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09:3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代漢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古語中詞的每個字都有實意,而今語中組成的詞只用其固定的意思。如:
“鮮美”,古代漢語中意為“鮮艷美麗”,現代漢語中意為“食物好味道”;
“交通”,古代漢語中意為“交叉貫通”,現代漢語中意為“出行或運輸方式”;
“妻子”,古代漢語中意為“老婆和兒子”,現代漢語中意為“老婆”;
(來源:文章屋網 )
1、學好通論。古代漢語二十二個通論,從字典辭書、古今詞的異同、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一直到古代文化常識,除了古代文化常識和后面的平仄用韻稍微了解就好。
2、背誦。對每一課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左傳》和《論語》的一些經典選文。首先課文重要的字詞句是要熟練掌握背誦的,然后每課的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詞匯本義和引申義的分析,重要語法現象都要弄懂。
3、每天都要做一定量題目。要多看些相關的書。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古代漢語教學 教學問題 師生交流 比較分析
古代漢語是中文系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古代文學、歷史學、哲學等課程的學習。然而,中文系學生多數對這門課沒有興趣,不愿意學,認為它很枯燥而且難學,稱它為“中文系最難學、最枯燥的課程之一”。不僅學生,即使是高校教師,也普遍認為古代漢語課是一門很難講授的課程,最不容易吸引學生。其實,筆者通過多年來對這門課的學習和教學的體驗,認為無論是學習還是教學,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可以達到相對不錯的效果。毋庸置疑,教師講課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因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更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談談古代漢語的教學問題。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任何事物的學習,興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漢語也是這樣。所以,教師在講授課程前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無論是文選部分還是通論部分的講授都是這樣。通論部分是純理論的內容,要吸引學生的興趣比較難。但是文選部分的講授完全可以做到。如果一個教師只是簡單地照著課下的注釋翻譯課文,沒有自己的特點,全然不顧學生的感覺,一節課可以翻譯三四篇課文,那么學生肯定會感覺照著注釋翻譯,全是書上的內容,我自己也會,進而感覺古漢語課沒有意思,不愿意聽。而且這樣的教法好像是講了,但是學生全然沒聽,時間長了,毫無效果可言,以至于學生反映“感覺和沒上過這門課沒什么區別”。一般而言,前面幾節課的講授尤為重要和關鍵,必須收到“先入為主”的功效。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們認為,在講授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如下三種辦法。
(一)古文字字形
所謂古文字字形,主要指商代的甲骨文字及部分族名金文。因為這一階段的文字字形非常象形,表意特征很明顯。一方面通過甲骨文字形分析漢字的本義,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甲骨文特殊的形體構成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專注于課堂內容,從而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如: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文選《段于鄢》)。此句“寤”字,課下注釋為:“通啎,逆,倒著。寤生,胎兒腳先出來,等于說難產?!边@樣的注釋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啎”就是“逆”,而“逆”為什么有“倒著”的意思,如果不講清楚,學生就只有死記硬背。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寤”為什么解釋為“逆”,筆者運用了甲骨文字形作出解釋。其實“啎”、“牾”、“忤”三字同源,意思一樣,“忤逆”今為同義連用,所以“啎”和“逆”意思相同。而“逆”的初文為“屰”,二字實為古今字?!皩邸钡募坠俏淖中螢椤?”,像一頭朝下的人,人頭朝下即為“倒著,不順”。所以“屰”的本義即為“倒著,不順”。“寤生”即“倒生”,就是腳先出來。胎兒出生時,如是順產,應是頭先出來,反之如果難產就應當是腳先出來。這樣講就會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寤”一詞意思的來龍去脈。
(二)文選的講解要注意帶有一定的故事性
語言類課程相對來說都是枯燥的,這是由于其特點所限。但是教師依然可以通過一些辦法活躍課堂氣氛。據筆者的體會,古代漢語課應當比現代漢語和語言學課更容易抓住學生,除去以上所提到的甲骨文字形外,還可以在文選部分的授課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與本篇文選內容相關的有趣的故事,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加深學生對這篇文選的理解。
比如在講授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的文選《宮之奇諫假道》時,應當首先給學生講述周王朝的歷史及虞、虢、晉三個諸侯國的來源。通過這些故事,學生不僅可以激發興趣,而且可以搞清楚文中虞、虢及晉之間的關系,從而深刻了解文中“晉,吾宗也”、“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之類的話。
還有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選,比如《段于鄢》、《晉靈公不君》、《馮諼客孟嘗君》等,最好先簡單介紹主要內容和文中的主人公,給學生一個總體的印象,然后具體對照文選進行講解。
(三)適當介紹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
這一點對于古代漢語課是非常重要的。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教材第四冊中講到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識,但是不全面,而且因課時所限,古代漢語課的講授一般不講這一部分知識。所以我們在講授文選過程中,如果遇到相關的內容,就要給學生介紹,加深他們的理解,掌握古代文化知識。而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一般都具有較濃厚的興趣,所以這也是我們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方法。
比如在講授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的文選《段于鄢》時,對于文中的第一句話“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中的“武”和“武姜”,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歷代史書中對國君的三種稱呼:廟號、謚號、年號,此處的“武”即為“謚號”;再介紹《左傳》對女子的幾種不同的稱呼。比如待嫁的女子一般在姓上冠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出嫁后或是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或是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等。
