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2 22:21: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營養與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預防與衛生學論文2000字(一):預防醫學專業課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改革設想論文
摘要: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之一,特別在營養相關性疾病患病人數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質和創造能力,是目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培養的關鍵。結合我們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授課教師、授課內容、教學方法等層面著手,通過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授課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李新莉,博士,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營養與慢性病。(江蘇蘇州215123)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1-0050-02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應用性及實踐性[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的改變,營養不良以及營養相關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數逐年增加;與此同時,食品加工業的發展、食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層出不窮,致使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并不令人樂觀,因此,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并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密切結合,培養應對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目前的教學實際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授課教師、授課內容、教學方法等層面著手,通過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授課內容進行整合、調整,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一、提高授課教師專業素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師要密切關注課程的研究前沿,及時修訂課程的教學大綱,運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課程的講授與當前的研究熱點、大眾關心的焦點密切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明確每一節課的重點、難點;為了避免枯燥、無味的純理論式教學,可以將自己的科研實踐,以及科研過程中與課程有關的研究內容和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可以潛意識里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專題授課的形式整合教學內容。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授課教材內容包括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兩部分,但是,從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編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營養學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講授不同種類食物營養價值,以及加工、烹調和食物儲存對營養價值的影響,而在食品衛生學部分第十章又會涉及不同種類食物的衛生問題及管理,但是從食物這個主題出發,把相關的內容分開感覺知識結構不完整。因此我們可以以專題授課的形式,將相同和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將教材中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與各類食品的衛生及其管理的知識點整合為一個專題,以各類食品為主角,從食物的營養成分到加工儲存衛生管理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介紹第四章公共營養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已學基礎知識,結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結構特點,對特殊人群(孕婦、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則進行思考,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以及將所學理論知識系統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理論課堂借助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專業案例、實物模型等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專業案例、實物模型等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豐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還可以利用動畫,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動態的變化過程,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物道具的靈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借助這些教學輔助手段,配合我們精心安排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如介紹鮮奶的衛生學評價,先讓學生對我們課堂準備的摻假奶、變質奶及鮮奶進行評價,然后由教師對鮮奶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進行評價[2],通過對比、歸納、總結,可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見食品衛生質量的評價。講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劑及其管理時,教師可預先準備好食品添加劑,在課堂上進行勾兌合成果汁;有時我們也會給學生分發各種不同種類的小零食,讓學生根據食物的標簽,了解食品加工過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以此為切入點,探討食品添加劑的意義、使用要求等。
(2)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理論知識抽象,在我們講授該專業課的時候,學生對之前學過的基礎內容基本都完全忘記;另一個方面,這個時間段,學生也已經學習完了臨床相關的各類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點,因此,在介紹臨床營養這一章的內容時,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臨床常見病,圍繞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問題。以營養與糖尿病為例,教師提前告知學生要準備的內容,教學難點是營養與糖尿病的關系,教學目標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則,根據我們準備的案例,讓學生根據所學臨床知識,提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譜編制的原則和過程,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學生的討論出現偏倚時,老師要及時提醒;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教學知識點的掌握要細致,以便及時糾正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錯誤。
3.加強對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1)篩選、優化實驗項目,改變實驗的開展形式。目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開設的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居多,針對教材內容更新滯后的現狀,我們每年都會更新實驗內容,增加一些實驗性強、與當前研究熱點密切相關的實驗項目。目前,我們的實驗項目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傳統經典的實驗,如凱氏定氮法、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檢測以及綜合性及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如膳食調查的設計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為了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我們增加了HACCP的內容,而且,將此實驗項目安排在食品企業,由企業結合生成現場,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理論內容以及危害關鍵控制點的設置、控制,讓學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該理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傳統的實驗過程通常是學生按照老師給出的實驗操作來進行實驗,學生只是被動的模仿,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綜合性及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如膳食調查,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實施方法,通常學生討論后,選定調查對象,設計實驗技術路線,分析結果,統計數據,最后進行結論分析,通過這個過程的鍛煉,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組織、團隊合作的能力。
(2)增加開放性實驗。為了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的掌握,滿足學生課余時間從事科學實驗的需求,教研室將開放實驗課項目、時間、帶教教師告知學生,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感興趣的課題,學生可以以此課題為依托,申請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性項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課程考核方式科學、合理化
課程傳統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試成績,有時會考慮學生的平時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只是體現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因此,可以將“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考試分為三個部分,即理論成績、平時成績(課堂出勤、上課回答問題等)、實驗成績,這種評價方法相對比較全面、合理。為了避免理論考試出題的偏倚,可以建立試題庫,并對題庫的題目進行年度的更新;實驗成績主要依據學生實驗課的表現,帶教老師會在每次實驗課對每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考核,并記錄分數;實驗結束后的實驗報告書寫、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實驗過程中異常情況的處理等也是實驗成績的一部分。
