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論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明確寫作目的——為什么寫
1.因“需要”而寫作
(1)“被需要”。因為“被需要”而寫作的教師大多是因為評職稱的需要或者是學校要求,這部分教師是為了應對這種“需要”。在職稱評審或學校各種考核中,既然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有這種要求,自然有它的道理,這種要求的出發點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寫作的成果能證明教師的研究情況與教科研水平,尤其對教師這種專業化職業來說,研究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工作組成部分。但對一些教師而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部分教師的寫作存在明顯的功利性,因為他們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評職稱或應付學校檢查,這樣的教師一旦達到了目的便不再寫作。但也不可否認,其中的一部分教師也因為這種“逼迫”而摸出了一些門道,獲得了一些成就感,也因此慢慢地喜歡上了教科研,從而走上了教科研這個“幸福大道”上來了。
(2)因為喜歡而寫作。不可否認,同樣有一部分青年教師非常喜歡讀書,也因為讀書而喜歡思考,這種教師也同樣喜歡寫作。這種喜愛當然是有一定的由頭的,或者是親人朋友的影響,或者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寫作成為了他們生活或工作的一部分。這種愛好沒有功利性,也許是想自己留下些“文化遺產”,也許是想被他人關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由此激勵他不斷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也因此喜歡上了寫作。這種興趣不需要外界的介入,寫作是他們心靈表達的一種方式,無論作品能否發表,能否被人關注,對這些教師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寫作來表達。
參與寫作的青年教師無論出于怎樣的動機,只要動手去寫就應該鼓勵,因為只要動手去寫就表示已經參與“研究”了。從教師的需要層面看,具有內部動機的教師懷有更大的熱情、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會有更多的優質作品呈現。
2.寫作是一種表達
表達的方式有多種,但寫作表達的影響力最大,因為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播,被他人學習、接受,影響力遠遠大于口口相傳,其表達的過程與結果都是無法估量的。
(1)寫作是反思的方式。反思的方式有多種,但寫作是反思的一種,因為寫作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是將隨意的做法和散亂的思緒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它能使人在描述現象與解釋意義、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行為與思想理念之間,找到適當的聯系、平衡與結構,而這種任務靠做和說都很難完成?!?/p>
(2)寫作是為了交流與表達。寫作的過程是反思、梳理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研究的結果便是成為“作品”通過各種形式發表,成為一種公共資源,讓讀者看到,達到交流、分享的目的。其意義在于好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應該通過發表來與人分享,以利于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另外,通過發表交流聽取他人的反映和評價,有助于彌補研究的缺失,提高研究的質量。
寫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只要圍繞著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去寫,并長期堅持必定有所收獲,因為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不僅說明反思的重要性,同樣反映出教師寫作的重要性。朱永新的《成功保險公司》案例同樣能反映寫作的重要性,據說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至今還沒有哪個投保人找朱教授賠償,而能堅持下來的也都小有成就了。
二、明確寫作內容——寫什么
寫作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寫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寫,也就是說要根據寫作的內容來選擇寫作的形式。
1.教育筆記:隨性而寫
關于教師的寫作內容可借鑒朱永新教授的《成功保險公司》中的內容,“一天所見、所讀、所思,無不可人文”,這些內容我們可總稱為教育筆記,類似的寫作方式還有教學后記、教學反思、反思札記、教育隨筆、教師手記、教育日志以及應用于網絡交流的教育博客等,其特點是注重描述與抒情,注重有感而發,不拘形式,更看重與讀者的思想和情感共鳴?;谝陨媳磉_形式,教師可以記錄一天的生活與工作,也可以針對某件事描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有意義的教育筆記盡管篇幅短小,但文字精美,內容真實,自成系列。如果教師在這方面努力,不失為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一條途徑。建議青年教師建立屬于自己的博客,也可加入相關博客圈,與所有熱愛教育事業的青年教師共同分享你的酸甜苦辣。
2.論文與案例: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
因為教育筆記的自身特點與教師的專業性要求,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與教學質量還是應該多寫些教育論文的,因為教育論文注重邏輯論證,強調對問題的深入系統的研究,追求立論嚴謹和理論創新,無論對教師自身發展還是教育本身來說都是需要一定的理論性的。
根據教育科研的內容和形式,教師的科研寫作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論文寫作,另一類是案例寫作,前者以論說為主,后者以敘事為主。從教育科研的角度,常常把教育論文分為三類:經驗總結、學術論文、研究報告,青年教師在工作中有了一些經驗體會,想進一步總結提煉可以寫經驗總結;對某一方面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思考,想闡發一下自己的觀點,可以寫學術論文;做了一次調查或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實驗,可以寫研究報告。除此以外,還可以用案例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表達形式,從表達的效果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會有不同的材料來源,對不同的寫作材料給予恰當的表達形式,就能收到比較理想的表達效果。論文與案例的寫作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包括基本結構和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學術性較強的論文和研究報告,有特定的學術規范與執行要求,需要嚴格遵守,應用時不能隨心所欲。因此,青年教師需要了解教育論文與案例的呈現方式并以最適當的方式來表達。
三、明確技巧與方法——怎么寫
教科研論文是教師教科研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是教師之間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憑借的主要文本。在教育科研的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教科研方法,重視教科研的過程,更要注意結果的表達,掌握教科研論文的寫作技巧。
1.掌握論文寫作的技巧
對青年教師來說,只要寫、堅持寫就應該鼓勵,因為隨性而寫的教育隨筆能體現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軌跡,也是一種研究方式,而上升到教育論文的層次,青年教師就必須學會一些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在寫作要求上建議把握六個點:一是要“新”,教師在寫作時要敢為人先,敢言人之所未言,敏銳地發現新問題,選擇新角度,運用新觀點,提出新結論,使論文寫作真正做到與時俱進;二是“小”,是指論文題目宜小不宜大;三是“明”,既要求論文的中心明確,又要求論文的題目簡潔明了;四是“實”,即論文論據要充分扎實,引經據典要實事求是,分析問題要環環相扣;五是“深”,論文要以理服人;六是“精”,是指文章舉例要精當,引言寫作要精練,遣詞造句要精彩。以上六點若能做到至少三點,相信成功發表的機會會大大增加。
