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14:4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聞攝影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聞教育是國家新聞事業發展的基礎工作,但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瓶頸,其中尤以新聞攝影師資問題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聞攝影教育教師數量偏少。近十年來高校持續擴招,師生比例失調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在以實踐性特別強的新聞專業中的攝影課程,師生比的不合理現象就更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聞專業攝影課程的師生比來說,各校每年需學習新聞攝影課程的學生與攝影教師之比為85~120∶1,攝影教師既要從事理論教學又要開展實踐教學,特別是1個教師指導80多個學生的實踐教學,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往往只能蜻蜓點水。
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在我國很多高校新聞專業是新辦專業,攝影師資沒有儲備;二是新聞專業發展的觀念嚴重滯后,認為新聞專業就是培養一些文字記者,不重視攝影課程、不重視攝影教師的觀念依然存在;三是整個社會的新聞攝影師資稀缺。攝影是一門藝術,學習藝術需要天賦,但更需要時間的磨煉和多年的積累,相當多的藝術攝影者對新聞攝影了解不多,領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養新聞攝影專業師資的高?;蚺嘤枡C構也不多,開設高層次的新聞攝影專業培養專門人才依然存在著困難;五是擴招后的高校新聞專業發展快速,新聞攝影師資滿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媒體的視覺傳播更受讀者青睞,致使各高校對新聞專業的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增加了攝影課程的學時和比重。
新聞攝影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一些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很難說是學高(當然,這里的“學”不是指文憑、學歷,而是指真才實學)和身正了。筆者曾對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聞攝影教師作了調查,結果見表1:
從專業上看,學攝影專業的教師1人,非攝影專業的教師13人。他們很多都是中途轉型而來,開始是愛好攝影,把攝影當成一種樂趣,但并沒有打算深入鉆研攝影,多半是因為新聞專業開設了攝影課程而又沒有專業的攝影教師,才轉為從事攝影教學的。他們理論知識欠豐富,缺乏新聞攝影實踐的閱歷,所以無法對新聞攝影進行理論總結和提煉。轉型的新聞攝影教師大多愛好藝術攝影,他們在給學生傳授新聞攝影知識時,始終無法從藝術攝影的樊籬中跳出來,沒有把藝術攝影的優勢巧妙地轉化到攝影教學當中。
從學歷來看,在14名攝影教師中,有碩士學歷的5人(非攝影專業),本科學歷7人,??茖W歷2人??梢妼B毿侣剶z影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大多為本科學歷,還有??茖W歷,且只有1名教師是攝影專業本科。這是因為攝影的發展過程非常漫長,它是幾何、光學、物理、化學、感光材料、機械加工、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文學、藝術等多種學科綜合發展的產物。從1839年銀版攝影術的發明應用至今,攝影術在初、中期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直到近年的電子、通信、網絡技術的應用,攝影術才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行業經歷和職稱看,新聞攝影教師普遍缺乏行業經歷和經驗,從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從事過新聞攝影,都是中級職稱,其中有2人是???,均來自媒體。而有碩士學歷或副教授職稱的新聞攝影教師均非攝影專業和非攝影專業職稱。
另外,高校選拔教師的學歷門檻較高,把對新聞攝影教師的選拔等同其他學科要求,而有豐富新聞攝影經歷和經驗的攝影記者學歷和職稱往往偏低,無法達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難選到攝影專業高學歷教師。同時,高校的招聘對象往往面向傳播學、影視等專業的研究生,不是說他們的水平不高,而是他們畢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更沒有新聞攝影工作的經驗。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過去是從事藝術攝影的,藝術攝影對他們多年的“熏陶”已經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機會參加新聞攝影活動,難免在教學中紙上談兵。
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聞攝影教師要有為新聞事業發展做貢獻的正氣。既然是新聞攝影,就不能像藝術攝影那樣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應當是準確應用攝影技巧表現典型的新聞事件,達到生動的情感傳遞和獨特的視覺效果,通過畫面中的構成元素傳遞信息,讓照片代替人的語言傳播信息。可見,新聞攝影非同藝術、商業、廣告類攝影,它必須遵循新聞攝影的內在規律。
由此可見,缺乏行業經驗和非新聞攝影專業的新聞攝影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將新聞攝影從攝影藝術中分離出來,難免會犯加工新聞圖片、現場擺拍等錯誤,這就是“身不正”的體現,對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
新聞攝影教師觀念不夠創新。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無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一個缺乏觀念創新的教師也就無法培養和塑造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新聞攝影教師培養的人才應該是以攝影為手段,服務于我國的大眾傳播事業。因此,新聞攝影教師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創新觀念,才能拍攝出新穎的新聞攝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讓新聞圖片滿足媒體發展的需求、滿足讀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導致大多數學生創新能力不強。學生拍攝的新聞圖片,要么只追求畫面形式而忽視了內容,要么有了畫面內容而形式又呆板、單調,難以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和諧統一。當然,這一方面與新聞攝影教師本身有關,另一方面還與高校沒有給新聞攝影教師創造更多的條件,使其能夠及時“充電”有關。
解決高校新聞攝影師資問題的幾點建議
隨著新聞傳播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必須為其培養高素質、更符合社會需要的新聞攝影人才,才不辜負時代賦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會賦予的重托。因此,解決新聞攝影師資問題,特別是提高新聞攝影教師的素質問題,就成為有關高校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改變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思維認為,搞新聞工作只需要“筆桿子”好就可以了。誠然,媒體需要好“筆桿子”。但在生活進入快節奏的今天,媒體發展迅猛,視覺傳播加速提升,人們追求的是快速、準確、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閱讀方式。各大紙質媒體競爭的焦點和陣地之一就是圖片新聞。所以,各新聞人才培養單位要積極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應讓文字新聞人才和圖片新聞人才兩翼齊飛。
為了培養的新聞攝影人才能夠適應未來媒體發展的需求,相關院系在培養過程中應有一些特別舉措。如在新聞攝影課程時間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傾斜。我們知道,攝影是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必須經常去拍攝實踐,否則,攝影理論知識即使再豐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課時安排上要考慮足夠的實踐練習時間。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自然就會提高新聞攝影教師的積極性,他們就有時間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用手中的相機關注社會、記錄社會、展示社會。從某種意義來說,唯有如此,攝影教師才會真正領會攝影的價值真諦,領會新聞攝影的社會意義和豐富內涵。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與社會的互動,就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進新聞攝影教師。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之一,離開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聞攝影教師資源匱乏是不爭的事實,想方設法引進教師應是學校的本職工作。要引進新聞攝影教師,單靠高校畢業的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滿足不了需要,再說這種引進也不一定適合教學的需要。因此,可以考慮從其他渠道引進。首先,可以從媒體聘請攝影記者當專兼職教師。攝影記者當教師,因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美國,新聞傳播學教授,只有17%的人沒有當過記者。大部分教授認為,新聞從業經驗才是聘任一位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博士學位。新聞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對于實踐性特別強的新聞攝影教育就更應如此了。攝影記者當教師,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學法有待學習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對引進的這類教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規等相關課程的培訓。其次,從攝影協會引進新聞攝影教師。攝影協會是攝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藝術攝影人才,也有新聞攝影人才。即使是新聞攝影人才較少,但這些攝影愛好者的攝影悟性較高,經過一定的培訓會很快達到教學要求,并且這些人有一個相互學習討論的平臺,提高起來較快。