信息化時代知識的快速更新需要我們及時地調整、更新教學內容,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新的教學手段、方法的出現和應用,也對我們專業任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學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預防與衛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醫學院校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而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學習重視不夠,且教學內容多而學時少,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這與其課程設計不恰當、難以激發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興趣有著密切關系,本文結合多年的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教學經驗,談談其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體會。
關鍵詞: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17-02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健康關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的一門學科,是預防醫學的重要課程之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相關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國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曝光,人們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也越來越重視。
然而,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醫學院校的非預防醫學專業(包括臨床醫學專業、生物醫學專業、醫學檢驗專業、護理專業等)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臨床工作,其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的知曉水平、態度、行為將對身邊的朋友和病人產生重要影響,他們卻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效果不理想,令人擔憂。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個方面:①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重視程度不夠。多數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認為只要學好英語和相關專業課就行了,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與自己今后的工作關系不大,沒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學內容比較多,安排的課時相對又少,導致老師講授、學生學習都難以突出重點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課程內容必須改革;③課程內容的教學順序需要調整,先介紹人們每天都接觸到的各類食物的營養,而將比較枯燥的營養素部分內容結合到食物營養價值部分講解;④教學方法必須改革,采用傳統的理論講授難以激發非預防醫學專業學員學習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興趣,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采用結合案例、注重實用性、強化技能培訓的互動式教學,以激發學員的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針對上述情況,談談我們對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改革的體會。
1.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開課前組織師生見面會,讓學員認識到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食物資源的日益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相關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學研究表明,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有關。而且,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讓人們感覺“食”面埋伏,常常談食色變。疾病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務模式,目前在醫療模式由“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的趨勢下,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應樹立“大衛生、大防疫”的預防醫學整體觀念。因此,使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全面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相關知識,更好的服務于醫療衛生事業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不僅要學會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還要學會如何預防?,F在很多病人在醫生開完藥過后都會問:“我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或者“哪些食物對我的康復有益呢?”然而多數醫生由于營養學知識的匱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不僅能在臨床工作實踐中有很好的實用性,而且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樣把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應用于疾病治療和疾病預防當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準確、全面地學習掌握本學科的有關知識,從而更好地服務他人甚至患者。
2.課程內容的改革
近年來,“營養”和“食品安全”成為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處于敏感、新潮、時尚前沿的大學生們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充滿了渴望,對這門課程也充滿期待,經常希望評價一下自己或親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來控制自己的體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們大多是在充滿期待中來學習這門課程的,這和幾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在我們對大學生的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的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為了適應目前的這種狀況,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該更加符合他們的心理,不至于使他們滿懷希望而來,經受最初幾節枯燥的理論灌輸后對該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為此必須針對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革。
目前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主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本科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主要在預防醫學本科專業開設,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課程內容的設置依次為營養學基礎或基礎營養學、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特殊人群營養、營養與相關疾病以及合理營養,食品衛生學的內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預防、食物中毒及預防、食品衛生的監督管理。這樣的課程內容安排和順序設置對預防醫學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預防醫學專業(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等)學生學習的預防醫學課程中包含部分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內容,他們的教學時數為10學時至20學時,時間相對較少。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營養學基礎或基礎營養學、合理營養、食品污染及其預防、食物中毒及預防,不僅重點不突出,還恰恰忽略了實用性最強、學生最感興趣的食物營養、營養與疾病等部分內容。建議重點講授食物營養與人類健康、營養與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預防可以少講甚至自學。
3.調整課程內容的教學順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學習之前,對營養素的概念比較模糊,因此一開始就給學生講營養學基礎似乎基礎性、理論性太強,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感覺就是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既枯燥難學還不實用。
認知學習理論指出,是在頭腦中形成認知地圖,即形成認知結構的結果。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用來同化新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安排上符合這個規律,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夠聯系以往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識。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第一堂課常常講營養素,而營養素是專業性非常強的概念,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很少接觸。食物則是人人都知道的東西,所以由食物講起,逐漸過渡到營養素等,才符合認知學習理論的要求,可以具體化教學內容,使營養學課堂從一開始就聯系實際,內容生動,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逐漸進入營養學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礎內容的枯燥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降低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教師課堂講授的效果。國外的優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紹食物選擇和人類健康這類比較感性的知識。
