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0: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行政管理改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與傳統的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為基礎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論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利用集權、監督以及加強責任制的方法來改善行政績效,而是主張在政府管理中采納企業化的管理方法來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由于嚴格說來,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種單一的理論,而只是一種理論思潮,所以我們在此將其稱為一種“思想”而不是一種“理論”。根據西方行政學者P·格里爾、D·奧斯本和T·蓋布勒等人的論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與在傳統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稅和提供服務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即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劃槳的作用。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縮小政府的規模,減少開支,提高效率?!罢贫娴娜藨摽吹揭磺袉栴}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對資源的競爭性需求加以平衡。劃槳的人聚精會神于一項使命并且把這件事做好。掌舵型組織機構需要發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劃槳型組織機構傾向于不顧任何代價來保住‘他們的’行事之道?!盵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個“實干”的政府,不是一個“執行”的政府,而是一個能夠“治理”并且善于實行“治理”的政府。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政府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并不完全合適,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以為公共管理所借鑒。通過將企業管理的講求投入和產出、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可以更為科學地衡量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
3.政府應廣泛采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政府組織是典型的等級分明的集權結構,這種結構將政府組織劃分為許多層級條塊。人們認同自己所屬的基層組織,跨組織層次之間的交流及其困難,使得政府機構不能對新情況及時作出反應。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快決策的壓力猛烈地沖擊著政府的決策系統,政府組織需要對不斷變化的社會作出迅速的反應。企業界經理采取分權的辦法,通過減少層級、授權和分散決策權的辦法迅速作出反應,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政府也應該通過授權或分權的辦法來對外界變化迅速作出反應。政府應將社會服務與管理的權限通過參與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給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家庭、志愿者組織等,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奧斯本和蓋布勒說:“當家庭、居民點、學校、志愿組織和企業公司健全時,整個社區也會健康發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導這些社會機構和組織健康發展?!切┘芯Ψe極掌舵的政府決定其社區、州和國家的發展前途。它們進行更多的決策。它們使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機構行動起來?!盵1](P7~8)這是因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會基本單元構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國家。新公共管理認為,與集權的機構相比,授權或分權的機構有許多優點:比集權的機構有多得多的靈活性,對于新情況和顧客需求的變化能迅速作出反應;比集權的機構更有效率;比集權的機構更具創新精神;能夠比集權的機構產生更高的士氣,更強的責任感,更高的生產率等等。
4.政府應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如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強調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質量管理,強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組織分解為許多半自主性的執行機構,特別是把商業功能和非商業功能分開,決策與執行分開;移植私營部門的某些管理辦法,如采用短期勞動合同、開發合作方案、簽訂績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務承諾制;主張全面的貨幣化激勵,不過分主張傳統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貨幣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單一的固定工資制的激勵機制。特別是主張對高級雇員的雇用實施有限任期的契約,而不是傳統的職位保障制。
5.政府應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傳統的觀念認為,微觀經濟領域應該由私營企業承擔,而公共服務領域則應該由政府壟斷。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參與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管理應廣泛引進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通過這種方式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來,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競爭,是因為競爭有種種好處:競爭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產出多;競爭迫使壟斷組織對顧客的需要作出反應;競爭獎勵革新,而壟斷則扼殺革新;競爭提高公營組織雇員的自尊心和士氣。因此,政府為了高效地實現公共服務的職能,應該讓許多不同的行業和部門有機會加入到提供服務的行列中來。
6.政府應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效果和質量。傳統的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結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況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當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時,它們通常會得到更多的撥款。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政府應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和結果,應關心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應能夠主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應。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管理的資源配置應該與管理人員的業績和效果聯系起來。在管理和付酬上強調按業績而不是按目標進行管理,按業績而不是按任務付酬。在對財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強調采用根據效果而不是根據投入來撥款的預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預算;按產出作預算;按效果作預算;按顧客需求作預算。
7.政府應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他們認為,雖然任何組織都必須具有規章才能運行,但是過于刻板的規章則會適得其反?!拔覀兘邮芤幷潞头蔽目d節以防止發生壞事,但是同樣這些規章會妨礙出現好事。它們會使政府的辦事效率慢得像蝸牛爬行。它們對正在迅速變化中的環境不可能作出反應。它們使得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成為組織結構的固有組成部分?!盵1](P91)他們認為,企業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們規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讓自己的雇員放手去實現使命的預算制度和規章,放手讓雇員以他們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組織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組織比照章辦事的組織的士氣更高、也更具有靈活性、更具有創新精神、從而更有效率。
8.公務員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務員與政務官員關系的問題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公務員保持政治中立,不參與黨派斗爭,不得以黨派偏見影響決策等。新公共管理則認為,鑒于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公務員與政務官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與其回避,倒不如正視這種關系的存在?;谶@種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張對部分高級公務員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來,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不應截然分開。正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政治功能,不僅能使公務員盡職盡責地執行政策,還能使他們以主動的精神設計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社會功能。這體現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視激勵、鼓勵公民參與的價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石油危機以及福利國家負擔過重等因素,西方各國普遍出現了經濟衰退,公共財政也因收入減少和福利開支過大等因素出現了持續的赤字,各國政府都面臨著財政緊張的困境。其次,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于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張,政府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這使得西方各國政府普遍臃腫,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使得各國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適合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這些因素導致了西方各國政府行政與組織的內在變革。通過在政府管理中實施企業化管理,以顧客為導向引進競爭機制,推廣民營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國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這些現象的出現標志著西方國家普遍進入了新公共管理時代。