2.了解論文寫作的格式規范與雜志的需要與要求
寫論文若不知道其規范、格式,即使自己有想法也很難在刊物上發表獲得公眾認可,這就需要了解寫論文的一般格式與規范要求;搞課題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學術要求,如不按規范去做也很難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寫案例有寫案例的要求,寫教育敘事有寫教育敘事的特點,搞教育實驗也要了解其一般特點與注意事項,否則只會事倍功半或前功盡棄。無論做哪方面的研究都需要了解其規范要求,因為任何脫離行文要求、格式、規格和文體的任意發揮,都不是研究所應持有的嚴謹的態度。
研究成果想在報刊上發表就需要選擇給什么刊物投遞。如要想在《教書育人》雜志上發表就需要了解《教書育人》的風格、熱點、主要關注的方向、主要板塊等,并針對其板塊或選題有針對性地寫作,做到了知己知彼再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如果文章發表了,要想一想為什么能夠發表,要研究編輯在刊物在刊發時如何改動,為什么要這樣改動;要好好體會編輯修改的用意,發現自己的問題,為下次寫作積累經驗。只有了解所投雜志的辦刊方向與要求,并將自己的作品作適當的修改,適合該雜志的發表要求,才有更高的發表機會。
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學習和領悟黨的十六大精神,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推進課程改革為中心,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質量。
二、主要工作:
(一)抓熱點,努力推進課程改革。
1、繼續進行"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的研究與實驗。
(1)學習階段。
A、外出學習。組織有關教師參加上級舉辦的新課程標準培訓及學科培訓,并在回校
后作幅射培訓。
B、組織學習。組織教師(尤其是實驗教師)對課改案例進行分析研究。
C、教師自學。學習各課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解讀、新的教學參考、教學雜志上
的有關文章,進一步明確課改精神。本學期每位教師完成理論摘記10張。
(2)活動階段。
A、熱點問題研討。每位教師尋找一個熱點小問題進行教學研究,可以是一個典型案例、一項經驗總結、一種成功做法、一次難忘經歷、一種典型現象等,以周記的形式加以撰寫,學校將組織人員進行批閱,對于優秀的文章將組織交流,并推薦發表。
B、課堂教學展示。學校每位教師都要上校級研究課。(詳見學校教研活動要求)
(3)總結階段。總結我校一年來的課改工作。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綜合實踐包括以下幾個指定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
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如:班隊活動、學校傳統活動(科
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學生同伴間的交往活動、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健
康活動等等。對于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力求形成一個系列。
(二)抓常規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1、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
(1)教研組。
A、有計劃:組長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本組、本學科的特點,制訂教研活動
計劃。
B、有數量:每兩周組織一次活動。
C、有質量:以課改研究為重點內容,依托課堂教學,每次活動有中心議題,有
主講老師,大家有收獲。
(2)備課組。
A、備教學方法。如同一內容的不同教法,不同課型的不同教法,某種課型的典
型教法。
B、備作業設計。精心設計作業練習,備課組內作業相對統一,壓縮死記硬背知
識,增加綜合能力檢測內容,實施彈性作業。
C、備命題測試。加強命題研究,努力吃透課標、教材精神,編印質量較高的測
試卷。
為了便于檢查,每次活動時請各組認真做好活動記錄。
2、抓學生作業質量。
學生作業,一方面反映了老師的教學情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此,要求老師作業布置精當,批改及時、認真,并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低年級:①書寫工整,格式規范,保持書簿整潔。②思想集中,獨立、按時完成。③初步養成又快又好的作業習慣。④錯了能訂正。中年級:①書寫工整,格式規范,保持書簿整潔。②思想集中,獨立、按時完成。③養成又快又好的作業習慣。④做完后,自己檢查。⑤錯了能及時訂正。高年級:①書寫工整,格式規范,保持書簿整潔。②思想集中,獨立、按時完成。③養成又快又好的作業習慣。④做完后,自己檢查。⑤錯了認真分析原因,及時訂正。
3、抓學生基本能力的形成。
(1)寫字能力。
每天安排學生不少于20分鐘的寫字時間,有老師作指導,努力使學生的字寫得"入規、入軌、入體"。
(2)閱讀能力。
注重課外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利用好學校圖書館,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認真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前2分鐘朗讀古詩文繼續進行。
(3)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要重視培養學生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讓他們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本學期可以著重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研究:①口語交際訓練的渠道。②口語交際訓練的方式。③口語交際教學應避免的幾種傾響。
(4)數學探索與應用能力
訂好、用好《小學生數學報》,在上課時及作業布置中進行適當的滲透。因材施教,加強對尖子生的培養,讓他們掌握書上的加量題及其它有一定難度的思維訓練題。
(5)應用題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特別重視直覺思維與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并著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6)英語綜合能力。
加強英語的雙基訓練,高質量地完成英語練習冊。重視英語詞匯教學,舉行三、四、五、六年級百詞競賽。加強對學生的口語訓練,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練習。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加強學習習慣、毅力的培養。
(三)加強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師資水平。
1、抓名優教師的培養,促教師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加強校內青藍結對教師和參加名師工程教師的管理,加強梯隊建設,對已取得各項稱號的教師要提高層次,確定名單,落實目標責任。
2、校本培訓與橫向交流學習相結合,定期選派教師赴結對子學校培訓,繼續為教師外出學習提供機會,但要注重實效,返校后要交流幅射。
3、對照新課標繼續開展教研活動,讓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每個教師身上,實踐在每一節課堂上。爭取在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中創出佳績。
4、著力于青年教師的業務培訓。做好三年達標青年教師的理論學習與考核工作,結合學科特點開展新教師基本功訓練和競賽活動,結合教學實際啟動新一輪基本功訓練。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一月份:
1、 全體教師“七認真”隨機檢查
2、 教學質量隨機抽測
3、 迎接教育局隨機專題調研
4、 “走進新課程”系列研討活動
九月份:
1、 舉行開學典禮,明確新學期目標,正常教學秩序
2、 各科制定教學及進度計劃,各教研組制定工作計劃
3、 分別召開辦公室主任、教研組長、班主任等各條線會議
4、 期初教學“七認真”檢查
5、 組織沙洲片99屆語文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
6、 慶祝第十九個教師節。
