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消費需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體育消費需求發展
一、前言
在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無數從前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國老百姓,如今也開始尋找運動鍛煉的機會和方法。期盼身體狀況的改善和擁有延年益壽的健康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時尚需求。當我們慶幸體育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之際,欣慰于人們把運動與“娛樂”和“玩”相連時,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老百姓鍛煉的隨意性、盲目性和無奈性。也許只有體育人更明白體育鍛煉的頻率、時間和強度與鍛煉效果之間有多大的必然聯系,體育消費需求希望得到科學健身的原理與知識,便于更好地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與益處。若能把數億中國百姓體育鍛煉的興趣與他們的的實際健康利益聯系起來,其體育商機何止是一個“多”字?其市場容量又何止是一個“大”字?
二、體育消費需求的分析
體育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消費現象,是一個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體育消費需求是指特定的消費人群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市場環境和特定的市場推廣計劃下對某一個特定產品的總體消費需求。體育消費需求總量是由三個重要變化分量決定的。這三個變化分量是:體育消費行為人數的數量(n)、每個消費者的平均消費量(q)和消費者對體育產品價格的承受量(P),即Q—nqP。
體育消費需求的大小決定了體育市場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效益。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潛在的和不規則的體育消費需求.那么,這個社會中體育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制約;如果這個社會中呈現規則的、遞增的和可預測的體育消費需求,那么,這個社會中的體育市場則會成為有規律可循的興旺市場。以一項2000年中國群眾體育現狀的調查研究為例,這項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與1996年相比增長了49.93%,個人月均收入增長了58.34%。有76%左右的城市居民參與了560元左右的體育消費。與1996年中國城市居民體育洧費的情況相比,其消費額絕對值增加了190元左右。這項報告還指出,中國|城市居民的體育消費在四年內增長了70%左右,年增長率為17.56%.中國|城市民眾體育消費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城市第三產業GDP的增長指數,高于中國GDP的增長指數,也高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個人收入的年均增長率。
我們從這項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盡管中國城市居民家庭體育消費占家庭年收入(2.01%)和家庭年支出(3.56%)的比例與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仍然相對較低(美國為20%左右).但體育消費的高增長速度已使得體育市場在中國提前成為事實,并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消費點和經濟增長點。
對新時期體育消費需求趨勢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體育市場的發展動向,并有效地滿足已經存在的市場需求。對體育消費需求未來趨勢的研究則可以幫助我們提前發現體育市場的潛在需求,并創造未來的市場需求。
三、體育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分析
“九五”后期,我國經濟增長暫時進入相對緊縮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相應的社會整體消費增長速度也隨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體育消費需求保持了比GDP更高的增長速度,達到10.9%,(同期GDP長速為6.7%)。由于體育消費零售額的持續增長,體育消費需求的發展與前期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其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消費結構趨向于高級化
(1)整體消費的高級化過程
在體育消費形態上,解決溫飽之后的我國居民,在奧林匹克熱潮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下,整體消費水準上趨向于它的高級化過程。從90年代中后期起,居民的整體體育消費結構,已從“初級型”向“小康型”轉變,相當一部分高收入的居民群體開始向“貴族型”轉變。體育消費者的各類消費意向正在發生變動,消費的重點由傳統的實物性消費開始逐漸轉向高檔次的參與消費;由單一的體育消費轉向包括服務在內的綜合消費;由大量的普及性體育消費轉向追求時尚、個性化消費。隨著體育消費需求重心進一步向高檔化轉移,價位在百元級、千元級,甚至萬元級的不同檔次的體育消費品,逐漸成為各類消費者的主流消費趨勢。
(2)消費領域得到發展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整體消費支出中食品消費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連續下降,90年代以來已經下降了14個百分點。由1990年的54%,降至1998年的44%,到2002年,降到40%,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比重已降至30%以下。根據這一指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消費已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消費已開始由基本生活消費過渡到發展性和享受性的消費,在體育消費領域中的范圍也大大拓寬,體育消費成為了社會消費的新熱點。
80年代至90年代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的重點可分為基本的實物性消費、一般的體育欣賞消費和廉價的參與消費3大類。這些基本體育消費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消費質量上發展變化很快。在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或收入較高的居民群體體育消費重心發生了轉移,消費需求發生了3個方面的重要轉向,一是基本體育消費逐漸向高檔化、貴族化項目等領域擴展(如旅游、打高爾夫球、打保齡球、自駕車外出游等等);二是用品類消費進入更新換代時期(如名牌服裝、鞋帽、器材等);三是體育相關產品的消費比重明顯增加(如體育保健食品、藥品、體育保險等),反映在支出結構上明顯上升。
2.農業人口體育消費觀
體育消費與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相適應,部分富裕農民生活正處于由溫飽型向小康過渡階段,體育消費也由此向數量型、質量型轉變,并且向多元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如參加健身俱樂部,娛樂休閑,觀看民俗傳統體育表演等等。)筆者曾對福建閩南富裕村鎮居民進行過體育調查,發現當地農村人口的體育消費觀念,由于長期受華僑經商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特有的體育消費價值觀,并影響至今,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許多鄉村每逢春節期間,各自舉辦一定規模的籃球聯賽,邀請省內外高手獻藝,有力地推動了閩南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提高了農民的體育消費。
3.個人運動服裝的發展趨勢
居民家庭的運動服裝、鞋帽、襪、盔、手套、擴膝(腕)、背包等(統稱體育服裝)擁有量動態度化,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體育消費需求的高級化變化趨勢。80年代至90年代,居民對這些產品的消費還較低檔,甚至大量劣質產品充賜到消費市場,流入體育消費者手中。90年代后期,中高檔的名牌體育服裝作為新的消費產品,成為體育消費者物質消費選購的主流。這些年來,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勢頭。安徽省體育局高維嶺副局長率研究組曾對合肥市社區居民體育服裝消費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名牌產品擁有量順序為“李寧”、“耐克”、“阿迪達斯”、“康威”、“銳步”、“雙星”等等。說明現在相當部分體育消費者對名牌產品能夠接收價格,依賴性也較大,并且社會普及率提高較快。4.中高檔家庭健身器材消費熱潮居高不下
隨著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大空間的商品房已逐步在市民家庭中實現,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新一輪的家庭型昂貴健身器材消費熱潮開始形成,并有普及性的發展趨勢。據南昌市某健身器材商家介紹,近年來,家庭用跑步機、劃艇機、固定自行車等器材銷售呈興旺勢頭,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增長。
5.高檔體育消費將成為時尚
21世紀以后的中國居民體育消費,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家庭收入的增加,體育消費將在原有消費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轉移。特別是以體育報刊雜志和名牌體育服裝為代表的物質消費;以健身娛樂和提高運動成績為主的培訓消費;以觀看高水平精彩體育表演為主的欣賞消費;以旅游和自駕車出行為主的觀光消費;加上體育各類彩票消費,這5個方面將保持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從現有情況和發展趨勢看,可以預測,它將于國際體育消費保持同步增長勢頭,其實現持續的時間也將更長。