二、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會特定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的產物,體現了西方公共行政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國家的普遍展開,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進了西方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滿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也增強了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中國市場經濟建設雖起步時間不長,卻已獲得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等舉世公認的成就。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運用市場的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這是擺在國人面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顯然可以為我國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經驗,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普遍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體制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最快,開創了具有漸進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為這一改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政府也進行過多次機構改革,但這些改革主要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機構規模膨脹過快,超過財政承受力有關。而從1978年開始,政府機構改革的動因則主要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相關。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政府機構改革,更是主要與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有關。
1998年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都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其原因或者是因為沒有將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聯系起來,或者是因為雖然將二者聯系起來,但由于沒有制度上的保證,所以效果仍不明顯。我們認為,在當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速度日趨加快,競爭日趨勢激烈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轉變職能,而且還要提高效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未來發展趨勢。
1998年,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這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從這次機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原則可以看出,這次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傳統準則,即集權性的韋伯式的官僚體制的基本準則,尚缺少當前西方各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準則。但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實際發展水平,我們認為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準則在我國并未完全過時。畢竟,西方發達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與我國公共行政體制改革所處的社會發展背景不同。但是我們認為,這并不排斥我們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鑒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這是因為,世界各國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共同的,這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v觀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和實踐,至少在如下幾個方面對我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1.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的企業化管理,強調管理的高效率。我國政府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權力過分集中,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組織機構不合理,機構重疊,從而使得職責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規不健全,任意增加編制,從而造成機構龐大、臃腫,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公共管理應該像企業管理那樣,將效率放在首要地位,這一思想是值得借鑒的。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員首先應樹立效率意識,增強活力,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公共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政府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并不完全合適,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以為公共管理所借鑒。通過將企業管理的講求投入和產出、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可以更為科學地衡量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
3.新公共管理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打破了政府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為了提高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對提供公共服務的宏觀管制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電信、電力、鐵路運輸、自來水和燃氣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中便可以進行這些方面的改革,從而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瓶頸”現象。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新公共管理從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注重提供優質服務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尚處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給不足的階段,不消說,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規章制度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必須看到,制度畢竟是手段,它是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標和任務服務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時,應該同時考慮如何將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落到實處。而這一點恰是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應該加強的一個方面。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話。
5.新公共管理重視政治對行政、對公務員的影響。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發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需要與政治體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績效與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政治體制不能有效地保證健全的政治責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權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險。在一個缺乏政治權威和政治責任的體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質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證的。因此,盡管政府機構改革的直接目標可以是改善行政績效,但也要與政治體制改革結合起來。要讓行政人員認識到行政工作所負有的政治責任,增強對政治的敏感性,保持對政策的自覺響應性,從而達到忠實地履行行政職責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政府在借鑒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某些有價值的見解和做法的同時,也要注意結合本國的國情。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規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符合其發展趨勢的,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法制還不完善,因此對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而不能全盤照搬。
高校應該如何在復雜的社會中尋求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呢,這要求我們制定出深度的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1)轉變高校內部行政管理機制的職能,逐漸增強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一直以來,我國是以政府為主導。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國的高校很多都是公辦的,經費是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在管理上,高校實際上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政府,具備官僚體制的弊端。但是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經濟形勢的出現,我國高校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與外界越來越不融合,已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
(2)適當分散權力,變垂直管理為扁平化管理,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和思路將高校權力重心慢慢下移,要實行民主決策的方法,讓每高校管理人員都能平等、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管理者要正確處理決策中的不同意見和見解,允許參與者發表與領導或大多數人不同的意見。
(3)推行行政職能監督問責制,落實責任劃分要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執行部門進行監督,評估,分析,另外推行責任問責制度,有效的推動高校內部決策的貫徹落實和實施,提高高校內部行政辦事效率,改善一些官僚體制的弊端,減少一些錯誤的出現。
(4)提高行政管理者與參與者的自身素質,對管理進行專業化和科學化建設的培養,增強管理隊伍的整體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弊端,管理者與參與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專業知識欠缺,管理隊伍整體水平低。但是高校內部行政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各種決策的制定和政策執行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組織的建設和實施中,又需要管理者和參與人員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這些都需要具有專業化知識和科學化素養的精銳隊伍來完成。行政管理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提高行政管理者和參與人員的自身素質,一方面對本校的管理隊伍進行改造,壓縮行政人員的內部編制,減少冗員和推諉扯皮,精簡行政隊伍。另一方面,加大對管理隊伍的培養,要根據才能,能力,知識來用人,裁減一些無能人員,還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度,明確管理者的各自的責任與風險,對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考核、考評,并且推行獎懲制度。
(5)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學決策機制真正做到決策民主,廣開言路,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讓參與人員各抒己見。并且領導者要寬宏大量的聽取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聲音。
二、結束語
