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調研匯報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分組式;建筑設計;教學環節
培養有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是當今社會與市場的迫切需要,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對建筑學教育而言,依照其專業特點,適應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和現代教學要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自然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建筑學專業必修的綜合性極強的主干課程,建筑設計課通過幾個學期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設計訓練,使學生逐漸掌握建筑設計方法,完善理論知識儲備和全方位地提高綜合能力。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綜合素質,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同時增強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協作精神。通過近幾年在公共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上的不斷嘗試和探索,筆者總結出一套分組式建筑設計教學方法,即以小組為單元組織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該方法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主體和主導相結合”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建筑學專業和該課程性質,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增加主動性,培養創新性,注重綜合能力,強調團隊合作,構建平等和諧的討論環境,讓課堂教學充滿探究和交流氣氛。實踐表明此階段性教學改進行之有效。
一、分組式設計教學的教學環節
按照教學大綱,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設計原理和設計訓練兩大部分,依次展開的傳統的教學過程基本為:集中授課,講述設計原理一布置任務書一參觀調研一方案構思一教師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改圖、評圖。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有:(1)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灌輸和接受狀態,課堂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比較少,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2)教師在設計輔導階段的教學效率比較低,課堂時間也比較有限,難以保證對每個學生的輔導質量和效果。若再加上專業教師短缺造成的師生比失衡,則設計輔導環節所受到的影響就更大。
針對原先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不足,為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分組式教學環節經過擴充后包括:集中授課、自學原理、分組工作、建筑實例解析、課堂成果匯報、實地參觀調研、小組合作長題設計、設計輔導、課堂討論、快題設計、公開評圖等。在集中授課之后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小組單元均貫穿于其中展開,力求加強師生間及同學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團隊精神,提高設計輔導階段教學效率,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分組式設計教學的具體方法
在1-2次集中授課后即進入分組式教學階段,前后經過兩次分組。首先是將所有學生分為5個大組,每組6-7人。大組的工作主要是:收集相關資料,達成資源共享;對優秀建筑實例進行圖解分析,并在課堂匯報;實地參觀調研,明確課題研究方向;針對指定主題展開討論;初步構思分析等。大組成員在組長的協調安排下分工合作,定期召開小組會議,互相交流并匯總工作成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大組為單位與學生交流,并安排三次課堂匯報,由匯報的時間和成果來控制教學進度。第一次大組匯報內容是建筑實例圖解分析,通過對建筑選址、總體布局、功能流線、空間設計、造型特點、聲環境/光環境、結構構造等各種要素的詳細分析,促進學生對設計理論的消化吸收,同時拓寬設計思路;第二次大組匯報內容是實地調研成果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對若干個當地建筑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在分析實踐中不斷思考、歸納和領悟;第三次大組匯報內容是設計課題的分析研究,通過對基地環境、使用需求、地域文化、發展趨勢等問題的分析探討,使學生明確課題的研究方向,初步確定設計構思意圖。在?[報中每組制作各自的多媒體課件,各組成員按順序上臺匯報成果,匯報完畢后,教師和其他組的同學提出自己的意見,大家相互交換看法,就有爭議的問題開展討論。
第二次分組是進入到合作長題設計環節后,由原先的5個大組分解成10個小組,即由3-4名學生形成一個設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設計任務,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輔導。小組成員聽從小組長的分工安排,各組均按照班級統一的設計教學進度和深度要求,集體合力推動方案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定期以圖文形式向教師匯報成果并進行交流。在此階段仍要注意加強小組間的互動交流,繼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組織安排一次課堂討論課。討論的形式可以是班級討論,也可以是分組辯論,討論的主題由教師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后擬訂,其內容可以是某一設定的主題,可以是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也可以是對學生作業的點評。專題討論應結合所授課程重點,同時反映當前建筑設計發展信息和關注熱點;案例分析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開闊學生視野并引發深一層次的探討;方案講評應注重開放和公平,由學生個人方案介紹到小組評議到最后教師點評,逐步明確各方案的優缺點和改進方向。在討論的過程中至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正確而有序地組織、引導、評論和總結。
三、分組式設計教學的評分辦法
通常建筑設計課程均屬于考查課,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由教師依據每個學生設計方案的優劣及平時表現而給出,設計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鑒于設計成果的評價受圖面效果和感性認識的影響較大,學生對評分可能產生異議,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評圖的過程公開化和透明化,同時將評分標準分項量化和細化。在課堂上對各個小組的設計作品進行公開評圖,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公開的答辯和講評,再次創造了非常難得的相互學習、促進和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形成設計總結-修改-提高的良性動態機制。最后每個小組都可以根據評分標準給所有的作品打分,分值按一定的權重計入小組設計成績。個人成績則由小組合作設計成績、個人快題設計成績和平時成績共同組成。
