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19:2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飲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文化的傳通。對于翻譯,傳統觀念認為,就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而忽視了翻譯的文化問題。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語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譯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產物,是跨文化傳通。20世紀下半葉,翻譯的研究出現文化轉向,目前,在翻譯研究界,人們把對翻譯的意義和作用推向了另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與傳播。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翻譯承載的使命,把翻譯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因此,飲食文化的翻譯研究也應置于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大背景下進行。
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的光榮與自豪。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而專門討論文化某一領域翻譯比較少。據悉,北京為了迎接2008奧運,針對菜單翻譯問題,向社會各界征集對《中文菜單英文譯法》的意見,,收錄了2700多條菜單及酒水的英文,另外,還專門組織了專家研究討論有關菜名的翻譯,旨在讓國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菜名實際上是一國文化的體現,老外對中華飲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從中國菜中體現出來的,如果外國人能明白我們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這些菜名弄明白,實在是在學習一門藝術,他們定會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歡中國。
二、飲食翻譯中的文化身份問題
基于文化研究的廣闊視野來探討華夏飲食文化的翻譯,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問題。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系列特征(蔣紅紅,2007)。無論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還是某一特殊領域里的文化,在翻譯中識別文化身份可以強化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飲食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個性或民族特性,構成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華飲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傳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文化飲食翻譯中,要求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歡的方式去翻譯中國的文化內容。筆者認為,漢英翻譯的目的之一在于讓世界了解中國,促進中華走向世界。但不斷交流與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類共性的認識逐漸擴大,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間的差異不斷在縮少,而中華自身的文化身份卻變得模糊。正如A.L克魯伯所說“每一種文化都會接納新的東西,不論是外來的,還是產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將這些新的東西加以重新塑造?!碑斘覀冏院赖乜吹絺ゴ蟮闹腥A文化被廣泛傳到世界各地時,我們要注意中國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出和影響。筆者認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趨同過程中保持中華飲食文化固有的個性和特征,保證中華飲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要保持中華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傳播,首要的是保護文化的核心價值不受到損壞(李慶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為尊重,互為補充,以達到人類心靈的溝通,應該是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一種理想追求。美國著名漢學家約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的內容譯成另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情感方面的習慣?!蹦敲?,翻譯作為跨文化傳通,如何才能發揮其本質價值,讓世界人民都認識中華飲食文化,是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中華飲食文化翻譯中的“痛處”——可譯性與不譯性
在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可譯與不可譯的爭論。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譯這一問題,是指文化中的意義,即這種文化意義對本文化群體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來說,則是陌生的。我們知道,由于世界各國人民所生長環境的地理、氣候及風俗習慣等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相互而言有許多新鮮事物。如中國有許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雞”“雙皮奶”等這些有名的民間食品,要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外國朋友認識確實不容易。因為這些傳統的食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不能從英語語言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示,而且它們當中還隱含了不少歷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兩語道清楚。
關于如何更好地解決飲食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金惠康教授認為,對于這種存在的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從翻譯技巧的角度看,譯者若緊扣原語的含義,不死摳字眼,至少能對作者的意思進行詮譯或引申,這樣可實現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譯性”。筆者認為,根據翻譯中的對等原則,這種對等是沒有絕對的對等,在文化翻譯這方面尤為明顯。因此,翻譯時只能通過尋找相通點而不是相同點,使原語者和目的語者能達到一個共識,這是從實踐中已經證明可行的,因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為譯者就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
我國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譯研究中,有學者也提到,翻譯是個的行為過程。由于文化翻譯具有跨文化性,翻譯必須做到尊重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譯文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達到宣傳和發揚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問題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從北京各大涉外飯店搜集了3大箱菜譜,共30000多個菜名的翻譯。有關翻譯小組人員研究后,發現其英語翻譯五花八門,有的讓外國客人不知所云。筆者認為,以上所舉雖是小事,造成的卻是國家間的誤解??梢?,翻譯的跨文化性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筆者從網絡以及相關一些書籍上收集了幾百個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譯,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存在著三大翻譯上的問題:
1.翻譯得不知所云
“水煮鱔片”翻譯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來翻譯成的英文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還有把“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四喜丸子”翻譯成“四個高興的肉團”,看了會叫人跑掉。因此,對于菜名的翻譯,譯者切忌沒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義而直接用字對字的方法來譯。這些翻譯或是有明顯的語法錯誤,或是嚴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國人讀后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不能達到通過翻譯進行交流的目的。
2.表達不一,讓人糊涂
在中國飲食文化翻譯中,往往會看到一些用詞不一致的現象。由于不同的英語單詞,它所指代的事物,表達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別的。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對點心類的翻譯上。如:
把“饅頭”譯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湯圓”譯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譯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個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幾樣不同的東西來,確實讓人費解。因此,翻譯此類食品時,譯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種食品的性質特點,找準相關的詞來翻譯,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順手牽羊,東拉西扯一個詞來湊合,此做法是對文化極大的不尊重。對此,盡管譯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翻譯,因為翻譯方法是靈活的,但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義與內涵。如“宮保雞丁”這道菜有常見的3種譯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夠準確