在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中,每天要處理的時間紛繁負責,行政管理人員面臨著龐大而瑣碎的工作任務??傮w概括來看,在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當中,主要包括管理、協調和服務三方面的工作內容。協調工作主要是指行政管理部門協調企業內部各部門的關系的職責。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生產經營計劃發生改變而產生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障礙。甚至當企業內部各部門出現矛盾時,還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行政管理部門在其中要做好協調工作,讓各部門都積極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內容當中,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消除在各部門運行當中產生的嫌隙。服務工作主要是指行政管理部門在企業中為企業運行的核心內容服務的工作。包括建立健全的分工協作管理制度,對行政體系的硬件設施進行管理和監督,與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產生聯系并進行監管。
二、現代企業行政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1、行政管理機構過于臃腫
企業行政機構過于龐大臃腫,幾度精簡,收益甚微,結果是“精簡、精簡,有增無減”,沒有必要設立的行政機構大量出現。
2、行政管理權利過于集中
權力過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應有的監督制約機制,導致一些企業工作人員嚴重,家長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嚴重影響著決策民主化、管理科學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使企業行政系統缺乏活力和效率。
3、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部門和環節過多,造成行政機構某些部位和環節運轉不靈,往往因扯皮現象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現有:解決問題的客觀條件己經具備,只因少數人反對,而長期得不到解決,如已經作了正式決定,而且又是正確的,只是觸及到某個部門、單位的利益,這個單位和個人就找借口拒不執行。
三、解決行政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的策略
1、精簡行政管理機構
由于企業行政管理機構過于臃腫,常常出現沒有必要的管理部門和管理機構,在實際的企業行政管理當中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為了保證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需要精簡企業當中的行政管理機構,將上層機關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細化和分析,將相同管理內容的部門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企業行政管理活動的有效進行,還節省了企業的內部開銷,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2、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樣需要在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當中建立一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便對行政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分管。將各個行政管理工作分派給不同的行政管理人員,落實責任制度,讓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員都能夠保證自己的工作內容得以有效和及時的進行。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僅可以保證企業行政管理執行的規范性,還能夠提高企業的行政管理效率,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促進行政管理工作在企業中的有序進行。
3、提高行政管理人員水平
提高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也是保證企業行政管理工作有效進行的手段之一。企業在內部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工作,在錄取相關行政管理工作人員時加大考察力度,正確將更多的專業管理人才錄用到行政管理部門當中。在企業中,要定期開展教育研討大會,幫助行政管理人員從企業內部的實際狀況出發進行行政管理,更好的完成針對性的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人員的從業素質,成為各方面都優秀的管理人員,從實施人才上提高和促進企業行政管理的效率。
四、結論
小城鎮問題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主要的研究成果是通過發展小城鎮,用“離土不離鄉”的方式解決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然而在80年代中后期,隨著“民工潮”的出現,“離土不離鄉”的局限顯得突出。近年來政府對城鎮化日益重視,希望通過在小城鎮實施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中國的城鎮化。
要了解小城鎮對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就必須研究小城鎮的人口問題。也只有對小城鎮的人口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對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認識。
一、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回顧
農村改革后大量的農民進城謀生。因此1984年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縣城以下的集鎮入戶居住,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這是對50年代以來戶口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突破。自理口糧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國自理口糧人口428萬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萬人[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鎮的經濟缺乏活力。以1993年為例,在自理口糧就業人口中,從事工業的占26.7%、商業的占23.2%、服務業的占17.7%、建筑業的占10.7%、交通運輸業的占6.1%、其他的占15.6%,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為小城鎮自身經濟服務的就業人口占半數以上。讓農民自理口糧到城鎮,而小城鎮給農民的機會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實行當地有效城鎮居民戶口制度的通知》,決定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范圍是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對象是外商親屬、投資者、被征地的農民。在這一基礎上,1992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地方城鎮戶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藍印戶口”這種更加機動的戶籍政策。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使用的印章為藍色而得名。擁有藍印戶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但是要經過若干年后才能夠轉變為正式戶口。最早采用藍印戶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鎮也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條件和價值與城鎮的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城鎮地位越高,得到藍印戶口的條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國近400個小城鎮進行戶籍改革試點。從1998年開始,各地逐步開放小城鎮戶籍。在這方面,中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邁得比較大。例如1998年貴州省在10個小城鎮進行試點,在貴州省公安廳的《小城鎮戶籍改革試點方案》中規定,在小城鎮中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生活來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滿兩年,就可以辦理小城鎮的常住戶口,并且不允許收取城鎮增容費。
2000年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對縣級市市區及以下的城鎮,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轉為城鎮戶口。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對小城鎮戶籍的開放速度也相應加速。2001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小城鎮的戶籍改革進一步放寬,至此絕大多數小城鎮的戶籍基本上對農民開放了。
在開放小城鎮戶籍這場改革中,對開放戶籍促進城鎮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實從1997年開始小城鎮的戶籍試點改革到現在,小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并沒有明顯的增強,沒有出現大量農民遷入小城鎮的情況。例如1999年在安徽渦陽縣竟然要把城鎮戶籍以每個600元的價格攤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鎮的戶籍開放后,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試點小城鎮竟然沒有一個人申報[3]。為什么小城鎮的戶籍改革沒有引起大的反響,這從小城鎮人口狀況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小城鎮人口狀況
關于小城鎮的人口統計比較混亂,不同的資料來源有出入。資料不一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計口徑問題,按照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一個鎮人口的身份至少有兩種類型,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在一些鎮中則可能還有“自理口糧人口”、“藍印戶口”、“地方城鎮戶口”等等。按照戶口所在地又可以劃分成本地人和外來人口,而外來人口中又可以劃分為辦理了暫住手續與沒有辦理的兩類。按行政區劃來劃分鎮人口,時常會產生誤導。因為大多數小城鎮的管轄范圍都比較大,包含了大量的農村,容易夸大小城鎮的人口規模。目前小城鎮的范圍界定也有待完善,因為在一些地方,隨著小城鎮的發展、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農村工業的發展,鎮與周邊農村在地理上已經連成一片,如果用原來的行政區域來計算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則容易縮小其實際的人口數量。鑒于上述情況,在本文中對小城鎮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種概況性的介紹。
表1與表2是來自不同資料的全國性小城鎮人口資料,表1是歷史性的回顧,表2是時間剖面的狀況。表2的資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個鎮的數據,占當年全部城鎮數量的10%。如果比較兩張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在平均人口規模上有比較大的差異,而在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上的差異比較小,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統計范圍的不同,前者是用鎮行政區劃統計,因此規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區,因此規模偏小。由于農業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鎮的建成區外,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比較大。又因為非農業人口主要集中在鎮的建成區內,所以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相對比較小。上述的兩個資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區統計的資料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表1部分年份小城鎮基本情況
附圖
資料來源:[1]《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出版社.
