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17:48: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利建筑市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村寨概況
金坑紅瑤寨是龍脊十三寨之一,隸屬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和平鄉,位于和平鄉東北部,因地下金礦多和地形酷似一個大天坑而得名[1]。村寨距離桂林市約100km,距龍勝縣城30.6km,東經103°26′,北緯103°26′。村土地總面積22.28平方公里,有水田746畝,旱地425畝,林地3656畝。大寨地處桂北高寒山區,境內山體陡峭,地勢險峻,屬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且森林覆蓋率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冷熱分明,干濕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8.1℃,年平均降水量1543毫米[2]。
(二)旅游開發現狀
金坑梯田的開發是從2000年以后開始的,旅游開發前金坑是龍勝各族自治縣最貧困的山村之一。2003年政府投資400多萬元,開通了雙河口至大寨村的公路,大寨的旅游業迅速發展。如今,全村共有農家旅館52家,床位達1500多張。結合“文明衛生屯”創建工作的開展,到2005年底,大寨村已有180多戶完成了“五改一建設工程”,全村的衛生面貌大大改善。硬化的旅游道路達3000多米,寨底建有能停80輛汽車的停車場。如今大寨村共設有三個旅游景點,以石階鋪級而上。有“千層天梯”景觀、“西山韶樂”景觀、“金佛頂”景觀等。站在觀景臺,游客可以盡享梯田美景,領略瑤族風情。據統計,2007年,到金坑梯田觀光的中外游客已經達到了15萬人,日游客量達180人,黃金周每天更是高達2000多人。隨著游客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948元猛增到2007年的3000元。
二、旅游開發中金坑紅瑤文化面臨的問題
(一)物質文化變遷
1.建筑文化變遷。旅游開發前,金坑紅瑤建筑為全木結構的半邊房,以杉木為材料,采用幾何原理搭建而成,一層是用作關豬、牛、羊、雞、鴨,堆放材料、安置廁所,煮豬食爐灶、砌房等。二層用來住人,中堂作香火神龕,左間為火塘,用來取暖、進餐,其余為臥室。三層則做儲藏室,堆放糧食和雜物。隨著旅游業的到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當地傳統建筑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紅瑤建筑無論是在結構、功能、還是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往日的下羅盤、安梁木等儀式更是鮮有見之。
2.服飾文化變遷。服飾文化可謂是紅瑤文化的亮點,也是紅瑤得名的原因。旅游開發前紅瑤,女性幾乎都著民族服飾,以紅衣為主,繡有春牛、龍鳳、獅子、麒麟、鹿、山羊、蝴蝶、雞、鴨、鵝、魚、竹木、花草、八角等圖案,特別是衣背正中挑繡的一對老虎印最為醒目。關于這對貌似官印的老虎印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傳說有一天皇帝上山打獵遇險,差一點被老虎吃了,是一個紅瑤女救了他,為了答謝救命之恩,皇帝砍下虎爪,蘸上虎血,像印章一樣印在瑤女的衣背上,傳旨以后面君不用下跪?;丶乙院?,這個瑤女在她所有的衣服上都用絲線繡上了虎爪印,就這樣一代傳一代,至今你還能夠看到這虎爪印。旅游開發后,為吸引游客,節省成本和時間,紅瑤服飾在制作方法和材質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更愿意從市場上買來現成的布料,用機子織布,擯棄了原來從種桑到制絲,從紡線到挑繡、從織布到蠟染的工序。
(二)制度文化變遷
紅瑤自古以來都有選族長、定族規的習俗。凡較大的寨子也都有以寨子為單位的寨老組織,成年男女不拘姓氏、職業、貧富均可加入。對寨老的稱呼,有的地方叫“寨老”,有的地方叫頭人或“乖人”。寨老一般是自然形成的,由那些為人正直,聰明能干,熱心公益,能說會道的中年男子擔任,對內處理寨內村民糾紛,制定寨規,對外代表本寨與鄰寨寨同處理如破壞公共水利,越界毀林開荒等公共事宜。寨老如其他村民一樣參加勞動,沒有報酬。如今,族長和寨老早已被村長和村支書這樣的名稱所取代,當筆者在大寨村問及族長和寨老的事情時,只有年紀稍大者能夠說出先前寨老的名字,形成過程,原因以及權利和責任,年紀在20歲左右的幾乎一無所知或半知半解。
(三)精神文化變遷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紅瑤不僅在其顯性的精神文化,如、語言及文藝方面發生了變化,其隱性的精神文化——傳統價值關更是受到了消極的影響。
紅瑤的傳統價值觀念,是紅瑤民族人民內在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在態度、行為上以穩定的形態表現出來的民族的個性特征。它記載著紅瑤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軌跡,是紅瑤民族人民在改造窮山惡水的自然環境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傳統優良道德。
誠實善良、淳樸厚道是紅瑤人民的普遍心理和品格。紅瑤民族人民從一生下來就接受這樣的教育,養成了整個民族尊老愛幼、克制忍讓、互幫互助的性格特征。金坑紅瑤寨旅游業的發展,使村民的物質和經濟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新的經濟來源方式,以及與外界的接觸交流增多,對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價值觀念正在逐漸消失。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首先表現在村民對待老人的態度上。其次,紅瑤傳統價值觀的改變還表現在村民之間的利益爭端上。在與金坑紅瑤寨村民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搞旅游后村民之間早已不再是互幫互助,不計報酬了。由于經濟利益的爭奪,競爭的存在,村民之間因相互拉客、壓價,進而導致反目的事情時有發生。再次,紅瑤傳統價值觀的改變還表現在對待游客的態度上。游客的增多使村民經常性的接觸素不相識的人,由于這種人與人之間偶然短暫的接觸關系是建立在經濟利益基礎之上的,村民傳統的好客習俗就大打折扣。于是旅游發展到今天,就出現了帶路、穿民族服飾照相、與文物古跡合影都被索要金錢的現象。