提高現有新聞攝影師資的素質。目前,新聞攝影教師確實算稀缺資源。所以,高校要想辦法留住已有的新聞攝影教師,具體舉措要因校和因人而異。有的高校新聞攝影教師可能職稱偏低,那么就盡量創造條件讓他們提高職稱;有的可能學歷偏低,就給機會讓他們提高學歷,多參加相關培訓;有的可能實踐經費少和實驗設備差,就從經費增加、設備完善上著手,增加投入,同時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讓他們到媒體鍛煉,到重點大學進行短期培訓;多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和重大的新聞實踐活動;高校與媒體聯姻,讓媒體的資源與學校的資源互補,特別是攝影教師要有與媒體緊密合作,抓住媒體這個學習的平臺。必要時可以請媒體攝影編輯、資深攝影記者培訓高校的新聞攝影教師。若有條件的話,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攝影教師到媒體鍛煉,努力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相長。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論和業務學習也要重視,這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業務素質,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融入積極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養合格的新聞攝影人才。
有條件的高校應大力培訓新聞攝影師資。高校新聞攝影教師要使整體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應把培養新聞攝影教師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當然,在培養的過程中,為了早見成效,可以用較好的條件吸引有新聞實踐經驗的從業者來學習新聞攝影,同時與媒體合作,達到高校與媒體雙贏的局面。用這種方式培養的新聞攝影師資才能較快地成為新聞攝影教育的主力軍。
而今的媒體追隨時展的脈搏,追求效率和效益,視覺新聞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也跟上了時展的步伐。高校新聞攝影教育應為媒體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新聞攝影教師在這項事業中要扮演好角色,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關注新聞攝影師資的建設,也是為了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數碼時代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
攝影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信息來源和依據,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同時,攝影還是一門集物理、化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邊緣學科。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攝影既是一門綜合的技術,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因此,攝影課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攝影教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光鏡、暗房技術與技巧、數碼攝影技術等;攝影藝術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的光線處理、攝影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相關修養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攝影美學、繪畫、中外攝影史、大眾傳播學、計算機、語文寫作、外語、哲學、法律等等,是一個知識面寬、綜合性知識強的龐大體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只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總共64學時,相對于攝影這一龐大體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學生在開課之前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知識作鋪墊。攝影又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作所需掌握的創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基本掌握攝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為以后的專業創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方面,多少涉及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攝影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一教學體系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也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領域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從黑白膠卷到彩色膠卷,從手動相機到自動相機再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操作到“明室”擴印再到電子暗房,從“銀鹽留影”到“數碼記像”。每一次變化無不烙印著時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痕跡,每一次變化無不更新人們對攝影本質的認識,推動著攝影藝術和攝影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攝影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它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依賴于技術,因此,又是一門發展變化特別快的專業。攝影創作是構建在技術的載體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的思維空間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攝影的百年模式,使傳統的攝影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對銀鹽、感光材料等沒有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相機、電腦制作以及噴墨打印。數字化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對現代攝影教學體系、攝影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碼”一詞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攝影技術的革命。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沖擊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對于現代攝影教學來說,已是萬萬行不通的。攝影教學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進行攝影課的改革?如何培養攝影人?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多樣的趨勢,并根據這些綜合性考慮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绑w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边@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學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p>
筆者試就改革內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忽視傳統攝影技術教學