4.教學方法的改革
大多數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以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為多見。但近年來,醫學專家發現,十幾歲的中小學生也容易患貧血。這是因為十幾歲的孩子正值生長發育的旺盛期,對營養素的需要比較高,而貧血與,許多營養素的缺乏有關。膳食中的某些因素也會影響鐵的吸收和利用。國內部分地區對中小學生的膳食調查證明。飲食不當,膳食結構不合理,是孩子們患貧血的主要原因。
然而,眾多的家長似乎不懂得孩子貧血的原因何在?以為越是貴的食品,其營養價值越高,因而不惜血本為獨生寶貝采購各種巧克力、麥乳精、口服液之類的食品,填鴨似地喂孩子,殊不知孩子的腸胃有限,到了正餐便不思飯菜香了。這樣,各種菜蔬中含有的人體機能需要的維生素及營養物質就無法攝取。結果事與愿違。
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對兒童的危害頗大。它可以使兒童生長遲緩。行為異常,智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由于抵抗力低下,也就容易生病。中小學生貧血后,會因大腦血液供給不足而出現頭昏、記憶力降低,從而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及智能發育。
為此,醫學專家告誡家長及孩子,預防貧血必須注意科學飲食。
一是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注意飲食衛生。細嚼慢咽,克服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壞毛病,也不能以水果來替代蔬菜。
二是保證早餐質量。早餐的食物應該豐富質優,如牛奶、雞蛋、內包子等。
三是調理膳食結構,做到營養豐富。孩子在飲食中要廣泛地攝取各類食物的營養,做到食品搭配合理,營養豐富,才可滿足孩子茁壯成長的需要。
四是不能亂服“營養補品”。不少所謂的營養補品對補充孩子的營養不僅無功,反而有過,所以家長在選購營養補品時,切切慎重。
(阮小明)
牛皮癬白癜風的克星吳夢平
華 新
在94年美國洛杉磯國際傳統醫學會議和94年第3期《國際針灸及東方醫學雜志》上,山東省聊城地區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吳夢平發表的《平屑丸治療牛皮癬臨床研究》論文,對當今國際醫學難題牛皮癬的發病與難治原因提出獨到見解,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20多年的潛心研究中,吳夢平通過總結和分析大量的臨床資料,認為牛皮癬的發病是由患者腎精先天稟賦異常,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失調,再加之外界風濕寒熱、精神刺激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引起的皮膚瘀血增生性病變。而久病及腎、久病多瘀的病理變化。且又反復不當的應用細胞毒類和激素類藥物治療。而致病情趨向頑固惡化,故難以根治。根據以上見解,他研制了補腎養血治本,化瘀解毒治標的“平屑丸”系列。經推廣應用治療國內外牛皮癬患者萬余例,痊愈率為85.3%,總有效率為95.8%。香港劉風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癬15年。歷經美國、日本的多家醫院治療收效不佳,1988年她從《銀屑病通報》上看了吳夢平發表的論文,便求治于吳夢平,3個月后痊愈,至今6年未復發。吳夢平的獨到見解和成果,在1988年全國中醫藥治療牛皮癬秘方評選中名列第一,1991年獲山東省醫學科技進步獎,1992年獲中華傳統醫學優秀論文獎,1993年獲中國愛迪生杯金獎,1994年獲國際傳統醫學獎。吳夢平還以滋補肝腎、活血祛風的中藥研制成“消白寧”系列,治療白癜風患者千余例,亦取得顯著效果。該研究1991年獲全國優秀論文獎。他的科研業績由中央與省地電臺、電視臺、《世界信息報》、《健康報》等多家新聞單位作過報道。吳夢平的成果還入編了由主席題詞“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中國當代高級人才詞典》和衛生部部長陳敏章教授主編的《中國當代高級醫師大全》等書。治療經驗輸入了《中華著名中西醫專家治療疑難病癥數據庫》。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1],同時,還涉及社會[2]、經濟[3,4]、法律、國家形象等諸多方面,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的食品工業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食品工業到2015年將達到12.3萬億元。在這樣的高速發展過程中,有些食品生產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難免出現質量把關不嚴的現象,使得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在這樣的形勢下,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從而在教育領域,出現新的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在如此多的院校開辦相同專業的情況下,如何辦出特色,提高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就成為每個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
天津商業大學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1983年本科專業)基礎上,于2007年籌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2008年開始招生,2010年申報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并獲得批準建設。在建設過程中,主要針對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主干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以及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著力形成專業特色,提高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一、制定適合現代行業發展需求和競爭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
戰略性新興專業主要任務是為新興產業培養人才。在2008年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和就業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走訪相關生產單位,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我校的優勢與特色,對該專業的培養方案進一步修正。
以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食品分析與檢測為主要模塊,設置教學課程。根據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需要,教學重點側重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食品分析與檢測兩個方面。同時,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進行專業模塊學習過程中,必須完成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再選擇模塊課程的學習。
專業基礎課程共38學分,包括: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學等。
核心課程共10學分,包括: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等。
食品與安全控制模塊共8學分,課程包括:食品標準與法規、綠色和有機食品管理和認證、食品貯藏與運輸、食品物流學等。
食品分析與檢測模塊共分,課程包括:食品添加劑、動植物檢驗檢疫學、食品安全學、食品微生物檢疫技術等。
2.加強基礎和實踐教學,強化個性化培養。(1)在教學計劃修改過程中,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將總學分從原有培養計劃(08版)的191學分壓縮至184.5學分。(2)增加實踐和實驗教學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養方案中,實踐課程的比例從原來計劃(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過提高實踐和實驗教學的比例,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3)增加基礎課比例,打實理論基礎。在新的教學計劃中,授課學分共160.5學分。其中,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占總授課的75.7%,較原來(08版的基礎課為69,學科基礎課為38,授課學分為15分,占總授課學分比例為65.4%)增加了10.3%。通過加大基礎課教學,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4)提高選修課的比例,增加學生自主選課空間。修訂后的培養方案中,可供選修課程的41.5個學分,占授課學分的25.8%,較原來(08版選修課學分為38,授課學時為159,所占比例為23.9%)增加1.9%。通過增加選修課程比例,使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的課程。(5)增加工程類課程教學的比例,作為工學學士學位,必須有相應的工程類的課程,在新的培養計劃修訂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廠設計與環境保護的課程。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工程方面知識。(6)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個人能力。將大學生參加各類科研活動(國家和天津市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科研立項、教師科研)、各類競賽、發表科研論文、考取各類證書等納入學分,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意識,全方位提高個人能力。
二、構建主干課程,構建課程教學團隊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重組。通過吸納食品制造、食品營養與安全控制、食品技術管理等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在修訂的培養計劃中,對有些課程內容按類進行劃分合并,減少內容重復。將《食品原料與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術》、《食品生產過程安全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等相關課程整合成一門課――《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同時增加該課程的實驗課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綜合實驗》(2周),該課程重點是現代檢測技術應用和大型儀器操作使用,增強學生實驗技能。
三、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強化操作技能的培養
