提供服務的作用。傅皓輝(2009)指出我國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在經營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如資本實力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外部配套環境不健全等障礙。我國村鎮銀行可以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如格萊珉銀行的“小組模式”、印度ICICI銀行拓展農村業務渠道的方式,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錯位經營、多渠道壯大村鎮銀行的資金實力、引導村鎮銀行的資金投向、提高其風險防控能力等來實現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李曉?。?011)指出廣西村鎮銀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社會認同度低、支農配套體系不健全、中間業務發展不充分、績效薪酬機制有待完善;并提出存進廣西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導入企業識別系統、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認同度、加大對村鎮銀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農配套體系建設、提高業務經營水平、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健全績效薪酬機制。周才云,張毓卿(2014)指出我國村鎮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遭遇到一些諸如經營風險高、獲利能力不足、資金來源少等瓶頸,制約了村鎮銀行的進一步發展,為保證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周才云等提出應從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監管出發加強金融監管,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時村鎮銀行應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和構建區域金融發展圈。
(三)關于村鎮銀行市場定位的研究。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村鎮銀行的定位:
1、市場定位偏離初衷。
唐立新(2008)指出當前不少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偏離服務“農村、農民、農業”的初衷。由于針對“三農”的金融業務風險、成本較高從而違背了村鎮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因此他們在經營時無疑會選擇那些貸款金額大風險相對較小的客戶如中小企業。
2、應明確市場定位。
鄒力宏,姚瀅(2008)采用swot分析法從村鎮銀行的優、劣勢及其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這四個基本要素出發明確了我國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主要在欠發達地區為農戶和微小企業提供小額貸款,但需注意減少政府的干預,同時應加強信用擔保制度建設和風險控制。張寰(2009)認為村鎮銀行創新信貸模式,完善小額信貸的管理機制,致力于為小農戶提供服務。田仲菊(2009)指出農村金融機構應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可以為農村的高端金融市場――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大型涉農企業、鄉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創新擔保模式,為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四)關于村鎮銀行治理結構的研究。
柴瑞娟(2010)等認為首先村鎮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非常靈活,村鎮銀行可以根據業務的具體情況和決策管理的特點來靈活設置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其次村鎮銀行的約束有效,由于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通常都是經驗豐富、管理模式成熟的商業銀行,其自身的約束力本身就較強,公司治理結構合理,故而村鎮由銀行的內部約束力也較強。陸智強(2012)認為村鎮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類型是村鎮銀行的成本和發展模式兩個影響因子的函數,根據其所設立的四類內部治理結構模型,得出結論:并沒有適合村鎮銀行的最優內部治理結構,各個村鎮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內部治理結構。
綜上所述,國外有關農村金融、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理論已被我國理論和實務界接納吸收,應用在指導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個國家的國國情不同,我們只能借鑒而不能完全照搬這些理論。目前我國的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但更多的是從理論上進行研究,而像國外那樣收集翔實的資料數據展開定量的實證研究的卻較少。
參考文獻:
[1]高曉燕,孫曉靚. 《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6)
[2]樊巍.《對民間資本入股村鎮銀行問題的若干思考》[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13,(1)
[3]孟德鋒,盧亞娟,方金兵.《金融排斥視角下村鎮銀行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 經濟學動態2012,(9)
【論文摘要】在新形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體系中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滿足市場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文章從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加強教學體系建設的措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突出自己的教學特色,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日益發展的金融業不僅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上升,而且對金融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果出現:一方面,國內許多金融機構面臨金融專業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當一批金融學專業畢業卻面臨就業壓力,就業形勢嚴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滿足金融部門的需要。
而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其教學體系息息相關,教學體系的優劣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影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教學體系問題突出,主要體現為,在金融學教學中,盲目采用重點大學、研究型大學的培養模式,沒有過多考慮自身的教學條件及環境、師資水平等方面存在著不足,沒有很好體現出其辦學目標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養上脫離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因此,作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為培養人才特色,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服務地方經濟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學體系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學本科專業教學體系的現狀
(一)課程體系設置缺陷
專業課設置缺乏系統性考慮,課程之間缺少必要的銜接與協調,教材的選擇無統一規劃而是由任課教師個人選擇教材。過分強調金融專業基礎理論教學,偏重于宏觀金融的教學,微觀金融課程和實務性課程相對不足。這樣不僅容易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完整,而且由于課程的理論較多,導致人才培養上仍然延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知識傳授方法。這種只注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足的教學方式,忽視了金融學專業的實用知識技能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結果,脫離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專業培養應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標。
(二)課程內容少而陳舊
專業知識和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豐富性和新穎性,且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充實滯后于金融業務的發展,很難適應新時代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教師上課參考書籍少,一般一門課一本書,教師上課內容涉及面窄,學生掌握的知識淺浮。
專業選修課設置較少,往往不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而設置,與現實聯系不夠緊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學前沿理論的進展。
(三)教學方法單一
金融學專業教學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法,很少運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教學和實際調研等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能力、個性和素質的培養。同時,考核方式仍以死記硬背的“記憶性”考核為主,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
(四)教學設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經費緊張,金融專業教學的硬、軟件設施建設往往無能顧及,實驗室建設與實踐基地建設嚴重滯后,教學設施差,不僅不能順利地開展模擬教學,而且不能進行產學研結合。
