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0: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消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通過對河北1995-2008年的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數據的定量研究,試圖剖析在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消費需求對于促進河北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起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出促進河北消費需求增長的現實的、可操作的對策和建議奠定基礎。
二、變量的選取
1.消費需求衡量指標的選取。消費需求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的范疇,是指一定時期內常住單位形成的對最終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總量。本課題研究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消費。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根據消費主體不同,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可細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
2.經濟增長衡量指標的選取。經濟增長是由產出能力的增加帶來的總產出的持續增加,如果考慮到人口和價格因素,經濟增長就是人均實際產出的增加?;诙糠治龅男枰?同時考慮到目前世界各國都采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從研究問題的一致性出發,本課題所涉及的經濟增長是指總產出的增長,并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表示經濟增長率。
三、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分析
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是最終消費需求在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作為一項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能反映一國(或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格局,還可以直觀地反映消費增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經過分析我們發現:
1.最終消費率在低位徘徊,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1995年以來,河北的消費率始終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費率為43.4%。由于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落后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按照當年價格計算,1996-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速為14.3%,最終消費的年均增速為13.2%,兩者增速相差1.1個百分點。其中,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為18.1%,而最終消費增速為14.3%,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慢3.8個百分點。由于消費需求增長慢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導致消費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個百分點。
2.消費需求各組成部分比重變化不平衡,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消費率下降的原因。從圖2可以看出:政府消費率呈平穩的上升趨勢,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開始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率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比較大,從1996年的37.9%下降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可見,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是造成最終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率基本表現出平穩的上升趨勢,2005年起已超過農村居民消費率成為消費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達到1995年以來的最高點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個百分點;而農村居民消費率則呈現出反方向變化趨勢,從1996年開始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到2008年降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9.1%,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可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下降是居民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
為進一步量化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我們計算了各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各需求的增加額/GDP增加額×100%)和各需求對GDP增長拉動的百分點(GDP增長的百分點×各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兩個指標,并繪制了折線圖(見圖3-6)。經過分析發現:
1.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是第一位的,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二動力。1996年以來,在河北經濟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以及地區間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3%、54%和5.7%,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1、6.9和0.7個百分點??梢?投資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動力,消費需求僅次于投資需求。圖4顯示:除1999-2002年這四年消費的貢獻率大于投資和2003年、2005年消費和投資共同拉動經濟增長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資需求在支撐著經濟的增長。圖5顯示:1995年以來,河北的國內生產總值呈現出高速持續的增長,而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較快的年份中,投資的拉動作用顯著,可見,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短時間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成為政府提高經濟增長率的首選因素。
2.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持久和相對穩定,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圖4顯示:相對于投資需求,河北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足,但是與資本形成拉動經濟增長(3-10.1)及貨物和服務的凈流出拉動經濟增長(-1.5-4.96)相比,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的拉動(3.1-7.1)波動較小,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為穩定的因素。由于消費需求具有剛性,決定了在地區生產總值的年新增額中,消費需求波動幅度遠遠小于投資等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影響慣性最大。在經濟增長擴張期,消費需求增加不如投資明顯;同樣,在經濟收縮期,消費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費需求成為河北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3.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從消費需求的構成來看,1996-2008年,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25.69%。圖5顯示: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總體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費,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保持平穩,平均水平為1.8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的平均水平為3.27個百分點。
