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08:33: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新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Rain Fed Crop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主辦單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沈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3-4803
國內刊號:21-1437/S
郵發代號:8-15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論文摘要]加快新農村建設,關鍵是推廣農業新科技;加強農業科教體制改革和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建設,農民科技知識的培訓,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農村能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引進力度,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和農業資源配置調整,才能加快新農村建設。
推廣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本文以個人在農村實際工作經歷認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是推廣農業新科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干部和農民對農業科技的信仰、提高學習和掌握農業科技知識能力,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才能加快新農村建設。
一、加強農業科教體制改革
加強農業科教體制改革,必須認真貫徹中央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精神和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加快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與農業的有效結合,有利于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原則,合理配置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現有基礎,集中力量從事重大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農業科研機構應逐步轉變為科技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技術開發機構,建立起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的農技推廣隊伍,逐步形成國家興辦和國家扶持、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要以實施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為依托,建成國家農業科研基地和產業綜合研究中心,加強農業基礎研究、重大應用技術研究和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盡快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吸引高層次的外國專家和科技精英開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實力、人才優勢和創新地位。通過學科結構和人才結構的調整,建成一支高素質的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三、加強農村干部和農民科學技術的培訓
加強農村干部和農民科學技術的培訓,有關部門要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供合格的載體。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高、中等農業院校、成人院校、農業職業學校、農干校等各級各類農業教育培訓資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健全的培訓制度,為全面實施各類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奠定基礎。
四、加強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轉化
對一些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要進行工程化開發,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核心,以搶占市場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目標。在種子(種苗)、種畜禽、疫苗與獸藥、農藥、肥料、飼料、農產品產后加工和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等方面,建成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或企業集團,使其為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品種、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發揮重要作用。
五、加強能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在加強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推廣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業、農村的資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如農產品下腳料的利用、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開發利用,會造垃圾,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改善會造成農民生產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強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能源環保和生態環境建設。
六、加強農業技術的引進力度
按照新的引進原則,以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增強我國農業技術儲備的前沿技術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先進實用技術為主,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技術為主,加大技術引進力度。以農產品商業化、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工廠化農業為目標,加快農業高新技術及手段的引進,以提高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強科技儲備和發展后勁。
七、加強科技投入和資源配置調整,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供條件支撐
政府既要加強對農業科教資源的宏觀調控,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采取新的舉措,對現有農業科教資源在重點領域、方向和任務上進行有效配置和系統整合,切實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資農業科技產業,鼓勵社會、企業設立農業科技創業基金;爭取金融、保險系統對農業科技投資予以傾斜,放寬農業科技貸款限制,加大農業科技風險投資力度;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爭取和吸引國際組織和國外企業投資我國農業科技、教育和生態環境事業,才能有效地加快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1推動了技術和品種的轉化應用湖南農業大學依托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緊密對接地方政府的戰略需求和涉農企業的實際需求,先后與湖南省14個地市(州)、100多個縣(市、區)政府建立了科技戰略長期合作關系,與300多家涉農企業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學校選派了110余名科技特派員和掛職科技副縣長到當地開展技術、品種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在全省建立了100多個不同類型的成果轉化和推廣示范基地,共轉化推廣新技術、植物新品種、專利等科研成果400多個(項),農作物應用面積達1億畝以上,其中由湖南農業大學選育審定(登記)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每年推廣示范面積超過5000萬畝。例如:依托食品學院周建平教授的發明專利技術“油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藝及產品開發”創建的湖南康奕達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藝,不僅打破了“蒸炒—壓榨—浸出—精煉”的傳統工藝,省卻了有機溶劑的使用,全部保留了營養成分,而且加工過程中不產生苯并芘,保證了食品安全。同時,該技術還提高了廢水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再如:“培兩優188”是我國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的優質兩系法雜交稻品種;“C兩優396”和“C兩優9號”這兩個水稻品種的產量、抗性等表現深受農民朋友認可,在湖南及周邊省市的推廣中已成為主栽品種;“湘油11號”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3號”、“湘油15號”和“湘雜油1號”也是我國推廣面積相對較大的“雙低”油菜品種。