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技術問題似乎變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決,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傻瓜式的軌跡延伸,數碼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攝影教學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的挑戰。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碰撞,是當今攝影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攝與加工手段,很多教師和學生就不愿意在攝影基礎上下工夫,照相機的高度自動化使攝影簡單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攝影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攝影教育如何繼續,如何發展,是攝影教學中面臨的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攝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接受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傳統和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攝影基礎,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美國密爾沃基地區技術學院的馬克·薩克遜教授說:“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彼麑鹘y的攝影技術和數碼成像技術形成了有機的關聯。南京大學謝白老師在《人民攝影報》主辦的第三屆大連攝影理論研討會上說:“數碼相機只是換了一個膠卷?!蔽覈_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院長吳嘉寶先生認為:“越是數碼時代,越需要讓學生了解影像本質的東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這樣的作用?!眰鹘y的黑白暗房技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視覺關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黑白暗房對于手工的制作調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學生在經過嚴格的黑白暗房訓練之后,(轉第93頁)(接第54頁)不僅學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敏銳的視覺發現能力和處理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這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二、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教學比例
數碼成像技術的出現,數碼攝影器材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們驚訝地發現,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已經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決定膠片相機全面停產,全線進入數碼時代。4個月后,佳能也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作為135傳統相機代表的徠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數碼之路。全球傳統影像業巨頭柯達公司也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將未來寄托于數碼產品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學生在進行攝影實踐時將不再使用膠片成像的傳統相機。
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購買膠卷、沖洗等額外費用,傳輸和保存非常便利。不僅如此,數碼相機的設計也越來越輕巧、時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極大便利的條件下,逐漸地改變了對數碼相機的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攝影課程中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比例,使攝影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相適應。在美國,數碼成像早已列入專業的攝影課程之中。
三、加入電腦等輔助設備使用、電腦軟件部分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攝影包括拍攝、顯影、制作三個方面。著名的攝影大師亞當斯就認為這三點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標志。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的迅速普及,數碼技術在各個傳播領域中成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個電子暗房的開支遠比建一個彩色暗房節省得多,電子暗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現在用數碼相機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立拍立顯、不用膠卷等優點以外,數碼攝影還有很大的自由處理空間,不用暗室,只要電腦和合適的軟件,就能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甚至藝術加工。電腦制作、電子暗房技術已成為許多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具有更為前瞻的目光,為將來的數碼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適應現代攝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視攝影藝術的培養
“攝影就是用光作畫”。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攝影最關鍵的就是要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作意識的訓練。在攝影構圖、攝影色彩構成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點,提高藝術修養,真正把攝影這門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教育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于社會。攝影技術的發展必然帶動攝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中體現數碼時代的特點,才是我們針對專業特點改進攝影教學的關鍵。真正實現攝影課的數碼化,才是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對新世紀攝影藝術的發展,要提高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攝影課必須以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依據專業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碼時代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
攝影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信息來源和依據,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同時,攝影還是一門集物理、化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邊緣學科。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攝影既是一門綜合的技術,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因此,攝影課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攝影教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光鏡、暗房技術與技巧、數碼攝影技術等;攝影藝術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的光線處理、攝影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相關修養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攝影美學、繪畫、中外攝影史、大眾傳播學、計算機、語文寫作、外語、哲學、法律等等,是一個知識面寬、綜合性知識強的龐大體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只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總共64學時,相對于攝影這一龐大體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學生在開課之前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知識作鋪墊。攝影又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作所需掌握的創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基本掌握攝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為以后的專業創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方面,多少涉及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攝影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一教學體系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也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領域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從黑白膠卷到彩色膠卷,從手動相機到自動相機再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操作到“明室”擴印再到電子暗房,從“銀鹽留影”到“數碼記像”。