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數學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學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沒有思維的數學課堂就像沒有綠色的森林,沒有思維的參與和訓練就不能說學習了數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不單要教會學生數學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要讓學生在數學問題中不斷思考、前進,再思考、再前進,在數學特有的曲折中體會數學的變化美。
一、設置不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變化中鍛煉思維
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利用不同的視角設置不同的情境模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計算”(蘇教版五年級)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教師拿出一幅多邊形的圖:“同學們,老師家需要進行裝修,這是老師家客廳的平面圖(如圖1所示),我需要按照多大面積準備瓷磚呢?哪位同學可以幫老師想想辦法?”這時候,學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例如分成一個長為7米、寬為3米的長方形和一個長為4米、寬為3米的長方形,分別計算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再求和。有的學生分成長為6米、寬為4米的長方形和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這些方法僅僅是求多邊形面積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繼續構建新的情境:“同學真聰明,幫老師解決了大難題。我還有一個問題,希望同學們也能幫我想想辦法。這是我兒子班級聯歡會的彩旗(如圖2所示),每個學生做3面,我需要給他準備多大面積的原材料呢?”
這時候,學生又展開新一輪討論,有一名學生提出:可以補成一個長20厘米、寬15厘米的大長方形,然后再減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積。至此,探究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就都得出了。
可見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情境,在不斷變化的情境中,讓學生去探究體驗,才能達到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在破解謎題中鍛煉思維
數學課堂就是由一個個問題連接而成的,教師應該巧妙地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同時獲得思維訓練。
例如在講解分數、百分數時,為了讓學生準確找到數量對應的單位“1”,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一系列問題。甲班有40人,乙班有50人。(1)甲班是乙班的幾分之幾?(2)乙班是甲班的幾分之幾?(3)甲班比乙班少幾分之幾?(4)乙班比甲班多幾分之幾?(5)甲班有40人,比乙班多1 / 5,乙班有多少人?(6)甲班有40人,乙班比甲班多1 / 4,乙班有多少人?這些問題,不斷變化數量對應的單位“1”,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逐一思考解決,鞏固判斷單位“1”的方法。
三、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我鍛煉思維能力
現在的數學教學更注重于開放性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設置開放性的試題,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極大地鍛煉。
以“認識比”的復習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開放性試題“學校的桌子每張100元,椅子每把60元,請你說出課桌椅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題沒有明確的問題,就是讓學生去自己體會,學生只有把“比的認識”學扎實和學透徹,才能把二者之間的關系列清楚,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判斷,如,桌子和椅子的價格比是5∶3;椅子和桌子的價格比是3∶5;椅子價格是桌子價格的3 / 5,桌子價格是椅子價格的5 / 3,桌子價格占桌椅總價格的5 / 8,椅子占桌椅總價格的3 / 8,桌子比椅子貴2 / 3,椅子比桌子便宜2 / 5,等等。教師在學生總結完二者的關系后,繼續提出新的問題“你能利用自己所列的關系,提出問題嗎?你能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嗎?”
開放性問題能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的解決都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多種問題和多種答案中自由穿行,獲得多向思維的訓練和綜合歸納能力的提高。
四、讓學生在總結中發現數學規律,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規律往往隱藏在現象中,教師要善于讓學生撥開層層迷霧,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總結反思習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師對于學生不能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相同,正方形的面積較大”這個知識點,可以出示這樣一道題:用一根長20厘米的鐵絲圍成不同的長方形,他們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圍的?學生會給出以下幾種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中的數量,提出:“你發現了這些數字的什么秘密?你能解開這些密碼嗎?”學生通過討論發現,所找到的圖形面積逐漸增大,同時圖形也越來越趨于正方形,從而可以知道,在周長相同的情況下,正方形面積較大。
摘 要: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相比,無論是在教材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初中笛Ф匝生的認知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學生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初中數學老師要幫助學生做好小學數學到初中數學學習的過渡,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初中數學;銜接問題
目前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在銜接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很多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后數學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都在不斷下降,不能有效適應初中的數學學習環境。對此,筆者分析了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的異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做好中小學數學有效銜接展開了詳細的論述。
一、初中數學和小學數學的異同點
與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的學習要求更高,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多比較具體,如數的運算、圖形的認知等,這些內容的難度較小,而初中數學的內容較為抽象,涉及的內容也比較多,如數的運算,不再是簡單的整數運算,而是有理數的運算,還涉及函數和方程的學習,這對學生來說,有著更多的學習困難。除此之外,數學的教學內容也有較大的變化,隨著新課標的全面實施,小學數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有較大的壓縮,而初中數學內容則相反,有了較大的拓展,這也就意味著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跨度比以往更大,學習難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如何做好小學和初中數學的銜接
