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滸傳的讀書心得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
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人有幸參與本校的多媒體教學,積極而努力地探索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的整合。
一、課文學習
在語文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反對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觀點,認為這樣不是語文課而是電腦課,認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無法在網絡教學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網絡也能完成。
這里借用同行所上的這一節《阿房宮賦》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被稱為“詩人之賦”,既有賦所固有的辭藻華美、盡情鋪排、比喻生動、想象瑰麗、夸張奇特的特點,又能以精當的議論借古諷今,表現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故此,教學內容圍繞熟讀成誦進行,并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傮w設想是以理解促誦讀,以誦讀促理解,讀而有感,感而
能發。
教學分為“誦讀”和“研讀”兩大步。
1.誦讀
首先欣賞Flash制作的課文朗誦,此課件由教師在網上搜集
大量能表現阿房宮特點的古畫、攝影、連環畫等圖片,結合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十面埋伏》古樂和動態文字,創設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師的誦讀方法指導下,學生自主誦讀,既可以根據網絡提供的字詞解釋、文章翻譯、思路分析、藝術特色比較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通過開頭的Flash課件欣賞、誦讀。此課件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學生可選擇整篇或分段進行欣賞(有畫面、音樂和朗誦)或背誦(有畫面、音樂,無朗誦)。
在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誦讀競賽中,學生表現得非常踴躍,效果良好。
2.研讀
首先對上一課時所學內容進行檢測,練習在網上進行,即時在網絡上判定成績,即時給出提示,教師可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可加以個別指導。
然后教師指導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從文學角度、歷史角度、現實角度出發,結合本網站的資料和個人感受,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在論壇上發表,教師即時在論壇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協作,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教師簡單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上網搜尋資料,如何展示學習結果)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解決問題,交流、學習結果。
課后學生饒有興趣地進一步研讀,完善學習結果,將感想發表在論壇上,有學生還在課后將結果制成網頁,讓教師鏈接到本課的教學站點上。
二、名著研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首次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推薦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意在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一位同行是這樣做的: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高一上學期是《水滸傳》,下學期是《三國演義》,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分別建立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研讀網頁。
《水滸傳》研讀網站內容包括:《水滸傳》全文,《水滸傳》電視劇本,大量研究水滸諸方面尤其是文學成就的論文,水滸連環畫、年畫、漫畫,精選網友關于水滸諸方面的帖子,相關詩詞、俗語、成語、歇后語,網上精彩水滸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水滸論壇。
《三國演義》研讀網頁內容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全文,專家研究三國的論文,網上有關三國的精彩帖子,三國軍事、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有關三國的壁紙、連環畫、動畫,相關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
可以想象的是,名著研讀網站將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興
趣,豐富了閱讀內容,以案例形式表現出來的專家論文對引導研讀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進了學生的心得交
流,效果必將是明顯的,也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的,為實現大綱規定的名著閱讀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中。
作為一門新的課程,教師與學生都往往無法把握其規律和學
習方法。因此,我設想建立一個研究性學習之窗的網頁,幫助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是最適合在網絡中進行的,網絡能解決研究所需的大量資源,能幫助學生建立小組協作,能使教師實現個別化異步輔導,能使學生與校外的專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
效、快速的聯系。
學生組成研究性小組后,分工合作,在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在網上、社會上進行調查,積極收集材料,并進行整理、加工。研究性學習之窗網頁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引導進度、方法指導、制作示范、提供資料交流平臺的作用。
