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1: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優美詩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如何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呢?下面談談小學古詩文教學的一些方法。
一、培養學習古詩文興趣
古詩文本身的內涵博大精深,內容廣博。有充滿童趣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有贊嘆自然美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有充滿哲理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有壯志豪情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揖x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名篇名句,通過各種形式,運用富有詩情的語言,著意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養成每天誦讀的習慣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通過齊讀、小聲讀、大聲讀、加手勢讀,讀出味來,讀得滾瓜爛熟,再讓學生齊背、同桌互背,直到倒背如流。詩詞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以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語感熏陶,這些正是漢語獨特的魅力所在。
如何保證每天誦讀古詩文的時間呢?我充分利用早讀課,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文。天天朗讀,堂堂背誦,日積月累,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我堅信,那些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參與和證明了的古典精品,會同空氣一樣毫無痕跡地滲入生命深處。
三、輻射學習
所謂輻射學習就是舉一反三。有時從教材出現的古詩為基點輻射,連帶出其他相關的古詩來學習。例如:教學《鋤禾》時,便由李紳的這首詩引出《憫農二首》中的另一首;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引出別外一首《望天門山》;由杜牧的《清明》引出另外一首《山行》……有時從教材中的課文為基點輻射,如學習葉圣陶的《荷花》這篇課文時,便可以引出與荷花相關的古詩:《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四、據時學習
據時學習是根據古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學習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例如,三年級學生在古詩文背誦匯報時,就采用了據時背的形式。學生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順著四季走來,一路朗朗童音。從《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這種形式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大量地背誦奠定了基礎。
五、摘抄優美詩詞
我教的學生從小就養成摘抄優美詩詞的好習慣。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把所學的優美詩詞收集起來,并在首頁上寫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古詩。兩年來,學生們也收集了幾十首古詩??粗麄冋J真的筆跡,讀著他們鐘愛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一條條名句,我心里真是說不出的快慰。
[關鍵詞]基督教;音樂;贊美詩;敬拜
[中圖分類號]J6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6-0008-02
基督教音樂對西方音樂的發展起了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如目前使用的五線譜就是由基督教會多年逐漸發明發展起來的,現在我們學習的美聲唱法也起源于基督教。管風琴的制作與發展,甚至數字樂譜在亞洲的推廣和使用,都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系。音樂與基督教的共同發展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無論從基督教來說,還是從音樂來說,都沒有辦法將基督教與音樂分開。
一、基督教與基督教音樂
“基督”一詞,希臘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君王”,宗教含義是“上帝差遣的救世主”。耶穌基督為基督教崇拜對象,“三位一體”“因信稱義”為其教義核心,《圣經》為其經典,教會為其組織形式。
音樂的發展是和宗教(基督教)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基督教音樂就成為一種重要的信仰傳播工具,黑格爾說過“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相聯系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感到宗教的真理?!被浇淌且粋€音樂的宗教,歌唱的宗教?;浇桃魳沸勺匀?、曲調舒緩、優美純樸且莊嚴肅穆,流行于世的60多萬首贊美詩,其中既有巴赫、貝多芬等大師們的杰作,又包含了世界各國眾多曲調優美頗具特色的民歌,圣歌的誦唱也十分廣泛?,F代音樂的記譜法、合聲法、各種調式的形成以及音樂理論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基督教音樂密切相關。
基督教音樂又稱圣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贊美、信靠和祈求?;浇桃魳吩跉W洲得到的極大的發展,也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浇桃魳反笾掠幸韵路诸悾?/p>
1 彌撒曲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15世紀以前,是沒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紀改為由清唱和管風琴交替進行。17世紀起采用管弦樂伴奏,并插入獨唱、重唱等,歌詞用拉丁文,結束時的唱詞有“Ite,Missaesg”(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來。包括慈悲經、榮耀經、信經、圣哉經和羔羊經五個樂章。
2 受難曲
大型聲樂曲。以四福音書中記載的主耶穌受難的過程為內容,從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釘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紀)的受難曲以格里高利圣詠組成,用戲劇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紀,復調音樂代替了圣詠。
3 清唱劇
將圣經中的經文譜曲,風格與歌劇十分接近,有人物、事件,用宣敘調、詠嘆調和合唱來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劇沒有戲劇動作和戲劇表演,這一點清唱劇和受難曲相似,與受難曲不同的是:受難曲主要是描繪耶穌的受難過程,而清唱劇的范圍則沒有限制。
4 康塔塔
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種世俗敘事套曲。與清唱劇相似,兩者區別在于清唱劇篇幅較大,人物眾多,而康塔塔則篇幅較小,故事內容較簡單,往往偏重于抒情。
5 眾贊歌
一種基督教會眾合唱的頌贊詩歌,又叫贊美詩。這類詩歌有兩類:一類是由作曲家譜寫的,有很高的藝術性,但不適合一般信徒誦唱;另一類是由信徒譜寫的,不追求藝術性,但容易上口,適合一般信徒詠唱(教會所用的頌贊詩歌都屬于此類)。
二、贊美與敬拜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贊美的內容主要是對圣父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奇妙大能和作為發出贊嘆;對圣子舍身流血施行救贖宏恩發出感謝;對圣靈自由運行做各樣善工發出誠懇及甘愿順服的邀請。
為什么在禮拜中一定要有贊美呢?