1.1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湖南農業大學的品種專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農企業和農業專業組織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種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種都由湖南農業大學育成,農業科技成果有效支撐了水稻、油菜、柑橘、生豬、水產、茶葉、葡萄等湖南省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有“金健米業”、“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壇壇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飼料”、“洞庭養殖”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長期與湖南農業大學保持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東江魚”、“臨武鴨”等四大農產品品牌,主要由湖南農業大學提業鏈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撐。另外,學校有13位科研人員擔任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有10位科研人員擔任湖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他們從農業生產實踐和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示范推廣與技術服務,引領了產業的持續發展。
1.3有利于農科教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加強了湖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優勢、人才資源與農業產業的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業高校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萍既藛T在開展科研活動時,把科研項目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把科研選題和需要解決的產業技術難題相結合,研究的技術成果符合產業技術創新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同時,引導激勵了廣大師生深入農村服務“三農”,提升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使之成為建設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培養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徑。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2.1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不足農業高校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開展工作的出發點主要是經濟社會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穩定支持,但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大量農業科技成果因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實現轉化應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和配套技術的影響較大,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與轉化應用周期相對較長;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比較收益和經濟回報率相對較低,受中試、產業化高風險性的影響,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往往缺乏投資興趣;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術和市場風險,風險投資的資金往往傾向于成熟技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獲得風險投資的優先支持相對較難。
2.1科技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在人員評價方面,對從事不同類型工作的科技人員未能實現分類評價,現有的評價辦法涵蓋范圍不全面,往往適用于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大多不適用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推廣的人員。在項目評價方面,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成果轉化等各類項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標準和方式評價,評價過程中往往重視項目結題驗收的數量和形式,忽視項目的后期成果轉化等效益評價,評價結果并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項目的實施質量。在成果評價方面,主要根據數量、刊物影響因子及著作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等,甚至把發表SCI、EI論文作為衡量科技人員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的首要標準,沒有面向農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造成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不足。
2.3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第一,優勢學科、人才資源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結合不緊密,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支撐優勢產業發展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晉升職稱的需要,相同條件下,科技人員更青睞于從事容易的縱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項目,而對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等短期難以產生效益的應用開發類項目興趣不大。第二,科學研究與農業生產實踐結合不緊密,科研項目偏離農業生產實踐,導致直接面向產業發展的可轉化的農業科研成果數量不多,特別是針對優勢特色產業技術創新鏈上的高水平成果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視在轉化應用中需要集成的相應配套技術,使其在轉化過程中因為技術瓶頸而無法實現。第三,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率偏低。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專利的發明創造,并以此作為科技人員職稱晉升和業績考核的參數,卻往往忽視專利技術的轉讓、實施許可和產業化,特別是沒有制定相應標準科學評價專利技術在轉化運用中產生的效益。科技人員在開展科研活動時,如果僅僅是從項目本身的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出發,一些研發成果雖然可以獲得專利授權,卻因為其技術成果與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不符,不能對接農業產業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必然沒有轉化可能性。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專利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在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大,截至1013年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量為136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工程、農業生物等學科領域,但已經轉化或實施許可的專利數量不足50件,專利技術成果的轉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3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對策措施
