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一年級數學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3-03-02 15:06: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一年級數學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前言:對于剛步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習習慣和認識還存在嚴重的不足,尤其是數學學習問題更是嚴重,這與學習興趣的缺失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研究如何在你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數學教學和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一年級數學教學現狀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和注意力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身心特點決定了學生在數學學習的中會出現多種問題,從數學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效果和學習興趣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數學教學一直以來就是以教師講解、習題訓練的模式進行,過于注重知識點教學,忽視了學習興趣的培養。二是,小學的升學壓力看似不高,但家長的擇優校和“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思想,使學校和教師的教學目標都是成績的優異,課業負擔加重的情況下,難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落實學習興趣培養[1]。
二、一年級數學學習興趣培養的對策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數學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以興趣培養為核心,融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地探索和思考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以下的幾點對策。
(一)數學問題故事化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加上好奇心強和好動的特點,難免會不適應規范化的教學模式,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不高,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耐心的引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進行教學,吸引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帶領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6-10以內數字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主要是使學生熟練地數出6-10各數,會讀、寫這些數,會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并能夠準確地運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在開始講解本課內容之前,結合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描述一個故事,森林里的動物要舉辦運動會,提出要參加有猴子、大象等5個動物,但前一天大象有事無法參加,向學生提問有幾個動物參加了運動會。學生在聽故事時,注意力馬上就會集中,通過計算“5-1”這個式子復習了前一節課的內容。接下來,教師要可在此基礎上重新設計題目,引出新課的內容,如一輛公交載客五人,到某個人站點時下車一人,上車三人,計算出到終點站的有幾個人。學生在這一熟悉程度較高的數學故事下,聯合復習的內容很容易就會列出“5-1+3”的算式,并感興趣地與同學討論計算結果。不但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啟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加了師生互動,對學習興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實踐化教學,提高應用能力和興趣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忽視了教學的實踐性,只依賴板書和課件講解,降低了學習興趣,對學生具象數學思維和素質的形成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所以,教師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必須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為指導,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輔助數學課堂教學的進行,進而促使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深,深入地分析教材內容,將知識點與實踐關聯起來,鼓勵學生自行發現數學規律和解題途徑。比如,以一年級上冊中的“認識圖形”為例。在教學前期的準備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別是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并能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含義以及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首先,教師要將學生以四人為單位分成若干個小組,將實現準備好的圖形分發給學生,要求將圖形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圖形的認識。其次,要求學生使用積木仿照教材中的圖形小組搭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合作加深對圖形的了解。最后,帶領學生觀察搭建成功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圖形,啟發學生在動手實踐后總結出相關的數學概念。此外,課后的作業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圖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三)生活情境教學
一年級學生對純粹數學概念的理解勢必不到位,教師再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會適得其反,削減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降低學習效。對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的調節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點和問題的熟悉度,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可以在講解“找規律”一課時,模擬學生購物的情景,了解商品價格和分類的標準,發現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
結語:總之,小學一年級是學生接觸系統化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數學問題故事化、生活情境的創設等對策,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平,淺議小學一年級足球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J].青少年體育,2018,23(10):79+56.