信息技術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設備及技術無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語文的優勢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使用多媒體的優勢,可以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得更多。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也就是說,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忽略了傳統教學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過程,節省了教師課堂大理板書的寶貴時間,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就能使教學內容、文字資料等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語文課借助錄音、錄像、幻燈等多媒體手段,延伸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是一門語言的文學,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間,不同的研究領域,向讀者傳達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這些原因都造成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困難。如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當時的歷史環境知之甚少,胸懷報效之志的諸葛亮年齡漸長,而當時曹魏政權日益強大,恐“匡扶漢室”之夙愿難酬,愧對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奮筆,出此名篇。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將當時三國鼎立局勢圖用幻燈的形式投放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作品的寫作背景,對文章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將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北伐的片斷展示給大家,有助于同學們加深對諸葛亮忠心報國之志的認識;可以通過播放播音員課文錄音,體味抑揚頓挫的魅力,體味作者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濃厚感情。
二、多媒體和語文新課程改革結合
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語言教材中收錄的少量文字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現代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一) 多媒體與語文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問題化。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二) 多媒體與語文課程結合的表現形式有
1.課文精讀:傳統教學非常重視對課文的精讀,在網絡環境下同樣不可忽視,因為精讀可強化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在這種閱讀中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師可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參考,可用心題當場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并進行即時評價。
2.主題性研讀:主題式研讀指的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這種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教師可提供經整理的大量資源,學生可從網上獲取相關資源,可在論壇交流心得。
3.選擇性閱讀:學習主體在網上快速閱讀,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輸入方式。選擇性閱讀的結果往往通過寫作表現出來。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設想是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教師個人主頁分別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讀網頁。
如建立《三國演義》研讀網頁,內容可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全文,專家研究三國的論文,網上有關三國的精彩帖子,三國軍事、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有關三國的壁紙、連環畫、動畫,相關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
又如建立《水滸傳》研讀網站,內容可包括:《水滸傳》全文,《水滸傳》電視劇本,大量研究水滸諸方面尤其是文學成就的論文,水滸連環畫、年畫、漫畫,精選網友關于水滸諸方面的帖子,相關詩詞、俗語、成語、歇后語,網上精彩水滸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水滸論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對七到九年級學生,要求更為明確:“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毙抡n程標準對名著閱讀作出了量化標準,新教材出現了名著導讀設計,各地區中考也加入了對名著閱讀的考查,藉此推動學生閱讀名著,豐富語文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底子。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名著閱讀教學,真正提高學生名著積累?語文教師首先應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并做好檢查落實,才能保證名著閱讀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升學的壓力,使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名著閱讀;時代的間隔、閱歷的限制,使學生對名著缺乏認識和了解;受各種時尚新鮮讀物的誘導,使名著閱讀倍受冷落。因此只有培養學生對名著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名著閱讀中去。培養閱讀興趣比閱讀名著更重要。培養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通過課文學習激發興趣,如在七年級下冊學習了英國小說家笛福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一節《荒島余生》后,教師專門介紹這本書,并選幾個精彩片段,吸引學生們讀整本書;學完《濟南的冬天》,可以介紹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學習《智取生辰綱》一課,理解了《水滸傳》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行為后,教師可以就此進行拓展,告訴學生:這只是《水滸傳》中的一個故事,《水滸傳》一百零八將,個個性情不同,將將本領高強,人人描寫傳神,以此激發學生帶著濃厚興趣去閱讀《水滸傳》。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加以比較,以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促動課內,相得益彰。