3.1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機制第一,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激勵。①制定引導學校教師從事成果轉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轉化工作業績計入其科研工作量,納入績效分配體系,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②根據地方農業產業的實際需要,選派懂技術、懂市場的科技人員擔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員或掛職擔任科技副縣長,組織開展成果轉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員除了全額享受學校規定的工資、津貼、福利和獎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專項經費。第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人事制度。①學校設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的部門或機構,配備或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成果轉化工作,建好高??萍汲晒畔旌推髽I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庫。②制定完善人員聘任和考核管理辦法,遴選一批轉化推廣經驗豐富、實踐技術能力強的基層技術骨干和農技專家,聘為兼職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據其成果轉化工作實績給予相應待遇。③以農業產業鏈為基礎,每一個產業從校內學術帶頭人中遴選配置1名崗位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從相關學院選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組建專家團隊。第三,布局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和專業人才,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等科技成果的轉化。①圍繞省內主導和優勢產業發展,選擇區域內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相應組建一支包括產業專家、涉農部門管理專家等在內的專家團隊,進行成果轉化對接。②針對省內不同區域的特色產業發展,圍繞高產高效、優質安全、加工增值等產業發展目標,選擇區域內相關企業、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載體,每一個產業派遣一個科技特派員團隊對接建設,開展全產業鏈技術的集成創新,以及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3.1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工作針對科技人員、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制定相應評價標準,實施科學的分類評價。第一,改變在職稱評聘、科研工作量計算等評價過程中過分依賴科研項目、經費數量、論文、專利、品種、科學技術獎勵的做法,重視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等科研產出在評價中的作用,引導科技人員提高科技成果質量、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第二,對從事科技服務、技術轉移和技術支撐的科技人員,以經濟社會效益、服務質量和實際貢獻作為評價重點。第三,對于應用研究類項目,以共性關鍵技術突破、經濟社會效益作為評價重點,評價技術目標的完成情況、成果轉化情況;對于產業化開發類項目,以技術、產品的成熟度和市場反應作為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
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
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積累和科技創新,
世界科技創新日益顯現出新的態勢,科
技競爭正在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
點。對我國來說,這既是重大的挑戰,
也是難得的機遇。如何把握這一新態
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力量、搶占國際
經濟科技制高點,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
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這關系到我
國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
和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大
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世界科技創新態勢出現新變化
科技創新的速度和轉化為現實生
產力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世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不斷擴
大
專利申請快速增加,專利制度不
斷完善
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及其帶來的科
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發
軔于上個世紀中葉。新世紀特別是國際
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新科技革命的發展
勢頭更加迅猛,世界科技創新態勢進一
步出現新變化。
一是科技創新的速度和轉化為現實
生產力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些重要科
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
質科學、能源資源科技、信息科技、材
料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生態環
??萍嫉阮I域,都醞釀著激動人心的重
大突破。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正在與新
興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互相推動促
進,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更
加突出,全球即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
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
二是世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不斷
擴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的報
告顯示,當前企業知識產權的交易和許
可活動日漸頻繁。從國際范圍看,特許
權使用費和許可費收入從上世紀70年代的
20多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2000億美元左
右,增長速度之快遠超過了全球GDP的
增長,知識產權交易所、經紀公司等新
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紛紛出現,并成為
服務經濟大發展中一個重要亮點。
三是專利申請快速增加,專利制度
不斷完善。統計表明,這些年來,全球
專利申請數增長較快,特別是在一些復
雜技術方面,申請數量大幅增長。由于
專利活動空前活躍,使得一些專利機構
面臨相當大的壓力。
四是創新日益國際化。這集中反映
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不同的國家尤
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設立研發中心的
速度加快,還體現在國際合作的科技論
文及專利的份額不斷上升。
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危機往往是新
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化劑。危機作
為一種強制力量,會迫使企業和經濟體
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變革。正因為如
此,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尤其
是發達國家在致力經濟復蘇的同時,紛
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
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
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
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
生產力轉化,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
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比如,美國提
出,要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
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
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
突破;最近又多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
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
盟陸續推出一系列重大科教發展戰略規
劃,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
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
