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22:0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士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博士后的論文上了《科學》雜志
浙江科學界有個好消息,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蔣建中課題組關于金屬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國《Science》(科學)雜志。這篇名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屬玻璃的長程拓撲序)的論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結構材料國際研究中心曾橋石博士后。
比金屬強度更高、更耐腐蝕
金屬玻璃做的手機外殼永葆光亮容顏,它做的高爾夫球桿,能把球送到更遠的地方,它還能被輕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屬玻璃的得名,來自其金屬元素的構成,以及內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樣無序排列。這種外柔內剛的合金材料,是近幾十年來材料科學領域的“新貴”。上世紀6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實驗室制備出這種新型材料。金屬玻璃具有比金屬強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強度最高的金屬材料就是金屬玻璃)、更耐腐蝕、更耐磨的優良性能,還有很高的彈性極限。
金屬玻璃首飾是頂級奢侈品
目前能見到金屬玻璃蹤影的,多在航天、軍工等高端行業。比如,金屬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強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彈上。
不過,別以為金屬玻璃只和這些陽剛行當搭邊,如果這種材料能普及開來,女性朋友一定會驚喜萬分!因為,金屬玻璃是首飾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銀等材料的首飾,金屬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會留下劃痕,能夠永葆光鮮!當然,限于金屬玻璃的生產成本,現在的金屬玻璃首飾、手表,都是頂級奢侈品。
本論文的第一作者曾橋石說,如果金屬玻璃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將來手機的外殼、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會使用這種高強度、防輻射、耐磨損的無敵材料。“說是無敵,一點都不夸張,從材料的性能推測,我們有理由大膽想象,金屬玻璃將帶來一場材料革命,金屬玻璃將可以替代目前人類所使用的所有金屬材料!”
《科學》:將在科學界產生廣泛影響
1995年,凝聚態物理奠基人、諾貝爾獎獲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雜志上說:“有關對無序玻璃態認識的問題,是目前凝聚態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边@句話,被曾橋石打印出來貼在實驗室里。
曾橋石說,從前對于金屬玻璃的結構認識太少,導致在制造材料的過程中基本憑經驗摸索,進展相對緩慢。近些年來,由于計算機模擬和各種先進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的應用,幫助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有了進一步的發現。
“這一次,我們揭示了金屬玻璃中可以存在長程拓撲有序,改變了我們對玻璃結構的傳統理解和認識,而且為玻璃結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曾橋石介紹說,實驗采用天然材料中最硬的金剛石,在實驗室里對頭發絲大小的一塊金屬玻璃樣品進行“擠壓”,因為受力面積小,壓強可以達到25萬個大氣壓,然后再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它的原子排列。
〔關鍵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學位論文;收藏
