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詩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祖國,
你走過了不平凡的61年,
像一個嬰兒長成了壯年,
今日您正充滿活力,散發著蓬勃的朝氣,
您有過磨難,也有過歡笑.
歷經了崎嶇坎坷,明天將更加美好.
61年來,
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強.
您的國力日益強大.
你凝聚了天下炎黃子孫的心啊!
您贏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現在您正意氣奮發,
走進了新的世紀,
今天,在這歡慶的節日里,
【關鍵詞】詩歌節律圖譜;教學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2)09-0046-05
【作者簡介】謝瑩(1975-),女,浙江象山人,寧波市江東區中心幼兒園副園長、中學高級。
一、問題的提出
詩歌作為“文學中的文學”,承載著民族獨有語言的節奏韻律、思想情感和綿延不息的文化,是兒童感知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詩歌教學作為幼兒園語言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獨到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視,尤其在培養語言的敏感性方面有其獨到性。
審視今日的幼兒園語言教育,隨著繪本教學的興起和流行,加上區域自主活動量的增大,幼兒園在課后間隙已經難覓詩歌朗誦聲,出現詩歌教育式微現象。許多教師在教授完詩歌后,遺忘的速度比孩子還要快,往往在日常教育中缺少后期的跟進練習,其他個別化的自主游戲也會迅速地替代這類活動,導致孩子即便詩歌教學現場感受體驗好,但由于缺乏后期跟進體驗練習,遺忘也很快,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為改變這種現狀,本研究從探索詩歌節律圖譜的特點和功能出發,通過現場教學案例的觀察、定性與定量的分析,總結了詩歌節律圖譜教學的相關指導策略,為幼兒園詩歌教學提供相關借鑒。
二、詩歌節律圖譜的特點與功能
(一)節律
又叫聲律或韻律。語言中除了音素之外,附著在音素上的“聲音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間歇和音色”造成語言的節律?!罢Z言的節律是人們為了準確地傳達詞句的內容,表現說話人的思想感情,以求達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痹摾碚撌钦愦髤菨嵜艚淌诔袚膰疑缈苹鹧芯砍晒?。本研究根據幼兒樂于模仿感知的特點和他們在語言學習中能感受的節律元素,借鑒吳教授創設的節律符號,根據幼兒認知特點重新進行了設計,主要有: 表示聲音的上行和下行;“”表示頓音;表示延音;“”表示重音等。
(二)詩歌節律圖譜
是將詩歌書面語言中的關鍵詞或全文,用小圖片的形式替代相應的關鍵詞語,添加節律符號,變語言視覺符號為聲碼、形碼結合的語言音樂、圖畫統一的多重碼信號。運用詩歌節律圖譜開展教學除了精心選材外,還要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進行精心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圖代文
這種形式主要用于小班,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容形象為主體的大圖,一種是小圖卡組成的結構圖。因為小班幼兒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喜歡形象鮮明的圖案,其記憶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因此小班圖譜要力求突出中心,簡單明了,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圖譜進行朗讀。剛開始階段幼兒會喜歡大圖,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結構圖,一幅小圖代表一句詩,帶領他們學習點圖朗誦,逐步培養有意注意,增強朗讀的節奏感。小班圖譜有少量節律符號出現,只是供幼兒初步感知了解,他們的朗讀節奏更多地來自于模仿和動作。至于角落里的小文字是提供給成人指導用的,以彌補圖畫為主的內容了解不全的缺陷。
2.圖夾文
中班幼兒有意注意開始發展,出現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的趨勢,他們的記憶特點是無意中進行的記憶較多,但能進行一定的有目的的識記,而且在引導下能夠手口一致地點讀,因此中班的圖譜以“圖夾文”為主,整體感受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過點讀加強有意記憶,節律符號的適量出現起到朗讀提示的作用。
3.圖配文
大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識字量也明顯增加,他們能亦讀亦猜地來閱讀一些圖畫書,而且能根據要求結合圖文進行有目的地記憶,因此大班的詩歌圖譜除了“圖夾文”,還有“圖配文”。根據詩歌內容插入情境性圖畫,為幼兒理解詩歌提供線索,知道詩歌除了內容結構外,還有節律符號提示的節奏韻律,要注意語調的變化。除此之外,還有以文字符號為主的片段結構圖譜,一般根據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使用。
(三)詩歌節律圖譜的功能
圖譜閱讀法是早期閱讀中的一種指導策略,在詩歌教學中運用圖譜進行教學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詩歌節律圖譜”正是把動態的以聽覺通道為主的詩歌學習轉化為視、聽、誦結合的多通道學習的靜態材料,促使幼兒在大腦中產生如下聯系:口語與圖形的聯系――口語與已有經驗的聯系――口語與文字實際意義的聯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價值。
它的功能在于:
1.采用圖、文、符號相結合的形式向幼兒呈現完整的閱讀材料,能為幼兒提供書面語言和文字的直觀形象,實現口語向書面語(圖譜)的轉換,通過“以圖閱讀”方式,激發幼兒學習詩歌和前識字興趣,為幼兒今后逐步過渡到文本的獨立閱讀奠定基礎,促進早期閱讀習慣養成。
2.圖、文、符號聯系有利于幼兒識字和閱讀理解,通過視、聽、誦結合,能增強記憶,幫助幼兒很快地在圖片、文字和有表情朗誦之間建立對應的聯系,從而更好地了解詩歌內容、情感,借助符號提示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提高語音敏感性和視圖轉換能力。
3.詩歌節律圖譜的運用能激發好奇心,集中注意,有意傾聽增強,還有助于幼兒了解詩歌結構,幼兒在看圖譜點讀過程中,視聽說同步,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閱讀的方法、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4.“節律圖譜”是教師運用于詩歌教學中的一種方法,在示范與指導的過程中促使教師進一步分析詩歌內涵,提高教學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語言藝術修養。
三、詩歌節律圖譜教學指導策略