從居民消費內部構成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波動中呈下降的趨勢,相對差異較大,從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個百分點,平均貢獻率僅為5.06%;而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從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貢獻率為20%。圖6顯示: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拉動的平均水平(0.64個百分點),不僅遠遠低于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的平均水平(2.62個百分點),也低于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水平。
五、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灰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分析方法,對于小樣本,該方法要優于經典的數學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尋求系統中各要素的主要關系,并確定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程度和對系統行為的貢獻程度。
本文選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當年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參考序列,最終消費、政府消費、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和城鎮居民消費構成序列作為比較序列。用均值法對原始數據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同一數列的所有數據均處以該數列的平均值,得到一個新的數列,這個新的數列就是各個時刻的數值相對于該數列平均值的倍數的數列;然后,根據參考序列和各個比較序列計算差序列,從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關聯系數的公式,令計算出各個因素在不同時期的灰色關聯系數;最后,根據關聯度公式:,計算各個變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聯度,分析結果顯示:
河北最終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很高為0.942,且各年的關聯系數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變動幅度比較小,說明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河北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在最終消費構成中,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846)比政府消費(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說明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費構成中,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0.761)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0.597),這也表明雖然在總人口中,農村居民所占比重遠遠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大于農村居民消費。分階段來看,居民消費的關聯度從九五時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時期的0.787;城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從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說明居民消費尤其是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上升的趨勢。
六、結論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說明消費需求是河北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1995-2008年間河北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拉動,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高于消費;在最終消費構成中,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尤其是城鎮居民消費快速增長是促進河北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農村居民消費增速慢與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導致農村居民消費率下降,是河北消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當人均GNP超過1000美元之后,經濟增長動力開始出現轉折性變化,消費率開始步入上升階段,投資率則逐步降低(劉成林,2007)。從河北的現實情況來看,投資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理論分析表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消費為基礎。因為投資需求具有“名為當期需求,實為下期供給”的雙重性。在社會在生產過程中,投資需求只不過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短期來看,投資需求的擴張雖能一時拉動經濟的增長,但從中長期來看,投資本身不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如果投資結構不能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投資的增長超過了消費需求的增長,這種投資形成的供給實際上是無效供給,會加劇下一階段的供給過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費基礎上投資,通過消費與投資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增長的態勢來共同拉動經濟增長,才能有效的擴大內需,使整個經濟運行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大地釋放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約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逐一加以解決,為經濟增長掃除障礙。
參考文獻:
[1]劉成林:消費需求變動與河北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J].河北學刊,2007(1)
關鍵詞:奢侈品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表明,世界經濟減速將成為事實。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3.7%,比2007年放慢1.2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增長0.5%,放慢1.7個百分點;歐元區增長1.4%,放慢1.2個百分點;日本增長1.4%,放慢0.7個百分點。加上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美元持續貶值,匯市、股市、債市、期市及商品現貨市場都受到沖擊,對各國的經濟穩定和發展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以上因素決定了我國出口形勢比較嚴峻,出口增速減緩和貿易順差的縮減將不可避免,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正在減弱,我國的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賴于消費和投資的拉動。在這一形勢下,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就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潛力很大,因而,正確規范和引導奢侈品的消費,對于擴大內需進而拉動經濟增長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關于奢侈品的內涵
沃爾岡•拉茨勒在暢銷書《奢侈帶來富足》中這樣定義奢侈:“奢侈是一種整體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會認為是奢華的生活方式,大多由產品或服務決定”?,F在,奢侈品在國際上的概念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奢侈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人們消費奢侈品看中的往往是它的炫耀,覺得奢侈品是過度消費消耗的東西,以至于揮霍等。
例如,“捷達”和“奔馳”轎車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沒有價格所顯示的那樣大的差異,差別在于他們代表的意義不同?!氨捡Y”的符號價值在于成功、財富和身價。在西方經濟學中根據需求收入彈性將消費品分成了必需品與奢侈品兩大類,把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長率高于收入的增長率)的消費品稱為奢侈品,另一類則稱為必需品。在我國的傳統概念里,奢侈品消費幾乎等同于貪欲、揮霍、浪費。