博士學位論文是大學或其他學位授予機構要求為取得博士學位者必須提供的研究成果,經學位審查合格,具有較高的質量。博士學位論文代表著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前沿研究水平,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許多國家的綜合性國家圖書館對學位論文進行了收藏。本文將介紹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對博士學位論文的收藏及利用情況。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下簡稱“國會館”)的博士論文收藏范圍包括日本國內和國外兩種。
1 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日本的繳納制度為學位論文的收藏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1948年,日本頒布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法》(昭和23年法律第5號)第十章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和獨立行政法人等有義務將圖書、地圖、小冊子、期刊、樂譜、電影文件、以印刷或其他方式復制的文件及圖像、留聲機用的唱片、以電、磁等介質記錄的人的知覺所不能感知的文字、圖片、聲音以及程序等繳送國會館。該制度一方面保證了國會館能夠更直接地對繳送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為繳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也成為繳送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學位規則》(昭和28年(即1954年)4月1日文部省第9號)第九條中規定:獲得博士學位人員必須在獲得學位授予一年之內,將論文印刷發表。大部分博士學位授予人都選擇了將自己論文由學校統一送到日本國會館的方式來發表。
以上的兩種制度規定為國會館能夠較好地開展博士論文收藏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國內博士學位論文收藏情況
國內學位論文的收藏工作始于1923年(大正12年)9月,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日本國內大學每年送至國會館的論文大約有18 000種。截止2011年11月,收藏數量達到542 532種,主要存放于關西館。
研究人員在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們的學位論文未必能及時送至國會館并提供閱覽。短的話需要半年,長的則多達3年。逐年收集率的比例變化如下:
當年收集的論文占學位授予的59%,第2年約83%,第3年約90%,第4年約93%,第5年約94%,第6年約95%,第7年約96%(調查對象年限為1995-2002年間)。
據國會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部分海外留學生在獲得學位后,由于個人原因返回原國,未能將論文上繳學校,這是造成論文無法百分百收全的主要原因。大學在每年送交論文時會同時送交學位授予人名單,采訪人員通過核查名單,及時與學校聯系,對遺漏論文進行催繳。
目前,國會館對日本國內博士論文的收藏,主要是紙質收藏,電子論文的收藏工作尚未開展。在保存方面,國會館計劃在2010年對1991-2001年間的大約為140 000種博士論文進行影像保存處理。在此之前尚未從事過影像化或數字化的保存處理。
3 國外論文的收藏情況
在對國外論文的收藏上,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科類博士論文的收藏有所不同。論文也收藏于關西館。
3.1 自然科學類論文
1950年,國會館開始收集西方歐美國家科研方面的博士論文。論文形態包括紙質、縮微膠卷及縮微膠片等。
3.1.1 北美地區(美國為主,也包括加拿大)
ProQuest幾乎收集了北美所有高校的博士論文。除了麻省理工學院(MIT)1959-2007年間的博士論文,以及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1958-1962年間的博士論文是通過其他途徑購買獲得以外,1958年以來,國會館對北美地區的論文收藏,主要從通過ProQuest購買獲得的。到2008年10為止,數量約為385 000種。
通過ProQuest獲得的博士論文,在不同時期,國會館選擇收藏的研究領域也略有不同。如表1所示:
此外,論文形態也有變化,在1976年以前多為縮微膠卷,在1977年以后多為縮微膠片。
MIT的論文收藏數量約為17 900種,論文研究領域的收藏情況如表2:
1963年以后,在收藏領域方面,Caltech與北美其他大學的情況大致相同。
3.1.2 歐洲地區
國會館對歐洲地區的科技類博士論文的收集,主要是通過國立圖書館以及大學圖書館的國際交換獲取。