1 基督教信仰在《圣經》開篇創世紀中明確告訴我們太陽、月亮、光體、星辰、宇宙萬物、空氣、水、生靈和人皆為上帝七日內奇妙創造。上帝是創造者,是開始也是至終,是完全高于人類的全能者,是當受敬拜配得贊美的,必須敬拜、贊美。也應該是所有蒙恩得救的人們發自內心的驚嘆與降服。
2 上帝除了是創造者、全能者外,上帝還是愛!而這種愛,人們只要愿意接受就可以無條件地、無限地并具有永恒性意義的愛。圣經在《約翰福音》3章16節中明確的告訴人們:“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正是因著這種對人類施行恩典、拯救、謂之長闊高深的愛,凡是相信這一救恩的眾民在情與理上更應當是縱情高呼頌贊了。
通過贊美敬拜信徒表達他們對上帝的崇拜,并在音樂中解說神的指示和祝福,讓信徒的信仰更加堅固。敬拜并不需要華麗的場合,教會中都有唱詩班來帶領大家敬拜贊美,圣潔美妙的音樂把人們帶入超凡脫俗的境地,使信徒感受到與神的親近?;浇淘诓嫉罆r,也常常通過贊美詩的形式,將許多深奧、抽象的教義和宗教思想,轉化為都能被廣大普通民眾領受的通俗易懂的道理,并通過音樂的渲染,使宗教特有的神圣、肅穆的性質突顯出來。
一方面,宗教借助音樂來宣傳教義,借助音樂烘托莊嚴肅穆氣氛,借助音樂實現人神的交流互動等等;另一方面,音樂也借助宗教獲得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借助宗教實現了藝術的力量,使宗教得以傳承和不斷發展。
基督教音樂具有布道傳福音的功用,音樂是基督教信仰中的特征之一,但決非只是信仰中的點綴、裝飾。基督教音樂中有莊嚴美、宏偉美、純潔美和神秘美。這種具有綜合元素美的感受在世俗性音樂中是感受不到的。正因如此,千百年來每當教會在紀念、歡度宗教節日或進行各種禮拜、儀式、聚會、慶典時,音樂頌贊之聲飛揚遠方。帶著對人們心靈強烈的吸引力、震撼力,將無數心靈饑渴慕義的人引導上帝面前認罪悔改、蒙恩得救?;酵揭再澝酪魳窌姆绞剿奶幯不刭澝?,傳播福音的種子,用音樂來開展布道工作,以幫助更多人認識上帝,接受耶穌為救主。
贊美敬拜的審美愉悅功能和心理治療功能。在宗教活動中,音樂可以幫助受眾抒發、宣泄情緒,更重要的是可以喚醒來訪者對美的體驗,也就是喚醒了受眾內心積極的生命力量。而這種美的積極的生命力量最終引導受眾自己走出困境,擺脫痛苦,并找到解決現實困難的辦法或方向。
三、中國基督教中的敬拜贊美
基督教在傳人中國后就按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去發展,就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在禮拜儀式上也唱起了中國人創作的贊美詩。中國基督教中的敬拜贊美主要是在中國人熟悉的曲調配上贊美詩歌詞,基督教是一種宗教、是一種文化,但是每一種文化傳播到另外一個地域的時候就會在無形的磨合當中顯示出每一個地域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
中外基督教音樂的不同有:(一)調式的差異:中國音樂的調式為宮、商、角、徵、羽五種五聲調式,多數樂曲都基于五聲調式,但七聲調式也作為五聲調式的擴充使用;西方音樂的調式主要有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二)旋律的差異:中國音樂高音強低音弱,西方音樂高中低音較平衡;中國傳統音樂一般不轉調,而西方傳統音樂有大量的轉調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于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重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中國音樂中絕大部分均為單聲部。
在中國,信徒能識譜的人并不多,人們似乎對旋律不太在意,只要好聽熟悉或貼切流暢即可,詩歌的內容才是重點。特征是用中國民謠歌詞和民間裝飾滑音風格的旋律線條。歌詞是基督教的倫理,其中卻充斥著中國民間的思維模式,旋律無論中西或自創。都被演唱出韻味十足的中國民間風格。
論文摘要: 余光中先生以詩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學貫中西,在文學翻譯領域也頗有建樹。不僅譯介了大量英美文學作品,同時還發展成一套自己的譯論。本文以他關于翻譯與創作關系的論述為主線,闡述其主要譯學思想,并通過分析他翻譯的英美詩歌,看其翻譯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及體現,以及對于后進譯者的現實指導意義。
提到余光中,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戶曉、廣為傳誦的詩篇,還有那些氣勢雄渾、色彩瑰麗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僅是成功的詩人和散文家,同時還是優秀的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他學貫中西,在文學的教學、創作、翻譯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創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其翻譯范圍廣泛,包括詩歌、傳記、小說、戲劇;產量頗豐,至今已出版翻譯集十一種;并且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譯學思想。
余光中認為,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為藝術,則必有其創造性。翻譯與創作有相通之處,兩者都是要將一種經驗轉換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將自己的經驗翻譯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種“不拘的翻譯”、“自我的翻譯”。而譯者要進行翻譯的這種經驗,已經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內容和外貌,容不得譯者擅自變更。然而,譯者在將這種經驗從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時,在字詞的選擇、句子結構的安排、整體風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創作。他在談自己譯詩的經驗時說:“翻譯的心智活動過程之中,無法完全免于創作?!晃蛔g者必須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賴他敏銳的直覺。這種情形,已經頗接近創作者的處境了?!币虼?,“翻譯也是一種創作,至少是一種‘有限的創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學翻譯中,詩歌翻譯最難,也最能體現譯者水平。余光中以詩人與學者的雙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國學和西學功底,翻譯了大量英美現代詩歌。憑借嚴謹的態度、醇厚的語言修養、天賦的藝術才能,他翻譯的英美詩歌質量上乘,帶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本文擬從余光中翻譯的英美現代詩歌入手,分析其譯學思想在實踐中的體現和應用。
