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性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實踐教學;培養模式
2010年我國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未來十年要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加強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素養,以學前教育為突破口達到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目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幼兒園,多途徑加強幼師隊伍的建設。學前教育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再次重申要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并提出要切實辦好學前教育。學前教育作為幼兒的啟蒙者和引路人,應該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并能做到終身學習。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高等院校,肩負著為祖國培養高素質幼師隊伍的重任,采用何種教學模式能培養出適合新時期學前教育發展的幼兒教師是對高校學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當前高等學校學前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1.1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偏重理論
當前傳統的高校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設置了各種的專業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等門類齊全種類繁多。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主要以理論教學和知識傳授為主,除了畢業前的四周教育實習很少有參與和接觸到學前教育教學一線的機會,學生在理論方面往往是紙上談兵,說起來都能頭頭是道,真正到了教學一線,面臨眾多復雜的情況和真實的教學環境,往往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多數學生顯現出高分低能入職后面臨適應學前教師角色困難的尷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學習時重理論輕實踐。
1.2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學前教育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往往忽視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感受和知識的技能遷移,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和文藝、舞蹈等藝術功底,忽視了藝術技巧和技能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能力。出現了眾多現實的教育情景就是,學生具有扎實的美術功底,卻不能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和學前兒童特點設計出符合教學情景的美術作品和課程;還有多數學生具有扎實的舞蹈功底,卻不能很好地組織好像樣的幼兒舞蹈課堂和兒童演出作品。
1.3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教學實習趨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實習和見習往往安排在學生快要畢業的最后一個學期,實習時間相對都很短,或者學校跟實習學校合作很少,實習往往流于形式,個別實習領隊老師缺乏組織經驗,有的實習學校怕實習教師影響學校教學成績,很少給實習生實踐教學的機會。在臨近畢業時安排教育實習,學生往往還要面臨完成畢業論文和就業求職應聘等多重壓力,既要實習還要查找資料完成畢業論文應對畢業論文答辯,還要四處求職參加各種應聘會,讓學生顯得力不從心對教育實習也難免有應付的成分,從而影響了教育實習質量。
2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進措施
2.1切實改善教學條件完善學生實踐教學環境
建設和完善高校內的學前教育實訓教室和校外實訓教學基地和相關的教學配套設施。首先需要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組成元素進行深入了解和調查,結合學生個性發展和教學實際需求,制定相關的技能培養目標,在開設藝術理課程教室的基礎上增加與幼兒看護技能實訓室、教育活動模擬實訓室等形成合理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有機結合,功能優勢互補的完備教學環境,為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教學提供物質保障。
2.2在教學實踐中充分挖掘教學實踐能力
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堅實的學前教育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教學技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合理整合教育理論專業課程,充實學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內涵的實用性教育人才。以培養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基準,改變單一化的教學課程,拓展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特長及實用技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充分結合課堂和課外學習成果,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滿足學生的多樣化訴求,促進教學實踐的改革和發展。
2.3改進教育實習縮短教師角色適應時間
教師角色適差缺乏與家長溝通和組織孩子活動的能力應往往是畢業生面臨的一大難題,更快的角色適應為畢業學生盡快就業和融入教學提供了優勢。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實習安排上下功夫,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深入教學一線和參與到實際教學環境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和讓幼兒園長及一線教師分享教學經驗。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屬幼兒園或者教育實習基地,讓學生作為助手在經常參與到幼兒教學一線的各個教學環節,在幼兒園組織大型活動(如元旦活動、六一兒童節活動、競賽、表演等)組織學生觀摩或作者為助手協助組織,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越多獲得實踐經驗越多,對縮短角色時應有很大幫助。
3高校學前教育完善培養模式教學建議
3.1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幼兒園實際需求培養
目前高校學前教育教學往往根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難做重大改革和變化。對一線幼兒園的教學動態和學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調查,高校學前教育教學和幼兒園教學改革和培養機制明顯滯后,學生畢業后還要經過崗前培訓和學習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這就要求高校學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學前教育一線教師的教學,及時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動態,掌握好國內外學前教育的風向標,積極參與幼兒教學改革,根據幼兒園的需求來及時調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學內容。
3.2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培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方向不僅僅是幼兒園。更多的幼兒特長培訓機構、親子樂園、母嬰生活館、學前教育商業培訓、大眾媒體幼兒專欄、幼兒出版機構等都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和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專門為幼兒園培養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變被動培養為根據用人單位和人才市場需求主動改進培養方案,為學前教育培養方式開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專業課設置和選修課內容增加相應技能的內容,或者根據用人單位需要開設相關課程。
3.3高校學前教育教學要根據學生需求來培養
學前教育專業的不同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需求和培養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希望畢業后考取研究生繼續學習深造獲得更多更好的理論學習機會。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畢業后就直接就業;有的希望從事對科學、語言、健康等對藝術要求低的教學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兒園從事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專門教學工作。就要求在學習完基礎課程后進行分班制教學根據學生畢業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設立選修課制度,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畢業后的需求進行選修,修滿學分即可畢業,滿足了不同就業需求的學生都能學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4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絕不是簡單的理論教學、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教育見習和實習,而是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的對學生專業態度的養成、專業情感的培育和專業能力的綜合塑造過程。我們在教學中應當不逃避和不回避的客觀面對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學前教育一線對不同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學環境,以及不斷提升我們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以提升學生的整體教育水平。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的高校學前教育培養模式,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注重特色,強調個性,分層培養,因材施教全面培養具有強盛生命力的創新型學前教育人才。
作者:董愛霞 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艷.學前教育專業的全程式“園校合作”模式初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04):73~76.