二、重視緒論部分的講授
對于緒論部分,許多老師沒有注意到它的作用,授課時,僅僅是把它作為授課的一個環節按部就班地很快地講過去,然后開始正文的講授。我們認為,緒論部分是整個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與正文的內容同等重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正文的內容還要重要,所以我們不應該忽視這一部分內容。
(一)要利用緒論部分的講授讓學生“先入為主”,接受自己及自己的講課風格。一般而言,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最初的幾節課。如果緒論部分的內容我們重視不夠,課堂上的授課內容就會空洞乏味,不足以抓住學生,吸引學生,必然會給學生形成一種不好的印象,進而產生厭倦心理,即使在開始講正文內容之后教師的授課“出彩”,也不容易扭轉之前的不好印象,更何況,古代漢語課本身也不容易講“出彩”。
五、與現代漢語相關知識比較分析
無論是文選還是通論的教學,都要特別注意與現代漢語語言理論的結合。由于古今語言具有傳承性,現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等都是在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故古今漢語必然存在著多方面的區別和聯系,而這些區別和聯系又是完全可以運用語言發展的理論解釋的。所以我們在講授相關知識時,要特別注意關注二者存在的區別,引導學生對這些區別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理解。
比如我們在講到古漢語特殊句式時,可以比較現代漢語的相應句式,向學生介紹清楚古今漢語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如:判斷句,現代漢語是以判斷詞“是”為標志的,古代漢語則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為標志的。
又如:古今漢語對動作行為的量的表示方法的區別:現代漢語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放在動詞的后面。比如“九合”,現代漢語則說“會合九次”。而古漢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量的句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如“三進及溜,而后視之”(《古代漢語·晉靈公不君》),“禹八年而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古代漢語·許行》);或者用數詞直接作謂語,前面用者字結構作主語,如“魯仲連辭讓者三”(《古代漢語·魯仲連義不帝秦》)。
通過對比分析,進而運用語言發展變化的理論闡釋它們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這樣學生可以對其中的區別和聯系有較深的理解和把握,系統地了解古今漢語發展變化的現象與本質。
六、多讀、多練相結合
“讀”,指的是多讀古代的文學作品,培養古代漢語的語感。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課,假如學生對于古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不甚了解的話,是沒有辦法做到真正掌握和理解,乃至達到閱讀古書的目的的。比如:《論語》:“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一句的斷句,以前有多種標點法,但如果從古人的語言表達習慣考慮,依然是傳統的“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备线m。如果學生在平時閱讀古代作品較多,已經培養了一定的古漢語語感,這類問題就會很快得以解決。
“練”,指的是對古代漢語一些語言理論的練習。一般而言,語言理論畢竟是凌駕于現實之上的,如果單純在課堂上介紹一些理論知識,則盡管教師必然會舉一些例句進行說明,但它畢竟是抽象的,單靠課堂上的傳授是不夠的,必須依靠課下的練習。只有多練,學生才有可能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真正把握這些知識,而不需要刻意死記硬背。比如通論部分的詞類活用現象、特殊句式、詞的本義與引申義及古書的標點等,都是需要學生依靠練習掌握的。
以上筆者從六個方面談了對古代漢語教學的體會,希望對古代漢語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如果真正要把這門課上“活”,則以上六個方面還很不夠。筆者認為,它應當是我們把這門課上“活”的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運用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感染能力。
師范院校在講授古代漢語常識時,應盡量聯系中學文言文的例子,這樣,學生學起來覺得熟悉,既溫習了舊知,又拓展了新知。在聯系中學文言文知識的時候,應注意把中學相關文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并以此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中學課本《山海經•夸父逐日》對“夸父”的解釋很簡單:“夸父,古代神話人物”,但在《核舟記》中對“虞山叔遠甫刻”的注釋則為: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文選《夸父逐日》時,則應在此基礎上把這些中學已有的知識串起來,進一步說明“父”的用法,既要說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稱后面的美稱,又要說明此用法又常寫作“甫”[6]7。有的篇目中學課本有,而大學教材沒有入選。這時教師在講授古漢語課程相關知識點時,應聯系中學學過的舊知。如《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中學教材對“撲朔”的解釋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痹谥v授古代漢語課程知識點“古無輕唇音”時,就可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列舉其他幾種觀點,相互比較,從而深化認識。據劉成德先生概括,對于“撲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1)兔走足縮之貌(張玉谷《古詩賞析》;(2)跳躍貌(余冠英《樂府詩選》);(3)撲騰,亂動的樣子(北大中文系編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4)貌蓬松的樣子(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稜栄拧泛萝残辛x疏指出,“撲朔”與“撲、扶疏、樸簌”同一語源。樹木叢生的樣子為“撲”,枝葉叢生的樣子叫“扶疏”,鳥獸的羽毛叢生的樣子為“撲簌、撲朔”[7]11。對一個初中的學生來說,從語境出發,從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這恐怕是中學教材采用這種解釋的原因所在)。但從語源的角度看,顯然,朱東潤的解釋是較妥當的。這樣,在串起舊知的基礎上拓展新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此外,在講授古漢語修辭方式時,也可以多聯系中學文言文內容。上例“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的修辭也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作進一步討論。例如有人認為句中“撲朔”與“迷離”互補為義,即雄兔與雌兔均有“腳撲朔”、“眼迷離”的習性,這才難以區分雄雌。這樣的說法對不對?聯系下文“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討論,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解。