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中國特有的東西是不能在英語字典里找到相關的詞來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一個籠統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細節。如:中國菜當中,有很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而做成的??墒且粋€“丸”字,都用‘meatball’來譯的話,筆者認為十分不準確。難道外國人天生來就會知道中國制作‘meatball’里頭究竟是豬肉,牛肉,雞肉還是魚肉?在此,譯者要注意一點,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類肉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因此,筆者認為翻譯的準確性不僅是翻譯的一個行為標準,也是一個道德標準,是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的表現。而且,這種籠統的翻譯,往往會失掉地方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國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還喜歡吃糕點,糕的品種可謂不勝其數。廣東人喜歡吃的早點有“蘿卜糕”和“芋頭糕”,有人翻譯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筆者查閱了《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兩大權威詞典,比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詞意,認為在翻譯兩種食品時,根據它們的選料(蘿卜,芋頭,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點(軟塊狀),最佳的選詞是‘pudding’。
五、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出中式菜名,筆者認為,了解中國菜名的命名方式尤為重要。根據王秉欽教授在《文化翻譯學》一書中所提,可歸納出六種方式:以寫實物法命名,以寫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數字以及顏色命名。從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寫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顯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調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發源地和發明者來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個歷史典故。有了這些信息,譯者就可根據菜肴的特點來確定翻譯的方法。
另外,從翻譯的內容和本質來看,筆者認為與文藝性的翻譯相比,飲食文化的翻譯更多的屬于科學翻譯,因為它是以傳達實用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而且,飲食文化翻譯有很明顯的“準確性,有效性,程式化”(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2004)等科學翻譯的特征。至于怎樣譯,就“要由譯者面對文本,綜合各種因素做出最后決定”,是“討價還價”的結果。(賀微,2006)基于此特征與目的,筆者對飲食文化翻譯的方法歸納如下:
1.直譯法
對于中外兩國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現有相應的詞或表達來翻譯。如各種蔬菜、水果、肉類等名稱可從字典中找到相應的詞來翻譯。如果是一些外國有而本國沒有的食物,我們也可以找出相應的英語單詞來翻譯??墒菍τ谝恍┍緡卸鈬鴽]有的食物,如果外國人有現成的說法,翻譯時就可直接采用,如廣東有一種瓜,當地人稱作“絲瓜”,外國朋友稱為‘Chinesecucumber’;如果沒有相應的詞來翻譯的話,就得改用別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該發生的笑話。
2.音譯法——創中國特色
音譯法可以用來翻譯一些本國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實上,國內許多食品的名稱如“香檳”(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漢堡包”(hamburger)等都是從地道的英語所翻譯過來的,久而久之中國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了。那么,我們也可以直接用我們的讀音來翻譯本國特有的食品,讓外國人都熟悉中國的說法及認識它們,據了解,在美國和歐洲的中餐館中,中文菜單翻譯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譯”,這種方法簡潔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來翻譯,美國人點菜時已經會正解地說“TOFU”,還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這才真正做到了傳播本國飲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諸如此類的,又如“驢打滾”(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來據此讀音定為:Gobelive);再如“饅頭”,“餃子”,“湯圓”不如直接音譯為:Mantou,Jiaozi,Tangyuan,這樣一來,外國朋友也就知道這是地道的中國風味小吃了。
3.混合法
雖然音譯法直接而且很能體現中國的特色,但是,對于一些初次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朋友來說,確實有點為難了他們。為了更好地解決跨文化理解上的問題,譯者還最好在音譯之后稍加注解或補充說明。如,對“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釋;在翻譯“河粉”時,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準確。
另外,對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來命名的菜名,翻譯時可采用音譯與直譯混合的方法來處理。如“宮保雞丁”可翻譯為:‘GongBaoDicedChicken’(筆者譯),“麻婆豆腐”譯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筆者譯),“東坡肉”譯為‘DongPoStewedPork’。
4.意譯法
以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體現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較多地采用意譯,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譯出來,或者再加用‘with+輔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紅燒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時菜雞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魚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魚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蔥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錦甜食
5.圖文聲并用
用意譯法來翻譯菜名,使翻譯有更高的準確性和更強的有效性,但有時候會顯得過長,不簡潔。為此,筆者認為可以用簡潔的翻譯加附上相應的圖片,這樣的效果會更佳。而對于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過服務人員現場解說,或者讓外國朋友翻譯出有關背景資料供閱讀。
六、結論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斷全球化。事實上,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對外的交流。如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等,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國有機會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同時也把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發揚并傳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各國人民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途徑,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探索文化翻譯的另一新意義——文化的傳播。為此筆者想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探討目前中國飲食翻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歸納出一些相應的翻譯策略用以處理翻譯中的問題,使翻譯真正實現交流,傳承,溝通,創造與發展的本質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呂俊.跨越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4]許鈞.尊重、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中國翻譯研究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龔光明.翻譯思維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7]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8]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3).
[9]賀微.譯學研究的視角與選擇[J].中國外語,2006,(5).
[10]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外語教學與究,2002.
[1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外語教學與究,1997.
論文關鍵詞:菜譜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1.文化和翻譯