1.系統設計實踐教學模塊,實現培養目標。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應用型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必須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系統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在一、二年級以基礎課程教學為主,除了公共基礎課程外,主要課程有: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為了強化動手能力,在課時分配上,無機與分析化學共96學時,實驗學時為46,占47.9%;有機化學80學時,實驗學時為37,占46.3%;儀器分析為48學時,實驗學時24,占50%;生物化學80學時,實驗學時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開設1周的課程設計;基礎課的總體實驗學時占總學時的46.%。在三、四年級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教學為主,主要課程包括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食品工藝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其中,微生物學80學時,實驗學時為32,占40%;食品工藝學實驗為40學時;食品分析32學時,實驗學時為16,占50%;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綜合實驗為2周;食品生產規范設計1周;專業實習2周;畢業實習4周和畢業論文為12周。通過修訂后培養計劃,實踐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時占總學時26.6%。
2.科研創新、證書考取等納入培養計劃強化個人能力培養。在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學生參加科研立項(國家和天津市及學校的大學生創新計劃)、各類競賽、參加教師的科研,發表學術論文、各類資格證書的考取等納入學分,上述內容共計5個學分。
目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每年有50%參與科研訓練和科研立項,其中包括國家和天津市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以及校級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30%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每年參與數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學生通過HACCP內審員、高級檢驗師、營養師等各類的考試,并獲得資格證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課外實踐活動,強化個性化培養。
3.實行導師制,指導四年級學生學習。四年級學生主要以專業課學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為主,在這期間,全面實行導師制,形成導師負責研究生參加的指導隊伍,將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緊密結合,使學生感受專業學習與領域前沿研究及行業發展前景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4.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提升實踐教學功能。以天津市農產品加工與貯藏重點學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發揮學習科研力量和人才的優勢,幫助企業開發新工藝和新產品;企業為學校提供生產實習基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保證了實踐教學順利實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強競爭力。
四、優化教學資源,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完成教學和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引進、骨干扶植與培養、結構優化等方式,建設一支學緣豐富、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教學與科研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現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講師1人(8.4%);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50歲以下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師資隊伍中,50~60歲6人(50%),40~50歲4人(33.3%),30~40歲2人(16.7%),已形成知識、學歷、年齡等均較合理的教學團隊。
所形成的教學團隊,不僅能夠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學工作,還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發表教學改革及學術論文200余篇;主持或參加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8項,累計經費達700多萬元。
五、結束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經過6年多的建設,在培養方案方面,經過3屆畢業生的檢驗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程體系基本成熟,同時建設了一支有較高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能夠高質量完成本專業的教學和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石琰.淺談食品安全與健康[J].滄桑,2014,(6):184.
[2]黃衛東,鄧祺.從食品安全問題看當代企業社會責任[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43-45.
梁曉春,49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科主任。
出診時間: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1978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198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讀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中草藥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發展基金等重點課題9項。90余篇,獲優秀論文5篇。曾獲衛生部、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獎9項(2003年、2005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作為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的書著12部。1997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6年獲北京市首屆中青年名中醫。目前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醫生》雜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成藥》、《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北京中醫》、《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種雜志的編委。
專業特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相關科室信息: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陳慎吾、錢淇光、李重仁等為顧問。1975年聘請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醫祝諶予作為中醫科主任。幾十年來全科以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要方向,中西醫結合開展醫、教、研工作,培養了大批中西醫結合的骨干人才。曾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學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及世界傳統醫學成果等多種獎項。數百篇,獲優秀論文多篇,主編與參加編寫的書籍40多部。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交流??剖页蓡T在全國學會擔任理事、常務委員、委員及國家級雜志擔任編委的人數達15人以上。2002年被批準為北京市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
于康,38歲。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首席營養專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食品安全與健康顧問》雜志編委、《糖尿病天地》雜志編委、《糖尿病新世界》雜志編委會顧問。
在中國核心醫藥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編學術專著《臨床營養治療學》和《臨床營養醫師速查手冊》。副主編學術專著《臨床腸外與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診療手冊》和《臨床營養學》等。作為編委參加16部學術專著編寫。主編科普叢書《作自己的營養醫生》、《臨床營養解決方案》、《營養與疾病防治241問》、《非典型肺炎營養防治90問》、《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飲食自療法》、《代謝綜合征的營養治療》、《營養門診》、《寶寶的第一口食譜》等45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要樹立全面發展和多樣化人才的觀念,樹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觀念。要勇于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多元的人才培養新機制,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今后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核心。所以,高等學校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實踐教學資源、突出個性化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食品安全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僅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維護中國產品信譽和國家形象的問題[1]69。食品安全成為各國政府和全球消費者關注的熱點,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90%的受訪消費者非常關注食品安全。