人們學習時,會把所學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從而提高記憶效果,這是一種重要的認知策略。幼兒還不能自發地產生認知策略,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學幫助幼兒逐步學習和掌握。圖譜作為幼兒的學習材料,通過教學前的精細加工,使詩歌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但不同的詩歌圖譜使用的時機會有所差異,需要因課因人靈活把握,使用中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指導策略一:“詩歌節律圖譜”之進行式――邊看圖譜邊學習
所謂“進行式”是指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將圖譜出示使用糅合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即邊看圖譜邊學習,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結構與情感。這在詩歌教學指導中是使用最廣的一種方式,適用于有一定內容含量的兒歌和有一定情節的兒童詩。至于呈現的時機可以在示范朗誦之后,可以在提問之中,也可以在集體練習之前,沒有具體的規定可言,需要教師根據詩歌教學的進程和幼兒的學習需要來定,在于教師要有著良好的教材分析設計能力和對教學現場的靈活把控。
在邊看圖譜邊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進行指導:
1.點讀法
點讀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指點讀”,是圖譜使用中最常見的形式,只要教學中用到圖譜,這種方法基本都會使用到。教師引導幼兒從題目開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用手指點讀畫譜上的畫面和文字,可以幫助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和指向到詩歌的主要內容上,而手指點讀的過程隱含著詩歌的節奏和輕重,在朗誦上起到暗示作用,使之更具節律感。
例如:詩歌《金花銀花》,在出示圖片討論比較過南瓜和冬瓜的生長特征后,教師引出詩歌并示范朗誦,出示圖譜進行一些相關概念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內容,在學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依次點讀方式進行引導,在“吹著吹著”有輕重音的地方,點擊落指稍重,放慢一拍,就可以很自然地帶動朗誦的節奏,再通過提問“為什么吹著吹著做個夢會慢下來呢?”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情感,使朗誦更加聲情并茂。
2.懸讀法
懸讀法指的是讀譜預測,進行猜測朗讀。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中大班,而且相對而言適用于分段體的兒歌。幼兒看著圖譜進行預測,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預料之中”,印證了預測,認知水平得以提高,有意記憶得以鞏固;另一種是“不如所料”,與猜想結果不一樣,可以使幼兒自覺反思,對自己原有的想法進行補充與調整。使用懸讀法涉及到上、下段圖譜分別出示的時序問題,要先看先問先想,再來看圖譜印證猜想。當然同一張圖譜也可以使用懸讀法,但事先需要教師對圖譜進行一定的遮蓋和提問設計,激發幼兒不斷猜想的興趣。
例如:大班兒歌《睡覺覺》,運用第一張圖譜可以充分展開討論,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猜想,并說出自己猜測的依據和理由,調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發展辯析性思維,第二張圖譜則是驗證幼兒的預測,促使幼兒自我調整認識,通過指向性的觀察點讀,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3.演讀法
演讀法是指幼兒在看圖譜朗讀時,一邊根據教師提示朗讀一邊根據內容做動作,從而加深對詩歌的記憶與理解。演讀法的使用與兒歌內容相關聯,里面的主要內容適合表演,才能做到邊讀邊做動作,增加練習的趣味性。這種方法適用于游戲性強的兒歌,在托小班使用比較多,放在看圖譜學習兒歌的后期進行比較適宜。
4.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用圖譜把詩歌結構有的規律呈現出來,幼兒根據圖譜提示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詩歌學習的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圖譜起到的是歸納提示作用,呈現的往往是一個片段,而且不同于前面圖文結合的方式,往往會用符號來代替,體現的是結構間的規律。這種方法多用在較長篇幅、特殊形式的兒歌學習中,比如數字歌、問答歌、連鎖調等,適用于大班。
例如:兒歌《走金橋》是一首融問答歌與連鎖調于一體的兒歌。問答歌采用設問作答來引導幼兒認識事物情理,連鎖調采用“頂真”修辭手法,將上句末尾的詞語作為下句的起頭,義不相貫,純游戲性質。整首詩歌共有18句,整個記憶容量較大,在短短的一個課時里面運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幫助幼兒理解記憶,能記住詩歌,有節奏、連貫地朗誦對幼兒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學習過程中,小朋友通過傾聽和觀察,能很快發現“問答句”的特點,通過閱讀圖片能用三個字來回答。難點是圖像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幼兒很難聽出“問”的第一個字和上個“答句”的第一字是一樣的,通過圖譜的呈現,幫助幼兒發現、了解這個規律后,他們就可以根據圖譜提示進行對照,解決“如何問”的難點,為后面的自主觀察、學習奠定基礎。這樣的學習既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也充分發揮了圖譜提示作用,有助于幼兒進一步了解詩歌特點,加強記憶。
(二)指導策略二:“詩歌節律圖譜”之過去式――學習在先,圖譜在后
所謂“過去式”是指在詩歌新教的過程中,先不出示圖譜,而是充分地感受理解詩歌之后,再在課余用圖譜進行跟進復習,進一步激發朗誦的興趣。這種策略多適用于游戲性兒歌與意境優美、想象豐富的散文詩,或是情感主線明顯、意象朦朧的抒情詩等,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先學習后圖譜
開展詩歌教學,首要的是分析教材,從詩歌本身特點出發,運用豐富多樣的手段,幫助幼兒學習理解。有的詩歌內容動感很強,學習過程中只要輔以圖片、動作等,不用圖譜也能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情況下,圖譜就不必課堂上呈現,在后期的復習跟進中出示,加強練習,進一步幫助幼兒鞏固,通過符號的自由擺放,感受朗讀的多樣性即可。
這種學習形式多適用于有較長篇幅,需要集體教學來完成的游戲兒歌、繞口令,或是語言動感強烈、意向優美的兒童詩等。
2.先游戲后圖譜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就是頭腦中建構客觀實體的過程,只有嬰幼體主動發生的動作才能對客體建構?!毕扔螒蚝髨D譜,可以讓幼兒在理解兒歌淺顯內容的基礎上,在邊朗讀邊動作的過程中,完整地再現詩歌,進一步激活朗讀情感,產生學習的愉悅情感。后期的圖譜朗讀跟進,是一個幫助幼兒持續“內化鞏固”的過程,畫譜能引發幼兒關于內容動作的回憶,通過點讀進一步鞏固朗讀的節奏,了解整體結構,體驗朗誦的美妙感覺。內容淺顯的游戲類兒歌、手指謠等適合先游戲后圖譜,在托、小班相對使用較多。