其實,從經濟意義上來看,奢侈品消費實質上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本身并無褒貶之分;從社會意義上來看,奢侈品消費是一種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奢侈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理念的演變,許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經變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許多奢侈品也會變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紀,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當今社會它們卻成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內涵的變化反映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當前更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奢侈品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對市場的刺激效果顯著
作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還具有一種炫耀,即顯示消費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應當是引領時尚的前衛商品。這一特點決定了奢侈品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從而具有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裝為例,隨著社會的發展,服裝的功能角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時尚,展現自我,服裝的發展漸漸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裝飾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為服裝的靈魂。例如高檔的時裝,面料考究,做工精細,價格昂貴。作為普通服裝的基本功能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失去,但作為高檔時裝的炫耀不久就會減弱,奢侈品的消費者更看重其裝飾和炫耀功能,因而會隨著流行趨勢的變化而及時更新。在消費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很難想像一成不變的款式和風格能立足于激烈競爭的服裝市場上。有市場眼光的廠家總是緊追流行趨勢,不斷推出個性化的款式,開發風格迥異的服裝,滿足消費者求新、求異、求個性的需求。一面是廠家層出不窮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費者為追求時尚而不斷膨脹的時裝需求,這造就了服裝市場供銷兩旺的局面,從而極大地刺激了市場銷售額。
2008年,盡管雪災、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經濟衰退預期不斷打擊著消費者的信心,但紡織服裝國內零售2008年1-9月卻持續維持25%以上的高增長,屢超市場預期,直到2008年10月行業零售增速才出現放緩,顯示了服裝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的問題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增速維持小步上升態勢,紡織品與服裝的庫存金額卻分別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顯示行業產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刺激需求。
除時裝外,其他奢侈品消費也具有類似的特征,對市場有顯著的刺激效果。據報道,上海頂級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頂級名車、游艇、私人飛機、珠寶名表、名酒以及各類豪宅別墅、高爾夫俱樂部、私人會所等。據統計,頂級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過7000位富豪,成交量達2億元人民幣。
(二)奢侈品需求潛力大且能充分吸納購買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大于1。這就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的增長就會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彈性比較小的必需品那樣,受所謂消費飽和的約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們也不可能較大地增加消費。例如,對于食鹽這種商品,即使人們收入提高了,人們也不會因此而增加消費。奢侈品消費就不同了,以旅游為例,當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還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就會增加這種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可以從普通旅游變為豪華旅游,從國內旅游轉向國外旅游,國外甚至已經開發了太空旅游項目,所消費的資金可想而知??梢?奢侈品消費的需求潛力是很大的。能夠充分吸納新增的購買力。
目前,由于我國的收入分配體制、結構不盡合理,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07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我國2007年的基尼系數達到0.458,已進合國規定的收入差距過大的范圍,為數不多的高收入者擁有大部分的居民儲蓄。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收入越高其邊際消費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費,大部分收入沉淀下來,這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質量好、價值高、品牌響、炫耀功能強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費欲望,吸納他們充裕的購買力。將沉淀的資金通過消費引入市場,轉化為生產資金。
汽車領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眾、寶馬、蓮花、賓利、凱迪拉克、菲亞特、奧迪、勞斯萊斯,大部分已進入我國的高端汽車市場,正在充分吸納富豪們的購買力。我國每年的奢侈品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長。正在成為繼日本和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笆澜珥敿壣铙w驗中國峰會”,“上海國際品味生活展”紛紛亮相中國,世界頂級品牌紛紛在中國選址開店。美國高盛公司關于中國奢侈品市場的研究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9%。法國精品企業聯盟“科爾貝委員會”預言,中國將在2011年前后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在這種形勢下,應當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國內外同行譽為“中國第一裁縫”的永正裁縫、高檔的紅木家具、在中國歷史上與皇家相關的貢品如南京云錦等,都蘊藏著豐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長基因,很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奢侈品品牌的符號,使我國的奢侈品市場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三)奢侈品消費能夠催生新的服務項目并引發新的經濟增長點
奢侈品消費首先催生的是商業廣告。在許多情況下,奢侈品消費具有炫耀性動機,是一種“顯眼的消費”、“裝門面的消費”、“擺闊氣的消費”,顯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務除了具有較高的質量以外,還必須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要廣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這就要借助商業廣告的力量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通過在重要媒體的黃金時段反復地廣告宣傳,將“某商品是名貴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費者的意識中,使社會公眾形成共識,公認某商品是名牌商品,從而使該種商品具有了顯富、炫富功能。這種運作模式便催生并極大地刺激了商業廣告的發展,為廣告商提供了大量的業務,也使自己的產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時也為有此需求的消費者造就了可據以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從刺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不失為一種積極有作為的措施。許多名酒、名車、名牌服裝等名牌產品都離不開商業廣告的宣傳。如果沒有奢侈品消費對名牌效應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業廣告的土壤。據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電視行業廣告總額是450億,央視廣告收入為110億。足見打造奢侈品品牌對商業廣告的貢獻。