一、文學翻譯需要“變通的藝術”
關于翻譯,余光中有很多精辟的譬喻?!胺g如婚姻,是一種兩相妥協的藝術”。“如果說,原作者是神靈,則譯者就是巫師,任務是把神的話傳給人”(余光中,2002:55)。既然如此,這種雙方之間的妥協應該達到什么程度;而“巫師”應該如何用人話傳達“神諭”,既要忠于神,又要讓人聽得懂?這就涉及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變通之道”。在翻譯中,究竟應該靠近源語多一點,還是靠近譯入語多一點?應該“直譯”多一點,還是“意譯”多一點?這也是譯界中爭執得最多、最久的問題。余光中提出鳩摩羅什“翻譯為嚼飯喂人”的比喻,并轉化譯文“生”與“爛”的問題。他說:“譯文太遷就原文,可謂之‘生’,俗稱直譯;太遷就譯文所屬語言,可謂之‘爛’,俗稱意譯?!彼J為理想的譯文,既不能生,也不必爛,夠熟就好(金圣華,2006)。他說:“我做譯者一向守一個原則:要譯原意,不要譯原文。只顧表面的原文,不顧后面的原意,就會流于直譯、硬譯、死譯,最理想的翻譯當然是既達原意,又存原文?!比绻龅诫y以兩全的時候,“只好就逕達原意,不顧原文表面的說法了”(余光中,2002:126)。
在一般的文學翻譯中,要把握好這種“變通的藝術”已是不易。而詩歌,作為各種文學體裁中語言最精粹凝練、藝術技巧最豐富多樣的一種,其翻譯更是難上加難。中英兩種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辭、思考習慣、美感經驗、文化背景上相距甚遠,而在詩歌翻譯中,既要傳達原詩的思想內容,又要盡量貼近原詩的形式,更要再現原詩的意境與神韻,做到“詩美再現”,這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似乎比創作更加繁復。下面,我們將通過賞析美國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名詩《殉美》(I Died for Beauty)的兩種譯本,看余光中是如何以駕馭兩種文字的深厚功力,在翻譯實踐中貫徹自己的翻譯原則的。
原詩: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We Brethren,are”,He said——//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余光中譯:我為美死去,但是還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有個為真理而死去的人/來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問我為何以身殉?/“為了美,”我說。/“而我為真理,兩者不分家;/我們是兄弟兩個?!?/于是像親戚在夜間相遇,/我們便隔墻談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際,/將我們的名字遮掩。
張國海譯:我為美而死了——但剛剛/安躺在墳墓里/便有一個為真理而死的人,躺下/在我的隔壁——//他輕聲地問起“我為何而死?”/“為了美”,我答曰——/“而我——為了真理——兩者為一體——/我們是兄弟”,他說——//于是像親戚,相遇在夜里——/我們隔墻談天說地——/直到青苔爬上我們的雙唇——/將我們的名字遮蔽。
狄金森的短詩,風格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她的詩大都采取童歌(nursery rhymes)的形式,單數詩行為“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雙數詩行為“抑揚格三音步”(iambic trimeter),形成獨具特色的“四行體”(quatrain)。她的詩中多用破折號,是因為創作時常常思如泉涌,來不及標點,便以長劃代之。她的創作打破了傳統,句子常常不合文法,用韻也往往是鄰韻(para-rhyme)。然而看似不合章法的創作手法,產生的卻是清新雋永、靈氣逼人的詩作。
從兩段譯詩的形式上來看,張譯似乎是對原詩的絕對“忠實”,從字詞的排列,到句子結構,甚至是標點符號,幾乎都與原詩一一對應。然而,詩歌是一種最感人的文學形式,詩人運用的一切語言和藝術技巧,都是為了創造一種整體的效果,而詩歌的翻譯,也要努力去再現這樣一種效果。張譯看似與原文形式一一對應,實則沒有體現出原詩的節奏感,所選字詞平庸,句子結構松散,未能再現原詩那種輕盈、空靈的美感。這其實正是對原詩的“不忠”。在余光中的翻譯中,為了符合中文的表述習慣,以及結構的緊湊,所有破折號均省去,在盡可能貼近原詩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字詞的位置作了必要的調整,以滿足音韻、節奏上的需要。每一節中雙數行押韻,單數行以“四頓”代“四音步”,雙數行以“三頓”代“三音步”,較好地體現了原文格律上的特征。在用詞上簡潔凝練,“不曾”、“安息”、“以身殉”、“唇際”,這樣的字句樸實又有詩意,句子結構緊湊而有節奏感,從整體上再現了狄金森的風格,使讀者完全感受到女詩人對美與真的執著追求。讀他的譯詩時,似乎可以想象詩人的靈魂附著在譯者身上,譯者“成了天才的代言人,神靈附體的乩童與巫者”(余光中,2002:177),達到了傅雷所說“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傅雷,1984:80)之境界。
二、用優美地道的中文,做英漢文學翻譯
既然文學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創作,那么譯者就算不是作家,也要有作家一般駕馭文字的能力。表現在文學作品的英譯漢中,就是要有相當的中文水平,能用地道、流暢、優美的中文來再現原作。
談到中文的地道和優美,就不能不提到余光中先生對于中文西化趨勢的關注。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談到了對于目前中文發展趨勢的憂慮。他指出,從至今,白話文一直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可以分為“善性西化”和“惡性西化”?!吧菩晕骰笨扇?,“惡性西化”則不可取。造成“惡性西化”的原因,一是讀英文的直接作用,二是看翻譯作品的間接影響。因此他認為,對于維護中文的簡潔、優美,譯者負有重大責任。
