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現愛國思想的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古詩詞 愛國主義 文學主題
引言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詩歌傳統歷史悠久,在古詩詞的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一直都是詩詞的重要主題。我國詩壇以及詞壇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們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愛國主義思想表達的是一種對祖國的熱愛忠誠,是牽絆著每一個國人最真摯的感情。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詩人以及詞人為國家的統一、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不僅使用文學之筆表達了愛國主義的情懷,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外國侵略,表達了中國人民骨子里擁有的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久而久之,這種精神便根植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形成了愛國主義傳統。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現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古詩詞的解析,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詩詞主旨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古典詩詞的愛國主義主題
愛國詩歌,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詩歌作品中,作者表達了一種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更表達了對國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關切之情。同時,在面對國家出現危難時會挺身而出親身參與到斗爭中,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體現。
(一)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詩人以及詞人很多的創作靈感,他們在進行詩詞創作時往往都會以祖國的山水為基礎,融入自己的情感,將祖國的山水也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好像親身游覽了這些美麗的山水河流一樣,從而建立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表達對國家以及民族前途的關切
愛國主義詩人和詞人在創作時,往往將國家以及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國家的發展還是民族的發展,都是與自身的命運有緊密聯系的,國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詩歌中表達對國家以及民族的一種憂患意識。比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p>
(三)表達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國家遭遇危難之時也是詩人和詞人進行創作的高峰之時,當國家遭受外來國家的侵略時,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以及詞人不僅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憤慨,還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陸游、辛棄疾,不僅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詞作,更是親身投入到戰斗之中,與金國對抗,為國立功。
二、愛國主義詩詞解讀
愛國主義一直都是古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
(一)古詩詞中愛國主義思想的萌芽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在《詩經》中有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篇,比如:《無衣》、《載馳》、《六月》等?!柏M曰無衣?與子同袍。王子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是《無衣》的主要內容,其中表達了秦國人民希望可以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詩歌往往給人帶來一種十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展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雄紛爭,我國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彌漫著一種刀光劍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文學達到了頂峰,當時著名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是屈原。他不僅熱愛自己的家鄉,也熱愛祖國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順利,遭到了排擠,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國抱負得不到相應的施展,卻一直在與黑暗的勢力斗爭。這才出現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著名的詩句,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氣節。在屈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于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古詩詞中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我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現象,在這種相互混戰的局面下,建安詩派的出現對詩歌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建安詩歌抒發了詩人們渴望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抱負,建安七子的愛國情懷以及抱負得到了深刻的展現。比如曹植在《白馬篇》中刻畫了一個武藝高超、性情豪邁的游俠形象,他身上的那種愛國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愛國情懷的體現。
發展到唐代之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強盛的國力對我國的文學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太平盛世之下,越來越多的詩人開始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行描繪,表現出一種豪邁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李白就描寫了許多關于祖國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滿了激情的生活。同時在邊塞詩人的筆下也可以看到愛國主義情懷,他們的愛國主義則是一種豪邁的殺敵必勝的情懷,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愿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這些詩句中都彰顯了豪邁的斗志以及豪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也開始衰落,在這個時期,則出現了另一批憂國憂民的詩人,很多詩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治國的理念以及抱負,比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體現了他的政治抱負,“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則表達了他愿意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杜甫與李白同為唐代詩人,但是由于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在詩作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很大不同。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一種直面人生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體現,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等等。
我國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時期。宋詞是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愛國主義在宋詞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體現。蘇軾、陸游、辛棄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們在作品中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這個時代中也出現了很多愛國主義將士,他們不僅能在沙場上奮勇殺敵,也能在文壇上揮墨而作。其中陸游和辛棄疾的詞作,是宋代愛國主義詩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詩詞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物,延續至今,在任何一個教育階段都有古詩詞的身影。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單純地是作者的情懷以及思想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行分析,對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心理進行剖析,有助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進行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待國家以及民族具有責任感。比如辛棄疾的詞作對典故的運用是一個最大的特點,他所運用的典故,都與內心的情感是有很大關聯的,他是用典故在講述自己的人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辛棄疾本身是一個具有高度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詞人,對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話題,很多時候不能直接描繪,因此只好隱晦地采用典故來表達內心世界。在對古詩詞進行解析時,需要對作者的生平、創作風格、作品主題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有助于從創作中得到靈感,便于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
結語
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對社會現狀的反映,也是對自己的人生的真實寫照。只有對古詩詞進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傳遞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宏偉.“劍南詩萬篇,半灑神州淚”――試論陸游詩中的愛國主義思想[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8).