[2]劉海利.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6):110~112.
[3]丁敏.高校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6):105~108.
關鍵詞: 幼兒園男教師 研究狀況 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
一、幼兒園男教師的典范
在學前教育的歷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終身致力于兒童教育和發展的男性,比如: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幼兒社會教育機構的英國空想主義者歐文,要求教育要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倡導“兒童中心論”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創始人杜威,以及提出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瑞士人皮亞杰,等等。當然,上述所提到的并不是專門從事學前教育的專家,但他們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至今在學前教育研究領域中仍被津津樂道。真正堪稱為幼兒園男教師典范的有以下幾位:從國外來看,有德國的福祿貝爾,他于1837年創辦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兒園”來命名的學前教育機構,設計玩具“恩物”進行游戲和教學,被稱為“幼兒園之父”;從國內來看,主要有四位重要的男性,分別是陳鶴琴、張宗麟、陶行知、張雪門,他們主張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主張學以致用,崇尚親身感知、親自實踐,為中國化、科學化的中國學前教育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時至今日,在以女性教師為主的幼兒園,仍然涌現出很多可以作為男性幼兒園教師典范的優秀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如朱家雄、王志明、潘浩瀚、韋文勇、徐幫強……
二、幼兒園是否需要男教師
(一)不同的觀點。
從理論爭鳴入手,對于幼兒園男教師的問題,不少論文的研究都基于“幼兒園是否需要男教師”或者“男教師適不適合幼教工作”類似問題提出,根據分析主要有三種觀點。
1.支持鼓勵。這種觀點認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單一的高水平的性別類型化對一個人的成長并不是最佳的,因此,幼兒園引進男教師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平等的兩性角色意識,促進幼兒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并且認為男教師對于男孩的成長非常重要,可以樹立男孩的陽剛之氣,避免男孩表現出女性化的傾向。同時認為男幼教有利于幼教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和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文獻研究發現,贊同這個觀點的人占了絕大多數。
2.中立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幼兒園引進男教師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為男性的開朗、自信、勇敢、豁達等特點,可為兒童樹立學習的榜樣,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女性教育的不足,但他們同時認為,幼兒教育中教師的性別無關緊要,重在教育品質。只要提高女教師的男性度,就可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指出不能忽略家庭中父親幼兒的影響作用。葉志春、劉智成、梁艷等人還指出目前要改善男教師數量缺乏這個事實是不容易的,一味強調引進男教師也是不現實的,應該從幼兒園現有的資源中不斷想方設法彌補這一遺憾。
3.否定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首先,女性比男性更適合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男性性格粗獷,而幼兒園的事物大多瑣碎,不適合男教師,男性的粗心、隨意也會給幼兒帶來不安全因素。其次,認為幼教對于男性的經濟及自我實現低,流動性太大,并且擔心由于在園男教師比例太小,容易被女性化。李小燕、楊寧在通過采取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和實物研究法得出的結論認為,男教師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女教師做得好;幼兒園里的男、女教師并沒有顯著的不同。因此,提出:“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而不是單純強調男女教師的區別?!辈⒄J為:“根據社會現實改變目前學前教育領域男女教師性別不平衡的現狀其實很難?!?/p>
(二)我國幼兒園男教師存在的現狀
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幼兒園男教師的數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我國,目前雖然幼兒園對男教師需求的呼聲很高,但卻表現出男教師普遍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一方面,我國正規學校培養的男性幼兒教師很有限,學前教育專業的男女比例為1/30―1/40,換句話說,一個班級中往往只有一兩位男性學生。另一方面,愿意從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師比例很小。據統計,在全國近90萬名幼兒教師隊伍中,穩定的帶班男幼兒教師大概只有3000人,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在有著近1億人口的河南省,全省穩定的男幼兒教師不到100人。
三、對幼兒園男教師缺失的原因分析
閱讀文獻中發現,有很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涉及了關于幼兒園男教師稀缺和流失嚴重的原因,如:姚雅琨采用網絡訪談法,對9位男性幼兒園教師進行了訪談。研究發現經濟待遇低,傳統觀念的影響;缺乏自我實現的機會和并不喜歡這份工作,不得已才選擇的是幼兒園男教師流失的主要因素。經過整理,幼兒園男教師缺失的原因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來自社會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
郝萍瑞、岳瑞芝等人從社會文化角度進行探析得出,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人們普遍認為女人感情細膩、溫柔細心,會關心人,因此把幼兒教師定位在女性上,黃倩媛也認為家長們只能接受男教師給孩子們帶來陽剛之氣,卻堅持認為男教師照顧孩子不可能像女教師那樣細致、周到。