關鍵詞:初中 數學 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4-0291-01
從小學數學過渡到初一年級數學,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有個轉折與適應的過程,相對而言,初一年級數學知識點很多,也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覺得很好學,沒有困難,容易在學習中掉以輕心,慢慢地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小問題沒有得到及時重視和解決,在進入八、九年級后,加上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就會出現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勢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補課,效果反而不理想。這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初一年級數學的基礎性重視不夠。因此,打好初一年級的數學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初一年級的數學基礎,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做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過渡與銜接
現行初一教學教材內容,可分為三大塊,一是數(即有理數),二是式(即整式),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組)。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有機的過渡與銜接。首先進行“算術數”與“有理數”的過渡,從小學到初中,數的概念在“算術數”的基礎上擴充到有理數域,運算關系也由原來的四則運算引入了乘方、開方運算。因此,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要在算術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理清負數的概念,真正理解負數的意義;二是要加強對符號法則的教學,對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錯誤的計算,要反復加強鞏固練習,使學生盡快掌握并熟練地運用。其次進行“數”與“式”的過渡,小學生主要是學習具體的數,而到了初一接觸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數,建立了代數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運算,這種由“數”到“式”的過渡,是學生在認知上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飛躍。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數和表示數量關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聯系。
二、注重預習方法、自學能力的培養
課前必須預習。只有通過預習,才能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聽課效率。由于初一年級學生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狀態,進入中學后需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但他們在小學聽慣了詳盡、細致、形象的講解,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他們雖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學能力是較差的。初一年級教材涉及到數、式、方程、幾何。這些內容與小學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初一年級數學內容比小學內容更為豐富,抽象,復雜,在數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也不盡一致,他們往往認為看書就是預習。因此,找不出要點,也不知自己有無問題,上課時只得把老師講的內容“眉毛胡子一把抓”。顯然,這樣做“疲勞有余,效果不佳”。為此,在上某一新課前,應給學生介紹課型、特點及預習方法。如對概念課,一般是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為學生編排相應預習題,讓學生看書思考去找答案,達到預習的目的。
三、注重聽課方法,向45分鐘要效率
初一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學生只有掌握好正確的聽課方法,才能使課堂上的45分鐘發揮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讀書法”中說過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梢娐犝n必須專心。結合數學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謂心到:是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要求學生會圍繞老師講述展開聯想,理清教材文字敘述思路;要善于從特殊到一般,學會分析、判斷與推理。遇到問題后,要多想幾個“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辦”。只有會想,才能會學,也才能學會。眼到:是要善于觀察,勤看。既要觀察老師表情和手勢,因為數學上有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老師的眼神、手勢往往會表達的更生動、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細觀察知識語言的表現,多方面增加感性認識。耳到:要求學生學會聽,要聽出教師講述的重點難點,聽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問題的實質所在;舊知識要耐心聽,新知識要仔細聽;跨越聽課的學習障礙,不受干擾;聽完一節課后,概念的實質要明確,主次內容要分明。手到:一是嚴格按要求進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學會做筆記,根據教師講課特點和板書習慣,抓住中心實質,在理解基礎上扼要記下重點、難點;思路有時也可以記下。教師形象比喻,深入淺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須親手操作才能逐漸形成。顯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關鍵,善于動腦,勤于思考,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
四、注重復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面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及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復習方法上,讓學生學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知識的能力。通過比較可以明確本質,辨析異同,從而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建立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有利于形成知識網絡;通過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便于記憶,利于掌握,并靈活運用。
五、注重解題方法,培養數學能力
一、重結果更重過程