6.區域經濟差異導致消費需求多樣化
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導致了體育產業間、不同區域、居民整體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而地區收入的差異又進一步導致了居民實際體育消費水平的不斷分化。據江蘇學者律某調查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體育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存在著顯著差異:從體育消費水平看,1997年全國平均水平為332.10元,其中,東部地區為462.50元,中部為313.00元,西部為279.70元,東部地區明顯高于西部;在消費結構方面,90年代中后期經濟發達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服務性體育消費與實物性消費的比例為4∶6,而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這個消費比例為2∶8。說明東、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整體收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需求結果。
7.家庭收入差異導致消費需求多樣化
體育消費需求的多樣化,還表現為同一區域居民不同收入的社會階層,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費需求偏好和購買能力。對較高收入的富裕家庭,高檔次的、貴族型的體育消費已經成為經常性的內容,特別是由高收入群體形成的新消費群體,具有追求高檔體育消費的需求特征,對其他體育消費者產生了有力的示范和引導作用。而對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的體育消費者來說,實惠、耐用、經濟的體育消費品仍是當前體育消費的主流。
8.消費者需求的理性程度在增加
形成體育消費多樣化的又一個表現是,消費的理性程度增加。較90年代以前,目前居民的體育消費檔次提高了,對體育消費品的選擇也更為慎重,人們在對體育消費品品質方面(如產品質量、欣賞檔次眼光)追求的同時,也注重對體育消費品外在品質方面(造形、色彩、服務質量)的精神選擇,諸如對體育消費品的適用性、服務可靠性,以及其他服務項目等要求都明顯比以往更加強烈,不再表現為輕易接受的心理。如,在旅游市場中,各種出國游、生態游、歷史文化游等,如果商家不能提高游覽品味和服務質量,不能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選擇出行的路線太少,那么,商家就不能占領自己的市場。
在體育服裝和器材市場中,服裝的休閑化、品牌化、個性化傾向日益受到商家的重視。品牌消費逐漸成為潮流。但經濟實用,價廉物美的一般運動服裝和輪滑鞋、飛標、乒羽球拍、游泳圈等一般器材,也受到理性消費者的歡迎,具有廣泛的市場基礎。
四、小結
體育消費需求與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其中體育消費環境和所處的社會群體環境起重要作用,地理環境和體育設施建設環境也會對消費起到相應的影響。我國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受政策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影響較大,具體的說:社會制度、國民收入、國民文化素質、體育資料消費價格、體育價值觀、體育文化教育水平、體育產品結構、個人收入水平、群體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對未來體育消費將起決定作用,顯然,只有不斷改善提高消費環境,才能引發更多新的體育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明:中外體育產業比較與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68-220
[論文關鍵詞]消費需求 財政因素 政策建議
[論文摘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消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但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更加突出,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本文在分析影響消費需求財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速度在發展,僅2007年gdp達到24.66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消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但是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37239億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梢?,近兩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
一、影響消費需求的財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國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最高與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達到18倍左右,我國20%的高收入家庭擁有80%儲蓄存款。城鄉收入也從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醫療、教育、失業等保障等非貨幣因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能達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數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據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標準:基尼系數在0.4以上為差距過大,而我國2007年基尼系數為0.48。收入差距與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是負相關關系,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就越高[2]。
(二)稅收政策
在不考慮進出口條件下,社會總需求由居民消費需求、廠商投資需求與政府購買支出三部分組成,其中消費需求是國民收入和稅收的函數,投資需求是真實利率的函數。假設廠商投資需求與政府購買支出不變,只改變稅收,在居民消費需求是稅收減函數的情況下,減少稅收可以使居民消費需求擴大。
不同的稅種的影響方式與程度不盡相同:個人所得稅。增減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居民收入水平、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行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個人所得稅,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削減居民消費支出,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效應;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加,通過減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費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稅可以轉嫁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升,導致實際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作用;消費稅。消費稅增加,使產品的含稅價格上升,導致消費者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造成居民消費支出減少。消費稅增加對低收入階層的課稅負擔加重,由于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一般較高,故消費稅的增加將會降低消費者需求總量。
(三)社會保障政策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打破了傳統的“廣就業、低工資、高福利”以及由政府和企業“統包”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戰略從補貼和福利轉向市場,公費醫療、義務教育、全面就業等都面臨著解體的危脅。這既降低了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又直接要求規避風險內生化,人們必須調整收支結構及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可能推遲消費而增加儲蓄。社會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和擴大消費需求, 而且其再分配的效果是明顯的,如1982年英國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與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稅前收入比為120:1,經過社會保障等的再分配后,最終收入比變為4:1,收入差距縮小幅度相當大。
二、刺激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一)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尤其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