根據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一組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載體,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奈達曾說過,“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換。
2.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翻譯學家J.C.Catford曾經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Menutranslation isthe process of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 forse-manticequivalenceinthespecificareaofmenuandtermsinculi—naryculture.”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涵和外延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一編碼一信息傳遞一解碼一反饋等環節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連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
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聯想意義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沖突。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and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obsterandchicken”。再如“三鮮湯”中的“三”這個數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代表“積極”意義,而在乍得、貝寧等地,“三”則有巫術的含義,奇數被視為“消極”意義,可譯為“soupwithifsh,shrimpandvegetable”。而“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lionhead”,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對象,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
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隔閡和誤會。
3.中式菜譜的翻譯
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
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更是文化上的溝通。一方面,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注意文化差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1)直譯(寫實)
根據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其順序和結構基本不增不減。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烹調方法及刀工等。
a.烹調+原料
烤鴨:Roast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Tofu
炒芥蘭:SautredChineseBroccoli
b.烹調+原料+with/in+配料
紅燒魚:BraisedFishwithBrownSauce
蠔油扒時蔬:BraisedVegetableinOysterSauce
紅燒毛芋頭:BraisedTaroinBrownSauce
c.烹調+an工方法+原料+with/in+調料
蝦仁炒蘑菇:FriedShelledShirmpwith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jedSlicedBeefwithTomato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SlicedPorkBellywithRiceFlour
(2)直譯+注釋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此類菜名譯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PoBeancard
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Cantonese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Pickles
c.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鴨:SteamedNanjingDuck
德州扒雞:DezhouStewed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方式,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在含義。如:
佛跳墻: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 inEm—bers——F0tia0qiang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edthewall
(3)意譯(寫意)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較深的內涵,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實對虛,顯其“廬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魚香肉絲: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withDuckFeet
陳皮兔肉:RabbitMeatwithTangeirne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Beef
芝麻豆腐:SesameTofu
五味豆腐:Five—F1avoredTofu
c.以實對虛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
白玉蝦球:CrystalWhiteShirmpBalls
發財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
青龍過海:WaterCelerySoup
(4)轉譯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翡翠”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
鳳凰玉米羹:Conr andEggPorridge
芙蓉海參:SeaCucumberswithEggWhite
出水芙蓉鴨:SlicedDuckwithEggWhiteandHam
(5)拼音+注釋
中國獨有特色食品的英譯,本著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原則,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
包子:BaoziStufedBun
餃子:JiaoziDumpling
鍋貼:GuotiePotStickers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對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的英譯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研究,將有助于中國餐飲文化的傳播,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一、東西方餐飲業中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特點
由于東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導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體現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在西餐菜單里,只簡單列出菜名,再標出所用主、輔料及烹調方法和食用時附帶的佐料,給人樸素和實用的感覺。而在中國,中餐菜肴品種繁多,菜名也極其豐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講究,特點鮮明。既有用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雞丁、香爆芹菜魷魚絲、干鍋雞等)、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或歷史典故等構成,反映菜肴內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義的寫意筆調進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張、象征等各種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動聽,又形象逼真,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講求吉利、喜慶,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這些菜肴的特點是選料極其龐雜,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卻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義,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飲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翻譯
針對中餐菜單的命名特點,可以用以下方式對中餐菜單進行翻譯。
(一)以寫實性命名的菜譜的翻譯
根據功能派翻譯理論,在翻譯以寫實性命名的中餐菜單的過程中,以菜肴內容和特色為主,譯出菜名的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達到傳遞原料、配料、烹調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預期功能,讓游客通過英文菜單了解菜肴的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導食客有目的的品嘗菜肴。
1、菜名以主料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以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輔料,例如:杏仁雞丁chickencubeswithalmond,西紅柿炒雞蛋scrambledeggwithtomato;
②可以用主料(形狀)+(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鴨掌duckwebswithmustardsauce,蔥油雞chickeninscallionoil。
2、菜名以烹制方法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軟炸里脊soft-friedporkfillet,炒鱔片stir-friedeelslices;