[2]《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3]《中國人口年鑒》(198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根據表2中的數據,從60年代初期開始到改革開放前的20年間,全國小城鎮在數量和人口規模上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小城鎮的數量從1980年不足3000增長到1999年接近2萬個,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0.5%;人口規模從5693萬增加到37637萬,平均每年增長率也為10.5%。雖然近年來小城鎮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分析一下卻可以看出小城鎮發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作為小城鎮主體的非農業人口,從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因素,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遷移增長率實際上是很低的。第二個是在1980年平均每個小城鎮有1.5萬的非農業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個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的縮小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規模大的小城鎮發展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小,三是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鎮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業人口”沒有被承認是非農業人口。
表2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人口情況人/個
地帶平均人口平均非農業人口平均勞動力人數平均企業人員數
東部5842241531551516
中部511923782489857
西部331214601676505
全國5009216926121077
說明:①共17260個鎮資料,根據這些鎮的資料計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鎮區的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前幾年大量的縣城轉變為城市,導致剩下的小城鎮人口規模普遍不大,全國大約70%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不到5000人,非農業人口規模不到2000人。小城鎮人口規模超過2萬,或非農業人口規模超過1萬的小城鎮,占全部城鎮的比重在3%左右。從空間的角度看,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以東部地帶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人口規模比西部高76.4%,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比西部高65.4%。根據17260個鎮的資料,在人口規模最小的2000個鎮中,約50%在西部地區。
表3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人口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表4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由于大部分小城鎮人口規模小,只要增加幾千人就可以讓不少城鎮人口倍增,由此帶來生活環境惡化,就業機會減少等問題,因此短期內大多數小城鎮人口增長的空間不大。
三、小城鎮人口中實際非農業人口估算
在前面談到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大量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業人口”得不到承認為合法的非農業身份,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鎮人口中占相當大的一部分。同時在部分小城鎮中存在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在有資料的城鎮中,有1226個鎮的企業中的就業人數超過有當地戶籍的勞動力人數,表明大量外來人口存在。這種情況以東部居多,數量最多的分別是廣東、江蘇和重慶。如果大量實際從事非農業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確認,對城鎮戶籍管理有益,這些城鎮將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表5企業人數超過鎮勞動力總數的城鎮分布
地區數量(個)比重(%)
東部65053.0
其中:江蘇14311.7
廣東14812.1
中部27022.0
西部30625.0
其中:重慶13511.0
全國1226100.0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到底小城鎮中有多少人口應該屬于非農業人口,這是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因為在小城鎮中,有些家庭內部的成員可以分別從事農業與非農業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同時兼職農業與非農業。不過還是可以對目前小城鎮中實際非農業人口規模作一大略估計,下面是估計的公式:
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1.8×(企業人員數+勞動力人數×0.1)
這一公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按目前中國城鎮的實際情況,每個非農業勞動力供養1.8人(包括勞動力本人在內);第二,在一個鎮內部的勞動力中至少有10%的人是從事行政管理、文教衛生、商業和服務業,應該說10%這一比重可能偏低。用這一公式計算出的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本文稱為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表6是根據公式計算的結果,從中可知全國小城鎮中,實際屬于非農業的人口要比統計數多50%左右,其中東部地區大約多70%,中西部則在30%左右。要強調的是這些期望可在小城鎮增加的非農業人口中,70%以上在東部地區。
從期望可增加的小城鎮非農業人口數量上看,除了局部地區之外,小城鎮非農業人口的增長并非是無限的,它受到小城鎮就業條件的限制。除了少數以交通、旅游、集市貿易為主要產業的小城鎮之外,大部分小城鎮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企業發展的制約,只要沒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企業存在,讓小城鎮人口大發展是空中樓閣。根據表2中的數據,全國平均每個小城鎮只有大約1000人的企業員工。東部地區多些,平均有1500人左右,西部平均只有500人上下。而從表7的數據中可知,全國接近40%的小城鎮中,企業員工數量不足250人,在西部地區這一比重是接近60%。從企業情況看,目前大部分小城鎮容納大量人口就業的前景并不樂觀。
表6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非農業人口增長潛力萬人,%
地帶實際非農業人口期望可增加期望可增加非
非農業人口①農業人口比重②
東部1935130967.6
中部118933428.9
西部62017728.5
全國3744182048.6
注:①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期望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實際非農業人口
A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B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②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比重=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表7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企業員工人數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從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和小城鎮企業規模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可以讓一些實際上已經在小城鎮工作的人得到戶籍,但是靠這類人口來增加小城鎮人口的作法在東部地區可以比較有效,在中西部地區的效果不大
四、關于小城鎮人口與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幾點討論
在對小城鎮人口狀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從人口的角度對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作一點討論。