四、分組式設計教學的成效和努力方向
分組式設計教學效果與傳統設計教學效果比較而言有著明顯的改善,學生普遍反映專業興趣、設計技能、表達技巧和協作能力等得到提高,收獲頗大。歸納其主要成效如下:
關鍵詞:建筑學;課程體系;居住區規劃設計;教學探索
一、“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
我校于2011年開設建筑學專業,經過5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本專業著重培養為城鎮、縣鄉建設服務的寬口徑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項目實踐能力。2012年以建筑學為基礎平臺,學院開始開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就業范圍。但我院對于這一課程的教學經驗不足,還需要借鑒名校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等內容,逐漸積累經驗,進而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建立適應建筑學發展的課程體系。
1.課程定位不合理?!俺鞘芯幼^規劃課程”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學習內容是建筑設計方面的知識,如別墅設計、多層建筑設計等。設計對象從小面積的建筑單體轉換到十幾公頃的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內容從較簡單的單體建筑轉變為綜合性極強的規劃內容,學生不能馬上轉換思維模式,感覺無從下手,無法在短期內掌握規劃應當遵循的規范與要求,無法在滿足控規的情況下實現形式與空間的平衡協調。
2.缺乏整體意識。首先,以往的教學案例往往把城市與小區割裂開來,不注重小區與周邊環境的互動,導致學生缺乏對局部與整體的正確把握。其次,學生需要盡快完成從建筑設計到規劃設計的思維轉變。最后,設計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會使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整體性,不能全面考慮每個設計要素。
二、對“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的設想與探討
1.加強項目考察的前期準備。學生在考察前應閱讀文獻參考資料,提前剖析項目的平面圖、立面圖等相關圖紙,總結出詳細的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與教師交流,列出考察項目的調研提綱,有目的地進行調研。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收集居住區規劃規范,使其認識到規范是地區性、靈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2.分階段教學。設計初期,以O計小組為單位,對某一居住區的周邊環境、檔次定位及項目涉及的規劃問題進行認真分析,以此培養學生評價、觀察具體問題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設計中期,針對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碰到的難點(如空間劃分、交通組織、內部環境條件、外部環境、規劃結構等),結合設計過程中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教師可以通過PPT進行具體案例的分析、講解,與學生一起分析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內容、方法、步驟、原則和相關規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3.互動的教學方式。(1)分組學習討論。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為增強小組凝聚力,學生之間要相互督促。每個設計階段完成后,教師會先聽取每組該階段相關案例收集、課外學習、設計內容等方面的進展;然后進行小組間的論證,逐一點評方案;最后給出該階段每位學生的設計分數。(2)加強跨年級交流。在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時,學生始終都要進行各設計階段的交流講評。此時,教師可以讓低年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提前了解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流程與要求,并要求高年級學生將在居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心得體會以及最后的成果與低年級學生進行交流探討。(3)進行階段性方案PPT匯報。在完成每一階段的設計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規范的方案匯報,督促學生在初步構思的基礎上繼續分析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規范的PPT方案講解,有助于學生理清設計思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教師對相關規范與形式法則的匯總講評,學生可以加深認識,增強學習積極性,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結語
學院要勇于正視問題,明確培養方向,不斷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在教材提升、教學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學專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在房地產開發日趨理性化、嚴謹化,居住者對小區規劃要求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王娟.多專業聯合授課模式探討――以《居住區規劃設計》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72-76.
[2]喻明紅.關于城市規劃專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改探討[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學平臺轉型期《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的缺失與應對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一、認真調研,建立臺賬
我處在“第一階段—調研制定方案”工作的基礎上,梳理確定了運行管理提升工作事項和解決方案,建立了完成問題臺賬,并按照“實施方案”第二階段的第一步,已經完成了相關工作。
二、分類研究,專題解決
按照問題臺賬要求,結合年度工作,我處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完成了補選黨支部支委工作,完成了管理處黨支部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工作,完成了保滄干渠管理處工會分會成立工作,并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工會委員和主席。
2、組織協調完成旭陽焦化直供水切換工作。我處利用近兩周的時間,完成了工作,組織管理處及各站所人員進行了綜合調度:第一編制完善了切換方案;第二就切換工作召開各方協調會;第三成立切換工作指揮小組(設立總指揮、調度和應急保障組、供水協調組、三個現場操作組和后勤保障組,建立臨時調度微信群)。
3、配合集團維護保養、水質監測調研工作。3月20日上午,我處向集團匯報了維護保養存在的問題,并就工程設備、閥門閥件、建筑工程和工程的提升改造提出了意見和建議。3月15日完成了集團關于工程維護管理辦法和供水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的調研。3月25日完成了集團關于水質監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調研。
