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政元素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移動教學平臺;大學數學;課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樹人,不能僅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課,要從高校的各科課程入手,全方位、全過程進行課程思政,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有一個新的發展局面。近年來,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經被社會所認知和重視,且各大高校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體教師結合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內容給大學生進行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避免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大學生偏離正確的思想軌道,從而有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且各大高校及時構建了課程思政的模式,建設了課程思政的體系,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課程思政上任重道遠。大學數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包含《高等數學》《微積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課程,大學數學與各工科的專業課程之間聯系密切而廣泛。新生思想萌芽階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學年,這時挖掘大學數學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實時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近年來,95后、00后學生進入大學,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同時,由于網絡化和信息化,他們的思想相對多元和復雜。要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要從他們成長的背景和成長的規律入手,把握他們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課缺乏雙向互動,一味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將課程思政與移動教學相結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學習通、泛雅等移動教學平臺的輔助功能,使課程思政具有時代感和同步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學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鍛煉,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F在以大學數學課為例,展示基于移動教學的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1準備階段
1.1充分挖掘大學數學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務實態度等思政元素。在講授大學數學每一章開頭時,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數學家的事跡,如牛頓、萊布尼茨、柯西等科學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獨,不斷探索數學定理、公式的科學精神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激發當代大學生奮力開拓,銳意進取的優良品質,不斷追求創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堅定唯物客觀,啟迪學生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升華他們的精神,從而大大提高學學數學的興趣。講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的協方差內容時,引入課程思政內容,做人做事,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還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團隊的努力所創造的成就遠遠大于個人努力取得的成就,從而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段⒎e分》的課程教授中,實時的提出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祖沖之、張遂等在數學、天文上的卓越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意識,堅定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大學數學課程中還有許多的知識體現了哲學中的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等思辨觀點,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來,反省自己,樹立理想,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1.2豐富數學課程資源,移動平臺推送信息。大學教師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課視頻講解重難點知識,也可以利用中國大學MOOC,給學生優秀教學視頻。在超星學習通或文華在線等移動平臺上實時結合學生群體推送大學數學課程PPT,教案及相關前沿知識等資料,讓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大學數學的方方面面。
2教學實施(以微分中值定理為例)
2.1課前。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體現師德師魂,將課程思政貫穿授課的全過程。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榜樣,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內涵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師要準備合適的課程思政內容,結合所講授知識點,巧妙地進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適當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避免把大學數學課上成思政課,將大學數學知識與思政元素恰當的結合,且利用移動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使整個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個性十足。最后,在班級群上實時預習要求。一是認真鉆研書中的內容:微分學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國大學慕課上看視頻,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有什么區別;三是預習后帶著問題進課堂:如何應用微分中值定理解決問題,如證明等式或不等式。2.2課中。對于基本的定義、性質、定理,以教師講授為主,對于計算、證明、解答等內容,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在講授基本內容時,可以結合移動平臺,如學習通進行在線選人,在線回答等環節,這樣整個課堂變得豐富有趣,教師也體現了親和力。多元多維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講授三大中值定理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學家耗費畢生心血創立了定理,其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推動科學發展的行為值得后輩學習膜拜,為世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科學財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羅爾定理,雖然命名為羅爾定理,但并不是科學家羅爾個人創立的,羅爾只是該定理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事實上,羅爾定理是由科學家德羅比什在羅爾的基礎上根據微積分理論重新論證,總結和歸納,從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廣到一般的函數,最終也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學到的羅爾定理,這原本是屬于德羅比什的成果,但德羅比什卻非常謙虛大度地將此定理命名為羅爾定理,以紀念此定理的開拓者,盡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創立的。這一典故告訴人們,謙讓大度是非常優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榮譽,利益時保持謙讓的作風,會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課后。通過在移動平臺上課后作業,開展專題討論,微信群,QQ群,超星學習通班級群等溝通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實時反饋問題。教師也可以布置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完成線上作業或線下作業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源,盡量自我解決,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反饋給老師,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線上或線下的講解,不留死角。這樣,自主與輔導相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當然,教師也可以在線上布置小論文,學生進行有目標、有步驟地展開自主探究,查找資料,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然后在線上提交,老師在線上打分,也可以輪流在下次課堂上匯報論文成果。課后在移動平臺上論文修改稿和反思總結,讓所有同學在線共享,這樣,學生既有學習過程,也有學習成績,在平臺上體現得清楚明白,師生一目了然。這是組成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部分,為后續的學習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3學習評價階段
傳統教學模式對應的學習評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缺少客觀量化的依據,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結合移動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移動平臺上教師首先設置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比例,然后設置過程性評價的細分比例,讓學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師設置各項比例后,系統會自動生成學生的平時成績和總評成績,大大減輕了教師對于學生學習評價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動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
4教學評價階段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應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評價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數學知識與思政內容銜接起來不突兀,學生自然接受,不能為思政而思政,將數學課上成思政課;二是課程思政的內容要能傳遞主流價值觀,使學生能感同身受,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樹立遠大理想,不能純粹的講故事;三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們為此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所授課的四個數學大課堂,近300名學生。通過對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得出,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數學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在授課形式、學習動力的激發、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滿意度明顯增強,教學效果較好?!盎ヂ摼W+”時代將移動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讓智能手機融入課堂,這給課程教學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現代教育具有時代特征,教和學變得多元多維。
移動教學使大學數學課程思得豐富有趣,也使學生對于學習變得興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鴨式”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傳統教學與移動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使教育變得豐富多元,高效有趣?;谝苿悠脚_的混合式教學,能將知識點模塊化、評價反饋客觀化、交流互動實時化、資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將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全面變革,構建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大學教師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潮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共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隱憂與應對策略[J].高教論壇,2018,(11):7-9.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鳳平,王憲蓮,陳貴賓.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和應用———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實踐[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飛.淺談借助移動教學實現高效課堂的策略[J].職業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移動教學模式分析[J].互聯科技,2017,(20):88-89.
