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6: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語文化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論少數民族預科班英語教學模式的針對性 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英語聽力策略研究 少數民族預科班級文化建設與班主任工作創新 對民族預科班英語教學的幾點認識 高職民族預科班人文式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 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管窺 略談少數民族預科班主任工作的“六心” 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的結合 淺談職業院校少數民族預科班《flas制作》課程校本教材的改革思路 我國部分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體育師資狀況調查 少數民族預科班計算機基礎教育初探 芻議民族預科班的管理 提高大學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水平的思考 有關內地新疆預科班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少數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銜接教學探索 淺談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中的評述性思維培養 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在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移動學習在少數民族預科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新疆預科班語文教學目標策略初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01.
作者簡介:
楊鴻雁(1968-),女,湖北松滋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關鍵詞】語境建校 ; 英語氛圍 ; 國際雙語
【基金項目】該論文系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路徑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3zcj14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019-01
高職院校在調整、適應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和同化著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其他亞文化,同時又通過與產業部門、社會科研機構以及國際、校際的產學合作、學術交流等,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開始不斷向校外拓展,校園文化建設也變得更加復雜化。而語境建校則凸顯了外語類院校的特色,不僅能給學生營造輕松、濃厚的語言學習氛圍,又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英語文化中學習語言,通過英語課堂學習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進行語言的訓練和交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更多的國際化雙語人才。
1.營造濃厚的英語校園文化
1.1 校園文化對語境建校的重要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學校無閑處,處處熏陶人”。校園環境不僅呈現了學校的外部景貌,也是培養學生文明素質的有效載體。求真、務實、尚美是所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真諦,它的應然狀態體現了一種高品質的文化形態,營造了整個校園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朝氣蓬勃的氛圍。長期置身其中的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受到這種良好氛圍的浸染、熏陶,必定體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作為外語類院校理應構建外語氛圍濃厚的校園文化,以促進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
1.2 營造校園外語文化的途徑
如何營造濃厚的外語校園文化?筆者建議在各教學樓、宿舍樓、行政樓、餐廳樓和校園主干道設置雙語標牌,在教學樓內懸掛英語名人照片和英語名言警句,在校園布告欄內張貼英語海報和學生活動通知,舉行活動時懸掛英語橫幅,建立西式英語教學樓、實訓樓、標志性建筑物和英語文化橋等。同時,每年的11月可舉行為期兩個月的英語文化節,渲染西方節日氣氛,如戴面具的萬圣節晚會,圣誕派對,英語跳蚤市場等,通過文化節的舉辦,讓學生體會西方的節日文化,沉浸在英語文化氛圍如此濃烈的校園里,大膽開口說英語,達到語言的交流和聽說訓練。
通過以上方式來打造外語特色校園文化,使每位進入學校的學子,猶如走入了國外大學校園,從校園的一草一木中都能感受到英語文化氣息,讓學生視線所至,都能看到英語,時刻學習英語。
2.英語文化走進課堂教學
2.1 教室環境的布置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其環境也要精心布置。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張貼班級班語;設置一塊英語愿望或座右銘的粘貼欄,學生用英語書寫好粘貼在此處;在教室里擺放一個小型書架,上面擺著英語報紙、雜志和名著,可供學生課后閱讀。
2.2 英語學習與文化的融合
除了教室學習環境的布置之外,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要改進。首先要模仿西方國家的授課方式,打破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育方式,采用“啟發式為主”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去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其次,教師所講授的英語知識點要與西方文化有機融合,并非僅傳授英語單詞、詞組和句子,而是完全融入西方國家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英語學習,真正使語言學習需要上升到英語文化,讓文化通過英語課堂教學來傳承。最后,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并對學生進行西方禮儀方面的教育,將每位學生打造成具有紳士風度或淑女風范的人才。
3.第二課堂活動的規范開展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如英語角、英語話劇社團等,將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對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1 英語晨讀
為鼓勵更多學生開口說英語,學校將周一到周五的晨跑改為英語晨讀。英語教師給學生布置晨讀內容,既可以告知學生英語讀什么,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又可以加強對課堂學習知識的鞏固。通過晨讀,使學生將晨讀作為一種習慣,不僅可以在校學習英語,也為畢業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可將朗讀英語作為終生的習慣,利于聽說能力的提高。
3.2英語廣播
早飯、午飯、下午課外活動和晚飯期間均通過英語電臺播放歐美經典和流行英文歌曲、總統的競職演說、英文散文欣賞、VOA和BBA等,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
3.3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
每周定期舉辦英語角,邀請外教參加,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舉行各種英語比賽,如演講比賽、英語話劇,以賽促學;英語背誦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發行英文報刊,成立英語記者協會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第二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4.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快語境建校的步伐
4.1開口說英語納入學生行為規范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一所語言類院校,必須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來促進語境建校的步伐。學院領導必須在新生入學時就進行“開口說英語”的教育,告知學生做為山東外國語學院的任何一名學生,不論管來自何地、不論英語基礎好壞,都不影響開口說英語,必須將說英語作為自己的一個習慣,鼓勵學生說英語,不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將會被扣除相應學分,切實從制度層面來規范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行為。
4.2打造雙語化教師團隊
所有的英語教師在課堂內外與學生交流都必須全部使用英語;非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能熟練使用日常的教學語言,如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或Any questions?還要學會使用日常交際語言。學校定期組織英語老師進行專業模塊的學習,非英語老師進行英語口語的學習,加快雙語化教師團隊的步伐,讓我們的學生時時刻刻接受英語的熏陶和感受英語的語言魅力。
5.總結
對于外語類高職院校來說,語境建校體現了學校的外語特色和文化,其對于學校英語氛圍的營造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使學生在輕松的外語氛圍中學習語言,又使學生領略西方文化、學習西方的知識,是打造雙語人才的輻射源和能量庫,更是培養國際雙語人才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英語語境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第二課堂效應[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5).