的世界領先地位。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
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
技術。2011年以來,隨著歐美債務危機
的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原有的增長方式
已經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更多地
依靠科技創新來謀求發展新優勢,愈發
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一個國家的
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
位和前途。面對全球科技發展新態勢,
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
憂患意識。要認識到,我國雖然已成為
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與發達
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發展還不
能很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要認
識到,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技
術水平偏低,基礎和前沿研究比較薄
弱,科技體制同經濟和科技發展不相適
應。更要認識到,隨著全球市場需求低
迷成為常態,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
保護主義越來越突出,科技創新是突破
貿易保護的重要途徑。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
富于創造的民族。遺憾的是,由于眾所
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
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
地位上淪落了。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
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
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準確把握世界
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態勢,在新的科技革
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
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
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
合效益好的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
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方
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方向,對未來經
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發
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
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
大戰略。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要在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上取
得突破
要在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上
取得突破
要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上取得突
破
從我國的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
外實踐來看,目前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
力和水平,還應重點考慮加快培育技術
創新的主體,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
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引導資金、人才、
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在市場經
濟中,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
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和產品新技
術發展創新最為敏感,具有其他各類創
新機構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企
業主導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才能加快科
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才能有效整合產
學研力量,科技創新才會有強大的原動
力,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也才會有
質的改變,也才能有效解決科技和經濟
“兩張皮”問題。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來
看,技術研發創新也一般是由企業來主
導,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
創新的投資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
體。當前,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
創新的體制機制面對的障礙還很多,需
要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來解決,關鍵
要在三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要在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上
取得突破,支持企業承擔更多研究開發
任務。過去政府科研項目、經費主要面
向科研院所,而企業獲得的項目、經費
相對偏少。這種格局需要改變。國家科
技計劃要更多地反映企業重大科技需
求,更多地吸納企業參與;在具有明確
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建立企業牽頭組
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實施
的有效機制。要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
導向作用,鼓勵企業合作研發關鍵共性
技術,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成
果,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聯合共
建工程實驗室和技術研發平臺,鼓勵廣
大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開展
技術研發創新。
二是要在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
上取得突破,充分激發企業和廣大科技
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一方
面,要通過全面落實促進技術進步的稅
收激勵政策,引導企業把更多力量放在
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上來;另一方面,要
通過進一步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和激
勵機制、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創新等方
式,促進成果評價從重出論文向重解決
生產實際問題轉變,健全利益分配機
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開展基礎性、公
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積極
性。
三是要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上取得
突破,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
和農業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
轉移。目前,我國科技投入產生的大量
科技信息和數據,基本處于分散、擱
置、甚至流失狀態,沒有充分利用起
來。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科研設施和科研
信息難以被企業“共享”。從這個角度
看,強化企業在技術研發創新的主導地
位,就要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建立健全
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建立科研設施、信
息共享平臺,提高科技信息、數據的利
用效率,避免重復研究,從而提高國家