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士以及瑞典等國家的博士論文主要是通過購買、捐贈和國際交換的方式獲得。但不同的國家和學院,在不同時期內,所藏論文的研究領域和數量也有所不同。所藏情況如表3所示:
3.2 人文社科類論文
人文社科類論文主要是通過ProQues獲得,研究主題都與日本相關,收藏于東京本館。
日本被占領時期的博士論文(學位授予年代:1950-1970年間)。該部分論文主要是美國在占領日本時期對日本的研究,共有77種,存放于東京本館的資料室,公開提供閱覽。
此外,1983年后,國會館還從ProQuest選擇了部分研究主題與日本相關的論文進行收藏。每年的收藏量約為200種。收藏形式有紙質和膠片(主要集中在1995-1998年間)兩種。
4 學位論文的目錄組織
國會館采用JPAN/MARK對學位論文進行編目,編目著錄共有24項,包括索書號、論文題目、論文題目片假名標注、著者、出版者、出版年、狀態(冊數)、學位授予院校名稱,學位授予院校名稱的片假名標注、學位授予院校代碼、學位論文編號、學位授予具體日期(日本紀年方式)、學位授予年代(西歷紀年方式)、授予學位類別、作者條目(可通過作者名稱進行鏈接式檢索,并在作者名后注有作者片假名讀音)、NDLC(national diet library catalog的縮寫,即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類表,其后內容表示該論文的分類號)、語言種類代碼、物理屬性代碼、出版國別、西歷紀年、最終校對日期、最終更新日期、文獻ID等等。和普通圖書相比,學位論文的編目格式較為簡單,不包括分類和主題詞編目。
5 學位論文的檢索與復制
5.1 論文檢索
首先來看國內論文的檢索和館藏位置。國內論文和科技類海外論文主要存放于關西館,人文社科類海外論文主要存放于東京本館。1923-1964年間的國內論文需要通過關西館的綜合閱覽室的檢索目錄檢索,1965年以后的則可通過NDL-OPAC進行檢索。
歐美論文在檢索時,不能直接利用NDL-OPAC進行檢索,要先通過Dissertation Express查找Order No.??衫妙}名、作者名等信息進行檢索,檢索到目標論文后,記錄下Order No.,然后再利用Order No.在NDL-OPAC進行檢索,從而確定論文所在位置。
人文社科類博士論文中,日本被占領時期的論文也不能通過NDL-OPAC查找,需要在東京本館的資料閱覽室直接閱覽。1983-1995年間以及1998年以后的論文都可以通過NDL-OPAC查找。而1995-1998年間的論文則需要先查詢Order No.,然后交由相關閱覽室負責查找。
由于博士論文不提供外借服務,所以讀者只可以在關西館和東京本館內閱覽。
5.2 學位論文的復制服務
關于館藏文獻的復制,依據《著作權法》、《國立國會圖書館資料利用規則》以及《東京本館、關西館以及國際兒童圖書館復制服務制度》,在不損害著作權利益的前提下,國會館做了以下規定:
(1)對館藏資料的復制,僅限于以調查研究為目的;
(2)只能復制資料的一部分(按規定復制內容不得超過每種文獻的一半),每人限復制一種文獻。讀者可以復印半冊論文(例如一種論文包括主論文?副論文?參考文獻等多個組成部分的話,可以分別復制各部分內容的一半)。如果想要全文復雜的話,則需要得到論文作者或版權所有者的許可。
復制形式有許多種,包括電子復制、縮微影像電子化、縮微膠片電子化以及電子信息打印復制等等。
6 總 結
國會館作為日本統一負責收藏博士論文的機構,自1923年起至今堅持了88年,收藏范圍不僅包括日本國內的博士論文,還包括大量歐美科技類論文和研究日本學的人文社科類論文,從量和范圍來看,可以說非常豐富,這不僅具有寶貴的收藏意義,也為讀者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特別是關于研究日本學論文的特殊選藏,這是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之處。關注國外博士論文對本國文化方面的研究,是我們了解國外如何看待本國的一面窗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國會館也是日本惟一一家統一收藏論文的機構,從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不存在多個機構重復建設,節省了資源。此外,無限制的閱讀瀏覽服務與有限制的復制服務,一方面為知識的交流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一方面保護了作者本身的著作權。希望國會館在學位論文的收藏與利用上能夠更大發展,為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瑜,冷熠,羅棟.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繳送管理研究及啟示[J].圖書館雜志,2011,(1):70-72.
[2]國內博士論文(抄)[OL].http:∥rnavi.ndl.go.jp/research_guide/entry/theme-honbun-100044.php,2011-11-17.