例如:傳統兒歌《小耗子上燈臺》(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了/嘰哩咕嚕滾下來)這首三言體兒歌內容淺顯,可以結合手指動作進行表演,在日常組織環節中,結合手指動作進行兩三遍就能被幼兒學習掌握,不需要以集體教學的形式進行。而學習后的圖譜提供起到引發回憶的作用,小朋友看見形象的圖片可以朗誦表演,同時可以提出注意朗讀語調變化或者加快速度等要求,提高朗誦的趣味性。
3.先欣賞后圖譜
詩歌欣賞作為詩歌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本質上是通過幼兒想象將語言材料轉換成他們頭腦中的視覺的、聽覺的表象過程。相對一般詩歌而言,詩歌欣賞作品往往段落更長,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生動,意境更優美,因此,大多數的詩歌欣賞是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如動作、教具、音樂、開放性的提問等多方位結合,進行多通道地感知欣賞。因此,欣賞的過程中較少會用到圖譜,而圖譜作為欣賞活動后的跟進,起到的是“以圖閱讀”的功能,促進早期閱讀習慣的形成。幼兒的記憶力往往是驚人的,即便是很長篇幅的詩歌,只要稍加提示,他們看著圖譜常常可以連貫地朗誦出來,帶給你許多教學之外的驚喜。
(三)指導策略三:“詩歌節律圖譜”之將來式――圖譜在前,指導在后
所謂“將來式”是指在幼兒形成一定讀圖能力的基礎上,先呈現畫譜供幼兒自學在前,教師引導在后,從而習得詩歌,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
心理學家加涅所說: “隨著學習者不斷的學習以及不斷地貯存智慧技能及其他技能,他們也發展了用以提高其內部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的方式。”在教學中如果經常使用圖譜學習詩歌,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積累幼兒讀圖讀文的技能,獲得有效的策略來調節自己的內部過程,發展幼兒自我學習的反省和分析性思維。有了這種基礎,在大班后期,我們就可以開展這種方式的學習。但要注意兩點:首先詩歌選擇要注意突出形象性和趣味性,有許多詞匯是能用圖片進行轉換的,讓幼兒在讀圖猜字的過程中串聯起思考的線索;其次,出示圖譜之前能讓幼兒多方位感知詩歌內容情境和特點,為后面的圖譜自學打下基礎。
例如:《小熊過橋》描寫了小熊從膽怯到勇敢過橋的轉變過程,是一首篇幅較長的七言體兒歌,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我們在第一環節先請幼兒看“無聲動畫片”,把PPT從頭至尾播放給幼兒看,教師不作解說,只是幫助幼兒了解兒歌的角色和內容梗概,接下來就出示圖譜供幼兒自己學習,在熱烈的討論和碰撞中,教師對個別問題稍加引導,就很順利地解決了詩歌第一遍學習問題。之后,通過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小熊過橋以后心情是怎樣的?朗讀時候表情可以怎樣?”等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朗讀的情感,達到自學詩歌的目的,突出幼兒的主體性。
(四)指導策略四:“詩歌節律圖譜之發散式”――圖譜的創意衍生
所謂“發散式”指的是進一步發揮圖譜在日常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一些與圖譜、讀寫等相關的創意衍生活動,促進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這些活動的開展適用于意義性較強的圖譜,強調與日常生活及幼兒經驗進行充分的整合,提供給幼兒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促進習慣潛移默化地養成。
1.朗讀創意
一首優美的詩歌就是一首動聽的語言音樂,在日常練習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圖譜進行節奏的添加,或者其他朗讀形式的變化,增加朗讀的趣味性。在朗讀創意上可以通過節奏自由擺讀、增加朗讀變化等形式開展。比如,詩歌《落葉》音樂性很強,我們可以在“秋風秋風吹吹、樹葉樹葉飛飛”后面添加疊詞節奏型“×××”“×-×-”,采用輪組伴讀的形式進行練習,增加朗讀的意趣。比如,嘗試用方言來朗讀《走金橋》,感受頂真手法的變換樂趣,進一步激發了小朋友朗讀的興趣。
2.組詞創意
在學習詩歌,點讀圖譜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有一定規律可循的詞語和文字,通過圖文的對應,幼兒可以優化記憶效果,還能引發一些相關的猜測。到中大班后期,幼兒對漢字開始關注,經常會主動地去認讀,我們可以抓住這種興趣,將圖譜認讀經驗結合衍生,開展一些“看圖找字”“一字開花”“部首聯詞”等游戲,可以放在區角中讓幼兒獨立操作,也可以在生活組織過程中用“開火車”或小組競賽方式進行,培養幼兒前識字興趣。
3.詩畫創意
經過圖譜教學熏陶的幼兒進入大班對讀寫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作為幼兒早期讀寫活動的引導者、示范者、支持者,可以利用圖譜的創編,結合書寫,進行一些詩畫創意活動。比如,我們學習了詩歌《新年》,鼓勵幼兒用詩畫結合的形式進行創作,給新年爺爺寫信,說說自己的心愿,體驗“畫字”的樂趣等都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詩歌教學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幼兒學習詩歌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語言、啟迪智慧,而且還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以及美的感受。這正符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明確指出的:“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的理念。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提出“在詩歌活動中如何支持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與表現美”的研究。因詩歌內容豐富、結構簡潔、句式整齊,富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是幼兒所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幼兒在詩歌學習中,通過反復朗讀使自身的語言在具體的運用中得到發展。
二、教學策略
在“詩歌活動中如何支持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與表現美”的策略研究中,我們采用集體研討,通過“一課多輪”“同課異構”等形式來逐步解決教學問題。研究中我們重點解決有效的教學策略的運用。如“詩歌教學的目標如何界定?詩歌內容是否優美?優美體現在哪里?詩歌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幼兒感受理解詩歌的意境美與表現美?教師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育策略?”等等,研討中老師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尋找最佳方案,有效地引導幼兒充分地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與表現美。經過多輪的實踐我們達成如下共識:
(一)語言支持策略
幼兒對詩歌作品的學習是否感興趣,首先教師語態、語感很重要。教師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誦是點燃兒童學習詩歌欲望的助燃劑。“美的文字”需要用“美的語言”來表達,才能讓幼兒感受它的美韻所在。幼兒由于受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局限,對詩歌的欣賞與理解不能像成人那樣直接通過閱讀文字輕而易舉地來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師聲情并茂、形象生動的語言傳遞來學習的。因此,教師生動優美的語言是支持幼兒學習詩歌的關鍵所在,教師自身獨特的語態、語感是幼兒學習詩歌的標桿,更是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橋梁。
在運用語言支持策略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語音準確,語言形象生動、大方得體、不能做作;
2.可恰當地加上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3.第一次示范朗誦,不宜結合圖片或課件,應重點讓幼兒認真傾聽,感受語句的美;
4.教師可以多次示范朗誦,讓幼兒多次傾聽與感知,但范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每一次的范誦,提示語要不一樣,傾聽要有層次性,讓幼兒在多次傾聽中感知詩歌的語言美與意境美。還可以通過情境創設與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誦,讓幼兒充分地理解作品,在傾聽中,達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使教師的語言在詩歌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圖片、圖示支持策略
詩歌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幼兒不是真正意義上理解詩歌內容,而是死記硬背;對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及詩歌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情懷難以理解;并且對詩歌的結構、句式未能很好地掌握,經常用自己的語句來篡改詩歌,使詩歌缺乏韻律美、不易朗讀和記憶,教學活動結束后幼兒便失去了繼續朗讀詩歌的興趣。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除了運用教學掛圖外,還選擇了直觀形象的圖片或簡捷明了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詩歌、表達詩歌。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并且能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更能培養幼兒認真觀察與思考的能力,同時又便于幼兒記憶。這種教學策略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與學習規律。我們在許多詩歌教學中注重圖片與圖示的運用,支持幼兒學習詩歌、更好地理解詩歌、仿編詩歌。
(三)字卡支持策略
在詩歌教學活動中滲透前閱讀與文字符號的認識,在閱讀欣賞中提高幼兒前閱讀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文字符號與閱讀的興趣,為幼兒入小學做好語文學習的準備,提高幼兒學習適應能力。教師可有意識地將一些簡單的文字符號運用在其中,增加幼兒學習的趣味,幼兒在看到圖文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畫面時無意地識字,沒有任何的認字壓力。這樣通過從圖到字的認識,既具體又形象,能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在運用字卡支持策略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生字卡不能過多,一個兒歌內容出示生字三個字左右為宜,最好是重復出現的字出示字卡;
2.生字卡以單字或單詞為主,不能用長句;
3.生字卡的出示要把握時機,最好在解釋圖片內容時出現,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4.生字卡只能作為輔助手段,當生字卡出示后,老師以“代過”為好,不要去強調字的聲形義,這樣讓幼兒在無意注意中沒有壓力地認字。
(四)音樂支持策略
為了更好地讓幼兒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我們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如我們除了運用掛圖、圖片、圖示外,還可以選用優美的輕音樂為背景來渲染詩歌,讓幼兒在詩歌的意境充分地感受,從而提高幼兒的感受力與表現力。通過詩歌與音樂相結合還可以實現新《綱要》所倡導的課程有機整合的精神,在孩子們熟練朗誦出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適時地為詩歌配上動聽優美的旋律,使語言與藝術達到了有效的整合,將整個活動推向,實現了“語言”與“音樂”的有機整合。
老師還可以運用優美舞姿,將自己喜歡的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合的動作,達到詩中有舞、舞中有詩的美妙境界。
在運用音樂支持策略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所選擇的音樂以優美的輕音樂為主;
2.音樂的主旋律要與詩歌內容相匹配;
3.只要旋律不要歌詞;
4.播放時要控制好音量,不能太大聲,要讓幼兒能清晰地聽到詩歌內容為宜。
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現代新型的教學工具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課堂,成為幼兒園教學的得力助手。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技術上整合了黑板、粉筆、掛圖等傳統媒體以及電視機、錄音機、投影儀等現代設備,通過與計算機、投影儀的聯機使用,輕松實現書寫、標注、編輯、存儲等功能,完全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詩歌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主要內容,它內容淺顯、語句凝煉、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幼兒朗誦、記憶和表達情感,是幼兒接觸較多而又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老師在詩歌教學時常常運用圖片、音樂等手段幫助幼兒理解詩歌,而忽略了詩歌的意境和內涵,使幼兒不能有效地理解、體驗和感受作品。
