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自主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是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最恰當的學習形式。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意識。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越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也就越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和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讓課堂永遠充滿活力,把學生引入追求自主自發,追求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的自由境界。這是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探求的問題。
如何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自主學習興趣?
首先,提升課堂的吸引力。盡可能的將知識與實際結合,使課堂更具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由此提高課程本身的意義,提升課程的吸引力。教師還應具備堅強的意志、冷靜的理智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激情,在教學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飽滿的教學熱情,舉手投足間自然散發出教學的魅力。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青少年是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語文學科的趣味性、故事性非常強,人生哲理,天文地理、歷史政治、數學理化無所不包。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書。大多數學生對語文還是感興趣的。因此,語文教師更易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共鳴,引發其探求欲望,使之產生深入理解的動力。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學習才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其次,創設自主學習的情景,培養自主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師要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感投入,關鍵在于怎樣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情景。筆者在教學自讀課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恐龍的錄像,使他們對龐大的恐龍產生驚奇,加強視覺沖擊力,利用課件展示創設的情境,使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學生在思想上與文章內容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激起學生的興趣,并自主地追根求源。創設學生認為好奇而神秘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的分析與討論,也能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學生看過錄像之后,接著,聯系課文要求學生回答兩個問題:
(1)恐龍曾在我們地球上繁衍生息、稱王稱霸多少年?
(2)龐大的恐龍怎么突然就滅絕了呢?
待大多數學生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再要求學生思考兩個與課文密切相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
(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就能證明“板塊漂移”學說嗎?
(2)撞擊、斯石英、恐龍滅絕有直接的關系嗎?
盡管這些問題有些難度,問題的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個,課內也不要求取得一致,但由于學生對有關恐龍的問題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一課時后的未來的漫長的人生中,學生或多或少要思考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并會自主地關注有關資料、探索恐龍之謎。在自主的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預留適當的自主閱讀文本的時間,讓他們對高層次、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進行思考。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另外,創設自主學習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習慣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這對學生來說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的是接受式學習方式。先生說:“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蔽覀円獎撛O自主的課堂,盡可能的讓學生發掘自己的智慧。陶行知先生認為:“好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逃c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內,竭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很自然地將其延伸到課外,這應該是現代教師追求的目標。由于學生對所學學科、所學內容的濃厚興趣,勢必波及到課外,他們在課外那廣闊的天地里,定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創新,到那時,他們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會遠遠超出課內所學的知識,結出豐碩的創新成果。課內討論研究,不僅品嘗魚之鮮美,還著力“授之以漁”,課外學生才能利用各種技巧,大顯身手去捕魚。這一現代教育理念應該貫穿到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
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當然,這個時候的學習者穩定性不夠,體驗到的內心沖突頻繁、激烈,自制力比較差,自我意識易于兩極發展。因此,我們提倡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其它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應該與其它學習方法結合進行。
參考文獻:
1、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提取文中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2、說明文的特點。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么”,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吨袊皹颉穼儆诤笳?,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征?!洞笞匀坏恼Z言》屬于前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列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引用、作假設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方法。采用什么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采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臻g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采用什么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筑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于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系。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平實性和科學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閱讀說明文和寫說明文可以聯系起來。上面談到的所要把握的四點,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寫說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學生實際。
3、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說明文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
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時往往是比較復雜的,為了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說明其特征時必須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也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種說明順序往往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所以閱讀說明文時,理清結構層次與把握說明順序是一致的。
第三,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門學科的教科書、科普讀、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都是說明文??梢哉f,說明文和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1)簡潔性。說明文的遣詞造句,應簡潔平實、通俗易懂。
(2)準確性。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這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如實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質、規律。說明文的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
(3)科學性。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要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寫的內容要科學。
(4)嚴密性。為了使讀者對較復雜的事物、較深奧的事理有明晰確切的理解,說明文常常恰當地使用修飾和限制詞語,講究語言的周到嚴密。
(5)條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條理,我們說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條理來安排說明順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條不紊。
(6)邏輯性。有的說明文,要從事物的內在聯系上進行說明,語言邏輯性強。
(7)趣味性。元大鷹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睘榱税咽挛锏奶攸c說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啟發性和感染力,說明文要適當地采用生動的說明。