(二)來自經濟方面的原因。
我國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一個男人的社會地位是他個人能力的體現和成功的標志,而幼兒園教師待遇低,在這種傳統思想下,不能養家糊口是男性不能接受的。
(三)來自教育生源方面的原因。
如前面國內現狀中所提到的,男教師的稀缺從師范生生源開始男女比例就已經失調了。僅有的男性學生普遍感覺自己有壓力,而且在選擇專業方面均表示:“我是被選擇的,不是選擇的?!?/p>
(四)來自男教師自身的原因。
一項調查表明:雖然71.4%的男生認為男性適合從事幼教工作,65.5%的男生說他們喜歡幼兒并愿意和幼兒玩,但若讓其重新選擇專業,卻只有35.3%的人愿意選擇幼教,這表明在看待幼教工作的態度上,很多男性還是心存偏見的。
四、改善幼兒園男教師缺失的對策
(一)提高經濟待遇,并創設適宜的工作環境。
姚雅琨:“要發揮男教師的男性特點,取長補短,要使他們覺得自己在幼兒園中有存在的價值,多給予業務指導,生活上多關心?!睆埰G婷:“女教師要理解、體諒、支持男教師的工作?!崩钋善?“要尊重和信任他們,要合理安排他們的工作,注意發揮他們的長處?!焙缕既稹⒃廊鹬?“對男教師教育教學方面的評價和各項獎勵機制,要男女有別,創設機會讓男教師體會到成就感,逐步淡化職業性別色彩?!?/p>
(二)做好宣傳,加大社會認同度。
要摒除傳統觀念中對幼兒園男教師的理解,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優化師資隊伍,為男教師創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尊重他們的職業選擇,承認他們的工作業績,特別是家人要多理解、肯定和支持他們的工作。
(三)熱愛幼教事業,獲得職業幸福感。
要多提供男教師自我實現的機會,不斷地完善男教師自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引導男教師找準職業價值的基點,端正從業態度。
(四)從學前教育的招生上入手,為男生在政策上給予優惠。
如此能夠招收到一定比例的樂于從事學前教育事業的男生。
(五)發揮家庭、社區中男性的作用,樹立榜樣。
五、關于對幼兒園男教師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文獻閱讀的過程中,注意到了學者對研究方法的使用,這有助于進一步深入對幼兒園男教師的研究,尋找研究更適合的方法。對幼兒園男教師研究的方法主要運用方法一是文獻法,幾乎所有參閱文獻都涉及使用該方法;二是訪談或是問卷調查法主要運用于尋找男教師隊伍存在的困惑,如《關于幼兒園男教師流失的原因及對策的訪談研究》、《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性別壓力探索》;三是個案法主要運用于對典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師的研究,如《幼兒園男教師專業發展個案的敘事研究》、《幼兒園里的男“阿姨”――記平樂縣師范幼兒園教師韋文勇》、《徐幫強: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男教師的陽剛之氣》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在歷史發展中由來已久,老一輩幼教專家張宗麟先生曾指出,幼教隊伍中只有男女教師性別比例合理調配,才能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在幼兒園增加男教師的呼吁越來越多,成為社會、家長和幼兒園都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
我國現有研究成果在形式上有評論、觀點、論文,以論文居多。但我們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對于研究幼兒園男教師的論文總數在學前教育領域的研究中相對較少,研究涉及的內容多體現為:幼兒園男教師對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從社會方面探討幼兒園男教師存在的現狀、原因和措施。此外,還有一部分涉及幼兒園男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及學前教育男生的發展問題。因此,對于幼兒園男教師的研究還存在巨大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碩士畢業論文開始涉及該領域,其研究大多還集中于對男教師的職業發展方面。
關鍵詞:休閑體育教育;社會發展;理論基礎;反思;建構
一、反思:現代體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終是人們向往的目標。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學見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質樸的生活神圣化。那么,“為生活的體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業,而倘若異化出一種為“體育的生活”來,體育教育又何以面對神圣與崇高呢? 體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人的健康體魄、發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當前有些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正與這種教學目的發生偏離。這不禁讓人想起20 世紀初蒙臺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們像使用針釘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樣,無奈地伸展著那獲得了些貧瘠的無意義的知識的翅膀?!蹦敲?,體育教育究竟是“為生活的體育”還是“為體育的生活”呢?
1. 1 學生生活的本性“玩”:為生活的體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對于工作,人們需要在畢業論文閑暇時間里從事輕松、快樂的活動,而這種活動———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一個人還需要用玩來調劑生活,消除疲勞,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離不開體育。這種“體育”是為了生活的體育。其一,為生活的體育,首先是在生活中進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體育。學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體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間里伸張著生命的力量、創造著嶄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進行的體育要把體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內容組織起來。體育課中灌輸的內容不等于吸收,體育教育如同灌輸的效果,即必須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還伴隨著愉悅的情感,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展,關鍵要看體育的思想灌輸效果。
