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15:35: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藝術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民間美術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民間美術是指百姓在日常生活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美術形式,經由口傳身授將當時的審美意識傳承延續的藝術,其具有生活適用性、民俗文化性以及藝術審美性的特點,并將自身的審美觀、價值觀融入藝術創作,這也是民間藝術最主要的特色。此外,民間美術在基層人民中誕生,其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以豐富,包含著各式各樣的民間美術形態。即使它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以物質的形態出現,但其本質依然是一種精神象征。
二、現代藝術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藝術在設計過程中逐漸擺脫物質實體的限制,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重要的文化體現,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審美風格?,F代藝術作為當代文化與美學的綜合性表達手段,在人們的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逐步滲透,所以,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認識應該是全方位與多角度的。對于現代藝術設計來說,其主要以體現社會意識而存在,能夠將當代社會的審美意識反映出來。現代藝術和民間美術的主要差異在于現代藝術在設計中受到科技發展的影響,并以科技的發展為基礎。因此,科技的發展不僅對現代藝術設計的設計對象、設計方法具有重要的影響,還拓展了現代藝術的設計思維。
三、民間美術和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探討
1.現代藝術設計源泉來自民間美術
優質的藝術素材常常源于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經過藝術家的提煉、篩選及潤色后就具有了濃厚的藝術氣息。民間美術是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其在現代藝術中以源頭的形式存在,并主要表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作為民間美術的重要載體,是民間美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則反映出當代人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追求,是民間美術的思想結晶。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現代藝術設計中重要的設計靈感來源就是豐富的民間美術。因此,設計者要不斷采納與吸收民間美術的精髓,從而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藝術作品,進而在推動現代藝術發展的同時將中國輝煌燦爛的民間文化傳承下去。
2.民間美術深化現代藝術設計創造力
民間美術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創作視角所具有的獨特性以及設計方式所具有的開放性給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無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民間美術主要通過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結合,充分表達出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民間美術,不但可以培養設計者的想象力,還能探索與發現素材所具有的規律性,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事物,促進思維的發散性。
3.現代藝術設計借鑒與應用民間美術
隨著各種現代藝術活動的開展,更多的中國藝術品逐漸走上了國際化道路??梢园l現,走上國際化道路的藝術品其成功之處就在于立足本土文化,借助中國傳統文化豐富作品的內涵與意義。這在現代藝術對民間美術的借鑒應用中得以體現,這對于創作出更好的現代藝術具有重要的啟示。
4.兩者之間的文化內涵共通
在創造民間美術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藝術理想與人生理想的價值觀念,將這些因素融入創作主題,將人民生活的情感接通,融入自身對于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心愿。伴隨民間美術的廣泛應用與現代藝術的設計實踐,不論是時間上或是空間上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民間美術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現代藝術在設計中需要汲取的重要精華。此外,民間美術的設計主題還能充分激發現代藝術在設計選材中的靈感,讓民間美術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從而促進兩者之間文化內涵的共通。
結語
1.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與指標
現代城市環境的整體規劃建設與核心設計理念務必體現“整體、持續、協調、循環、節能、綠色、再生”的指導原則,通過將綠色生態觀念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實現人類居住環境的和諧與完善,進一步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與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升人們整體居住環境質量與住宅區自然復合系統趨向穩定、平衡、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要想全面實現城市環境的生態化規劃設計,首先要對傳統意義上的設計理念進行革新,在遵循生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融入現代科學技術,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
2.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的內容