在詩歌教學中,融入形象直觀的電子白板課件,通過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作用于幼兒的視聽系統,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動機,使幼兒身臨其境地品味詩歌,激發其學習熱情。同時電子白板強大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能充分挖掘教材,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為課堂互動、師幼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技術可能和方便,優化了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幼兒是用各種感官來學習知識和認識世界的,感官刺激越多,幼兒的興趣就越濃。電子白板以其獨特的魅力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艷麗的色彩、流動的畫面、生動的音效充分刺激了幼兒的各種感官,引領孩子們進入視、聽、動覺一體化的美好情境,激起了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大大激發和滿足了幼兒的觀察欲望。如在散文詩《彩色的鴨子》教學時,借助神秘的聚光燈把圖片背景藏起來,隨著聚光燈的移動出現了一只鴨子,一下子就調動起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接下來,伴隨著形象的動畫、柔美的音樂,傾聽老師朗誦散文詩,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兒的情感,讓幼兒融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中,從而對詩歌有初步的感知。接著根據幼兒的回答以小圖卡的形式再現詩歌的主要內容,這樣既強化了詩歌的重點內容,又幫助幼兒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2 有效互動,提升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高質量的互動,才能構建一個和諧、自主的學習平臺,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在詩歌教學中,電子白板課件可以輕松實現了人機互動、師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學中教與學的互動性,推動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中可以更加凸顯出重點,使幼兒能夠更加地關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更加輕松地突破重難點,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內容、構建知識。在中班詩歌《小面團變變變》教學中,老師運用電子白板詩歌情節制作成了有聲的動畫,并引導幼兒欣賞后提問:你剛才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接著根據幼兒的回答將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小圖卡的形式再現在白板上。為了讓幼兒更快地記憶和掌握詩歌,運用了電子白板的“遮擋”的功能逐句隱藏圖卡,好像在跟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戲,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情境中輕松地學會了朗誦和記憶。電子白板的運用使信息的傳遞發生了變化,有效的互動和展示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詩歌內容,從而化難為易,誘發思維,啟迪智慧,讓幼兒在有效的互動中進行欣賞、感受、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 營造氛圍,體會詩意
理解詩歌的意境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要在幼兒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體會詩歌的意境和內涵。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語言描述的方式,雖然幼兒短時間內掌握了詩歌的內容,但卻不能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通過運用電子白板,可以根據每首詩歌不同的背景、內容、情境等,制作貼近詩歌本身意境的情節、效果,刺激幼兒的視聽感官,觸動幼兒的心靈,真正地體會詩歌的真諦。在古詩《詠柳》教學中,為了讓幼兒感受“萬條垂下綠絲絳”,用生動的動畫展示詩句,通過動態的畫面展示萬千柳絲在風中飄動的迷人姿態,讓幼兒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萬千柳條的美麗場景。為了讓幼兒了解“二月春風似剪刀”,運用了電子白板的放大、漸變等功能,讓幼兒很快就明白了詩人把春風比喻成了美的創造者,讓幼兒深刻體會古詩中到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4 操作簡易,自主學習
一、解意――教師的課前準備
在新授這首詩歌前教師仔細地研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各段落的寫作順序,即作者前面寫小雪花落在河里、地面那些歡快的場面,就是為了襯托出后面小雪花融化在媽媽臉上這樣凄美的情景。而“快樂”地融化,這一關鍵的轉折,又把這種凄美的景致升華為一種無私的親情表達,有了這一層理解,教師在教授時就會真正地利用好這首詩歌,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來引導幼兒,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價值了。
二、授意――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
1 選擇合適的導入法和教法。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這種抒情風格的詩歌,教師選取用優美、抒情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來引出詩歌,這樣就可以營造一種溫馨、浪漫的氛圍,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在教授,教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讓幼兒來當小雪花,很自然地說出雪花飄落的地點、變化,以及體會小雪花各個階段的心理感受,更有助于幼兒對詩歌的回憶和情感表達。
2 設計嚴密、有啟發性地提問。詩歌的內容較精練、思維跨度也比較大,因此更需要教師用提問來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本教育活動中教師就很好地掌握了提問的時機和技巧,步步引導,層層深入,特別是第四段的教學,簡短的幾個連環問題便把詩歌的主題展現在幼兒眼前,引起了幼兒的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表現――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表達詩歌
幼兒掌握詩歌的最基本表現方式就是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朗誦是一種藝術性的有聲語言活動,是對詩歌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也是對幼兒進行詩歌教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要求,本活動中教師就很好地做到了這點。