②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狀)+(with)輔料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輔料,例如:仔姜燒雞條braisedchickenfilletwithtenderginger;
3、對于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菜單:
①可以采取形狀(口感)+主料+(with)輔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形狀(口感)和主料、輔料,例如:芝麻酥雞crispchickenwithsesame,陳皮兔丁dicedrabbitwithorangepeel,時蔬雞片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
②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friedspareribs,水煮嫩魚tenderstewedfish,香煎雞塊fragrantfriedchicken;
4、在翻譯以人名或地名開頭的菜名時:
①可以采取人名(地名)+主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和主料,例:麻婆豆腐MaPobeancurd,四川水餃Sichuanboileddumpling(Sichuanjiaozi);
②以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進行翻譯,以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烹法和主料,例:東坡煨肘DongPostewedporkjoint,北京烤鴨BeijingRoastDuck。
5、在中國菜譜中,有些菜為了突出其色道,用了賞心悅耳的名字,比如把雞蛋(egg)稱為木須;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為突出其色道稱其為翡翠,用芙蓉指雞蛋清(eggwhite);含多種谷物的菜名稱為八寶或八珍等。翻譯這些菜名時,應把這些用料的名稱統一起來,例如:木須肉;翡翠蝦仁,翡翠培根炒飯friedricewithbaconandmixedvegetables翡翠燒麥steamedvegetableshaomai;芙蓉雞片,蟹肉芙蓉蛋crabmeatwitheggwhite.
(二)以寫意性命名的菜名的翻譯
中國菜肴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寫意”型命名的菜名。這類名稱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賦予菜肴美麗動聽(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調方法。在此情況下,就不能用直譯的辦法,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譯出其所指內容,使譯文實現向外國游客傳遞食物的相關信息的預期功能。例如:全家福happyfamily—acombinationof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mixedvegetableswithbrownsauce,銀絲掌中寶silver-threadtreasureonpalm,鳳爪—chickenfeet,青云直上rapidpromotion—bittergourd。
(三)有些菜名對中國食客而言非常有意義,若直譯其名,可能會引起東西文化方面的沖突。
為消除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就要考慮其真正的原料構成,以達到其應有的功能。例如,紅燒獅子頭stewedporkballinbrownsauce,童子雞baby/tender/youngchicken,紅蓮白雪藏龍shrimpwithshelledoliveseedandeggwhite,龍虎鳳大燴thicksoupofsnake,wildcatandchicken,龍鳳呈祥stewedsnakemeatandchicken。以上菜名的“獅子頭”,“龍”“鳳”若照直譯成英語,勢必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功能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俗旅游;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天津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80-02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全球性的大眾旅游時代,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們對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觀光旅游轉向人文旅游轉變。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中外游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津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四大直轄市之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多彩的文化藝術。這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天津獨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極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游者,他們在品嘗“天津三絕”――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時,也會產生了解天津獨特飲食文化的欲望,所以說天津的飲食和與之相關的各種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旅游的資源。
一、天津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特點
在天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飲食民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是揭示和研究一個地區社會生產水平、社會文化水平、物產資源的種類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最顯而易見的佐證。
天津人飲食習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因為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吃上一頓鮮,死了也不冤。”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倍颊f明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嗜好。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并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由于商旅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后,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各國租界林立。以后,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臺官僚的聚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肴,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天津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發達,民間飲食習俗基本上屬于中國北方類型。但由于其居民五方雜處,故無論在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地方風味小吃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僅清末以來各類典籍中記載的民間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不僅如此,民國時期《天津志略》中的“生活民俗”曾專就“食俗”而述,這在以往的方志中并不多見。文載“津門人處五方,其食欲雖性有所不能強同,但津門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蜆、蟶、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鐵雀、銀魚、黃芽、白菜等,至青鯽、白蝦則四時皆有,蓋地域使然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飲食文化”。 天津自古以來,集五地徙民,薈八域食俗。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面食為主,特別是面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系,這同山西人以面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天津菜包括漢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偟奶厣珵樯瞄L烹制海鮮、河鮮,注重調味,講究時令,適應面廣,口味以咸鮮、清淡為主,講汁芡,重火候,質地多樣。小吃品種豐富。
二、天津俗語中的飲食文化
1.“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影響天津飲食習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正因為天津依河傍海,具備豐富的河、海兩鮮,我們的先民長期以魚蝦等水產品作為重要食物來源,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水產品。如果我們看一看元、明兩朝人詠直沽的詩篇,諸如“蟹憶霜時賤”,“魚傍海潮多”,“白魚紫蟹四時肥”,“桃花春水上河豚” 之類,便可以想象出古人的飲食習慣對自然依賴是很強的,正因如此,天津詩人周寶善的《津門竹枝詞》中有“時逢節令饌求精”的話,則道出了天津人在飲食方面特別講求“應時”、“應節”的習俗。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不僅留下了“貼餑餑熬魚”的傳統美食,而且留下了天津人“拼死吃河豚”和“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豪爽氣概!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天津人愛吃河豚的風俗:當時河豚只有天津產的最多。當地人吃河豚,就像吃蔬菜一樣。可是河豚雖味美卻含有劇毒,不一定家家都善于烹飪,也常有人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事情發生。姨丈牛惕園先生說,有一個人特別愛吃河豚,終于中毒而死。這已是可怕的癖好。但死后其人還托夢給妻子,責問:“祀我何不以河豚?” 這里把天津人“拼死吃河豚”的風氣推演到至死不悔的程度。