這樣的討論是在中學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又比如在講授古代漢語中有關對仗的知識時,不妨聯系高中語文第二冊《滕王閣序》課后練習。該課后練習五指出:“課文中有很多對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種‘當句對’的句式,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學習新知,與已有知識相聯系,可以使得學生對對仗的基本類型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中學課本對通假字一般以“通”來表明,如《勾踐滅吳》“三年釋其政”,課本的注釋是“‘政’通‘征’,征稅”。但有的古今字則也用“通”來說明,如《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則有的加以說明,如《論語十則》“不亦說乎”課文的注釋為“說,‘悅’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時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同“悅”?!豆篡`滅吳》“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同“娶”。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則要系統講授相關知識,要求嚴格區分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因此,在古漢語教學中一方面應該講清古今字與通假字、異體字的區別,同時也應講清中學課本這樣處理的原因所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相關知識,又可以使他們明白中學文言文教學因為教學對象、教學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學古代漢語課程中的相關術語。中學文言文有不少詞類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隨文注釋,并未明確說明是哪一種類型的詞類活用。我們在講授古漢語常識之詞類的活用時,就可以舉這些例子,并且要讓學生知道中學文言文為什么這樣注釋。例如,中學《寓言兩則》(《韓非子》、《淮南子•人間訓》片段)對“智子疑鄰”的解釋是: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為聰明”?!独恰分袑Α叭谇啊钡慕忉專合窆匪频亩鬃谇懊妗!洞蟮乐幸病穼Α肮嗜瞬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解釋: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哆^秦論》“甕牖繩樞”———以破甕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等等。中學教材并沒有細致分析這些詞原來是什么,又活用為哪類,更沒有作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中學無此必要)。而大學古代漢語的學習則應使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這樣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并且加以理論概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可以深化學生對中學教材的認識。又如《木蘭詩》中的句子:“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以上句子課文并未注釋,然而課文練“翻譯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其實已暗含“互文”的特點。雖然王力版、郭錫良版古漢語教材均未選入《木蘭詩》,但我們在講授古代漢語關于修辭方式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舉這個例子,結合相關知識,使得學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錯、補充”的內在含義。再如:中學課文《莊子•秋水》對“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釋是“仰視的樣子”,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望洋:疊韻連綿詞,仰視的樣子”;“少仲尼之聞”中學課文的解釋“少,動詞,小看”,而郭錫良《古代漢語》注釋為“少,形容詞用作意動,覺得……少”[6]624。通過這樣的對比,結合系統性教學,就能使學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應明確高校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的區別
古代漢語教學,少不了一些語法術語。然而,由于古代漢語教材語法體系與中學語法體系不同,這既給學生帶來不小的困惑,也給古漢語教師帶來難題。例如:高中課文《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者,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判斷;“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這里的“者”、“之”的說明均不同于古代漢語課本。雖然王力、郭錫良兩種版本均未選《師說》,但在通論及文選中郭錫良等把“者”看作代詞,“者”在主語的后面復指,引出謂語;“之”郭本看作連詞,王力則看作介詞。對這類現象,在古漢語教學時不能回避,相反,應明確指出這是因為語法體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訴學生這是人們對同一現象的不同認識。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法體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紹,但不需要詳談,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學生負擔。此外,在對師范生講授古代漢語語法知識時,除了盡量多舉中學教材中出現的例子外,對中學教材中出現但沒有講明的語法術語,也應予以明確說明。這顯然有助于學生系統深刻地掌握相關語法知識。例如:高中語文第二冊《師說》的注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用來……的,……的憑借,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漢語教學時,除明確講明古代漢語“所以”的兩種主要用法外,還應指出:古漢語“所以”是代詞加介詞構成,而現代漢語的“所以”則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連詞,不再是代詞加介詞。
四、講授古代漢語知識時,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
[關鍵詞] 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王力《古代漢語》是國內一部最為通用的權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代表了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高水平,影響廣泛,在古漢語知識的教學、人才的培養方面,功不可沒。然而,但由于種種原因,其中難免存在一些疏誤,文選中一些注釋處理得不甚恰當,教材雖經數次修訂,但都未能改正。本文作者將王念孫的《讀書雜志》與王力的《古代漢語》進行對比閱讀,發現它們公共部分的一些詞語的注釋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進一步考證。