論文關鍵詞:高校網絡思政,新媒體,傳播價值
1 新聞價值——讓內容更有實際效果
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進入大學以后,他們更應該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態中走出。而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我們有理性,我們能把紛繁復雜的外在世界抽象化,概念化,判斷推理。從理性需求來說,我們需要運用理性把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做一個厘清。人是有目標的動物,隨著成長人自我意識逐漸完善成熟,不斷提升和優化。所以我們的理性需求驅動我們要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谡_認識才有正確的行為選擇最終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因而從理性維度出發人們需要資訊,需要新聞。因此,掌握信息至關重要,而新聞是真實世界的真實訊息。傳播內容具備新聞性則是提升其內容關注度的一大要務。
高校網絡思政內容首先需要具備新聞價值。其內容的公信力和關注度均來自其內容的真實性、新聞性,可以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了解的社會、學校的相關資訊內容。例如,在搭建高校網絡思政的新媒體平臺和渠道時,應該根據新聞價值的就近性原則,可以多為學生提供一些關于本校的資訊,如班車時間、期末考試安排、學校黃歷等,以及校內重大或突發事件的新聞。作為校內的學生,學校里發生的一切和學生休戚相關,最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結合新聞性的內容來開展網絡思政的相關工作,可以獲得更多學生的關注,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勵志價值——打造具備正能量的心靈雞湯
高校網絡思政內容還需要具備一個重要的價值,便是勵志的價值。所謂勵志價值,則是指傳播內容具有回復能力、喚起學生拼搏意識的正能量
價值。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可以推斷,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保障,他們是需要追求更多自我價值實現的社會群體。利用網絡思政的方法,將勵志的內涵蘊含于傳播內容之中,喚起學生去奮斗、去努力、去拼搏、去實現正面價值的內心渴望,是我們高校網絡思政傳播內容的必備價值。我們無法避免學生在成長的過程會遭遇挫折,導致意志消沉,此時他們都需要一種傳播品能傳播正能量,能助其從消沉中解脫出來,因此激勵人斗志的傳播品能得到響應。比如網絡曾經很流行的“如果不折騰活著還干什么呢?”一類心靈雞湯似的口號也曾獲得大量擁躉者。因此,高校網絡思政的傳播內容如果能具有喚起學生斗志,激勵學生從平庸走向優秀,從迷惘走向堅定的“心靈雞湯”似的勵志價值,則必然能充分實現其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并且獲得學生的認可和追捧。
當下諸多高校在引領學生向上向善方面都在進行積極努力,其內核就是一種勵志價值的傳播。較為鮮明的例子則是,隨著“感動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眾多高校也紛紛仿照開展了“感動校園人物”的類型評選。在學生群體中尋找榜樣,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校內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和策劃,節能減排論文一方面使得這樣具備勵志價值的活動能夠吸引更多在校學生的關注,另一方面,由于勵志價值本身具備吸引力,因而大量學生會在活動期間更多地關注校園新媒體的內容,例如需要進行投票、評論等,從而使高校的新媒體渠道和平臺獲得更多關注,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其影響力與傳播效果。
3 娛樂價值——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必備元素
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各類新媒體社交平臺中,最容易獲得大量轉發和關注的內容,依然是以娛樂性內容為主。其實我們完全不必談“娛”變色。娛樂價值其實是當前人們對美的感受更加多元化、雜糅化的一種具象表現。正如過去正統的學術研究中,審美常常作為過去美學研究的核心范疇,而現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很大程度都被當下的娛樂活動所取代。著名傳播學者斯蒂芬森于《傳播的游戲論》中就探討了傳播的游戲性質。他將人類的所有行為分成工作與游戲兩種。他分出了兩種傳播:一是工作性傳播,比如下達命令;二是游戲性傳播,比如相聚閑聊。工作性傳播由于帶有任務的成分在內,對參與傳播者的身心來講是不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稱工作性傳播為“傳播—不快”(communication-unpleasure)。相反,游戲性傳播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目的,僅僅是尋開心,對參與者來說總是輕松愉快的,所以斯蒂芬森稱游戲性傳播為“傳播—愉快”(communication-pleasure)。斯蒂芬森把大眾傳播視為游戲性的傳播,即人們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就像兒童玩過家家一樣,主要在于消遣娛樂,以便把自身從成人化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誠如施拉姆所言:“人們一旦接觸了這種構想高超的理論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忽視傳播的玩耍——愉快因素的重要意義。”不可否認,娛樂帶來精神的自由和解放的感受,它強調相對表層的、刺激性的、瞬時的感性經驗的愉悅,這種價值在當今傳播系統中更能獲得認同。就如微博上搞笑的段子或者視頻往往比一則古詩詞傳播得更快更多。這其實和現代人的生活、精神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向表層化和碎片化相關。因而學會在網絡思政的內容中加入一定的娛樂成分,也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者在網絡思政工作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在進行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時候,應該盡量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所想,關心學生所關注的內容,從中總結出學生喜愛的內容規律。面對當前新媒體內容娛樂化的大趨勢,在高校網絡思政內容中,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放下板著臉的“師長”腔調,嘗試用娛樂化的形式來對內容進行包裝,以期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接收習慣,使內容發揮切實作用。
首先,可以從語言上入手。當前傳播內容的娛樂化最淺層的表征則是語言上的娛樂化。每一天都會有無數“無厘頭”的網絡語言進入公眾的視線。它們可能來自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一段搞笑視頻,而最快對這些流行用語進行吸收的便是年輕人,其中也就包括大學生。因此,在進行高校網絡思政內容傳播時,我們可以盡量借用一些時興用語。例如在華東師范大學官方公眾號中就曾經使用“新河東和群賢堂更配哦”作為標題來告知在校學子校內建筑的更新改造工程,其套用了某知名巧克力品牌的廣告語“下雨天音樂和巧克力更配哦!”其次,可從形式上進行多元化整合。2015年曾有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南山南》,而各大高校則借用歌曲的流行傳播能力紛紛改編了各種高校版本的《南山南》,包括重慶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一系列高校均借用歌詞對校園進行歌頌,也獲得了學生的廣泛好評。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采用流行、多元的形式來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往往可以借用娛樂之力達到了教育目的。
隨著當今社會思想意識越發多元多樣的趨勢,而與之相伴的則是信息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之下,網絡媒體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次全新迸發活力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何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只有加強研究大學生群體對網絡媒體的興趣點、關注點,并從中探索其規律,將其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方能使我們的網絡思政工作取得切實的效果。通過提升網絡思政內容的傳播價值從而提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新時期互聯網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學生工作者提升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深入化的必經路徑。
參考文獻
[1]王艷.高校輔導員博客建設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創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2):17-20.
[2]袁曉浩,譚順霞,常進.大學生對突發公共事件微博網絡輿情的認知[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7(3):46-49.