(一)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開設背景與發展現狀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是一個涉及科學技術、政策法規、道德誠信的綜合性社會問題,其學科涉及農學、工學、營養與衛生、法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其技術涉及食品加工、安全標準制定、分析檢測等技術,其管理過程涉及政策、法規、文化和消費觀念等問題[2]。加強食品質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急需一批具有現代食品安全理念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知識的高級技術人才。在此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學于2002年提出申辦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新專業并獲批,成為最早設置該專業的高校之一,自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批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117所大學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其中農科院校42所,理工科院校28所,工商大學8所,師范院校9所,醫藥類院校6所,綜合類院校24所。河北科技大學一直在積極探索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辦學水平顯著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社會認可度逐年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于2008年被評為河北省品牌特色專業,2010年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建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食品質量與安全是一個交叉性、綜合性的專業,短短十年間有近120所高校增設該專業,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2]。該專業在探索中起步,在發展中逐步完善,經過十年的探索和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尚未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校學科專業背景及優勢不同,有農科、理工科、師范類及綜合性院校等,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各不相同,這對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一般的食品營養或是衛生問題,也不僅是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問題,須對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加工、銷售和貯藏整個產業鏈進行研究和控制,掌握從田間到餐桌所有環節的質量與安全性基本原理及知識。
2.課程內容尚待完善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偏重于傳統的“營養與衛生”“食品加工質量控制”或“分析檢測技術”,而缺少大食品安全的專業理念。部分學校由于實驗條件、師資等方面的限制,食品安全科學研究的重要一環———食品風險分析與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課程未能有效開展;食品安全分析技術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傳統分析檢測技術和現代儀器分析技術,而對企業及質量檢驗機構普遍應用的無損檢測技術、快速檢測技術等內容涉及很少,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業競爭力存在不足,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評價機制等尚需改革與完善。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方案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質量工程’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和河北科技大學“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河北省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辦學宗旨,緊緊圍繞“強化實踐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這一特色,學校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訂了新的培養方案,優化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個性化教育的特色。在新培養方案中,打破過去統一的、標準化的課程體系,通過增加個性化選修課模塊適應不同特長學生的要求,在個性化教育環節中,根據專業特點和不同學生的發展要求,設計各種教學方案,滿足學生在專業發展方面的個性化要求,使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效果良好。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彰顯專業特色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適應食品安全學科的發展通過廣泛調研,充分論證,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要求,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制訂出既彰顯學校優勢與特色,又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人才培養方案[1]70。河北省是農業大省、食品工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和食品工業強省,目前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食品工業也處于技術升級過程中,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對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應把解決行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輸送行業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放在辦學的首要位置,充分發揮校內專家和大型企業、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專家以及校友會的作用,共同研究制定適應食品安全學科發展,滿足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新方案。
2.優化課程體系,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總綱,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3]53。河北科技大學結合多年來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在優化課程體系時,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習與研究有機結合,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出發,優化構建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等必修課程及由類別選修課、專業選修課(模塊化)、跨學科選修課等組成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中綜合性、創新性和個性化教育環節,分模塊設立綜合實驗,加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優選設備先進、工業化水平高、管理規范的大中型食品加工企業及食品安全檢驗機構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辦學定位,培養和造就人格健全、個性化發展、基礎扎實、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專門人才。
3.理順課程之間關系,有效整合課程內容通過理順課程關系,使教學內容更加系統化,既繼承老課程體系中的合理部分,又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食品安全學科最新進展補充新鮮知識,使課程內容能充分反映食品安全學科的新進展、新要求。由學院教學委員會對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審查,協調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點不重不漏;加強課程精品化建設,對重要的課程群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如食品工程教學團隊、食品化學教學團隊、食品營養與安全教學團隊、食品生物技術教學團隊等,強化了重要課程群的教學力量,教學效果顯著提高,目前有3門主干課被評為精品課。
4.培養方案中加強個性化教育,強化學生個性潛能的發揮個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挖掘每名學生的優勢潛能。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選擇、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教育,就難以最大限度地發現、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所以,我們在制訂新的培養方案時,在強基礎、寬視野的原則下,根據畢業生就業方向結合學生個性、特長,按卓越工程師、技能型人才、學術(創新)型人才、創業型人才四種培養模式開設相關模塊化課程,供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自主選擇;增設個性化教育環節,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進行實踐活動,比如有的同學愛好營銷策劃,就鼓勵指導學生自己進行市場考察,設計一套某種食品的營銷方案;有的同學愛好食品科研開發工作,指導教師就聯系有關企業使其全程參與新產品開發過程;有的同學愛好藝術設計,指導教師會邀請藝術學院的教師合作指導學生設計某種食品的包裝。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多環節個性化教育,結合畢業環節的綜合實踐鍛煉,使學生大大縮短就業適應期,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課堂教學一直作為所有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一直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點研究內容。教學中應貫徹“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方針[2]40,注重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加強學生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采用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現場教學、引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使課堂教學信息量大、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為了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把相關的學習文獻資料、視頻、復習題等發送到博客上或討論版里,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選擇性學習。
2.完善學業導師制,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大學成長規劃完善大學生學業導師制度,選聘師德高尚、教學與科研成績突出的教授、博士擔任班級的學業導師,從思想、學習、生活、情操、興趣、人際交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協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大學學習計劃和成長規劃。從新生入學到大學畢業,各學期開設學業教育,學科導論,學科進展與前沿,考研、就業與創業課程,介紹本專業的特點、就業去向,教師的研究方向、特長及成果,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鞏固了專業思想,樹立學好專業的自信心、了解學科發展前沿。
