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近視研究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問題的提出: 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被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為什么患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的眼睛到底是怎樣近視的?為了解小學生近視情況及引起近視的相關因素,我們小組針對本班同學的近視情況展開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查資料,了解什么是近視及產生近視的原因。
2、調查走訪同學,了解近視眼同學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3、查閱有關書籍,了解近視
危害和預防方法。
4、調查本班同學近視狀況及近視眼比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本班共有56名同學,近視的人數有22人,占全體同學的五分之二,和去年相比,呈上升趨勢。
四、結論 : 1、青少年的近視率在逐年上升,這與學生繁重的學習任務和越來越發達的社會生活是分不開的。
2、近視眼是可以預防的,要做到“五要”和“三不要”:
“五要”:
要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要減少連續學習時間,并每天做眼保健操;
學習環境要合理、采光;
要注意均衡飲食,多點戶外活動;
要定期檢查視力。
“三不要”:
不要養成趴著、躺著、行走、乘車閱讀習慣;
不要在昏暗的燈光下或在強烈的陽光下看書;
不要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
二、調查問卷
1.你是不是近視?
A. 是的 B、 不是
2.你是如何近視的?(不近視的可不答)
A、看電視過度 B、坐姿不端 C. 其它
3 你近視多少度?
A. 100以下 B. 500以下 C. 更高
三、調查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
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1 看電視距離太近
2 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 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 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 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 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 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 不合理飲食
9 看激光
10 在車廂里看書
11 遺傳因素
12 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并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為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于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鐘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在課間十分鐘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盡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于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多吃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的變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小學生上網利與弊(小關于小學生近視眼與視力下降的研究報告子像
晚秋了,太陽懶洋洋地掛在天上,像個老公公露著笑臉在打瞌睡。關于小學生近視眼與視力下降的研究報告子像
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4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著光。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戲而下,咿咿呀呀,歡蹦亂跳地撲進大地母親的懷抱。繅絲姑娘迥然不同:藍布棉襖,黑粗呢短大衣,草綠色長褲,脖子上的紗巾是白的,扎小辮的頭繩是根黑毛線?;?讀《光輝的旗幟》讀
現象一:課題內容華而不實
有的課題內容華而不實,為研究而研究,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現在,有的課題大而不當,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很遠,學生很少有實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課題弄虛作假,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大搞形式主義;有的課題研而無效,研究價值不大……久而久之,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受影響,研究的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選題是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活動的靈魂,課題的選擇、確定直接決定了課題研究工作開展的方向和命運,甚至影響到整個課題研究的成敗。因此,如何準確地提出一個問題或確定一個研究方向,往往比著手去研究更為重要。
策略:師生共同選題,找準研究目標
小課題研究應從“小”處著眼,立足于一個“真”字。筆者覺得應把握好四個原則。
1.宜小不宜大。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時,應注重來自生活中的細微問題和猜測。如“零用錢調查”“食堂浪費調查”“近視調查”等,都和學生的生活細節有關。
2.宜近不宜遠。 “生活即教育?!蔽覀冊谶x題時,可讓學生從自身的真實生活世界入手,從自身成長的需要出發,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問題,師生一起開展活動,一起收獲成果。如學生選擇的“變廢為寶”“小水果,大創意”“校門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課題研究就非常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
3.宜淺不宜深。選擇課題要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出發,量力而行。如我校開發的“同齡人的零用錢”“塑料袋的利與弊”“飲食與人體健康”“小學生上網利與弊”等小課題,學生都能研究,也樂于研究。
4.宜新不宜舊。在課題的選擇上,應當關注社會的焦點及生活中的新鮮事物,盡量避免生活中常見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在研究的問題。比如說,在“手足口病”高發期,“手足口病”影響著我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我們就可以此為例,對“手足口病”這個專題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可包括 :“手足口病”是一種怎樣的疾?。?“手足口病”研究的進展情況如何;新聞媒體做了怎樣的報道等。這樣的選題對學生來說更具有挑戰性和研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現象二:課題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課題研究為了聚攏上級領導或者社會的“眼球”,跨越推進,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學生去搞像模像樣、有板有眼、五臟俱全的研究活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樣的翻新,呈現的完美,而置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角”于不顧,忘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這樣的研究最終還是免不了“鏡中花”“水中月”的結局,這是與課程改革的初衷相悖的。
反思:對于小學生來說,開展小課題研究,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意識和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動探究的欲望,為研究性學習的推進開個好頭,積累感性認識,打牢基礎。
策略:親歷探究過程,培養研究能力
教師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引導學生用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1.自由結合,成立研究小組。教師在讓學生個人自主選題的基礎上,可以提議讓選題內容相近的4-6名學生自愿組成一個課題研究小組,小組內自行推選組長,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研究分工以及與教師的聯絡。在組織課題小組的過程中,既要考慮每一個成員的興趣,又要考慮各個成員在課題組內分工負責的研究任務。