[3]高明.反思與建構:高校輔導員輿情應對的圖式分析[J].前沿探索,2015(7).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簡稱“思政課”)也正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精品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我們認為,當前建設高校思政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應緊緊圍繞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興起這一時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之上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升級,在平臺建設、資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層面認真探索、創新實踐,構建既符合思政課的基本屬性,又體現思政課教學要求的精品資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時代背景——MOOC來襲
MOOC是近年來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課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與協作以便增強知識的學習者組成。雖然目前對MOOC的爭論仍在不同層面展開,但無可否認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MOOC倡導的“關聯主義”理念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帶來不小的啟示。
(一)MOOC的核心——關聯主義
關聯主義認為,所謂學習,就是形成網絡,就是在相關的節點(node)間建立有效的連接(connection)。學習的關鍵在于將相關的節點/信息源連接起來,形成學習網絡。這種連接可使學習者學到比現有認知狀態或知識體系更多、更重要的東西,使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統合起來,通過“個人--網絡--組織”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使學習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實現與時俱進。在MOOC課程中,教師提供的原始資源成為知識探究的出發點,學習者產生的內容成為學習和互動的中心,學習者提供的資源,擴展和放大了知識的界限。學習者在作為資源的消費者的同時,也成為資源的生產者,他們在消化、吸收已有資源的基礎上整理、創新、分享知識,從而形成動態發展的開放式學習資源。
(二)關聯主義給當前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觀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共建共享仍處于較為粗放的初級階段,高校共建的動力不足,妨礙了資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間的壁壘又使資源的共享障礙重重;而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導致無法真正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共贏”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一言堂”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開發、建設課程資源時習慣于“單向上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什么都是由教師事先指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也難以掌控。
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思政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觀念的引導,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引導學生用的立場、觀點、方法理性看待、分析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課追求教學時效性的具體體現。而面對網絡時代的海量信息,從中辨別、篩選出有用資源用于思政課的課程建設,思政課教師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而在這方面,被稱為“虛擬的一代”“數字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顯然更有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學生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對網絡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視頻的看法,卻因教師的“無知”而尷尬收場。
因此,在高校思政課資源共建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參與課程資源共建的積極性。通過搭建能實現雙向互動功能的平臺,讓學生也成為學習資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分享著對資源的學習心得;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二次整理”“二次加工”產生新的課程資源,形成動態發展、良性循環、師生共享互贏的局面,有利于解決原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資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關注度低、互動性差等問題,也契合了關聯主義所倡導的核心理念:開放、互動、共享。
二、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基礎——精品課程
盡管在大數據共享的時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課程面臨著巨大挑戰,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但精品課程建設為共享課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為避免重復建設,新一輪共享課建設應在前期精品課建設的基礎之上實現轉型升級,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課共享課建設推動了優質資源共享升級
自教育部2003年啟動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以來,作為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初步形成各門類、專業的國家、省級、校級思政課精品課程體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宏觀層面看,精品課程的本質是教育資源庫,是靜態的,課程建設者和提供者不組織教學,只是展示各項課程資源。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果基礎上,根據時展的需要,在教學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強調適合網絡傳播的資源共享。簡單來說,精品課程的網絡展示只是把教師的教搬到網上,而共享課程則包含著教學相長的各環節,呈現出教學主客體間的互動。因此,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除了繼續做好教師團隊建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工作,還應著力解決原先精品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資源關注度低、共享應用差的問題。
在共享課程建設中,應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以課程資源的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此外,還應對資源的內容做細化與規范。
(二)思政課共享課建設拓展了原精品課程的服務功能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從原精品課程以服務教師為主,轉向服務教師與學生,擴大了課程的受益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服務面向的轉變是真正落實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大學精神,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真正目的。與此同 時,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服務對象從高校師生擴展至社會學習者,它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精神食糧,回饋了社會,有助于改變大學形象,并促進高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是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內在需要,也體現了高校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已經突破了原有范疇,成為國家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當下,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意識形態表達和“角逐”的重要平臺,各種參與網絡信息平臺構建和運用的主體都把自身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理論和政治傾向等“物化”于網絡上。目前在網絡上大規模傳播的國外高校視頻公開課,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包括哲學、歷史、文學、法學等近百個人文社會學科,直接、間接地傳遞著西方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政治信念等意識形態。如何能夠在國際文化話語權競爭中贏得主動,占領一席之地?對此我們應當主動占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陣地,整合現有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全面展示,促進先進文化的網絡傳播,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有其特定意識形態功能,擔當著傳播主流價值觀和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應當主動適應時代要求,運用互聯網彰顯和強化自身功能,以精品資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在新一輪的社會意識形態“角逐”中爭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排頭兵”。
三、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創新實踐——以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程為例
為了積極應對MOOC帶來的挑戰,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率先布局,統一標準、統一管理,整合上海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創建了上海市高校課程中心,首先開展了線下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繼首批成功推出7門課程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學生選修后,進一步把高校共享課程范圍擴大到量大面廣的基礎課,又推出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模式下的思政類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
(一)“思修共享課”依托了全新的平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由復旦大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國希領銜負責,來自復旦、人大、交大、同濟、華師大、上理工等9所學校的21位教師,共同打造推出全新教學模式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共享課。
作為全國首個依托中國式MOOC平臺建設的思政類共享課程,在整合各方優質資源的基礎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程已正式上線,首輪開課即吸引了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學生選課。
在教學設計環節,“思修共享課”分在線進階式學習(36學時)、見面課(12學時)、考核三大塊。在線課程采用微視頻的方式,以15分鐘左右的“短、快、精”的視頻闡述一二個核心問題,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利用電腦或移動智能終端自主學習,以滿足其碎片化學習的需求。為了確保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思修共享課”將課程大綱內容精煉為若干部分,由20多位教學名師分別講授各自最擅長的內容,濃縮成36學時的在線課程,供學生自主學習。此外,為了讓追求個性化的“95后”大學生有更好的應用體驗,在線學習還植入了“進階闖關”的游戲元素。例如,微視頻中穿插了相關的小問題,學生只有回答對了才能繼續學習后面的內容,就像游戲中的通關;學生在學完指定課程內容、做完相關測試后,系統會給予諸如“學習勛章”“在線達人”等獎勵,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收獲了另一種成就感。見面課則包括了兩次大課堂直播互動與四次小課堂小組討論。大課堂通過“沉浸式遠程互動教室”的技術保障,實現跨校區直播和收視教室間課堂共享,使不同學校的學生能夠在跨校區收視教室看到教師的真實授課場景,同時實現收視教室遠程收視、電腦上遠程在線收視、移動終端實時在線收視多種聽課模式,也支持多種教學互動過程,包括本教室互動、教室間互動、投票表決互動等。小組討論由教師與助教分工合作,事先通過網絡平臺布置若干討論話題由學生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則由授課教師和助教組織學生互動討論。此外,選課學生還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共享課程平臺上布置的個人閱讀資料、練習、小論文等學習任務??己藙t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根據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見面課的表現以及期末考試的成績予以綜合評定。
(二)“思修共享課”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
傳統“思修課”大多采用課堂講授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單向傳輸多,學生學習體驗不佳,教師大量重復授課難以獲得成就感;課后學習則以學生作業為主,重在知識傳遞,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思修共享課”則“翻轉”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在課堂內,教師主動組織學生討論、答疑互動,在課堂外,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點、互助討論;學生成為主動的研究性學習者,教師則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正如上海市課程中心質量管理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教授指出,資源共享課程平臺不僅僅解決教學資源的問題,借助網絡在線課程風暴席卷全球的契機,探索及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真正受益,這才是這個平臺真正存在的意義。依托中國式MOOC平臺,“思修共享課”采用網絡視頻課程學習與線下小組研討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由在線視頻完成知識性、概念性的基礎內容傳授,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反復播放學習,教師能夠從大量重復性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學生解疑釋惑上。
混合式教學融合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數字化教學的優點,實現了二者的優勢互補。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及系統知識的傳授,在線教學則憑借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各種多媒體手段的有力支持,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旌鲜浇虒W體現了不同學習理論、學習者、教師 、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結合,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運用合適的學習技術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但同時也對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修共享課”的完善與展望
“思修共享課”嵌入了MOOC的元素,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一經推出即吸引了眾多關注,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與傳統教學相比,“思修共享課”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不足,如無法有效防止學習者作弊;在線視頻課程設計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個性化授課與教學內容規范之間的矛盾;進階式學習模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平臺設計的互動性不強、用戶的應用體驗不足等等。
我們認為,就“思修共享課”的定位而言,它雖有諸多不足,也替代不了傳統教學,但面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到課率低”“抬頭率低”的局面,“思修共享課”的實踐嘗試無疑給處于困境中的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以共享課程建設為契機,冷靜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對于這一教學改革的新舉措,不能求全責備,而應包容對待、熱情支持、積極參與,為其完善與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2005,2(1).