【論文摘要】近年來,新疆在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培養規模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科技人力資源結構失調等問題。必須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待遇,推動新疆科技人力資源的發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Xinjiang had the very big enhancement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total quantity and the raise scale aspect, but still had questions and so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being out of balance. Must strengthen th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roop construction, improves the talented person treatment, impels the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uggestion; Xinjiang
科技人力資源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萍既肆Y源規模和素質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實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
1 新疆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1.1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呈上升趨勢,最高達到2006年的41.2977萬人。伴隨著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上升,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量也呈上升趨勢??萍蓟顒尤藛T2006年為2.8398人萬人,2007年達到3.0239萬人,其中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也有明顯增多, 2006年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1.8924萬人,2007年為2.0976萬人。①
1.2 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
新疆科技人力后備資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需求越來越大。2007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的在??側藬禐?26012人,是2000年的3.05 倍;2007年全區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人數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 倍。②
博士生、碩士生是全區科學技術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來源。2000~2007年全區研究生招生規模由544人擴大到 3491 人,增長了 5.42 倍。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畢業人數為2244人,其中攻讀博士學位110人,攻讀碩士學位2134人。③
2 新疆科技人力資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科技人力資源結構失調。
統計資料表明2007年新疆專業技術人員411590人。其中教學人員占了總量的62.08%,是新疆數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隊伍;而農業技術人員僅占8.22%,這與新疆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大量需求產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時科學研究人員比例過低,僅占0.60%,也是導致新疆科技創新后勁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 高層次和復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比例低。
近年來新疆認真實施“科教興區”戰略,自主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目前經濟發展總體上還沒有改變粗放式經營的局面,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科研院所與生產企業結合得不夠緊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轉化率低。2006年全區科技成果總數為110項,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運作復合型科技人才,導致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術市場成交額66168 萬元,居全國第 25位;2006年技術市場成交額為76084萬元,居全國第 26位。⑤
2.3 科技人員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創新人才短缺,擁有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來,新疆科技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就創新能力的現實水平來說,總體創新能力并不強,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領域的高端產品較少。“十五”期間,全區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1項。⑥
2.4 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設施條件較差。
2000年新疆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只有3.2 億元,到2006年雖然增加至8.4764億元,但居全國第 27位;2006年新疆R&D經費支出占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僅僅為0.28%,而同年全國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為1.42%。如果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顯:2005年瑞典的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 3.86%;芬蘭為3.48%;韓國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時人員0.7萬人年,居全國第 27位。由于科研經費投入少,基礎設施條件差,導致一些優秀科研人員流向條件待遇好的沿海經濟發達省市,這無論是對新疆科技實力的增強,還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都是一個較大的威脅。⑦
3 對新疆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3.1 培養高層次人、復合型人才,增強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機構為技術依托,利用各類科研項目,加快高素質、復合型的創新科技人才培養。進一步發揮高層專家學者的領軍作用,著力培養造就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帶頭人。與此同時,注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3.2 采取切實有效措施, 支持企業吸引創新人才。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積極引導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支持企業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推進企業自主建立研發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穩定和留住一批優秀的核心研發人才。落實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業引進人才獎勵和補助辦法,主動幫助企業吸引創新型科技人力資源。
3.3 發揮網絡的作用,構建人才“虛擬團隊”。
虛擬團隊是信息時代組織模式中的一種具體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就目標而言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也是為了完成一個項目。新疆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可以借助于“虛擬團隊”的作用,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觀,提升新疆人力資源發展水平。
3.4 增加研發經費,改善科研工作環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發經費的增長快于研發人員的增長,以增加人均投入強度,逐步縮小新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從而改善科技資源匹配,讓更多的科技人力資源在不同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成長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環境保證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員享受一流的科研條件,為他們創造優越舒適、寬松和諧的工作條件,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3.5 提高研發人員收入,增強對人才的人文關懷。