生態城市規劃應使綠化指標、地面保水指標、節水指標、節能指標、二氧化碳與廢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處理指標、綠色交通指標等各項指標符合生態規劃標準。綠化指標是生態規劃建設的一項關鍵性標準體系,必須使住宅環境內綠地率達到60%以上;應采用具有滲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統以確保雨水及時排出與科學合理滲透,適當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通過完善凈水系統與節水系統,強化城市水資源設計,利用省水器與新型水資源對雨水、生活廢水污水進行科學處理與循環再利用,確保飲用水符合國家規定標準;開通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應以減少二氧化碳排量為關鍵指標,裝修內飾應體現節能綠化環保風格;設計雨水與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統,突出可持續利用原則;倡導綠色交通工具的普及與使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經濟生態設計規劃方面,應突出低能耗的綠色消費觀理念,提倡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勵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推動綠色科技生產的發展與普及。
二、中職美術教育背景下生態理念藝術設計方案
1.綠色生態的人性化美感設計理念
設計師要充分結合現代化建筑學基本原理、生態理念價值觀、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新技術營造適宜的生態居住環境,對能夠影響到城市生態平衡與美感的各種環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進行統一協調與統籌規劃設計,使其和諧共融、統一共生,有序而持續地發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體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對環境空間的生態環境進行充分合理設計,依據南北朝向、最大向陽與通風程度對住宅區進行規劃,留出科學合理的通風道口與生態綠色走廊;科學合理規劃設計建筑單體、群體的朝陽區與陰影區,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陽光;應以城市空余地面為基準,強化區內景觀園林建設;充分利用城市內外自然山水環境,使之相互統一和諧,通過遠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態景觀;保持動植物種類的多樣化,為之創建和諧生存環境;擴展區內園林樹木種植面積,加強生態氣候調節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適宜感與健康指數。為此,可通過科學統籌規劃綠地、建筑與景觀,形成通透深遠富有層次感的景觀空間;通過以曲代直的形態布局,美化建筑形態與園林分布空間。
2.積極開發自然可再生資源
關鍵詞:高考美術培訓;藝術設計教育;文化素養;審美;創造力
近年來隨著高校美術類專業的擴招,在美術高考繁榮的社會大背景下,美術高考生源的數量也在逐年增長。以河南省為例,2007年美術類報考人數55107人,2008年65496人,2009年66992人,2010年66007人,與此相適應,大量的美術強化班、美術培訓學校如雨后春筍,規模龐大的藝考生在眾多良莠不齊的各類美術培訓機構中,接受著美術高考固化單一的應試教育,嚴重影響著美術類考生的審美素養、藝術素養,也帶給高等藝術教育太多的后遺癥。
一、高考美術培訓現狀
通過深入了解各類美術培訓機構發現,高考美術培訓作為正規教育的補充,主要是依賴私人投資發展起來的,因此行業的特殊性和缺乏規范化的市場機制,以及高考美術考試機制和內容的固化、單一,造成了目前高考美術培訓機構經營無序性,美術培訓教學模式程式化,課程內容單一化。
1.高考美術培訓機構經營無序性
面對近年來火爆的美術高考熱,各類美術培訓機構應運而生,在眾多的美術培訓機構中,不乏一些優秀的美術培訓機構,它們師資力量雄厚,教學內容及方法合理、新穎,不僅訓練培養美術技能,而且提高人的審美素養,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許多家長和考生懷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態,加之巨額利潤的驅動,使得許多不具備辦學資歷、辦學能力和辦學實力的人和機構,把美術培訓當成贏利手段, 打著“速成班”、 “美院班”、 “精英班”“強化班”等各種極具誘惑力的旗號吸引生源,這些培訓機構師資狀況不容樂觀,有在職的大學教師、在校的大學生、兼職的藝術工作者甚至一些非專業人員等,美術培訓無科學、規范的教學計劃和管理機制,教學管理缺乏良性循環,加之政府監管不嚴,導致高考美術培訓良莠不齊,無序經營。
2.高考美術培訓教學模式程式化
眾多高考美術培訓機構為了提高考試“命中率”,追求最大的利益回報,投機取巧,想方設法猜測考試內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試特點、閱卷要求、教師喜好等,違背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給學生傳授專門應試的針對性套路,導致了教學模式的程式化。經過走訪河南省鄭州市數家高考美術培訓機構發現,大多美術培訓班都是按照石膏幾何體臨摹、寫生石膏像臨摹、寫生靜物臨摹、寫生真人頭像臨摹、寫生真人頭像臨摹、默寫這樣一個套路進行強化訓練,個別美術培訓班甚至不經過繪畫基礎教學,直接進行頭像臨摹、默寫,導致學生習慣于概念、習慣于定義,照葫蘆畫瓢,這種問題在學生的習作中大量存在。美術本是一門充滿創造性與心靈感悟的學科,如今卻變成了機械的背誦與臨摹。
3.高考美術培訓課程內容單一化
目前,中國美術高考考核方式過于滯后,考核內容過于單一。美術考試的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寫。素描考試出題方式基本圍繞如下幾種:人物頭像寫生或頭像默寫,石膏頭像寫生或根據人像照片寫生;速寫考試的出題方式有:人物動態速寫,人物動態默寫,考場內的人物動態速寫組合;色彩考試的出題方式有:靜物色彩寫生,靜物色彩默寫,根據黑白靜物照片轉換為色彩寫生畫面,以河南省2008年以來的省聯考為例,見表1。
針對這種考核形式,美術培訓機構在教學思路上特別明確,其課程內容鎖定在狹窄的考試范圍,普遍設置素描、色彩、速寫,通過臨摹、默寫等機械手段的訓練,形成長期單一技法訓練現象。由此可見美術高考形式的滯后與高考內容的固化導致高考美術培訓課程內容設置的單一化,影響了生源質量,也影響了美術考生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
4.高考美術培訓短期突擊速成化