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譽盛名。她是一位詩詞文賦兼擅,有著多方面藝術才能的女作家??上?其詩文散佚太多,欲窺豹一斑者不可得,歷來學者鮮有提及。然而學者對其詩評價卻極高,稱她的詩可和李白、杜甫、陶淵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過幸福,也飽經了苦難。尚18歲,和情投意合的趙明誠結婚。期間,夫婦倆詩詞酬唱,生活舒心適意。此時,閨房繡戶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滿幸福的婚姻愛情便成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寧靜的生活使之詩詞風格意境愉快。隨著趙明誠的出仕,夫妻恩愛卻短暫分離,生活出現了暫時的缺憾,此時多創作表達相思夫君之詞。靖康之難是李清照的人生轉折,她家破夫亡,受盡災難和折磨。南渡后,她遺留下來的詩多是這以后所作,僅存詩近20首。這些詩文“抒情言志”,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往昔美滿自由生活的回憶,體現了李清照不圖偏安,志圖報國的士大夫情懷。
靖康之難前,《分得知字》為李清照和詩友在一起分韻作詩所成。《感懷》作于宣和三年,是在和趙明誠屏居之后,趙明誠出仕時所作,表現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潔的品格。《詩和張文潛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發生安史之亂的原因,通過總結歷史教訓,表現了李清照對北宋末年朝政的擔憂?!皢韬?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尊,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借古諷今,揭示當朝政治危機,不難看出李清照赤忱的愛國之心。靖康之難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隨夫乘舟出蕪湖,沿江而上至烏江縣,創作了千古流傳的《烏江》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諷刺了宋朝統治者偏安偷生?!对伿贰肥墙韫懦敖?斥責了由金人扶持的偽齊、偽楚政權,對于在民族危難之際保持民族氣節的人士給予贊揚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應酬后宮,是歌功頌德之作。《偶成》于趙明誠去世后所作,詩中撫今憶昔,從“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懷似往昔”,表達了詩人對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題八詠樓》時,李清照在金華避亂,“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嘆祖國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現了她強烈的憂國之心。同時作的《釣臺》,“臣艦只緣因利往”形象地刻畫了受名韁利索所羈的世人形象,“往來有愧先生德”,是對漢隱士嚴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發思鄉,作《春殘》以抒發思鄉之情,“春殘何事苦思鄉”可見她思鄉之切、之苦?!稌詨簟肥俏ㄒ灰皇子泬粼?全詩想象豐富,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尋求解脫苦悶的心情。《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其中,李清照表達了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原百姓的關切懷念。《斷句七則》描述了詩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時時感傷。
在李清照遺留下來的詩篇中,其中《詩和張文潛二首》是一首為數不多的和詩佳作,詩作中充分體現了詩人的過人之識和高超文藝。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自唐以來,人們多把責任推到楊貴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這兩首和作,不附和歌頌中興大業,也不同于即景撫今吊古、感嘆百年興廢,而是著重解析天寶的歷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亂后皇室內部斗爭的深化,從總結歷史教訓方面拓展詩作意蘊,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鑒當渠成,簡策汗青今具在”、“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見出詩人有超人的識度,應該說沒有深刻的歷史反思是難以做到的。
在宋代,幾乎沒有哪一位詩人沒有寫過和韻次韻之作。但是和韻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韻的限制,一般不輕易寫好,所以和韻之篇少有名作。有關這兩首和詩,人們評價不一。有認為二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鹿革脯矣”。也有認為二詩“未為佳作”,不過基本都承認“出婦人亦不易”。
從這兩首詩來看,應該說寫的比較直白,但也應看到兩詩寫得非常流暢恢廓,兩首詩在思想內容上渾然一體。而且詩作采摭了唐末以來的正史、野史筆記傳說,融化了大量歷史掌故,寫來蘊含深遠,顯示出詩人深廣的文化素養。而且詩人有時作詩用險韻,即以她和張文潛的這兩首詩來看,實際不是和韻,而是次韻。即完全按照原詩的韻字和次序。以次韻之作,完全按照張文潛的原詩的韻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張文潛思路的限制,能寫到如此不能不讓人佩服其詩藝之高超。