7、 組織參加張家港市小學生田徑運動會。
8、 召開一年級學生家長會。
9、 組織學生參加第十五屆“國際和平周”全國中小學(江蘇賽區)“金鑰匙”科技競賽初賽活動。
10、 組織教師參加市小學數學青年骨干教師評優活動(5年以內)。
11、 組織教師參加市新教材師資培訓。
十月份:
1、 慶祝國慶、少先隊建隊54周年。
2、 組織教師參加市科學探究評優課活動。
3、 參加市組織的藝術課課件比賽及藝術課評優課。
4、 參加市中小學籃球比賽。
5、 技教育論文評比
6、 組織教壇新秀上示范課活動。
7、 對學生進行法治、交通安全知識講座。
8、 組織教師外出聽課活動。
十一月份:
1、 參加市二年級學生鉛筆字比賽。
2、 對教學質量進行期中抽測。
3、 參加市中小學乒乓球賽
4、 組織語文青年教師參加基本功競賽。
5、 部分村校舉辦素質教育現場會。
6、 組織教師參加市小學語文論文、案例評比活動。
7、 組織教師參加科學教學論文評比活動。
8、 組織學生參加市“伴我成長雙語作文”比賽。
9、 市英語青年教師(35周歲以下)朗讀選拔賽。
10、英語教師聽說讀寫基本功競賽。
11、市中小學優秀體育論文評比。
十二月份:
1、 舉辦樂余中心小學第四屆讀書節活動。
2、 組織召開全鎮班主任經驗交流會。
3、 組織教師參加全鎮“小論文”評比活動,編印素質教育論文集等。
4、 組織學生參加冬季三項比賽。
5、 進行學生英語4會單詞達標活動。
6、 初擬學生評語。
一月份:
1、 慶祝元旦
2、 期末復習考試,質量分析。
3、 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等
4、 結算代辦費、做好校產登記管理工作。
5、 進行教師業務考核,兌現崗位考核獎。
6、 部署師生寒假生活。
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是當今時代賦予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任,也是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之一。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有人認為學習語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讀書為作文之預備,……。我則語之以讀書亦為目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薄伴喿x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研究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F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現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出現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F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律的概括,是確立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現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F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關鍵詞:人力資源;資源分配;政府;公平;公共財政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公共政策屬性
著名學者戴維·伊斯頓從系統的角度出發,認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統權威性決定的輸出,其本質是對的“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1]對于這里的價值,我們應作廣泛意義的理解:既包括層面的價值,也包括政治學、學意義上的價值;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價值,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價值。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其開發所涉及的面是相當廣泛的,具有豐富的,需要資源的輸入與輸出。因此,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包括人力資源本身的配置)在本質上是一個價值分配的過程,具有明顯的公共政策屬性,“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戰略思想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公共政策涵義。當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為政府時,人力資源開發便具有了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因為政府投入的是納稅人的錢,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是其根本目的。
政府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活動時,必然會有傾向地分配相關公共資源,如誰將先獲取?獲得多少?如何獲取?等等。人力資源開發的公共政策屬性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的資源的分配。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如何將一國現有的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如何使現有的人力資源在規模、質量上進一步提高,實現體質、知識水平、技能水平等的進一步等都需要政府投入相當的公共資源,這些公共資源包括人財物、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內容。政府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其政策取向是有偏好的,如優先發展基礎還是高等教育?公共資源在城市與以及區域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分配?這一系列的都涉及到政府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二是就人力資源本身來說,作為一種活的資源,它只有通過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才能切實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人力資源本身是政府公共政策分配的重要資源。因此,無論從開發人力資源的角度,還是從利用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源開發本質上都是一種資源配置的過程。當人力資源開發活動與具體的組織、群體、個人相結合時,也就轉化為了利益分享與社會發展的問題,也就關涉到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理念的取向問題。
二、人力資源開發的強正外部性規定了政府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主體
人力資源開發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作為一種投資,具有高收益、低風險的特征。人力資源開發的收益是多樣性的,社會的各方面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從人力資源開發中獲益,當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為政府時,它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公共產品,簡單的來說,即一個人消費某一產品并不會損害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的產品,它不同于私人產品,如、公司提供的私人產品。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相比較,它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產品是為整個社會提供的,不能將其分割成若干部分或分別歸于由某一個人或組織來消費,如安全、秩序、國防等等。當然,依據受益范圍的大小,可以將公共產品劃分為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公共產品。盡管如此,公共產品的效用仍然是不可分割的,它總是向全國或某個地區的所有成員提供其效用。而私人產品的效用則具有可分割性,市場商品的效用發揮必須分割給具體的“個人”才能得以實現,并由具體的“個人”來支付相關費用。