余光中認為,當今中文受到的嚴重污染,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公式化“翻譯體”的泛濫。他舉了大量實例來印證這種機械套用式的“翻譯體”對中文的危害。例如,見“when”就“當”,見“and”就“和”,見“-ly”就“地”,見“if”就“如果”,還有遇到名詞復數一律加“們”,不適當地套用被動語氣,濫用代名詞、介系詞等。此外,目前中文的翻譯和創作作品中,“的”字的使用可說是泛濫成災,因此他特別提出著名的“的的不休”之說。英文形容詞在詞尾和語法組成上變化多端,而中文里全都交給“的”字去承擔的話,則往往造成句子冗長繁雜,文意糾纏不清,失去了節奏和美感(余光中,2002:178)。
余光中不僅對公式化的“翻譯體”進行討伐,呼吁譯界人士為維護中文的純潔而努力,自己也身體力行,在翻譯實踐中為廣大譯者樹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樣。下面就以他翻譯的英國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一首變體十四行詩《英倫:一八一九年》(England in 1819)為例,看他如何巧妙處理原詩中大量出現的形容詞和定語從句,從而避免陷入“的的不休”的困局。
原詩: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king—/Princes,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who flow/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 muddy spring;/Rulers,who neither see,nor feel,nor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Till they drop,blind in blood,without a blow;/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An army,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Religion Christless,Godless—a book sealed;/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Are graves,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Burst,to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譯詩:又狂又盲,眾所鄙視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孫,愚蠢世系的剩渣殘滓,/在國人騰笑下流過——污源的濁漿;/當朝當政,都無視,無情,更無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終會朦朦然帶血落下,無須鞭笞;/百姓在荒地廢田上被餓死,殺死——/摧殘只有,且強擄橫掠的軍隊/已淪為一把雙刃劍,任揮者是誰;/法律則拜金而嗜血,誘民以死罪;/宗教無基督也無神——閉上了圣經;/更有上議院——不廢千古的惡律——/從這些墓里,終會有光輝的巨靈/一躍而出,來照明這滿天風雨。
原詩在語法結構上十分復雜,翻譯難度相當大。全詩是一個完整的長句,前十二行是八個名詞中心詞構成的長長的主語,第十三行才出現了謂語“are graves”。這樣龐大的結構在中文里是無法保持的,余光中在譯詩中便化整為零,用一串的短句來對應。原詩中有六個作名詞修飾語的定語從句,四個所有格形容詞,九個動詞分詞,還有15個正規形容詞,如果都用“的”來翻譯,則一共要出現34個“的”字,這樣的譯詩會讓讀者讀得萬分吃力,詩歌簡潔含蓄的美感蕩然無存。以第一句為例,如果簡單地譯為“一位衰老的、瘋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視的、垂死的君王”,這樣的中文就實在是太可怕,更談不上什么詩性的語言了。余光中在翻譯中省去了不定冠詞“an”,將“君王”縮成“王”以直接搭配“老”字,再用一個“又……又……”的結構,將原來長達21字的句子縮短至13字,原來的六個“的”也只剩下了一個。結果經過余光中的巧妙處理,整首譯詩中只出現了七個“的”字,全詩結構緊湊,語言流暢,詩意盎然,顯示出余光中高超的中文水平和非凡的創作才能。
三、英美詩歌翻譯中的格律問題
一般說來,作家而兼事翻譯,難免會讓譯文受到自己創作風格的影響。特別是在詩歌翻譯中,由于譯詩是相當感性的,譯者自己的格調就更容易滲透到譯文中去。余光中在承認這一點的同時,又舉出了“性格演員”與“千面人”這一對譬喻,來闡述對于詩歌翻譯的見解。他說,如果譯者在翻譯各種風格的詩歌時都脫離不了自己的調調,那就只能算是個“性格演員”,演什么角色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味道。而真正理想的譯詩中,“最好是不見譯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譯者應該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員’”(余光中,2002:36)。
因此,他主張譯詩應盡量注意原文的格式與音律之美,譯文體裁以貼近原文為依歸。凡是韻律詩譯出來必然押韻,譯自由詩則不然。譯者必須細心領會和分辨不同詩人的風格,如愛倫·坡擅長頭韻,佛洛斯特愛用單音節的前置詞和副詞,艾略特喜好復音節的名詞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譯者的風格籠罩原文(金圣華,2006)。
以下便以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名詩《大鴉》(The Raven)第七節的翻譯為例,探討余光中在詩歌翻譯格律轉換方面的技巧。
原詩:Open here I flung the shutter,when,with many a flirt and flutter,/In there stepped a stately Raven of the saintly days of yore,/Not the least obeisance made he;not a minute stopped or stayed he,/But,with mien of lord or lady,perched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 upon a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and sat,and nothing more.
