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7: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亡羊補牢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課里,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亡羊補牢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成語亡羊補牢教學反思范文一《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是一則成語故事。這個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 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寓意是對故事中的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的最高概括,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個跨度的,為了幫助學生邁過這個跨度,必須重視情境 創設,因為學生只有在耳聞目睹之后,才會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正確地對故事角色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們揭示的道 理。通過課文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學生的年齡情況,體現了新課 程的理念。
成語亡羊補牢教學反思范文二《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課里,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試題理解題意。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有目的的,在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到小組內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我同時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并通過人物對話模仿,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三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時刻想著為寫作打基礎。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這樣也就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
有其優點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成語亡羊補牢教學反思范文三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贊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扎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
2、循環反復,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復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復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里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睘榍腥朦c,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于簡單,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一、反思成功之處,總結歸納,形成風格
作為教師,每一節課總會有自己滿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處,包括教學過程中預先設計目的的做法,或是課堂教學中突發事件的應變過程,或是對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運用的感觸,或是對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或是雙邊活動開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爆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獲,課后應該及時地把它詳細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們進行歸納整理、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會大有好處。
二、反思失敗之處,引以為戒,亡羊補牢
任何一節課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即使教師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也可能會出現意外。如:對教學中突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有偏頗;或者感到對某個問題的處理力不從心等。對這些做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今后教學的教訓,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三、反思教學疑難,反復推敲,化難為易。
這里的疑難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疑難點。每節課下來,學生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疑問,但是課堂上無法解決。教師把從學生方面反饋過來的疑點記錄下來,細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學和復習。另一方面是教師方面的疑點。教師對教材中的問題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十分透徹,有時甚至是似而非,還有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實施難點,如“教學評價”、“有效學習”等等。通過課堂教學,教師自己會感覺到這些。這樣,就把它記下來,促使自己今后對這一方面的問題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徹。
四、反思教學所悟,推陳出新,精益求精
自我國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至今,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發生巨大的變化。所有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正努力將新的教學理念轉化到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得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和掌握各種能力,形成“以學生為教學中的主體”的教學觀念。
在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學常被人認為是簡單的“教”與“學”的組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如何成功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獲得技能是目前課改中的熱點問題之一。而如何提高“教與學”中的“教”則首當其沖的成為新課程改革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與目標。
教無定法,所以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并沒有一種普遍適用于一切教學內容、一切學生、一切環境的固定模式或者程序,一但教學工作者從一而終,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只會使教學走入死胡同。因此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將獲得的經驗補充到教學實踐中,才能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真正的“有效”。所以教學反思便成為如今教學實踐研究中探討的重點。
二、案例理論