首先,小城鎮的人口規模普遍太小,對大多數服務行業來說,根本達不到許多服務業所能生存的“門檻人口”。在這些城鎮中,要依靠企業中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拉動服務業人口的增加才可能發展。其實從“自理口糧”人口對小城鎮發展起的作用有限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到開放小城鎮戶籍對大部分小城鎮的發展幫助有限。
其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口的流動主要是受到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從目前小城鎮的人口狀況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勞動力市場潛力有限。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容納勞動力的能力極有限。根據《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數據計算,在小城鎮中平均每個企業的規模12人,其中東部地區平均16人,中部地區平均9人,西部地區平均7人,可以說相當部分企業是處于小作坊的水平。沒有就業機會,白給農民一個小城鎮戶籍對農民沒有實質意義。
第三,目前戶籍制度改革并不限于小城鎮,大多數小城市的戶籍已經相當開放,甚至于石家莊這樣大城市的戶籍也基本上開放,與小城鎮相比,城市的吸引力遠大得多,而且對石家莊這樣的城市來說,戶籍開放后也沒有出現大量人口涌入的局面。因此只要小城鎮的就業機會無法超過城市,那么小城鎮的戶籍吸引力就有限。
第四,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根據目前小城鎮人口現狀,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承認大批在小城鎮工作、生活的人口,他們的身份已經不是農民,其目的應該是方便人口管理。如果把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在促進農村城鎮化上,從前面的分析看,很可能要失望的。
第五,小城鎮戶籍改革的效果存在地區差距。在東部地區小城鎮的發展水平比較高,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特大城市的郊區,戶籍改革對小城鎮規模的發展會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簡單通過開放小城鎮戶籍,甚至是開放城市戶籍,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依然有限。
收稿日期:2002-1-21;修訂日期:2002-4-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1990年度與1993年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993.
【關鍵詞】開放教育;實踐環節管理;研究
一、研究意義
(一)實踐環節的重要性
1.綜合實踐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不同,電大學生已經完成了從學校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電大學生缺少的不是實踐經驗,而是如何運用理論解決實踐問題的經驗總結和提升理論認識的深度。因此綜合實踐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
2.實踐環節是提升學生理論素養的重要手段。電大學生在職學習,工學矛盾突出,面授課時有限,理論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瓶頸之一實踐環節敦促學生搜集相關理論資料,了解理論研究現狀和觀點,使學生自覺地學習了理論,增強了掌握和運用理論的能力,有效彌補了理論學習深度和廣度不足的缺憾。
3.實踐環節是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主要方式。電大學生鮮有機會將各門課程基礎知識和理論進行綜合實踐運用,實踐環節則在畢業前夕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對于實踐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綜合運用各門課程相關理論進行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實踐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習慣,實踐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從理論的視角分析實踐問題,學會提升實踐問題的理論深度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自覺性,學會把實踐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去思考認識,逐漸培養理性思維的習慣。
(二)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實踐環節管理松懈、流于形式,指導過程缺失,個別教師責任心差;(2)舊有的實踐教學模式不適合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語境;(3)學術素養和理論功底薄弱導致抄襲、雷同現象泛濫。
二、相關研究綜述
對于實踐環節的研究伴隨著開放教育的出現而產生。根據文獻檢索,筆者選取了近十年中國知網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搜索篇名中包含“開放教育”和“開放教育實踐環節”詞匯的論文,從2004-2013年分別為4635和129篇,見圖1所示。
從數據分析可知,對于開放教育的研究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論文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相比而言,對于開放教育實踐環節的研究卻鮮有關注,每年只有區區十數篇,2009年甚至只有9篇。
從內容分析來看,國家開放大學王朝中教授在《構建遠程開放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的途徑與辦法――以中央電大行政管理專業??茖嵺`教學改革為例》一文中指出,開放的實踐教學要體現出系統性、針對性、可行性等特點,同時王教授在實踐環節的一體化方案中也指出要創新實踐環節的模式;山西廣播電視大學的王燕、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的豐云和山西廣播電視大學的裴小瓊分別從實踐教學改革的視角來談實踐教學,王燕副教授以實踐為例,改之前的??普撐臑槲墨I綜述,體現了專科實踐教學的多元化思路的一種探索;裴小瓊等人也主張應摒棄之前對??茖嵺`環節統一采用學術論文的固化的模式,應改為研究報告、文獻綜述、調查報告等多種方式;豐云以網上學習的實證分析得出實踐環節的改革是大勢所趨,應該革新社會實踐的模式。
三、研究方法與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嚴格把控實踐環節過程,實施無縫隙管理。研究報告提出了實踐環節流程圖(見圖1),規范了實踐環節全過程管理。
2.精細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嚴防問題死角。對實踐環節管理工作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從教學目標落實、教學條件準備、教學過程監控和教學結果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構建周密的質量控制網絡(見圖2)。
3.探索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突破傳統范式束縛。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命題,對于合適模式的探索遠未停止。研究報告中通過工商管理、法學、旅游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幾個專業的改革樣本,試圖在模式探索與創新上起一個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先試點再鋪開,由點到面,開創實踐教學的一個新局面。
圖1 實踐環節指導過程流程圖
圖2 實踐環節教學管理質量監控體系結構圖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重點涵括過程管理、質量監控和改革創新三個部分。加強全過程無縫隙管理、重視構建質量監控體系、注重實踐環節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1.整合學校內七個“快樂的原子”。依據麥肯錫“7-S”模型(見圖3),在實踐環節管理方面整合學校內各個部門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實踐環節管理能力和效果。
結構:各部門協同聯動,合理分工協作,形成有效的組織架構,這是實踐環節管理的組織保證。
策略:過程控制+質量監控體系+實踐環節模式改革創新
制度:??普撐某椴?本科論文答辯+實踐環節工作手冊。
員工:所有與實踐環節指導、管理等工作相關聯的專兼職課程責任教師。
共有的價值觀:提高實踐環節管理的有效性和實踐環節的質量。
象征(風格):質量第一、以學生為中心和團隊協作。
技能:教師對于實踐環節指導和管理的能力。
2.踐行TQM(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七個核心理念。質量第一、顧客導向、系統管理、過程控制、團隊工作、預防為主和不斷改進。
圖3 7―S構架圖