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這種需要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資源滿足人類無限的欲望,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需要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這種需要最初總是表現為對奢侈品的追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奢侈品變成了必需品,又會產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濟和社會就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進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層次不斷地提高,創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費需求熱點,休閑娛樂便是其中之一。隨著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開始轉向文化精神的消費與追求,更多的時間和錢財用于休閑和娛樂,文化娛樂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最具前途的朝陽產業之一。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時,文化娛樂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將會明顯地提高,我國已進入文化娛樂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均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消費就會出現“脫物化”的傾向,人們開始出現普遍的文化娛樂和旅游動機,費用的投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于休閑娛樂方式需要的不斷創新,使得許多高新技術,甚至當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廣泛應用于娛樂項目和游樂園的設計當中,這勢必會進一步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又例如體育健身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滿足人們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體育健身業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也將成為今后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此外,奢侈品消費還極大地帶動了服裝、住房、汽車、家裝、保健、旅游、信息等行業的發展,引發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過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費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助長人們的炫富攀比心理,誤導社會價值取向;資源配置可能偏離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目標,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無節制的揮霍,扶貧工程所需資源卻得不到滿足;純粹“裝門面”、“擺闊氣”的奢侈品消費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所以,應當正確規范和引導奢侈品消費,使之真正成為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一)農村生活能源結構不合理,新能源使用率低。
目前我國農村的生活能源消費結構矛盾突出,消費水平滯后,一些落后地區以薪柴、秸稈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對環境威脅較大,其他商品類的先進能源的使用情況卻并不理想,比如煤氣、天然氣、電能、沼氣等占據生活能源消費方式總比例只有34.5%左右。眾所周知,以傳統能源消費方式為主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環境、大氣環境帶來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給農村居住環境帶來較多的二氧化碳污染。
(二)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問題嚴重。
由于農村的科技水平較為落后,對于傳統能源方式的收集和使用率均不甚理想,比如多數家庭采用傳統的爐具直接燃燒柴火或者秸稈,這就導致能源轉換遺失率達到80%以上,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于秸稈使用后的殘留物,很多農戶也是采用就地焚燒、推入水中等方法處理,造成較嚴重碳排放,直接給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較嚴重的大氣污染情況。
(三)生活用水浪費嚴重,污水排放隨意。
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基本的節約用水意識,粗放型用水方式導致水資源嚴重浪費。目前我國約有一億農村人口存在用水困難問題,北方地區有80%左右的農村水資源短缺,南方地區則相對略低但依然有過一半的農村用水困難。同時,多數農村生活用水排污隨意,有些直接排入河中,對水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
2制約農村低碳消費推行的影響因素
根據有關學者的調研顯示,影響我國農村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分別是低碳消費意識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低、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以及有效政府引導措施缺乏,其比例分別是24%、36%、30%、10%。
(一)低碳消費意識薄弱。
雖然現在國家加大對農村教育扶持,但是多數農村的居民特別是70年代前出生的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根本缺乏基本的環保意識,不了解自我消費方式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何種影響,在這部分農民心中最簡單的消費觀念就是:以最低的經濟支出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像低碳消費這一概念很多農民沒有聽說過,更不要說落實該概念。據一項抽樣調查,有將近70%的農民不能做到節約用水用電,有30%以上的村民分不清什么是低碳環保資源,有37.43%的村民認為農民缺乏低碳環保意識才是實現低碳生活以及消費的主要障礙。這個調查很明確的表現,農村居民的低碳意識相當薄弱,環保節能意識淡薄,要知道這種現象存在于我國多數農村中,已經成為阻礙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最大阻力。
(二)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秉持的是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不可否認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說,過度的強調節約不能有效地刺激消費,以及拉動農村內需增長。按照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來看,一方面有錢花到“刀刃”上是固有的消費習慣,能不花則不花,這就導致消費需求不能夠釋放出來;另一方便,農村消費有很強的跟風行為,很多消費行為受周邊影響嚴重,根本不考慮是否需求,過度將收入花費到不必須的支出上,從而影響到合理消費需求的釋放,嚴重制約農村消費能力的提高。
(三)收入水平的制約。
人們普遍知道一個道理:消費水平的高低和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關系的,尤其是可支配收入對消費影響更為嚴重。目前我國農村收入增長緩慢,從而使得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直接導致農村低碳消費水平不高、低碳消費發展緩慢。眾所周知,一般低碳產品由于高技術含量、高成本的因素普遍售價較傳統用品貴,因此只有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們才會關注這類產品,從而考慮現有消費行為是否對環境、自然損害嚴重。有學者特別就收入水平和低碳消費觀念之間關系做過研究,他將月收入分為四個階段:800~2000元、2001~4000元、4001~6000元、6000元以上,根據不同階段的收入其選擇低碳產品的比率分別為14.5%、17.25%、23.3%以及41.7%。由此可以很明顯看出,目前制約我國農村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緩慢,從而導致農民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來選擇高層次、環保的消費方式。
(四)政府的有效引導措施缺乏。
在我國很多農村建設資金匱乏,對于新技術的推廣重視程度也相對較低,很多村政府、鄉鎮政府沒有給農村居民提供接觸新技術、新能源的機會,缺乏正確的引導,直接導致農村居民不了解哪些資源是可持續利用資源、哪種消費方式可以為居住環境帶來環保效果?,F下,我國很多鄉鎮政府只是對沼氣、太陽能的建設使用略有補貼,其他新能源的推廣建設還缺乏較強的補貼性扶持,特別是一些新能源前期投入成本較高,政府不給予津貼農民根本沒有資金來進行建設使用,從而影響到農村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3轉變農村消費方式的對策及建議
(一)廣泛宣傳低碳消費理念,提高農民低碳意識。
影響制約我國農村低碳消費實施的最主要因素是農民基本低碳意識的缺乏,所以轉變低碳消費方式的最關鍵行動就是加強對低碳消費理念的宣傳。由于我國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對環境和自然的保護意識淡薄,導致農村生活居住環境不斷惡化。因此,加強對農民思想的引導教育,讓村民意識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資源浪費行為對環境的危害性,逐步改善現有的消費方式,提高村民對新能源的使用,樹立節約用水用能的意識,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引導農民自覺選擇可持續使用的新能源,建立個人以及家庭的合理消費觀念。