詩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獲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帶論的。一個文人要想證實自己有識見、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學中作抽象的思索,而是要在具體史實的褒貶中體現才力。在這里史和詩有著血緣關系,錢謙益說摘要:“詩之義不能不本于史?!崩钋逭赵诤驮娭谢仡櫫司唧w史實,但就在這種回顧中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識見。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意境。詩詞的最大特征是摘要:“言有盡而意無窮”。李清照和詩雖行文較直白,跳躍性不是太大,但其筆力還是凝練的。關鍵是她沒有人云亦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體現了自己對歷史的感受,且識見卓越,不能說沒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兩首詩的結尾用典,讓人感覺意味深長,細細琢磨又覺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徹,完全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由此不難看出,她的詩多有哲理感悟、愛國抗敵的大夫情感。所以,愛國主義精神是李清照詩文創作的亮點。
李清照在她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詩作中,生動地展示了她的情感歷程和生命歷程摘要:崇尚高潔之志;愛國抗敵之思想;針砭時弊之情感。這些詩大多和民族興亡直接有關,幾乎沒有一首是感嘆個人得失,際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為一個女子卻難得的政治胸懷、民族氣節、宏偉氣概。而這些詩歌的創作也無不體現其藝術價值之高。
關鍵詞 詩經 民族精神 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漢語文學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詩歌總集,代表著我國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詩經》的主要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記錄、收集的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思想全面,為我國古典文學與傳統詩歌的發展提供了源頭。此外,《詩經》集中展示了先秦時期中國人民的樸素情感與真摯精神,為我們民族特質的延續和進步提供了范例。
1 《詩經》展現了浪漫開明、大度包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是先秦民間文化的發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獨特而崇高的?!对娊洝分械膼矍樵娛⑿幸粫r,對后世的詩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以愛情詩為代表的《詩經》詩歌為人民集中展現了我國先民對自然、生活與未來的熱愛,這是一種浪漫開明的精神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此外,《詩經》的很多詩篇大氣磅礴,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先河,為構筑漢民族大度包容、氣象萬千的民族氣魄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從這點來說,《詩經》為我們民族的氣息找到了發源點,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詩經》中的名篇《國風?秦風?蒹葭》一詩,集中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浪漫愛情、淳樸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從一個側面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2 《詩經》集中表現了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情懷
《詩經》之所以偉大絕不僅僅先于那些浪漫主義的愛情詩歌,更重要的是因為《詩經》具備一種人文主義、愛國主義的情懷,可以激勵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振興民族和國家為竭力奮斗。在《詩經》305篇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運用諷刺手法對封建主義制度、腐朽官員、不良現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對窮苦百姓、下層民眾的同情與憐憫。所以,《詩經》中包含的情感是極為復雜的,夾雜其中的民族情緒和愛國主義情懷令人動容。在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進程中,《詩經》應運而生,到了春秋時期《詩經》基本成書,所以《詩經》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顯示出濃烈的時代特征,也彰顯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
《詩經》中蘊含的樸素的衛國情緒與宗國情感,是那個時期的人們精神特質的依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爐。一方面,《詩經》中的愛國情感可以表現為對本國、本地的保護,對別國的抵御和戰爭;另一方面,《詩經》中以保家衛國、憂國憂民為題材的詩歌屢見不鮮,集中體現了我國民族發展早期民間愛國精神的變遷。所以,《詩經》的詩歌是現實主義主導下的創造,是民間文學的變化的產物,根植于那個時代、那種文化。
例如,《國風?邶風?擊鼓》就表現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保家衛國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其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钡仍娋洌捅憩F了男人為了參加保衛國家的戰爭為放棄家庭、妻子的場景,場面感人至深、讓人潸然淚下。所以,《詩經》中類似的內容集中體現的愛國情懷是時至今日都值得發揚和傳頌的。
3 《詩經》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情感與精神