同時,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難與校外的金融機構簽署了實習、實訓基地協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五)師資隊伍建設重視不夠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也是培養能力的決定因素,而要培養出應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須要有一支應用型的教學團隊。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學專業教師一部分從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另一部分來源于升本前的教師,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師資隊伍建設不足表現為:(1)金融專業師資隊伍的結構欠缺,如教師們的知識結構、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和層次結構等不完善;(2)金融專業師資力量不強,如不少教金融學的教師是非金融專業出身的,導致教師本身對金融學研究不深;(3)教師任課隨意性大,上課課程跨度寬,教師自己對所任課程鉆研不夠;(4)缺乏“雙師型”教師。
二、基于應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體系設計
(一)以行業為導向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教學體系的核心部分,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應本著基礎知識以夠用為度,注重實踐教學,以滿足行業需要的原則構建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并能及時調整課程體系。
1.對于課程的總體設計應該是基礎適度,強化實踐課程
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深度、學時比例以夠用為度。專業課程要能夠根據行業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最新趨勢進行及時調整,以縮小行業技能需要與學校教學之間的差距。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數,使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在內容上與行業發展實際緊密相連,突出實用知識技能的教學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課程設置要體現層次性、系統性,突出應用性
在公共基礎課中,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外語和計算機能力,并要求學生掌握或了解相關的金融軟件,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金融業國際化、電子化、信息化的發展。公共選修課既要體現專業的延伸性和學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與學生就業的相關性。例如為提高學生的溝通談判能力可開設金融公關、銀行營銷等課程使學生處理金融業務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要強化專業方向,突出前沿性。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在課程的內容安排上,應緊跟未來經濟、金融業發展的客觀實際,及時增加新的內容,開設新的專業課程,以保證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合理調整宏、微觀金融課程比例,增加培養學生的市場分析能力、投資理財能力和業務操作技能的課程。專業選修課可根據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方向,采用“模塊化”的方式設置。加強課堂外教學內容建設,例如對現實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可邀請金融業的專家、學者做專題講座。
實踐課程體系設置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為出發點,可分為課程專項基本操作訓練、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和實習等部分。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
以傳統的“以教室為場地、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已不適應金融業發展需要,要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創新多元化教學手段和開放型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方法由傳授知識型轉變為培養能力型,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入不同的教學形式,如理論課較強的專業課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手段,以增強課堂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對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證券投資學、金融期貨實務、外匯交易等金融投資課程)可采取模擬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熟練運用多種專業軟件工具開展金融統計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可采用任務教學和項目教學。例如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教研項目,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特定的實踐調研活動。采用任務教學和項目教學法,教師要有計劃地及時給予指導。同時,要激勵、支持學生的創意,鼓勵學生主持科研項目。
(三)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體現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并重,不僅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使他們具備適用的金融業務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使得教學內容立足課本,又不局限于課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銜接性與實用性,體現時效性與針對性,即要緊隨金融業的發展,及時把新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引入教學內容。
做好教材建設規劃,精心選用優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蹤與評價機制,逐步完成與課程配套的教材、參考教材、實驗指導書、題庫等資料的建設,從源頭上保證教學內容的質量和效果。健全考評機制,規范教學行為,調動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培養造就一支治學嚴謹、結構合理,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教學科研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完善教學體系的基礎。
1.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啟動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公開招聘高學歷優秀人才、鼓勵教師進修、訪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優化教師結構,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
2.建立教學科研專項基金,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科研活動,申報重點科研課題。以科研促進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3.通過與地方金融業及其他相關行業橫向交流的途徑,鼓勵教師到金融機構或相關企業從事項目研究或進行掛職鍛煉,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同時可聘請地方金融機構或企業實踐能力強的專家或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開展實務、實訓和專題講座。
4.加大教學團隊的培養力度,整合教師力量,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建設一支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結構優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獻和創新精神的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五)加強教學設施建設
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建設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業務的模擬操作實驗室,及配置相應的模擬實驗軟件,用于教學、科研、實踐教學。同時,爭取與地方金融機構和公司企業建立密切聯系,通過簽署實習、實訓基地協議,實現資源共享。
三、結論
改善金融專業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有助于其教學體系的建設,可有效促進金融學專業學生操作技能、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建立一套能使教學目標與行業對金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教學體系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需要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機構及相關企業和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不斷的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史瑛.從金融產業發展看高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新鄉學院學報,2009(05).
[2]劉明顯.地方性財經院校金融學教學改革探討[j].市場論壇,2008(10).
[3]于長福,奚道同,郭強.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商業經濟,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