古語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同樣如此,教師教學貴在有反思,思則得,得則改,改則進。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主動征詢學生、同行、家長等對其教學的感受和意見,以及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思考和深度加工,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以期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實施至今的多年中,教學反思已經深入到每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中。因此,所謂的教學對于教師而言,不再是簡單地上完一節課,它有了后繼行動――教學反思。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實踐工作中有許多教師仍將教學反思簡單地等同于教學結束后對課堂實際的檢討和總結,沒有理解新課改倡導的教學反思的真正意義所在,導致教學反思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以下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教學反思:
1.課前反思。課前反思,許多教師將之等同于課前設計,也就是備課。其實二者之間是存在一定區別的。備課,是教師對于教學實踐的一種預設,對于知識教學過程的一種設計。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課堂實際教學都會遺留下來許多“遺憾”之處,所以我們在結束課堂教學之后,總會進行課后反思。但如果這些課后反思總結成教訓之后,沒有及時應用于下一輪的教學實踐中,那所做的課后反思和所得的經驗、教訓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所以我們不僅僅要在課后進行“亡羊補牢”,更要在課前的備課中“未雨綢繆”,將課后反思所得的經驗和教訓,及時轉移到課前備課中,更進一步地在課前備課中做好“預防”工作,盡量減少“遺憾”的產生,使得教師在重復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完善教學。
2.課中反思。課堂教學,對于一位教師而言,是一個展示知識的舞臺;但對于一個成熟的教師而言,它不僅是備課后的“表演”,更是結合自身專業修養、學生實際情況時時刻刻進行變化修改的過程。因為課前備課即使有了課前反思的指導和修改,它仍是固定的,而課堂實際是變化無窮的,學生的思想狀態、接受程度、反應速度等,都隨著教學、環境在時時刻刻發生變化,甚至教師自身對于同一知識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在變化發生后,又會引發學生對于課堂反應的一系列相應的情況變化,這就要求每一位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自身的“教學”行為,具備“時時刻刻”的思考能力,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適當的調整,讓課中反思產生于課堂中的分分秒秒,又應用于課堂中隨后的分分秒秒,讓“固定不變”的教學設計,在課堂反思的指導下,轉變成“靈活善變”的教學行為,讓教學高效地存在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之中。
3.課后反思。人無完人,課無完課。無論一節課堂教學多么精彩紛呈,總是有些許的敗筆之處;無論一節課堂教學多么平淡無味,總是有些許的獨特之處。所以課后反思,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及時對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進行總結和提升,對學生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了解,對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進行調查,從而積累經驗和教訓,對于出現的“問題”加以重視與思考,實事求是地應用于下一輪教學環節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進自身的教學功底和水平,使得課后反思成為教學反思中的真正環節,而非止步于課后反思。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應時時刻刻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應是教學反思對于整個教學設計進行深度調整之后的一個展示,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升華”,因此只有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反思進行深化、聯系,才能使得整個教學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提高;思品課;課堂效率
現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減壓增效,把學生從過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要求思想品德教師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而要真正的提高效率,最主要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在2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學校的校風,學校的教學條件、環境,學生的學習基礎等,在諸多因素中教師自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教師備課時準備如何,教學過程中教法選擇是否恰當以及現代教學手段運用怎樣,都對課堂效率有很大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效率呢?
一、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保證
教師個人素質如何將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為教師在備課時準備的怎樣,課堂教學中知識點傳授是否準確、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駕馭課堂能力的高低、現代教學手段運用是否得當,都與教師自身的素質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想提高課堂的效率,最根本的是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那么我們應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呢?
第一、明確的目標,是提升專業素質的燈塔
從教師自身來說,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就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一個人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正如一句廣告語說的:“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比绻處熡幸粋€明確的目標,他會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地去研究,去學習,矢志不渝的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那樣他的自身素質、專業技能就會提高得很快,課堂教學效率就會越來越高。因此明確的奮斗目標,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燈塔。
第二、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是提升專業素質的翅膀
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求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向書本學習,多讀書,在讀書過程中,要做好讀書筆記,寫好學習心得,做好批注,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重點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把學習到的知識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教學素質、教學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課堂效率自然也就跟著提高。第二種是在實踐中向他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在工作中要虛心地向他人學習,去聽其他教師的課,發現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把他們長處變為自己的優點,為我所用,并且不失去自己的特點,那么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做到這一點你就如同生了雙翅一樣,在教學這片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課堂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第三、搞好教學反思,是提升專業素質的捷徑