三、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保護的必然選擇
(一)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
1.要提高紅瑤民族人民的整體素質,加強民族文化保護的宣傳和教育,鼓勵旅游地當地群眾積極參與。特別是要提高管理人才和導游人員的人文素質,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習慣,并維護和保持其完整性,使之真正能承擔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所應開展的各項工作。
2.建立民族文化管理機構,成立一支專業性強、有責任心、有能力的保護隊伍。要保障民間藝人的生活和保護其知識產權,尊重他們的勞動,使他們樂于傳承民間文化,保證民間文化后繼有人。
3.建立完善的游客服務體系,進行環境影響和環境承載力評估。首先建立不同環境管理條件和環境管理技術下的環境容量評估體系,以及確定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的指標體系,盡可能地減少旅游對景觀和環境造成的破壞。其次在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盡量把傳統建筑保護下來,保持紅瑤原生態文化環境。最后是要對資源進行補償。在資源的開發中同時要發展資源,開發可再生資源。努力做到既要滿足當代人開發的需要,又要滿足后代人開發的需要。
(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可持續是實現民族文化保護的條件。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如水與舟的關系:“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1.要實現紅瑤地區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應根據開發旅游,規劃先行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強化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一方面集思廣益,制定與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發展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以及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確保旅游開發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從財政上支持紅瑤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維護、修復重要的文化遺產,對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民間藝人給予獎勵。
2.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旅游管理部門應當適當將景區門票收入用于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并借助于居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旅游業發展這一特點,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紅瑤民族人民參與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性,深入挖掘、整理、更新和提高傳統民族文化的品位,如此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開發。
(三)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1.要消除旅游業與當地社會的“隔離”現象。充分顧及紅瑤居民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消除村民之間因參與旅游程度不同而帶來的貧富差距,使人們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2.要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促進居民和外來游客之間的文化交流,學會與不同地區人交往,增進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是非分辨能力,增加展示當地歷史與文化的機會。
四、結語
金坑紅瑤寨作為全國15個經典少數民族村寨之一,其旅游開發過程中所遭遇的文化變遷尷尬對整個社會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和啟示。同時也向我們說明,在現代文明沖擊中,如何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保存、發展,如何使民族原生態文化資源所依托的人文環境得以保持,如何可持續健康的開發利用獨特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旅游資源開發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合理引導,正確執行,方能保護民族文化,達到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廣宏,昊忠軍.鄉村民俗旅游原生態型開發的限量研究——以廣西龍勝縣大寨紅瑤村為例[J].市場論壇,2006,(8).