4、詞語積累【第16課 大自然的語言】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孕yùn育 萌méng發 銷聲匿nì跡 連翹qiáo
點撥:注意多音字“翹”字的讀音。
2.解釋下列詞語。
(1)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2) 孕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3) 銷聲匿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本課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4)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3.用恰當詞語填空。
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大自然的語言》的作者是我國氣象學、地理學家(稱謂) 竺可楨(人名)。
2.說明文按說明對象的不同分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兩種,本文屬于事理說明文。
3.說明文的結構特征有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三種。
4.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課 奇妙的克隆】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兩棲qī類
分泌mì 瀕bīn臨 繁衍yǎn
2.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2)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談家楨。【第18課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臀tún 骨骼gé 銥yī 潮汐xī
塵埃āi 硅guī 追溯sù
點撥:“臀”不要誤讀成dian
2.解釋下列詞語。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2)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3) 致密:細致精密。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阿西莫夫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稱謂)。
【第19課 生物入侵者】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歸咎jiù 藩fān籬 扼è制
2.解釋下列詞語。
(1)束手無策:比喻沒有任何辦法對付。
(2)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
(3)歸咎:歸罪。(4)藩籬:籬笆。比喻門戶或屏障。
3.用恰當詞語填空。
(1)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嘯聚山林,為害一方。
(2)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衍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在劫難逃。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三、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濤?! 镜?0課 你一定會聽見的】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宇注音。
噴嚏tì 嚼jiáo餅干 嘈cáo雜 面頰jiá
點撥:注意多音字“嚼”的讀音。
2.解釋下列詞語,
(1)潛意識:下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2)過濾:這里是選擇的意思。
(3)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你當然知道,聲音就是物體振動時與空氣相激蕩所發出的聲響,而每一種聲響,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從聲音里,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愉快動聽的聲音,帶給我們快樂,嘈雜無聊的聲音,則會使人痛苦。從聲音里,我們逐漸成長。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有活力,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即:課堂教學低效化,教學形式過于追求活動化,教師對課程標準研究不到位,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教學目標,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與互動等。因此,初中教師急需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探索。
一、制定導學方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出發點,實現教學目標是重點,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深入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再制定相應的導學方案,最后讓學生根據導學方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馮驥才《俗世奇人》一課中,教師首先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為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領會文章人物的精神風貌;情感目標為讓學生深刻體會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導學生體會我國文化遺產的寶貴;能力目標為讓學生認真精讀文章,品味文章語文的特點。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一些具體的預習任務。即了解馮驥才的生平及寫作此文的背景,并且對《俗世奇人》的全文進行相應的了解;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主要是通過朗讀品味語言的特點,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深刻體會文章中小人物的大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思考課后練習題,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初步感知;最重要的一點是把預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在這樣的引導下,使得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語文學習,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得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應有的
保障。
二、創設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初中階段不但是他們生理變化的時期,也是心理的成長時期,各種各樣的煩惱接踵而至,假如調整不好,極易使得學生產生叛逆厭學的心態。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適當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教學便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得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香菱學詩》一課中,由于《香菱學詩》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一個插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電視劇版《紅樓夢》的一個片段,使得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香菱這一人物形象,并且體會到作者寫此文的真正意圖所在,即作者寫香菱寫詩,就是為了抬高香菱的身份,增加讀者對她的好感,這樣一來,當香菱被無情的命運折磨致死時,就使得悲劇性更為強
烈了。
再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中,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離學生較遠,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放映相關的影像,把當時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破壞的故事重現,學生便很快地進入特定的環境,引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就是說,通過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可以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三、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就應把學生引向“問”之源頭,使得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讀出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從中受到什么啟示等,這樣一來,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日后的語文學習中能生成問題,會問才會學。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關于“恐龍無處不在”一文,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恐龍的滅絕和地球的構造有無聯系?對于“被壓扁的沙子”一文,教師可以緊接著提出這樣的問題:恐龍又和壓扁的沙子有何聯系?如此一來,不僅使得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本質,而且可以讓學生懂得不同的學科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可以互為見證,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再如:老師在講解魯迅《藤野先生》一課中,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即作者寫自己在東京的經歷目的是什么?又為什么寫在仙臺的一些生活情況?寫藤野先生的緣由是什么?寫本文的真正意圖是什么?這與后文作者放棄醫科學習有什么關系?這一連串的問題,通過教師適當地引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而且使得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制定相應的導學方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并且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此外,還需要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此一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呼嘯.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若干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1).
[2]郝小柱.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現代閱讀報,2013(2).