葉圣陶曾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其于致力于‘導’?!睉嚱逃恼n堂教學的最大弊病就是只重結果,忽視教師導和學生思維的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就拿備課寫教案來說吧,以往教學時,往往要求備詳案,其實這反而限制了教師課堂上的教學,因為課堂是活躍、變化的,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照詳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教師的臨場發揮。而新教材重結果更重過程,在教學上留有余地,教師在編寫教案上也注重中心環節的編寫,但不要求面面俱到,讓教師有應變的心理。基礎教育改革重視教學后的總結評價,讓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確實反饋。這樣,能讓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及時調整教法,游刃有余,能很好地體現新教材的設計思想。不僅教師減負,課堂的實效也加強了。教學時重在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新的機會。
二、結合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多感性知識,重生活經驗的應用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可以說數學知識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新教材很好地突出了這一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畫面引出新課,讓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如:人教版第一冊中的“比大小”這一課,就是通過“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開,水果數量與小猴只數不一樣,夠分嗎?怎么分?一年級的學生一看到這個場面,就自覺地比大小,并將水果分好了,一節新課就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上完了,課后,學生還能踴躍參與比大小分其它東西。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能時時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并不覺得累??梢?,良好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生的探索學習活動架起橋梁。
三、重視合作學習,提供學生的交流空間,增強合作意識
研究表明:通過教學而獲得的數學知識只有10%??梢娙说闹R獲取的手段相當豐富,其中合作學習就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為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磨合后的智慧,解決難題,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通過小組學習,同學們互相啟發、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觀點漸趨統一。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交往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情商”,培養初步的團隊精神。同時,教師從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有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
四、增強民主、自由,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挖掘學生的“潛能”。新教材提倡“思維無”,在教學中,學生可以自由地求異和求同,避免了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控制,產生思維定勢。學生可以根據自已的情況選擇好的方法,也可以接受挑戰再尋求更好或更難的方法。新教材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自覺地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去,完成對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結構的構建。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大的自由,會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
五、評價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評價
學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如果單憑一張卷于就斷定學生學習的好壞未免太片面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人才選拔標準的改變,評價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教師應很好地根據本校情況,制定一個符合實情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各項能力,特別是應用數學的能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全面評價一個人,培養出與時代接軌的合格學生。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我校制定了一張《二郎小學數學課堂觀察檢核表》,用于對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課堂表現進行考核,在評價中以學生是否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為標準,綜合考核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應用數學的能力,促使學生自覺提高各方面能力,這張表格的試行在教師、家長、學生間的反映均不錯。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鐵匠苗族鄉中心小學 553200)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估算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一項內容,也是數學教育界一致認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數學技能,估算具有快捷、實用、相對準確的特點,可以提高學生計算速度。《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教學建議”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如何在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估算的價值,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在教學中增加“營養”,讓估算貼近生活,進入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把感性認識轉化成估算意識,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估算的興趣,讓學生從估數開始接觸到估算的知識點。
二年級下冊例題:第一杯子裝有200粒黃豆,右邊的兩個杯子里的黃豆大約各有幾百粒?讓學生猜測大約有多少粒并說明理由,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現學現用。估算與實際生意緊密相關,估算與其他的數學知識也密不可分,低年級估算能力要與準確熟練口算為基礎,我在教學過程中把估算的方法教給學生,如“去尾法”、“進一法”,例題;估算48+8時,教會學生可以把48看作50,8可以看作10,50+10=60,所以估計48+8的得數不會超過60。