1 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在示范朗誦時激情但并不夸張,輕重、快慢,抑揚頓挫非常明顯,給幼兒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 教師的指導。要讓幼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教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而教師的指導,不是簡單地讓幼兒模仿,而是要讓幼兒學會朗誦的方法。詩歌前幾段都是以問句結束的,教師就提問幼兒:為什么在這里要用問句,用什么樣的語調、語氣來表現這種問話的句式呢?這樣的提問、討論,止幼兒明白,那是因為這時小雪花還沒有落下來,那是它在天空中想的,是不確定的,要用向上揚的語調、不確定的語氣來表達。以后再遇到這樣的句式幼兒自己就會知道用什么樣的語氣、聲調來表現了。
3 體態語言的幫助。體態語言,就是通過面部表情、手勢等來表達人的感情和態度的無聲語言:在朗誦詩歌過程中,幼兒除了運用語言外,還可以通過這些體態語言來表現詩歌。在詩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的朗誦中,教師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氣的同時,借助了畫面的描述,調動幼兒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雪花的飄逸、雪景的美麗以及對媽媽的無私熱愛,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詩歌的美妙意境中。
同時體態語言還能幫助幼兒學習理解新詞,提高幼兒對詩歌的記憶。在豐富詞匯時,有些同單純用語言或是圖片解釋,幼兒一時難以弄懂。如果我們用體態語言進行教學,幼兒很快便能掌握。像詩歌中的“飄落”,教師就可用動作幫助幼兒理解,幼兒會做動作了也就明白這個詞的含義。教師在幫助幼兒理解詩歌,指導幼兒有感情朗誦詩歌時可以有意無意地加上體態語言,這樣給幼兒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幼兒在朗誦時記不清詩歌的內容,教師一個簡單的動作提示就行了,所以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對詩歌的教學非常重要。
四、創作――讓幼兒做名副其實的小詩人
當幼兒已經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時,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嘗試仿編詩歌了(當然有的詩歌不適合進行仿編),這也是許多教師感到棘手的環節,
1 教給幼兒仿編的方法。其實詩歌的仿編環節和其他環節一樣也是互相滲透、相互牽連的,并不是說為了仿編而單純地增加一個仿編環節,仿編就是為了檢驗幼兒是否對詩歌內容已完全理解,是幼兒對詩歌情感表達的一個延續:因此我們在前面的環節中也要為詩歌的仿編打好基礎,在讓幼兒仿編時一定要教給幼兒仿編的方法。比如在教授詩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時,讓幼兒記住雪花先要自己產生疑問,然后再想到要飄落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經過反復提示幼兒就會明白、記牢。等到仿編時教師就可以教給幼兒仿編的方法:讓幼兒想一想雪花除了飄落到詩歌中所描述的這些地方,還可以飄落到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情。事實證明,有了前期的滲透、鞏固,幼兒想象非常奇特,創編也很完整,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剛剛進入集體生活,對家人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詩歌《誰最羞》短小、簡單,表現了各種動物形象自主獨立的心理。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因此我設計了一張簡單易懂的詩歌結構圖,試圖通過觀察、猜測、表演、體驗等活動,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借助詩歌中的“小袋鼠,羞羞羞”的形象寓意,鼓勵幼兒像小雞、小鴨等小動物一樣“長大了要自己行走”,嘗試自己克服困難,從而幫助幼兒邁開“獨立”的人生第一步。
目標:
1 學習辨認詩歌結構圖上的各種標記,感知小雞、小鴨、小兔、小袋鼠的行走方式,初步嘗試自主學習。
2 學習詩歌,感受詩歌天真活潑的情趣,體驗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準備:
根據詩歌內容繪制的教學結構圖一張(附后),歌曲《乖孩子》。
過程:
1 觀察詩歌結構圖,產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師:今天,我們班上來了許多新朋友。你們看一看、說一說有誰。(出示詩歌結構圖,鼓勵幼兒認真觀察圖上的小動物形象。)
幼:有小兔子和大兔子。
師:哦,是小兔子和兔媽媽。
幼:我看見小雞,還有雞媽媽。
師:小雞跟著雞媽媽,是怎么來的呀?
幼:(一邊在座位上用手握成小雞嘴巴的樣子,一邊做動作并回答)嘰嘰嘰,嘰嘰嘰。
幼:還有小袋鼠和袋鼠媽媽。
幼:小鴨子和鴨媽媽。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看到了小雞、雞媽媽,小鴨、鴨媽媽,小兔子、兔媽媽,小袋鼠、袋鼠媽媽。
師:這么多小動物來和我們做朋友,真高興。我們一起向好朋友打個招呼,歡迎它們來做客!
眾幼:你好!小雞你好!小袋鼠你好!歡迎你們的到來!
(結構圖能幫助幼兒直觀地感知詩歌中的動物形象,為初步嘗試自主學習詩歌奠定認知上和感情上的基礎。)
2,熟悉并區分詩歌結構圖中各符號的特征,自主學習詩歌。
(1)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及其身后的符號,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師:老師在小動物身后還畫了一些符號。這些符號像什么?猜一猜,這些小動物到底在干什么呀?
師:小雞和雞媽媽身后有什么標記?這個標記像什么?
幼:像小箭頭。
幼:有點像小雞走路的小腳印。
幼:說明小雞是這么走路的。(幼兒手指小標記指向。)
師:你們講得真好。這個有點像小雞腳印的小標記就是告訴我們小雞是怎么走的:小雞,跟著媽媽,走!走!走!
(師幼一起邊念兒歌邊用簡單的身體動作表演這句詩歌。)
(利用結構圖將詩歌內容、結構形象化、直觀化,有利于幼兒主動猜測、合理想象,充分發揮幼兒學習詩歌的主動性。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官多通道參與,感知、理解結構圖的含義,朗誦、記憶詩歌內容,為后面感知和記憶重復樣式的詩歌句型做好鋪墊。)
(2)鼓勵幼兒繼續觀察詩歌結構圖,猜測詩歌的第二段、第三段的內容,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師:小鴨和鴨媽媽的身后有什么標記?這個標記像什么?猜一猜,小鴨子和媽媽在干什么?
幼:小鴨子在游泳。
師:你是怎么知道小鴨子在游泳的?
幼:有水,在河里。
幼:有水,小鴨子,游!游!游!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非常好?!靶▲?,跟著媽媽,游!游!游!”
(師幼起立模仿鴨媽媽帶小鴨子去河里游泳,邊游邊念這句詩歌。)
師:小兔子和兔媽媽的身后有什么標記?
幼:有個箭頭。
師:對。那這個箭頭表示什么意思呢?猜猜,小兔子和兔媽媽在干什么?