譯文:霍地我排開了百葉窗,忽然,以陣陣的拍翅與撲響,/一只莊嚴的大鴉踱進房來,那來自神圣的古代的大鴉。/他絲毫都不肯向我鞠躬,也不肯止步或駐足一分鐘,/但是以貴族或貴婦的面容,在我房門的上端棲下——/在帕拉斯的半身像頂,正當我房門的上端,棲下——/棲止而坐定,更無其他。
這首《大鴉》 是愛倫·坡的代表性作品,是為懷念死去的情人麗諾(Lenore)而作。愛倫·坡特別注重詩歌的形式和韻律,這首詩也是格律嚴謹,節奏規整。余光中自己也在這首譯詩的注釋中說:“《大鴉》一詩,韻律至嚴,翻譯最難?!保忠粤?,1989:39)然而難雖難,卻因難見巧,這首詩的翻譯充分體現了余光中無與倫比的翻譯和創作才華。全詩共十八節,每節六行,其中前五行為“揚抑格八音步”(trochaic octameter),第六行為“揚抑格四音步”(trochaic tetrameter)。譯詩的前五行用八“頓”來對應原詩上的八個音節,第六行用四“頓”來對應原詩的四音節。全詩通押more韻(每節第二、四、五、六行),譯詩中用“大鴉”、“棲下”和“其他”等來體現原詩中押more韻的句子。原詩每節第一行中間之字與行末之字押韻,如此段中的“shutter”、“flutter”,第三行中間之字與行末之字及第四行中間之字也押韻,如此段中的“he”,“he”,“lady”。譯詩中分別用了“百葉窗”、“撲響”來對應“shutter”,“flutter”,用“鞠躬”、“分鐘”、“面容”等詞來對應“he”,“he”,“lady”。原詩中“頭韻”(alliteration)運用極多,譯詩中也將“flung”,“flirt”,“flutter”譯為“排開”、“拍翅”、“撲響”,“stopped or stayed” 譯為“止步或駐足”來加以體現。譯詩不但準確傳達了原詩的意義和精神,同時在語言形式上也努力再現了原詩的特征。余光中翻譯的這首《大鴉》,可說是“形神兼備”的典范之作。
四、做文學翻譯需要作家的才華和學者的嚴謹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對余光中翻譯的《大鴉》作了專門分析,并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余光中的譯文是“譯得很好的詩”,“說明了譯者對所譯作品研究得深,加上他本人的詩才,結果出現了這樣的譯文”,“這種態度是值得別的詩歌譯者學習的”(王佐良,1990)。
余光中對于翻譯,一直抱持著學者的嚴謹態度。他翻譯的英美詩歌都是譯、注并行,翻譯與解說兼備,在翻譯之余,對原詩的內容、作者的生平及詩作的背景都詳加剖析。如《大鴉》一詩,譯文前的題解和注釋就長達一頁多。讀者一邊欣賞詩歌,一邊增加了許多知識,對詩歌的理解也大有幫助。
余光中認為,在文學翻譯中,譯者需要兼具作家的才華和學者的嚴謹,方能出好的譯作。他說:“成就一位稱職的譯者,該有三個條件。首先當然是對于‘施語’的體貼入微,還包括施語所屬的文化與社會。同樣必要的,是對于‘受語’的運用自如,還得包括各種文體的掌握。這第一個條件近于學者,而第二個條件便近于作家了。至于第三個條件,則是在一般常識之外,對于‘施語’原文所涉的學問,要有相當的熟悉,至少不能外行。這就更近于學者了?!保ㄓ喙庵校?002:172)而余光中本人正是兼具了作家與學者之長,所以翻譯出的英美文學作品才會有如此高的藝術水平。
其實,關于翻譯與創作的關系,在余光中之前的其他翻譯家,也表述過類似的意見。例如,郭沫若對此曾做過精辟的論述:“翻譯是一種創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保ü?,1984:22)茅盾也說:“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這樣的翻譯是一種“藝術創造性的翻譯”(茅盾,1984:10)。而余光中則根據自己在創作和翻譯兩方面的豐富經驗,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更為透徹、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同時,余光中自己的翻譯實踐,就是對“翻譯也是一種創作”這一說法最好的證明。
探討翻譯與創作的關系,對于學翻譯、做翻譯的人來說,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誠然,并不是人人都能有余光中先生那樣的詩才與文采,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一些創作的原理;通過閱讀,加深自己的文學修養;通過練筆,使自己的文筆流暢。翻譯工作者應如余先生所言嚴格要求自己,在態度上向學者靠近,雖不如學者之滿腹經綸,卻有學者之嚴謹態度;在文字功底上向作家靠近,雖不如作家之才華橫溢,卻有作家之駕馭文字的能力。翻譯的最高境界應是譯作讀起來“像讀原作一樣”,譯者只有通過上述兩方面的不斷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和譯文質量,使自己翻譯的作品能無限接近于這一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Ferguson,Margaret.,Mary Jo Salter,and Jon Stallworthy,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Z].4th ed.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6.