(二)政府加大對新能源資金扶持。
作為引導農民樹立低碳環保意識,建立低碳消費方式的重要責任方,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新能源項目的財政支持,不僅要給予使用新能源的農戶以資金獎勵,還要加大對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比如,研發興建秸稈氣化站、太陽能發電設施等項目;另一方便還要引導農民和農村企業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大環保新技術的推廣實施;最后一方面,政府還可以建立專門的技術服務團隊,推進農村環保技術指導與傳播。比如利用農村廣播站、農村青年合作社等媒介、合作機構對農民進行新技術培訓,讓廣大農民了解到環保節能資源的好處,潛移默化地轉變農民的消費方式。
(三)建立健全關于低碳消費的相關政策制度。
首先,為了加大農村能源供應,增加優質能源的有效供給和使用,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強改善農村生活能源結構制度,增強配套基礎服務體系的建立,發展完善農村的能源管理體系,形成以政府為導向,市場為支撐,農民參與為主體的長期有效發展機制,促進更多的農民對機制進行監督。其次,政府可以多提供一些財政補貼、減免稅費以及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選擇低碳產品,進行低碳生產模式建設,慢慢調整農民的消費方式,實現低碳消費。比如對于使用太陽能、沼氣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補助。最后,國家增加對地方政府的低碳考核制度,以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對低碳生產和消費的重視,激勵其加大對低碳資源項目的投入,刺激其加大對新能源、新技術、新消費方式的引導、推廣以及使用。
4總結
在市場營銷方面,企業還得使用多種營銷方式,例如,有些企業會使用產品銷售,或者有些企業選用以突出自己的特色服務為主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還有些企業利用推銷搞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營業績等不同的營銷模式。不同的營銷模式對消費者都有不同的影響。有些消費模式能使消費者能從中獲利,而有些消費模式則對消費者無利。有些商家為了擴大自己的競爭力,往往會使用一些不合理的營銷模式、甚至是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例如使用一些夸大的廣告,或者是不真實,容易讓人誤解的宣傳手段使得消費者誤解或者誤導消費者。甚至還有些企業已經失去的社會道德,生產一些不合格的產品賣給消費者,這些都是嚴重的損害了消費者的權利。以上出現的這些情況都讓消費者不得不考慮自己怎樣去維護自己的權利,而維護消費者的權利絕非是單方面的保護,而是全全面面的進行維護,讓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地位處于動態平衡中。所以就得要綜合消費者的權利進行建立一個合理的定位,進一步使消費者的權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二、消費者的概述
權利的定義是根據利益說來定的,也就是消費者在進行合理消費的時候可以依法享有法律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體現在消費的時候可以根據法律使自己在消費過程中的一些行為可以進行,或者終止。
三、消費者權利的提出與確定
美國早就在1962年的3月15日就提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利了,到了1985年,聯合國才確定消費者有七項權利,而我國則制定了九項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分別是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結社權、接受教育權。
四、自主選擇權
消費者在消費工程中享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或者是選擇自己覺得滿意的服務,不但如此,消費者還有權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是信得過的經營者進行合作。在消費過程中可以決定有權可以就不同的經營者進行比較,來決定自己的選擇。
(一)公平交易權
在平時的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是享有公平的交易權利。在交易的過程中,消費者有權可以了解商品的真實信息,獲得質量的保證還有合理的價格,對于那些經營者強制消費者消費的行為,消費者絕對有權拒絕。
(二)求償權
求償權顧名思義就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服務過后受到人生或者財產的傷害時,可以依法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這對消費者的權利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至少可以讓受損的消費者可以得到賠償。
(三)結社權
結社權就是消費者為了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可以組織消費者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主成立一些合法的社會團體。這個權利是從消費者相對于經營者處于劣勢的地位而提出保障他們的權利出發的。
(四)接受教育權
接受教育權就是消費者可以依法享有獲得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權利。消費者應該接受有關商品或者服務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對這方面的了解以達到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為主。
(五)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受尊重權
我國是一個各民族團結平等的國家,所以在消費的時候也要做到平等的對待各民族人民,在消費者消費的時候應該尊重消費者的民族風俗習慣。
(六)監督權
監督權是消費者除了在消費過程中,還有在平時也可以對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監督,發現有不合理的行為或者現象時可以進行舉報或者控告等,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維護消費者的權利。
五、消費者權利定位經濟法屬性的意義
(一)完善行政法目標
在行政法生產背景方面,行政法是控制政府職能的擴張,是為了預防政府過度干預經濟而進行設計的,這一制度的設定是完善市場的不足以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通過發揮經濟法的作用,不及可以不斷的完善市場的不足,而且可以維護消費者的權利。但是單單依靠行政法的改變是不行的,還必須得結合兩只手,分別是市場與國家,才可以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得采用經濟法的手段。然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還是采用經濟手段為主,因為在一些消費者權利受損以及市場秩序受到破壞的情況下都是采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的。在大多數人多的了解中行政法都是以“授權”、“維權”以及“控權”為主的,在保護消費者權利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控權來達到目的的。
(二)完善單純民事責任手段的局限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0.4,就是說,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就增長0.4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設想到2020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0.5,但由于近年來能源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1.32和1.6。這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標志。
一、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呈逆轉趨勢
90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4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后,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于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反觀中國今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后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24.6%2004年卻下降到22.7%。雖然從2000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長,到去年以超過1.2億噸,但由于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我認為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有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能性,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量只能在2億噸左右。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28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17桶,中國目前只有1.7桶,僅相當于美國的1/16,日本和韓國的1/10。