一、學校文化建設
1. 辦學理念的形成
如何辦學?是校長必須直面的問題。辦學有術、有道,辦學的道就是校長的辦學理念。我校的辦學理念經歷了由“以人為本”到“以人的發展為本”再到“以人的和諧發展為本”的變化過程,這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耙匀说暮椭C發展為本”,即在尊重師生,理解師生,關心師生,服務師生的基礎上,學校文化的建設與治理,任何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以能否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發展為根本考量,并成為學校文化的價值中樞,成為學校文化精神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我校“和諧發展教育”的辦學特色。
2. 培養目標的實施
八個科學園地,百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在默默地訴說著對人類科學事業的追求及科學發明對人類產生的巨大影響。
五條人文長廊,從世界文化遺產、美術、音樂、革命英雄及校園風采等方面,使身邊的人與事、家國與世界的情懷緊密相連,傳統美德與現代先進思想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融合。
六個文化場(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體育文化、飯堂飲食文化、辦公室文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此外,樓廊著名科學家的寄語、教育的名言警句,隨著學生不斷登樓的同時,一遍遍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觀念,升華為一種信念。
在學校文化建設的精神層面上,我校每年有三個傳統的大型的學生文化節日。既能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又培養學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既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又培養了學生的才華,促進學生多元自主的和諧發展。
文學藝術節――主要由語文、英語、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科組的教師承辦。有詩朗誦、講故事、寫作文、書法、辯論賽、課本劇、相聲、小品、舞蹈、快板、音樂欣賞、美術欣賞。創新科技節――主要由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科組的教師承辦。有機器人、小論文、小制作、電腦科幻繪畫、網頁制作。健康體育節――主要由體育科組的教師承辦?;顒拥膬热萦刑飶竭\動會、球類比賽、棋類比賽、體育攝影欣賞、健康講座等等。田徑運動會、校本操比賽、球類比賽、棋類比賽、體育攝影欣賞、健康講座。
同時學校突出以品德教育為重點、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以成人為目標的德育,以落實國家課程計劃為重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抓手、以成才為目標的智育,以體藝課堂教學為重點、每天鍛煉一小時等活動為抓手,以健康快樂為目標的體育、美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促進它們的融合,促進學生的發展,形成在成才的發展方向上是多元的,在成才的愿望和動力上是自主的良好局面,成為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中學生。形成和諧發展教育的辦學特色。
二、學校文化的治理
1. 校長傳遞。由于校長在學校中的特殊地位,校長對學校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每一所學校無不打上校長對學校影響的烙印。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甚至學生很快就從校長那里了解到,怎樣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在學校是合適的,以及校長對他們的期望是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校長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逐漸滲透到整個學校。所以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薄?/p>
關鍵詞:外語學科;平臺建設;創新;互動
外語學科是按門類劃分的、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下位概念,是外語研究經過分化與整合、走向成熟的必然產物(秦秀白2006)。本文提到的高校外語學科,不僅指狹義上的外語學科點建設,而且指有關高校外語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師資發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宏觀層面內容,與高校外語專業、公共外語教學、外語服務均緊密相關。目前,關于外語學科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外語學科建設的理論體系研究(吳宗杰2009;遲云波2012),外語學科的發展定位研究(張尚蓮、史耕山2011)、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張紹杰2011;宋學智、張杰2012)等。到目前為止,從外語專業平臺、公共外語教學平臺以及外語服務平臺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外語學科發展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擬從外語學科三大平臺建設視角發掘外語學科建設新的內涵,并說明外語學科建設中三大平臺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我國高校外語學科規?,F狀與機遇
通過教育部以及學信網公布的有關我國高校目前的主要外語學位點數量、在校生規模、教師數量以及職稱分布等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對高校外語學科規模有一個基本認識。以英語、日語和法語專業為例,截止到2012年,我國高校目前英語專業本科教學點共有1010個,日語本科點471個,法語本科點106個,教學點數量增長迅速。從在校生規???,高校英語專業在校生高達80多萬人。在全國130萬高校教師中,外語教師占到12萬人,但職稱分布與全國普通高校教師平均職稱分布或其他學科職稱分布(以管理學為例)相比明顯處于劣勢:正高級職稱比例只占到4.8%,遠遠低于管理學科(9.67%)和全國平均水平(10.67%),呈金字塔分布(張尚蓮、史耕山2011)。
因此,外語學科“大而弱”的特征就比較明顯,以英語專業為例,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專業的同時,英語專業也成為2011年就業紅牌警告專業之一(麥可思2011)。
雖然我國高校外語學科面臨較多的挑戰,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的全面實施,外語學科又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毒V要》的第十六章“擴大教育開放”明確指出今后我國高等教育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因此,我國高校外語學科可以借機而上,通過外語專業、公共外語教學以及外語服務三大平臺建設,克服現有發展短板,拓寬發展空間,并正確認識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下面逐一進行分析。
二、拓展外語學科內涵:學科專業平臺建設視角
在新的歷史時期內,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步伐的不斷推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與復合必然成為學科發展的趨勢。外語學科也不例外。因此外語學科也必然會與經濟、商務、貿易、法律、外交等學科進行結合,學科內涵也必然隨著教育開放的擴大而擴大(張紹杰2011)。作為學科發展的龍頭,專業平臺建設屬于外語學科的內涵建設,也是高校外語學科迎接挑戰、搶抓機遇的先決條件。
為了避免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外語”和“相關專業”并不能徹底復合、兩者存在“兩張皮”現象。我們就必須根據對外語學科內涵進行創新性拓展,而不是簡單地在三年級開設分流方向,增加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
第一,推進基于內容的基礎階段外語技能培養改革。當前,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本科高年級階段。而基礎階段(一、二年級)的技能層面仍然處于傳統的聽、說、讀、寫等技能培養層面,課程類型也大多以精讀、泛讀、聽力、口語、寫作為主。但是外語專業教師和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讀什么?說什么?寫什么?如果來者不拒、盲目選擇,那么受到課時和精力投入(學生在低年級還有大量的公共課程)限制,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在技能培養過程中必然是支離破碎、不成系統的,很難在今后的發展中積累后勁。由于學生在高年級階段還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從事相關專業的學習,留給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時間并不充裕,因此低年級的外語技能培養要以中外社會文化以及綜合人文素質培養為重點。