[2]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
[3]陳豪. “慕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4,(4).
關鍵詞:課程育人;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課程作為立德樹人最核心的載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近些年我國對職業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高職院校正肩負著頂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任務,更應該全面的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機制的構建以及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來說,創新人才培養是教育規劃過程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要想培養出綜合型創新人才,其目標的定位應先定準,并以此來構建相關的教學體系以及教育開展模式。除此,創新教育的開展還應以專業特性為主,通過覆蓋專業教育開展的全過程,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并構建出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對服裝設計行業而言,創新教育的核心機制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立體化很重要,不但會使實踐課程體系更加豐富,而且還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并將創業能力與創新思維結合,深挖學生的潛能以及出色的創造力。
1確立行業發展需求的目標
1.1以行業需求為導向
我國服裝設計領域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對服裝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正在不斷提升。在思政課程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假如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與服裝設計領域實際所需出現脫節的現象,那么就會出現人才與市場沖突的問題,畢業生壓力也會不斷增加[1-2]。因此,教師在課程開展前要確保課程中所存在的育人因素貫徹至專業只是當中,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提升學生思想認知,培養出思想政治堅定、全面發展、德技并修,具有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復合型人才。
1.2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從自身學科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結合服裝設計專業的特點,以行業實際所需為導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與專業教學模式相結合,使創新教育貫穿至專業教育體系中,以此來培養出符合服裝設計行業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人才[3-4]。此外,在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原則為基礎,不但可將課程思政的教育要求體現出來,而且還能滿足專業技能培養要求,使專業課思想引領進一步突出。只有在根源上解決好關鍵問題,才能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思路與方法?;谡n程育人背景下,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的核心基礎??傮w來說,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不但要具備服裝設計專業技能目標,也要確保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2創新型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育人背景下,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不但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而且還是創新教育在專業教育中的有效載體。為實現服裝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構建可劃分以下幾個方面:
2.1貫徹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而這一點與服裝設計專業中所含的教學理念是相通的,也是相輔而成的[5]。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可將專業理論與創新理論有機結合并進行實施。將創新意識融入至課程當中,可使創新思維引導作用得到加強;創新實踐課程與技能課程的融合,可有效拓展技能教育范疇;創新體驗與專業實訓銜接,可協助學生鞏固自身的綜合實踐效能。
2.2設置特色創新課程
創新型課程體系是由雙創理論為核心所組成的特色化創新課程,可劃分為通識教育類課程以及專業教育類課程[6-7]。通識教育作為人文科學的代表,其教學內容也是以人文科學為核心而構建的創新課程,而專業教育類課程主要以專業核心與專業基礎課程為核心版塊,是目前選修模塊所創新的全新課程。而專業教育類課程的整體架構以專業教學為主,創新理念在專業教學的融入,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創新課程注重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只有兩者的融合才能構成完整的多維度思維整合模式[8]。
2.3規劃創新型教學
教學模式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有著對應人才培養實施的指導性作用。較為籠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所講授的課程重點也只能以示范的方式來進行,學生的能動性與自主性受到了局限,同時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也受到了影響[9-10]。在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教育規劃當中,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融入,應選取應景教學、社會考察等方式,來探索具有創新理念與創新方法的沉浸式教學,使學生創新意識得到開發的同時,也能具有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學規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差異化培養模式,采用針對性因材施教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3構建多層次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
3.1構建課程教學與拓展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服裝設計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體系應注重拓展實踐以及課堂實踐的結合[11]。而課堂實踐主要以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為主,拓展實踐則是由相對應的創造性實踐開展,具體可劃分為:①課堂實踐主要是針對不同專業而開展的創新型課程,例如創新課程、制作類課程以及創業方面的服裝管理類等課程,這些課程都以創新為主要目標,在專業性不斷改革深化的過程中,也為后續實踐教學發展打下了基礎。②拓展實踐可采用競賽、舉辦研討會等方式來實施創新實踐。一是開展系統性的培訓教育,組織大學生參加相關的創新競賽,以專業性較強的相關比歪來使自身競爭力得到提升。二是論文撰寫、論文研討等方式來對學生開展創新教學,主動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學生學術能力在得到提升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三是項目研究,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帶有針對性的創新項目,有效開展創新可行性的研究。
3.2建設創新服務平臺
為使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與市場實際所需接軌以及創意成果符合大眾需求,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迫在眉睫。同時,為了使市場與教育的聯動可以實現更好的銜接,也需要學生適應知識灌輸轉實踐輸出的過程,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實施:①建設孵化基地,企業經營模式的模擬,以創新與創意為目標,從不同的環節分工來進行實踐。孵化基地可直接面對社會群體,實施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的整個過程,嘗試微型企業的運營方式。②建設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合作平臺,不同專業學生所含的專業特色不同,以團隊為主,開展不同學科交叉綜合性創新實踐。通過交流,清楚了解專業之間的創新路徑,團隊之間取長補短,提升資源整合效力[12]。③構建校地合作平臺,所謂校地合作是企業與當地政府聯合高校共謀發展的一種全新發展形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以及機會。高校通過整合自身的教學優勢與社會資源,構建服裝設計專業創新服務發展平臺,為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最真實的實踐環境。
4構建契合創新教育需求的教學評價體系
4.1教學考核評價
創新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已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為了使創新教育的開展要求得到滿足,應針對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來進行調整[13]。①將創新成果作為主要考核項目,使其形成驗收式考核評價,并且在考核環節增加答辯等流程;②以創新形式為考核標準,形成以市場或社會效應的評價標準;③構建實踐環節與教學課程互評平臺,形成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來對教學體系進行統一評價,創新教學實施效率也會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4.2專業能力培養評價
為了加強創新實踐的綜合發展,從細觀的角度來跟進創新與行業的匹配度、創新教育質量以及貼合度,以此為基礎來對能力培養方面開展多方位交互評價。而這種評價方式會考慮到創新教育的開展現狀以及教育成果,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做到及時回應,確保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5建立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機制
5.1建立創新組織領導機構
從高校整體到具體課程,構建遞進式創新小組,來完成策劃、管理等相關工作并充分整合教育資源,來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此外,創新小組還應時刻關注校內外所反饋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去解決問題;時刻關注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需求與變化,通過分析行業的實際所需來改革教學模式;學習國家教育綱領,在管理學生期間不但要用語言來對學生展開教育,還要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成為學生的表率,正確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未來發展置于國家的未來發展潮流當中。
5.2建立監督機制
課程育人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構建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平臺,由高校領導部門來定期進行教學監督。以教學課程為單位,通過平臺上報教學計劃、成果以及進度,評價體系監管創新型教學質量。此外,監督機制在教育進程中起著推動作用,可使學生與教師自律性意識得到大幅度提升,加快創新教育發展[14]。
5.3制度管理的加強
高校應加強專業教師、專業教授等學科帶頭人、部門負責人以及輔導員的培訓,營造和諧向上的育人氛圍,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構建全面的育人格局。而且領導聽課制度應進一步落實,并針對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建議與指導,挖掘優秀課程、培育優秀教師以及其中的引導作用。除此,教師在考核的過程中,不但要把教師的專業技能列為年底重要考核的標準,還要將思政育人的效果列入其中,增加師德師風在年底考核的比重,將課程思政執行力作為教師評職稱的關鍵,為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6結語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connotation thoroughly, induces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several important dimens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rough the archery target research,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that sets up the instructor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values, to enhance the instructor occupation approval the sugg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職業價值觀
key word:University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values
作者簡介:張鳳琴,“教師職業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學工文化應該是學工職員,包括學工領導,尤其輔導員隊伍所信奉的主要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構成“學工人”活力、意見和行為的規范。本文在調查基礎上旨在提出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主要結構體系,分析構建輔導員職業價值觀之原則,從而探究輔導員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渠道,結合學生思政工作的具體要求,針對性地加強輔導員職業認同感,進而推動學工文化的構建。
二、輔導員職業價值觀內涵和測評體系構建
1、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理論架構