3.改革課程考核考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傳統的理論課程學生成績評定為標準化試卷考試成績加平時課堂成績[3-5],過于僵化,過于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論推導能力,缺乏對學生課程知識的綜合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此,在特色專業建設中試點選擇“食品營養學”“食品衛生原理”“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工廠設計基礎”等幾門課程,改革課程學習考核評價模式,如食品營養學中增加了食品品嘗課、營養食品設計論文等環節,使學生從枯燥的食品營養學基本知識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食品營養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學習“食品營養學”的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也明顯提高;“食品衛生原理”“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工廠設計基礎”等課程的考核均增加了課程設計環節或社會調查環節,考核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產或生活的實踐能力,使學生了解專業與社會之間的緊密關系,學業評價更客觀更全面。
(三)構建漸進式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工科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技能,更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徑[1,4-5]。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與創新精神,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期,根據特色專業任務書要求,參考國內相關院校的經驗,河北科技大學構建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漸進式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根據人才培養規律,設計了四個實踐教學平臺,即“基礎實踐教學與能力平臺”、“學科專業實踐與基本技能平臺”、“提高性(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和“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前三個平臺與傳統的實驗實習與實訓畢業設計與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相對應,但內容和模式有所改革,同時增加了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突出了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現課內實驗實踐環節、課外實踐環節、校企結合實踐環節、科技創新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
1.基礎實踐教學與能力平臺該平臺由基礎實驗實踐模塊和社會調查實踐模塊組成,代替傳統的實驗教學,通過這樣的改革,突出了學生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基礎實驗實踐模塊的改革:該模塊將傳統實驗教學的驗證實驗改革為基礎性實驗綜合和設計實驗創新性實驗,并通過內涵建設實現學生基本技能、基礎技能提高,創新意識和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其中創新性實驗內容不完全依附于單一課程,進行多學科交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社會調查實踐模塊的改革:該模塊主要解決學生在獲取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創新意識和基礎創新能力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大三的暑假期間,進行社會調查,熟悉行業。其調查內容可以是銷售情況,食品安全關注度,行業技術創新與效益的關系,食品法規與標準知識等,以使學生接觸行業,思考行業,從而進一步產生創新和創業的意識,增強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分別開設了“食品法規與標準”“食品衛生安全原理與實踐”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同時也培養其組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科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食品質量與安全是實踐性很強、發展較快的新興學科專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大膽改革并且與食品安全形勢緊密結合,所以我們對學科兩大綜合實驗課程進行了優化,增設設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食品工程綜合實驗中增加自主設計新型食品實驗項目,教師僅給出實驗項目的方向,學生自己通過市場考察、自主設計工藝、配方、產品質量指標體系,然后準備材料,進行加工,最后由指導教師及其它同學給予綜合評價,這樣學生的主動思考,自主組織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食品安全綜合實驗同樣也設計了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結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熱點問題比如面粉增白劑、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的快速檢測技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并自主準備試劑、樣品及儀器,然后進行實驗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出合理的結論,全面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協同配合的團隊精神。
3.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該平臺由校內外實習實踐教學模塊和自主研究性學習模塊組成,代替傳統的實習與實訓教學,通過這樣的改革,突出了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校內外實習實踐教學模塊改革:該模塊提出校內基礎工程能力培養多工廠的集中認識實習集中性導師指導的生產實習集中、定點與兼顧就業方向的畢業實習模式。校外生產與畢業實習是工科院校畢業生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需求,河北科技大學目前與河北三元乳品有限公司、河北黑馬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河北養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凱隆達食品公司、石家莊君樂寶乳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石家莊米莎貝爾食品公司、河北省食品檢驗院、河北省檢疫局、河北農林科學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石家莊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河北省糧油質量檢測中心等16家企業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及實習實踐合作關系,做為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自主研究性學習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學生達到一定知識積累和綜合能力培養后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學院已將食品工程綜合實驗室、食品安全綜合實驗室及各教師的科研室作為開放性實驗室,供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其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4.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為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高校的經驗,我們建立了鼓勵高年級學生進入教師科研課題組,在導師指導下接受科研訓練的機制[6-8],使本專業教師和學生能及時獲取最新學科發展信息,掌握先進技術。鼓勵學生積極申報河北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參加“節能減排”大賽、“挑戰杯”大賽、石家莊青年科技發明大賽、美國“大杏仁”創新大賽等科技競賽項目,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近三年來食品學科學生獲得學校資助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32項,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人數達120人。學生在科研實踐中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提高了科學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畢業論文與設計模塊:該模塊是學生在學校培養的最后一個綜合性實踐環節,集中檢驗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情況。針對目前高校在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加強了學生工程創新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鼓勵雙導師合帶畢業論文或設計,允許學生在企業做論文或設計。近三年來,有17篇畢業論文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獎勵;近兩年,本科畢業生在核心期刊12篇。
5.產學研合作平臺結合河北省地方經濟建設與優勢資源,構筑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自項目立項以來,河北科技大學一直致力與多家企事業單位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與河北省三元乳業公司共建河北省乳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河北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共建河北省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與河北黑馬糧油有限公司共建石家莊谷物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石家莊米莎貝爾食品公司共建焙烤食品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經過三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為推進學科、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上述平臺建設,使實踐教學從課堂擴展到課外,校內擴展到校外,研究與工程全覆蓋。通過教學設計、實驗分析、課程小論文等多個環節,將理論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通過科研創新計劃、科技創新競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和企業產品研發競賽)等科研訓練,以及工程設計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工程設計與科研論文培養環節,強化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綜合能力及創新能力。這種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提高了學生知識獲取、知識應用和知識創造的能力。此外根據學校的有關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食品檢驗師資格考試、公共營養師資格考試、質量工程師資格考試等,有力地促進本專業學生的就業,近三年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為95%~98%。