《詩經》是先秦時期民間文明的展示,其中著力渲染了具備神話傳說色彩的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人類的發展狀況等。《詩經》為人們的展示的則是一種自然屬性下人的主導地位,引申開來可以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精神。在今天,我們強調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時候,《詩經》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著光芒。很明顯,《詩經》中的大部分詩篇都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感變化、日常勞作、愛情婚姻等為主要線索,其貫穿始終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說,將人的生命、生活與成長作為詩歌創造的主要方向,是《詩經》的集中貢獻,也折射出濃郁的現實主義氣息。對于其他對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古羅馬的宗教文化等,我國的《詩經》始終以人的事務為創造主線,顯示出了我們民族的人本主義氣質與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提倡以人為本,著重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與精神動力,這與幾千年前的《詩經》精神似曾相識,體現了偉大的文化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延續。
比如,《國風?衛風?氓》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集中鞭撻了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毒害和侵蝕,展示了棄婦愛情婚姻的悲劇場景,至今讀來都讓人思緒波動。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p>
其中的“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體現了女主人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的痛苦輪回;“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則是借桑葉的隕落礙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與情緒的失落,其中的真摯情緒讓人感動。類似的詩句比比皆是,集中體現了《詩經》始終關注人的情感與生活,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與寫真主義的詩歌作品,為中華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續提供了可參照的藍本。在今天,我們宣揚《詩經》的人文主義精神,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提供依據。
4 《詩經》體現了積德行善、弘揚正義的民族精神
《詩經》具備濃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時也充滿“正能量”,這一點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詩經》對那些帶領族人遷移定居、開發事業、抵御自然災害,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領等給予了熱烈的歌頌。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頌了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定居邵地、開創祭禮的豐功偉績,《公劉》記述了公劉帶領周人自邵遷幽、開始定居并發展農業的事跡。這些詩篇都把弘揚社會正義、展示民間勞動人民的能力作為主要對象,是民族偉大精神的發源點。
其次,《詩經》對現實生活中本領超群的能人及種種社會美德大加贊揚,如《衛風?淇奧》贊揚衛武公年過九十仍嚴于自律、善納人諫;《豳風?狼跋》贊揚公孫的寬厚與仁愛;《風?定之方中》贊美衛文公大興農業、克勤克儉的美德……
綜上所述,《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產物,也繼承和延續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這些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殷達蘭.《詩經》中的鄉土情韻[J].文學教育(下),2009(1).
一、“詩香盈校和合能諧”學校文化的內涵解讀
鄉賢陸游的詩人情懷和愛國精神,折射出的思想可以成為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成為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教育資源。通過誦讀陸游詩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最終達成學生“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發展態勢。因此,詩文誦讀、詩香盈校應該成為學校辦學文化的“根”。
“和合”語出《管子-幼官》第八篇:“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其意指民眾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礎上互相學習、和諧融合、親密無間、同心協力,為共同的事業努力奮斗。由于和合,所以師生素質提升,內涵創新,在原有基礎上,自信進取的師生就能用自己的智慧開創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來。那么,“和合”應該成為當前學校辦學文化的“魂”,因為,學校發展和則生,和則興。