天津衛的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形象地說明了天津人愛吃海貨的程度,為了吃海貨,不惜把家當送入當鋪換錢。嚴格地講,天津人所謂的海貨,大部分并非海產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撈的海產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漢沽運河口渤海灣一帶的季節性水產品而已。天津人認為:窮,不能窮在嘴上,每年每季的海鮮、河鮮一定要飽一飽口福,即使為此進當鋪,也要大快朵頤。而且能否吃上“鮮”也是一個人體面的象征。
2.“下館子”與“添菜”。舊時,天津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元代漕運的發展及天津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客商云集、貿易往來頻繁的商埠重地,而且當時不少前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貴人的宴飲,極大的促進了天津餐飲業的空前發展,從而形成了天津人好“下館子”的時尚。下館子,就是到飯莊擺宴席請客吃飯??滴踉辏旖虺娠埱f的第一家――聚慶成飯莊開張營業,它標志著津菜的正式形成。那時,商人為了洽談生意,經常要在飯莊宴請外地來津的客商。凡來津的各地客商到自己的商號后,都得先派人陪同去飯莊用餐,熱情款待一番。
每逢熟人在飯莊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即在飯莊吃飯時遇到相識之人在鄰桌用餐,此時,必得前去客套一番,而后再為對方點一二樣的好菜讓跑堂的伙計送去,并說明是“?菖?菖爺給?菖?菖爺添的菜”。此舉既顯示出其喜好結交的熱情,又給朋友增添了光彩,進一步密切了雙方的關系,同時還可能結識新朋友和合作伙伴,一舉數得。在天津下館子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中華全國風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響廣泛,其中的兩首風俗詩在津門傳唱多時。“數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餃子辣酸湯。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餅加攤韭菜黃?!币约啊懊糠晁吠壹颐?,圍坐呼餐個個歡。例菜攢來同祭品,粉皮豆剔兩三盤”。在談及天津酒席興盛的原因時書中認為:北京的達官顯貴們遇有大型招待難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齒,美食有佳,故成群結隊來津暢飲歡宴,興致頗高。清末民初之時,大大小小的飯店、酒樓、食鋪等林立街衢,成為天津這座大都會的亮麗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三、天津的特色小吃與民俗文化
從現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衛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縣志》、光緒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志中,民間小食數不勝數。春餅、煎糕粉、玫瑰餅、藤蘿餅、臘八粥等,早已成為節令、歲時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明清兩代漕運繁忙,構成了鮮明的碼頭文化的特色。船只來往,裝卸貨物,不能久留,匆忙之中就出現了很多具有區域色彩和職業特征的方便食品,所以津門薈萃了像貼餑餑熬小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大麻花、炸糕、鍋巴菜、煎餅果子、果仁張之類的小吃。在天津人的飲食習慣中,早餐喜歡吃面茶,可謂百吃不厭。長期以來,面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面為粉料,撒上芝麻鹽、香油、麻醬等,細膩適口,味道香濃。然而,面茶的“茶”字令人費解,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記述也許能說明一二。原來,早先的面茶并非糜子面或小米面,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面,再加芝麻醬或牛乳或油酥,最后放少許食鹽,成為一碗飽蘊香茗之氣的面茶。
天津小吃的特點是便于攜帶,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這是在漕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快餐,它不可能是七碟八菜、滿漢全席。南來北往的商船你卸我裝,隨時啟航,哪有功夫坐在飯館里品嘗慢燉細烹的飲食?坐吃碼頭,誰還去闖蕩世界。跟其他菜系盛在碗碟中的飲食風格大異其趣,天津人就餐時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葉一包或用紙一托,卷起來就咬,可邊走邊吃,既方便省時,又價廉實惠,吃起來瓷實,還不耽誤干活――這就是碼頭文化在天津民間飲食上的典型體現。
總之,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潛在市場是非常巨大的,而其中的代表――飲食文化更是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成功并形成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飲食民俗的“津味兒”地域特征,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開發出能夠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鳴的旅游項目,從而實現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谧鳛橹袊钅隙耸鞘?,也是最年輕的省會城市,她的矚目度并不因為年輕而降低,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力推進,??诟鞣矫媾c旅游相關的事業蓬勃發展,基礎建設和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注重環境整治的同時,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也非常重視。??隍T樓老街歷史悠久,建筑形態豐富,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為??诔鞘形幕牡湫兔弧?/p>
??隍T樓建筑概述
??诘臍v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但帶有明顯“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筑是在第一次后,西學東漸,大批出洋華僑從東南亞帶回具有殖民特色的騎樓風格,逐步修建形成規模,現存的典型騎樓建筑主要集中在??诓勐贰⑿氯A路、得勝沙路、中山路、解放路這五條街道,近700棟建筑鱗次櫛比,構成了特色鮮明的騎樓老街的建筑天際線,至今騎樓老街人潮如織,商業活動繁榮,為??谑猩?、生產、旅游觀光的熱門之地。
騎樓建筑形態豐富,折中了歐洲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式、哥特式以及適應于東南亞和海南濕熱氣候而演變的空間布局及裝飾設計,在加上國人難以割舍的中國傳統建筑范式和海南本土文化,一個包羅萬象的壯觀建筑畫卷呈現在人們眼前。無論是從建筑形態,還是從建筑本身蘊含的深刻歷史文化積淀,還是鮮活的騎樓民俗文化活動,都具有極顯著的審美特征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作為歷史文物建筑其特有的精神審美價值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是最深層次的文化表述,各地區不同的生產、生活及審美情趣總是通過建筑形態得以留存和反映。騎樓作為歷史文物建筑,其精神審美價值可體現在懷舊審美、殘缺審美、經世致用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民俗文化審美。
1.騎樓建筑的懷舊審美
懷舊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和心理反應,同時在懷舊生產的審美情懷里也蘊涵著大量審美原理,懷舊主體因為客體對象已經成為逝去的美好,不免會產生惆悵、哀愁以及感傷的情緒。但是由于主體積極地對對象進行想象性建構,想要獲得重回過去的滿足感,因此在懷舊的過程中主體的感情主調更多的是甜蜜、愉快和美好的感覺。而作為文物建筑,人們面對騎樓時,總是不由自主的以此為線索,去遙想當時當境的情形,仿佛可從一磚一瓦當中體驗到先人們的生活氣味。從??隍T樓斑駁的墻面,以及隱藏在其之下的精美雕飾,無不述說著當年先人背井離鄉闖蕩南洋,發跡之后衣錦還鄉的壯烈歷程,令人感慨唏噓,心神得以共鳴和升華。同時街區的一些歷史古跡也成為人們悼念歷史名人、神話人物以及革命先烈的載體,如冼夫人廟、天后宮、瓊崖一大遺址等,這些文化遺址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情結,人們通過它們,緬懷先人,記憶和想象歷史場景,獲得強烈的懷舊審美體驗。
2.騎樓建筑的殘缺審美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騎樓由于產權的更替,歷經風雨,大多數呈現殘破的狀態,人們在感慨歲月蹉跎、時光荏苒的同時,也感受著另外一份審美體驗――殘缺審美。建筑藝術的殘缺并不一定是精神愉悅的審美,建筑審美包涵這建筑精神的全部,建筑精神即可表達建筑本身,也表達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而騎樓的不規則的形狀、斑駁的痕跡、古舊的有著人文痕跡的藝術遺產等,都有著殘缺美這樣一種審美體驗。百年歷史在騎樓建筑本體上留下的殘缺痕跡,給人以震撼、難忘、使人回味、思考,一段剝落或倒塌的墻垣、一扇破損的或掩蓋了厚厚塵土的窗欞,對比著墻體冒出的叢叢鮮綠的榕樹枝條,在其強烈的色彩和肌理視覺對比的情況下,讓人感受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心靈震蕩,歷史建筑最大的價值在于歲月滄桑的古樸之美。近幾年??谑姓块T對騎樓建筑的修整,沒能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對于充滿歷史滄桑的殘缺美的審美體驗,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3.騎樓建筑審美的價值取向-----經世致用
騎樓建筑體現著先民們經世致用的審美價值取向。從地理位置來看,??谖挥谀隙山牒??,故稱海口,漢代起源,唐代為聯系瓊州和雷州的商貿渡口,宋元明均為重要商港,清代海禁解除后,是大陸聯系南洋等海外的重要對外通商口岸,加上20世紀初軍閥鄧本殷等政府力量的鼓勵,歸鄉華僑大力營造,遂成今日騎樓之規模,騎樓一度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其實從??诘乩砦恢煤秃?隍T樓的發展史來看,騎樓是為商業而生,因此在先民營建騎樓時,均已獲取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在建筑空間布局、用材、紋飾運用上等均體現著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
首先在空間布局上,上宅下商,騎樓最具特色的各騎樓樓下一層的相連的步行長廊,其主要功能為內部商業空間的延續,謂之“灰空間”,是內部商業空間和外部街道的有機延續,拓展了兩者的使用空間和心理空間,也適用海南濕熱的氣候條件。其寬度從2.1米―2.5米之間,極少的到達了3米,從人行道0.7米的規則來看,人行道足夠兩個人相面而行,仍有較大空間,方便人們行走及采購貨物,體現了其商用價值。同時起到遮風避雨的功能,人們在閑暇之余,也可在此會客、喝茶,成為鄰里感情交流的場所。步行長廊本身就體現了先民們為商業行為而選擇的建筑形態,極具實用功能。