2.學會選擇,制訂研究計劃。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分工合作、研究制訂計劃。如小組怎樣分工與合作;怎樣有針對性地調查訪問、觀察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設想;怎樣搜集和整理資料;怎樣隨時做好研究記錄以記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怎樣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怎樣查閱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或調查報告等等。
3.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探究。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問,并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使其善于提問,主動探究。如我校四年級一班開展了一個“為了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的小課題研究,課題研究中,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您認為您近視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視前您知道怎樣衛生用眼嗎?近視眼給您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辦法來加強防治近視?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所提的問題也正是課題研究的重點,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教學的任務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需求。
4.適時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結束了,結論有了,就可以申請結題。成果可以用小論文、圖表、模型、實物、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心得體會、圖片、錄音、錄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據年級的不同,小課題成果的表達也可以是書面的或口頭的形式。但表達前首先要學會篩選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驗證研究目標,并以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對策建議或結果展示等形式表達研究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舉行成果評價鑒定會,這對學生來說,他們又獲得了一個交流、學習的過程。
現象三:課題評價不了了之
不少小課題研究都把主題的確定、成果的展示作為重點,而忽視了評價功能。學生在小課題中的表現好與壞一個樣,即便有評價,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評價的激勵功能。由于課題評價的“缺位”,導致課題研究實施失去了約束力,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課題研究自然就沒有了生命力。
反思:評定學生參與小課題研究的態度和主動性以及小課題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對促進小課題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所以,課題評價一定要到位,要以課題評價的約束力為課題研究的推進保駕護航。
策略:開展有效評價,提升研究自信
筆者覺得,對待小課題研究,學生的廣泛參與就是目的,學生在過程中獲得了積極的體驗就是成功。所以,小課題研究的評價應關注過程,兼顧結果,強調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形式多樣、評價項目多元。
以我校為例,通過“紅領巾廣播站”開通了“小課題研究熱線”,每周輪流介紹各班進展情況并幫助學生征集資料和信息;各班還成立了“小課題評委會”,主要職責是調整、擴充小課題,指導幫助各個研究小組整理資料,形成研究報告;定期組織討論交流和總結,公布各個小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學校每學年組織一次成果展示會,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學會發現別人的閃光點。
The rapid increase in nearsightedness appears to be due to a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life: more and more time spent indoors under artificial[人造的] lights. Humans’ brains and eyes originated long ago, when we spent most of our waking hours in the su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akes advantage of such reliable[可靠的] features of the environment, which then may become necessary for normal growth.
Researchers suspect that bright outdoor light helps children’s developing eyes maintain the correct distance between the lens[晶狀體] and the retina[視網膜]. Dim indoor lighting doesn’t seem to provide the same kind of feedback. As a result, when children spend too many hours inside, their eyes fail to grow correctly.
One study compared six and seven-year-old children of Chinese ethnicity[種族] living in Sydney with those living in Singapore. The rate of nearsightedness in Singapore (29%) was nearly nine times higher than in Sydney. The children in Sydney spent on average nearly 14 hours per week outside, compared with just three hours per week in Singapore.
Similarly, another study by scholars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found that, among American children with two myopic parents, those who spent at least two hours per day outdoors were four times less likely to be nearsighted than those who spent less than one hour per day outside.
I n s h o r t ,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mechanism[機制] that kept our vision sharp for thousands of sunny years has, under new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riven visual development off course. This capacity for previously well-adapted genes can account for many imperfections[缺陷]. Brain wiring that effortlessly recognizes faces and animals can be thrown off by letters and numbers, leading to reading difficulties. A restless[好動的] nature was once helpful to people who needed to find food sources in the wild, but in today’s classrooms, it’s often classified as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Luckily, there is a simple way to lower the risk of nearsightedness: Spend more time outside! If you are going to read a book, do it outdoors!
