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6: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口譯,作為入世后的嚴重短缺崗位,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報考口譯證書的熱潮一時風起云涌。然而,要想成為該行業的佼佼者甚至成為眾人矚目的“金領一族”絕非易事??谧g受訓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過硬的心理素質,機敏的應變能力,豐富的百科知識,還需要通過長期艱苦訓練,掌握一定的口譯技巧??谧g受訓者在上口譯課或課余做口譯練習時,會碰到相當數量的長句,聽完后覺得腦子里不是一片空白,就是只剩下只言片語,沒有一個連續完整的印象,更不用說順暢地說出口了。我國的翻譯教學也一直流行以句子為意義單位的句段翻譯,整理提供但這種對原語進行“切斷式”處理實際上并不利于原文的理解。本文將對這些問題談一些看法。在分析長句特征之前,有必要先對長句這一概念作一解釋。漢語中的長句一般是有著嚴密的結構,規范的語法,優美的措辭。但在口語中,長句有時(如有稿講話,念稿發言)會呈現出上述特點,但更多地是由結構、語法趨于簡化,不太注重文采的分句構成,所以與前者有很大的區別??谧g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
1、其語言載體為口語,表現為輸入信息時的原語和輸出信息時的譯語;其基本過程是輸入、解譯、輸出,表現為一個連貫單向的流程。輸入階段是對來源語語流的聽辨以及對其的初步理解,一旦在此處少聽、未聽或誤聽,就會使譯員在后面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因此信息輸入要求非凡的聽力、反應力和抗干擾力。
現在要討論的就是漢語長句即時譯成英語的問題。本文認為,對漢語口語中長句特征或者說規律的總結,對于譯者之后的解碼、記錄、編碼等過程是大有裨益的。以下幾點主要是通過與漢語書面語作比較得出的。第一,從長句本身構成來看,整體上是趨于簡化的。由于口語的暫時性,上的相對迅速性,使得話語語句不可能如書面語般的緊湊、周詳、細致。首先從語法來看,句中某些在口語里完全不影響交流的語言結構、用法,在書面語中卻顯得不那么合理?!敖衲陣窠洕l展的預期目標定為7%,是經過我們周密考慮,考慮了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等等因素來考慮指定的?!眲澗€部分出現結構混亂,前后重復現象。在實踐中會發現,漢語長句一般是由內部結構清晰明了的分句組成,外加一些簡單的狀語性質的修飾成分。這些集群中分句或短句都是主謂賓型的,甚至只是其中一二個成分?!澳憧次覀冞@四年,物價一點也不漲,掉得也不是很多,在1%的上下浮動,恰到好處,足見中國的功夫是不錯的。”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再來看口語修辭,與書面語的文辭不同,口語修的是語辭,其中“被動修辭”--利用語流停頓、語氣頓挫等方法對口語言語作出的修飾或調整,占有重要地位
2、其目的是確保前后句子內容的明確通順,這也符合陳望凡先生提出的“消極修辭”(即被動修辭)中的“四端”要求。但在句中也經常使用一些諸如插說、跳脫等修辭方式,這也是受口語結構松散的影響。同樣要指出的是,在正式場合(如會議,會晤)的口譯,其原語和譯語都很正規,表現為規范的詞匯、句法和大量的積極修辭,但口譯語言載體是口語,受其瞬時性、即席性影響,大多口譯追求的是全面,準確,通暢;更何況會議口語的發言,與筆頭文章相比,邏輯遠不及后者嚴密,修辭也不夠豐富。第二,從長句前后關系看,屬于意合法聯句。也就是說,分短句是劃歸前一句還是屬后一句的標準是視其意義是否完整一體。原因有二:其一,口語中沒有標點符號,口譯人員只能完全以意義的完整性為準來劃分句子,這是出于必要性的考慮;其二,只有在相關成分(常見的是狀語+分句結構)構成了同一連貫的意思處斷句,譯員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差內通過智力機制活動重組出符合目的語的表達形式?!拔蚁?,這兩家公司合并是不是能夠成功,或者說會不會修成正果,會有自己一個非常美麗可愛的孩子,那就是被市場的認可,我想還是需要時間來檢驗//因為那個合并宣布才剛剛開始,但是我相信,卡莉女士要打造一個新的HP,合并在中間只是占了一個很小的部分。”
這里在斜線處斷句是比較理想的。當然,除了意合法外,還有其它參照值,如語流的停頓,語調,聲調,語氣,手勢以及表情等語言外信息,可作為判斷的輔助手段第三,從長句的表達內容看,存在信息冗余現象。這容易使人覺得這一特征與長句的第一個特征--結構簡化--有沖突之處,這主要是受口語信息的模糊與松散性所影響。因為一般口語表達都沒有絕對要求辭藻華麗或是信息準確,所以才表現為此處簡化與冗余并存的趨勢。冗余度高的信息可以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羅嗦言語,它們往往與句法等結構性的虛詞有關,但也可以是話語者需要以反復等措施予以強化的言語,這與關鍵、主干性質的實詞有關。
這意味著,冗余的言語是話語者即席進行言語計劃時為爭取時間而產生的意義不大的言語,如例4中前大半部分講的就是一個意思,即公司合并能否成功,因此通過譯語對原語的加工,試譯為:Timewillgiveusanansweraboutwhetherthemarriagebetweenthetwocompanieswilldevelopintoasuccess,thatistherecognitionbythemarket.最后,從出現的場合來看,長句在一些正式場合出現頻率很高,如涉及政經的會議、講演以及一些需要“套話”的場合。除了上述特征分析外,對為何長句會讓人頭疼這一問題的了解也有利于口譯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試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這是原語譯語的比較問題,涉及到兩個層次。第一,英語重個體思維而漢語重整體思維。英語強調形式結構程式,表現在語言上是追求結構上的嚴謹性;漢語強調整體平衡,整體程式,在語言上要求全面、周到,突出整體性綜合框架,而不惜重復。第二,英語重邏輯思維,反映在語言上重形合和形式規范,語法呈顯性;漢語重直覺思維反映在語言上則是意合,更具模糊性,語法呈隱性
3、較之書面語,這點在口譯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如下例,“我們只是考慮一個問題,就是說在世界的500強中的公司來選擇符合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夠結合得最緊密的這些公司他們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頭面人物作為我們的顧問?!碑敃r譯文為:(Thereisnootherstandards)butonlyone-thecompaniesshouldbeintheFortuneTop500andtheirindustriesshouldcome,shouldbecomeincompliancewiththefuturedevelopmentofGDProvince.Weinvitetheleadership,themanagementofthosecompaniestositonouradvisorycouncil.很明顯,譯者此處的拆譯以及措辭運用都體現了雙語的差異。其次,原語文本的因素。一般來說。較長的復合語句信息濃度高,包括原語的顯性信息以及一些隱性信息。而譯者主要受自身生理、雙語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要全面轉譯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理解、記憶基礎上抓句子的信息要點并結合相關背景信息,而且要保證無遺漏、無纂改以及使譯語句子易于為受眾接受。這等于從另一方面對其能力,主要是信息保持能力和長句辨析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將加重他們的智力負擔。此外,如前所述,由于存在語義重復或無關語句(口頭禪,語氣詞等),進一步使得智力的合理分配成為影響口譯交際效果的重要問題。再次,譯者本身的因素,包括其雙語水平、記憶力、筆記技術等等。
當然,雙語水平高低是口譯成敗的關鍵因素,其重要性最為人熟悉,所以這里重點講記憶問題。復合句中的復雜程度與語流的阻塞有關,而分句的連接處最容易出現阻塞。也就是說,語句越長、越復雜,人腦對它們的感知能力就越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可能與“短時記憶”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關系。根據心理語言學原理,人的短時記憶聽覺加工系統有一個閥值,也就是說有個限度,在不借助視覺等其他媒介是通常很難對比較長的復合語句進行純粹聽覺上的加工;何況有時因句中措辭不熟悉而產生不適應,會要求付出更多的生理能量