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強對城鎮困難群體和低收入者的補助,完善城鎮“低?!敝贫?,全面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適時調整和提高“低保”與“最低工資”的補助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再就業工程的投入。我國低收入人口占城鎮居民20%以上,而下崗是低收入階層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再就業培訓應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農化”。一方面,要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實現生產產品的“非農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步伐,鼓勵農村居民進城務工和定居,實現農村居民的“非農化”。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設施的投入,實行對農民種糧和購買化肥的直補政策。要加強農村商品流通設施和商業網點、水電路以及通訊設施等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居住和消費環境,為農村居民擴大消費創造良好條件。
(二)強化稅收杠桿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控、平抑和監督作用
可以考慮在現有稅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扣除標準,擴大累進程度,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稅辦法,加大收入由高收入階層向中低收入階層轉移力度。2006年元月起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專家估計,僅此一項政策可使居民當年消費的增長速度提高0.5個百分點[4];調整和完善消費稅。適當調整征收范圍,將普通消費品逐步從稅目中剔除,將一些高檔消費品、資源消耗品、不利于環保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同時,要優化稅率結構水平,根據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情況,對需要加大調節力度的適當提高稅率。通過開征物業稅、燃油稅,規范房地產、汽車交易環節等相關稅費征收政策,以減輕消費者購買汽車、住房等稅費負擔,抑制房地產投機等各項措施,將潛在的消費轉化為現實的消費行為,刺激居民消費需求[5]??傊訌姸愂諏κ杖敕峙涞恼{節作用,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緩解社會貧富懸殊矛盾,體現社會公平。
(三)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
本著“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其重點是要構建覆蓋城鄉貧困人口的全國統一的社會救助制度,將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的原則,建立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其次,加大財政對科技、教育事業的支出比重。要適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支出比重,要完善義務教育的免費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學生的資助制度,要建立中央對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轉移支付力度。最后,穩步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醫療衛生系統,加強管理,提高醫療服務。在農村,進一步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病的農村困難群眾進行醫療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傳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2]黃久美,居民收入差距影響消費需求的實證研究,商業時代,2006年6期
下午好!我是金融學專業***,非常感謝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導老師是***老師。下面我就論文的相關情況向各位老師作一下匯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民收入連續幾年獲得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當前,農村是擴大內需的突破口,經濟增長的潛力在農村,而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村市場的發展。這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本課題通過分析農村消費信貸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策略,可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依據,使我國農村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金融市場實現繁榮。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農村消費信貸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相應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當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狀況為切入點,定性的研究阻礙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從調研農村消費市場和消費信貸情況入手,深入分析新時期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狀況,針對制約我國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因素和農村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需求的特點,并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狀況,指出目前農村消費市場缺少足夠的信貸支持,從側面說明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現狀,提出目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還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農村信貸產品創新落后于經濟的變化發展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第三部分針對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開拓創新,推出多樣化的信貸產品;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改善農村金融的外部環境等若干對策。
與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創新的之處是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問題和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關鍵詞:國民消費,消費結構,消費需求
一、研究國民消費的意義
按照經濟學的分析,社會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消費需求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總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響,進而對總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
現階段,我國有條件也有必要依靠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首先,我國處于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階段,較高的國民儲蓄率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拉動需求增長提供了物質條件。其次,我國居民生存型消費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并正向發展型消費需求升級過渡,但產業產品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區域協調發展程度及消費政策和觀念等嚴重滯后于消費結構升級變化的需求,既導致了消費需求的縮減,也給社會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
關于如何擴大國內需求方面,中央經濟會議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費是重點。從理論角度講,消費需求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消費結構上,要增加居民消費,就要從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消費需求的熱點和發展方向,才能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消費者合理擴大消費,才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相協調,才能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二、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與求解