2010年10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2010高考美術專家高層論壇”會上,中國美術學院的朱衛東教授表示,參加美術高考的考生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考生熱愛美術,想考上理想中的美術院校;二是考生其他學科成績不太理想,希望通過美術高考實現大學夢;三是考生感覺自己只能考上普通大學,希望通過美術高考實現“重點夢”。其實在藝考大軍中,相當一部分生源來自農村高中,他們從小沒有接觸過美術教育,之所以改行學美術,純粹是因為文化課較差。這批考生中大多數過去對美術毫無興趣,對美術專業知識缺乏認識和了解,只是把學美術當作進入大學的捷徑,他們經過短短幾個月的考前強化訓練,便匆忙應考。美術培訓班正是迎合了這部分考生的需求,開辦“強化班”、“速成班”,以投機取巧的形式在短時間內達到考試成功的目的。
二、對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
1.文化素養薄弱
文化素養主要指人才成長所具備的廣博的知識積累、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表現出來的氣質、視野和修養等?!叭绻粋€人的文化素養缺乏,便難以領略經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難以在創作上走得很遠?!北本煼洞髮W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鄧寶劍說。藝術設計教育需以文化素養為基礎,已經成為藝術設計教育者的共識。
在高考升學壓力和“藝考熱”的影響下,一些學生是因文化課成績不甚理想,擔心考不上普通大學,才被動選擇報考美術類專業。許多考生為了獲得專業合格證,考前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繪畫專業應試的突擊訓練,放棄了文化課的學習。對于美術培訓機構而言,專業課考試成績,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美術培訓教學過程中,重專業訓練,輕文化課學習。偶爾有少數培訓機構開設文化課,也是形同虛設,考生的專業基礎和文化素養難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潛質。因此,進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文化素養普遍薄弱,對專業認知模糊,不清楚所學專業,學習目的不明確;知識面狹窄,缺乏創新意識和設計觀念;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分析問題能力,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其在行為、思維與觀念上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嚴重阻礙了藝術設計教育良性健康地發展。
2.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無論是專業的潛力還是文化修養都比較欠缺,在進行設計和創作時顯得捉襟見肘。他們的設計作品沒有思想、缺乏創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前美術培訓模式的程式化、機械化,以及我國美術高考內容和體制的單一和固化。近幾年幾乎所有美術學和藝術設計學專業無論是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動畫設計、工業設計等,高考試題都是考察“素描”“色彩”“速寫”這三科,而這些考試內容僅僅能夠考察繪畫的基礎技法,而根本無法發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潛力。部分美術培訓機構為了追求專業培訓的速成化、高效化,在教學中,直接讓學生臨摹、默寫,在美術學習的初始階段就泯滅了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培養的學生只會默寫,不會寫生;只會技術,不懂藝術,這種弊端在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中暴露無疑。學生在這樣的培訓模式下,喪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羅丹曾說:“什么是創造,創造就是發現?!笔篱g萬物的美需要我們練就一雙善于創造性思維的眼睛去觀察,才能有所發現和有所創造。而目前的高考美術培訓只鼓勵考生在形體上作無休止的臨摹和默寫,使原本蓬勃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美術高考的指揮棒下消失殆盡。致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充分地發展,學生的作品缺乏獨創性、想象力和個性化的特點。
3.缺乏審美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美術考生有一些從來沒進過美術館和博物館,對中外藝術大師的作品也知之甚少,缺乏起碼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鑒于目前高考美術培訓過分追求技巧訓練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普遍缺乏藝術內涵的積淀和對藝術理論的深層理解,其審美能力不足,審美情趣低下,審美境界不高,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樣欣賞美,更談不上怎樣去表現美、創造美。他們在創作和欣賞藝術作品時,缺少一種正確而恰當的途徑來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對產生在中國本土的有著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藝術茫然不知,這一切都制約著他們向高層次發展,進而影響了藝術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
三、結論
藝術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需要學生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高素質、高質量的藝術人才,而考前美術培訓將為藝考生提供通往藝術殿堂的平臺,因此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高考美術培訓。一個優秀的美術培訓機構,需要具有專業美術教育水準,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規范的管理制度,優化課程設置,“文”“美”并重,因材施教,強化和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加大監管力度,進一步規范高考美術培訓機構的經營秩序,改革美術考試制度,加強美術考試內容的靈活性,為高校輸送具有高品質、高素養、有藝術潛力的學子,促進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良性發展,促使社會整體審美水平的提升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攸璐.論加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 2007.