從職業價值觀涵義可以看出,職業價值的載體有職業本身和從業者兩種,而對職業價值觀的定義和結構分類就不能脫離這兩個重要元素。職業本身作為一種社會分工所體現的社會需求,具有多種屬性和多重功能。從內容上講,職業本身的內涵既含生產的一面,也含參與分配的一面;既含勞動的一面,也含獲取的一面1。;而從業者本身既要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它還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擁有其個體性和特殊性,有個體需求,有主觀情感,有個體意識和職業意識的統一等等。因此,職業價值觀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個別差異性,并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對職業價值觀的認識也必須立足于職業性質、從業者特性及兩者的融合、匹配關系等三個向度。塞普爾(Super)的三分法則完整地表達了這三個向度。本文將采用這三分法作為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理論結構。
2、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主要維度
輔導員職業價值觀在于“選擇輔導員職業的理由和對輔導員工作期望”,它包含了怎么看待輔導員職業、輔導員職位的吸引性、希望輔導員工作有哪些方面的改善等問題。通過訪談了解輔導員對以上核心問題的認識可以歸納出目前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核心所在。本文通過訪談梳理了輔導員較為認同的職業價值觀,主要包括社會貢獻、成就感、物質保障、工作環境、創新和挑戰性、個人發展、尊重和聲望等多方面。
此外,在談到職業期望時,有的輔導員表現出了自我發展的需求,比如職業晉升、發展空間、學習培訓等。他們認為輔導員職業本身非常鍛煉人,但目前輔導員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單一,崗位調換機會少;同時,對于提高輔導員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培訓較少,有的培訓很片面,不切合輔導員工作實際等。
三、輔導員職業價值認同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從訪談對象對各職業價值觀的認識和職業期待中,也可以看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不同類型輔導員對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關注度存在一定差異
年齡較大的輔導員,他們對物質保障、工作環境的關注度較低,對輔導員工作的奉獻性更強烈一些;青年輔導員比較關注個人的發展空間、工作環境等,在輔導員內在職業價值觀上,他們更傾向于工作的創新性、挑戰性體驗,重視輔導員的社會聲望;女性青年輔導員相對關注報酬和個人生活,成就感體驗也較強。其他并無明顯區別??偟膩碇v,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觀是積極進取的。
2、輔導員的職業認同較高的原因源于該職業的育人功能,但也受外界崗位認知低等因素影響
在談到輔導員的內在價值時,輔導員表現出的自豪和成就感多歸結于該職業的育人功能,比如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生素質和成績等改善;但這種高的認同感也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和其他教師崗位相比聲望和受尊重程度較低,外界對輔導員職業的認知較低,評價不高等。內在體驗和外界因素影響形成輔導員職業認同的一對矛盾體。
四、和諧學工文化視野下輔導員合理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有效渠道探究
本文在上述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在構建和諧學工文化背景下,對樹立輔導員適當的合理的輔導員外在價值觀,培育和增強輔導員內在職業價值認同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1、合理定位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觀,注重輔導員自我價值實現
輔導員職業價值觀要充分考慮到輔導員的自我價值體現,強調工作奉獻和個人自我發展認知上的統一。這樣,輔導員職業才會從被動轉向主動,在學生培養中使自身得到應有的發展,獲得職業價值的全面實現。從以上的分析看出,輔導員談到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多源于輔導員工作的育人功能,同時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輔導員脫離不了繁瑣的事務處理。要達到兩者的統一,輔導員需認識和挖掘日常事務工作的育人功能,并通過培訓、學習提高輔導員事務管理的科學方法和技巧等。
2、健全科學的激勵機制,構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環境
目前輔導員絕對收入還相對低且提升幅度不大的現狀使得部分輔導員容易不安心工作,造成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因此,學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學校領導也要主動幫助輔導員解決實際困難。營造輔導員和諧的工作環境,注重培養輔導員間的團隊精神,增強輔導員群體的凝聚力,積極構建輔導員穩固的人際支持網絡。
3、建立輔導員職業發展良性機制,優化輔導員隊伍結構,提高輔導員職業聲譽
[論文關鍵詞]高職素質教育 內涵理解 途徑分析 機制保障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教發[2012]9號)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庇纱宋覀兛梢詺w納概括出“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兩個明顯要素:一是職業教育的基本人才培養目標,即“技術技能型”人才;二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要求,即“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筆者認為,要實現后者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入手,樹立基于“工具論”、強化“人本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理念,在強化技術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拓展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提升高職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職素質教育的指導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高職辦學理念的深化。“素質教育”是一種“觀念體系”,也是一種“存在體系”?!坝^念體系”是一種指導實踐的教育思想,“存在體系”則是指通過素質教育實踐促進教育和社會的實際變革。觀念是實踐的先導與保障。高職素質教育是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理念的深層次認識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是對高職教育辦學理念指導下實踐問題的反思與完善。據調查,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業對口率、就業離職率和就業滿意度等多個指標在內的就業質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甚至出現“高就業率”與“高離職率”并存的現象。盡管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實施高職素質教育的途徑來看,激活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深化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重要舉措。
2.高職素質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為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框架下,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著豐富的內涵,依據時間、空間及其組織要素的不同組合為依據,可以從實際存在的眾多模式中歸納為“學年分段”“階梯分段”“半工半讀”“彈性安排”“訂單培養”“教學工廠”“場內基地”“行業主導”和“職教集團”等九種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針對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的滲透式、養成式、創新式教育,還會衍生更多的模式。這些衍生模式凸顯了高職素質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踐性,具體表現為素質教育教學方式的實踐性。通過對素質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的深層次探索,全面滲透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綜合素質,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素質教育要素并予以彰顯,以實踐性的動力促進形成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深層特質,從而不僅將實踐作為素質教育教學中驗證理論的標準,而且體現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辯證認識過程。
3.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實踐理性融入“多元價值觀”的契合點。高職的技術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是無法割裂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有機綜合。高職素質教育具有在實踐理性中融入多元價值觀的綜合特性,除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還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體現在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服務作用上。在與“兩課”教育相結合的探索中,高職素質教育起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處理好人文文化的價值多樣性與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在與專業素質教育的結合方面,通過人文素質精神滲透專業教育,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專業技術教育中予以彰顯并強化,進而達到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中滲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學中滲入科學精神的目的。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價值功能。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是一種廣義的素質教育觀,就結構層面而言,應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兩大范疇,進而可劃分為職業道德素養、職業能力素養、職業理念素養、創新素質和勞動素養等幾個范疇。職業理念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基礎,職業能力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核心,職業道德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素質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靈魂,勞動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結構。就功能層面而言,一是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在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兩個領域內實施,培養學生有較廣闊的文化視野。二是應重視以人文的感性思維補充職業技術教育中科學的理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三是應注重在實踐教學中將科學的實證與人文的體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辯證方法論素養。通過專業技術知識教學,培養學生求是、獻身、創新、從嚴的科學精神;通過職業人文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求善務愛、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實現教育對象的職業技術文化素質與職業人文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實現