4、提升應急安全預案可操作性。我處在已經建立的123項制度、辦法、操作規程,以及6個示范操作視頻基礎上,根據兩年多的運行管理經驗,就運行管理制度進行了修訂和提升,使之更符合現在的實際運行管理工作。根據目前的管理,正在補充調研、編制供用水管理制度、供用水統計分析制度、跨穿保滄干渠工程管理辦法。
5、提高企業形象,美化辦公環境。開展全方位企業工作風容、提升工作風貌。統一要求了禮貌用語、機關或辦公室著裝和工地著裝等,劃分了辦公環境衛生責任區,并進行定期清潔。在綠化、美化辦公環境的基礎工作上,已經展開。
三、建議
1、針對維護保養、提升改造工作盡快出臺實施方案。
2、加快工程尾工建設,盡快移交,避免建設、運行同步工作產生的安全隱患。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建筑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191
0.引言
黑龍江東方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民辦高校一直踐行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的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幾次調整與修訂已逐漸趨于完備,在建筑學專業的教學內容與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理念、模式、教學法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出具有借鑒價值的改革思路。
1.以專業競賽項目作為課程任務強化設計課程訓練
在不同年級的設計系列課程教學過程中,由指導教師在全國范圍內各級各類大學生競賽中精心篩選出與學生學習進程基本一致、設計規模及性質符合該時段教學目標的部分專業項目,將競賽任務直接作為設計題目,以競賽標準作為課程目標考核要求。真題真做徹底改變了以往教學任務書常年不換,設計內容不能滿足時展變化要求,學生將往屆作品稍加改動即可對付作業的狀況。在教學大綱指導原則范疇內保持題目常新,極大地豐富了設計作品的形式多樣性,有效地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參與競爭的氛圍中主動創新設計,并且學習成果與國內其他院校作品形成比較,找準學院教學優勢定位,認清不足確定努力方向。在完成個人作業的同時收獲比賽經驗與自我價值認同,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客觀上增強就業信心與實力。
2.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團隊為單位進行討論式教學改革
建筑學是一門學習內容繁雜、信息需求廣泛的學科,涉及工程技術、哲學、美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另需有自我沉淀領悟的特別要求。知識傳授與設計能力沒有如其他專業學習起來立竿見影的直接關系。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專業知識與規范要求即使掌握的熟透,也不代表能夠做出優秀的設計作品,其性質用一句話可以非常準確地印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這一表述說明“教與學”的主體一定要確定在學生上,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關鍵在于能否思路清晰地幫助學生將設計任務有組織有步驟地深入開展進行、能否在學生遇到思考困惑的節點上給出價值判定及參考意見,這一特點與其他專業教學有所不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明枯燥的研究理論不如大膽地去嘗試實踐;“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說明在實踐的過程中必須要主動思考,對待實際問題要具體分析,注意總結積累經驗和心得;“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說明在探索實踐過程中需要有高人的指點和提示,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和節省寶貴的精力,體現了教師關鍵性的主導作用;“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說明即使得到高人指點,想取得成功更多地還是需要自己對現實問題的認識理解和思考參悟,進一步說明深入扎實的實踐至關重要。
教師注重打造學生設計團隊,通過細致觀察對一些技術特點互為補充、性格脾氣相投的學生組合,以分組形式開展課程設計。師生比不足的問題得意解決,分組相當于化零為整,一般性問題在組內即可討論解決,使得教師不必忙于應付重復性的低級問題,教學指導更富針對性與合理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自主創新精神,通過團隊完成共同的任務目標、在組內討論、與教師討論的過程中,使得不同理念的碰撞之后又產生新的靈感火花,充分擴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且在多個理念內確定主題時,就需要有說服、有退讓、有融合,這就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打破單一個人的思想頂棚,快速提高設計作品的層次與內涵。
3.從三維意識理解建筑空間,注重實際調研及設計體驗
以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基本從二維平面展開建筑設計,使得學生錯誤地理解設計只是在推敲平面的功能合理性,缺乏空間概念。實際上建筑提供給人的本質與核心是三維的存在空間,老子對空間的理解極為精準,“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闭f明建筑梁板柱不過是形態上的框架,其內外部的空間才是人們真正需求的本質。因此從三維空間的角度來營造建筑才是建筑設計的根本,在教改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推敲草模進行設計分析與比較,用按比例微縮的建筑模型揣摩空間組合形式及尺度關系,把三維意識始終貫徹于方案設計之中。
對于建筑設計準備階段,要求學生必須調研相關類型的實際案例,主要推薦途徑有三種:實地調研、網絡資料搜集調研、圖書期刊資料調研。只有以多元化的建筑資料作為設計素材與基礎,才可能有目的地討論解決面對的任務要求,改變學生拍腦袋靠空想完成設計的狀況。同時結合設計內容盡可能地提供給學生實地設計體驗的機會。
4.以評為主、講評結合,注重強化學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與方案推介能力
在整套設計流程中,教師以強化學生設計表達為重點,鼓勵學生綜合使用專業相關的輔助設計軟件完成階段性任務。如調研之后立即形成PPT成果與調研匯報圖紙,過程階段要求學生使用多媒體介紹本組方案,教師在各階段成果匯報時有針對性地給出評價及參考意見,推動設計進一步深入,并且最終作品結合展廊作年級聯評。使學生的方案表述及推介能力得到高效鍛煉,通過師生間、同學間的思想交流,對于建筑設計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綜合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完成設計作品,實踐應用及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訓練。
5.結語
經過一個教學周期的改革與實踐,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思路、方法得到有效拓展和提高,對于學生的建筑空間設計意識、方案推敲思維訓練以及綜合設計表達與推介素質形成良好的引導和促進作用,為高校建筑學專業相關教學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注:本課題研究為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指導項目
參考文獻
[1]唐紅,孫潔,程建民.建筑設計教學方法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6月
基金項目:嘉興學院第三批課程教學改革專項(85181301)
作者簡介:吳曉艷(1980- ),女,嘉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暖通空調研究所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研究,(e-mail)wxymumu@163.com。