可喜的是,目前關于外語專業基礎階段基于內容的人文素質教學改革已經開始嘗試,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有的研究者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開展了系統的內容依托教學改革和實驗(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S、趙永青2010)。其具體做法是,適當刪減僅僅圍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的基礎課程,如泛讀、語法等,轉而增設一系列英語專業內容課程(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社會與文化、歐洲文化、中國文化等)。通過將語言教學與系統的專業內容教學有機結合,英語專業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得到系統性、連續性的提高。
第二,外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復合”要走“徹底復合”之路。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容易導致“兩張皮”、“半瓶子醋”現象,其根源在于外語與相關專業之間的復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科之間的復合。試想,僅僅在三、四年級加開一些專業選修課,學生顯然并不能獲得深入的相關專業知識儲備和業務實踐。通過對全國211理工科院校外語學科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模式的調研,我們可以看出許多院校正在試圖突破這種局限性。有的學校英語專業除本專業的課程外,英語系近一半的學生選修第二學位。通過學習其他理科、工科學院課程,學生的課外知識面得到了很大的擴展,也使學生在具有語言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同時擁有了其他理工科的相關知識,鍛煉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就業競爭力。有的學校開設“英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雙專業(理科)。學生在5年內可以獲得2個學士學位。其中,英語專業是必選專業;而機械專業則由學生在二年級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學習成績自主選擇。有的學校改革力度則更加深入:通過與所在學校的法學院合作,設立涉外法律事務本碩貫通試點班,實行3年英語本科和3年法律碩士的貫通培養,培養復合型的高層次涉外法律人才。
總之,通過探索與實踐,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趨勢日趨明朗,文理結合、學科交叉的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得以實施,并接受實踐的檢驗。
三、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
平臺建設視角
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建設是高校外語學科建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外語學科助推所在院校整體學科建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在本文中,公共外語主要指的是公共英語教學,因為公共英語教學在公共外語教學中占有絕對的比重。在新國家教育開放政策背景下,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越來越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一所大學培養的學生連基本的國際交流能力都沒有那就不能稱其為一流大學”(張堯學2008)。既然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離不開高效的公共英語教學,那么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必須抓住機遇,進行創新建設。
(1)傳統公共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傳統的以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為主要目的的公共英語教學正不斷受到沖擊和質疑。一方面,學生入學外語基礎已經有了較大改觀。按部就班、從基礎教起的普通外語教學并不能對學生形成智力上的挑戰,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一方面,隨著更多的院校將四、六級成績與畢業條件脫鉤,學生對外語的功利性學習動機逐漸得以弱化,而對外語的應用技能需求不斷加強。面對這個形勢變化,高校外語學科如果不因勢利導、進行相應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外語學科對學校的整體學科貢獻率就可能會不斷降低,在所有學科中的位置就會不斷被邊緣化,外語學科獲取自身發展的資源也會越來越困難,最終成為“取消之貌似不可、保留之效果不佳”的“雞肋”學科。
(2)公共英語教學平臺建設的新視角。目前,造成公共英語教學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英語教學(General English,GE)與學生的專業學習之間不能很好地接軌。學生在大學學習了兩年普通英語后發現自己使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仍然非常困難,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和學習信心受挫。面對新的挑戰,高校外語學科應該鼓勵大學英語教師確定自己的課程教學優勢和特色,開發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ESP)系列課程,如學術英語會話、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寫作等,從而使公共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載體,而且還是有意義的內容載體。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更應該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蔡基剛2012)。為了使普通英語教學和ESP教學之間得到良性平衡發展,筆者認為高校外語學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大學英語教學階段的不同側重:
第一,基礎階段普通英語教學的效率提升。大學一年級是公共英語教學的基礎階段,教學內容也基本以普通英語為主。教學對象主要面對的是入學英語基礎尚顯薄弱、語言基本技能不高、尚不能通過四級考試的低年級學生。在當前的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這一部分學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高校英語教師在這一領域投入的精力也最多,承受的教學任務也最為繁重。因此,高校外語學科為了把相當數量的英語教師從繁重的灌輸式、機械式的授課模式中解脫出來,就非常有必要進行一定規模的軟硬件投入,例如不斷提升自主學習中心的功能、引入和優化大型電子閱讀、寫作訓練平臺等。
第二,提高階段主要著力進行ESP建設。特殊用途英語教學實質上是高年級各個學科的所開設的專業英語平臺,是介于普通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的過渡階段。這個過渡階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語教師有語言優勢,但沒有相關專業優勢,專業英語教師(往往由所在學科的專業教師開設)具有專業優勢,但不一定具有語言優勢。通過ESP教學建設,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學習掌握本專業英語的基本詞匯和意義表達,熟悉本專業英語的基本語篇特征,獲取必要的專業英文文獻閱讀技巧和寫作規范,為后續專業學習與研究做好外語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彼此不可或缺。
需要指出的是,ESP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于教學管理者來講,ESP必須為學生釋放必要的學習空間。筆者認為,學生入學后進行水平測試,成績合乎一定水準的學生(一年后也可根據四級成績進行篩選)實行課程免修制度,不再編入普通公共外語教學班,這樣的做法可以解放出大量課時,學生也將獲得更多學習專業課程的時間和精力。學生直接進入ESP教學班或各種語言文化類課程選修班進行外語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真正做到重點培養。