其次在騎樓建筑面寬尺度上,大都為單開間的立面,這樣在地價很高的商業地段,節約了商業成本,間的騎樓較少,一般為家境殷實的商家建造,但也是為了拓展其商用空間,三開間及以上的多為公共建筑或多戶商家共建,體現了物盡其用的實用主義思想。
在建筑材料上,擇善從之,開始使用耐用的新型建材,海南地處熱帶,氣溫濕熱,早期建造的騎樓仍采用海南盛產的木質建材,而木質建材容易受潮腐爛,不利于長期使用,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發,華僑的歸國,帶來了新型的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等,雖這些建材偏昂貴,但海南人民還是逐步開始使用新材料,與傳統磚木共同使用,即保證了建筑本體的經久耐用(保存至今),也最大限度的控制了營建成本。
在建筑形態和裝飾上,海南人民摒棄文化偏見,大膽引進歐式、南洋等風格,并與中式風格混搭營建,作為商用空間,當時經營的主要是“洋貨”,為充分展現商家和商品特色,歸國華僑大量采用他們在異鄉已經熟悉的文化符號,同時也結合血液里難以舍棄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進行了大量為宣傳商品、營造濃厚商業氛圍的建筑裝飾。
4.騎樓街區的民俗文化審美
民俗文化從廣義來講,既具有物質性的一面,也具有精神性的一面,但從狹義角度來講,主要還是指的人們的風俗習慣,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類文化意識。民俗文化承載著地域民眾的文化理想和價值觀念,呈現出符號化特征,作為地域或民族的歷史記憶世代相傳,藝術活動的審美和民俗文化的審美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嚴格的界限。
??隍T樓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如軍坡節、瓊劇文化、飲食文化等等,相對于屹立百年的騎樓建筑物質形態來說,她是老街街區鮮活的流動的血液,給老街建筑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騎樓百年文化歷史的意識留存,失去這些鮮活的民俗文化,騎樓建筑也僅僅只是磚頭瓦片,成為物質的空殼。在大規模城市建設的同時,在海口其他地區很多民俗文化由于物質載體的喪失,被人們逐步淡忘,騎樓由于保持了相對的完整性,其民俗文化仍保持著原真性,其實,是建筑實體的保持延續了了民俗文化傳承,還是由于民俗文化的保持成就了建筑本體的完整性,是人們值得深思的課題。
騎樓街區的民俗文化一方面本身具有很強的視覺、聽覺、味覺等感官的審美體驗,如瓊劇,瓊劇作為海南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備受民眾喜愛,騎樓街區曾是表演瓊劇最為集中的地方,早年騎樓街區修建了許多電影院,由于當時電影較少,更多的還是表演瓊劇為主。如,20世紀二十年代修建的“幻真戲院”,還有后來的中華戲院、冠海戲院等,雖后來這些戲院漸漸消失,但時至今日,常有劇團在騎樓街低下搭臺表演,觀眾云集。其特色鮮明的唱腔、華麗的舞臺服飾還有如泣如訴的樂器伴奏,讓一些老街坊如癡如醉。
騎樓街區的飲食文化也是??诿袼孜幕囊粋€象征,??谧鳛槭鞘?,外來菜系的沖擊,本土飲食特點被沖淡,但在騎樓街區,無論是海南四大名菜還是街頭小吃,均能在這里覓得蹤跡,由于騎樓飲食文化的特征鮮明,2010年,在離騎樓較近的大同路修建了一個“??隍T樓小吃街”,這是對騎樓飲食文化的一個大集合,也是騎樓飲食文化這個民俗的價值體現。
另一方面,騎樓民俗文化也集中體現了人們平安、辟邪、祈福的精神追求。如騎樓的軍坡節,軍坡節主要流行于海南北部地區,一說是紀念民族英雄冼夫人,也有是為了祭拜祖先或一些其他歷史名人,每個街區祭拜的對象和時間都有所差異,叫法也不一樣,有稱為軍坡,也有稱為“公期”或“母期”,每年在固定的時節進行“迎神”活動,海南話稱之為“行符”,如騎樓街區得勝沙路的行符日為正月十九,位于得勝沙路冼夫人紀念館的神像經過一番打扮,由人抬出挨家挨戶去祈福,每戶人家也擺上香案和貢品迎接神像的到來,同時也有舞獅、鉆“公祖”等其他的一些祭拜活動,氣氛熱烈,場面壯觀。
在這些民俗活動或節日慶典中,體現的是海南人民的價值觀、人生理想以及真實生活的寫照,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得到心理的暗示和安慰,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俗文化的審美價值即體現在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寄托之上。從觀看者角度來說,這些活躍在騎樓街區的民俗文化,是為這些百年建筑之靈魂,閃耀著從古至今騎樓民眾們的精神,也為騎樓滄桑的街道增添幾多濃郁的生活氣息,令人神往,具有強烈的精神審美氣質。
結語
??隍T樓老街歷經百年滄桑,如今雖斑駁,但仍顯歲月崢嶸,前人的奮斗和勤勉,給我們留下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在中國大規模城市建設的當下,騎樓的存在更顯彌足珍貴。我們探究騎樓建筑,既為感受先祖的精神,傳承其文化,也為找尋騎樓審美原理及審美價值,最終確定其審美地位。
政府主導,構建支持政策體系
政府重視,政策支持國家人社部在《2010年職業能力建設工作要點》中提出了“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日前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前,中國建成1000個左右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各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文件政策,江西省對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評價是:開創一行業,帶動以產業,說明政府意識到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在這些政策的引導下,餐飲行業也意識到做好“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踐證明,政府重視,政策支持,是做好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的有力保障,做好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也是弘揚中國的飲食文化和飲食文明,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餐飲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活動。
資金扶持,企業承辦
做好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運行工作,僅有政策的支持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資金保障其運轉。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的同時,國家還給予一定的啟動資金,這在財力上配合政策給予了更強大的支持,各省市也在財力上給予了支持,如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中央財政對每個技能大師工作室給予一次性補助資金10萬元,主要用于培訓設施設備購置及技能交流推廣等費用。項目單位所在省或大型企業,要安排相應資金支持項目實施工作。技能大師工作室所依托單位也要對項目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主要用于帶徒津貼、培訓場地、實訓設備等補助;福建省在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個管理周期內,由省級給予5萬元資金,用于“技能大師工作室”啟動經費帶徒補助;四川省政府對技能大師工作室可適當給予一次性經費補助,支持工作室設備設施的更新完善,論文、著作的出版,開展培訓和技術交流活動等;江蘇省對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享受政府開辦、運轉經費補助。政府補助經費劃撥到申報單位賬戶,主要用于工作室設備設施的更新完善,論文、著作的出版,開展培訓和技術革新,并對技能大師工作室所在單位對其開展項目研發、技術革新、成果轉化、傳藝帶徒等工作給予指導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條件。作為承辦“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主管部門和企業,也要安排專項資金,結合省市的補助資金,來創辦、運轉“技能大師工作室”,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運轉也是如此,確保資金??顚S?。沒有資金的保障,再好的政策也很難做到成果創新、技術創新,可以說,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在運轉過程中,資金是基礎,餐飲企業不能光顧眼前利益,在資金上要給予充分保障,更不能把上級撥款的資金挪作他用。
宣傳表彰,物質獎勵
在對餐飲行業有突出貢獻和身懷絕活絕技的技能大師,不僅要成立相對應的“技能大師工作室”,還要對其在運作過程中所創新的成果,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企業所做的貢獻給予評價和獎勵,對其事跡要進行大力旗鼓的宣傳,對其所做的貢獻給予表彰和獎勵,這不僅是對個人的宣傳,也是對企業的宣傳,是樹立企業形象最好的表現形式,對個人不僅要精神和物質獎勵,國家政策在職稱晉級、政府津貼、技術能手、勞動獎章等方面給予優先,這種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是對技能大師工作的肯定,有利于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企業排憂解難,在工作過程中心情舒暢,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善管理,提高效益餐飲企業不僅要做好“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發展工作,還要做好各種各種具體措施的落實工作,對申報國家級和省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申報條件、申報名稱、項目負責人、企業提供的場地、設備、參與人員、資金來源、可行性報告以及所產生的實際效果,要進行分析和研究,甚至對項目負責人要進行必要的答辯,政府對“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申報和審批有著嚴格的條件限制。在管理過程中,要實施制度化管理,規范性發展的原則,既要按照政策的導向,又要按照企業運行的實際情況,實行規范管理,在運行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監督機制。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管理辦法,各省市也要出臺相應的管理規程,企業也要有具體的管理細則。政府把“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考核各地、各單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工作室,納入政府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評選表彰范圍。因此,只有完善管理,才能提高效益,但在管理過程中,還要采取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使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管而不死,放而不亂,使其具有充分的活力,這樣才能促進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健康發展。