二年級下冊例題:電話機單價98 元,電飯煲單價192元,自行車單價403 元,電風扇單價105 元。媽媽帶了300元買一部電話機和一個電飯煲,夠嗎? 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多少元? 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你是怎樣估算的,這樣教學,讓學生通過整理信息、觀察、比較、分析,給學生提供了估算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學習估算也是很有趣和必要的。
二、鼓勵估算算法的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估算既然是一種計算,也會出現多種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無論是“加減的估算”還是“乘除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數看成跟它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近似數”,再通過口算算出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肯定和鼓勵學生總結出的估算的多種思路和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強調學生用其中的哪一種,讓學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是合理的,就能存在的。我在教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數學內容中,逐步培養學生估算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估算能力,目的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二年級下冊練習題: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到劇場去看木偶戲,一年級有195 人,二年級有198 人,劇場共有400 個座位。夠嗎?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題意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分組討論,最后讓小組匯報,學生們的情緒很高,各小組都呈現自己的解決方法。
方法有①:直接計算,195+198=393,393<400. 夠坐。
方法②:將195 看作200,198 看作200,200+200=400,400=400,夠坐。
方法③:將195 看作200,200+198=398,398<400,夠坐。
方法④:將198 看作200,195+200=395,395<400,夠坐。
這樣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對算法進行自主修正、反思、選擇、確認,從而實現算法的優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樣化以及方法之間的關系,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升估算策略的多樣化,也幫助學生形成優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
三、加強估算的準確性及習慣
估算教學并不是單一的計算技能訓練,它有機地滲透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它以熟練的口算為基礎,為精確的筆算服務。學生的估算能力越強,計算能力也會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學生潛在的創意和智慧。估算教學中讓學生在“估一估”后再“算一算”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合理性,與真實數據之間的差距,從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二年級下冊例題:每盒有48 枝水彩筆,先估算3 盒大約一共有多少枝,再用豎式計算。這樣教學不但關注了筆算和估算的訓練,也讓能學生逐步養成估算的習慣,而且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精算過程中應有估算,即利用估算來尋找精算的錯誤,其實估算中也會用到精算,精算與估算是一組不可分割的計算方法。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先讓學生應用估算的方法估計商是幾十多還是幾百多,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這樣教學是讓學生通過估算對計算的結果作大致的判斷,計算結果出來后,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估算,以驗證計算的正確性,讓學生體驗估算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習慣。
《小學數學大綱》中指出在各年級適當加強估算,在“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能力,并把原理選學的估算作為必學內容。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記憶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預見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應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接受估算,培養他們對估算的興趣、形成估算習慣、提高估算技能,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數學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師長期有效、科學地培養。
對照一天的學校時間安排表,學生在校時間8小時,而每天的數學課最多只有兩節,有時只有一節。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要學習新課,鞏固練習,總有一些孩子不能將每天的知識及時消化,如果長期積累就會加重學習的負擔。而且在與家長的接觸交流中,又發現家長們在給孩子輔導上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發展,也影響到教師對孩子的教學。所以,一二年級孩子在需要家長輔導的同時,我們教師也要在家庭輔導這塊下工夫,讓家長進行輔導,并進行正確的輔導。
一、家長在數學家庭輔導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家長不輔導或沒時間輔導
部分家長認為學習是老師的事,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不太過問孩子學習的事,最多考試時問一下考了幾分。部分家長總說工作太忙,沒時間輔導孩子。
2.家長對一二年級數學的片面或錯誤解讀
很多家長對一二年級數學的認識還停留在自己讀小學的階段,特別是我們農村這一片的,回憶起來更多的是計算,1+1=2,因此經常把計算能力和數學能力等同起來。這些認識都是片面或錯誤的,也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
3.家長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方式方法不夠科學
有時教完新課安排孩子們練習,在批改輔導時,發現個別孩子用的方法不太對,而且很難改回來。一了解才知道孩子家長在家里超前輔導了,但用的方法卻不符合孩子當前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拔高了硬生生地教給孩子,比如,一年級就教孩子列豎式,弄得孩子能簡單口算的卻不會,一定得列豎式,根本不理解具體的算理。
4.家長在輔導過程中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
這點最明顯的莫過于孩子嚴重的依賴性和惰性。有時傍晚個別學習不太好的孩子留下單獨輔導一下,總是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家做都會的,不知道怎么到學校了都亂做了。在輔導別的孩子的間隙聽了這些家長輔導自己孩子的片段,馬上就知道了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你看,你聽:孩子剛拿到題沒有能馬上做出來(5+4=3+),做家長的就看不下去了,手一指,嘴一張就開始輔導了,怎么這個也不知道?家里不是教過很多遍了嗎?不是會做的嗎?5+4等于幾?那3個再加幾個是9啦?對嘍,就是填6呀。這個也不知道,真笨。