【關鍵詞】有效性;閱讀教學;課堂提問;思維品質;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大有學問。課堂提問既是師生對話和交往的重要形式,又是引發師生之間對話的手段。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概括,達到培養綜合素質的目的。
所謂有效提問,就是以有效研究性的策略提出有效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得以發展,思維品質得以提高。有效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精心預設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時生成適當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參與對話,全面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與實踐的教學過程。
課堂提問問題設計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我們不妨把問題分為以下幾類:(1)事實性問題。學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從教材中獲得答案。其目的主要是檢查學生的事實記憶。(2)經驗性問題。主要檢查學生對所學文本進行閱讀篩選信息從而分析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這類問題需要學生思考,但最終答案往往是唯一的。(3)創造性問題。主要檢查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對原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產生獨特、新奇的答案。(4)評價性問題。主要檢查學生根據一定的準則和標準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一般沒有標準答案。
眾所周知,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閱讀教學來實現的,而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因為“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所收獲呢?對于涉世未深、社會閱歷和理論修養都不甚豐厚的中學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時間內直接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自覺地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美的享受是不切合實際的。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教學之前,學生在閱讀課文,尤其是閱讀欣賞經典作品時,往往思想上是困惑迷茫的。他們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處,應該學習與借鑒什么。即使偶爾有一些美的體驗與感悟,也往往是憑借直覺,無法從理論上加以闡釋,無法用言辭加以表達,處于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從認識論上來說,遠遠沒有達到自覺的程度。這就亟需教師的引導與點撥。而從教師方面看,能有效引領學生直切文本主旨,直奔知能要害,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講解,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提問,以及學生思考后的討論、點撥與回答。實踐證明,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擊中課文實質要害又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火花,掀起課堂教學情感的波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遺憾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沒有引起中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大量無效提問的現象。如問題太簡單,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發,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說出答案,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的教師在一堂課上的提問可達近百個,這些問題瑣碎雜亂,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不能反映中學語文的特性和《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教師不是從語文的角度去設計問題。即圍繞思維、語言和文化的角度設計問題。
第二,問題本身不具有一定的價值,所提問題既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不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一味以成人的心理去評價、約束孩子。
從學生角度講,學生感到一直被老師被動提問,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師提問的逆反情緒。再加上教師放不開手腳,對教案是“步步為營”,就進一步約束了學生的思維。
面對這些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反思:帶有問號的題目就是語文教學的問題設計嗎?不是。那些全班同學不用思考便齊聲回答的題目,顯然不是有效的教學問題設計,而學生聽了后不知所云的問題也不是有效的問題設計,那些沒有邊際的討論話題更不是有效的問題設計。那么什么是語文課堂中有效的教學問題?怎樣才能設置有效的問題呢?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祝?!窌r設計了如下的問題:祥林嫂的命運是悲慘的,魯迅先生將她的不幸總是設置在一個特殊的季節里,那是什么季節?這個問題顯然沒有多少思考的價值,起不到啟發的作用。魯迅先生“將祥林嫂的不幸設置在一個什么季節”不是一看便知嗎?這個問題幾乎用不著思考便可回答。難道這樣的問題還值得正兒八經地向高中生提出?顯而易見,類似的問答不僅無益于活躍思維,解決教學問題,反而會使課堂結構松散,學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讓課堂添些混亂而已。這樣的提問是課堂組織教學中應盡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著力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呢?
首先,教師應該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這是預設有效課堂問題的必要前提。
每篇課文都有自身的特點,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鉆研,準確地認識有關的特點,把握要點,明確重點、難點,只有熟練地駕馭教材,巧妙地設計編寫課堂提問,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釋疑解難。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從表面看問題,膚淺地提出幾個問題,那么,學生就永遠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選好提問的突破口。比如筆者在教學《端午的鴨蛋》時,在全面琢磨了教材之后,緊緊抓住了一個“味”字。作者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給我們介紹的端午的鴨蛋定然是美味,我們來品味品味,端午的鴨蛋到底是什么味?然后由高郵鴨蛋的多味引到汪曾祺語言的“多味”――方言與文言語言相結合的語言風格,從這個獨特的語文角度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用心朗讀和賞析這些特色語句。這樣不僅能將字里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又能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提問的對象。