為什么近視在現代社會中如此常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25%的美國人患有近視;三十年之后,這個比例上升到42%,在全球范圍內也有同樣的上升趨勢。有明顯證據表明近視會遺傳,于是你也許會想,當我們的近視祖先撞上一只饑餓的獅子時,為什么這樣還不足以將這種基因從基因庫中淘汰?盡管基因確實會影響我們的命運,但它并不是唯一因素。
近視的飆升似乎是由現代生活的特性引起的:我們在室內人造光源下呆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人類的大腦和眼睛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當時我們清醒的時間大多在太陽底下度過。這種進化過程利用了環境中這些可靠的因素——在當時,這可能是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
研究人員認為,室外的明亮光線能幫助孩子們正在發育的眼睛保持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的正確距離。昏暗的室內光線似乎不能帶來同樣的效果。因此,當孩子們在室內呆得太久,他們的眼睛就不能長好。
一份研究報告對生活在悉尼和新加坡的6-7歲華裔兒童進行了比較。新加坡的近視率(29%)比悉尼高出近九倍。悉尼兒童平均每周在戶外呆14小時左右,新加坡兒童只有3小時。
另一項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者展開的研究同樣發現,在父母都患有近視的美國兒童中,每天呆在戶外不少于兩小時的兒童的近視可能性要比每天戶外活動不足一小時的兒童低四倍多。
去年,國家廣告研究院等多家機構聯合了《2016上半年中國VR用戶行為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雖然中國VR潛在用戶達4.5億,淺度用戶約為2700萬,重度用戶約237萬,但其中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眩暈、佩戴舒適度、近視者看不清畫面是VR面臨的主要問題。
即便是對于目前佩戴舒適度最為優秀的PS VR來說,眩暈與畫面清晰度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而HTC vivo、Oculus Rift等設備雖然畫面更加清晰,且一些大陸生產設備能夠進行屈光度調節來適應近視用戶,但眩暈依然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另外,縱觀整個2016年,VR游戲內容缺乏一線資源支持是最致命問題。雖然一些新興的游戲工作室看到了VR游戲的潛力并投身其中,但其作品對于推動行業發展來說,力量還是太過薄弱。
因此,VR行業如果想要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突破,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突破技術瓶頸,尤其是如何解決暈動癥的問題。其實在相對靜止或速度較慢的VR內容中,用戶眩暈的發生機率并不高,暈動癥主要集中在競速類、模擬駕駛類游戲內容當中,而這些內容其實是體現VR設備特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如何能夠做出更好玩,且不會讓人感到眩暈的內容就成為VR技術的主要突破點。
【關鍵詞】眼睛;視力;危害;預防;措施
眼睛是我們身體上最重要的感觀器官,每天幫我們接受外界的信息。具有關統計“一個人每天所得到的信息90%以上是通過眼睛得到的?!?/p>
據資料統計,我國約有3-4億人需要佩戴眼鏡來改善視力,在3.8億兒童和青少年中視力健康問題尤為突出,其中發病率高達50-60%,我國近視在全世界近視發病率的排名從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兒童,青少年視力問題日益普遍,對青少年身心包括體格發育,性格發育的形成,未來擇業和生活都會產生深深的影響,眼睛的健康就是主要問題之一。
1 2010-2012年學生體檢視力現狀
2010―2012年視力檢查結果
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年齡增長近視率呈遞增趨勢。
2 分析與討論
2.1 近視:指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后,不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而在視網膜前形成焦點,遠處的東西看不清楚。
2.2 近視眼通俗地講即看遠不清楚,看近很好,有時伴有眼疲勞。而從眼的屈光學上講,它是眼屈光不正的一種。當遠物體發出的平行光線進入正常眼后,經過眼屈光系統的屈折成像在視網膜上,做看遠時物像很清楚遠視力正常。當平行光線進入近視眼后則成像在視網膜前故物像不清楚遠視力不好??唇幬矬w時它發出的散開光線,經過眼屈光系統會聚光線后,則成像在視網膜上,故看近物像很清楚,近視力正常。這種遠視力下降近視力正常的眼叫做近視眼,即真情近視眼。
2.3 與真性近視相對而言是調節性近視,多發于兒童青少年,是由于眼的睫狀肌收縮過強所致。如果我們用一些能解除睫狀肌緊張度的藥物或措施,如遠眺,運動,按摩等方法,則遠視力可很快上升甚至達正常狀態。所以它只是一種近視現象,而非真正近視眼,就是人們常說的假性近視。
3.引發學生近視的因素
3.1 遺傳因素:大量資料調查,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高度近視和遺傳有關。它發生的年齡較早,呈進行性;屈光度可超過-6個屈光度以上,高度者視力矯正較差,雙方都同時有高度近視時,其子女患近視的機會就比一般孩子高。但父母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近視,則這種遺傳傾向就不一定明顯,卻是一個潛在的因素。遺傳又往往受客觀環境,即生活條件的影響使之變異,增加了遺傳的復雜性。