[2]傅雷.《高老頭》重譯本序[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3]郭沫若.談文學翻譯工作[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4]金圣華.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譯家[A].http://fjfli.com/ygz.htm.2005.
[5]林以亮編選.美國詩選[Z].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6]茅盾.為發展文學翻譯事業和提高翻譯質量而奮斗[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7]王佐良.漢語譯者與美國詩風[J].讀書,1990,(4).
[8]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關鍵詞】積極德育 瘋狂晨讀 探索 實踐
一、“瘋狂晨讀”讀什么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新爽朗的早晨是朗讀的最佳時機,可是有很多職校的學生在早讀課的時候卻不愿意開口,白白浪費了這段美好的時間,也使得失去瑯瑯讀書聲的校園缺少了學習的氣氛,成了不完美的校園。
長期以來,早讀課一直沒有規范的教材,特別是在職業學校,低年級學生雖然有語文、英語教材,但有些篇目不適宜早讀,而高年級學生已經沒有了語文、英語課程。江陰中專組織有關教師對早讀內容進行了反復研討,提出了“讀美文、誦美詩、塑美德”的理念,編寫了校本《晨讀》讀本,填補了我校早讀課上沒有材的空白。《晨讀》教材中選編了古今中外的美詩、美文:
美詩類,每學期誦讀優美詩歌10篇。精選了一些古代詩、詞、曲、賦和當代的優秀詩詞。
美文類,每學期誦讀精美的散文5篇。選文注重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選取中學語文教材中適合誦讀的優秀篇目,也遴選了一些課外經典范文。
美文、美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誦讀美詩美文,不但能夠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而且對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重要的作用。對進一步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改進學生語文教育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美詩美文是學校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最好資源。
二、“瘋狂晨讀”怎么讀
(一)強勢推進
為促進誦讀質量,提高誦讀效果,夯實誦讀基礎,抓好早讀30分鐘是關鍵。為此,實踐中我們采取了一些有助于促進晨讀的具體舉措:
1.統一規范。
時間:30分鐘,由領讀員先領讀,再齊讀、自讀;
坐姿:穿著整齊,佩戴胸卡,坐姿端正,精神飽滿;
朗讀熟練、流暢并帶有感情。一般平均速度170~200字/分鐘為優秀,140~170字/分鐘為良好,140字/分鐘以下為一般;誦讀要吐詞清晰、發音準確、不重讀,錯讀率在0.5%以下。
2.檢測評比。
查,負責早讀課的老師檢查誦讀質量,并做好檢查記錄;
背,隨機對各班學生指定背誦段落進行抽查;
默,每班選1~3名學生集中默寫,進行評比;
賽,通過組織誦讀、演講等形式鞏固和提高效果;
考,將晨讀內容納入語文考試命題范圍。
規范誦讀,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大聲讀、齊聲讀、音讀、意讀、情讀、美讀等形式,讓大腦進行充分的“早鍛煉”,讀出知識、讀出習慣、讀出樂趣、讀出品位。
(二)耐心引導
語文教師和班主任要全面負責學生晨讀的方法指導,并定期對領讀員進行培訓。引導的要義包括:
1.內容選擇適當靈活。唐詩宋詞中有的內容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口味,要尊重學生的喜好。
2.誦讀要求循序漸進。唐詩宋詞中有的為學生熟悉,有的比較陌生,所以在誦讀順序上應采用由熟至生、由易到難的方式,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勝境。
3.誦讀結果講求實效。
第一,不重形式,重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堅持過程管理。
第二,不求數量,講質量。正確處理背誦與理解的關系,不能將背誦變成負擔,要讓學生在寬緊適度的環境里愉快記憶。
第三,不講速度,講效果。速度和效果不是矛盾的對立面,是相對和諧而又統一的,速度是要求,效果是目標,既要保證要求,又要實現目標。
(三)活動引領
學校創造活動載體推動晨讀的持續開展。每學年的第一學期,江陰中專以系為單位組織晨讀主題活動,第二學期組織全校晨讀展示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領,促進早讀質量穩中有升。近幾年來,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適應早讀變成了喜歡早讀。人人能背誦多篇詩詞、美文,一般學生每學年至少會20篇,多的人可達70多篇。每年的“賽詩會”上還涌現了許多“滿腹詩文”的讀書明星。通過讀書,學生的思想進步了,自信增強了,氣質高雅了。
三、“瘋狂晨讀”好在哪里
瘋狂晨讀既是一堂文化學習課,更是一堂品德修養課。大聲讀書可以渲染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堅持不懈的讀書,充實了美文美詩的積累,豐富個人的內涵,陶冶思想情操,增強自信心。所以,瘋狂晨讀是內修文化、外修品德的育人大“補”之舉。
(一)“瘋狂晨讀”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
瘋狂晨讀能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早讀課上,專心致志地朗讀,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和情緒引入優美的文章意境中,學生隨著文章的情感意興飛揚、浮想聯翩。早讀課后,學生心境開闊、精神抖擻,對其一天的學有裨益。
瘋狂晨讀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一些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比較差,語言表達能力差,原因就在于平時普通話用得少,表達水平不到家。利用早讀放聲朗讀,既鍛煉了講普通話的膽量和勇氣,也能在聽其他同學誦讀時發現自己語音上的毛病,便于及時糾正。堅持不懈的朗讀,甚至熟讀成誦,既豐富學生日常規范用語的內容,又鍛煉了口才,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
瘋狂晨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原先學生不喜歡寫日記,通過參與晨讀后,寫作思路開闊了,想象力豐富了,借鑒引用的能力大大提高,寫的日記也更有深度了。
(二)“瘋狂晨讀”提升了學生的品德修養