[2] 張翎.對美術高考熱的理性思考[J].教育學術學報, 2005
[3] 李芬.“美術高考熱”現狀與對策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9
[4] 騰建志.從“美術高考熱”談對美術教育的思考[J]. 成長之路,2007.9
[5] 付秀飛.美術高考綜論[D].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為了建設新時代藝術設計實驗室,國內藝術院校在傳統“包豪斯”教學模式的“藝術工作室”基礎上融合時代特征,以科學的管理機制,加快實驗室建設步伐??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解決實驗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深化教育理念,從精英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當今社會已經不再適合推行精英教育,也無法拷貝過去選拔“精英”標準和素質。另外,具有優秀教學資源的專業美院如果還抱著精英教育的理念不放,客觀上是對教育發展動力的本源———社會需求的漠視。正確理解精英教育與素質教育,專業美院擴大辦學規模絕不是權益之計,而是歷史給予的新的發展平臺。大學的責任是為學生營造成長的環境、條件和氛圍,使他們有能力成為日后社會拼搏競爭的成功者。大學教師的責任是以精英的標準鞭策自己,以自身的實踐、能力、成就和人格影響,帶動、陪伴學生成長并幫助他們日后的成功。
1.2科學規劃主體教學與實驗教學,優化師資結構藝術設計專業實驗室教學建設已在國外成功運作多年,在我國也有成功案例,該模式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藝術設計創新人才的有效手段??茖W地規劃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有助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建設分工明確,特色鮮明的藝術設計實驗室是符合時代特征的,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專業藝術院校應從科學配置教學機構和師資隊伍管理工作抓起,優化課程結構、重視師資結構和梯隊建設,在教學管理方面,注重基礎教學和實驗教學并行發展;在實驗室建設方面,除了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外,還要將設計市場化理念貫穿其中,承擔起藝術設計衍生品的深度研發;在人員配置上安排資深教授授課,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同時在低年級教學中就貫穿實驗室教學理念,讓學生初步了解實驗室教學是工作室教學的延伸,并以高水平師資保障實驗教學的質量。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由注重產學研結合,具備高水平實驗教學經驗的團隊組成。
1.3打破地域限制,引進優秀企業,深化校企合作,解決實驗室建設的發展問題藝術類專業是實踐性強、創造性高的專業,藝術院??梢栽趪艺叩某珜拢鶕I特點吸引企業加大對專業建設的投入。同時工作室、實驗室需要提升內化能力,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扎實的設計技能以及美學理論和文化素養的水平,謀求校企之間更高層次的合作。實驗室應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引導學生參加設計競賽、學術論壇、社會實踐,形成立體化培養,并通過實踐增加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參與實際項目運作,為企業創收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能力。企業為實驗室投資設備,提供資金、項目,能為培養優質人才做鋪墊。
1.4推廣優秀的實驗室案例,創造“百花齊放,輕重分明”的局面面對多數藝術院校內教學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現狀,可以選擇性地將有成功經驗的實驗室的建設模式推廣到其他專業,使整個學校里的實驗室教學既有重點,又不單一,形成“百花齊放,輕重分明”的局面。這種教學交流是彼此作用的。圖1—圖3是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的部分實驗室照片。
2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途徑———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的辦學實踐
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2002年開始在黃海之濱進行校區建設,并于2011年成功舉行了首屆畢業生畢業設計作品展。其學科建設宗旨是遵循國際先進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倡導高素質、綜合型、點面兼顧的培養模式,打破傳統的條塊式學科分布結構,培養有創新精神、創新技能和創業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學校所推行的低年級打通基礎,高年級進入工作室的教學體系,有助于學生拓寬專業視野,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在對專業理解和興趣點相對成熟的條件下選擇適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專業發展方向。
2.1校區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大連校區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包括藝術設計和動畫2個專業,由專業基礎、視覺傳達設計學院(籌建)、傳媒動畫設計學院(籌建)40個工作室構成實施教學的終端平臺。第一學年(專業基礎A段)2個專業平臺相互打通,共同教學。第一學期的教學單位是基礎教學部的相關工作室/實驗室,課程內容是素描、色彩、綜合材料、攝影、數碼圖像編輯。教學目的是發揮專業美術院校的特點和優勢,打通造型藝術與藝術設計學科、藝術設計各專業方向之間的傳統壁壘,注重學生藝術視野的拓展和專業興趣的提高。課程架構為各門課程平行展開,學生分批、分階段、不同步地接受全部教學內容。第二學期前段課程內容和架構與上學期相同,但教學要求有層次上的遞進。教學目的是,為形成學生創意性思維模式及培養跨學科造型能力提供條件,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本專業的高端課程、師資等信息,為第二學年選擇進入專業設計工作室或實驗室做準備。第二學年(專業基礎B段)學生在各自專業框架內經雙向選擇進入藝術設計和動畫設計所屬的專業設計工作室,工作室主任教師將根據校區教務管理委員會的要求組織教學,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逐步偏重與本專業高年級設計課程相關聯的基礎知識。
第三學年(專業設計C段)的專業設計工作室教學是校區課程體系的核心部分。工作室的主任教師依據其自身的學術研究成果、社會實踐的業績和在相關專業領域的影響力組織工作室的教師隊伍,制訂教學計劃,確立教學、科研方向及目標。引導學生在專業設計課程及實踐中應用和深化,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力爭取得階段性的實踐成果(如參展、參賽、項目應用及獲獎等)。第四學年(專業設計D段)專業設計工作室將在第一學期末舉辦教學成果展和總結匯報,由校區教授委員會與主任教師共同審定學生進入工作室以來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方向和內容。第二學期是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階段,各設計工作室主任將按照教授委員會確定的方向和計劃,帶領教學團隊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及組織畢業展覽和論文答辯工作。魯美大連校區實踐教學注重培養高質量、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堅持東西方藝術的融會貫通。在課程設置里,除專業課程還有文化課、體育課,使學生獲得藝術理論、語言、文學、哲學等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藝術設計創新人才。
2.2工作室教學管理模式