教師要注意搞好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位名人說過,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但是如果你寫三年反思,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師??梢妼懡虒W反思對于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促進教師快速成長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師在工作中對于課堂教學及時地進行反思,對于成功的經驗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發揚光大,對教學中的失敗、不足之處及時改正,亡羊補牢,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樣的錯誤,對自己教學設計中的不足、教學過程中的創新點也要及時反思。這樣,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工作,使反思成為一種工作習慣,我們的教學、教研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素質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會提高。教師的素質提高了,那么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做得會越來越好,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會越來越高。
二、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精心備課。
第一、備好課標、教材
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重點,把握教學難點。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重點,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教學的難點,通過適當的方法分解難點,化難為易,這樣我們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達到實效。備教材要求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深入教材,走進教材,并能走出教材。
第二、備好學生
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任課班級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發言情況、班風等,使教學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我們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為提高課堂效率做好準備。
第三、對教學流程的環節、語言精心設計
在備課時教師對教學流程中的各環節要做好充分的預設,盡可能預見到各種可能要發生的情況,并做好應對辦法,使課堂能夠高效運轉,不浪費一分鐘時間,保證時間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證課堂的高效。備課時教師還要準備好精練的語言,力求一語中的。針對重點問題、難點問題要備出精練的講解語言,課前要想好從哪里入手,找到突破口,切入點可以在課前把這個問題先講給同事或者老教師聽,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一定會在字里行間找出不足之處,這樣才能使你的課堂有精煉的語言,教學效率才能有保證。
第四、做好其他細小的準備工作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教師準備時一定要做好細小之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一切細節問題當做一件大事來做,花大力氣做,把小事做細、做好。比如備課中的問題設計,問什么問題、怎樣問、何時問,甚至問題的遣詞造句都要進行慎重的考慮和選擇,爭取使每個問題都要有價值,有針對性。
第五、備課要充分挖掘好各種資源,為我所用,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在是信息社會,教師可以在網上學習他人備課的經驗、方法,也可以買到現成的教學設計書。另外,也可以借鑒本校其他教師使用過的教學設計,為我所用。這樣可以使教師節省備課時間,又可以運用他人成功的經驗,提高教師備課的效率,為提高課堂效率打下良好基礎。
三、選擇恰當教法、運用現代技術,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并運用好現代化教學段,才能大幅度提高課堂的效率。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第一、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筆者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體會到教學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法。講法律知識時,一般通過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講國情知識時,一般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講心理健康、道德方面知識時,一般采用活動探究法。當然教有學法而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特點,學生的情況,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有時候同一課在不同的班級因為學生基礎、學風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法恰當,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上課過程中恰當的教學方法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要求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使所用的教法真正為提高課堂教學服務。
第二、要充分利用好學?,F有的教學資源,各種設施
【關鍵詞】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做到用教材去教,在課堂教學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的精神和智慧,對教材和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自主學習。
那么一線教師如何才能開發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從學科課程標準出發開發課程資源用好教材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指南,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編寫體例,其切入視角、呈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都有所不同。學科課程標準規定著學科的性質、內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具體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一線教師只要勤于學習、善于探究研究課程標準及教材、學生三者的連接點,就可以因材施教,就能正確的理解編教材的思路、編寫意圖,這本身就是一種發現,一種創造。若教材不能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就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取舍、整合。例如:全國著名語文教師于永正老師在處理《落花生》一課“要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不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閱讀要求時,他放手讓學生去細細地品味、閱讀、體會,然后說出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和書本中有不同的見解。由于學生思維空間開闊了,學生在匯報時有了明顯的創新。