居民消費水平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收入水平,消費價格指數以及恩格爾系數。下表給出了從1991年到2010 年消費水平的相關數據?;诒?和表2的數據,分別建立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關于其三個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二)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回歸結果:城鎮: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農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數0.736與0.721分別表示在城鎮(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不變的條件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增加1元,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與理論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對居民消費水平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增長的重要原因這個結論是一致的。
2.統計推斷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
由上面分析數據知兩個模型的決定系數R分別為0.994、0.998,調整文秘站:的決定系數為0.992、0.998,可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效果非常好,解釋變量能對被解釋變量99.4% 99.8%的離差做出解釋。
(2)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
給定顯著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別為k=3,n?k?1?4的臨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Y對x1, x2, x3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式是顯著的,即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
(3)變量顯著性檢驗—t檢驗給定的顯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為4的臨界值t?4?=2.776,由于回歸分析表中: 0.025
城鎮: t1?25.622,t2??0.371,t3??1.956
農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檢驗可知,城鎮t1?2.776是顯著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顯著國民經濟統計分析論文的,農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顯著的,即可以認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居民恩格爾系數對居民消費水平沒有顯著的影響,在建立模型時,可以不作為解釋變量引進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對居民的消費水平的影響是顯著的。
[關鍵詞] 消費 需求 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通過對河北1995-2008年的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數據的定量研究,試圖剖析在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消費需求對于促進河北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起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出促進河北消費需求增長的現實的、可操作的對策和建議奠定基礎。
二、變量的選取
1.消費需求衡量指標的選取。消費需求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的范疇,是指一定時期內常住單位形成的對最終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總量。本課題研究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消費。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根據消費主體不同,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可細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
2.經濟增長衡量指標的選取。經濟增長是由產出能力的增加帶來的總產出的持續增加,如果考慮到人口和價格因素,經濟增長就是人均實際產出的增加?;诙糠治龅男枰瑫r考慮到目前世界各國都采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從研究問題的一致性出發,本課題所涉及的經濟增長是指總產出的增長,并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表示經濟增長率。
三、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分析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最終消費需求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作為一項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能反映一國(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格局,還可以直觀地反映消費增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經過分析我們發現:
1.最終消費率在低位徘徊,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1995年以來,河北的消費率始終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費率為 43.4%。由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落后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按照當年價格計算,1996-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為14.3%,最終消費的年均增速為13.2%,兩者增速相差1.1個百分點。其中,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為18.1%,而最終消費增速為14.3%,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慢3.8個百分點。由于消費需求增長慢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導致消費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個百分點。
2.消費需求各組成部分比重變化不平衡,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消費率下降的原因。從圖2可以看出:政府消費率呈平穩的上升趨勢,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開始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比較大,從1996年的37.9%下降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可見,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是造成最終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率基本表現出平穩的上升趨勢,2005年起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成為消費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達到1995年以來的最高點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消費率則呈現出反方向變化趨勢,從1996年開始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到 2008年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 9.1%,下降了 14.4個百分點,可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居民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
為進一步量化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我們計算了各需求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各需求的增加額/GDP增加額×100%)和各需求對GDP 增長拉動的百分點(GDP增長的百分點×各需求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兩個指標,并繪制了折線圖(見圖3-6)。經過分析發現:
1.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是第一位的,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二動力。1996年以來,在河北經濟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以及地區間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54%和5.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1、6.9和0.7個百分點??梢?,投資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動力,消費需求僅次于投資需求。圖4顯示:除 1999-2002年這四年消費的貢獻率大于投資和2003年、2005年消費和投資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資需求在支撐著經濟的增長。圖5顯示:1995年以來,河北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高速持續的增長,而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較快的年份中,投資的拉動作用顯著,可見,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短時間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成為政府提高經濟增長率的首選因素。