學士論文是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撰寫的論文。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范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或一個難 點,選擇題目還應避免過小、過舊和過長。
2、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應能反映出作者廣泛而深入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對本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3、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是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導的指導下,能夠自己選擇潛在的研究方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掌握相當淵博的本學科有關領域的理論知識,具有相當熟練的科學研究能力,對本學科能夠提供創造性的見解,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學位論文是高等院校畢業生用以申請授予相應學位而提出作為考核和評審的文章。學位論文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
1、學士論文:
學士論文是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撰寫的論文。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心得體會,論文題目的范圍不宜過寬,一般選擇本學科某一重要問題的一個側面或一個難 點,選擇題目還應避免過小、過舊和過長。
2、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是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所撰寫的論文。它應能反映出作者廣泛而深入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對所研究的題目有新的獨立見解,論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較好的科學價值,對本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工程博士教育;規范管理;特點;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對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需要而設置的,是將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的一種新型專業學位。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的設置對提升學校專業學位辦學層次、完善學位授權體系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面對這種新型的專業學位類型,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試圖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博士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一、加強培養過程的規范化管理
對于培養單位來說,規范管理主要是在工程博士教育過程中明確培養目標,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從而達到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學院秉承“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針對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規章制度,有效保證了工程博士的教育質量。
(一)從學術方面到實際應用能力,明確工程博士的培養目標
知識方面:應該具備機械工程領域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
能力方面:要具有科技開拓創新精神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對新技術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引領企業在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中不斷前進,持續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
素質方面:具有相對專業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團結并能領導企業的研發團隊,實現企業的組織創新;具有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以及對企業生產發展的改革能力。
成果方面:在推動產業發展和工程技術進步方面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二)從硬件到軟件,注重導師團隊的建設
目前,學院擁有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CAD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技術國際標準研究中心等5個國家級研究平臺;擁有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機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2個國家級基礎教學平臺;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擁有機械基礎課程實驗中心、機械學科專業課程實驗中心、先進制造與裝備技術綜合實驗中心等3個教學科研實驗平臺。
除此之外,學院教師隊伍中有20多人次分別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863”重點項目負責人、重大專項負責人。學院專門從這些專業教師中選聘承擔過國家重大專項的教授、博導擔任工程博士的導師。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環境,學院都為工程博士的教育質量保駕護航。
二、探索建立適應工程博士教育特點的課程體系