3.實行PDCA循環的動態管理。按照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置的四步驟動態循環管理的策略管理實踐環節。
圖4 PDCA循環圖(左圖為“大環套小環”,右圖為不斷上升的循環)
(三)實施步驟
本研究立足于充分地占有翔實的數據資料,以學界公認的權威理論為支撐,從實際工作的現實出發,提出一定的研究假設,在理論與實踐對照、融合的基礎上對假設進行證實,從而構建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
圖5 本研究實施步驟
四、研究總結與建議
(1)加強頂層制度建設,夯實實踐環節管理基礎。(2)構建質量控制體系,強化實踐環節管理過程。(3)創新實踐環節模式,豐富實踐環節考核手段。
參考文獻
[1] 鄭建輝.“新生代“農民工”特點及其權益保護調查與分析――基于中央電大開放教育行政管理專業社會實踐活動[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2] 楊述厚,李百齊.創新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06,6.
[3] 豐云.電大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成效分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
一、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教學體系實證分析
1.調研情況概況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開展,隨機選取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專升本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問卷內容涉及基本情況、就業因素、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課程建議等方面。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總人數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約占90%。所有調查數據均采用SPSS12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
2.調查結果總結
關于學習者基本情況的調查發現:在目前就業單位調查中,有37.2%的同學就業于民營企業;28.6%的同學在外資企業;20.6%的同學在國有企業;8.5%的同學在事業單位;2%的同學在國家行政機關。問及工作行政的問題,30.2%的同學選擇行政類;7.5%的同學選擇“人事類”;4%的同學選擇“咨詢類”;1%的同學選擇“文職類”;55%選擇“其他”。
關于學習者對大學課程設置滿意度調查發現:約44%的同學表示滿意;5%的同學表示非常滿意;49%的同學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滿意。問及對課程設置不滿意的原因,29.1%的同學選擇“缺乏與實踐的聯系”;13.6%的同學選擇“內容太寬泛,缺乏針對性”;10.1%的同學選擇“課程安排太分散,影響實習時間”;9.6%的同學選擇“理論性太強”。對于“您在大學中所學知識能否適應您現在的工作要求”的問題,52%的同學表示一般;31%的同學表示適應;3%的同學表示非常適應;6.6%的同學表示不太適應;但仍有5%的同學表示很不適應;5%的同學表示很不適應。關于實踐課程評價的調查,18%的同學選擇“實踐形式單一”;16.6%的同學選擇“實踐基地太少”;12.6%選擇“實踐經歷與所學專業相關度比較低”;6.5%選擇“實踐時間太短”。
關于學習者對教學方式靈活性及教學手段先進性的滿意度調查,按評分規則分值越高越滿意,78名學生選擇“3”,占39%;44名選擇“4”,占22%;22名學生選擇“5”,占11%。但仍有6名學生選擇“1”,占3%;47名學生選擇“2”,占23.6%。
在“希望老師如何改變”的問題中,部分學生表示了“希望老師能夠加強實踐課程”或者“增加學生主動性”、“與實際相結合”等愿望。個別同學表示“希望老師能夠開拓學生眼界”等愿望。這表明老師在教授該專業課程時過多強調理論,缺乏實踐課程。在教學方式方面,學生建議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學及啟發式教學的方法,這樣可增加課堂互動性。
二、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教學體系出現的問題
通過對同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教學情況的調研以及與其他高校的比較,不難發現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教學體系目前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設置有待完善
與其他高校情況相同,同濟大學行政管理(繼續教育)課程設置也存在重專業知識掌握輕人文素養培養、重定性類課程輕定量分析類課程的問題。在理論教學體系以外,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公共倫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中,政治學、管理學類的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相當大,經濟類、統計分析類等定量化課程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少,僅限于經濟學原理與方法、社會學原理與社會調查和統計等幾門定量類課程。這極大限制了學生對社會公共問題進行正確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繼續教育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應用所學知識。
2.教學方式有待改善
雖然近年來學校在教學方面越來越重視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旨在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方法來改進課程教學,但這些嘗試仍處于探索階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識掌握度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而且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課程或者某門課程的某些內容教學中得以運用,整個教學體系還是以知識傳授型為主來構建的,課堂講授仍占據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
其次,教學方式未考慮到繼續教育學生的特點。與本科學生相比,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生往往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更注重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解決工作中問題的能力。簡單注入式教學法已不適用于他們,亟需增加課堂參與度,進行師生互動、雙向溝通。
3.教師資源有待開發
繼續教育的正常開展需要獲得學校在師資方面的支持,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對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存在著教師特長不能較好發揮及資源聯動機制缺乏的問題。首先,學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師的研究方向及專長來合理安排其擔任的課程,這樣不僅需要教師再投入大量時間準備,而且教學效果不佳。其次,教師資源整合不佳,與全脫產教育、MBA、MPA等項目沒有形成很好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繼續教育的發展。
4.專業特色有待突出
雖然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具有獨特的辦學經驗和深厚的文化氛圍,但是特色不鮮明、個性不夠突出。課程體系單一化和趨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優勢,導致行政管理學生知識結構同質化。同時,當今行政管理專業尚沒有擺脫政治學對它根深蒂固的影響,整個課程體系依然由政治學、行政學、法學等作為主干學科來進行架構,未能體現出世界各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再造政府流程、推行電子政府建設的發展趨勢。并且在我國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動日益高效的趨勢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會發展步伐。
三、對策及建議
雖然行政管理專業(繼續教育)設置時間不長,但它一直以改革進取狀態不斷發展。作為工科背景的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如能針對社會需求,突出培養城市發展人才的優勢,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優勢和同濟大學城市建筑、規劃的優勢資源,在公共管理領域走城市管理和發展的特色道路,將能大大提升品牌影響力。結合前文分析,建議在五個方面進行調整。