2.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持久和相對穩定,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圖4顯示:相對于投資需求,河北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足,但是與資本形成拉動經濟增長(3-10.1)及貨物和服務的凈流出拉動經濟增長(-1.5-4.96)相比,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的拉動(3.1-7.1)波動較小,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為穩定的因素。由于消費需求具有剛性,決定了在地區生產總值的年新增額中,消費需求波動幅度遠遠小于投資等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影響慣性最大。在經濟增長擴張期,消費需求增加不如投資明顯;同樣,在經濟收縮期,消費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費需求成為河北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3.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從消費需求的構成來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25.69%。圖 5顯示: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總體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費,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保持平穩,平均水平為 1.8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的平均水平為 3.27 個百分點。
從居民消費內部構成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波動中呈下降的趨勢,相對差異較大,從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個百分點,平均貢獻率僅為5.06%;而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從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貢獻率為20%。 圖6顯示: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拉動的平均水平(0.64個百分點),不僅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平均水平(2.62個百分點),也低于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水平。
五、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灰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分析方法,對于小樣本,該方法要優于經典的數學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尋求系統中各要素的主要關系,并確定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程度和對系統行為的貢獻程度。
本文選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最終消費、政府消費、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構成序列作為比較序列。用均值法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同一數列的所有數據均處以該數列的平均值,得到一個新的數列,這個新的數列就是各個時刻的數值相對于該數列平均值的倍數的數列; 然后,根據參考序列和各個比較序列計算差序列,從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關聯系數的公式,令 計算出各個因素在不同時期的灰色關聯系數;最后,根據關聯度公式:,計算各個變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度,分析結果顯示:
河北最終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很高為0.942,且各年的關聯系數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變動幅度比較小,說明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河北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在最終消費構成中,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846)比政府消費(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說明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761)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0.597),這也表明雖然在總人口中,農村居民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大于農村居民消費。分階段來看,居民消費的關聯度從九五時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時期的0.787;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從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說明居民消費尤其是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上升的趨勢。
六、結論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說明消費需求是河北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1995-2008年間河北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拉動,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高于消費;在最終消費構成中,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尤其是城鎮居民消費快速增長是促進河北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農村居民消費增速慢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導致農村居民消費率下降,是河北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當人均GNP超過1000美元之后,經濟增長動力開始出現轉折性變化,消費率開始步入上升階段,投資率則逐步降低(劉成林,2007)。從河北的現實情況來看,投資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理論分析表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消費為基礎。因為投資需求具有“名為當期需求,實為下期供給”的雙重性。在社會在生產過程中,投資需求只不過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短期來看,投資需求的擴張雖能一時拉動經濟的增長,但從中長期來看,投資本身不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如果投資結構不能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投資的增長超過了消費需求的增長,這種投資形成的供給實際上是無效供給,會加劇下一階段的供給過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費基礎上投資,通過消費與投資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增長的態勢來共同拉動經濟增長,才能有效的擴大內需,使整個經濟運行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大地釋放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約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逐一加以解決,為經濟增長掃除障礙。
參考文獻
[1]劉成林:消費需求變動與河北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J].河北學刊,2007(1)
有關國民經濟的論文范文一: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探析
前言:
在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逐漸深化的過程中,國家要想在國際上占有優勢,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的經濟水平,而生產過程的同化導致服務水平的差異直接決定其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占有份額,所以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一、現代服務業分析