4、這也是越長的句子越讓人頭痛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借助記憶+筆記+語速控制的綜合技術。前面的分析都是為口譯實踐服務的,因此,下面就具體操作層面,通過實例作一下簡要介紹。漢英都有長句,但句子結構差異很大,在口譯時要注意以下技巧。第一種,斷句,即把一句譯作多句。漢語長句切分成幾句來譯,才能意思明了,結果利落,合乎英語習慣。原文:“五百年前,就是明朝年間,廣東的商品經濟已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四大市場,即香市、藥市、花市、珠市,其中以東莞的香市最為興盛?!弊g文:Morethan500yearsago,duringtheMingDynasty,Guangdongwasboostingcommodity-orientedeconomyinalargescale.Therewere4majorbazaars,thatis,ofaromaticspices,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flowerandpearl,amongwhichtheoneofaromaticspicesinDongguanwasthemostthriving.一般而言,可切分處不僅落在并列或承接關系的分句間,還存在于轉折關系,總分(分總)關系的句群中。第二種,區分主從,即在邏輯分析基礎上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確定主句和從句,按照英文習慣加以調整。產出的譯文有兩種常見形式:狀語性質的從句和定語從句,前者又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表原因、條件性質,方法、手段性質,方式、狀態性質的分句群均可轉化成相應的狀語從句。原文:“新科技產業園占地72平方公里,地處中國最發達的南部沿海經濟帶和亞洲最著名的穗、莞、深、港經濟走廊中段?!弊g文:Coveringanareaof72squaremeters,theLakeissituatedinthesoutherncoastaleconomicbeltwhichisoneofthemostdevelopedregionsinChina,and,inthecentralpartoftheeconomiccorridorcomposedofGuangzhou,Dongguan,ShenzhenandHongKong,whichisthemostfamousinAsia.第三種,省略,即刪掉重復或不影響實質性內容的部分,主要包括顯性重復部分和推理性的隱性部分。當然,有時候譯員為爭取更多喘息、思考時間,更便于聽眾理解,會反其道而行之。原文:“想要請教的是,在中央政府對香港經濟的困難和困境的時候,會采取什么樣具體的措施來加以支持?!弊g文:SomyfirstquestioniswhatspecificmeasureswouldthecentralgovernmentadoptifHongKongeconomyweretofacedifficulties.簡言之,本文試從漢語長句自身特征這一角度來探討口譯中長句難譯的問題,并就這個問題給闡明了了幾大相關影響因素,最后概述了三種應對技巧。希望本文能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對廣大口譯愛好者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口譯實踐來促動口譯理論的發展,為國內翻譯學界的這一相對滯后領域貢獻各自的力量。
目前,繼承語和文化和社會服務學習教學模式(commu-nityservice-learning)的結合逐漸推廣起來。社會服務學習已經被不同語種的外語教師廣泛應用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如西班牙語、德語、法語和韓國語)。2014年3月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繼承語學習會議上,社會服務學習教學法被專門開辟為一個專題(Servicelearn-ingforHLspeakers:howtoguide)。該專題討論反映出在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均有學者將社會服務教學模式應用于不同繼承語種教學中。社會服務學習是教師幫助學生把課堂所學內容與社會生活互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Exley,1998;Forman&Wil-kinson,1997;Gilson&Ottenritter,1999;Swick&Rowls,2000)。服務學習最早可以追朔到約翰杜威(JohnDewey)的研究,他主張“知識是用來改變社會的工具”(Hatcher,1997,p24)。研究證明,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有著比較正面的態度(Eyler,Giles,&Braxton,1997;Lisman,1999;Miller,1997;Prentice,2006),而且大大促進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Rosenberg(2000)指出社會服務學習和志愿活動的區別,“社會服務學習不單只是志愿活動,而是結合了課堂教學和社會活動的學習項目”(p8)。社會服務學習必須應用在有學分的課程中,即社會服務學習是把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成果與社會服務的需求相結合,因此教師給予學生社會服務學習項目的成績是該課堂學成績的一部分(Swick&Rowls,2000;O''''Bryne,2001)。社會服務學習和實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O''''Bryne,2001):實習通常是在一門課程結束之后的工作實踐,是學生正式進入職場的前期準備(O''''Bryne,2001)。社會服務學習項目可以在任何學期展開,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引入一個生動的、互動的實踐空間(Caldwell,2007,p468)。Furco(1996)認為學生盡早在實際社會中應用課堂所學,會使他們加深對專業內容的理解。服務學習使學生有機會批判性地思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問題,并在實踐中積累處理問題的經驗,把在校所學的知識實用化(Furco,1996,p8)。服務學習使教師有檢驗教學的機會,了解學生是否具有理論和實踐轉化的能力。Marlene(2001),Deluca,Andrews和Hale(2004)的研究發現,當服務學習融入課堂教育的時候,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加強。除此之外,Forman和Wil-kinson(1997)也發現服務學習是培養學生社會參與意識的一個有效教學方法。
2傳統文化教學和社會服務學習結合的模式
在美國,社會服務學習已經很成功地和西班牙語及英語(作為外國語課)廣泛結合(Caldwell,2007;Marlene,2001;Morris,2001),但是服務學習和漢語結合的實際研究還很少。漢語教學領域也缺乏關于大學生和中國移民社會互動的社會服務學習的相關研究(Koliba,1998)。2006年,研究者開始在全美中文教師學會議上(CLTA)討論社會服務學習。Liu(2012)利用高年級華裔大學生學習漢語的成功經驗,分析了1.5代移民和出生在美國的第二代華裔面臨的語言和文化問題,但沒有將社會服務學習和繼承語漢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
本研究是在加州州立大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采用了社會服務學習的方法。加州州立大學的中文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只開設了初級漢語課程。90年代初,隨著南加州華人移民的增多,選擇漢語課的學生逐漸增多。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美貿易額激增影響,商學院開設國際貿易中國方向(InternationalBusiness-ChineseConcentration)本科學位課程。在商學院和人文學院教授的共同商討下,商學院本科生完成學位必修需要五門(15個學分)的高級漢語課程,占本科生高年級課程學分中的25%。其中中文315(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是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授課對象主要是華裔的學生,每次授課時間是75分鐘,每周2課時。該社會服務學習項目要求中國文化課的學生訪問南加州的老年華裔移民。華裔老年移民的日常生活依舊保持中國的傳統的價值觀和內容,例如慶祝中國的節日,唱京劇,練太極拳,畫國畫,做中國飯菜和保持佛教的。每個具體的生活內容后面均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本研究將本次的社會服務學習模式分為三個步驟:(1)歸納華裔學生關心的文化問題;(2)翻譯訪談文本和傳統文化;(3)課堂報告和文化外譯問題的討論。第一個步驟:歸納華裔學生關心的文化問題:文化問題貴在疑問。社會服務學習訪談的問題來自于學生所面臨過的和感興趣的問題而不是教師強加文化內容灌輸于學生。教師歸納出學生的文化問題,并設計和華裔老人面談的問卷。教師的角色是幫助學生形成所關注的文化問題,評論和歸納學生的文化觀點。第二個步驟:翻譯訪談文本和傳統文化。學生分成兩人的小組,依據文化問題與華裔老人面談,用中文記錄訪談內容,并翻譯成英文。社會服務學習項目要求學生一學期所投入社會服務和文化翻譯的時間總共不少于20個小時。第三個步驟:課堂報告和文化外譯問題的討論。在學期末,教師給每個服務學習的學生成績占總成績的25%。翻譯的文本涉及訪談內容的文化外譯,需要遵循2007年現代語言協會提出的“跨語言和跨文化能力(translingualandtran-sculturalcompetence)”標準要求(Byram,1997;Kramsch(2006))。課堂展示實際是學生跨語言能力展示,教師和學生均參與討論,不提倡死背文化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問題涵蓋的理念和影響。