二、學校主題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詩意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追求。詩的本意是真,詩的意境是情。在學校核心文化中,我們追求著一種與人真心、賦予真情的智慧啟迪、唯美追求。在共同解讀學校內涵文化的過程中,彼此豐富,共同完善。我們認為:學校的品質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在于每個生命都受到尊重,每一個走進學校的人可以擁有自信、寬容和人格完整;學校的品質不在于硬件的豪華,而在于淡淡的書香彌漫,隨處可以從目光所及處學習到知識、品行,在與人相處中感受彼此擁有的美好。學校品質既在于學科成績中體現的基礎和習慣,也在于操場上奔跑的速度、優美動聽的歌聲、勞動中靈巧的雙手,還在于辯論中卓有見地的思想、富有創造性的研究和不畏挫折的超越。
(一)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營造詩意氛圍,涵養審美情趣
校園文化氛圍是籠罩在校園內的特殊的文化氣氛和健康向上的情調。詩意的校園是美麗的,美麗的校園才有詩意。學校努力為構建“處處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師;人育環境,環境育人”的詩意環境而默默耕耘。放眼四顧,學校布局錯落有致,疏朗有別,校園綠化與建筑渾然一體,處處移步景異,典雅優美,宛如天然圖畫。古樸典雅的大型“陸游長廊”壁畫,色彩斑斕具有創意的“小詩林”,充滿童趣童真的“紹興童謠閣”,明理導行的“弟子規”欄,以紀念陸游為特色的少先隊隊室、溫馨舒適的教師“悅讀吧”,每個教室黑板上固定的“賞詩園”,長廊中學生的陸游詩詞配畫作品的展示等等,讓校園內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一草一木都成為教育資源、一磚一瓦都體現引導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經典詩詞是一種高尚的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學生浸染在經典詩詞的濃厚氛圍中,必將終身受益,而城西小學也將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詩園、樂園。
(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探討詩意教學,享受育美經歷
1.“詩意”課堂呼喚富有詩意的教師
學校鼓勵教師用詩樣唯美的語言演繹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霸崎T大講堂”陸游早年在云門草堂讀書。在這個幽靜優美的環境中陸游生活、讀書、思考,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霸崎T大講堂”得名于此,意在這個講堂可以成為大家提升素養的講堂,研修互動的平臺。“詩意校園,詩化教育”主題論壇和“親近陸游親近詩意”的專家講座等等活動,讓老師們對“詩意校園,詩化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1)青年教師詩歌隊
誦詩不應該是一種單純的教學任務,而是教師們發自內心的喜歡與分享。在青年教師詩歌隊的組建過程中,學校邀請專家開展經典詩詞的知識培訓,從古體詩歌到現代詩歌,從詩歌韻律知識到詩歌創作技巧等多方面進行講解,使老師們受益匪淺。
(2)詩歌創作大賽
“鑒湖·陸游·城西”主題詩歌創作比賽,讓老師們更深刻地體會作為一名“詩人”的幸福,作為一名新城西人的快樂?!盎礁傂?,鏡湖匯流;這里的陽光,照亮每一顆童心,這里的雨露,滋潤每一個天真。哦,城西——你是我可愛的校園!捧讀劍南,走近放翁,這里的空氣洋溢著詩的芬芳,這里的塵埃彌漫著畫的淋漓。哦,城西——你是我向往的樂園!”這是教師對城西小學深深的眷戀!“陸游!你的豪情,國人誰不贊頌?你的精神,世人深深敬重!人已去,詩全在,萬數詩篇,留待后人盡暢游!留傳千古,傳頌千古!城西!你的美麗,我們誰不陶醉?你的詩韻,師生久久徜徉!校長在,詩長留,詩住城西,只等我們盡情歌唱!傳承百年!香飄百年!”這更是教師對愛國詩人陸游的紀念和敬仰。
此外,學校通過開辟教師“悅”讀吧,評比十佳詩香教師,進行教師詩歌誦讀展示,在學校網站開辟“文閣詩苑”欄目等形式,讓教師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做有墨香、書香、詩香的教師。
關鍵詞:陸游 詩論 評說 工夫在詩外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不但是著名詩人,也是著名的詩論家,他對詩歌的論述頗多,把陸游的詩論加以整理評價,挖掘其現實意義,無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悲憤出詩人
陸游生當民族矛盾極端尖銳的時代,金人節節進逼,南宋政權掌握在主和派秦檜手中,打擊主戰派,屈辱投降。岳飛慘遭冤死,宗澤、韓世忠等名將忠臣得不到重用。陸游一生始終堅持抗金主張,在仕途上也不斷受到當權的和議派排斥和打擊,他非常悲憤,心底里痛苦的吶喊,于是發為慷慨激昂的詩歌,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在《澹齋居士詩序》中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故其詩為百代法。”陸游認為詩人傷時感事,悲憤難忍,“激于不能自己”,才借歌傾訴出來。他曾說:“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這些蒼涼激越之音,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表n愈在《送孟東野序》中寫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言者,其皆有不得已有乎!”陸游的詩論自然和前人有師承的關系,然而更主要的是當時許多愛國志士慘遭殺戮或遭排擠,“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彼约夯謴椭性脑竿坏脤崿F,國勢危殆,詩人悲憤異常,所以發為這種詩論。
主和派茍且偷生,不以恢復中原為念,而中國北部論陷區的遺民,則飽受金人的荼毒。“趙魏胡塵千丈黃,遺民膏血飽豺狼。”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中,渴望南宋王朝收復失地,解除他們的痛苦。“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边@是他代表遺民的愿望寫出來的。然而,結果是“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而今袖手看?”陸游的悲憤既有愛國主義的激情,也有忠君的因素,但他反侵略和壓迫的呼聲,對人民的高度同情值得肯定。
二、善養氣者出好詩