(一)學習方法的銜接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幫助學生取得事半功倍學習效果的前提,初中的數學老師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學習上多為被動,需要老師一步一步去引導,初中則不一樣,老師應當指導學生由被動逐漸轉變為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因此,筆者建議,初中的數學老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預習則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數學老師可以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教材進行研究,數學老師在課堂開始環節,可以鼓勵學生將預習中遇到的不懂問題當堂提出來,老師再進行歸納總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述。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和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做到有的放矢去聽講,這樣也就提高了課堂的聽課效率。(2)培養學生良好傾聽和做筆記的習慣。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在課堂上聽課效率也普遍不高,很多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一時也沒有改變過來,在課堂上聽課還是存在較多的“分心”狀況,老師雖然上課用心去講,但是學生沒有用心去聽,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聽課效率較低,因此,數學老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讓學生能夠耐心聽課,基于此,數學老師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適當提出一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認真聽課,還會促使學生動腦。除此之外,數學老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但是課下難免又會忘記。培養學生邊聽課邊做筆記的習慣,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會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第二教材,筆記可以成為學生考前復習資料以及課后復習資料,起到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作用。(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數學老師可以設計分層作業,讓每一個學生在課下都能帶著問題對新學習到的知識點查缺補漏,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學習習慣,課后作業是課堂知識的延伸,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并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掌握新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教學內容的銜接
初中的數學老師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外,還要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工作。與初中的數學內容相比,小學數學相對簡單一些,小學數學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運算以及對一些圖形進行簡單的認知,而初中數學則要復雜一些,無論是運算方面還是圖形的認知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數學老師在教學內容上,要做好有效的過渡,盡可能挖掘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之間的共同點,并對此加以利用,例如,在學習“正數和負數”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數學老師可以引入小學學習的“大小比較”這一節內容,通過指導學生比較溫度、長度等內容,引入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讓學生在小學的“感性認識”上獲得更多的“理性認識”,指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本質問題,學會比較、對照,尋找學習方法,在新知識與舊知識點之間建立等量關系,從而達到順利過渡的目的。
綜上所述,重視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的銜接問題,能夠幫助小學畢業生順利過渡到初中,快速適應初中的數學學習環境。因此,數學老師應當對此加以重視,對中小學的數學銜接問題進行不斷探索和研究,為學生鋪平道路,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中小學數學之間的過渡,促使學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玉梅.芻議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有效銜接[J].知識窗(教師版),2016(8):8-11.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教師素養
學生在小學階段經歷了許多數學知識點的初始建立過程,這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后續學習和終身學習。這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全面而合理的素養結構。提高數學教師的數學素養確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長期以來,一提到教師培訓、業務研討,大家都想到數學教育的專業技能、專業方法和專業理念等方面的內容,而數學學科知識、個人數學實踐知識受到冷落?!澳就靶备嬖V我們,一位教師某方面素質的缺失,就會影響他全部能力的發揮。
1 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
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素養,就是小學數學老師的施教能力以及育人能力。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小學數學老師的教學能力與育人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在談到教師的素養時,講教師的職業道德、知識結構、能力要求的比較多,而講教師的成就動機和教師理想的比較少。實際上,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尤其是當一名小學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工作的激情,有一種教學創造的沖動,有一種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就動機。宋代著名學者張載說過:“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行久?!苯處煹闹鞠蛟酱?,越是有夢想,就越有可能實現理想。我覺得,所有優秀的教師都必須具有自己鮮明的教學學風格。教材課本是一樣的,學生是不一樣的,教師也是不一樣的,所有教師用同樣的方法、同一模式去教,那是不可想象的。
2 要有服務意識
我們口口聲聲稱,我們是為了孩子,實際上,我們沒有做到。在我們課堂上,在校園里,有多少老師想著我們是為了孩子?課堂里的學生不是為了展示自己而存在,而是為了配合老師的表演而存在。像我們很多的公開課,學生不是在配合老師表演嗎?配合老師事先寫好的劇本,配合老師運轉的模式,很少是真正為了孩子自身的發展。我們缺的是服務意識,缺的是從服務走向愛。
現代的教師工作復雜多樣化,任務緊張化,對教學的要求高、壓力大。小學數學教師想要勝任這份工作,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想法以及學習狀態。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節奏,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教師要按照自己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調配授課計劃。從本質上而言,教師的工作并不是所謂的“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職業的存在實際上是為了完成一種服務,服務于社會、家長與學生,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國家和家長出錢,教師為其服務的一種性質,人們只是在我們教師的工作過程中看到了其情感上的付出與貢獻,才覺出教師這個團體的高尚。倘若我們倚仗著這個光榮高尚的頭銜,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工作的本質,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輕則是名譽上的代價,重則影響的是一個孩子,一個人的一生。有時一個人才的造就,就在于一個教師的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服務意識,就不會把學生家長當作臣仆一樣呼來喝去,因為我們的衣食是他們提供的;有了服務意識,我們就不會看重優生歧視差生,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有了服務意識,就不會只要分數而不顧其他,因為我們的服務目標是全面發展的人;有了服務意識,我們就會更自覺自愿地研究更好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更順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傊?,有了服務意識,我們才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我們的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我們的工作。