學生的基礎和智力有差異,個性、社會環境、生活空間等也有不同。對同一個問題,問甲生有效,問乙生未必有效。如:《安塞腰鼓》這篇課文,如果讓學生將安塞腰鼓震天撼地、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讀出來,出生在北方黃土高坡的學生可能更有優勢,江南的學生不一定能感受到。再如:《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提問一些有關恐龍滅絕的知識,男生知道的就多一些,女生知道的就少一些。只有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實際能力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問,才能為設計課堂提問打好基礎,做好鋪墊。上公開課,更需要老師能夠察言觀色?!斗哆M中舉》一課教學時,如簡歷內容,什么地方看出他瘋了,他瘋了以后誰救了他?胡屠夫對范進這個女婿前后的稱呼有何不同?等等的簡單問題,老師讓那些不太自信的學生回答,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蛘呖梢圆捎眉w回答的方式,以活躍課堂氣氛。而有難度的問題就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如在描寫范進瘋了一段中,作者吳敬梓用了很多“一”,為什么會重復,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在提這類問題時,教師若不作觀察,胡亂點將就容易產生尷尬的局面。
其次,一堂課的提問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控制問題的數量及層次,過多過雜的提問必然會讓學生疲于應付,甚至產生厭煩情緒。
我們認為,一堂語文課提問數量應該在六七個左右,其存在方式絕對不是簡單的平鋪,而是由主問題和分解問題組成。主問題就似整堂課的脈絡,又似學生走進文本的航標?!斗哆M中舉》一課是這樣設置問題脈絡的:1.范進的簡歷。2.寫范進的“瘋”有一個段落,讀后有什么感受?3.還有誰紛紛登場,你印象最深的是誰(引出胡屠夫)?4.在胡屠夫、父老鄉鄰、張鄉紳、報錄人當中,你認為很有意思的是誰(引出父老鄉鄰和張鄉紳)?5.所有人都出現了,可還有誰沒有出現(引出兒子以及主題)?顯然,對于這篇小說老師采用對各個人物在整個小說情節中的不同表現的分析,最終挖掘出這個時代的特征,這種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預設問題的方式,無不使學生的思維在這四十幾分鐘內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然,大問題只是大樹的枝干,沒有叉枝,沒有綠葉的大樹是不豐滿,也是不完美的。而那些分解問題恰恰充當了叉枝,充當了綠葉。如范進的簡歷是由姓名、性別、婚姻狀況、籍貫、年齡、從事職業、生活狀況、家庭成員以及中舉反應九方面加以展開的。一方面使學生通過文本認識了范進,了解了范進在中舉之前的各種情況。放在一定背景中的人物分析才是有價值的,也為引出下一步范進“瘋”的賞析。另一方面,這種類似征婚的介紹方式,在整堂課的一開始,就如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喜歡上了這堂剛剛“上演”的語文課。
第三,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過于淺白,沒有思考余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白,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興致;太艱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挫傷學習積極性,事與愿違。其難度應以較高水平學生經過思考或討論或稍加提示點撥可以答出為上限。如教學《失街亭》時有人設計了問題“諸葛亮為什么揮淚斬馬謖?”,這就未免過于簡單。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啟發性,相信多數學生都會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如果換一種方式向學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對蜀軍有怎樣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類問題,那學生的反應或許就會大不一樣。這些問題非經過閱讀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讀全文,整體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學都能比較好地回答。這樣的啟發提問對培養學生研讀文本的習慣,形成分析歸納、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這種問題既具體又有思考的余地,較好地為學生體味那特有的意境、領悟文章描寫技巧起到了引領作用,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的同時,輕松地完成對該文段的賞析,于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第四,所提問題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的學情,還能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及文章精彩之處。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我是你的十萬萬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一語是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悟朦朧詩特點的重要語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講朦朧詩的特點或詩句的理解要領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詩句設問:“這兩句話矛盾嗎?從字面看兩句分別是什么意思?如果進一步深入還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進而引發對看來矛盾的詩句的仔細品味。這樣提問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引導學生關注此詩,加深了對詩的印象,還在于可讓學生從對詩的實際探求過程中悟到讀詩的要領,跨進詩的大門,形成感悟詩的能力。
第五,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窠臼,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如教學《失街亭》時,若問“為什么說街亭失守是馬謖的過錯?”就顯得機械刻板,僵化了學生思想。若改問“街亭失守是誰的過錯?”學生靈感的火花就可能被點燃,見解就可能豐富多彩,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培養學生辯證客觀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
第六,科學地確定問題的指向,切忌提“漫談式”問題,單求課堂“熱鬧”,弄得最終不知所問所答是為何而來。如有人教學《祝?!窌r問:“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參與祭祀,在她捐了門檻之后,四嬸一句‘你放著罷,我來拿’將她永遠釘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終結局就只能在一片熱鬧的祝福聲中悲慘地死去。這熱鬧的祝福,更強烈地反襯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這一問題著眼于問祥林嫂死的方式,從課文看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學生的答案各異而就此展開討論,那不過是將注意力分散到無意義的事情上罷了。因為就《祝?!范裕斞赶壬沂镜牟⒎窍榱稚┧赖姆绞蕉撬赖脑?,祥林嫂是封建主義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樣死,并不改變這一性質,如果離開了這一點去談她的死,實在是難免有與教學目的脫節的嫌疑,這樣的提問是不足取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