摘要:建筑環境測試技術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技術主干課之一。針對該課程課堂教學特點,文章通過引入項目化方案設計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內容、課堂組織方式以及課程成績評定方法進行了探討和改革,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建筑環境與設備參數測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測量技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建筑環境測試技術;項目化設計;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5010204一、 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
《教育學》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教學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因為人才的培養和教育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完成的。優化課堂教學,是根據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學科具體的教學任務,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規律,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以期用合理的投入(即師生時間、精力和資源耗費),取得最大的成果。這個成果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最合理發展。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技術主干課之一,是從事能源動力及環境和室內空氣品質控制技術的重要支撐課程。著重講述溫度、濕度、壓力、流速、流量、物位、熱量、氣體成分、環境噪聲、照度、環境中放射性等參數的基本測量方法、測試儀表的原理及應用,為學生將來從事專業設計、安裝、運行管理及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1]。
嘉興學院2012版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該課程為32 學時,其中課程理論教學30學時,實驗課10學時。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較多的教學內容,只有把握該課程最基本的核心內容,有的放矢。
受教學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原有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計劃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總學時越來越少,新技術、新手段在測試技術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測量原理抽象,學生對其了解不深,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教師課堂教學以理論灌輸為主;學生人數和實驗設備套數不匹配,測試技術的實踐教學效果不明顯[2]。在此背景下,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二、“項目化設計”教學方法的引入
項目化教學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驅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是借助于項目的實施完成一定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3]。
在授課過程中,以項目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始終,將課程中的知識點融入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項目進行分析,以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完成項目為主要目的,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教師以學生完成項目的質量來評定學生學習效果。在項目式教學中,教與學是項目的兩端,通過項目這個載體相連接,圍繞項目開展教學活動,項目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隨著項目的推進,教與學也隨之推進。三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根據課程的內容,此次課程改革安排了6個測試方案設計項目(表1)。每個測試項目都涉及專業相關參數。學生在設計測試方案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測量方法和測試儀表的選擇、測點布置和安裝、測試數據處理、測量時間、數據處理等制定詳細方案。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吳曉艷,等基于項目化設計的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每個小組首先要根據測試對象,依據前面相關章節介紹的內容,正確構思測試系統,選擇測試裝置,用合理的測試方法對測試對象進行方案設計,并說明測試結果如何處理。之后分工協作,完成測試方案報告和ppt。最后進行課堂匯報與交流。學習和活動主要在小組中完成,通過小組活動訓練協調、組織、溝通、陳述等方面的能力。每組必須明確個人分工,并由相關成員先制定初步方案,由小組討論后修改定稿。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然要交換思想,切磋意見,爭論有效方法。尤其在各小組解決問題時,學生可以
交替發揮各自的作用,發展他們的能力。分組學習有助于形成自我教育能力。通過分組學習,學生在發揮主動性的過程中,可形成合作互助的習慣。
三、 “項目化設計”教學改革的內容
(一)學時結構的改革
該課程原教學大綱的學時設置是理論教學30個課時,實驗教學10個課時。依據“項目化設計”教學改革目的,需要對建筑環境測試技術授課學時進行調整。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堂統一講授、小組“項目化設計”教學和實驗3個環節。具體的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表1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學時安排序號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備注理論授課測量技術的基本知識測量誤差和數據處理溫度測量濕度測量壓力測量物位測量流速測量流量測量熱量測量13423324課時有限,需要課后自主學習項目測試
方案設計矩形風管風量測試項目圓形風管風量測試項目墻體材料傳熱系數測試項目墻體材料導熱系數測試項目墻體材料蓄熱系數測試項目空氣加熱器汽水兩側換熱量測試項目111111①任選3個(項目1和2、3和4不能同時選);②課余時間做方案,課堂匯報實驗環節熱電偶的制作與標定實驗2室內外熱工參數測定2孔板流量計流量系數的測定2畢托管測速實驗2噪聲測量2合計40(二) 教學組織方式的改革
在理論教學階段,主要采用全班授課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
全班授課以教師的系統講授為主,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信息來源,學生在課堂上可與教師、同學進行多向交流。 由于此次課程改革理論課時的急劇壓縮,因此課堂授課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將所有章節的內容都講完整,只能闡述理論體系、理論要點和難點。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不是教師直接講授或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而是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點撥指導而不是全部灌輸。