能提供優質服務的教師,就是稱職的教師、優秀的教師,就能得到學生的擁戴家長的滿意。我認為,有沒有服務意識,是區別一個教師能否完成好本職工作的顯著標志之一。
3 數學教師數學素養的培養
3.1 提高數學教師對數學素養重要性的認識。當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從教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無論在教學技能、還是在專業知識上。《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等基本能力”。“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這些雖是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目標,同時也是對數學教師數學能力的要求。作為數學教師應當具有比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目標更高的能力水平。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利用教材內容的生活應用特性,在問題案例教學活動中,多向學生展示具有生活濃郁“氣息”的數學問題,通過聲情并茂、真實生動的數學案例,激起學生的情感積極性,靠近學生內在情感“發展區”,將小學生吸引到問題解答活動中,主動探知成為自覺行動。如在“分數類應用題”問題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分數知識過程中,對分數的數學意義和性質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對其生活應用特性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此時,教師設置“小王看一本300頁的書,第一天他看了整本書的二分之一,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請問小王此時沒有看的部分占整本書的多少?”、“售貨員王阿姨在商店同時賣出兩件商品,每件各得到60元,現在知道其中一件商品賺了20%,另一件則虧了20%,請問王阿姨賣出去的這兩件商店是賺還是虧?說說其理由?”等生活性的問題案例,讓學生進行感知分數知識點方面的活動,獲得對分數知識內容的深刻、深入認識,內在學習情感受到“調動”,主動參與解題的欲望得到“挖掘”,切實推進了此方面問題案例教學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小學數學教師在生活性問題案例設置時,要貼近學生認知情況,切忌設置偏離和超越小學生認知實情的內容或案例。
二、抓住問題探究特性,開展解題探析指導活動
著名教育學家陳蘇芹曾經指出:“問題是數學的‘精華’,應將問題解答方法講解作為自身重任,堅持實踐融于問題教學中,提高探究分析等學習能力?!北娝苤?,問題教學,不是為了解答問題,而是為了傳授解題技能,“授之以漁”。新實施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要把解答問題的技能傳授作為問題案例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環節,進行有效的實施和深入的開展。因此,在數學問題講解活動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問題案例解答的探究特性,將問題案例講解的過程變化為問題解答技能傳授的過程,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功效,對解題方法運用、解題策略的設定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講解,提升小學生探析、解答問題的技能和素養。問題:有一根長為47米竹竿,全長的16插入土中,露出外面的部分占全長的幾分之幾,露出來的部分有多長?在上述問題案例解答中,教師采用“先探究(學生)———在探討(師生)———再歸納(教師)”的三段式教學法,學生探究分析問題條件,認識到該問題設計意圖是:“利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需要運用的數學知識點是:“分數乘除法的知識”。師生進行互動探討,教師帶領交流討論,學生進行解題,師生歸納總結。上述解題過程中,學生在自主探究、師生探討、教師指導等環節中,對該問題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掌握,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鍛煉,較好落實了新課改的目標要求。
三、抓住問題綜合特性,培養綜合解析問題思想
小學生處在學習能力發展的初始期,處于學習活動技能的積淀期。數學問題案例解答活動,為小學生良好學習技能的鍛煉和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徑。解析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時需要運用多種解題策略和思考方法,這就需要學生要有良好的綜合解析問題的思想和素養。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的運用問題案例的綜合概括特性,設置綜合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感知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和化歸轉化思想的內容,逐漸養成和樹立良好的綜合分析解題思想策略。如在“路程類應用題”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置綜合性的路程類應用題,要求學生借助于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解題分析活動,并有意識的向學生指出這一過程運用了“數形結合”解題思想。學生在此過程中,對數形結合思想有了初步感知和認識,對良好解題思想樹立起到促進作用。
四、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 計算問題 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11-01
無論是以前,現在還是將來,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都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他們的計算能力。要知道,數學總的來說,就是分為幾何與函數兩個大部分。而這兩個部分中,計算都貫穿著始終。學生的計算能力差會影響以后的發展。針對這些,本文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1 學生計算能力差的原因
一方面,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過早的抹殺了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孩子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老師和家長要求背誦九九乘法口訣。并不去考慮孩子是否真的能夠接受這個方法。很多孩子都只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勉強記住了口訣。這樣就導致孩子沒辦法進行正確有效的計算。眾所周知,孩子們的世界大多是充滿著幻想,有著奇異色彩的。而背誦這些極俱規律的口訣是與此相悖的。再加上在家里,家長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自然而然的,學生對計算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老師們的教學方案存在著問題。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老師們都是以極其枯燥乏味的方式講解題目,傳統的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輸,小朋友有疑問教師也沒能即使的進行生動有效的講解。據筆者所知,在小學教育中,很多的小學數學老師的備課方案是按照之前相對統一的方式制定的,教案上要求掌握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課程通常都是安排得非常緊張,并不是“應地制宜”的根據當地學生的情況進行備課。
2 解決小學生計算問題方案的具體內容
2.1 根據學生自身制定教學方案
深入了解學生是每個教師的必備功課。只有知道每個學生的特點,性格,興趣……教師根這些所了解到的,得出的教學方案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則就是對牛彈琴。當然,想要了解每個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這就需要教師擁有足夠的耐心了。學生們往往風格各異,以,需要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學生不適合放羊式政策,而有的學生則不適應緊縮性政策。對此,教師們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方案,而后經過統一升華為一種方案。這樣就可以針對大部分學生實施,再對小部分學生進行密切關注。然后提高學生們的計算能力。