“瘋狂晨讀”不僅對專業完善和職業成長很重要,對品德成長同樣重要。認真的早讀狀態,能夠培養學生的上進心、責任心、事業心、吃苦耐勞、刻苦鉆研、科學思維等良好的品質;放任松散的早讀狀態,會養成不求上進、自由散漫、弄虛作假等不良習性。充分內化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認識能力的提升也將起到“由內養外”的功效。一個人的道德素養與這個人的文化素養有緊密的關系,提高道德素養不能依賴于一兩次“苦口婆心”的說教,通過提高文化素養來提高道德水平,才是永久和持續的。像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正氣歌》無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無限啟迪,李瑛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茅盾的《白楊禮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使學生思想得以升華。
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晨讀之初,如春起之苗,雖不見其日增,但持之以恒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晨讀中無聲的滋潤和熏陶,悄悄地將傳統精神文明的種子播撒到了學生的心靈之中,塑就了他們廣闊的胸襟、文明的禮儀、健康的語言、飽滿的學識。“腹有詩書氣自華”,瑯瑯的早讀成為我校的亮麗風景線,成為推動學生滋養身心、健康成長的一道良方。
【參考文獻】
[1]葛柏炎,教以事喻以德——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胺e極德育,化成天下”教育思想的解讀[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09(11)∶23
一、用詩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課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必要環節,精彩的新課引入不僅會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還能達到承前啟后,建立知識聯系的作用。在物理課堂上如果恰當地以相關詩歌導入就會使枯燥的課堂注入活躍、有趣的元素,為完成教學任務成功開篇。
如學習《牛頓定律》一章時可這樣引入: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牛頓,他是世界的驕傲,更是英國人的驕傲,英國詩人薄伯曾賦詩贊揚:
大自然及其規律
隱匿在黑暗中
上帝說:讓牛頓出世!
一切便都分明!
……
二、通過詩歌,使抽象的物理規律形象化
物理是規律性很強的學科,物理的任務就是將繁雜、混亂的大自然整理出統一簡潔的規律為人類服務。但是前人總結的規律并不是人看人懂,婦孺皆知,如果運用詩歌加以闡明則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學習《運動的相對性》時可引用宋朝陳與義一首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詩人以船為參照系得出云靜、岸、花皆動的結論,使學生好象置身大自然,隨詩人臥船仰面,暢游湖中,既加深了對“運動相對性”的理解,也領略到了詩文的優美。
三、以詩歌為載體,考查方式輕松活潑
平時也可以以詩歌為載體,應用物理知識解釋詩歌反映出來的自然規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知識,同時也避免了考查方式的呆板與枯燥。鞏固力學知識時可讓學生討論“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詩存在的物理現象。在光學知識的考查中可運用“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設題。熱學知識則通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滿衣”等詩句進行。這樣處理,既達到考查目的,又不至于使學生有疲憊、厭煩情緒,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四、借助詩詞總結物理規律,易背、易記、不易忘
學習物理的過程也是總結物理規律的過程,如果用一些膾炙人口的打油詩總結規律,就會使學生易背、易記、不易忘。如學習過力學后我引導學生總結力學知識,作詩如下:
經典力學真經典,
一個中心三線穿。
一二五章講基礎,
牛頓定律三章現。
七章動量八能量,
振動與波最后闡。
只要諸君多努力,
物理難學成笑談。
總之,打破學科界限,把詩歌引進物理課堂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有好處,同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在引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外詩歌中許多都是激勵科研工作者遇到困難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毅力,如我國有“遠山視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又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
而綜觀我國詩歌的內容則可發現與物理有關的知識大多涉及經典力學、光學。而電學、原子物理部分幾乎沒有涉及。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近代物理研究處于落后地位,科學家們還沒搞清的規律,詩人想象力再豐富,恐怕也很難在詩中體現出來。為此,激勵學生只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發憤讀書,獻身科學,將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有關近代物理規律的優美詩篇必會在我國詩人筆下生花。
最后以英國詩人雪萊的詩作為結尾和同仁們共勉:
詩是神圣的東西,
它既是知識的圓心,
又是它的圓周,
它包含一切科學,
某天,我被同學欺負后,就躲到樓梯口偷偷地哭。不一會兒,同學們發現我不見了,我的好朋友就出來找我,看到我在樓梯口,就過來安慰我??墒嵌嗲榈奈铱偸遣桓移饋?,以至于在外面呆了三節課的時間。任朋友怎樣做我都無動于衷。放學了,我努力的克制住自己,不讓眼淚流出來。到家里,我又刻意隱瞞在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因為,如果我家人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會來學校質問老師的。晚上,我還是悶悶不樂地來到學校。好不容易挨到放學,我卻又不想回家還是像往常一樣和我的好友在操場散心。那時,我的心里滿滿的都是委屈,終于經不住寂寞的折磨,像我的好友訴說心里話了。傾訴了一番,心頭果然不像原來那么難受了。好友也知道不是我的錯。就這樣,一件“大事”過去了。
還記得那次,我又被另一個同學氣哭了,放學后,我又是在操場嘆息。好友來了,我也送了一口氣。因為,只要有她在,就什么事都不怕了。漸漸的,一天一天過了。
忽然,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她了,可是她卻慢慢地疏遠了我。悲哀又漸漸蔓延至各處。我多么希望回到以前快樂的時光??!