在 “項目化設計”階段,主要采用班內分組、小組匯報的形式。
課程確定了6個測試方案設計項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每個項目的測試方案進行設計、討論與分析,并在課堂上以ppt的形式進行匯報。
學生分組時要考慮以下2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自主選擇,另一方面更要考慮學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及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分組時應按個體差異相互搭配,并考慮男女生的比例均衡。這樣不僅有利于項目的順利完成,也有利于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溝通和幫助,有利于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整個“項目化設計”過程包括以下4個階段:
一是項目選擇階段。各小組進行選題,由于每組至少選擇3個項目,為了避免比較難的項目無人選擇,每個項目不得超過4組選擇。采取提前發放項目的形式,所有小組選題匯總,由主講教師審核并控制。
二是方案制定階段。方案制定階段學生在課后時間完成,制定過程中的任何疑問都可以通過bb平臺討論或者課堂和課后指導。
三是匯報階段。每個項目選擇具有代表性的3個方案,進行課堂匯報。每組匯報6~8分鐘,教師點評2分鐘,其他小組提問5分鐘。課題組成員和相關部門專家,均可參與課堂教學,并予以指導。
四是修改完善。匯報小組對點評環節和提問環節的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重新整理后上交項目測試方案。
為保證“項目化設計”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要求小組報告中增加“小組總結”和“小組討論”內容?!靶〗M總結”指小組在“項目化設計”學習中形成的主要觀點;“小組討論”指針對項目,小組內部至少提出3個問題進行討論,并給出討論結果。在提問環節,其他小組的問題,由小組的其他成員回答。非特殊情況,匯報人不回答問題。
(三) 成績評定方式與標準的改革
項目化設計的課程評價,要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和表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項目的過程就是“授之以漁”的過程,雖然學生最終得到的“魚”的質量依然值得重視,但教師所授之漁才是學生最需要的。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重過程又要重結果。
該課程原來的成績比例為:期末考試成績占70%,實驗成績占20%,平時成績占10%。項目化改革后,將成績比例變成:項目化設計占50%,實驗成績占20%,平時成績( bb平臺、作業、出勤)占30%。任一項的成績低于平均分,總評都將列為不及格。項目化設計將分數分解到每個項目設計過程中。
四、課
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
(一)預期目標的完成
通過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項目化設計”教學改革的實施,已經初步實現了3個目標。
(1)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建筑環境與設備參數測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測量技術,具有對專業相關測試項目進行測試方案設計和實施的能力。
(2)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更好地實現了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3)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實現師生互動,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二)學生的收益
為了解課程改革的收益情況,讓學生在學期末將在進行項目化設計過程中的感想寫在blackboard 電子教育平臺上。有的學生寫到:“雖然做圓形風管風量測量的文檔只花了一個多小時,但實際上搜集信息、整理思路已經有幾個星期了。”有的學生說:“為了設計方案,首先是讀懂課本,并查閱資料,找到適合的儀器和方法,最后的成果總是讓自己欣喜的,因為畢竟是自己的成果,這種設計沒有勝敗,沒有得失,只有收獲?!庇械膶W生說:“學會了團結合作,當然還有向別人求助的方法。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個體,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再加上外部的幫助,才會更好?!庇械膶W生說:“改變了理論知識實際用不到的想法,提高了查閱資料的能力,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還需要多實踐,不能去企業實習也要多去實驗室,現在還缺乏基本的思考和動手能力?!庇纱丝梢姡瑢W生通過項目改革的實施過程,不知不覺有了許多收獲。
第一, 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只講述理論體系、理論要點難點,對設計相關項目的測試方案遠遠不夠,因此,學生必須課后對每一部分內容進行補充學習。在這個過程,學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在明確問題所在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清單”;確定搜集知識信息的渠道、途徑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知識和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測試方案設計。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 嚴謹的工作態度。測試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重視方案的可行性,而且還要對測試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認真思考和解決。工作態度是否嚴謹、細致,在方案制定過程和答辯時,都能得到很好的考察。
第三,團結協作意識。完成項目過程中,有意讓學生分組進行即是考慮到這個問題。小組中每個人的觀點、見解、能力不同,通過相互配合,將不同觀點有機結合,構成了小組的測試方案成果,讓學生充分體會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第四, 面對失敗的態度。項目測試方案的制定,對于學生來說,由于知識、經驗不足,難免遇到問題。在匯報提問環節,總會有其他組的成員提出有趣的或是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問題并不是壞事,對問題的正確處理,是考驗學生的關鍵。面對挫折迎難而上,以此培養學生嚴謹周密的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五、 結語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作為專業基礎課,課堂教學實施項目化設計,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關理論,并提高分析解決環境測試相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作為試點課程,可以帶動和輻射專業的其他課程進行項目化設計改革,為其提供可以借鑒的實踐經驗,促進專業建設的發展。通過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方修睦.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m]. 2版.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周育才.“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9):106-107.