2.消費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即一個人或組織對某一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或妨礙其它的個人和集團同時消費該公共產品,也不會減少其他個人或組織消費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例如,航海中的燈塔,可以為夜間航行的所有船只提供照明;而私人產品則具有排他性,當消費者為私人產品付錢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該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利益。
3.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這里的非競爭性是指公共產品的價值不會因其消費者的增加而減少,如路燈的照明,這表明公共產品的消費者無須通過市場采取競爭的方式來獲取。而私人產品的消費者一般必須通過市場采用出價競爭的方式來獲取產品的消費權,如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來獲得。
7.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公共產品的提供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它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私人產品的提供則一般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追求的是私人市場利潤的最大化。
公共產品的以上四個特征是密切聯系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其它兩個特征是它們的延伸。在實際生活中,完全符合以上特征的純粹的公共產品比較少,如國防;而大量存在的是準公共產品。盡管如此,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來區別一般的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市場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是失靈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應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和政府實施公共政策的主要內容和邊界范圍,包括國家安全、社會治安、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等的提供不能以盈利為目的。
市場提供公共產品的失靈為政府干預及其職能界定提供了邊界,市場的外部性是其失靈的重要原因。外部性是指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個體、企業或社會組織)之間,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其他經濟單位產生影響,而該主體又沒有根據這種影響從其他主體那里獲得相應的報酬或支付相應的補償。外部效應有外部正效應與外部負效應兩種形式,好的或積極的影響被稱為外部正效應或外部經濟(如一個人養花種草給鄰近的養蜂人帶來的好處),壞的或消極的影響則被稱為外部負效應或稱為外部不經濟(如化工廠化學物質和噪音的散布所產生的外部損耗)。當外部效應存在時,市場是無效的,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來調節以達到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沃爾多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在經濟活動產生‘外在需求’的地方,無論是受益還是損耗,由生產者滿足這些需求都是不恰當的,或者說是不可從生產者那里征收的。這樣市場結果將沒有效率。因為這些外部受益或損耗是不進入決定生產決策的的?!盵2]市場機制難以解決外部效應的問題為政府干預提供了依據,面對外部效應,政府一般是通過補貼或直接的公共部門生產來推進外部正效應的產生,并通過相關政策、措施來管制外部負效應的產生或彌補外部負效應對社會造成的損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其中,政府有效的創建公共福利系統,包括養老院、孤兒院、社會保險機構、殘疾人護理中心等;公共衛生系統,包括公共防疫系統、公共保健系統、公共醫療系統等;公共教育系統,義務教育和一些特殊教育的教育經費由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事業和娛樂休閑設施,如博物館、展覽館、館、少年宮、公益性休閑場所以及名勝古跡和古文化遺址保護等;從事基礎、前沿學科和有戰略意義研究創造的科研機構等等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就人力資源開發來講,教育和健康投入是實施人力資源開發的兩種主要形式。教育是人們獲取知識和增長才干的主要途徑,馬克思曾經說過:“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勞動部門的基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3]健康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環節,世界銀行在《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投資于健康》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健康狀況既是人類發展最根本的目標,又是加快發展的手段。”馬歇爾曾指出:“健康與強壯、體能、智能與道德情操……是財富的基礎。而物質財富的最根本的重要性在于這樣一種事實,即如果加以明智的運用,它可以增進人類的健康與強壯、體能、智能與道德情操。”[7]這道出了健康與財富間的密切關系。而公共教育資源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這些領域靠市場是很難解決的,政府必須在這些方面發揮主要功能,為人力資源開發創造良好的基礎環境,這尤其在我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我國人口基數大,充分的保障基礎教育和基本的公共醫療衛生是使我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基礎性條件,具有戰略意義。此外,在人力資源開發的諸多環節,政府都應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包括政策引導、信息提供、人力資源配置與利用的宏觀調控等等,通過這些措施來糾正市場的偏差。政府在提供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平、有效的提供和分配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衛生資源是有效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基本保障。
三、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理念:公平與效率
政府作為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投資的核心主體,其活動是通過一系列的人力資源開發政策來實現的,如教育政策、公共醫療衛生政策等等。政府機制的運作不同于市場,政府作為公共權力運行的主體,政府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時,應堅持公平為先,在此前提下追求高效率,以增進和維護公共利益。而市場機制的運作所遵循的是市場,各經濟主體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時,是以效率優先為導向的,追求市場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政府機制的運作應重在解決公平問題,而市場機制的運作重在解決效率問題,政府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主體,對公共資源的分配應堅持公平為先。
首頁地圖RSS考研軟件收藏自動考研網(做最好的考研門戶)論文軟件站贊助|工商管理|財務管理|管理學|公共管理|財政稅收|證券金融|會計審計|計算機|教育論文|法律論文|工科論文|理科論文|文化論文更多論文下載考研考研數據中心免費論文現成論文編號藝術論ysl文學論whl
哲學論jjx醫藥學glx
政治論txx英語論gyx
社會學shx教育論jyx
法律論flx會計hjl
邏輯學ljl計算機jsj
工商gsl證券zql
統計學tjx國學gxl
國家法gjx戰略zllA級數據機房保證帶寬
超低的價格,讓你動心
登錄提供各專業免費論文
海量論文數據,一流速度
詳情提供考研類全方位信息
更新最快,保證最新信息
登錄注冊成為本站會員
玩博客,一切免費ing..