陸游一貫主張文以氣為主,沒有“氣識卑陋,而文詞超然”的。他在《方德亨詩集序》中寫道:“詩豈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氣者我之所自養。有才矣,氣不足以御之,于富貴,移于貧賤,得不償失,榮不蓋愧,詩由此出,而欲追古人之逸駕、詎可得哉?”詩人認為那些患得患失,思想庸俗的人,沒有高的思想境界,沒有卓然獨立的氣概,就寫不出好詩來。他十分贊美方德亨“晚愈不遭而氣逾全,觀其詩可知其所養也?!彼凇洞雾崡畈又鞑疽娰洝芬辉娭姓f:“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薄堆缱芬辉娭校f:“周流惟一氣,天地與人同?!倍颊f明正氣的養成對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他在《上辛給事書》中寫道:“某束發好文,才短識近,不足以望作者之籬,然知文之不容偽也,故務重其身而養其氣。”陸游主張培養不屈不撓之正氣,敢于反抗庸俗,蔑視富貴功名,遭受逆境而不變節,具有獨立高尚的人格,有此等胸襟的人才能寫出好詩。
孔子說過“志氣塞乎天地”的話。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笨梢婐B氣之說,始于孔孟。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碧K轍的觀點對陸游有很大影響。陸游看到南宋一些士大夫懾于權奸威勢,對外茍且偷安,畏敵如虎。不振作其氣,便不足以救亡圖存,而死氣沉沉,正氣不足,也不能寫出好詩。所以,他大聲疾呼,并付諸實踐,他的感情是壯懷激烈的。他在《放翁自贊》中詠道:“野鶴駕九天之風,澗松傲萬木之春。”詩人以野鶴、澗松自比,自有一股傲氣。骨氣要從艱苦的生活中鍛煉出來,他的《感興》曰:“艱苦外奮嘗,憤郁中不平……感慨發奇節,涵養出正聲?!痹凇吨芤婀募颉分校懹我舱J為要成就一個人才,必“使之磨礱齟齬,瀕于寒餓,以發其藏?!痹谏畹缆飞?,不經過許多曲折與磨難,便不能養成堅強的戰斗意志。他要培養的人物,是敢于反抗權奸,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正氣人物。他自己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三、文變染世情
陸游說:“詩首國風,無非變者。雖周公之豳亦變也?!彼J為不但聲樂在變,器樂在變,內容在變,體裁、形式也在變。還指出:“風雅頌之后,為騷、為賦……千余年后,乃有倚聲制辭。”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文學創作要密切結合時代。南齊劉勰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他列舉歷代文變之后說:“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是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互依存的客觀法則。不懂這一法則的作家,其作品就會背離時代。
我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杜甫等人都是深諳“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的文變家。正直的作家,能根據時代的盛衰而上動下震,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站在世態的前面。好則歌頌之,如:文武之盛德;否則暴露之,如:對幽厲之昏憒、平王之微弱。作者的筆有匡扶神稷的責任。
陸游對文變的深刻認識,不但使他終生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偉大的愛國詩人,而且對形成他明快、豪爽、雄健而自由的獨特詩風,亦不無關系。陸游的時代,是金人南侵的時代,是一個民族壓迫、奴役另一民族的時代。這時候被壓迫的民族,理應緊急動員起來,上下一心,抵御外侮。陸游就是這一時代的旗幟,他中年入蜀,曾任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他身著戎裝,往來陣地,斗志昂揚;考察南鄭地形,積極謀劃出擊敵人,有時親自參加前線的戰爭,火熱的戰斗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他堅持不渝地主張抗擊入侵之敵,恢復中原。他關心祖國的統一,心系人民的安危。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多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的豪言壯語。他在74歲高齡時作的題為《暮春》的詩中說:“自笑滅胡心尚在,憑高慷慨欲忘身?!彼摹昂礈?,鬢先秋,淚空淚”的詞句和岳飛的“空悲切”的憤激之辭,同樣是高昂的時代音符。
四、文貴自得
陸游在《頤庵居士集序》中說:“文章之妙,在有自得處。而詩其尤者也?!彼^自得就是有獨特感受且發自肺腑,抒寫真情實感。當一個詩人,在喜怒憂憫、安順頤樂的感召下,就有可能發生創作沖動,寫出窮情詳切,旨遠言近、耐人品味,富于感染力的詩歌。鐘嶸在《詩品》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一個詩人要寫出讀者太息流涕,感同身受的作品,除作家應具有的文字修養外,最主要的就是陸游說的“在有自得處”了。若沒有真正的自得,只是為詩而詩,最多只能嘩眾取寵于一時,結果“初悅,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滿”了。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當“國破家亡”之時,“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使憂國憂民的陸游寢食難安,以至于在臨終之際,還發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遺恨。陸游的有自得體現在詩歌中,就是把自己熾熱的愛國情感,鑄成長槍大戟刺向敵人。
陸游用什么方法達到“有自得”?他曾有詩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他主張的“有自得”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認真讀書不遺余力;二是實踐,也就是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坝凶缘谩笔莿撟鞯脑搭^之一,也是靈感之源,否則就不可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p>