[3] 陳永輝,張春峰,張暉.項目式教學在程序設計課程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7):91-93.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st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project design
wu xiaoyan, yang jichun, jiang haibin
(institute of hvac engineer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p. r.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test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building environme
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project design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excellent teaching effect in a limited tim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reformed. through a semester of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proved that the method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measuring principle, basic method and technique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parameters more systemically, stimul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terest, cultivate students’ team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關鍵詞】實景教學 藝術設計 應用研究
對于現代藝術設計類教育而言,建筑、景觀、城市設計等藝術設計專業體系都是應用性強、專業性強的學科領域,因此,在教學中也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然而,在未來實際設計工作中,有很多市場化內容與項目環節,在傳統的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不能得到很好或真實的體現。所以,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構成中要創新教學思維、改革現有教學模式、采用更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手段、面向就業、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藝術設計專業中實景教學模式
實景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能充分調動學生角色的轉換,使之由一個學生變成當事人,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其核心思想是“在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在這種模式的引導下,學生置身于現實場景中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感受工作場景的現實氛圍與細節,并成為學習與工作場景中的參與者或主體。
實景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第一,實景教學所要求的教學環境較為復雜,教學難度隨之增大?!白叱鼋淌?,步入實景”,相對簡單可控的傳統教學環境而言,實景教學的環境(社會環境或者自然環境)有著諸多不可控因素。第二,實景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相對而言,其信息量更大。課堂上書本上所教授的學習內容來源于從實際場景的提煉和總結,內容精煉、純度很高,實際場景中的信息來源相對比較原始、粗放,但也更加具體細致。第三,當學生置身于教學實景中變得更加活躍、求知欲更強,因為他們身臨其境,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在接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身體感官更為機敏,會在體會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疑問,導致主觀上的求知欲望更強。
實景教學模式現階段在很多專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法學專業的模擬法庭、英語專業的情景角色扮演、經濟學專業的模擬沙盤都是實景教學模式應用的典型案例。
二、實景教學在建筑專業課中的分類與應用
城市設計、建筑、景觀等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領域中都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對于實景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具有較為廣泛的空間。以建筑專業課為例,從教學形式上,實景教學模式可分為活動組織類、實物認知類和現場設計類。
明確實景教學模式的分類,有利于提高其使用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充分發揮其在藝術設計專業相關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在建筑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個別班級的實驗,記錄了實景教學的全過程,總結了3種實景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形式以供分析。
1.活動組織類
活動組織實景教學是對一個實踐項目實施全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具有現場感的模擬。例如在建筑設計這門課程中開展“建筑設計招投標會議”的實景模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招標文件與設計任務書開始,到承接任務,進行方案設計,投標文件的制作與匯報展示,最后到評標環節,這種全過程、全方位地模擬建筑設計公司的設計前期與后期工作,讓學生完整地掌握建筑設計的工作程序。這類教學屬于活動組織類實景教學。
范例:建筑設計課的“方案匯報與投標會”
建筑設計作為應用性很高的一門學科,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會選擇各類設計單位從事項目相關工作。這一范例是在一個30人班級的建筑設計教學中,采用實景教學模式進行一次對建筑設計投標過程完整真實的模擬。
在設計工作的初始階段,首先,向學生介紹設計工作的流程與工作環節:一般流程為,設計招標與任務書發放――信息收集與分析――單元小組方案設計――設計整合交流――設計成果展示――匯報與投標會議,同時以分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其次,以最后階段的方案匯報與投標作為實景教學的試點過程,由專業負責教師組織現場投標會。最后,現場投標會進行全程記錄,現場由其他專業課教師進行評標,最終總結。學生通過項目投標的實踐操作,了解學習并完成設計的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此次教學過程的核心是整場活動的組織與編排。
通過這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工作環境氛圍中,對設計工作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特別是一些屬于行業特有的規范,可以得到加強與深化,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提高。
2.實物認知類
實物認知類的實景教學是通過對事物的實地考察,對該事物有一個全面、真實的認識和了解。例如在中國建筑史的課程講授中,加入對中國古建筑的實例考察與圖形解析的實景教學內容。在園林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到植物園中實地考察,通過對實物的近距離觀察加深對該植物的特征以及生活習性的了解。
范例:中國建筑史課的“樂平戲場考察與評估報告”
筆者在中國建筑史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于我國傳統古建筑的空間的適用性、社會功能及營造方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本次實景教學實踐利用對江西樂平縣仿古木構建筑評估的機會,帶領大二學生開展了一次為期一周的實地考察。通過實物向學生講授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征,加深理解,并形成評估考察報告??疾斓墓ぷ髁鞒虨椋喝蝿瞻l放――考察行動安排――考察方式講解――目標建筑認知――現場測繪考察――評估考察報告。
此次教學過程在學生中引起熱烈的反響。幸運的是,建筑還在修復階段,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的結構形式,包括建筑的插梁式結構體系、外檐斗拱式的挑檐以及主入口門屋采用三重檐歇山頂的情況。在現場,用實例向學生講授梁枋與柱之間的榫卯連接方式、減柱法的構造形式,更加形象和具體,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對需要了解的實物有一個比較生動、具體的了解,特別是一些比較抽象、復雜的知識點,實景教學可以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3.現場設計類
現場設計類實景教學,主要對需要設計的目標地塊進行實地考察、資料匯總后,現場進行方案設計。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的戶外廣告現場設計的課程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城市中選取廣場等重要節點的戶外廣告進行改造設計,運用拍攝、測繪以及三維地理信息與成像等現代設計輔助手段,對于現狀的各項系統指標進行記錄、分析、總結,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再邀請廣告的受眾者參與討論,最后進行深化設計。這種通過對地塊實地的感知,讓學生的設計不僅限于圖紙上,而是基于現實狀況更具可行性。這類教學屬于現場設計類實景教學。
范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課的戶外廣告現場設計
該課程的現場設計部分主要分為:前期現場調研與考察、現場構思與方案探討兩個部分。在課程總體安排中,現場部分在前期考察與方案探討中較多,后期則主要為課堂設計部分。現場設計在于讓學生在現場充分了解該地塊具體特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設計該區域建筑廣告牌。
本次教學方式是由專業教師在城市中選取3個有待改造的城市空間節點,分別交予3組同學進行前期考察、踏勘與現場設計工作?,F場設計的工作流程為:設計場地選擇――現場調研考察――現場構思設計――設計現場公示――受眾參與討論――方案深化設計。在初期考察結束后,匯總為“戶外廣告考察與設計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報告內容是對目標地段的廣告位數量統計、類型分布、設置現狀等方面分析現有問題,現場提出合理的改造意見及勾畫初步方案草圖,再將設計草圖在現場公示,邀請市民參與方案討論,聽取受眾者意見,最后各組在現場勾畫的草圖與市民反饋的基礎上再回到課堂進行深化設計。