每一次變化無不烙印著時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痕跡,每一次變化無不更新人們對攝影本質的認識,推動著攝影藝術和攝影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攝影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它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依賴于技術,因此,又是一門發展變化特別快的專業。攝影創作是構建在技術的載體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的思維空間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攝影的百年模式,使傳統的攝影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對銀鹽、感光材料等沒有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相機、電腦制作以及噴墨打印。數字化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對現代攝影教學體系、攝影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碼”一詞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攝影技術的革命。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沖擊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對于現代攝影教學來說,已是萬萬行不通的。攝影教學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進行攝影課的改革?如何培養攝影人?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多樣的趨勢,并根據這些綜合性考慮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绑w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边@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學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p>
筆者試就改革內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忽視傳統攝影技術教學
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技術問題似乎變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決,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傻瓜式的軌跡延伸,數碼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攝影教學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的挑戰。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碰撞,是當今攝影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攝與加工手段,很多教師和學生就不愿意在攝影基礎上下工夫,照相機的高度自動化使攝影簡單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攝影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攝影教育如何繼續,如何發展,是攝影教學中面臨的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攝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接受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傳統和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攝影基礎,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美國密爾沃基地區技術學院的馬克·薩克遜教授說:“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彼麑鹘y的攝影技術和數碼成像技術形成了有機的關聯。南京大學謝白老師在《人民攝影報》主辦的第三屆大連攝影理論研討會上說:“數碼相機只是換了一個膠卷?!蔽覈_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院長吳嘉寶先生認為:“越是數碼時代,越需要讓學生了解影像本質的東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這樣的作用?!眰鹘y的黑白暗房技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視覺關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黑白暗房對于手工的制作調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學生在經過嚴格的黑白暗房訓練之后,(轉第93頁)(接第54頁)不僅學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敏銳的視覺發現能力和處理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這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二、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教學比例
數碼成像技術的出現,數碼攝影器材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們驚訝地發現,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已經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決定膠片相機全面停產,全線進入數碼時代。4個月后,佳能也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作為135傳統相機代表的徠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數碼之路。全球傳統影像業巨頭柯達公司也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將未來寄托于數碼產品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學生在進行攝影實踐時將不再使用膠片成像的傳統相機。
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購買膠卷、沖洗等額外費用,傳輸和保存非常便利。不僅如此,數碼相機的設計也越來越輕巧、時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極大便利的條件下,逐漸地改變了對數碼相機的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攝影課程中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比例,使攝影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相適應。在美國,數碼成像早已列入專業的攝影課程之中。
三、加入電腦等輔助設備使用、電腦軟件部分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攝影包括拍攝、顯影、制作三個方面。著名的攝影大師亞當斯就認為這三點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標志。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的迅速普及,數碼技術在各個傳播領域中成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個電子暗房的開支遠比建一個彩色暗房節省得多,電子暗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現在用數碼相機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立拍立顯、不用膠卷等優點以外,數碼攝影還有很大的自由處理空間,不用暗室,只要電腦和合適的軟件,就能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甚至藝術加工。電腦制作、電子暗房技術已成為許多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具有更為前瞻的目光,為將來的數碼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適應現代攝影需求的人才。新晨
四、仍要重視攝影藝術的培養
“攝影就是用光作畫”。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攝影最關鍵的就是要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作意識的訓練。在攝影構圖、攝影色彩構成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點,提高藝術修養,真正把攝影這門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教育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于社會。攝影技術的發展必然帶動攝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中體現數碼時代的特點,才是我們針對專業特點改進攝影教學的關鍵。真正實現攝影課的數碼化,才是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對新世紀攝影藝術的發展,要提高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攝影課必須以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依據專業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類高職;攝影課程;課程探索