與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相比較,王力《古代漢語》文選注釋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種情況:可補充者;可訂正者;兩說皆可通者??裳a充者,即王力的注釋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孫的注釋卻很精確,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王念孫的觀點取代王力的。經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這種情有4處??捎喺撸赐趿Φ淖⑨尳涍^我們考證之后證實是錯誤的(即誤注),而王念孫的注釋很準確,我們就用王念孫的觀點糾正王力的。經過考證,需要訂正的有7處。兩說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釋與王念孫的注釋都說得通,這種情有5處。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處,分類加以討論說明。
一、王念孫本可補充王力本注釋例
1、《戰國策?馮客孟嘗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漢語》: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王念孫《讀書雜志》案:年下當有毀孟嘗君于王之事,而今本脫去也。王聽讒,是以使孟嘗君就國,下文王為書謝孟嘗君曰:寡人沉于讒諛之臣,開罪于君。正謂此也。
通過上下文語境,我覺得有必要加上“毀孟嘗君于王之事”,它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齊王聽信讒言,開罪于孟嘗君。下文齊王向孟嘗君賠罪。而王力本沒有作仔細說明,給讀者閱讀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
2、《戰國策?魯連義不帝秦》久居若圍城之中
王力《古代漢語》: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為久居若圍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案:鮑改若為此。吳云,若疑居字訛衍。念孫案:鮑之改,吳之疑,皆非也。若,猶此也。若,古字或兼數義,后人不能辨認,或改之,或刪之。
在《漢語大詞典》中,“若”有如此、這個的含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求若所欲,猶木而求魚也?!?焦循正義:“若,如此也?!薄妒酚?平津侯主父列傳》:“君若謹行,常在朕躬。”這都證明王念孫所言不誤。這是個比較重要的語言點,王力本卻缺少注釋,應該補上。
二、王念孫本可訂正王力本注釋例
1、《戰國策?觸說趙太后》有所郄
王力《古代漢語》:而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郄也。王力注釋:郄,不舒適。王念孫《讀書雜志》案:而恐太后之玉體有所也。念孫案:字,本作【亻*】,謂疲羸也。
我支持王念孫的觀點?!稘h語大字典》是這樣解釋的:《說文?人部》:“【亻*】,徼【亻*】,受屈也。”《廣雅?釋詁一》:“【亻*】,也?!庇帧啊矩?】,勞也?!蓖跄顚O疏證:“司馬相如《子虛賦》‘徼受詘’”。從這些文獻上看,【亻*】是疲羸、疲倦的意思。王力的不舒適意思不夠精確。
2、《墨子?非攻》也
王力《古代漢語》: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劍者。王力注釋: 也,語氣詞,引起下文。王念孫《讀書雜志》案: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劍者。念孫案:也即拖字之誤而衍者。
我支持王念孫的觀點,這個“也”是衍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至于殺死無辜的人。根據上下文,這個“也”是多余的。前面的“至攘人犬豕雞豚者”,“至入人欄廄”,后面的“今至大為攻國”都沒有“也”字??梢娗昂蠖疾恍枰耙病弊鳛檎Z氣詞,那么“也”為衍文。
三、王念孫本與王力本兩說皆可通例
1、《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以其類為招
王力《古代漢語》: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王力本注釋:把黃雀的頸作為彈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類,當為“頸”字之誤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案:以其類為招, 類,當為頸字之誤也。
《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引此作以其頸為?!端囄念?聚鳥部》、《太平御覽?羽族部》引此云:左挾彈,右攝丸,以加其頸。這都是“類”為“頸”字之誤的證明。
2、《莊子?北冥有魚》培風
王力《古代漢語》: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王力注釋:培,憑,憑借、依賴。培風,等于說乘風( 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王念孫《讀書雜志》案:培之言憑也,憑乘也。
[論文摘要]文章介紹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的課程特點,分析了互動教學模式的含義和要求,論述了古代漢語采用互動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模式的幾種教學方法。
[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 互動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 角色扮演教學法 問題引導教學法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過程組織形式的綜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基礎之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既相對穩定又清晰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模型。自從有了教育以來,人們就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個永遠沒有止境的過程。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教學,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體系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人們對新的教學模式的不懈追求?!敖虩o定法,貴在得法?!辈徽撃姆N教學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完美傳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古代漢語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和基礎主干課。這門課程的特點是有些枯燥乏味且晦澀難懂。因其枯燥,故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因其晦澀,所以內容不易理解,必須經過教師的精深講解才能理解。因此,教這門課的教師大多采用講析法進行教學,認為講析法是教好這門課的不二法門。講析法固然重要,但如果總是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就會顯得單調乏味,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教師在采用講析法進行古漢語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學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模式。