現代服務業是在信息技術、知識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新型服務業,其利用現代化新技術、新服務方式和管理理念,使傳統服務業的業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能夠向其他行業釋放較強外溢效應,是對整體經濟競爭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務行業的集合體,其需要去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及生活服務,由此可見其具有現代性、高新技術性、知識密集性、動態性、生產性等特點,其是信息化、現代化經營理念的發展成果,公共服務職能愈加突出,所以現代服務業不同于第三產業,其廣泛分布于三大產業之中[1]。
二、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一)現代服務業的產業波及效應
首先市場上對現代服務業產品需求量的增加,將直接推動其產品生產中所需要的相關產品行業的發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應,例如現代服務業中的物流業發展會帶動汽車生產企業的壯大,現代服務業中的房地產業發展會帶動鋼筋、水泥等企業的生產等,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因消耗會波及相關產業,而相關產業的消耗又會形成現代服務業的間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的增長;其次,受消費者以此購齊消費心理的影響,現代服務業會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應,例如消費者最初購買智能手機的目的是觀看直播球賽,但其在業余時間可能會利用智能手機撥打電話、觀看付費電子小說、付費視頻,玩付費游戲等,為滿足這種配套消費需求,現代服務業的產品會自覺與相關產品形成互補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除此之外,由于現代服務業是在信息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屬于新興產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應,例如其自身的特色決定會出現咨詢、管理等新的行業形式,會在信息傳播交流速度逐漸加快中影響人的消費觀念,以此引領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二)現代服務業激發生產者新的投資需求
首先,隨著現代物流業、信息傳輸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出現和發展,生產者舍去了建造倉庫、配置車隊、信息交流、尋找市場等環節的成本開支,使其生產成本相比過去得到明顯的提升,為生產者隊伍壯大和生產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業的發展、技術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生產者的融資渠道擴寬,例如民間小額貸款,為中小型生產者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使生產者產品升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證,這不僅有利于生產者開拓產品相關產業,也有利于其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結合市場需求擴大規模,以此拉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再次,現代服務業中的市場調查服務、會展服務、媒體宣傳服務等可以使生產者及時、全面的了解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開發和改進,為生產者提供展示自身產品、服務優勢的平臺,使其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得到加強,從而為生產者創造更多的經濟利潤;除此之外,現代服務業中的調研、策劃、咨詢服務及保險業使生產者的投資風險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可以使生產者的生產難度降低,而生產利潤增加,由此推動生產規模的擴大,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三)現代服務業激發消費者消費需求
首先,現代服務業重視產品的研究開發,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個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產者為追求經濟利潤,積極與現代服務業相關服務相結合,使其產品供應相比過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發消費者消費;其次,隨著現代服務業分期付款等服務形式的出現,使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由傳統的先賺錢后消費向先消費,后付款轉變,而且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產、汽車行業等一次性消費成本較多的產業在消費模式發生變化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此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再次,隨著現代服務業中的各種保險服務的出現,使消費者對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現的風險的恐懼心理得到緩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最后,現代服務業中為消費者提供的多種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網上交易等,使消費過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證,也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消費需求的增加將直接推動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推動國名經濟增長。
(四)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機制
現代服務業的顯性就業機制和隱形就業機制都非常明顯,顯性就業機制是現代服務業自身發展中創造了龐大數量的就業機會,例如淘寶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中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會提供近20萬的就業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個新店鋪開張的速度持續增長,而隱形就業機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對其相關產業就業機制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對就業收入產生的乘數效應、因推動技術進步而創造就業機會、對供需結構的調整,從而使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勞動力市場運行不穩定等,以此擴大就業的空間,在現代服務業刺激消費者需求,推動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由此推動國民經濟增長。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國民經濟的增長對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現代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對現代服務業充分認識,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強化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一項長期伴隨國民經濟發展的任務,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現代服務業。
有關國民經濟的論文范文二:互聯網金融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國民經濟的主要影響
(一)衍生出依托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
由于互聯網自身具備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產生了一批依托互聯網龐大的消費群體而形成的全新的經濟形態,這一類經濟形態被稱為互聯網經濟。狹義的互聯網經濟主要由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即時通訊、網絡游戲四大核心產業構成。其中以電子商務產業中的阿里巴巴集團發展態勢最為迅猛,其創立初時資產總規模僅為1億元人民幣,此后依靠電子商務迅速擴張,2014年在美國上市時凈資產總額估值已超2300億美元。
(二)傳統產業的營銷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國著名學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準確的預見傳統產業在遭遇互聯網經濟所產生的變革,并創造性的將社會產業部門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果不其然,當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與其他傳統產業實現融合和滲透,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的邊界已變得越來越模糊,這也是互聯網經濟另一個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滲透性。以汽車電子產業、光學電子產業為例,兩大產業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務和基礎制造,實難再以單一的產業結構學說來進行清晰劃分。
二、國民經濟立足于互聯網金融下的發展前景