一、高職藝術類專業《攝影》課程培養目標和定位
從課程性質上看,高等藝術院?!稊z影》是應用性和實踐性為主的課程,除了要讓學生了接觸并了解各類攝影器材,掌握數碼照相機的性能、結構及使用維護方法外,還需要培養學生一定的美學基礎和藝術素養。攝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從教學目標上看,學生不但要學會和掌握攝影的知識和技能,更應該注重培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教學目標往往定位在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攝影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教學重點講解照相機的原理、結構和基本操作。藝術類高職學院由于教學群體的目標和定位不同,《攝影》基礎課程相應具有其專業獨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等藝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無法滿足高職學生的需求。
根據高職教育“學做合一”的辦學特點,藝術專業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生源情況,結合高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理論知識夠用為度的原則,高職攝影課程應定位于“了解現代攝影技術基本理論知識,重點掌握攝影實踐操作,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操作數碼相機,成為具有真才實學、能夠在各種情況下面對不同場景,完成圖片拍攝工作的實用型人才”。
二、高職藝術類專業開設《攝影》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蓬勃發展,所培養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人才質量越來越高,教育技術也越來越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成效顯著,這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就藝術類高職發展狀況來看,呈現出多門類、細分化專業發展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師資力量、實訓教學條件發展迅速,但也反映出不少問題?,F階段高職院校開設攝影課程在藝術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是近幾年才得以迅猛發展起來的教育體系,多數藝術類高職學院教師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本科院校相比,加之攝影專業又屬于稀缺專業,多數高職院校攝影教師由非本專業教師兼任,部分院校在社會上聘請的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出現出良莠不齊的狀況,缺乏專業教師是不同藝術類高職院校所面臨的相同困境。
2、教學條件有限,學生實訓所需的攝影器材從數量到質量都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稊z影》課程是一門實踐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必須配合理論講授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才能達到課程學習的目標,因此,實驗實踐課程開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攝影》課程教學的質量,就現階段來說,多數學生無法購買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加之學校實訓條件有限,攝影課淪為純理論課或“放羊課”的情況比比皆是,實訓條件依然是制約高職學院《攝影》教學質量的突出問題。
3、教材內容不精,知識點過于寬泛化。高職類攝影所采用的教材基本同屬普通高校攝影專業的專用教材,理論原理深,專業概念多 ,傳統攝影的內容占有大量的篇幅,而對于實際提高學生攝影技能的篇目相對較少。在目前《攝影》課程教學中,多使用北京電影學院編寫的一套專業攝影教材,對于非攝影專業的藝術類學生來講,明顯不相適應?,F在某些高職院校也采用了一些大學普及性攝影教材,其實質也不過是縮水版的專業理論教材。過于強調技術理論方面的知識,對于如何結合高職特點,把握專業與攝影在教學中的結合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來說,存在明顯不足。
三、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職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有力保證,學校要根據辦學規模培養、引進或聘用高質量、高水平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在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符合人才培養評估的要求。
2、加強實訓教學建設投入,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條件。高職學院要加大實踐教學資金投入,充實設備設施,創造良好實訓條件,依據實踐教學需要建立攝影基地或實訓室,充實各類攝影器材,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
3、根據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攝影技術精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因此,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加強教材建設,并對課程設置作適當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課程教學的內容方面,要精選適合時展和實用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首先選取適合高職教育的高校規劃教材,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注意教學內容應反映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有條件的高職藝術院校,可以根據自身教學條件編寫《攝影》課程專用教材。
除此之外,針對在校生業余相機的特點,重點講授色彩構圖、色調意境、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對以美術設計為專業的學生,則在廣告攝影、攝影圖像與設計的結合方面以重點,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結合觀念攝影等主觀藝術攝影作品賞析,做一些畫意攝影的實踐。
4、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高職院校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強調“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藝術類高職同樣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按照“實用、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需要調整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實用、夠用,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采取課程實訓、模擬實訓、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等方式,使學生熟練照相機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練掌握攝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練掌握攝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構圖方法,掌握人像、風光、花卉、新聞、體育、廣告等各類攝影的拍攝技能及拍攝技巧。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專題討論法、課堂輔導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視覺感受。課外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影展、攝影名家講座、藝術欣賞、攝影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攝影水平。
5、開展頂崗實習實訓,強化專業應用能力。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實習訓練向校外的延伸,是專業教學計劃中綜合性最強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它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藝術類高職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校與企業互動,生產與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置身于現代企業之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專業技能的訓練,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校要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6、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校外攝影實習基地。藝術類高職攝影課程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攝影課搬到社會大課堂進行講授,以社區、廠礦、街頭作為攝影課堂。同時,藝術類高職要與攝影企業、文化傳播公司、出版、新聞媒體單位、廣告宣傳等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讓更多的學生在頂崗實習中親自動手體驗拍攝過程、親歷一線操作,提高攝影技能,在頂崗實習中實現預就業。要加強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使攝影技能人才有就業的出路,使更多畢業生在職業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參考文獻:
[1] 王飛 廣告學專業攝影課程架構探討 孝感學院學報,2006.1
[2] 夏風、姜琳 中國攝影教育任重道遠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9
關鍵詞:仿真模擬;現場實戰;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陳舊、保守的教育教學活動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教與學之間大多是“主與從”的關系,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較大。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油水分離”式的教學桎梏。由于教學環節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造成了學生“理論知識過剩,實戰技能匱乏”的普遍現象。
從2004年,筆者開始結合所教課程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新的嘗試,將“仿真模擬+現場實戰”的教學模式引進教學體系,實現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延伸。所謂“仿真模擬+現場實戰”教學模式,指的是授課教師擺脫陳舊、保守的理論教學觀念,本著“實踐能力為重心,理論知識為輔助”的教學理念,通過靈活的、貼近實際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各個教學環節的活動,并結合現實問題將學生置于全真的現場,促使學生在實戰中得到鍛煉與提高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短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較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動手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專業知識散亂,實戰經驗匱乏等問題,利于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情景教學,巧設現實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體驗著、探索者,而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诖硕岢龅那榫敖虒W,則充分開掘了學習者的這種心理需求。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結合學生的不同年齡和認知特點,創設與之相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緒和優化的環境中展開,以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使其有效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特點就是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情景設置的生動性、鮮活性及愉悅性融為一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情景教學的基本原則,巧妙地設置“現實問題情境”,作為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的“催化劑”,引導、激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不起眼”事物的好奇心與關心度,培養其職業敏感和職業素養。如:在給04級攝影班學生上第一節新聞攝影課時,冷不丁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通往4305多媒體教室的東樓梯西側墻壁上的消防柜最近有什么變化?”學生們雖然天天從這個地方經過,但大都是熟視無睹。所以他們面對這道怪問題愣了半天,無一能答?!肮殴帧倍F實的問題立刻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于是筆者帶同學們到樓梯上現場尋找答案――原來消防柜被人砸壞了。隨后,筆者列舉了一系列的案例,詳盡地給大家闡明了一個道理:作為一個準新聞攝影人,必須善于在人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這是發現問題、捕捉鏡頭的前題,是一種寶貴的職業素養。在“古怪而簡單”的問題破解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對職業敏感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講到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拍攝這一章節時,筆者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個“突發性”的情節――講完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定義之后,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作為攝影記者,面對突發性新聞事件應該如何應對?請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边@時一名男生主動走上前,在剛剛踏上講臺之際,突然“暈倒”在地,筆者忙上前扶住他,同時高喊:“誰會急救,快來幫忙……”說時遲那時快,一名男生快速趕到,對“昏倒”者開展急救,整個過程僅僅持續了1分鐘左右。由于事先沒有告訴在場的學生,結果大家信以為真了?,F場先是爆發出一陣驚叫,接著有人奔跑加入到“救人”行列。而大多數同學則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沒有任何反應。當大家得知這只是一次“現場演習”之后,才松了一口氣。經歷了這樣一次驚心動魄的場面,學生們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的拍攝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筆者則趁熱打鐵,先請大家結合自身體會談一談感受,再進行系統的總結。
二、多做少說,放手讓學生去操練
美國教育家杜威早于20世紀就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其教學精髓就是“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筆者在借鑒“從做中學”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多做多練,少說少灌”。學生要成為“運動員”,老師要做“教練員”,教師的作用是啟發、引導、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具體的做法是上課時首先把所要掌握的知識,所要掌握的技能以口語的形式(以區別于死板、枯燥的書面語言)提綱挈領地講解一番,并作一簡要的示范,然后設置一系列問題和實踐任務,接下來就大膽地放開手腳把“運動場”讓給學生,讓他們去“操練”。
在仿真模擬訓練課上,筆者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代表三家“新聞單位”(要求自己起名,突出各自的媒體特色)。要求“新聞單位”各自設計一個“突發性新聞事件”,由本組的一部分同學充當事件“當事人”,表演“突發事件”的情節,另外的同學則充當“攝影記者”現場進行抓拍。并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交照片,進行評比,分數計入考試總成績。由于拍攝訓練比較別致,且三個小組之間存在著競爭,結果同學們接到任務以后,情緒高昂,異常興奮。幾分鐘之后,誕生了三家新“報社”:“先鋒報”、“現場目擊報”和“日新報”。很快三家報社的記者們就紛紛進入了角色,大家先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拍攝方案,接下來安排拍攝環節,最后進行現場抓拍訓練?!艾F場目擊報”的記者拍攝了“校園搶劫”的驚險新聞,“先鋒報”的記者拍攝了“街頭救人”的感人鏡頭,“日新報”的記者則報道了“解救人質”的精彩事件。仿真模擬訓練結束之后,筆者專門組織了一次作業評講課,先把三組作業放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進行展示,接著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名“新聞發言人”就本組的作業進行詳細說明。最后大家進行比較、分析,選出了最佳作業。
三、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
為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力、語言表達力、隨機應變力,筆者在課堂上頻頻采用“學生當老師”上臺講評新聞照片的教學方法。筆者隨機選擇幾幅圖片,請學生以“老師”的身份上講臺進行分析、講解,并鼓勵學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不拘一格,多提新的見解,結果課堂氣氛異?;钴S。
四、現場實戰,“真刀真槍”上戰場
摘要:本篇文章通過對目前大學的電視攝影進行分析與了解,針對某些在電視攝像教育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例出以下幾點,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高電視影象教學要求。
在這個電子時代,電視攝影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專業的影視人才,不僅是光鮮亮麗的大明星們,還有幕后千千萬萬的工作人員,作為專業的電視攝影人才,是需要專業的課程講授獲取信息,這需要我們大學電視攝像教學具備良好的教學管理更改措施,目前我們國家的電視攝影正在邁向一個新的高度,大學攝影藝術和攝影傳媒專業綜合也正在蓬勃發展,根據我們統計,現在有600多所學校專門開設了攝影藝術和傳媒等專業課程。目前,高清時代的到來以及使用小型的攝影機越來越多,所以電視攝影的專業課程也會在攝影藝術和傳媒中占據主導位置,那么又有多少學校在攝影教學方面能夠做的好呢?在這過程中產生了問題又應該怎么采取補救措施呢?