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含義及對教師的要求
互動教學模式是指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的教學程式,是教與學的融合與交流過程,又是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相互促進的過程?;邮浇虒W模式是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下,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層次、多方位的交互活動過程。通過加強教學互動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與學習相關的教學要素,調節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學習?;咏虒W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建立了以創新教學與和諧教學為指導,以啟發性教學為主線,導學、助學、促學和自學相互支撐,課堂內外互為依托,通過師生各種感官的全方位參與,促進課堂教學多向交流。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反饋過程,充分展示出教學過程的和諧性、交互性和創造性。因此,這種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體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實踐活動,它對使用該模式進行教學的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教師作為互動教學的主導者,首先要改變灌輸式教學的傳統觀念。教師不應是知識的注入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領路人,因此要甘當配角,起引導、補充、歸納和完善作用。其次,教師要善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確?;咏虒W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有力保證。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使師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信任、和諧友善的關系。只有師生關系和諧了,學生才尊重教師,才愿意聽從教師的教育和引導,互動式教學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再次,教師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師要挖掘教材中適合師生互動的教學內容,設計好每個教學環節,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盡量引入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熱點問題,拓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勇于探索新知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研究任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古代漢語運用互動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古代漢語一般開設在大學的第二學年。在此之前,學生經過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及大學一年級的學習,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在初中及高中階段,接觸了一定數量的現代漢語知識,大學一年級又系統地學習了現代漢語知識,有了不少的知識儲備。這些都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學生可以拿它們和新的學習內容進行知識鏈接。再者,古代漢語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令學生感到遙不可及,其中還是有一些知識是比較淺顯的,學生完全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理解并掌握它們。因此,古代漢語教學中放棄傳統的講析法,采用互動教學模式還是可行的。
前文已述,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總是采用同一種講析方法,就會顯得單調乏味,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效果絕對不會太好。再者,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規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力,為他們日后的自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參加工作后,基本上就沒有機會在教師的帶領下系統地學習了。工作中會遇到許多新的知識、新的問題。要獲得這些新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需要自己去看書學習。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在大學時代就要不斷加強培養?;咏虒W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采用互動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互動教學模式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從多種教學方法中體現出來,如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第二課堂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游戲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等。下面選取幾種教學法談談互動教學模式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 案例教學法。被譽為哈佛大學法寶的案例教學法在1918年就開始實行,但到了1980年以后才引入我國。傳統教學法主要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往往教師講得非常投入,也非常精彩,但學生卻絲毫沒有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而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教學互動的主角。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享受學習帶來的喜悅,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參與案例教學,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從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過程,同時以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發表見解,進而達到思維碰撞、互相啟發、彼此交流的效果。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能否采用案例教學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字詞教學、語法教學、音韻教學、文選教學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例如,在講詩詞格律的時候,可以做這樣的案例設計:在近兩年,網絡上熱議趙忠祥創作的近體詩。