魯美大連院校區打破傳統院系管理體制,實行與國際接軌的基礎部+工作室的教學管理模式,有的工作室與實驗室是復合的。見圖4、圖5、圖6。工作室設置順應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人才緊缺的現狀。實施教學的終端平臺由平面、多媒體及展示藝術設計教學部、動畫及多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部、裝飾及陶瓷藝術設計教學部、專業基礎部、公共基礎部的40個工作室構成。平面、多媒體及展示藝術設計教學部即下屬的工作室包括:廣告及視覺信息設計、品牌形象設計與策劃、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手繪表現與空間設計、產品與會展、書籍設計、插圖設計、影像藝術與設計。動畫及多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部下屬的工作室包括:平面動畫、虛擬立體動畫、材料動畫、多媒體/游戲動畫、卡通讀物、動漫文化創意產品、綜合媒介與互動藝術。裝飾及陶瓷藝術設計教學部下屬工作室包括:玻璃、金工、織造、漆藝、塑形、網印制像、綜合材料、家具與環境設計以及兩個陶藝工作室。當代藝術、公共藝術、新媒體藝術、信息設計等交叉學科方向的專業工作室目前已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大連校區的工作室體制與習慣認為的大師工作室或專家工作室完全不同,它是與擴招后的學生規模相對應的,是校區4千多學生教學管理的終端平臺,其運營水平決定校區的經濟效益、未來生源和發展模式。而其規模化的智力資源、科研實力、創造成果及其社會影響是對其教學水平的充實及放大,使其吸納更多的社會項目、資金、設備及與之適應的管理方式進入。而在大連校區工作室體制中核心內容之一是使整個實驗室體系形成藝術類之間多專業交叉發展的實驗教學格局,并促使實驗室的教學符合藝術類教育和人才培養特點,充分體現了彈性、靈活的特征。
2.3創辦大連金州新區魯美藝博產業基地
作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高等藝術學府,尤其是作為中國藝術設計領域的領軍者,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具備深厚的藝術文化傳統積淀、優越的周邊生態環境、高品位的設計和建設理念、先進的教學管理體系、極具特色的專業和工作室設置等優勢資源。為了加速大學教學科研成功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學校正在努力建設大連金州新區魯美創意產業基地,見圖7。
2.3.1項目主題
魯迅美術學院具有悠久歷史(延安—哈爾濱—齊齊哈爾—沈陽—大連),為傳承延安魯藝精神,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以建立“延安魯藝在東北”主題展館為契機,創建代表先進文化的革命傳統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建以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創意人才資源為基礎的文化產業集群;創建集藝術教育、文化產業、旅游資源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2.3.2魯美藝博產業基地4大板塊
(1)校園教學旅游區。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及文化品位的提升,著名大學的校園旅游成為熱點已在國內外造就了眾多成功的范例。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的建筑及規劃設計是經國際招標產生的德國奧爾•韋伯建筑事務所的方案,該方案根據金石灘地區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提出了“花園中的城市”的規劃理念。目前校園區的建筑、道路、水體、綠化、公共藝術等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并日臻完善,將成為新興的校園教學旅游風景區。
(2)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暨金州新區創意大廈。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是學院與大連市政府在金石灘共同投資建設的地標型建筑,總面積2.3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展館之一?,F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校區計劃把博物館其中兩層作為金州新區創意大廈使用。魯迅美術學院將以重量級藝術展覽、國內外學術交流及人才資源帶動創意大廈的蓬勃發展,建成以動漫創意產業、當代文化藝術、新興信息多媒體交互設計研發為核心的產業圈,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和多媒體交互設計與高端技術研發產業集群。同時,校企合作還將促進建成企業自主創新的孵化基地、產學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的實踐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基地。金州新區創意大廈的建成,將加速大學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使大連金州新區快速躋身全國動漫產業前列,使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走在國際藝術設計教育的前沿。
(3)藝術文化長廊。依據國外設計師的理念,在魯美大連校區的規劃建設中沒有校門和圍墻,這與國內高校的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尤其安全問題無法回避。校區根據實際情況,引入企業投資,現已在校區周圍建成藝術文化長廊。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審批后,學院計劃將其統一規劃為以畫廊、書店、美術用品及魯美師生作品及衍生產品為代表的藝術文化商業街,為金石灘旅游文化的品味提升填上濃重的一筆。
(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魯迅美術學院校區大連利用緊鄰博物館、地貌優美的20萬平方米校園預留區域,以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為推力,發揮校區自身專業優勢,以產學研相結合為紐帶,打造有特色、有示范性、有輻射力的中國最大動漫游文化創意產業產學研基地。規劃設計建設由動漫雕塑廣場(魯迅美術學院動畫與媒體學院獎永久會址)、動漫游博物館區、動漫游體驗學習區、動漫游文化創意區、動漫游餐飲休閑區、動漫游特種影視區、動漫游演藝演播區、動漫游酒店區等區域組成的動漫文化創意產業現代主題樂園。該項目同時包括:陶瓷、玻璃、髤漆、金屬、染織、服裝、家具、木藝、平面設計、多媒體、公共藝術、油畫、國畫、版畫、雕塑、藝術攝影等學科領域和若干個藝術家工作室。
藝術家工作室將由著名藝術家和美術學院的師生常年在此進行教學實踐和藝術創作,作品可直接在園區的景點進行展覽和銷售。游客也有機會參與其中,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由此形成完整的藝術觀光、創意體驗、工藝參與相融合的園區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還將聯合周邊院校,組成文化創意產業群,全面建成中國最大的動漫游文化創意產學研基地。
3結束語
(一)課程設置問題
當前藝術設計的理論課程設置,對理論課程建設與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著科目混雜或者搭配不合理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些高職學院照搬藝術院校傳統理論課程,開設了諸如《美術史》、《藝術概論》與《設計史》等綜合理論課程,作為大美術范疇下,這些課程是最基本的學科。但是這些課程設置與高職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不科學,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到位,出現了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尷尬局面。
還有一些高職學院忽視基礎理論教學。出現重能力、輕素質的情況,如重視藝術設計專業技術的動手能力,如狠抓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X等軟件實際操作,而理論課程被認為無足輕重,隨意壓縮或刪減,學生上課不積極、沒興趣,所以即使理論課程存在其效果也是形同虛設;甚至有的教師認為高職學生根本沒必要開設理論課程,這樣一來,高職學院與社會市場上的培訓機構的培養方式相差無異,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的理論課程教學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上課機械刻板,單調乏味:比如有的教師先前是搞美術學專業理論研究,主要擅長研究繪畫藝術,而藝術設計屬于設計學理論,在專業領域方面存在著一定差距;有的專業教師因為缺乏師資不得不頂替理論課程,雖然他們動手能力很強但在系統理論方面卻很薄弱。