其二,為生活的體育,要以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為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把終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顯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養人的生活能力為目標,其實是把人為分析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性指標綜合化、活動化等主體行為實踐化。因此,體育教育不是把體育學科知識“塞進”學生大腦,而是漸進的理解與掌握。
其三,為生活的體育,終究是張揚人的生命活力,闡述終身體育的教育。因為生活的體育是真實、樸素的體育,個性化可以真正釋放人的個性。這種個性淋漓盡致地釋放,可以培養人的完美個性,健全人的人格,使體育課堂真正成為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現實生活,使體育終究成為人們終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體育教育的“育才”目的:為體育的生活
現代體育教育活動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級人群。因此要側重于個性化教育而不是標準化教育,是創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繼性教育,是開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閉式教育,是終身教育而不是階段性教育。
其一,為體育的生活,是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是“單純的承認”,而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就失去了選擇性。因為從理論上講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張“以人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視則是潛在的、也是實質性的。這種“盆景式”的教育形式無疑不利于學生自由自在的成長,也不利于培養出具有鮮明個性和學有專長的學生。
其二,為體育的生活,對于學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厭惡的生活。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規定了給予學生的一切東西,但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因此,某些體育課不能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種“育才”目的削足適履地適合它。這種體育課沒有考慮學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對于教學要遵循學生的生長規律也就無從談起。
其三,為體育的生活,實質上是替代了真正意義的學生生活體育。體育心理學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動機原則,即要滿足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需要。而為體育的生活恰恰丟棄了這種認識,因而學生的體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間接的動機。
二、建構:休閑體育教育的理論基礎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類的體力勞動降至最低的強度和范圍,知識經濟也使人類的體力失去了在生產力中的重要意義。伴隨而來的是激烈的競爭和沉重的壓力,對學生來說,則面臨著升學、學業、分配等各種壓力,背負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負擔,這可能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他們特別需要一種緩解、釋放或轉移這種壓力的方式。而休閑體育無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變學生只知道學習而不會“玩”的現狀,就要進行休閑體育教育。所謂休閑體育教育是一種通過身體活動謀求個體身心健全發展的集競技性、表現性、娛樂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僅可以促進個體的生活健康、滿足個體需求,而且可以充實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文化水準,改善生活品位,使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閑體育的本質取向就是為生活的體育,引導學生去熱愛、認識、理解、體驗、學會生活體育。
由此看來,休閑體育教育是一場使人能夠通過休閑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全面運動;一個使人明確休閑價值取向和休閑目的的過程;碩士論文能夠幫助人們自主地確定休閑在生活中的位置及從休閑的角度認識自己;一種貫穿于從進入幼兒園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終身教育;一種與人們的休閑需求、休閑價值趨向和休閑能力有關的活動;一種通過擴大人們的選擇范圍,使他們獲得令人滿意的、高質量的休閑體驗的活動。休閑體育教育是為適應學生生活需求,讓學生充分吸收體育運動營養助長其生活能力,張揚生命能力并創造美妙生活的活動。它將架起從“為體育的生活”到“為生活的體育”的橋梁。
2. 1 久遠深邃的休閑思想基礎
2. 1. 1 西方休閑思想的演進
亞里士多德的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 休閑是科學和哲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等思想已經成為西方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美國學者凡勃倫1899 年發表的《有閑階級論》告訴我們,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在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人們在擁有物質財富的同時,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另一方面,社會的現代化壓抑了人類生活的豐富性,造成了人的異化。以恢復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閑為基點,人們開始對傳統信仰和現代文明進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珀在《休閑:文化的基礎》中指出休閑有3個特征:第一,休閑是一種精神狀態,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第二,休閑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第三,休閑是上帝給予人類的“贈品”。