3結論
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漢語繼承語教學與社會服務教學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語言角度,華裔學生以口語對話形式記錄訪談的文本,結合課堂的文化討論進行文化評述,社會服務學習幫助華裔學生發展了較薄弱的書面語表達能力。從文化的層面看,該模式加強了美國華裔用跨文化的角度理解身處的多元社會文化環境。華裔學生表示,利用學到的中國文化為身邊的美國朋友解釋遇到的中國文化問題時,增強了對華裔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本研究使我們注意到目前我們漢語文化外譯的接收研究方面面臨如下幾個問題:
3.1文化軟實力的意識學生注意到,目前在西方行銷的漢文化翻譯教材或者漢語教材,沒有能夠體現漢語的文化軟實力。事實上,依據西方的學說,在一個社會當中,政治、經濟、文化被稱為一個社會的三要素。文化的力量不啻于政治和經濟,甚至大于政治和經濟的力量。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2004年在其著作《軟實力:世界政治成功的手段》(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一書中說,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HardPower),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同等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美國的大眾文化對世界具有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體現。盡管中國政府從2007年始把文化軟實力提高到關系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但是目前漢語繼承語教學沒有能夠體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合適的教材和閱讀材料。許倬云《萬古江河》認為中國文化是多元發展與分合,在磨合的過程中漸漸進入世界體系,因此,文化外譯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不同的文化中去。因此文化外譯外傳的接受研究應該著眼于如何讓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受眾“接受”中國文化,增強漢語文化軟實力和國家的影響力。而文化教學內容要適于中國文化的全球化,首先是必須做好漢語繼承語的教學工作。
論文摘要:漢語成語足漢語詞匯系統的特殊部分。中國文化在成語的生成和使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語修辭現象即根源于中國文化。本文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心理、審美情趣以及漢語與漢字的特點等多角度探討了成語、修辭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不少成語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它們大都來源于古代,貫用于古今,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漢語成語數量大、內容豐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漢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時,成語的產生與使用也是漢族人民修辭活動的一部分。本文試圖從文化背景角度對成語與修辭作些探討。
1成語與修辭密切相關
成語與修辭密切相關,有三層含義:
1.1成語是修辭活動的產物
《周易》說:“修辭立其誠”。修辭立其誠,主要體現在語言交際雙方要有“合作精神”。語言交際雙方都有雙向溝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組織或調整自己的話語,把交際活動進行下去。這就要求語言表達要有表現力和說服力。于是人們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即修辭技巧的運用。這些修辭技巧有的十分精妙準確,為后代人們一再模仿沿用,久而久之,就出現一批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詞組或句子。成語就是其中沿用至今、具有特殊含義的固定詞組。
1.2運用成語本身就是一種修辭現象
人們在進行語言交際時,為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常常選用一些富于表現力的句式或語言材料。成語是一種既富于表現力又簡潔通用的“語言材料”,所以被人們普遍使用。因此,從廣義上說,“運用成語”也是一種修辭方式。
1.3成語是多種修辭方式運用的成果
成語的生成、構造或使用牽涉到許多修辭方式,系統研究成語,可以發現許多修辭方式的影子。例如,如魚得水(比喻),移風易俗(對偶),國破家亡(互文),磨刀霍霍(摹狀),白山黑水(借代),而立之年(割裂),千鈞一發(夸張),阮囊羞澀(用典),老死溝壑(委婉),瓜字初分(隱語),逃(桃)之夭夭(雙關),關門大吉(反語)。
研究修辭方式在成語中的運用,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2成語修辭的文化機制
2.1務實精神與具象思維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發達,鑄定了中國文化具體務實的傳統。章太炎所說的“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較準確地刻畫了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重實際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這也影到了中國人的說話方式,簡潔具體,有理有據。這個“理據”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實的驗證和古圣先賢的經典論述。
這種具象思維,使人們在言語活動中,遇到稍微抽象的東西,就把它具體化。漢語成語多用比喻、摹狀,就是這種具體化的反映?!拔H缋勐选?比喻)讓人頭腦中浮現出“許多雞蛋壘在一塊兒,隨時可能崩塌”的畫面?!澳サ痘艋簟?摹狀)使人仿佛看到奮力磨刀的樣子,聽到磨刀的聲音。
這種具象思維,也使人們想把自己的論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中國人素來“崇古”,古圣先賢的語言、古人的事跡,都被時間賦予了經典的地位。于是人們說話作文,總喜歡引經據典。許多成語既是人們引經據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經常引用的“經典”。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論語》),“阮囊羞澀”(古人事跡)。
2.2喜新求異、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
古人在具體務實的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又有追求遣詞造句的新穎奇特的心理。韓愈在《答李詡書》中提出“惟陳言之務去”,主張語言運用力求獨創、新穎。可見,喜新求異是漢語修辭活動的一個傳統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國人以含而不露為美,喜歡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兩方面都要求語言交際時“換一種說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說話作文時追求“雅言”、“美辭”,創造出許多打破常規的表達方式,促使一些修辭方式的產生和推廣。我們可以在許多成語中看到這些修辭方式的運用。
例如,說“貧困、沒錢”平淡無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澀”(用典);用“白山黑水”代“東北”,用“蒼山洱?!贝霸颇稀?借代);截取孔子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語“而立之年”、“年屆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舊指女子十六歲,就是拆“瓜”為“二”“八”、蘊“二八一十六”之意(隱語)。儒家文化講“禮”,“尊人抑己”,許多成語都有這種色彩。如“客人來了”,說“大駕光臨”,自家因此“蓬草增輝”。“自己死了”謙稱“老死溝壑,’(委婉)。另外中國人也不乏幽默的細胞,“逃跑”說成“逃(桃)之夭夭”;“不得不關門停業”說成“關門大吉”(反語)??鋸埿揶o格直接創造了非現實的詭異畫面,如“氣吞山河”、“天翻地覆”。
2.3均衡對稱的審美情趣