二、教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在激發學生閱讀名著興趣的同時,還得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F在許多學生的閱讀方法很不得當,表現為隨意性、無目的性、無計劃性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加強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級學生的實際,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書目,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薦給學生,每學期2—3部為宜,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限內讀完。其中還可以分為必讀書和選讀書,必讀書要求全班學生共同閱讀,以便教師進行統一的指導和檢測,也方便同學之間的討論,選讀書可以由學生自行選讀。如果學有余力,還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另外選擇讀物。這個工作宜在學期之初進行,并且明確閱讀的要求和進度。不過要注意,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有限,課外閱讀一定不能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倒養成不良習慣,要力求作到讀一本書有一本書的收獲,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其次,要對學生進行一些讀書方法的指導。在七年級上冊的《關于閱讀名著》中,教師簡短地介紹了一些基本的讀書方法,如讀書之前先翻前言、后記和目錄,做到對書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略讀和精讀相結合,做讀書筆記,可以寫摘要,做批注,列提綱,制卡片,畫圖表,寫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導讀包括全書的介紹、閱讀建議、精彩片段以及對這些片段的點評,實際上是起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不同類型的書,要介紹不同的閱讀方法。像對《愛的教育》、《童年》等小說,學生最易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閱讀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讓學生理出小說的情節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這樣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再比如詩歌,要注重誦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詩的意境,進而與詩人產生心靈的共鳴,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讀《昆蟲記》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點,注意從中汲取知識,一方面要注意體會其中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特別是對必讀書,宜要求學生在讀過一遍,明了全書的大意之后,再細細地讀一遍,引導他們仔細體會其中的精彩章節,探究書中的疑難問題,領會書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們寫出自己的讀書報告或讀書筆記。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
通過開展寫讀后感、賽詩會、讀書征文、讀書筆記展評、好書推介、好書換著看、圖書漂流等形式的活動,展示學生讀書成果,激發讀書熱情。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檢測他們閱讀的效果。
四、名著閱讀重在落實檢查
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課業負擔重以及部分家長、老師對課外閱讀認識不足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學生對文學閱讀缺乏興趣。很多學生寧愿沉迷于武俠、言情小說或卡通漫畫,卻不愿意去讀名著,閱讀品位的低下直接導致了學生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低下。
如何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開展中學生課外閱讀呢?我在所教的兩個班里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充分利用課本,引導課外閱讀
文學名著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蘊和精妙的藝術特色,散發著經久不衰的人文魅力。中學課文中也涉及一些中外名著,比如《紅樓夢》《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在課外閱讀的最初階段,教師不妨利用課堂內容適當延伸,有意識地講一講名著的精彩之處,講得越生動,越能把學生閱讀原著的胃口吊起來。初中生求知欲強,喜歡探究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在學完課文后提出一些問題,誘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使其由學習選段到主動閱讀整部經典作品。
如教《范進中舉》一課時,我有意告訴學生:“范進中舉之后還發生了一件可笑又可恥的事情,你們可以去找來看看。”結果學生很快找到了“范進不顧母喪打秋風”這一段,還很有興趣地讀起《儒林外史》這本書。又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問學生:“魯智深痛打鎮關西時身在鬧市,他打死人之后成功逃脫了嗎?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然而然就會去閱讀《水滸傳》。
二、挖掘文本資源,推薦優秀讀物
課程標準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根據這一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媒介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并適時而有序地給學生開列必要的閱讀參考書目,從而克服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既要結合課文介紹中外名著,又要貼近生活介紹“時文”,特別應及時把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現代化生活氣息濃、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學生被吸引了,就會主動去閱讀。這樣有效的激發方式,能使他們想讀書、愛讀書。我曾在班里推薦過《哈利·波特》《詩文選粹》等系列圖書,學生都很愛看,書中的人物一度在我們班風靡一時。
三、教師以身示范,營造讀書氛圍
美國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說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 而且是模范。教師要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首先自己要對閱讀感興趣。課余時間,我常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文,這可以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示范作用。教師在閱讀時所流露出的激情和快樂,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感受到老師對閱讀的喜愛,就會覺得閱讀是非常有樂趣的一件事。