企業扶持,構建條件保障體系
企業扶持是“技能大師工作室”保障的重要前提條件,在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創建、運行過程中,企業起主導作用。企業應從時間、場地、設備、人員配備、信息資源以及資金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特別是政府批準成立的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要在時間上充分保證,盡可能地不要參與企業的經營事務中,要按餐飲行業的要求,給予一定的場地,形成模擬廚房實訓室,配置必要及先進的設備,以利于大師的產品研究;在人員上,由大師精選技術人員輔助并進行高技能培養;在資金上,要跟上級政策配套支持;在信息資源上,企業要支持技能大師走出去、請進來,多于全國各地的大師們交流,增強見識;在待遇上,不僅要給予政治待遇,在經濟上還要給予一定的技術補貼;這些保障措施的實施,能有力地調動大師們的積極性,保證“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正常運行。企業自行設立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更要在這些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沒有這些硬件設施,“技能大師工作室”則無從談起。因此,企業扶持,構建條件保障體系,對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至關重要,同時,還要及時改善這些條件以適應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更新。
功能定位,構建工作指導體系
從國家對“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要求來看,主要有技術創新、成果創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而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還有它的特殊之處,就是要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挖掘古代飲食文化的精髓,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給予改革和創新,要以傳統的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授其絕活絕技,要針對性地培養名師、大師,要以點帶面,培養技術全面的人才,弘揚企業文化,使中國飲食文化更加發揚光大。根據這種功能定位,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企業和學術業務團體,要在政策和業務上給予指導,如計劃的制定、研究的方向、成果的轉化和展示、經驗和技術交流、信息的傳遞、參觀學習等。在具體指導上,要以企業發展為導向,以大師的技能優勢為主體,弘揚企業文化,增加企業經濟效益。
部門協調,構建協調發展體系
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多個部門的團結協作,需要上下級的和社會專業協會、學術團體等部門的協調。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也是如此,在企業內部,既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有和其他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采購部、前廳、財務、營銷等,作為社會的一個行業,既與政府相應的主管部門有著密切的上下級關系,又與烹飪協會、餐飲業協會等有著不可分割的業務指導關系。企業是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主體,構建協調發展體系,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政府主管部門來看,企業要協調人社局對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申報、審批,協調其對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監督、審查權利,要協調政府財政部門對“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資金撥付及使用情況,要協調有關科技部門對成果轉化和專利的報批等;從學術部門來看,要協調烹飪協會、餐飲協會及相關培訓鑒定機構等社會團體的業務指導及組織的各種學術業務活動、技術大賽、經驗交流、大師名師及職業技能鑒定等;從同行業來看,要協調同行業之間的技術交流、經驗交流、推廣創新成果,共同提高企業效益;從企業內部來看,要協調與同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因此,部門協調,構建協調發展體系,能有效的推動餐飲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發展。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傳統節日節令由來,論述了節令食品不同于日常食品的功能,并以月餅、青團、餃子、元宵、粽子為例,剖析了節令食品不同的流變軌跡。
1節日的由來
何謂“節”?從“節”字的文字演化來看,金文、小篆、楷書的變化并不大,都是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即”,表示趨就;即“郁”,本意是指竹子之間的間隔。節日就是時間的間隔。
1. 1天文現象
古人發現了時間的周期性,在周而復始的時間里,又有一些天文上的特殊節點成為最早的節日。上古時期,“二分二至”是一年中重要的季節日。金澤在《宗教禁忌》中就提到:“神圣的時間是時間序列中各種不同的關節點,它們雖然有不同的劃分角度,如以月亮運行確定的朔、晦、望;以太陽運行確定的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有以氣候來劃分的‘節氣’等。但只要這些時間關節點按照其固有的順序前后相繼,就表明自然秩序的神圣性沒有受到任何侵害。越是重要的時間關節點禁忌越多,其功能之一就是要強化自覺遵循神圣秩序的意識?!薄瓘男叛龅慕嵌葋碚f,節日是先民們為自己的生命節序所設定的“關節點”。“二分二至”即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就是這樣的“關節點”。在二分(春分、秋分)時,晝夜平分等長;夏至則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夏至后晝漸短而夜漸長;冬至則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之后則是晝漸長而夜漸短。由于“二分二至”的現象與季節變化及作物生長有密切關聯,特別是夏至與冬至,影響日常生活更為明顯,所以人類一開始就對這些節氣很敏感,往往要舉行儀式,以提醒大家季節的來臨,這幾乎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有的習俗。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的名著《金枝》fzl和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圖分別對古代歐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在夏至與冬至的神話和儀式進行過詳盡的分析。
1. 2天文歷法
為方便記憶和管理時間,古人根據太陽、地球、月亮運動的周期制定了不同的天文歷法。我國自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止,一直使用“十九年七閏(加七個閏)月”的歷法,即農歷。農歷是“陰陽歷”。陰歷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以月亮從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推算農歷要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推算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朔),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相距29日的為小月,30日的為大月。月從中氣得名,月內有某中氣的即為某月份,如含有中氣“雨水”即為農歷正月。無中氣為閏月,閏月無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閏月為“閏四月”,如此使農歷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正。節日在中國歷法中的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中國傳統節日,有“月日同數”“月內取中”“年內對稱”等現象[}a}z9z。如正月正的春節、二月二日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曬霉節、七月七的女兒節(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等,都是“月日同數”。兩數相同,一前一后,對稱之意一目了然。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則是“月內取中”。一月之內取其半,其前后的對稱也是十分明顯的。春社和秋社、元宵節和中元節、花朝節和中秋節,“兩兩之間正好相隔半年,若以十二月為圓周,它們都分別位于三條直徑與圓周相交的三組對稱點上”[4 ]S l8。節日的對稱之意,由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節日名稱得以體現。
1. 3宗教習俗
在世界通行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中,一些宗教紀念日世俗化為公眾節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2節令食品的功能
節日是時間的間隔,是忙碌人生的歇腳騷站。先民們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為基本的生存而掙扎,在基本生活資料有了些許剩余的年代,開始尋找從一個“普通的”時間段過渡到另一個“普通的”時間段的閑暇。這個過渡的閑暇就是時間的節點—節日。
從世界范圍和古今歷史來看,節慶生活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關注于族群的繁衍和個體的存活,即與“飲食男女”這樣的“人之大欲”是直接關聯的。中華傳統節慶之中,飲食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由于傳統節慶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的特點,而且每個節日的節慶主題又各不相同,因而節慶的飲食就呈現出與日常簡單的飲食活動有所不同的多樣和變異特點。進而言之,傳統節慶飲食是日常飲食與節慶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是智慧的中國古人在節慶主題的提示導引之下對日常飲食的創造和點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節慶飲食在種類和特點上,保留有日常飲食的痕跡和印記,但更多的則是超乎日常飲食的成分。別具一格的節慶飲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從事節慶活動的物質需求,而且還起到了渲染和活躍節慶氣氛、增添節慶魅力以及傳承文化理念的作用。