點擊注冊成為本站會員熱門關鍵詞當前位置:主頁>工商管理>人力資源論文>>正文論人力資源開發的公共政策意涵
來源:[2007-10-31]作者:考研
(一)公平:公共資源分配的價值前提
“公平”一詞涵義豐富,作為政府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作為政府對公共資源進行分配的價值前提,可以將其理解為政府對公共資源進行合理性的分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從深層次上講實際上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以對全的公共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有效調節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和促進和諧利益格局的形成,進而實現社會的協調為目標指向。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之中,各種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必須綜合考量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把握社會的整體利益格局。我們可將體現公共政策公平價值優先的合理性作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即通過公共政策的運作,為公眾創造平等發展和有利于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政策環境。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一是創造機會均等的政策環境,這主要是指每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應是相同的,公眾對社會各種價值、資源的獲取應具有同等的機會,讓人們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不能有歧視。二是創造規則一致的政策環境,這主要是指“在面前人人平等”,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每個人都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各種法律、法規對每個人都具有同等的效力,依法辦事。三是創造收益適當的政策環境,這主要指所有人的勞動都是平等的,一切合法勞動和合法收入都應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公平不是要求絕對的平等,而是強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進行公共資源分配時,必須同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同等對待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絕對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盡管公共權力主體可以為公眾創造機會均等的政策環境,但其背后隱藏著的事實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為“起點平等即使作為一種理想,也不真正意味著一個人在進入每一個競爭時在所有四個因素中?穴出身、運氣、努力和選擇?雪與其他人都平等?!盵5]而且每個人在先天素質上也是有差異的,那種絕對的平等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堅持“公平”優先的價值并不是要求絕對平等。政府在對公共資源的進行分配時必須平等考量各群體的利益訴求,以公共利益為旨歸,有效調節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盡可能地把差異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彌補市場失靈,促進和維護社會的整體平衡。
衡量價值分配的合理性從更深的意義上講就是要看這種價值分配是否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是否不斷滿足了人們多方面的需求,是否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公平的價值觀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狀態,也是衡量人與人之間利益關系的尺度,合理地分配社會價值,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利益需要和發展需求,這種需要和需求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政府對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來實現的,是整個社會和人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
(二)效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公共資源分配的應有之義
效率作為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主要是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共權力主體對公共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配置時,在公平價值追求的前提下應力求高效率,尤其是對有限的公共資源的配置。公共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一是考察政策目標的實現程度,、客觀地確定政策結果并將政策結果與政策的預期目標進行比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政策目標實現的程度越高,表明政策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就越高。如對公共資源的分配,我們可以通過考察人們的文化程度、人均教育資源占有量以及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等指標來進行考量。二是考察政策投入的產出效率。政策資源投入與政策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是反映政策配置資源有效性的重要指標,阿瑟·奧肯指出:“效率意味著從一個給定的量中獲得最大的產出?!盵6]一項政策即使實現了政策目標,或是較高程度地實現了政策目標,但政策投入的資源過多,造成了政策資源的無效利用和浪費,使政策資源的應有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也不能認為這種配置是高效的。三是考察社會整體效率。通過衡量公共政策對整個社會活動產生的,我們可以從整體上考察政策配置資源的狀況,如政策的實施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經濟學家曼昆指出:“效率是資源配置使所有的社會成員得到的總的剩余最大化的性質。”[7]社會的整體滿意度是我們考察公共政策配置資源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學者們通常把帕累托效率作為資源配置有效性的最高境界。對于帕累托效率,經濟政策學家尼古拉·阿克塞拉作了如下表述:“從帕累托原則的概念我們可以推出帕累托最優概念?!薄叭绻麖纳鐣顟Ba移動到其它狀態,提高社會中某一社會成員的福利不可能不使至少一個其他成員的條件惡化,那么社會狀態a就是帕累托‘最優的’?!盵8]帕累托效率為考察政策配置資源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在現實的政策實踐中,要使政策配置資源達到帕累托效率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我們可以無限地去接近它。效率的標準反映了公共權力主體與公共資源之間的關系,標志著在公共政策的實踐中公共權力主體有效配置政策資源的能力和水平,并表明了公共資源的利用水平和作用發揮的程度。
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也是公共政策實踐的過程,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的實施需要相應的公共資源投入,公共資源能否得到公平、有效的配置,能否提高社會的整體人力資源水平是衡量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重要標準。市場機制追求的是效率優先,而政府機制應以公平價值為先,以實現和維護公共利益為旨歸。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活動時,其直接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市場利潤,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政府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是不能以盈利為目的的,其根本目標是為了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素質,提高整個國家人力資源水平,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四、公共財政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強有力保障
人力資源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具有較強的周期性,見效慢。教育投資、基本醫療衛生等投資都是大型的社會工程,這些工作靠市場是難以解決的,只有通過政府對公共財政、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才能更有效的解決。作為一項準公共產品開發活動,人力資源開發或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具有較高的預期收益,而且其收益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它既包括看得見的,也包括看不見的。人力資源開發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特點,如科研人員所取的攻關所表現出來的收益不僅僅是具體的個人,還有這些科研人員所在的組織;同時,科研成果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所形成的收益更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使全社會受益,在國際上也可以提高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對于從事基礎、前沿學科和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創造,政府在這些領域應通過公共財政為其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和實施相應的激勵措施,積極鼓勵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效能。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對“財政”一詞的一般理解是:財政是個分配,以國家為分配的主體,經濟資源的配置服從于國家計劃,排斥市場機制的作用。“財政”一詞的涵義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的理念相適應的,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體制,財政代替企業成為了社會投資的主體,成為了社會再生產的主要構成要素。而財政則認為“財政”應是公共部門經濟或公共經濟,現代政府不僅是一個純消費的單位,也是一個創造價值的生產部門,是與家庭部門和企業部門等相對應的一個重要經濟部門即公共經濟部門。這個部門的任務就是提供公共產品和滿足社會的公共服務需要,彌補市場失靈。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部門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主體,財政作為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居于主導地位。相應地,致使財政的職能范圍大而寬,幾乎囊括了生產、投資,乃至消費的各個方面。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變要求政府職能的相應變革,尤其是經濟職能,要求重新界定我國財政的職能范圍。因此,借鑒有關市場失靈、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來認識財政的性質問題具有突出意義,即國家財政應是公共財政,它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應主要對市場機制起拾遺補缺作用,公共財政所要解決的是市場不能解決或者通過市場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諸如提供公共產品、糾正外部效應、維持有效競爭,調節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秩序等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彌補“市場失靈”,這也是公共財政的主要職能范圍。我國在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關于公共財政改革的研究和討論逐漸興起。1998年全國財政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建設公共財政的要求;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建議》明確將建立公共財政初步框架作為“十五”時期財政改革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了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改革目標,發展市場經濟需要相應的公共財政制度相配合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講,建立科學、有效、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無疑能夠為人力資源開發注入強大的動力,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
[1]戴維·伊斯頓.生活的系統[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美]查爾斯·沃爾多.市場或政府[M].北京:發展出版社,199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世界銀行.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面臨挑戰[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5]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M].上海:三聯書店,1989.