一、當代電視攝影的數據分析
(一)教師力量的嚴重不足,教學層次不整
從我國的目前各大高校情況整合上看,現在很多綜合性大學已經開辦電視攝影課程,在這中間也有不少大學是在文科的基礎上增設的,很早以前主要是史論和評論,主要也是從講、讀、寫幾個方面來講課,而現在他們也慢慢的往制作方面靠攏,更多的時間都用在講、寫等方面,所以這樣就導致了制作的不夠完整,而且至今為止還有很多學校,都沒有專業電視攝影的教授級老師,重點是這幾年才創辦的攝影和新聞傳播專業大學,教師力量問題就更為顯著突出。
(二)省略了電視攝影和技術的雙重性
專業電視攝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藝術,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但是,在教學中很多大學在授課中卻總是忽略其中的某一點,教師在授課中有的介紹藝術方面的,有的更是介紹技術方面的,從而產生這種結果也是大學老師的匱乏和層次不同所造成的。3.自己動手的能力比較差。根據電視攝影專業課而言,真理那是永遠都不會更改的,就是“實踐出真理”,所以,只有“實踐、實踐、繼續實踐”。根據目前的情況看,很多大學的老師缺乏實踐工作鍛煉,在上課講解方面更是容易迷失方向,從講中學而非做中學。有的老師更是自己都沒有拍攝過多少電視,所以教出來的學生更是沒有摸過幾次攝影機,這樣以來,學生的專業技術就相當的差,從而就產生了畢業就是失業的感慨。
二、逐進電視攝影的整改措施
根據上面問題的理解與分析,筆者匯合了這些年電視攝影課程教育改革與探索的真理,舉出了目前幾點逐進方法,以其能給在高校的領導和老師們提供一些參考。
(一)招聘高素質人才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相結合
目前普通大學在招聘電視攝影教師存在困難,所以我們更要著眼以未來、改變思想、不拘一格的用人才,那些在電視攝影方面有能力又有實踐的高素質人才,我們更應該去積極的爭取,盡最大的努力把他們引進自己的學校。以此同時,把我們本校在崗的電視攝影老師送出去培訓和學習,針對多方面的了解和學習,加速提高他們在教學方面的經驗和能力。
(二)從技術到藝術、再到藝術中掌握技術
攝影制作行業還有一條永遠不容改變的名言“好的作品必須要有好的技術基礎”。電視攝影專業也不例外,所以,學生在電視攝影聽課中要更好的掌握每個環節和最基本的基礎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的作品首先要了解我們自己手中的工具,相對電視攝影師而言,記錄這個世界和書寫這個世界的就是我們手中的攝像機。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攝像機更是經歷了幾次重大的飛躍,從大到小、從模糊到清晰,從磁帶到硬盤等等,這些新的技術是我們必須要掌握和學習的內容,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攝像機沒有任何的改變,最基本的技術沒有更改,所以,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就更應該讓學生重視這些最基本的基礎東西,對于那些基本按鍵、基本內容都要了解和應用,我們也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強化和培訓。綜合上述,在教學活動中這些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而作為教師,我們就更應該認真的講解、嚴格的要求、及時的總結和講評,讓同學們學有所用、做有所得,這樣才能不斷的加強和提高電視攝影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更加的嫻熟操作技術。
參考文獻:
[1]鄧紹金.基于MATLAB的電信類課程實驗教學改革.長江大學學報.2004(4).
[2]曾繁清.分析儀器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實驗技術與管理.2000(4).