第二,英語教師的艱難轉型是最大的挑戰。學習所教不同學科的哪怕是基礎性知識和概念,對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高校外語學科應該創造激勵機制,鼓勵有發展和學習空間的年輕公共英語教師進行轉型,讓他們參加系統的相關專業學習和培訓(與外語相近的學科如經濟、法律等甚至可以攻讀相關學位)。對于已經很難轉型的公共英語教師既可以轉向普通英語教學的模式創新上,也可以轉向中外社會文化或人文素質課程模塊的開發領域,而這一模塊同樣是公共英語教學平臺建設另外一個重點。
四、學科功能提升:外語服務平臺建設視角
《綱要》第七章第二十二條強調,高校要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長期以來,高校外語服務平臺建設被高校外語學科所忽視。許多人認為外語學科只能從事語言文學等本體學科研究,其他類型的工作均不是“正路”。但是,高校外語學科的服務功能直接關系到學科自身的實踐檢驗和發展資源拓展。在新時期教育國際化戰略不斷推進背景下,高校外語學科的服務功能更顯得尤為重要,外語學科可以介入的領域也不斷得以拓展。因此,外語學科也必須與高校其他學科一樣,“切實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認識其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特點,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努力拓展社會服務的有效途徑,并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社會服務的良性保障機制”(任宗哲、卜曉軍2011)。
(1)非外語專業教師外語培訓項目。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日趨頻繁以及教育教學對雙語教師的需求不斷增加,非外語專業的高校教師外語水平的提高也就愈顯迫切。高校外語學科應該樹立主動服務意識,協助相關學科做好雙語教師的語言培訓工作。例如,外語學科可以成立高校非外語專業教師學術英語的個性化培訓項目,開展對教師的聽說讀寫譯多方面的學術英語培訓。另外,制約高校學術論文在外文期刊發表的因素之一就是論文作者的語言質量不過關。雖然學術英語專業性很強,但是在邏輯表達、語法特征以及用詞搭配等與普通英語仍然相通,外語教師如果通過一定的學習和適應,與專業教師充分合作,就可以幫助專業教師把好語言質量關,推進學術論文的發表進程,從而從另外一個渠道實現外語學科的價值。
(2)學生外語培訓服務項目。教育國際化的另外一個特征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到國外選讀自己喜好的專業;與此同時,我國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項目”已經正式展開,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也開始到國內高校學習深造。這樣的學生流向必然產生大量的語言培訓需求。不論是學生對發達國家的主要語言(英語、德語、法語、日語等)提升需求還是國外留學生對漢語水平提升的需求,外語學科都可以提供良好的外語培訓服務。
(3)外語學科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外語學科牢牢抓住學科應用性特征,努力使得自身發展與“外語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外語學科應該積極參與道路交通、旅游、餐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金融、郵政、電信等領域的外文譯寫標準制定,促進公共領域外文使用的規范化(李宇明2010)。外語學科的應用性、實踐性本來就很強,如果一味閉門造車,不在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中展示自己的貢獻度,就既不能獲得社會認可,也不能獲得相關的學科資源支持,學科發展也就舉步維艱。
五、高校外語學科三大平臺建設的關系
高校外語學科要想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獲得良性發展,就必須認清外語專業平臺、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和外語服務平臺之間的關系。在筆者看來,這三大平臺各有側重,互相影響,缺一不可。三大平臺的發展一旦進入和諧平衡階段,外語學科的發展之路就會有聲有色。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見下圖:
(1)外語專業平臺建設是三大平臺建設的核心和龍頭。外語專業平臺建設毫無疑問地應該成為外語學科建設的內在驅動力。只有堅定不移地夯實學科內涵的基礎,根據自身實際,搭建本、碩、博學科體系、不斷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加以創新,凝練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并產出有一定連續性、系列性和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外語專業平臺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外語學科的整體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與成果支撐,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和外語服務平臺也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2)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建設是外語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公共外語教學在外語學科內部沒有占到重要的位置,許多骨干教師的使用、學科資源的調配也往往傾向于外語專業平臺建設。但是,公共外語教學同時又是一個蘊含巨大研究潛能的寶庫。由于教學對象眾多,影響面廣,有關中國人習得外語的許多研究命題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同樣,外語專業研究成果也可以在公共外語教學平臺得以轉化或得以推廣。另外,公共外語教學平臺由于面向全校,對其他學科的建設所作出的貢獻與自身外語專業平臺建設成果相比也更為彰顯。外語學科話語權的增加也會為學科發展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3)外語服務平臺是高校外語學科建設的必要補充。高校外語學科的外語服務功能同樣值得大力發掘和拓展。外語學科的服務內涵已經遠遠超越舉辦四、六級過級輔導班或者舉辦外語文化節、營造高校人文氛圍等方面。無論是針對非外語專業教師或學生提供個性化外語技能提高服務,還是搭起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橋梁,高校外語學科隨著國家教育開放的擴大而越來越有用武之地。搞好外語服務平臺建設,是高校外語學科建設的必要延伸和補充,也是使得外語學科為所在院校其他學科所接受和認可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三大平臺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各有側重。誠然,外語專業學科平臺是高校外語學科的內涵,但公共外語教學與外語服務平臺與學校各個學科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更加直接。對于外語學科所在的院校而言,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了解并認識外語學科的直接渠道就是公共外語教學和外語服務工作的成績,這些成績也成為外語學科獲得進一步發展支持的重要基礎和決策依據。因此,公共外語教學和外語服務平臺在整個外語學科建設中絕不是僅僅維持其運轉,而是要旗幟鮮明地下大力氣建設好。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研究[J]. 外國語,2012(1).
[2] ??≤S,趙永青. 學生視角下的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語言”融合的課程體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
[3] 遲云波. 外語學科性質的原則:語言與文化的辯證統一 ——解讀“外語學科中的辯證法”(之四) [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8).
[4] 戴煒棟. 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再思考[J]. 中國外語,2011(2).
[5] 李宇明. 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 外國語,2010(1).
[6] 麥可思. 2011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
[7]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應該加強學科建設[J].外語界,2006(1).
[8] 任宗哲,卜曉軍. 對地方高校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社會服務功能的思考[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6).
[9] 宋學智,張杰. 外語專業國際化辦學模式的新探索[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
[10] 吳宗杰. 外語學科知識譜系學考辨[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4).
[11] 張尚蓮,史耕山. 論高校英語教師的兩種發展模式[J]. 英語教師,2011(2).