2.2 教學與放松交替進行
據研究表明,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最長為15分鐘。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注意力持續時間則少于15分鐘?,F代中國教育,中小學上課時間普遍長達45分鐘,甚至50分鐘。在一個封閉式教育學校當中,這樣長時間的集中學習,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做到一直都在狀態之中,更何況是小學生了。孩子是一種好奇心極重的生物,他們對周邊的細小事物都特別好奇。[2]就比如,假設在教室里,15分鐘過后,如果有一只螞蟻在窗戶上爬過,他們就會死死的盯著,就這樣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那么老師的教學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改變??梢栽谡n前講一個小故事,以此來提高孩子們上課的興趣。然后,在課間講一些笑話,以此來放松孩子們因上課而緊繃的神經。課后,在布置作業的同時,提出一些腦筋急轉彎給他們思考。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孩子們的計算能力。
2.3 激發學生勇于提問的能力
古有程門立雪,現有華羅庚尋師。可見,發現問題,并且勇于提出問題在現在的各種學習當中都特別重要。然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性格開朗,活潑外向的。有些學生比較內向,性格內斂,不擅于與人交流。對此,教師應該不斷地激發學生提問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老師了解到學生的懂與不懂之處,找出解決方法。而學生之所以不敢提問題,是因為學生本人不夠自信,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笨的人,怕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所以,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不吝嗇自己的贊美,要時常表揚學生,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這樣他們就會嘗試著去提問,久而久之,他們會對這些知識感興趣,那么計算能力就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2.4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個人在宇宙中總是一個孤立,隔絕的主體。沒有誰能夠一直陪伴在誰的身邊??傆腥瞬粩嗟乃廊?,不斷的離開,有人不斷的出生,不斷的到來。因為這些,學生得學會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老師和父母不會永遠陪著他們,當然,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老師不會一直在他們身邊。很多時候,學生都需要自己一個人,所以,他們要學會自主學習。比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自己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去練習。要做到這些,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的幫助。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為各小組,自己討論,得出結論,自己講解,同學訂正。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5 加強課后鞏固
俗話說得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光靠課間短短的45分鐘當然是不夠的,想要學好數學,提高計算能力,還需要課后的不斷練習。課后練習很重要,就像一堵墻,不僅要每塊磚小心,細致的堆疊,后面的加強鞏固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需要根據課間對各個學生的優勢和弱勢,針對性的布置課外作業。[3]有目的性的提高當然要比盲目學要好得多,經過這樣不斷的學習加上課后的鞏固,相信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3 結語
隨著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時代對于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對于人的提高,當然離不開教育的發展?,F代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這些要求都離不開小學打下的基礎,尤其是數學,這有利于學生邏輯能力的發展。當然,這些也要基于計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要格外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所謂探究性學習,主要強調以學生已具備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為出發點,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自主應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合作討論、深入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本文就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關于小學數學研究性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問題
一、前言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國家教學課程標準對探究性學習作了充分的說明,強調“數學學習內容應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維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的教學活動,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好的情境。設計好的教學提問,提出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將學生引入到一個探索的學習狀態當中,使得學生能夠明確探索的目標,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探究性學習”的開始。教師應該:
首先,教師引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怎樣才能夠將數學教學內容更好的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內容之間產生一種不協調,從而更好的激發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討問題是教師的最主要任務。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材上的重難點,不斷嘗試重組教材,設置一個能夠銜接新舊知識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在此時并不能夠解決問題,從而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
其次,學生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都需要教師來提出,學生對于問題缺乏較為深入的認識,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實際來講,提出問題要遠遠比解決問題重要得多。教師要善于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調查、研究等手段來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
2.為學生創設探究氛圍。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當中,將靜態的知識結論逐漸轉化為動態的探究對象,讓學生去自己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經歷知識的重建及其創造。在這一個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創設探究氛圍,不斷強化學生探究的體驗,將數學學習與完善學生的情感緊密的結合起來。
3.聯系實際,拓展探究空間。如今數學學習已經不再是課堂的事情,它需要具備開放性、大眾性和社會性。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從單一的探究學習逐漸的走向多維度的社會化探究教學中去,使得更多的學生在生活實際當中不斷探索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留有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使學生將自身的心理處在一個不平靜的狀態,不斷促進他們在課堂進一步探索問題,從而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收到更大的效果。