他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于人有了休閑并不是擁有了駕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態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樂,休閑不僅是尋找快樂,也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美國學者莫里斯·波瑞特比爾則提出以休閑為中心的教育,認為人們只注意到工作的倫理,卻未曾思考如何發展休閑的理論。他的《挑戰休閑》和《以休閑為基礎的教育》兩本書對休閑影響人類的價值和情感、人的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戲的人》一書中,從游戲的角度闡述了游戲與人的文化進化的相關性,他提示人們游戲作為文化的本質和意義對現代文明有著重要價值,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游戲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是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的一種基礎。這一定義包括了內在的心理動機,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國休閑思想的傳承
保健養生的休閑活動是中國體育休閑方式的重要門類??鬃拥捏w育養生之道尤甚之??鬃釉唬骸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體育養生的觀點,他認為體育的功用重在強身健體,修養情志,而不在于競技格斗,爭強好勝,主張身與心的共同鍛煉。在通過體育運動鍛煉身體的活動中,孔子主張動靜結合、量力而行??鬃訉w育運動愛好廣泛,除“六藝”外,郊游于泗水之濱“,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對垂釣、游泳、狩獵都具有濃厚的興趣。
而潛隱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則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個層次的自然,顯然是道家所說的萬事萬物必須遵循的基本點。這里的自然體現了人作為小自然、小系統和諧發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蘊。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理念更注重張揚人的個性的自然和諧,重視個人身體和心理的統一,生物觀賞的生命與內在精神的契合,將追求完美人格作為養生體育的目標注入到身體鍛煉和生命發展之中,從而形成了道家獨特的以內養為核心的自然養生體育觀。
在當代,于光遠先生的“玩學”論,指出了休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發展玩的文化”。馬惠娣也談到:“休閑學研究的實質,是對人類命運前途的一種思考,是對幾千年人類文化精神和價值體系發生斷裂的現狀做某些補救工作的一種努力,是試圖對休閑與人生價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標,進而促進人的自省”。所有這些,均為發展休閑體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2. 2 時代進步的休閑社會基礎
2. 2. 1 豐富的物質財富讓體育休閑普遍化
物質財富的豐裕程度決定了人們體育休閑的多少或是有無。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高達60 %左右,享受體育休閑還是一種奢望;目前我國城市人均收入醫學論文已經達到了1000 美元,而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0 %左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的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后,必然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人們解決了基本的吃、住、穿的問題后,有了向高層次精神消費的需求。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將會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體育設施、豐富多彩的體育休閑內容、舒適的體育休閑環境;同時,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也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增加,人們有時間、有能力、有精力、有機會享受體育休閑生活,使我國居民進入“普遍有閑的社會”。
2. 2. 2 充裕的休閑時間使體育休閑日?;?/p>
休閑時間是指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時間,即“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而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就是勞動時間的縮短和休閑時間的增加。衡量人們生活質量高低的標準不是勞動時間的增加,而是休閑時間的延長。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表明財富是建立在貧困基礎之上的;當自由時間成為財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時,財富的價值尺度將由勞動時間轉為自由時間。隨著新工時制和3 個長假日的實施,我國居民全年法定節假日達到了144天。這為人們體育旅游、身體鍛煉等休閑放松活動提供了時間保證。特別是近年來,把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此發展,我國居民的休閑時間將會不斷增加,人們參與休閑體育的時間將會有保證。
2. 3 人本視野下的休閑生活基礎
席勒曾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倍蓍e體育所倡導的走進自然、娛樂身心、放松心情、釋放個性正是人本思想“回歸自我”的最好闡釋。人的能力在物質生產領域總是只能有限地發展,而在藝術等精神活動領域則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 自由王國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是在“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所以,在享受休閑時間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一切興趣、才能、創造性的思維空間,將會使人們在價值取向上達到人類生活的本質目的———全面自由發展。