[12] 張紹杰. 擴大教育開放給外語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兼論外語人才培養[J]. 中國外語,2011(3).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高職大學;語文課程
就我國目前而言,我國在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的教學設計等方面都有對傳統文化的隱性內容的融入,宏觀地將中國文化概論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全面的概括。而大學語文則是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實現其傳統文化中的點的構成。這樣就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中的鮮活的存在,加強了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素養的形成。
一、大學語文的定位要準確
大學語文的定位要準確。大學語文在1979年正式定位一項各個學校的基礎公共性的課程。在2004年大學語文得到了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重視,引發了其后續的改革。在2007年其成為了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至此,在高校開設“大學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無爭論。
大學語文的定位在2004年10月得到準確的定位,即高校素質教育”范疇,屬于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第二,培養其愛國主義,民族意識。第三,主體人格的精神。第四,中庸精神。第五,愛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大學語文地位得到了的顯著的提升。
二、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第一,母語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構成。母語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意識層面的傳承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組成形式。保護國家的母語,是保護本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漢語作為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歷史最悠久、最獨特的語言,是中國的一個顯著的標識,是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當前世界文化融合的情況下,大學的語文教育尤為重要,學生的思想被各種國外的思想所同化,大學語文的母語學習就成為保存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漢語是世界上最具有形象性的文字,其可以表達的涵義也是最深、最廣的。傳統的文化的傳承需要母語的載體,加強大學語文的學習,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漢字的表達涵義的理解,提高其語文的水平,對保證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證中華精神的弘揚,提高當前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影響。
第二,“大學語文”學科化有利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語文當前存在邊緣性的問題是因為其不具備或者是較少具備學科的功利性,導致很多院校把語文的學習作為二等學科。但是當前在傳統文化建設被提高重視的情況下,語文的學科化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第一是國家教育部出臺的綱要提高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其次,母語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保證母語的學習質量是保證其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最后,大學語文在研究的領域已經獲得了相應的進展和重要的研究性的成果。這是一門學科發展的重要的基礎。
第三,大學語文教師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師資隊伍建設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具有直接的影響。傳統精神的傳播需要優秀的傳道者。教師在其國學知識的儲備、教學的方式、教學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就是其能否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影響因素。新的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提高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具體。加強對大學教師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是實現其傳播和傳承的重要的因素。
首先教師應該具備深刻的母語的功底,可以良好的運用母語進行表達。其次,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體系;第三,教師在語文方面的專業的基礎知識要牢固,并且其眼界要開闊,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對于當前社會上一些盲目的跟風的傳統文化的表達應該辨別其是否具有意義。
就大學教師的教學的方法上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其探索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進行實踐性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層次。教師應該以教學的教材為主體,進行多方面的知識的拓展,同時應該加強課堂上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選擇合適額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學生考核方式。不能背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宗旨。
第四,大學語文教材是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導向性資源平臺。當前大學語文的教學資源很豐富,不同的教學的內容具有不同的特色,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啟發性教學的意義,但是其在一些規范性方面存在不足,這就需要不斷的綜合優秀文化的內容,將其不斷的完善,更新教學的理念和內容。
總而言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是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其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實現大學語文中的傳統文化的傳播對大學語文學科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這也是當前國家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的體現。在中華民族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形勢下,“大學語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打造共同體——教師發展的學校
學習共同體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生力軍,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興則學校興,青年強則學校強。為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師發展學?!??!扒嗄杲處煱l展學?!痹谕晟圃袔熗絺鲙蛶囵B機制的基礎上實現課程化、標準化、項目化,以夯實教師的基本素質。
“青年教師發展學校”以“崇德、尚美、問學、健體”的校訓為指導,以促進青年教師“學高、身正、教得法”為目標,培訓對象為未完成高中一個教學循環的青年教師、中學二級教師及見習教師。培養方式以校本培訓為主,還包括校長講堂、專家講座、師徒結對、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經驗交流、技能培訓、反思座談、自主研修、外出學訪、總結匯報、讀書交流等多種方式。培訓內容包括:學校歷史、文化、規章制度,教育教學理論,重大教育事件,教案書寫、說課、硬筆書法、簡筆畫等技能,教科研知識,班主任工作,現代信息技術,師德規范等。由特聘專家、選聘教師、學校行政領導、學科帶頭人、學科組組長、名師、具有特長的教師等擔任培訓講師。
學校與專業教育機構共同開展“塑造十四中未來”教師培訓項目,通過系統培訓,引導教師提高人生境界,開闊教育視野,喚醒職業激情。一期培訓項目選拔了中層干部、骨干教師共15人,本著開放、多元、選擇的原則,進行任務式層級培訓。在學員選課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工作的實際,設立相應的培訓課程,包括:教師多元文化視野培訓、卓越領導力培訓、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訓、教學質量把關與控制方案培訓、教學團隊協作與激勵培訓等。學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并安排研討、交流和展示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培訓項目的影響和輻射范圍。培訓教師結合所學知識和自身的工作實際寫出學習心得,在教師博客(http://.cn/tj14zx)上進行研討、交流。學校國際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領導力培訓”后發表感言:“卓越的領導力來自什么?在我看來,卓越的領導力就來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名中層干部,應具有對待事業的奉獻之心、責任之心和對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誠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駕馭能力、協調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己要明了,對人要明察,對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把自己感動了,是一種靈魂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課程結束后,學校將啟動二級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將以點帶面進行二級培訓,發揮引領、輻射作用。
教師發展與學校未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來”教師培訓方案》,學校將在3到5年的時間內對150名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共同體
學校以說課、做課、評課為載體,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堅持走質量為本的教學之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實現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統一。每學年,學校都要開展 “教學研究課”“青年教師基本功展示課”“家常課”“青年教師說課”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科組內教師群體智慧,教師們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展示教學過程,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目的。