3.2 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是近距離作業和不良的作業環境,從大量的國內外有關調查研究報告看,已公認遺傳與環境是近視眼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環境條件是決定近視眼形成的客觀因素。
3.2.1 環境因素產生近視的主要理論:調節學說,絕大多數近視是在兒童青少年時代出現,由于兒童青少年眼的調節力特別強,對近距離工作學習有高度適應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勞。但是睫狀肌長時間過度緊張,睫狀肌會發生疲勞甚至痙攣而出現調節性近視,不及時消除持續發展則可成為不可逆轉的真性近視。環境適應學說:幼兒時期眼球小,多數呈現遠視,隨著年齡增長眼球增大達到正視狀態。在這一發育過程中近距離閱讀過多,眼球為適應這種調節需要而成為近視。
3.2.2 學習負擔過重,連續用眼時間長。有調查指出引起近視的根本所在就是放學之后的大量家庭作業和預習,復習任務,即近眼作業,都是會對視力產生嚴重影響的,為人父母的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有所出息,不輸在競爭的起跑線上,周末,假期給孩子安排滿滿的課外班。孩子的眼睛得不到很好休息,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對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健康危害是最大的。假期里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玩游戲,都是視力傷害的殺手。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一個暑期過后,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狀況明顯比暑期前下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室外活動太少,活動量太小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
3.2.3 睡眠不足:10―13歲是近視眼形成的高峰期。此年齡段的孩子睡眠不足,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去平衡,可造成眼睫狀肌的調節功能紊亂,故保證睡足9―10小時,有保護視力的作用。
3.2.4 長時間接觸電子屏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運用越來越多,其教育開展的越來越早越普及。在現在的家庭,每家擁有一臺電腦是很普通的事。網絡對兒童青少年的吸引太大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青少年對電腦,網絡的操控熟練度等等都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重要因素。
3.2.5 行為因素:如錯誤的坐姿,讀寫姿勢和握筆姿勢都是導致近視的原因。據統計近視學生中9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對捏或交叉握筆現象。當握筆過短時,拇指關節擋住了視線,坐正坐直時看不見笑尖,只好彎腰低頭尋找筆尖。因此,養成了讀寫距離過近的陋習,造成大部分學生的讀寫距離在15厘米以下,促使近視的發生。
3.2.6 體質差,戶外活動少:體質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各個器官的組織發育,纖弱的體質在沒有其它近視因素的情況下,可成為近視的原因,患有近視的兒童青少年大多數不喜歡運動,缺乏身體鍛練,容易造成體質下降,也可促近視眼的加快發展。
3.3營養體質因素:微量元素鎘,鍶和鋅等的缺乏和體質的薄弱也可影響到近視的發生。鈣,鉻等礦物元素是保證兒童視力正常的重要條件。吃零食,偏食,挑食是現代社會中,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現象,喜愛吃甜食,甜食是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體內的鈣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變晶體滲透壓,是導致近視眼形成的又一禍根。
4 總結:從近三年來學生的體檢結果中發現,學生近視發生率逐年遞增,并且與年齡有很大的關系,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年齡越大近視的發病率越高,因此,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預防工作要從小從早抓起。
5 我校在預防兒童青少年近視上采取的預防措施
5.1學校嚴格控制在班級學生人數45人左右。定期調整學生的座位。
5.2督促學生做好每天兩次的眼保健操,對揉按穴位不正確的及時糾正。
5.3 宣傳:利用各種宣傳手段開展教育工作(校會,主題班會,手抄報,廣播,版報,講座等)學校與龍潭嘉誠視力康復中心合作機制,定期為學校及家長開展咨詢與講座,提高對近視眼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對有近視的學生建立檔案,督促其家長及時為孩子進行矯治。
5.4 10―15歲近視發病的高峰年齡階段,他們長期學習的地方是學校,所以在改善學生視覺環境同時,學校還特別重視學生的課間休息。在學生中開展“快樂10分鐘”活動,讓學生在十分鐘休息時間中,使眼睛得到充分放松調節。
5.5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也是學校重視學生視力健康的工作之一。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少給學生布置機械性抄寫,練習的作業。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寫作時不正確的姿勢,學習疲勞后要學會自己調節,一般看書寫字40分鐘,就要活動一會兒,養成用眼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