美國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國家,日本和韓國卻是工業化國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如果按日韓的石油消費水平計算,到2030年中國基本上完成工業化的時候,每年的石油總消費量就要增加到36億噸,這意味著將有34億噸石油需要依靠進口。但是,世界石油資源并不豐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產量約為45億噸,其中可貿易的量為22-23億噸。即使今后世界石油產量和貿易量還會增長,相對于中國的巨大需求,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日本和韓國也沒有什么石油資源,是依賴世界資源完成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的。但由于從人口看它們是中小國家,雖然人均石油進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總量卻不大。而中國是人口大國,沒有可能依靠世界資源完成這個轉換。2003年中國原油加成品油進口已達1.2億噸,2004年又上升到1.5億噸,已經把世界當年新增石油貿易量的40%拿到了中國,許多人甚至把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歸結到中國的需求。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擋住石油消費在中國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下降,這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依賴世界資源轉換能源消費結構的困難。
其次,中國大量進口石油還可能導致越來越激烈的國際沖突,使進口石油的增長受到嚴重限制。事實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貿易量中,超過2/3為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所占有。200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量為6.4億噸,歐盟為6.2億噸,日本超過2億噸。如果中國的石油進口超過了國際石油貿易的新增量,就會影響到發達國家已經占有的國際石油貿易份額,從而引發同發達國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國在未來的石油進口量肯定還會上升,但是進口達到一定規模,不僅有經濟的可能性問題,還有政治和軍事安全問題。
由于石油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以在大國的國力較量中,石油就成為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較量中的焦點。美國自2001年以來已經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了軍事占領,目前又在中亞一些國家不斷策動“”,還以反海盜為名,在馬六甲海峽建立了軍事存在。通過這些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國近年來的軍事部署是圍繞中東和中亞石油資源區進行的。如果中國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賴從這一地區進口,不僅未來的經濟安全度難以預測,甚至政治上的獨立都會受到威脅。因此,依賴海外資源實現能源結構轉換,即便經濟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從長期看,中國的工業化將很難實現與其他工業化國家同樣的能源結構轉換。由于中國的煤炭資源相對于石油比較豐富,在未來發展中,中國必將更多地依靠煤炭來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費比重中的持續上升和石油消費比重的下降,將會是一個長期趨勢。
二、未來10年中國環境將持續惡化
如果中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后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就將面臨日益艱巨的環境挑戰,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是在以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上完成工業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國,燃煤所導致的有害氣體排放,已經占到各種有害氣體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總量約8000萬噸。
如果按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率和石油消費比重下降的情況來推算,到202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90億噸標準煤,而煤炭消費的比重將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費的75%,折合煤炭產量就是近95億噸,由煤炭燃燒所排放的有害氣體按目前的環保水平來推算,也要達到近4億噸,即比目前增加5倍,這當然是一個災難性的后果。
有人說,既然能源消耗與環境災難是因為進入重工業階段所產生的,那么中國是否可以繞開這個階段呢?由于重工業化還帶來了其他許多諸如資源與投入等方面的問題,目前許多人正在爭論中國是否應該走重工業道路。
中國進入重工業階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經引發了居民對住房和汽車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而這些耐用消費品都必須以重工業來支撐。所以,中國應不應該、走不走重工業道路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未來中國居民應不應該提高消費檔次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應該有爭論。因為這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則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搞現代化還有什么意義?
也有人舉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例子,說明本國的重工業產品需求可以通過國際交換來滿足。但是與石油的情況一樣,對于只有幾百萬乃至幾千萬人口的小經濟體來說,通過國際分工與交換,的確可以滿足國內需求,使本國經濟發展繞開重工業階段,可是對中國這樣有著巨大人口的經濟體來說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鋼鐵、化工和機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還必須走過重工業階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費就減不下來。
也有人說,中國不是要建設“節約型社會”嗎?走“循環經濟”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減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廢鋼鐵就可以減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循環經濟是對已經加工使用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因此發展大規模的循環經濟,必須是大量社會產平已經到了使用壽命的終結期才有可能。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可以很發達,而在發展中國家卻規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國,以鋼材消費來說,房地產占了一半多,機械工業占了20%,汽車工業占了5%,而從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積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會汽車和機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為50年,汽車和機械的使用年限為15年,那么至少在未來10年之內都不會有大量報廢的鋼鐵進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屬和塑料的情況與鋼鐵是一樣的。所以,至少在未來10內,我們不能指望依靠發展循環經濟來實現大規模節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氣環境來說,目前的環境容量空間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還要繼續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會達到環境容量的極限。如果中國不可能繞開重化工道路,國際資源又不能支撐中國實現從以煤為主向以油為主的能源結構轉換,則中國的工業化就必須選擇新的道路。我們現在經常說中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前的含義是指要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然而從能源和環境的制約關系看,這個“新”字更應該是指中國必須走上一條世界各國從未走過的技術道路,即必須在新的能源與原材料基礎上完成工業化建設。因此,中國的新興工業化道路,不僅對自己的過去是“新”,對世界來說也是新的。