[6]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關鍵詞:校園網;設計藝術;網絡教學;教學資源庫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設計藝術教育應同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適應,及時吸收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為教學服務;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絡應用的普及,為設計藝術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整合融通平臺。依托網絡開展教學活動并進行藝術設計教學管理及資源共享,成為設計藝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網絡技術浪潮影響的日趨深入,國內各藝術設計院校已經開始利用校園網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建設為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服務的網絡平臺。我們認為設計藝術院校建設校園網應緊緊圍繞當代藝術設計教學實踐性強、強調個性創新及信息整合等特點開展,面向師生,服務教學。校園網為設計藝術教學提供的服務包括建設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教學與實踐的協同平臺、藝術設計教學資源庫、專業網站、藝術設計交流平臺等方面。
網絡教學平臺
設計藝術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調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教學,是設計藝術類專業教學的一個特點,這就需要有與之相符的個性化教學模式。網絡環境是一個多元化的虛擬平臺,這一特點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學雙方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和學,使教學的實施過程更具靈活性,從而使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對于設計藝術教育而言,學生可根據自身條件和愛好,在一定的體系框架內自由選擇課程、時間和教師,實施個性化教育。
設計藝術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是也是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之一,要提高設計藝術教學質量,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知識量大,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使教學信息的來源變得豐富多彩。當前網絡與多媒體結合運用不僅能夠擴大信息含量,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方便的利用網絡這種新的手段去接觸廣闊的世界,獲得豐富的知識,培養開放的思維觀念、信息處理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在網絡教學平臺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培養學生自身獲取知識的能力,指導學生的學習探索活動,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現,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發展到現階段,已經為搭建結構良好、功能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網絡教學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流,尤其是設計藝術教學,需要傳送大量圖片、視頻信息。XML及其相關技術、數據庫技術、海量存儲以及數據庫技術使我們可以對網絡教學產生的數據進行高效的保存、操作、標準化以及分析處理;寬帶網絡技術為網絡教學提供更快更豐富的課件展示與傳輸方式,構造更好的交流環境;軟件工程保證了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效率與質量。
在強有力的技術保障下,網絡教學為設計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教育部自2003年開始,為了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解決我國設計藝術教育規模迅速增長造成的教學資源緊張問題,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網上共享平臺
其中也包括諸如建筑史、工業設計史、廣告學概論、電影攝影創作、數字圖像處理等設計藝術類精品課程。這些精品課程的內容不僅包含了所授專業課程的全部知識點,而且列出了世界著名的設計流派和組織、世界著名的設計公司與設計師介紹,公布相關的教學計劃、教案、教材,推薦閱讀的書籍,以及課程教學錄像和學生的作業,內容豐富且易于檢索,為設計藝術類教學資源、優質師資的共享開創了新天地,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模式。在國內設計藝術院校中,也不乏應用網絡教學的例子,有些藝術院校自2002年以來數次成功地與國外同類型院校進行同步、即時的網絡互動教學實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雖然網絡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但它卻是一種有前景的輔助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國設計藝術教育水平,推動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設計藝術教學與實踐的協同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單個計算機的性能不管怎樣提高始終是有限度的,只有將它匯入計算機網絡的洪流中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F在許多設計藝術人員都在使用互聯網,主要應用集中在資料、信息的收集,以及各種創作素材、設計效果圖及動畫作品等電子文件的傳遞、交流和上。網絡協同工作平臺的應用,為在共同完成大型設計藝術項目的設計師之間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溝通方式。通過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工作可在各自的網絡終端上進行,同時在分布式協同設計技術的支持下,身處異地的設計師猶如處于同一工作室,高效、緊密地完成設計任務。協同工作平臺為設計師們的設計藝術項目提供了協同合作的空間,使得設計藝術的合作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協同設計技術在當前已日趨成熟,在設計藝術領域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計算機網絡技術、CSCW技術、分布式技術、工作流技術的發展為校園網協同工作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得分布在不同網絡節點的計算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虛擬環境下協同工作成為可能。協同工作平臺可廣泛應用于學生的協同學習、教師的協同教學、設計實踐與設計研究,以及學校各部門的協同管理中。目前協同工作功能在設計藝術院校的網絡應用中還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拓展,但協同平臺必然成為設計藝術院校基礎的網絡應用。
設計藝術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基礎,建設好教學資源庫就找到了在信息化時代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改革相一致的途徑,因此我們要把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設計服務生活,甚至引導生活,設計藝術專業教學應緊貼人們生活時尚的潮流,走在消費的前面,因而對新鮮信息資源(尤其是圖像及影音等視覺性的信息資源)的依賴度較高,網絡恰恰是一個優于其它媒體的信息流轉的技術平臺。