(三)實驗實訓基地問題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實驗實訓基地的投入,但相對于數量龐大的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這些投入仍顯不足。問題突出表現在:
第一,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壓力大,建設速度緩慢。實訓基地的本義在于向學生提供真實或近似于真實的工作場景,使學生脫離擬化的背景進入工作角色。這就要求實訓基地的一起盡量做到仿真。工作設備等方面的仿真。其中場所與設備的投資巨大,很難由學校單獨完成。
第二,目前已建成的校內實訓基地相對于龐大的學生數與學校專業數而言還是太少,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許多學校還停留在“黑板上設計”的狀態。
第三,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困難重重。盡管每一所高職院校幾乎都把校企合作時常掛在嘴邊,但企業似乎熱情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是企業并未從校企合作中發現利益點。因此,那些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案例大概多要被認為是個案,而不具普遍意義。
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課程設置科學合理
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設置應當遵循普修課程與專業必修課程結合原則,同時,理論課程設置必須優化理論課程結構,既要排除與藝術設計學專業不太合適的美術學類綜合基礎課程諸如《藝術概論》、《美術史》等,又要避免藝術設計學理論科目的重復、交叉,強調專業基礎、突出專業個性,作到科學、合理的搭配。例如:《設計學概論》(尹定邦主編)作為一年級的普修課程,其內容豐富廣泛,包括了設計理論、中外設計史源流、設計批評等三個板塊,可以全面、系統了解設計學理論的基本概況并掌握所需的相關知識,就不必要單獨開設《中外設計史》或《工藝美術史》等重復課程,畢竟高職不是培養理論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級階段,根據專業技術方向開設各專業相匹配的理論課程,如工業設計專業開設《工業設計史》、環藝設計專業開設《建筑裝飾史》、服裝設計專業開設《服裝史》、動漫設計專業開設《動漫概論》等等。這樣,普修課程與專業必修課程結合,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針對設計專業特點深入研究教材與相關參考資料,既遵循學生的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又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作到科學、合理的搭配,優化了理論課程結構。
(二)教學模式豐富多彩
打破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除了講授法,還可以靈活運用討論法、演示法、實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互動性,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研究教學內容,作好教學設計。理論教學不完全是在課堂完成的,比如《建筑裝飾史》、《工業設計史》等課程,可以采用“藝術采風”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考察,在教師的組織下可以通過現場實物講授,同時老師可以把理論內容分成諸多專題小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收集各種資料,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完整的專題,以PPT課件形式在課堂演講、交流,教師就象學術主持一樣在課堂及時補充、拓展相關理論知識,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這樣,通過“藝術采風”既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動手能力,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還有,目前高職院校在搞工作室教學模式,實行導師負責制,那么理論課程教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學習設計類策劃創意等。工作室教師可以根據個案教學為特征進行選題,既有藝術設計理論獨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并注重理論課題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這是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既保證了學生掌握系統理論知識,又能夠為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空間,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突出了“能力本位”,符合市場化的人才需求。
(三)改革考試模式
“加強平時,注重實踐,突出創新,開放靈活”是實現“學會”目標的考試改革的指導思想。加強平時,發展能力,以評價促發展,這進一步確定了學生在考試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實踐,突出創新,加強技能性學業成績的含量,不僅增強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開放靈活的措施,能增強學生在考試中的靈活性、選擇性,給學生創造了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教育 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 創新
一.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是介于科學和藝術邊緣的綜合性學科,合格的畢業生應既具備藝術素養,又要有理性的思維與具體的科學技術知識。[1]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以室內空間,界面,內含物等要素進行的室內設計方面的內容,還有室外空間,街道,廣場,建筑,雕塑等要素進行的景觀設計方面的內容。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如此龐大,以致與其相關的學科有:建筑學,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藝術學,美學,設計心理學,計算機圖形學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設計專業等。而現在諸如展示設計、舞臺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大型交通工具的內部空間設計等跨界設計領域也屬于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因此,我們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范疇與內容中可以看出,環境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藝術專業又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二.課程設置及其問題