陸游說:“君子之有文也,如日月之明……必有是實,才有是文……動天地,開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實洋溢,而后發現于外,氣全力馀,中正閑博,是豈可容一毫之偽于其間哉!”這里的“胸中之妙”,說穿了就是“自得處”。正因為發其自得,才能有金石之聲。陸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等詩句,就是他“有自得”的表現,就是他廣博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結果。
真正“有自得”,才能創新意立新說。陸游曾說:“我昔學詩未有得,殘余未免從人乞”,因此他“力孱氣餒心自知,妄取虛名有愧色”。自從“四十從戎住南鄭”,經歷了豐富多采的軍旅生活以后,他才達到“詩家三昧忽在前,屈賈在眼元歷歷”的境界。大有“從心所欲不逾距”之勢,可見“有自得”是多么的重要。
五、工夫在詩外
陸游在給兒子的詩中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薄霸娡狻笔鞘裁矗恳皇亲约旱纳顚嵺`,就是對自然和社會的實際感受。從這些觸發得來的思想感情,才是真實的,寫出來的詩,才是真詩。二是個人修養,即養氣。也就是說要做好詩人,首先,必須做一個正真的人,做一個有正氣的人,然后才能做好一首一首的詩。他十分重視生活實踐對詩歌創作的感發作用:“文字塵埃我自知,向來諸老誤相期。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标懹伟褎撟鞯囊曇皬臅疽驈V闊的生活實踐,主張詩人直接感受生活,抒寫生活,開拓題材,掌握真正的創作方法。他對學詩也很有心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娙烁嬖V我們寫詩一定要“躬行”,有了紙上所得,還須經過一番實踐活動方能心領神會,功力俱全。他在《上辛給事書》中說:“天下豈有器識卑陋,而文詞超然者哉?”明確告訴我們,寬宏的度量與精湛的才干,是靠生活與實踐磨煉出來的。陸游把人生閱歷、生活感受當作學詩的重要途徑之一,把實踐活動看作詩歌創作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歸入“詩法”范疇,為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找到了理論依據、創作源泉,這是陸游詩論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他對現實主義詩論的重大貢獻。
陸游“詩外工夫”之語有著堅實的生活基礎和創作積累。他之所以強調詩人的實踐活動,是為了杜絕詩壇上片面講究形式技巧,專從故紙堆中尋章摘句,拾人牙慧的惡習,為人們指明了一條正確的創作道路?!安粸榍лd離騷計,屈子何由澤畔來。”詩人告訴我們,只有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受,才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和藝術個性的詩篇。陸游一生奔波勞頓,常在山水間旅行,既增長見識,又陶冶情性。他在《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感嘆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癡人乃欲鏤虛空。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睕]有親身的生命體驗,詩人發不出這么深沉的感嘆。
“工夫在詩外”的詩論主張,使詩歌創作從單純的技法中解放出來,面向生活,直接從生活的土壤中獲得創作素材,這顯然比江西詩派以流為源的創作法則要高明得多。他的詩外工夫揭示了詩歌創作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淵源關系,在詩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陸游的詩論,可謂博大精深,發人深思,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其價值之大和現實意義之深,可立千秋而永存,我們不能等閑視之。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
[2].陸游:《渭南文集》,中華書局出版社,1976。
[3].劉勰:《文心雕龍》,人民出版社,2002。
1 古詩朗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形象,利于激發正義感、愛國情
中國古典詩詞中那一首首抒情詩,抒寫了詩人的愛國思想,那字里行間挺立著一個個不屈的民族靈魂,鑄造了中國的輝煌,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是我們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濃濃的愛國熱情。
在朗讀《將進酒》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欣賞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那種堅貞不屈、滿腔熱血的豪邁情感;在誦讀《滿江紅》時,我們要帶領學生感受民族英雄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在品讀《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時,我們要讓學生體味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種撼人心魄的愛國之情。
解讀古詩歌中的這些形象,可以使學生激情澎湃,增強正義感和責任心,從而內化為報國熱情。
2 古詩誦讀教學能夠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助其陶冶情操,涵養心靈
古典詩歌講究韻律、講究情感的抒發,富有音樂美和人情美。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把握節奏感,領悟作者的情感很重要,作者恰恰是通過詩中的節奏來抒發其情感的。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對其能真正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學生只是一味的背誦,不去把握詩歌的節奏感和詩歌本身蘊含的情感,想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在特質,那是很困難的。