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要多和其他學科教師溝通,為學生課外閱讀創造一個寬松的校內環境。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會由被動閱讀轉向主動閱讀。同時,教師還要取得家長的支持,給孩子足夠的讀書時間,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家庭閱讀環境,使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四、加強學生交流,開展讀書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活動是產生興趣最直接的途徑。因此,我在班級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課前三分鐘賞讀、撰寫讀書報告、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讀書心得墻報展覽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班的讀書交流會,我通過學生的閱讀報告,挑選出一些讀書很有心得和見解的學生,讓他們在限定的時間內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所讀的書,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解答同學們圍繞該書的各種疑問,交流不同的觀點。在這種交流活動中,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這極大地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閱讀熱情,使他們逐漸把讀書當作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新修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著名教育家贊可夫也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內閱讀教學只是教個閱讀方法而已,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課外閱讀,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學好語文,僅僅靠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學習活動是在課外進行的。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學習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閱讀。”
由此可見,課外閱讀應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對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語文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來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空間。
2 網絡閱讀的優勢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網絡為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帶來新的契機,為學生開辟了自由的發展空間。如果說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主要是在教學手段上,那么,網絡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則是全方位的。它極大地改善了教學媒體的表現力、交互性,為課外閱讀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網絡閱讀更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閱讀信息的豐富 目前網絡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在百度還是谷歌中鍵入一個關鍵詞,就會出現很多相關的網頁,資源之豐富是其他閱讀資源無法相比的。
閱讀的興趣強 調查發現,學生對網絡閱讀比讀教材等傳統閱讀方式的興趣高,這主要是因為網絡閱讀的新鮮感。而且網絡閱讀資源圖文聲情并茂,時代性強,更易于學生接受。
閱讀的成本低 這個成本不僅僅指經濟上的成本,也包括勞動代價。有一位教師這樣描述網絡資源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的好處:我們可以集中一批網絡資源供幾十人同時研讀討論,卻不會讓幾十人都買到或借閱到同樣的書籍。的確,有了網絡資源,就不需要花很多錢去購買書籍,在需要閱讀時,打開網絡、搜索、下載、閱讀,一氣呵成,避免了許多的資源浪費,節省了相關的費用。同時可以通過“鏈接”,輕松地從中了解相應的一些閱讀方法、他人的閱讀評價,解決閱讀中的困難。
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網絡的這些優勢,將信息技術手段和語文學科有機整合,鼓勵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并有條理地指導學生的網上閱讀。在傳統語文學科的教學車上裝上信息時代的輪子,讓語文學科在信息化高速路上奔馳。
3 如何有效實施網絡閱讀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網上閱讀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網上閱讀收到明顯實效,關鍵是喚起學生的網絡閱讀興趣。目前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外閱讀就是看課外書,沒有意識到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從以下幾方面把學生課外閱讀的視線引到網上閱讀,使他們養成網上閱讀的習慣。
1)推薦一些網絡美文,吸引學生目光,培養網上閱讀習慣。從七年級開始,在班級開辟“美文品讀角”,從網上下載一些美文段落,師生共同品讀。同時進行美文推薦比賽,讓學生自主搜索網絡美文,闡明推薦的理由。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關注網絡上的閱讀資源,有利于網上閱讀習慣的培養。
2)通過教材選文,激發學生閱讀原著興趣,提升網上閱讀的品位。每一個語文教師都知道,真正要讓學生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僅僅靠讀一些美文是遠遠不夠的,經典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對網上閱讀有了一定的關注后,教師就應引導他們由閱讀短小精悍的美文轉到閱讀經典作品上來。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多出自名家名篇,如《智取生辰綱》節選自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楊志產生強烈的興趣:他將何去何從?從而引導學生去網上查閱《水滸傳》這部原著。這樣,教材與網上閱讀的鏈接就形成了。
加強網上閱讀的指導,提高網上閱讀的效率 學生的網上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自主閱讀。但這并不是說教師要放任自流,相反,要加強網上閱讀的指導。呂叔湘先生說過:“課外閱讀的指導很重要。”
1)要依據年齡特征進行指導。閱讀要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認知結構與心理特點,才能取得最大的閱讀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推薦閱讀書籍,使學生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有目的地選擇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效率。對七年級,向學生推薦《魯濱孫漂流記》《格林童話》《繁星》《春水》《西游記》等童話性、趣味性、情節性比較濃的作品;對八年級,建議學生閱讀有關人物成長歷程的作品,如《草房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等;對九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積淀,可以讓他們閱讀像《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性濃的作品。