國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一般都設置在藝術類院校或者是建筑類院校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院里,也有些在設計學院或者建筑學院里,但總體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性教育,一般在大一進行,所設課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寫,三大構成,美術史類等基礎課。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間,進而進入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主要的課程有設計原理,設計概論,表現技法,建筑制圖,室內設計原理,世界建筑史等,還有相應的設計軟件課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專業設計課程為主,以室內設計,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為主干課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設計訓練,將之前學到的理論知識貫穿于設計案例的實訓之中,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掌握項目設計過程與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畢業設計創作與畢業論文寫作這兩個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看做是學生四年學習效果的檢驗與總結。[2]
筆者從自身在環境藝術領域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認為,國內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設置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課時整體安排的前松后緊。在學生四年的學習期間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論課,具體的設計專業課和相應的技法培養都集中在大三期間,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學年。因此,可以嘗試將大二的一部分設計史論課調到大一,例如設計概論,設計原理,現代設計史,世界建筑史等。這樣以來,重要的專業課在大二期間會有更多的課時來完成,讓大四的學生將所有的時間放在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寫作,畢業實習與就業等問題上,使得在大學四年里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時間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問題。筆者認為大一時期的素描與色彩基礎課占據了較多的課時,因為有很多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很好的造型基礎,那么他們更需要的是從美術的思維向設計的思維轉換,以及開始接觸自己未來要從事行業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相應的調整造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把重心放在設計素描,設計色彩,設計速寫的課程上,同時在保留美術史論課的同時,增加設計史論的課時,并可以嘗試開設有關藝術市場與設計管理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對于三大構成,雕塑基礎,美學概論等設計基礎課與理論課也是個難點,這些課程在教學的時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難將其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設計實踐運用聯系起來,比如雕塑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熟練的雕塑技法,但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應該從整個環境藝術設計系統中去理解和認識雕塑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他們應該學會怎樣運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需要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專業,而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學校,而學校能提供的實踐機會是遠遠不夠的,有些學生邊做兼職邊上課,結果會耽誤學校正常的理論學習,這對學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對于環境藝術教育,我們應該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增加實踐的環節,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除了國內院校設置環境藝術課程的基本模式,各個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補充和調整,例如綜合類大學在科學與藝術結合方面會有優勢,各個院校應結合自己的強項開設有關特色課程。
三.實踐與創新的關系
國內大多數院校里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對于學生的藝術創作和設計思維與表現方法和相應的理論基礎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術層面的內容,比如:建筑技術與施工,建筑構造,材料與力學,生態學等方面的課程。由于環境藝術學科與建筑學方面的學科緊密相關,學生未來也主要是進行設計實踐活動,因此,環境藝術專業也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技術層面知識和實踐作業能力,但我們的環境藝術教育在著重從理論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時候忽略了實踐與創新的關系。比如在對學生的創意思維進行訓練的時候,我們會充分的告知學生什么是創意,創新的概念,創新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但是某種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為更好的駕馭技術才能有更廣闊的創新性思路。此外,新技術的出現也極大地豐富了環境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刺激設計師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實踐與創新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時,一定要加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這樣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反而會讓他們的設計更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們只重視創意思維的培養,不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創意,但是與實踐不合拍,無法實現,那就會失去創意的價值。[3]就目前中國大多數院校的環境藝術教育體系來看,環境藝術教育依然只注視藝術教育,而缺乏技術知識的培養,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甚至不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并且對于建筑學方面知識的了解也很缺乏。雖然環境藝術專業從表面來看歸為藝術類文科,但其學科的特點證明了技術性層面的知識對于環境藝術這個學科是舉足輕重的。
設計學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設計學科是一種在技術和生產基礎上的,具有明確市場需求的發展模式。[4]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調整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加大其中技術層面的教育的比重,將技術知識的培養與設計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學生學習的始終。在加大實踐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開設有研究性質的實踐課,例如對新裝飾材料的認識和運用,對專門的施工工藝的了解,對家具設計中工匠們手工藝的學習,這樣學生們畢業后就會更好的適應社會并能走在行業的前沿。