[3]王之江.光學設計理論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
攝影作為愛好,在國內逐漸成為一種潮流,但是什么是紀實攝影,很多人對這個概念還很陌生,簡單地講,紀實攝影就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它的最大價值在于其所包含的人道主義精神,始終保持著一種對人性的關注。
興趣的指引
孩童時的夢想指引著明曄的人生選擇。喜歡看雜志是明曄打小時候開始的愛好,“我非常想成為雜志的編輯,當時也不懂這個職業怎么做?!泵鲿险f,家人在幫她規劃人生的時候,也建議她從自己的興趣出發。
初來乍到的這段時間對剛剛高中畢業明曄來說并不容易,她本科就讀于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學習新聞,輔修的是藝術系的攝影,進入校報,明曄先從攝影開始做起,“因為當時自己的英語不是太好?!睆木庉嫷綌z影師,夢想發生了些許偏移,本科畢業之后明曄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從課程到課外活動的選擇,都和攝影相關。“哥大新聞學院攝影那塊不是很強,像很多州立大學的攝影系反而很強,他們從本科四年開始念,能積攢起來很多的經驗,像我的研究生課程壓得很緊,只能選一兩門攝影課,學不出來”明曄說。但是對攝影的摯愛,也讓她選擇了《時代》周刊圖片編輯和撰稿人的工作,負責網站的攝影版塊lightbox。
攝影的路并不一帆風順,“現在美國的攝影行業非常的飽和,很難做攝影師?!泵鲿险f,雖然并沒有做成攝影師,明曄還是很喜歡《時代》的工作,“我也很喜歡別的方向的工作,比如編輯和策展?!泵鲿险f。人生就是如此充滿選擇,始于夢想,卻不囿于夢想。
攝影的另一種可能
通過對國內和國外攝影現狀的了解,明曄越來越發現了二者之間的差別和差距,特別是在新聞紀實攝影上?!皣鴥却蟛糠謹z影人都是攝影愛好者,都喜歡拍風光,人文也屬于掃街,在馬路上拍,不太會了解他們的生活,從攝影角度來說,更像是豐富自己生活的愛好,”明曄說。在《時代》周刊,明曄的主要工作就是關于紀實攝影,“我做的攝影更多的是一種新聞,有更多的社會價值在里面,現在我們做的公眾號,想多推出紀實攝影類的作品,讓大家看到照片在除了風光,在好看之外,有新聞價值,有社會價值,可以補充內心缺乏的東西,可以讓你知道沒有接觸過的人,讓你去了解他們的生活?!?/p>
明曄一直對國內的攝影師很關注。去年12月,明曄在她管理的欄目刊登了合肥街頭攝影師劉濤的作品?!皠且粋€供水廠的抄表工,因為熱愛攝影,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拍攝市井眾生相,乍看是很幽默詼諧,但是實際上體現了他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的思考,特別是他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泵鲿媳緛硪詾槭フQ氛圍中的美國人不會太關注,沒想到卻有了過百萬的訪問量,成為當年最火的圖集之一?!白鲋袊褪澜鐪贤ǖ臉蛄骸?,這件事更加篤定了明曄的職業理想。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通過做新聞紀實攝影師來養家糊口,都很難,但是國內的攝影市場還沒有達到一個市場化的競爭狀態?!霸诿绹际亲杂勺澹浅其N自己,競爭意識很強,比如像建立個人網站,但是我想搜中國攝影師的東西就搜不到,或者是搜到一個很差的網站,編輯得也不怎么樣,所以感覺攝影師對自己的推銷上很不夠,國外的攝影師都做得特別好,如果你接不到活你就吃不上飯了?!泵鲊W說。如何為國內的紀實攝影的發展出一份力,一直是明曄思考的事情。
“遠近”的理想
“中國的攝影文化需要一個多元化,還是看的東西少?!卑l現了這一點的明曄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同學從妍一起開了名為“遠近攝影手記”的微信公眾號?!斑h和近是對焦前的必經過程,也代表在國內外工作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角?!边@是公眾號的簡介。創辦兩個月來,公眾號已經有1000多個關注,其中很多是國內新聞、藝術攝影類的編輯和知名攝影師。
“遠近攝影手記”公眾號的開辦主要有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把外國比較前衛的紀實攝影介紹到國內來,第二個想把這個平臺做起來,有觀眾了以后,希望把中國這些年輕的紀實攝影師聚集起來,給他們介紹一些經驗,“比如怎么和國外媒體合作,怎么和國外編輯聯系,我覺得跟國外編輯溝通就有一個溝通的藝術在里面,你什么時候給他發郵件,你發郵件的時候說什么,你用幾句話把你的故事說明白了,你照片發多少張,”明曄說?!鞍阉麄兺茝V到國外去,我們想去做這個中間人?!?/p>
除此之外,國內外文化交流的不暢,也導致了外媒對中國的了解很片面,攝影作為一種影像傳播特別重要?!皣獾拿襟w和公眾有時候覺得很了解中國了,但是依然非常片面。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中國攝影師,以他們自己的角度介紹中國?!泵鲿辖榻B。
對于這件事,“慢慢來吧。”明曄并沒有宏大的藍圖,這也是因為國內大眾對紀實攝影的意義和價值不了解?!八麄儾涣私饧o實攝影師的工作,還有很多攝影愛好者不知道攝影還可以這么做,攝影還有這種價值,也是想慢慢讓他們看一些作品?!泵鲿险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