在當前科技人才競爭十分激烈的大環境下,新疆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優越的條件增加科研人員收入,還必須進一步解決科技人員的待遇問題,使他們能夠安下心來,專心致志搞科研和創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對人才進行人文關懷,樹立科研可以致富、創新發明可以致富的風范,使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為社會羨慕的職業和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優秀的科技人力資源投入R&D活動。
參考文獻
[1]荀妍妍.《黑龍江省科技人力資源現狀分析與對策》.北方經貿2008年第9期
[2]馮高陽.《安徽省科技人力資源現狀》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瑤,杜躍平《我國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及改進研究》.網絡財富2008年第9期
注釋
關鍵詞: 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 網絡平臺系統; 服務機構; 服務內容
中圖分類號: G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124-02
一、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
科技文獻是記錄科研成就或知識的載體,從形式上表現為科技圖書、科技期刊、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標準與計量文獻、工藝與技術方法文獻、聲像資料以及網絡多媒體數字化信息等??萍嘉墨I信息服務就是通過對科技文獻的搜集、整理、傳播來及時為用戶提供科技信息服務。建設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就是要將傳統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業務和現代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結合起來,以陜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為中心信息服務機構和陜西省圖書館為中心公共圖書館服務機構,以已有的文獻資源為基礎,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運用情報學和圖書館學的手段對文獻信息進行歸類和重組,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圍繞文獻資源進行集成揭示,發現和挖掘其中知識內涵與知識關聯,提供科技文獻資源的專題服務和增值服務,并對不同服務對象采用不同信息服務方式的方案,針對不同用戶的特點,從大量的信息資源中分析、篩選、整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實現對陜西省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技創新的支持和推動。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體系通過開展科技咨詢、科技成果促進轉化推廣服務、科學技術普及宣傳服務,并為高新技術企業搭建高新技術研究轉化服務平臺,為科研機構研究新技術、新科研成果推廣提供新途徑,不斷的促進陜西省的科技創新事業。
二、陜西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
(一)專業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系統
以陜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為中心,將全省各級科技信息研究機構聯結起來,建成陜西省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網絡系統。陜西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擔陜西省科技文獻資源平臺、科技數據平臺的建設,已建立了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西安鏡像站、陜西省科技圖書文獻共享服務系統(SNSTL)、陜西省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陜西省主導產業科技情報服務平臺(SNSTI)和維普、萬方、同方三大數據資源鏡像系統,引進GPD全球產品樣本數據庫和DIALOG、STN國際聯機檢索系統以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國防科工委聯機檢索系統。同時擁有八國兩組織專利說明書全文、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8000多萬冊(件)中外文檢索刊物、科技報告、各類年鑒等豐富的科技文獻資源,為管理部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提供各種信息和情報服務,重點面向廣大科學技術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
(二)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系統
陜西省共有公共圖書館111個,地縣級公共圖書館建有電子科技閱覽室、古籍文獻閱覽室、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陜西省圖書館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型公共圖書館,是陜西地方文獻收藏中心,擁有館藏紙質文獻、館藏數字資源、特色數據庫、省情文獻等文獻資源,形成了以陜西地方文獻、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新興學科為主體的涵蓋各個學科領域的綜合性藏書體系。截至2008年底,館藏紙質文獻量累計達315萬冊(件),館藏數字資源主要包括CNKI系列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中外文專利數據庫、中國標準文獻數據等數字資源。公共圖書館在文獻資源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印刷型(紙質)文獻,特別是圖書、雜志和報紙的采集、整理、收藏與借閱服務,面向社會各個階層,為各種人群提供服務[1]。陜西省高校圖書館的藏書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主要是專業學科文獻、各種特色文獻、教學與科研參考文獻和大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中外優秀書刊。但是,高校圖書館主要根據學校教學需要,側重采集、收藏、建設與本校教學、研究關系較為密切的文獻資源及各種特色文獻,館際協作較少,重復建設和購買多,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校師生員工,對社會相對比較封閉[2]。陜西省醫院圖書館主要是為醫院的醫學科技人員提供信息服務,科技人員通過查閱醫學文獻信息,獲得最新的醫學信息,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多數圖書館規模小,文獻品種少,文獻類型不豐富,文獻載體多以印刷型文獻為主,數據庫種類(尤其外文數據庫)少。同時,只有個別醫院圖書館開展文獻傳遞服務[3]。
(三)中小企業創新科技服務網絡系統
陜西省由各級政府建立的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業發展提權交易、融資擔保、創業孵化、科技轉化、項目策劃、質量控制等咨詢類機構已初步形成體系,僅省市、區縣已建立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已達50余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鼓勵并優先支持產、學、研聯合創新項目,優先支持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的重點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中試,優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高附加值、節能降耗、有利環境保護以及產品出口的各類項目。高新區企業孵化器和各類科研中試基地正在發揮孵化作用,各類項目評估、分析測試、專利、律師事務等機構正在發揮公共性科技服務作用。
(四)西安科技大市場
西安科技大市場由“一網一廳一系統”構成。“一網”是指科技資源信息網,匯集了西安高校院所、軍工單位、科技企業、服務機構在人才、設備、技術、成果、資金等方面的科技資源,是重要的科技資源信息交流平臺。“一廳”是指科技大市場服務大廳,位于高新區都市之門B座二層,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成果展示、項目、科技服務等功能區域,提供各類創新??萍即笫袌鲆源髲d為載體,以網絡服務體系為支撐,“一系統”是指技術信息和在線交易系統,把有形平臺與社會市場體系結合起來,通過服務大廳、門戶網站和800熱線等快捷、有效的溝通渠道,促進技術交易、設備共享、政策落實和合作交流。
(五)“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網絡
建成不同層次的,具備寬帶、高速、大容量、多媒體等特點的農業信息系統,結合科技扶貧網、星火計劃網、農業專家大院等,建立起覆蓋全省、聯通省內外、國內外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科技信息的網上用戶,培植一批科技信息化示范村;建成一批先進實用的、具有相當規模的農業關鍵性、基礎性和商業性數據庫,建成具有陜西特色的蔬菜、果品、畜禽及中草藥等高效經濟領域內的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示范區。