2. 1溝通人神的中介
新石器晚期與青銅時代初期,人類文明曙光初顯,節日節令已經出現,特殊的時間節點需要通過和神靈的溝通才能實現節點前后的轉換。在和神靈溝通的過程中,人們按照生活經驗想象神靈,神已完全被人格化,與人一樣,其第一需要就是食物。和神靈溝通的最好方式是獻祭,即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奉獻給神靈。早期的活人獻祭、三牲五臘獻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成熟,逐漸發展為食物的獻祭,這種獻祭法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食物獻祭使食物具有的文化要素加強,成為一種表述人類情感、思想的符號,一種聯系神人之間的工具,雖然缺失了原先祭品的動物神性,但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更加濃郁。人們通過獻食求得神的祝福進而實現自己的愿望,人類對食物的崇拜已升華到對神的崇拜,而使用食品祭祀本身則具有賄賂諸神的實際意義。這種賄賂是具有宗教性質的,是虔誠忠信的,其目的就是請求諸神為人類造福。
2. 2滿足社交需要
節令的休閑性使得在普通時間段勞碌的人們在時間的節點上得以調整、喘息。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溝通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優生的需要也使不同部落群體里的青年男女需要交往的機會?!肮彩场笔菐缀跛腥祟惿鐣磉_善意和友好的行為。盡管人類可以通過種種情感交流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毫無疑問,在這種種手段之中,利用“共食”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普通時段食物的節日食物總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增進交流和感情的氛圍。在節日這個特定時點的宴飲行為所涉及的場地、氣氛、食物、特色,以及參與節日宴飲的人員,既能表達出“主人”的某種“意圖”,也會讓“客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地位”及受尊敬的程度,無一不透露出飲食所特有的“情感交流”作用。
2. 3文化傳統的象征
在傳統節日中,飲食文化是節日展示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節令食品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象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傳統節日中,傳統節令食品是文化的主要表達方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阪依。在傳統節日活動中,族群的個體通過傳統節令食品的體驗,可以直接感受并傳承文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民族文化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的紐帶。
3節令食品的流變
傳統節令食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節令食品,這類食物一般是在節日時食用,節日前后雖也有食用,但和節日的關系緊密,而非節日幾乎沒有;另一類是日常性節令食品,雖說在特定節日食用,但是已經沒有明確食用的時間界限,在一年中的任何時段均可食用。
3. 1單純性節令食品
單純性節令食品現在已經不多了,其中全國范圍通行的月餅和江南地區流行的青團可以代表這兩種地域范圍有差異的節令食品。
3.1.1月餅
農歷八月十五成為傳統節日在時間上比較晚。隋唐時期,民間在中秋賞月逐漸成風,宋代太宗年間,官方把中秋定為節日。明代開始,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習俗。
《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磕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s]《明宮史·火集》:“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替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魄送。西苑鑲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吱,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6]《神隱》:“(八月)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時,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序長幼而坐,設杯盤酒食之具。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薄病硰倪@幾條資料可以看出,明代從南方到北方,從民間到宮廷,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其意在于“求團圓”,表現了人們的善良愿望。中秋形成雖晚,但之所以很快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節日,得益于時間節點正處于收獲的季節,人們需要在一年的收獲時節里放松身心,品嘗勞動果實。傳統月餅中糖和油的含量很高,而糖和油在明清乃至于改革開放前,對普通的中國人而言都屬奢侈消費品。在節日里,略顯奢侈的飲食消費是被主流觀念接受的。相比其他節令食品而言,月餅的原料貴重難得(尤其是糖的價格昂貴),因此月餅成為了節日專用的奢侈食品。近三十年,中國人膳食結構發生革命性變化,糖由于規模化生產已變得低檔化,糖和油脂在營養學中成為擯棄的對象。而節日的象征物并沒有找到升級版產品,于是出現了市場節日剛性需求和終端消費疲軟的矛盾。
3. 1. 2青團
清明是我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在農歷三月、寒食節之后。清明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源于先秦。至宋代,清明節飲食方面的記述才多起來。如北宋沛京人出郊上墳、游玩,所帶的面點有棗錮、炊餅等,“坊市賣稠場、麥糕、乳酪、乳餅之類”fel。南宋清明時臨安城里的官員、居民們掃墓的食品與北宋相差不大。清代清明節已成為全國性節日。清明時,蘇州“市上賣青團、悟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物。; (9]寧波地區清明要吃“青松、黑飯”[‘?!?,臺州地區清明要“采薔草雜米面為餌。”此外,安徽徑縣地區清明時要“取青艾為餅”[川,江西興安地區在清明時“婦女不上墳,粉米作棵,謂之筋棵”……由此可見,至遲到清代,江南一帶已有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青團又叫“清明團”,是在糯米團中加人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在其他季節里很少吃到。
3. 2日常性節令食品
由于單純性節令食品從原料、制作上比一般的日常性食品復雜考究,在古代社會物質財富并不豐富的情況下,一般在年節才可以吃到。而日常性節令食品,主要也是在年節食用,只是由于餐飲業隨中心城市的發展,使廣受歡迎的節令食品不分節日和日常,而成為經常可食的食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節令食品的日?;瘍A向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
3. 2. 1餃子
餃子之名形成于明清,但歷史卻很悠久,是從另一種傳統食品餛飩衍生而來。
餃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常因時代、地區、制作方法和餡料不同,叫法上也就各有區別。如“角子”“角兒”“粉角”“扁食”“餛飩”“餃餌”“水煮悖?!薄八渻骸钡鹊龋渲小敖恰笔秋溩拥南笮?,“角”“交”“餃”諧音,“餃子”一名便由此而來。“餃”字的“交”既是音符,又與“角”相諧;“全”為義符,可作“怡”解。從訓話學看,“角子”作為“餃子”一詞的語源,應無疑問。〔”)明人張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餃餌,屑米面和怡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訛為餃兒?!?/p>
餃子在明朝以前,還沒有作為春節食品,明朝中期以后,餃子逐漸成為我國北方春節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里,用以寄托人們對新歲的祈望。因此,餃子已不單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情感和意念之物了。三是“餃子”音同“交子”,因為大年三十夜里子時稱為“更歲交子”,而在此時吃與此同音的食物,又有辭舊迎新之意。
3.2.2元宵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源于漢代,形成于隋唐?!肚瀹愪洝酚浳宕皬埵置兰摇彼u節食之一是“油畫明珠”,原注為“上元油飯”[13],注中的“飯”應為“糙”之誤。將“油飯”稱為“明珠”不妥,而“油糙”唐代已有,大約是一種用麻油煎炸而成的圓形面點,類似后來的油炸元宵。宋代《歲時雜記》《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上元節,油糙和各種圓子、團子、水團、湯團成為節令應時食品?!睹鲗m史》記載,明代宮中“自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鼻宕呀洺蔀榇蠼媳鄙显澋膽澥称?,以至于節名亦稱為元宵節。
3.2.3粽子
粽子是中國最早的傳統食品,原稱“角黍”,先秦時期出現在北方,最初是用植物葉片包裹泰米,扎成牛角狀,以代替牛或牛角的祭祀品。這種食物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人南方。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北方人口涌人長江中下游地區,把北方的飲食方式也帶到了南方。但是,南方不產黍,而是盛產稻米?!敖鞘颉钡搅四戏剑彤數氐闹裢掺战Y合,外觀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義繼承下來。而原料則就地取材,進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因而就有了“粽”這個新的名字。
粽子原在夏至日食用,其中與夏至相關的象征意義甚為明顯?!洱R民要術》引《風土記》注云:“豁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n[14〕意思是說,“角黍”的做法,象征著時令陰陽二氣還相互包裹、沒有分散。后來夏至節日因與端午時間上靠近,食粽子便漸漸成為端午的飲食習俗。
角黍起源于祭屈原之說是后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祭屈原之說愈加風行,這和屈原的愛國愛民精神、高尚廉潔的品格、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有關,也折射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和人民祈望疆土一統、國泰民安的愿望。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