幼:小兔子是往上跳的。
幼:小兔子往上跳,跳,跳。(一邊說,一邊在座位旁跳了起來。)
師:你們真聰明。小箭頭朝上是告訴我們小兔子是跳著走路的。這是一句小兔子的詩歌,誰來連起來看著圖念一念?
幼:小兔子,跟著媽媽,跳!跳!跳!
(教師鼓勵幼兒一邊念這句詩歌一邊跳到教師周圍。)
(教師嘗試讓幼兒自主學習詩歌。借助結構圖的幫助,幼兒從第一句詩歌的內容與句型中獲得初步的經驗,并將剛剛習得的經驗遷移運用于第二、第三句詩歌的學習,降低了學習詩歌的難度。)
3 學習詩歌第四句,體驗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1)鼓勵幼兒仔細觀察詩歌結構圖,分辨其他小動物的媽媽和袋鼠媽媽有什么不同。
師:你們仔細看一看,小袋鼠在哪里呢?
幼:媽媽抱著呢。
師:小雞、小鴨、小兔子都是跟著媽媽自己走的,小袋鼠是怎么樣的?
幼:它要媽媽抱,真難為情!
幼:小袋鼠是大懶蟲。
(這時幼兒都哈哈大笑起來,嘲笑小袋鼠。)
師:瞧,小袋鼠被你們這么一笑。臉色都變了。變得怎么樣了?
幼:它難為情了,臉都紅了。
師:真的,小袋鼠的臉變紅了。小袋鼠聽見大家笑話它,會怎么想?
幼:它會不開心的。
幼:難為情,臉就紅了。
幼:害羞了,下次不要媽媽抱了。
師:小袋鼠聽了小朋友的話,害羞了。請想一想,我們可以用哪些身體動作來表示?
(2)鼓勵幼兒用各種身體動作表示“羞”。
(3)小結幼兒的回答,并和幼兒一起帶著害羞的表情朗誦這句詩歌,注意糾正幼兒“羞”的發音。
(小班幼兒也有自己的是非觀念,能簡單判斷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好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通過觀察圖片,感知小袋鼠的行為,自然而然地對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抱的行為產生了初步的羞愧感。而教師則順勢達到了教育幼兒“長大后要自己獨立行走”的目的。關于害羞動作的想象和夸張的表演,讓幼兒對“羞”獲得了深刻的體驗。)
4 完整欣賞并學習朗誦詩歌。
(1)師:剛才我們一起念的詩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誰最羞”。請你們看著圖,仔細聽老師念一遍。
(2)師:詩歌里有誰?它們在干什么?
(教師引導幼兒回憶詩歌內容,熟悉并理解詩歌內容。)
(3)師幼一起邊做簡單的身體動作邊念詩歌。
(4)教師念小動物的名稱,幼兒接念后半段,同時做相應的動作。
5 小結:鼓勵幼兒自己獨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師:小袋鼠不肯自己走,要媽媽抱。羞羞羞!請你們勸勸小袋鼠,幫助小袋鼠改正缺點。你想對小袋鼠說什么話呢?
幼:小袋鼠,你不要讓媽媽抱。
幼:小袋鼠,從媽媽的大口袋里出來吧。
幼:小袋鼠,出來和我們一起玩。
師:小雞、小鴨、小兔子,它們會自己走,自己游,自己跳,真能干。小袋鼠聽了我們的話,也要自己走路,不要媽媽抱了。真棒!我們一起為小袋鼠鼓鼓掌,大聲地對它說:“小袋鼠,你真棒,我們喜歡你!”
師:小袋鼠不要媽媽抱了,那我們上幼兒園和回家時應該怎么樣呢?
延伸活動:
1 引導幼兒替換詩歌中小雞、小鴨、小兔子、小袋鼠等形象,進行詩歌仿編。
2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爸爸媽媽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附:誰最羞
小雞,跟著媽媽,走!走!走!
小鴨,跟著媽媽,游!游!游!
小兔子,跟著媽媽,跳!跳!跳!