目前在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中已大量引進多媒體技術,如ppt、pps、pdf、swf等格式的多媒體課件以及mp3、wav、dat、rm、avi等音頻視頻格式的影音教學軟件,已廣泛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但應用中存在很多不足。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多媒體教學課件往往是由教師個人自行開發的,內容不系統,不規范,不易共享,無法涵蓋一個專業的全部教學內容;二是這些教學軟件、課件一般都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同的教師無法根據自己的課程、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應用于不同的教學場景中。所以,就必須開發建設以校園網為基礎,整合可共享資源的教學資源庫。
一般的教學資源庫中保存的是本學科的教學資源標準件或知識、信息元素。設計藝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則是本專業教學資料的集合,它由文字、圖像及影音等形式的信息素材組成,供師生在教和學過程中根據需要各取所需。資源庫中的素材一定要做到全面、豐富,覆蓋本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不僅應包括設計藝術類電子圖書和優秀論文著作,還應包括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教學資源、設計作品,以及設計和創作實踐所需要用到的原始素材。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優秀教學課件、教學資料與學生的優秀設計作品以及名師精品課程的課堂影音資料等都可以整理入庫。
專業網站
建設專業網站,也是校園網服務教學的一種方式。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要把基礎理論知識學好,同時還要注重拓寬視野,培養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世界設計的理念和潮流瞬息萬變,學生獲取的學習資源不能僅靠教師傳授、書本知識或教學課件,還應有意識地培養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通過專業網站,及時掌握世界上最前沿的設計資訊、設計思想和設計潮流,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設計藝術專業網站的建設,主要應著力于網站結構模塊的設置以及資源建設。各設計藝術院校要根據自身特色以及教學的需求來規劃設計專業網站,使其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專業網站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設計·中國》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個。該網站立足于設計藝術類專業媒體的定位,提供設計資訊、設計文論、設計類教程、作品欣賞、名家訪談等設計信息資源,同時通過招聘求職、設計藝術論壇(BBS)等欄目強化了網站的互動功能?!对O計·中國》網站還充分發揮了專業媒體的作用。例如,對2005全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論壇暨首屆“設計之星”全國大學生優秀平面設計作品展覽、2006國際攝影雙年展暨世界大學生攝影雙年展等事件進行了全程跟蹤,為設計藝術界提供了全面即時的新聞資訊和深入報道?!对O計·中國》成立一年多的時間,凝聚了國內一批設計藝術界的專家學者,設計類教學資源的積累已達300GB,日均訪問量(IP)超過萬余次,整理國內設計界名家訪談百余篇,成為藝術院校師生開闊眼界、接觸前沿的重要途徑。
設計藝術交流平臺
設計藝術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傳播與交流是自我發展促進的重要方面。網絡傳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傳播方式多方面的限制,有利于設計藝術的交流與溝通、觀點的碰撞與融合以及創意的激發與實施。設計藝術高校的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交流平臺捕捉當下設計藝術思潮的新意識,交流創作技巧,拓展個人的設計理念。現有比較流行的網絡互動交流平臺有網絡論壇(虛擬社區、BBS)、博客(blog)圈、播客(Podcast)等形式,打破了傳統的交流模式。
網絡論壇類似于網上沙龍的性質,用戶可以就設計藝術理論、設計作品、設計心得等方方面面進行自由溝通,在交流中拓寬視野、激發創作的靈感。各設計藝術院校意識到設計交流的必要性,紛紛建立了設計藝術交流平臺。例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設計藝術論壇、湖北美術學院的美術前沿、西安美術學院的西美論壇、天津美術學院的天美藝術等。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論壇為例,注冊用戶以校友為主,通過“發帖/回帖”、“站內短信”等形式進行話題討論、交流學習、展示作品甚至找工作、洽談合作項目等,成為一個具有社區性質的信息交流平臺。在這樣的交流平臺中,注冊用戶的歸屬感很強,有些學生甚至畢業多年仍然通過論壇保持著跟學校的密切聯系,不僅在設計藝術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情感的交流方面也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博客即網絡日志,與網絡論壇相比更加強調個人化。博客圈則是由多個志同道合的博客組成的社區,設計藝術高校的師生可以把博客和博客圈當作個人信息及與同行交流的平臺。2006年7月,《設計·中國》與新浪網合作建立了中國設計圈,作為設計藝術的博客社區,目前成員已超過6000人,日更新稿件5000余篇,成為一個完全由成員個人創造的設計藝術信息資源庫。
播客與博客都是個人通過互聯網信息的方式。播客與博客的主要區別在于,博客所傳播的信息以文字和圖片為主,而播客傳遞的則是音頻和視頻信息。隨著流媒體技術發展,播客與博客結合使用成為一種更加自由的網絡交流平臺。播客投入應用時間較短,但是其多媒體組合的優勢使之在設計藝術教學中更具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何輝,文華,謝琪.應用數字化網絡建設設計藝術教學資料庫的實踐.藝術教育[J].2006年第4期:111.
2、林碩蕾,王凌冉.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6年4月第5卷第2期:34-37.
3、朱夕曙.芻議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設計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J],2004.02:81-82.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新教師 專業化
教師專業化是伴隨著教師成長的一個必然問題,也是教師成長中最重要、最永恒的話題,英語教師,尤其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成長更是整個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一個熱門而又永恒的話題。正如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與新課程同步發展?!盵1]新課程的實施為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因為新課程的提出與實施對高中英語教師提出種種挑戰,使高中英語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要性更緊迫。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發展指的是什么?