聽完,不禁無奈地苦笑了一下,替孩子感到委屈。孩子本身學習能力不夠,他可能題還沒看清楚,家長就耐不住性子了,一頓數落。接下來的輔導也太直奔主題了,題目完全不分析,直接教怎么做,還一步接一步,扶到直接出結果為止。我相信我馬上換個數字給他做,他肯定不會。
家長在輔導時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以自己的眼光看題,認為那么簡單還不會,但輔導時又沒有引導孩子觀察整道題,分析知識點,而是直接教怎么做,緊接著一步步緊扶至答案,孩子就順著家長的思路做下去。
所以,在家長的過度輔佐和思維參與下,孩子在家總會做,到了學校,少了依賴,少了幫手,孩子自己不會看題思考,更不用說自己獨立做題了,于是就出現了個別家長口中的情況。這種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必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學習。
二、教師采取措施,與家長一起促進家庭輔導的健康化和科學化
基于家長在數學家庭輔導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家庭輔導的重要性,我們教師必須采取一定的行動,和家長一起促進家庭輔導的健康化和科學化。
首先,教師對家長輔導的要求總的來說要具體可操作,能及時反饋,教師可把控的,交流時間控制在十五分鐘左右。這樣的要求符合農村家長的現實情況,文化水平部分不高,很多家長工作比較忙等。
1.讓家長重新認識數學
(1)和孩子一起看數學書
學期開始,新的數學書發下去以后,請孩子邀請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翻看數學書。這樣的親子活動不但拉近了孩子與家長的距離,也能讓家長了解到數學有些什么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2)和教師一起解析數學
每年都有家長會,教師可以好好抓住這次大規模零距離的接觸,充分準備材料,向家長介紹數學學習的內容、達到的目標、孩子學習的特點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2.對家長輔導方面的指導和建議
(1)數學家庭輔導的內容和方式
現在教育局都有規定,一二年級一般不準布置書面的家庭作業,而每天的數學課又有限,既要學新知,又要練習鞏固,這樣就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及時地消化每天的知識。而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又得不到更高層次的發展,可能“吃不飽”。
這些不足單靠教師的努力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家庭輔導要及時有效地展開,從而讓孩子們“吃好”“吃飽”,在數學上得到各自充分的發展。那么要輔導什么內容呢?首先,應該把學校學的新知識吃透。先直接回憶每天所學內容,有困難的可以看書說,用自己的話能說出來了其實就是一種提升。
(2)合理預習,指明方向
預習數學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家長對現在的數學教學不十分了解,就不要盲目地超前學習。首先,以自己的理解與知識體系去教孩子新知識,存在一定風險,如果不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教得不科學,那么教師再想讓孩子重新建立是很困難的。再者,有些孩子自認為都懂了,反而上課不專心聽,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那都是得不償失的。
(3)扶放結合,讓孩子學會學習
近年來,數學教育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學習更強調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識,自己去發現知識。也就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一點對我們家長輔導孩子也很重要,當給孩子輔導數學時,是直接把知識給他,還是啟發引導他,讓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呢?“給”永遠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孩子的思維,孩子有可能會產生令你出乎意料的答案。
另外,對孩子的扶放還體現在檢查作業這一項上。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系統性的學習過程,有些方面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都還沒有形成,不能嚴格地要求他們自己檢查,而是要求他們做得仔細,寫慢些。檢查時也只能要求他們把一些題目再做一遍。但是隨著知識和能力的增長,特別到二年級,慢慢地他們自己就學會了檢查。那時父母就可以放手要求他們自己檢查,并讓孩子說出錯在哪里,為什么錯,這樣易于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不至于重犯,也培養了孩子的自覺性和獨立性。
這塊內容對家長的建議可以在家長會時交流,并多舉一些剛遇到的例子,讓家長有章可循。
(4)積累生活經驗,從生活中出題
現在的新教材其實編者的起點是比較高的,他們認為現在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已經不會是一張白紙,家庭教育以及周圍環境、宣傳媒體的影響等使孩子很早就接觸了很多數學知識,并且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但是,事實并不如此,孩子的學前教育差異很大,生活經驗少的孩子不在少數。而根據編者的意圖,我們教師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生活經驗轉化成數學知識,讓孩子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生活,用科學、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表達生活經驗,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
積累生活經驗為學習數學服務,學習數學最終也是服務于生活。家長平時不要簡單地讓孩子做做書面作業,讓孩子覺得數學真沒用。家長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以及最近學的知識出題考考孩子,讓孩子覺得身邊到處是數學,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問題。
部分家長可能會覺得困難,那么我們教師就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列一些題給家長做參考。而家長可以把自己想到的認為比較有趣有用的題寫在家校聯系冊上反饋給教師,教師再填充題庫。
(5)重點難點教師給予指導,家長輔導更得法
一二年級知識的記憶在家長腦海里已十分模糊,當時自己的老師怎么教的基本都忘了。而且大部分的家長對一二年級的知識怎么教才是符合孩子認知規律,才是比較科學的,老實說都是不專業,沒把握的,他們基本是按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教的,這就出現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二。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在每單元的重點、難點處羅列具體的教法,供家長學習參考。
(6)多樣的溝通方式
畫面二:某小學生一年級上學時每天都早早起床,滿懷憧憬地背著書包去上學。到了三年級,一到上學時間就愁眉苦臉,對學習提不起任何興趣。
畫面三:大學生王某從小學到大學一貫學習成績優秀,參加工作后卻處處不盡如人意,不會與人合作,同事關系緊張,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不能融合,找不到用武之地,上司不賞識等等。
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評價的意義是什么?