創新不僅是技術成長的動力,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過去,為了提高國家的技術水平,我們采取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當前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沒有自主創新為支撐,即使用市場也換不到核心技術,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難提高。須知,單純地依靠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和技術移植絕不會成長為一個有強大競爭力的國家。所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勢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共同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一)將重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互聯網經濟帶領我國走進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先導、以農業為基礎、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為重點的全面產業格局。在此環境下,國民經濟發展不僅要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比如,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對信息程度大、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予以政策扶植和資金鼓勵,對于產能相對落后的僵尸企業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導。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競爭水平上的重要作用,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比如新型工業化與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帶動工業化,運用工業化提升互聯網技術水平,推動傳統工業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耗費少、環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將直線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
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產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經濟學家認為,提升經濟增長速度的第三駕馬車就是凈出口,因此,依托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成為了提高國內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業可利用自動化設計和生產系統(CAD、CAM)來提高企業勞動生存率和產品質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統(MIS)來綜合分析經營管理水平,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建議;或采取業務處理系統(TPS、EDP)來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又或是運用經理信息系統(EIS)向企業所有者及最高層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業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術合力共同推進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
(三)將加快市場經濟活動釋放速度
互聯網經濟下的社會消費需求被直觀的反映到了網絡之中,但民間投資和國外投資卻仍然沒有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這正是市場活力被壓抑的結果??梢?,政府仍需繼續深化行政體制的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比如,逐步試行取消行政審批流程,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穩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重點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積極擴大營改增試點,為民間創業和企業發展松綁;放寬存貸款利率管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間融資機構和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試點,為企業發展增添動力;進一步加快各自貿區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國內投資吸引力。
[摘要]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導向作用。由于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缺位,個體消費需求的分散、互擾、不穩定,缺少社會整體理性約束,從而誤導經濟發展目標,制約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需求導向機制有三個構成要素:消費理念、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構建要素齊全、內在邏輯統一的社會需求導向機制是保障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理性的關鍵。
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尤其是社會發展滯后問題,人們習慣偏至于批判經濟發展方式的落后,進而質疑經濟發展目標的失當,而人類在反思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費行為。論文百事通經濟發展飽受垢病,其實經濟發展目標的失當根源于社會需求的非理性,而社會非理性需求則根源于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這實質上是社會整體理性的消極不作為,縱容個體非理性需求對經濟發展的誤導。
一、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缺位誤導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
經濟活動的根本目標或最終目標是滿足社會的消費需求,既包括物質消費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只有滿足社會需求,經濟活動才被證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動,只有滿足了社會消費需求,經濟活動才從社會得到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也才會被證實為合規律性的活動。因此,經濟活動必須接受社會需求的規定,否則就不能夠持續進行,也不值得持續進行??梢?,經濟持續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這一關聯集中體現為社會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即社會需求規定經濟發展的合理目標。然而,社會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尤其是社會需求通過規定經濟發展目標,從而引導經濟持續發展是有條件的,即以人類整體理性為主導的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建立。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生產與消費活動是由國家計劃安排的,缺少變化,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被僵化的計劃管理阻斷,消費需求對生產的引導作用被掩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種經濟關系可以通過市場迅速而有效地聯結起來,這就為消費引導生產、需求激勵供給創造了條件。不過,目前我國的社會需求導向機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會消費需求仍以個體消費需求為特征,缺少社會整體理性的引導與規范,往往帶有非理性特點,厲以寧教授在《經濟學的倫理問題》一書中列舉了六種有違社會規范的消費行為,包括奢侈性消費、吝音、節儉、早熟消費、炫耀性消費以及消費陋俗等,這些以個體消費意識及行為雜合而成的社會消費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個體消費意識及行為是分散、互擾的,難以形成明確、一致的社會消費需求信號,對經濟發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對經濟活動產生擾動,引導作用被削弱。在此影響下,經濟結構參差不齊,難以形成結構優勢、產業優勢,制約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第三,個體消費較多關注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較多關注局部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較多關注自身利益而忽視社會利益,因而個體消費往往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作為消費動力,較少考慮這一個體消費行為對他人、社會對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影響。第四,個體消費需求具有不穩定性,個體消費需求既受到、文化教育、風俗習慣、消費理念等“墮性”因素的影響,使個體消費需求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同時個體消費需求又極易受到消費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時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響,使個體消費需求變化不拘,難以捉摸。隨著現代市場供應的日益豐富以及消費文化、消費心理的日新月異,影響個體消費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過惰性因素,導致消費需求的不穩定性更趨明顯。