這次現場設計使學生更真實、細致地對目標地塊進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的分析,使他們更為深刻、具體地了解到設計與周邊環境的聯系與相互作用關系,從而使設計更符合當地環境,符合受眾需求。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目標場景中對自己所設計的場地有一個比較真實的、具體的、綜合性的了解,有利于學生設計過程更接近真實情況,提高設計能力。
三、藝術設計專業課中實景教學模式應用的注意事項
為了推進實景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提高該教學法的應用成效,減少專業課教師在應用時遇到的困惑與障礙,結合上述建筑專業應用實景的成果與問題,對藝術設計專業課應用實景教學法應注意的事項做下列思考:
1.深化多元合作,優化實景教學環境
實景教學環境建設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不夠。一是學校的財力、人力及物力有限,可能達不到預期建設效果;二是建設的教學環境與設備企業崗位需求可能不吻合,仿真性差,脫離實際職業情境,實景教學效果不佳;三是自行建設的實景教學環境可能在使用安全性上考慮不夠。因此,需要加強多元合作建設,避免學校在模擬教學環境建設上的偏差與盲目,努力構建一個與社會、企業接近的真實或仿真的職業與工作環境。
2.靈活應用實景教學,促進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
實景教學法注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但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可能是萬能的,實景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其過程也需要靈活地加以應用,不能只講形式,并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注重教學應用規范性,保證實景教學成效
規范地運用實景教學模式是教學出成效的必備條件。實景教學模式是以模擬或構建真實工作場景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它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局限,不僅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對學生的專業理論、道德品行、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等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專業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4.促進與信息技術結合,推動實景教學現代化
實景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主要體現在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上。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新型教學媒體,它是利用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交互技術以及高分辨顯示技術生成三維逼真的虛擬環境,可以讓學習者在仿真虛擬環境里模擬訓練,通過逼真的聲像展現,使學生得到真實情況下難以獲得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沈金輝.“校企聯動,實景驅導”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界,2012(6).
[2]戴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教學體系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
[3]趙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式教學法探索[J].美術大觀,2010(2).
[4]逯海勇,胡海燕.基于“問題與參與式”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研究[J].美術大觀,2013(12).
[5]史瑤.倫敦建筑聯盟學院(AA)的建筑教學研究[D].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7(6).
[6]趙崇暉.模擬教學法在中職學校專業課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5).
[7]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
[關鍵詞]城市總體規劃 教學方法 精品課程 銜接 拓展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總體規劃是專業指導委員會確定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法定規劃中居于核心層面的規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處于整體集成和綜合檢驗的地位。由于能夠將多門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因此內蒙古工業大學教研組申請《城市總體規劃》為精品課程。獲批后以該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內蒙古工業大學通過調整課程體系設置、改革教學方法等手段,將區域規劃、城市經濟運行、行政管理等相關知識融入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構架,實現該課程與前置和后續課程的有效銜接,廣泛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對學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城市規劃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與特征
(一)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設立于2002年,現行教學體系建立在建筑學大平臺之上,課程設置采取2+3的培養模式。城市規劃專業一、二年級專業課程設置與建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較為接近,進入三年級之后逐漸開設城市規劃專業課程,形成以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發展史等理論課和城市規劃設計課程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其中,城市總體規劃開設于第七學期,共108學時,采取真題真作和真題假作的方式,完成一個小城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學生通過現場調研、基礎資料搜集整理、分析預測、方案設計、圖文表達、方案匯報等學習過程,將前期有關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和城市經濟學等課程的知識應用于規劃實踐,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綜合知識進行方案設計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學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規劃理論課程開設時間與教學內容均與規劃設計課程相配合,注重與規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環節、基礎資料整理分析、規劃預測等內容的有效銜接。城市總體規劃的前置課程有:城市規劃初步、城市規劃原理、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地理學等,分別開設于1~3年級;與總體規劃課程同時開設于第七學期的課程有:城市經濟學、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等;后續課程有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師業務實踐和畢業設計等。
(二)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1.系統性
城市規劃課程設置采取“2+3”的培養模式,前兩年的課程設置與建筑學專業基本相同,從第五學期開始開設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發展史等城市規劃專業理論基礎課,為后續城市規劃設計課程奠定先期理論學習基礎;第六學期開始開設規劃設計課程,轉入城市規劃設計學習階段。這種從“建筑初步”、“城市規劃初步”到“建筑設計”再到“規劃設計”的課程設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規律,系統性較強。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建筑學專業訓練后,具有一定的空間把握和形體塑造能力。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居住小區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間穿插城市設計及景觀設計內容,課程設置也是由簡及繁的漸進式、系統性教育方式。
2.綜合性
內蒙古工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置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以復合型人才培養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學院學科特征和城市規劃專業辦學特點而產生的具有專業稟賦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城市規劃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建筑學、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領域的知識。
按照這個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和景觀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畢業生可從事規劃設計、規劃管理、建筑設計、建筑咨詢等工作,就業面較為寬泛。
3.實踐性
城鄉規劃學科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城鄉規劃教育也是圍繞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為核心,學科基礎課和實踐教學為輔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包括總體規劃在內的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課程題目的選擇、教學過程安排和作業成果制作,均模擬實際項目運行過程,讓學生盡早在實戰中融匯專業知識,增長實踐技能。
三、總體規劃教學方法探索
(一)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城市總體規劃與其他學科基礎課高度關聯,所學相關內容易于在城市總體規劃教學中得到綜合應用,改善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效果,對于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水平、提升專業影響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倡導選擇合適題目 “真題真作”或“真題假作”,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性、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積極參加專題研究,將學習成果作為實踐項目的組成部分,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服務的有效銜接。