綜上所述,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環境藝術專業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技術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從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課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大多數院校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本論文主要強調其中的兩點,提出現階段國內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緊,理論與實踐沒有很好的相結合的現象。我們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比較重視理論教育而忽略實踐的教育,通過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實踐與創新關系的討論,我們得知創新與實踐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應加大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進行設計創新而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沙.透視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藝術向度與技術向度的結合[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陽.也論室內設計教育之“隱形的翅膀”[C].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17-218.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藝術教學的模式是在當時中國的經濟、科技和信息都還很落后的時期制定的,如今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科技和信息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了,如果我們現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學模式去教學,可能就有些不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了,所以應該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學原則的情況下適當作些改變,使之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和需要。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強化藝術設計、施工、管理為支柱、以加強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為保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專業教育規律。
二、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必須從藝術設計的實際出發,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突出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崗位技術教育,建立以藝術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育模式。針對藝術設計教學我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1.教學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職稱論文應該體現專業教育特色,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完善、充實教學內容;加強操作技能、工藝實習等為主的實踐環節;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加強產學合作,逐步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畢業生上崗后,進入狀態快、動手能力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可成為工程設計、投標報價、材料選擇、施工技術、施工機具操作、施工項目管理、項目驗收、工程預算等技術人才。我覺得教學中應該目標很明確,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型人才,實踐性強的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課程設置就應該強調其針對性,強調基礎課教學的適應性,強調專業課教學的實用性,強調實踐教學的連續性,和漸進性等,具體表現如下:
2.課程設置強調的針對性
藝術設計專業起步晚,發展快,所以我們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新的教學計劃中,我們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
(1)在設計模塊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動手能力培養,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工程設計中的作用,建立專門的計算機實驗室,使得學生有充分的操作機會,能夠熟練地掌握,以便適應社會的需要。
(2)在施工技術模塊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養為基礎,強化施工技術指導。留學生論文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操作實驗室為依托,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規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機具的操作、使用、維護和保養;掌握工程質量的控制方法及檢查、驗收標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施工技術指導能力。
(3)基礎課教學強調適應性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該糾正以往基礎課與專業課工作總結“各自為政”的脫節現象,打破原有狹隘的基礎課教學格局,超越單純技巧和經驗的傳授。為糾正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脫節的現象,改調子素描為設計素描;改繪畫色彩為裝飾色彩,并加大室外寫生訓練。
(4)專業課教學強調實用性
一種理論只有用于實踐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不能指導實踐,那便是毫無意義的空話。在制訂改革方案時,經認真調查研究,按照專業教育特點、強調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的實用性、實踐性、著眼于培養技術應用型設計人才,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況和實際需要,對專業課教學、理論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強調實用性。
(5)實踐教學強調連續性和漸進性
藝術設計是需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的交替,互相滲透的。藝術設計是多學科的知識的綜合集結和運用。在具體的設計中,難以確認固定的秩序和搭配關系。在今天這樣的開放的社會中,對外設計服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社會,使專業必修課在社會實際設計中完成,為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學校應該與用人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參考文獻
[1].黎志濤.室內設計方法入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