由此看來,休閑體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條憤世嫉俗的現代意義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條回歸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來,返回到一種崇高而和諧的狀態上來。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會真正地成為自我并因此而變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休閑研究專家約翰·凱利的觀點:休閑應被理解為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的存在空間,是人的一生中一個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臺。“成為人”就意味著擺脫“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諧與美的原則,承認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質和精神層面的統一,與他人一起行動,使生活內容充滿朝氣并促進自由與自我創造。
三、發展休閑體育教育的設想
休閑體育教育是人類為了把握余暇、培養休閑能力而進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確保人們懂得抓住現有的或潛在的休閑機遇;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幫助人們發展智力的、社會的和具體的技能;闡明休閑體育興趣和價值的意義,職稱論文向人們提供引導和勸告,培養興趣和生活價值能與那些最值得讓人追求的活動相吻合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學校開展休閑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校教育整體效益的需要,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實現從“為體育的生活”到“為生活的體育”觀念轉變的需要。
3. 1 完善學科結構,開設休閑體育教育專業
休閑體育是一門文化,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因此,應當把它當成一門學問進行深入研究。不僅要進行學科課程學習,還要進行休閑教育活動。因為休閑體育教育本質上屬于素質教育范疇,它是一種“自由組合”的主體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實現主要有賴于它的自主教育機制、養成教育機制和事例機制,并相應地表現為認知內化功能、養成訓練功能和素質整合功能。因此,休閑體育教育可以大大彌補學科課程教育社會實踐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設立專門機構,開展休閑體育專項研究
休閑體育研究應快于休閑體育課程的發展,只有理論研究的指導才能推動課程建設的不斷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的休閑活動受到實踐的限制,狹隘的勞動觀念阻礙了休閑體育的發展,也因此導致了休閑體育研究的相對落后。于光遠說:“我國對于體育競賽是很重視的,但體育以外的競賽和游戲研究得很不夠”,英語論文也指明了該領域與社會發展不和諧的現狀。同時,也面臨著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框架,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組織管理等諸多困難,使目前的研究還只是描述性、個別性的,還缺乏系統的、實證性研究。因此,設立專門機構,開展專項研究是休閑體育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強宣傳力度,確立休閑體育社會地位
“健康第一”是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它涉及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 個領域目標,應該說這與休閑體育所倡導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會上述存有陳舊的消極思想和對休閑體育的錯誤或模糊認識。休閑作為“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它倡導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強休閑體育的宣傳力度,留學生論文擴大休閑體育生活影響,使人們明白進行休閑體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休閑體育人文關懷
現階段,體育工作的重點是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因此,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的多元化的休閑體育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體育需求,市場滿足人們群眾消費能力的多樣化、差別化休閑體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休閑體育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也要關注小城鎮、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03.
[2 ] 楊啟亮. 為生活的教育和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吳貽剛. 中外休閑體育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 ] .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 , (3) :39~41.
[4 ] 張廣瑞,宋瑞. 關于休閑的研究[J ] . 社會學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倫,著;蔡受百,譯. 有閑階級論[M]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0~54.
[6 ] 約瑟夫·皮珀,著;劉森堯,譯. 休閑———文化的基礎[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箏,譯. 你生命中的休閑[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遠. 論普遍有限的社會[M] .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12.
[9 ] 馬惠娣,劉耳. 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J ] .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顏廷銳,毛飛. 小康中國[M] .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犢. 論余暇[J ] . 體育與科學,1990 , (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