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發課程資源用好教材
可以從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這一點上成尚榮老師主編的《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中“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片段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學時老師出示句子:“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同時強調大家聯系“千萬人”、“許多人”、“人們”這些詞,再讀讀這段話,想一想在這些人中有你認識的人嗎?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讀過的書報,看過的影片,想一想,如果有,此時此刻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在這里老師那巧妙的引導喚醒了學生相關的閱讀積累,使學生原有經驗在學習中有效地發揮了作用。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好教材。例如:于永正老師從“一位四年級的小朋友把一塊吃剩下的面包扔進了垃圾箱”。這樣一件經常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事,他巧妙設計了一節“一塊面包”口語交際課。在課堂上于老師不僅提供了事例而且提出相應的要求:“你們說,這事應該如何處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辦?說說自己的心里話。”由于這是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有些同學很可能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做法,所以學生參與率特別高,孩子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像放歸森林的小鳥自由飛翔、高聲鳴唱,課堂氛圍十分活躍。這也正是因為于老師所設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使得課堂資源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新舊知識的聯系開發和利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早春》一課時,為了突破“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理解難點,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類似的情景。這時有的同學想到了集市上的人群,遠看真是“人?!?,而走近了才知空隙很多;還有同學想到了水利建設工地上,遠望去真是彩旗的海洋,走近了才知彩旗雖多但并不像遠看的那樣密,這實際上就是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使得教材內容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三、從具體的教學情境出發資源用好教材
教學前的設計只是對教學現實的預計、構思。它是建立在教師的經驗基礎上的,有很強的主觀性。在教學現實中,往往會出現預想之外的許多事件、問題、情境。教師的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準備好的,盡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但預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實現。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動態的,是活動的主題因素,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教師往往是估計不到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活用教材,當課堂臨時出現問題時,教師要把握好課堂,靈活處理突發事件。
四、從現有的教學資源出發開發課程用好教材
預設與生成是相互聯系的?!邦A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也就是說在教學的任何環節,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預設和生成能力,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設學生的知識儲備至關重要。
在講授《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流程是:先導入新課,然后學生帶著自學問題自學;接下來學生展示自學情況,我再做點撥;在此基礎上,學生強化記憶,然后當堂完成作業。課后,大家的整體感覺是環節銜接自然、引導及時、重難點突出、歸納總結到位。但是,個別環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環節:你最喜歡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為什么?這個問題我預設在新課導入環節,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導入新課。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大家的答案最終都聚焦在《西游記》上,另外三部名著則沒有人回答。
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公開課的原因吧,學生放不開,只挑穩妥的回答;但更主要的,是課前我沒有充分了解到的,學生對四大名著閱讀并不多,只是來自對影視的感知。所以,所談的內容不多。
課下,我認真反思,教師在準備一節課的時候,不僅僅要準備教材,不僅僅用自己的理解去面對學生,更應該走進學生,了解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狀態。 例如:可以設計這樣的題:“你能說出《水滸傳》中誰的綽號?”“曹操真的是奸臣嗎?” “你喜歡孫悟空的理由是什么呢?”“你覺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大嗎?”這些話題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找到學生的切入點,學生的思維會很快活躍。尤其是最后一問,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作者,走近作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在后面幾個班級的授課中,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方式,既讓學生掌握了重點,又學得輕松、愉快,達標率明顯提高。至此,我深深體會到“高效課堂”的深層含義。
二、合理設計問題,從容不迫,應對生成。
我在講授《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這一課內容時,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
由于備課不充分,沒有考慮到具體學情,導致自學思考題設計不合理,便出現了下面這一幕:上課經導入后進入學生自學環節,我向學生展示的自學思考題第一題是“簡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第二題是“根據所學知識說明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自學結束后,我向學生提問這兩個問題,但全班學生沒有一人能回答準確的,課堂頓時沉悶起來,學生茫然,我也頓時手足無措。猛然意識到以前都是把問題分解后讓學生回答,而今天是直接讓學生概括回答問題,顯然不符合以往的學情。怎么辦?顯然不能很快解決這兩道題,換其他題也來不及,再說打亂節奏會讓課堂更雜亂無章,我的心里異常焦急------短短的五分鐘,我一邊提問著不知如何回答的學生,一邊急促的思考著應對措施,突然眼前一亮,頓時有了主意,反正這節課我讓學生陷入了思考盲區,不如就讓學生們“集中討論”發揮集體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吧。