朋友,在黑夜是你把燈點亮的;是你在空白中填補優美詩歌;是你在皚皚白雪中點綴一絲色彩。因為你,世界有了色彩;因為你,生活有了樂趣;因為你,我才得到了快樂。
關鍵詞:方文山;歌詞;古典;情懷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12010)16-0054-02
提到中國當代歌壇,一定會提到周杰倫。而提到周杰倫,不能不提到方文山。方文山,臺灣著名詞人,被稱為“周杰倫成功背后的男人”。他的作品亦詩亦詞,將唯美的古典情韻、濃郁的民族氣息與現代潮流元素完美結合,給人以特殊的審美享受。
詞,是一種與音樂緊密結合的、句式長短不齊的文學樣式,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抒情詩,是詩歌的變體。從起源上看,詩歌與歌詞是同源同流的。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都形象地表達了詩與歌之間的密切的“血緣關系”。因此,我們從文學的眼光出發,以讀詩的心態來讀方文山的歌詞,解讀它對古詩詞傳統的承傳,也就具有了暢通古今的意義。
一、古樸唯美的意象
古典化的意象,使得方文山歌詞(以下簡稱“方詞”)大都彌漫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選取古詩詞中有特殊含義的事物為意象
娘子依舊每日折一枝楊柳,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邊默默等著我。
相思寄紅豆,無能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傷透
《三輔黃圖》中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證明了古人“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楊柳”的意象便帶有了“離別”、“留戀”的意味。在古典詩詞中,“柳”是渲染離愁別緒不可或缺的“道具”。如“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憶秦娥》),“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棉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等。
這首《娘子》,以現代語言塑造了一個靜靜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詞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楊柳”,來暗示離別,真正地將古典的浪漫情懷融人了現代的歌詞寫作,使人感覺迎面撲來的是一股穿越時空的風,在唯美的愛情中更流露出游子情懷。這樣的例子在方詞中比比皆是。
(二)靈活運用古典詩詞中的經典語句為意象
早在唐宋,歌詞領域就已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間接化用前人成句人詞的先例。賀鑄嘗自云:“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惫湃诉€有“奪胎換骨”之說?!皧Z胎換骨”出于惠洪《冷齋夜話》:“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倍@種“筆端驅使古人”的詞學風尚和“奪胎換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詞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運用。再以《娘子》為例,“牧草有沒有,我馬兒有些瘦”,“瘦馬”的意象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進行了巧妙的“奪胎換骨”;“近鄉情怯的我,相思寄紅豆”,則化用了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
在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詩句;“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蘇軾《少年游》中的“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用“邀明月”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無論是歌壇還是詩壇,面對當今浮躁的“快餐文化”,古典氣息都是一股清新的風。這種從古詩詞中采擷精華創作方式,不僅拓展了方詞的表現空間,而且深化其文化底蘊,使得欣賞者在其時尚的R&B音樂形式的同時,感受其內在的古雅韻致。
二、優美詩化的韻律
方文山自詡為民族主義者,他對中國的民族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因此,他的文字?;氐轿搴鷣y華的時代,取材于對民族歷史上的苦難與輝煌的回憶。他還從中國傳統詩詞中汲取養料,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風格,并命名為“素顏韻腳詩”。
據他自己的定義,所謂“素顏”,就是一張素面朝天的純粹中文的臉,不使用標點符號、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圖象等“化妝品”?!绊嵞_”是指每一行均須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八仡來嵞_詩”雖然使用的是現代白話文,但過濾了標點符號等非傳統因素,著重于韻腳等語言的音樂性,最重要的是恢復了傳統詩歌的含蓄空靈。這種“素顏”、“韻腳”,是對是對古典詩詞傳統的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同。方文山曾自豪地說:“東南亞地區的很多華人歌迷告訴我,因為聽了周杰倫的歌感覺漢語的韻律很美,他們才開始學漢語的?!狈_方文山的詞,幾乎每首都押韻,他善于用押韻創造歌詞的音樂美,加強歌詞的詩化氣質。如《青花瓷》:
素眉勾勒秋千畫,筆鋒濃轉淡,
屏神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出妝,
黯然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只字擱一半,
釉色渲染侍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開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