1.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構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課程結構。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明確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旨在提升學生應具有的對職業工作、職業發展以及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內在品質和能力。這種能力標準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的就業、自主創業及未來職業的變化、發展需要,并將其落實到專業與課程設置工作的各個方面,不僅要滿足現實崗位的需要,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強化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智力技能的開發和培養,即除體現相應崗位技能訓練外,還應涵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開發各類課程的素質教育元素,發揮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除了設計好必修的思政類課程以外,還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課、法律道德教育等課程完全代替高職素質教育的模糊認識,應嘗試通過學習、體驗、內化的方法,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課程體系的全過程,并融入實踐討論式、研究式、體驗式等不同側重的授課形式,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使畢業生真正成為“企業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時,要注重設計的綜合性,構建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隱性課程組成的,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功能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現實能力為教學起點,通過構建靈活實用的課程教學單元,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關系,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針對性、適應性有機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深化職業素質培養,實現人文精神與職業精神的融通。高職教育既要傳授技能和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目標是通過職業素質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化與養成。首先,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的深層次融通,在注重專業技能教育、突出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經濟功能的同時,還須強化教育的啟蒙功能與陶冶功能。如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諸如文學、倫理學、心理學、道德修養、法律法規等知識要素,在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加強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滲透,形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的合力。在推進學生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協同發展的同時,避免單一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能力指標,并綜合為結構化的教育功能模塊,達到職業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實現職業教育的最終發展目標。其次,創建校企合作的企業嵌入式模式。從某種角度講,職業素質是企業對能夠勝任內部工作崗位的員工的素質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將企業的入職標準、企業的技術規范、企業的培訓內容、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內容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直接嵌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使學生在接受學歷教育的同時了解企業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業氛圍中,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度和忠誠度,使專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進而實現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3.通過大學精神的傳承實現高職素質教育的提升。大學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職教育要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強化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學精神對于促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滲透力、驅動力、輻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職教育應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充分發揮大學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素質教育的引領作用,通過營造高職特色大學精神的文化氛圍,重構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職教育模式,在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業精神中高度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吸納本土化的國際先進辦學理念,強化以人為本的學習主體意識,以全面的職業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以職業素質的培養為核心來構架整個高職教育體系,實現高職院校大學精神對素質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學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高職教育的滲透與教化,促使企業全面參與教學過程,將職業道德與行業操守指標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標準,進而有效融合校園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重塑學生的核心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教育者職業素養的提升是開展高職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發展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與水平。第一,高職教育應加強教師職業人文素質培訓,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和辦法。這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動手實踐能力,還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素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些教師不僅能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優良的思想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影響學生。第二,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質量和數量能夠滿足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長期性和漸進性特點??梢詮钠渌叩仍盒?、行業企業等相關部門以“外引”的方式引進具有教學能力的兼職教師,同時充分調動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以人文社科團隊教師為基礎,鼓勵開發特色人文素質課程。這樣既能彌補素質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空間。第三,為人文素質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間,加強素質教育教師在專業建設、精品課程、科研項目等方面的進修實施力度,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對素質教育給予組織和制度保障,如設立專門的素質教育課程管理和教學機構,在辦學硬件建設、課程建設、科研項目和教師進修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三、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機制保障
1.構建基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高職素質教育保障體系。高職院校應從培養學生的職業創新動力與生涯發展能力的角度來構建高職素質教育體系。首先,應建立宏觀層面的素質教育指導思想,在高職素質教育的“職業”與“人”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契合點,從而奠定高職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方向。其次,建立高職素質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以制度方法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鋼芯結構環節,包括以建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專職機構為基礎,以契合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為原則,制定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素質教育實施制度,如通過對素質教育內涵構成要素的分析,以黨校學習制度、兩課教學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質制度體系,以助學貸款制度、勤工助學制度等完善素質發展推進制度,以職業規劃與導師制、就業指導跟蹤制等促進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結合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構建開放型素質教育平臺。企業對人才培養提出文化素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養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學校通過借鑒行業協會的指導意見,在人才培養規格、職業和職場素養要求、文化素質教育方案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適應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2.建立高職素質教育教學保障運行機制。教育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載體。建立與完善高職素質教育的內部管理機制,必須密切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這一中心。首先,在教學管理理念中應根植既符合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緊密結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素質教育教學思想,通過設計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培養互動”的課程選修機制來強化“人本論”的理念,通過建立“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相融”的教學管理機制來實現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功能,通過“技能培訓與做人做事兼顧”的運行機制來增強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機構方面,建立由黨政領導主持、相關職能處室組成的素質教育教學管理機構,突出形式上的獨立性和內嵌于技術技能培養的專業性,通過其指導功能促使人文素質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專業素質中,形成學校素質教育教學的導向機制。管理機構負責制定相關的素質教育指導意見和素質教育工作實施辦法等制度文件,通過組織管理形成學校相關部門促進素質教育開展的聯動機制,以項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協調各部門共同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最后,應以優化素質教育教學要素間的作用效能為目標,建立教師素質能力進修和考核制度、專業選修課管理辦法、素質教育階段性推進實施計劃等制度層面的措施,通過推進高職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來設計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實踐創新素質、身體心靈素質等多方面于一體的選修課程內容,使專業的寬口徑教學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質教育的元素和理念,進而以專業素質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進專業教師的學習和進修,使其具備“雙雙師”(雙師型+素質教育教師)的教學特質。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 從學生視角入手,以廣東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受到大學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現狀進行剖析,總結出三方面原因,即社會客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時借鑒哈佛公開課和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從學風建設、教材修改、學生主體、實踐課堂和考核機制等方面多角度舉例說明,嘗試提出改進思修課現狀的可行性建議。
[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公開課;學生視角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項目] 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高校與世界名校接軌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作者簡介] 林慧華(1979-),女,廣東汕頭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創新項目指導老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學;蔡丹霞(1992-)、李麗瑩(1993-)、黃嘉敏(1992-)皆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學生,其中蔡丹霞和黃嘉敏是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組成員.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是一門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痹撜n程自2006年在全國高校實施以來,教育部一直非常關注思修課在學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組織高校教師進行思修課的培訓。這6 年來,思修教材編寫組致力于教材內容的與時俱進,思修課的教材內容已經過3 次修改(2007 年、2008 年和2010 年)[1]。
為了了解廣東高校學生對思修課的看法,筆者對廣東高校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23 份。通過問卷分析發現,思修課普遍得不到大學生的重視,50.41%的問卷填寫者上思修課時走神,43.09%對于思修課沒有任何興趣,62.60%所在班級課堂沉悶,很少人聽講。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該課程,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何思修課屢屢遇冷呢?