于是,我快速讓學生前后四個人結成一小組來討論,討論完以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來陳述本小組的答案,看哪一小組表達的最到位,最準確。任務一下達,學生頓時激烈的討論起來,規定時間到后,每個小組都找到了滿意的答案:比如----“鄭成功收臺灣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率大軍到臺灣西海岸,包圍赤嵌樓荷蘭侵略者,斷絕與外界聯系,打敗對方。第二階段包圍臺灣城,擊斃荷蘭頭目揆一,收復臺灣。”還有的小組以地圖說明:“第一階段攻打的是臺南,第二階段攻打的是今天的臺北?!标P于第二個問題,有的小組說元朝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有的小組說清政府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時我及時的做了總結歸納: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了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兩岸關系,后來元朝加強了對該地區管理,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所以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任何分裂臺灣的企圖我們堅決不答應,都是不會得逞的,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時學生跟著我又群情激昂起來……
看到學生經過合作探究學習,破解了剛才還發愁的難題,我會心的笑了,無比的愉悅。因為平時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不多,這真是一堂意外生成的課。
三、讓學生敢于質疑、不失時機實現生成。
我在講授《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課時,由于有了前幾次的經驗,我的課前準備很充分,既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關注了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教學效果良好。
一、細節預設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毙抡n程教材在內容的安排上進行了許多變革,如:把過去例題中的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分散,安排到試一試、練一練等環節中,練習題的層次清晰,題目之間具有很大的思維跳躍性與挑戰性。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痹谡n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粗線條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就可以了,我們要學會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多“蹲”下來,并以學生的思維視角與思維方式關注教材與思考問題,細節設計必須體現教師在關鍵處、細微處的指導和點撥,以引領學生的學習和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只有這樣,當我們面對學生的差錯時,我們才會有備而來、坦然處之。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根鐵絲,把它圍成一個邊長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圍成正三角形,每邊長多少米?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預料的一樣,都列出了這樣的算式:6×4÷3。此時有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師: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還有一種想法6+6÷3。
此時,學生們都“呆呆”地看著算式,臉上寫滿了疑惑。
師:先看看結果對嗎?(學生們經過計算,發現結果也是8。)
生:你們能理解這個算式嗎?
時間是智慧成長的土壤,半分鐘后,學生們興奮地舉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其中的三條邊作為正三角形的三條邊,然后把另一條邊平均分成三份,分別加在每一條邊上。
師:多么好的想法啊!你們在運用一般方法解決問題的同時,又掌握了一種特殊方法,應感謝誰?(學生們不由地鼓起掌來)
細細地回味這一片段,心懷驚喜但又感缺憾。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試想:如果教師沒有及時讀懂學生的想法,如果學生中沒有出現這種巧妙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又沒有納入預案中,那順暢的教學流程背后意味著什么?又流失了什么?當發現這條意外的“通道”時,我采取了適當“留白”,有效“放大”這一寶貴資源,引領學生思考,盡可能地讓其他學生也分享這一獨特的方法,實現了生生間的“智”源共享,同時又讓這位富有創意的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與“另辟蹊徑”的快樂。
二、細節捕獲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以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整個教學進程中,隨時都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雙“發現”的慧眼,及時捕捉課堂細節,生成別樣的精彩。
在教學取小數的近似值時,預案中的練習環節有這樣一道題:把0.158精確到百分位。在教學中,我驚奇地發現有許多學生是這樣做的:0.158≈0.20。坦白說,在備課時我壓根兒沒想到學生的思維會在這兒“擱淺”。
師:你能說說是怎么想的嗎?
生:保留兩位小數應看千分位。千分位是8,所以要向百分位進一,而百分位上是6――五入,所以再向十分位進一。
師: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很多學生臉上流露著困惑)
師: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是對哪一位而言的?
生:精確的那一位。
師:那其它位在什么情況下才能進位?(學生思考一會兒)
生:滿十進一。
師:現在,你們知道錯在哪兒了嗎?(“知道了”幾位出錯的學生平靜地說道)
師:能具體說說錯在哪里嗎?
生:精確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數,千位上是8就要向百分位上進一。百分位上是6,不能向十分位進一。
師:錯誤是邁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我們要通過錯誤明白出錯的原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蓖鲅蜓a牢,猶為未晚。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差錯,教師要及時捕獲課堂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來的“亮點”、“誤點”,這樣才能使課堂更精彩,讓細節成為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亮點”。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師經常會安排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互動,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學生已經通過操作掌握了某個知識點,但不知如何表達。因此,在操作活動中,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細節行為,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這些細節,讓他成為一種生成性教學資源,那課堂會更精彩。
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誤點”。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內容,有時候這些內容是不夠正確的,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問題。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忽視這樣的細節,一個勁地奔向自己教學的目標,而有時這種錯誤是一種難求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點撥、引導學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使其成為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三、細節反思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波斯納(Posner)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闭n堂教學是由無數個教學細節組成的。教學細節是透視教學理念的放大鏡,細節決定成敗。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細節進行自我反思。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