數學評價的實質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指出,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個體進行完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它應該貫穿并且合理引導個體從簡單的自我中心意識到復雜的個體社會角色意識的發展認識。
新課標中提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睆娬{了數學學習的評價應著力關注學習的過程,及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應轉變原來的單一評價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促使結果性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的和諧達成。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實踐等能力,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用一張薄薄的試卷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定學習的好壞,而不能全面地衡量學生學習的質量,暴露出傳統評價方式的片面性、不適應性。這種單一的傳統評價方式是課程目標整體實現的瓶頸所在,不能有效凸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基于此,本人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知識點為綱目,以游戲為載體,以生活為依托,以活動方式代替筆試形式,既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這一顯性的能力,又兼顧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后續“再學習”等隱性的能力,開展“數學與生活”游園活動,姑且稱之為“活動式的檢驗”,嘗試探索低年級數學評價新方式?;顒釉O計如下:
一、活動總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學生本學期的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練。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辨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4.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再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二、活動設計安排
本次數學游園分成上下兩場。第一場是“快樂游園”,它包括5個小活動,分別是:清清魚塘、幸福超市、健身中心、化裝舞會、Happy time。第二場是數學大擂臺,全體學生每人分一張“闖關卡”,先參加第一場活動,闖過5關的學生才能獲得第二場數學擂臺的打擂權。
1.第一場“快樂游園”
本場“快樂游園”共分為5個獨立的小活動,這5個小活動主要檢測的是本學期數學知識的5個方面:計算、分類、方向與位置、認識圖形、認識時間。本場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參與的順序。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活動,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1)活動一:清清魚塘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材在“數與代數”方面要求學生掌握20以內的不進位加、減法和進位加法,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會比較數的大小。因此,本環節創設魚塘釣魚的情境,將混合運算的算式寫在小魚的身上,共設計12組算式,每組5題,得數分別為“1-12”。在每個魚桶上寫上得數的范圍要求(如,“小于8”,“大于9”)。學生要對算式進行快速的估算或精算,然后再判斷是否符合要求。限時1分鐘,在規定的時間內釣得最多的前8名學生“闖關成功”。
(2)活動二:幸福超市
本學期教材安排了“分類”這個重要知識,要求根據物品的共同特性進行分類和整理。因此,我們設計了學生最熟悉的超市情境,通過兩人合作,角色扮演貨柜整理員,對物品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整理超市柜臺,提高學生的分類整理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兩人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每次12人,倆人一組合作完成,最先整理完的前三組“闖關成功”。
(3)活動三:健身房中心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順序”這節課,要求學生會辨別“前后、左右、上下”這幾個方向。因此,設計了“健身房”情境,讓學生在運動中按要求擺放體育器材,提高體育鍛煉意識。提高學生前后、左右、上下的辨析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方位感。每次12人,排成一排,先跳繩10下,然后跑到對面把各種體育用品放到相應的位置上。完成舉手表示,前6個“闖關成功”。
(4)活動四:化裝舞會
教材在“空間與圖形”方面編排了“認識圖形”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分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種立體圖形,了解各個圖形的特征。因此,我們設計了化裝舞會這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音樂的背景下舞動,戴上蒙眼的面具,摸出對應的生活物體。強化學生對立體圖形辨析能力,強化圖形特征,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限時1分鐘,在規定的時間內摸到最多的前8人“闖關成功”。
(5)活動五:Happy time
本冊教材安排了“認識鐘表”這課,要求學生會認“整時”和“半時”。因此,設計了“快樂時間”這個游戲活動,讓學生根據時間卡撥時間,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知能力,會撥時間,學會珍惜時間。每次12人,從左邊拿時間卡,跑到右邊撥出相應的時間,把時間卡擺在鐘面的下面。再返回拿時間卡,再撥時間,以此類推。完成后舉手示意,前6名“闖關成功”。
2.第二場:數學擂臺