均衡是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漢族人民修辭活動中的一種審美情趣。中國傳統思維有一種樸素的辯證觀,即以二元對待的觀點來看待、分析事物,重視事物的關聯、對立及其變化。故在語言表達時,常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語詞表達相同、相反或相關的意思。成語中運用對偶、互文、雙關、借代,就是這種均衡對稱的審美情趣的體現。成語內部語素對偶、互文,前后對照,互相補充,相輔相成。成語字面意思與實際意思,通過雙關、借代巧妙聯系,有虛實映襯之美。
漢語成語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為“四字格”四個字兩兩相對,完全符合均衡對稱的審美要求。
2.4漢語與漢字的結構特點
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漢字形音義的特點是成語修辭的基礎。方塊漢字,有立體感;字字分寫,形式整齊;元音輔音相間,音節分明、洪亮,有節奏感,容易形成“四字一組”的成語。四個字兩兩相對,非常適合對偶、互文。漢語中同音詞大量存在,有利于構造諧音雙關。漢字字字分寫,可以隨意截取,重新組合,適合用典、借代、割裂等辭格的運用。漢字形體由有意義的部件“拼裝”而成,可以通過“析字”構造隱語。
“語境”由此成為一個關鍵詞??梢钥闯?,語言學家對“語言能力”的認識走過了一個從“關于語言本身的知識”到“運用語言進行實際交際的能力”的過程,也就是從喬姆斯基“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語句”的語言能力,到海姆斯“能否合適恰當地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再到“能否在不同的語境中得體地運用語言”的綜合語言交際能力的演化過程。“語言(交際)能力”不僅涵蓋了人內在的語言能力與外顯的語言知識,而且涵蓋了實際的、動態的語言運用和人際交流的能力部分。
第二語言(外語)語言能力第二語言教學界
從1970年代起開始對學習者的“過渡能力”即中介語系統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早期中介語理論研究者(如Selinker,Corder等人)提出的語言能力與喬姆斯基所謂的“語言能力”,基本上都屬于那種“同質的”語言能力。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針對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后天的、不完整的語言能力,后者所關注的則是母語使用者先天的、完整的語言能力。只是在“交際能力”的概念提出之后,人們對于語言能力的理解才開始豐富和深刻起來。1980年,卡奈爾(MichaelCanale)和斯維恩(MerrillSwain)對“交際能力”做出了系統的界定和分析。他們認為,語言“交際能力”由四種不同的成分構成:語法能力、話語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罢Z法能力”包含“對于詞匯項目和詞法、句法、句法語義與音系規則的知識”,與掌握該語言的語符相聯系?!霸捳Z能力”指的是將句子連接在話語序列中并從中形成意義整體的能力,其實就是對語法能力的補充。語法能力強調句子層面的規則,話語能力關注句子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結合反映出來對語言系統本身的使用情況?!吧鐣Z言能力”是對語言與話語的社會文化規則的知識,這種能力“要求對語言使用于其間的社會語境(參與者角色、共享信息和互動功能等)有所理解,因為只有在這種充分的語境之中我們才能對某個話語的得體性做出判斷”?!安呗阅芰Α笔恰坝脕韽浹a這種(由于語言運用變數或者語言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交際失敗而使用的言語、非言語交際策略”,亦即隱藏在我們通過“釋義、迂回、重復、猶豫、回避、猜測以及語域語體轉換”來做出修補,對付知識欠缺,維系交際進行那種能力之中的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與策略能力更多地與交際的功能方面相聯系,是構成人語言交際能力的要素成分,它們的存在甚至先于語法能力的習得[5]。語法能力、話語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策略能力之間綜合互動,共同構建起一個人的語言交際能力。在所有的研究之中,巴赫曼(LyleBachman)的觀點最為典型。在他看來,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除了單一的“語言能力”而外,還應當包括語用能力和組織能力。1990年,他用下面的圖表來說明這一能力的組織結構[6]: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一同構成“組織能力”,即約束我們使用語言形式(句子和語篇)的所有規則和系統。社會語言能力被分解成兩個方面的“語用能力”:語言的功能方面(“言外能力”,即發送與接收意圖意義的能力)與社會語言學方面(處理諸如禮貌、正式程度、隱喻、語域和語言與文化結合面的能力)。策略能力單獨列出,作為交際語言能力中的一個獨立協作因素?!暗诙Z言(外語)語言能力”于是就應當包括三個大塊(組織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和五個方面(語法能力、語篇能力、言外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策略能力)的成分要素,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為一種與語言能力共同發揮作用但又特立獨行的能力要素。
對外漢語語言能力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已有了六十年的歷史。前三十年里,我們基本上是把漢語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言語技能的訓練作為培養目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宏觀與微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對“交際性原則”的認識日益深刻,對語言要素、言語技能、言語交際技能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性與一致性也有了相當的體認。結構、情境及功能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與理念應運而生,出現了劉珣編著的《實用漢語課本》和邱質樸編著的《說什么和怎么說?》這樣一些吸收了國外功能法特色并產生了明顯教學效果和影響的對外漢語教材?!敖Y構+功能+文化”的理念逐漸滲透到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之中。新的世紀帶來新的認識。2003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確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為“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7]。2004年,教育部頒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學大綱)》,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8]。歐洲理事會在歐盟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CEFR),在其中明確地提出“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語言使用,包括語言學習是作為個體的人,或者作為社會人完成的行動。在此過程中,他們發展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尤其是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倍罢Z言交際能力可包含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等幾個部分。每個組成部分又有知識、能力和技能等構成要素”[9]。該“框架”與加拿大所編制的《加拿大語言標準》(CLB)和美國頒布的《外語學習的目標:為21世紀做準備》與《21世紀外語學習目標》一道,對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對外漢語語言能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啟發。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開始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圍的漢語國際推廣,從而步入國際漢語教育的全新發展階段。新的形勢加上國內外的兩大推動力,直接促成了國際漢語教學的三大標準?!秶H漢語能力標準》面向的是“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對其運用漢語知識和技能進行交際的能力,從不同側面提供了五個級別的描述,是衡量漢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依據”[10]?!皣H漢語能力”的內涵在此基本上是漢語語言知識和言語技能的綜合?!秶H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以“課程目標結構關系圖”的形式對(國際漢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進行了界定,即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意識”和“策略”四個要素構成[11]。策略能力和文化意識得到了凸顯,并分別被細化為情感、學習、交際、資源、跨學科與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識、國際視野等。《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則“是對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描述”。五大模塊的標準之中包含了“文化與交際”,該標準要求“教師應了解語用學知識,并將有關知識應用到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實踐中”而且“能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12]。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習者逐漸習得漢語語用方面的能力,倒不失為一個現實的思路。