正因為中國的新興工業化是前無古人的工業化,因此中國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必然充滿了各種困難,肯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在成功地轉向新的工業化道路前,則必須繼續依靠傳統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須在傳統工業化道路上繼續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至少在未來10年,中國的環境由于煤炭燃燒比重上升,會持續惡化。我們對此必須有前瞻性,必須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以使中國經濟能依靠煤炭,在傳統工業化的道路走出足夠長的時間。
三、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在生產而不在消費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瓶頸使中國社會各界深感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性。節約資源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生產,二是消費。從生產方面節約資源,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消費方面節約資源,則要求人們減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這兩個方面,哪個應該成為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呢?我認為是生產而不是消費。
從消費入手,無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這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觸。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資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節約型社會的典型代表,但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轎車擁有率超過600臺。當然還是要培養居民的節約意識,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習慣。
有人說,為什么不可以用稅收等經濟手段限制對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車的需求呢?由于稅收是價格的組成部分,加大對消耗資源多的消費品稅收,當然能抑制對這類產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可以反映出資源的稀缺程度,消費者自然可以從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與產品價格對比中做出理性選擇。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漲價,許多消費者認為如果每升價格超過4.5元,就會放棄買車的打算,或者選擇小排量車型。所以,只要市場價格機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沒有必要通過干預價格形成來影響消費。
還有人提出為了節約資源使用,應通過稅收等手段提高資源的價格,這個觀點我不同意。以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不足以實現現代化,中國已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資源與市場體系之中,如果中國對世界資源的需求增加,則世界資源產品市場的邊際價格就會上升,等于所有從世界市場進口資源的國家都在共同分擔這個價格上升水平,中國的負擔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國在國內單獨拉高資源價格,等于在自動放棄充分利用國際便宜資源的好處。同理,如果因為印度等其他國家對世界市場的資源需求度上升,中國也要為其分擔資源產品價格上升的結果。所以,只要資源價格是正確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中國就沒有必要主動拉升國內價格。
中國目前在生產中浪費隨處可見,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設備技術落后,企業規模過小,在鋼鐵、水泥、電力、機械、建筑等許多生產領域,每單位實物產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節約潛力。所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絕不僅僅是個觀念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物質基礎問題,要通過立法和經濟手段,強制報廢一批落后的生產設備,采用財政補貼和國家對貸款貼息的辦法,以及加速折舊的辦法,支持企業盡快淘汰和更新設備。還要嚴格限制企業所使用設備的技術水平與規模水平,大力提成規模經濟。
四、生產節約的重點是“增量”節約
生產節約可分成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資源,“增量”節約就是指如何提高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存量節約是指已經被加工成產品的資源,如何回收與再利用,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循環經濟”。
發展增量節約與存量節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大量才力,在財政和社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也需要選擇重點。而從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看,至少在未來10年內,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增量節約方面。因為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定的社會產品積累,才有較大空間。以鋼鐵為例,建設工業化國家一般可以用兩個鋼鐵指標來衡量,一個是鋼鐵生產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個是人均鋼鐵蓄積量。從工業發達國家看,當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人均鋼鐵生產能力大約為700公斤到1噸,人均蓄積量則在10噸左右。
當人均鋼鐵蓄積量達到10噸,鋼鐵的生產能力就會逐步衰退,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完成階段,居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已經基本上滿足,消費開始轉向服務業領域,鋼鐵工業主要是負擔居民對原有產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產品是以新頂舊,被淘汰和報廢的產品,如汽車和房屋建筑,都包含著大量金屬材料,而在報廢的金屬產品中,金屬回收率一般都可以達到80%,這就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廣闊空間,發達國家的鋼鐵工業之所以電爐煉鋼占到全部鋼產量的80%,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爐料是以廢鋼為主。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鋼產量也剛過200公斤,人均鋼鐵蓄積量只有1.5噸,所以,目前鐵礦砂煉鋼仍要占到粗鋼產量的85%,其余15%用廢鋼煉鋼,其中還有60%的廢鋼是靠進口。
所以,生產節約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對增量資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例如從金屬蓄積量來看,目前已經等同于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空間很大,現在就開始起步了。
五、最應節約的是土地和水:
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警惕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
生產的節約就是要節約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天然稟賦條件不同,在生產中各類生產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國際貿易的存在,對某些國內稀缺的生產要素可以通過貿易方式獲得,但是,有些生產要素不能通過貿易,例如土地和水資源,所以,不可貿易的資源才是經濟發展中真正難以逾越的瓶頸。
中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人均平原面積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留足農業用地。因此,節約土地是比節約其他可貿易資源更為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同時也是以較少生產要素投入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最重要的途徑。發達國家的實踐說明,一國的財富形態約有2/3是房地產,食品吃了就沒有了,衣服穿舊了就得扔,汽車也是減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產是可以保存財富的最主要形態。