4.多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在經過了艱苦的探究過程之后,獲得了豐富的主觀感受,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想要將自己探究的結果與同學、教師分享。這些是凝聚著學生探究辛苦的結果,雖然可能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小組或者班級內進行相互交流,從而展示他們自己的思維方法,揭示規律,解決問題,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相互了解,使得學生分析思考其他同學的思路,并且作出判斷。
三、探究性教學實施策略
1.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
其一,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在教學數學知識時,通過有關的實際例子,說明數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鼓勵學生學習成才,并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的數學成就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于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源于強烈的創新意識。
其二,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因此,對數學教材巧安排,對問題妙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數學解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活躍的靈感。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最后,加強數學能力的培養,形成創新技能。數學能力是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數學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試驗,想象;實施階段——推理、運算、表述;總結階段——抽象、概括、推廣和應用。這幾個過程包括了創新技能的全部內容。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解題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自學例題、圖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數學符號、溫故知新、歸類鑒別,等等.學生在應用這些方法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數學能力,形成創新技能。
2.進行有益的反思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體驗、不斷實踐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反思,感受獲得知識的過程,通過比較、分析、思考、甚至爭辯,體驗到探究的快樂與成就感,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反思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了“求兩數相差多少”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迸行反思和評價: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怎樣才能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在學生反思的同時,也是鞏固知識的過程,回顧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有哪些例題?并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有所應用。實際上,學生不僅學到了兩數之差的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體會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另外,教師的評價應以鼓勵性語言為主。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知識的愉悅感、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信心。
教育要著眼于未來,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發展,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此,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探究參與對學生學好數學是必須的,教師要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有效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形成良好的探究風氣,將學生的探索活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探究的機會和欲望,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和曉瑜.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之思考.科研平臺.2012.01.
[2]孫芝平.基于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方法探究.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2(3).
“先學后教”主要是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每一位學生都擁有極強的自學能力,這是與生俱來的。當學生對自學能力有一定掌握后,就可以在自學的過程中運用原本積累的經驗。作為教師,就要懂得“取舍”的涵義,敢于對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由于農村學生知識水平的限制,對教學的重難點理解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教師要充分關注學情,教學生不會的、不懂的,教學生需要的。通過自學就可以掌握的知識,堅決不教。比如,在“加法交換律”的教學中,學生一般都能夠解答書本上的問題,如“56+40”和“40+56”,都可以輕松的計算出結果,還可以觀察到兩個計算式的結果。之后,可以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然后從中找出規律:加數的位置交換之后,其和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讓學生自己找出規律,比教師直接講解交換律的效果來得更佳。
二、精心預設,注重因材施教,“學教”合一
將“先學后教”模式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給予充分地重視。針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該精心預設,做到因材施教。在對農村小學生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分析的前提下,處理好優等生與差生、不同內容之間的關系,對于教學推進的作用不可忽視。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陪同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在掌握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推導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性地設計幾個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先思考:第一,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處、差異處在哪里?第二,在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之后,你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推導出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嗎?第三,a的三次方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在認真閱讀教材之后,學生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就能夠順利的推導出答案。此外,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教師也可以提出相應的要求:優等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還可以自己提出問題,自行解決;差生則只需要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等待熟練之后,再嘗試進行深入探索。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