[2]梁振然,程道品,任爽.龍勝金坑紅瑤文化的挖掘及其旅游開發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3,(7).
[3]周丹.民族旅游與村寨文化變遷——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D].中國學位論文:四川大學.
[4]曾紅.生態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積極影響初探——以滇西北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3).
[5]譚宇.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基于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分析[J].大連理工學院學報,2004,(6).
[6]高紅艷.民族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J].經濟問題探索,2003,(1).
關鍵詞:低碳旅游;開發模式
隨著全球主要依賴石油、煤炭等碳燃燒為基礎的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由此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不斷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試圖通過各種途徑尋求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危機的方法。低碳經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各國的戰略選擇和基本途徑。這一概念提出后,逐步受到了全球各國的廣泛認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全球各行業中得到應用。作為低碳經濟的旅游響應模式,低碳旅游成為繼生態旅游之后當今旅游產業轉型和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低碳旅游
2003年英國政府在《我們能源之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此后,低碳經濟的概念和內涵不斷得到拓展。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概念是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要特征,以較少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作為一種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發展戰略,逐漸得到各國的接受,并引領著人類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
低碳旅游正是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是旅游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方式。旅游業本身是低碳產業,其單位增加值能耗為0.202,僅為工業的1/11,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基礎。但我們也不能受旅游是“無煙產業”傳統思維的束縛。旅游業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負有5%的責任,目前來自旅游業的碳排放量約以每年2.5%的年均速度增長,奢侈浪費現象的存在更是促使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因此,旅游產業具有一定節能減排的空間。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觀念、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低碳旅游的內涵是以環境為中心,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為重點,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旅游經濟模式。它涉及旅游各個方面,要在不降低質量的同時在旅游過程中進行節能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旅游生產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服務提供;旅游消費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降低碳排放。蔡萌等學者認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
二、低碳旅游開發原則
(一)節能減排原則
發展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旅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旅游節能減排,五年內將星級飯店、A級景區的用水用電量降低20%的要求。因此,推行低碳旅游開發首要原則就是節能減排,高效利用旅游資源,減少能源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中的損失和浪費。
(二)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這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作為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旅游業的實踐方式之一,低碳旅游也應該遵循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要把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環境自我凈化能力的范圍之內已經得到旅游開發的公認。低碳旅游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不降低旅游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也是降低對環境的干擾和影響。
(三)低碳教育的原則
旅游業是窗口行業,旅游者通過旅游,親身體驗低碳生活,能夠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對于推廣低碳理念,傳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低碳旅游開發中應充分考慮其教育功能,使得旅游者能夠感受到低碳生活方式帶來的好處,并促使其實施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覺性。
(四)各方參與的原則