三、陜西省科技信息服務內容
(一)科技文獻咨詢服務
通過科技信息服務網絡系統提供各類中外文期刊、中外文會議論文、中外文學位論文、中外文專利成果、中國國家標準、計量檢定規程庫、國外科技報告、國外標準等各類科技文獻。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知識發現手段在產業門戶網站、海量科技文獻數據庫中采集、挖掘產業導向政策、產業前沿技術、產業聚焦問題、產業發展專利論文,整理分析后自動形成簡報摘要,主動推送給用戶。通過對某一產業的相關技術在一定時間段內相關文獻主題詞或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和變化規律,勾畫出該學科技術趨勢變化曲線,從文獻計量學角度揭示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技術動向。根據用戶需求,依托海量中外文科技文獻資源和互聯網信息資源,借助情報加工分析軟件,通過專業的專家咨詢服務團隊的調研、分析,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咨詢分析服務,包括:專題資料收集、專題信息咨詢分析、事實查詢、文獻綜述等服務。
(二)科技成果促進轉化推廣服務
支持和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學術團體以及個人以多種所有制形式建立技術貿易機構,設置技術市場、流動技術市場,搭建一個專業、規范、全面的推廣交易平臺,為專利成果持有人提供展示、咨詢、交易的全方位服務,為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創造最便捷、最暢通、最高效的交易環境。廣泛開展技術交易會、招標會、洽談會、信息會、科技集市,組織不同形式的科研生產聯合體。通過對全省科技成果的審查登記、全省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成果公告及科技獎勵、科技成果檔案的管理和統計分析,積極推進全省科技成果交易及轉化。應通過加強科技信息服務,將科技成果應用范圍、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信息提供給產業部門,加快科技成果信息交換的速度,實現科研院所與產業部門之間的技術提供和技術需求結合的良性循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4]。
(三)企業科技服務
為中小科技型企業創業發展提權交易、融資擔保、創業孵化、科技轉化、項目策劃、質量控制等咨詢類機構已初步形成體系,其中孵化基地可提供信息網絡共享服務空間、經營辦公場地、商務中心等基礎設施,擁有完善的信息網絡與電子商務平臺,可提供辦公、會議、信息服務、培訓、企業咨詢、成果推廣,科技計劃項目咨詢、包裝、申報,國際合作交流等系列服務。
(四)科學技術普及宣傳服務
面向廣大農民,服務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科普視頻、農技協、農村科普基地等科普設施,組織農業專家、鄉土專家和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隊伍,舉辦農業科技知識、醫療及生活保健科普講座,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打造科普惠農平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在廣大農村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
四、陜西省科技信息服務不足與建議
(一)科技平臺系統的整合協作
各級各類型科技平臺系統由于各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缺乏必要的經濟聯系和合作的驅動力,因此表現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不緊密,沒有形成和衷共濟的力量。事實上,國內各省市的平臺因行政命令一時興起,重復建設嚴重,過后的維護、發展、資源更新比較慢[5]。各級各類型科技平臺系統通過數據資源的研究與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分工協作的理念,按照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強跨區域的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和統籌規劃,集成多種科技服務功能,整合各類科技資源,以滿足技術轉移和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6]。
(二)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功能的一體化
傳統的科技文獻資料主要依靠紙質文獻向讀者提供各種咨詢服務、文獻檢索服務等,現在網絡環境下除了為讀者提供最直觀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瀏覽,數據文獻下載,信息傳遞和專門的信息咨詢,信息、發送、網頁制作等網絡項目服務。這種文獻檢索功能和文獻提供功能于一體的科技信息服務,使得科技文獻能為廣人讀者提供多渠道,深層次,全方化的信息化服務。要強化網絡和信息服務意識并把傳統的文獻服務提高到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的高度??萍挤詹块T組建適合本地特色的專家網,組織專家對行業發展及信息服務方向提供指導,不斷提高本單位的人員素質,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信息檢索、競爭情報、數據平臺維護知識培訓特別是要提高工作人員的信息服務意識[7]。
(三)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的長效發展
鑒于科技信息服務的重要性和社會效益,陜西省各級相關部門應對各類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進行穩定、持續的投資,實現科技信息服務長期發展的機制和實施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有獨創性和革新性的新事業,以期逐步擴大參與機構,鞏固科技信息服務的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靜.陜西省公共圖書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陜西省59個公共圖書館的實地調查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7(2):97-99.
[2] 周應萍.陜西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21):5-7.
[3] 張曉文,王秉康,劉紅鷹,等.陜西省醫院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2009,20(1):63-65.
[4] 唐淑香,李麗.科技成果管理與科技信息服務[J].云南科技管理,2006(3):59-60.
[5] 李宏.地方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科技向導,2011(6):368-369.
關鍵詞: 農科教合作 人才培養基地 建設途徑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功能,進一步提升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能力與水平。2011年教育部、農業部啟動了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工作。各農科院校積極響應,我校也申報并獲批了“江漢平原棉花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并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入探索高等農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舉措。
一、從“農科教結合”到“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1.農科教結合
1992年2月12日,國務院《關于積極實行農科教結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通知》,以期在發展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進行農村建設中,以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動力,以開展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技術素質為手段,把經濟發展、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使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村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
由此可以看出“農科教結合”中的“農”、“科”、“教”分別指的是農業、科技和農村教育;其主要內容是在克服農科教三部門分割、脫節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人力、物力、財力,在整體規劃、安排資金、培訓人才和使用設備等方面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最終達到提高科教興農整體效益的目的。
2.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在“農科教結合”工作深入開展了近20年后,教育部、農業部決定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為依托,共同開展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以下簡稱合作基地)建設工作。對比“農科教結合”與“農科教合作”,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教”的內涵由農村教育擴展到高等教育,由此帶來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內容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并落腳在“深化高等農業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面。