趙忠祥是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大家對他也都非常熟悉。趙老師將他寫的詩發到網上,沒想到引起了軒然大波。網民對他的詩開始熱議。有贊美的,有批評的,當然批評的比贊美的要多得多。批評的人為什么那么多,矛頭所指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因為他寫的格律詩不合格律,矛頭所指也主要集中在這方面。咱們剛學過詩詞格律,要學以致用。現在我們就用詩詞格律知識,分析趙忠祥的格律詩是否合律。然后筆者舉出趙老師幾首格律詩讓大家分析、討論、總結,分析的結果是趙老師的詩確實有很多不合律的地方。這個案例運用名人效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2 角色扮演教學法?!敖巧缪荨笔菫榱苏{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追求課堂教學的創新,教師在教學中組織部分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進行角色朗讀或情節表演,輔助學生感受情境,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感悟的一種活動性教學形式。它與課堂教學的對話、討論、辯論、研究、演講等互動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課堂增添了勃勃生機,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變革,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
一般的古代漢語教材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通論,講的是古代漢語基本知識;一部分是文選,即古代比較好的文章。在古代文選中,有一部分文章適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叔向賀貧》《靖國君將城薛》《顏周說齊宣王》《寡人之于國也》《更法》等文章。這部分文章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對話描寫,而人物的動作行為描寫相對比較少。在角色扮演法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環境、道具等方面的局限,人物的對話比動作行為的扮演更容易實現。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結合,選擇要表演的篇目。提前一至兩周讓學生熟悉課文,將各自所演角色的對話背下來。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拿捏對話中的語氣和聲調,經過多次的演練達到成熟。在課堂表演過程中,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觀摩。觀摩后進行討論,形成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背誦能力,加深了學生對文選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閱讀古文的語感,十分符合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
3 問題引導教學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要想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離開教師的提問是很難達到的。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可以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實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可以克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現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古代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在提出問題時,須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問題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要具有啟發性和探索性,難度要恰好落腳在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
關鍵詞 古代 漢語 課程 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6-0061-02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模式是對教學過程組織形式的綜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基礎之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將教學的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既相對穩定又清晰簡明的教學結構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學模型。自從有了教育以來,人們就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個永遠沒有止境的過程。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教學,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體系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人們對新的教學模式的不懈追求。不論哪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完美傳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一、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互動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建立了以創新教學與和諧教學為指導,以啟發性教學為主線,導學、助學、促學和自學相互支撐,課堂內外互為依托,通過師生各種感官的全方位參與,促進課堂教學多向交流。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反饋過程,充分展示出教學過程的和諧性、交互性和創造性。因此,這種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體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幾種具體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教學互動的主角。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享受學習帶來的喜悅,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參與案例教學,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從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過程,同時以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發表見解,進而達到思維碰撞、互相啟發、彼此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