近年來,思修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效果成為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熱點。吳倬歸納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觀教育”三大教學目標[2]。王建新提出,實現課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人格的感召力、行為的親和力、知識的吸引力、視覺的沖擊力和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3]。李大健倡導“生活化教學”[4]。劉博指出,思修課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價值建構過程,所以,教學語言、內容、情景、方法和評價都應該“生活化”[5]。周軍認為,基礎理論、典型案例、心態分析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交流討論的教學形式是思修課程建設應注重的[6]。吳瓊等把實踐教學的形式分為三種:感受式(如參觀展覽、法院旁聽等)、體驗式(如社會調查模擬法庭、話劇或小品表演等)和踐履式(志愿服務、主題宣傳等)[7]。賀俊燕探討思修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8]。謝玉進則引入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修課的啟示,提出“巧妙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精心設置議題,吸引學生關注”[9]。韓建磊等研究思修課的考評體系,提出“考評主體多元化、考評方式多樣化、考評標準細則化及考評結果表述方式多樣化”[10]。張云蓮強調思修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時效性[11]。林楠認為,要提升思修課的實效性,應在授課中踐行“生命意識的喚醒,日常生活的回歸和心靈世界的啟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課”成敗的關鍵,陳大文引用教育部長周濟發言強調:“課開得好不好,學生喜歡不喜歡,關鍵在教師”[13]。
以往研究大多從學者或者老師的角度給出建議,幾乎沒有大學生參與研究。因此,我們項目組決定從學生的視角探索思修課遇冷的原因及其改進方式,嘗試提出能被一線教師和學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議,著重解決如何將思修課的理論知識切實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瓶頸”問題,讓思修課真正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二、課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來,學生普遍對思修課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反應平淡、課后更沒有發掘思修課的價值。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們認為思修課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國際化、信息化與個性化的影響
觸屏時代,大學生不斷接受互聯網多元文化的多重沖擊,資本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對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領悟的思修課反應冷淡,甚至認為思修課中的某些觀點是過時的。此外,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大增加。大學生學習功利化,只關注與自己日后工作有關的學科,考取各種迎合企業需求的證書,認為上思修課是浪費時間。
(二)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
1. 師兄師姐的“引導”
大學強調自主學習,老師與學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師兄師姐的引導更為占先。大部分學生尚未開始上思修課,就已經從師兄師姐口中聽到“思修課不重要,不用認真聽課”等負面信息。這種先入為主的忽視思修課重要性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一開始上思修課就有抵觸情緒。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把對思修課不重視的觀念傳遞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2. 考核方式的單一
大部分學生在思修課的第一節課就了解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主要為期末開卷考試。小道消息說到時“重點滿天飛”,所以,大部分學生覺得臨考翻翻重點就可以了,從而從根本上忽視了思修課本身的內涵與價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導致學生厭倦
1. 內容重復,過于理論化
思修課的內容和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接觸到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部分重疊。趙興宏等對東北大學1689 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97.5%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重復,其中認為大量重復的學生18.9%[14]。重復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認為以前學過了,沒有新意,不需要再學。
此外,思修課本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實際內容卻讓大多數同學大跌眼鏡。比如: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目錄中的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境界”非常“對口”,但通篇都是講理論,沒有貼近大學生活的案例,缺乏時代氣息。
2. 教法單一
當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課主要是單向灌輸,或輔以多媒體課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師只求“多、快、省”,只告訴“是什么”,不說清楚“為什么”,而且考試讓學生死記硬背,所以學生上課沒有興趣和動力,考完試很快就將課程內容忘掉了。這樣學生又怎么可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呢?