本環節是針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整合,對前面5個活動不能檢測的知識點進行補充,也是對闖過5關的學生進行“再提升”。同時,本環節是整個數學評價活動的部分,為前面連續闖過5關的學生提供一個更高的平臺,并將分散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對學生進行激勵,對活動進行總結。同時通過這個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競爭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1)數學擂臺第一輪:過關斬將。通過選擇AB來進行淘汰。
(2)數學擂臺第二輪:車輪戰。先抽號碼,按序回答,答對過關,答錯淘汰。
(3)數學擂臺第三輪:巔峰對決。對決雙方選擇“特別權”(求助或回避),選擇號碼,按序回答,答對答題權轉給對方,答錯淘汰。當答案不確定時,可以使用一次“特別權”,最后賽出本年度的最佳擂主。
三、通過“活動式評價”促進數學期末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1.促進實踐能力的提升
“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理論只有同實踐相結合,才會更有意義。一個人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實踐。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讓其在活動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方法、判斷以達到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目的。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知識最終要懂得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卷面檢測很難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為學生提供現實的生活場景讓他身臨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創設了“清清魚塘”“幸福超市”“健身中心”“化裝舞會”“Happy time”這五個生活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嘗試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如此豐富了情境載體的多彩,實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結合,從而實現了數學的再發現和再創造。
2.促進合作能力的提升
古人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也說明了“人和”的重要。特別在當今社會更需要有合作的意識,更需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社會分工精細,而人的智力、知識面卻總是有限的。
新課程標準也將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也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學生的合作能力如何?在現實的解決問題過程中如何發揮?這是傳統的評價方法檢測不到的。因而,我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結合檢測內容要求,加入兩人合作的活動環節,考查和鍛煉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如,在“幸福超市”這個環節,我設計兩人一組,合作對超市的物品進行分類,每組負責一個柜臺種類,最先完成的前三組通關成功。通過目標激勵,促使學生必須與同伴進行協商分工,互相配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
3.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與情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習過程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總是影響著學習者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效果的不同反過來又會使學習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學習過程。
新課標在情感態度方面提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睈弁媸敲總€孩子的天性,而游戲是最好的載體。在游戲中,孩子們能夠放松心情,反應敏捷,充滿激情、熱愛挑戰,有助于思維的再爆發。因此我立足于生活場景,設計游戲競賽規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如,“化裝舞會”,每個參加舞會的同學要戴上蒙眼的面具,隨機選擇一個寫有立體圖形的籃子,隨著舞曲的節奏,摸對應的圖形,在規定的時間內,摸對最多的前三名通關成功。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很快摸出所需的立體圖形,這樣的活動充滿歡愉、智慧、喜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游戲促進思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內化。
4.促進策略的優化選擇
檢驗能力的最高標準就是“有效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哪一條是最快最便捷的呢?對策略優化選擇是有效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它受環境、條件、主體的心理素質、知識儲備、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清清魚塘”,每只小魚身上都寫有一道混合運算的算式,活動規則是:每個學生手拿釣魚竿,釣符合魚桶要求的得數范圍的小魚,在規定的時間內數量最多的前三名通關成功。通過活動,我發現,有的學生對眼前的75條小魚,逐一口算,符合要求的才去釣。有的先進行有選擇的估算,然后再精算。有的由于膽子小,只在原地釣,不懂得改變位置等。不同的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所表現的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很多平時計算很棒的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卻不是最出色的,這說明策略的優化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梳理和反思學生的探究過程,以交流促生成,使活動還原為數學化過程,在思維的張力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教學