博士生的課程學習階段擔負著夯實基礎、拓寬視野的重要作用,是博士生進行后續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學院根據培養對象的特點和培養目標設計了個性化的工程博士專業學位課程體系,實行多學科交叉培養。學院為此特開設了以下學位要求課程:先進制造工程學、現代設計學、現代優化方法及應用、計算制造工程學、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學生在其課程學習期間, 除校級公共必修課程與跨一級學科選修課程外,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學院設置的學科課程中選修2~3門專業課程進行學習。
依托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等國家重大專項招收的先進制造工程領域工程博士生,必須實質性地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研究,是為了服務國家重大專項需求。學院專門為工程博士開設了《先進制造工程學》課程,該課程強調信息學科與傳統機械制造學科的融合,要求教師以精密技術和自動化為核心,以制造學科為基礎,以數字化裝備、汽車工業及信息產業為支撐, 加強先進制造技術在信息產業、生命科學、環境工程等領域中的應用及教學, 并要求逐步加大應用性案例教學的比重。典型科研案例講座關鍵在于注重學科交叉,著眼于科研方法的創新、研究思路的拓展, 這種案例教學法近年來在國外的一些博士課程中廣泛采用, 并已證明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從而提高工程博士生的綜合科研素質。特色課程《先進制造工程學》不僅涵蓋了學院的優勢與特色專業領域,而且依托學院在機械制造學科發展上的經驗和探索,凝煉了眾多學科專業博士生導師多年科研成果和學科經驗,使得該課程成為工程博士專業學習逐步向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轉化的橋梁。
工程博士各專題課程的設置是根據學科發展動態變化的,具體內容由各授課教師策劃。近年來,數字制造及微納制造技術已成為先進制造領域的熱門,這在授課教師開設的專題講座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學院在《先進制造工程學》博士生專業課程中設置的專題講座有:數字化制造與智能控制類專題講座、微納制造類專題講座、其它先進制造類專題講座。這些學術專題講座主要突出一個“新”字,包括本學科最新科研動態、學科領域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或前沿性問題的新發現、新學說,以及教師本人的最新科研進展。該課程對學生專業領域創新思維培養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由于工程博士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引領企業技術創新的工程技術領域的領軍人才,因此與學歷博士生相比,工程博士的課程體系還專門增加了15個學分的實踐環節,其中,專業課程實習實踐4個學分、專業設計3個學分、工業實習8個學分。為工程博士量身定置的實踐環節學習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單從時間上看,這在工程博士培養年限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更凸顯出工程博士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拔高。
三、嚴把工程博士學位論文關
工程博士的培養實行學校與企業的雙導師制,由雙方組成指導小組共同指導工程博士生的學位論文。與學歷博士相比,工程博士更注重實際科研能力的培養,而工程博士學位論文是這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并且最能反映工程博士培養質量的高低,所以,學院擬從以下3個方面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
(一)學位論文的選題與開題
學位論文的選題應在課程學習階段后期或結束時啟動。校、企導師組根據學員的自身條件、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及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指導學生正確選題;學生在對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調研和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形成書面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由培養單位組織導師及來自企業的專家進行審議,重點考察學員擬進行的學位論文研究是否有可能達到機械工程領域工程博士專業學位論文的水準。
(二)學位論文中期考核
論文中期考核安排在開題報告后約一年左右進行。學員根據論文研究進展完成如下內容的考核報告:論文研究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分析、擬作調整的內容及方案、工作計劃調整等等。在研究過程中允許對論文研究范疇作適當調整或補充,凡對開題報告內容不存在顛覆性的改變,則可繼續論文研究工作,否則應重新開題。
(三)學位論文的評審
為了保證和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從1999年開始就在院系一級試行博士學位論文雙盲預審制度。博士學位論文雙盲預審指的是評閱人、論文作者及與作者相關的一些信息均予以匿名,然后在博士學位論文正式提交審核之前,所在學院的研究生主管部門對論文所做的最后一次把關。多年的探索充分證明了推行雙盲預審制度確實對提高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起到了非常有效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學院決定沿用博士學位論文雙盲預審制度來控制工程博士的學位論文。
四、結語
與學歷博士相比,工程博士的答辯增加了論文評閱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博士最后答辯管理的監控力度。總之,學院從工程博士的招生到培養以及最后的學位授予,都建立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培養質量保障管理條例。盡管如此,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的一個新生事物,亟待提高與完善,以便工程博士培養更適應企業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宜.《先進制造工程學》博士生特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09,(5).
[2]范巍.中國博士發展質量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
[3]程宜.博士學位論文盲預審制度的實踐與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9,(1).
(一)開題報告時間安排