真題性題目選擇,能夠將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科研活動有機結合,依托實踐項目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解決相關理論課程相互獨立、缺乏實踐支撐的問題,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得到真實的訓練,運用多學科相關知識解決城市問題提高了對城市綜合性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做到對其他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和專業知識領域的拓展。
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擴大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大膽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開放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建立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多項交流的教學平臺。
城市總體規劃教學中,突出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發現問題,養成以問題為導向,運用所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專題研究,主動查找文獻、解析案例、探索解決方法的良好學習習慣,全面鍛煉學生的調查、分析、研究、規劃和表達能力。
將教學成果作為實踐項目成果的組成部分,鼓勵學生參加實踐項目,成為實踐項目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從現場踏勘、基礎資料收集整理、現狀分析、方案設計、成果匯報等各環節均由學生作為主要完成者,全面鍛煉學生的基礎調研、方案設計、組織協調和圖文表達能力。實踐環節的參與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專業特征的認知程度,加深了對城市的理解和對城鄉規劃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
城市總體規劃涉及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交通、等許多領域,綜合性較強。與此相適應,目前開設的其他學科類課程有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等課程,作為總體規劃課程學習的輔助。課程開設時間與教學內容均與規劃設計課程相配合,注重與規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環節、基礎資料整理分析、規劃預測等內容的關聯銜接。
通過《城市地理學》的學習,培養學生宏觀區域分析能力,為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提供區域和城鎮體系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冻鞘薪洕鷮W》課程教學中注重城市經濟學基礎知識和城市規劃分析預測方法的講授。通過《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我國城鄉規劃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規劃管理的內容和方法。通過《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等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總體規劃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識,并為總規課程的學習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習,實現專業知識的銜接與拓展,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社會現象和城市問題,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業調研》中的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論支撐及方法,并與《社會綜合實踐調查研究》等實踐環節相配合,讓學生了解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為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中人口、城市化、經濟分析預測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
(三)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傳統的“滿堂灌”授課方式難以應對信息化時代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沖擊,城市規劃教學中的理論課程講授需要具有靈活性和啟發性,要引導學生學習相關學科的已有理論成果,關注城市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現象,不斷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本次精品課程建設中,為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內蒙古工業大學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實踐案例的教學方式方法。以經典案例評析為依托,講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基本內容、方法和編制程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直觀、便于理解的實際案例分析深化理論知識學習。
第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便捷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傳統講授式的課堂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獲取知識多樣化的需求,教師需及時改革教學模式,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直觀地通過圖片、視頻介紹規劃案例。
第三,課堂中引用并推薦恰當的閱讀書目和資料也是增強學生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設置熱點問題討論環節,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自主完成資料查閱和問題分析,以課堂分組討論或小論文的形式完成。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從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理背景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擴寬了知識面、培養了邏輯分析能力,不同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對城市要素的分析成為學生完善規劃設計構思的基礎。
第四,開展專題研究教學。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需求,增加有關區域分析、人口、城鎮化和產業分析預測、環境生態保護建設等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根據城鎮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規劃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對多重目標模式和多重行為主體利益關系的協調,一個合格的規劃師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扎實的基本功和廣博的知識,并具備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和持續的規劃創新能力,因此城市規劃教育中應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傮w規劃教學中,通過現狀調查、現場踏勘、資料分析、方案討論、成果制作等途徑,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首先,城市總體規劃綜合性較強,教學中將多學科知識貫穿其中,引導學生熟悉現狀、認真進行現場踏勘、方案構思和多方案比較,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和知識獲取能力。工作中不斷更新觀念,迅速吸收新知識,獲得新信息,沖破傳統物質空間形態規劃的束縛,從城鄉的空間布局、經濟功能、生態環境、社區結構、文化氛圍、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其次,應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一個好的規劃一定是設計團隊集體創作的成果,創作過程中經常要協調各種關系,因此協調溝通能力成為規劃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城市總體規劃課程中,應通過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溝通、團隊協作能力。
再次,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傮w規劃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圖文表達能力。教學過程中,現狀調查、初步方案構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學生匯報,匯報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準確、熟練地表達出規劃意圖。由于總規編制中的文本和說明書撰寫要求較高,這也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處理能力;而草圖和最終成果制作,也鍛煉了學生的圖文處理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結語
城市總體規劃是綜合性極強的課程,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處于整體集成和綜合檢驗的地位。借助城市總體規劃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通過課程體系的完善、教學方法的改革,及時轉變教學思路,將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經濟類課程與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現更好的銜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產、學、研、用相結合,增強城市規劃的專業特色。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光杰.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規劃師,2011,10(27):111-114.
[2] 顧鳳霞.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東,楊娜.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社會經濟類課程設置探討[J].中國建設教育,2010,1(2):51-53.