1.調整培養目標,借鑒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調整培養目標定位,把能力培養明確作為行政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寫入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之中。在修訂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方案時將培養目標調整為:本專業旨在培養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學、經濟學、行政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知識,能運用定性與定量方法解決實踐問題,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公共事務管理人才。學生畢業后,主要在各類城市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非營利性組織、涉外單位從事現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時,培養目標也需要定位在創新人才的培養。借鑒國外研究型大學“嚴進嚴出”的制度,有創造潛力的人員才允許參加繼續教育,否則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和人才質量。
2.調整課程體系,推出精品課程
模塊化的課程設置是模塊式教學的重要內容,指專業教學計劃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應以理論性、方法性、領域性為三個基本模塊,突出城市管理,強調工具及應用性,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加了行政倫理學、應用心理學、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等必修課程,將社會調查和寫作從選修課轉為必修課程。同時增設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較、可持續發展與管理、教育發展與管理、社會保障導論、中國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踐等選修課程。同時,應積極改變行政管理繼續教育課程設置重原理輕技能的現狀,建議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類課程以及作為學科新基礎或反映學科前沿和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同時打造精品課程。
3.更新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手段
我系擬加強改革教學方式,重視夜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技能訓練。行政管理專業由學術型向應用型的轉變,要求更新教學方式。要積極嘗試以下教學方法:一是討論式教學法,即教師提出討論題目或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指定相關參考書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對討論進行歸納總結。二是專題式教學法,即老師將本課程中最基礎、最核心或最受關注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授,突出重點,講透內容。三是案例教學法,指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學生就某一知識點寫出相應的案例。
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管理學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是案例教學法,輔之以理論講授、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和實習等。我系也可以通過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學,或是請政府機關的公務員為學生授課,讓學生接觸大量的現實的或虛擬的案例,學習和積累實際的城市管理經驗,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教學案例的選擇應該堅持綜合性與典型性有機結合的原則,綜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實踐問題的復雜程度,在于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辯證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實踐問題的規范化和針對性程度,在于重點訓練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技能和定義問題性質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師資培訓
第一,對內做好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幫助系里教師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發展與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區管理三個模塊中找到各自的學術發展方向,尤其是推動青年教師迅速成才。每位教師可以在不同模塊內就城市公共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力求就相關城市問題研究領域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第二,對外引入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國內外公共管理領域的知名學者到同濟任教、授課、培訓。第三,鼓勵并資助教師參加國內外高水平的專業培訓、進修、學術會議。
一、行政管理學科中問題研究的價值
所謂問題研究就是以“問題”為對象,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以問題開始,以實踐或者理論問題開始?!盵1]問題的發現和提出,既表現了人類認識已經達到的高度,又成為人類實踐和認識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我國學者王暉指出“人們確定了認識目標以后,接踵而來需要考慮的就是為達到目標,思維應該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認識的形成,都是從問題開始,并逐步展開其理論的。對問題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理論”。[2]“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淡漠問題意識,脫離時代與社會現實,無異于切斷他們發展的源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術的生命力將隨之枯竭?!盵3]對于行政管理學科來說,凡是令人感到疑難困惑并且是有意義的行政管理問題,都是行政管理學科“問題研究”的對象。
1.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產生的本源?;仡櫸鞣叫姓W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我們看到:行政管理學科自產生開始就是以問題取向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規模的日益擴大,政府職能的日益復雜,美國學者威爾遜主張建立一門學問去研究探討政府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更有效地發揮其職能。威爾遜和古德諾通過對國家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比較分析,明確了行政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從而實現了行政學與政治學的分離。泰勒、法約爾等學者積極倡導運用科學管理理論推動政府行政與管理的科學化,主張將官僚組織和行政效率作為行政學研究的重點,并將“科學化”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根本手段??梢?,行政管理學從產生之日起就是一種以問題為本的研究,其學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動方式就在于對時代提出的行政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行政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也體現出問題取向的特質。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實踐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需要及時捕捉行政改革過程中重大難點、熱點問題并作出解答。正是在這種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很快地在我國發展起來。