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只有賓館飯店、景區景點經營者、基礎設施建設者、旅游產品生產者、旅行者等各方切實遵循低碳旅游的理念,將高效運用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落實在行動中,才能將低碳旅游真正落實到實處。
(五)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原則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旅游業要“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旅游的三大基礎之一,也是低碳旅游落實節能減排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三、低碳旅游開發要素
作為一種旅游發展方式,低碳旅游開發有賴于主管部門、旅游企業、旅游者各方的參與,也應該從各方的視角,圍繞旅游活動開展的要素實施低碳開發,如營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設低碳旅游設施、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培育低碳旅游體驗環境等。
(一)營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使各種自然低碳景觀,也可以使人工低碳景觀,還可以是多樣化的低碳旅游產品。低碳旅游吸引物的營造方式可以是開發低碳旅游區、策劃低碳旅游活動、改造低碳產業園區或社區、修復受損地區恢復低碳面貌等。
(二)建設低碳旅游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是基于低碳技術改造或直接利用低碳產品建造的基礎設施或專用設施。這些設施體現低碳旅游要求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改造或建造過程中的低碳材料的運用;二是運行過程中的低碳排放。低碳旅游基礎設施包括交通、環境、能源供應設施等;專用設施包含住宿、餐飲、購物、娛樂設施。建設低碳旅游設施的主要途徑是節能減排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如新型能源交通方式的采用,循環污水處理技術的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新型節能建筑材料使用等。
(三)倡導低碳消費方式
低碳消費方式主要指旅游者在消費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減少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的碳排放主要體現在交通、住宿、飲食、購物等環節。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主要是提倡盡量選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車等低碳交通方式,不用一次性餐具,選擇環保酒店、商店,參加低碳旅游活動等。
四、低碳旅游開發模式
在低碳旅游開發模式上,俞棋文認為利用島嶼、內陸湖泊和海岸線等天然的低碳景觀,發展島嶼型、內陸環湖型、海岸型低碳旅游開發模式;利用低碳建筑、低碳游憩設施、低碳社區,發展城郊離島型和臥城旅居型低碳旅游開發模式??偨Y其在論文中提出的五種低碳旅游開發模式,結合生態旅游等開發模式的研究,我們對低碳旅游開發模式總結如下:
(一)功能分區模式
與生態旅游開發的功能分區模式一樣,這一開發模式主要應用于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開發。其目的是避免對生態環境較好、生態脆弱區域的環境破壞,同時又能優化旅游資源配置,保證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低碳旅游的功能分區模式不同于生態旅游功能分區的嚴格要求,其主要是對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產業功能進行分區布局,以實現對自然資源保護、能源合理利用、降低旅游生產和消費碳排放的目標。如在低碳旅游開發中注重對區塊特色的分區建設,如森林綠肺、生態聚居區、地毯農業觀光區、新型綠色產業園等。此外,各種低碳要素也要圍繞這一功能分區進行配置,以其實現高效的資源利用,如以福建平潭島公交主導發展模式(TOD)交通布局為例(見圖1)。
(二)社區參與模式
與生態旅游開發的社區參與模式不同,低碳旅游的社區參與可以是作為低碳旅游區的一部分參與低碳旅游,也可以將社區本身作為一個低碳旅游區開展低碳旅游。同時,生態旅游的社區參與強調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和發展利益分配兩個階段,而低碳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式則強調對低碳旅游社區(或聚居區)系統性規劃和管理,并且保證區域內碳排放量的有力監控和低碳技術的有效使用。社區既參與低碳旅游資源的建設,更參與低碳生活方式的實踐,如在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地的離島區域開展低碳旅游區實踐。
(三)產業帶動模式
這一模式適用于欠發達地區的低碳旅游開發。這些地區由于工業發展起步較晚,經濟規模和工業體系尚未定型,其產業結構向低碳經濟運行調整的成本低、阻力小。因此,可以利用承接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帶來的發展契機,選擇低碳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并做好三大產業的合理布局,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帶動低碳旅游的開發。如水利工程建設帶動的庫區低碳旅游發展。
(四)主題體驗模式
主題體驗的低碳開發模式主要以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方式開發低碳旅游。如低碳工業園區、低碳旅游度假區等。在這種開發模式中,旅游者可以親身體驗零碳出游或低碳出游的生活方式。
五、小結
總之,低碳旅游作為近年來旅游可持續發展和旅游業節能減排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旅游業界的一個薄弱環節。我們對低碳旅游開發要素和開發模式的探討也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次,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大家就這一問題展開更多的討論。
參考文獻:
1、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業研究,2010(9).
2、石培華,吳普.發展低碳旅游的思路與舉措[N].中國旅游報,2010-01-08.
3、江麗芳,王曉云.從生態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深化[J].中國集體經濟,2010(6).
4、丁紅玲,武媚.基于低碳理念的桂林旅游發展初探[J].市場論壇,2010(9).
5、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
6、俞棋文.低碳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