[論文摘要]本文從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國食品安全性的現況、影響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幾個方面對食品安全性問題進行了討論,以期能夠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性的改善。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質量與安全的意識均在不斷地增強,功能性食品、綠色食品、轉基因食品等用語頻繁出現在媒體和日常生活中。讓城鄉居民長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本文從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國食品安全性的現況、影響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幾個方面對食品的安全性進行了初步的剖析。
1、食品的安全性的概念
由于科技、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食品安全性問題的內涵及輕重緩急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也不完全相同,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理解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食品安全性定義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和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受害的一種擔保”。在我國食品的安全性通常被解釋為“在規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條件下長期食用,對食用者不產生不良反應的實際把握”。所謂不良反應包括由于偶然攝入某一種食品對機體所產生的急性毒性(傷害)或長期微量攝入所產生的慢性毒性,例如致癌性和致畸性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分析技術的提高,有些曾被認為是絕對安全、無污染的食品,后來又發現其中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質,長期食用可導致消費者慢性中毒或危及其后代健康;而許多被宣布為有毒的化學物質,實際上在許多食品特別是在天然食品中以極微量的形式廣泛存在,并在一定含量范圍內有益于人體健康。因此,評價一種食品是否安全,并不是根據其內在的固有毒性,而是看其是否造成實際的傷害。
2、我國食品安全性現況
我國食品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突出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目前最嚴重的就是食品的安全性問題,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頻頻發生,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用甲醇制作毒酒,用福爾馬林浸泡海產品,在火鍋中加入罌粟殼,用生石灰做豆腐以及阜陽奶粉等事件層出不窮。僅2006年就發生過多起食品安全問題:蘇丹紅事件,超碘奶事件、變質奶事件、孔雀石綠事件等等。接連不斷的食品危機,使人們對食品的安全憂心忡忡,人們不禁要問,還有安全的食品嗎?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老百姓日常議論和關注的話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對人民的身心健康、整體生活水平、食品工業乃致整個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食品安全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切實研究食品不安全問題,認真分析原因,采取積極的行之有效的對策,逐步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構筑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體系。
3、影響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專家認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來,每年衛生部接到食物中毒報告100~200起,涉及數千人發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均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發累及30萬人。從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出發,微生物性危害是我國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也始終是各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2)長期使用農藥、獸藥、化肥、及飼料添加劑。農藥、獸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成分對食品安全性產生的影響,已成為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棚式蔬菜,為防止病蟲,菜農往往超量噴灑農藥或使用高激素、高營養素,使農作物超常生長。由于這些化學品性質穩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鏈、環境和人體中可長期殘留,對食品安全性以及人類健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3)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及人類健康,比如說有機污染物中的二惡英、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工業化合物及副產物,都具有可在環境和食物鏈中富集、毒性強等特點,對食品安全性威脅極大。在人類環境持續惡化的情況下,食品中的環境污染物可能有增無減,必須采取更有效的對策加強治理。
(4)食品添加劑。在食品的加工、包裝、運輸以及貯藏過程中,為了保持食品的營養成分,增強食品的感官性狀,適當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劑是必要的。但是要求使用量必須控制在最低有效量的水平,否則會給食品帶來毒性,影響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人體健康。目前在食品加工中廣泛存在著濫用食品添加劑的現象,如使用量過多、使用不當或使用禁用添加劑等現象。
(5)食品加工、貯藏和包裝過程。食品在高溫烹飪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毒性極強的致癌物質(如多環芳烴、雜環胺等),在加工過程中,會用到機械管道、鍋、塑料管、橡膠管、鋁制容器以及各種包裝材料等,也有可能將有毒物質帶入食品。另外,食品貯藏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龍葵素等化合物,也給食品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性問題。(6)食品新技術新資源的應用帶來新的食品安全隱患。隨著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大量食品新資源、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型包裝材料、新工藝以及現代生物技術、酶制劑等新技術不斷出現,造成直接應用于食品或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日益增多,已經成為亟待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7)市場和政府現有措施不完善,仍存在著假冒偽劣產品,食品標簽濫用,違法生產經營等。
概而言之,食品不安全因素可能產生于人類食物鏈的不同環節,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特別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可因生物富集作用而使處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受到高濃度毒物危害。
4、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
(1)強化政府監管,對監管不力、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有關部門實行問責制。
(2)加大對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有關當事人、責任人的處罰力度。
(3)研究、開發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對食品生產流通全過程嚴格監控,保障食品安全,同時有關信息,確保人民群眾的知情權。
(4)加強環境保護,全面控制水體、空氣、土壤的污染,改變當前食品污染狀況。
(5)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食品。
(6)切實從源頭抓起,防患于未然,消除食品污染于發源端。比如說減少農產品的污染情況,可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等化學品等。
(7)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處理機制,確保發生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受害人員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市場存在的假冒偽劣食品能得到及時的收繳、查封;
(8)掌握食品安全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改進飲食習慣,革除不科學、不文明的飲食方式,少吃或不吃油炸、熏烤及霉變食物等。
綜上所述,吃的營養,吃的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都來重視食品安全,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一定會穩步改善,從而使人們吃上放心食品。
參考文獻:
[1]陳君石,食品安全-現狀與形勢,江西食品工業,2003,1,4
[2]南慶賢,呂玲,動物性食品安全性問題及其對策,中國家禽,2002,24(22),6
1分子營養學的產生和發展
分子營養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歷史。1975年,美國實驗生物學科學家聯合會第59屆年會在亞特蘭大舉行了“營養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專題討論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營養協調委員會主席ArtemisPSimopoulos博士認為,這是營養學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1985年,ArtemisPSimopoulos博士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海洋食物與健康”的會議上,首次使用了“MolecularNutrition”,即分子營養學這個名詞;1988年該領域研究的論文與綜述驟然增多,文章涉及的內容大致包括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營養學研究中的應用、分子生物學與營養學結合的必要性、基因轉錄的代謝調節、基因表達的營養(或營養素)調節、營養與變異、基因多態性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營養相關疾病的影響、基因多態性對營養素需要量的影響等7個部分[2],已經囊括分子營養學的所有研究內容。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后,相繼提出了環境基因組計劃和食物基因組計劃,而食物基因組計劃主要研究與食品中營養素和非營養素顯著相關的基因及其突變位點,尤其是研究與營養素代謝顯著相關的突變基因[3]。接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床研究中心DrYong教授指出:營養學家應該考慮基因組序列對他們的研究意味什么,如果不去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營養學將面臨死亡[4]。在這種背景下,分子營養學應運而生。人類對癌癥研究快速推動了營養學與基因表達的聯姻,直接導致了分子營養學的誕生。