2.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發展的基礎?!皢栴}研究”是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進、深化和拓展對行政實踐問題的認識,并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一過程和結果不僅有助于人們對該問題及該類問題的了解、評價和解決,還有助于為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服務。問題研究貫穿于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當這個過程所達到的結果能夠構成新的行政管理學知識增量,從而能夠有效地納入行政管理學科建構之中時,行政管理學科建設就能切實推進。問題研究也是理論和實際之間互動的起點。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實踐問題為中心,強調現實性和體驗性,從而使行政管理學者有機會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實情境。行政管理學者通過考察現實問題和具體的工作情境,能夠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從實踐中去探尋問題的來源,使實踐和研究融為一個整體。
3.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發展的現實要求。隨著我國行政改革的不斷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學界為行政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解決日益復雜的行政管理問題出謀劃策。但是到目前為止,許多行政管理學者以通曉西方行政學理論為榮,卻不去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或者不顧中西現實環境的差異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實踐,缺乏原創性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研究與行政改革實踐之間存在的顯著差距,是導致我國行政管理學“身份危機”的重要影響因素。正如北京大學趙寶煦先生所說:“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研究,要想得到社會認同,就必須能回答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提供解決當前中國現實政治問題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學研究必須面對行政改革、政府改革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把視野和觸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動。行政體制改革中關于政府職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與倫理、行政人員素質提升等重要行政實踐問題,都需要行政管理學提供有說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導。行政管理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發展和繁榮,取決于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回應和滿足中國行政改革和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當前我國行政管理學問題研究的狀況
1.問題意識淡漠。我國的行政管理學創建時間較短,屬于“后發型”學科。行政學最初是政治學的分支學科,后被劃歸管理學科,人們對行政管理學學科屬性的表述尚未完全達成一致,在學科體系、發展取向以及方法論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很顯然,我國行政學學科的現實導致學科研究的原創性工作很艱難。因而,有些學者棄難就易,不是去研究問題,而是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熱衷于概念論證和邏輯推理,熱衷于寫不痛不癢的文章。從專業發展的角度檢視與翻閱行政管理學科論文和著作。“我們發現許多研究并沒有明確的研究問題,一些研究中雖有問題但價值性不足,大量研究中則充斥著看上去似乎是研究問題實際上又不是的偽問題,甚至在已立項的課題中也有不少是偽課題。”[5]行政管理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問題意識,不善于去發現有價值的真問題?!爱斘覀儗⑦@些人的研究置于相關的學術傳統之中,根據社會科學場域的學術標準對其進行評價時,或者試圖在其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時,卻只能發現……他們的研究在學術上并不具有什么意義,不僅沒有在前人就此問題而形成的知識脈絡上對既有的理論進行證明或證偽,也沒有作出理論上的創新,成為其他社會科學研究者深入研究此一問題的知識基礎?!盵6]
2.就問題研究問題,脫離理論基礎。從目前行政管理學科五花八門的學位論文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內容寬泛的領域,研究的問題涉及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社會學等等諸多學科。按此推論,我們應該滿心歡喜地看到問題研究在行政管理學領域呈現的欣欣向榮之態,可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審視,卻發現這并不是行政管理學科真正需要的問題研究。問題研究的過度泛化,使得行政管理學科的專業屬性受到影響,學科發展難以從問題研究中受益,因而進展緩慢。如果一門學科不能體現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或者不能說明它與那些在社會現實研究方面內容最相近的學科之間的差異,那么這門學科存在的意義何在呢?學科研究的問題不等同于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只停留于泛泛的現象描述,沒有經過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這樣的問題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問題。我們看到,目前相當數量的研究只是就事論事,并不觸及問題的深層,這對于行政管理學科的發展是沒有什么積極意義的。還有一些問題研究沒有體現專業研究和非專業研究的區別,缺乏專業研究要求的基本范式、論證邏輯、闡述方式等,從而失去了專業研究應有的理論深度。
3.思路狹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當前,我國的行政管理學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明顯暴露出無力之態。“嚴格地說,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公共行政學整體上并沒有對我們這個處于巨大變革之中的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做出建設性的貢獻?!盵5]在研究理念上,人們過于注重理論的演繹,經院式的學術習氣束縛著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在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上,行政管理學對其它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吸取得不夠,缺乏從多學科的角度透視中國行政管理問題的能力,從而使這門學科的問題研究顯得干癟空洞。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內容越來越窄,難以全面、系統、深入地解析中國政府的行政行為,難以為行政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解決問題之道。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學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長期以來,我們重視質的分析,忽視量的研究;重視規范分析,忽視實證研究;習慣于靜態描述,忽視動態分析。由于行政管理學科的問題綜合性較強,要真正找到符合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就需要多種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問題研究的需求。
三、加強行政管理學科問題研究的路徑
1.明確學科使命,強化問題意識。首先,真正的行政管理學者必須具有學科使命感,深刻認識行政管理學科的社會使命,自覺地把行政管理學科的研究與我國行政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需要結合起來,關注行政管理學科對現實的回應以及對行政領域的獨特貢獻。其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學者必須具有學科責任感,從現實問題出發并以現實問題為基準,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和發展行政管理理論,積極致力于行政管理學科的建設,以強烈的價值關懷去參與行政管理學的發展進程。再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學者必須具備批判和反思的思維品質,擁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并將其轉化為理性的行動,提高行政管理學的應用水平,拓展行政管理學的應用范圍。最后,真正的行政管理學者也必然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以及發現、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