在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首先,學科具有了初步的理論基礎。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存在、發展是建立在一定客觀規律之上的。它的學科理論是建立在語言學習研究、應用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法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其次,明確了教學研究對象。就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教學,其實就是研究外國人如何學習漢語和習得漢語的教學規律。另外,研究方法有了獨到的見解。在所謂難點方面,側重漢語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點,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法上更注重了“習慣用法”和“例外現象”的研究。再有,學科正在拓寬研究領域。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決定了不同語言間的學習存在著嚴重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會對學習第二語言產生很大的障礙。在語言學習中注入文化因素應考慮到外國學生的母語和漢語在文化上的異同,不要把語言課講成文化課。在教學方面,同樣也取得了很多的進步,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首先,在教學方面,對“結構———功能———文化”達成了一致;其次,明確了在教學中的四大實踐環節。對教學環節中涉及到的多種語言技能訓練,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論知識,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明確了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為教學目的。為了達到使用語言交流的目的,對教材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都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基礎,通過教學活動來掌握語言技能。在教學中強調運用以培養技能為主的教學手段。在語言教學中,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的培養始終是貫穿在各種教學活動當中的。只有強化這些語言技能,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運用語言能力,達到交流的無障礙。另外,語言教學和文化相結合的模式在教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不是單一的學科,是一門綜合的跨文化交際的學科,它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跨文化的語言學習過程。語言教學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當中,才會讓學生在語境中了解語用,對語言的把握更加全面,到位。目前國內已有將近三十多所大學設立了這一專業。向世界各國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對外漢語專業的大學生成為了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的主力軍。即使是這樣,漢語教師的資源仍然無法滿足國際推廣的需求。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國或者準備出國,那么以他們為主力的在校大學生和來自其他各行各業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為向世界推廣和傳播漢語的有生力量,從中培養漢語師資和漢語國際推廣志愿者。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定位問題。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對學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專家把對外漢語定位為現代漢語下面的一個分支,屬語言文學類;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由于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滲透,應該是屬于語言學類下面的二語習得專業等。其次是關于研究的方向和視角。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文章中,探討教學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討漢語語言具體要素的文章顯得尤為少數。同樣在探討學習方法中,有價值的教學實驗和各種調查報告缺乏一定的數據。所以,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從多方面、多視角、有側重的進行科學的研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學習漢語從開始就是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反映在教學中就是太多的強調聽、說、讀、寫,課程目標非常的單一。其實,在漢語學習中應該重視漢語的思維和語言意識的培養,只有增強文化交流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
第二,教學中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對不同對象的學生應具有他們本國特色的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源,貼近教學對象的思想、習慣和生活,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通過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視頻節目,參與中國的文化節日活動等以達到不同的學習目的;另外,制作的學習資源力求淺顯易懂,結合視聽教學,滲透中國文化。
第三,在漢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有些人認為不會寫就相當于沒學會。在漢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能熟練寫出來的字比能認識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尷尬、蹊蹺、痙攣、貔貅”等詞語。像這類很多人不能正確地寫出來的漢字在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但我們在日常的讀書、看報、交談中,我們能夠運用自如,因此不能說不會寫就等于沒掌握,完全不會。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層次含義就等于沒學會。在我們平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中,很多字詞是很難有明確解釋的。比如“既然”兩字,有誰能一下子解釋清楚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這個詞組為什么會出現在語句中呢?搞清楚這兩個問題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響我們熟練地使用它。