強化效率意識,倡導教學反思。校領導深入各學科組、備課組,加強對學科組、備課組教研活動的引領,順應教改要求,做好教學會診,研究教學問題,總結教學規律,以反思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推進教育教學上層次和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如,語文組以課堂教學為抓手,進行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構建高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學反思會的形式,在全區教研活動中作了匯報總結。結合新的教學環境的改變,學校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等內容納入學科組、備課組的教研活動,將信息技術的使用與研究作為優秀學科組評選活動和學科基本功展示活動的重要內容,逐步增強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意識,達到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益的作用。
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開展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學習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學模式”研究,以課題研究為主線,建設了一支專家引領,典型示范,特級教師和督導組指導,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參與的教科研隊伍。學校開展德育、體衛藝和各學科課題研究,教師們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同時,積極撰寫論文,在全國、市、區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學校相繼編寫了素質教育叢書《園丁心聲》二集、《師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師德感悟》《班會方案選編》等。
學校創新和完善了多年來堅持的以高考教學反思活動為載體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動,各學科教師結合高考試題及考試結果、畢業班復習安排及非畢業年級教學工作等三個方面,通過反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找到研究的切入點,使經驗得到提煉、升華。每年推選出2到3個經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會上進行交流,教師間互相汲取好的教學經驗、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討成為學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并在全區畢業班推動會上作典型發言。
學校堅持“特色立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嚴謹治?!?,并建立了學校、家庭、社區溝通與合作機制。成立了學校、年級、班家長委員會,定期組織專題家庭教育講座,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收集家長的意見、建議,方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充分發揮家長學校作用,使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得到更大的發揮與延伸。
學校開展以“向45分鐘要效率”為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教師論壇、跨區“同課異構”聯合教研、外出學訪交流等活動。在課堂教學變革中,學校組建好三個團隊,即教學校長掛帥的管理團隊、學科組組長掛帥的教學團隊、信息中心掛帥的服務團隊。發揮好“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的三種功能,即:形成組內研討、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圍,實現研究課的功能;達到做課教師直接受益、參與教師間接受益的效果,實現種子課的功能;使每節課凝聚教師群體的智慧,成為精品,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實現示范課的功能。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德育團隊建設,即班主任隊伍建設,堅持以德促智不動搖;一手抓教學團隊建設,即學科組、備課組建設,強化教學紀律。堅持三個創新,思路上的創新是理性回歸,即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工作上的創新是抓好落實,即管理指標分解落實到“人”,教學目標分解落實到“點”;態度上的創新是永不放棄,即對目標永不言敗,對學生永不拋棄。
發展共同體
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強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通過各項制度的確立,形成均衡發展和特色發展態勢。
成立了由校領導、專家、學科帶頭人組成的教師指導小組,制定了中、高考評估方案,增值評價方案,建立教師、班主任、年級組、備課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順管理體制,實施專業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處,實現初、高中一體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國際交流中心、體衛藝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實施精細化管理,成立年級管理部(以下簡稱“級部”),進一步達到教育教學管理的扁平化、精細化。級部是學校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級組,級部的管理寬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寬度包括:年級的教育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所轄區域的環境與文化管理等,級部聘任和辦公經費管理等人權與財權的賦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強化。級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進一步下移,管理趨于扁平化,讓各種管理信息不衰減,變得更直接和有效,從而實現級部的精細化管理。級部主任致力于建設三支隊伍:班主任隊伍——加強全員德育,以德促智;備課組組長隊伍——加強集體備課,強化教學紀律;學生干部隊伍——加強自主管理,強化養成教育。
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響下,十四中教師將個人的事業發展與學校的整體發展統一起來,工作之中追求“三種感覺”:工作之前有沖動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悅感——愛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時,把握發展契機,拓寬發展路徑,積極參與評選和展示活動,以優異的業績構建發展共同體。
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實施了“星級教師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星級教師管理、評價、認定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教師獲得的各項榮譽進行評價和認定工作。為了使各個層面的教師都獲得發展的機會,體現全員發展的理念,學校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和評價方式,建立不同的實施方案,分別從教學質量、教育科研、課程建設、學生競賽、社團活動、論文獲獎、課題結題等方面評價教師。星級教師管理制度與教學部門重大課題研究、學訪交流、教師培訓、年級組聘任等管理措施掛鉤,與人事部門職稱評定、評先評優、崗位設置、學術稱號等管理措施掛鉤,評星結果在校園網上實時公布,每學期進行階段總結,每學年進行表彰。
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學競賽,展示十四中教師風采,以競賽課的新突破引領常態課的教學變革。競賽評比中,每一位參賽教師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學科團隊在支撐。以河北區“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評選活動為例,由校領導策劃,初、高中主管領導領銜,學科組組長做參謀,全體教師參與,信息技術部全力配合的團隊,通過合作,不斷為參賽教師實力的提升出謀劃策。學校為參賽教師們購置了“激光翻頁筆”,這樣,教師們就可以走到學生身邊,與學生近距離接觸,增進了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國首屆和諧杯“七說”說課比賽中,因為有了學校信息中心常態的培訓,有了專家的悉心指導,有了教師之間無保留的溝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參賽教師們設計使用的課件不僅具有本校標志性的模板、統一規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題鮮明、學科特色明顯、輔助功能顯著等個性特點,因此在比賽中大放異彩。
學校還通過評選校級學科帶頭人,打造教師共同發展的優秀團隊。評選出的學科帶頭人,必須積極參加學校各種活動,行為表率;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成績領先;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成果顯著。從而帶動全校教師共同進步,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這片沃土上,不僅每位教師在不斷地成長,各個學科組也日益顯出勃勃生機。市級“十五”立功先進集體數學組是由充滿活力的年輕教師組成的,平均年齡30歲,是十四中學科組的優秀代表。他們組織開展的數學小論文活動已堅持十余年,近年來,教師們依據學生實際,創立的“宏觀把握、微觀激活”復習策略,在提高課堂效率及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語文組是一支由13名教師組成的積極進取、和諧友愛的團隊。他們堅持開展的“語文周”活動在全市語文界享有一定的聲譽。多年來,語文組教師奮發拼搏,薪火相傳,組織開展的教研活動特色鮮明,在2012年高考中實現了語文學科全區第一的夢想,被評為“天津市工人先鋒號先進集體”。英語組以科研引領教學,自2007年開始,承擔國家級課題“英語報刊閱讀與任務型教學”研究,多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組教學、科研并重,他們承擔的天津市“十五”規劃課題“高中生物學科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獲青年資金資助并已順利結題,教師們在教學科研這條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展個性風采——十四中優秀教師擷英
天津市教育系統教工先鋒崗先進個人 秦寶鋒
她在工作中踏實肯干,踐行著十四中“敬業博學、嚴謹創新”的教風?!耙环指?,一分收獲”是她堅信的格言。
她嚴謹治學,兢兢業業,深入開展創新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學生,用愛心這把鑰匙打開學生心靈的鎖。在物理教學上,她不斷積累經驗,撰寫的多篇論文獲國家、市、區級獎。
作為備課組組長,她組織教師共同教研,使全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幾年的工作實踐使她體會到,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給自己充電。她說:“作為教師,在艱苦的工作中我體驗著成功的快樂。今后,我會不斷地充實自己,為學生鋪設輝煌的成功之路?!?/p>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洪國華