一、教師專業成長概念的界定
新課程改革及教師專業化是理解當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詞,如何將高中英語新教師及教師專業發展結合起來以促進高中英語新教師快速成長成為本文論述的著眼點。
新教師:本課題研究中的教師指的是高中英語學科的新教師(教齡1-5年的教師)。
教師專業化:教師是一種專業職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重要文獻《學會生存》中指出了職業專業化的六大標準:專門知識、專門的職業道德、有較長時期的專業訓練、有自并能根據自己的專業進行判斷和決策、有組織并有行業滋生實行監督控制的約束、要終生學習[2]。國家教育部師范司編寫的《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對專業化做了明確的闡述,即“專業化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其含義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3]。可見教師職業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技能、知識結構和育人能力只有在教育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化又被稱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其整個工作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專業知識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在,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升自身素質成為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成長過程,即教師參加工作后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
二、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成長策略探析
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需求,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種發展貫穿整個教師的職業生涯,受教師自身和工作生活環境的影響極深。我校英語新教師大多教齡都是1-5年,他們的特點非常鮮明,即英語語言能力較強但語言基礎知識缺乏系統性,并缺乏教育基礎知識,渴望在教學上有長足的發展和較大的進步,但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且沒有明確的方法,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但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不強,尤其是對教材吃得不透,重難點抓得不準,在英語教法、教育學、心理學及教育研究方法通識知識上比較欠缺?;谝陨戏治?,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化成長策略主要基于兩方面:一是學校層面,二是個體自身層面,學校層面主要是校本培訓,師帶徒模式,而自身層面是核心,也是本文要探究的重點。
(一)以網絡和學校教育環境為載體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沒有教師觀念的更新,就很難有學生觀念的更新。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成長尤其是新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機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新教師要將其作為自己提高的階梯,用新理念實踐新教材,對新事物要滿懷熱情與信心,克服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高原現象。正如葉瀾等教育專家在《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一書中說的“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完善與發展;在職業實踐中對完美職業角色的探究和實踐、思考與行動則對教育質量和教師生命質量都具有決定性意義?!盵4]新課改體現的是新理念,所以教師要做自己專業發展的主人,時時進行自我更新,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分析自己的優劣勢,為自己量身定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并遵循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進行自主的專業發展。
目前甘肅教師教育學苑、奧彭教師教育培訓、各大教育網站、個人博客、微信平臺、QQ空間為教師提供了無盡的資源,是我們學習的重要資源與載體,也是教師成長的良好環境。新教師要經常關注這些網站,讓這些良好的環境影響自己的情緒,凈化自己的心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通過多渠道學習,提升自己的修養,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理論內涵。積極探索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模式,研究、了解、模仿、借鑒他人的專業發展規劃,逐漸明晰自己的發展方向,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更切實可行。
(二)以課堂為戰場拓寬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
課堂是教師應用專業知識的主戰場,新教師要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使師生雙方都獲得成功的體驗與進步的喜悅。英語專業及其與之相關的知識是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根本,是基礎。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這樣才能不斷更新和持續發展。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苛刻,但絕不會原諒教師的知識淺薄。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師才有資格立于三尺講臺之上。中西方文化差異大,而教材中設計的內容則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人文、社科、風俗、歷史、文藝、時尚等。高中英語新教師,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瀏覽外文網站,看英語電視頻道,研讀國外文學作品,聽外國時事新聞積累各國文化知識,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社交禮儀和生活習慣,真正領會西方國家的文化氛圍及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付出與貢獻的同時也在獲取和發展,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也在育己,即教學相長。課堂是教師施展自己才華、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舞臺,也是教師成長提高、不斷壯大自己的舞臺,因此,爭取認真研究課堂設計教案,使自己的課堂有趣。設計的教案學習目的明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使學生要學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愛學,并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使學生會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如一地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時時想學。這些要體現在課堂上,可以說是工夫在課外,要應用以上策略,以課堂為載體設計自己獨特的教案。另外,高中英語新教師還應觀摩其他教師課堂,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賽課和教學研討活動,積極參加組內的公開課、首開課活動,積極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崗位練兵、優質課競賽、大比武、錄播診斷克等特殊的課堂,提升能力。當前備受關注的教育模式很多,且各具特色,高中英語新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成功的教學模式和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素質和學生背景及自己所任的學科特點,博覽群書將這種成功教學模式的經驗、模式、方法內化提升推陳出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符合自己學生和學科特點的行之有效的特色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學生樂學的高效課堂”[5]。
(三)以教學反思為手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我國著名教育家林崇德先生認為優秀的教師是教育過程與教育反思的結果。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實踐能力的成長,每一個教師教學的成長都遵循“實踐――思考――改進――反思――實踐”的螺旋上升的路徑,而反思則對高中英語與教師專業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自我的內在機制。教師在實施自己的教學設計之后都要運用專業反思評價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改進調整,不斷循環,螺旋上升,因而反思成為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策略之一,這種策略有利于促進教師主動專業化。這包括以“教學設計與教案編寫的反思”為主的課前反思;以“突發事件,學生表情,眼神教學進程順利度的反思”為主的課中反思;以及以“教后記與教學札記”為主的課后反思。課前的反思是高中英語新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藝術和教學思維流程的綜合體現,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具體方案。因此,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整個教學程序預先做出行之有效的策劃。課中反思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機智,英語課堂是一個動態、復雜、交際、互動的場所,不可預知的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教師就要時時注意,隨時反思以便及時有效地控制課堂。高中英語新教師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做好課后反思。比如:撰寫教學日記或教學故事,寫教后記,建立課堂錄像專輯,進行課堂錄像回播等,記錄自己的教學實踐,分析課堂教學得失,反思教學行為細節,發現自己及教學中的盲區與待提高區,發現自己待改進的教學情意包括不經意中流露的冷漠、厭煩、猶豫等,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素養。反思是高中英語新教師專業化的重要策略,教師通過收集自己的教學數據,不斷反思,尋找原因提高和改進自己的教學,養成習慣,形成能力,使自己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反思型教師。
(四)以課題為契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師高質量教學和自身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不但要有反思能力,還要有科研意識、知識和能力。高中英語新教師應該在扎實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多學習基本的教育理論和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自己敏銳的教育科研意識,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多了解校內外與英語教學有關的教研活動,多了解和應用與英語教學相關的科研方法,結合自己的工作,善于從工作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形成理性認識使自己的工作更富創造性。如果說英語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撰寫教學日記、教后反思及成長日記,是對自己教學生涯素材與經驗的積累,那么,課題研究則是新教師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升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教師關注學科本位、知識本位,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還要積極投身于教育科研的改革與實踐,積極探索,時時積累,第一手研究資料,除了積極記錄教學日記、撰寫教學反思外,還要進行教學案例分析,撰寫教育論文,參與課題研究,將自己的教學實踐升華到理論層面,完成由一個教書匠向教育家的完美蛻變。
三、結語
英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的過程[6]。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新教師要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必須不斷反思,要從一個教書匠發展成教育家,對于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經驗缺乏的高中英語新教師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要求新教師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深入教材,從整體上把握高中英語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強化自己的反思意識,提高自我監控能力,運用各種策略從模仿走向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模式。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發揮反思教學的強大優勢,為自己的教學不斷積累經驗,使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全面發展,走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白尚禎.對當前國內受關注的幾種教學模式的淺顯認識[J].考試周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