同樣,“所以、即使、但是”等等這樣的詞匯用法也很多,我們在掌握了他們的基本含義后就可以輕松自如地應用它們來進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師認為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誠然,這四項技能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能同時掌握固然好。但是,聽、說、讀、寫,音、形、字、義全面推進的教學理念是傳統教學要求的,這對于成人來說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小孩子對筆畫多的字反而比筆畫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們要結合漢語特點,對不同學習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后,我們不認為“隨課文識字”是唯一的教學思路。對外漢語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課文、字詞、練習等傳統教法。其實,“隨課文識字”即分散識字的優點是可以閱讀課文來學習文字,其缺點是認識生字的效率極低。在針對海外兒童的漢語教學中運用這種教學法,往往生字生詞太多和孩子們想通過閱讀來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現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們因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閱讀與其年齡匹配的讀物。
三、國際漢語教師將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主力軍
作為國際漢語教師,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國的地理、歷史等文化背景知識,然后分類介紹;在講授漢語知識時還需要要把各類知識融會貫通到課堂教學當中。當前有關介紹中國文化的教材也逐漸增多,教學中可選擇的教材范圍也比過去多很多,在選用教材時應該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在視聽說課里把相關文化知識直觀地、動態地表現出來,讓外國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到地道的文化。當然,要讓外國學生多體驗到生動的中國文化在漢語學習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可根據學生需求特點,開設多種讓學生感興趣的文化課供學生選修;可根據不同階段開設比如像書法,繪畫,中國古典音樂欣賞等課程,力求多樣性;在選修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在文化語境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所學知識,加深知識印象。中國文化向海外傳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傳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國際漢語教師作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同時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這項事業。讓他們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學習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法,走出國門,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四、遠程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的思考
對外漢語教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從學歷教育到非學歷教育,已經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他們正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對目前對外漢語教師和學習漢語者比例嚴重不足的現狀(1:10),我們應該創造一切條件,充分發揮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的辦學優勢,制定文化視角下的教學目標,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在遠程教育中進一步發展。以下就對外漢語教學在遠程教育環境下所開設的課程來進行分析:以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主干課程有基礎英語(精讀、泛讀、聽說)、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語言與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學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教育實習等。遠程教育教學的發展對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鑒學歷教育的經驗的同時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將課程教學任務貫穿到遠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這些課程設置涵蓋了現代漢語和英語兩個專業的大部分課程。而現代漢語和英語是電大辦學初期就建設的很有經驗的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有規范化的教學環節,具有更加優質的課程資源和豐富的辦學條件。在分析了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的學校中,外語類在總課時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課時50%。所以,加大外語課應該是對外漢語專業的一個特色,是符合對外漢語交流和本學科發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整個教學環節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專業教師必須具備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針對以上這些課程,開放大學具有多年從事本專業的教學工作,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專職教師,并且他們依托開放大學的平臺,都具備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作為開放大學區別于其它院校,有著廣闊的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還有專業的技術團隊和先進的技術支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有特色的、適合不同特點學習使用的多種媒體課件資源來輔助教學,使對外漢語課程實行真正的開放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學習平臺,打造具有開放大學特色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活動,針對前面提到的面對面教學經常出現的教學誤區還可以制作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供學生反復學習和隨時隨地復習。還有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需的教學輔助人員,他們在多年的遠程教學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從學生入校到整個學習過程,做論文到考試等全程提供幫助、全程指導和監督每一位學員,使得學生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全部學習任務。
(一)目前,語法學界對漢語實詞和虛詞的劃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把副詞歸入實詞類,從理論上看,這不無道理也未嘗不可,但它卻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嚴重困難(詳述見后文)因此,從方便教學的角度考慮,副詞不宜歸入實詞類。
(二)漢語詞類劃分的標準,從理論上講,結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對于缺乏理論知識的中學生來說,詞義標準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因勢利導,以詞義標準為主,其它標準為輔,逐漸過渡到結合能力標準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要給漢語實詞分類,首先。必須要把實詞和虛詞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實詞的分類才成為可能。
那么,什么是實詞呢?