博士生一般應在第四學期放假前提交論文選題報告以及文獻綜述,并由3-5位教師組成的小組負責答辯、評分。為了保證博士論文寫作時間(博士論文寫作時間通常需要一年以上),院研究生秘書將在提交開題報告后一周內上網公布開題報告的提交日期、選題及學生姓名,以便于監督。
(二)文獻綜述報告要求
文獻綜述報告既是撰寫博士論文中緒論的基礎,又是緒論的主要內容。用較長篇幅對論文研究領域的相關歷史、前人工作、已有的科學理論、方法應用等進行概括和評述,這是博士學位論文與其他學術論文明顯區別的地方。因此,從撰寫學位論文的角度看,認真完成文獻綜述是非常有意義的。
博士生應閱讀大量中外文獻,文獻的最小閱讀量為50篇,其中外文文獻至少應占三分之二,并在此基礎上撰寫文獻綜述報告(1萬字左右)。綜述應對所讀文獻加以分析和綜合歸類,闡述現有文獻的主要理論、觀點、方法,指出現有文獻已經解決的問題、所做出的貢獻和不足之處,由此而提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文獻綜述中對所提到的理論、觀點、方法、結論、數據以及重要概念必須標注其文獻出處,即參考文獻。當文獻綜述正文中涉及到某一參考文獻時,按國際慣例進行標注。英文文獻用作者姓氏和發表年份加上圓括號來標注,例如(morgan,XX);中文文獻用作者姓名和發表年份加上圓括號來標注,例如(盧現祥,XX)。當文獻作者有兩個時,標注方式如(ball and mankiw,XX)。當文獻作者多于兩個時,標注方式如(sommers etetal,XX)或(盧現祥等,XX)。如果同一作者有一個以上同一年份的文獻被引用,那么在文獻標注和參考;文獻目錄里就要增加一個標識符,如(1985a),(1985b)。如果文獻中已經提到了作者姓名,則只需在作者后面用發表年份加圓括號標注,例如“f.modigliani(1960)指出……”。在文獻綜述的末尾要列出綜述中標注過的所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目錄一般按姓氏或姓氏漢語拼音的字母順序排列,也可以按文獻在綜述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參考文獻目錄的具體格式要求參見學校關于博士生論文寫作規范。
(三)選題報告要求
選題報告要明確說明:論文準備研究什么主題,國內外對這一主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你對這一主題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解決這些問題準備采用哪些方法。論文預期的創新點是什么。學校有統一印制的選題報告表,需要填寫的內容大體如下:
(1)論文的選題,以及選題的科學根據、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預測。
(2)論文的主要內容,即所要解決的理論與實際問題。
(3)論文的預期目標,預計達到的水平或技術指標。
(4)研究中的難點或技術關鍵,你準備如何解決。
(5)計劃進度。
(6)具備的研究條件及資料準備情況。
二、碩士生
(一)開題報告時間安排
選擇兩年畢業的研究生,應在第三學期(10月初)完成開題報告;選擇3年畢業的研究生,應在第四學期末(6月初)完成開題報告。由各專業導師組長確定開題報告的具體時間。
(二)開題報告要求
“論文博士”的真正發源地是日本。但實際上,日本對論文博士的要求,可不是“只要弄篇論文通過就行”,而是有著嚴格的規定。就一流大學而言,論文博士從申請之日起到獲得學位,年限不得少于課程博士。如果提供的是合作論文,則一般要求有6篇為第一作者。超一流的東京大學要求更高,要8篇。相比之下,課程博士一般有3篇就差不多了。
1986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為了盡快開辟一條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實際工作者獲得學位的渠道,要擴大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試點”,其中就包括“論文博士”,條件是“凡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前提下,通過本人的工作實踐和刻苦自學鉆研,在教學、科研或專門技術上作出成績,提高了業務、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可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的試行辦法’,向具備條件的學位授予單位申請‘論文博士’”。
事實上,“論文博士”并非不經任何審核考試,門檻也遠沒有網友們想得這么低。據中央教科所所長袁振國介紹,“論文博士”也要通過部分考試。即使在試點之初的1986年亦不例外。資料顯示,1986年,清華大學招收的第一屆論文博士是組織了入學考試的。事先由導師負責調查或審閱材料,考查其業績、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寫出書面審查報告,然后由3到5名專家教授組成考試小組,以筆試或面試的方式,考查其業務水平。對于外語水平,允許通過其譯文或用外文撰寫的文章、報告等考查。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論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會追逐學歷蔚然成風,高校已經無法獨善其身?!敝袊叩冉逃龑W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楊德廣亦曾公開坦言:招收部分“特殊學生”,確實可能帶來資金和項目。
事實上,對于這一現狀,教育部早已覺察。在“論文博士”試點12年后的1998年,教育部學生司2號文件明確指出,我國目前博士生招生和培養形式只有三種,即正規入學考試、提前攻博和碩博連讀,“論文博士”并不在內。因為少數研究生招生單位不顧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把“論文博士”變為“人情博士”、“權力博士”和“金錢博士”,把招收“論文博士”工作變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詞。
相比之下,“論文博士”這一“舶來品”在原產地(國外)則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申請人大多在教學科研領域成績顯赫,其科研學術水平已超過普通博士生。比如日本,“論文博士”專門為在職人員設立,要求極其嚴格。東京大學對此制定了17項條例,并要參加考試,“考試必須以論文為中心”。
“論文博士”淪為“論人博士”,折射出高校功利主義的抬頭和大學精神的迷失。南開大學原校長毋國光曾說,辦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辦一個氛圍,讓社會看起來,這里是一個純潔的學術殿堂。如果大學里都充斥著“假”與“虛”,混雜著權權交易、權錢交易,那社會還有什么信任可言?謀求論文博士的官員、富人們的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學的庸俗化。包括論文博士在內的目標設計良好的制度在執行中屢被異化,必然導致弄虛作假的泛濫,導致社會道德感、正義感和崇高感的麻木,這比制造出可以用數據統計出來的“論人博士”不知要可怕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