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導向密切關聯。馬克思說:“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對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歸結為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的需要。生產的發展既揚棄這種自然必要性,也揚棄那種奢侈。因此,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誤導經濟發展的目標,從而對經濟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制約。個體消費的非理性,尤其是過度消費引發經濟不斷擴張,加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緊張,削弱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個體消費需求的散亂特性,使經濟發展目標難以統一、明確,經濟活動相互干擾、內耗,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個體消費需求的不穩定性使經濟發展面臨更大不確定性,承擔更多的風險,經濟發展缺乏穩定的市場環境。
二、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構成要素
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缺位致使各種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難以形成合力,消費需求難以社會整體理性消費需求的形式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個體非理性的消費需求?!跋M是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或不良性循環的樞紐點”。因此,要使消費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個體消費需求走向社會消費需求就必須把多種消費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以理性因素約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擾、不穩定的個體消費行為整合成理性、科學、健康的社會消費行為,從而使經濟發展的目標更趨明確、科學、合理,引導經濟實現持續發展。
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消費理念、消費結構與消費需求:
其一,消費理念,即消費觀,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持有的對待消費的一些根本原則和觀念,如我國人民長期持有的節儉消費是一種傳統的消費理念,而近年來從國外引進的超前消費、借貸消費或透支消費是一種新型消費理念。影響消費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學層面的認知科學及認知理念,如生態文明、消費文明、消費倫理等。消費理念應為社會普遍認可并接受的科學、文明、合理的消費原則及觀念,更是社會整體消費理性的集中體現。
其二,消費結構。消費結構是指消費對象的組成結構,可用各種消費對象之間的比例關系來表示。根據消費主體的不同,消費結構可以分為個體消費結構和社會消費結構。社會消費結構與個體消費結構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其形成、演化、變動規律存在一定差異。相對而言,社會消費結構受宏觀因素的影響較大,如消費文化、消費理念、生產結構等,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穩定性等特點;而個體消費結構往往受消費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響,呈現多動性、個性化等特點。
其三,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購買力條件下的消費欲望。廣義的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可以指有購買能力—即能通過購買得到滿足的現實的消費欲望,也可以指純粹的消費傾向或消費想象,但這種消費想象因缺乏購買力支撐,因而是不現實的,只是在購買力條件改善后,消費想象可能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由于受購買力條件的約束,現實消費需求必須有明確消費目標指向及消費數量的限度。消費需求的目標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費理念在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中居于最高層次,是社會整體消費理性的集中反映,體現一定時期內的消費文明,對社會消費具有重要引導、示范及規制作用,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形成較為穩定的消費結構。消費結構的形成與穩定是社會消費理念的載體,反應并折射消費理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程度。消費理念對消費者的消費目標選擇的影響較為間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穩定。當然,消費理念對個體消費需求也有兩種直接影響方式。一是消費理念直接引導與約束個體消費需求,這依賴個體消費者對消費理念的認識和接受程度。
二是國家和社會通過非市場手段將消費理念直接
內化到個體消費需求中,常見的方式是強制性消費,如政府為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統一、強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費。
與消費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費結構對消費需求的影響較為直接,效果更為明顯,原因在于消費結構是社會群體消費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經過長期的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行為形成的客觀結果,因而對消費者個人的消費選擇有直接指導作用。消費者的個體消費行為往往受到從眾消費心理的影響,使得他人的消費行為及習慣對自己的消費選擇產生示范作用,一旦從眾消費,便會以個體消費習慣的方式對個人的消費行為加以固化。
當然,消費需求也會反過來對消費結構及消費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作用,三者之間的互動關聯性較強。但從作用機制上看,消費理念體現消費文明,引導社會群體消費行為的理性形成穩定的消費結構,在此基礎上通過消費心理等影響個體消費行為的因素作用,進一步引導個體消費選擇。這樣從理念到集體行動再到個體行動,使得社會消費需求理性得到貫徹,使分散、互擾、不穩定的個體消費,趨于科學、合理、穩定,從而使社會消費需求目標明確而一致,這是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整個邏輯體系。這一內在邏輯嚴密機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經濟發展發出明確的信號,即經濟發展必須以滿足理性的社會需求為目標,也從而為經濟發展追逐不正當的發展目標劃下紅線。
三、社會需求導向機制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理性
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目標是確保社會需求理性,以實現對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的正確引導。因此,社會需求導向機制的作用可以分解為:保證社會消費需求體現社會整體理性,即倡導科學、文明、健康、適度的社會消費需求;盡可能消除個體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的分散、互擾,實現社會理性消費需求目標的明確、統一;向經濟活動發出明確的社會需求信號,引導經濟發展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
第一,消費理念引導社會消費需求體現社會整體理性,從而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理性。體現社會整體理性的社會消費理念至少應具備四個特征,即科學、文明、健康、適度。消費理念的科學性是指消費行為要遵循科學規律??茖W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基石。消費理念的文明,指消費理念是生態文明觀、經濟倫理觀、經濟哲學等科學認識論的重要載體,是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經濟一社會一自然”等重大關系的認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最高表現形式。健康的消費理念是指人們的消費行為必須以提高人的生存與發展質量為目標,也就是說,人們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嚴。健康的消費理念是理性消費理念的根本旨歸,是判斷消費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標準。消費理念的適度是指社會消費行為控制在適當的限度之內。適度消費觀念的提出對傳統消費觀提出了挑戰,即人類消費的無度是有害的,人類消費的非理望及行為是應該收斂或禁止的??梢詺w結為一句話:人類沒有無限消費的權利。科學、文明、健康、適度的消費理念將保證社會需求保持理性狀態,從而使經濟發展確立理性目標。
第二,消費結構引導分散的個體消費傾向統一到社會整體消費傾向,從而向經濟發展傳達明確、一致的信號,引導經濟持續發展確立理性目標。實踐證明,消費結構可以通過消費文化、消費時尚、消費潮流等確立消費標準與消費模式,引導消費者的模仿行為;或者通過攀比、從眾、炫耀等消費心理,促使消費者進行從眾消費;或通過消費反作用生產,引發消費結構—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迫使沒有確立消費目標的消費者進行強制性消費選擇,即市場供給并不提供和滿足消費者其他消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