對中國來說,由于土地資源極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國經濟走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歧途。例如,中國近年來新建的許多建筑容積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積率”來說,即城市建筑物面積與城市建成區面積之比,全國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東經為2,香港為1.6,臺北為1.2,即便在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土地資源已經極度緊張的地區,在大城市中心區內,五六層的建筑物也隨處可見。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個城市,聽說這里的土地開發都已經碰到“紅線”,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還是6層左右的建筑。今年國家給浙江審批的土地利用指標只有23萬畝,其中還有40%是給中央項目預留的,分到一個地級市只有2-3萬畝,再分到縣只有不到1000畝,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資增長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廣東和上海也面臨著同樣情況。以至于有人說中國經濟增長的區域格局正在變臉,出現了東冷西熱的局面。
1、畢業論文(設計)來源:
( )教師科研項目的子課題;( √ )學生科研課題;
( √ )指導教師提供;( )自擬;( )其它
2、畢業論文(設計)選題類型:
( √ )論文;( )畢業設計;( )其它畢業實踐環節
二、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1.選題背景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一體化,綜合國力成為國家立足于殘酷競爭現實的主要武器,國民經濟的發展作為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受到國內為外廣泛的關注。消費是生產和在生產的目的和條件,刺激消費更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更是社會的“準勞動力”,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更是消費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這一群體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處于半封閉的生活狀態,盡管在理論上有較高的造詣還是避免不了與社會的脫節,表現出難以適應當經濟生活的種種跡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費經驗;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消費模式,致使他們無法體會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鏈條,造成其消費經驗的缺乏。
2)沒有正確的消費觀;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消費方面享樂主義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預購”“分期付款”此類超前消費方式成為他們主要的消費形式。
3)缺乏消費的實踐;盡管如今大學生的消費方式多樣化,結構復雜,形成多元化的消費模式,在日常消費中大部分學生更喜歡,“明碼標價”伸手就拿的方式,毫無討價還價的觀念,并不能將消費當成是一種再生產的過程。
2.選題目的
對于大學生消費的優點和弊端,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都著手研究和應用,試圖經過調查經過調研、論述的方式揭示當代大學生消費的內在因素,但是由于經費、人力、還有調研對象客觀存在的問題,致使調研的范圍產生局限性,數據的單一性和研究內容的重復性的種種問題,選此課題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學生的消費模式,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數據對當代大學生消費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準確的歸因。
三、主要內容和預期目標
摘要:大學生、消費、
一、大學生消費的概述
1、大學生消費的現象
2、大學生消費的弊端闡述
3、大學生消費數據的分析
預期目標:希望通過此次調研豐富對大學生消費生活的調研內容,了解大學生消費的主模式,指導自己、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為自己今后踏入社會生活打好夯實的基礎。為廣大的大學生群體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的調研現狀與應用
1、國內專家學者對大學生消費的調研與應用
2、國外專家學者對大學生消費的調研與應用
3、總結分析國內外專家對大學生消費的調研數據,找出調研現狀所存在的問題和對大學生消費弊端的根本歸因
四、擬采用的方法與步驟
1) 問卷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地調研對相關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
2) 文獻檢索法:通過論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與之相關的文獻,做好資料準備,了解現階段國內外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研究與應用現狀。
3)研究的步驟:根據文獻和調查問卷分析當代大學生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什么問題?
4)根據所掌握的數據分析并找出影響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
5)對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見解。
五、總體安排與工作進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閱文獻,為寫開題報告作準備。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3.2019年9月30日,參加論文開題報告會。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寫出論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論文修改工作,經指導老師認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準備論文答辯稿,并進行論文答辯。
六、參考文獻
[1]方正泉,崔榮國,姚劍英. 大學生消費現狀的理性分析[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19
[2]李巍. 當代大學生消費結構與消費行為探析[J]. 重慶社會科學. 2019
[3]賀冬萌. 大學生高消費現象研究[J]. 消費導刊. 2019
[4]李玲. 大學生的人際消費觀念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湖北某高校為例[J]. 傳承. 2019
[5] 張璞麟,高宏博. 大學生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學生消費觀的大眾傳媒影響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19
[7]周亞莉. 關于大學生消費現狀及其問題的思考[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9
[8]杜紅梅. 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及原因分析[J]. 科技風. 2019
[9]李俊,蔡濤. 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分析[J]. 中國商貿. 2019
[10]蔣琦瑋,馬燦. 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引導[J]. 消費經濟. 2019
[11]吳磊,劉建榮. 地方高校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J]. 江西社會科學. 2019
[12] 張永勝. 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現狀及對策研究[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13] 周麗. 影響大學生消費的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19
七、導師對開題報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見
導師簽名:
導師單位名稱:
年 月 日
八、學院學術委員會審批意見
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簽名):
年 月 日
實踐時間:20___年___月___日
填表日期:20___年___月___日
結題題目
關于大學生經濟理念與消費觀念的調查報告
姓名
小風
電話
123
郵箱
123@qq.com
學號
321456
身份證號碼
12345
指導老師
老師姓名
結題報告方式
畢業論文
專業班級
報告主要內容:
對問卷調查反映出的數據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結合自身觀念以及第三方觀點做出中肯的評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經濟觀念以及消費理念做出了較為合理的剖析。
論文創新之處:
特地調查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理財這一概念的理解與看法,更有預見性地調查了大學生的經濟觀念。
結題報告的獲得:
對于大學生的經濟理念與消費觀念做了一個比較全面、合理的分析,使得對未來5年內國家青年一代的經濟消費行為有一定的預見性,對于未來的社會市場、經濟市場也有一定的預測根據。同時反映出了部分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可以為糾正提供基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