1998年本科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教育碩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
從教15年來,她以“敬業、務本、奉獻”為行動指南,在教學實踐中夯實教學基本功,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學之余,她時時充電,給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2006年,參加高中新課程國家級研修并順利通過考核;2007年,參加教育部新課程遠程研修培訓,成績優秀。撰寫的論文《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獲市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高中網絡作文教學模式初探》獲市教育創新論文三等獎,《自奮其力,自致其知——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獲市中小學教研教改成果三等獎,《學而不讀則罔,讀而不寫則殆》獲全國二等獎……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姜 健
2002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中學一級教師。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讓他體驗到身為人師的快樂。所帶班被評為校、區、市級三好班集體,區級優秀團支部。他本人多次獲得校、區級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09年,被評為河北區教育系統優秀教師。
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2007年,獲河北區“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評比一等獎;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語學科高效課堂研討會上做市級公開課。先后被評為第十三、十四屆區級學科帶頭人。2012年9月,被評為河北區首批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他注重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輔導多名學生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及天津市英語學科競賽中獲獎……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孫春淼
民進會員,1991年參加工作,一直擔任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天津市中小學“265工程”領銜指導教師,河北區新教師驗收課評委。先后被評為區級師德先進個人、教育系統優秀教師。
她利用歷史學科優勢教書育人,激發學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統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選擇、教學方式的轉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學生的科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作為在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她所追求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能隨時引領學生與歷史對話,感知歷史上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文明與愚昧、正義與邪惡,正確引導學生思索人生、社會與自我,發揮歷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楊 菲
2005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連續6年擔任班主任工作,所帶班榮獲三好班集體、文明班集體等榮譽稱號,多次在優秀班主任事跡交流報告會上作典型發言。撰寫的德育論文《拾擷班級文化建設點滴》獲全國三等獎。參與編寫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高中總復習》,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中學習測評》。
教學工作中,她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切入點,以實驗教學為手段,刻苦鉆研,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所帶班的化學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撰寫的論文《乙醇》獲全國一等獎,《“強弱電解質的區別”教學設計》獲全國二等獎……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楊 莉
畢業于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學高級教師,區級學科帶頭人,市外語研究學會會員。
她注重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不斷修正奮進的航標,汲取拼搏進取的精神動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帶班多次被評為區、校級三好班集體、文明班集體,她本人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
她敢于創新,實施了“整合管理步驟、融合學生興趣、關注個體進步”三效合一教學法,在落實課程改革基本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她率先在全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的教學活動獲河北區“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評比一等獎……
河北區百名學科優秀教師 張 妍
2004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她熱愛教育事業,注重言傳身教,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體風貌,所帶班獲行為規范優勝班、誠信班、文明班,區、校級三好班集體等榮譽稱號。她善于從細微處著手,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帶班屢次在校園文化藝術節、運動會、班會評比及小型多樣比賽中取得優秀成績。
她主動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積極參加市、區各類教學研究活動,構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打造適合學生的高效課堂……
河北區名教師 劉秋蔚
河北區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優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師,天津市總工會“十五”立功先進個人,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
她在教學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在課題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區級教學公開課,在區首屆“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評比、市“雙優課”評比、全國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觀摩和評比等教學研究、競賽活動中獲一等獎,受到同行和專家的好評。
2008年,學校為她創建了名師工作室。她常對青年教師們說:“‘師徒活動’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素質,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盡快熟悉教育教學業務,節省成長時間,也有利于營造學校的教科研氛圍?!?/p>
河北區師德先進個人 安志紅
她熱愛教育事業,對工作認真負責,有擔當精神。作為年級組組長,她將營銷管理中的法則應用于班和年級管理,出色完成畢業班的教育教學工作。作為學科組組長,她帶領的團隊參加全國、市、區級賽課活動,為學校贏得榮譽。
她是一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參與區數學學科發展性評價叢書的編寫工作,承擔中考教研展示課及專題講座任務。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斷進取的教師,教學中敏于觀察、勤于反思、虛心學習,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不斷進步。撰寫的多篇教學體會發表于正式報刊上并獲獎,參與的“開展班集體文化活動,促進班集體文化建設”研究獲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科研成果二等獎……
河北區師德先進個人 魏璟華
1986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生物高級教師,河北區首屆名教師, 河北區高考中心組成員,“百節創新教育優秀課”評委,青年教師學科基本功大賽評委,天津市教育學會會員。
她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綱、考綱,提高學生的課堂吸收率,精講精練,少時高效,教育教學效果顯著。她潛心科研,承擔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課題子課題“學習指導教學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物必修模塊知識框架的構建與教學的研究”等。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全國、市、區獲獎,并發表在學科核心期刊上。指導的青年教師在首屆全國新課程中學優質課評選中獲教學設計三等獎……
河北區首席教師 羅曉培
1983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系。現為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區級學科帶頭人、區高中畢業班復習指導中心組成員。多次承擔市、區級重要考試的命題工作,多年參加市教研室地理學科組組織的《地理總復習》和《高中地理質量監測》編寫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師大會上介紹高三地理教學經驗,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她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教學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心理狀態。為此,她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即使高三期間也很少留作業,盡量做到“當堂學當堂練”。她帶的畢業班曾接受過一次專業潛能測試,大多數學生的測試結果都是“地理是第一興趣”,她覺得,“這是我得到的最高獎賞”!
河北區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僅是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師。從2003年參加工作至今,她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共送走4屆高三畢業班。2011年,她所帶的高三(3)班被評為天津市三好班集體。