三、課程改革的方向
為了讓思修課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思修課教學:
(一)學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
學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貼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食堂、課室、宿舍樓、校道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學??山M織與其相關的各類比賽、活動,例如,黨史知識競賽、紅歌比賽、模擬法庭、講座、辯論賽等,讓學生領悟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對于現代人職業生涯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武漢大學舉辦的第六屆時事案例分析大賽值得借鑒。在這場賽事中,“三國殺”“非誠勿擾”、現場秀等時尚元素都被糅合起來,讓學生在輕快的氛圍中學習并運用思修課上學到的理論,就日本核輻射、重慶的戶籍制度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譽為是“最享受的理論學習”[15]。這種針對學生群體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來開展活動的做法,無疑會得到學生的青睞。
(二)修改現有教材
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43.09%的受訪者認為改進思修課要先改進教材。對于哪個最適合思修課的教學模式,79.67%的受訪者選擇案例分析法。受訪者認為,當前思修課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講理論,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如失戀、人際關系緊張等,都沒能到有效的指導和解決。所以大家對該課程熱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內容應該更貼近生活。國家設置思修課,目的是讓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16]。但是由于教材內容太過于理論化,學生不喜歡,這樣不僅達不到思修課的教學目標,還可能使得思修課口碑愈下、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對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議:
1. 引用研究數據
在思修教材中,用數據“說話”,可以使內容更真實可信。例如,在講解自制力的時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每次讓一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能堅持15 分鐘不吃的話,會再給一顆作為獎勵。研究人員后續跟蹤調查,10 年后,發現“能夠堅持15 分鐘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長大以后,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優秀”[17]。這樣的數據,有理有據,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彌補思修教材內容過于理論化使學生產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講解“信念”的時候,結合奧運健將的例子,如劉翔2008 年傷退和2012 年摔倒,及其決定2016 年繼續奮戰的故事,能夠觸動我們的心弦;在講解《勞動法》的時候,可以用畢業生因簡歷造假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亂簽合同被騙等案例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氣”、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運用“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我們對廣東幾所高校的調查,作為必修課的思修課堂上,同學們都急著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課做自己的事情。
針對思修課普遍遇冷的現狀,我們在尋找解決辦法時,不得不提到上海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以及哈佛大學公開課中的公正課和幸福課。陳果的思修課在網上非常受歡迎,被廣大觀眾稱為真正的“心靈雞湯”。她用自己獨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學積淀,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展開靈魂的對話。哈佛公正課旨在引導觀眾一起評判性思考關于公正、平等、民主與公民權利的一些基本問題。而哈佛幸福課則主要探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雖然中國與美國的政治體系不一樣,意識形態大有不同,但是對于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方面仍有相通之處。據我們的調查,有50.83%的問卷填寫者希望通過思修課學到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以及加強道德修養等內容。
無論國內國外,這些都是學生渴望探討的。當然,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時也要兼顧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繼承、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對思修課的關注度,更好地實現思修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可做以下嘗試:
1. 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兩難”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暗赖聝呻y,指的是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情境或問題”[18]。它們挑戰思維和道德極限,讓人進退維谷;同時,它們也使大學生活躍思維,加深對社會現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如假設你是參議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個通緝犯。警察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們的工作,說出你哥哥在哪。這時你會選擇親情向警察撒謊,還是會選擇對社會的責任和忠誠配合警察呢?這便是一個典型的桑德爾式的“兩難”問題。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誠的公司雇員,工作努力且回報豐厚。但有一天你發現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利益,在生產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劑。這時你會怎么做?”[9]。貼近學生生活、設置道德兩難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興趣大增,還可以使他們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發現其實思修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從而主動去學習。
(2)以教師切身經歷引發學生共鳴。哈佛最受歡迎的公開課之一《幸福課》的講師泰勒幾乎每節課都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講解“不現實的信念”的時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追求一名女子無果的故事。其中,他母親對其不切實際的鼓勵話語、他對自身不夠清醒的了解、他當時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時的言行舉止,及后來尷尬的情境,都說得繪聲繪色,讓人身臨其境。泰勒老師過后再對相關概念進行講解時,學生就很容易會心會意[20]。復旦大學思修課教師陳果也經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會將自己在加拿大留學時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凄涼、在混雜著眾多國旗中尋找屬于自己心靈安慰的五星紅旗這種真切感受和學生一起分享。這時,愛國主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學生與教師在這種經歷分享和心靈交匯中,最容易產生共鳴[21]。
2. 課堂上嘗試進行游戲和競賽
思修課要讓學生更易于接受,還可以采用當下大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形式,譬如課堂游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增加課堂吸引力,同時也可以鞏固學生學過的理論知識。可借鑒比較火的“百萬富翁”或 “開心辭典”的形式,具體操作如下:
(1)每次課下課后,學生提前到學習委員處報名參加下次課游戲,每節課報名10 人左右,全班輪流參與;
(2)老師在課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有關的題目,全班同學也可以分小組輪流出題;
(3)每次課報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師一道題,以快而準為原則,再篩選出5 名學生參加決賽;
(4)參賽者答對一題后再回答下一道題,答對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一旦答錯,參賽者必須退出比賽,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數。10 道題封頂;
(5)參賽者遇到難題時可以使用兩個“錦囊”:求助現場一名學生;或30 秒內在思修課本找到答案。每個“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學輪流參與游戲,所得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
如此一來,學生為了能夠贏得比賽,便會認真聽講,同時預習課本知識,在“游戲”中領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用處和意義,從而形成學習和運用的良性循環。
3. 課后拓展,開設思修課論壇
由于思修課的課時設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課老師在課下和學生幾乎沒接觸。而高速發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們建議設一個思修課論壇,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上面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或情景(時事熱點、校園案例、兩難困境、個人困惑等)。網上討論也可以作為課程考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帖、尋求幫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相關的最新文章,課下“充電”。由此,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思修課教學目標也能更好地實現。
(四)改變單一考核機制
當前大多數學校的思修課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一般通過出勤、論文打分,期末則開卷考試。由于“論文基本上是走過場,老師不會仔細改”,考試也很容易,大多數學生平時就不會費心去學。因此,我們建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績的比重,只占總評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評估,還可以試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的三評模式。其中,平時成績得分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
(1)課堂參與:如課堂辯論、討論、提問、參與競賽等方面的得分。
(2)小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題展示、話劇表演等活動的得分。
(3)網上論壇:如發起議題、參與討論、分享咨訊等貢獻分。
(4)社會實踐:如三下鄉、做義工得分。
四、結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課程,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近年來,思修課遇冷,傳統教材內容和教學、考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的個性化需要。面對教學“瓶頸”,思修課課程改進迫在眉睫。我們希望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實踐、改變單一考核機制等方式,為思修課注入新的活力,讓思修課走出理論的“象牙塔”,深入學生世界,成為大學生心靈成長的“燈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9.
[2] 吳倬.論“兩課”教學的目標及其實現方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1(6):11-13.
[3] 王建新.促進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道德教育內容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69-72.
[4] 李大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生活化教學體系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9(3):33-36.
[5] 劉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教育評論,2011(5):93-95.
[6] 周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43-44.
[7] 吳瓊,仇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8] 賀俊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0(5):143-145.
[9] 謝玉進.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48-49.
[10] 韓建磊,袁藝紅.高校思政課學生成績考評體系構建——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8):66-68.
[11] 張云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理念淺議[J].清華大學學報,2010(5):116-120.
[12] 林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三點體會[J].教育探索,2011(5):61-62.
[13] 陳大文.正確處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的若干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7(8):42-47.
[14] 趙興宏,張振芝,李光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效銜接探析[J].課程教育,2012(1):70-74.
[15] 程墨,肖珊.機器貓出現在課堂上 武大思政教育顯時尚范兒[EB/OL]. 中國教育報,jyb.cn/Teaching/jysx/201106/t20110622_438508.html,2011-06-22/2014-02-27.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讓孩子更從容地成長[J].中國出版,2012(22):77.
[18] 趙慧.“道德兩難問題”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Do[EB/OL].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2012-12-09/2014-02-27.
[20] TalBen Shahar. Positive Psychology (Lecture One & Six).[EB/OL].v.163.com/movie/2006/1/Q/E/M6HV755O6 _M6I40FTQE.html,2012-12-09/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