所以,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在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和情感這一環節大下苦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教師作示范朗讀或播放音頻材料,以此來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掌握節奏。其次,教師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感、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讀出意蘊。再次,靈活變動誦讀方式,可采用范讀、齊讀、聽讀、背讀、自由讀、配樂讀等。最后,讓學生相互交流誦讀后對詩歌本身的理解。
抓好誦讀教學,不僅使學生能領略到詩人的豐富情感,而且還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熏陶,在陶冶情操的同時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 古詩細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使之養成多揣摩、多聯想的習慣
古典詩歌意蘊充沛,情感跌宕,思想跳躍,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等手法。在學習的過程中若不去聯想,恐怕難以領悟其意境、意趣,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即把全部混亂的記憶,照其相似處或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相近點進行分類概括,從而達到理解某事物的目的。對此,我們應引導學生細細揣摩,啟發學生展開聯想,使其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讓學生進入到一種超越現實、超越時空的審美共鳴境界。
例如,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種雄渾豪放的情感,一種欲有所為而不能為的感慨,短短的二十二個字,展現的是詩人報國無門、英雄無用的憤懣和悵惘。要讀懂這樣的詩歌,就需要結合作品及作者的經歷加以合理的超時空聯想,分析詩歌的意蘊和情感,并聯想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作者作品,從而形成一種對這一類題材的詩的概括性理解。這樣才能更容易的對這一類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思和意蘊有更深把握。
4 古詩品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領悟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
我國古代詩文言簡意賅、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流露出孔子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則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探索態度和對人生頓悟的愉悅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反應了蘇軾悟透人生的灑脫、曠達性格;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則體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些情感,無不蘊藏著博大的人文精神,無不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芒。
一、正面引導法。教材中的史實,無不處處體現著愛國主義思想,因而在教學、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注意闡發“滲透點”,充分開拓“滲透面”,聯系學生實際,從正面予以指導。比如在教《鴉片的輸入和禁煙運動》這一課時,根據林則徐史實,引導學生認識到林則徐銷煙的愛國壯舉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定意志并聯系當前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販毒、吸毒的不良社會現實,使學生加深對鴉片等危害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立志捍衛我中華的愛國激情。
二、潛移默化法。講授祖國幾千年來光輝燦爛的文化,可以使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美化靈魂,并用來增強他們熱愛祖國的美麗山河,燦爛文化的思想感情。這種滲透是在學生閱讀教材,教師講解教材時不知不覺的無意識中進行的,比如在講述《封建文化高峰》一課時,那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一發達的科技、興盛的宗教、光耀千古的詩篇、五彩繽紛的藝術成就……無一不令學生陶醉于祖國的壯美,無一不令學生神往立志再創中華輝煌。這不正是潛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嗎?
三、逆向反啟法。教材中涉及到眾多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民族英雄亦有民族敗類,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交給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對中國的危害”一課時,耆英、伊里布等人在《》簽訂過程中置國家、民族利益于不顧,向英人屈膝乞和,喪失民族氣節的行經,是逆向學生愛國教育的極好教材,通過教學應啟發學生知道,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這屈辱的序幕,即由《》的簽訂正式拉開,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自立自強,振興中華的熱情和堅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