傳統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思維的開拓,甚至使一部分學生對教師、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這些因素無疑會影響到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并且也會影響到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新時代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質教育,呼吁教師能夠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掌握扎實的數學知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 以游戲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
游戲的教學模式最大的亮點就是能夠充分的發揮學生天性,使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絲毫不會感覺到枯燥、死板,反而妙趣生生的游戲教學會讓學生意猶未盡,能夠促進學生在課后自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為例,筆者在進行小學數學基礎教育,比較數字大小的教學環節中,沒有采用傳統的在黑板上寫數字讓學生通過數數、觀察的方式比較大小,而是使用了更加靈活的游戲模式教學方法,在教授學生數字比較知識的時候,事先準備好數量一定的數字卡片,在開始教學時候,讓學生聚攏起來之后將數字正面向下扣在課桌上,讓學生自行選擇一張帶有數字的卡片。在每一個學生拿到卡片之后,由教師隨機的讓其中兩個學生報出自己所持有的數字,并引導他們比較誰的數字更大,也可以在他們報完數字之后,讓所有的同學一起進行大小比較的搶答。游戲中,在每一個學生都拿到數字卡片之后可以一次性多找出幾個學生,并將這些被隨機找出來的同學分成兩組,讓他們按照自己拿到數的大小,從小到大進行排隊,看看哪一組能夠率先完成。通過這樣既有趣,又帶有競爭性的數學游戲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也能夠給學生帶來緊張感,促進學生思考速度、運算速度的提升。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加深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感情。
2 以游戲教學模式開啟學生才智
游戲教學模式有一個極其優越的作用是其他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那就是開放式的教學氛圍,這種教學氛圍也能夠在最大限度上促進學生思維模式的拓展,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想象空間。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還顯得不太成熟,不過在形象記憶方面卻比較優秀,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的,充分利用學生形象記憶的優點,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可以拿一些小木棒或者其他的小物品,讓學生自己進行擺放,告訴學生將較小的數拆分,將較大的數湊十,較小的數剩下的木棒就是個位上的數字。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少的,湊大的,小的剩幾就是十幾”的規律,掌握、并熟練應用。那么學生在進行20以內的加法運算時,就會覺得很簡單,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答案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將形象思維轉化成了抽象思維,增長了學生的數學才智。
3 以游蚪萄模式完成抽象教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分數概念的教學是一個難點,上文提到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數學邏輯思維不容易建立,抽象思維的能力不足,這也就給小學的教學工作帶來阻礙。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游戲模式的教學工作就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帶一定數量的蘋果到班級,以蘋果作為教學工具。選擇十個人為一組,并給每個小組分四個蘋果,引導學生們將這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小組內的十個人,先讓學生進行討論看哪一組分的方式最好。在學生進行積極討論之后,有的小組提出了一個意見,那就是將每個蘋果分成十份,之后每個人都拿走其中的一份,這樣就能夠將四個蘋果分給十個人。這時候也需要教師能夠進行鼓勵以及總結。在對學生進行表揚之后,還要歸納出學生所采用的這種方式正是真分數的產生過程。
4 通過游戲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創新思維應該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教師在運用游戲教學法教學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正方形與長方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看誰列舉得多。通過這個游戲,學生會積極根據教師講授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這將很好的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還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結束語
通過游戲教學的模式能夠使教學更加有效,能夠在保證學生具有良好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游戲教學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如同被施了魔法,總能讓我們的學生對課堂充滿興趣,在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的同時,讓知識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同學們在快樂中學習,在積極參與中成長。
參考文獻
[1]宋秋霞.游戲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6(4):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