師幼問好,根據幼兒自帶照片(在休息天觀察發現春天的秘密)內容與個別孩子及家長簡短交流。
二、戶外自主游戲
設計意圖:
延續上周因為“春游”活動而生成的情境搭建,幼兒能自主搭建并自發模擬爬山、過橋、懸崖等情境,但搭建過程出現器械安全問題,如何引導孩子關注安全搭建并解決出現的問題,這需要教師根據幼兒活動狀況隨機處理。
活動內容:
“去春游”。
活動準備:
1.雙梯、輪胎、條凳、單梯(2個)、墊子等器械。
2.幼兒自帶水壺、教師準備大筐及毛巾等。
活動指導:
1.幼兒自主選擇器械,自主合作搭建“去春游”主題運動情境。
2.觀察并判斷幼兒的運動狀況,提醒幼兒關注存在安全問題的搭建,并可以根據實際暫停游戲引導幼兒討論解決辦法。
3.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場景并背上小書包,大家一起去春游。
4.和幼兒一起整理運動器械,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完成整理任務。
三、小組活動
設計意圖:以小組形式展開尋找春天幼兒園里的秘密,是松散的活動,作為運動后的放松活動,也是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做準備,同時,幼兒學習有目的的觀察和記錄。
活動內容:
尋找春天的秘密。
活動準備:
每人一份記錄本和筆。
活動指導:
1.交代任眨鶴雜山嵐椋3~5人一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在幼兒園內尋找春天的秘密并把發現記錄下來;要求幼兒在老師看得到的范圍內活動,不能跑遠,聽到小鈴聲到老師身邊集合。
2.在幼兒活動中,教師注意關注到所有孩子活動情況,并個別交流和指導記錄等。
3.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并積極與同伴分享。
四、教學活動:仿編詩歌《春天的秘密》
(一)設計意圖
本活動取材于浙江省編教材大班主題“春天里”,讀詩歌是一首意境優美、充滿情趣的散文詩。詩歌點有:展現了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之美。詩歌中緩緩流淌著的河水,藍天下展翅飛翔的燕子,小河邊隨風飄揚的垂柳……組成美不勝收的風景畫融入了簡潔流暢、手法多變的語詞之美。詩歌采用近乎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描述春天里萬物的生長,如“桃花紅著臉、抿著嘴、麥苗使勁地鉆……”,同時,又以簡潔優美的語詞,如“融化、嫩綠、飛翔、綠油油”等描述了春天萬物的變化,表達方式符合大班孩子理解水平,能激發孩子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具有循環往復、首尾相應的結構之美。詩歌描寫六個場景,以問答形式出現,一問一答、首尾相應,語句是重復的,這不僅增添了詩歌的韻味,更為孩子仿編提供空間。正因此本活動以仿編為重點,在已學詩歌基礎上,抓住詩歌特點,從幼兒與家人一起春游的照片和在幼兒園尋找到的春天秘密入手,鼓勵幼兒分享春天里有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為幼兒搭建創編詩歌的支架,引導幼兒嘗試學習用優美的語言來描述春天的景色,表達對春天及自然的熱愛,從而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二)活動目標
1.感知春天萬物的生長變化,萌發熱愛春天的情感。
2.大膽表述發現的春天的秘密,嘗試仿編詩句。
(三)活動準備:
已經學過詩歌;幼兒和父母春天游玩的照片、小圖片、音樂、記錄紙等。
(四)活動過程
1.分享與交流:春天的秘密。
教師:春天來了,春天里有許多秘密,你們都找到了哪些秘密呢?
根據幼兒回答,教師用類似詩歌中的句子來小結,如幼兒說到油菜花,教師可小結:“金黃色的油菜花一片一片,小蜜蜂飛來飛去”。請幼兒發現有哪些好聽的詞語。
2.回顧詩歌內容:發現循環往復的結構特點。
(1)教師帶領幼兒復習朗誦詩歌
(2)教師與幼兒一起發現詩歌的特點
請個別幼兒來排,如有排錯的情況請其他幼兒糾錯。
教師:這首詩歌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發現有哪些句子是一樣的,有多次出現?都是在什么地方出現的?
引導幼兒發現在每一段的開頭和結尾的句子都是一樣的。
3.小組學習:嘗試仿編詩歌。
教師:誰能夠試一試,把剛才我們發現的春天的秘密也編進這首詩歌中?個別幼兒試一試,幼兒個別嘗試仿編。
(2)幼兒分組創編并念給同伴聽
這首詩歌的開頭和結尾一樣,改變中間的內容就可以編出新的詩歌來,請你們分小組去編一編詩歌吧,可以看看早上的記錄本,編好了念給本小組的朋友聽一聽。
4.集體交流:許多小朋友都編好了詩歌,請你念給大家聽一聽吧。請個別小朋友展示,并請其他小朋友說說他用了哪些好聽的詞語。
5.小組展示:現在你們可以自由結伴3~5個小朋友一起,圍坐一個圓圈,輪流講述自己編好的詩歌哦。
6.延伸:春天的秘密還有很多,下面我們要去菜園找找春天的秘密。小朋友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更多,我們也會編出優美的詩歌。
五、生態實踐活動(戶外):
(一)設計意圖:
這是我園生態特色活動,幼兒參與管理菜園,不僅可以引導他們發現春天的秘密,而且能促進幼兒責任心培養、學習和同伴合作、激發熱愛勞動和自然的情感等等。教師提供了適合幼兒的小工具,為勞動創設良好的條件,幼兒非常喜歡。
(二)活動目標
1.學習和同伴一起耐心地給菜苗施肥、澆水,不怕臟。
2.萌發對菜園中秘密的探究興趣,激發愛勞動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有機肥(羊糞)、小鏟子、灑水壺(用可樂瓶自制)等。
(四)活動過程:
1.教師:春天到了,菜園里種下的許多菜苗,它們都發出了新芽,現在比前幾天又長大了很多,它們需要我們的照顧,你想怎么照顧它們呢?
2.小結并交代任務:今天我們要給菜園的菜苗施肥、澆水,請自己選擇任務和工具,當心不要踩到菜苗哦。
3.教師重點指導操作方法,提醒施肥要認真,不要太多,一棵放一勺等;澆水要輕輕地、慢慢地,并和孩子一起探索發現菜園中春天的秘密。
4.收拾整理好工具回教室。
活動設計亮點
1.內容選擇上體現教育和生活的緊密相融。
春天到,萬物復蘇,桃紅柳綠,春意盎然,郊游、踏春是當下孩子和家長生活的主旋律及休閑交流的話題,草、樹、花、鳥、蟲等都可能是孩子探究的對象。半日活動抓住季節和孩子興趣焦點,選取意境優美、充滿情趣的散文詩《春天的秘密》作為主要內容,體現了學習內容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2.環節安排上體現幼兒經驗的連續和完整。
本次半日活動以“尋找春天的秘密”為線索展開,并及時順應孩子的興趣,延續和保留了因為上周組織的春游活動而引發的搭建主題“去春游”;鍛煉后的小組觀察活動,為下面的仿編做好經驗的鋪墊,同時,觀察后的記錄能讓幼兒將形象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幼兒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去菜園的生態實踐活動又再次引發孩子對春天秘密探尋的興趣。這樣的安排,使得所有活動緊緊圍繞這一主線,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孩子經驗的積累和學習連續性得到有效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