隨后,科學家們考慮到人們年齡、性別的差異,尤其是考慮到了個體在營養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據對特異營養素影響基因表達及特異基因不同基因型對營養素需要量和營養素利用程度影響不同等方面的研究,營養學研究者制訂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應的推薦攝入量(RNI)。這些研究推動了分子營養學研究的發展,將有利于促進對人類健康有利的基因進行表達,抑制或沉默與營養代謝疾病有關的基因進行表達。隨著分子營養學的產生和飛速發展,以及學生渴求知識的范圍更廣泛,自主學習的氛圍更濃,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等同類院系為本科或研究生開設分子營養學課程,無疑為學生創造了更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前沿、最新興的專業學科,更快地進入科研狀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2分子營養學與食品營養學的關系
食品營養學是現代營養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側重點是從農產品原料的營養物質組成及含量、膳食結構與營養素的合理搭配、食品貯藏加工中營養素的變化等角度研究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廣義上還包括食品營養與農業發展的關系??梢哉f,食品營養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將食品科學專業的院系設置為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并重的院系,從這些舉動中,看到了食品營養學的發展重要性及前景。分子營養學當前最公認的概念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方法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營養學的一個新領域,是營養科學研究的一個高級層面,也是營養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或分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營養學,也就是從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質水平研究營養學。研究內容遍及營養科學的各個領域,當前的研究熱點主要有營養與基因表達調控、營養與遺傳變異、營養與基因組的穩定性、營養與個體基因多態性對相關疾病的影響等。因此,在開設食品營養學、食品生物技術等課程的同時,需要緊隨學科發展形勢和科學研究前沿,拓展營養科學研究內容,盡量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分子營養學知識,并進行該領域的試驗,以便迎接食品營養學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3食品科學專業分子營養學的教學內容
食品營養學的課程一般在大學二年級作為必修課開設,而分子營養學是營養學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門科學,與食品營養學息息相關。在學生已經掌握食品營養學知識的基礎上,為其開設分子營養學選修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更深層地了解食品營養的分子機理及分子作用。另外,作為食品科學專業的研究生,深層次地了解分子營養機理就更為必要了。食品科學專業分子營養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因表達的概念和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理論和基因表達調控的意義;食品中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對基因組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食品中各類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分別介紹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鋅、硒、VA,VD,VE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基因多態性對食品營養素吸收、代謝和利用的影響,主要介紹基因多態性對食品中葉酸代謝的影響、VD受體基因多態性對食品中鈣代謝的影響、基因多態性對食品中膽固醇代謝的影響、基因多態性對食品中鐵代謝的影響和基因多態性與食品中乳糖不耐征;個體化的營養素供求量制訂及其個體化健康影響的規律及機制,食品營養素與基因相互作用在個體化營養相關疾病的一般作用和生命早期食品對成年后營養相關疾病發生的營養及機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食品科學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設置了整個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食品科學和營養科學知識基礎,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注意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注重學生系統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考慮到介紹基因表達的概念和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理論,因為食品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要涉及到這些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所以在本課程的前面進行介紹有助于為學習后面的知識奠定基礎。其次,食品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對基因組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基因多態性對食品營養素吸收、代謝和利用的影響,這是分子營養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但是這些內容比較抽象,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結合實例,形象地進行介紹,而且本科生可以相對簡單地進行講述,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再次,因為食品中各類營養素對基因的表達調控雖然有一些共同點,同時它們又各具特色,以各種營養素為例,詳細地介紹每一種食品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最后,在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同難易程度來講述個體化的營養素供求量制定及其對個體化健康影響的規律及機制,詳細闡述不同個體營養素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及在營養相關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如此這樣,學生結合自學,可以全面學習和理解分子營養學的知識內容。
4食品科學專業分子營養學的教學方法
#p#分頁標題#e# 分子營養學涉及到了許多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抽象的概念,僅僅通過理論教學,是難以讓學生融會貫通的,需要在課程中間設置部分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了解一些食品科學專業中分子營養學的基本知識,如PCR技術的操作、動植物食品中基因組DNA的提取、DNA的純化及質量測定、食品中RNA的提取及測定、糧油食品個體化營養素需求量及供給量的制定等最基礎的實驗技能。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結合網絡進行部分生物信息學的講述,如介紹一些生物基因組序列的組成與比對、NCBI數據庫、多態位點數據庫等最基礎的生物信息學工具;針對多媒體實例介紹,以及營養素與基因相互作用在營養相關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及機制。最后,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介紹和講述。
5分子營養學在食品科學專業中的重要性
目前,分子營養學課程在全國高校的食品相關專業尚未見開設,主要在醫學類專業開設的比較多。隨著國家對食品營養及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的加強,加之國家對學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關注,食品科學專業科研及教學工作者對食品營養和安全的評價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研究上,而是深層次地意識到了食品營養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的重要性。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經過形勢分析,在李建科教授策劃及帶領下,率先組建食品營養與分子營養學實驗室,已在該學院食品化學博士學位點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分子營養學課程,并著手在本科生教學計劃中配合食品營養學必修課開設分子營養學選修課,為學生深入了解各種食品營養素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機理提供知識和能力儲備,進而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深造中發揮重要作用。分子營養學課程在食品科學專業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分子營養學涉及前沿學科較多,可以擴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人類對生命現象與本質的認識經歷了由整個機體水平向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結構及分子水平這樣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傳統營養學對動物或人機體營養代謝的過程已經有了深入的闡述,但是這些研究絕大部分是在機體水平上的研究。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日漸成熟,并向整個生物領域快速滲透,營養學自身發展需要從細胞水平闡明營養物質或生物活性物質調控機體營養分配與代謝的途徑及機理。分子營養學是營養科學研究的一個層面,是營養科學的組成部分,是營養科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和營養科學的前沿。營養科學研究乃至生命及醫學科學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群、動物個體、細胞和分子4個層面上展開的。人群層面多采用流行病學方法,以調查研究為主;個體、細胞、分子層面多采用實驗研究。4個層面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營養科學研究的系統工程。營養代謝疾病研究觀察到的現象需要通過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研究通過個體、細胞、分子水平逐步認識現象的本質。分子水平是實驗不斷發展的產物,更有助于探索現象的本質。分子營養學不僅可以證實營養現象,更重要的是探索營養現象的內在機制。目前,對于處在生物科技飛速發展時代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設分子營養學有利于他們緊跟科學研究步伐,培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