實詞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詞,它可以單獨充當句子的任何一個成分。這就是說:第一:這類詞在不與其他任何詞發生語法關系的情況下能夠單獨表達一個意思或反映某種意象。第二:這類詞具有成為句子的潛在能力,或者說,一旦有了語調,它就有可能成為句子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運用上述定義,我們很自然地可以把前人總結出來的十二類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看作是實詞,因為它們都具有實在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黃伯榮先生把副詞也歸入了實詞類,這不夠妥當,第一:盡管副詞具有語法意義,可以幫助造句,而且較之其它虛詞它還更具有實在性,但從整體上看,既使加上語調它仍然無法單獨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只有當其結合在句子中時,其意義好像才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實在性,如:他很忙?!昂堋北硎境潭?,乍一看,有意義,但這時已借助于語法了。類似的“太、極、越、推、更加”等等,只要不出現在句子中,不借助于語言環境,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就永遠是模糊的。第二,漢語進行詞類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以此作為手段,確定句子的結構規律,從而更好去掌握和運用語言,尤其是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正確無誤地使用語言——用語言交際,用語言表達思想。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借助于詞類去闡述語言的結構規律或語法意義。如果我們不顧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而單純從理論上把副詞歸入實詞類,就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極大的不便。首先,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切實有效地把實詞給學生講懂,因為他們較之于我們更注重實踐知識,只要實踐上稍有點問題。再完美的理論他們也不會接受,因此,從有利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出發(從實用角度),副詞不歸入實詞類為宜。
以上我們只確定了實詞的范圍,接下來,我們再談談實詞分類的標準。
我們知道,漢語是形態不發達的語言,因此,給漢語的詞進行分類,就不能象給英語的詞分類那樣,主要采取形態標準。鑒于漢語的特殊性,為之分類,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條標準:
1、句法特點:
所謂句法特點,包括詞在句子中充當句子成分的功能和詞與詞的結合能力,即句法功能和結合能力。
A、結合能力
結合能力應該是劃分詞類的重要標準,看哪些詞和哪些詞進行組合,如何組合,組合以后發生什么關系,哪些詞和哪些詞不能互相結合,根據這些,我們可以給漢語的實詞進行分類:
例如:甲組:人牛玫瑰同志老師作家
學員山計算機拳頭釘子
道德民族文化春天早晨現在
剛才星期六北京前頭遠處
屋里階段路線
乙組:批評保衛宣傳研究整頓
開始禁止走看聽說
發生演變死亡消失依靠
妨礙進來過去討論
丙組:好壞聰明迅速長久
大方平常冷硬清楚生動
美麗黑洞洞血紅生動平坦亂遭遭
甲組詞前面能加表示物量的數詞或數量詞組,如:一朵玫瑰、一位老師、一種文化、一個階段、一只拳頭,同時也可以加上由指示代詞“這、那”“這個、那個”和量詞組合成的指量結構:這個星期六,那天早晨,這頭牛,那間房等。而乙組和丙組一般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一種研究”,“一個聰明”,“那些消失,這些清楚”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當然這兩組中的有些詞從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和數量詞組、指量結構結合,如“換了一頓批評”,“這是一種妨礙”,“這種宣傳,效果不好”。“那種迅速,真叫人無法想象?!睂嶋H上,只要稍作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時的加點詞在特定的語義場中,其性質和意義都發生了變化,而臨時具備了甲類詞的特性。
另外,甲組的詞一般不能重疊,而且它們也不能與“很,非常,已經,不”這類詞結合,而丙組的詞都可以和“很”,“非常”結合,很聰明,非常美麗,很主動,很生動,非常平坦。
這樣,根據結合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把甲組詞和乙、丙組詞分開,我們稱甲組為名詞。
下面,我們再看乙組和丙組:
乙組的詞一般不能和“很”,“非?!苯Y合,而C組的詞卻能,乙組詞的前面可以加,“能愿意,應該可以”等詞,后面可以加表示動作、數量的詞,如:能聽,應該批評,可以宣傳,愿意討論,走一趟看一次,整頓一下,禁止一陣,而丙組的詞都不具備這些特征。
因此,我們可以說:甲、乙、丙三組詞在語法上各有自己的特點,是不同類的,我們分別稱之為名詞、動詞、形容詞。
這樣,根據上述方法,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對詞類進行劃分,如:
偉大、狀大、生動、運動、勇氣、勇敢這六個詞,有些在詞義上具有為接近,初學者往往容易混淆其詞性,利用上述標準,我們可以很快將它們鑒別歸類,其中的“偉大、生動、勇敢”能受“很”“非常”修飾,這樣,我們就知道“偉大、生動、勇敢”是形容詞,“勇氣”是名詞(它不受“不”,“很”的修飾),“狀大、運動”是動詞。
但是,盡管如此,上述方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比如對于表示心理活動和意識的動詞它
就不再適用。
愛、恨、喜歡、討厭、想念、感謝、贊成、反對,它們都受程度副詞“很”的修飾,因此,我們必須從另一種結合能力上考慮鑒別它們。我們知道,動詞中有一類能帶受事賓語,這類動詞叫及物動詞,而形容詞詞卻不能。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把表示心理活動和意念的動詞與形容詞區分開,盡管它們都于“很”結合愛人民恨你反對別人
那么,不帶受事賓語的動詞是否可以和形容詞區分開呢?能,這點,我們將在下段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B、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標準就是根據詞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來區分詞類,例如,作主語、賓語的是名詞,作謂語的是動詞、形容詞,作定語的是形容詞等。但是,必須注意,漢語中句子成分和詞類的對應關系不是很嚴格的,因此,句法功能標準只能作為參考標準,而不能作劃分詞類的主要標準。如充當主語的一般是名詞或代詞,而名詞和代詞絕不是只充當主語,有時候,它還充當定語,類似的成分在其它成分里也有。
2、詞義標準
利用句法標準盡管可以把大量的詞區分歸類,但它也有兩個明顯的不足:
a、初學者(尤其是中學生),由于語法知識有限,不易很快掌握和理解。
b、遇到兼類詞,上述標準就不再適用,我們只能根據語言環境確定其詞性。
因此,除了句法功能標準外,詞義標準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標準,尤其是對初學語法的人,這一標準更為重要。如:
桌子、黑板、粉筆、門、鋼筆、電話、電視等不用其它標準,只看其意義,對詞性就可以一目了然。
再如:a、“下午我們去聽報告”
b、“他報告了一個特大喜訊”
c、“他代表人民去參加會議”
d、我們選他當代表
句中的“報告”和“代表”在不同的場合里具有不同的意義,因而就有不同的詞性,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句法標準就很難判斷,采用詞義標準就很簡單,a、b是名詞,b、c是動詞。
另外,詞義標準對識別詞類活用也很有用處。如:“我們也干凈干凈”,要理解其中“干凈干凈”的意思并為之歸類,就必須要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說要采用詞義標準,這比運用其它標準簡便易行得多。當然,詞義標準也有明顯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搞不清楚有些詞從意義上該歸入哪一類,如“興奮,快樂”等,這時,就不能再用詞義標準了,因此,我們在運用詞義標準時必須和句法標準結合起來。
3、形態標準
所謂形態,就是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分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
a、構詞形態
構詞形態在構詞法上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如下例:
A組老師考慮阿哥阿妹
兒子種子房子剪子騙子
妻子胖子錐子聾子
花兒門兒影兒
苦頭甜頭拳頭想頭吃頭看頭
來頭勢頭石頭木頭指頭
人性靈活性原則性系統性
生動性形象性警惕性創造性
B組固化美化綠化異化腐化
形象化自動化工業化機械化
A組詞和B組詞的語法意義并不一樣,從詞義標準上看,A組是表示了物的,B組是表示動作或變化的,從結合能力看,A組的詞前面可以加數量詞或指量結構:如:
一個兒子一粒種子一把刀子一個騙子
一朵花兒一個影兒一堆石頭一方木頭
那個拳頭這個指頭
B組的詞顯然沒有這個特點,但它們后達可以加“了”。
固化了異化了工業化機械化了
這點,A組又沒有。
由此可見,A、B兩組詞是不同類的,A組是名詞,B組是動詞,名詞的構詞形態標志是老——、阿——、——子、——兒、——頭、——性,動詞的構詞形態標志是——性,——化。
b、構形形態
構形形態是在詞的形態變化上表現詞的語法意義的形式,先看例子:
A組:先生小姐同學老師工人農民戰士家長
B組:學習工作研究保衛打擊跑騎
C組:漂亮草馬虎交長
只要在A組詞后加上“們”這個構形形態,原來的詞由單稱變為總稱了。
先生們、小姐們、同學們、同志們
B組、C組沒有這個特性。
B組詞后面可以加動態助詞“著、了、過”表示動作的持續,完成,過去等:
學習著工作著保衛著
跑了研究了討論了
學習過研究過走過
A組和C組則不然。
C組的詞可以加上構形形態“著呢”表示程度加深:漂亮著呢,高著呢,A組則無此特點,B組的詞盡管也可以加上“著呢”,但意義變化和C組不一樣。
要想讓漢語零起點的學生學會漢語語音,僅靠在教材里附上一份《漢語拼音方案》是遠遠不夠的。在語音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語音教學的內容作精心的編排,以便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操練,從而讓他們較為系統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漢語拼音。我們認為,漢語語音的教學和練習可以依據重點和難點分項、分層次、分步驟地展開??蓪⒔虒W內容分為兩大板塊,第一大板塊為音節構成要索(聲、韻、調)分項教學;第二大板塊為語流音變(聲調連讀)分項教學。每一大板塊下再細分為各個分項,教師在每一分項的實際演示和教學時,必須挑出其重點和難點作適當提示,然后帶領學生操練。
二、語音練習的設計要多樣有趣
眾所周知,正確的發音不是講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語音練習是否能達到操練的實際效果,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箝要教材編寫者和老師的精心設計。在語言各要素的教學中,語音教學是最基袖的,但同時往往也是最枯燥的,因此,對外漢語語音練習的設計,既要保證充足的分量,更要講求形式多樣、生動有趣,
(一)練習形式豐富多樣
語音練習的題型種類很多,包栝音節連讀、辨音辨調、擴展練習、朗讀語旬、聽寫聲韻調、音節等。1.音節連讀對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語音練習進行考察,可以發現,“音節連讀”是較為常見的練習類型之一,又分為雙音節連讀、三音節連讀、四音節連讀、多音節連讀等等,但是,目前不少教材中的音節連讀練習未能與語義結合起來,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懺。因為如果這類音節連讀僅僅寫出拼音,而未標注其語義,那么對學生來說,朗讀音. 節就成了一種毫無意義的單純聲音模仿,起不到練習的作用。只有在朗讀音節的同時了解這個苷節相對應的漢語詞語的語義,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也才會增加學生朗讀音節的積極性。正如侮秉正先生所言,語音練習必須與語義結合起來。①也就是說,語音教學應該與詞匯和語句的救學有機結合起來。2.辨苷辨調語音練習要將聽音辨音與發音朗讀有機結合起來。很多學生之所以發音不正確,將一些聲母或韻母混為一談,將聲調念錯,是由于他們根本聽不出兩者有什么區別。因此,聽后“辨音”和聽后“辨聲調”是語音練習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題型。舉例說明:
(二)練習內容實用有趣
要讓語音操練引起學生的興趣,除了題型多樣化以外,練習內容是否實用而有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1.實用性所謂講求語音練習的實用性,是指多選擇那些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詞語和句子進行發音練習。2.趣味性語音練習往往容易枯燥乏味,這就箝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作調整,在練習中適當插人一些生動有趣的內容。由于聲調不同會造成語理解上的錯誤,因此朗讀時學生們都格外認真地注意自Skdn/kan,shu/shu5wen/wen的聲調是否準確,尤其是朗讀“我問你”和“我吻你”時,如果某一同學念錯,學生們就會哄堂大笑,課堂氣氛立即就活躍了。“繞口令”是語音練習中生動有趣的方法之一。“繞口令”必須根據語音教學的具體內容和進度而設計和編排,也就是說要與剛學完的語音知識有一定的“銜接”,只有這樣,才能使操練更具有針對性。當語音教學基礎發音練習結束后,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一些漢語詩歌、成語、寓言、散文等帶領學生朗讀,一方面鞏固學生的漢語語音發音基礎,另一方面進—步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