2)要根據閱讀的階段特點進行指導。閱讀的階段可以劃分為閱讀的初始階段(感知文本)——閱讀的深入階段(體會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意思)——閱讀的反思階段(反思文本、質疑文本)——閱讀的內化階段(得出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感受)。教師要根據閱讀階段的特點加以指導,使學生閱讀有序,使網上閱讀落到實處。其具體的做法是:每推薦一本書,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學生在作業中留下閱讀的痕跡,這個痕跡包括摘抄佳句、概括內容、對作品的質疑、自己的反思或體會,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這些痕跡及時進行指導、溝通。
3)要構建網上閱讀平臺,規范網絡閱讀的內容。當今的網絡資源浩如煙海,也良莠不齊,特別是網絡中的一些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利。因此,在指導學生網絡閱讀時,教師要盡可能利用手中的資源幫學生構建網上閱讀的平臺,規范他們網絡閱讀的內容,引導學生去偽存真,主動摒棄網絡文化的成人化、信息泛濫等缺點。
加強網上閱讀效果的評價和檢測 為了讓學生對網上課外閱讀保持長久的興趣,交流和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評價,能肯定學生的讀書收獲;通過交流,能使學生把握網上課外閱讀的方法和原則。所以,一般會安排一些活動,如交流閱讀心得、讀書演講比賽、讀后感征文比賽等,讓學生唱主角,收獲網上課外閱讀的成功與喜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7~9年級的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
如何更有效地閱讀名著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嘗試。
一、家校聯手,合力培養
每接手一屆學生,語文教師都應該和家長溝通,強調閱讀名著的重要性,告訴他們,語文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當然學不好語文。同時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薦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錄,從而與家長取得共識,家庭、學校雙管齊下,形成合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促使學生在老師與家長的督促下進行名著閱讀。
二、結合大綱,精挑細選
學生的閱讀有其年齡的特點,同時過渡性、閉鎖性、動蕩性和社會性又是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分析能力還不高,對作品的選擇、閱讀自然存在種種不足。因此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大綱推薦一些優秀書目。
1.共同參與,確定計劃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我們在選擇、確定閱讀篇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參與閱讀計劃的制訂,合理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選擇。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有些名著篇幅較長,內容較深,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其閱讀的積極性。因此,在計劃實施的初期,我們應選擇一些篇幅較短、文字淺顯的名著,或者向學生推薦名著的學生讀本。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讀完,然后再推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這樣便能降低他們閱讀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慢慢適應并喜愛上名著。
3.合理安排,把握進度
閱讀要課內外相結合,每周把一節課作為固定的名著導讀課,其余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每人每天讀10~20頁。長期堅持下去,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養成,閱讀的目標就能達到。
三、適當刺激,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人們只有在活動中對某種事物萌感,才會去學去做?!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前提。于漪也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會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睂W生一旦對語文閱讀這一科目發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提高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運用繪本,激發閱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名著一般都較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我們可以用繪本連環圖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出示《香菱學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進行圖片的描述,并展開聯想,這里面究竟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然后告訴他們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作者又是怎樣來寫這個故事的呢?這個人物還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還講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播放影片片段激發閱讀興趣
用影片片段可以很好地激起閱讀興趣。如播放《荒島余生》的一個片段:主人公在一個荒島上,赤腳艱難地走在水中,腳爛了,鮮血從紅腫的腿腳上流出來。主人公咬著牙,脫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腳上,拄著棍子繼續前行。主人公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才出現這一幕,學生都很想知道。這時候就可引導學生去閱讀《魯濱孫漂流記》。
3.成語俗語激發閱讀興趣
成語故事或是俗語一類的東西,學生比較愛聽,我們可用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向學生講“石遷偷雞――不打自招”。如果學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這個故事說給學生聽。接著告訴學生,這是《水滸傳》中的一個故事,《水滸傳》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給出幾個有關的成語、俗語,讓學生在下個時間,把和這些成語、俗語有關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4.課堂拓展,課外延伸