沿著“農科教結合”到“農科教合作”的道路,我校一直孜孜探求,改革創新,以期走出一條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育人之路。
二、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舉措
1.依托學科優勢
建立國家級的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必須依托學校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農學學科。農學是我校的主干、優勢學科,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歷經3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擁有“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作物學”、“植物保護學”、“遺傳學”、“生物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和“農林經濟管理”等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被遴選為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設有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學?,F有“長江中游濕地農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澇漬災害與濕地農業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等6個農科類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以及“植物資源與環境實驗室”、“園藝植物逆境生理實驗室”和“動物疾病診斷示范中心”等多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和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湖北省創新團隊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重點攻關項目16項,承擔農科院等單位委托項目100余項,年均科研經費430余萬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
2.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高度重視農科教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專門成立了由分管校長為組長的農科教合作辦學模式改革領導小組,制定有《長江大學農科教學科研基地管理辦法》、《長江大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和《長江大學科學技術成果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辦法,用于規范合作教學、基地建設及農業推廣等活動。學校農科教合作教學工作由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進行指導,教務處負責統籌管理。
學校始終堅持“面向農業、面向農村、面向農民,以融合求創新,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辦學思路,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積極、主動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2009年我校及湖北省農業廳、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與相關科研院所共同簽訂農科教結合框架協議,旨在共同推進湖北省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事業的創新與發展。
3.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適應現代農學產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在農科專業中堅持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立了“兩基三段式”培養模式和“項目+基地”合作教育模式。依托校內、校外兩類基地,將整個實踐環節分為“以課程實習為主的專業認知階段”、“以專業綜合實習為主的能力培養階段”和“以畢業實習為主的頂崗見習階段”,其中除部分課程實習在校內基地完成外,大部分實習任務均在校外基地通過合作教育的形式完成。
農學專業采用“項目+基地”合作教育培養模式,開展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學校根據專業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要求,規定學生前三年在校學習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第7學期到“基地”參加實訓,直接參與科學研究或開發項目。實習期間通過“雙導師制”,指導、協助學生完成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運用先進科研手段的能力,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了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了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質量,拓寬了就業渠道。劉慧娟同學在杭州中國水稻研究所實習期間,所做的《AGP與GE雙基因聚合研究》達到國內該領域的領先水平。
4.積極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
建設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必須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我校將緊密聯系校內外各類農科院所和企事業單位作為進行農科教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周邊江漢平原綜合試驗站、老河口綜合試驗站、襄陽綜合試驗站及宜昌綜合試驗站等多個綜合試驗站建立了培訓協議,并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沙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湖北省煙葉科學研究院、湖北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荊州市金秋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宜昌蕭氏茶葉集團、云南省寶洪茶廠等多家單位建立了100余個合作教育基地,同時通過簽訂正式協議的方式確定了雙方合作教育關系。
5.廣泛開展校地合作
我校廣泛開展“共建基地”、“科技聯合攻關”、“員工培訓”、“雙向兼職”和“農技下鄉”等多種形式的農科教合作項目,不僅提升了教師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還推動了企業的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近3年,學校舉辦各類培訓班100多個,多位專家學者受聘擔任合作單位的顧問,學校同時聘請了478名企事業單位技術骨干、行政領導擔任兼職教師,努力實現與合作單位的資源共享。學校借助荊州電視臺舉辦的大型專題欄目《壟上行》,送文藝下鄉、送農技下鄉,譽滿湘鄂邊區28個縣市。
近年來,我校與湖北省20個市縣合作,開展以服務“三農”為主的科技攻關合作與技術服務,培育地方支柱產業,不少農民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動物科學學院劉長森教授在麻城及鄂東地區開展的黑山羊引種及規模化養殖推廣工作,受到湖北省政府表彰。金升藻教授在湖北推廣的畜牧業高效集約化養殖模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楊代勤教授從1998年起先后在監利縣、潛江市、洪湖市、石首市、江陵縣、仙桃市、松滋市、公安縣進行了黃鱔的無公害高效養殖模式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根據地方發展的實際情況,按需設項,解決農業建設中遇到的棘手問題,給地方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創造條件。農學院郭敦成教授帶領的科技團隊經過多年研究,根據“相近相通”原理研制成功了TA組合增效劑,獲得國家專利,并在此基礎上組配成新型治療棉花枯、黃萎病的農藥。該專利技術轉讓給湖北省天門市、公安縣和江蘇省鹽城市等市縣企業后,僅公安農藥廠,當年生產此產品全廠就扭虧為盈,實現利稅100余萬元。農學院周燚博士開展魔芋軟腐病防治研究工作,將魔芋軟腐病發病率由50%降至20%,采用該技術,農民每畝可減少損失500多元,該成果受到省科技廳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給予進一步立項研究。由于在地方經濟建設中成績突出,學校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扶貧先進集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先進單位。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