她注重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品質,“自信”是她給每一屆學生上的第一節班會課的永恒主題。她對學生們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即使身處優越的環境中,也會垂頭喪氣、心灰意冷;相反,一個人如果充滿自信,就能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和潛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機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為可能?!彼囆g節上,她為學生制作“班級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體風采;運動會上,她為學生吶喊助威,被評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區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來,她始終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動為載體,建設“多元”文化,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建立小組評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學相長,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帶班的三大特色。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應常抓不懈的一項常規工作。我校40周歲以內年青教師的比率占到全體教師的60%以上,這使我校充滿了青春活動,同時也為教師培訓加大了難度。本學期在組織好全校教師的培訓之外,比較注重對年青教師的培養。
1.組織教師參加研訓中心組織的各項專業培訓活動。本學期我校有1位教師參加了浙江省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培訓班的培訓,有1位教師參加了浙江省首屆資源教師培訓班的培訓,有14位教師參加了區小學教師各學科90學時集中培訓,19位教師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各學科專業發展遠程培訓,46人次參加了市、區各種短期培訓班的學習,先后有5位教師獲得優秀培訓學員的稱號。
2.積極參加各級、各項教學交流活動,安排眾多教師外出聽課學習。本學期先后安排教師參加了浙江省小學數學十年改革獲獎課例展示會、“千課萬人”全國小學數學“新課標課堂”研討觀摩活動、“兒童閱讀在長興”研習論壇、市小學科學優質課評比觀摩活動、市小學數學校長課堂教學論壇活動、市第八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優活動、市小學英語優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市小學數學、語文、思品、科學年會等活動,累計安排外出聽課10人次。
3.組織教師參加全校性的校本培訓工作,做到培訓有針對性,有實效性。本學期主要安排了“提高教學成效主題研訓”、“新課程標準解讀主題研訓”、“班級文化建設主題研訓”等活動,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理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4.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本學期學校繼續深化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建設工程,對《長超小學青年骨干教師發展共同體學期記錄袋》進行了修改完善,讓每位青年教師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到共同體的成長之中來。本學期共同體進行了“我讀書、我思考、 我實踐、我成長”讀書活動,學校集中購買了《給青年教師的建議》、《幸福教師的60個“不” 》、 《班主任如何行動――班主任習慣修煉之道》、《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效備課 上課 聽課 評課》、《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等18本專業類教育書籍,要求在一學期內至少閱讀兩本書籍,并進行了閱讀摘記、讀書心得撰寫與交流的活動。
5.加強骨干教師的培養,積級創設各種機會,舉辦多種活動使之得到鍛煉。我校鼓勵教師參加區、市級的各項比賽,一學期來,我校選送的課例先后獲得湖州市、南潯區少先隊“雛鷹爭章”優秀中隊活動課評比一等獎、南潯區小學科學優質課評比二等獎;有1位教師獲得“南潯區第二屆教學明星”的稱號,2位教師獲得“南潯區第三屆教壇新秀”稱號;有4位教師成為南潯區各學科教研大組成員;有1位教師獲湖州市教育學會小學科學分會二屆一次年會先進工作者;1位教師獲得湖州市特殊教育工作先進個人;2位教師獲得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小學組優秀園丁獎;有3位教師分別獲得區優秀班主任、區優秀導師、區 “事業家庭兼顧型”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在各項業務類評比中,我校教師獲得市三等獎1項,區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5項。另外有2位教師分別在南潯區小學數學專題研討活動中上執教公開課,有1位教師在南潯區小學數學專題研討活動中進行了兩項專題交流發言。
二、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構建有序教學活動
抓好學校教學常規工作是學校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導處的常規工作和重點工作。本學期主要進行了以下幾下面的工作:
1.做好基本常規,體現細節管理
開學初教導處主要完成了新生入學工作,課表調整與學籍年報等工作;學期中主要安排好教師的培訓聽課參賽,組織各類活動與競賽,有效地服務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2.加強隨機督查,落實認真規范
本學期教導處改變了教學常規檢查模式,實行隨機檢查與集體共評相結合的形式。教導處在本學期加強了隨堂聽課的力度,前后共走入了42位教師的課堂,聽完課后及時對教學進行評析,并對其備課、作業、輔導、測試等情況進行檢查,當場反饋,指導改進,較為有效地督促教師做好課堂教學常規工作。
3.落實有效作業,做到減負高效
“作業有效性”是本學期我校教導處落實教學常規的一項新舉措,從2012年下學年開始,學校就“作業規范”向教師提出了統一的要求,即三個“凡是”:凡要求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凡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批改;凡學生做錯的作業,教師必須督促學生訂正。同時強調課堂上留10分鐘的練習時間給學生,一是為了當堂落實重難點及檢驗教學效果,二是為了減輕學生部分課業負擔,真正做到“減負高質”。 “作業規范”的推進,既促進了教師間的工作交流,也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己良好作業習慣和作業成績的機會,以此帶動全體同學進一步規范作業書寫格式,提高作業質量,進一步規范全體教師的作業批改方式。
4.有效組織活動,活躍學生身心
根據區教育局的相關文件規定,我校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我校本學期共開設了書法、版畫、航模、舞蹈等課外藝術活動社團,指定在這方面有特長的老師提任輔導老師,以保證活動的正常、有效的開展。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發展,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安排補差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合格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爭取做到不放棄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但這項工作又是十分艱巨的,需要得到各個學科教師的配合。學校安排了早讀和中午的一定時間段內的補差,要求教師針對自己的學科做好補差工作(禁止全班補課)。要求教師設計作業時要有個性化作業,并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作業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轉化學困生跟蹤表”制度。主要也是針對每學期新進的外地生基礎差的情況,由學科任課老師為每一位后進生填寫學困生檔案,加強補差、進行跟蹤、鼓勵進步。
6.舉辦各類競賽,形成常規特色
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一些面向學生的學科競賽,本學期主要舉行了以下活動:一到六年級學生的數學綜合競賽;英語學科單詞競賽;語文學科的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等。活動豐富,組織有效,推選出了一大批“數學小能手”、“閱讀小能手”、“單詞小精靈”這樣優秀的學生。另外我們在校內選拔的基礎上,推選了一些優秀學生參加了省、市、區的各項比賽,其中有2位學生在第6屆浙江省少年之星征文比賽中獲得優秀獎,在市級比賽中獲得二等獎1人次,三等獎1人次;在區級比賽中,獲得一等獎3人次,二等獎1人次,三等獎8人次。
三.規范教科研管理,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1.本學期我校的教科研課題研究結出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中1項2011年湖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順利完成了結題、評獎工作,課題成果獲得2011年湖州市教育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我校還完成了兩項2011學年南潯區有效教學課題的結題工作(兩項課題的中期報告分獲區一等獎與三等獎),并進行了2項浙江省師訓干訓課題與2項2012年南潯區有效教學課題的申報工作,另外還有1項2012年的市教科研課題正在研究實施過程中,并將于2013年3年參加進行中期答辨活動。
2.本學期在教科研論文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丁新琴、沈佩英兩位教師合寫的的在省級刊物《英語周報.小學教師版》第2011至2012年第4期上;有2篇論文獲市一等獎、3篇論文獲市二等獎、3篇論文獲市三等獎、2篇論文獲區一等獎、4篇論文獲區二等獎、5篇論文獲區三等獎。
四、教務工作感悟及反思
1.樹立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意識
教導處的日常工作確實很多,學年初,當學生們還沉浸在暑假的愜意中時,我們教導處已經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從課務、班務安排到制定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學生活動;從統一安排本學期的校本培訓內容到制定各類教育教學計劃;從一年級新生編班到分發各年級師生書本,無一不需要周密考慮、精心安排。開學后,鞏固學額、各類統計報表的填寫,召開大大小小的會議,承擔各類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任務,各種學生的常規檢測又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重頭戲”……一項項繁雜的工作紛至沓來,而又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只有高效地開展工作,才能使教導處工作能夠穩步而有序地開展。直到期末復習,我們也在實施“捆綁跟蹤”的策略,下沉到薄弱班級、薄弱學科,幫助老師們一同督促學生有效做好期末復習,在中等生與學困生中開展“螺旋式層層過關”的措施,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扎實打好“攻堅戰”?!袄鄄⒖鞓分鄄⑹斋@著”,我們教導處的同志都有這樣的共識,盡管工作是瑣碎而又繁重的,但是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是充實與快慰,因為只有當你能夠正確審視自己價值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所以直到年終歲尾或假期過半,我們也絲毫沒有放松自己的工作,而是周到細致地做好了期末的收尾和假期臨時工作。
2.建立邊工作邊反思邊改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