這是采用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進行拓展,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里面的人物描寫非常細致,于是教師就可告知學生,《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個個性情不同。學生自然就會自己在課外找書看。
四、知識競答,提高學生參與度
“開心辭典”之類的欄目,已深入人心,學生更是愛看,并且百看不厭。我們也可以采用類似的知識競答的方式保持閱讀興趣的持久性。
五、深度閱讀,鼓勵創造
對于名著的閱讀,如果僅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節等表層意義上,這樣的閱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墩Z文課程標準》更強調探究性閱讀,如“對課文內容能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一、營造氛圍 激發悅讀
1.營造良好的悅讀氛圍
我們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因為孟母充分認識到了孩子學習環境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把學生置身于濃厚的讀書環境中,這是激發學生喜愛讀書的重要客觀因素。
2.營造學習場所的文化氛圍
名人名言是語言的精髓,是生活經驗的高度提煉,對學生有強烈的啟發性和教育意義。它是教育、啟發、激勵學生學習,鎖定學習目標的鑰匙,要讓這把鑰匙打開學生讀書的興趣之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將名人名言制作成條幅掛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讓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啟發和教育,可將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書”,(英?切斯特斐爾)掛在教室里,過幾日更換一次;也可以掛在學生的臥室里,讓學生隨時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勵。
3.營造良好的悅讀資料氛圍。
營造良好的悅讀資料氛圍,首先要加大對小學生課外閱讀資料的投入。讓學生隨時隨地有書可讀,學校應當建立圖書室,規定一定時間讓學生閱讀,班上可建立圖書角,讓學生課余時間有書可讀,有條件的學生家庭可以建立圖書架,讓家長購買一些適合學生特點的書籍,讓孩子節、假日有書可讀。這樣,讓學生置身在書得的世界里,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天地里,不閱讀都很難。
二、方法引導 促進悅讀
1.故事懸念法
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隨著教師聲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巳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書告訴他們,想知道結果就借讀這本書,書里面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這樣讓聽者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去進行閱讀,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2.電視輔助法
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教師如果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學生介紹相應的讀物,他們的閱讀興趣會比較大。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西游記》、《果寶特工》等后,學生會常常討論劇情的發展。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推薦讀相應的圖書,學生興致高昂,收到良好的效果。
3.課堂延伸法
要讓學生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必須將讀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從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覺自愿地讀書。如:在學校組織觀看電影《小蘿卜頭的故事》后,立刻介紹學生去讀《紅巖》;班級故事比賽上有同學講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后,隨即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在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熱播及學習課文《景陽岡》時,趁勢在班級推出《水滸傳》一書,學習了課文《猴王出世》后,借機引導學生去研讀《西游記》……諸多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瑣事都可以用來點燃學生讀書興趣的火苗,促發他們讀書欲望的火花!
4.言傳身教法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喜歡閱讀,懂得悅讀的方法,了解書籍的內容,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悅讀,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帶動他們喜歡閱讀,教師要多讀文章給他們聽,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更能促使學生自愿自覺地悅讀。
三、 活動開展 夯實悅讀
1.提供舞臺
興趣來源于對成功的向往,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借用班隊課、校本閱讀課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平時,在每節語文課開始我讓學生上來說一段話,可以是新聞重播,可以是自己的生活見聞,還可以是向大家介紹自己近期讀過的作品,有能力的還可以談談看完后的感受,這樣讓學生有了交流信息的舞臺,多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而這些介紹又成了吸引其他孩子去努力的方向。
2.討論交流
每個學生經歷閱讀的過程不盡相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化每個學生的閱讀過程。閱讀后,學生之間可互相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也可舉行課外知識競賽,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學了《蟋蟀的住宅》、《珍珠鳥》,可指導學生看《少兒百科全書》,看完后,讓學生講講給你印象最深刻的動物,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學會如何閱讀,又增加了學生課外知識。
3.鼓勵先進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或者搞一些基于閱讀訓練的活動,通過活動激勵學生悅讀,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對閱讀更有信心,堅持下去,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廣泛了,語文的素養就會從整體上提高了,因此,我們要在課外閱讀的生活領域里,鼓勵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4.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